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之土,维子之稼。的维稼穑难成是什么意思思?

送李愿归盘谷序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送李愿归盘谷序
《送李愿归盘谷序》是唐代文学家写给友人李愿的一篇赠序。韩愈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他在送李愿回盘谷隐居之时写下这篇文章,借以倾吐他的不平之气,并表达他羡慕友人隐居生活的思想感情。作品别名送李愿归盘谷创作年代唐代文学体裁散文作&&&&者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序1
太行之阳有盘谷2。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3,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4,隐者之所盘旋5。”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6,进退7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8,罗弓矢9,武夫前呵10,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11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12。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13,秀外而惠中14,飘轻裾15,翳16长袖,粉白黛绿17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18,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19也。
穷居而野处20,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21;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22。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23,刀锯不加24,理乱25不知,黜陟26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27之途,足将进而趑趄28,口将言而嗫嚅29,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30而诛戮,徼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31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32;盘之土,维子之稼33;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34?窈35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36;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37吾车兮秣38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1][2]1、李愿,号盘谷子,唐时隐士,生平事迹不详。盘谷,在今河南济源。  2、太行之阳有盘谷:太行,山名;阳,山的南面叫阳。盘谷:在今河南济源北二十里。  3、丛茂:草木葱茏丰茂的样子。  4、宅幽而势阻:位置偏僻而地势险要。宅,位置。势,地势。  5、盘旋:盘桓,留止不去。  6、坐于庙朝:在宗庙和朝廷参议国家大事。庙,宗庙。朝,朝廷。。指大官居于高位,发号施令、  7、进退:这里表示使动意义,使……进退,即任免的意思。  8、旗旄(máo):旗帜。旄,旗竿上用旄牛尾装饰的旗帜。这是大官出行的标志。  9、罗弓矢:罗列弓箭,这是表示威仪。  10、武夫前呵:武士呼喝开道。  11、才畯:才能出众的人。畯,同“俊”。  12、入耳而不烦:形容爱听阿谀奉承的话。  13、便(pián)体:轻盈的体态。  14、惠中:聪慧的资质。惠,同“慧”。  15、裾(jū):衣服的前后襟。  16、翳(yì):遮蔽,掩映。  17、粉白黛绿:用来形容女子装扮得娇艳妩媚,面容白皙,眉毛美丽。黛,古代女子画眉用的青黑色的颜料。  18、负恃:依靠,指依靠自己的色艺而藐视他人。  19、不可幸而致:不可侥幸得到。幸,侥幸。致,取得、得到。  20、穷居而野处:指居住在闭塞简陋的山野中。  21、茹:吃。  22、起居无时,惟适之安:大意是日常生活作息没有固定的时间,只以舒适为准。适,舒适,在这里用作名词,为“安”的宾语。  23、车服不维:没有官职的束缚。车服,古代官员所乘的车子和所穿的官服依官位的高低而异,这里是用车服来代指官职。维,束缚、约束。  24、刀锯不加:刑罚不施于身。刀锯,古代刑罚中所用的刀和锯,这里泛指刑具。加,施加。  25、理乱:指国家的安宁与动乱。理,即治,唐人避高宗李治讳,用“理”代“治”字。  26、黜陟(chù zhì):官员的升降。黜,降职。陟,升职。不闻。  27、形势:权势。  28、趦趄(zī jū):想往前走又不敢走的样子。  29、嗫嚅(niè rú):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样子。  30、刑辟(bì):刑法,法律。  31、壮:在这里为意动用法,表示以……为壮。  32、维子之宫:是你居住的房室。维,句首助词,无意义。宫,室、房屋。  33、稼:种植农作物。  34、所:处所。  35、窈:幽深的样子。  36、无央:无尽。央,尽、完。  37、膏(ɡào):油脂,这里用作动词,指用油润滑。  38、秣:喂养(马匹等)。[2][1]太行山的南面有个(山谷叫)盘谷。盘谷那地方,泉水甘甜,土地肥沃,草木繁茂,居民很少。有人说:“因为盘谷盘绕在两山之间,所以名叫‘盘’。”也有人说:“这个山谷位置幽僻而地势险阻,是隐者所盘旋的地方(所以叫‘盘’。)”我的朋友李愿住在这里。
