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玉山县地图下镇镇双元村黄坞是否有徐吴帅这个人

《玉山博士谱》中人物简介(4) - 清风烟火的主页
男,1962年12月出生于江西省玉山县官溪乡内村村的一个教师家庭,父母均为小学教师。三岁时随奶奶和叔叔一起生活,七岁入内村小学,天资聪明,成绩名列前茅。&
胡超苏于1979年毕业于官溪乡初级中学,同年考入江西医学院医疗系,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第一批考上大学的学生。由于成绩好,1984年毕业后留在南昌,分配在江西省第二人民医院(现改名为江西省肿瘤医院)放疗科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超苏深深感到知识的不足,尤其是英语,更是自己的不足之处,他抓紧业余时间自学,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1985年,他被送到上海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放疗科进修,这给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成才机遇。上海医大浓厚的学术气氛,周围老师、同事、同学的拼搏精神,激励着他去向更高的目标努力。进修一年,使他的医学知识和专业水平得到很快的提高。结业回南昌后,便着手准备报考研究生。他利用春节放假的时间,没有回家与父母团聚,留在南昌复习功课,春节后参加考试,一举考取了上海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张有望教授招收的放射治疗学研究生,得到进一步深造的机会。&
在上海医大,他先参加了四个月的集中理论学习,然后就进入临床,除主攻放疗本科以外,还轮流在外科、病理科学习。由于理论联系实际,接触的病例多,他很快地掌握了本专业各种常见肿瘤的治疗技术。并在张有望教授的指导下,于1989年完成了第一篇论文,同年经考试选拔,转入临床博士阶段学习,由刘泰福教授和张有望教授担任导师,确定论文题目为《鼻咽癌超分割合并缩野加量放射的前瞻随机研究》。通过两年的研究生训练,使他熟练地掌握了科研设计、统计和放疗的技术,并了解国际上放疗的发展,英语进步也比较快,能熟练地阅读英语文献,并完成了论文。在学习期间,三次被评为三好学生,获得奖学金。于1992年7月毕业,获博士学位,留上海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放疗科工作。&
胡超苏是张有望教授主持的“八五”攻关课题《鼻咽癌综合治疗最优方案的研究》的主要参加者,此课题已于1995年底完成,获卫生部好评。胡超苏1994年获中华医学基金资助,到美国Michgen&州的William&Beanrnont&医院进修半年,学习结束按时回国,晋升为副教授。&
胡超苏先后在国家级和地方医疗刊物上发表文章12篇,多次参加全国肿瘤学术会议和全国放射治疗学术会议及上海国际放射肿瘤学会议。论文及著作有《腹腔淋巴瘤的放射治疗》、《头颈部肿瘤的放射和化学综合治疗》、《头面部皮肤癌的治疗》、《鼻咽癌超分割合并缩野加量放射的前瞻性随机研究》、《鼻咽癌放疗后复发的外照射加腔内合装治疗》、《mef—7细胞对加热和放射的敏感性》、《鼻咽癌标本照射后微核率与局部控制关系》、《肿瘤细胞的加速再增殖和加速分割》、《头颈部肿瘤放射面模固定装置的研究》等。陈祖安
男,江西省玉山县下镇镇善里村新宅地方人,日生于教师家庭。自小随父在陕西省安康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小学初中班和安康高中读完小学、中学,1978年考入兰州大学数学力学系,1982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考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1986年获硕士学位。自1986年开始,一直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高温高压地球动力学实验室工作至今。1987年为助理研究员,1993年9月在该所获地球动力学博士学位,1995年晋升为副研究员,并被选为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高温高压专业委员会委员。&
陈祖安博士主要从事地球地壳岩石介质的力学与物理性质的研究。在岩石力应变及时间关系、岩石微观变形机制、岩石的弹性波速度、孔隙度、渗透率等诸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研究工作。同时,还进行了地壳变形的数质模拟方法研究,分析了中国板块以及一些局部场的应力和变形问题。几年来,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多篇科研论文,主要有《岩石蠕变扩容与损伤变量本构关系》、(《地球物理学进展》第6期,1993年)、《三轴应力下岩石扩容的微裂纹系扩展模型》(与人合作,《地球物理学报》增刊,1994年)和《砂岩渗透率与围压关系的研究》(与人合作,《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第2期,1995年)等。缪绅裕
男,江西省玉山县横街镇仑溪村人,1965年6月生,中国共产党党员。&
缪绅裕自小随父迁居江西省婺源县。1986年毕业于江西大学(现为南昌大学)生物系,获学士学位,在上饶师范专科学校任教两年。1988年9月考入中山大学生物系,继续深造。1991年7月获硕士学位,1994年7月又在该校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8月,离开中山大学,就职于广州师范学院生物系至今,任讲师,1996年12月晋升为副教授。&
