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jaro 可以用archlinux 安装的源吗

  从Ubuntu 7.04/7.10开始接触Linux,从Ubuntu 8.04开始使用Linux作为桌面,在一定程度上见证了Ubuntu的成长,更重要的是自己也在成长,感谢Ubuntu的陪伴,祝愿他一切顺利。从身边和网络上的朋友了解到,Ubuntu 11.04有了相对比较大的变化,于是我也选择了变化,即使近来本人的经历已经跌宕起伏。我选择了。不知Arch这个词大家是怎么是发音的,我念作/a:k/,因为Archlinux的Logo让我想到Architecture,更重要的是,我觉得这个发音很性感,像socket一样性感。嗯,我是个感官动物,我喜欢一切性感的事物,或者说我觉得我喜欢的东西都很性感。
  正经点,介绍/记录下我安装Arch的过程。之前我在VitualBox中折腾过一次,但因为虚拟机中显卡驱动的原因,X后面的东西折腾(我想这也是最折腾的地方吧)。另外,在正式安装Arch之前,我还大致浏览了一本手册,叫Arch Linux Handbook,大约一百六七十页的样子,这本手册由Dusty Philips编辑,和的新手指南大致相同,只是更加详细。
  首先,需要下载安装镜像。我使用U盘安装。有意思的是Arch的安装镜像可以直接写到U盘,而不用其他特殊的制作工具。即使用dd命令就可以制作USB的启动盘,
$ dd if=Archlinux.iso of=/dev/sdb bs=4M
  dd命令完成后,使用fdisk察看,会发现U盘已经存在一个分区和文件系统(当然之前的文件系统和分区就不见了),而且U盘已经被设置为可引导。我对Ubuntu, Debian和Gentoo的镜像做相似的测试,但都没有相同的效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研究一下Arch的iso的结构。
  使用制作好的可启动U盘,就可以开始安装了。对于基本系统的安装,具体的安装细节不再啰嗦,不熟悉的朋友可以参照上面说的安装手册、Arch Wiki或者其他资料进行。这里仅介绍下我在安装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首先选择安装源,可以选择光盘(这里即U盘)或者网络,网络安装是一种十分方便的方法,但对网络要求较高。我选择使用U盘作为安装源。
  接下来设置时钟,选择时区。硬件时钟的设置有UTC和localtime两种,如果你的机器需要双/多重引导,尤其是与Windows共存,应该选择localtime。
  该选择/建立分区了。由于之前我的机器是Ubuntu和Win 7双系统,对Ubuntu也要说ByeBye了,所以我直接选择之前的各Linux分区,包括:/boot, /, swap, /home, 因为之前/home下有大量数据,且只是“用户数据”,所以不需也不能格式化。而其他都需要重新格式化。在操作分区的时候,一定要慎之又慎,一定要清楚每一个操作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例如,我选择将/dev/sda10,即Ubuntu中的/home,挂载到/home时,会有提示“是否重新建立文件系统”。
  分区的事情搞定,下面的事情就轻松多了。
  选择索要安装的软件包,其中base和base-devel是必须的,其他可选,我选择了其中无线网络支持的相关包。软件包的安装几分钟就可完成。
  建立好分区和文件系统,安装完软件包,系统的框架就已经建立起来了。下面就要对系统的各种参数进行配置。在配置之前,需要选择编辑配置文件时使用的编辑器,对vi熟悉的就选择vi,否则选nano。如果前面的操作没有错误,配置也不会太过复杂,但为了保险起见,最好检查每一个配置文件,对每一个需要配置的选项。其中可能比较重要的是网络和软件mirror的选择。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选择static和dhcp两种方式,如果选择静态,通常还要配置相应的gateway和dns。软件的镜像,我选择了网易163的开源镜像,速度很快。
  对系统进行基本的配置后,一个能够运行的基本系统就建立了,但还不能够引导,还需要安装一个bootloader。我选择使用grub,当前Arch使用的是grub 0.97,而不是grub2。所以配置grub需要察看和编辑menu.lst。如果之前分区和文件系统挂载没有问题,menu.lst也应该不会有问题。只是默认情况下,之前存在与机器上的其他系统(比如Windows)不会被列入grub的引导菜单,需要手动加入。最后将grub记录写入到MBR即可,我这里即将grub安装到/dev/sda.
