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看书的好习惯是好习惯吗?

中国人阅读指南报告
中国人阅读指南报告
表1:2013年大众图书市场畅销书总榜(TOP10)
表2:2013年大众图书市场畅销书榜(TOP10) (注:去除政治、教材教辅、语言和音像制品类)
表3:2013年大众市场最受欢迎出版社排名(TOP10)
表5:2013年馆配市场最受欢迎出版社排名(TOP10)
表4:2013年馆配市场最受欢迎畅销书榜(TOP10)
表6:2013年馆配市场最受欢迎大学出版社排名(TOP10)
表7:2013年馆配市场最受欢迎地方出版社排名(TOP10) (以上据2013商报·东方数据、2013商报·卷藏数据统计整理)
  人类自结绳记事、甲骨刻字起,就与文化相伴,就有阅读的需求,渴求文化和读书显然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
  全民阅读立法列入国家立法程序;更为难得的是,在2014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他的首份《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建设时,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倡导阅读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尚属首次。一字千钧的破题之语,蕴含着国家思路、全局走向,让全社会和出版传媒界为之兴奋。&
  显然,从政府层面、从国家战略高度推动全民阅读,已成世界潮流。当今世界,经济社会越发达,知识的效用越显著。越是全民潜心阅读,知识的传递越快,新知识的利用率越高,从而有利于抢占发展制高点。美国将“阅读优先”作为教育政策的主轴,日本把书店叫作“文化的街灯”,法国建立“读书沙龙”让读者受益,英国要打造一个“读书人”的国度,韩国把阅读当作是国民教育的一环,印度提出“请我吃饭,不如送我本书”的交朋友原则……这一切均有国家战略的考量。&
  那么对于历史悠久,被誉为“文化中国”的国家来说,我们应该确立一个怎样的扶持政策和方针?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随着快餐文化的蔓延,我们的阅读又遇到了新的问题。尽管购物环境、居住环境大大提升了,但阅读环境还是不尽如人意。实体书店并没有随社区、CBD的繁华而同步发展;书城虽然越来越大,但多元经营也越来越盛行,许多只看书不买书甚至不看书的人流占据店堂空间;移动阅读虽然传播迅速,有时我们还“自豪”地说:爱阅读的人多了!但浅阅读也更加流行。人们开始意识到:我们的城市似乎越来越缺少公共阅读空间、缺少深度分享阅读的空间。营造一个全民阅读的书香社会,尚期待更多人士的参与。&
  相较法律的强制性,政府对于阅读的措施重点在于“倡导”,即政府更多的是一种行为号召,即使有国家行动、政府举措,其目的更在于形成鼓励、引导全社会热爱阅读、支持阅读的氛围。而日常的、持续的阅读推广工作,无疑更应该有赖于出版传媒文化界,更应该有赖于全社会公民自觉、自发地投身其中。&
  基于此,在2014年“4.23世界阅读日”到来之际,以“读友有礼,阅读有礼”为主题,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主持策划、由千余家机构共同联合发起了“首届中国读友读品节”相关活动,同步首次推出“中国人阅读指南报告”,旨在为国人提供一份阅读导览图。限于篇幅,我们试从“中国人阅读环境总体现状”、“中国人阅读导读与导购”和“中国人阅读的倾向和趋势”三个维度为切入口,以期勾勒当下乃至未来国人的总体阅读倾向、趋势。&
  中国人阅读环境总体现状&
  (一)以数字对比的方式审视国人阅读&
  ●中外读者阅读现状横向对比。早在1999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开始组织实施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项目,2000年的第一次调查结果显示,1999年国民狭义阅读率(指识字者阅读率,即每年至少有读一本书行为的读者总体与识字者总体之比)为60.4%,此后,该机构分别于2002年、2004年、2006年每隔两年发布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从2007年开始,由以往的每两年发布一次发展为每年发布一次。到日第11次全民阅读调查发布,全民阅读调查活动已经走过15年。&
  这11次的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国民图书阅读率1999年时达到60.4%,此后多年呈倒退趋势,2005年仅有48.7%。后经多年努力,2013年国民阅读率回升至57.8%,但增速依然缓慢。从阅读本数来看,2013年,中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仅为4.77本;比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犹太人的64本少得多。&