缪绅裕博士生长在林木葱茏、山青水秀的林区—婺源,自幼便喜欢在山林之中戏嬉,加之聪敏好问,对各种树木、花草总要向大人问个究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遂对植物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中学毕业后便毅然决定报考生物系。学习期间,虽因父丧,家庭经济陷入困境,但乃坚持苦读,直至学成。&
几年来,缪绅裕博士先后参加了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香港科技大学科学基金的研究项目的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海洋污染对红树林湿地的影响和红树林的净化效应”研究,并主持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基金项目“大亚湾红树林的遗传结构及红树林的复育”等科研工作。1993年9月至1996年6月,多次参加分别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北京、青岛等地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他常识丰富,著述颇多,先后在《生态科学》、《广西科学院学报》、《生态学杂志》、《应用生态学报》、《中山大学学报》、《环境科学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论文20多篇,主要如《广东车八玲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地理研究》、《广东古田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研究》、《红树林污染生态学研究进展》、《河源新丰江水库植物生态学研究》、《广东澳头红树林物种多样性与种间分布格局研究》、《温室中秋茄苗的光合速率与生态因子相关性初深》、《全球红树林区系地理》等。并在《世界科学》、《化石》等刊物上发表译著和其他科研文章如《基因技术—令人耳目一新的植物育种方法》、《生物学与地理学的紧密结合—动物地理分布与大陆漂移理论》、《危机四伏的人口与环境》、《利用同位素推测古生物的食性》等10余篇。出版的论著有《保护生物多样性》(与蔡亚娜合作)、《广东红树林研究论文集》、《深圳红树林生态系统研究》和《红树植物秋茄的研究》等4部。1990年获中山大学光华教育奖学金,1993年获中山大学曾宪梓奖学金,1995年获广州师范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6年获广州市教委第三届市属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及广东省1996年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同年获广州师范学院第二届“十佳青年教师”称号。曾燕伟
男,江西省玉山县冰溪镇人,日生。1982年1月南京化工大学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后,继续在该校攻读硕士研究生,1984年10月毕业,获硕士学位。1992年12月获意大利威尼斯大学化学物理学研究博士,1994年6月获南京大学凝聚态物理学博士学位。&
曾燕伟多年来一直从事新材料的研究工作。1984年10月在南京化工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留在该校材料系任教,1986年晋升为讲师。1990年11月由学校选派赴意大利威尼斯大学和罗马大学留学。其研究课题包括压电材料、铁电材料、高温陶瓷超导材料、非晶氧化锆纳米材料等新型高技术陶瓷材料的研制开发和其微结构的谱学技术、衍射技术测定分析等方面。目前已取得相当学术价值的研究课题主要有:用穆斯堡尔谱学技术揭示铁铝酸钙固溶体系列中AI3+、Fe3+在四面体和八面体亚晶格中的群聚结构和用X-射线大角衍射技术研究改性DTZ压电陶瓷中电畴结构和转向行为等。此两项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项目,研究结果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评价并发表在《物理学报》和《英国皇家材料科学杂志》等国际一流学术刊物上。其研究实验方法和数据已被国际穆斯堡尔谱学技术数据中心所收集。&
曾燕伟在威尼斯大学和罗马大学工作期间,在高温超导电化学Li+夹层固体电极材料研究、高温超导表面能带结构光电化学研究以及非晶氧化锆短程序结构特性研究等方面均达到令人瞩目的学术水平,完成高质量学术论文多篇。在1992年、1993年多次在晶体结构国际学术会议上,得到同行学者的好评和赞同。1993年被聘为第三世界科学院国际理论物理、高科技研究中心(ICTE/IES)高级客座研究员。在此期间,从事纳米材料分形小角散射研究,就超细非晶氧化锆分数微结构小角散射提出了极为重要的结构因子低端标度函数修正方法,从而避免了Sinha等人结构因子中不合理的振荡。同时对分形结构中一直沿用的高端标度函数进行了理论的严格推导,得到了标度函数的一般表达式,由此批评了法国的物理学家R-Jullisn等人对标度函数结构的错误看法,其研究结果以极佳的评价被《国际结晶学报》接受发表,认为该成果对整个小角χ-射线散射和中子散射面研究均具有指导作用。&
曾燕伟1994年回国作短期工作、讲学以后,于当年12月又应邀赴意大利SAcml研究中心任高级客座研究员。1996年被破格晋升为材料科学专业正教授。1996年8月回南京化工大学工作,在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继续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他科研成果颇丰,先后在国内外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合作编著高等院校教科书《硅酸盐物理化学》、《硅酸盐物理化学学习题集》和《硅酸盐物理化学习题指南》等三部。赵炯
