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博物馆门票外卖里什么古董最有收藏价值

河北博物院-首页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由国家文物局、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博物馆协会、河北省文化厅、河北省文物局和石家庄市人民政府承办的2015年国际博物馆日主场城市活动于当天在河北博物院隆重开幕。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河北省副省长姜德果等出席活动。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
参观办法:凭有效证件于南门或北门票务处现场领票,免费参观。
参观路线:为满足您多元化的参观需求,特为您推荐以下参观路线,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通高48厘米 1968年满城出土
通体鎏金,作宫女跪坐执灯形象。宫女
梳髻覆帼,着深衣,跣足。由头部、身
躯、右臂、灯座、灯盘、灯罩等部分组
成。各部分可拆...
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
元(公元1271年—1368年)高42.3、口径15.3、底径18.7厘米 1964年保定市永华南路出土
胎坚硬致密,器表施白釉,釉色细腻润泽。直口,短颈,溜肩,鼓腹下收,平底。覆盆式盖,盖顶堆塑坐狮钮。...
刘胜金缕玉衣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全长1.88米1968年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
玉衣用金丝将玉片编缀而成。玉片为岫岩玉制作。上衣呈绿色,玉质莹润。下身为灰白和淡黄色。整体主要分为头罩、上衣、...
错金博山炉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通高26厘米1968年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
炉身似豆形,通体用金丝和金片错出舒展的云气纹。炉盘上部和炉盖铸出高低起伏的山峦。炉盖上因山势镂孔,雕塑出生动...
鎏金银蟠龙纹铜壶
通高59.5、 腹径37厘米, 重16.25公斤,1968年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壶通体用鎏金、鎏银工艺装饰。 口部和圈足饰鎏银卷云纹带,颈部 饰金银相间的三角纹带,腹部饰四条独首双身的金龙相互...您现在的位置: >>
河北涿州博物馆展出东汉文物
发布时间:
&&&&&&&&&& 31日,河北涿州博物馆展出的罕见文物精品――能升降的东汉“彩绘陶镜台”。
&&&&&&&&&&&&&& 导游向记者介绍中国现存最大的辽代“歧沟天王院经像幢”(局部)。&
&&&&&&&&&&&&&&&&&&&&&&&&&&&&&&&& 涿州博物馆展出的东汉“彩绘陶神灯”。& 河北省涿州市博物馆以展出东汉“彩绘陶神灯”和能升降的东汉“彩绘陶镜台”等2000件精品文物而吸引众多民众慕名参观,并创造了开馆一月参观人数破5万的流量纪录。 31日上午10时许,中新网记者在位于涿州市华阳西路的涿州博物馆门前看到,有约50名游客手持身份证自觉排队等候免费领票,取票后在入口处接受行李物品安检,依次入馆参观。 随行的涿州市宣传部工作人员称,该博物馆自今年6月30日开馆以来,平均每天客流量达1855人,截至7月31日,已吸引当地民众及保定、石家庄周边游客共5万余人参观。 据涿州市博物馆馆长杨卫东介绍,该馆展览面积为8000平方米,馆藏文物26000件,目前展出文物精品2000余件。除文物部门30余年的旧藏及民间征集外,大部分文物为近年涿州境内出土。其中,展出的2004年阔丹――凌云工地1号墓出土的7层高东汉“彩绘陶神灯”为国家一级文物,堪称镇馆之宝。而通高1.14米、可根据人们需要升降的东汉“彩绘陶镜台”,其用镜方式为国内首见,属孤品。 记者注意到,该馆主体建筑为中国古典园林风格与现代建筑相结合。馆内设有《总序厅》、《涿水长歌》、《石艺通灵》、《陶韵绚彩》、《范阳遗风》、《峥嵘岁月》等8个展厅。展览内容涉涿州地方通史、石刻文物和彩绘陶器专题陈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及涿州革命史。馆内展示融入了虚拟现实、三维图形图像、特种视效等现代技术,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涿州历史风貌。 杨卫东称,在涿州,从迄今发现的历史上最早的人类居住址“青岗遗址”(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仰韶文化)直至1949年建国时期,均有历史文物遗存,呈现历史连续性的文物藏品展示成为该博物馆的一大亮点。比如在《涿水长歌》展厅中,就通过1000余件馆藏文物精品、500余幅图片及大量图表文字等,向游客展示了一部脉络清晰的“涿州通史”。 此外,以东汉著名政治家卢植、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等为代表的“范阳卢氏”,以及伟大的天文学家祖冲之、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易学大师邵康节、苦吟诗人贾岛等257位涿州历史名人故事贯穿博物馆展示,更使涿州历史熠熠生辉。 杨卫东透露,涿州博物馆占地面积23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总投资1.36亿元人民币。该馆周一为闭馆日,开馆以来单日游客最多时达2931人,这种现象在地方博物馆中较为少见。 河北涿州历史悠久,在春秋战国为“燕之涿邑”,秦(前221年)时建涿县,汉初(前201年)设涿郡,魏晋名范阳,唐代改称涿州,为三国时刘关张桃园聚义所在地。清乾隆帝在此路过时,曾写下“日边冲要无双地,天下繁难第一州”的楹联。目前,该市有被中国古建筑专家罗哲文亲题的“中国第一长石拱桥”涿州永济桥、中国现存辽塔中保存较少的楼阁式砖塔涿州双塔、中国北方唯一保存下来的古代大型水利设施“金门闸”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以及其它不可移动文物241处。近年来,该市文保部门配合城乡建设抢救性发掘的古代墓葬(群)达100余处。
最新报价藏品
最新市场资讯
最新视频节目
最新拍卖预展
最新展会展览
服务热线:&&E-mail:&&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页面执行时间:0.328秒 11:28:56河北博物院国宝级文物:一铲子挖出顶级元青花
&&&&来源:&&&&
&&&&&&字号
原标题:河北博物院国宝级文物:一铲子挖出的顶级元青花
  藏于河北省博物院的元青花釉里红盖罐。 河北省博物院供图
  它是价值连城的国宝,经过火与土超高难度的艺术洗礼,将青花的素雅与釉里红的艳丽和谐统一;
  它是元代宫廷的恩赏,见证了显赫一时的地方豪绅的盛衰兴亡;
  它沉睡于地下数百年,50年前才意外地在一次建筑施工中被发现;
  它的出土本应震惊世界,却一直不为人所知,直到最近公众才得以一睹芳容。
  它就是河北博物院院藏6件国宝级文物之一 ――元青花釉里红贴花开光盖罐
  “一铲子”挖出的顶级国宝
  “咱们河北还有这样的宝贝呢?”
