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就以问题为中心,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答疑

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研修--如何走进课堂做研究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研修--如何走进课堂做研究
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研​修​-​-​如​何​走​进​课​堂​做​研​究
大小:2.45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  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课例研修报告  一、课例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  1、是推进《怎样做课例研修》校本培训工作需要  课例研修作为一种重要的行动研究方法,对于教师的教学、教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促进学校教研水平的提升,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于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促进教学、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课例研修,对于我校的广大教师毕竟是一个新事物,怎样让他们从思想上接纳,心理上接受,理论上理解,方法上掌握,行为上跟进,活动上推广,成果上凝练……都需要进行培训、沟通、交流、学习、强化、改进。  2、是提高教研质量的需要  以往的教研活动,参与教师事先未做充分的准备。听课前,教研组长把课题告诉学科教师,教师是带着内容去听课,对要研究什么问题、怎么解决问题等都没有作充分的准备。由于没有充分的准备,参与评课、讨论的过程是你讲,我听,讨论时,再说两句。教研活动是开展了,学科教师也参与了,但绝大多教师未能从活动中学到一些经验或学到的仅是一点点启发。使对问题的研究仅是停留在表面上说说而已,甚至完成工作任务即可,至于效果如何?取得什么经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通过研讨,没有解决任何实质的问题,大家仅是停留在就课论课,优点一、二、三,存在问题一、二、三。研讨会就变成了对上课教师的评价,仅评价课上得怎样,客套话较多,评议时没有提出具体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没问题就是有问题”,教学研讨仅是在面上的讨论交流,未能通过教研,形成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对参与活动的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对指导课堂教学无实质性意义。因此,对课堂教学的指导是低效的,不利于教师专业成长,不利于指导课堂教学。不作深究。因此,教研的有效性大打折扣。课例研究,需要做到“七定”,即定人员、定专题、定方案、定任务、定要求、定时间、定机制。即:定人员。事先确定参与人员并规定相应的任务,明确分工。既分工,又合作。通过主要人员的研究,影响和带动教师的参与,提高教研的有效性。主要人员边研究边总结经验,并整理出文字资料,然后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于课堂教学。定专题。树立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切入点,以课例为载体,进行小专题、小范围的专项研究。每次活动时,事先应提出明确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开展活动,最后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定专题后,使教研的目的更加明确,既有针对性,又有实效性。定方案。通过制定详细的教研方案,明确研究的问题、方法、过程及资料的整理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适当进行调整。制定方案后,关键的是落实,应严格按照方案的要求组织抓好落实。定任务。定学习任务和教研的任务。活动前要明确任务,提前准备。教研组长要求每位参与教师都要充分准备,事先搜集相关资料,理论先行。讨论时,结合理论及实际进行发言,避免发言的随意性。由于人都由一定的惰性,没有任务的指使,光靠自觉,没有几个教师愿意去做。通过布置任务,促使教师积极参与教研,积极撰写教学后记、教学反思或教育教学论文,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定要求。教研时,要求每位上课的教师写出教学设计、课后反思。参加听课的教师,写出评课稿。对每一个问题,每位教师都要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在研讨会上进行发言。每月要求教师撰写教学后记、教学反思、评课稿、教学随笔、教学论文等一至两篇,把教师撰写教学反思、评课稿、教学后记、教学论文等把作为一项教学工作任务来完成。定时间。研究必须有时间保障,要规定个人学习及集体研讨的时间。定机制。要制定长效的教研机制,不能因学校其它工作而影响学校的教育科研。教育科研要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要建立鼓励的机制,要表彰积极参与的教师及先进的教师。同时,要为教师搭建学习与交流的平台,为教师创造培训学习的机会。  3、是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执行新课标的需要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理念。“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4、是改变当前数学教学现状与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已引起普遍重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但遗憾的是,当前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行为现状”与“理念境界”的差距颇大。如数学教材中充斥着大量的“购物”与“乘车乘船”的情境,远离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有的教师教学情境的设置过于华丽,“情境”成了扮美课堂的亮点,课堂缺少数学思维含量;如有的教师情境的设置过于牵强,为寻找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而绞尽脑汁,从而出现了一些情境设计牵强附会甚至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如有的教师对情境图的运用缺少方法,新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情境图,图中所出示的数学信息往往是比较零乱的,缺少连贯性,怎样让学生组织这些较为零乱的数学信息,如何有效地使用这些情境图,老师不知所措。可见,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是一个亟需探究的课题。  5、是学生自身学习与发展的需要  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因此,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二、课例研究过程和方法:  1、课例研修的主题  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研究  2、主题形成的过程  课例研修团队根据我校数学教师在日常数学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发现不会利用主题图、照搬主题图、创设的情境不利于教学内容的完成、创设的情境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甚至不会创设情境等现象较为突出,先初定主题然后在观课过程中深化,在第一轮观课后进行讨论提炼加以确定,最后总结形成明确的主题。  3、课例研究预期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对教材中教学情境的研究,在如何有效的应用主题图和练习中的情境图以及教师如何创设情境方面提供有实际操作价值的成功经验和具体做法。  4、课例研修工作小组  组长:孙晓东
  成员:杨发喜
凡红梅  分工:孙晓东负责活动的主持,兼任“教师授课方式及学生学习方式观察”组组长;  张兴华负责活动的主持,兼任“教师问题涉”组组长;  杨发喜任“材料使用”组组长;  赵顺芳承担授课;  凡红梅负责记录。  5、课例研究的操作流程  (1)课前准备  活动前,中心小学成立研究团队,确定成员分工,营造研究氛围,商讨研究主题,设计操作流程,制作相关材料,探讨研究细节,通知相关人员。  (2)课中实施  活动中,召开课前会议,明确研究目的,讲清研究方法,划分研究小组,布置观察任务,了解主题意义,知晓活动流程,记录观察用表,思考上课得失,展开交流讨论,发挥集体智慧,梳理意见建议,修改活动设计,反复酝酿完善。  (3)课后提炼  活动后, 整理活动材料,完成学习成果,撰写活动报告,改进研究方法,丰富研究内涵,推广研究经验,。  6、课例研究的具体实施  日,中心小学成立了以孙晓东为组长,杨发喜、张兴华、赵顺芳、凡红梅为成员的课例研究小组,召开了第一次会议,进行了成员的分工,拟定了研究主题,确定了研究日期及步骤方法。  日,课例研究小组召开第二次会议,研究部署教研活动的相关事宜。  日,举行课例研究展示活动。  8:00,第一次课前会议,清点到会人员,分发观察表。孙副校长说明会议的目的意义,提出观测主题,明确目的、方法及要求,划分小组,布置分工使用观测量表。执教教师说课。9:10~9:50,第一次教学实践及课堂观察,执教教师上课,各小组使用观测量表。10:10~11:20,第一次课后会议,分组讨论,各小组代表交流分享,执教教师做反思,课例研究小组整理讨论意见,修改完善教学设计。13:30~13:45,第二次课前会议,研究小组说明修改方案,执教教师说课。13:50~14:30,第二次教学实践及课堂观察,执教教师上课,各小组使用观测量表。14:40~16:00,第二次课后会议,分组讨论,各小组代表交流分享,执教教师做反思,课例研究小组整理讨论意见,修改完善教学设计。16:00~16:15,第三次课前会议,研究小组说明修改方案,执教教师说课。16:20~17:00,第三次教学实践及课堂观察,执教教师上课,各小组使用观测量表。17:00~17:45,总结本次活动,布置安排相关事宜。  