补水产品排行的的典含量排行

转方式&nbsp&nbsp调结构推进新常态下荆州现代渔业发展&nbsp荆州市水产局&nbsp2014年,在省农业厅、省水产局的大力支持下,我市按照“竞进提质、升级增效”的总要求,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把握渔业发展新机遇,转变发展方式,促进渔业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增长型转变;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渔业一二三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全市水产放养面积245.2万亩,其中名特优水产品放养面积207万亩;水产品产量129.6万吨,继续保持地市州首位;渔业产值196.2亿元,较上年增长13.3%,渔业产业发展形势持续向好。具体做法是:一、深挖潜力,拓展增产增收渠道为突破渔业资源瓶颈,我市加快调整渔业养殖结构和渔业资源利用方式步伐,优模式增效益,换思路促增产。一是强基础,提高产出能力。加大精养鱼池标准化改造力度,全市共改造26.1万亩,精养鱼池面积达到167.7万亩,单产625公斤/亩,较去年提高11.5公斤/亩。二是优模式,发展高效渔业。大力推广以河蟹、小龙虾、黄鳝、龟鳖、黄颡鱼、鳜鱼“六大品种”为基础的“18221”、“两年段网箱养鳝”等高效模式,“六大品种”产量达48万吨,占全省的57%,全国的17%。三是换思路,转变渔业资源利用方式。注重渔业可持续发展,推进渔业生态健康养殖,新创省部级健康养殖示范场35家;立足水域资源优势,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多收”,发展稻虾连作面积153万亩,小龙虾产量达到17.5万吨,发展稻鱼共作、稻鳅共作等其它稻田综合种养模式13.2万亩,稻田综合种养发展势头良好。二、创新科技,增添渔业发展后劲一是建立科研保障新平台。2014年,我市联合91家从事淡水种业、健康养殖、渔需生产、活鲜流通、水产品加工的规上企业、专业合作(联)社和在鄂在荆的水产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技术推广机构成立了荆州市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盟的成立为企业与科研院所搭建了产学研平台,将有利于解决水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推进先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升荆州乃至全省水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二是攻关特色苗种繁育技术。2014年,我市河蟹、黄鳝、小龙虾、泥鳅等名特水产苗种繁育取得突破性进展,进一步夯实了产业基础。洪湖市六合水产养殖公司突破了河蟹苗种本地化繁育技术;监利县新渔源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攻克了泥鳅规格苗培育难关,成活率达到60%以上;公安县旭峰鳝业等企业取得了黄鳝人工仿生态育苗的成功;湖北东聚水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建成了446亩的小龙虾良种选育中心,小龙虾苗种选育、繁育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三是提升渔业生产技术水平。大力开展渔业技术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各类培训610余场,培训渔民13万人(次),发放资料15万余份。三、擦亮品牌,提升荆州水产形象一是加强品牌资源整合,提升竞争合力。按照“六个一”(即制定一个实施方案、拟定一个技术规程、发布一个标准、成立一个联社、注册一个商标、建设一个出口备案基地)的要求,重点打造了“洪湖清水”大闸蟹、“荆江”黄鳝、“陆逊湖”甲鱼三大品牌。二是加大品牌创建力度,提升规模效应。新增无公害水产品认证和产地认定30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湖北著名商标11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5个。三是加强品牌宣传推介,提升产品影响力。2014年,我市以“生态荆州,淡水渔都”为主题参加了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全市共有16家水产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300个产品参展。获农交会组委会金奖5个,占全国的2%,全省的62.5%,获农交会水产展区金奖12个,占全国的36.4%。荆州水产品牌在全国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四、壮大主体,激发产业发展活力一是抓组织,壮主体。我们着力培育壮大合作社(联社)、家庭渔场、养殖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集聚全市渔业资源优势,协同养殖生产企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至2014年底,全市水产专业合作社达860家,成立水产合作联社6家,创建家庭渔场66个、生态鱼庄28个。2014年12月,我市又组建了全国第一家水产专业合作总社——荆州市渔都水产专业合作社总社,下一步,将以总社为平台,创建水产科技服务公司、冷链物流公司和金融服务公司。二是抓加工,兴产业。