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谁写的与圣经谁伟大

欢迎来到小故事文章频道!精选美文天天欣赏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和《圣经》中的“道”
小故事网 时间: 佚名
《经》和《圣经》中的&道&
《道德经》上篇主要围绕&道&论述,下篇主要是围绕&德&论述。而在西方,耶稣是&道德&的典范,甚至成为一个象征符号。因为他为了替世人赎罪,忍受肉体和精神的极度。信徒出卖、信徒不认、被鞭打、戴荆棘冠羞辱、被本族人弃绝、被神弃绝,最后被钉到十字架上血液流干而死。《圣经》又写到耶稣就是&道&。
《道德经》和《圣经》中这两个&道&有何异同呢?
《道德经》的&道&
谈《道德经》中的&道&离不开谈&德&。老子认为:&道&是虚体无形无象的,人只能通过意识去感知它。但道又是圆满和谐融通一切的,万物由&道&产生,而且是内在于万事万物。&德&则是&道&在万物万事中显现出来的属性,也就是能言说能用理性来解释的&道&。换句话说,&德&是某些已知条件下的&道&。而&道&真正的内涵则是用人的理性概念是不能解说清楚明白的。
&道&与&德&不可分离,但又有区别。&德&是&道&在人世间的体现,&道&是客观规律,而&德&是指人类认识并按客观规律办事。人们把&道&运用于人类社会产生的功能,就是&德&。
但是我们仔细研读《道德经》第25章&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发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段论述会发现,老子的&道&是没有人格属性的。它没有意志,没有好恶,更不是一种超自然的精神力量。但他并没有贬低人,相反认为人是很尊贵的,把&人&与&道&、&天&、&地&并列为&四大&,并且认为认为&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换一种说法就是:&道&生长万物,养育万物,使万物各得所需,而&道&又不主宰万物,完全顺任自然。当然作为和&道&并列的四大之一的&人&,&道&也不会去直接惩罚人,而是让人自己自然地做出。
《圣经》中的&道&&&&耶稣&
在圣经中只要讨论耶稣,一定要提到圣父耶和华和圣灵,因为父、子、灵是三位一体的神,就是有三个位格,但是是不可分的,是一位神。这和《道德经》中的&道&一样,用逻辑理性是讲不清楚的。下面是有关经文:
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太初与神同在。万物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籍着他造的。(《圣经&约翰福音》1:1~3)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圣经&约翰福音》1:14)
从日出之地到之处,使人都知道除了我以外,没有别神。我是耶和华,在我以外,没有别神。我造光,又造暗;我施平安,又降灾祸;造作这一切的是我耶和华。(《圣经&以赛亚书》45:7~8)
神说:&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嘎,是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全能者。&(《圣经&录》1:8)
耶稣受了洗,随即从水里上来。天忽然为他开了,他就看见神的灵仿佛鸽子落在他身上。从天上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圣经&约翰福音》3:17)
当时,耶稣被圣灵引到旷野,受魔鬼的试探。(《圣经&约翰福音》4:1)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在《圣经》中&道&指的是耶稣,。耶稣是道成了肉身,他是化的神,具有人的性情,让人们在现实中看到&道&的真理和恩典。在耶稣复活升天后,圣灵又大大行使神的大能。由于耶稣与耶和华、圣灵的不可分性,使得元初创世中&万物都是籍着他造的&也能成立,使得&这是我的爱子&的耶稣基督救恩也能建立,使得日常中&道&能&被圣灵引着&进入信奉者的生活里。在这里,&道&和&德&合一了,耶稣更像《道德经》中的&德&,是自然之&道&在现实世界中的彰显。
简而言之,两个&道&有一下异同。
《道德经》的&道&更倾向于唯物,不具有人的性情,&道&不直接惩罚,也不直接救赎,也不给人定计划。初始的人是没有罪恶的,人有罪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人应该顺自然之&道&合乎&道德&的生活存在。&道(天)人合一&是人的至高境界,&朝闻道,夕死足矣&是古人对&道&完美追求的写照。通过修仙得&道&可以达到永生自我的存在。
《圣经》中的&道&更倾向于唯心,具有人的性情,作为&道&的神直接惩罚,更给予自然恩典和特殊恩典。这些都是神主动参与的,神对每个人都定有人生计划。人是有罪的,人不通过耶稣是不能完成自我救赎的。人只有在圣灵的引导下才能进入&道&,并且顺服,无条件的顺服神,按照神的话语生活存在,才被救赎,才能永生不死。这才是&合乎道德&。
我更倾向于二种&道&的融合:世界是由一个有人性情的神造的,人可以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来做出选择,最终达到大爱和大美结合的&道(神)人合一&。
&道&本身是很难理解清楚的,以上是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供大家参考讨论吧。
推荐文章>>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_道德经_与_圣经_养生思想比较_张正荣
下载积分:2000