  8月3日下午3时,河北博物院名窑名瓷展厅,随着讲解员的介绍,人们惊叹着,议论着,瞪大眼睛聚拢在一个大瓷罐旁,甚至当讲解员已经带领大家进入下一个环节时,还不时有观众从人流里快步奔回来,抓起关闭了闪光灯的手机、相机,冲着这个瓷罐一通狂拍。
  这个本应像金缕玉衣、长信宫灯等国宝一样名满天下的大罐,为何在出土整整50年后的今天,仍有点“养在深闺人未识”?
  这一切,得从一所小学和一场大水讲起。
  国内首次成批发现的至正型元青花
  沿着保定市古莲花池一路往西数百米是永华南大街,这里曾是保定最繁华的老城中心。
  在大街东侧,有这座城市著名的老胡同――菊胡同,胡同北侧,就是保定市永华南路小学原址所在。而现在,这里已经变成了一座座商铺。
  整整半个世纪之前,国宝元青花釉里红贴花开光盖罐就是在这里被发现的。
  “永华南路小学的原址,可能是早先大户人家的宅院,四周教室的地势高,中间操场低。1963年保定发大水,教室进水,水的深度是小孩齐胸大人过腰,操场最深的地方,水就近没头顶了。”保定老住户王文芝是永华南路小学1963年的应届毕业生,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正是由于这场大水,次年,保定市内很多地方进行了基本建设,如今的永华南路小学校教务处主任王维介绍,据学校里的老同志回忆,1964年学校进行过一次施工,今已不存的北教学楼就是在那年盖起来的。在省文保部门的档案里,我们查到了这次施工中一个特别的日期――日。
  50年前那个貌似普通的日子,原保定市建筑公司第一工程处第二工程队在永华南路小学进行一项普通的建筑施工――挖地基。然而,当地基挖到一米来深的时候,一件不太普通的事情发生了:一个工人一铲子下去,一个竖穴出现了,工人们发现里面竟然是一批瓷器。
  “可能是文物”,工人们将情况迅速报告给当时的保定市文物局,保定市文物局随即联系了当时尚在保定的河北省博物馆,省博立刻派工作人员赵巨川会同省文物工作队赴现场进行调查。
  随后,经过考古人员专业清理,这个并非墓葬的竖穴内共出土瓷器11件。其中青花瓷六件:青花釉里红贴花开光盖罐一对、青花海水龙纹带盖八棱瓶一对、青花八棱玉壶春小瓶一件、青花八棱执壶一件。其他瓷器五件:白釉龙纹盘一件、白釉莲瓣式酒杯一件,还有宝石蓝釉金彩F、宝石蓝釉金彩酒杯、宝石蓝釉金彩盘等三件。除此还有绿松石山子二件、彩绘玻璃瓶一件、玉片数十片。
  经文物考古人员初步鉴定,这批瓷器应为元代作品。此后,成对的青花釉里红盖罐中,罐盖完整的一件由当时的河北省博物馆收藏,另一件由故宫博物院收藏。而此次发现,和1980年在江西高安出土的元代瓷器一并,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元代青花瓷最重要的两次发现。“而1964年这批文物的出土,是国内首次发现的成批至正型元青花,为国内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具有开创性意义。”如今的河北省博物院副院长李建丽表示。
  “今人对元青花的重视和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以‘至正型青花’这个概念为起点的。”河北省文物出境鉴定中心研究员申献友告诉记者。此前在省文物保护中心保管部工作过的申献友,曾长期负责保管元青花釉里红盖罐这批文物。
  元青花作为最早出现的成熟青花瓷,以工艺高超、存世量稀少而备受瞩目。但历史上,传世的元青花曾被长期认定为明初器物。
  最早发现元青花的是英国人霍布逊,1929年,霍布逊发表了“至正十一年青花云龙纹象耳瓶”资料,但当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上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波普考察了伊朗和土耳其收藏的中国陶瓷,将其和青花云龙纹象耳瓶比较分析后,认为此类器物应该是14世纪的青花瓷――后有学者称之为“至正型青花”――元青花瓷器研究的序幕才真正拉开。
  上世纪60年代初,国内专家开始关注元青花,这也正是省博现藏青花釉里红盖罐这批元青花出土的前后。虽然文物出土的亲历者赵巨川已于多年前去世,但从其1965年发表在《文物》杂志上的文章《保定市发现一批元代瓷器》中,我们仍可以读出这位老专家当年的激动:“元代青花瓷器解放前后出土都较少,此次同时出土六件,不仅器物完整,而且质量也极精致。它们对于研究我国瓷器工艺史有着重要的价值。特别是青花釉里红大罐更是现在稀见的文物……”此文一出,曾在国内文物界引起巨大反响。
  青花瓷萌生于唐,但由于胎质疏松,瓷化程度低,故有学者称之为“白釉蓝彩陶器”。到了元代后期,景德镇窑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借鉴磁州窑和吉州窑釉下彩绘技术,引进西亚“高铁低锰”的钴料,才将青花瓷器创烧成功。
  元青花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被称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
  “省博所藏的青花釉里红盖罐,作为元青花瓷器的代表作,造型雄浑,纹饰多样,莹亮的红色与湛蓝的青花交相辉映,集彩绘、镂雕、贴塑、青花、釉里红等多种装饰技法于一身,是元青花中的顶级国宝,素有‘青花王’的美誉。”李建丽告记者。
