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什么制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资质和同等学力考生,从提高教师教育质量

你的位置 &&教育部负责人就《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答记者问&&基本介绍
友 情 提 示
各位vip老师会员用户您好,为了使高中资源共享板块能够更好的为咱们服务,如果您手头有与教育教学相关的试题、课件或其他资源,请您上传到咱们的联盟网站上,这样咱们不光可以浏览到其他地区学校老师的资源,他人也可以研习分享到咱们的好的材料;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样就可以使资源上传、共享有一个良性循环,才能可持续的共同学习进步!谢谢!
上传试题材料步骤:1.登录vip会员账号,进入会员中心
2.点击上传试题,然后加入标题,点击插入其他文件,上传即可。
& & & && & & & & & & & & &
版权所有:山东中学联盟& 山东高考备考交流中心&技术支持:
联系电话:0& 邮编:266000 &传真:0 邮箱:&&QQⅠ群:(已满)QQⅡ群:&& & &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旨在质量保证教师教育谁制度——以美国和英国为例论文.pdf92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华东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旨在质量保证的教师教育谁制度--以美国和英国为例
姓名:陈玲玲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指导教师:胡惠闵
在经历“数量追求"之后,教育步入“质量诉求"的时代。研究表明,中小学教育
的质量在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教育的质量。面对信任度不断下降的教师教育,各种质量
保证机制应运而生。认证制度作为其中一种基本途径,以第三方的立场对教师教育实行
评估和监督,保证各利益关系人的知情权和基本利益,从而实现质量保证之目的。
基于文献分析法,论文以美国和英国的教师教育认证制度两个案例为研究对象。采
用定性分析,对相关文献所包含的信息进行分类,选取典型例证,对研究对象的历史发
展、演变进程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辩证分析和推理,并在定性描述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多元文化和分权自治孕育了美国教师教育的中介质量保证模式,并经历了从NCATE
育机构为认证对象,以绩效本位的标准为认证依据;后者以教师教育方案为认证对象,
以目标导向的质量原则为认证依据。NCATE认证更具处方性,TEAC认证则更显自主,
但两者均以教师教育质量保证和质量提升为宗旨。实践中,认证标准的效度和认证流程
的设计仍困扰着美国的教师教育认证,致使其某种程度上仍存在着质量保证缺失。
与美国不同,英国实行教师教育国家质量保证模式。认证组织的更迭、认证范围的
扩展和认证标准的制定都由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二、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31为什么要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
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国家的综合国
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水平。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培养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
特别强调了尊师重教,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发展的关键是师资,师范教育必须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教师。当前师范教育发展遇到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不适应基
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主要表现为:新师资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不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需要;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继续教育工作不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需要;师范院校
布局结构不适应21世纪教育发展需要。为此,必须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师范教育改革步伐,采取特殊措施,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提高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为基础教
育的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和知识支持。
  “跨世纪园丁工程”的主要内容,一是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要加强师德建设,包括3年内以不同方式对现有中小学校长和专任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加强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教材建设;中小学专任教师及师范学校在校生都要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2010年前后,具备条件的地区力争使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分别提升到专科和
本科层次,经济发达地区高中专任教师和校长中获硕士学位者应达到一定比例;要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提高新师资的培养质量。实力较强的高等学校要在新师资培养以及教师培训中
作出贡献。二是重点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包括1999年、2000年,在全国选拔培训10
万名中小学及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其中1万名由教育部组织重点培训;通过开展本校教学改革试验、巡回讲学、研讨培训和接受外校教师观摩进修等活动,发挥骨干教师在当地教学改
革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三是实行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制,加强考核,竞争上岗,优化教师队伍,包括2000年前后,要通过提高生师比、下岗、分流富余人员等途径,优化中小学教
职工队伍,提高办学效益;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向社会招聘具有教师资格的非师范类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改善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完善师范毕业生的定期服务制度,
对高校毕业生到边远贫困地区任教,采取定期轮换制度,并享受国家规定的工资倾斜政策;鼓励各级政府机关公务员到中小学任教。
  32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取得哪些成绩,还存在哪些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20年的努力,特别是《教师法》的颁布实施,有力地
推动了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截止到1998年,我国普通中小学教师总数已达到9516万人,
从数量上保证了中小学教育发展对教师的基本需求。教师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进一步提高,
1998年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已分别提高到946%、834%、635%。
  小学教 师 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128%,初中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占118%。中小学教师队伍
现出一大批无私奉献的优秀教师。党中央、国务院在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到20
00年基本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方针和目标,经过各级政府的努力,已取得重大进展,部分发
达地区民办教师问题已基本解决。各级政府在提高教师地位和改善教师待遇方面积极采取措
施,做了大量工作,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进一步提高。
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虽然取得较大进展,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教师队伍的总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要加强师德建设;教师队伍中骨干教师缺乏,
急待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新教师培养质量还不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教师队伍的人员效益还不高;教师队伍的补充渠道还比较单一,教师待遇有待进一步提高
  33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要加强师德建设,国家对
此有哪些具体要求?