男,父母为江西省玉山县少华乡人,1958年因修建七一水库,迁居到玉山县六都乡清水塘村饶家棚。日出生在革命军人家庭。其你赵子昌初中未毕业便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靠刻苦自学而成才,曾获高级政工师职称,并著有《毛泽东的感情世界》(作家出版社出版)、《永恒的怀念》、《朱德在江西》、《陈云在东西》和参与代笔的陈昌奉《跟随毛主席长征》等五部(篇)。他平生最大的愿望是让子女多读书,以弥补父辈之不足。其长子和女儿通过自学均获大专文凭。小儿赵炯生正逢时,当他到了上小学的年龄,“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已近尾声。国家重视教育,恢复高考,给他实现理想和抱负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赵炯从小就理解父辈的心愿,学习非常用功,从小学到中学,成绩一直是名列同年级的前茅。1982年7月中学毕业后以全省第四名的高分考取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1987年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接着在清华大学生物系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曾被学校委派到河北省石家庄华北制药厂参与新药研制。1990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考入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以全额奖学金、单位公派赴香港攻读博士研究生,1994年7月获博士学位。尔后,由香港中文大学推荐赴南非斯特兰堡大学微生物系做博士后研究员,负责3名博士生的教学。&
赵炯博士研究的方向有:真菌学、食用菌遗传及育种、分子生物学、环境科学。先后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篇。1993年6月,曾代表香港中文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出席在韩国汉城召开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大会上宣读论文,受到好评。周文益
男,江西省玉山县官溪乡周家墩村人,1967年9月,出生在一个贫穷山乡的农民家庭。父亲忠厚老实,吃苦耐劳,终日在田间地里辛勤劳作,从不知累;母亲除操持家务外,还经常织布兼做小买卖,肩挑货郎担,出入于邻里乡间。父母虽然都是文盲,家境又清贫,却能不遗余力地支付小孩上学。&
勤劳善良的父母,使文益自小就懂得了劳动的可贵。从小学开始,他就酷爱读书,每逢割草、砍柴、采猪草或帮母亲烧火做饭,身上都带着书,只要稍有间歇,便拿出来认真阅读。因为勤奋,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小学五年级时参加全乡数学竞赛得了唯一的满分,且能准确地解答出课程还没有讲到的试题,受到教师们的称赞。进入初中一年级,他便自学完初中、高中的数学课程,并自学了部分物理、化学课程。三年初中,成绩一直是全乡第一。由于基础扎实,加之好学不倦,进入玉山第一中学高中后,各科成绩始终是同年级前三名,数学单科保持第一。1983年参加全国数学竞赛,名列江西赛区之首,全国前50名,荣获一等奖。高中毕业后考入华中理工大学电子系,1988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又因成绩名列前二名,被免试推荐到航空航天部的陕西微电子研究所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其导师是中国集成电路的奠基人、中国微电子学界的泰斗之一黄敞教授。研究方向是卫星通讯接收机方面的有关课题。1991年获硕士学位,1995年3月获博士学位。随之,又顺利地被美国佛罗里达中央大学和佛罗里达大学录取做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前沿课题。&
周文益博士对专业有股执着追求的韧劲。在研读硕士期间,便参加了卫星通信中卫星接收机前端氏噪音放大、卫星通讯及雷达发射的大功率微波管的研制和Si集成电路CAD设计及工艺的研究。在博士研究生期间,选定当前国际研究工作的前沿课题“异质结双极晶体管及其电路的B类微波大信号特性”等的研究,并以“AIGaAS/GaAs&HBT’S异质结器件的研究”为博士论文,顺利通过了答辩。部分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成为黄敞教授的得意门生。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
周文益博士决心在完成博士后研究后,立足于中国和美国之间,努力将国外的先进技术带回中国,以所学为中国的微电子方面高新技术的开发和中国农业的机械化作出应有贡献。陈立民
