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归流河镇镇

小城好人多 大爱撼中国
中央及国家级媒体争相报道青县道德文化建设
小城好人多 大爱撼中国
中央及国家级媒体争相报道青县道德文化建设
《沧州新闻网》
<font color="#12-2-21 10:34:11
打造“道德青县”是青县人的一大夙愿,全县上下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把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实现了“十年磨一剑”。十年间,全县涌现出1300多名道德模范,他们以嘉言善行浸润着青县大地,将平凡的力量汇聚成和谐暖阳。群星璀璨,德感苍穹。在一个个道德模范点缀下,青县的“道德星空”格外绚丽,不仅映照到人们的心灵深处,反射出不同寻常的记忆与感动,也展现出我市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显著成就。&&&
日前,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齐聚青县,深入探究这个小城“道德传奇”背后的故事,并相继刊(播)发了青县道德建设的报道。今天,本报集中转发这些报道,以期透过不同视角的报道,分享青县道德建设的经验与成就,进而推动全市公民道德建设再上新水平。&&&
青县为何好人多?&&&
青县好,青县好人多。10余年来,青县涌现出1300多个孝老敬亲、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等感人至深的道德典型,受到国家和省市表彰的达50多人,“好人群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青县好人多&&&
沿着京沪高速公路过天津进入青县界,一座写有“道德青县 爱心之城”的巨幅宣传牌让过往行人印象深刻。在青县县城逛一逛,从大街小巷到楼堂馆所,从宾馆电梯间到电台电视台,初到青县的外地人会捕捉到这样一种信息:青县好,青县好人多!&&&
青县好人多既是青县人的骄傲,又是青县的一张金字名片。&&&
有一位老人叫周汝珍,作为青县康复敬老院院长,她23年像亲闺女一样照顾170位孤残老人,给他们生的幸福;为125位老人送终,给他们死的尊严。&&&
有一位男人叫孙志军,他独自照料瘫痪妻子30年,从挣钱养家到求医问药,从吃喝拉撒到缝缝补补,孙志军一人挑起所有家庭重担,对病妻不离不弃。&&&
有一对夫妻,收养脑瘫弃婴20年。头十几年,夫妻二人到处求医问药,用尽了各种偏方,脑瘫孩子吃的、喝的比自家亲生儿女都好,这个曾被抛弃的弱小生命在人世间找到了最大的幸福。&&&
还有,穷画家尹升以卖画为生,38年收养17个“爹”,谱写了人间大爱;8年风雨无阻背残疾同学上学的少年吕希庆,让人们看到了幼小的担当和古老的道义;为了不给家里增添负担,到死一直向家里隐瞒白血病病情的大学生周晓东,照常有说有笑陪父亲下地干活,告诉我们什么是爱与孝;患有尿毒症的小伙王刚,每天义务蹬三轮接送老弱病残,当生命即将燃尽后,他提出捐献遗体,为社会作最后的贡献……&&&
10余年来,青县从基层涌现出的1300多位好人中评出县级道德模范720多名,其中10人荣登“中国好人”榜,1人当选国家“百名优秀志愿者”。&&&
真善美就在我们身边&&&
青县,一个只有40万人口、名不见经传的北方小县,究竟有何过人之处能涌现如此多的道德模范?县委书记李新平说:“这主要源于我们持之以恒地加强公民道德建设,通过建机制、强组织、抓载体、浓氛围,弘扬了正气,形成了‘人人崇尚好人、人人争做好人’的局面。”&&&
自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来,青县从最容易引起群众共鸣的家庭美德抓起,已连续10年开展“孝敬模范”“教子模范”“文明之家”等评选活动。之后,又开展了“月评好人”活动,面向全县评选表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及团结和睦道德模范。&&&
同样在2001年,专门讲述老百姓道德故事的《德化人生》栏目在青县电视台开播。这个栏目制片人10年不换,坚持不插播广告、每周播出一期,至今已经播出518期,推出道德典型500多个。那些有名气的青县好人,不仅本地人耳熟能详,就连周边县市的百姓到点儿都要调到青县电视台专看《德化人生》。&&&
《德化人生》制片人王海东说,开办这个栏目的出发点是想针对社会各种思潮涌动、价值多元化的现状,加强正面引导。当初,还担心新闻资源早晚有一天会枯竭,可是当每期节目播出后,都会收到上百名观众的来信、来电,表达观后感,还积极提供新闻线索。“栏目走到今天可以充分证明,真善美就在我们身边。”&&&
抓道德建设“不吃亏”&&&
正如青县县委宣传部部长陈玉环所说,大力宣传、褒奖好人,让好人有好报,就会有更多的人愿做好人。青县的“好人群体”正在发挥无声又深远的作用。一些《德化人生》栏目的观众,后来就成了其报道的对象。流河镇李豹庄村妇女崔金兰和儿子、儿媳受《德化人生》影响,一心想做好事,后来真把村里一名头脑不清楚的孤老接到家里照顾。&&&
6年前,郭振华、李家学、王吉庭等退休干部、教师成立了清州镇八里庄村老年道德评议会,每隔一段时间,他们都要评选村里出现的孝子好人。村支书李国平对记者说,2005年,村里闹帮派,有8人被判刑,县里派来工作组解决不了。有了道德评议会,很快恢复了正气,村里已经有两人被评为县级道德模范。&&&