内容提示:道客巴巴文档,_道德经_与_圣经_养生思想比较_张正荣,值得下载、分享、收藏。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5:07:16|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_道德经_与_圣经_养生思想比较_张正荣
官方公共微信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东方圣经道德经-齐善鸿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道德经》与《圣经》中“道”的思考和比较--《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道德经》与《圣经》中“道”的思考和比较
【摘要】:老子的"道"与《圣经》中的"上帝"作为东西方的终极追求,体现了东西方对于生命价值的定位。本文试图通过比较老子和圣经中的"道",阐述"道"不但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孕育万物并成为万物的法度,同时也是精神世界的最高范畴,是文化道德的灵魂,其目的是在这大道隐没的时代,思考及探索处于精神困境的东西方文化发展方向和个体生灵的出路。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B223.1;B971【正文快照】:
世界上任何大气象的哲学都是立根宇宙本体论和价值论建立深渊博大的思想体系的。只有解决了宇宙真相和价值本原问题,万物的存在才有依托,人的生命与价值才有所本、有所原。“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传》)形而上的本体论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根本精神。正如西方文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郭风雷;[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段爱明,张建新,彭长康,莫凤英;[J];安徽体育科技;2003年02期
李祝喜;[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王艳华,庞立生;[J];长白学刊;2003年05期
朱荣英;[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吕晓乐,杨晓;[J];中国远程教育;2002年08期
李存;;[J];当代文坛;2006年02期
何生根;[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牛建宏;[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坚毅;[J];东岳论丛;2001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崔景贵;[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陈晓晖;[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马治国;[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甘永成;[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许龙;[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吕立杰;[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秦艳贞;[D];苏州大学;2004年
尹爱青;[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田国行;[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林丹;[D];北京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曹永国;[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杨进;[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张妙文;[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张爱武;[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李琳;[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王紫媛;[D];郑州大学;2002年
李琼;[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张香兰;[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陈淑翠;[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李菁;[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承贵;王永义;;[J];天府新论;2006年03期
杜丽燕,秦伟;[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程党根;[J];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11期
