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5年112015年8月16日农历历曰期是几日

日农历曰期是几日_百度知道
日农历曰期是几日
日农历曰期是几日
西元日为乙巳年(蛇年),明郑的郑经永历十九年,中国历史上的清圣祖康熙4年(岁次乙巳)农历10月初10日。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11月16日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让下一代在干净的网络中成长告别 “末日 ”迎接新生
&&&&&&&&&&&&
一键分享:
新闻热线:2   信 箱:
日 葫芦岛日报
500||this.width==0) this.width=500;" >
  责任编辑张沈义编辑丁小群  9
葫芦岛日报
一键分享:
&&&&新增书签
书签注释(字数:140字符以内,已输字数:0)您(@)目前可用积分:1702945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转帖]另一面 | 当代农历“山寨”自西欧
765 次点击
15:05:52 发布在
&&&&导语: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长王俊峰在“两会”期间称担忧年轻人迷恋西方,提案“建议我国历法由公历改用农历”。但细究起源,不难发现当代“农历”其实是实实在在的西方舶来品。&&&&中国现行农历沿用自明末《时宪历》脱胎的清朝《西洋新法历书》,是四百多年前的由汤若望主导的欧洲耶稣会教士和中国第一批天主教徒合力编撰的&&&&所谓“民族智慧科学结晶”、“实实在在中国特色”的中国现行农历,其实完全是四百多年前的欧洲耶稣会教士和中国天主教徒合力编撰的。现代东亚农历的基础是来自明朝末年的《时宪历》,之前明代通行的历法为《大统历》,实际上是将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改个名字沿用,此历法到明末,已经与实际气象、天文有误差,尤其对日月食推算的误差更明显。按《明史》记载,1629年,明朝中央政府任命礼部尚书徐光启、南京太仆寺少卿李之藻领衔根据西法“督修历法”,而改修历法的实际“译书演算”工作完全是“西洋人龙华民、邓玉涵”、“西洋人汤若望、罗雅谷”承担的。而这些“大西洋国人”,全都是来自于意大利与日耳曼地区的耶稣会传教士:龙华民是西西里人,邓玉函、汤若望是日耳曼人,罗雅谷是米兰人。而领衔的中国高官徐光启、李之藻也是中国第一批戒了麻将瘾、放弃小老婆的天主教徒。依托的理论依据也是“第谷宇宙体系”: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设计是介于哥白尼的日心系和托勒密的地心体系之间的一种调和性体系,主要理论是地球仍然在宇宙的中心,太阳与月亮绕地球公转,但五大行星则绕太阳公转。明清易代后,官方将还没来得及通行的《时宪历》删改至103卷,并由清朝顺治皇帝将其更名为《西洋新法历书》,于顺治2年(1645年)颁行。康熙八年(1669年)后至清亡,中国的历法一直大体沿用汤若望所订新历,延续至今,就是俗称的“农历”。&&&&现行的农历“二十四节气”也来自于洋教士订立的“定气法”,与“千年文化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只分享同一个名字,确定方法和日期完全不同&&&&在《时宪历》的中国历法中,“节气”是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称为“中气”。再把相邻“中气”之间的日期等分,称为“节气”。平均每月有一个“中气”与一个“节气”,统称为“二十四节气”,这种确定方法被称为“平气法”,每“节气”之间日期相同。而从西洋教士定《时宪历》之后直至今日的“农历”,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定的,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每“节气”时间不均等,称为“定气法”。所以现在的中国“农历”与《时宪历》之前中国历法的“二十四节气”只分享同一个名字,确定方法和日期完全不同。&&&&1644年耶稣会教士汤若望与政府部门钦天监“打擂台”预测日食,以新历法挑战旧历法,汤若望完全胜出后,“农历”才有在中国施行的曙光&&&&《时宪历》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新历编定后,朝中不少官员表示怀疑和反对。顺治元年(1644年)七月,耶稣会教士汤若望预测将有日食发生,推算出“日食分秒时刻,起复方位,并各省直见食有多寡,先后不同”等具体情形。礼部尚书郎丘等人“启请派官会同测验”,实际上就是让钦天监和汤若望双方打擂台。八月初一日,日食发生。钦天监官方使用旧历法的测验均有偏差,“大统历错一半,回回历差一时”;但汤若望的测试结果“时刻分秒,毫厘不爽”。清朝官方档案记载的中央政府态度是:“明朝二十年来不用新法,我大清国不过施行几日,一测即验,犹如合对兵符,真可谓为神奇者也!”汤若望打赢了和钦天监的擂台,才使“农历”渡过了在中国的第一个难关。&&&&中国士人在技术上无法胜过天主教士,就用文字狱来诬蔑这些洋教徒有叛乱意图、诅咒亡国,洋教徒编的历法自然也被废止&&&&在“农历”于中国施行的波折历程中,还是能发掘出不少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智慧的。比如康熙三年(1664年)、康熙四年(1665年),感觉到饭碗受耶稣会教士威胁的官员和士人们,就是用很有中国特色的文字狱和政治构陷来使上级放弃新历:官生杨光先先后上书,称汤若望“于《时宪历》敢书‘依西洋新法’五字,暗窃正朔之权以尊西洋,明示天下,以大清奉西洋之正朔,毁灭我国正教”,“天佑皇上历祚无疆,汤若望只进二百年历”,“传造妖书,窥视朝廷机密,内外勾结,教会二十年来收徒百万,布党京省要害之地”。