  最后,重启。
  之后,登陆到系统,添加新用户。在更新整个系统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配置网络。当时我就卡在了网络配置上了,系统中没有eth0接口,因为没有我的网卡的驱动。最终,我不得不,使用其他机器下载对应的网卡驱动,然后编译、加载和重启,才联上了网络。
  更新系统。Arch使用不同于Ubuntu/Debian的“包管理”机制,除了最常用的pacman,还有ABS, Yaourt等,使用方法见诸世界各地。
  做为个人使用,没有X,没有桌面的系统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系统。下面要做的就是,安装Xorg, 显卡驱动(安装X时,开源驱动会被安装,没有特殊需求的话,可不用手动安装)。安装桌面环境,重量级如GNOME、KDE之流,轻量级如xfce、lxde等等。我没有直接现成的安装桌面环境,而是分别安装窗口管理器(openbox),登陆管理器(slim),文件管理器(Thunar),系统面板(tint2)等等。有了基本的桌面,还需要安装和配置系统的字体(ttf-ms-fonts, bitstream等等),中文输入法(ibus-sunpinyin), 无线网络管理利器(wicd)。
  再最后,就是安装最常用的应用程序了,虚拟终端(urxvt),浏览器(chromium),编辑器(vim/gvim/gedit),媒体播放器(mplayer, smplayer, audacious),pdf阅读器(evince, xpdf),图片查看/编辑器(eog, feh, Gimp),邮件客户端(mutt, Thunderbird),即时通讯工具(Pidgin),不啦不啦。
  “折腾”似乎无休无止,但折腾的过程中你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只有自己能够体会,折腾的度要由自己把握,在好玩儿、实用和学习之间找到自己的平衡点。
Filed under:
By dutor @
1,811 views
你好!除了代码,此处没有多少原创之物,皆为本人搜集、整理、总结之记录与心得,欢迎转载分享!转载时请尽量注明出处,将不胜感激。祝你健康、快乐!初次练习 Linux 编程你选择了哪个发行版,是继续坚持使用还是放弃了,为什么?
按投票排序
有一句话就是 Ubuntu 是你初恋的女孩你却嫌弃她(不够Geek|不能随你心意,让你不自由|长得丑)而抛弃而去,投入那些成熟大姐姐或者青涩小萝莉的怀抱,这些程序员都是负心汉王八蛋活该没有妹子。我就是那个王八蛋,找了个名叫 Arch 的青涩小萝莉一点一滴的养成培养,她一举一动都和我心意,别提多自在了& &
ubuntu,因为带桌面用的人多,一般只是用来实验一下我的代码能不能在gcc下面编译过,从来没有试图依赖它。
我一开始用的是Redhat早期版本(199x年),用了一段时间觉得“没什么特别有用的地方”而且编程文档比较杂乱无序,于是就转回Windows写MFC/ATL/COM程序去了后来学了操作系统原理以后,加上通读了MSDN的文档,有了触类旁通的基础以后发现即使很多年碰都没碰Linux也能推测出来它的每个组件是因为什么需求被设计出来,设计者又是期待用户怎么使用的;各种发行版都能立刻上手。我把Windows下的程序移植到Linux下没有遇到任何有印象的困难理解了原理可以形成思维上的飞跃,根本无须按照一般的路径去学每个细节
谈谈我的经验吧。从Ubuntu入门,然后发现它越来越臃肿,于是进入FreeBSD世界。为了能把系统装到移动硬盘上(相信我,提高逼格是个人发展第一源动力),经大神介绍认识了Arch,发现找到了真爱。现在逐渐过了折腾系统的时候了,Windows也不是那么差,只要尽可能用跨平台的自由软件,操作系统都是浮云。所以现在是Winsows7+Arch双系统。PS:在了解到可以用BSD方式的Ports安装软件之后,逐渐开始考虑是否进入Mac了。