  申献友介绍,青花和釉里红都是我国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新品种,二者的烧制要求不完全一致。“釉里红对窑炉的烧制氛围和温度要求很高,其呈色剂是氧化铜,氧化铜对烧制温度非常敏感,温度低了颜色发黑,温度高了就会晕散甚至挥发,俗称‘烧飞’,即失去颜色。而青花的呈色剂是氧化钴,它和釉里红一样,需要在还原气氛中烧制而成,如果窑炉控制不好进入大量空气进行充分氧化,氧化铜就会烧成绿色。所以,要将青花和釉里红集于一器烧制而成,且使青花和釉里红的发色都达到如此完全,实属不易。”
  价值远超“鬼谷下山”
  “这么大的元青花,这得值多少钱啊……”
  在省博新馆,这差不多是簇拥在元青花釉里红盖罐展柜旁的普通观众最常发出的惊叹。虽然一件文物的价值往往很难用金钱来作简单的衡量,但毕竟,元青花为大多数人所知,本来就是从2005年“鬼谷下山元青花大罐”以2.3亿元人民币的天价,创下当时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开始的。
  元青花为什么会这样珍贵呢?
  除了烧造工艺要求高外,元青花在原料方面也十分讲究。
  收藏名家马未都曾表示,青花瓷的要素,第一是必须高岭土烧制,这决定了它的胎细和质地;第二必须是以金属钴为呈色剂,在高温下烧制,一次呈现蓝色,且最低温度要达到1200度以上;第三,严格一点说,出产区域不该超过景德镇范围。
  而最为名贵的元青花,则使用了从中东进口、“价比黄金”的钴料“苏麻离青”,低锰、高铁、含硫和砷、无铜和镍,故而所绘青花纹饰呈色浓艳深沉,并带有紫褐色或黑褐色较光润的斑点,有的黑褐色斑点显现出所谓的“锡光”――在省博所藏元青花釉里红盖罐上,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锡光”。
  申献友告诉记者,目前全世界元青花完整器存世量仅三四百件,我国各地博物馆收藏的元代青花瓷器仅120余件,这也正是元青花异常珍贵的重要原因之一。
  申献友表示,“元青花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元青花瓷的对外贸易性质,决定了它在国内存世量不会太多,许多产品烧成后就走出国门。”
  而元青花瓷器烧制时间短暂,则是其存世量少的最直接原因,相关资料表明,元青花瓷器的烧造高峰应该在元代后期的后至元和至正时期,“前后大约也就有近30年的时间”。
  “‘鬼谷下山’就是元代晚期景德镇民窑作品,只能代表元代晚期江南民间制瓷艺术的水平。”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林梅村曾专门研究省博元青花釉里红盖罐的来源,在他看来,青花釉里红盖罐作为元代鼎盛时期皇家艺术的代表作,其价值与拍出天价的“鬼谷下山”又不可同日而语。
  关于青花釉里红盖罐,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据我省杂项鉴赏专家、当时在河北省博物馆工作的康煜先生介绍,1972年,国家文物局下达通知,要求各地选送文物到法国参加展出,河北的文物送至北京后,由周总理亲自查看。当时,他批准了出土时震惊世界的满城汉墓金缕玉衣出国参展,却留下了这件元青花釉里红盖罐。
  “太珍贵、极易损,随便展出不安全。”在申献友的记忆中,出土半个世纪以来,直到上世纪90年代,这件国宝仅有过一次十多天的短暂的公开展示。
  直到2013年6月,河北省博物院新馆开放,这件元青花釉里红盖罐和与它同时出土的青花海水龙纹带盖八棱瓶等珍贵文物,才首次有机会让世人充分领略它们的“容颜”。
  而时至今日,按照国家文物局的规定,它依然被禁止出国展览。
  大罐来源古莲池主人的私家密藏
  2009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林梅村在故宫博物院院刊发表了论文《元朝重臣张圭与保定出土元代宫廷酒器》,探讨了这一处元青花窖藏的出处。通过河北省文保中心,记者辗转联系到了林梅村。
  “从外观上来看,这批青花瓷色泽艳丽,绘图工艺之精细,胎体之厚重,非是一般百姓所用,而是出自宫廷。”林梅村认为。
  据史料记载,有元一代,保定地区最为显赫的地方豪绅莫过于张氏家族。金灭元兴之际,保定豪绅张柔投降成吉思汗南征大将木华黎,成为独据一方的汉军首领之一,显赫一时。张柔曾为营造元大都立下汗马功劳,张柔之子张弘范则受令率军追讨南宋端宗和末代小皇帝赵m,并在广东崖山彻底消灭宋军,帮助忽必烈完成统一大业。如今作为保定市著名旅游景点的古莲花池,就是原张柔居所,而莲池距那批瓷器的出土地,不过几百米。
  林梅村研究认为,这批元青花可能是元仁宗赐予三朝元老、张弘范之子张圭的宫廷酒器,赏赐时间分别为皇庆元年(1312)和延佑流年(1319)。据记载,张圭作为饱学之士,历经三朝,圣眷甚隆,共受到元仁宗五次赏赐,其中两次被赏赐“上尊酒”,而赏酒必用酒器,保定元代窖藏瓷器恰好为两套酒器。
  千古兴亡一罐中。后来,由于卷入政治斗争,张氏家族被元文帝部下也先杀得几乎灭门,张圭的五个儿子和几个侄子全部遇害。林梅村认为,与瓷器一同出土的两件绿松石山子、几十片玉片,可能也是元仁宗赐予张圭的赏赐,因此张氏家族才在政治风声不好的时候,将它们和酒器埋在了一起。而最可能的埋藏时间则是1328年,张氏家族被屠杀的前夕。
