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十大热点问题的教育 存在着问题

中国存在哪些教育问题?_百度知道
中国存在哪些教育问题?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教育问题的相关知识
其他3条回答
教育,最主要的途径是读书。 学精神 ,学人文, 学意识形态,学文化 。此文化非彼文化 ,并且所谓的文化是读书,是教育的最后一步,而且不是最关键的一步。不是死记硬背, 不是数不清的公式, 不是看不懂的电路图,不是微积分,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我没有那么伟大的理想, 想要当科学家 ,学者, 发明家。。。。。术业有专攻,中国那么多所谓的科学家,发明家,学者,数学家。
我不想成为那样的人!小时候傻的可爱, 老师问你们的理想是什么。 全班都回答想成为科学家 ,发明家。。。。。当然我也不例外,至此我认为所有的所谓的知识 ,小学到大学,它真的教了我们什么? 说实话,我突然觉得教育只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这么简单,仅此而已。说的实在一点,就像上厕所为什么要用纸,买东西为什么要给钱...
中国教育我认为不好\
第一条 不好在 中国教育 把老师当成一个讲师 (当然老师确实就是讲师)
但是一个关键性问题
就是学生都要跟着老师的思维去走
这里就出现一个关键性问题
老师要是没有引导好学生 那么很多学生是无法进入老师的思维领域.
一般都是老师应到学生学习
但是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要跟着学生思维走
给不同学生 用不同方式解答问题
教育不同的学生
在中国好学生优秀学生评定在于两个方面 一是课本知识(切记这个知识不是吸收知识而是哪怕你死记硬背下来的知识也是优秀的成绩)
二是听话否 这个听话第一老师说叫你站着 你蹲着坐着都不是好学生
这个是一方面的体现
另外一个方面的体现
学生不可以有超出书本范围的思维和问题
比如 当学...
教师教给他一切的知识,却就是不教他认识自己,不教他利用自己的长处,不教他如何生活和如何使自己幸福。最后,当这个既是奴隶又是暴君的儿童,这个充满学问但丧失理性、身心都柔弱的儿童被投入社会,暴露其愚笨、骄傲和种种恶习时,他就变成了我们悲叹人类的苦痛和堕落的基础。——卢梭(法国)
【我个人强烈觉得,这句话应验了现在的中国教育!】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设计在线 :: 中国当代艺术设计教育反思――制造大国的设计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您现在的位置: &
& 中国当代艺术设计教育反思――制造大国的设计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所有文章快捷检索
中国当代艺术设计教育反思――制造大国的设计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间使用空格
相关旧文快速搜索
[ 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任何内容!][]
--彭亮(1中南林学院 2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 湖南长沙 410004)
[摘 要] 本文从批评的角度对中国当代的艺术设计教育进行了分析,从制造大国的设计教育泡沫现状;高等设计教育产出与中国制造业需求的错位;计划经济模式影响根深蒂固的设计教育体制;重“道”轻“器” 、重“艺”轻“技”的中国设计教育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并对中国设计教育改革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关键词] 制造大国;艺术设计;高等教育;批判;反思
中国真正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起步的,国内对设计教育的研究一直是在不断的争论中进行的,如同所有的理论总是滞后于实践一样,艺术设计教育也总是落后于现代制造业的实践。这一点在中国当代的艺术设计教育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一方面,中国的现代制造业在迅速崛起,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几乎冲击着所有经济领域和制造产业。在制造业经历了跨越性发展阶段并实现工业产值高速增长的同时,却出现了高等设计教育产出与中国制造业需求错位的状况,起步不久的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正在以不成熟的设计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为中国的现代产业提供着滞后的服务[2]
2.制造大国的设计教育泡沫现状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在20多年来有了飞跃的进步与发展。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在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引导下,在制造业迅速发展后对设计人才需求的就业市场驱动下,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迅速扩张,在进入21世纪后的今天,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大国。据初步统计:中国目前一共有设立设计专业(包括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等)的高校(包括高职高专)已达 上千所,每年招生人数已达数十万人,设计类专业已经成为中国高校发展最热门的专业之一。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设计教育是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与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因此面临的问题与困难特别突出,而且中国的设计教育至今还是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尚未真正定型与成熟[3]。 设计在线.中国