我们坚持用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路谋划现代渔业,着重抓好水产加工业发展,推进水产业产业化经营。全市现有国家级水产龙头企业2个,省级龙头企业20个,市级龙头企业23个,水产加工成品37.8万吨。三是抓市场,活流通。扎实推进上海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建设荆州优质鲜活淡水产品交易区工作,并以此为契机,与上海、西安、重庆等地进行了市场对接,分别开辟荆州水产品交易专区;努力推动国家级荆州淡水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发挥纽带作用,衔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去的一年,我市水产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兄弟市州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本次会议精神,按照新常态下发展现代渔业的要求,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之路,不断提高渔业现代化水平,为建设湖北水产强省作贡献。&nbsp&nbsp&nbsp发展现代渔业&nbsp&nbsp建设水产强县&nbsp沙洋县水产局&nbsp沙洋县位于鄂中腹地、汉江之滨。境内河渠纵横,湖库众多,池塘星罗棋布。全县人口62.4万,水域面积42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2044平方公里的13.6%。2014年全县放养水面37.8万亩,水产品总量20.2万吨,渔业总产值33亿元,其中渔业产值21.9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91.57亿元的14%。水产品年加工能力4万吨,出口创汇6500万美元。近年来,我县水产工作全面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渔业发展的意见》,突破性发展现代水产业,努力争创全国现代渔业示范县,水产大县建设成效明显。被湖北省农业厅授予“2014年度全省农业工作先进单位”。一、抓产业创新,驱动现代渔业有序发展我们按照“稳量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创新驱动促发展,生态健康可持续”的新要求,认真编制新常态下“十三五”现代渔业发展规划。一是高起点规划。紧紧围绕推进产业发展新跨越、提质增效新发展的新思路,高起点编制了《沙洋县现代渔业发展规划》,为我县现代渔业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二是高标准建设。我们明确以种业规模化、基地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生产现代化为建设突破点,到2020年,全县养殖面积达到40万亩,实现水产品产量29万吨,渔业产值3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25%以上,水产品质量安全产地监测合格率达到100%。三是高效益发展。着力引进中科3号等新品种,推广名特专养、稻田综合种养等新模式,应用生物防病等新技术;着力扶持和培育“长湖”、“楚玉”、“万汇”系列水产加工品,形成特色品牌,依托精品名牌增产增实效。二、抓基础建设,促动现代渔业健康发展我局以项目为抓手,以打造现代渔业基地、建设现代种业体系、发展健康养殖为核心,充分发挥中央财政3000万元项目资金的示范引导作用,吸引聚集民间资本1亿多元投资黄荡湖现代渔业示范基地改扩建,促动全县完成精养鱼池改造1.5万亩、新挖精养鱼池1100亩,改造塘堰1.5万亩。已逐步建成荆三角1个现代渔业示范区,桥河、西荆河2条现代渔业走廊,黄荡湖、澎塚湖、乔子湖3个万亩连片现代渔业示范基地,沿江汉运河和长湖渔业精品示范园初具雏形;积极创建农业部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向着“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年成榜样”的目标不断迈进。成功创建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0家、省级7家、市级5家。总数位居全市前列。三、抓多元投入,推动现代渔业快速发展发展现代水产业,资金投入是关键。初步统计,我县每年多渠道用于发展水产业的投资总额过8亿元。一是整合聚投入。围绕现代渔业开发,配合县财政局争取中央财政补助资金3000万元,整合交通、水利、农业、电力、国土、林业和科技等项目资金1.1亿元以上,经过县里整合后形成了较大的资金规模和投入。二是信贷增投入。我县每年支持水产业发展的信贷投入过5千万元。信用社、农行等发挥支农主渠道作用,今春已发放渔需物资储备贷款2000余万元,有效带动渔业生产经营者备足饲料等渔需物资、扩大规模生产的积极性十分高涨。三是招商引投入。积极优化水面使用权合理流转,做好跟踪服务,引进了一批打基础、管长远、强后劲的现代渔业建设项目,年引资额过2000万元,已建成黄荡湖现代渔业示范区一期工程和楚玉、东湖等水产品及宏明、钧恒、元凤等水产饲料加工企业。四是奖补促投入。我们每年都坚持挤出一部分资金重点倾斜新鱼池开挖、种苗基地建设和养殖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等。通过以奖代补激发渔农建设渔业基地的热情,全县已开工1.5万亩,吸引渔农新增投入近千万元。