李愿说:“人被称为大丈夫的情况,我知道了。(一种情况是:)在朝廷上,(他)任免百官,辅佐天子发布政令;在朝廷外,就树起旗帜,陈设弓箭,卫兵在前喝道,侍从塞满道路,仆役们拿着他所需物品,夹道奔驰。(他)高兴起来就随意赏赐,发起怒来就任意处罚。才能出众的人聚集他的跟前,说古道今赞誉他的大德,他听入耳中而不厌烦。(他的家妓)眉毛弯曲,面颊丰满,声音清脆,体态轻盈,外貌秀丽,内心聪慧,(跳起舞来)轻薄的衣襟飘然而动,长长的衣袖遮掩面容。(他的)白粉搽脸,青黛画眉的姬妾,在排列的房屋中清闲地住着,自恃美丽,妒忌别的姬妾得宠;争着比美,求取他的怜爱。(这就是)被天子宠遇赏识、掌握了当代权力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我并非讨厌这些而躲避这种情况,这是命中注定的,是不能侥幸得到的。
(另一种情况是:他)居住在穷荒山野的地方,可以登高望远,可以整日坐在繁茂的树下,可以用清泉洗涤以自我洁净。从山上采来的水果,甜美可食:从水中钓来的鱼虾,鲜嫩可口。作息没有定时,只求安定舒适。与其当面受到称赞,哪里比得上背后不受毁谤;与其身体受到享乐,哪里比得上心中没有忧虑。不受官职的约束,也不受刑罚的惩处。既不了解国家的治乱,也不打听官吏的升降。(这就是)不被时代赏识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我就去做这样的事。
(还有一种人,他)在达官显贵的门下侍候,在通往权势的路上奔走,想举脚走路又不敢走,想开口说话又不敢说,处于污浊卑下的地位而不觉得羞耻,触犯了刑法就要被诛杀,希望有获得成功的万分之一的机会,直到老死而后停止(追求)。这样的人在为人方面是好还是不好呢?”
昌黎韩愈听了李愿的话,认为他讲得有气魄,与他斟上酒,并为他作了一首歌,歌词说:“盘谷之中,是您的府宫。盘谷的土,可以种禾黍。盘谷的泉,可以洗涤,可以溯沿。盘谷险阻,谁会争您的住所?盘谷曲折幽深,空阔广大可以容身;盘谷环绕弯曲,往前走却回到了原处。盘谷快乐啊,快乐无央;虎豹远离啊,蛟龙躲藏;鬼神守护啊,禁绝不祥。有吃有喝啊,长寿安康;没有不满足的事啊,还有什么奢望?给我的车轴加油啊,用饲料喂饱我的马,跟随您到盘谷去啊,终我一生要在那里自由自在地游逛。”[3]韩愈从贞元二年(786)18岁到京师求仕,直到贞元十八年(802)34岁,才被授以四门博士。在这十几年中,仕途一直不顺利。他四次参加考试,直到贞元八年,才登进士第;但以后连续三次参加吏部博学宏词考试,均未中选,因此没有授予官职。他求仕心切,于贞元十一年春,连续三次上书宰相,要求仕进,均被置之不理。不得已先后在汴州、徐州幕府中任职,郁郁不得志。到了贞元十七年(801)又赴京师求仕。韩愈求仕,不只是为了求得衣食,更重要的是为了实现救世的志愿。他在《与卫中行书》中说:“仆之心或不为此(指饮食衣服)汲汲也,其所不忘于仕进者,亦将小行乎其志耳。”这篇《送李愿归盘谷序》就是他在贞元十七年33岁时又到京师后写的。当时,他求官未遂,心情郁闷,满腹牢骚。因此在这篇文章中流露出了不遇之叹,不平之鸣。[3]本文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800年,韩愈来长安求官,一直未能如愿。他心情沉重,牢骚满腹,借写这篇临别赠言来吐露他的抑郁心情,表达他对官场丑恶的憎恨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文章主旨,是通过对李愿归隐盘谷的议论间接表现出来的。[4]
首段简洁叙述盘谷环境之美以及得名由来。接下来三个段落忽开异境,假借李愿之口,生动地描述了三种人的行为和处世态度:声威赫赫的显贵、高洁不污的隐士和卑污谄媚的官迷。通过对这三种人所作所为的刻意描摹,表明了作者对这三种人的抑扬取舍。最后,作者作歌肯定李愿的说法,在对隐士的赞美之中,讽刺当时昏暗的政治、骄奢的权贵和趋炎附势之徒。[4]
文章写得颇有特色。首先,叙述角度富于变化。作者采用多角度方法反复表现自己的观点:第一部分以简练的笔墨叙写了盘谷之美及得名的由来。第二部分借李愿之口,用两宾夹一主的手法写三种人的作为和生活:一种是高官权臣,声势显赫,穷奢极欲;一种是隐居之士,洁身自好,无毁无忧;一种是钻营之徒,趋炎附势,行为可鄙。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看似叙述李愿言论,实含作者强烈感情。第三部分,先用“壮之”赞美李愿的话,表明“愿之言”即“愈之意”;再以“歌”词极言盘谷之美、隐居之乐和向往之情,以第一人称口气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与态度,使整个内容表达委婉曲折,一唱三叹,体现了作者的巧妙构思。[3-4]
其次,在文体上,采用散体与歌赋韵文相结合的方式,恣肆挥洒,不拘一格。首段全用散体。中间部分以散驭骈,既有骈赋的章法,又有散文的气韵。句末用韵,长短错落,富有节奏感。骈散兼用而又能浑然一体,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4]北宋苏轼说:“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而已。”[1]
宋楼昉《崇古文诀》卷九:“一节是形容得意人,一节是形容闲居人,一节是形容奔走伺候人,却结在“人贤不肖何如也”一句上。终篇全举李愿说话,自说只数语,其实非李愿言此,又别是一格。”[2]