三、课例研究的结果  我们按照既定的活动方案组织了“三课两反思”操作实践,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观察、记录、讨论、整理后得出:  (一)第一次教学实践  教学环节 关键问题 使用材料 教学方法  导入  认识年、月、日 一年有几个月?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2月有多少天? 课件  主题图 谈话——猜测  识记大月、小月 怎样记住大、小月的天数? 课件  答题卡 演示——实践  认识平年、闰年 平年和闰年的出现有什么样的规律?怎样判断平年和闰年? 课件  答题卡 讲授——合作  演示——观察  运用知识 你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吗? 日历 提问——思考  分小组讨论后,得出以下结论:  1、优点:整节课能围绕关键问题展开,关键问题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材料使用比较恰当、合理,有吸引力;教师重视问题的补充,注意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不论是教师的脚还是学生的学,都体现了方法多样。  2、缺点:关键问题的表述不够精炼,不够开放;主题图的使用上应该多花些时间;难点没能突破,强化训练不够。  (二)第一次教学实践  教学环节 关键问题 使用材料 教学方法  感知年、月、日 请你说出下列四幅图所呈现的是什么日子? 主题图 谈话——思考  认识年、月、日 1、仔细观察年历上的天数,你有什么发现? 2、怎样计算出全年的天数? 答题卡  日历 提问——观察  提问——计算  识记大、小月 怎样记住大、小月的天数? 课件 讲授——探究  演示——观察  运用知识 请你用所学知识解决下列问题,并说说为什么? 课件 提问——思考  分小组讨论后,得出以下结论:  1、优点:能充分利用主题图,感知效果好,问题开放,训练扎实,创设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实效性;重视了课本的利用,材料的使用有利于目标的达成; 优化了课堂结构,降低了坡度,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增加了学生对知识获取的体验。  2、缺点:放的还略显不够,如怎样计算一年有多少天?对教材的处理太机械。  (三)第一次教学实践  教学环节 关键问题 使用材料 教学方法  感知年、月、日 请你说出下列四幅图所呈现的是什么日子? 主题图 谈话——思考  认识年、月、日 仔细观察年历上的天数,你有什么发现?
答题卡  日历 提问——观察  提问——计算  识记大月、小月 怎样记住大、小月的天数?  课件 讲授——探究  演示——观察  运用知识 请你用所学知识解决下列问题,并说说为什么? 课件 提问——思考  四、课例研究的理论成果  (一)情境的创设要注重成效  有效,就是要能促进目标的达成和内容的落实;能促使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和为后续学习奠基。  (二)情境的创设要符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尽可能的展示自己的教学特长  普通话标准善于表达的,可以创设一些问题情境、故事情境;计算机技能高的,可以创设些幻灯片、动漫情景;教风严谨的可以用清楚的调理、严密的论证,用数学本身的内在美吸引学生……不能千人一面,人云亦云。  (三)情境的创设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教学目标  如主题图中“开国大典”、“申奥成功”、“植树节”、“六一活动”四个情境,是要感知年月日,那么,“这幅图讲了什么”之类的问题就只能是学生课前或课后了解的了,授课时不能过多出现。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呈现的是什么情景,这些情景发生在什么时间。通过学生举手发言、老师介绍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这些有意义的事件。然后教师根据每幅图提出问题,比如“你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哪一年的几月几日?”,“你知道北京申奥成功是哪一年的7月13日?”,“植树节在每一年的几月12日?”,“儿童节是每年的几月几日?”等等。老师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还知道那些有意义的日子,分小组讨论,然后汇报交流。这样创设情境组织教学,一方面是从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另一方面也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感受数学的价值;再一方面既能完成预定教学任务,又能达到预设教学目标。  (四)情境创设要深入了解编者意图,合理使用主题图  新教材呈现的内容,形式新颖,与原来的教材相比,它的最大特点之一是设计了大量生动活泼的主题图。这些主题图色彩鲜艳,富有情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观察,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那么,怎样才能合理的利用主题图情境呢?有以下几点策略:  1、深入领会编者意图,理解主题图情境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主题图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凝结了众多编者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对数学的理解。因此,深入地钻研主题图,切实把握主题图的含义是使用好主题图的前提。“主题图”教学要突出数学的特点,充分挖掘“主题图”中与本节课相关教学内容。只有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才能创设生动的主题情境,组织有效的主题活动,课堂才是有效的、精彩的。如“开国大典”、“申奥成功” 、“植树节”与“六一活动”不是要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而是感知年月日的。  2、充分挖掘主题图情境中蕴含的数学问题  教材以主题图的方式设计了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富有儿童情趣的主题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这些情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然而,刚入学的小学生,他们的想法还很天真,他们关注的往往是他们感兴趣的事物,而忽略场景中的数学信息。因此,教师在运用主题图时一定注意把握好图中的数学价值。如“开国大典”与“申奥成功”要我们认识的是事件发生的年份而不是图上有些什么;“植树节”与“六一活动”要我知道的是活动的月日,而不是开展些什么活动。  3、选择恰当的时机呈现,创造性的使用主题图情境  教材在主题图的设计中,尽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信息,为教学的多样性,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可能。我们在教学中要仔细钻研教材,对主题图的出现时机需要再三斟酌,选择最有利于教学的时机呈现主题图,使它发挥应有的效用。如第一次教学实践,教师利用猜谜语、圈生日、说纪念日等情景导入新课,占用了较多时间,混淆了公历与农历,致使整节课没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巩固训练。修改后直奔主题,既节省了时间,又突出了重点。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新教材中“主题图”这一特色,理解其意义和它的价值所在,充分挖掘主题图的内涵,合理安排主题图出现的时机与方式,让“主题图”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  (五)情境的创设既要真实存在,又要省力实用  如现在的数学课本中充斥着大量的“乘车车船”情境,而我们农村的学生很少有这样体验,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怎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再比如第一次教学实践中,教师创设了谜语情境“有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本来没错,但课件上出现了一大个口衔烟斗的老熊卡通,学生关注的可能就是图片而不是问题了。教师简直是吃力不讨好。  (六)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数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使枯燥的、抽象的数学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设计一些故事情境、游戏情境、模拟情境、竞赛情境、观察情境、操作情境等,同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既动手,又动脑,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思维的发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能真正的吸引他们。通过教学实践,得出,我们应该从在新课引入时、在新知的探究中、在知识巩固上、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创设不同的情境。有以下几点策略:  1、在新课引入时,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产生学习愿望;  2、在新知探究中,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过程;  3、在知识巩固上,创设竞争情境,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体验;  4、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把课本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  总之,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能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空间,能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根据教学风格教学特长,要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尽量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激发儿童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和神奇,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教师就能教得轻松,学生就能学得愉快。   