四、抓科技兴渔,助动现代渔业高效发展我们注重深化行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先后与华农大水产学院、省水科所等科研院所建立了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将工厂化大棚生态养殖等科技成果引入荆三角示范园区,提高科技支撑能力。推动新模式、新品种、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目前园区良种覆盖率已达89%,科技贡献率达65%;通过狠抓“一高三新”渔业技术培训,举办培训班60次,培训12300余人次,并建立了新世纪、楚玉等2个华农大水产学院实习基地。同时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合移动、联通公司创建“沙洋水产效能快信”科技服务平台,发展渔民用户3000多户,累计发布信息、互动交流、在线解答10万余条,全面畅通了渔业科技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为渔民提供了优质高效的科技服务。近年来,我们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我县现代渔业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与先进兄弟县市区相比还有距离。2015年,我们将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渔业发展的意见》的总体要求,借本次会议东风,切实加强现代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广稻田综合种养、加快推进一高三新和生态、休闲渔业快速健康发展,促进沙洋现代渔业新跨越。&nbsp&nbsp&nbsp夯实现代渔业基础&nbsp&nbsp&nbsp全力发展特色种业&nbsp鄂州市水产局&nbsp2014年,鄂州水产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省水产局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生态渔业为导向,坚持引进新品种、应用新技术、推广新模式,努力打造水产特色和渔业标准化生产,促进了渔业发展方式转变和渔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水产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2014年,全市水产品产量、渔业产值分别为45.3万吨、6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7%、12.74%。近几年来,我们紧紧围绕生态渔业,以水产种业为突破,强基础、转方式,做大做强特色水产种业。一、围绕提升,做实水产种业发展规划水产种业是水产发展的基础。一是做好调查,摸清家底。组织水产科技人员,针对水产苗种繁育下滑的现状,对全市水产种业进行全面调查,形成了较为详实的调查报告。二是完善苗种繁育体系。重点规划建设了梁子湖区域苗种场、武四湖区域苗种场、花马湖区域苗种场,逐步形成了以国家级武昌鱼原种场为龙头的市、区、乡三级的苗种繁育体系。三是做实苗种超市。按照市场需求,集中资源,打造了年销售能力50亿尾的盛丰渔业鱼苗超市。二、打牢基础,做实水产种业发展规模现代渔业发展的基础是水产种业。近年来,一是不断提升渔业在大农业中的主导地位,渔业产值在大农业总产值比重逐年提升。2014年,全市渔业产值占大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7.6%。二是在种业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突破。我市盛丰渔业公司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黄颡鱼“全雄1号”良种场、长丰鲢良种场被批准为省级水产良种场。启动创建国家级小龙虾良种场。三是不断壮大种业规模,引进民营资本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繁育规模。依托全国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盛丰渔业公司,努力打造国家级现代渔业种业示范企业。目前,全市水产苗种繁育规模突破100亿尾。四是强化标准化生产。加强对苗种生产企业监管,严格遵循生态渔业技术规范,进一步落实苗种许可证制度。三、突出特色,寻求水产种业发展亮点一是确立主导品种。依据鄂州水产资源,结合“吨鱼万元”工程,确立了武昌鱼、小龙虾、鳜鱼、中科3号、全雄黄颡鱼1号、长丰鲢、加洲鲈鱼、胭脂鱼等十大特色产品。二是攻关突破。虾种一直是大面积推广“虾稻连作”模式的瓶颈。近年来,我市摸索出一套符合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的“一季稻三季虾,经营主体不分家”虾稻共生的养殖新模式。该模式充分利用稻田综合资源,创造适合虾种自然繁殖和生长的最佳条件。在种植一季中稻的同时,可出产虾苗、成虾、亲虾三类虾,实现了虾种、成虾和稻谷的生产与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小龙虾生态繁育、农民持续增收的可循环发展。得到了农业部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的充分肯定,并将鄂州万亩湖小龙虾生态繁育模式列为农业部主推项目之一。2014年,已繁育销售大规格虾种1亿尾(产量20万公斤)。&nbsp&nbsp&nbsp&nbsp四、强化支撑,丰富水产种业科技发展内涵依托省内科研院所,内强繁育基地建设,外引新品种更新,水产苗种成为我市水产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一是积极创建全国水产种业示范中心。