  随着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师德建设是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中的重要内容。为此,教育部强调
各地在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时,必须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并
对这项工作做了明确要求。 (1)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中小学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依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用新的思想和观念研究和加强教师职业
道德教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大环境、与教育大环境紧密结合
,体现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主动适应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主动适应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2)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
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武装教师,教育广大教师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观念
、职业态度和远大的职业理想,增强热爱人民教育事业的感情,进一步理解、掌握和自觉履
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整体水平。
(3)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内涵丰富,理
论性和实践性很强。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中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要符合继续教育的
特点;要针对现存问题的原因,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要在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反映时代精神和要求,特别要充分利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涌现出来的教师职业道德先
进事例及理论成果,赋予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新的内容。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主要内容应包括:
政治理论,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及教育伦理、教育心理、健康
教育等有关方面的内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加强依法施教的水平;加强世界观、人生
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帮助教师提高抵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侵袭的能力;加强爱
岗敬业教育,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加强伦理知识教育,正确处理与同事、学生和家长的关
系,尊重和热爱学生;加强为人师表的教育,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学生树立良好
的榜样;加强心理健康的教育,提高心理素质,提高克服心理挫折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环境的
要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课程,教育部已组织编写供全国使用的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材。各地也可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补充教材。
  教师进修院校(教 师培训机构)承担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教学任务。中小学校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
阵地。教师的自我教育是职业道德教育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方式。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应坚持理论学习和职业道德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各
种有效途径,采取多种方式,灵活多样地进行。 (4)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加强领导和管理。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考核,要坚持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理论知识的考核和实际表现的考核相结合。考核可采取考查、撰写
论文、心得体会、调查报告等方式进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考核成绩记入《继续教育证书》
。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进修院校(教师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校要高度重视在中小学教
师继续教育中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和管理。要从实际出发,制定规划
,各司其职,分工合作,认真组织实施。各级教师进修院校(教师培训结构)要加强自身教
师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加强对中小学教师职业
道德教育教学工作的检查和评估,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表彰、奖励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教学工作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促进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扎实而有成效地开展。
  34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现阶段的目标是:制定中小学教师
继续教育的政策和法规,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走上法制化轨道;建立健全开放的中小学教
师继续教育网络,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增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
育机构的培训能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和教材体系,
为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监测与评价体
系,确保培训质量和效益;在今后3~5年内以不同的方式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含中
小学校长),通过接受继续教育,使其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个明显的提高。经过一段
时间的努力,力争在全国构建起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够为基础教育服务的、面向全体教
师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体系,进而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具体措施主要有: (1)实施一系列行动计划,包括中小学教师职务胜任培训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
计划;加速青年教师成长计划;贫困地区教师援助计划;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全员培训计划;
教师资格培训计划;中小学校长培训计划;培训者发展计划。 (2)建设一批基础项目,包括继续教育法规建设项目,继续教育科研项目,继续教
育课程、教材建设项目,继续教育学习网络项目等。 (3)要建立起一套保障系统,包括领导指挥系统、研究咨询系统、培训系统、监测评
另外,经费投入是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条件保证。对中小学教师实施继续教育是
地方事业,地方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保证经费的投入。中央也将有一定的经费用来推动和支
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施。
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中小学教师量大、面广;职前培养学历偏低
;大部分教师分布在农村,不合格教师也主要分布在农村;继续教育周期长、见效慢;许多
培训基地经费匮乏,设施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等等。
  35国家对中小学教师实施全员培训的含义是什么?
  有哪些要求和 措施? 全员培训是指要在2003年前,对全国现有的1
039万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轮训一遍,
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全体教师的素质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一个明显的提高,以适应全面
实施素质教育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为中国教育的腾飞奠定基础,迎接知识经济的挑
为了保证本轮全员培训取得预期的效果,教育部针对中小学教师不同的群体,制定了相
应的培训计划,要求大多数地区的中小学教师普遍完成不低于240学时的培训,贫困地区的
教师至少接受1次有组织的培训(面授时间不低于40学时)。在本轮培训中,计算机培训是
一项重要内容,全体中小学教师必须参加。
  00年全国选培10万名中小学及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其
中1万名由教育部组织重点培训,国家将如何组织开展这项工作?
  跨世纪的基础教育改革需要一大批骨干教师,他们应具有兴国强国的责任感、先进的教
育思想、优化的知识能力结构、高超的教育教学能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富有感染力
的人格魅力。就目前情况来看,骨干教师队伍的年龄偏高,青年骨干教师在同龄人中的比例
严重偏低,而且青年骨干中的尖子更少,还不能形成带动全体青年教师成长的强大力量。因
此,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重点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19
