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家中老人对传统节庆的记忆,融入对家乡的浓重情怀,写一篇论文,题目自拟题目作文600字。

> 【答案带解析】创意表达(50分) 1.每个人都曾感受过亲情的关爱,亲情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
创意表达(50分)1.每个人都曾感受过亲情的关爱,亲情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请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题目自拟。
(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3)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
(4)字数不少于600字。
(5)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班名。2.题目;让我
的一句话要求:①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如“自豪”“流泪”等,使标题完整;②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班名。 
握着母亲的手
她有一双光滑的手,甚至比我的还要白嫩一些可是每当我看见这样一双美丽的手,心里都会浮出一丝不屑:四十多岁的女人终究要靠化妆品来欲盖弥彰,用化妆品和金钱堆砌的光鲜有什么意义呢?于是在我...完整答案请上满分5网查看,
考点分析:
考点1: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审题技巧 & & & & & & & & & & & & & & &
一、审什么? &
(一)审体裁 &审题首先要确定体裁,一般情况下,每种体裁都有它自身的“标志”,抓住了显现体裁“标志”,就可以确定所给题目属于哪种体裁,应写成什么体裁的文章。 &
1)有“回忆”“记??”“??的事”“??的生活”“??的人”等“标志”的,应写成记叙文。如《回忆我的母亲》《记我的同桌》《我的中学生活》《值得赞美的人》。 &
2)有“介绍??”“??的话”??的自述“??的制作方法”等“标志”的,应写成说明文。如《介绍一本工具书》《秋天话菊花》《西红柿酱的制作方法》。 &
3)有“说”“议”“谈”“论”“评”“辨”“驳”“从??谈起”“从??说开去”“由??想到的”“??的启示”“读??有感”等“标志”的,应写成议论文。如《说谦虚》《谈骨气》《“友邦惊诧”论》《读〈荔枝蜜〉有感》。 & & (二)审重点 &审题不仅要确定文章的体裁,还要确定题目写作的重点。 & 以记叙文为例,记叙文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写人为主、记事为主。 &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要侧重于人物形象的描绘,要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道德情操、性格特征等,并适当地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穿插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来刻画人物。如《我的老师》《妈妈》《我尊敬的一个人》《英雄》等之类的题目都可以写成写人为主的记叙文。 &记事为主的记叙文要扣住记叙的要素来写,把记叙的各要素交代清楚,把事件的脉络及发展过程叙述明白,使读者有个清晰完整鲜明的印象。如《童年拾趣》《挫折》《难忘的一节语文课》《成功的喜悦》等之类题目都可以写成记事为主的记叙文。 &(三)审主题 &审题还要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来确定文章的主题,而确定文章主题的关键就是抓住题目的“题眼”。 &“题眼”是题目的灵魂,是题目的核心,把握住了“题眼”,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题。 &
1)作文题目是一个词语,题目即为“题眼”。如《妈妈》、《春游》、《荷花》等,写作文的时候就要抓住“题眼”,弄清楚是写人、写事、还是写景,然后展开联想,确定中心,完成作文。 &