  横向对比,虽然各国的阅读调查角度有所差异,数据也未必精确,却也大致反映出国人阅读量偏少的事实。各国年阅读量统计的数据一次次冲击着国人的眼球,高经济增产指数和低阅读量成为人们诟病的话题。由此,加快推进全民阅读变得刻不容缓。&
  ●国内人均图书消费量20年徘徊不前。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规划司2013年9月发布的《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9月版)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共有出版社580家(包括副牌社33家),全国共出版图书414005种,其中新版图书241986种,重版、重印图书172019种,总印数79.25亿册(张),总印张666.99亿印张,折合用纸量156.78万吨,定价总金额亿元。与2011年相比,图书品种增长12.04%,新版图书增长16.62%,重版、重印图书品种增长6.17%,总印数增长2.85%,总印张增长5.12%,定价总金额增长11.32%。&
  生产与消费是市场的“两翼”,只有二者平衡协调,产业才能飞得更高更远。当下中国每年出版图书40多万种,已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出版大国。但平均到每个人的身上,我们的购书量(或消费量)只有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
  变化是当今中国唯一不变的现象。然而,在一切都迅猛变化的中国,有一项统计数字20年来却几乎没变,那就是人均图书消费量。1990年,我国人均图书消费量(扣除教材、教辅)为5.2册,2009年这一数字为5.6册。20年过去了,人均购书量只增加了不到1/2本。在最近10年来出书种类、销售码洋等指标相继翻番的背景下,这个20年徘徊不前的数字也显得格外刺眼。&
  为了进一步说这种“徘徊不前的数字”现实,中国出版传媒商报·首届中国读友读品节专题项目组参照国家统计局日发布的《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5404万人”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规划司2013年9月发布的《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提到的2012年“出版物发行”情况,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纯销售数据为68.32亿册。根据这两个国家机构提供的权威数据进行计算,得出的2012年人均图书消费量竟然只有5.04册。&
  ●国内公共图书馆:人均购书经费与人均藏书偏低。近年来,我国每3.7天就有一个图书馆新馆开馆,这两年还出现了面积10万平方米左右的湖北省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和广州市图书馆,上海浦东区图书馆就有6万多平方米。&
  根据文化部最新统计数据,2012年,全国共有县级以上独立建制的公共图书馆3076个;全国公共图书馆总藏量达7.89亿册(件),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0.58册,比2007年增长49%;各级财政对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总数达93.49亿元,其中购书专项经费14.78亿元,人均购书经费1.09元,全国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达4.34亿,文献外借册数达到33191万册次。&
  日发布的我国图书馆界第一份综合性研究报告《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报告2012》也令人振奋:县县有图书馆的目标基本实现,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基本形成;第一个公共图书馆服务国家标准《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发布;手机图书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等新的服务形式发展迅速;总分馆、流动图书馆、图书馆联盟等多种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模式日趋成熟;图书馆新馆建设持续升温,出现了一批堪称城市标志性建筑的图书馆。&
  不过,与这些快速发展并存的问题也不少。虽说图书馆在激增,但一到人均统计,就显得严重不足。报告也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平均每44万人才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平均每3201平方公里才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2011年我国人均拥有图书仅为0.52册,其中,人均拥有图书最高的地区(2.94册)与人均拥有图书最低的地区(0.19册)之间,相差达14.5倍;人均购书费最高的地区(7.65元)与人均购书费最低的地区(0.27元)之间,相差达27倍。公共图书馆资源总量的不足与配置的不平衡,使免费开放效益的发挥受到局限。&