目前,青县共建立县、乡(镇)道德促进会100多个,村(街)、企业老年道德评议会440个、青年敬老协会79个,各级志愿者组织100多个,吸纳道德建设组织者、参与者2.8万人,吸引群众参与率达到60%以上,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群众性道德建设组织网络。通过这些群众组织,让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很多社会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
“地方党委政府的责任不仅是发展经济,还要教化民众,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往往只要拉来一个大项目就能在短时间内改变一个地方的贫困状况和硬件环境,但要改变人,就远不是那么简单了。”李新平说,青县这些年抓公民道德建设不仅“不吃亏”,还产生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在青县投资的江苏客商熊福顺不小心遗失了手机。他试着拨打手机,没想到竟接通了。对方那位大姐确定手机是他丢失的之后,十几分钟就给送了回来。熊福顺感慨地说:“当初在青县投资6.5亿元建设家居装饰商贸城项目,就是感觉到青县人好,看来真是投对了。”&&&
李新平说,道德建设看起来很“虚”,不好量化,但它是一个地区发展与幸福的基础。社会风气好了,投资环境就好了,经济自然就发展起来了,这是良性循环。道德建设是改造人的主观世界,不能一蹴而就,不能松一阵紧一阵,热一阵冷一阵,必须下真功、使长劲,长此以往才会见到效果。&&&
青县的道德建设经验表明,社会和谐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好坏。通过弘扬社会正气、宣传高尚情操,引导人们形成一个良好的主流价值观,在好人好事成为普遍现象的同时,一些自私、狭隘甚至抱怨、仇恨、敌视等不和谐的因素也自然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新华社2月13日电&&& 积小善 成大爱&&&
河北省沧州市的青县是个并不太出名的小县城。但是来到这里,你不仅会看到干净整洁的市容市貌,而且朴实的民风、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也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里,有这样一连串令人称道的数字:这个只有40万人口的县,近十年来,却出了1300多位孝老敬亲、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等方面的道德典型,其中受到国家和省市表彰的就有50多人。“青县好人多”正在成为这个县的新名片。&&&
活雷锋“王老救”&&&
今年的2月6日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一大早,住在青县县城里的王俊岗家来了两位客人。客人一进门就给老王下跪,这让老王夫妇俩不知如何是好。这两位客人是来自沧州市的刘洪伟、翟玉翠夫妇,他们是来感谢老王的,因为老王是他们的救命恩人。&&&
原来,在三年前的冬天,刘洪伟开车在104国道上遭遇车祸,身上多处受伤昏迷不醒,车上的两个同伴也伤势很重无法自救,更可怕的是他们的车开始燃烧,随时有爆炸的危险。就在这危急时刻,王俊岗恰好开车路过,他毫不犹豫地开始救人,在把刘洪伟等三人转移到自己车上后,王俊岗立刻开车直奔医院,车刚出去不到五十米,刘洪伟的车就爆炸了。由于王俊岗的英勇施救,一场更大的灾难避免了,而伤势最重的刘洪伟因为救治及时,也捡回了一条性命。&&&
其实王俊岗救助别人的事,远不止这一次,二十多年来,王俊岗已经义务救助交通事故的伤者近三十位。他救人不求回报,还经常为伤者垫付医疗费。在被救伤者的心里他是大恩人,在青县人民医院医护人员的心目中,他是一位“老熟人”。&&&
青县人民医院院办副主任秦阳说,他们急诊的医护人员都认识他,熟悉他,因为他经常救人后会把伤者送到他们这里医治,所以他们都管王俊岗叫活雷锋“王老救”。&&&
在二十多年的救人经历中,王俊岗也遭受过误解,甚至救了人还被冤枉,但是在遇到需要救助的伤者时,他却从来没有犹豫过。他告诉记者,有人说他冒傻气,可他并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这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就是受点委屈也值得。&&&
“顶梁柱”周汝珍&&&
在青县,还有很多像王俊岗这样的好人,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但是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青县康复敬老院院长周汝珍也是这样的人。&&&
周汝珍是1988年来到这个敬老院的。当时敬老院人手少,请做村干部的周汝珍帮几天忙。周汝珍一到敬老院后就开始忙活起来。她把老人们的被褥都拆洗一遍,还给他们洗澡、剪指甲、刮胡子,每天晚上都给他们打上热乎乎的洗脚水,让他们舒舒服服地睡觉。&&&
可是,当她帮完忙准备离开时,老人们说啥也不让她走了。于是,周汝珍就留了下来,并当上了敬老院的院长,一干就是24年。24年间,周汝珍用爱呵护着这里的每一个人,为他们带来生的幸福和死的尊严。她先后送走了125位老人,每位老人离去时,周汝珍都按照当地的习俗,以女儿的身份为他们送葬。如今,周汝珍也是快70岁的老人了,她说,只要这些老人需要她,她就会在这里一直做下去。&&&