盛丰渔业公司围绕现代水产种业示范场建设,先后建起了水产苗种繁育基地、成鱼养殖基地,建有现代化检测监控室、科研实验室、教学培训室和鱼苗超市,初步形成了以苗种繁育为基础的产业发展新格局。盛丰渔业水产繁育公司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二是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协作。2014年我市有盛丰渔业公司、梁子岛水特产公司、万亩湖小龙虾合作社、七迹湖水产养殖合作社等10家水产经营主体,先后与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中科院水利部水生态研究所、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等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用技术共同支撑水产快速发展。三是通过外引内联,实现强强联合。与长江水产研究所、湖北百瑞公司等单位进行强强联合,开展长丰鲢、黄颡鱼“全雄1号”、胭脂鱼、鲈鱼等新特品种的繁育,取得了良好效果。五、政策扶持,拓展水产种业发展空间一是加大基地产能升级。我市将整合项目资金,加大对水产种业繁育基地技术推广队伍、孵化设施工程、水电路配套、交易市场等条件能力建设。打造国家级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推动基地产能升级。二是加大水产种业政策扶持力度。为提升品牌效应,依托“鄂州武昌鱼”原产地证明商标,通过“以奖代补”、提供财政担保、减免税费、“一对一”服务等措施形式鼓励水产种业做大做强。三是在海水苗种淡化和冷水鱼类养殖上取得突破。先后引进、培育、繁育了加州鲈鱼、石斑鱼及七星鲈鱼,成功淡化南美白对虾虾苗,全年繁育和淡化海水苗种2亿尾。冷水鱼类“三文鱼”工厂化养殖在我市实现零的突破。2014年,全市已繁育各类特色水产苗种33.32亿尾,同比增长22.2%。&nbsp&nbsp打造特色渔业品牌&nbsp&nbsp助推现代渔业发展&nbsp潜江市水产局&nbsp近年来,潜江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按照“因地制宜、政策扶持、产业引导、龙头带动、市场运作、科技指导”的工作思路,坚持“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基本原则,大力发展稻田综合种养,着力培植地方特色品牌,大力推进小龙虾产业“八大升级”,有力促进了粮食稳定增产、渔民持续增收,使潜江现代渔业步入发展快车道,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一、政策扶持,夯实品牌渔业发展基础我市围绕省水产局打造“楚江红小龙虾、梁子湖大闸蟹、洪湖渔家生态鱼”三艘水产航母和市委市政府“培育大产业、建设大基地、争创大品牌、做好大服务、促进大发展”的发展目标,先后出台了《关于打造升级版,建设先行区的决定》、《关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大力发展虾稻共作模式,进一步推动小龙虾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一是拿出400多万元对发展虾稻共作给予资金扶持,鼓励企业流转土地建基地、激励农民自发建基地、引导合作组织共同建基地,不断壮大基地规模。短短两年时间,全市高标准建设了13万亩虾稻共作基地,建成万亩以上的基地5个、千亩以上的基地20个,同时投资3亿元建设10000亩的国家级小龙虾良种选育繁育中心。二是对新注册水产品商标并取得国家商标局批复的,每个奖励3万元;已有商标获得湖北名牌、湖北著名商标的,每个奖励5万元;获得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的,每个奖励20万元;参加各类展销会并获奖的,每个奖励1万元;对积极开展“两认证”工作的,每认证1个产品给予2000元奖励。三是鼓励加工企业扩规上市,对荣获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称号的企业给予20万元奖励;对成功上市企业给予100万元奖励。二、龙头带动,拓展品牌渔业发展空间我市现有水产品加工企业13家,年加工能力20万吨,莱克公司、华山公司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莱克公司通过建设30亿尾小龙虾良种选育繁育中心项目,带动小龙虾良种选育、苗种繁育,解决小龙虾苗种问题。通过建设年冷冻储藏能力5万吨、冷落物流能力10万吨水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园,开展水产品冷冻、冷藏、保鲜业务,有力地促进了水产品的流通销售和均衡上市;华山公司从精深加工入手,开拓小龙虾精深加工产品海外市场,延伸产业链,提高小龙虾产业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2014年全市水产品加工出口2.88万吨,出口创汇1.9亿美元。由广东忠华集团投资15亿元建设,总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的潜江龙虾生态城项目,将以龙虾美食为载体,汇聚国内外美食餐饮,打造集龙虾美食、渔业观光旅游和水产品交易为一体的华中地区最大的贸易中心。项目建成后,将极大地增强潜江小龙虾的对外吸引力,为潜江水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三、科技创新,丰富品牌渔业发展内涵一是模式创新。