最终判决是汤若望与义子等免除行刑(“并免流徙”),汤若望不久后即病死,支持新历的5名中国官员(均为天主教徒)仍全被处决,政府废除耶稣会教士编订的新历法,重新沿用明代《大统历》。&&&&天主教士于康熙七年、八年和钦天监官僚再次“打擂台”,天主教士再次全面胜出后,汤若望主持编订的新历被恢复使用,成为直至今日的“农历”&&&&“汤若望教案”后,杨光先、吴明@等人以检发有功分别升任钦天监监正、监副之职。但这些官僚的技术水准显然远低于构陷罗织的本事,业务压力巨大,部门工作一片混乱,屡次错测节气时日,不得不要求招募技术骨干和放宽业务要求:康熙五年(1666年)二月,杨光先奏请“延访博学有心计之人与之制器测候”;七年(1668年)五月,吴明@奏请参用回回历以校正旧历,承认“现用旧法,不无差谬”。自然,从教案中幸存的耶稣会教士开始了反击:康熙七年(1668年),杨光先与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再“打擂台”,于钦天监观象台一起预推正午日影所止之处,经过3天实地测验,南怀仁推测无误,杨光先等都有误差。为了进一步验证,康熙又安排了立春、雨水两个节气以及月亮、火星、木星运行的五项测验,令大臣们共同观察,结果南怀仁所言“逐款皆符”,而杨光先“逐款不合”。康熙八年(1669年)正月,南怀仁上奏,指陈吴明@推算历日差错之处,据监正马测验,“南怀仁所指之处皆相符合,吴明@所称皆误”。康熙八年三月,清廷授南怀仁为钦天监监副,“气节占候皆由其主”。此后,清廷恢复使用汤若望所订新历,并于八月为其昭雪,“追赐原掌任钦天监事、通政使司通政使汤若望祭葬如例”。汤若望主导的教士们所编撰的《时宪历》,大体一直沿用至今,即为现在的“农历”。&&&&接替首批来华耶稣会教士的葡萄牙教士们靠着法国的《天文历书》、英国的航海历本,仍然能充当修订“农历”的政府天文历法顾问。就算是不学无术的葡萄牙人,敷衍中国官民仍然绰绰有余:“中国人没有能力发现他们的错误”&&&&从顺治、康熙时代的波折后,耶稣会士实际上被清朝官民公认为通晓天文历数的科学权威。在当时的欧洲人眼中,第一批到中国的耶稣会士也的确是非常有学问的德国人。但1793年到达清国的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发现,“接替的是一些不学无术的葡萄牙人;他们走运的是,中国人没有能力发现他们的错误”。葡萄牙神父汤士选悄悄向英国使团请求帮助。“主教向英国人承认他和他的同事根本不能预测日食或月食,也指不出月相或日出与日落的时间,而朝廷上下却都以为他们在这些方面是专家”。在此之前,他们由于能买到巴黎出版的《天文历书》,所以还能应付;因为他们知道两个首都之间的经度差,他们只要换算一下就行了。“但法国革命断了他们的来源:他们收不到宝贵的历书了。现在这场骗局就要暴露,太可怕了”。英国使团成员同情这位狼狈不堪的“学者”,便送给他一套以格林尼治子午线测算、可用到1800年的航海历书。“这样,这位对天文学一窍不通的主教兼‘天文学家’就还有7年太平日子可过”。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已获打赏(0)
还没有人打赏此帖,觉得帖文写的好,点击右边的按钮打赏。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12:36 &&
&&&&不是汤若望&&&&中国目前仍在与格里历(即公历)并行使用的一种历法,人们习称“阴历”,但其实是阴阳历的一种,即夏历,并非真正的“阴历”。&&&&平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由于每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里设置七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以利于农业种植等活动。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为夏历。也叫旧历。&&&&人们因为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因而常把夏历称为“农历”,但二十四节气应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而决定,应该属于太阳历部分。因此把夏历称为农历是不恰当的。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15:50 &&
&&&&农历,标准名称为夏历,主要历法规则由中国汉族经历多个朝代所制定,其形式一直延续至今。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历:其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为十二个月;闰年为十二个普通月另加一个闰月,总共十三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由计算决定。平年全年354~355天,闰年全年383~384天。由于12个朔望月为一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那么每年的平均日数就接近365.2422日。置闰规则为以不含二十四节气之中气的月份为闰月。由于1回归年为12.368个朔望月,0.368=368/,即125个回归年的话正好余出46个朔望月,所以在一百二十五年中应设置四十六个闰年。但因为这样设闰太过复杂,经推算,7/19最接近0.368。故产生19年7闰的规律。