刘春虎是一位复转军人,几年前突然得病失去了自理能力,身边的亲人纷纷离他而去。可是从他住进敬老院后,周汝珍就把刘春虎当成了自己的儿子,帮助他治病,并且鼓励他坚强地面对生活。&&&
目前,青县康复敬老院里有50多人,虽说是敬老院,但这里不仅有没有亲人照顾的五保户,还有弃婴和生活无法自理的残疾人,而这个敬老院就是他们的家。在这个特殊的大家庭中,周汝珍的称呼很多,闺女、大妹子、大姐、奶奶、还有妈,但不管叫什么,周汝珍就是他们心中的顶梁柱。&&&
让好人成为百姓心中的明星&&&
青县好人多,这是记者在青县采访时经常听到的一句话。而好人的不断涌现,是与青县多年来一直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分不开的。全县建立了一个群众组织实施,百姓广泛参与的道德建设机制,形成了一个深入到社区、村庄的海选好人的网络。目前已经推出了1300多名老百姓身边的孝老爱亲、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的道德模范。义务救人的王俊岗和几十年为老人奉献爱心的周汝珍都是其中的代表。&&&
在青县的社区和村庄以及很多公共场所,都能见到这些道德模范的照片和事迹介绍,青县电视台通过《德化人生》栏目,每周推出一期好人故事,年底在群英大会和“感动青县”道德模范评选颁奖盛典中进行表彰。青县县委宣传部部长陈玉环说,他们就是要通过这种方式,使青县好人的事迹不断深入人心,让这些群众身边的好人成为老百姓心中的明星。&&&
现在,这些好人的故事在青县已经家喻户晓,他们的爱心也在更多的人心中传递,全县形成了一种向善的氛围,愿意做好事,当好人的人越来越多了。&&&
据了解,目前在青县有四个由网友自发组织的公益团体,人数已经超过两千人,“快乐阳光QQ群”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个公益志愿者QQ群开始发起时只有十几个人,不到两年,就发展到现在的五百多人。他们彼此之间原来并不相识,通过这个QQ群,他们走到了一起,经常相约一起去照顾孤寡老人,义务献血,资助贫困学生等。&&&
多年来,青县推出的1300多名道德模范中,市级以上的道德模范有50多名,其中受到国家表彰的就有16名。目前,青县的道德模范还在不断涌现。&&&
&&&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
河北青县:妻子照顾瘫痪丈夫30年不离不弃感动乡邻&&&
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天津,向南不足100公里,就到了隶属于河北沧州的青县。这个只有40万人口、面积不足1千平方公里的小县,在过去的十年当中,涌现出1300多位各行各业的道德典型,其中50多人受到国家和省市表彰。&&&
春节刚过,青县马厂镇陈缺屯又开始了道德模范的海选。村民们相互交谈着,议论着心目中的“好人”。而被村民们谈论最多的就是本村的赵春梅。&&&
村民甲:孝敬父母、孝敬老人的不就是好人嘛!&&&
村民乙:这不道德嘛,人们都得学嘛!&&&
三十年前,赵春梅嫁到陈缺屯的老董家。然而,婚后第三年的一天,丈夫的腿突然站不起来了,手也不听使唤,医院却查不出病因。花光积蓄后,只好回家疗养。赵春梅毅然挑起了照料瘫痪丈夫和公婆的重担。&&&
赵春梅:既然嫁到这了就是一家人,一家人就得疼他就得爱他。&&&
祸不单行,不久,赵春梅的小叔子也莫名的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小叔子还没结婚,赵春梅依旧没有怨言,默默地照顾小叔子。&&&
赵春梅:我一离开这个家庭就完了,就是看到老人看到孩子,就弯腰过吧,一咬牙30年就过来了。&&&
赵春梅的事迹感动了青县。2011年她被评为感动青县十大人物。多年来,青县在各乡村建起了一张“海选好人”的网,月月选,年年选。40万人的小县城,10年涌现出1300多孝老敬亲、见义勇为等道德典型。对于青县的道德建设曾经有人质疑,是不是作秀,是不是为了给领导的政绩添彩?&&&
青县县委书记李新平说,弘扬社会正气,就要挖掘推崇这些道德模范,这不是作秀。&&&
李新平:抓思想道德建设不吃亏,谁抓谁受益。青县没山没水没矿山,但是这些年青县的经济建设也好,社会事业也好都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道德建设的精神作用功不可没。&&&
如今的青县,孝老敬老蔚然成风,矛盾纠纷明显减少,信访量连年下降,刑事治安案件年均减少10%。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 河北青县十年海选“好人”&
崇尚道德蔚然成风&&& 河北青县十年海选“好人” 崇尚道德蔚然成风。&&&
春节刚过,河北青县马厂镇陈缺屯道德模范海选又拉开了大幕。这样的海选陈缺屯已坚持了十一年,每次选举出来的模范都让村民心服口服。&&&
陈缺屯妇女主任:现在婆婆儿媳妇都特别好。风气特别好。&&&
不仅是陈缺屯,多年来青县在各乡村建起了一张“海选好人”的网,月月选,年年选,逐渐形成完善的评选机制。这种最大限度发动群众自觉参与,县乡村层层海选的机制,使这个40万人口的小县城,十年间涌现出1300多孝老敬亲、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等道德典型,50多人受到国家和省市表彰。&&&
青县县委书记李新平:这些年青县的经济建设也好,社会事业也好也都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我们体会是道德建设的精神作用功不可没。&&&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 青县好人:&&&