五、课例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1、本次课例研究,在转变教师的研究观念上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在提升教师的教学策略上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从学校整体层面看,如何有效、长期的坚持这种研究模式并使之常态化而又不流于形式,任重而道远。  2、课题研究为教师专业成长构建了进步和发展的平台,但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素养始终是制约课例研修深入实施的瓶颈,如何进一步促进每一位教师参与研究,乐于研究,主动研究,自觉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教师成长机制,从根本意义上促进教师的发展。  3、本次课例研修为我校的教研实效性提供了新思路。以往的教研活动,通常以完小活动为主。完小活动,面孔太熟,了解较多,不论是活动的组织者、听课教师还是授课教师,思想上很难高度重视,完成任务应付了事的思想客观存在,致使活动只讲数量不讲质量。通过这次联片活动,我们得到了启示:学校要在控制数量、提高质量、活动多样上下工夫。可以上下两片联动,年段(学段)互动,让不同学校的同类教师相互交流探讨,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创设情境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我们将继续立足于学校实际,加强师资培训,注重对教师教学研究的跟踪指导,把握数学教学的脉搏,进一步推陈出新,力争摸索出一套较为系统的、行之有效的具体策略,让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这朵教研之花越开越盛,让学生在有趣的数学环境下健康成长。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研究意义《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内容
基于课例的高中政治校本教研模式的构建与研究
网站长期坚持免费免点免注册使用,目前拥有180000条资源,资源点击突破4500万人次!
思想者园地★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思想者园地
[摘& 要]本研究依托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以行动研究法为方法论的指导,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出发选择课例,对课例探究的途径和程序进行了探索,生成&教师自主研究&&备课组合作研究&&专家引领研究&这一高中政治校本教研模式,其意义不仅有效促进我校政治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为我校各教研组探索适切的校本教研模式提供了借鉴,并为顺利实施新课程作了充分准备和实践尝试。
【关键词】& 课例 &&校本教研& 教师专业发展
一.基本认识
(一)问题起源与研究价值
2.研究价值
(1)开展课例研究是教研活动回归本原的需要
提倡教师的研究回归本原,就是关注实践问题的解决。即教师的研究以行动研究为首选,以课堂为研究的主要场所,以实践反思为主要特征,以指导教育实践获取策略知识、促进专业成长为首要目标。过去的教研活动,一般是请教研员介绍如何备课,或是组织教师听课、评课,这样的活动效果肯定有。但是,最大的问题是教师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位置,参与不进来,所以活动完了之后,效果并不大。天长日久,教师失去了思考与分析的能力,只会&拿来&,不会创造性地使用,一旦在&拿来&过程中遇到阻力,&研究&往往就自动终止了。
(2)课例研究是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重要形式
 & 大量的教改研究实验证明,在学校科研课题理念的指引下,让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课例研究是行之有效的科研形式。即在学校总课题组设计的&课题核心概念&指引下,让学校全体教师经过学习和亲身体验课题组精选的专题教学理论,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和运用,根据实践效果及时记载和分析一个个典型的课例,总结教学经验教训和提升教学成果,不断完善总课题组的基本主张和研究策略,不仅会提高科研成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而且促使教师自觉地将这种教学理论转化为自己的品格和教学风格,在实践中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这里的课例是学校课题的&研究轨迹&,隐含着课题研究基本主张的&理论和实践的混合物&,是教师个体对于课题研究的贡献。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典型课例谈论的事件是自己亲历亲为,有话可说;课例所体现的意义正是自己在教改中追求的,不但应该而且也能够表达;用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生的&教育事实&描述教改成果效果,保证了教育科研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正因为此,&课例&应该而且正在成为中小学教师初步表达自己所取得的教改研究成果的重要方式。
(3)撰写并研究课例具有&学习&意义 
在撰写和研究课例过程中,教师带着某种理性认识不断反思和加工以往课堂活动的故事情节,能让表述者从具体事件中领悟到&现实的、具体的&(而不是书本上抽象的)的教学理论,这样教师不仅看清了理论体系本来的面貌,更看到理论体系在实践中的状态,具有明显的&学习&特征。另外,课例是教师既往行为和表现的记录,是一种经验积累发现问题的过程,可以为当前或以后的行为改进提供实用性更强的实践性知识。因此,我们主张教师在对教师自身的实践的反思基础上的,借助于教育理论启发下的课例解读,逐渐积累而成的富有个性的实践性知识。
于是我们在政治教研组中构想一种基于课例的校本教研模式,以此来推动政治教师的专业发展,并奢望也能对其它教研组在探索适切的校本教研模式过程中有一定的借鉴。
(二)概念界定
1.校本和校本教研
&校本&即从学校教育教学的实践中的问题出发,通过全体教师共同研究,达到解决问题、提高质量的目的,即&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加,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即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语)简称&校本教研&。
和课例研究
3.基于课例的校本教研
&基于课例的校本教研&实际上就是围绕一节课的课前、课中和课后所做的一系列反思的研讨活动。 它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基于课例的校本教研必须以学校发展为本&,通过课例研究,围绕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工作,通过解决现实问题,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的发展,为学校发展服务。第二层含义:把先进的理念通过课例为载体的研究、指导、对话,通过专家、骨干教师等高一层次的研究人员的引领,通过教师个人在反复讨论中做行为自省与调整的跟进,实现设定的目标。第三层含义:课例研究重视积累,重视增加教师的实践智慧,发展教师的反思能力,强调面对教学共同分享。通过科研来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素质,为教师的自我发展、价值实现服务。&
二.实践操作
(一)目标的确定
1.理论层面:行动教育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环境下,其演进的途径是不相同的,展开的途径举不胜举。当然,每种途径都有存在的条件,有它的优势和不足,我们进一步要做的是,甄别不同展开途径的形态与功能,具体分析每一种实施形态在什么条件下,对什么学校,对怎样的教师的适用性。这项研究只有通过实践与行动,通过理论的比较与提炼才能获得相对比较全面的、深入的认识。
2.实践层面: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终极目标,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以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研究和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化组织,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改变教师教学研究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状态,有效开展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研究。
(1)教研组层面: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以校为本的校本教研模式,努力把政治教研组建设成为学习化组织,丰富教研组内涵、促进教研组的发展。
(2)教师层面:以促进政治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改变政治教师教学研究各自为营和孤立无助的状态,有效开展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研究。创设一种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切磋、交流的教研文化环境,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发展的场所,也是教师不断成长与提高的学习化共同体。