  国家统计局日发布的《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到2013年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6072万人(城镇73111万人,乡村62961万人),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073个。中国出版传媒商报·首届中国读友读品节专题项目组根据这些数据进行计算发现,我国平均约每44.28万人才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与2011年“每44万人才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相比不难看出,图书馆在激增,但一到人均统计,同样显得严重不足。&
  ●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持续增长。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4月21日公布的第11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中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持续增长。包括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达到50.1%,首次超过半数。具体来看,2013年有44.4%的成年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较2012年的32.6%上升了11.8个百分点;41.9%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较2012年的31.2%上升了10.7个百分点;5.8%的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较2012年的4.6%上升了1.2个百分点;0.9%的国民用光盘阅读,比2012年的1.6%下降了0.7个百分点;有2.2%的国民使用PDA/MP4/MP5等进行数字化阅读,比2012年的2.6%下降了0.4个百分点。&
  相映成趣的是,同是在4月21日,亚马逊发布的一份通过在线调查得出的网民阅读习惯报告也显示,随着电子阅读器的日趋流行以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电子阅读已经融入了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中,有超过7成的人表示会尝试阅读更多的电子书,有29%的调查者表示“购买越来越来的电子书”。&
  ●“没时间”:成不读书最重要理由?每个人一天都只有24小时,随着其他媒体对人们时间的抢占,读书的减少就成为必然现象。当“不读书”成为一种现象或“时尚”的时候,出版业乃至文化的“丧钟”就敲响了。&
  阅读尚未成为中国人基本的生活内容,不少人聚餐、出游可以不打折扣,但是读书总是借口“有空的时候再读”,“没时间”已成为国民不读书的最主要理由。一些白领和大学生认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空闲时间有限是导致阅读量减少的重要原因。在北京中关村的IT业白领称自己经常需要加班,上下班往返路途要花4个小时,几乎没有看书的时间,平时有点空闲也都是在玩微博、微信和陌陌。&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近年组织策划的有关“企业家”、“农民工”、“大学生”、“城市女性”等不同人群、不同职业人士的系列阅读调查状况也发现,除了“工作太忙没时间读书”,系列调查还普遍显示,“没有读书的习惯或不喜欢读书”、“因看电视而没有时间读书”、“文化水平有限,读书有困难”、“找不到感兴趣的书”以及“不知道该读什么”都成为国民不读书的理由。&
  (二)阅读习惯变化现状&
  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和符号中获得意义的社会行为、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是读者与文本相互影响的过程。阅读习惯指“在阅读实践中养成的,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化地进行有关阅读操作的行为倾向”。它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个体读者在一定时期的阅读行为倾向,二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读者大众对文本认识的一种普遍现象。&