清人恽敬说:“字字有本,句句自造,事事披根,惟退之有此。”[1]韩愈(768~824),唐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常自称“祖籍昌黎(属今河北省)”,世称韩昌黎。三岁无父母,由其嫂抚养,自幼学习刻苦。德宗贞元时中进士,任监察御史,时关中天旱人饥,他上书请宽民徭,被贬为山阳令。赦还后,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入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即位,奉召回京,为兵部侍郎,又转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号文,世称韩文公。他性耿直自负,喜奖励后进。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文学上极力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继承先秦两汉传统,并加以创新发展,论证周密,气势雄健,把文章从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文风为之一变。因此,苏轼说他“文起八代(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之衰”。可见影响之大。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他的诗力求新奇,对宋诗影响较大。著有《昌黎先生集》40卷,《外集》10卷。[3]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江西省吉安一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江西省吉安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14高考)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送李愿归盘谷序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英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_作业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送李愿归盘谷序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英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送李愿归盘谷序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英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唆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维子之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1.对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曲眉丰颊,清声而 便 体——便:方便 B.采于山,美可 茹 ——茹:食 C.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 形势 之途——形势:权势,地位 D.处污秽而不羞,触 刑辟 而诛戮——刑辟:刑法 2.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是抨击所谓的“大丈夫”的一项是(&&&& ) ①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 ②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 ③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 ④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 ⑤武夫前呵,从者塞途 ⑥车服不维,刀锯不加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⑥ D.①②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叙述盘谷环境之美及得名由来,写盘谷是隐居的好地方,目的是以幽雅清静的盘谷来对照污浊肮脏的社会现实,表现隐者自视清高、不甘同流合污的情怀.B.文章接着以李愿之口描绘了三种人:声威赫赫的显贵、高洁不污的隐士和趋炎附势的官迷,于映衬、对比中表达他对官场腐化的憎恶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C.文章末段的赠歌极写隐居生活的舒适、无忧.立意深刻而善藏不露,句式偶俪而富于变化,流畅生动,和谐可诵,有一唱三叹之效.D.全文借赠序对象之口,表作者本人之意,通过鲜明的对照、强烈的褒贬、形象的描写、丰富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的爱憎,骈散结合,抒情达意,堪称一篇美文.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在草野之间过穷困的隐居生活,登高可以望远,一天到晚坐在繁茂的树林里悠然自得,用清澈的泉水把自己洗得很洁净.   (2)与其当面受到称赞,哪里比得上背后不受毁谤;与其身体受到享乐,哪里比得上心中没有忧虑.   (3)有吃有喝啊,长寿安康;没有不满足的事啊,还有什么奢望?& 苏教选修之《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送李愿归盘谷序
苏教选修之《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送李愿归盘谷序
[导读]苏轼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欧阳公言,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余亦谓唐无文章,唯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一篇而已。”是什么样的魅力让苏轼做出这样高的评价呢? 送李愿归盘谷序 1、掌握文中相关的字词及句式。 2、了解序文的特点。 3、理解韩愈当时的失意...