此外,附加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指导农业等事。所以,农历既有阴历又有阳历的成分。<img SRC="http://c./baike/s%3D220/sign=0f3fbbc1f1fcf3fdfcb5/aaf7366ded4c2e0a55b319ebc41389.jp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农历&&&&旧历、老历、阴历也是指农历。但旧历、老历只是相对新历(即公历)而言,并非正当称谓。而阴历事实上是按月亮的月相变化来安排的历法,与农历含有阳历性质的事实不符,应该弃用。&&&&农历可以追溯到清朝的时宪历,因为其历法规则大致相同:&&&&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沿用清朝的时宪历,但加进格列历(即公历)内容,每年颁发的历书称为"某某年历书";公元1927年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后,改称国民历(国历)。公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法内容不变,但改用公元纪年,即完全采用格列历,同时并用旧历。[1]夏历”,后来从“文革”时期的1968年元旦开始改用“农历”,从1980年元旦开始去掉“农历”两字,只标示干支纪年及旧历月日。但近几年来,不少报社、出版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单位仍然将中国传统历法称为“农历”。“农历”之称是“文革”产物,应予纠正。[2]夏朝时使用的历法,是古六历之一,历法规则与农历不完全相同,此名字也不合理。&&&&又有观点认为应使用“汉历”称谓:夏历相传创始于夏代,完善于汉代,加之主要是汉族人使用,以至于清朝刚建立时都把此历称为汉历。详见清康熙御制《汉历大全》。&&&&关于农历的纪年方法:&&&&清朝的时宪历采用帝王年号纪年法,一帝一年号,如: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廿二日。&&&&清朝末年,刘师培()于1903年8月,署名“无畏”,发表《黄帝纪年论》一文,提出废除以帝王纪年的传统方式,采用黄帝纪年。提出一个民族必须追溯自己的起源,振奋民族精神首先就是要唤起国民对中国历史的重视,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是公认的中华民族祖先,因此应以黄帝纪年。[3]张守节推演出来的,他穷其半生精力研究并注释《史记》,在卅卷的《史记正义》一书中提出了黄帝纪年。&&&&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等革命派团体仍沿用了黄帝纪元,不过将黄帝纪年元年从黄帝出生改为黄帝登基的年份。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率先在公文中采用黄帝纪元,以宣统三年(1911)为黄帝纪元4609年,随后各省革命军政府的文告、勋章、钱币都使用黄帝纪元。连在扬州举事的“草莽英雄”孙天生,张贴的布告也是大汉黄帝纪年。[3]辛亥革命成功后,有代表提出黄帝纪年不利于与国际通行的历法相衔接,遂决定改用西历(阳历)。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发布《改历改元通电》:“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即辛亥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黄帝纪元的使用至此为止。[3]民国纪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止(上文有说明),而台湾地区依旧使用。&&&&另外,清朝被推翻后,皇帝年号被废除,国民政府没有保留黄帝纪年在夏历上,固夏历只剩下干支纪年这一纪年法,并沿用至今。但干支纪年同时为黄历中干支历的部分,并以立春为岁首。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了夏历和干支历的混淆现象。一直以来,均有不少专家学者提出要求恢复黄帝纪年的建议。毕竟干支纪年只是60年的周期循环式纪年,而黄帝纪年是连续递进式的纪年,在此点上优越性明显。我国在采用西方公元纪年的同时有必要采用自己的带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纪年方法。[4]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16:19 &&
&&&&中国的历法与纪年采用阴阳干支三合历;上古时期,根据不同的农业牧业生产情况需要,分别产生过太阳历、太阴历和阴阳历。农历作为中国传统历法,最早源自何时无从考究,据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国典籍多有记载,现时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源自殷商时期。从黄帝纪年到清朝末期启用西历(格里历),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超过102部历法,这些历法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比如夏历、商历(殷历)、周历、西汉太初历、隋皇极历、唐大衍历等,有的历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过,但对养生、医学、思想学术、天文、数学等有所作用,如西汉末期的三统历和隋朝的皇极历等。