(3)学生层面:校本教研模式以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
(4)校外教学研究中心层面:校外教学研究机构可以在为中小学提供更加直接的专业支持与服务的过程中寻找到教研机制创新的生长点和突破口,有助于校外教学研究的重心转向中小学的教学实际问题,将教学研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学校。
(二)基本理念的确定
1.以学校为中心,研究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没有与教师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问题,就不会教师研究的冲动,而没有研究的冲动,也常常难以产生持续性的研究行动。
2.以政治课堂为基地,研究政治课堂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校本教研模式研究的问题来源于课堂,植根于课堂,还原于课堂,运用于课堂。模式以课堂为根据地,通过整合教师们的资源优势,集中精力打好攻坚战,全力以赴解决教师们在教学中急需解决的热点、难点、疑点和冰点,让他们感觉到校本教研就像一场及时雨,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很有帮助,很有启迪。
3.以政治教师为主体,研究政治课堂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教师是研究的主体,教师即研究者,是反思性的实践者。这是研究向学校回归,向教师回归,向教学实践回归的要求,也是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共同趋势。
(三)内容的选择
1.选择原则
课例是开展校本教研模式的载体和核心,因此,选择有效的典型课例是我们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前提和保障。所选择的课例必须符合当今教育改革的方向,代表着当前课改的最前沿的、最典型的内容,使老师们在参加校本教研活动地过程中全方位获得信息,获得发展。所选择的课例必须能经过大胆地运用&增、删、改&后,与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新课标的精神相吻合,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与教师的教学经验紧密结合起来。
在选择课例时,就遵循以下原则:
(1)反映现代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课程标准的有关新理念。
&新课程标准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学科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那些与新课程标准相符或相背的教学现象都可以作为课例来研究。
(2)体现学科教学的思想与方法
不同的学科都有其不同的思想方法,但是如建构主义等教学思想却贯穿和渗透与不同的学科。教师通过对教学实践的的回顾与反思,分析教学中符合或违背教学思想方法之处,可以引发大家的思考,从而对教学产生指导作用。
(3)反映教师教学观
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影响着改革的进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教师的发展核心是教育观念的发展,教学观念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发展。因此,那些能促进学生发展的,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行为都可以成为案例选择的对象,同样,那些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现象也可以作为我们教学反思的对象。
(4)一些未成功的课例,或反映教师困惑、迷茫以及教师教学机智的事例
一些未成功的课例,往往有一定的原因,通过对这些案例的选择与分析,可以给其它教师以借鉴,起到警示作用;对教学中的迷茫和困惑的讨论与分析,可以激起教师的职业共鸣,起到分享作用;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机智,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闪光点,通过挖掘,可以为其它教师以示范帮助作用。
2.选择课例
一般情况下,在每个学期的开学伊始,就召开教研组全体教师会议,研究本学期的教研活动安排。并根据各备课组的人数比,大致确定各备课组典型课例的个数。其次,由各备课组长负责,组织召开本年段备课组全体成员会议,讨论确定教研活动内容和执教老师;再次,根据各位执教老师结合本人实际和教改方向,确定教研内容。
(四)基于课例的高中政治校本教研模式的结构
1.基于课例的高中政治校本教研模式结构
2.基于课例的高中政治校本教研模式的流程说明
按照校本教研活动的发展过程,校本教研模式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下面以高一经济常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教学为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阐释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模式:
第一阶段:教师自主研究阶段
本环节是校本教研模式的起始环节,它主要通过教师的自主反思、理念引领、自主设计等环节展开的。
(1)理念引领。在开学初,教研组就根据学校安排确定了一学期的教研活动内容,因此,从教研计划出台开始,为上出一堂高质量的教研课奠定基础。执教者就要开始认真地学习&新课程标准&理念,确定本教研活动的主题;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提升校本教研的理论水准;学习特级教师、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和校内同事关于本教学内容的优秀设计和教学经验,提高教学的逻辑起点。如在《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的教学设计时执教教师的设计理念如下: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观点,学习者知识的获取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所以,为了提高政治课的吸引力和教学信度,并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我们采取自学导读的教学模式来学习这一内容。通过建构学生主体,明确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将老师灌、学生被动接受,变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多种感受器官及思维活动,将学习过程变成主动探索与创新的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根据这一教学理念,设置如下教学目标。(这一教学理念的设计是后来补充的,虽然在设计这一节的时候,也是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来采取自学导读模式,但未将它明确表示出来。通过课后的讨论,使我认识到设计一节课,必须有理念的支撑,并应在教学中始终贯彻这一理念,如果我们对每一节课都能做到精心设计,长期坚持下来,那么无论是对学生的发展,还是对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无疑是最好的。)
(2)自主反思。教学前反思这一环节,我们要求各位教师在对前一阶段教学工作中的信息收集、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运用已有教学经验,并借鉴他人教学中的长处,以局外人的身份,对自己的教学准备、设计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充分酝酿,反复比较、选择,形成教学设计和准备的最优化,达到最佳的教学准备状态。
(3)自主设计。执教者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研究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和盲点,大胆地进行&增、删、换&等技术处理,把教材处理成学材,使教学内容生活化;研究学生,把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本班学生的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估计学生的起点和终点,然后科学地给教学内容定位。《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世界市场含义,理解世界市场的形成原因及当代世界市场的特点;理解世界市场的不等价交换及解决途径。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能结合现实分析我国在对外贸易中的变化。(对能力目标的设计,在讨论中认为在实际的操作中对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更准确的表述应该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自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很有道理,因为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是依托自主学习而获得的。)
3、情感目标:通过对世界市场特点的分析提高对世界市场的了解;通过不等价交换问题,认识在发展对外经济交往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和平等互利的原则,认识发展中国家如何团结起来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当代世界市场的特点;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
三、教学方法:采用自学导读模式,指导学习读书、设置问题答疑、重点讲解、小组讨论的方法,帮助学生夯实基础。
四、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表、漫画、图象显示在大屏幕上,增强政治课的吸引力,激活学生内在求知欲。
五、教学过程:
[引入]:出示我国2004年在对外贸易中取得的成就,并出示问题:这则材料给我们的启示?
