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免费送我一本《计算机图示体系的几何组成为结构》和《计算机组成原理》的书啊?在此非常感谢!

转《一个电子工程师的经验之谈》
UID71450&帖子264&精华0&积分42712&资产42712 信元&发贴收入1620 信元&推广收入0 信元&附件收入41532 信元&下载支出490 信元&阅读权限80&在线时间115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转《一个电子工程师的经验之谈》
转自电子工程专辑
“工程师是科学家;工程师是艺术家;工程师也是思想家。”一位伟大的工程师曾经提出过这样的一段感言。不错,工程师是利用自然科学来创造工程的人。工程既是物质的也是思想上的。许多不朽的工程,伟大的发明以及出神入化的技术方案,许多人往往只看到了他们的瑰丽,而作为工程师则更应该看到设计的灵魂。因此我们应该深入的理解“工程师也是艺术家和思想家”。工程设计的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也是工程师思想的结晶。一部精密的机械设备,一个高效而又健壮的程序,一个复杂而又无懈可击的电路,这些都反映着一些杰出工程师的思想和灵魂,有时你甚至会认为他们的生命已经融入到设计中。
& & 成为一个杰出工程师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热爱自己的职业”。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许多优秀的电子工程师都是从小作为电子爱好者的。爱好不仅要体现在行动中更要深入内心甚至深入骨髓。有许多人问:“每天应该花多长时间在学习中和工作中。”可以肯定一份耕耘就会换来一份收获,但作为工程师和科学家想取得成功并不是比赛谁花的时间最多,而是看谁付出了更多的“思考”。不要以为一个学生坐在自习教室里看了多少小时的书就是“勤奋”,也可能比呆在寝室里的学生还要“懒惰”。也就是说“勤奋”是大脑的勤奋,而不是身体和和形式上的勤奋。我学电子也差不多有15年了,也发现了很多问题。一次别人问我你每天花多长时间来工作。我回答他:“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几乎都在思考。”不夸张的说我的很多工程构想都是在梦境中诞生的。每天早起床后刷牙的时候、上班的路上、吃饭的时候甚至和别人谈话的空闲瞬间都有可能诞生灵感。当然热爱工程师职业的前提是一定要能领略到工程和自然科学中的美感。一个优秀的工程师同时也是一个热爱科学的人,从科学的常识到科学的精神都会渗透到他的生活中。一次我看到一位教研室里的老师安排答辩的顺序,尽管这位老师在机电领域写了很多的书也在所谓“理论领域”有很多建树,单从他安排这样一个简单的顺序来看,他并不是个理论很高的人。因为在我看来他的工作方法是效率极低的。换句话说就是在他的生活中没有科学的精神可言。
& & 一个工程师和科学家在生活中也是工程师和科学家。这个问题引出后我们要提到的是培养自己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习惯,深度和广度,以及思维方式和思维素材的选取。成为一个工程师确实有很多品质是天生的和决定性的,学校的培养和自己的努力也只是一些辅助措施。一个人曾经问我一个关于感性负载的问题,其实我心理很清楚他并不理解这里面最基本的物理概念,首先对电感的认识就不是用语言和数学公式能解释得了的。所以物理学和数学的基础是对工程师有很高要求的,这里所提到的物理学和数学是指一种最基本的认识而不是停留于表面的文字和公式。我可以推断这个人不太适合作工程师,其实他提出的问题都真真切切的存在于生活中,抬头看看日光灯的启动,或者当你看到电源插头的放电瞬间。可这每一个瞬间都被示为理所应当的话就错了。那样当牛顿看到苹果落地时也会感觉理所应当的。
& & 每个人的思维着眼点和注意的方面都不相同,很多人从小就会将注意放在自然科学之上,这些孩子中有很多就是未来的工程师。比如一个10岁的小学生看到一幢大楼,他会马上考虑大楼是如何建造的,塔吊又是怎么一节一节接起来的,那么高的大楼外墙的玻璃是如何安装的。另一个孩子会想工程师真伟大,还会想到一些诗句来抒发内心的感受。显然两个孩子一个可能更适合作工程师另一个适合成为文学家。所以人们经常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有些人的长处和思维方式在工程师职业中无法发挥,可中国教育的教条化却无法让每个人都能做自己喜欢的专业。我的一个大学同学是文学爱好者,对中国历史和社会有许多见解,阅读广泛文笔也好,可偏偏学了电子这个专业,这不是人才的浪费吗。所以工程师和科学家在生活中也是工程师和科学家,而不是工作时和端起书本时才是。很多学生很努力的去学习,可一直无法入门就是这个原因。当拿起书本时发现一个问题或者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他们会努力的解决,可放下书本就不会再自己提出问题和独立的思考了。
& & 我从来不认为中国的教育是真正的“教育”,书本、试卷、分数、所谓的答案都是教条的,就好象一条生产线给每个经过其中的学生盖上一个学历的烙印。将创造性和个人的特长统统抹杀,再加上长期以来的教育大跃进和人才评定标准的偏差,无数天才失去了发展机会。本来没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却非要扩招--扫盲。将大学教育至于尴尬境地,应届生就业就是最好的例子。所以请不要抱怨工作机会少,中国是非常缺乏工程师的呀!缺到让很多公司开始“呐喊”的程度。工程师的缺乏又和应届理工科毕业生的过剩形成矛盾。所以你不要以为学习成绩高就能成为一个好的工程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学校的教育和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
& & 工程师要有“自己的思想”,很多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养成了一些很不好的习惯。比如思考深度不够,和不会独立思考。一个公式放在面前能做题,能考试就OK吗?自然科学好比一个花园,一些科学巨匠写下了无数“不朽的文章”来描述它。数学公式就好比文章中的文字和句子,只是做文字游戏或者简单的背诵有什么意义吗?请问问自己你对这个“大花园”了解多少。你闭上眼睛能想象出这个花园的景象吗?记得我曾问一个大四毕业设计的学生你物理学的怎么样。他回答我“还好”,可又补充说“就是公式忘了”。工作中他看到我随笔可以写出很多方程,惊讶的说我的记忆力真好。我说“我根本就没背过公式”。因为我记得“花园”是什么样的,即使哪位大家用什么词汇描述的“花园”我记不清,可我依然能清楚的描述出来。这才是理论,理论不是指“文字”和公式而是前人的思想。
& & 许多学电子的学生说模拟技术难学,我告诉他们其实学好模拟技术并不是要学好模拟电子本身。世界本来就是模拟的,所有的物理量都是模拟的,这就是模拟。所以你对自然科学的最根本看法和世界观直接决定模拟水平的高低,也就是物理学水平的高低。我的意见是:不要以为拿着模电书学下去就能有本质的改变,一定要提高对事物的认识和对自然科学的理解,提高对模拟量的驾御能力。重要的是思维方式,和对概念的感性认识。