&&&&汉朝以前的古代中国历法以366天为一岁,用“闰月”确定四时和确定岁的终始;已经有日、月、旬和时的时间单位,具备了阴阳历的技术;观察到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和日月的运动规律,用“闰月”“减差法”来调整时差;历法实施成为重要大事,主要内容之一是“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和“正闰余”,即确定闰月位置和如何减去多余出来的天数(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数),由此来确定年岁的终结和开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朝王室衰落,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现多轨制历法,亦即各诸侯和各地部落还有自己的地方历法;秦朝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历法。&&&&汉朝初期开始中国历法出现了大转折,全国统一历法,历法也成为了一门较为独立的科学技术。汉武帝责成邓平、唐都、落下闳等人议造《汉历》,汉武帝元封七年历成。是年五月改年号为太初(即为太初元年),并颁布实施这套《汉历》,后人以此称呼此历为《太初历》,之后刘歆作《三统历》,这两历的重要特点是年岁合一,一年的整数天数是365天,不再是之前历法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年岁周期起始相当固定,用数学计算就能确定闰月,用不着“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至此,阴阳五行基本上退出了历法。之后中国历朝历代所颁布的历法,均与汉历(太初历)大同小异。由此知当下使用的这套历法规则基本沿袭汉代的汉历(太初历),而与汉代以前的夏历等是有较大差异的。&&&&中华民国成立后,纪年采用西历或民国纪年并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成立时,继续使用西历,以公元纪年;但中华民国历仍以1912年为元年,尚在台湾、澎湖、金门、马祖等地区使用。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16:57 &&
&&&&《史记?历书》有“夏正”、"殷正”、"周正"之分,这就是战国、秦、汉时代盛行的三正论。[1]月建,是指以十二支纪月(到北宋时基本形成完整的干支历)。春秋计冢嗣前讶漳现粒炊粒┑囊桓鲈拢凶鲎釉拢谧釉轮螅炒挝笤隆⒁隆谧釉轮埃娲挝ピ隆⑿缭隆[1]岁首是寅月,商代的岁首是丑月,周代的岁首是子月。[5]三正论,以夏、商、周三代的三正交替是事实,还杷它引伸起来,改以十月为年始。但有人认为三正交替不是历史事实。[1]元封七年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此后两千多年一般都是用夏正。建正在阴阳历上的用法是这样的:当把农历的正月置于寅时,往后的月份依次排列,二月便大概和卯对应,三月大概和辰对应,其余类推。&&&&一般所谓月建是指十二支而言,如建子、建丑、建寅等等。有人认为月建是指(农历)月的大小而言,所以有大建和小建的谬称。[1]朔望月只有29.530589日。这一辰就差了几乎1天。这十二辰合起来差了将近11天。[5]编辑日月年的定义和周朝的制度是分不开的,因此夏历受到了当时周朝制度的影响。下面我们进行逐一的介绍(我们这里的时间、月相计算以东经120度(中国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为准)。&&&&黄经:是在黄道坐标系统中用来确定天体在天球上位置的坐标值、共分成360度、在这个系统天球被黄道平面分割为南北两个半球,太阳移到黄经0度为春分、移到黄经90度为夏至、移到180度为秋分、移到270度时为冬至。&&&&朔日:月球移到地球和太阳中间时的那一天叫朔日。&&&&平朔:用朔望月的平均长度计算、没考虑日月运行的不均等性;缺点:“含有真正的“朔”的当天有时可能会出现在前一月的最后一日(“晦日”、廿九日或卅日),有时会出现在初二”。&&&&定朔:计算考虑了日月运行的不均等性,将含有真正“朔”的当天作为每月的开始。&&&&平气:计算不考虑太阳在黄道上运动快慢不匀,将一周年时间(回归年)24等分划分出二十四节气,两个节气之间的平均天数为15.22天。&&&&定气:计算考虑太阳在黄道上运动快慢不匀,将定气两个节气之间的天数不一样、短的只有14天、长的达16天。&&&&冬至日:冬至交接时间所在的那一天就叫冬至日。冬至日必须在子月:冬至日当天或冬至日前的那个朔日定为子月初一“起点”(注意:起点和算命不同)。&&&&建正:年首月份,农历的建正就是“夏正”:夏历正月建寅[子月为十一月];&&&&殷正:殷历正月建丑[子月为十二月]、鲁历同殷历;&&&&周正:周历(周朝历)正月建子[子月为正月];&&&&秦正:秦历《颛顼历》正月建亥[亥月为正月]。&&&&置闰:农历1个月就是1个朔望月、月的平均天数≈29.53059天,农历一年12个月≈354.367天;但是1回归年≈365.2422天,这样农历一年比回归年少≈10.866天,农历≈2.71771年就比回归年少1个月,如不调整过不了几十年就会出现冬、夏倒置。为了让农历年平均天数等于回归年农历≈2.71771年必须设一个闰月。置闰规则请看《历代农历编历规则》。&&&&节气:一年分二十四个节气,清朝《时宪历》(公元1645年)以前用平气计算,清朝《时宪历》(公元1645年)以后用定气计算。