[新课]:1、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整理出三要点(1)什么是世界市场?(2)为什么会发展世界市场?(3)世界市场是怎样的?(即特点)对世界市场的特点在自学的基础上布置六个问题:①二战以后世界市场有哪些新特点?这些新特点的出现与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什么联系?②除了课文中的贸易方式以外,你还知道有哪些其他的贸易方式?③商品结构复杂化的原因是什么?④你知道有哪些较大的区域贸易集团吗?⑤你能列举一些较有影响的跨国公司吗?⑥世界市场上的竞争手段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2、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从市场经济的弱点和缺陷引出这一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正确理解国际贸易中存在的不等价交换,明确以下几点:(1)什么是不等价交换?(2)不等价交换形成的原因。(3)发达国家进行不等价交换的方法?(4)不等价交换的实质和影响。(5)对策(开放性问题,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应给予鼓励)。
第二阶段:备课组合作研究阶段
(1)小组说课。每一个备课组是一个整体,因此,当轮到某个备课组的某位老师上教研课时,该组的每一位教师都被推到了教研工作的前沿阵地,都必须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加小组内的说课、集体备课和试教更新活动。在认真说课、听课、评课、诊断等的基础上,盘活小组内教师的教学资源,提高教研效率。说课主要是:说教学设计的理念、说教材的处理、说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说学生的基本情况、说教学过程、说教法与学法等到方面内容。如《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课例通过说课,在问题的设计上作了如下修改:
[引入]:出示我国2004年在对外贸易中取得的成就,并出示问题:这则材料给我们的启示?(这一问题的设计后来改为: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发展?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对一个问题要有话可说,并且要有说的方向,不能泛泛而谈,不着边际,无法引入主题。而第一个问题就会让学生陷入泛泛而谈,也很难引入主题。)
(2)听课评课,执教者任选一个平行班,进行试教,征求大家的意见。上好教研课后,在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在当天内进行评课,对教研课进行理性的分析,产生许多新的观点和建议。各备课组应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进行讨论与交流,充分酝酿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媒体应用等等,对&二度设计&进行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如《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课例通过听课评课,对&二度设计&提出意见如下:
这堂课较好地采用自学导读模式,指导学习阅读教材、设置问题、小组讨论、重点讲解的方法,来完成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理念上、教学方法及手段的采用上都有一定的特色,但是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即在自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所起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同时由于缺少课堂小结,而影响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培养概括能力。
(3)反思提高。自我反思应该贯串教研活动的始终。在小组研究阶段,执教者应该在汲取小组建议的基础上,客观地分析他人的建议和意见,认真地反思教学实践和教学设计,发展&自己的理性思维&。如《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课例的反思如下:
由于时间来不及未做课堂小结,通过讨论反思后使我意识到不管时间多么紧,课堂小结不能少,通过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培养概括能力。
例如:在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这一内容的设计中,通过课后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在引出不等价交换的内容时,还是要从材料出发。当时在备课时也考虑要补充材料,但找到的材料都比较老,所以就放弃了用材料说明问题的做法。在讨论时我们认为材料虽然要注意时效性,但如果在没有新鲜材料时也可以使用老材料,因为材料是为了说明问题,如果没有材料,则会出现从教材到教材,学生无法将教材与现实建立联系。
(4)二度设计。在反思、吸收地基础上,对教学方案进行二度设计。如《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课例的二度设计作了如下修改:
修改之一:、课前在音乐中展示学校所处横村镇针织外贸企业的图片,既是一种休息,又营造了一种学习氛围。
修改之二:新课导入利用学校所处的横村镇为中国针织名镇,浙江省外贸出口大镇这一乡情,请几位学生介绍有关横村针织外贸情况。
修改之三:在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这一内容的学习时,在第(4)问之后补充了一个小问题&不等价交换仅仅对发展中国家不利吗?&,
修改之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利用商品经济产生原因的分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国际社会分工的细化,引出国内市场必然向国际市场延伸;利用世界市场既然是市场经济,它必然也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这一思维逻辑,来引出与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相一致的、同时又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从而具有一些新的特点;利用价值规律的等价交换原则、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必然要求世界市场中贸易行为要符合等价交换原则,要遵循市场交易原则,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与之相悖的不等价交换等一系列不正常的世界贸易现象。
第三阶段:专家引领研究阶段
(1)执教说课、专家指引
上发展课(教研课)前,学校邀请学科教研员或本校学科教研组的骨干教师,组成专业引领小组,执教者根据二度设计的方案再次进行说课,广泛听取专业引领小组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地调整。
(2)上发展课、小组评课
集体研究阶段的小组活动,是校本教研模式的关键。因此,在上好发展课后,各教研组或备课组进行小组评课与研究,并由本组中心发言人整理汇总。因此,我们探索出了多种研究方法:
茶馆式的评课活动。让教师们在茶馆式的集体研讨活动中,自由组合,有重点地讨论、交流同一个话题,从而突破一个或几个研究主题,实现各个击破。
现场(录像)式的研讨活动。我们把每一堂教研课进行全程录相,然后引导教师们根据设计意图、教学目标,分析、研究录相的整个过程;或就某个环节、某个方面、某种方法等进行诊断性研讨。在录相重现中,执教者清晰地看到整个课堂教学的全貌(包括自己的教态、语言、教学机智、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等),特别是可以看到自己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时,是不是以一个帮助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出现。这种直接而全面的观察,使执教者心灵震撼,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认真听取别人的教学建议,对症下药,在以后的教学中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头脑风暴式的发散活动。头脑风暴是&一个团体试图通过聚集成员自发提出的观点,以为一个特定问题找到解决方法的会议技巧(亚历克&斯奥斯本语)&。校本教研活动的头脑风暴主要通过教研组的教师围绕着执教者的一堂试教课,或主题组的教师围绕着一个特定的大家教师感兴趣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产生新观点的过程。由于头脑风暴采用了没有拘束的规则,教师们就能够更自由地思考,进入思想的新区域,进入亢奋状态,从而产生很多新的观点和问题解决方法。在此活动中,所有的观点被记录下但不进行批评。只有当头脑风暴研究结束的时候,才对这些观点和想法进行评估。
如《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课例经过专业引领小组的指导后,形成了如下的深层思考:
通过上课老师的反思和专业引领小组的共同讨论,认为这堂课所出现的几个不够成功的地方,其症结一则是教师设计的几个问题没有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问题设计的难度过大或过小而远离&最近发展区&,这都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二则是教师选择的教学材料缺少一定的新颖性,忽视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兴趣点,所以没有做到以教学内容本身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外部刺激,引起学生有意注意。也就难以达到引导学生主动求知。教学表露出了以完成&教&为价值取向。