99年、2000年在全国选培10万名中小学及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其中1万名由教育部组织重点培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制定了具体培训计划。
(1)培训对象与目标
培训对象: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遴选确定、纳入“跨世纪园丁工程”的10万名(中学5
万名,小学5万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其中1万名参加国家级培训,其余参加省级培训。
考虑到我国中小学教师数量大,存在地区差异,地(市、州、盟)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
据“跨世纪园丁工程”的10万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的精神,遴选确定100万名(中学30万
名,小学70万名)中小学骨干教师组织地市级培训。
培训目标:国家级培训的目标是,使其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广博的专业文化知识,掌握
现代教育技术,取得显著的教育教学成就。成为掌握国内外学科教育发展趋势,有较强的主
持和指导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学科教育带头人。其中优秀者成为具有成熟的、有代表性的教
育思想与教学艺术特色的、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教育专家,成为中小学教师的
省级培训的目标是,使其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具有较高的学科教育理论水平,突出的教
育教学成绩,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
,形成学科教育教学风格和特色,在本省区教育教学工作中产生示范作用。
地市级培训的目标是,使其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具有先进、宽厚、合理的知识结构,较
高的教育教学水平,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在本地区教育改革中发挥骨
干作用。 (2)培训内容与形式
国家级培训包括:理论学习、课题研究、实践学习与总结、国内外考察和著书立说等内
容和形式。
理论学习部分:邓小平教育思想,现代教育名家、名著研究,国内外学科教育研究动态
,学科前沿信息及相关知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
课题研究、著书立说部分:由专家指导组颁布《科研课题指南》、《著作篇目指南》,
骨干教师申请科研项目或者出版著作资助,经论证、批准后,按照项目进行实施与管理。
实践学习与总结部分:骨干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和升华,对学科教育教学重
大实践与理论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和改革实验。
国内外考察部分:组织国内教学成果展示与交流。组织考察世界上一流的基础教育。
省级和地市级培训内容与形式可以参照国家级培训的内容与形式,由地区自行安排。
(3)组织与管理
国家级培训工作在教育部统一领导下进行。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宏观指导,并组织专家指
导组负责骨干教师培训的业务指导和评估工作。 教育部以6所部属师范大学和部分省级教育学院为基础,成立国家级培训基地。国家级
培训基地负责制定和实施培训计划,选聘导师,落实课程教材,组织课题立项,指导教学实
践,安排学习考察,实施综合考核,会同相关机构合作培训等。
省、地(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参加国家级培训的骨干教师的选拔、输送、实践培
养、使用和管理。
各省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地区骨干教师培训工作的领导与实施。教育行政部门审定各级
骨干教师培训基地。省级培训的具体任务,由省指定的培训基地承担,由教育行政部门协调
,建立以教师进修院校为主,综合大学、教研部门、中小学学校共同参与的全方位培训机制
,并在组织机构、体制、实施措施上予以落实。
  注重加强中小学校的自培制度建设。
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落实分年度计划,组织培训的鉴定、验收。建立奖惩机制。加强对
教育行政部门、培训机构、培训对象的督导管理,建立约束与激励制度,提高培训质量和实
效。对培训对象实行政策倾斜,包括提供必要的生活、工作条件;优先安排科研立项、职评
、晋级、评优等;优先推荐作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地区拔尖人
才的人选等;定期考核培训对象,实行动态竞争管理,优存劣汰。专项经费的来源分为:国
家级培训由国家提供经费;省级、地市级培训经费由各省自定方案。
  37为了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国家将向社会招聘具有教师资格的非
师范类高等学校优秀毕业
生和其他优秀人才到中小学任教,这类人员的教师资格培训工作是如何进行的,培训的内容
  吸引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和社会优秀人才充实中小学教师队伍,形成开放的教师人才市场
,是健全和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形成竞争机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一
项新的改革措施。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制定了具体的教师资格培训方案。从1999年开始,将中
小学教师资格培训纳入正常化、科学化和规范化轨道。 (1)培训内容
中小学教师资格培训的内容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理论部分包括,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政策法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材教法。实践部分包括,现代教育
技术、教育教学基本功(含普通话)训练和教育教学实习。不同层次的中小学教师资格培训
在课程内容深浅程度上有所区别。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资格培训加修相关专业课程。
过以上内容的培训,使有志于从事教师职业的具有《教师法》规定的相应合格学历的社会优
秀人才和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形成教师职业基本素养,掌握教育教学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达到教师聘任的基本条件。 (2)培训机构
幼儿教师、小学教师资格培训在县及县以上教师培养培训机构进行;
初中教师资格培训在地、市及地、市以上教师培养培训机构进行;
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教 师资格培训在省级教师培养培训机构进行。
(3)培训形式
中小学教师资格培训一般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也可采用累积学分、
分期培训的方式。总课时不得少于350小时。 (4)资格考试
中小学教师资格培训考试由省一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命题,县以上教
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考试科目全部及格的,发给教师资格培训合格证明,作为取得教师资
格的必备条件。当年考试不合格的科目,可以在下一年补考,经补考仍有一门或者一门以上
科目不及格时,应当重新参加全部课程的考试。 (5)培训管理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教师资格培训工作。制定考试大纲,对
全国教师资格培训工作进行督导评估。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地区教师资格培训的组织管
理,审定培训机构办学资格,确定培训内容,审验教师资格培训证书。
  38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教材建设采取那些措施?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教材建设是实施继续教育工程的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为了使全
体教师通过接受继续教育,在师德修养、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研究能
力等方面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提高,必须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及与之配套的多种类型、载
体的教材。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教材建设是当务之急。为此,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对中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教材建设做了具体规划。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建设的目标是:通过各种不同渠道完成800门具有较强针对性
、实效性和时代性,面向全体教师,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教师群体,形式多样的中小学教师
继续教育教材。争取在3年内建设250门重点、急需的基础性教材。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实施措施是:
(1)编写供教师继续教育学习使用的教材必须有质量观念,精品意识,教育部师范教育
司根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指南》(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统一规划,防
止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盲目追求数量、不求质量,在低水平上重复,形成教材大战,造成极
大浪费。 (2)根据教育部的统一规划,采取中央和地方相结合的办法,以课程建设为先导,在科
学研究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发所需要的教材,先抓重点、急需的基础性教材
,逐步配套完善。 (3)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基础性教材,在统一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层
次、不同学科教师的需要,提倡教材类型多样化,教材载体多样化,印刷教材、电子教材、
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教材、网上教材同时并举。 (4)多渠道开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引进编译一部分国外先进教材,评审、筛选
或改编一部分地方优秀教材,组织编写一部分新教材。 (5)教育部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部门、企业、出版社和教师个人根据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采用项目管理方式,专家领衔主编与招标相结合,鼓励合理竞争。
(6)先组织个别学科进行试点,积累经验,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在1999
年内全面启动。
  39国家为了提高新师资培养的质量,拟采取哪些深化师范教育的
改革措施?