&&&&历法:可分为阳历、阴历、阴阳历三种:&&&&阳历(太阳历):以太阳周年视运动周期(即回归年,等于365.2422日)为一年,一年划分成12个月,它与月亮运动毫无关系。根据阳历日期,可知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合理指导农业等事。&&&&阴历(太阴历):以月亮的圆缺周期(即朔望月,等于29.5306日)为一个月,积12个月为一年。它完全不考虑太阳的周年视运动规律,因而阴历的日期不能显示四季冷暖。这种历法实用价值太小,现除伊斯兰教外,已弃置不用了。&&&&阴阳历:我国的农历属于此类,它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根据农历日期,既可知道潮汐涨落,又可大概掌握四季更替。&&&&历书:记载历法等相关信息的出版物,如黄历、万年历书。而电子历书是科技发展的产物,是新的载体。&&&&置闰规则:以冬至日必须在子月(寅正十一月),上个冬至月(子月农历寅正11月)到下个冬至月(子月\农历寅正11月)有12个月就不置闰,上个冬至月(子月、农历寅正11月)到下个冬至月(子月、农历寅正11月)如有13个月就要置闰,以上个冬至月(子月农历寅正11月)后的第一个没中气的月份设为闰月,在几月后面就称闰几月。 例如:2032年农历冬至月到2033年农历冬至月之间有12个月,就不置闰。2033年农历冬至月到2034年农历冬至月有13个月就必须置闰,在2033年冬至月(11月)后的第一个无中气之月就是2033年冬至月后的第1个月,就定为闰月。它正好在冬至月十一月后,所以就叫闰十一月月(闰冬月)。&&&&干支纪时&&&&农历借用60组干支来纪年,方法是这样的:&&&&如甲子为第一年,乙丑为第二年,丙寅为第三年……六十年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年起,周而始,循环下去。例如1929年是己巳年,1930年是庚午年……到1989年又是己巳年。我们在日历上看到的己巳年、庚午年,就是按干支纪年这种方法排列下来的。阳历年份除以60的余数减3便得该年农历干支序号数,再查上面的干支便是干支年纪。如果序号数小于、等于零则于支序号数加60。例如,求1991年干支;余11,年干支序号数=11-3=8。查干支表知该年为辛未年。又如求1983年干支:余3,干支序号=3-3=0,加上60,查干支表知该年为癸亥。&&&&这里必须明确指出,市面上的很多年历、月历在干支纪年方面是笼统标注的。如“2014甲午年”等,农历的干支纪年严格来说从立春开始,一般翻看日历和报纸则可以看到这一点。&&&&干支还用于农历纪月,自秦代就已经确立了“正月建寅”的原则,农历如遇闰月,闰月不标记干支。不过干支纪月已经比较少用。&&&&在干支纪日方面,因为干支纪日以每一天来计算。因为我国农历使用并不曾间断,干支纪日在古代广泛用于历史记录,现今成了考古的重要工具。&&&&天干地支:&&&&公历年份数减3,除以 10 的余数是天干,除以12 的余数是地支。&&&&例如:&&&&(2010 - 3) mod 10 = 7,所以天干是“庚”&&&&(2010 - 3) mod 12 = 3,所以地支是“寅”。&&&&2.积日的计算(用于月份的计算):&&&&把当天和日(星期日)的差称为积日。当年的1月0日换算为积日,可以用年份减去1900得到的年数被4整除,所得商数作为 y(D4),余数作为y(M4),y(M4)为零的年份是公历闰年,积日是&&&&D(1) = 1461 * y(D4) - 1&&&&y(M4)不为零的年份是公历平年,积日是&&&&D(1) = 1461 * y(D4) + 365 * y(M4)&&&&朔月m及其朔日M(0),就可以推算冬至的农历日期,冬至所在的农历月份总是十一月。计算下一个中气F(1)和下一个朔日M(1),如果F(1)M(1),那么该月就是上一个月的闰月,并把这个中气作为F(2),以后的中气、朔日和农历月份也这样确定。&&&&编辑二十四节气是相互独立的系统,二十四节气的制定不需要参看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在四时八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殷、周之交已分四时,春秋时代已有分至启闭八节。到战国晚期就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体系(天文位置已确定)。二十四节气是中历确定月名月序和设置闰月的凭藉,也是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节气由太阳位置决定,反映太阳的视运动。西汉初年制定的《太初历》,二十四节气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明确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调整了太阳周天与阴历纪月不相合的矛盾。后来,该历法经由西汉末刘歆改造而成《三统历》[6]清明、0401立夏、0501芒种、0601小暑、0701立秋、0801白露、0901寒露、1001立冬、1101大雪和1201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0102雨水、0202春分、0302谷雨、0402小满、0502夏至、0602大暑、0702处暑、0802秋分、0902霜降、1002小雪、1102冬至和1202大寒等12个中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左右,现代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太阳过黄经三百一十五度春季开始,是为立春。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揭开了春天的序幕,草木开始萌芽,农民开始播种。