& & 思考问题要有深度,思维的深度是一种习惯。有些人总是喜欢点到为止,他甚至没有意识到我还可以再深入的思考。作为工程师和科学家要培养深邃的思考习惯。一些学生看到一道物理题,认为作对就好的人居多。可你是否发现了其中的内在联系,甚至从考点中受到启发。有很多高中学生喜欢做大量的习题,结果效果却不理想。就是因为这些学生只是在“做题”,没有付出更多的思考。所以工程师要注重概念性的思考然后深入进去。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 & 工程师要重视实践,自然科学不管发展到何时都离不开实验。电子学本身就是为了指导工程实践。所以不要谈空洞的理论。现在很多院所都面临这样的问题,总是谈一些空洞的理论,甚至错误的但还不以为然的理论。实践可以提高对自然科学的认识甚至改变着我们的世界观,只有这种认识提高了才可能创造和应用有价值的理论。我们不要“玩弄理论”,但要重视理论。理论是思想,是认识,不是公式和文字。
& &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重视理论。因为你是电子工程师,而不是电子爱好者。工程师要从整体到细节全面的把控你的工程。人做事是一定要犯错误的,工程师要将这样的错误减到最少。因此全面的理论和对工程对象的认识是必须的。一些从电子爱好者出身的工程师比较容易忽视理论,认为把东西做出来了就可以。当然是要把东西作出来,但我们最终是要掌握尖端的技术,推动中国科技的发展。不可能象电子爱好者那样拿过别人的图纸来“制作”了事。IT技术发展迅速,理论的发展也非常迅速。我们一定要接受潮水般的新观念和新技术,工程师必须有全面而又坚实的理论作为后盾。我们学习信息技术就好比盖一座大厦,我们可以很快掌握流行的开发工具和技术--可以盖个比较高的大楼,可是没有全面坚实的理论作为地基,是不可能盖成摩天大厦的。
& & 而且理论体系一定要完整,IT技术本身就是多学科交叉产生的,他已经涉及太多的东西了。所以在这个行业内如果掌握更多更全面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搞硬件的往往容易忽略软件方面的东西。现在哪里有离开软件的硬件和离开硬件的软件呢?而且一个工程师不仅要懂得本
& & 专业的知识,还要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出色的工程技术人员。
& & 培养自己的学习方法也是工程师的必修课。知识爆炸的年代里,仅仅靠学校里学来的一点皮毛想成为优秀的工程师是不可能的,90%的知识都要靠自己去学习。很多学校刚毕业的学生并不会自学。拿过一本书来一阵看,看不懂就咬牙看下去,最后仍在一边。其实自学是非常讲究技巧和方法的。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好办法。我通常把知识分成几类:
1.基础知识 ----包括数物化和专业基础。
2.流行的技术 ----比如潜入式系统开发,大家都在做的技术。
3.未来将要流行的技术 ----比如生物DSP技术,就是你对未来的预测。
4.我要用到的技术 ----就是你工程中急需使用的。
5.其他学科的重要进展 ----紧跟科技发展的脚步是必须的。
& & 我通常均匀的分配时间,而不忽略任何任何一个方面的进展。这样才能保证知识体系的不断更新和扩充。这只是宏观上的精力分配。具体的学习过程当然因人而定,但一定要有战略的进行。工程师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去执行。逻辑不仅仅是体现在程序中更要体现在学习和生活的进程中,也就是做任何事都要科学的安排时间,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方案。大家可以参考“大脑思维图谱”的方法。
& & 工程师做事要严谨求实。神州飞船由多少复杂的系统构成,如果每个部件都有99.9%的成功率,恐怕到最后返回的时候连一半的安全性都谈不上。所以工程师一定要严谨,从整体到每个细节都要有足够的重视程度。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是这个道理。工程师不能接受“差不多”这样的词汇。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这是工程师最基本的素质。一次公司里的一个工程师拿了一块作好的超声前端板交给我,并说板已OK了。可当我问他信噪比如何时,却回答我“差不多”。我理解差不多就还差,让他拿回去什么时候不差了再交给我。所以工程师要用指标说话,要用实践说话,差不多不是工程师的嘴里应该出现的词汇。
& & 工程师还要注重积累,一个好的程序员和电路设计师就是一个好的收藏家。不仅收藏自己的智慧结晶更要收藏别人的智慧结晶。IT技术领域有无数的巨匠和天才将他们智慧沉淀于现代科技之中。所以我们要不断的积累好的做法和前人的思想。你的周围会有很多人的很多东西值得你学习,你应该将这些作为财富积累起来,总有一天会发挥出作用。另外我们学习的不仅是简单的知识更是前人对知识的理解和对工程的看法。比如每个人眼中的电阻都不相同,你要主动去了解高手眼中的电阻是什么东西。
& & 工程师不要过分的将注意力放到开发本身而看不清“开发”。这样的话听起来有些绕口,但其实很简单,就是要在一定的高度上看整个开发过程,而不要陷入某个具体问题无法自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就是这个道理。尤其是遇到问题后容易出现无法自拔的现象,结果一头雾水什么都是一团糟,这时就需要从
& & 更高的角度从新审视问题,找到突破口,而不要钻了牛角尖。
& & 工程师不要轻易问别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有一些同学会经常向老师提出问题,这也是好事,说明某某学生爱学习。可我们并不提倡这些,相反的如果能自己解决问题才是最好的。要学会独立的猎取信息和知识,并从其中得到自己判断。每个人在工作中都会遇到很多问题,在学校的时候有老师去解答,在工作单位又有谁能解答呢?或者当你做的是最尖端的技术时你能去问谁呢!所以工程师要有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要做思想上懒惰的人。中国教育往往要求学生考出高分,答对答案就是好学生。所以老师告诉的答案只要记住就OK。可老师告诉你的答案能说明你自己具备了解题能力吗?请不要相信这样的分数,至少它无法反映你的真实水平。
& & 工程师要有《亮剑》精神。用都梁的话说,古代剑客明知对方是天下第一剑客,明知是死也要亮出宝剑,没有这个本事就别当剑客。“尽管敌强我弱,尽管身陷重围,我们也要亮剑”。工程师也要敢于挑战对手,敢于战胜自己。一项工程如果连做都不敢做还能谈成功的问题吗?成功是一种习惯,一种来源于自己的信心。战略上轻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 & 工程师即要有个人英雄主义情节又要能融入团队。出色的个人能力和人格魅力是何等的宝贵。我们在崇拜盖茨和乔布斯的同时不要忘记他们身后庞大而又高效的研发团队。以一戟之力完成霸业的英雄已不属于这个时代。所以团队的合作才是创造神话的必经之路。
& & 工程师要有发展的眼光,不仅要能在复杂的技术和市场面前游刃有余,更要对未来的发展态势做出精确的展望。只有比别人想的远才能比对手走的更远。当然这与坚实的基础和勤奋的思考是密不可分的,在群雄逐鹿的当今IT界,恐怕需要更多的胆识才能做到。要不断的关注技术和市场以及其它领域的发展,什么时候这种关注放松,什么时候就会被竞争所淘汰。
& & 要在竞争和解决问题中体会生活,研发和竞争是每个工程师不可避免的现实。大家每天都会遇到新的困难,可这才是工程师的生活,要轻松的活在这些问题之中,并体会其中的快乐和成功时刻的兴奋。很多工程师抱怨说做研发太累了,这里的“累”是一种心理的感受,工程师的职业就是不断的克服困难迎接新的挑战。我刚开始做研发时也整天愁眉不展,可现在同时做几个大的工程,同时面对几十个技术难题,我觉得自己每天因为能做这样的事情而感到非常的快乐和充实,如果哪天自己没事可做就会觉得很不适应,总要找些问题来思考。