苏轼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欧阳公言,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余亦谓唐无文章,唯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一篇而已。”是什么样的魅力让苏轼做出这样高的评价呢?
送李愿归盘谷序
1、掌握文中相关的字词及句式。
2、了解序文的特点。
3、理解韩愈当时的失意心理。
《送李愿归盘谷序》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那时,韩愈时三十五岁正在京师赋闲。在这之前,他依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在徐州任推官。他常直言批评其上级和知己张建封的某些作法,可能不为张见容,愤然离去,等候新的调任(后授四门博士)。这是他在仕途上的一次不小的失意。《送李愿归盘谷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这时的心情。
背景介绍(一)盘谷:原称盘古,即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盘古。他在一个混沌的大鸡蛋里孕育成人,出世以后,开天辟地,造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风雨雷电、六畜树木、花草虫鱼、人类生灵等等。后人为了纪念盘古开天辟地的功绩,就在盘古出世的太行山上修建了盘古寺。后因音讹,传成了盘谷寺。据考,盘谷寺始建于南朝齐建元元年(公元479年),经唐朝扩建以后,成为一处知名胜地。
此说与韩愈文对盘谷的释义有所不同。盘谷
这篇序是送别李愿回盘谷的。
李愿:李愿是韩愈的好朋友,生平不详。隐居于盘谷,号盘谷子。
这篇序把盘谷这一地名写在题目上用意是强调李愿的去处。本文一开头就从盘谷地名写起,跟题目用意一致。解题检查预习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鲜少(
2、 听录音,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xiǎnmáojùnpiánjūchù
zhìzījūniè
rúmò研读课文第一节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一)字词解释
阳:山的南面叫阳。
丛:(聚集)
或曰:有的人
谓:通“为” 因为
(二)古今异义
盘旋( 古意:同“盘桓” ,留连、逗留)
(三)一词多义(之)
太行之阳有盘
谓其环两山之间
隐者之所盘旋
友人李愿居之
太行山的南面有个盘谷。盘谷中间,泉水甘甜,土地肥沃,草木繁茂,人烟稀少。有人说:“因为这山谷环绕在两山之间,所以称作‘盘’。”也有人说:“这个山谷,位置幽僻而地势阻塞,是隐者盘桓逗留的地方。”我的朋友李愿就住在这里。
盘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盘谷在太行之阳。“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写出了盘谷的富饶、美丽和幽静的环境,韩愈的友人李愿就住在这里。
文中描绘了哪三种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什么?
第一种人是所谓“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的“大丈夫”。这种人“利泽施于人”,声望极高;“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权势极大;“武夫前呵,从者塞途”,垣赫一时;“喜有赏,怒有刑”,一切以自己的好恶为转移;“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喜欢听阿谀之词;“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姬妾成群。这些描写,使那种身居高位、依仗权势、穷奢极欲的官僚的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种人是另外一些不遇于时的大丈夫—--隐者。这种人既“穷”也“闲”,但他们能欣赏大自然的美景,食用大自然的赏赐,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这种人
的想法是“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他们与世无争,超然物外。这是十足的隐者之风。这是李愿心目中的正人,他也是这样在做的。
第三种人,是那些钻营之徒。他们“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钻营吹拍,非常忙碌。他们进出权贵门第时的情状是“足将进而越趄,口将言而嗫嚅”,可笑复可怜,丑态毕露。这些人不怕秽污,不怕刑罚,只图徼幸于万一。死不回头。这是李愿直接抨击的对象。
李愿说的这三种人,实在只是两类:一类是已在高位的权贵和正向权贵拚命挤入的趋炎附势者,换句话说,就是已得志和尚未得志的小人;另一类则是鄙视这些小人的隐士,他们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是作者听了李愿这番谈论之后表示的赞叹。作者是用一首古体诗来表达的。这首诗唱出了隐士所居的盘谷的可爱。它进一步描绘了盘谷的土地肥沃,盘谷的泉水可以洗濯,可以游玩,盘谷的地势险阻而幽深。结尾的三句话“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表达了作者也想归隐的愿望。
文章开头一段写盘谷得名的缘由,对表达全文的主旨有什么样的作用?