  ●文本变化对阅读习惯影响。人类文明史是一部阅读的历史。从悠久的阅读史来看,文本作为人类阅读活动的客体和对象,它的每一次变化对阅读都是一次冲击。文本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文字符号的变化。文本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文字符号。阅读的过程其实是对文字符号的意义阐释过程,文字符号的变化使读者对文本有不同的理解阐释,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读者的阅读方式。&
  二是载体形式的变化。以中国文献典籍为例,载体形式的每一次变化,都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从甲骨到简策,从简策到纸本,从手抄到雕版,从雕版到机器印刷,从纸本到电子本(移动阅读)。&
  事实上,人类阅读习惯的一系列转变,首先源于作为阅读对象的文本的视觉化和网络化特征。一方面,视觉文本和超文本形态飞速发展,如电影、电视、广告、摄影、形象设计、视觉表演、图文书、网络冲浪等景观充斥在我们周围;另一方面,人们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数字技术力图将原有的印刷文本转换为视觉文本、电子网络文本,使印刷文字逐渐成为图像符号的附庸和注释。人类的阅读因而进入了休闲时代、读图时代和读网时代。&
  ●影响中国读者购书的因素。影响中国读者购书的因素也多种多样,一项调查显示,有近半数读者首先考虑的是图书内容简介,考虑价格、熟人推荐、书名因素分列第二、三、四位,但选择后三个因素的人数总和还不及第一位的内容。读者在购书时考虑的因素依次是图书内容、价格、熟人推荐、书名、作者、媒体书讯书评、店员推荐、封面设计、图书排行榜、出版社名气、图书厚薄、图书广告和图书的开本大小。&
  (三)国内阅读推广现状和一些具体做法&
  在西方,负责世界阅读日活动推广的主要任务都落在图书馆协会组织,推广活动主要经费大都来自出版商的捐赠,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媒体广泛的配合,使得每届世界阅读日如同盛大的节日一样热热闹闹。近年来,全国各地都相继举办“读书节”、“读书周”、“读书月”等活动,阅读推广活动“范围扩大、时间延长、影响提升”,逐步形成“政府倡导、社会支持、媒体推动、专业运作”的模式,可以说形成了一定范围的全民阅读推广“热”。&
  图书馆、出版机构、民间阅读机构的阅读推广活动方兴未艾。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普及与广泛开展,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提倡和指引、政府相关机构的主导与扶持,也需要全社会的高度认同与积极配合,需要更多的民间努力和阅读者的自愿参与。近年来,在北京及全国各地都出现了许多民间自发组织的读书活动,并逐渐形成了大大小小各种类型的民间读书会,这对于推动全民阅读的具体落实,对于促进更多阅读活动的开展,是一种非常可喜的现象。&
  中国人阅读导读与导购&
  图书如何“导读与导购”是观察和审视国人阅读的关键环节。&
  (一)寻找导读的线索&
  ●报刊是导读主力军。中国出版传媒商报·首届中国读友读品节专题项目组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规划司2013年9月发布的《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提到的1918种报纸和9867种期刊进行跟踪和调查发现,有近80%的报刊都设有“阅读周刊”、“书评周刊”、“文化阅读”、“新书推荐”、“书评”、“阅读”专版(或专栏)等,推荐新近出版的新书书评、书讯、书摘及连载等。从这个意义上说,报刊无疑是导读的主力军。&
  ●门户网站“读书频道”(或“文化频道”)成了导读的新星。新华网悦读频道、人民网文化频道、中新网文化频道、中华网文化频道、新浪网读书频道、腾讯网(腾讯书院、腾讯读书、腾讯大家)、网易读书频道、凤凰网读书频道、搜狐网读书频道……各个门户网站“读书频道”(或“文化频道”)的风生水起,它们在新媒体流行的当下,也慢慢成了导读的另一新星。&
  值得一提的是,关注阅读推广的微博、微信以及一些阅读的微信客户端,由于推广的角度和方式新颖,它们从新媒体的角度在为阅读推广发挥另一种力量。此外,一些中央、省市广播电视频道的“读书栏目”或读书频道,虽然没有娱乐频道有那么高的收视率,但它们的坚守也是为阅读推广、导读和导购注入别样的力量。&
  (二)从“商报·东方数据”和“商报·卷藏数据”审视导读导购&
  依据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的两大市场数据(“商报·东方数据”和“商报·卷藏数据”分别监测全国零售市场、全国馆配市场)对中文纸质图书市场的年度监测来看,不难发现过去的一年里,纸质图书的市场趋势与由此呈现的国人阅读喜好。&
  ●实体书店和图书馆,你不来,你亏了。近年来,我国地面渠道图书零售市场的增长速度一直呈现逐渐放缓的趋势,2013年,实体书店图书零售继续面临网上书店的强劲挑战,多月的门店零售较2012年同期有所萎缩。&