& & 中国的未来需要太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学家,我在此向所有从事或者有志从事科技工作的工程师和科学家致敬。我们为了民族的振兴,为了中国科技的腾飞而努力工作,拜托大家了。我只是给年轻的同学和同志们谈一下自己的见解,片面之处请大家原谅
UID71450&帖子264&精华0&积分42712&资产42712 信元&发贴收入1620 信元&推广收入0 信元&附件收入41532 信元&下载支出490 信元&阅读权限80&在线时间115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转campus life
四年的计算机本科课堂教育以实习的结束宣告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综观这四年走过的学习之路,有很多成功之处但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下面我想就我的经历和感受写一下我对这四年大学本科教育的心得体会。并以此报告作为对接受大学本科教育的一个总结! & && &总结将围绕以下三个主题展开:
“教” 课程设置 课堂教学 课下与学生的交流 “学” 兴趣 竞赛 动手能力 自学能力 课堂之外 实验室 参与项目 与校外的交流
2.1 “教”
2.1.1 课程设置
& && &我的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似于大部分的国内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名称,而和国外的诸多大学在计算机专业设置上有所不同,国外的计算机专业一般分为两类: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和计算机工程(Computer Engineering)。计算机科学专业偏重与计算机理论与软件方向,计算机工程专业偏重于计算机应用与硬件方向。
& && &本科教育应为学科的基础教育,培养的是对该专业领域的概括了解,同时为学生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这一切都是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研究生阶段的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本校计算机专业主干课程 & &计算机引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离散数学、数值分析、微机原理、组合数学、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编译原理、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人工智能原理、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接口技术
国外著名大学的计算机专业本科教学主干课程(以美国5所大学为例)
斯坦福大学
& &微积分,统计,概率论,离散结构,线性代数,逻辑和自动推理,机器人、视觉和图形学数学方法,力学,电磁学,程序设计抽象/方法学,电子学基础,程序设计范型,面向对象系统设计,自动机与复杂性理论,算法的设计与分析,数字系统或计算机体系结构,编译原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人工智能,数据库,图形学
2.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 &伯克利的课程设置也有很多独树一帜的地方,尤其是在专业基础课方面,除了有专业导引课程“计算机科学专题”之外,对于没有编程经验的学生,第一门编程课是符号编程入门,采用LISP语言。有一定编程经验或者有自学能力的学生,可以选择多种语言和环境的自主学习(Self-paced)课程,包括C、Fortran、C++、Java,以及UNIX的使用等,这种多元化与伯克利计算机科学与电子电气工程同系有关。但是所有学生在第二学期都要学习一组独特的基础课:61A“计算机程序的结构与解释”,采用MIT Abelson等编著的同名教材(中译本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影印版);61B“数据结构”(教材采用自编讲义);61C“计算机结构”(Machine Structures),采用Hennessy的《计算机组织与设计》(中译本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了影印版)。这项规定就是转校生也不例外,可见其中蕴涵了伯克利多年的教学经验结晶。
& &伯克利其他比较有特点的课程还有:将离散数学和概率论结合讲授的CS70,主讲是名教授Christos Papadimitriou;CS98-1 编程练习课,以主要大学生编程竞赛中的赛题为授课素材;CS 169 软件工程直接用Kent Beck的《极限编程》(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了中译本)作为教材,非常超前,但是既然连Pressman的《软件工程:实践者方法》新版中敏捷方法都已经成为重头戏,既然IEEE都已经开始制定敏捷方法相关标准,这种课程选材也就不显得那么骇世惊俗了。除了软件工程课程常见内容外,教学侧重实际,贯穿了极限编程的思想,涵盖UML、JUnit单元测试、软件架构、设计模式和反模式、重构、CVS版本控制、系统和集成测试,最后要求完成一个实际产品,并进行演示。
3.UIUC(伊利诺依大学厄班纳-香槟分校)
& &UIUC的计算机科学专业创建于1972年,到1986年基本定型,十多年来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 &数值分析方向课程中,Math225为矩阵论,CS257为数值方法,CS35x代表数值分析导论、常微分数值方法、偏微分与数值逼近和数值线性代数;
& &理论方向课程中,CS173为离散结构,CS273为计算理论,CS37x包括算法、形式方法、程序验证;
& &人工智能方向课程中,CS348为人工智能导论,CS34x包括机器人、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
& &软件方向,CS125为计算机科学导论,CS225为数据结构与软件工程原理,CS31x包括数据库、图形学、多媒体,CS32x包括软件工程、操作系统设计、分布式系统、编程语言与编译器、并行计算、实时系统、编译器构造、编程语言设计;
& &硬件方向课程中,CS231为计算机体系结构I,CS232为计算机体系结构II,CS33x包括计算机组成、VLSI系统与逻辑设计、VLSI系统设计、通信网络、嵌入式体系架构与软件。
& &与斯坦福不同的是,UIUC的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比较简单,只有一门为新生开的计算机科学导向课(CS100),而且并非必修。名为“计算机科学导论”的CS125实际上是以Java语言为主的编程入门课,涵盖了一些算法的内容。此外还有与之配套的实验课。当然,系里所开的许多面向高年级和研究生层次的讲座是对低年级开放的。
& &2003年,在工程院院长David Daniel的倡导下,计算机系对教学计划进行了改革,以反映目前社会、行业和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的变化有:
& &* 在必修要求中增加了两门编程课:CS241 系统编程,采用Gary Nutt的《操作系统》作为主教材,Stevens的《Unix环境高级编程》作为编程教材;CS242 程序设计实验(Programming Studio),教学大纲基本上以Kernighan的《程序设计实践》为蓝本(以上教材机械工业出版社均出版了中译本和影印版)。
& &* 必修要求中增加了一年的高级项目,强调团队合作和软件工程实践,包括文档写作、口头表达、项目规划与管理等,实际上是在实践中学习软件工程。这门课也可以用两学期的软件工程或者一年的高级论文代替。仍然充分保留了灵活性,有利于因材施教。
&&* 增加了CS173 离散结构的学时,部分原CS273的内容移到这里,同时CS273又新增了原CS375的内容。这实际上是提高了对计算机理论的要求。
&&* 在专业课程中增加了数据挖掘、信息检索和高级图形学。
4.CMU(卡内基梅隆大学)
& &与MIT、伯克利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仍然和电子与电气工程同处一系不同,CMU的计算机科学系成立于1965年,是全美最早的,如今它已经升格为计算机科学学院。其研究生项目中除了机器人方向与硬件关系较多之外,其他基本上都是纯软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CMU的教学体系对于偏软的计算机科学系应该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 &CMU的教学手册上没有从传统意义上针对计算机科学专业学生的导论课,虽然有名为“计算机科学伟大思想”的两学期课程,但是从内容上看应该是离散数学的替代,因为此外CMU并没有其他离散数学方面的课程。此课程没有教材,内容比传统离散数学要灵活得多,涉及概率、代数、算法、加密理论、复杂性理论、博弈论等,非常注重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 &与其他名校相同,CMU对程序设计的重视也给人留下很深印象:本土新生的第一堂课就是“初中级程序设计”,直接讲授Java。然后是中高级程序设计(Java)、C语言编程技巧、高级编程实践(Java)、程序设计原理(用SML语言讲授)。
& &目前计算机科学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难点,是硬件课程的设置问题。硬件知识体系本身非常丰富,但是硬件课程多了,又削弱了计算机科学专业的特色。CMU在这一问题上是怎样处理的呢?计算机科学学院的现任院长Randal E. Bryant 亲自给出了回答,他用15~213“计算机系统导论”一门课(12个单元)完成了硬件知识的教学。这项教学改革的成果就是一本厚达900多页的书:《Computer Systems: A Programmer's Perspective》(中译本《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已经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一书。他在该书的序言中说:
& &“本课程的宗旨是用一种不同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计算机。因为,我们的学生中几乎没有人有机会构造计算机系统。而大多数学生,甚至是计算机工程师,也要求能日常使用计算机和编写计算机程序。所以我们决定从程序员的角度来讲解系统,并采用这样的过滤方法:我们只讨论那些影响用户级C程序的性能、正确性或实用性的主题。
& &比如,我们排除了诸如硬件加法器和总线设计这样的主题。虽然我们谈及了机器语言,但是不关注如何编写汇编语言,而是关心编译器怎样翻译C的各种构造,比如指针、循环、过程调用和返回,以及switch语句。更进一步,我们将更广泛和现实地看待系统,包括硬件和系统软件,讨论链接、加载、进程、信号、性能优化、评估、I/O以及网络与并发编程。
& &这种做法使得我们讲授本课程的方式对学生来讲既实用、具体,又能实践,同时也非常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网站上的一些随书配套实验,也独具匠心。因此此书的成功是水到渠成的。根据配套网站上的列表,它已经被全球80多所院校采用作为教材。
5.MIT(麻省理工学院)
& &MIT的课程设置,只能用其学生起点高来解释。该校没有典型意义上的计算机科学专业,偏软的只有理论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及其应用两个专业。因此没有类似于其他学校的导论课程。
& &在MIT的电子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中,所有学生都要参加如下四门课程:6.001“计算机程序的结构与解释”,当然与伯克利相同,采用的是Abelson等编著的同名教材;6.002“电路与电子学”;6.003“信号与系统”(自编讲义);6.004 “计算结构”(Computation Structures),与伯克利的61C“计算机结构”对等(教材是自编课件)。此外有两门专业基础数学课:“概率系统分析”(教授自编教材)和“计算机科学数学”,后者的教材是国外院校普遍采用的Rosen所著《离散数学及其应用》(中文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 &对MIT的学生而言,实验课程有多种选择: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实验,模拟电子实验,数字系统实验,微机项目实验,半导体设备项目实验。此外,无论何种专业,都有软件工程实验课。值得注意的是,本科生各专业的必修课程中并没有软件工程课程。也就是说,软件工程的内容都在实践中完成了。带软件工程实验课的是因为提出Liskov替换原则而知名的女教授Barbara Liskov,她刚刚获得了2004年度的冯?诺依曼奖。作为美国工程院和艺术科学院的双院士,她几十年在软件开发研究方面的经验,将有力地保证这门实验课程的质量。
& && && &由上面的材料可以看出,国外名校的教学体系之间还是有不小差异的。其中MIT算是一极,由于和电子电气专业深深地融合,计算机专业带有很强的“硬派”色彩。而CMU可以算作另一极,计算机科学有自己的独立学院,非常罕见,因此它的课程设置“软化严重”――与硬件相关的只用一门课就解决了。UIUC和斯坦福由于都拥有独立的科系,所以可以归入后一阵营。伯克利可以认为处于两极中间,但是仔细分析起来,它的计算机科学专业目前虽然仍属于电子电气和计算机科学系,但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1973年创立以来,一直有自己的主席和教学安排,所以离后者更近一些。
& &各校在专业导入课程的设置上差别也非常明显。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按IEEE-ACM《Computer Curricula 2001》(以下简称CC2001)的分法,斯坦福属于广度优先(有明确的注重广度的导引课程),MIT的属于函数为先(采用函数式语言),CMU和UIUC属于对象为先(直接采用Java)。伯克利有些特殊,它有导引课,但是广度稍差,紧接着又采用函数语言,同时开设学生自学为主可以任选的多种语言课程,属于混合多元型。应该说各个学校在刚入门时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对专业的感情上都有自己的思考。无论哪种类型,将课堂变得有趣,能够容纳更多计算机科学的方面,都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 &总的来说,各学校之间的共性还是主要的。归纳起来,有这么几个特点:
& &1. 硬件课程整体在减少
& &偏软类的三所院校中,CMU最为彻底,硬件课程只有一门课,而UIUC也只有两门必修(两门体系结构),斯坦福也是两门(电子学、体系结构或数字系统)。其中的原因,前面引述的Randal E. Bryant所言作出了解释,毕竟计算机科学需要关注的在计算机系统层次中已经越来越高,底层越来越变得透明了。事实上,CC2001中制定的硬件课程也只有一门。而我的专业计算机课程中有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电路、微机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接口技术、计算机体系结构等硬件类课程。综观四年,在实际的应用中对于硬件知识的要求逐渐缩小,特别对于软件的设计,硬件知识的要求更加透明。所以可以在今后的课程设置中适当减少硬件课程设置的比例或者减少课堂讲述,增加实验课时以增加对计算机硬件的深刻具体的认识。
& &2. 程序设计日益重视
& &在CMU,UIUC和斯坦福,必修的程序设计类课程往往在四五门左右。伯克利加起来也有四门。MIT虽然没有大量前导性的编程课程,但是由于在后面计算机系统工程、计算机语言工程、软件工程实验、Web软件工程诸课程都有实际的项目要完成,所以实际学时也很多,UIUC的改革更说明了这一点。同时,还出现了强调提高程序设计技巧,与软件工程环境和工具相结合,提倡团队合作,高级程序设计课程与数据结构、算法课融合的趋势。这方面的代表有斯坦福。该校副系主任Eric Roberts曾执教入门类课程多年,总结了一套在语言教学中融入软件工程和现代程序设计观念,结合算法和数据结构教学的经验。其成果就是《C语言的科学和艺术》和《C程序设计的抽象思维》两本书(影印版已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作为CC2001工作组两位主席之一,他在C语言教学中强调库与接口设计、编程风格的重要性,并进而介绍抽象、封装的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我学习C语言课程的时候,课程内容仅仅局限在语言本身,而没有和程序设计的技巧方法等结合起来,应该是值得改进的地方。
& &无论如何,在借鉴国外高校成功教学经验的同时,我们的课程设置应该是因地制宜的,结合自己的特色。注重个性化发展,结合每个人自身的特点,给予按大类划分的课程选修模块。为今后的具体深入学习打下基础。避免单一的课程设置,以免造成所有人千篇一律的知识结构。不利于创造性的培养。
2.1.2 课堂教学
& &计算机是一个发展很快的行业,总有很多新技术不断出现。作为刚刚进入计算机这一领域的学生来讲,究竟是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去学最新的技术,还是应该掌握好基础知识,为今后最好准备呢?这确实不是一个很好权衡的事情,诚然对于我现在在课堂上学到的大部分知识与企业里要求掌握的最新技术,有很大的差距。比如说现在比较流行的Java技术,软件工程中CMMI方法等,在我们的课堂上很少会接触到。尽管我已经保送了研究生,不需要考虑找工作的事情,可是如果真的光凭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去的,一定不会被企业所认同的。因为对于他们要求的东西,我一无所知。
& &是否是说课堂上学的东西都是过失的,都没有用处了呢?我并不这样认为,我曾经看过Google中国研究院院长李开复先生写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中关于学习基础知识的看法,我非常的赞同。
& &文中指出:“&&如果说大学是一个学习和进步的平台,那么,这个平台的地基就是大学里的基础课程。在大学期间,同学们一定要学好基础知识其中包括数学、英语、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使用,以及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如商学院的财务、经济等课程)。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应用领域里很多看似高深的技术在几年后就会被新的技术或工具取代。只有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才可以受用终身。另一方面,如果没有打下好的基础,大学生们也很难真正理解高深的应用技术。最后,在许多的中国大学里,教授对基础课程也比对最新技术有更丰富的教学经验。
&& 数学是理工科学生必备的基础。很多学生在高中时认为数学是最难学的,到了大学里,一旦发现本专业对数学的要求不高,就会彻底放松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他们看不出数学知识有什么现实的应用或就业前景。但大家不要忘记,绝大多数理工科专业的知识体系都建立在数学的基石之上。例如,要想学好计算机工程专业,那至少要把离散数学(包括集合论、图论、数理逻辑等)、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和数学分析学好;要想进一步攻读计算机科学专业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可能还需要更高的数学素养。同时,数学也是人类几千年积累的智慧结晶,学习数学知识可以培养和训练人的思维能力。通过对几何的学习,我们可以学会用演绎、推理来求证和思考的方法;通过学习概率统计,我们可以知道该如何避免钻进思维的死胡同,该如何让自己面前的机会最大化。所以,大家一定要用心把数学学好,不能敷衍了事。学习数学也不能仅仅局限于选修多门数学课程,而是要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数学,要从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掌握认知和思考的方法。
&& 最后,每个特定的专业也有它自己的基础课程。以计算机专业为例,许多大学生只热衷于学习最新的语言、技术、平台、标准和工具,因为很多公司在招聘时都会要求这些方面的基础或经验。这些新技术虽然应该学习,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更为重要,因为语言和平台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只要学好基础课程(如数据结构、算法、编译原理、计算机原理、数据库原理等)就可以万变不离其宗。有位同学生动地把这些基础课程比拟为计算机专业的内功,而把新的语言、技术、平台、标准和工具比拟为外功。那些只懂得追求时髦的学生最终只知道些招式的皮毛,而没有内功的积累,他们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高手的。
&& 虽然我一向鼓励大家追寻自己的兴趣,但在这里仍需强调,生活中有些事情即便不感兴趣也是必须要做的。例如,打好基础,学好数学、英语和计算机的使用就是这一类必须做的事情。如果你对数学、英语和计算机有兴趣,那你是幸运儿,可以享受学习的乐趣;但就算你没有兴趣,你也必须把这些基础打好。打基础是苦功夫,不愿吃苦是不能修得正果的。”