(责编:潘佳佳、鲁婧)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精彩新闻|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河北博物院国宝级文物:一铲子挖出的顶级元青花
藏于河北省博物院的元青花釉里红盖罐。 河北省博物院供图
  它是价值连城的国宝,经过火与土超高难度的艺术洗礼,将青花的素雅与釉里红的艳丽和谐统一;
  它是元代宫廷的恩赏,见证了显赫一时的地方豪绅的盛衰兴亡;
  它沉睡于地下数百年,50年前才意外地在一次建筑施工中被发现;
  它的出土本应震惊世界,却一直不为人所知,直到最近公众才得以一睹芳容。
  它就是河北博物院院藏6件国宝级之一 ——元青花釉里红贴花开光盖罐
  “一铲子”挖出的顶级国宝
  “咱们河北还有这样的宝贝呢?”
  8月3日下午3时,河北博物院名窑名瓷展厅,随着讲解员的介绍,人们惊叹着,议论着,瞪大眼睛聚拢在一个大瓷罐旁,甚至当讲解员已经带领大家进入下一个环节时,还不时有观众从人流里快步奔回来,抓起关闭了闪光灯的手机、相机,冲着这个瓷罐一通狂拍。
  这个本应像金缕玉衣、长信宫灯等国宝一样名满天下的大罐,为何在出土整整50年后的今天,仍有点“养在深闺人未识”?
  这一切,得从一所小学和一场大水讲起。
  国内首次成批发现的至正型元青花
  沿着保定市古莲花池一路往西数百米是永华南大街,这里曾是保定最繁华的老城中心。
  在大街东侧,有这座城市著名的老胡同——菊胡同,胡同北侧,就是保定市永华南路小学原址所在。而现在,这里已经变成了一座座商铺。
  整整半个世纪之前,国宝元青花釉里红贴花开光盖罐就是在这里被发现的。
  “永华南路小学的原址,可能是早先大户人家的宅院,四周教室的地势高,中间操场低。1963年保定发大水,教室进水,水的深度是小孩齐胸大人过腰,操场最深的地方,水就近没头顶了。”保定老住户王文芝是永华南路小学1963年的应届毕业生,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正是由于这场大水,次年,保定市内很多地方进行了基本建设,如今的永华南路小学校教务处主任王维介绍,据学校里的老同志回忆,1964年学校进行过一次施工,今已不存的北教学楼就是在那年盖起来的。在省文保部门的档案里,我们查到了这次施工中一个特别的日期——日。
  50年前那个貌似普通的日子,原保定市建筑公司第一工程处第二工程队在永华南路小学进行一项普通的建筑施工——挖地基。然而,当地基挖到一米来深的时候,一件不太普通的事情发生了:一个工人一铲子下去,一个竖穴出现了,工人们发现里面竟然是一批瓷器。
  “可能是”,工人们将情况迅速报告给当时的保定市文物局,保定市文物局随即联系了当时尚在保定的河北省博物馆,省博立刻派工作人员赵巨川会同省文物工作队赴现场进行调查。
  随后,经过考古人员专业清理,这个并非墓葬的竖穴内共出土瓷器11件。其中青花瓷六件:青花釉里红贴花开光盖罐一对、青花海水龙纹带盖八棱瓶一对、青花八棱玉壶春小瓶一件、青花八棱执壶一件。其他瓷器五件:白釉龙纹盘一件、白釉莲瓣式酒杯一件,还有宝石蓝釉金彩匜、宝石蓝釉金彩酒杯、宝石蓝釉金彩盘等三件。除此还有绿松石山子二件、彩绘玻璃瓶一件、玉片数十片。
  经文物考古人员初步鉴定,这批瓷器应为元代作品。此后,成对的青花釉里红盖罐中,罐盖完整的一件由当时的河北省博物馆收藏,另一件由故宫博物院收藏。而此次发现,和1980年在江西高安出土的元代瓷器一并,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元代青花瓷最重要的两次发现。“而1964年这批文物的出土,是国内首次发现的成批至正型元青花,为国内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具有开创性意义。”如今的河北省博物院副院长李建丽表示。
  “今人对元青花的重视和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以‘至正型青花’这个概念为起点的。”河北省文物出境鉴定中心研究员申献友告诉记者。此前在省文物保护中心保管部工作过的申献友,曾长期负责保管元青花釉里红盖罐这批文物。
  元青花作为最早出现的成熟青花瓷,以工艺高超、存世量稀少而备受瞩目。但历史上,传世的元青花曾被长期认定为明初器物。
  最早发现元青花的是英国人霍布逊,1929年,霍布逊发表了“至正十一年青花云龙纹象耳瓶”资料,但当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上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波普考察了伊朗和土耳其收藏的中国陶瓷,将其和青花云龙纹象耳瓶比较分析后,认为此类器物应该是14世纪的青花瓷——后有学者称之为“至正型青花”——元青花瓷器研究的序幕才真正拉开。
  上世纪60年代初,国内专家开始关注元青花,这也正是省博现藏青花釉里红盖罐这批元青花出土的前后。虽然文物出土的亲历者赵巨川已于多年前去世,但从其1965年发表在《文物》杂志上的文章《保定市发现一批元代瓷器》中,我们仍可以读出这位老专家当年的激动:“元代青花瓷器解放前后出土都较少,此次同时出土六件,不仅器物完整,而且质量也极精致。它们对于研究我国瓷器工艺史有着重要的价值。特别是青花釉里红大罐更是现在稀见的文物……”此文一出,曾在国内文物界引起巨大反响。
