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 小 多几画那字~看起来小4画的繁体字有哪些

谁能告诉我丝的繁体字几画?!_百度知道
谁能告诉我丝的繁体字几画?!
谁能告诉我丝的繁体字几画?
丝在糸部字糸在部首的六划部而两字相加只是一下为3点一下为小所以6+6=12划为何一下为三点呢所以糸字旁的字皆如此为部首使用那另一个下为何写成小呢两字相加构成丝字丝:一厘十毫、一毫十丝形容细密之意故为小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繁体字的相关知识
其他3条回答
是12画,这个就是的丝,可以数数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
楼主发言:5次 发图:0张
  然后呢
  这是肯定的~  
  好看个屁..简体字写好了一定好看..
  @灵魂相连 加上部分二字。
  龜  
  你看古代人寫書法有哪個寫殘體的 ?  噗滋.  .  .
  @台灣人ABC4 7楼
01:05:00  你看古代人寫書法有哪個寫殘體的 ?  噗滋.  .  .  -----------------------------  你看看你这傻屄
  @台灣人ABC4 7楼
01:05:00  你看古代人寫書法有哪個寫殘體的 ?  噗滋.  .  .  -----------------------------  你这个阴阳人脑子不好用吗?古代人怎么为简体,简体是多久才出现的?一把年龄了,阴阳怪气会生病的。
  傻缺:   為蝦米俺寫書法的時候,繁體字比簡體字好寫,也好看捏??   答:   漢字是方塊字,所以越複雜的字就顯得越方正,顯得好看,簡體字簡化了筆劃,所以從結構上不如繁體字顯得對稱。   實際上,一坨完全塗黑的正方形,最美麗,最方正,最好寫,最好看,不過從文字的功能上來看,這是一坨美麗的大便   要不你試著去寫寫英文的26個字母,看能不能寫的好看??   如果你成功寫成了開創風氣的西洋字帖,記得要為國爭光,捧到歐洲各國,一路掛過去。   再吐槽所謂的書法幾句,某種文字的書寫,竟然能成為上升為藝術??   這是何其腦 殘的文字及藝術啊
  @灵魂相连   一般情况下,大陆人在练习书法时都写繁体,临摹名贴,所以认识繁体根本不成问题。
  @台灣人ABC4 7楼
01:05:00  你看古代人寫書法有哪個寫殘體的 ?  噗滋.  .  .  -----------------------------  古代还长袍大袖裹小脚哪,好看你也穿长袍呀
  @staronway 11楼
01:14:00  傻缺:  為蝦米俺寫書法的時候,繁體字比簡體字好寫,也好看捏??  答:  漢字是方塊字,所以越複雜的字就顯得越方正,顯得好看,簡體字簡化了筆劃,所以從結構上不如繁體字顯得對稱。  實際上,一坨完全塗黑的正方形,最美麗,最方正,最好寫,最好看,不過從文字的功能上來看,這是一坨美麗的大便  要不你試著去寫寫英文的26個字母,看能不能寫的好看??  如果你成功寫成了開創風氣的西洋字帖,......  -----------------------------  好看归好看,但是实用来说,汉字是世界最复杂也是最难学的语言~~光简体字外国人都叫难了~  更别说繁体字了~~  不过确实如果只从美感来说繁体字确实要比简体字好看~  大陆领导人赠言的时候也经常用繁体字~~
  @staronway 11楼
01:14:00  傻缺:  為蝦米俺寫書法的時候,繁體字比簡體字好寫,也好看捏??  答:  漢字是方塊字,所以越複雜的字就顯得越方正,顯得好看,簡體字簡化了筆劃,所以從結構上不如繁體字顯得對稱。  實際上,一坨完全塗黑的正方形,最美麗,最方正,最好寫,最好看,不過從文字的功能上來看,這是一坨美麗的大便  要不你試著去寫寫英文的26個字母,看能不能寫的好看??  如果你成功寫成了開創風氣的西洋字帖,......  -----------------------------  瞎扯。书法爱好者追捧繁体,但是关于你“ 實際上,一坨完全塗黑的正方形,最美麗,最方正,最好寫,最好看”的理论完全不敢恭维,照你的意思,干脆把正方形全图黑岂不更完美、更好看?!  书法的横、竖、撇、捺、折都有讲究,这在毛笔书写时才能感觉得到笔画在字结构中的韵律。在大陆,书法爱好者都用繁体,识别繁体字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但是并不影响本身自己在平时使用简体,简单、方便、高效,这就是优点。  还可以告诉你,简体字是为了推广中国人汉字的识字程度才进行的,在推广过程中,书写的高效也体现了出来。台湾人始终搞不清楚一个问题,文字在千万人和十亿计人范围内推广的难度。当下,台湾政治人物的笔迹也多有简体出现,不要装优越了,那很无知的。