& &数学英语是学习理工都需要掌握好的两门核心课程,没有了数学当然就没有了计算,也就更谈不上计算机啦。特别上数学的思想对于研究过程中的分析分题有着极大的帮助。我参见过ACM/ICPC竞赛,也参加过MCM数学建模竞赛,深感具备必要的数学素养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实际应用和计算机科学的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和非常授意的。所以我想计算机专业在课堂教授中应该融入这种数学的思想,让我们了解数学体系的框架。不仅需要让我们明白知识是什么,也需要知道为什么是这样,怎么成这样,怎样做才更好。
& &在教学的形式上我很希望能用双语教学,这样首先可以减少一门课程,就是专业英语啦,其次对于我们以后进一步阅读英文专业文献以及查找英文网络资源也大有裨益。另一方面课堂的教学并非一定是老师一个人的事情。如果增加交互性,让学生也来参与到讨论,甚至有些问题由学生自己来讲,我想更能加深我们对于所学知识的认识,也同时锻炼了我们的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
2.1.3 课下的交流
& && &在课堂之外,学生很少能有和老师接触的机会,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学习的途径。希望能够增加学生和老师之间交流的空间,使我们更加的对计算机领域有深入了解。国外著名的大学通常都设有Coffee Room, 使学生能够和老师有一个交流的场所。我想对我们也是很有启示的。
2.2 “学”
2.2.1 关于兴趣
& &李开复先生曾经谈到:“最好的寻找兴趣点的方法是开拓自己的视野,接触众多的领域。唯有接触你才能尝试,唯有尝试你才能找到自己的最爱。而大学正是这样一个可以让你接触并尝试众多领域的独一无二的场所。因此,大学生应当更好地把握在校时间,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通过使用图书馆资源、旁听课程、搜索网络、听讲座、打工、参加社团活动、与朋友交流、使用电子邮件和电子论坛等不同方式接触更多的领域、更多的工作类型和更多的专家学者。当年,如果我只是乖乖地到法律系上课,而不去尝试旁听计算机系的课程,我就不会去计算机中心打工,也不去找计算机系的助教切磋,就更不会发现自己对计算机的浓厚兴趣。
&&& &通过开拓视野和接触尝试,如果你发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这时就可以去尝试转系的可能性、尝试课外学习、选修或旁听相关课程;你也可以去找一些打工或假期实习的机会,进一步理解相关行业的工作性质;或者,努力去考自己感兴趣专业的研究生,重新进行一次专业选择。其实,本科读什么专业并不能完全决定毕业后的工作方向,正如我所强调的那样,大学期间的学习过程培养的是你的学习能力,只要具备了这种能力,即使从事的是全新的工作,你也能在边做边学的过程中获取足够的知识和经验。
& &除了“选你所爱”,大家也不妨试试“爱你所选”。有些同学后悔自己在入学时选错了专业,以至于对所学的专业缺乏兴趣,没有学习动力;有些同学则因为追寻兴趣而“走火入魔”,毕业后才发现荒废了本专业的课程;另一些同学因为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或对本专业抱有偏见,就以兴趣为借口,不愿意面对自己的专业。这些做法都是不正确的。在大学中,转系可能并不容易,所以,大家首先应尽力试着把本专业读好,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自己对本专业的兴趣。此外,一个专业里可能有很多不同的领域,也许你对专业里的某一个领域会有兴趣。现在,有很多专业发展了交叉学科,两个专业的结合往往是新的增长点。因此,只要多接触、多尝试,你也许就会碰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数字笔”的发明人王坚博士在微软亚洲研究院负责用户界面的研究,可是谁又能想到他从本科到博士所学的都是心理学专业,而用户界面又正是计算机和心理学专业的最佳结合点。另一方面,就算你毕业后要从事其他的行业,你依然可以把自己的专业读好,这同样能成为你在新行业中的优势。例如,有一位同学不喜欢读工科,想毕业后进入服务业发展,我就建议他先把工科读好,将来可以在服务业中以精通技术作为自己的特长。”
& &如果一点兴趣都没有是不可能在本专业做出成绩的。兴趣的积累靠广泛的接触和了解,从中发觉能驱使自己前进的动力,并在它的指引下去获取更多的知识,也从中享受快乐。我很感谢教我的人工智能的老师和我的班主任,她们对我兴趣的培养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2.2.2 竞赛
& &在大学里我参加了我参加过国际的,全国的,北京市的,学校的不同级别的比赛,主要是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和数学建模方面的竞赛。我非常庆幸我有机会参加这些比赛,比赛的目的不是为了去拿什么奖励,而是通过参加比赛,驱使了我的学习。在比赛中锻炼了我各种能力,比赛本身也许意义并不大,但比赛留给了我一种都享用不完的东西,它不经让我看清了自己的水平以及和别人的差距。更让我开阔了眼界,积累了很多课堂上难以学到的知识,并把它们应用到实际中,这正是我喜欢的。
2.2.3 动手能力
& &有一句古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一直都对知识的应用非常的重视,学习的知识不在于有多么的高深宽泛,而在于能把它们应用在实际中,并且时刻去想着把所学过的知识和实践联系起来。不管应用中用到任何的知识,都要把它应用到最好,能够发挥它最大的效力。
& &关于动手能力的培养,我首先引用李开复先生的一段话:
& &“有一句关于实践的谚语是这样说的:“我听到的会忘掉,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
&& 无论学习何种专业、何种课程,如果能在学习中努力实践,做到融会贯通,我们就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知识体系,可以牢牢地记住学过的知识。因此,我建议同学们多选些与实践相关的专业课。实践时,最好是几个同学合作,这样,既可经过实践理解专业知识,也可以学会如何与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如果有机会在老师手下做些实际的项目,或者走出校门打工,只要不影响课业,这些做法都是值得鼓励的。外出打工或做项目时,不要只看重薪酬待遇(除非生活上确实有困难),有时候,即便待遇不满意,但有许多培训和实践的机会,我们也值得一试。
&& 以计算机专业为例,实践经验对于软件开发来说更是必不可少的。微软公司希望应聘程序员的大学毕业生最好有十万行的编程经验。理由很简单:实践性的技术要在实践中提高。计算机归根结底是一门实践的学问,不动手是永远也学不会的。因此,最重要的不是在笔试中考高分,而是实践能力。但是,在与中国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很惊讶地发现,中国某些学校计算机系的学生到了大三还不会编程。这些大学里的教学方法和课程的确需要更新。如果你不巧是在这样的学校中就读,那你就应该从打工、自学或上网的过程中寻求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 &对于计算机专业,无论是今后工作还是继续做研究,都需要有动手实践的能力,我在大学四年期间也许参与到实际的项目中的机会并不多,也远远没有达到像上文所说的10万行代码的编程经验。但我一直都在努力,不过我研究什么具体问题,都尽全力把它做好。发掘自己的创新之处,在自己的水平的基础上不断的完善它。
& &2.2.4 自学能力