如果从数字上看,中国设计教育在近10多年来发展迅速,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无论是综合性大学、理工大学、农林大学、师范大学、甚至包括地质与财经大学)都纷纷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一时间,艺术设计突然成为国内的最热门专业之一。在中国的中学的高中阶段,初步形成了文化成绩考不上普通大学的学生就改学艺术和美术现象,通过短时间的所谓“速成培训”与“考前辅导”班,艺术与设计专业的报考人数多得惊人,虽然国内的高校目前学费最贵的就是艺术设计专业(全国平均每学年学费是8000――15000元人民币),但是,交钱学设计的学生有的是,每年有上百万的考生。德国卡塞尔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盖尔哈特?马蒂亚斯(Prof. Gerhard Mathias),对中国设计教育的现状,一针见血的指出,中国的艺术和设计院系已经蜕变为一家家营利企业,其产品就是一批又一批从有缺陷的教育流水线上培训出来的次品毕业生,每年达数十万人,可是这些被称之为“设计蚂蚁”的设计学生,刚出校门就已无法适应全球化经济浪潮的对现代设计人员的要求,更遑论去担当设计教学之重任[4]。在他看来,中国的当代设计教育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巨大泡沫。
3.高等设计教育产出与中国制造业需求的错位
虽然中国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迅速, 盲目扩招带来的设计教育过度膨胀,但是在专业设置与课程教学体系方面却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大部分学校的专业设置基本集中在艺术设计、装潢设计、广告与包装设计、室内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等所谓通用设计的专业中,中国每年培养的数十万设计毕业生,大部分拥挤在广告、包装、室内设计等以装饰为主的服务行业中,于此带来的后果是,中国在近10多年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广告与包装污染大国,建筑与室内环境污染大国,国内的大、中、小城市的建筑与城市环境已经沦陷为广告、招牌、招贴的海洋,中国的“月饼”、“棕子”包装现象成为过度设计的典型,乃至于在国家法律与法规的层面上来限制规范广告与包装、建筑与室内环境的设计。
但是,值得令人深思的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如此庞大的高等设计教育体系与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地位形成着巨大的反差,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大国和制造大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与销售大国,家电制造与出口、家具制造与出口、服装制造与出口、玩具制造与出口大国。一直到今天,中国仍然没有培养出自己的汽车设计大师、家电设计大师、家具设计大师、服装设计大师、玩具设计大师。由于中国制造缺乏自己的设计与品牌,中国的制造业在近年来频频被西方发达国家以“反倾销”的理由给予制裁,我们可以从近日美国对中国木质卧室家具出口反倾销的典型案例中,汲取严重的教训。更令中国制造产业担心的是,在今后一段时间,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国将不断地针对中国纺织、服装企业进行一系列的反倾销。
中国的当代设计教育进入了一个十字路口,目前我们培养的学生与制造业的要求差距越来越大,但是社会与产业对高等设计专业教育的要求却越来越高。但是由于中国教育体制的关系,高校设计教育的与产业发展的跟进不够,高等设计教育的发展滞后于产业,在这方面要进行深层次的研讨,国内从南到北高校的设计教育,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院校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中国作为“世界制造的工厂”,艺术设计教育需要以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来解决未来中国制造产业的需求。
一方面是中国设计人才匮乏,另一方面是设计专业学生分配难,毕业生无法完全满足企业需求,许多人改行从事其他工作;二是国内设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在沿用传统艺术和美术教育的方式,忽略了设计教育应与产业需求结合的特点。这反映了设计教育与产业需求终端之间的矛盾,也同时说明了设计教育与中国的制造产业的对接产生了错位。设计在线.中国