  @staronway
01:14:00  傻缺:  為蝦米俺寫書法的時候,繁體字比簡體字好寫,也好看捏??  答:  漢字是方塊字,所以越複雜的字就顯得越方正,顯得好看,簡體字簡化了筆劃,所以從結構上不如繁體字顯得對稱。  實際上,一坨完全塗黑的正方形,最美麗,最方正,最好寫,最好看,不過從文字的功能上來看,這是一坨美麗的大便  要不你試著去寫寫英文的26個字母,看能不能寫的好看??  如果你成功寫成了開創風氣的西洋字帖,......  -----------------------------  @阿鲁拉 16楼
01:28:00  瞎扯。书法爱好者追捧繁体,但是关于你“ 實際上,一坨完全塗黑的正方形,最美麗,最方正,最好寫,最好看”的理论完全不敢恭维,照你的意思,干脆把正方形全图黑岂不更完美、更好看?!  书法的横、竖、撇、捺、折都有讲究,这在毛笔书写时才能感觉得到笔画在字结构中的韵律。在大陆,书法爱好者都用繁体,识别繁体字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但是并不影响本身自己在平时使用简体,简单、方便、高效,这就是优点。  ......  -----------------------------  我只是说如果只从美感来说~~~
这个是大部人公认的,没有必要拿这个咬着不放吧~~~
  繁体也是中国的 台巴子不知道HI什么 扑哧
  可能的情況下盡量使用繁體,比如網上交流。。去搜索下二簡字,就知道簡化漢字是挺噁的行為。。。
  @abc翡翠小貓 19楼
01:33:00  可能的情況下盡量使用繁體,比如網上交流。。去搜索下二簡字,就知道簡化漢字是挺噁的行為。。。  -----------------------------  簡化漢字是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也是一不得以的选择~~中国那时候文盲很多%90以上不识字~~而且很多连自己名字也写不出来~~简体字是为了推广中国人汉字的识字程度才进行的,在推广过程中,文字在千万人和十亿计人范围内推广的难度~~
  @台灣人ABC4
01:05:00  你看古代人寫書法有哪個寫殘體的 ?   噗滋.   .   .  —————————————————  你应该用甲骨文。  
  但是如果从时代来说,确实繁体字,加重了很多不必要的东西~  当然不管简体繁体,都是中国的~时代在变,那样东西更实用就用那样,这个也是不可否认的吧~~
  @abc翡翠小貓 19楼
01:33:00  可能的情況下盡量使用繁體,比如網上交流。。去搜索下二簡字,就知道簡化漢字是挺噁的行為。。。  -----------------------------  简体字是俗体字来的,二简字是农民造的,明白么?
  @台灣人ABC4 7楼
01:05:00  你看古代人寫書法有哪個寫殘體的 ?  噗滋.  .  .  -----------------------------  一看见这个没文化的阴阳货就有气,装什么啊,附庸风雅什么啊,懂书法吗?古代人写诗常用一笔草书,铁画银钩就简单几画而已。后世书法家也效尤那书法大家不规范的写法,省略部首、偏旁的多了去了。
  不管繁体简体都是中国字,有什么好争的,汉子八九万个,改简体也就两千多个  
  又来了,繁不繁?!
  写书法就是写繁体的,所以不要听弯弯忽悠,在文化上我们从没丢弃繁体字的价值。  而至于作为文字层面,我们用的是简体,因为更有效率,这就好像骑马有骑马的价值,但从效率角度来说,大家都开车。
  毛线,简体字引申于草书!繁体字应该是汉字8.0 简体字可以算汉字10.0!  
  @台灣人ABC4
01:05:00  你看古代人寫書法有哪個寫殘體的 ?   噗滋.   .   .  —————————————————  简体字出自于草书!繁体字充其量就是汉字8.0版本!简体字算是10.0你要想正宗可以去学汉字1.0 2.0 3.0 甲骨文什么的等着你!  
