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媒介批评评中“批评”的含义主要指的是

媒介批评是媒体健康发展制约机制_新闻中心_新浪网
媒介批评是媒体健康发展制约机制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随着西方传播学的引进与介绍,媒介批评不仅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研究课题,而且受到新闻传播业界所办专业刊物的重视。《新闻记者》从2002年第1期开设“媒介批评”专栏;较早探讨“报刊批评学”、“媒介批评研究”的《报刊之友》2002年第1期封面打出“一份报刊媒介批评杂志”字样,更名《今传媒》以后,从2004年第7期起不定期开设“媒介批评”专栏;《新闻界》从2004年第3期也开始推出“媒介批评”专栏。“媒介批评”专栏的开设,为媒介批评文章的发表提供了基本的阵地。此外,还有其他专业刊物如《新闻战线》、《中国记者》也在有关栏目发表了不少媒介批评文章。
  记者:媒介批评对传媒业的健康发展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董教授:正是传媒业发展的需要促成了媒介批评的兴起。传媒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失范现象表明,要维护传媒的专业性、纯洁性,就必须有一种制约机制。媒介批评,正是这样一种制约机制。打个比方来说,媒介批评可以说是传媒业发展的啄木鸟,专门去掉侵害传媒业发展的害虫;也可以说是传媒业发展的园丁,浇花除草,修枝葺叶,促使传媒业沿着正确、健康的道路发展,维护新闻传播的专业主义精神。
  比喻总是蹩脚的。从理论上说,开展媒介批评,反思媒介的所作所为,反思媒介的性质与功能,反思媒介与政治力量、经济力量、社会力量的关系,反思媒介所建构的文化环境,就成为正视媒介现实的一种学术理性。媒介要强化社会责任,要践履时代使命,要加强行业自律,要提升职业伦理,要保持专业操守,要守望社会正义,要促进人类文明,都离不开媒介批评的价值引导。
  需要指出的是,在当代中国的现实语境中,一说到“批评”,人们往往会认为就是对某种缺点和错误的指责或抨击,甚至是对某种错误思想、言行的批驳与否定,从而使“批评”一词成为一个否定性概念,尤其是“批评”与“表扬”的习惯性对举,更是大大强化了这种印象。这是由于过去相当长时期的“革命”话语与“斗争”哲学所浸染的结果。实际上,媒介批评中的批评概念,仅仅意味着分析、判断、评价。因此,媒介批评可能是对媒介现实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质疑,加以抨击,乃至否定,也可能是对媒介现实中的某些做法总结经验,加以肯定,倡导推广。
  换句话说,媒介批评既可以是否定性的批评,也可以是肯定性的批评。当然,对于缺乏媒介批评传统的当代中国来说,适当强调媒介批评的否定性指向,加强对媒介现实中各种问题的分析、评论、批判,对于促进传媒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也不能因为强调媒介批评的反思性、批判性乃至否定性,就扔掉媒介批评的建设性、倡导性、肯定性。对于媒介批评的价值取向,我们需要辩证思维。所谓“浇花除草”、“惩恶扬善”、“祛邪扶正”之类的俗语,正好反映了否定性批评与肯定性批评的辩证关系。
  三、媒介批评是深化新闻传播学术的切入点
  记者:媒介批评对传媒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对新闻传播学研究又什么意义呢?