我市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为技术依托,以基层科技人员为核心,成立了小龙虾创新团队。在虾稻连作基础上,创新发展出了虾稻共作及其拓展模式。虾稻共作模式稳粮增收成效显著,2014年,全市发展虾稻共作面积13万亩,平均亩产小龙虾200公斤、稻谷626公斤,亩平纯收入4000元以上,比单一种植中稻增加3000元以上,比虾稻连作增加1800元以上。二是品牌创新。着力加强“楚江红小龙虾”、“贵人鱼锦鲤”等养殖品牌,“虾乡稻”优质大米;“良仁”、“楚玉”、“章华台冷鲜鱼”等加工品牌,“虾皇”、“五七油焖大虾”、“小李子”、“味道工厂”、“老字号”、“利荣红透天”等餐饮品牌的培育、认定、宣传、保护和推广工作。依托电商平台在网上进行营销,在特色中国湖北馆进行展示,将油焖大虾以连锁餐饮方式向外推广。举办“中国湖北潜江龙虾节”,将其打造成富民强市的“驱动器”,成为集“美食盛宴、文化盛典、经贸盛会”于一体的文化品牌。我市已成为全国小龙虾标准化养殖整县推进示范县,“潜江龙虾”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楚江红”品牌已成功在欧美登记注册,“良仁牌”商标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楚玉冻煮小龙虾”被评为湖北名牌产品,“贵人鱼”牌锦鲤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金奖农产品”称号。三是服务创新。小龙虾产业已成为我市的农业支柱产业,为了保障小龙虾产业稳步、健康、可持续发展,全市上下联动,多措并举,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全面推动小龙虾全产业链“繁育、养殖、加工、餐饮、节会、品牌、营销、设施”八个方面升级:农业水产部门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切实做好技术培训、指导、咨询及产品加工、冷链和市场开拓等服务工作;商务部门做好餐饮、电商、物流等市场主体的培育工作;科技部门重点对接院士、专家、教授,搞好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依托等相关工作;水务部门科学调度水利资源,在不影响水利设施建设的基础上,确保虾稻共作基地的冬季水源有保障;电力部门结合农村电网改造,优先搞好虾稻共作基地的电力配套建设;交通部门结合村村通的路网建设,优先完善虾稻共作基地的道路改造升级;金融部门在全市推行欣农贷--虾稻共作产品贷款业务,解决农民发展虾稻共作融资难的问题;中国人保财险公司采取政府补一点、农民出一点和人保财险贴一点的办法,在全省率先开展小龙虾养殖保险业务,解决了农民发展虾稻共作的后顾之忧。&nbsp&nbsp&nbsp无缝监管&nbsp&nbsp综合施策全面保障清江鱼产品质量安全&nbsp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水产局&nbsp近年来,我县坚持渔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质量安全与养殖效益并举的原则扎实推进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先后获评“全国水产标准化示范县”、“中国水科院全国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全省水产品产地准出工作试点县”。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一、加强工作领导,明确责任促落实一是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由县委、县政府牵头成立了长阳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政府和县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形成了“县乡(镇)村三级联抓、上下互动”的管理网格和组织体系。二是明确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县委县政府将水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纳入乡镇党政领导班子考核范围,县乡村三级签订了水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书,层层落实管理责任。同时将质量安全工作纳入项目申报一票否决范畴,质量达标的企业才有资格申报扶持项目。三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质量安全监管责任不落实的单位实行评先表模一票否决,造成严重后果的,启动行政问责。二、狠抓关键环节,突出重点强监管(一)突出重点区域的监管。“好水养好鱼”,良好的水质条件是长阳清江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一是在养殖相对集中的11个重点区域设立水质监控点,定期对水质进行跟踪抽样检测,全面掌握水环境变化动态。二是严格控制养殖规模,确保渔业养殖与生态环保的和谐统一。三是推广立体生态套养模式,最大程度保障养殖水域生态环境。(二)突出重点水产投入品的监管。对重点水产投入品实行备案管理,所有进入我县的水产投入品在上市流通前由局质安办进行登记备案,并不定期与质监、工商、畜牧等部门联手对投入品市场进行检查,从源头上控制违禁投入品的流入。(三)突出重点时段的监管。一是加强重点节假日期间水产品质量监管。在节日来临时组织专门的执法检查专班,对全县大型水产品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进行拉网式检查和抽检,确保市民放心消费。