  主要是难写 一堆一堆的
    这个忧郁的繁体憂鬱真的变态。
  你一辈子用几次忧郁?正体字就是科学,我是语言文字专业的。搞简化字那帮专家都是政治挂帅。傻逼一坨
  @台灣人ABC4
01:05:00  你看古代人寫書法有哪個寫殘體的 ?   噗滋.   .   .   —————————————————    
  @烟酒都戒了
01:17:00  @台灣人ABC4 7楼
01:05:00   你看古代人寫書法有哪個寫殘體的 ?   噗滋.   .   .   -----------------------------   古代还长袍大袖裹小脚哪,好看你也穿长袍呀  —————————————————  @阿鲁拉,@请一定要和谐,@烟酒都戒了  我最近在看的书。送你们一本,不谢。    
  糾結這個問題的都是吃飽撐的……古人寫字爲求運筆流暢和整體美觀,改變構字筆畫和結體的例子多不勝數——《泰山金剛經》中的變體“爲”和北魏《楊大眼造像記》中的變體“為”、漢《石門頌》中的“谷”、東晉《爨(今音:篡,四聲,老漢注)寶子碑》和南朝宋《爨龍顏碑》中開始簡化的“弔”、北魏《大般涅槃經》和唐《大般涅槃經迦葉菩薩品》中已經出現的簡體“无”、文徵明《停雲館法帖》中簡化的“凶”、……  科技和現代領域使用簡體,文化傳承使用繁體。
  @台灣人ABC4 7楼
01:05:00  你看古代人寫書法有哪個寫殘體的 ?  噗滋.  .  .  -----------------------------  台湾人不知道有草书吧。。。  虽然一般你挑衅我都不回,但你也太无知了
  @台灣人ABC4 7楼
01:05:00  你看古代人寫書法有哪個寫殘體的 ?  噗滋.  .  .  -----------------------------  古代人哪个有用iphone的?  古代人哪个有开汽车的?
  简体字不好看?王羲之今天晚上会去找你切磋一下。
  这网上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呆胞、番鬼跳出来攻击简体字,“简体字是共产党的发明”啦、“共产党强迫大家使用简体字”啦、“简体字破坏中国文化啦”、“简体字破坏汉字结构”啦,他们这些贻笑大方的攻击恰恰暴露了他们对简化字、甚至是繁体字的无知。  大家算一算,那些攻击简化字的人共提出了多少可笑的理由?你真以为他们那么有历史使命感,要来保护连他们也不大了然的中华文化(比如那些宣扬“繁体字比简化字符合造字规则”的人,我敢说他们其实对字源一窍不通)?我看其实是一种“吃亏了”的心理在作怪,却拼命要给自己造出一些堂皇的理由。  海外有人把简化汉字当成共产党的专利,未免太抬举了共产党。实际上,汉字简化早在共产党当政之前就一直在不断发展,即使是国民党政府,当初也试图推行简化字,只是由于没有后来共产党政府《老三篇》这人类历史上的最伟大的演讲的巨大号召力而半途而废。至于后来国民党出于“凡共产党支持的我们就反对”的政治目的,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反对、攻击、毁谤简体字,在台湾及海外遗毒至今,甚至于多年前《世界日报》还长篇登载《简化字就是红卫兵》这种贻笑大方的文章,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共产党对汉字简化的主要功绩,就是把以前主要存在于知识界和民间的汉字简化行为转化为国家政策,积极推行,并取得了完全的成功。  大陆上推出简体字大概是在1956年之后的一段时间。从劳动量上分析,写起信作起文来,写简字的速度确实是比写繁体要快得多。所以简体字在大陆的推而广之,并没有什么人抱怨和抵制。但台湾方面的"正统派"却常常斥简体字为不伦不类,有违祖宗之法而不能接受。对于这一点,我是不以为然的。简体字的始作俑者,正是当年退居东南,后负隅顽抗的国民政府。可惜该自我矮化的政府早已把此事和当年亲自出卖外蒙的事一样,忘得个一干二净。  论起字来,从无"正宗"之说。人人皆知是仓颉造字,那么只有他造的字才能称为正宗。中国文字的创造衍生和发展,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年代。比如甲骨文,史书上从未有过记载。直到100年前才有人偶然从中药铺的所谓"龙骨"上发现。先有王国维后有郭沫若等一大帮人研究考证,这才有今日之甲骨文学问。至于先秦的金石钟鼎和秦代的篆书,如今真正能识的人也不会有太多。大概到汉隶魏碑之后,那字才渐渐能辩。但我读昭和法帖中收有的东汉末年张飞的字,仍是不识的为多。那历史上的张飞,还是个大书法家,字写得比诸葛亮要好得多。那罗贯中聊三国把张飞聊成个燕颌虎须的鲁莽汉子,实在是罪过,对不住张家后代。