  不过,在全国实体书店艰难前行之时,在诸多文化名人和行业人士及社会各界的大声疾呼中,呼吁多年的实体书店免税政策在2014年年初终成现实。中央财政还对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12个试点城市符合条件的56家实体书店给予奖励,发放共计9000万元的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这些资金用来帮助实体书店购买软硬件设备、支付房租、弥补流动资金不足等困难和问题。在这一政策利好的支持和提振下,实体书店也都纷纷在加强经营管理和提升服务水平上下功夫,一切以读者为中心,让读者在“逛”书店时有更贴心的感受和体验,找回阅读书香之趣。&
  受益于公共文化政策的持续利好,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整体发展迅速。但与实体书店相似,在网络等新媒体崛起的当下,图书馆作为传统的文化信息服务行业,也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不过,自2011年年初公共图书馆施行“零门槛”准入后,全国公共图书馆界都在探寻适应免费开放这一要求的相关举措,以更好地服务读者;也吸引了读者到馆人数和图书借阅量的成倍增长。诚如首都图书馆馆长倪晓建所言,图书馆,是从纳税人的腰包里掏的钱建起来的,你为什么放弃使用它的权利呢?在这里,无论贫富,不论身份,人人平等。你不来,浪费了。&
  ●从“商报·东方数据”、“商报·卷藏数据”审视2013年中国读者阅读喜好。从2013年“商报·东方数据”、2013年“商报·卷藏数据”分析数据中不难发现,中国读者最青睐文学、社科类读物,少儿类上升速度最快。就读者欢迎的阅读品种来说,在图书零售市场,社科类、科技类和教育类位居前三。它们在市场上的动销品种均超过20万种,随后是文学类、少儿类、艺术类和生活类。少儿类作为上升最迅速的阅读类别,品种数也增加得最多。在馆配市场,文学(I类)、经济(F类)和历史、地理(K类)则更受青睐,遥遥领先于其他品种。伴随公共馆市场对大众类图书采购需求的增加,文学类图书无论是在码洋或是在购买册数上,都保持继续上升状态;历史、地理类图书亦保持上涨;唯经济类图书的关注度则呈下降趋势。(详见表1、表2、表3、表4、表5、表6、表7)&
  ●《看见》等时政励志读品笑傲2013年图书市场。就畅销书来说,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的《看见》是2013年中国图书市场当仁不让的王者,荣膺两大图书市场排行榜的榜首,名人效益显著。&
  以柴静领衔的本土原创作家显示了在2013年畅销书榜单上的强势,以《幸福要回答》、《谁的青春不迷茫》等走励志情怀路数、大打亲和风的原创作品成为中国图书市场扛大旗角色,在两大榜单共20个排名中,只有《正能量》、《床边的小豆豆》、《邓小平时代》、《大数据时代》这四本外版图书。   
  此外,零售市场的不少畅销书也是馆配市场的畅销书,这也显示出这两大市场的联动愈加紧密。&
  ●商务印书馆、人民邮电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零售市场,读者最爱。2013年,从码洋上来看,在零售市场,中国读者最爱的三大出版社分别是:商务印书馆、人民邮电出版社和机械工业出版社。而在各细分市场中,排名又有不同。在中国读者最爱的文学类市场中,前三甲分别为长江文艺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湖南文艺出版社;社科类市场的前三名则被人民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和中国华侨出版社占据。&
  就单品贡献率(图书单个品种对码洋的平均贡献率)来看,社科类最高,其次是教育类和艺术类。其中,社科类单品贡献率居榜首的出版社是湖南文艺出版社,该社中码洋占比较高的图书为《正能量》等励志类图书;教育类的榜首出版社是商务印书馆,其码洋占比较高的图书为字、词典类工具书;艺术类榜首社是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其码洋占比较高的是字帖类图书。此外,在文学类、生活类、科技类和少儿类中,单品贡献率最高的出版社分别为十月文艺出版社、海豚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和明天出版社。&
  (三)国人阅读导购:品牌社和品牌书&
  ●文学类品牌社品牌书。阅读需要有闲暇,尤其是读“无用之书”长篇小说,更需耐心。虽说传统文学目前遭遇阅读退潮,甚至很多人喊出“文学已死”,但在中国文学一路步履沉重前行之时,依旧收获颇丰。不少优秀出版社对于文艺出版仍保有理想且在努力坚守,如人民文学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林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漓江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等老牌文艺社均有强大的名家吸引力和读者号召力。&
  相对于老牌的文艺社,一些地方文艺社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江苏文艺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漓江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也都各有所长。&