  改革的目标、内容和实施办法有哪些?
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第五次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的要求,以教学改革
为核心,全面促进其他各项改革,把师范教育事业推向21世纪。
  教育部决定,用3~5年左右时间,在高等师范本科院校采用科研立项办法组织实施“
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目前已批准210项改革项目。改
革的根本目的是:改革培养模式,调整课程结构,用现代文化、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充实和更
新教育内容,逐步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高师范教育
专业化水平,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和教育发展需要的新师资。改革的近期目标是:树立适应
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改革中小学师资培养模式,用3年或稍长一段时间
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性、典型性、影响大和有实质性突破的教师培养模式,出台一批课程体系
整体优化的新教学计划;推出一批内容和形式上有突破、有创新的文字、声像教材及教育软
件;形成若干种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百花齐放、风格各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
式。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研究适应21世纪需要的中等学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知识和
能力的要求;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改革高等师范本科教育的培养模式;研究高等师范本科
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研究和改革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体系;研究和改
革主要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研究和改革基础课程、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体系;应
用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和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教育部还将于今年启动对高等师范
本科院校的教学评估工作,争取用3年左右时间完成对高等师范本科院校的教学工作合格评
估。 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工作将于今年全面启动,争取经过两年左右的时
间初见成效。
  改革将本着时代性、针对性、前瞻性、专业性与学术性相统一,统一性与多样
性相结合,体现终身教育等原则,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
观念,初步建立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新时期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相适应的新的培养
模式、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材体系和评估体系等,提高师范专科学校的专业化水平,使
师专的培养质量迈上新的台阶。
要继续办好中等师范学校,在基本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和管理规范化的基础上,努力推
进中师教育现代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等师范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教
育方针,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先导,加强素质教育,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加强教学管理、教育研究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
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努力为21世纪小学教育培养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现代教育思想和观
念、改革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型小学教师。
  40为什么要提出在2010年前后,具备条件的地区力争小学和初中
专任教师的学历分别提升到专科和本科层次?
  要实现这一目标有哪些具体举措?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的日益剧烈,以提高小学及初中教
师学历来改进小学和初中教育质量的观点已成为国际共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相应提高。
  到2000年,我国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普九
”成果和提高“普九”质量的关键是提高师资质量;中小学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创造能力
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前提是提高师资整体素质。因此,承担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小学和初中教
师的学历标准仍维持在中师和师专层次,已远远不能适应需要,教师学历程度必须与社会经
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近十年来,我国部分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
进步,对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学历层次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普遍要求新培养的小
学和初中教师要分别达到专科和本科层次。
但是,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地发展不平衡,中小学教师队伍情况十分
复杂,主要表现为:中小学教师队伍数量庞大,学历层次不一;中小学教师主要分布在农村
,学历不合格教师也主要分布在农村,特别是在边远贫困地区农村。
  提高中小学教师学历层
次,应从实际出发,逐步推进实施,在地域上不能一刀切,在时间上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为此,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2010年前后,具备条件的地区
,力争使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分别提升到专科和本科层次。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教育部拟采取以下措施: (1)通过深化师范教育改革,加大新师资培养力度,加快专科学历小学教师和本科学历
初中教师的培养速度,力争在2005年左右,使新培养的专科学历小学教师和本科学历的初中
教师达到50%左右,2010年左右,新补充的小学和初中教师基本达到专科和本科学历。
(2)从现在到下世纪初,坚持内涵发展为主,进行师范教育资源的战略性重组,积极发
展高师教育规模,稳步压缩中师教育规模。 (3)进行师范教育层次结构调整,从城市向农村,从沿海向内地逐步推进,由三级师范
(高师本科、高师专科、中等师范)向二级师范(高师本科、高师专科)过渡。
(4)进一步拓宽中小学教师来源渠道,鼓励一批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培养中小学教师,
通过实施教师资格制度逐步实现中小学教师补充与人才市场接轨,中小学教师来源多样化,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5)通过成人高考、自学考试、电视大学注册视听生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对中青年骨
干教师进行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加快具备条件的地区的小学和初中教师提升到专科和本科
层次目标的实现。 (6)为保证质量,教育部加强了面向21世纪培养本、专科学历小学教师专业建设的研究
,拟制定高师院校培养本、专科小学教师的课程计划,组织编写主干课程教材;印发供在职
小学教师进修使用的《小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专科小学教育专业(文科方向、理科方向)教
学计划》(试行),组织编写了34门必修课教学大纲和教材。
  41经济发达地区高中专任教师和校长中获硕士学位者应达到一定
比率,国家在此方面将采取哪些措施?
  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加快基础教育师资
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使经济发达地区高中专任教师和校长中获硕士学位者达到一定比率,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批准,自1997年起,在我国设置并试办教育硕士专业
学位。全国各师范大学为招收和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试点单位。招生对象主要为具有大
学本科学历、三年以上第一线教学经历的在职人员,主要是普通中学的专任教师或中、小学
教育管理人员。我国将逐步提高中学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人员的比重,并逐步使教育硕士
专业学位成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或中小学管理人员的任职和担任较高职务的资格条件之一。
  42国家对师范院校学生和在职中小学教师的计算机教育有哪些基
  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范院校学生的计算机教育?