男,江西省玉山县白云镇古城村人,1956年12月生,中共党员。他小学、中学均在家乡古城小学、古城中学就读。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学习环境化学专业,1982年毕业,获学士学位,留校任教,先后任物理二系助教、讲师。1988年10月在东北师范大学留日预备校参加日语培训,1989年11月赴日本东京大学攻读,至1995年3月,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学成后仍回复旦大学任教至今,先后任副教授、教授、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陈立民博士潜心于环境科学的教学与研究,颇有造诣。尤其是地球臭氧层保护的有关研究中取得了显著成果。在日本攻读博士研究生时,便创立了大气中破坏臭氧层的超痕量气体CFC-114和其同分异构体CFC-114a的高精度分析方法,在世界上最先精确地测定出大气中CFC-114和CFC-114a的浓度、南北两半球的分布和高度分布,填补了一项空白。继之,建立了大气中超痕量气体halon&1211和halon&1301的测定方法,在世界上首次得到高精度、长时间的大气中数据。日本的《科学新闻报》和《日本工业新闻报》分别于日、日报道了这一成果。该成果已于1994年9月在日本发表于国际大气化学会议(alhcavg/2thlgac)。他成功地将(电子俘获检测器)气相色谱的灵敏度提高200多倍,完成了大气中氟里昂代替物HCFC-22的分析方法,通过模型计算获得重要信息。新型半导体清洗剂811和812的研制及清洗半导体表面杂质的研究和应用,获上海市1984年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
近几年来,陈立民博士先后参加各种大型国际学术会议15次,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钱寅
男,江西省玉山县冰溪镇人,1962年1月生于铁路工人家庭。1974年玉山铁路员工子弟小学毕业,1979年,在玉山中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录取到全国重点高校上海交通大学,四年后毕业,接着考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于1986年取得固体力学硕士学位。次年进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院任助理研究员,从事结构振动工程和非线性材料有关研究。1988年参加出国留学考试,获美国长春藤联盟(IVY&Leagne)八所名校之一的布朗大学奖学金(fellewship),从1989年至1994年在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主攻材料抗破坏性能研究(实际和计算模拟)以及弹塑性结构的非线性动态响应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写出有价值的论文7篇,于1993年当选为锡克马·赛(Sigma·Xi)学会正式会员(锡克马·赛相当于国内高校三好学生评比,在全美范围内评选,并且是终身荣誉)。1994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研究奖。1995年5月授予博士学位。同年任底特津汽车中心高级工程师至今。&
钱寅博士已出版专著两部。刘晓明
男,江西省玉山县岩瑞镇岩洲村皮山底人。1965年10月出生在农民家庭。1983年考入江西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在校学习优良,注意全面发展,连续三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共青团员。1987年毕业之际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被评为江西农大的优等生,同年9月被录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细菌硕士研究生,1990年取得硕士学位。1992年9月考取中国人民解放军农牧大学军事兽医研究所分子细菌学博士研究生,1995年7月获博士学位。&
刘晓明大学毕业后,主要从事细菌学的学习和研究。1990年至1992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研究所细菌病研究室任研究实习员,由于工作负责,成绩突出,被推荐报考中国人民解放军农牧大学军事兽医研究所分子细菌博士研究生,长达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活,使他的学业得到全面的提高,专业基础更加扎实牢固,1995年7月顺利地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获得了博士学位。随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农牧大学军事兽医研究所全军基因工程实验室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军事医学的科研工作。1997年初调任军事兽医研究所生化室主任,主持生化高技术成果上游向下游产品转化的工作。&
刘晓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科研课题《绿脓杆菌重组毒素研究》和《抗烧伤绿脓杆菌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药物研究》的主持人之一。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计划项目《谷胱甘肽抗体酶的研制》和总后勤部重点课题《抗胆碱酯酶抗体酶的研制》的主要参加者。他主要从事细菌毒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致力于基因工程药物下游工艺的研究与开发,主持负责长春基因工程药物研究所中试室工作,开发基因工程抗肿瘤导向药物和烧伤抗绿脓杆菌感染多器官衰竭药物的研究。其中《抗肿瘤导向药物以及抗烧战伤时绿脓杆菌感染毒素抑制药物的研究》均取得良好的学术成果,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出席过中日外科感染国际学术会议和国内相关的大型学术会议。他参加完成的《幼畜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苗研制》课题获国家科技一等奖。&