& &有句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海无崖,大学四年的学习时光,在人的一生中毕竟是很有限的。我不可能在大学里学习到我一生里要用到的所有知识。所以学会怎样去学习,学会如何来获取知识才是大学教育所留给我的最宝贵的财富。
& &自学能力究竟有多重要,又怎样去锻炼这种自学能力。李开复先生在他的文章中给了我很好的答案:
& &“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
&&& &这句话来自教育家B. F. Skinner的名言。所谓“剩下来的东西”,其实就是自学的能力,也就是举一反三或无师自通的能力。大学不是“职业培训班”,而是一个让学生适应社会,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平台。在大学期间,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习独立思考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只有这样,大学毕业生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我认识的不少在中国读完大学来美国念研究生的朋友。他们认为来美国后,不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他们最缺乏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因为在国内时他们很少独立思考和独立决策。
&& 上中学时,老师会一次又一次重复每一课里的关键内容。但进了大学以后,老师只会充当引路人的角色,学生必须自主地学习、探索和实践。走上工作岗位后,自学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微软公司曾做过一个统计:在每一名微软员工所掌握的知识内容里,只有大约10%是员工在过去的学习和工作中积累得到的,其他知识都是在加入微软后重新学习的。这一数据充分表明,一个缺乏自学能力的人是难以在微软这样的现代企业中立足的。
&& 自学能力必须在大学期间开始培养。许多同学总是抱怨老师教得不好,懂得不多,学校的课程安排也不合理。我通常会劝这些学生说:“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 大学生不应该只会跟在老师的身后亦步亦趋,而应当主动走在老师的前面。例如,大学老师在一个课时里通常要涵盖课本中几十页的信息内容,仅仅通过课堂听讲是无法把所有知识学通、学透的。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就把课本中的相关问题琢磨清楚,然后在课堂上对照老师的讲解弥补自己在理解和认识上的不足之处。
&& 中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更多地是追求“记住”知识,而大学生就应当要求自己“理解”知识并善于提出问题。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应当多问几个“为什么”。一旦真正理解了理论或方法的来龙去脉,大家就能举一反三地学习其他知识,解决其他问题,甚至达到无师自通的境界。
&& 事实上,很多问题都有不同的思路或观察角度。在学习知识或解决问题时,不要总是死守一种思维模式,不要让自己成为课本或经验的奴隶。只有在学习中敢于创新,善于从全新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学生潜在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才能被真正激发出来。
&& 《礼记?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就是说,大学生应当充分利用学校里的人才资源,从各种渠道吸收知识和方法。如果遇到好的老师,你可以主动向他们请教,或者请他们推荐一些课外的参考读物。除了资深的教授以外,大学中的青年教师、博士生、硕士生乃至自己的同班同学都是最好的知识来源和学习伙伴。每个人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都不尽相同,只有互帮互学,大家才能共同进步。
&& 有些同学曾告诉我说,他们很羡慕我在读书时能有一位获得过图灵奖的大师传道授业。其实,虽然我非常推崇我的老师,但他在大学期间并没有教给我多少专业知识。他只是给我指明了大方向,让我分享他的经验,给我提供研究的资源,并教我做人的方法。他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指导我学习具体的专业知识。我在大学期间积累的专业知识都是通过自学获得的。刚入门时,我曾多次红着脸向我的师兄请教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开会讨论时我曾问过不少肤浅的问题,课余时间我还主动与同学探讨、切磋。“三人行必有我师”,大学生的周围到处是良师益友。只要珍惜这些难得的机会,大胆发问,经常切磋,我们就能学到最有用的知识和方法。
&& 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培养独立学习和研究的本领,为适应今后的工作或进一步的深造做准备。首先,除了学习老师规定的课程以外,大学生一定要学会查找书籍和文献,以便接触更广泛的知识和研究成果。例如,当我们在一门课上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就应当积极去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了解这个课题的来龙去脉和目前的研究动态。熟练和充分地使用图书馆资源,这是大学生特别是那些有志于科学研究的大学生的必备技能之一。读书时,应尽量多读一些英文原版教材。有些原版教材写得深入浅出,附有大量实例,比中文教材还适于自学。其次,在书本之外,互联网也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大学生们可以借助搜索引擎在网上查找各类信息。“开复学生网”开通半年以来,我发现很多同学其实并没有很好地掌握互联网的搜索技巧,有时他们提出的问题只要在搜索引擎中简单检索一下,就能轻易找到答案。还有些同学很容易相信网上的谣言,而不会利用搜索引擎自己查考、求证。除了搜索引擎以外,网上还有许多网站和社区也是很好的学习园地。
&& 自学时,不要因为达到了学校的要求就沾沾自喜,也不要认为自己在大学里功课好就足够了。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才已经变成了一个国际化的概念。当你对自己的成绩感到满意时,我建议你开始自学一些国际一流大学的课程。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开放式课程已经在网上无偿发布出来,大家不妨去看看MIT的网上课程,做做MIT的网上试题。当你可以自如地掌握MIT课程时,你就可以更加自信地面对国际化的挑战了。
&& 总之,善于举一反三,学会无师自通,这是大学四年中你可以送给自己的最好的礼物。
2.3 课堂之外
& &2.3.1 实验室与文献资源
& &虽然计算机学科不像理化生那样需要大量的实验资源。但是对于无论学习计算机科学还是计算机工程都要进行计算机的操作,有时也要有对硬件和软件更高的要求。我很希望我们专业的实验室能够成为开放的实验室,一方面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因为当实验室没有实验安排的时候,实验设备很长时间是闲置的。对于资源是一种浪费。另一方面也能给本科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和实践的场所。平时对于我来讲只要教室和图书馆是可以看书的场所,有的时候经常会受到限制,感觉如果有一个固定的场所,会对研究和学习有很大帮助。