当然到了晋朝王羲之的兰亭序,王献之吃中药时写的鸭头丸帖和拉肚子时写的忽肚痛帖,这几本中国书法史上最有名的字帖,那字体与今日的字形无异了。所以我想今日所说的繁体字的根基,应源于汉晋之交的年代。距今约1500年左右。  但简体字并不是就迟出生了1500年!有80%的简体字是从历代的草书中挑选而出。简体字的主要参考来源是王羲之的正草十七帖。年龄也在1500年左右。也有部分从宋朝徽宗的行草千字文"天地玄皇,宇宙洪荒"中衍出。虽晚了近500年,但于今日来说,也是古董文物得可以。所以实在来说,简体字并非是共产革命的产物,而是我们祖宗的宝贝遗产。我曾有幸与几位来自台湾,国学根底很深的老先生聊过简体字的问题。对于简体字主要源于草书这一点,他们是知道得很清楚。他们认写绝大部分的简体字,也非难事,因为那本身就是正草的写法。但他们疑问的是,是否有必要把正草这样一种很高的艺术来教给工友农夫等大众,替代他们的日常写读之用。如此普及,恐怕也太滥。老先生们的心是好的,但我这个人毕竟受过共党多年的赤化教育。所以记得当时与他们一席聊,我嘴上唯唯诺诺,但肚里就早已大唱起"什么花结什么果,什么立场说什么话"的革命歌曲来了。  但老先生们的话也使我恍然大悟,明白了为什么简体字不能为台湾方面接受的原因。俗话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原来知之者珍为"阳春白雪"但愿和者越寡越好;而不知之者鄙为"下里巴人"、"共产邪物",不愿与之同歌,怕降了自己的身份。也有可能是因为中央政府(匪)抢先推出了简化字方案,中央政府(岛)不屑与之为伍,就把开发多年,本来形制上已相差无几的一套简化字方案彻底抛弃,如同其在拼音问题上的做法一样。  所以怪来怪去,还是要怪蒋老总统当年搬家搬得太匆忙,少带了几部好帖去台湾。那年民国政府偏安乔迁,最要紧需要搬走的东西有两样:一是北京故宫中的文物宝贝,二是上海人手中的黄金。北京故宫里的东西好办,装箱就是,只是散在各家各户,要占为己有装入箱子咦边s是也不易。好在当时的太子真是聪明绝顶,他深知上海人崇洋也恐洋,贪钱更惜命的心理。于是手书一则告示,大意说:"私藏黄金乃扰乱金融之罪,必须限时限刻去中央银行兑换成法币,愈期不兑,一经用美国最新发明的测金器探出,格杀不论。"几天后,果有报纸大幅注销某街某弄某号某家某人被那测金器查出私藏金条,拖出去枪毙的消息和照片。上海人想,美国人原子弹也造的出,发明那测金器也不是什么难事。所以纷纷争先恐后去银行兑换纸币,怕去晚了遭杀头。换了纸币后,大家又一窝蜂赶去十六铺(黄浦江码头一带,有许多宁波人开的店专卖咸鱼干货)买干粮食品以备打仗。据说当时十两一根的4s黄鱼(大金条),换成法币后,仅够买一条咸黄鱼而已。所以上海人手中的黄金,自那时起早已被刮走。。到了十几年后红卫兵再掘地三尺,也仅剩一些女人的耳环戒指而已,大小黄鱼早已游去了台湾。好在文革时的红卫兵信奉中国的土方法,抄出东西来,给事主戴一顶纸糊的高帽子游游街,出出洋相而已,并没有死罪。不象当年的太子政策,抄出黄金的事主,分分钟可被拉出去放枪打靶。所以今后如有人来比较这二段抄黄金的历史,一定会感到,土红卫兵哪里比得上当年的后备共产党员蒋经锅,革命造反的劲头和策略差个十万八千里远!  至于那故宫中的宝物,其实真正带到天津,后流入东北。这本正草十七帖真迹,没有被带去台湾,现在还存在沈阳的博物馆里。而其仅存的几本摹本也都流落在大陆各地,解放后才收集起来。其间有人印刷流传,亦有好事者作为蓝本去发明什么简体字。要是这几部好帖当年被带去台湾,也展览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里的话,那今天台湾的大众也不至于大惊小怪,视简字如天书蝌蚪文。所以这也怪不得他们。正如陶渊明笔下有为避秦乱而入桃花源的人,陶先生与他们讲有魏晋之朝,如鸡同鸭讲似地讲不通是同样的道理啊。  年前两岸会谈的对手中,焦先生的国学功底,似乎也不甚清楚。那位辜老先生,从"日据时代"起就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人,文章极其漂亮,还是京戏的绝对热心票友,唱得一口好戏文。想来他读几个草书简字,不会有问题。那李前总统,只知他在康奈尔拿得农学PhD,所以英文料无问题;又知他自称1945年台湾光复前一直以为自己是日本人,至于中文尤其是国学古文功底就无从考了。但好在日本那50个假名的写法,不少也是从王羲之的正草十七帖中盗版剽窃而去,所以想来李次郎认那简字是会认的,只是发出音来,可能就是"啊衣呜唉喔,卡key裤开哭"了。  目前大陆使用的简化字是日审订通过的,以后虽根据使用情况而略有改变,但一直使用到今天,成为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1977年,曾公布《第二批汉字简化方案》,在报刊上试用很短的一段时间后宣布废除。至今台湾、海外一些攻击简化字的文章,所举的例子往往都是这个方案的,他们以为它还在大陆通行,其对简化字之无知,由此可见。最可笑的,莫过于咸片导演李翰祥曾在《世界日报》上登文说,汉字简化后,他的名字就成了“李汗祥”,不由让他汗涔涔下。“翰”何时又曾简化为“汗”来着?李导大概把某位大陆人写的错别字也当成简化字,白出了一身汗。建议简化字的反对者都先去学学简体字,再来发表高论。否则,支持简体字的人大体都懂繁体字,而反对的人却对简体字一窍不通,这架还怎么打?