在这方面反思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发展设计教育的政策也是可以得到一定的教训的。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从国家政策和政府层面上抓设计是从产品“包装”开始的,而且当时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制造业出口产品是“一等的产品,二等的价格,三等的包装”。所以,由国家经济委员会牵头,专门成立了中国包装工业总公司与中国包装技术协会,下设包装装潢设计委员会,各省市也成立了相应的包装装潢设计分支机构,组织全国与行政大区的“包装装潢设计大赛”。与此同时,包装装潢设计也成为中国高等设计教育起步最早的专业之一,几乎所以的高校工艺美术系都设立了包装装潢设计专业,中国的产品包装装潢设计有了快速的发展,而且也培养了一大批包装装潢设计人员。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广告、CI企业形象设计、室内设计的兴起,上述专业又进一步成为国内高校的设计类热门专业,并且在中国曾经创造了“太阳神” CI企业形象设计、“秦池”白酒广告等“神话”般的设计策划案例,与中国制造产业发展进步最关键的工业设计专业成为中国设计教育体系中发展最滞后的专业。广州美术学院童慧明教授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中国工业设计20年反思》等系列文章中,对中国设计教育20年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反思,认为虽然这20年来中国“平面设计”、“环境设计”、“广告设计”的进步很大,但是无法回避中国工业的核心―制造业的产品设计的滞后,对中国设计教育界的理想与产业经济和市场热点不合拍的现象作了理性的分析[5]。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回顾中国25年来的设计教育发展历程,可以认为在设计教育的学科与专业设置方面,存在着决策的失误,中国一直到现在,仍然是三流的产品设计与质量,影响中国制造业的核心因素仍然是产品的科技创新与设计研发,而包装设计与广告,用现代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设计”的观念来看,是应该逐步弱化的设计专业,日本的“无印良品”(取消包装)、瑞典的“宜家家居”(很少广告,用产品说话,DIY模式)风行全球,就是一个产品设计发展的国际大趋势。
在这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亚洲新兴工业国家与地区的设计教育体系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差,二战后的德国、意大利、日本,20世纪70年代后的亚洲四小龙,特别是韩国与中国台湾地区,经济振兴与制造业的腾飞与工业设计教育的繁荣是同步发展的,特别是韩国以“三星集团”为代表的工业产品设计,从电器到手机,已经赶超德国与日本,成为亚洲设计的杰出代表。如果从国家发展战略与民族振兴的高度看设计,目前国内一些城市的大学生发起了盲目抵制“日货”的行动,但是如果中国的工业产品的设计与品质上不去,仅仅去消极的抵制其实是下策;韩国从发展工业设计教育和民族工业的角度去抵制“日货”的策略,才是真正的理性爱国行动,韩国的影视产业、足球运动、汽车工业的崛起都是值得中国人深思的。
中国的设计教育与中国制造产业的需求并没有形成有效的接口,设计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加,而且还必须优化教育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和地区结构。人才培养必须以适应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与制造产业的需求为主要目标,尤其要与国际接轨。目前的设计人才培养方式与社会产业需求终端之间存在错位,教育部门并不很清楚社会产业领域所需人才,最后用人单位往往要负担额外的职业教育成本。对于这个问题,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学术带头人柳冠中先生给予了非常深刻的评述:“与设计教育的”不良性过度“所形成对照的是设计产业的幼小或畸形。设计教育与设计产业处于严重的失衡状态,造成我国设计业的两端大,中间小的模式,即设计教育与设计需求的增大,专业化的设计队伍与合格的设计人才却相当缺乏。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设计人才被大批量、快速的生产着,另一方面巨大的设计需求却不能得到满足,类是经济学的术语:滞胀。”[6]设计在线.中国
4.计划经济模式影响根深蒂固的设计教育体制
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中国的教育体制的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还是根深蒂固的,从大学的名称、学制、办学层次到专业的设置、教学大纲、课程内容、教材编写等,都是由国家教育部在进行统一管理的。正如潘懋元教授所言:“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看来自两方面的挑战――世界科技革命和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如果说,前一个挑战可能是世界共同的问题,则后一个挑战是中国特殊的问题。”[7]
作为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在高等教育上一直推行这种统一的模式,其结果是令人值得反思的。以设计专业教育为例,就可以得到许多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目前这种大一统的设计教育模式,在不断大规模的培养才一批又一批的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从中专、大专、本科到硕士、博士研究生,但是却没有真正培养出当代中国制造产业急需的、非常职业化的汽车设计师、家电设计师、家具设计师、服装设计师,乃至中国制造产业中的一些出口规模非常大的劳力密集型的特殊产业急需的设计人才,如玩具设计师、钟表首饰设计师、服饰鞋类设计师、家居用品设计师都非常奇缺。