一开始用过ubuntu,然后间断的使用过一段时间linux作为桌面系统。现在在笔记本上用的是arch linux,没有版本升级的困扰。最近在考虑debian的unstable
一直坚持ubuntu,但是坚持了6年,UI一直没有大变化,于是现在换到了opensuse
Ubuntu,后来升级把桌面升挂了。。
ubuntu确实不错,感觉周围人用的比较多,有问题方便问。最近买了树莓派在折腾raspbian,其实也是不错的选择,如果你电脑跑虚拟机比较费劲的话。
最开始是Ubuntu 8.04? 后来发现用了老版就升级成了ubuntu 10.04,这个版本曾经一度是我的默认linux发行版。现在偶尔用一下12.04,主要还是在OSX里面打滚了
最早用的,然后是,后来是,,,……目前稳定在openSUSE和Manjaro另外,强烈推荐OpenBox桌面要说原因的话,当时Fedora源不算稳定,我也想多尝试不同的发行版。要说原因的话,当时Fedora源不算稳定,我也想多尝试不同的发行版。
想想当年是05年左右,刚开始对linux感兴趣,在一个不知道什么的地方发现了这个桌面:(对了,记忆当中左下角那棵树还会动得,到了晚上桌面还会从白天自动变成黑夜,转变过程还有一个动态效果,超级酷炫的说~)(对了,记忆当中左下角那棵树还会动得,到了晚上桌面还会从白天自动变成黑夜,转变过程还有一个动态效果,超级酷炫的说~)想想看,当年是05年,国内还是XP横行,MacOS是小众中的奇葩,Linux系统大多像Redhat那种纯理工生设计得毫无美感的界面。那时候有多震惊我就不提了;就算是现在,这个界面也完全能让人接受得。于是马上就下载下来了,可惜这货当年有各种各样的毛病,一会儿grub启动失败,一会儿不支持中文(上中文网站就是一个个方框),还有显卡驱动,以及让人深恶痛绝的compiz服务启动,等等等等。。。那会儿为了折腾这货花了不知道多少时间,但最后安装成功时,看到这超级漂亮的界面,那个感觉,现在想想还有点小激动呢~之后也把玩了好几个月,但最后还是卸载掉了,无他,就是这个发行版,虽然界面漂亮,但也相当不稳定,动不动就会出现稀奇古怪的毛病,而且一旦有任何小小的改动都会导致整个系统崩溃。。。虽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对Linux的掌握程度也提升了不少,但还是受不了这些折腾。期间也玩过几个发行版,比如knoppix啊,fedora啊, gentoo啊。然后在别的地方知道了Ubuntu的存在,就转到那里去了,直到现在。。。对了,如果有同学感兴趣的话,我前面找了一下,名字叫Elive,界面用的是Enlightment,当年用的应该是E16版本。官方网站在这里:。我刚刚看了一下,发现现在的界面样式也很不错呢。。。可惜现在人已经老了经不起折腾,不然真想下一个玩玩来着。。。
最开始使用的是 Ubuntu, 因为安装方便啊, 软件多啊, 还有个软件中心可以找好多软件.后来放弃是因为, linux用的熟练了, 感觉ubuntu有好多东西是我不需要的, 速度好慢, 所以我选择了 Debian, 用的最多的就是这个了. 其间又试用过CentOS, 但是这货当做桌面, 实在有点那个... 软件都有点旧, 装软件好多都需要进行编译, 不像ubuntu和debian上直接就有编译好的二进制包可以用.还用过ArchLinux, 但是因为默认没有桌面环境, 我连学校的校园网都连接不上(学校连接校园网, 必须得先用命令行工具获取IP后, 再使用浏览器进行认证一次, 所以只能放弃.)还用过Fedora, 但是感觉这个有点不稳定.由于对cli工具的深爱, 但又因为linux桌面环境的各种不省心, 所以最后我换了Mac, 完美的*nix + 桌面环境的组合.
redhat,因为当时学校里能直接下到。于是后来就一直用Fedora。后来觉得Fedora过两年就不更新,烦死了。现在改用Debian了。而且还发现Debian的软件源里面,生物学软件非常多,省得一个个找了。CentOS库太老,Ubuntu稳定性渣。
Linux Mint吧,Ubuntu有点丑陋!