从学生反应看,在对世界市场的特点这一内容的学习,教师要求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完成教师布置的六个问题,由于第①题的第一小问学生能轻易地回答,而第二小问马上被卡住了,因此第一个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同学并没有因回答出第一小问而受到同学的赞叹,座位上的同学也因第二小问的过难而无动于衷。以致后面几个问题的回答,学生的热情也不是很高。而在回答&请你谈谈解决不等价交换的对策&这一问题时,这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而且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畅所欲言。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很高,表现出了较高的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效果很好。这一强烈的反差对比,让我更好地意识到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坡度,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入求知的殿堂。同时在课堂上要对学生多加表扬和激励,要创设各种载体与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惟有如此,我们的学生才会在课堂中得到更有效地发展。
(3)三度设计,体验成功
基于以上专业引领小组的分析,我们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的假设&,选准教学的切入点,对教材进行适当地处理,改进问题的设计,强化教材知识体系的建构。然后派原上课的老师再次修改原教案,&设计三度教案&,再由这位老师或其它到不同的班级施教,体验与分享成功。
三度设计的教案效果都比原设计好。主要体现在:
1、课前在音乐中展示图片,既是一种休息,又营造了一种学习氛围。从学生表现看,这自由随意的氛围,启动了活跃者的思维,牵引了一般学生的注意力。新课导入利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调动起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虽然学生所介绍的只是零星的一点了解,但足以引起其他的同学的反思。起到了同伴教同伴,同伴牵引同伴的效应,为进入新课酝酿了积极的情绪。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实起到了全体学生思维的引导者、鼓励者、合作者的作用。教师的积极引导为学生自主学习指明了方向,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与实践的效率。
3、本课堂有三个高潮,一是新课的引入;二是在世界市场的特点这一内容的学习中,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根据教材设计问题,让学生在习惯于回答教师所提出问题的被动中,主动去创设问题,学生对此感到新鲜、有趣,因而参与的积极性也就大大提高了;三是在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这一内容的学习时,在第(4)问之后补充了一个小问题&不等价交换仅仅对发展中国家不利吗?&,这一设问激起了学生思维的高潮,让学生体会到整个世界经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时也为后面提出解决不等价交换对策之一&&加强南北对话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教师提供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也是为不同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接受性学习&强制性&和&简单重复性&等不良因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探究,启迪学生的思维灵性。
(4)反思教学,撰写随笔
教学后的反思,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一方面,对整个校本教研过程进行理性思考,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提炼观点。另一方面,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冷静的分析和反思,进行一步优化课堂教学。这既包括执教教师的反思,也包括参与者的体验与收获。
在《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课例中,执教老师的反思如下:
每一次教学都是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但是由于我们对有些规律性的东西并不十分清楚,所以,我们的教学往往是凭经验在做,这次教师发展日的活动让我主动去思考每一次教学如何从自发走向自觉,我自己认为这一觉醒很重要,能够从自发走向自觉,说明我们的教学获得了自由,说明我们在逐渐认识教学中规律性的东西,这将极大的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提升我们的教学质量,提高我们的教学信度、效度。我把自己在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有效发展&这一反思中获得的启示分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1、目标的设定必须具有可操作性。一般政治课教学目标可以细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在新课程中将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并可以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放在第一位。知识目标的设定应该具体到哪个层次,是识记、理解还是运用,能力目标的设定应有具体的实现途径,情感目标也必须通过一个具体的情景。科学的目标设计可以大大的提高教学活动的自觉性,虽然平时我们也都设计目标,但往往未经仔细推敲,平时我的教学往往比较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今天的课让我认识到这是一种舍本求末的做法。今天的课虽然目标设计也花了我较多的时间,但仍未做到仔细推敲,尤其是在情感目标的设计表述上还欠佳,所以有些目标没有达到,而未设计的目标却达到了。
2、政治课特定的教学内容较严肃、枯燥、抽象,尽管经过改革的新教材具有许多优点,但仍然存在内容偏难、偏深以及滞后性的缺点,它与学生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如果教师一味注重&以本为本&,教学将会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在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这一内容的设计中,通过课后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在引出不等价交换的内容时,还是要从材料出发。当时在备课时也考虑要补充材料,但找到的材料都比较老,所以就放弃了用材料说明问题的做法。在讨论时我们认为材料虽然要注意时效性,但如果在没有新鲜材料时也可以使用老材料,因为材料是为了说明问题,如果没有材料,则会出现从教材到教材,学生无法将教材与现实建立联系。例如:在列举区域集团化趋势时,既然已经提到亚太经合组织和东盟,可以补充两幅图片,一是2001年APEC上海会议时集体着唐装时的图片,二是东盟在南宁开的商品交易会的图片,这样可以增强视觉的冲击力和对学生的吸引力。
3、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求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教学内容的难度过大或过小而远离&最近发展区&都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根据心理学&注意&理论,要求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要具有新颖性,吸引学生主动求知,以教学内容本身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外部刺激,引起学生有意注意。例如:对世界市场的特点在自学的基础上布置的六个问题,我在指导学生自学时发现,学生普遍认为第一个问题(①二战以后世界市场有哪些新特点?这些新特点的出现与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什么联系?)的第二问特别难,所以我意识到这些问题的设计逻辑顺序不够合理,应该把次序改一改,把这一问题的第二问放到最后。因为问题的设计必须要有梯度,由易到难,否则学生如第一个问题就难住了,那么是很难激发他去解决下面问题的欲望。在课后讨论时其他老师也普遍这么认为,并且这一问题的抛出也有利于引出下面的课题,既违背市场经济平等性特征的行为&&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而且问题的设计需要仔细推敲,要让学生有方向可选、有话可说,如对新课引入材料中的问题,开始是问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或问这则材料给我们什么启示?但仔细考虑,这两个问题虽然学生都可以有话说,但没有方向,很难将这一问题与我们这一课内容联系起来,所以最后才选择&我国进出口贸易为什么能获得如此快速的发展&这一设问角度?这个问题简洁明了,方向明确,切入角度较小,学生也有话可说。所以我对这个问题的设计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