二是加强渔药休药期的监管。在每年的4-5月和8-10月鱼病高发期,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一线指导渔民科学防病、规范用药,督促渔民严格遵守休药期制度,并加大执法力度,有针对性地对渔药安全指标进行抽检,坚决制止未过休药期和有质量安全隐患的水产品流向市场。三、创新管理机制,提升效率保推进(一)创立渔药使用处方制度。对渔药使用实行“三原则”管理,即用药处方员资格认定原则、凭处方售药原则、按处方用药原则。在鱼病发生时,养殖户凭处方员开具的处方到渔药经营单位购买处方药,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按科学的用法用量用药,同时做好用药记录,达到科学用药、规范用药的要求,有效避免了鱼病暴发和病急乱用药带来的隐患。(二)高起点制定质量安全技术标准。根据我县实际,结合最新的水产业发展动向,我县组织技术专班对网箱养殖相关技术标准和制度进行深入研究和统一,结合国际和国内行业标准及时建立和完善了《无公害食品&nbsp&nbsp清江鱼网箱养殖技术操作规程》、《网箱饲料及药物管理制度》、《药物使用处方制度》、《养殖基地管理环境卫生要求》等,其中有3项标准通过了地标评审,2项制度由县水产协会集中表决通过后予以普及,确保了渔业生产有章可循。同时还将以上制度连同《农业部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它化合物清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制成技术资料逐一下发到各养殖户手中,指导养殖户科学地开展生产。(三)严格质量监管“两个结合”。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湖北省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办法》的要求,采取经营业主自查整改与主管部门专项整治两者结合的办法,对投入品和鲜活水产品市场进行有效管理。一是强化责任落实,就水产品及水产投入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与养殖户和企业逐一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全面提高质量安全的责任意识。二是组织水产、药监、畜牧等相关部门联合进行专项整治和执法,及时查处投入品和鲜活水产品市场违规经营行为,及时发现和消除质量安全隐患。三是为企业免费配备质量安全快检设备,引导渔业企业建立自检制度,将质量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当中。(四)科学研发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软件。为有效做好水产品产地准出和提升管理效率,我局与华中农业大学、宜昌中新科维网络有限公司联合开发了一套从产地到市场全程可追溯的质量安全管理软件,目前该软件已通过国家专利认定。通过这套软件的使用,不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水产品从种苗到餐桌全程质量可追溯,还可实现了水产品准出审批手续全程远程操控和无纸化审批,极大提升了质量安全管理效率。目前全县已建立使用本软件的可追溯示范点11个。四、强化政策引导,统一思想强意识(一)出台激励政策,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县政府将水产业列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的重点扶持产业,还专门出台政策,对创建省级以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按省厅要求切实开展产地准出、成功开展三品认证的单位实行以奖代补。有效提升渔民自觉参与质量安全管理的积极性。(二)抓好宣传培训,全力提升质量安全意识。广泛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宣传车(船)和举办质量安全培训班等形式,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无公害生产操作规程进行广泛宣传,并针对养殖和市场两个环节,编发了《致渔民朋友的一封信》和《致消费者的一封信》,将水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到渔民和消费者家喻户晓,养殖、流通环节公开信送达率100%。在全县形成了关注、关心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良好氛围。&nbsp&nbsp&nbsp加强资源养护&nbsp&nbsp强化依法治渔&nbsp咸宁市水产局&nbsp为积极适应渔业发展新形势、新要求,保护水域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4年,在省水产局和咸宁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市水产及渔政管理部门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国水生生物养护行动纲要》精神,突出重点、积极行动,严厉打击非法捕捞、保护渔业资源,取缔投肥养殖珍珠、保护水域环境,推进健康养殖、促进水产持续发展,积极开展增殖放流,丰富水域资源,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做法是:一、打击非法捕捞行为,保护渔业生态资源2014年我市坚持依法治渔,切实履行职责,担负保护资源责任,积极开展“打非治违”专项活动。