  青花瓷萌生于唐,但由于胎质疏松,瓷化程度低,故有学者称之为“白釉蓝彩陶器”。到了元代后期,景德镇窑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借鉴磁州窑和吉州窑釉下彩绘技术,引进西亚“高铁低锰”的钴料,才将青花瓷器创烧成功。
  元青花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被称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
  “省博所藏的青花釉里红盖罐,作为元青花瓷器的代表作,造型雄浑,纹饰多样,莹亮的红色与湛蓝的青花交相辉映,集彩绘、镂雕、贴塑、青花、釉里红等多种装饰技法于一身,是元青花中的顶级国宝,素有‘青花王’的美誉。”李建丽告记者。
  申献友介绍,青花和釉里红都是我国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新品种,二者的烧制要求不完全一致。“釉里红对窑炉的烧制氛围和温度要求很高,其呈色剂是氧化铜,氧化铜对烧制温度非常敏感,温度低了颜色发黑,温度高了就会晕散甚至挥发,俗称‘烧飞’,即失去颜色。而青花的呈色剂是氧化钴,它和釉里红一样,需要在还原气氛中烧制而成,如果窑炉控制不好进入大量空气进行充分氧化,氧化铜就会烧成绿色。所以,要将青花和釉里红集于一器烧制而成,且使青花和釉里红的发色都达到如此完全,实属不易。”
  价值远超“鬼谷下山”
  “这么大的元青花,这得值多少钱啊……”  河北博物院位于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文化广场,北起中山路,南到范西路,东临东大街,西至西大街,是河北省省级综合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    河北博物院的前身是河北省博物馆,成立于1953年4月,馆址原来设在保定市古莲花池院内,1982年搬迁到省会石家庄,2006年河北省博物馆扩建,日正式开放,同时河北博物院揭牌。正式使用河北博物院的名称。    河北博物院有文物藏品15万件,其中一级品334件(套),二级品1910件(套),三级品16313件(套)。以满城汉墓出土文物、河北古代四大名窑瓷器、元青花。      现馆舍建筑分为南北两区,北区建于1968年,原为“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展览馆”,外观仿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廊柱式建筑,总建筑面积20028平方米,建筑风格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2001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南区为新建区,总建筑面积33100平方米,总投资6.28亿元。新建筑周围环以高大的廊柱,与北区建筑形制和主色调相呼应。河北博物院总建筑面积53128平方米,展览面积22000余平方米,建筑巍峨壮丽,和谐统一,是石家庄市标志性文化景观。      主体建筑建造于1968年~1969年,最高处27.7米,主楼四周用56根圆柱构成高大宽阔的长形柱廊,建筑整体风格既巍峨壮丽,又庄严朴素。建筑总面积20028平方米,共有18个展览大厅,展厅面积16754平方米。馆前为52500平方米的省会文化广场,广场鸽与游人尽情嬉戏,翩翩起舞。              它们大方地在广场上安然踱步    排队进门,安检入场。      我于2014年7月来到这里,发现是刚刚更名为河北博物院。      总共有三个楼层    按照历史时间顺序,我便直上三楼。    燕赵,是周代在今河北地区分封的燕国、赵国两个诸侯国的简称,位列“战国七雄”之一。在两千多年前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历史舞台上,谱写了一曲曲壮怀激烈、跌宕起伏,而又发人深省的不朽篇章。“燕赵”由此成为河北省的别称。      《慷慨悲歌——燕赵故事》展示面积1845平方米,展出文物 710余件(套),展现战国时期燕赵两国可歌可泣的历史,追寻燕赵文化的源头,体现河北慷慨豪爽、诚信忠义地方风骨的形成脉络。展览分为两个展厅。《燕国故事》分为燕国故都——燕下都、礼乐之邦、金戈铁马、铁器时代、王者余辉5个单元,通过众多文物、图表、大型绘画等全面展示燕国概况。其中燕下都出土的透雕龙凤纹铜铺首、大型陶礼器、成组铁范、金银饰品等,充分体现出燕国的磅礴气势。《赵国故事》除展出赵国墓葬出土的铜器、玉器和陶器外,还运用多媒体展示手段,演示“胡服骑射”、“完璧归赵”等历史故事,表现赵国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    燕国为公元前11世纪由周天子分封在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的诸侯国,为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是周文王之子召公奭.  全盛时期的疆域范围大致为今天的北京、天津全部,河北、辽宁、山西、内蒙、朝鲜的一部分。公元前7世纪灭掉蓟国,建都蓟(今北京市房山区)。  燕国于公元前222年被秦国所灭。    