通过介绍盘谷的社会和地理环境,强调盘谷是隐者盘旋的好去处,将人和地两相联系起来,点明送别的题旨。
研读课文第二节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 给 )人,名声昭于( 显扬 在 )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发出、发布)令。
李愿说:“人们称为大丈夫的人,我是了解的。他们把利益恩惠施给别人,名声显扬于当世,在朝廷上参与政事,任免百官,辅佐皇帝发号施令。
其在外,则树旗旄,罗(排列、分布)弓矢,武夫前(名词作状语 在前面)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 通“俊”)满前,道古今而誉(赞美)盛德,入耳而不烦。
他们到了朝廷外面,便树起旗帜,陈设弓箭,武夫在前面呼喝,侍从塞满道路,负责供给的仆役各自拿着物品,在路的两边飞快奔跑。他们高兴时就随意赏赐,发怒时就任情处罚。他们跟前聚集着很多才能出众的人,论古说今,赞扬他们的美德,这些话叫人听在耳中而不感到厌烦。
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通“慧”)中,飘( 使……飘动)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 被动 ) 、用力(古今 :把持权利)于当世者(介宾后置)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那些眉毛弯弯,面颊丰腴,声音清脆,体态美好,外貌秀丽,资质聪慧,起舞时轻薄的衣襟飘然而动,长长的衣袖遮掩面容,白粉搽脸,青黛画眉的女子,在一排排后房中清闲地住着,自恃貌美,忌妒别的姬妾得到宠爱;争着比美,一心要获取主人的怜爱。这就是受到皇帝的知遇,掌握了很大权力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啊!我并非厌恶这些而躲开的,只是命中注定而不能侥幸得到啊!
以上为第二段第一层
(利泽施于人) 取悦皇帝
(名声昭于时) 追求名利
(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手握重权飞扬跋扈
(树旗旄,……夹道而疾驰)
(喜有赏怒有刑)
(才畯满前,道古今而
誉盛德,入耳不烦)养尊处优
(曲眉丰颊,……争妍而取怜)生活荒淫
作者对这种人的态度:
逃之(鄙弃)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
高远(形容词作名词 高处 远方)洁(使动 使……清洁)
“住在隐蔽之处,处在山野,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在繁茂的树下整日悠然静坐,在清澈的泉水里洗涤,保持自身的洁净。从山上采来的果子,甜美可食;从水中钓来的鱼虾,鲜嫩可口。
起居无时,惟适之安。(宾语前置)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与其…孰若(固定结构 与其…不如)
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 定语后置 )
日常作息没有定时,只要感到舒适就安于如此。与其当面受到赞誉,不如背后不受诋毁;与其肉体享受安乐,不如心中没有忧虑。既不受官职的约束,也不受刑罚的惩处;既不问天下的治乱,也不管官吏的升降。这些都是遭遇不好、不行时不得志的人的所作所为,我就这样去做。
以上为第二段第二层
(穷居而野处……濯清泉以自洁)
淡泊名利无拘无束
(采于山……惟适之安)
(车服不维……黜陟不闻)
作者对这种人的态度:
行之(肯定)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进门)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意动,以……为羞) ,触刑辟而诛戮(被动) ,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侍候在达官贵人的门下,在通往地位权势的路上奔走,想要举脚进门却行止不定,想要开口说话却欲言无声。处于污浊低下的地位而不知羞耻,触犯了刑法而受到诛杀。希冀着获得非分名利的微弱机会,直到老死才罢休。这样的人在为人方面究竟是好呢还是不好啊!