&&&&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立春过后,太阳黄经三百三十度的位置,是为雨水。雨水本来是指冰雪融化成水。农民历书说:“门指壬为雨水时,东方解冻,冻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雨水时节,正是万物欣欣向荣,草木萌生的时候。&&&&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雨水过后,太阳过黄经三百四十五度的位置,是为惊蛰。约在公历每年的三月五日前后。惊蛰伏中的昆虫。这时节已经进入仲春,桃花红、梨花白,共莺鸣叫、鸟儿高飞。春雷是这节常见的自然现象。&&&&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太阳过黄经零度,是为春分。春分是春天的中间。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春分、芒种、小暑、冬至则处于各个季节的中间。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上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清明节4月5号(扫墓)太阳过黄经十五度的位置时即为清明,约为公历每年的四月五日前后。清明含有天气明朗、空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清明这天,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太阳过黄经三十度位置,农民布谷后望雨是为谷雨。约为公历上四月二十日前后。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时节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丰沛的雨水灌溉滋润,俗语说:“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够茁壮成长。&&&&立夏:夏季的开始。太阳过黄经四十五度位置,夏季开始是为立夏。古谚有云:“立夏小满,雨水相赶”。立夏是多雨的季节。传说古代君王常在这一天到京城外迎接夏天。&&&&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小满太阳过黄经六十度位置是为小满,约为公历每年五月二十一日前后。“小满”正当是农历四月中下旬,这时候田里的稻谷和麦子等农作物,渐渐结穗,看来丰实饱满的样子,就等待成熟。庄稼人眼见辛勤与努力,即将有了丰收,于是把这个节气形容成小满。&&&&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太阳经过黄经七十五度位置即为芒种,约为公历每年的六月五日前后。这一节气,已经进入典型的夏季,天气相当炎热,麦类等芒作物成熟,大部分地区中稻进入返青阶段,秧苗嫩绿,一派生机。芒种接近端午节。&&&&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至有极的意思,这是一年当中北半球白天最长的一天。太阳过黄经九十度位置,是为夏至。夏至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夏至过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太阳过黄经一百零五度位置是为小暑。小暑已是盛夏,颇感炎热,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太阳过黄经一百二十度的位置是为大暑,大暑是一年最热的节气。&&&&立秋:秋季的开始。太阳过黄经一百三十五度,秋季开始即为立秋。立秋是节气迈入秋凉的先声,因为大暑过后夏去秋来,时序到了立秋,表示酷热难熬的夏天即将过去,凉爽舒适的秋天就要来临了。&&&&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太阳过黄经一百五十度位置暑气渐消是为处暑,秋季已到,夏天的暑气将要慢慢消退了。但有时也会热得如炎夏,即所谓的“秋老虎”,大概是夏季的回光返照,因此炎热程度不亚于盛暑,因此称为处暑。&&&&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太阳过黄经一百六十五度的位置是为白露。约为公历的每年九月七日前后。此时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秋分:昼夜平分。太阳过黄经一百八十度,太阳过赤道位置是为秋分。秋分是象征季节变化的节气。秋分这天,太阳位于黄经一百八十度,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这时进入了凉爽的秋季,所谓的“一场秋雨一场寒”。&&&&寒露:露水已寒,将要结冰。太阳过黄经一百九十五度,夜寒水气渐凝结成霜是为寒露。约为公历的每年十月八日前后。民谚常说:“寒露麦,霜降豆”。&&&&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太阳过黄经二百一十度位置是为霜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一般在公历每年的十月二十三日前后。&&&&立冬:冬季的开始。太阳过黄经二百二十五度,时序开始进入冬天,所以叫立冬。古谚:“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冻”。