春秋中期波曲纹四耳铜鑑  盛水器  春秋时期(约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间)  高42厘米,口径82.5厘米。  1963年河北怀来北辛堡出土    此器敛口,宽平沿,沿边有棱,沿下有对称的四耳,耳作兽状半环形。深腹微鼓,平底,矮圈足,腹部有三周突起的络纹,颈、腹部络纹之间饰有三层波曲纹,波曲纹内有变形兽纹。最下一层络纹下饰有蕉叶状波曲纹一周。  铜鑑是用青铜铸作的照容用具。亦称“青铜镜”、“照子”、“铜镜”(少数用铁铸成,称“铁镜”)。  古代盛水或冰的器皿。形体一般很大,象盆、大口、深腹、无足或有圈足、多有两耳或四耳。古代在没有普遍使用铜镜以前,常在鉴内盛水用来照影,因而后来把铜镜也称为“鉴”,又称“照子”。鉴盛行于春秋战国。  此器当时也有用作沐浴盛水器。    红陶簋  共八个  河北省易县燕下都遗址九女台16号墓出土  陶簋是古代盛食物器具,类似现在的大海碗。分无耳和双耳。青铜制的簋则为礼器,祭祀等重大场合使用,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燕下都遗址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遗址,在河北省易县境内。  燕下都遗址是已知已发现的战国都城中最大的一座,建于战国末期燕昭王时代(公元前311年)。分布在平原上,两河成为天然屏障。  燕下都建于公元前4世纪,约战国中期,为燕昭王时所建,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史记·燕世家》记载,周武王灭商纣以后,封召公于燕,位于北京及河北中、北部。燕国的都城在“蓟”,称上都,在北京一带。到了战国时代,北方的燕国强盛起来,争霸中原,号称七雄之一。燕国为了应付南方各国,在河北易县建立了一军事重镇,称为“下都”。它界于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西依太行山,南临易水,东部迤连于河北平原,地势险要,居高临下,便于防守。  城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达4公里,是战国都城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城址中部有一道隔墙,将城分为东、西二城。东城分为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区、墓葬区、古河道区五个部分,文化遗存相当丰富,保存较好。西城为一防御性的附城,遗存较少。城址内除出土有铜器、铁器、陶器、石器等生产、生活用具外,还发现有许多兽首陶水管、筒瓦、板瓦等建筑构件。  (快速接续中)
楼主发言:6次 发图:
  更正!  此为红陶鼎    红陶鼎  炊食器  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间  河北容城县南阳遗址1984年出土。  南阳遗址是春秋战国时期遗址, 位于容城县城东 14 公里的南阳村村南 200 米处 , 遗址的东、南、西三面有故河道。遗址呈长 方形 , 东西长 800 米 , 南北宽 700 米 , 面积 56 万平方米。  1981 年春 , 容城县文化局在晾马台乡进行考古调查的过程中 , 在南阳村村南发现了一处古代遗址。当时征集清理出铜器、陶器、骨器等 文化遗物 40 多件,其中的几件还刻有铭文和陶文。后经分析鉴定 , 确定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遗址。南阳遗址的文化层厚度在 0.3-1 米之间 , 征集的文化遗物包括陶鬲、陶豆、陶 罐、铜鼎、铜壶等。在铜壶的肩部有 “ 西宫 ” 字样的铭文 , 在陶钵和陶罐内有 “ 易市 ” 字样的陶文。此后还陆 续发现了铜戈、铜嫉、刀币、骨锥等文化遗物。由于南阳遗址尚未经考古发掘 , 因此还无法确定文化层堆积的详细情况。  南阳遗址发现近 20 年来先后出土了 “ 西宫 ” 铜壶、 “ 左征 ”铜壶盖、 “ 燕王职 ” 铜戈、 “ 燕侯载 ”铜戈和 “易市 ” 陶器、铜鼎、铜 凿、刀币、鹿角锤等一些重要的文物。这些器物都显示出了燕国制器的风格 , 其地理位置也与史书中所记载的燕国都城 “ 临易 ” 相近 , 因此它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南阳遗址于 1982 年被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陶鼎,新石器时期出现的炊器,用于煮食物,一般为夹砂陶。器形大多为圆形,深腹,圜底或平底,有圆柱形或扁片形三足。有的有双耳,带盖。  大约一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最早的容器——陶鼎,形象地说它就像是一个非常大的火锅。当时,人们把各种能吃的食物一起放入鼎里,然后在鼎的底部生火,把食物煮熟。由于鼎的体积太大,不容易移动,所以只能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到了西周时期,陶鼎被改造成了较小型的器皿,主要用来煮肉。    燕下都故城遗址布局图    陶制钮钟  编钟类乐器  春秋时期  河北省易县燕下都九女台16号墓出土。  陶钮钟是打击乐器,大小相次成组使用。为编钟的一种类型。合瓦形钟体,凹弧状于,平舞,舞上置钮以直悬击奏,一钟双音。  公元前4世纪燕国燕昭王在今天的河北易县建立燕下都。当时战国七雄争霸中原,燕国为了南方诸国,除上都外,在易水河畔建立下都。九女台位于燕下都东城西北部,是九座贵族墓。    陶制甬钟  属打击乐器类,合瓦形结构,因最上面的平面"舞部"之上立有"甬柱"而区别于舞部上立有悬钮的钮钟而得名。  (快速接续中)