为主动适应信息时代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国家对师范院校学生的计算机教育明
确提出了具体要求。原国家教委师范教育司于1995年颁发了《高等师范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大纲》,该大纲按照高等师范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对未来中学教师的基本要求选择教学内
容,并对各部分内容提出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各高等师范学校组织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也是国家对高等师范学校计算机教育工作进行评估的基本依据。该大纲规定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总时间定为两个学期,要求文科学生讲授时数不少于72学时,上机实习(实验)时间也
不少于72学时;要求理科学生讲授时数不少于108学时,上机实习(实验)时间也不少于108
学时。原国家教委师范教育司于1995年根据五天工作制调整了中等师范学校教学方案,将计
算机应用基础作为必修课程在中等师范学校普遍开设,颁发了《中等师范学校计算机应用基
础教学大纲》,规定课时总数为72学时。1998年,教育部师范教育司颁发了《三年制中等师
范学校课程计划(试行)》,仍然将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必修课程,课时总数增加到90学时
  为了贯彻科教兴国战略,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全面提高师范院
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培养跨世纪的新型师资,国家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范院校学生的
计算机教育。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计划于1999年召开全国师范院校计算机教育工作
会议,交流各级师范院校开设计算机公共课和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方面的经验及高等师范学
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办学经验,研究颁发《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院校计算机教育的几
点意见》。 对在职中小学教师的计算机教育的要求是,2003年前,在全国在职中小学教师中开展以
普及计算机应用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使45岁以下中小学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技术
达到“初级水平”,发达地区的中学教师达到“中级水平”或“高级水平”。到2003年,未
达到以上要求的中小学教师(边远地区除外),将被视为不合格教师。
对各层次的具体要求为:
初级水平: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文字处理软件操作技术,初步了解多媒体技
术。能上网查询信息资料。
中级水平:掌握基本软件操作技术;能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进行教学;能指导学生
用计算机处理信息和学习;能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查询。
高级水平:了解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论;能选择与评估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能编写计
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脚本,并应用制作平台制作简单的软件;能辅导其他教师在教学中使用
计算机专业教师:胜任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课程的教学工作;能帮助其他教师更新与发展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知识;能够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能协调校内外计算机教育信息系统
;能排除常见故障;能运用至少一种编程语言。
对各层次培训内容的建议: 初级水平: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WINDOWS或者DOS);
字处理(WPS或者WORD );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简介(与各科教学结合);网上信息查询。培训形式:讲授与上机
相结合。 中级水平:POWERPOINT;计算机辅助教学基本理论;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使用(选学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及操作;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等(选学)。培训形式:上机操作为
主,讲授为辅。 高级水平:网络知识及应用;EXCEL;计算机辅助教学基本理论;计算机软件开发平台
(与各科教学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脚本的编写(与各科教学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软
件的选择与评估(选学);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等。培训形式:上机操作为主,讲
授为辅,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进行网上学习。
已经获得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或者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相应内容的考试证书者
视为达到初级水平。已经达到初级水平的45岁以下的中小学教师(不具备计算机应用条件的
地区除外),在2003年前要争取达到中级水平或高级水平。
  43国家关于师范生的服务期制度有哪些现行规定?今后拟如何完
  原国家教委日印发的《关于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教师[1996
]4号)中指出“对免交学费、享受师范专业奖(助)学金的学生,毕业后实行五年任教服务
期制度。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师范毕业生在教育系统内双向选择的就业办法。急需教师的地区
、部门或企业可设立师范专业定向奖学金,享受定向奖学金的毕业生按合同就业。各地要制
定相应政策,鼓励师范毕业生到边远、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任教。”
今后,将根据国家教育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师范教育改革发展的有关政策,进一步完善师
范生服务期制度。
  44如何认识巩固、完善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3年内,对现有中小学校长进行全员培训”
,“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关于校长全员培训问题,教育部已
有部署,当前工作重点是继续贯彻落实“全国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精
神,实施《关于“九五”期间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指导意见》,抓好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
这里仅着重谈谈如何认识巩固、完善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问题。
实行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是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
。1989年,原国家教委发出《关于加强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意见》,做出了“八五”
期间对全国近百万中小学校长普遍进行一次岗位培训的重要决策。日,国务院《
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为提高校长的领导水平,
要实施“百万校长培训计划”,争取1997年左右在全国实行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制度。1997
年底,原国家教委印发了《实行全国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制度的规定》,进一步促进了这项
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建设。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全国约96%以上的中小学校长普
遍接受了岗位培训,做到了持证上岗,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
初步建立起来了。但随着中小学校长队伍的新老交替,不断有新的校长走上学校领导岗位,
校长“先培训、后上岗”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校长
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
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是按照中小学校长岗位规范要求,对拟担任校长职务人选进行的、
以“应知”“应会”为主要内容的任职资格培训。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的主
要内容是,凡担任国家举办或社会力量举办的普通中小学校长(农村完小正、副校长以上)
职务的,必须参加岗位培训,并获得“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因工作需要,培训前进入岗位
的,只能任代理校长,待获得“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后再正式任命或聘任校长职务。已经获
得“岗位培训合格证书”的校长,在颁证后的每五年中应继续参加国家规定时数的培训,获
得相应的培训合格证书,并作为校长继续任职的必备条件。“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和继续培
训合格证书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印制、统一编号,按照“分级培训、分级管理”的原则
,由相应的教育行政部门审核验印,并委托具备资格的培训机构颁发。培训机构开展校长培
训工作应经教育行政部门的批准或备案,并参照教育部制定的教学计划组织实施。要切实保
证培训质量。
  为巩固、完善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当前需要开展的主要工作有:教育
部要组织制定《中小学校长培训规程》,使这项工作逐步走上依法施训的轨道;要组织修订
《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全国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指导性教学计划》和指
导性教学纲要;要组织编写、审定新的岗位培训教材;要制定培训基本质量标准,修订培训
评估指导意见 。
  各地要认真执行《实行全国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制度的规定》。要采取措
施,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为此,需要组织力量进行培训需求
调查;逐步建立培训院校资格认证制度;推进培训院校进行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的改革;
检查评估培训质量;同时,要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的整体建设,主动研究新形势下中小学校
长任用机制、考核制度、职级制度改革等问题,进一步完善校长队伍建设的有关制度。
  45如何实施教师资格制度?