爱的长城&&&
为125多名孤寡老人养老送终的“大孝闺女”周汝珍、36年养了17个爹的好人尹升、8年背着残疾同学上学的好少年吕希庆……在仅有40万人口的河北省青县,孝老敬亲、扶危济困、见义勇为、诚实守信等方面的道德典型,目前已多达1300多位。一个好人一块基石,“青县好人”正以质朴厚实的脊梁筑起一条爱的长城。&&&
海选模范宣扬好人美名&&&
“闺女呀,下辈子我变个牛吧,给你家耕地!”于军泉老人临终时颤抖地拉着周汝珍的手说。67岁的周汝珍是青县康复敬老院院长,这位上世纪80年代的万元户,放弃了富足的生活到敬老院来帮忙,一干就是24年。&&&
20多年来,她照顾过170多位孤寡老人,其中大部分是中风、伤残病人,还有些是精神病患者,周汝珍为他们带来生的幸福和死的尊严。每个来青县康复敬老院参观过的人都说:“就是亲儿女照顾还能咋样?”周汝珍说:“谁都有老的那一天,你要是真心对老人们好,老人们也会真心喜欢你。那种真情,金子都换不来。”&&&
时间是尺,人心是秤。2008年周汝珍荣登“中国好人榜”,2009年获“感动河北十大年度人物”,同年获河北省道德模范提名奖,2010年获“中华十大慈孝人物”提名奖。&&&
“你身边有多少好人?”为了弘扬社会正气,青县建立了层层评比、逐级选拔的好人海选机制,挖掘各类型的道德模范,如孝敬模范、教子模范等。村街和社区“月评好人”、“季评好人”,年底镇(局)级评出道德模范,县级评出年度“感动青县”道德模范。宣传“平民英雄”,推崇“凡人善举”,青县还建立了宣传阵地,在城区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以播放视频、树碑立传等各种方式进行赞美。各乡镇、村街都设立了道德建设公开栏,凡被评上好人称号的,敲锣打鼓送上锦旗、牌匾。青县电视台还开办了《德化人生》栏目,10年来讲述青县人自己的道德故事520余期,挖掘推出了500多个道德典型,促成了健康向上的社会舆论导向。&&&
互相关爱不让好人吃亏&&&
“别人不救,我救!别人不管,我管!”在20年时间里,王俊岗救人近20次,救助的多是在公路上出车祸的。他见到出车祸没人管的,就马上奔过去送医院抢救,许多时候要搭挂号费、医疗费用,但往往是伤者脱离危险后,他悄然离去。尽管他多年来一直“隐身”,但还是瞒不住,获救者大多会千方百计打听到他是谁,毕竟,县城不大。“救人就是为了心安。”王俊岗说,“人有旦夕祸福,拉一把,就是救一条命。”&&&
学好人,帮好人,做好人。榜样的力量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真善美的东西就在我们身边,道德典型就在我们身边。这些群众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更加可亲可敬、可信可学,更能引起社会共鸣,为此青县财政每年拿出40万元用于奖励道德模范,成立了“青县好人后援会”,设立了“道德建设公益金”,对困难的道德模范家庭进行帮扶和救助,使好人感受到全社会的温暖和关爱,让好人有好报。&&&
全县30余家企业也纷纷出资慰问道德模范、帮扶困难家庭,到目前累计出资近百万元。医疗、金融等窗口职能部门纷纷出台对道德模范的优惠扶助政策,企业纷纷向生活困难的道德模范捐款捐物,群众纷纷把道德模范作为崇拜学习的明星偶像。&&&
建好组织机制给好人保障&&&
2010年下半年,“快乐阳光QQ群”分4次开展了“这个冬天不太冷”衣物募捐活动,志愿者们共募集到5吨衣物,发往贫困地区、送给本地贫困户;2011年5月,志愿者们与“越野e族”共同合作,远赴西藏,开展了“西部爱心之旅”,为沿途的贫困学校送去文具、图书等学习用品和衣物。&&&
“快乐阳光QQ群”是青县400多个网友组成的公益志愿者团队。通过网络,一群互不相识的“80后”、“90后”走到了一起,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自2009年建群以来,他们参与活动累计5000余人次,出动车辆400余车次,行程8万余公里,捐出及募集款项达20余万元,与30多名孤寡老人建立长期联系,为60多名贫困学生找到资助对象,并组织了科普知识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家庭急救知识宣传、献血知识宣传等一系列活动。&&&
青县道德建设的斐然成绩绝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而是不断加强组织机制建设,常抓不懈、多年积累的结果。青县通过组织吸收离退休老党员、老干部、德高望重的乡村“草根领袖”成立“老年道德评议会”440个,组织吸收先进青年、志愿者、网民成立“青年敬老协会”270个、“志愿者协会”和4个网络志愿者组织,成立县乡两级公民道德促进会,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群众性道德建设组织网络。通过这些群众组织,让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各种社会矛盾纠纷明显减少。&&&
“一个地方若缺乏道德环境、缺乏诚信环境、缺乏公平正义、缺乏社会正气,经济和社会都不会很好地发展,即便发展了也不会可持续。唯有把思想道德工作抓好、注重对社会风气的引导,才能为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创造良好的人文基础。”青县县委书记李新平说。
( 稿件来源:
沧州日报 )
主办:沧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小城好人多 大爱撼中国
中央及国家级媒体争相报道青县道德文化建设