2)题目中,一般起修饰作用的词语是“题眼”。如《课间十分钟》、《可爱的玩具》、《难忘的一件事》、《骄傲的爸爸》等,题眼就是“课间”、“可爱”、“难忘”、“骄傲”。 &
3)作文题目中的动词一般是“题眼”。如《过生日》,“题眼”是“过”,文章就要写清“生日”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或气氛中“过”的,是怎样“过”的。又如《这件事教育了我》、《我爱我的小闹钟》、《瞻仰烈士陵园》、《清明节忆王大伯》等,题眼就是“教育”、“爱”、“瞻仰”、“忆”。&
(四)审范围(或数量)。&
& 1)时间范围,如《课间十分钟》,选材的范围就是下课后和上课前所发生的趣事和进行的活动;《家乡的傍晚》时间范围指定得很具体,是“傍晚”;《国庆节见闻》时间就是国庆节。&
&2)空间范围,如《公园一角》,地点就是“公园”,而且是公园里的一部分“一角”。《校园新风》所写的人和事应该是校园内发生的而不是校园外发生的;《瞻仰烈士陵园》地点就是“烈士陵园”。 &
3)数量范围,如《难忘的暑假生活二三事》,写的事情可以是两件,也可以是三件,但是不能只是一件,十件八件也不行;《难忘的一个人》记叙的主要人物是一个,而不是两个或三个。 &
4)审清楚叙述的对象及其关系。如《我的同学》和《我和我的同学》,这两个题目都是写人与人之间的同学关系,但是前一个题目叙述的对象是“同学”,只能用第三人称(他或她),而后一个题目叙述的对象却是“我”和“同学”可用第一(我们)。《我爱语文课本》叙述的对象是“我”和“语文课本”,关系是人和物。 &
(五)审人称。 &
& &有些题目对人称已有明确的提示,不容易混淆,如《我的爸爸》《我的寒假生活》。而有些作文题对人称并无明确要求,就要从内容上判断采用哪种人称。如《一件使我感动的事》就只能用第三人称“他”;《给xx的一封信》就要用第二人称“你”或“您”了。而像《一件有意义的事》就可以用第一人称“我”也可以用第三人称“他”。 &&
二、怎么审? &
& &题目是文章的材料和中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是文章的“眉目”、是文章的“眼睛”。仔细分析和反复考究题目文字是写好作文的先决条件。审题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文章中心思想的确立,材料的选择,将影响全篇内容是否符合题目要求,决定着构思能否按正确的方向展开。审准了题意,文章才会切题;否则,就会偏题,甚至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 &那么怎样科学的审题呢?有哪些科学的步骤呢? & &
1、抓关键词。题目的关键词语,就是作文题目的“题眼”,往往表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揭示了题目的意义。扣住了“题眼”也就是抓住了作文的写作重点。 &
2、逆向审题。有些作文题,从字面上分析,从正面思考,恐怕绞尽脑汁也找不到突破口,不知从何下手。但是如果运用逆向审题,穿透字面上的障碍,从反面去思考,立即就能明确写作的范围和对象,瞬间就能把题审好。 &比如写《静静的夜晚》这篇作文,如果从题目字面上理解,从正面思考,是很难下笔的。夜晚静静的,万籁俱寂,有什么好写的呢?但是在“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如果能够逆向审题,眼前立即就会变得明亮起来,就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其实,《静静的夜晚》这个题目要求写的是在静静的夜晚发生的不平静的事情:静静的夜晚,大地万籁俱寂,但是,老师在灯下备课、种子在破土、小苗在生长、树叶在沙沙作响、河水在哗哗地奔流、小偷在蠢蠢欲动、边防战士在站岗放哨、公安人员正整装待发、党政领导在筹划方略、一个个小生命在呱呱落地??思维的闸门一经打开,就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再如写《古老的小镇》这篇作文,从题目字面上看,是写小镇的古老,其实是要写古老小镇的新生,写它的新气象、新风貌、新变化。《一件平凡的事》,其实是要写出事情的不平常的意义;《一个平凡的人》,其实是要写他的不平凡的事迹。掌握了逆向审题,一见到这类题目,就能迅速穿透文题表面的障碍,把思维引向反面,很快审好题目。逆向审题,可以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