  《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职务、聘任制度。”《教师法》规定:“国家
实行教师资格制度。”《教师法》还对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作出了原则规定。日
,国务院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法定的职业资格制度。实施教师资
格制度,对于提高教师地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教师资格的法律效用。凡在教育行政部门依法批准举办的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
机构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职教师,以及系统讲授学校教学计划规定的一门以上课程的
兼职教师,必须具有依法取得的教师资格。
  ――教师资格分为以下七种,即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资格、
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高等学校教
师资格。取得教师资格的公民,可以在本级及其以下等级的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担任教
师;但是,取得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公民只能在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
业高级中学或者初级职业学校担任实习指导教师。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
格相互通用。
  ――教师资格认定和管理权限。 (1)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教师资格工作,各
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地的教师资格工作。县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人事(师资)
部门是教师资格认定和管理的职能部门。中小学教师资格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
部门认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教师资格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组织
有关主管部门认定。 (2)高等学校教师资格,按照属地化原则,由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
政部门认定。受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或者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的高等学校,负责认定在本
校任职的人员和拟聘人员的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3)未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或者省级人
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委托,任何单位、部门、学校均无权认定教师资格。
  ――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工作部署。全面建立教师资格制度,分两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教师资格过渡。自1996年起,
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展开。根据日原国家教委制定的《教师资格认定的过渡办
法》的规定,通过考核,对日前在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工作,属于
定范围的教师、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及教育职员,提出申请并符合条件者,认定相应的教师资
格。在职教师资格过渡已于1998年初基本完成。
第二阶段: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根据《教师资格条例》的规定,在完成教师资格过
渡的基础上,对具备《教师法》规定学历并提出申请的人员认定相应的教师资格。对申请教
师资格但不具备《教师法》规定学历的人员依照国家关于教师资格考试的有关规定进行教师
资格考试,对考试合格者依法认定其教师资格。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工作,将于1999年
起在全国逐步展开。
  46如何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多年来,特别是《教育法》、《教师法》颁布以来,各级政府积极采取措施,中小学教
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教师队伍总量稳中有增,基本满足需求;教师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
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人员效益不断提高;民办教师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教师的社会地位
和经济待遇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法制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教
师队伍的总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建设和业务素质的提高有待
进一步加强;骨干教师新老交替面临严峻形势;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待遇有待进一步
提高;教师队伍的地区分布不均衡;教育人力资源的配置亟待建立相应的机制等。其中最为
突出的是,世纪之交,中小学骨干教师新老交替面临严峻形势。目前,中小学骨干教师数量
缺乏且年龄偏大。据统计,具有中学高级教师职务的中小学教师中,年龄45岁以下的只占高
级教师的9%;特级教师中45岁以下的比例仅为26%。2000年前,现有中小学教师中,约31%
的中学高级教师、80%的中小学特级教师将达到退休年龄。高度重视并采取实际有效的措施
。培养新一代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已迫在眉睫。
  ――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为加速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和队伍,并以
此为抓手,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1999年教育部组织实施一项面向全国中小学教师
的“跨世纪园丁工程”,并重点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今后3年,全国选培10万名
中小学及职业学校骨干教师,通过开展本校教学改革实验、巡回讲学、研讨培训和接受外校
教师观摩进修等活动,发挥骨干教师在当地教学改革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国家集中一批教育资源,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并动员社会有关方面支持
。对优秀中小学骨干教师给予重点支持,培养一大批中小学学科教育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并
通过其广泛的带动、影响作用,促进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和整体教师队伍进一步提高素质:
培养一批在教书育人和教育教学研究方面造诣高深的相对年轻的中小学教育教学专家,其中
部分成长为在教育界有影响的教育家;培养一批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有较高造诣,做出
突出成绩,在本省区内有较大影响的中青年教育教学带头人(或称学科教育带头人);培养
一大批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起示范作用的优秀中青年骨
  ――加强特级教师工作,提高特级教师评选比例,采取多种措施,充分发挥特级教师在
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作用。特级教师达到中小学教师总数的02%。
  ――实行倾斜政策,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条件与环境。在职务评聘、评选特
级教师等方面,对中青年骨干教师试行倾斜政策,建立和创造促使中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的机制和环境。利用“九五”期间新老交替的契机,造就一支跨世纪的骨干教师队伍,顺利
完成骨干教师的新老交替,形成中青年骨干教师群体。到2000年,高级职务教师中45岁以下
的应不低于40%,中小学特级教师中45岁以下的应不低于20%。
  47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短缺问题?