刘晓明编著出版的著作有: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细菌毒素与临床》(副主编)、长春出版社出版的《抗体实验技术》、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单克隆抗体在农业中的应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现代禾微生物毒素学》、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大肠杆菌毒力因力学》等。周公佐
男,江西省玉山县冰溪镇人,日生。1981年夏在玉山第一中学毕业后,考入淮南矿业学院结构工程系,1985年毕业,继续在该校攻读硕士研究生。1988年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讲师。1992年考入同济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1995年10月获博士学位。同年,到上海宝山钢铁(集团)公司工作至今,任工程管理处主管。&
周公佐博士主要从事结构工程的研究。先后参加了国家科研攻关项目“大孤板支架研制”,建设部攻关项目“城市建筑施工对环境的灾害性预先与防治”和宝山钢铁(集团)公司的科研项目“计算机在三期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等研究工作,并有多篇论文发表在学术刊物上。主要有“深埋隧道的变形特性研究》(1989年9月《淮南矿业学院学报》)、《桩施工对邻临隧道的影响》(1995年,收入第二届《青年岩士力学学会论文集》)。1996年,获宝山钢铁(集团)公司科研进步奖。吴小林
男,江西省玉山县下镇镇双元村黄坞人,生于日。1979年毕业于下镇中学,同年参加高考录取到江西冶金学院(现江西理工大学)学习。1983年毕业,获采矿工程学士学位,被分配到九江江西铜业公司武山铜矿当采矿技术员。一年后考上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1987年7月取得探矿工程学硕士,随后获地质矿产部颁发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应聘到江西省地质矿产局矿管处担任探矿工程(采矿)工程师。经过多年的实践,在采矿工程学术活动中颇有成就,1991年获得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与州立大学特别奖学金,于同年9月赴美到该校以助理研究员货币身分进行学术研究和攻博学位。1996年3月至今,受聘于美国纽蒙特黄金公司任高级工程师,从事采矿设计和计算机软件开发应用工作。&
吴小林于1984年至1987年与他人合作完成地质矿产部科研项目“坑探岩石分级及检测方法研究。”同年出席了全国研究生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邓颖超、乔石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1988年,他的学术论文获得地质矿产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和第三届坑探技术会议优秀论文奖。1991年至1995年在弗吉尼亚理工学院与州立大学从事美国内政部资助科研项目“坚硬顶板下煤尘爆炸机理研究”获得成功。1995年设计出的CBPEP计算机软件,可用于分析煤爆现象,设计胡煤爆可能性的采场(区)。同期至1996年还设计出下列计算机软件:数理统计分析、三维图象处理、矿山储量计算等。&
吴小林博士有8篇关于煤爆论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并刊登在国际学术刊物和论文集上。他于1994年获国际Phikappa&phi&优秀学生协会(TOP5%)会员(终身会员)荣誉。1996年起为国际采矿、冶金、勘探协会会员。余笑寒
男,江西省玉山县冰溪镇人,日出生于一个教师家庭,父母都是中学教师。他从小学就随双亲住在学校里,家庭生活环境使他具备优越的学习条件,这对他的学习影响很大。&
1985年,不满16岁的余笑寒以五科总分478分的好成绩从玉山一中高中二年级考取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1990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当代物理系实验核物理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9月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从事原子核激发能级寿命测量及β射线端点能量测量研究。1992年转为博士研究生,从事远距离β稳定线核素性质的研究以及离子导向在线同位素分离器研制,1995年12月获得理学博士学位。现供职于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第二研究室,任助理研究员。&
余笑寒博士的主要论文有《A-80核的低激发态能级研究及在线同位素分离器研制》、《γ射线剂量仪》、《原子核激发能及寿命及β射线端点能量测量》等。杨佐娅