小城好人多 大爱撼中国
中央及国家级媒体争相报道青县道德文化建设
《沧州新闻网》
<font color="#12-2-21 10:34:11
打造“道德青县”是青县人的一大夙愿,全县上下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把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实现了“十年磨一剑”。十年间,全县涌现出1300多名道德模范,他们以嘉言善行浸润着青县大地,将平凡的力量汇聚成和谐暖阳。群星璀璨,德感苍穹。在一个个道德模范点缀下,青县的“道德星空”格外绚丽,不仅映照到人们的心灵深处,反射出不同寻常的记忆与感动,也展现出我市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显著成就。&&&
日前,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齐聚青县,深入探究这个小城“道德传奇”背后的故事,并相继刊(播)发了青县道德建设的报道。今天,本报集中转发这些报道,以期透过不同视角的报道,分享青县道德建设的经验与成就,进而推动全市公民道德建设再上新水平。&&&
青县为何好人多?&&&
青县好,青县好人多。10余年来,青县涌现出1300多个孝老敬亲、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等感人至深的道德典型,受到国家和省市表彰的达50多人,“好人群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青县好人多&&&
沿着京沪高速公路过天津进入青县界,一座写有“道德青县 爱心之城”的巨幅宣传牌让过往行人印象深刻。在青县县城逛一逛,从大街小巷到楼堂馆所,从宾馆电梯间到电台电视台,初到青县的外地人会捕捉到这样一种信息:青县好,青县好人多!&&&
青县好人多既是青县人的骄傲,又是青县的一张金字名片。&&&
有一位老人叫周汝珍,作为青县康复敬老院院长,她23年像亲闺女一样照顾170位孤残老人,给他们生的幸福;为125位老人送终,给他们死的尊严。&&&
有一位男人叫孙志军,他独自照料瘫痪妻子30年,从挣钱养家到求医问药,从吃喝拉撒到缝缝补补,孙志军一人挑起所有家庭重担,对病妻不离不弃。&&&
有一对夫妻,收养脑瘫弃婴20年。头十几年,夫妻二人到处求医问药,用尽了各种偏方,脑瘫孩子吃的、喝的比自家亲生儿女都好,这个曾被抛弃的弱小生命在人世间找到了最大的幸福。&&&
还有,穷画家尹升以卖画为生,38年收养17个“爹”,谱写了人间大爱;8年风雨无阻背残疾同学上学的少年吕希庆,让人们看到了幼小的担当和古老的道义;为了不给家里增添负担,到死一直向家里隐瞒白血病病情的大学生周晓东,照常有说有笑陪父亲下地干活,告诉我们什么是爱与孝;患有尿毒症的小伙王刚,每天义务蹬三轮接送老弱病残,当生命即将燃尽后,他提出捐献遗体,为社会作最后的贡献……&&&
10余年来,青县从基层涌现出的1300多位好人中评出县级道德模范720多名,其中10人荣登“中国好人”榜,1人当选国家“百名优秀志愿者”。&&&
真善美就在我们身边&&&
青县,一个只有40万人口、名不见经传的北方小县,究竟有何过人之处能涌现如此多的道德模范?县委书记李新平说:“这主要源于我们持之以恒地加强公民道德建设,通过建机制、强组织、抓载体、浓氛围,弘扬了正气,形成了‘人人崇尚好人、人人争做好人’的局面。”&&&
自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来,青县从最容易引起群众共鸣的家庭美德抓起,已连续10年开展“孝敬模范”“教子模范”“文明之家”等评选活动。之后,又开展了“月评好人”活动,面向全县评选表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及团结和睦道德模范。&&&
同样在2001年,专门讲述老百姓道德故事的《德化人生》栏目在青县电视台开播。这个栏目制片人10年不换,坚持不插播广告、每周播出一期,至今已经播出518期,推出道德典型500多个。那些有名气的青县好人,不仅本地人耳熟能详,就连周边县市的百姓到点儿都要调到青县电视台专看《德化人生》。&&&
《德化人生》制片人王海东说,开办这个栏目的出发点是想针对社会各种思潮涌动、价值多元化的现状,加强正面引导。当初,还担心新闻资源早晚有一天会枯竭,可是当每期节目播出后,都会收到上百名观众的来信、来电,表达观后感,还积极提供新闻线索。“栏目走到今天可以充分证明,真善美就在我们身边。”&&&
抓道德建设“不吃亏”&&&
正如青县县委宣传部部长陈玉环所说,大力宣传、褒奖好人,让好人有好报,就会有更多的人愿做好人。青县的“好人群体”正在发挥无声又深远的作用。一些《德化人生》栏目的观众,后来就成了其报道的对象。流河镇李豹庄村妇女崔金兰和儿子、儿媳受《德化人生》影响,一心想做好事,后来真把村里一名头脑不清楚的孤老接到家里照顾。&&&
6年前,郭振华、李家学、王吉庭等退休干部、教师成立了清州镇八里庄村老年道德评议会,每隔一段时间,他们都要评选村里出现的孝子好人。村支书李国平对记者说,2005年,村里闹帮派,有8人被判刑,县里派来工作组解决不了。有了道德评议会,很快恢复了正气,村里已经有两人被评为县级道德模范。&&&
目前,青县共建立县、乡(镇)道德促进会100多个,村(街)、企业老年道德评议会440个、青年敬老协会79个,各级志愿者组织100多个,吸纳道德建设组织者、参与者2.8万人,吸引群众参与率达到60%以上,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群众性道德建设组织网络。通过这些群众组织,让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很多社会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