肖立斌;;[J];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09期
夏丽志;;[J];齐鲁学刊;2006年03期
梦海;[J];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04期
徐向东;[J];哲学研究;2001年10期
杨一之;[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3年06期
陈家琪;;[J];读书;1989年03期
牟钟鉴;[J];东岳论丛;199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新;;[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谢地坤;;[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杜镇远;;[A];康德哲学及其现代意义——纪念康德逝世2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王路;;[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许为勤;;[A];“哲学、宗教和科学:传统与现代的视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赵林;;[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孙向晨;;[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问永宁;;[A];首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暨第九届全国易学与科学学会研讨会、第十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陈焕章;;[A];《国学论衡》第二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韩星;;[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赵强;[N];中华读书报;2008年
单纯;[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秋实;[N];上海科技报;2003年
张政文;[N];光明日报;2005年
周雁翎 北京大学出版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李翔海;[N];中华读书报;2006年
;[N];解放日报;2007年
雅平;[N];中国邮政报;2007年
岛石;[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张政文(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N];光明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高深;[D];浙江大学;2006年
赵广明;[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王新生;[D];复旦大学;2006年
李丽;[D];吉林大学;2006年
吴畛;[D];吉林大学;2006年
曲爱香;[D];浙江大学;2003年
任丽新;[D];山东大学;2006年
潘明德;[D];复旦大学;2006年
郭丽双;[D];复旦大学;2006年
王艳;[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广;[D];南京大学;2011年
罗健;[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王建鲁;[D];西南大学;2007年
任俊红;[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李新;[D];吉林大学;2005年
陈会亮;[D];河南大学;2006年
段府;[D];浙江大学;2008年
吴星辰;[D];黑龙江大学;2007年
黄义玲;[D];四川大学;2007年
李伟纳;[D];复旦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圣经》伟大,《儒经》渺小,为什么?求答案_百度知道
《圣经》伟大,《儒经》渺小,为什么?求答案
提问者采纳
首先必须说明,我赞美《圣经》,决不是为了赞美迷信的宗教,更不是为了引诱大家都去加入基督教;同理,我批判《儒经》,也决不是动员大家都去阅读《圣经》,更不是要求大家现在还去信仰那早就已经“死去了”的“神”的“上帝”,而真正有价值的“上帝”,从来就只不过是一个可能象征“真理”的符号而已。我的“赞美”和“批判”,全都是仅仅从人类思想发展史的哲学“学理”的角度出发,而完全与神学和宗教无关。我之所以赞美《圣经》,是因为《圣经》的确在推动人类思想的发展和进步的最初的历史中,为全人类,首先是为西方人类作出了真正巨大的贡献。简直可以说,如果没有《圣经》及其广泛地传播,西方人乃至全人类,都将不可能会有今天如此普遍的关于人类“平等”、“民主”、“自由”,乃至“科学”等伟大的观念。我之所以批判《儒经》,是因为《儒经》的确在推动中国人思想的发展和进步方面,不仅没有起到任何正面推动历史的作用,而且完全相反,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也包括在近现代中国的历史中,始终都在起着严重阻碍中国人思想发展和进步的极其相反的坏作用,以至直到今天,中国人还依然在以形形色色儒家传统的方式,盲目地拒绝“平等”、“民主”、“自由”以及“科学”、“宪政”、“法治”等人类中最普适的观念。