  反对汉字简化的一个理由,是繁体字符合汉字造字规则,虽然难写,却要比简体字容易认。其实汉字演变到楷书,不管繁、简,都已是面目全非了,真想知道一个字的由来,至少也必须懂得小篆甚至甲骨文,而教儿童认字的小学教师,哪会有这样的功力?即使有水平高超的小学老师,能把某个字为何这么写讲得头头是道,又岂是小学生能领会得了的?用繁体字的各位平心静气地想想,自己当初认字时有多少字是通过了解字源才记下的?恐怕绝大部分字都是靠死记硬背记下的吧?既然都是死记硬背,当然是笔划较简单的简体字好记好认好写。  有一些简体字,本来是古字,比繁体字更符合造字规则,我举两个例子。  先说“众”字。简体的写法是三个人迭一块,这是“众”字的最原始的写法,甲骨文就已经这么写了,就是《周语》所谓:“人三为众。”非常地好认好解释。可是繁体字的“众”字,有多少人知道它为什么那么写?原来它的下部,实际上也是三个“人”,只不过变了样了,不说还不容易看出来;而上部呢,根本就是写错了,本来的写法应该是一个横着的“目”,《说文》解释说:“目,众意。”我琢磨它的意思,大概这个“目”应该是“纲举目张”的“目”,也就是网孔。网孔密密麻麻的,确实是“众意”。既然“三人,众意”,“目”也是“众意”,未免重复累赘,去掉这个含义不明显而且写错的上半部,剩下原本的三人,不是很好吗?  再来看“从”字。简体的写法是两个“人”字并在一起,这也是“从”的最古老写法,也见于甲骨文,取“两人相从”之意。繁体的“从”可就不太好解释了,它的右上角,是两个“人”,保留了“从”的最初写法,可是其它部分呢?我们对照小篆,才发现这个字也是写错了,它的双人旁和右下角应该合在一块,成为一个表示行走的偏旁,这大概是在小篆的时候才添上去的,楷书再把它割成两半,可就有点莫名其妙了。  类似这样的简体字还不少,比如“尘”、“礼”、“云”、“电”、“胡”、“须”、“处”等等,不一一解释了。  有反对汉字简化的台湾人声称简体字是郭沫若等人胡写出来的,比如“国”字。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国”字写法的演变。  商金文上的“国”字写作“口戈”,左边的“口”四四方方表示土地,右边的“戈”是武器,也就是说,“国”字的意思是用武器保卫下的土地。甲骨文的写法颠倒过来,成“戈口”。到了周金文,在“口”下面加了一横,成为“或”字了。这一横是什么意思呢?许慎说是“以守一,一地也”,与“口”重复,不太可能,所以有的学者认为这一横表示住在土地上的人。后来在“或”的左边加了波状的一竖,表示“戈”的柄,到后来这一竖向两边扩展,成了“匚”,“或”的最后被完全包围,成为繁体的“国”〔□或〕已是很晚的事了,大概是在李斯制造小篆的时候。  但是这不等于说繁体的“国”是正宗,因为“国”字还有另外一条演变路线。非常早的时候,商金文的“口戈”写法,右边的“戈”就被省略,光用“□”代表“国”了,所以作废的第二批简化字把“国”写作“□”,也是古已有之。但“□”的写法毕竟不容易辨认,所以就往里面填,这就有了“□八土”“□王”“□玉”。如果我们到历史博物馆去,看到太平天国的旗帜,就会发现他们把“太平天国”的“国”写成“□王”,那可绝不是郭沫若之流伪造的文物。武则天造字,也在“国”字上作文章,先是“□武”,后来觉得有自己给困在里面的意思,不吉,改成“□八方”〔上八下方〕。  “国”字可能是汉字中写法最多的一个字,据统计有四十一种之多,最奇怪的一种写法是三个“秦”垒一块,大概是汉初的一种写法,取“三秦”之意。  简化的“国”字绝对不是郭沫若等人的胡诌,而是非常早就在民间通行了,是最通行的写法,而且还流传到了国外,日本、韩国也都这么写,难怪大陆会把它当成标准字。  简化字从来不是某几个人的自创,文字改革委员会在确定简化字时,遵循一条总原则:“述而不作”,即只整理古来或民间的写法,不自创。  一、汉字简化的原则和方法:  汉字简化的原则是:“述而不作”、“约定俗成,稳步前进”,也就是说尽量采用已经在民间长期流行的简体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不擅自造字。