“地方党委政府的责任不仅是发展经济,还要教化民众,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往往只要拉来一个大项目就能在短时间内改变一个地方的贫困状况和硬件环境,但要改变人,就远不是那么简单了。”李新平说,青县这些年抓公民道德建设不仅“不吃亏”,还产生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在青县投资的江苏客商熊福顺不小心遗失了手机。他试着拨打手机,没想到竟接通了。对方那位大姐确定手机是他丢失的之后,十几分钟就给送了回来。熊福顺感慨地说:“当初在青县投资6.5亿元建设家居装饰商贸城项目,就是感觉到青县人好,看来真是投对了。”&&&
李新平说,道德建设看起来很“虚”,不好量化,但它是一个地区发展与幸福的基础。社会风气好了,投资环境就好了,经济自然就发展起来了,这是良性循环。道德建设是改造人的主观世界,不能一蹴而就,不能松一阵紧一阵,热一阵冷一阵,必须下真功、使长劲,长此以往才会见到效果。&&&
青县的道德建设经验表明,社会和谐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好坏。通过弘扬社会正气、宣传高尚情操,引导人们形成一个良好的主流价值观,在好人好事成为普遍现象的同时,一些自私、狭隘甚至抱怨、仇恨、敌视等不和谐的因素也自然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新华社2月13日电&&& 积小善 成大爱&&&
河北省沧州市的青县是个并不太出名的小县城。但是来到这里,你不仅会看到干净整洁的市容市貌,而且朴实的民风、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也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里,有这样一连串令人称道的数字:这个只有40万人口的县,近十年来,却出了1300多位孝老敬亲、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等方面的道德典型,其中受到国家和省市表彰的就有50多人。“青县好人多”正在成为这个县的新名片。&&&
活雷锋“王老救”&&&
今年的2月6日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一大早,住在青县县城里的王俊岗家来了两位客人。客人一进门就给老王下跪,这让老王夫妇俩不知如何是好。这两位客人是来自沧州市的刘洪伟、翟玉翠夫妇,他们是来感谢老王的,因为老王是他们的救命恩人。&&&
原来,在三年前的冬天,刘洪伟开车在104国道上遭遇车祸,身上多处受伤昏迷不醒,车上的两个同伴也伤势很重无法自救,更可怕的是他们的车开始燃烧,随时有爆炸的危险。就在这危急时刻,王俊岗恰好开车路过,他毫不犹豫地开始救人,在把刘洪伟等三人转移到自己车上后,王俊岗立刻开车直奔医院,车刚出去不到五十米,刘洪伟的车就爆炸了。由于王俊岗的英勇施救,一场更大的灾难避免了,而伤势最重的刘洪伟因为救治及时,也捡回了一条性命。&&&
其实王俊岗救助别人的事,远不止这一次,二十多年来,王俊岗已经义务救助交通事故的伤者近三十位。他救人不求回报,还经常为伤者垫付医疗费。在被救伤者的心里他是大恩人,在青县人民医院医护人员的心目中,他是一位“老熟人”。&&&
青县人民医院院办副主任秦阳说,他们急诊的医护人员都认识他,熟悉他,因为他经常救人后会把伤者送到他们这里医治,所以他们都管王俊岗叫活雷锋“王老救”。&&&
在二十多年的救人经历中,王俊岗也遭受过误解,甚至救了人还被冤枉,但是在遇到需要救助的伤者时,他却从来没有犹豫过。他告诉记者,有人说他冒傻气,可他并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这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就是受点委屈也值得。&&&
“顶梁柱”周汝珍&&&
在青县,还有很多像王俊岗这样的好人,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但是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青县康复敬老院院长周汝珍也是这样的人。&&&
周汝珍是1988年来到这个敬老院的。当时敬老院人手少,请做村干部的周汝珍帮几天忙。周汝珍一到敬老院后就开始忙活起来。她把老人们的被褥都拆洗一遍,还给他们洗澡、剪指甲、刮胡子,每天晚上都给他们打上热乎乎的洗脚水,让他们舒舒服服地睡觉。&&&
可是,当她帮完忙准备离开时,老人们说啥也不让她走了。于是,周汝珍就留了下来,并当上了敬老院的院长,一干就是24年。24年间,周汝珍用爱呵护着这里的每一个人,为他们带来生的幸福和死的尊严。她先后送走了125位老人,每位老人离去时,周汝珍都按照当地的习俗,以女儿的身份为他们送葬。如今,周汝珍也是快70岁的老人了,她说,只要这些老人需要她,她就会在这里一直做下去。&&&
刘春虎是一位复转军人,几年前突然得病失去了自理能力,身边的亲人纷纷离他而去。可是从他住进敬老院后,周汝珍就把刘春虎当成了自己的儿子,帮助他治病,并且鼓励他坚强地面对生活。&&&