为切实抓好专项活动,我局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制定专项打击行动方案,严密部署,主动作为,广泛宣传,公布举报电话,狠抓落实,不留死角,“打非治违”行动一直保持高压态势。在重点区域分别开展了“淦河整治”、“长江打非”、“陆水治理”等专项行动,尤其是针对长江陆水河口拦河大缯非法捕捞行为,采取的联合执法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陆水河违法渔业行为一直都是困扰我市渔业执法的老大难问题,为此,我们认真开展调查取证,形成专题材料,市委书记任振鹤、市长丁小强、分管农业副书记陈树林亲自签批给我们开展联合执法以极大的支持。为确保联合执法取得成功,我们邀请长航武汉公安分局、江岸区检察院、法院,召开专题执法座谈会议,进行现场调研,查找法律依据,确认违法事实,精心组织部署,制订打击行动方案。日凌晨,长航公安局武汉分局出动25名警力,我市渔政部门调动30名渔政执法人员,联合行动,一举端掉长期盘踞在长江陆水河口两岸的非法捕捞窝点5个,抓捕违法人员9人,查获非法渔获470斤,拆除拦河大缯10部,拦网总面积达45000多平方米,有力打击了非法捕捞的嚣张气焰。目前违法人员已由江岸区检察院提起公诉,江岸区人民法院与我局会商,拟选择违法现场作为异地审判地点择日宣判。这次联合执法既是我市渔业执法的一次成功案例,也是推进依法治渔、联合执法的一次司法实践。二、取缔投肥养殖珍珠,保护水域生态环境珍珠养殖是20世纪初引进的高效益养殖项目,但因投肥养殖对环境污染大,严重破坏水域环境,引起了省人大及社会的广泛关注。按照十八大提出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咸宁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实现绿色崛起的总体要求,我市依照省水产局的统一部署,强化措施,开展禁养珍珠专项整治行动。针对我市珍珠养殖现状,制定实施方案,召集相关县市区水产、渔政负责人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对开展禁养珍珠专项整治工作进行部署安排。明确工作目标,全面禁止湖泊、水库、池塘水域养殖珍珠,保护水域环境。明确划分开展整治行动的方法时间步骤。整治工作共分为组织、沟通、宣传发动,调查准备,集中整治等三个阶段。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分门别类的办法予以拆除。对未经审批许可,擅自在珍珠禁止养殖水域养殖珍珠的不予补偿,由县级以上渔政管理机构会同环保等有关部门责令养殖者无条件拆除养殖设施,恢复原状,拒不执行者进行强制拆除;对原已审批许可,正在养殖珍珠的,凡养殖合同到期的,要立即拆除;因合同未到期的,双方协商解除合同,妥善处置。养殖户的损失,按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由受益方酌情对拆除方进行补偿。通过宣传教育,多方沟通协调,目前我市珍珠养殖已拆除4000亩,未发生一起信访事件。&nbsp三、推进健康养殖,发展生态养殖模式2014年我市以规范水产养殖为抓手,明确目标,健全机制,推进健康养殖,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模式。一是根据水质要求和水体承载能力,确定湖泊、水库、塘堰等水域水产养殖的种类、数量,合理控制养殖规模。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围网养殖,禁止污染水体的投肥(药)养殖。采取巡湖办法,着力抓好湖泊围栏投肥养殖,严格控制湖泊养殖产量。二是加大水产养殖投入品监管力度,不断规范水产养殖投入品的使用。定期组织县市区对养殖大户、企业进行交叉检查,不断加强湖泊、水库、塘堰水产养殖投施有机肥、化肥、药物的监管。全市共组织渔政人员50人次,开展检查10次,抽查大户、企业60个。三是以健康养殖场创建为抓手,推广测水养鱼等技术,大力推广湖泊、水库、塘堰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模式,通过加强管理,建立水产养殖标准规范;做好水产养殖用药记录,确保严格按照无公害水产品生产技术规范要求从事生产。2014年全市新增部级健康养殖场8家。四、积极开展增殖放流,丰富水域资源为加强渔业资源养护,我市采取多形式、多途径的增殖放流活动,严格规范工作程序,加强增殖放流全程的监督检查。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nbsp2014年苗种来源进行严格的把控,采取询价等方式,确定了苗种来源,开展放流苗种鉴定和药残检测工作,因地制宜确定放流品种,合理选择放流地点,同时在对苗种进行把关计量、账目处理等各个环节时,组织执法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到场,严防弄虚作假,并请市公证处公证人员到场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督并公证,出具公证书。2014年,我市各地共投放各类鱼苗10459.5万尾,总投入资金420余万元,其中赤壁市政府投入资金100万元,在陆水湖管理区进行增殖放流。廉入心&nbsp&nbsp活力增&nbsp蕲春县水产局&nbsp近年来,蕲春县水产局在上级党委和纪委的正确领导下,在抓好业务工作的同时,以廉政文化建设为抓手,狠抓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落实,取得了党风廉政建设和水产事业发展双丰收的可喜成绩,先后荣获全省农业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水产工作先进单位、全市廉政文化进家庭示范点、全市源头治腐党务公开示范点、全县政府责任目标综合考核第一名等50多项荣誉。