&&&&小雪:开始下雪。太阳过黄经二百四十度位置,气候寒冷逐渐降雪为小雪。约为公历每年的十一月二十二日的前后。&&&&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在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其时视太阳到达黄经255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至有极的意思,这是一年当中北半球白天最短的一天。太阳经黄经二百七十度为冬至。冬至日,刚好是太阳照射在南回归线上,所以北半球的日间最短,夜间最长。冬至过了之后,太阳照射的光线又向北回转,渐渐接近北半球的地面,日间就渐渐加长,相对的夜间渐短。&&&&小寒:气候开始寒冷。太阳过黄经二百八十五度的位置是为小寒。冬至过后,天气日趋寒冷。小寒时节虽冷但还不算是最冷,所以就称为“小寒”。&&&&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太阳过黄经三百度气候严寒是为大寒。时序已到了隆冬,天气变得非常寒冷,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所以这个节气为“大寒”。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17:53 &&
&&&&农历即夏历。农业上使用的历书,有指导农业生产的意义。但事实上农历月日与季节变化相差明显,指导农时的效果并不好,我国古代真正指导农时的是“二十四气”,它实际是一种特殊的“阳历”。&&&&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农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那一瞬间。(太阳和月亮黄经的计算十分繁琐和复杂,这里就不予介绍了)&&&&至于定农历日历中月份名称的根据,则是由“中气”来决定的。即以含“雨水”的月份为一月;以含“春分”的月份为二月;以含“谷雨”的月份为三月;以含“小满”的月份为四月;以含“夏至”的月份为五月;以含“大暑”的月份为六月;以含“处暑”的月份为七月;以含“秋分”的月份为八月;以含“霜降”的月份为九月;以含“小雪”的月份为十月;以含“冬至”的月份为十一月;以含“大寒”的月份为十二月。(没有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上月的闰月)&&&&农历的历年长度是以回归年为准的,但一个回归年比12个朔望月的日数多,而比13个朔望月短,古代天文学家在编制农历时,为使一个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即初一是无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圆月,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季节时令,采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在农历十九年中,有十二个平年,每一平年十二个月;有七个闰年,每一闰年十三个月。&&&&为什么采取“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呢?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一个回归年有12.368个朔望月,0.368小数部分的渐进分数是1/2 、1/3 、3/8 、4/11 、7/19 、46/125,即每二年加一个闰月,或每三年加一个闰月,或每八年加三个闰月……经过推算,十九年加七个闰月比较合适。因为十九个回归年=日,而十九个农历年(加七个闰月后)共有235个朔望月,等于日,这样二者就差不多了。&&&&另外,“十九年七闰”只是一个近似说法。事实上,春秋时代天文学家曾经首创十九年七闰的方法;祖冲之大明历采用20组19年7闰插入1组11年4闰,计391年144闰,使农历的平均历年更接近回归年;此外还有334年123闰、闰的提法,和回归年的差额更小。但自清代以来,我国即完全采用天象确定历年、历月,从而使农历的平均历年与回归年完全一致。&&&&七个闰月安置到十九年当中,其安置方法是很有讲究的。农历闰月的设置,自古以来完全是人为的规定,历代对闰月的设置也不尽相同。秦代以前,曾把闰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月”。汉初把闰月放在九月之后,叫做“后九月”。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闰月分插在一年中的各月。以后又规定“不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前一个月的闰月”,直到现在仍沿用这个规定。&&&&为什么有的月份会没有中气呢?节气与节气或中气与中气相隔时间平均是30.4368日(即一回归年365.2422日平分12等分),而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所以节气或中气在农历的月份中的日期逐月推迟,到一定时候,中气不在月中,而移到月末,下一个中气移到另一个月的月初,这样中间这个月就没有中气,而只剩一个节气了。&&&&上面讲过,古人在编制农历时,以十二个中气作为十二个月的标志,即雨水是正月的标志,春分是二月的标志,谷雨是三月的标志……把没有中气的月份作为闰月就使得历月名称与中气一一对应起来,从而保持了原有中气的标志。&&&&从十九年七闰来说,在十九个回归年中有228个节气和228个中气,而农历十九年有235个朔望月,显然有七个月没有节气和七个月没有中气,这样把没有中气的月份定为闰月,也就很自然了。