  董教授:我曾说过,媒介批评是一种往返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学术活动。一方面,媒介批评是对鲜活的媒介现实进行学理性的审视,剖析、判断、评价其利弊得失,为业界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帮助业界弘扬优势,正视问题,修正错误,从而促进传媒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媒介批评所发现的问题,所进行的分析,所阐明的学理,所提出的对策,又可以为新闻传播学研究添砖加瓦,或储备素材,或增添新说,或完善旧说,或更新观念,从而推进新闻传播学的不断深化乃至重构。因此,媒介批评可以深化新闻传播学术研究。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新闻传播学研究已取得了不少成就。问题在于,在学科内部作纵向比较,可谓成果丰硕;而一旦与其他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作横向比较,则不免显得单薄。原因自然多种多样,根本的一条,就是独立的、批判的、反思的学术理性未能得到充分的张扬。不少研究论著,要么跟在媒介实践的后面亦步亦趋,归纳总结业务经验;要么跟随政治或政策作解释或图解,把新闻学变成一种“解释新闻学”或“政策图解新闻学”;要么把教科书式的知识框架或知识架构翻新当成理论体系建构或理论体系创新,不断进行知识框架或知识架构的复制。
  媒介批评在世纪之交的当代中国蓬勃兴起,充分彰显出独立的、批判的、反思的学术理性在新闻传播学界与业界的觉醒。我以为,正是这样一种学术理性的觉醒,可以成为深化新闻传播学术的内在动力。
  记者:媒介批评方面的理论性著作从2001年就开始出版了,十年中已出版了不少媒介批评方面的概论性著作或教材,媒介批评是否已经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董教授:国内学术研究的一个大问题是动不动就要建立学科,注重知识框架的搭建,而没有把研究的重心放在解决学理问题与创新理论学说上面。我曾说过,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术领域,媒介批评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媒介批评的话语实践,一是媒介批评的学术研究。就媒介批评的内在规定性而言,其内在生命力还是在于媒介批评实践,即切实开展丰富多彩的媒介批评。当然,为了推动这种批评实践,需要深入研究媒介批评,总结一些规律性的、理论性的认识。至于建立“媒介批评学”,其学科的内在规定性是什么,还需要深入讨论。我个人的看法,所谓媒介批评学的建立,主要还是在搭建媒介批评的知识框架,这对于国内推进媒介批评的教学,或许有益的。
  不过,处在社会转型与传媒变革的时代,找出值得批评的现象与问题,开展富有学理深度的媒介批评,不仅可以深化“媒介批评学”的研究,而且可以深化整个新闻传播学术的研究。
  记者:请问您以及暨南大学媒介批评研究中心将如何推进媒介批评的研究?
  董教授:2007年,暨南大学新闻学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作为负责人,我在考虑学科建设的重点与特色的时候,把媒介批评确定为重点建设的一个学术领域。为此,我们首倡并在珠海召开了国内“首届媒介批评国际学术论坛”,来自美国、日本、爱尔兰和中国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成都、兰州、济南、南昌、苏州、深圳以及香港、澳门等地的60多位专家学者和业界精英出席了论坛。2008年,我们又成立了媒介批评研究中心,决定编辑出版媒介批评的学术集刊。迄今为止,我们已经举办两次“媒介批评国际学术论坛”,一次“媒介批评圆桌会议”,编辑出版两辑《中外媒介批评》。今后,还将继续举办“媒介批评国际学术论坛”,编辑出版《中外媒介批评》,把学术交流平台搭建得更加及时充分,大力促进媒介批评学术研究。
  记者:说到媒介批评研究的交流平台,北师大的蒋原伦教授、张柠教授主编了一本《媒介批评》,您主编《中外媒介批评》和他们的《媒介批评》有什么不同?
  董教授:蒋原伦教授、张柠教授原本是文艺理论研究、文学评论、文化研究的专家,所以他们主编《媒介批评》的宗旨,是从媒介学的角度对文化进行批评实践,考察媒介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主要刊登研究媒介文化的批评文章,实际上是文化研究,即西方的culture study。我主编的《中外媒介批评》着眼新闻传播学视域,主要是想把媒介批评作为一个新闻传播的学术领域来加以建设,希望融开放平台、多元取向、学术理性的编辑理念为一体,努力打造成为国内媒介批评的一个重要的学术集刊。
  (本文作者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唐金凤)
(编辑:SN054)
更多关于&& 的新闻媒介批评论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媒介批评论
媒介批评论——21世纪传播学研究丛书图书作者: 陈龙出版社:
苏州大学出版社ISBN:
出版时间: 版印刷时间:
次开 本: 16价 格(元):
38作&&&&者陈龙开&&&&本&16
出版者的话