那种“简体字是共产党发明的”、“简体字是郭沫若等人造出来的”的笑谈,不过是括民党(不是国民党)的宣传。  汉字简化的方法是以钱玄同在1922年提出的方法为基础的,共有七种:  1、采用比画简单的古字。如“从”、“众”、“礼”、“无”、“尘”、“云”等等,这些字都见于《说文解字》,比繁体字更符合“六书”,有的繁体字反而是写错了的(参见后续文章)。  2、草书楷化。如“专”、“东”、“荡”、“乐”、“当”、“买”、“农”、“孙”、“为”等。  3、用简单的符号代替复杂的偏旁。如“鸡”、“观”、“戏”、“邓”、“难”、“欢”、“区”、“岁”、“罗”、“刘”、“齐”等。  4、仅保留原字的有特征的部份。如“声”、“习”、“县”、“医”、“务”、“广”、“条”、“凿”等。  5、原来的形声字改换简单的声旁。如“辽”、“迁”、“邮”、“阶”、“折薄ⅰ斑h”、“扰”、“犹”、“惊”、“护”等。  6、保留原字轮廓。比如“龟”、“虑”、“爱”等。  7、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同音字合并为简单的那个字。比如“里程”的“里”和“里面”的“里”合并,“面孔”的“面”和“面条”的“面”合并,“皇后”的“后”和“以后”的“后”合并,“忧郁”的“郁”和“郁郁葱葱”的“郁”合并。这些合并在现代文中不会引起词义的混乱,简化字的使用者从未感到不便,反而是些从未用过简化字的人在那里想当然地杞人忧天。  有几个常用字特别值得一提:“龟”字,繁体近二十笔,简直是一笔一画在画一只龟,难写(我至今不知其正确笔顺、笔画),难记(经常阅读繁体字书籍的尚且我认得写不得,何况小学生),简化后保留其轮廓,仅剩七笔。“忧郁”的“郁”,繁体多达二十九笔!写法极其复杂,也很难记(据说有一次汉学会议上有人靠写出这个字赢得一片掌声),简化后以“葱郁”的“郁”代替,仅八笔。“吁”繁体字多达三十一笔,也极难记住写法,简化后改为“口”形“于”声的形声字,好记得很,且不过六笔。“衅”的繁体字二十六笔,写法也相当古怪,明白了其字源也未必能记得其写法,简化后仅十一笔。这些都是人人必须记得的常用字,想当初学繁体字的小学生光记这几个字就不知花了多少精力,而用简体字的人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它们记住,难怪有人对简体字大为不满--他当初的心血简直是白费了。繁体字动则十几、二十几笔,而简体字平均七、八笔,不仅书写快速,对于计算机用字也极其方便。要把一大堆二十几笔的字一个个都塞进十六针的字型而又不相混淆恐怕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所以现在大家使用的免费字体,简体是漂亮的宋体,而繁体却什么体也不是,就象小孩描出来的。
  二、汉字简化简史  简体字是汉字演变的逻辑结果。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其总趋势就是从繁到简。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行书又是隶书的简化,而简体字正是楷书的简化。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简体字已见于南北朝(4-6世纪)的碑刻,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我们今天使用的许多简化字,在这时候就已经开始出现,例如“营”、“寿”、“尽”、“敌”、“继”、“烛”、“壮”、“齐”、“渊”、“娄”、“顾”、“献”、“变”、“灯”、“坟”、“驴”,等等。唐代颜元孙着《干禄字书》和王仁[日句]着《刊谬补缺切韵》,都收了极多的俗体字。宋代以后,随着印刷术的发明,简体字由碑刻和手写转到雕版印刷的书籍上,从而扩大了简体字的流行范围,数量大大增多。根据《宋元以来俗字谱》,宋元明清12种民间刻本中所用的简体字多达6240个,合为繁体字共1604个,平均每个繁体字有3.9个不同的简化字,与今天使用的简体字完全相同的有“实”、“宝”、“听”、“万”、“礼”、“旧”、“与”、“庄”、“梦”、“虽”、“医”、“阳”、“凤”、“声”、“义”、“乱”、“台”、“党”、“归”、“办”、“辞”、“断”、“罗”、“会”、“怜”、“怀”等等共达330多个。  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  1922年,陆费逵又发表论文《整理汉字的意见》,建议采用已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并把其它笔画多的字也简化。  