中国目前设计艺术教育正面临着专业设置与布局不合理混乱局面,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艺术设计”学科,专业方向太少,与日益发展的制造产业与生活方式的变化不相适应。一些与艺术设计相关的专业方向太少,而在教育部统一的专业目录规范下,又无法得以拓展,研究生教育、本专科教育、成人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职业教育拉不开距离,形不成优势互补和各自特点,这也是专业单一而又混乱的原因之一,其二是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的不规范,这种状况应当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以及与名称的混乱情况进行了剖析,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潘鲁生教授认为这种类似“大跃进运动”式的设计教育发展的后果不是对学科的良性发展,不是对设计专门人才的优质培养,而是对艺术设计学科的葬送和人力资源的浪费。[8]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家具制造与出口大国、玩具制造与出口大国、珠宝首饰制造与出口大国、陶瓷玻璃制造与出口大国,但是这些制造产业急需的设计专业在国家的“艺术设计”学科目录中都没有一席之地,相比之下,反而在欧洲发达国家的设计大学中,仍然在继续保留这些专业,并且发展成为具有硕士与博士学历层次、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设计专业教育,成为国家制造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如今,英国、北欧的陶瓷玻璃制品占领了全球所有高端产品的市场,作为陶瓷(China)的故乡,现在中国市场上的高档日用陶瓷玻璃几乎成为日本、韩国、英国产品的一统天下。反之,中国本来已经具有很雄厚学术与技术基础的陶瓷设计教育,包括原来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中国轻工业部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系、中国美术学院陶瓷系,却在20世纪90年代的国家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中取消或者削弱了陶瓷设计专业,在高端日用陶瓷产品市场失去的同时,中国的陶瓷设计教育却在朝“陶艺”的方向发展,在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陶艺家”和“陶艺”产品。陶瓷设计专业变成“陶艺”专业,陶瓷设计教授变成“陶艺家”,已经工业化的陶瓷工厂大量破产,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手工“陶艺”作坊。
家具设计专业也一样,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家具设计教育与中国现代家具产业的发展同时起步,走过了20余年的历程并取了初步的发展。在短短的2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国的现代家具教育与中国现代家具产业共同走过了从小到大,以弱到强,从无序走向有序,从国内走向国际,持续多年的跳跃性发展之路,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中国现代家具教育体系与中国现代家具工业体系。但是20世纪90年中期“家具设计专业”被国家教育部取消,调整到艺术设计专业、工科的木材学技术专业与工业设计专业,成为大杂烩,削弱了家具设计专业的职业性,家具作为一个发展速度非常快的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却没有对口的设计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设计在线.中国
在中国教育部取消“家具设计专业”的同时,全球顶级的美国罗得岛设计学院、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芬兰赫尔辛基艺术设计大学却把“家具设计专业”从建筑设计与工业设计系中独立分离出来,专门成立家具设计系,进一步强化家具设计专业。西方现代家具设计高等教育的建立与西方现代家具产业的兴起同步,都是伴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浪潮而发展起来的。从1919年德国包豪斯学院开始创建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起,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促进全球制造业进步的第一推动力,其中美国的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罗得岛设计学院、德国乌尔姆设计学院、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英国皇家设计学院、芬兰赫尔辛基艺术设计大学等一批世界著名设计大学更是成为西方现代家具设计人才的摇篮。西方现代家具设计教育与家具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相互支撑和共存发展,西方现代家具在于20世纪的崛起与腾飞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现代高等艺术教育体系的创建和发展,现代家具设计高等教育成为欧美家具腾飞的第一推动力,一代又一代家具设计人才毕业于高等设计院校,兴起一波又一波的现代设计运动与创新。
因此,我们有必要冷静理智地认清中国设计教育的现实,重新理清发展现代设计教育的思路,取消全国“大一统”的专业设置与办学模式,重新思考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设置,重新思考中国设计院校布局,在办学模式与专业特色与区域经济产业相适应,重构中国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使设计教育真正成为中国现代制造产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共同迎接“中国设计”时代的来临。