  ●社科类品牌社品牌书。涵盖了哲学、法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社科类读物是国人在最爱的阅读中排在第二位的阅读读物,仅次于文学类。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中华书局、人民出版社等一直都是传统社科品牌强社,推出了一系列影响力持久的社科图书品牌,如“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新知文库”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也因背靠社科研究机构而成为这一出版领域中的佼佼者。&
  此外,大学类出版社如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等均建立了自己的社科图书品牌,是这一领域中的中坚力量。&
  ●少儿类品牌社品牌书。虽然少儿社近年来因发展迅速受读者关注较多,但老牌实力社早已持续多年深耕细作。如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接力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明天出版社、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等出版社,都将内容生产和图书研发作为立身之本。如浙少社的“墨多多谜境冒险”系列、明天社的“笑猫日记”系列是当下少儿图书市场中最畅销领域——冒险、名家力作中的典范。中少总社近年开创的“植物大战僵尸”系列,开创了自主研发畅销族群的先河。安少社在低幼玩具书品牌以及动漫图书上颇有优势;二十一世纪社在加强重点图书系列“我的第一本科学漫画书”等的同时,打造幻想文学作品“蚂蚁帝国”书系;苏少社主打以曹文轩为代表的名家原创绘本、游戏型故事书等品牌;明天社则在杨红樱的“笑猫日记”、伍美珍的“阳光姐姐小书房”等系列之外,形成原创儿童文学的强势品牌阵营。&
  此外,长江少年儿童出版集团的组建拔得头筹。又如童趣出版有限公司、电子工业出版社易飞思公司、福建少儿出版社、新疆青少年出版社、湖南少儿出版社、新蕾出版社、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等出版机构和湖南天舟、上海童石等一批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也各有所长。在近年表现格外抢眼的出版社,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青岛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都由各自的教育背景向儿童出版领域延伸。一大批民营出版机构,如启发童书,蒲蒲兰绘本馆、蒲公英童书馆、新经典文化旗下爱心树等可谓是童书出版小而美的见证。&
  ●财经书品牌社品牌书。与中国社会经历商业转型,经济发展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密切相关,财经书的出版常常能迅速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
  在专业的财经出版社中,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当属老牌社之首,不少商界和政界的管理者都是读财经社的教材成长起来的。2013年,该社与同属财政部下辖的经济科学出版社等共同组建了中国财经出版传媒集团。从商报·东方数据来看,经济类细分市场排名TOP10是中信社、人大社、北大社、人民出版社、中国金融社、浙江人民社、机工社、社科文献社、立信会计社和清华社;而工商管理类则以机工社、人邮社、北大社、中信社、电子社、财经社、清华社、人大社、广东经济社、立信会计社等位居前十。民营力量中,目前活跃的则有湛庐文化、蓝狮子、时代光华、派力营销等公司。&
  此外,像经济热点、经典著作、金融理财、企业史传、大数据、另类经济和全民创业等细分类别中,都是值得关注的出版物。&
  (四)导购:大书城、知名网店、个性书店和其他&
  从导购的维度来说,中国出版传媒商报·首届中国读友读品节专题项目组调查发现,当下国内读者主要有这样的几个途径:一是实体卖场,比如各地的大书城。二是知名网店,当当网、京东网、博库网、孔夫子旧书网等。三是个性书店或特色书店。比如单向街书单、蜜蜂书单等。&
  中国人阅读的倾向和趋势&
  关注阅读,如同关注当下经济走势一样,令人担忧,但也怀抱希望。阅读的未来需要我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需要我们借鉴前人的探索。由此,中国出版传媒商报·首届中国读友读品节专题项目组通过调查分析,试图就未来中国的人的阅读倾向和趋势作几个判断和把脉。&
  ●从大牌名家把脉文学的热与不热。2012年作家莫言的获奖令中国文学界和出版界众多人士欢欣鼓舞,这种持续影响也让莫言在读者的关注下,作品迅速占据畅销书榜。但在莫言热的背后,却是传统文学的处境艰难和商业出版下网络文学拥有众多年轻拥趸的巨大反差。&