1922年,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上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得到陆基、黎逦酢?顦溥_的联署。这是历史上有关简体字的第一个具体方案,主张把过去只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作为正体字应用于一切正规的书面语。它提出的八种简化汉字的方法,实际上也就是现行简体字的产生依据,影响深远。  1928年,胡怀琛出版《简易字说》,收简体字300多个。  1930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刘复、李家瑞合编的《宋元以来俗字表》,反映了一千年来简体字的发展情况。  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国语筹备委员会编订的《国音常用字汇》,收入不少简体字,并指出:“现在应该把它(简体字)推行,使书写处于约易。”  1934年,中国图书馆服务社出版杜定友的《简字标准字表》,收简体字353个。徐则敏在《论语半月刊》发表《550俗字表》。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提出《搜集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案》。  1935年,钱玄同主持编成《简体字谱》草稿,收简体字2400多个。同年8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采用这份草稿的一部分,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字324个,虽然在第二年的2月又通令收回,但毕竟是历史上由政府公布的第一个简体字表。也就是在这一年,上海文化界组织“手头字推行会”,发起推行“手头字(即简体字)”邉印?  1936年10月,容庚的《简体字典》出版,收字达4445,基本上本自草书。同年11月,陈光尧出版《常用简字表》,收字3150个,约一半本自草书,一半来自俗体字。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体研究会发表《简体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个。  抗日战争爆发,简体字仍继续推行,而主要在共产党统治区继续发展。共产党夺取政权后,立即着手继续推行简化汉字。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制《常用简体字登记表》。  1951年,在上表的基础上,根据“述而不作”的原则,拟出《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字555个。  日,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  1954年底,文改委在《第一批简体字表》的基础上,拟出《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收字798个,简化偏旁56个,并废除400个异体字。  日,《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发表,把其中的261个字分3批在全国50多种报刊上试用。同年7月13日,国务院成立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同年10月,举行全国文字改革会议,讨论通过《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收字减少为515个,简化偏旁减少为54个。  日,《汉字简化方案》经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审订,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31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公布,在全国推行。