目前,青县康复敬老院里有50多人,虽说是敬老院,但这里不仅有没有亲人照顾的五保户,还有弃婴和生活无法自理的残疾人,而这个敬老院就是他们的家。在这个特殊的大家庭中,周汝珍的称呼很多,闺女、大妹子、大姐、奶奶、还有妈,但不管叫什么,周汝珍就是他们心中的顶梁柱。&&&
让好人成为百姓心中的明星&&&
青县好人多,这是记者在青县采访时经常听到的一句话。而好人的不断涌现,是与青县多年来一直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分不开的。全县建立了一个群众组织实施,百姓广泛参与的道德建设机制,形成了一个深入到社区、村庄的海选好人的网络。目前已经推出了1300多名老百姓身边的孝老爱亲、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的道德模范。义务救人的王俊岗和几十年为老人奉献爱心的周汝珍都是其中的代表。&&&
在青县的社区和村庄以及很多公共场所,都能见到这些道德模范的照片和事迹介绍,青县电视台通过《德化人生》栏目,每周推出一期好人故事,年底在群英大会和“感动青县”道德模范评选颁奖盛典中进行表彰。青县县委宣传部部长陈玉环说,他们就是要通过这种方式,使青县好人的事迹不断深入人心,让这些群众身边的好人成为老百姓心中的明星。&&&
现在,这些好人的故事在青县已经家喻户晓,他们的爱心也在更多的人心中传递,全县形成了一种向善的氛围,愿意做好事,当好人的人越来越多了。&&&
据了解,目前在青县有四个由网友自发组织的公益团体,人数已经超过两千人,“快乐阳光QQ群”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个公益志愿者QQ群开始发起时只有十几个人,不到两年,就发展到现在的五百多人。他们彼此之间原来并不相识,通过这个QQ群,他们走到了一起,经常相约一起去照顾孤寡老人,义务献血,资助贫困学生等。&&&
多年来,青县推出的1300多名道德模范中,市级以上的道德模范有50多名,其中受到国家表彰的就有16名。目前,青县的道德模范还在不断涌现。&&&
&&&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
河北青县:妻子照顾瘫痪丈夫30年不离不弃感动乡邻&&&
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天津,向南不足100公里,就到了隶属于河北沧州的青县。这个只有40万人口、面积不足1千平方公里的小县,在过去的十年当中,涌现出1300多位各行各业的道德典型,其中50多人受到国家和省市表彰。&&&
春节刚过,青县马厂镇陈缺屯又开始了道德模范的海选。村民们相互交谈着,议论着心目中的“好人”。而被村民们谈论最多的就是本村的赵春梅。&&&
村民甲:孝敬父母、孝敬老人的不就是好人嘛!&&&
村民乙:这不道德嘛,人们都得学嘛!&&&
三十年前,赵春梅嫁到陈缺屯的老董家。然而,婚后第三年的一天,丈夫的腿突然站不起来了,手也不听使唤,医院却查不出病因。花光积蓄后,只好回家疗养。赵春梅毅然挑起了照料瘫痪丈夫和公婆的重担。&&&
赵春梅:既然嫁到这了就是一家人,一家人就得疼他就得爱他。&&&
祸不单行,不久,赵春梅的小叔子也莫名的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小叔子还没结婚,赵春梅依旧没有怨言,默默地照顾小叔子。&&&
赵春梅:我一离开这个家庭就完了,就是看到老人看到孩子,就弯腰过吧,一咬牙30年就过来了。&&&
赵春梅的事迹感动了青县。2011年她被评为感动青县十大人物。多年来,青县在各乡村建起了一张“海选好人”的网,月月选,年年选。40万人的小县城,10年涌现出1300多孝老敬亲、见义勇为等道德典型。对于青县的道德建设曾经有人质疑,是不是作秀,是不是为了给领导的政绩添彩?&&&
青县县委书记李新平说,弘扬社会正气,就要挖掘推崇这些道德模范,这不是作秀。&&&
李新平:抓思想道德建设不吃亏,谁抓谁受益。青县没山没水没矿山,但是这些年青县的经济建设也好,社会事业也好都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道德建设的精神作用功不可没。&&&
如今的青县,孝老敬老蔚然成风,矛盾纠纷明显减少,信访量连年下降,刑事治安案件年均减少10%。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 河北青县十年海选“好人”&
崇尚道德蔚然成风&&& 河北青县十年海选“好人” 崇尚道德蔚然成风。&&&
春节刚过,河北青县马厂镇陈缺屯道德模范海选又拉开了大幕。这样的海选陈缺屯已坚持了十一年,每次选举出来的模范都让村民心服口服。&&&
陈缺屯妇女主任:现在婆婆儿媳妇都特别好。风气特别好。&&&
不仅是陈缺屯,多年来青县在各乡村建起了一张“海选好人”的网,月月选,年年选,逐渐形成完善的评选机制。这种最大限度发动群众自觉参与,县乡村层层海选的机制,使这个40万人口的小县城,十年间涌现出1300多孝老敬亲、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等道德典型,50多人受到国家和省市表彰。&&&
青县县委书记李新平:这些年青县的经济建设也好,社会事业也好也都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我们体会是道德建设的精神作用功不可没。&&&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 青县好人:&&&
爱的长城&&&