&&&&农历月的大小很不规则,有时连续两个、三个、四个大月或连续两个三个小月,历年的长短也不一样,而且差距很大。节气和中气,在农历里的分布日期很不稳定,而且日期变动的范围很大。这样看来,农历似乎显得十分复杂。其实。农历还是有一定循环规律的:由于十九个回归年的日数与十九个农历年的日数差不多相等,就使农历每隔十九年差不多是相同的。每隔十九年,农历相同月份的每月初一日的阳历日一般相同或者相差一、二天。每隔十九年,节气和中气日期大体上是重复的,个别的相差一、两天。相隔十九年闰月的月份重复或者相差一个月。&&&&编辑古六历&&&&颛顼历- 秦朝、西汉(? - 公元前104年)&&&&太初历(三统历) - 西汉、新朝、东汉(公元前104年- 84年)&&&&四分历- 东汉(85年- 220年)、曹魏(220年- 236年)、东吴(222年)、蜀汉(221年- 263年)干象历 - 东吴(223年- 280年)&&&&景初历- 曹魏、西晋、东晋、刘宋(237年- 444年)、北魏(398年- 451年)&&&&元嘉历 - 刘宋、南齐、南梁(445年- 509年)&&&&大明历 - 南梁、南陈(510年- 589年)&&&&三纪历 - 后秦(384年- 517年)&&&&玄始历 - 北梁(412年- 439年)、北魏(452年- 522年)&&&&正光历 - 北魏(523年- 534年)、东魏(535年- 539年)、西魏(535年- 556年)、北周(556年- 565年)&&&&兴和历- 东魏(540年- 550年)&&&&天保历 - 北齐(551年- 577年)&&&&天和历 - 北周(566年- 578年)&&&&大象历 - 北周(579年- 581年)、隋朝(581年- 583年)&&&&开皇历- 隋(584年- 596年)&&&&大业历 - 隋(597年- 618年)&&&&皇极历&&&&戊寅元历- 唐朝(619年- 664年)&&&&麟德历 - 唐(665年- 728年)&&&&大衍历 - 唐(729年- 761年)&&&&五纪历 - 唐(762年- 783年)&&&&正元历 - 唐(784年- 806年)&&&&观象历 - 唐(807年- 821年)&&&&宣明历 - 唐(822年- 892年)&&&&崇玄历 - 唐(893年- 907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908年- 955年)&&&&九执历&&&&符天历&&&&调元历- 后晋(939年- 943年?)、辽朝(961年? - 993年)&&&&大明历 - 辽(994年- 1125年)&&&&钦天历 - 后周(956年- 960年)、北宋(960年- 963年)&&&&应天历- 北宋(963年- 981年)&&&&干元历 - 北宋(981年- 1001年)&&&&仪天历 - 北宋(1001年- 1023年)&&&&崇天历 - 北宋(1024年- 1065年;1068年- 1075年)&&&&明天历- 北宋(1065年- 1068年)&&&&奉元历 - 北宋(1075年- 1093年)&&&&观天历 - 北宋(1094年- 1102年)&&&&占天历 - 北宋(1103年- 1105年)&&&&纪元历 - 北宋、南宋(1106年- 1135年)&&&&统元历 - 南宋(1136年- 1167年)&&&&干道历 - 南宋(1168年- 1176年)&&&&淳熙历 - 南宋(1177年- 1190年)&&&&会元历 - 南宋(1191年- 1198年)&&&&统天历- 南宋(1199年- 1207年)&&&&开禧历 -南宋(1208年- 1251年)&&&&淳佑历 - 南宋(1252年)&&&&会天历 - 南宋(1253年- 1270年)&&&&成天历 - 南宋(1271年- 1276年)&&&&大明历 - 金朝(1137年- 1181年)&&&&重修大明历 - 金、元朝(1182年- 1280年)&&&&授时历(大统历)- 元、明朝(1281年- 1644年)&&&&时宪历- 清朝(1645年- 1911年)&&&&现行农历(民国至今)
本版块主题总数:2869935 / 帖子总数:
今日论坛共发帖:17981 / 昨日发帖:37377 / 最高日发帖:75754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律师之窗&&├股市泛舟&&├会员阅读&&├史海钩沉&&├舆情观察╋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旅游时尚&&├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猫兄鼠妹&&├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原创小说&&├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凯迪海南&&├凯迪广州&&├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苏州会馆&&├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重庆会馆&&├猫眼观渝&&├山城拍客&&├重庆教育&&├巴渝情缘&&├猫人游记&&├健康养生&&├重庆车友&&├两江房产&&├渝民新婚&&├麻辣吃货&&├渝财有道&&├时尚渝女&&├公益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转帖]另一面 | 当代农历“山寨”自西欧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5年8月16日农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