5.重“道”轻“器”、重“艺”轻“技”的中国设计教育体系
与上述现象形成对比的是,目前中国的高等设计教育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在强调“拓宽基础、淡化专业”的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强调“通才”教育的定位上,提出要培养面向未来的信息技术时代的新一代设计师,培养“全能”的设计师。在办学目标与学科建设方面把主要精力放在中专升大专、大专升本科、本科申报硕士点与博士点。而真正的设计专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纸上谈兵、脱离实践的“理论设计”或“模拟式设计”的状态中,特别是设计技能的实践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的车间与设备,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设计大学的水平,也低于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设计大学的水平。
从20世纪50年代一直到80年代,大陆高校中的艺术设计专业设置一直是在普通大学中的艺术系、美术系与工艺美术系中(1980年后,开始在少数工科大学设立艺术设计专业),基本上以工艺美术装饰设计教育(包装装潢设计、广告设计、染织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等)为主,在工业产品设计方面,长期以来,是以传统手工艺美术品为主(陶瓷设计、漆器设计、特种工艺等),一直1988年-1989年大陆的高校还在展开关于“工艺美术”与“工业设计”的概念之争,现代工业设计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才开始起步;在教育体制方面,设计教育一直是以纯艺术的美术教育和传统工艺美术教育为基础,从师资结构到学生素质,长期以来“重艺轻技”,尤其是严重缺乏以培养动手能力为主的技术实践教育,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是导致中国设计教育落后于国际现代设计教育的关键因素之一。现代设计教育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包豪斯学院开始起步,一直是强调艺术与技术的统一,技术教育在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长期缺失,应该值得认真反思。
特别需要关注的是,虽然今天中国大陆的许多院校的设计教学与课程设置(尤其是实践教学)还未能达到20世纪30年代德国包豪斯已取得的高度和水平,但是我们设计理论学界却开始“批评包豪斯”,认为包豪斯模式已经是一个“设计传统”,包豪斯模式已经过时了,并提出了“建立有民族优良道器’文脉的‘有机设计’体系”[9]。事实上,艺术设计教育界对包豪斯的贬褒或误解,往往是出于对包豪斯设计教育模式了解的偏颇与深层次研究的缺失。设计在线.中国
当然,包豪斯的教育体系并不是一个已臻完美的成熟模式,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与历史条件下,“艺术设计”教育究竟怎样与“科学技术”教育实现有效的“统一”,包豪斯的教育模式并没有完全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包豪斯的“车间(作坊)”与“工厂学徒制”相结合的设计教育模式对于现代设计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进一步形成了20世纪西方现代设计教育的基本模式。
由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当代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和体系,中国的现代设计及设计教育源于中国的工艺美术教育,长期从属于纯美术(绘画),从民国初期的图案教育一直到今天的艺术设计教育,我国的现代设计教育萌芽于20世纪初期,探索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一个世纪来,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经历了从“图案”――“工艺美术”――“艺术设计”的不同发展阶段,我们虽然曾经在民国时期和20世纪80年代初期先后引进了“包豪斯”及西方的设计教育模式和体系,但是这种“引进”并没有真正切入到制造产业、教育体系和经济制度的深层,而只是浮在形式模仿的表层形态。中国 “大一统的设计教育模式”,已经造成中国设计教育体系在21世纪的经济竞争中的新一轮落后,只要看看亚洲新兴工业国家韩国、新加坡、泰国以及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的设计教育和制造产业的同步发展的成功案例,就足以证明当代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问题所在,对于正在走向工业化或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中国设计教育体系,包豪斯的设计教育模式依然是值得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典型案例。