  (1)改革教师任用制度,推行教师交流制度。
按照《教师法》及有关规定,在主要依
靠师范教育补充师资的同时,结合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和人事制度改革,在编制定额范围内
,尽可能多吸收非师范类高等学校毕业生和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教师资格的人员到中小学任
教。以拓宽教师来源渠道,促进社会人才资源合理配置,提高教师学历层次、改善教师
学科结构、保障边远落后地区中小学对教师的需求。积极推进教师定期交流制
打破在教师使用方面的单位所有制,加强中小学教师的校际、地区之间尤其是城乡之间的交
流。鼓励教师从城镇到农村,从强校到薄弱学校任教。通过试行教师定期交流制度,促进教
育系统内部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加强薄弱校的建设与发展,缓解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的师资
需求。加强支教工作。为此,建议国家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
  ――对到农村边远地区任教的毕业生取消试用期,工资上浮2~3个档次;
  ――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3~5年,不带户口,发放津贴,提高一个工资档次;
  ――教师的农村配偶可以解决户口“农转非”问题等。
  (2)进一步采取政策措施,鼓励大中专毕业生任教,完善师范生就业制度和办法。
  ――继续采取优惠政策,鼓励优秀中学毕业生报考师范院校,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
办法,解决部分边远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招不进,分不去”的问题。
  ――建立和完善师范生服务期制度,运用法律和经济的手段,切实保证师范毕业生到中
小学任教。
  ――制定一些具有导向性的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和毕业生到经济不发达地区、边远地区
和少数民族地区任教。如对分配到农村任教的毕业生给以优惠政策,毕业生配偶是农民的,
可根据本人自愿转为城镇居民户口,以解决青年教师的后顾之忧。
  (3)依法实施教师资格制度。
  《教育法》、《教师法》规定:国家实施教师资格制度。1995年底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
对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做出了具体规定。教师资格制度作为
一项国家职业资格制度,是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重要措施;是促进教师聘任制的基础。通过
教师资格的严格审查和依法认定,将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调整出教师队伍,向社会公开招
聘具备教师资格的优秀人才到各级各类学校任教,以优化教师队伍。
  (4)积极推进教师聘任制。
按照《教师法》的规定,在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同时,逐
步推行教师聘任制,从根本上改革教育系统用人制度,吸引社会优秀人才从教,淘汰不合格
教师,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用人
效益和办学水平。
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理
顺教师管理体制,保障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的用人自主权,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的科学、灵活的用人机制。通过实施教师聘任制工作,淘汰不合格教师和建立吸引优秀人
才机制,优化配置教师资源;把过去拔高使用的教师,依法调整到合适的教学工作岗位;把
城镇学校超编的教师定期轮换到缺编的农村学校;把人才密集的学校的教师调整到条件较差
、人才紧缺的薄弱学校,加强薄弱学校建设。
  (5)实行中小学教师定期轮换制度,促进教师在地区之间和校际交流。
全国所有中小
学教师原则上都应在一定范围轮换任教,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师单位所有制”和“一校
定终身”的局面。根据城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余、缺情况,通过以县镇中小学教师向农村
中小学流动为主,辅之以派遣和鼓励城市中小学教师到农村支教和定期任教等措施,加强农
村薄弱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6)充分发挥工资在促进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中的调节作用。
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浮
动工资制度和农村小学津贴制度,对那些被派遣或自愿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教师在两年正常
晋升一级工资的基础上实行浮动工资制度。
  (7)推行乡村教师津贴制度。
根据乡村学校所在位置的生活、交通条件、医疗卫生和
邮电通讯条件确定地区类别,并分别按教师职务工资和津贴部分之和的一定比例发放乡村教
  (8)加强政策导向,充分发挥教师职务评聘的政策杠杆作用。
将其是否在农村中小学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列为中小学教师评聘教师职务的必备条件之一。中小学教师须有在农村学
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的工作经历,方可有资格评聘中级或高级教师职务。
  48教师聘任制的内涵是什么?实施教师聘任制的工作目标及难点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七条规定,“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逐步实行教师聘
任制。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由学校和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规定双
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实行教师聘任制作为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大力提高教师队
伍素质的重要措施正式在国务院批转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予以明确
。依法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教师聘任制,首先必须对《教师法》规定实施的教师聘任制的内涵
及特点有一个正确认识。
  (1)教师聘任制的内涵
《教师法》规定实施的教师聘任制是遵循公开招聘、平等竞
争、择优录用的原则,采取用人单位和教师之间签订具有明确任职期限的聘任合同的形式,
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形成劳动契约关系的教师任用制度。它具有如下特点:
  ――聘任关系平等。教师和用人单位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劳动关系的建立基于双方
自愿,教师具有择业的自由,用人单位具有依法聘任和解聘教师的权利。
  ――聘任关系契约化。教师和用人单位通过签订劳动合同的形式,明确双方的权利、义
务、责任关系。聘任关系实行合同化管理。合同是解决劳动争议的法律依据。
  ――实行任期制。聘任合同具有明确的聘任期限,不搞终身制。教师聘任实行任期制同
时也为教师的流动提供了可能。
  ――聘任过程社会化、公开化。用人单位可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广延人才。教师聘
任制将打破教师资源单位所有制,使教师个人不再固定为某一用人单位所有,而成为整个社
会共享的人力资源。教师聘任过程社会化有利于实现教师就业机会均等,同时也拓宽了师资
来源渠道。采取公开竞聘的方式也有利于聘任的公平、公正。
――实行双向选择和择优机制。教师凭实力竞争上岗,用人单位积极创造条件吸收人才
、争夺人才。用人单位择优聘任教师,教师也选择用人单位,缺乏吸引力的单位将被人才冷
落。教师和用人单位都是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聘任形式多样化。教师聘任合同制也是一种灵活的用人形式。根据教师和用人单位
达成的协议,教师可以为一个用人单位聘用,也可以为几个用人单位同时聘用。聘任教师可
以有全时聘任、非全时聘任,长期聘任、短期聘任等多种形式。