大众传播事业正以迅猛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世界“”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网络传播时代所暴露出的现实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尖锐.复杂,迫切需要有新的理论与方法来加以研究,找到新的应对策略。我国传播学研究经历了一个从引进外来理论。概念到消化吸收的过程。二十余年来,学术界大力翻译介绍当代西方传播学的最新成果,与此同时,传播学理论的本土化建设进展也在不断加快,出现了一股传播学研究的新热潮。本丛书正是在这样的下面世的。
本丛书试图就传播学理论和相关问题做一深人研究。丛书共有五种,其中三种是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授权出版的,两种是大陆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我们把它组成“ZI世纪传播学研究丛书”;目的就是为了说明海峡两岸学者正在共同努力着眼于传播学前沿问题的研究。本丛书就传播的一般原理、研究方法、传媒的影响力.传播效果、传媒批评、电子媒介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走向等作了深人的探讨,对新闻传播涉及的热点、难点问题,本丛书也结合本上实际予以充分的分析、。
作为海峡两岸学者共同研究的成果,本丛书起点高,视野开阔,注重吸收相关学科最新理论成果,努力体现学术研究的最新进展。本丛书侧重理论层面,体现了全面、详尽、通俗易懂的特点,适台作为传播学专业研究人员,新闻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传播媒体从业人员的参考书籍,也可作为新闻爱好者学习新闻传播理论的教材和进修用书。
也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两岸存在的差异,我们在取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授权的基础上,对三种台湾学者著作中的某些提法作了必要的修改。至于在语言章法的问题上;尽管两岸也存在诸多的不同,除了对其中明显的差错作了纠正外,对其余的我们还是尽量保持原貌,这也就是本丛书之所以在语言风格上有不统一的缘由所在,相信读者是可以理解的。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互联网+|自助游|瘦身|国学课堂|
购买过本书的顾客还买过
定价:¥38.00
广购价:¥24.70
折扣: 65%
节省:¥13.30
浏览过本书的顾客还看过
定价:¥59.00
广购价:¥44.30
折扣: 75%
节省:¥14.70
理解媒介--媒介与文化研究的关键文本(媒介批评经典译丛)
准备读(0 人),正在读(0 人), 已读过(0人)
I S B N :6
作&&&&者:&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版&&&&次:初版
开&&&&本:16开
定价:¥24.00
&&&&&&折扣:77%
我的价格:¥18.50
为您节省:¥5.50
广购价:¥18.50
立刻购买']);">
您可以用以下几种方式找到此商品
理解媒介--媒介与文化研究的关键文本(媒介批评经典译丛)
与此 1 件拍档商品一同购买
总定价:¥24.00
总广购价:¥18.50
请至少保留一件商品。
《理解媒介--媒介与文化研究的关键文本(媒介批评经典译丛)》内容简介
作者(美)阿瑟·伯格 译者秦洁【作者简介】作者(美)阿瑟·伯格 译者秦洁
购买过本书的顾客还买过
广州购书中心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2010 经营许可证:粤B2-媒介批评通论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媒介批评通论
《媒介批评通论》一书的出版社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作者是刘建明,出版时间是2001年01月。作&&&&者刘建明ISBN0 [十位:]定&&&&价¥25.00出版社出版时间2001年01月
本书所说的“批评”,并不是指揭露性、监督性的报道,而是指像“文学批评”那样的理论范式。长期以来,在新闻学领域,一门被忽视的学科正在引起新闻界和新闻研究界的注意,这就是对新闻及新闻媒体批评的研究。这一学术领域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管理部门、受众和新闻从业者对报道强烈反思的结果,即如何分析、评价新闻作品,如何认识和批评传媒行为,日渐激起研究者和广大公众的思考。
媒介批评学引导人们科学地分析新闻作品和媒体活动,让受众正确理解新闻,开导记者从新闻批评的视角把握新闻质量。这要走向新闻反馈的纵深,将其作为独立的学科来研究。事实上,报刊上评述记者、媒体和新闻篇什的文章日益多起来,一支媒介评论家的队伍正在聚集。 媒介批评学的成立,还在于它能确立新闻写作和新闻选择的新尺度,构成新闻评阅活动的行为准则。在新闻界内部,评选优秀稿件、总结报道得失、编辑们选用稿件时的商讨与决定,都涉及媒介批评的相关知识,而以往却无从获取这种系统的知识。第一章媒介批评学的基本理念
第一节什么是媒介批评
一媒介批评的内涵
二新闻观念与媒介批评观念
三媒介批评的对象与范围
第二节媒介批评的任务
一认识新闻的质量