CentOS在用
ubuntu。主要是周围同学入门都是用ubuntu,我也跟着使用ubuntu,后来就懒得换其他的了。现在实验室机器装的是ubuntu,习惯就好,差不了太多。
企业级的生产环境是redhat os 当然,你可以使用cent os,其实cent os 就是redhat os的社区版。当然,选择某一个发行版没有特别的要求,只要肯坚持下去就有收获的咯!
最开始接触Linux是Ubuntu的9.10,但是太丑不忍直视,试了下就算了。
知道10.10,才开始真正开始真正在Ubuntu生存,一直用着,直到感觉Ubuntu 没有折腾劲,而且那时候感觉APT实在不好用,听闻Arch linux够Geek就投奔了。之后一发不可收拾,一直在用Arch。也是用得最熟悉,最了解的发行版。主要的工作学习就靠他。
不过之后电脑坏了,就懒得折腾了,直接用Ubuntu过渡下。发现,3年过去了,Ubuntu越来越傻瓜化,完全不需要折腾,装好就用,很舒服!
转了一圈回来,还是最简单最方便智能才是最好的。折腾也只有年轻时候才有那劲,折腾一次还好,工作中不停的重复折腾谁都受不了。
最后,准备换MacBook了
最早是上课,是安装虚拟机,Ubuntu。然后做一些实验,嵌入式的需要用,但都为了功课,没有用心去学。中间停了两年,后来为了学Erlang,虽然windows 也有Eclipse,但还是用了Linux 的。最后用Debian,原始的最好。
最早用Ubuntu,据说新手友好。。。。。。后来被这货坑的死去活来,果断跳反加入红帽派Archlinux设置中文输入法成功!_archlinux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4,556贴子:
Archlinux设置中文输入法成功!收藏
版本是manjaro,manjaro是基于archLinux的一个发行版有图有真相:
安装的软件包:fcitxfcitx-configtoolfcitx-gtk2fcitx-gtk3fcitx-googlepinyinfcitx-qt4这些都能在pacman里找到、安装主要说一下配置:打开fcitx配置工具,添加输入法——Googlepinyin然后在~/.xinitrc里加入以下内容:export LC_ALL=zh_CN.UTF-8export XMODIFIERS=@im=fcitxeval `dbus-launch --sh-syntax --exit-with-session`exec fcitx &这样我们的配置就已经完成了,怎么样,很简单吧?
我都是 # pacman -S fcitx-im然后在~/.xinitrc里加入以下内容:export LC_ALL=zh_CN.UTF-8export GTK_IM_MODULE=fcitx export QT_IM_MODULE=fcitxexport XMODIFIERS=“@im=fcitx”
aur里好像有搜狗拼音输入法
我的archlinux 64只有安装了fictx-im之后,才添加得起输入法
然后lz又水了一贴
不喜欢用这个版本
问下你用的桌面和主题是什么?我现在就装上了fvwm和xfce4.。。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您的位置:&-&-> -& Manjaro Linux KDE For Linux(32bit) 0.8.9
同类周下载排行
  Manjaro基于Arch Linux发行版,这意味着这是一个非常稳定、可靠、无病毒的操作系统。它遵循了rolling-release模式永远保持你的安装最新的(或至少直到一个完整的安装是必需的,因为无法预见的情况)。
相关链接:
热门软件推荐
热门安卓应用推荐Manjaro Linux 0.8.9 发布 - 看引擎 KENGINE | 看看新闻网 IT资讯
Manjaro Linux 0.8.9 发布
Manjaro Linux 0.8.9 发布,此版本提供了3个特别的图形桌面,优化了用户的需求。更多更新内容请看
(1,797MB, )
(1,176MB, ).
Manjaro Linux是面向桌面的、用户友好的、基于Arch
Linux的发行。它的一些显著特性包括:一份直观的安装程序、自动硬件检测、用于管理图形卡的特别Bash脚本、一组额外的桌面配置选项。
Manjaro Linux带有三份样式,分别采用Xfce、GNOME 3(使用Cinnamon Shell)、KDE桌面。
No tags for this post.
除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或编译,转载请注明: 文章来自
分享给朋友:
查看全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archlinux 中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