为125多名孤寡老人养老送终的“大孝闺女”周汝珍、36年养了17个爹的好人尹升、8年背着残疾同学上学的好少年吕希庆……在仅有40万人口的河北省青县,孝老敬亲、扶危济困、见义勇为、诚实守信等方面的道德典型,目前已多达1300多位。一个好人一块基石,“青县好人”正以质朴厚实的脊梁筑起一条爱的长城。&&&
海选模范宣扬好人美名&&&
“闺女呀,下辈子我变个牛吧,给你家耕地!”于军泉老人临终时颤抖地拉着周汝珍的手说。67岁的周汝珍是青县康复敬老院院长,这位上世纪80年代的万元户,放弃了富足的生活到敬老院来帮忙,一干就是24年。&&&
20多年来,她照顾过170多位孤寡老人,其中大部分是中风、伤残病人,还有些是精神病患者,周汝珍为他们带来生的幸福和死的尊严。每个来青县康复敬老院参观过的人都说:“就是亲儿女照顾还能咋样?”周汝珍说:“谁都有老的那一天,你要是真心对老人们好,老人们也会真心喜欢你。那种真情,金子都换不来。”&&&
时间是尺,人心是秤。2008年周汝珍荣登“中国好人榜”,2009年获“感动河北十大年度人物”,同年获河北省道德模范提名奖,2010年获“中华十大慈孝人物”提名奖。&&&
“你身边有多少好人?”为了弘扬社会正气,青县建立了层层评比、逐级选拔的好人海选机制,挖掘各类型的道德模范,如孝敬模范、教子模范等。村街和社区“月评好人”、“季评好人”,年底镇(局)级评出道德模范,县级评出年度“感动青县”道德模范。宣传“平民英雄”,推崇“凡人善举”,青县还建立了宣传阵地,在城区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以播放视频、树碑立传等各种方式进行赞美。各乡镇、村街都设立了道德建设公开栏,凡被评上好人称号的,敲锣打鼓送上锦旗、牌匾。青县电视台还开办了《德化人生》栏目,10年来讲述青县人自己的道德故事520余期,挖掘推出了500多个道德典型,促成了健康向上的社会舆论导向。&&&
互相关爱不让好人吃亏&&&
“别人不救,我救!别人不管,我管!”在20年时间里,王俊岗救人近20次,救助的多是在公路上出车祸的。他见到出车祸没人管的,就马上奔过去送医院抢救,许多时候要搭挂号费、医疗费用,但往往是伤者脱离危险后,他悄然离去。尽管他多年来一直“隐身”,但还是瞒不住,获救者大多会千方百计打听到他是谁,毕竟,县城不大。“救人就是为了心安。”王俊岗说,“人有旦夕祸福,拉一把,就是救一条命。”&&&
学好人,帮好人,做好人。榜样的力量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真善美的东西就在我们身边,道德典型就在我们身边。这些群众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更加可亲可敬、可信可学,更能引起社会共鸣,为此青县财政每年拿出40万元用于奖励道德模范,成立了“青县好人后援会”,设立了“道德建设公益金”,对困难的道德模范家庭进行帮扶和救助,使好人感受到全社会的温暖和关爱,让好人有好报。&&&
全县30余家企业也纷纷出资慰问道德模范、帮扶困难家庭,到目前累计出资近百万元。医疗、金融等窗口职能部门纷纷出台对道德模范的优惠扶助政策,企业纷纷向生活困难的道德模范捐款捐物,群众纷纷把道德模范作为崇拜学习的明星偶像。&&&
建好组织机制给好人保障&&&
2010年下半年,“快乐阳光QQ群”分4次开展了“这个冬天不太冷”衣物募捐活动,志愿者们共募集到5吨衣物,发往贫困地区、送给本地贫困户;2011年5月,志愿者们与“越野e族”共同合作,远赴西藏,开展了“西部爱心之旅”,为沿途的贫困学校送去文具、图书等学习用品和衣物。&&&
“快乐阳光QQ群”是青县400多个网友组成的公益志愿者团队。通过网络,一群互不相识的“80后”、“90后”走到了一起,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自2009年建群以来,他们参与活动累计5000余人次,出动车辆400余车次,行程8万余公里,捐出及募集款项达20余万元,与30多名孤寡老人建立长期联系,为60多名贫困学生找到资助对象,并组织了科普知识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家庭急救知识宣传、献血知识宣传等一系列活动。&&&
青县道德建设的斐然成绩绝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而是不断加强组织机制建设,常抓不懈、多年积累的结果。青县通过组织吸收离退休老党员、老干部、德高望重的乡村“草根领袖”成立“老年道德评议会”440个,组织吸收先进青年、志愿者、网民成立“青年敬老协会”270个、“志愿者协会”和4个网络志愿者组织,成立县乡两级公民道德促进会,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群众性道德建设组织网络。通过这些群众组织,让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各种社会矛盾纠纷明显减少。&&&
“一个地方若缺乏道德环境、缺乏诚信环境、缺乏公平正义、缺乏社会正气,经济和社会都不会很好地发展,即便发展了也不会可持续。唯有把思想道德工作抓好、注重对社会风气的引导,才能为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创造良好的人文基础。”青县县委书记李新平说。
( 稿件来源:
沧州日报 )
主办:沧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新闻网站提供技术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归流河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