& &对于图书馆的文献数据库和一些专业的学术期刊都是一些最新的研究技术和成果。我以前对于他们的利用远远不够,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应更好的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
& &2.3.2 参与项目
& &我想本科生也可以尽早的进入老师的一些科研项目,这对于学生开阔视野,树立兴趣,特别是培养科学研究的素养是很有必要的。所以现在我逐渐去加入到科研项目之中,逐渐的去体会如何去做科研,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 &2.3.3 与外面的交流
& &任何的学习都不是静止的,应该为一个动态的不断更新,不断交互的过程。我希望对于我们的教材的选用可以多引进一些英文原版教材,这样可以和国际的教育方法相互借鉴,从中选取有益与我们的东西,引进到课堂上,能够一直保持知识的先进性。
& &我想在国内我们与北大,清华这样的学校确实存在着差距,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那里会有很好的资源交流,经常听到有很多获得诺贝尔奖或图灵奖的大师去那里讲学,他们的学生能够有去世界知名的企业和研究机构实习和学习的机会。我觉得我们的学校也应该争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让学生能够有去外面高水平的机构进行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并且多请一些外校的知名人士来到学校里进行讲座,让我们能够很该领域的成功人士有一个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另外,对于一些课程是否也可以考虑聘请一些外校的专家来进行讲授。这样也许更利于学术的进步。
3.研究计划与后期目标
& && &目前我已经明确了我以后的研究方向:生物信息学。曾听到ACM图灵奖获得者John Edward Hopcroft说他希望他的学生去学习刚刚发展起来的有潜力的学科方向。他认为生物信息学和如何利用和发现信息是值得人们去关注的两个热点。
& && &我很庆幸也许我的选择可能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学科,但我选择它更是因为我对它热爱,这里有生物,有计算机,有数学。这些都恰是我的兴趣所在。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我希望能够在这个领域有所贡献,我希望自己能够去解决这里面的问题,并把自己所学与他人分享。
& && &经过了这样也许不算忙碌但却充实、也许不算幸福但却快乐、也许有些被动但自我选择、也许即将结束但却因它受益一生的四年大学时光,我即将进入新的起点。在走过的这四年里我一直在不断的改变着自我,完善着自我。如今自己掌握了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兴趣培养、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事这七项本领。也更加渴望去实现理想。
& &&&经过大学四年,我从思考中确立自我,从学习中寻求真理,从独立中体验自主,从计划中把握时间,从交流中锻炼表达,从交友中品味成熟,从实践中赢得价值,从兴趣中攫取快乐,从追求中获得力量。
& &我对于人生应该怎样度过的思考,我想借用保尔?柯察金的一句话:“每当回首自己往事的时候,不因自己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自己碌碌无为而羞愧。” 我一直都喜欢一句话: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我想我会一直为着理想去准备,去努力。
& &我选择了这条人迹罕至的道路,这注定了我的人生!
UID111316&帖子6&精华0&积分115&资产115 信元&发贴收入35 信元&推广收入0 信元&附件收入90 信元&下载支出60 信元&阅读权限10&在线时间2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保尔?柯察金的一句话:“每当回首自己往事的时候,不因自己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自己碌碌无为而羞愧。” 我一直都喜欢一句话: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我想我会一直为着理想去准备,去努力.我喜欢这句话
UID105819&帖子60&精华0&积分4883&资产4883 信元&发贴收入385 信元&推广收入4345 信元&附件收入317 信元&下载支出300 信元&阅读权限50&在线时间7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太长了,看得目眩……
UID105819&帖子60&精华0&积分4883&资产4883 信元&发贴收入385 信元&推广收入4345 信元&附件收入317 信元&下载支出300 信元&阅读权限50&在线时间7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我敢保证,楼主也没有看完这些文字^&^
UID128896&帖子81&精华0&积分3095&资产3095 信元&发贴收入490 信元&推广收入0 信元&附件收入3821 信元&下载支出1273 信元&阅读权限50&在线时间63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兴趣是第一位的
UID115427&帖子8&精华0&积分20&资产20 信元&发贴收入45 信元&推广收入0 信元&附件收入0 信元&下载支出75 信元&阅读权限10&在线时间6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就喜欢看看这样的文字,你们或许没有看完,但是我看完了。呵呵
UID69737&帖子72&精华0&积分641&资产641 信元&发贴收入435 信元&推广收入0 信元&附件收入3585 信元&下载支出3456 信元&阅读权限30&在线时间19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我敢保证,楼主也没有看完这些文字^&^
UID126161&帖子8&精华0&积分80&资产80 信元&发贴收入40 信元&推广收入0 信元&附件收入0 信元&下载支出10 信元&阅读权限10&在线时间2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呵呵,我也没看完
UID137942&帖子72&精华0&积分32129&资产32129 信元&发贴收入395 信元&推广收入0 信元&附件收入32785 信元&下载支出1155 信元&阅读权限80&在线时间27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挺好!!就是太长了!下载了漫漫看
[通过 QQ、MSN 分享给朋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