  虽说一大批新老作家尤其是大牌名家再度发力,如王蒙、贾平凹、金宇澄、韩少功、马原、阎连科、方方、余华、林白、苏童、陈希我、须一瓜、乔叶、徐则臣等人在这两年纷纷推出长篇小说,但面对年青读者对《小时代》这样充满物欲的青春文学的狂欢,我们还是感受到了人文精神在资本时代面前的失落。而在成熟的类型出版中,如在近年的推理小说热中,日系推理小说家一纸风行,在中国大行其道,原创作家却无人能及。这也部分显示出中国作家想象力和原创力的匮乏。&
  ●用“跷跷板”方式审视阅读的热与不热。当前诸如盛大文学、腾讯创世中文网、新浪文学以及各种基于移动端的阅读网站和论坛,已经成为中国流行文化和流行阅读的策源地;读者的阅读碎片时间也在越来越多地被手机阅读占据,多媒体新体验阅读将会成为时尚。&
  阅读就像是一个跷跷板,一边是电子阅读热潮,一边是纸质阅读受冷落。出版业从业者该如何把读者从手机阅读中,重新拉回纸书,拉到书店,让他们享受逛书店之乐,感受手指触摸纸张的书香之乐?在移动阅读时代,我们需要重新发现阅读,定位书店的价值,这是当前出版人在手机移动时代应思考的重要问题。&
  ●“24小时书店”照亮城市读书路。我国台湾文化地标——“诚品书店”24小时不打烊,曾让许多读书人念念不忘。当越来越多的人感慨于这个浮躁的年代,呼吁全民阅读回归之时,大陆一些地方的书店24小时不打烊,给读者打造了一个安静而从容的“深夜书房”。2014年4月,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开办24小时服务激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就是一个典型事例。&
  2013年,全民阅读和实体书店发展受到了空前的关注,亦成为书业一直在持续,并且越来越迫切需要付诸行动的事情。这一年,在全民阅读活动又一次得到激情推动之后,关于阅读问题的讨论,愈发充满理性而深入,阅读社会的正能量正在释放。这一年,从中央到地方,对于实体书店的扶持又往前推进了一步,尽管有的书店难挽颓势、关门停业,更有不少书店开启个性化发展、业态转型的新起航程。其实,以北京三联韬奋书店为代表的各地“24小时书店”带来的影响远不止于此。显然,其“深夜为读书人点燃一盏灯,一座城市就被点亮了”的效应将持久发酵。&
  据北京市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局长冯俊科透露,北京市2014年将加大对实体书店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支持发行企业开办24小时书店。今年内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将出现一家北京本地的24小时书店,这家书店由园区内的民营出版企业精典博维经营,目前是一家只在白天营业的普通书店;另外,北发集团也正在筹备试点开办一家24小时书店,具体选址未定,目前集团旗下拥有几十家新华书店门店。&
  ●门户网站“读书频道”仅仅吸引眼球是不够的。&
  近20年来,国内门户网络媒体历经风雨,不断壮大,频道也从过去的简单的新闻频道扩展到如今的财经、房产、娱乐、游戏、科技、体育等无所不包。读书频道,也随着网站自身的发展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出版业内不可或缺的宣传平台。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早前曾做过读者调查,近百位受访者中,超过60%表示,会通过网站获取图书资讯,可见,读书频道是他们接触图书的第一平台。但有些网站读书频道,不时出现类似“少女激情”、“偷情”、“追艳”、“多夜情”、“爱欲写真”、“妓女日记”……标题大胆出位,令人咂舌。&
  作为市场经济下的一个企业主体,网站固然要追求点击率以及经济效益,但是,对全民阅读品位乃至全民文化素养的提高,网站读书频道更应该考虑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网络的时代,原本就泥沙俱下,门户网站读书频道如果能在人人只讲盈利模式的大背景下,真正地负担起作为新兴媒体该负担的引导和建立新阅读方向的责任来,该是更加令人敬重的事情。&
  读书频道如何办好,是摆在网站面前的一个现实而尖锐的话题,躲闪不得。读书频道毕竟占据着新兴的网络资源,以独有的互动、即时、大容量、快速更新等特点,形成了在读者心中的日益强大的影响力,它们的好恶,自然会对整个社会的阅读导向有重要的影响。&
  ●有声读物兴起会威胁到传统阅读习惯吗?在传统观念中,有声读物表现形式为评书或是磁带录音,载体主要集中于磁带、CD或者电台广播,被用于娱乐或者外语学习。然而,与传统的评书或磁带相比,现代有声读物的获取方式大多依赖网络下载。而现如今,我国已经有包括天方听书网、馨雨听书网等多家听书网站,并且推出一批新派有声读物,其区别于传统的“朗读原文”形式,将文本内容进行编辑、筛选,转换为适听性更强的口语作品,其内容涉及小说、传记、经济、养生等众多领域,满足了不同年龄层和文化层的不同读者的需求。&