根据《教师法》的规定,新的教师任用制度包括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聘任制度、教师职
务制度三项主要制度。教师资格制度解决入门的职业资格问题;教师聘任制度解决职业问题
,要求做到“能进能出”;教师职务制度解决岗位问题,要求做到“能上能下”。其中,教
师聘任制是转变教师任用机制的关键。
  (2)教师聘任制的目标
实施教师聘任制的目的就是转变教师任用机制,建立公开、
平等、竞争、择优的教师任用与管理新机制。针对目前我国教师队伍“数量过多、质量不高
”的问题,依法实施教师聘任制的具体工作目标是:
  ――通过教师任用机制的改变,坚决淘汰不合格教师,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吸引优秀人
才从教,推动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通过教师任用机制的改变,促进教师队伍的合理流动,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实现教
师队伍结构的优化、调整。
  ――通过教师任用机制的改变,裁减冗员,精减队伍,逐步提高生师比,实现教育人力
资源的共享,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3)实施难点和工作重点
依法实行教师聘任制,目的是要解决教师“能进能出”的
问题,其中疏通“出口”是难点。疏通“出口”的条件有以下几个方面:
  ――建立健全以失业、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机制。学校将解聘或
不聘的人员推向社会,失业保险制度解决待业人员基本生活问题。人员流动性加大后,教师
的医疗、养老问题也必须由社会医疗、养老保险制度来统筹解决。
  ――解决观念滞后的问题。教师聘任制将一改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教师在一个单位从参
加工作干到退休的普遍现象,教师流动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教师要彻底改革被动流动即被淘
汰的陈旧观念,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制度的变化。
  ――教师聘任制的推行要与学校其他改革相配套、协调进行,减少改革中的阻力。教师
聘任制与全员聘用制应统筹实施。有的学校先从行政人员入手推行聘任制,再依次推进到教
师、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人员,也是可行的一种方式。
实行教师聘任制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是我国教师
任用制度的重大突破,是构成教师队伍管理新机制的重要环节。已建立社会保障机制的地区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坚决依法推行教师聘任制;尚未建立社会保障机制的地区,教育行
政部门和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也要结合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采取转岗或内部分流等措施,
积极推行教师聘任制,逐步提高人员的使用效益和办学水平。
  49近期优化中小学教师队伍和提高办学效益的政策措施有哪些?
  (1)目前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 90年代开始,特别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和《教师法》颁布以来,各地普遍加强了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中小学
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队伍总量稳中有增,基本满足教育事业改革和
发展的需求;教师队伍的人员效益不断提高,通过深化以人事、分配制度为核心的学校内部
管理体制改革,以及调整和优化队伍结构等措施,目前全国中小学平均生师比居世界各国中
等水平;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有所提高,特别是全国城镇中小学教师家庭
人均住房面积有较大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流失严重的情况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
也应当看到,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数量、质量和社会地位,与科教兴国战略对教
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还不相适应。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必须进一步提高;用人效益还
不高,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城镇教师局部性过剩与农村合格教师严重短缺并存、显性超编与
隐性缺编的矛盾突出;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还需较大幅度提高
  (2)优化中小学教师队伍和提高办学效益的目标
通过强化中小学编制管理和实施教
师资格制度、教师聘任制度、中小学教师定期轮换制度等措施,在近3~5年内,逐步解聘现
有农村代课教师;辞退部分不合格或不能履行教师职责的教师;分流一部分城镇超编中小学
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与此同时,按照国家政策,有计划地从合格民办教师选招公办教师
;吸收录用师范学校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根据教师需求情况,面向社会接收少数具有教师
资格的优秀人才充实到中小学教师队伍中。使中小学教师队伍逐步达到余缺调整基本到位、
队伍结构比较合理、整体素质和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的目标。
  (3)优化中小学教师队伍和提高办学效益的政策措施
  ――加强中小学编制管理。编制管理是教育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基础,也是国家管
理基础教育的基本环节。国家将尽快出台中小学编制管理的法规性文件,规范中小学的编制
管理,理顺编制管理体制,实行人员编制与人员经费直接挂钩和动态包干办法,强化编制管
理和人员使用的约束机制,减少机构,压缩非教学人员编制,积极推行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
相结合、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编制管理制度,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中小学的人
员使用效益,力争使全国中小学生师比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逐步取代农村代课教师。通过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聘任制度,逐步以师范毕业
生和具备教师资格的教师取代农村代课教师。
  ――辞退和转岗分流。要辞退不合格教师,对不具备国家法定教师资格的中小学教师要
调整出教师队伍;将虽已取得教师资格证书,但经考核认定不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转岗
分流或予以辞退;将“拔高”使用的中学教师调整到与其本人所取得的教师资格一致的小学
教师队伍中去。
  ――实行中小学教师定期轮换制度,促进教师在地区之间、校际之间的交流。全国所有
中小学教师原则上都应在一定范围轮换任教,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师单位所有制”和“
一校定终身”的局面。国家要尽快制定以县镇中小学教师向农村中小学流动为主,辅之以派
遣和鼓励城市中小学教师到农村或薄弱学校支教和定期任教等政策,加强农村学校和薄弱学
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改进和完善中小学工资制度。充分重视、有效发挥工资保险福利政策在促进教师向
农村和薄弱学校流动方面的导向作用,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浮动工资制度和农村中小学津贴
制度。根据乡村学校所在位置的生活、交通条件、医疗卫生和邮电通讯条件确定乡村教师津
贴标准。提高中小学班主任津贴、教龄津贴和现行职务等级工资制中津贴部分比例,以岗定
薪,在分配中真正体现“按劳分配,优劳优酬”的原则,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提高
劳动生产率。
  上一篇:
  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