我在今天的文章中,特别把对《圣经》的赞美和对《儒经》的批判放在一起对比,是为了行文的方便,因为在如此短篇的文章中,我既不可能详谈《圣经》,也不可能详谈《儒经》。但确实有一点,是《圣经》和《儒经》二者所共同关心,但却绝对彼此完全相反的东西,而在我看来,正就是这个“东西”,构成了《圣经》的“极其伟大”,而同时也正就是这个“东西”,构成了《儒经》的“极其渺小”。这个“东西”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它就是《圣经》和《儒经》各自对待“偶像”和“偶像崇拜”的极其相反的心理取向或情感(精神)态度。《圣经》可以说简直是对一切“偶像”均深恶痛绝,更是诅咒、严禁对一切“偶像”的崇拜。而《儒经》则截然相反,它绝对是在中国人中兴起“偶像”崇拜陋习的总根源,《易经》简直就是《偶像经》,其中的卦名、卦辞、卦象全都是具象“物”的“偶像”,它们几乎将永远决定中国人愚昧的可悲命运;而《论语》则是首先提出了中国人永远要崇拜的“人”的“偶像”——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最终自然是孔子本人,乃至后来更扩大到了历代极权专制统治者的“独夫民贼”。其他的儒经,也全都是一心一意为“偶像崇拜”服务的歪“经”。可以说,《儒经》,整个就是一部完完全全为了蛊惑中国人永远从事“偶像崇拜”的歪“经”;从而中国人的历史,也便自然而然变成了一部完完全全“偶像崇拜”的历史。研究了四十多年的哲学、逻辑、思维方法、人类思想史以及世界通史,我可以非常负责任地告诉我亲爱的同胞,犹太人为什么在世界上最聪明?其他暂且不论,最重要的奥秘之一,即:犹太人是世界上最没有“偶像崇拜”陋习的民族。中国人为什么在世界上最愚蠢?其他暂且不论,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即:中国人是世界上“偶像崇拜”陋习最普遍、最长久,且最严重的民族,乃至今天仍在盲目崇拜“孔子”的“偶像”,以及其他的“偶像”,甚至还更包括崇拜毛泽东等更近代的政治“偶像”。冥冥中我突然感到了一种悲哀,一种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悲哀”,“偶像崇拜”的悠久的陋习,是否真是已经形成了中国人永远都难以去除的某种“基因”?它或许还确实可能已经造成了中国文化“体制”中的某种“癌症”?此“癌”不除,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文明,将如何取得真实的进步?我只请我亲爱的同胞自己数一数,自古至今,我们中国人到底为自己树立了多少“偶像”?您知道吗?您数得过来吗?既有许多“物”的“偶像”,更有许多“人”的“偶像”。但有一点我要告诉您,这一切,全都从您所最盲目崇拜的孔子开始,更由他的儒家后学不断地在中国历史中推波助澜,而这,正就是那在中国广泛大力推行愚蠢的历史的狂波巨澜!正是因为有了孔子及其儒家的思想传统,中国人成了一个铁杆“偶像崇拜”的民族;正是因为中国人是个铁杆“偶像崇拜”的民族,中国人成了世界上最愚蠢、最遭罪,而且最顽固不化乃至还要永远死抱儒家传统不放的民族。不过,对于中国人的古代思想,我还是要多说几句。其实,除了孔子及其儒家,中国还有道家、墨家、名家、兵家、法家、阴阳家等其他各家的思想。他们在“偶像”和“偶像崇拜”的问题上并不与儒家完全相同,有的还截然相反。例如老子的《道德经》中就完全没有“偶像”和“偶像崇拜”,实质上它还坚决反对“偶像”和“偶像崇拜”。老子在《道德经》中曾严厉地指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显然,在老子看来,无论“天地”,“圣人”,它们全都不可能成为人们崇拜的“偶像”,它们对“万物”和“百姓”均毫无“情感”,它们全都只能是毫无情感(精神)意义的“偶像”,而根本不可能是自然的“真像”(其实是“真理”,可见老子在这里,完全是从“道”也即“真理”的角度进行观察和论断)。正是因此,在“天地”、“圣人”的眼里,“万物”、“百姓”全都只不过是不必“同情”、不必怜惜的“祭品”(“刍狗”);如果人们竟然要去盲目地崇拜它们,那就完全只能说,是人们自身的“自作多情”,甚至还更应该说,是人类自身愚蠢地“自作孽,不可活”。很显然,两千多年来的中国人全都无视了老子真诚的教导,却盲目地听信了孔子及其儒家的蛊惑,以至做了悠悠两千多年崇拜“天地”、“圣人”以及其他种种“偶像”的“自作多情”、自甘“愚蠢”的人类。事实上,我们还应该看到,由于老子《道德经》的非宗教、非神学,而完全只属于人类自身的哲学智慧,所以,《道德经》的智慧价值原本应还在神学的《圣经》之上;可惜它对于人类历史的实际影响,由于中国历史上《儒经》对它的遮蔽以及儒家文人蓄意对它的歪曲,不仅远不如《圣经》,反而在中国历史中成了儒家的附庸(儒家文人王弼首先把老子的《道德经》改造成了附庸于儒学的《玄学》),以致还产生过不少负面的作用。例如后来的“道经”、“道教”,实际上越来越变得庸俗不堪,甚至完全堕落成了最粗俗的崇拜神鬼“偶像”的迷信,即是历史中显然的明证。尽管如此,我却坚信,老子及其《道德经》的价值,随着伏羲卦画符号的抽象的(易大象)逻辑精神、康德批判理性哲学先验的逻辑思想在未来的必然复活,以及它们共同在未来中国《人学》中先验直觉综合中的全新的再现,它们将肯定会在21世纪之后的世界人类思想的发展之中,重新焕发出伟大的真理之光。21世纪应该是中国以及全人类《人学》的世纪,因此也将是伏羲、老子和康德的伟大真理的思想重放光辉的世纪。(请直接进入我个人的网页: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圣经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德经与人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