我们的主要作法是:一、坚持文化感染,营造“廉”的氛围。围绕“导、规、鉴、行、典、拓”,扎实推进廉政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家庭,在全局上下营造了“以廉为美、以廉为荣”的浓厚氛围。一是机关造“廉”势。局领导班子成员带头为机关党员干部上廉政课,邀请县纪委同志为党员干部举办廉政讲座,组织干部职工系统学习廉政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高标准办好了廉政文化长廊,制作警示语,建立干部职工读书屋。积极参与政风行风热线活动,与渔民面对面交流,全面改进政风。我们还定期层层开展廉政谈话活动,常敲廉洁从政警钟。利用局域网、宣传栏进行廉政宣传,强化舆论引导。二是企业抓“廉”动。向下属企业发放廉政文化进企业公开信,组织企业干部职工观看警示教育片,举办“展勤廉风采”演讲赛,开展“一诺三评”、“我为水产献良策”等活动。三是家庭吹“廉”风。每年召开家属助廉座谈会,发放家庭助廉倡议书,签订家庭助廉承诺书,对干部家属提出“五个要过问”的要求,就是“家庭收入明显反常要过问,拿回高档商品要过问,经常不在家吃饭要过问,经常晚归要过问,经常背着家属发短信、打电话要过问”。开展“树廉洁家风,创文明家庭”评比活动。充分发挥家庭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和亲情的监督预防作用,切实让廉洁理念深入人心。二、坚持责任上肩,传导“廉”的压力。始终把落实局党委和各级党组织的主体责任作为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牛鼻子”,层层传导责任压力,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一是带好头。作为局党委主要负责人,我带头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带头廉洁自律,敢抓敢管。局机关成立党风廉政建设、“三公”经费公开、“五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我亲自担任组长。亲自参与制定“两个责任”实施细则,列出责任清单,把责任落实到每个党委成员身上,做到人人知责、个个负责。二是织密网。每年我们都层层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做到不断层,不漏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三是严问责。对职工反映强烈的养老保险、子女就业、燃油补贴、安全生产、计划生育、违规钓鱼等热点、难点问题,局党委坚持有问题必查、有责任必究,全年共查处问责干部职工19人次。三、坚持制度规范,扎牢“廉”的保障。始终把建章立制作为推进规范管理、优质服务、文明执法的有效途径,切实靠制度管权、管人、管事。一是源头预防机制。出台相关制度规定,对重大事项决定、工程项目招投标、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都进行明确规定,制定“三公一金”管理办法,实行党务政务及时全面公开,广泛接受监督。二是目标考核机制。每年制定《年度反腐倡廉建设工作计划》,将党风廉政建设作为整体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把党风廉政建设与业务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同评比。对任务完成不力的,实行问责;对考核排名靠前的,给予奖励。三是问责追责机制。制定《干部职工问责实施细则》,对工作执行不力、违规滥用职权、内部管理不严、作风庸懒散软、违反公共道德的各种行为进行严格问责,对负有领导责任的,严格追责。四、坚持发展引领,深化“廉”的成果。始终强调既要“清廉为官”、又要“事业有为”,以发展凝人心、以干事鼓干劲,着力推进生态水产、文明水产、创新水产、富裕水产、和谐水产“五个水产”建设。一是以基地建设为重点,完善基础设施,全县实现养殖面积21.3万亩,在赤东湖建成了4000亩高标准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二是以招商引资为抓手,推进项目建设,引进了世界500强企业正大集团在我县投资建设“正大淡水渔业生物工程项目”。三是以调整结构为要务,推广名优品种,全县调整了泥鳅、黄颡鱼、小龙虾等10多个名优品种,套养及主养规模达9.7万亩,在张榜镇建成了泥鳅示范基地300亩,在八里湖农场建成了小龙虾示范基地1万亩等。四是以渔技服务为基础,促进科学养殖,先后举办现场培训220场,培训渔农26280人次。五是以渔民增收为目的,推行高效模式,大力推广“稻田综合种养”、“常年捕捞、四季销售”等新模式,全县实现水产品产量9.97万吨、产值11.6亿元。六是以民生民利为核心,全面提档升级,投入160多万,对蕲州冷冻厂进行了氨改氟全面改造,彻底消除安全隐患,增强了企业发展活力。七是以绿色生态为宗旨,发展休闲渔业,建成了三江、赤东湖等一批休闲渔业示范基地
<input type="hidden" name="content" value=" " />
免责声明:
1、转载本站原创信息,请注明来源:湖北水产网。
2、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 E-mail:
最新图片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补水产品排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