以后这个方案根据使用情况而略有改变,1964年5月,文改委出版了《简化字总表》,共分三表:第一表是352个不作偏旁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是132个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是经过偏旁类推而成的1754个简化字;共2238字(因“签”、“须”两字重见,实际为2236常用字,就是今天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  而在其它使用汉字的国家,同样也在简化汉字。  新加坡:1969年公布第一批简体字502个,除了67字(称为“异体简化字”),均与中国公布的简化字相同。1974年,又公布《简体字总表》,收简体字2248个,包括了中国公布的所有简化字,以及10个中国尚未简化的,如“要”、“窗”。1976年5月,颁布《简体字总表》修订本,删除这10个简化字和异体简体字,从而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  马来西亚:1972年成立“马来西亚简化汉字委员会”,1981年出版《简化汉字总表》,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  泰国:本来规定华文学校一律不准用简体字教学,在联合国以简体字为汉字标准后,宣布取消原来的限制,于1983年底同意所有的华文学校都可教学简体字,发行简繁对照表手册,并在小学课本上附加简繁对照表。  日本:日本使用汉字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在民间也长期流行一些简体字。1946年日本内阁公布《当用汉字表》,收字1850个,其中有131个是简体字,与中国简体字相同的有53个,差不多相同的有9个。  南朝鲜:1983年《朝鲜日报》公布第一批简体字90个,在《朝鲜日报》上使用,与中国相同的有29个,差不多相同的有4个。  以后有兴趣再回答“共产党强迫大家使用简体字”、“简体字破坏中国文化”、“简体字丑陋”、“简体字破坏汉字结构”、“简体字使中国人变笨”、“简体字不能提高学字速度”等等这类极其可笑而居然有人煞有介事地提出的指责。
  如果台湾的网友懂得兼听则明的道理的话,请耐心看完这篇帖子。请忽略其中争吵的部分,只了解知识,谢谢!  
  @台灣人ABC4 7楼
01:05:00  你看古代人寫書法有哪個寫殘體的 ?  噗滋.  .  .  -----------------------------  好吧,看你的ID,应该是臺灣人ABC4,怎么你把臺灣写残啦?  莫非你卖台湾!!!  来人啊,这里有人卖台湾,快来“路过”,林陈大神快出现啊
  @abc翡翠小貓
01:33:00  可能的情況下盡量使用繁體,比如網上交流。。去搜索下二簡字,就知道簡化漢字是挺噁的行為。。。  -----------------------------  @灵魂相连 20楼
01:35:00  簡化漢字是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也是一不得以的选择~~中国那时候文盲很多%90以上不识字~~而且很多连自己名字也写不出来~~简体字是为了推广中国人汉字的识字程度才进行的,在推广过程中,文字在千万人和十亿计人范围内推广的难度~~  -----------------------------  哎,无知不是错,但无知了还不好学自以为是就不对了。麻烦自己去查查看简体字的由来,正体字的规定。现今的简体字超过80%是古人使用过的,而正体字是满清的规定而已。古人使用简化字、甚至通假字都很平常,经常一个字有多种写法,只是满清从那些写法里找了些最复杂的规定为正体字。不信自己上网查,现在网络这么发达,自己懒别怪他人。
  @灵魂相连 草书更优美楼主你会吗?文字就是载体,使用的人多就是王道。我不反对你使用繁体,再过几十年看看。
  我是职业画国画的,书法也算有修习吧  书法之所以多数时候用繁体,不外乎繁体的字容易写得好看,笔画搭配多就翻遍藏拙  但是真要说道书法体现美感,体现出魂魄与个人的性格  书法在南北朝就出现的草书,才是以简体字来炫耀技巧的
  @灵魂相连 好看不好看 因人而异吧。  举个简单例子吧。你一定觉着你不是个傻逼。。但是我就觉得你挺傻逼的。
  我前阵子抄写的心经  这个很容易的,因为繁体,字也得不好也能藏拙  
  @重庆游泳的鱼摆摆 42楼
09:53:00  如果台湾的网友懂得兼听则明的道理的话,请耐心看完这篇帖子。请忽略其中争吵的部分,只了解知识,谢谢!    -----------------------------  记号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4画的繁体字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