以上为第二段第三层
⑶奔走伺候人
(伺候于公卿之门)
(奔走于形势之途)
(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
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
(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
老死而后止者)
作者对这种人的态度:
恶之(厌弃)
赏析第二段内容
回顾:该段陈述了三种人及作者对他们的态度
⑴得意人(用力于当世者)——逃之(鄙弃)
⑵闲居人(不遇于时者)——行之(肯定)
⑶奔走伺候人(不择手段的干谒者)——恶之(厌弃)
探析:作者描写的这三种人,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明确:第一和第三种人实际是和第二种人进行对比,突出隐者思想行为的高尚。小结首段叙述盘谷环境之美及得名由来。接着第二段借李愿之口,运用两宾夹一主的手法,写了三种人:声威赫赫的显贵、高洁不污的隐士和趋炎附势的官迷,于映衬、对比中表达他对官场腐化的憎恶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韩愈在长安等候调官,因仕途不顺,心情抑郁,故借李愿归隐盘谷事,吐露心中郁抑不平之情。
研读课文第三节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意动,以为……有气魄;代词) ,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助词,不译)中,维子之宫;盘之土,维子之稼(名词作动词 耕种) ;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主谓之间,不译)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
昌黎韩愈听了李愿的话,称赞他讲得有气魄。给他斟上酒,并为他作一首歌:“盘谷之中,是你的房屋。盘谷的土地,可以播种五谷。盘谷的泉水,可以用来洗涤,可以沿着它去散布。盘谷地势险要,谁会来争夺你的住所?谷中幽远深邃,天地广阔足以容身;山谷回环曲折,象是走了过去,却又回到了原处。
嗟盘之乐兮,乐且无殃;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嗟盘之(的)乐,乐且无殃
无不足兮奚所望(宾语前置)
啊!盘谷中的快乐啊,快乐无穷。虎豹远离这儿啊,蛟龙逃避躲藏。鬼神守卫保护啊,呵斥禁绝不祥。有吃有喝啊长寿而健康,没有不满足的事啊,还奢望什么呢?用油抹我的车轴啊,用粮草喂我的马,随着你到盘谷啊,终生在那里优游徜徉。”
说说最后一段中歌词的内容与前文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明确:紧扣第一段,赞扬盘谷的景物,紧扣第二段,赞扬了归盘谷的李愿,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本文赞美隐士、嘲讽官场,却又不尽是赞美与嘲讽。文中描写“大丈夫”的一段,就颇有艳羡之意,故借李愿言“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来表达,假如李愿真有嘲讽意思,也被前面官场的铺叙给掩盖了。也许作者瞧不起的,倒是第三种人,那些想做“大丈夫”最终没有做成的小人物。因此,文中作者的心情是矛盾的,他并非想做隐士,而是想做一番大事业,做不成则羡慕隐士生活的悠闲自在。
写作特点1、对比第二段中,有显贵权势与趋炎附势的逐利之徒的对比,也有安适无毁的隐士与以上两种人对比。造成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寓褒贬于形态刻画之中,寄爱憎于鲜明对照之中。
2、虚托手法的运用
第二段并非李愿之言,而作者运用虚托手法,借李愿的口,表达自己对人生和仕途的看法,作者尖锐地讽刺了那些声势显赫的大官僚和追求功名利益的无耻之徒,同时,既赞扬了李愿的归隐,歌颂了他的高风亮节,又避免了溢美之嫌。
3、瑰丽而刚健的语言
文章描写三种人,极力形容,各具情状,用词奇瑰而丰富,加以交错地使用骈、散句。造成一种浏亮顿挫而又富有辞采的格调,有六朝文的遗风。
本文一头一尾借盘谷的地理位置来赞美隐士李愿,文体不同,首段散文体,尾段歌行体。中间一大段却借李愿之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构思巧妙。气氛、排场、人物都写得非常到位,借代、排比、比喻,手法多变,语言时而工整,讲究对偶押韵,时而散漫,长短不一。最后的歌行体则有抒情效果,余味绵长。故多被后人推崇。
盘谷简介——
特点、谷名由来
声威显赫的显贵
三种人物——
高洁不污的隐士
趋炎附势的官迷 古歌收束——
苏教选修之《唐宋八...
品德与社会
Copyright& 北京学而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京ICP备号-1)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编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设备稼动率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