    石编磬  河北省易县燕下都九女台遗址出土  石编磬就是石磬,简称“磬”,是中国古老的石制打击乐器,为“八音”中的“ 磬石”音。有石或玉制成,形有大有小,上面刻有花纹,并钻孔悬挂于架下,击打传声。它造型古朴,制作精美。謦的历史非常悠久,在远古母系氏族社会,当时人们以渔猎为生,劳动之后敲击着石头,装扮成各种野兽的形象跳舞娱乐。这种敲击的石头就被逐渐演变为后来的打击乐器——謦。  (快速接续中)
  河北人路过帮顶。
    鉄胄  古代将士作战时戴的头盔。  1965年在河北省易县燕下都武阳台遗址出土。  武阳台位于易县县城东南3.5公里处,是战国时期燕国都城的遗址。武阳台主体建筑由武阳台、望景台、老姆台等建筑基址组成,由南向北形成一条轴线。其中武阳台最大,高十一米,分上下两层,台东西最长处约一百四十米,南北最宽处约一百二十米,它相当于燕下都全城的制高点。  燕下都营建年代,史载颇多,据《水经注》《易水篇》记:“盖易自宽中,历武夫关东出是兼武水之称,故燕下都,擅武阳之名,......世又谓易水为故安河,武阳盖燕昭王之所城也......故修建下都,馆之南垂,言昭王创之于前,子丹踵之于后。”  1965年武阳台出土的铁胄,为我国首次发现淬火钢器的掌握技术,其历史提早了两个世纪。高陌出土的战国铜俑,为我国独一无二。其它如铭文铜戈,刻铭记重的金饰件,大型宫门铜铺首都是极为珍贵的瑰宝。燕下都出土的历史文物数万计,为研究燕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提供了宝贵为实物资料。燕下都文物在中国科技史上为作用: 铁,在先秦文献中关于楚国为多。不少考古学者也认为南方铁器较北方先进,楚国在锻钢技术方面更为进步。燕下都44号基地出土的铁制兵器剑、矛戟镦,经过分析证明,燕国不但已掌握了锻钢铸技术及其工艺,而且其淬火铜器在我国出土文物中是最早的,比欧洲的同类技术早一千多年。        关于燕下都遗址人头墩的描述  在河北省易县燕下都遗址城南2.5公里处,有14个高约10米、直径达几十米的圆形夯土墩台,通过对部分墩台的发掘,考古人员发现其中均埋葬着大量人头骨,距今约有两千多年。  这些人头骨究竟从何而来?史无记载,研究者也莫衷一是。为了慎重起见,已开掘的两个墩台重新回填,仅留下一个不大的探方供保护性研究。在曾经挖掘的一个“人头墩”里,研究人员通过钻探,测出埋葬人头骨的面积为300平方米,有人头骨2000余个。而在开挖的50平方米面积内清理出的300多个人头骨上,部分人头骨有明显的砍杀痕迹,有的头骨上还插有青铜箭头。  经专家鉴定,这些人头骨属于20至30岁的男性青壮年,应该是当时战败者的首级。  对这14个土墩的成因,人们一直迷惑不解。有专家认为是公元前284年乐毅伐齐大胜时从战场带回的齐军首级。也有专家说这是公元前314年燕国“子之之乱”受害者的首级,当时的内乱使燕国死伤几万人,后来有人将被砍杀者的头颅埋在一起,形成了今天发现的“人头墩”。尽管存在着各种不同观点,但像这样大规模的带战争创伤的骷髅成批出土,在世界上极为罕见。目前,有关专家正在对其成因进行研究。    蟠螭纹带盖铜圆壶  盛水器  春秋中期(公元前620年——前467年)  1980年4月,河北省怀来县北辛堡乡甘子堡村西北2000米的黄土台地上,被当地村民挖掘春秋墓葬二十一座,出土各类器物1229件。文物管理部门闻讯后,迅速派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理,在原省文物管理处和县文物部门的大力配合下已将全部出土器物收归。我们把收归的这批出土器物进行了现场确认并归在各自的墓中。  铜壶使用的年代较长,式样也很多,大致有圆形、方形、扁圆形、八角形、弧形等。断面为扁圆形,深腹下垂,带扁方形贯耳和圈足的壶大多为商代器物,但商代也有长颈鼓腹的圆壶。西周、春秋战国壶除承袭商代式样外,多设有圈顶壶盖,盖可倒置用作杯。耳多为半环耳或兽首衔环状耳。      陈璋方壶  战国中期  高37.2、宽21厘米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藏  方形,长颈,圈足,肩两侧有二铺首衔环耳。器身饰图案化的龙凤纹,足饰圆案化的凤鸟纹。  整体构图交错连接有序,足三面有刻款二十七字,记载了齐宣王五年(前三一四年)  齐国趁燕王哙让位子这所酿成的内乱,借机伐燕的史事。从铭文知,  该器是齐国将领陈璋伐燕的掠获品。该器铭文与一九八二年江苏盱眙出土的金银错铜丝网套壶铭文内容基本相同,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陈璋圆壶(重金络青铜壶)  藏南京博物院,日出土于盱眙南窑庄窖藏的三件国家级文物之一,是唯一一件能集先秦金属工艺之大成于一身,能反映重大历史事件,能体现泥范铸造工艺最高水平的现存青铜器,堪称国之瑰宝。  河北博物院在此挂出图照,大概是提醒人们,此乃燕赵文物。  但我在这里说,各国在中国掠走文物者以及国人中走私出境中国文物者,都是中华民族全体成员之共同的敌人!