  一直以来,出版界悲观地认为,数字技术的出现给整个出版行业造成了沉重打击,但事实上,它正在以另一种方式推动着出版行业的发展,其典型例证是,有声读物正呈爆炸式增长。2012年,美国丹丹有声读物出版社共出品了1000个类别的书目,相比2011年增长了65%。美国有声出版机构联合会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美有声读物的出版数量为7237种,比2010年的6200种增长了17%,而与2009年的4602种相比,增幅更是超过了57%。英国最大的网络听书供应商Audible已将大约2.6万种电子书搭配了专业朗诵,该公司每月新推有声书1000多种,最终目标是推出近10万种。&
  原本有声读物是盲人、弱视人和老年人的喜爱之物,现在也能为孤独者带来乐趣。由此,有声读物的快速发展,也让很多人对这种文化消费方式感到担忧。追求纯正印刷的人认为,在做其他事情时听一本书带来的体验,根本不能与坐下来静静阅读相提并论。更有作家担心,有声读物的兴起会让静默阅读的习惯受到威胁。&
  ●数字化阅读和纸质阅读已接近“平分秋色”。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包括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的增势是调查中所有指标里最为迅猛的一个,五年内已从两成上升到四成,国民上网率和每天上网时长增长也引人关注。上海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上海市民阅读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在1000名12周岁以上的受访市民中,数字化阅读和纸质阅读已接近“平分秋色”,选择数字化阅读的比例随着学历的提升而增多。&
  ●人文经典国学、科普生活和通识阅读将会复兴。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进一步提高,科普生活类阅读将有所复兴。与此同时,如果把中国传统文化就像一棵大树,那么“经是根,史是本,子为枝,集为叶”——学习国学就要循序渐进阅读这些经典,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显得极为迫切。另外,涵盖文、史、哲、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主要学科领域,此类图书定位“通识”,是高品位的学科普及读物,能够满足社会上各类读者获取知识与提高素养的要求,这些类型的阅读也将会慢慢振兴。&
  ●立法将让阅读得到重视和加强。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相关人士透露,早在2013年8月,全民阅读立法已列入国家立法工作计划。全民阅读立法是现代新型的“促进性法律”,其责任主体是政府,不同于传统的“管理型法律”,即如果百姓对阅读条件不满意,就是地方管理部门在“促进阅读”方面的失职。&
  全民阅读立法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将全民阅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制定全民阅读规划,发布全民阅读调查情况,提供公共阅读场所,举办全民阅读活动,保障公民阅读权利等等。此外,农家书屋、职工书屋、社区书屋、各类图书馆等阅读场馆的建设也都应该是政府关注的焦点,如进一步加强农家书屋的利用率,更好地发挥农家书屋在全民阅读中的作用。同时“三馆一站”(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站)作为重要的公共阅读场所,也将得到重视和加强。&
【】 【】 【】 【】 【】
(责任编辑:shangy)  
中国出版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中国出版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出版网和该作品作者共同拥有,其他媒体转载或利用均须各自对应准确注明作品来源和作者姓名。本站申明严禁转载的作品,一律不允许转载。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出版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版权归原媒体及文章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
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行或网友投稿、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在15日内发信至 或致电:中国出版网编辑部 010- 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出版网  京公网安备号
法律顾问:北京市天理律师事务所 010-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 地 址:&&邮编:100073 电话: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养成看书的好习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