女,江西省玉山县冰溪镇人,祖居湖扩沿杨家。1955年5月生于杭州路市委家属宿舍,时父母在中共浙江省委和杭州市委机关工作。1974年从杭州十四中毕业,到市半导体厂当了3年学徒工。1977年考取浙江大学电信系,1981年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同年考入南京大学读研究生,1984年获硕士学位。翌年回杭州浙江大学任教。随后通过有关出国课目考试,于1990年派赴英国,到萨瑞大学访问学习。访英及研读博士期间,曾赴日本出席“1992Internation&Conference&on&Salid&State&Derices&and&malerials”会议;1993年和1994年先后参加在牛津大学举办的“Microscopy&of&Senriconducting&matrials”学术会议两次。1996年7月,获英国萨瑞大学电信半导体专业博士学位。现在新加坡一家企业任高级工程师。&
杨佐娅博士自攻读硕士、博士以来,曾在国内及英、美、日本等国家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胡泽南
男,江西省玉山县冰溪镇人,生于日,父母均在玉山县人民医院工作。学龄前一年入小学,1973年17岁时毕业于玉山中学。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新的历史时期,也为胡泽南敞开了广阔的人生道路。他于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年即1978年考取了上饶师范专科学院物理系。1981年毕业留校任助教、讲师数年,然后通过考试入武汉大学进修完本科课程,接着到江西师大读研究生,1990年得硕士学位。胡泽南不断进取,于同年以优异成绩考取美国芝加哥Rush大学博士研究生,1996年11月通过论文答辩,授予医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胡泽南博士现任美国芝加哥Rush&医学中心医学物理师。在医学线性加速器特征之研究、临床放射肿瘤学物理中的质量控制等临床学术研究领域已取得重大进展。所著有《肿瘤放射性治疗优选化》一书。郑建中,男,江西省玉山县下塘乡石塘村人,日生,中共党员。1977年就读于上饶县中学,1979年参加上饶地区中学生化学、物理竞赛,分别获二、三等奖,同年秋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实际年龄还不足14岁。1983年北大毕业,是当时最年轻的一位物理学学士。同年8月分配到苏州建设环境保护学院,还先后担任该学院团委书记和工会主席职务。他于1991年参加“TOFFL”和“GRE”考试,成绩突出,被美国、加拿大4所大学录取,同年秋出国留学,选择到美国内华达大学深造,并取得该校一等奖学金。1994年成为物理学硕士。当年与同校攻读教育学的台湾留学生张玉云女士在拉斯维加斯结婚。1996年8月,郑建中获物理学博士学位。他来不及出席授予他博士学位的庆典,便匆匆赶去参加了人生第二次博士研究生考试。如今,郑建中博士已如愿以偿地进入步肯塔基大学,一边以研究生身份转攻医学物理,从事各种癌症放射疗法研究,努力去搞取第二顶博士桂冠;一边以该大学讲师的身份证进行教学活动。&
郑建中博士撰写学术专论5篇,均被校刊所选用。1996年的博士论文获美国内华达州医学物理家协会优秀研究奖。
张帆,男,江西省玉山县冰溪镇七里街人,1969年3月出生于工人家庭。1975年至1980年就读于七里街小学。1986年在玉山第一中学毕业后,怀着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的愿望,考入江西师范大学,以当年该校理科新生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优秀新生入学奖学金,被录取到国内大学唯一新设立的教育传播系(电化教育专业)。1990年毕业,获教育学学士学位,因成绩优异作为该系86级唯一的保送生,被录取到河北大学教育系攻读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他结合河北省沙城二小的语文电化教学实验,撰写了《小学语文课堂电化教学设计研究—兼谈以“学会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硕士学位论文,并对教学设计、远距离教育等进行了认真研究。1993年6月毕业,获教育学硕士学位。同年9月,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攻读教育学原理专业教育社会学博士研究生,是国内研读该研究方向的首批两名博士生之一,他的导师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张人杰教授。在博士研究生期间,他对英国当代最有影响的社会学家之一、伦敦大学教育学院荣休教授巴兹尔·伯恩斯坦(Basil&Barnstein)的学说尤感兴趣,并以他的学术思想研究作为论文选题,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了《巴兹尔·伯恩斯坦教育实践社会学思想研究》的论文,1996年8月通过答辩,获教育学博士学位,分配到浙江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目前,担任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生教育技术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任讲师。1996年11月,参加了在厦门大学召开的第二届全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工作会议。&
张帆博士主要关注的学科有教育社会学、教育技术学和高等教育学。目前着重高等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的研究,并以对教育传播与技术领域进行跨学科研究和对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某些领域进行社会学研究作为今后科研的导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