另外一个值得学习的典型案例是台湾以技术教育为中心的设计教育体系。二次世界大战后,台湾开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大力发展科技与教育,提升工业产品的竞争力,重点发展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由于早期的台湾经济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为特征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大量的产品都是OEM的形式来样加工生产,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台湾经济开始迅速腾飞,随着工业现代化的进程,台湾开始从OEM转向ODM,从台湾制造转向台湾设计,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台湾政府开始重视设计教育,在岛内的专科学校设立工业设计学科,培养现代工业设计人才,台湾现代设计教育从专科教育开始起步,到20世纪70年代发展迅速,由于台湾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工业升级目标的确立,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增多,台湾政府教育部制定了 “建教合作实施方案”的教育政策、鼓励支持“官、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机制,制造业与高校的产学合作进一步加强。通过“建教合作实施方案”,大学及学院有的通过政府机关的方式进行官产学合作,一方面与企业合作,师生双方都获得了资金、项目和实际的工作经验,企业也可以获得高校的技术支持和设计方案。
随着台湾制造业从OEM向ODM的转变, 1973年,台湾教育部将专科职业教育司改为“技术及职业教育司”,大力发展高等技术教育,根据台湾地区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同时,劳动力高移的需要,采取了两个重大措施:一是控制专科学校数量的增长,提升办学质量;二是组建本科技术学院,提升职业技术教育办学层次,构筑完整的技术教育体系。提出“技术教育应有更多弹性,并建立系统,直至与大学平行”的改革原则,在原来专科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一批技术学院,重点发展台湾工业急需的高等技术人才,在专业设置上以现代工业设计为主,商业应用美术设计为辅。1974年8月,成立了台湾工业技术学院工业设计系,招收四年制的学士学位学生,随后于1979年成立设计研究所,开设了工业设计硕士班,1983年开始招收工业设计博士班学生。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台湾经济及产业向高新技术发展的趋势,社会对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增多,台湾政府采取重大措施,将一部分办学基础较好与教学水平较高的技术学院升格为科技大学。在教育体制方面,台湾的设计教育一直是强调职业技术教育,构建与普通高等大学平行的技术教育体系,形成了从职业高中、专科学校、技术学院、科技大学与研究所,从中等、专科、本科到硕士及博士阶段的完整的以技术为中心的设计教育学科体系。[10]设计在线.中国
今天,我们正处在中国设计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全球制造业中心的转移,面对“中国设计”时代的来临,这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更应该重视设计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等关键环节的构建,使中国从世界的“工厂”进一步成为兼有设计研发中心、技术创新中心、贸易服务中心等多功能的世界制造业基地。工业设计是制造业发展的先导行业,由于工业设计在制造业中的核心地位和关键性作用,世界各国在发展制造业的过程中往往把它作为龙头,通过加速工业设计的发展带动整个制造业的发展。日本、韩国、我国的台湾地区制造业的发展成功经验就证明了这一点[11]。
我们正置身于设计教育的严重滞后与制造产业发展迅速的矛盾与冲突之中,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21世纪,通过对25年来中国设计教育的回顾与反思,强烈的感受到现代设计教育将是打造中国制造强国的原动力,只有从源头上去真正构建中国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培养新一代的中国设计创新人才,积极参加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竞争,才能在21世纪实现中国制造产业的真正崛起与腾飞。设计在线.中国
作者简介:彭 亮,(1956―)男,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南林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教育、家具设计与室内设计。地址:广东省顺德新城区德胜东路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 电话:5 &邮编:528300邮箱:
参考文献:[1] 林衍堂,柳冠中.中国工业设计现状分析与对策[M]. 2004年中国工业设计峰会论文集。[2] 袁熙肠.《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3] 盖尔哈特?马蒂亚斯.
年的中国设计教育[J]. 中国设计在线,2005年8月。[4] 童慧明.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中国工业设计20年反思[J]. 装饰,1999年第1期。[5] 柳冠中.走中国当代工业设计之路[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4年。[6] 潘懋元.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7] 潘鲁生. 关于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J].装饰,2003年第4期。[8] 翟墨. 批评包豪斯[J].美术观察,2003年第1期。......
责任编辑: dolcn
设计在线链接代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教育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