    秦王嬴政重用尉缭,一心想统一中原,不断向各国进攻。他拆散了燕国和赵国的联盟,使燕国丢了好几座城。燕国的太子丹原来留在秦国当人质,他见秦王嬴政决心兼并列国,又夺去了燕国的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国。他恨透了秦国,一心要替赵国报仇。但他既不操练兵马,也不打算联络诸侯共同抗秦,却把燕国的命运寄托在刺客身上。他把家产全拿出来,找寻能刺秦王嬴政的人。  后来,太子丹物色到了一个很有本领的勇士,名叫荆轲。公元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过了两年,秦国大将王翦(jiǎn)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一直向北进军,逼近了燕国。燕太子丹十分焦急,就去找荆轲。要他去刺杀秦王。荆轲说:“行是行,但要挨近秦王身边,必定得先叫他相信我们是向他求和去的。听说秦王早想得到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在河北涿县一带)。还有秦国将军樊於期,现在流亡在燕国,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他。我要是能拿着樊将军的头和督亢的地图去献给秦王,他一定会接见我。这样,我就可以对付他了。”  荆轲知道太子丹心里不忍,就私下去找樊於期,跟樊於期说:“我有一个主意,能帮助燕国解除祸患,还能替将军报仇,可就是说不出口。” 樊於期连忙说:“什么主意,你快说啊!” 荆轲说:“我决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见不到秦王的面。现在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你,如果我能够带着你的头颅去献给他,他准能接见我。” 樊於期说:“好,你就拿去吧!”说着,就拔出宝剑,抹脖子自杀了。  太子丹事前准备了一把锋利的匕首,叫工匠用毒药煮炼过。谁只要被这把匕首刺出一滴血,就会立刻气绝身死。他把这把匕首送给荆轲,作为行刺的武器,又派了个十二岁时便杀过人的勇士秦舞阳,做荆轲的副手。    公元前227年,荆轲从燕国出发到咸阳去。太子丹和少数宾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在今河北易县)边送别。临行的时候,荆轲给大家唱了一首歌:“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跳上车,头也不回地走了。  荆轲到了咸阳。秦王嬴政一听燕国派使者把樊於期的头颅和督亢的地图都送来了,十分高兴,就立刻穿上上朝的衣服,在咸阳宫接见荆轲。朝见的仪式开始了。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督亢的地图,一步步走上秦国朝堂的台阶。秦武阳一见秦国朝堂那副威严样子,不由得害怕得发起抖来。    虽然这些只是版画,因为和许多人一样,懂得这段英名远扬的经典历史,我个人此时就站在荆轲的祖国_____燕赵大地上,依然很受心灵震撼。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  秦王嬴政左右的侍卫一见,吆喝了一声,说:“使者怎么变了脸色?” 荆轲回头一瞧,果然见秦武阳的脸又青又白,就赔笑对秦王说:“粗野的人,从来没见过大王的威严,免不了有点害怕,请大王原谅。” 秦王嬴政毕竟有点怀疑,对荆轲说:“叫秦武阳把地图给你,你一个人上来吧。” 荆轲从秦武阳手里接过地图,捧着木匣上去,献给秦王政。秦王政打开木匣,果然是樊於期的头颅。秦王政又叫荆轲拿地图来。荆轲把一卷地图慢慢打开,到地图全都打开时,荆轲预先卷在地图里的一把匕首就露出来了。秦王嬴政一见,惊得跳了起来。荆轲连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政的袖子,右手把匕首向秦王政胸口直扎过去。秦王政使劲地向后一转身,把那只袖子挣断了。荆轲拿着匕首追了上来,秦王政一见跑不了,就绕着朝堂上的大铜柱子跑。荆轲紧紧地逼着。两个人像走马灯似地直转悠。旁边虽然有许多官员,但是都手无寸铁;台阶下的武士,按秦国的规矩,没有秦王命令是不准上殿的,大家都急得六神无主,也没有人召台下的武士。官员中有个伺候秦王政的医生,叫夏无且,急中生智,拿起手里的药袋对准荆轲扔了过去。荆轲用手一扬,那只药袋就飞到一边去了。这时,左右大臣提醒道:“把剑背在背上,把剑背在背上。”秦王政遂将宝剑背在背上,再往前一步,拔出宝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嬴政扔过去。秦王嬴政往右边只一闪,那把匕首就从他耳边飞过去,打在铜柱子上,“嘣”的一声,直迸火星儿。秦王政见荆轲手里没有武器,又上前向荆轲砍了几剑。荆轲身上受了八处剑伤,自己知道已经失败,张开双腿坐在地上,傲慢地说:“我没有早下手,本来是想先逼你退还燕国的土地。” 这时候,侍从的武士已经一起赶上殿来,结束了荆轲的性命。  如果说屈原是楚国的爱国者,那么,荆轲就是燕国的爱国者,他们同样都是用生命来诠释那壮烈的篇章!  河北博物院(1)至此发表完毕
  图文并茂
  @美月无声
19:31:31  图文并茂  -----------------------------  谢谢!
  介绍河北的帖子,好贴!顶!!!
  楼主的帖子非常好!我仿佛又听到了历史的回响,重温起燕赵大地那或慷慨或辉煌的岁月。作为一个河北人,为这片燕赵大地感到骄傲和自豪!为祖国、为河北祝福!!!  
  河北人来过,顶。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北省博物馆门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