4、学生是具有独立性的学习个体,他们各种学习活动虽然基本上是在集体中进行的,但作为个体有其独立的人格空间、心理空间和活动空间。教学活动应该提供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空间。教师的任务是提供学习资料、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问题并指导释疑,让学生在自己选择、自己探究、自我超越的成功中体验到学习的兴奋与喜悦。老师让学生各抒己见,讲出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教师对学生所讲加以补充、修正与完善。例如:在学习国际贸易中存在的不等价交换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不等价交换?(2)不等价交换形成的原因。(3)发达国家进行不等价交换的方法?(4)不等价交换的实质和影响。(5)请你谈谈解决不等价交换的对策。在回答&请你谈谈解决不等价交换的对策&这一问题时,我告诉学生这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畅所欲言。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很高,表现出了较高的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效果很好。这让我更好地意识到不要对学生吝啬表扬和激励,要创设各种载体与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惟有如此,我们的学生才会在课堂中得到更有效地发展。
5、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更地发展,教师间的团队合作非常重要。在准备这一节课的时候,虽然我在设计这一节课的时候已经注意了将后面的贸易方式与我这一课中的贸易方式多样化结合起来,将市场经济的弱点和缺陷与不等价交换相联系,但没有注意要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与世界市场的特点联系起来,我的同事提醒我,为了培养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可以让学生思考世界市场的这些特点是市场经济哪些特征的要求,这样让学生逐渐去体会知识并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这让我对集体备课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平时我们都有集体备课活动,但活动总体情况并不好,所以我在思考,以后如果是集体备课活动都需要我们作精心的准备,组内成员共同来研读内容,共同来商讨教学目标的设计,共同商量教学对策,重点难点的突破,对每一块内容的设计展开充分的讨论,特别是平时我们都觉得特别难上的内容,我想如果这样去做,收获会是很大的,有利于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发展,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实际上,这一次活动给我的收获应该说是很多的,人都有惰性,所以往往不想去参与各种竞赛活动,但是实际上每参与一次这样的活动,都会给我们带来不小的收获,因为每参与一次活动,都会迫使我们去充充电,看看书,从而提高自己。这也在提醒我自己以后应该自加压力,多多参与,不必害怕出丑,即使出丑了也才会激励自己去提高,争取下次不再出丑。
在《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课例整个过程中,其它老师的体验与反思如下:
【实践后的思考】
全程参与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这一课例的试教、评析、改进、再施教的过程,给了我们一些新的思考:
1、教师只有熟悉教材,掌握内在的知识间联系,以及熟知学生的知识水平并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才能促使自身素质和学生能力的飞跃。
2、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别和学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进取精神。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为此,教师组织合作学习,要给学生群体一个明确的共同任务,让每个学生在这任务中积极承担个人的责任。除生生间的互动外,还要发挥&师生间的互通&对合作学习的促进作用。
3、有时一堂课要经过几人的试教与修改才能达到比较满意的程度,这样反复,需要大量时间与精力的投入,老师吃得消吗?这分寸该如何把握?假如没有教学管理者的介入,这样的研讨活动能自觉自愿地贯穿于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中吗?
(五)基于课例的高中政治校本教研模式变式举隅
1.一课一评一反思&&最日常的课例
第一步:每周各教研组确定一至两名教师,在认真准备的前提下出示研讨课。
第二步:课后,首先由执教者陈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同课教师分别发表自己对这节课的看法,共同研究、评论这节课的整体情况,分析其优、缺点。
第三步:最后由执教者在听取同伴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反思后写出课例。
2.同课异构&&演绎不同的精彩
同课异构可以是一人同课异构、也可以是多人同课异构,课例研讨的形式是:同年级同科教师商定出相同的课题内容(一般是教师们普遍认为的教学中的难点问题),采用不同的构思、不同的切入点、侧重点进行设计,各自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听完课后集体进行分析研讨,通过比较、分析,不断反思自己和别人,扬长避短、各取所需。通过这样的研讨活动,教师们逐渐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唯教材、唯教参&,把主要精力用在课程设计、学生学情分析上,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课例研讨的最大特点就是基于问题、基于教师。如果说基于问题而展开的主题型和个案型的课例研讨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那么,基于教师而展开的课例研讨也许显得更为重要。针对众多学校都面临众多亟待培训的新教师,选择同样的课题,让不同的老师进行各自的教学设计,然后再相互听课观摩,说长论短,研讨切磋,让参与者既能明晰自我教学设计、实践中的优点,以便扬长而为,又能清楚自我教学设计、实践中的弊端,以便后事之师。不仅如此,一课多人同教 (同说)的课例研讨模式更为研讨者提供了相当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实践平台,呈现了极为多元的教学思路和极其丰富的课堂情景,十分有利于彼此眼界的开阔,视界的融合,智慧的碰撞,思想的点燃,无疑是一种十分省力而又高效的共同提升的路径。
3.一人同课多轮&&在与自己的比较中完善
&&&一人同课多轮&专为年轻的、缺乏课堂教学经验的教师安排了三轮&课&。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每一&课&并不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而是围绕四十分钟还有一系列教研活动。第一轮课不受任何干扰,由教师独立设计教学案例,代表了教师的&原行为阶段&,充分体现出教师本人的教学经验与风格;第二轮课前,教研组成员积极介入教学设计,这种介入既是对教师已有的教学行为,习惯的冲击,又是一个理念与经验的交锋与对话的进程,教师的第二轮课也成为新理念之下的新课,教师按改进的教学设计上课,请同事听课,课后再坐在一起反思原有设计与实际的差距;第三轮课是教师按修改后的计划再上课,再听课,接着再讨论,反思整个过程并写成报告。这一轮课是在前两轮课的行动实践与行为自省的基础上进行的,更多地关注如何通过对前两轮课的改善,缩短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差距,实现理念与经验的整合。如此一来,教师在这次&一人多轮&中真正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增长专业技能,提高教学艺术。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进一步简化该模式,提出以&自主设计&合作研究&反思提升&为展开学校教学研修的基本环节。在学校展开的具体方式是:①教研组通过事先设定共同关注的主题,围绕主题学习理论,形成理念高地。然后切入一个课例,寻找现实与理念的差距,设计如何改进以往做法的上课计划。②按改进的计划上课,教研组或备课组有针对性地观察课堂,共同诊断,引发对两难困惑的解释、分析和思考。③课后再一起反省原有设计与实际效果的差距。在深入反思、讨论中,寻找改进策略,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再一次上课,接着再讨论,把整个过程写课例,如此一学期几次,逐步建立校本课例库。
三.绩效与思考
(一)绩效
伴随着基于课例的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真实地目睹了每位政治教师在此期间付出的艰辛和汗水,感受到了浓浓的校本教学研究氛围,深切地体会到:研究给政治教研组带来的可喜变化,给学生带来发挥潜能的舞台,给经验丰富的政治老师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给朝气蓬勃的年轻政治老师带来专业成长的机会,给政治课堂带来生机勃勃的气息。&&&&
1.初步建构了&有自己特色的&基于课例的高中政治校本教研模式
通过课例研究这个载体,落实了三位一体的三种对话:教师与自己的对话、教师与同行的对话、教师与理论的对话。重新构建了教学研究的运行机构,通过以教师自主研究---备课组合作研究---专家专业引领三种结构统整为主要内容的课例研究,构建和架设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记录自我成长和发展的空间,使教师更加深刻认识自己的教学工作,明确了教学改革的方向,也为教师之间分享教学、加强沟通与交流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使之成为教师群体合作的学习型组织,成为教师行为改善的实践共同体。初步建立了内力为主、外力为辅的高中政治校本教研模式。
2.促进了政治教师的专业成长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我校政治教师主要在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科研能力三个方面得到了改进与提升。
(1)增强了理论学习,更新了教学理念。从这一模式实施以来,不断加强政治教师的业务学习和理论学习。政治教师们更善于从自已的课堂教学中的现象进行考察研究,并从中获取知识,改进教学。更乐意扮演教授者与研究者的双重角色,热心于把课堂教学实践与新成果、新理论联系起来,缩短教学理论和课堂实践的距离。增强了教学过程中的自我意识、自我决策、自我评价。