二认识新闻的社会效果
三认识媒介和社会
第二章媒介批评与媒介批评学的演变
第一节我国的新闻批评史
一古代的新闻批评
二近现代的报刊批评
三当代的媒介批评
第二节我国媒介批评研究的开端
一媒介批评研究的起步
二媒介批评学研究的概况
第三节西方的媒介批评及其研究
一新闻批评的产生
二美国新闻界的“报评”
三西方的“媒介批评”理论
第三章媒介批评的主体
第一节批评者的社会分布
一普通批评者
二批评家群体
三媒体的监管者
四优秀稿件的评选者
第二节批评者的个性
一批评主体的个性与共性
二批评者个性的本质
三批评者个性的实践形式
第三节批评者的思想倾向
一批评者的立场
二批评者的价值取向
第四节批评者的动机
一捍卫真理的动机
二自我辩护的动机
三提供鉴赏的动机
第四章媒介批评的规范与标准
第一节诸种精神产品批评的差异
一批评对象的差异
二批评逻辑的差异
三评价文体的差异
第二节媒介批评的规范
一“时空通观”的规范
二“整体照应”的规范
三“效果实证”的规范
第三节媒介批评的标准
一确立批评标准的重要性
二媒介批评的两个标准
三意向标准和再现标准的关系
第五章媒介批评的方式和内容
第一节媒介管理的批评
一管理批评的目的和方式
二管理批评的内容
第二节新闻的法治批评
一法治批评的目的与方式
二法治批评的内容
第三节优秀新闻的评选
一优秀新闻的考评项与标准
二评选好新闻的科学方式
第四节专业性媒介批评
一报道的方式与批评内容
二评论的方式与批评内容
三杂感的方式与批评内容
四学术研究的方式与批评内容
第六章媒介批评的思维方法
第一节媒介批评方法的特殊性
一媒介批评方法的要素
二批评方法的互补和方法因子的运用
第二节媒介批评的结构主义方法
一新闻实体的结构拆解
二由外部结构透视内在结构
三局部分析与整体分析
第三节批评的系统方法
一系统分析方法的规则
二媒介的系统分析格式
第四节定量与定性分析
一定量分析及其意义
二定性与思辩分析
第七章新闻媒体的解读
第一节社会意识的操控者
一扩充思想的机构
二媒介思想的舆论化
三媒体的软性权力
第二节媒介的权威
一媒介的权威及其实现
二树立权威的媒介行为
三媒介权威的末路
第三节媒介文化与媒介现代化
一媒介文化的人格化
二媒介的社会化和现代化
第四节媒介的自由理性
一媒介自由的真谛
二两种媒介自由观三科学的媒介自由观
第八章新闻的属性及批评的切入
第一节媒介的构图及价值判断
一新闻的本性与世界重构
二新闻的本体与真实
三新闻丛的历史镜鉴
第二节事变的进程与新闻把握
一把握变动中的存在
二把握事变的因果关系
三把握事变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第三节工具论及其分析
一整合认识的工具
二政治工具论
三人民监督的工具
第四节新闻消费及其评价
一文化消费的评价
二精神消费的观念亲和
三物质消费的新闻分析
第九章新闻作品的解析
第一节新闻作品内容的解析
一新闻作品的主客观因素
二揭示新闻内容的获悉意义
三阐释新闻内容的主旨
四新闻内容的情感评价
第二节新闻作品的形式解析
一新闻形式的感受性
二新闻作品的结构分析
三新闻作品的语言分析
第三节新闻内容与形式的互动分析
一内容如何决定形式
二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
三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性
第十章媒介批评的文本理论
第一节解释学在媒介批评中的应用
一新闻文本的构成
二由文本解读向批评过渡
三从理解走向解释
第二节媒介文本的解读规范
一解读媒介文本的法则
二判断和批评的准确性
三解读和批评的限度
第三节解释与批评文本的建构
一解释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二解释的要素及其应用
第十一章传播政策与媒介批评方针
第一节传播政策与媒介批评
一传播政策的产生
二传播政策决定媒介批评的目标
三传播政策对媒介批评的校正
第二节媒介批评的方针
一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媒介观
二遵循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原则
三遵循批评与争鸣的平等原则
四分清认识与政治错误的界限
第三节媒介批评的修养
一批评家的政治修养
二批评家的思想修养
三批评的良好文风刘建明,清华大学新闻传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杂志编委会副主任,第八、第九届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学委会副主任,国家教育部新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新闻学、舆论学、和当代中国问题研究,教授新闻学、传播学、舆论学等课程。
主要著作有:《宏观新闻学》(2001)、《》(2001)、《科技新闻理论与写作》(1998)、《基础舆论学》(1988)、《当代舆论学》(1990)、《现代新闻理论》(1999)、《媒介批评通论》(2001)、《社会舆论原理》(2002)。主编《宣传舆论学大词典》、《应用写作大百科》两部辞书。在报刊上发表有关、、、、、和当代中国研究等论文530多篇,11种论著获优秀成果奖。[1]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媒介批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