(2)改进了教学行为,提高了教学水平。通过研究,教师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懂得尊重与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积极帮助与引导;在对待自我上,及时学习、实践与反思;在对待与同行的关系上,主动对话、合作与交流。进而积极探求与充实教学策略,在摆脱教学模式中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使政治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促进了反思能力,提升了科研能力。教师们根据各自主题,积极开展了反思型的研究,通过主题牵引,把教研与科研融合在一起,使科研真正落实到了实处全面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进而在人人参与教科研的过程中,造就出了一支研究型的政治教师队伍。
3.对学校各教研组探索校本教研模式提供了借鉴
基于课例的高中政治校本教研模式作为教研组层面的校本教研模式,为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对其他各教研组探索校本教研模式提供了借鉴。以课例为载体,使教育理论、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得到有机地整合,产生了综合效应。实施&校本教研&的基本途径是教师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三者相互渗透、相互依赖,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统一体。教师的自我反思与调整是参与教研活动的前提条件,但如果缺乏横向交流和纵向引领,将会使自己处于孤陋寡闻、孤立无援的尴尬境地。如果只有同一层次的横向交流,而没有专家与骨干教师等高一层次的纵向引领,有可能会使横向交流长期处于徘徊不前的局面。因此,必须使这三者有机整合,协调发展。这为教研组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提供了思路。
(二)思考
我校探索基于课例的校本教研模式研究与实践的时间也不长,目前该模式还在还在不断的完善与探索之中,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仍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憾与问题。而这些问题恰好给我们后一阶段进一步深化基于课例的校本教研模式研究,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高效地实施新课标提供了努力的方向。
教育教学专业理论的缺乏,使众多教师与某个问题相关的研究缺乏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很难把某个具体问题放在教育理论的大背景下予以思考和阐释,也很难用恰当的专业理论术语表述自己的观点和研究结论。我们希望教师在课例研究的过程中,实现理论学习、实践反思、行为跟进的统一。
2.课例选择与呈现的有效性
(1)课例选择的有效性
课例资源十分丰富,广义地说,任何一个教师的任何一堂课、任何一篇教案都可以做为课例,但是,为了注重研讨实效,提高研讨质量,我们最好不要随意使用那些未加选择和整理的课例,而应该事先确立特定的研讨任务,再有的放矢地去寻找、录制(记录)更有价值的课例。我们明白,贫矿可能易于发现和开掘,其价值偏低且不易提炼却是显见的,而富矿固有发现和开采的难度,其价值极高和效益显著则是周知的,所以,与其盲目地使用那些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粗劣课例进行研讨,不如精心地选取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精品课例进行研讨。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如何选择一些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精品课例,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实际困难,因为这不仅仅是多花心思、多费精力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讨怎样的课例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更大的积极效果,还需要不断提高教师发现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使教师敢于面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把问题当作自己专业提升的机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2)课例呈现的有效性
在实践中我们通常采用呈现课例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常规的课堂形态,它既可以是实时展开的真实的课堂教学,还可以是同步拍摄的课堂教学录像(微格教室);另一种是平面的文本形态,它包括课堂实录,教学详案或设计,说课文稿等。比较起来,这两种课例的呈现方式各有优劣:以课堂形态呈现的课例具有较强的现场感,过程真实完整,细节生动鲜活,便于全程研讨教师的神态、语言、理念、管理、调控等各个教学环节。在研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用高技术手段形成的课例还必须依赖相应的技术和设备才能呈现,这就势必一定程度地影响操作的方便性、灵活性。相反,以文本形态呈现的课例对人力和资源的依赖度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性小,易于呈现,便于操作,然而,过程的缺损和现场感的薄弱则是其明显的弊端。因此,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如何针对不同学科、不同人数规模的备课组、不同类型的课例选取适合自身特点的方式呈现课例,同样是一个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探索的问题。
3.如何更好地激发教师个体的内驱力
&&&&&&一切违背主体意志的东西都会是事倍功半的,或者是阳奉阴违的。作为有独立人格的教师个体,在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与否是由个体自主决定的。兴趣和愿望就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尊重教师自主选择的权利,才能真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校本教研&充满原动力。&&
从近两年的实践来看,通过构建基于课例的校本教研模式,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例研究关注教师的亲身体验,使教师真正成为研究者、创造者;课例研究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重点,提高了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课例研究注重发掘教师的实践智慧,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善;课例研究把叙事研究作为重要的研究方法,推动了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渴求、学习和应用;课例研究推动了学习型学校和学习型教研组的建设,促进了教师的共同发展。在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将在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遗余力的积极探索,努力思考,使教师专业成长成为每一位教师的幸福经历。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之路。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研究观点,我们可以进一步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研究能够给教师带来快乐感和成就感,使教学研究不至于变成一种外来强加的任务,那就应该带领每一位教师开展课例研究。
参考目录: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 在《校本研究丛书》中的总序)四川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
2.郑金洲:《走向&校本&》,&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年第6期。
3.周建平:《对&校本培训&的认识与思考》,《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年第8期。
4.胡庆芳《我国校本教研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教育参考》2003年第7-8期
5.顾泠沅& 王洁:《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师教育模式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1期、第2期。
6.刘良华:《校本教学研究》,四川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
7.顾泠沅& 王洁:《校本教学研修:教师专业发展的更新范式》,2004年国际教育教学大会主题报告之一。
8.刘良华:《怎样做校本教学研究》,《人民教育》,2003年第5期。
9.余文森、吴刚平、刘良华:《探索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
10.顾泠沅、杨玉东:《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行动研究》&, 《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第6期
本文关键词:|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8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
在 谷歌 中搜索:
在 百度 中搜索:
在 搜狗 中搜索:
在 搜搜 中搜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美术优秀课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