3、填补标题法 &此方法适用于较宽泛性的标题。命题者故意藏头去尾,使题目带有较大的迷惑性,增加审题难度。审题时只要在原题目的基础上添加新的条件,使题目的范围缩小,内容进一步具体化,题旨就会显露出来,从而化难为易。 & & 譬如题目《风景》,如果用填补标题法审视,在原题目前面加上“大自然的”、“小院的”、“学校的”等新条件,使题目相应成为《大自然的风景》《小院的风景》《学校的风景》,题目意思更明白了,文章就容易把握得多了。像这类题目还有《歌声》《心事》《忏悔》《尝试》《变化》等。 & & 运用填补标题法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 & &
(一)补充的内容一般指人物、时间、地点、事件或物品,越具体越好。如前面说的《风景》补充题目后,能从小处着眼,可以以小见大来写;但若补充成《祖国的风景》,题目仍很宽泛,写时就不好把握了。 & & &
(二)补充的位置可在原题目之前或之后,也可以在题目的前、后同时添加,但不得擅自改变原题目,只能在草稿纸上或心中进行填补。 & & &(三)如果命题者没有附加要求(从现在考试趋势来看,淡化要求、鼓励创新),补充时可以使原题变为以写人为主,也可以使原题变为以写事为主,如《哭笑不得》可以填补成《哭笑不得的人》或《哭笑不得的事》。 & &&
4、虚题实做法&
& & &有些作文题,由于概念抽象,难以把握。对这类题目,可以化大为小、化虚为实。&
& & &比如《追求》这个作文题,看起来很大很虚,但是如果把它落实到某一具体的人和事上,就非常容易下笔了:可以写一位老师的追求、一名下岗工人的追求、一个中学生的追求,等等。总之,各行各业人物的追求都可以写。(当然也可以写成议论文,论述当代青年应该追求什么,当代中学生应该追求什么。)像课本中《背影》写的是父亲的背影;《一面》写的是“我”和鲁迅的一面之交及这一面对“我”的影响。
考点2:话题作文
初中话题作文 &拟题技巧
一、添加成分法——在话题或话题中心词的前后加上修饰、限制等成分,构成作文的题目。&
(一)、在话题中心词前面添加法。 &
1、加上表修饰的成分——形容话题特征性的词语。 & &例:《美丽的谎言》 、《迟到的掌声》、《可贵的诚信》、《永恒的快乐》 &
2、加上表限制的成分——从时间、数量、范畴各方面对话题中心词加以限制 。例:《我的七彩梦》、《最后一滴水》、《昨日的足迹》 &
3、加上表明态度、观点的成分——此时文章的标题往往是论点的概括。例:《呼唤诚信》、《拒绝眼泪》、《慎用宽容》 (构成动宾短语,前面的“呼唤”表明作者的态度)&
(二)、在话题中心词后面添加法。 &
1、加上对话题的相关阐述,形成标题。 & 例:《阳光,是一种语言》、《快乐,不需要理由》、《眼泪的自述》、《宽容的力量》&
2、加上对话题作用的描述或比喻诠释。 例:《理解——沟通的桥梁》、《知识——进取的动力》 &
二、巧用修辞———修辞能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生动鲜明地把意思表达出来。 &
1、比喻、双关 & & &&
例(1)《我渴望老师的“阳光”》(适用于关爱、帮助、理解类话题) & & & & &&
(2)《家,我们成长的避风港》(适用于“家”、“集体”话题)&
(3)《承诺,连缀成美丽的水晶珠链》(适用于承诺、信用等话题)&
(4)《忘忧草》(适用于快乐等话题)&
(5)《我最需要一剂良药》(文中“良药”既能治腿疾有能治心病,一语双关,内蕴丰富 )&
2、借代 & & & &
例(1) 《黑白债》(紧扣母亲乌黑发丝中的白发展开叙写,揭示岁月无情、母爱无价这一真谛,借色彩代本体,又亮出线索,寄托深情。) (2)《人生需要掌声》(标题借“掌声”代“鼓励”,很有创意)&
3、反语 & & & &&
例(1)《我发现了家中的“贼”》(家中几次“失窃”,“作案者”原来是瞒着别人给灾区寄钱的一家人的三个成员,题中用“贼”,贬词褒用,凸现一家人的高尚品德,幽默风趣。) & & &&
(2)《“铁公鸡”二三事》(写出某同学平时总是很小器,可谓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但在帮助他人时,他却是最大方的一个,以此来突现他的高贵品质 )&
4、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 & &&
例(1)《小树又快活了》、《读水千遍真有趣》(前者运用拟人辞格让小树具有人的感情,后者把“水”拟作能“读”之物,用的是拟物辞格)&
(2) 《标点家会》(适用于“贡献、作用、团结”等话题)&
(3)《门锁的承诺》(适用于“门、诚信、秘密”等话题)&
5、对偶 & & & &
例(1)《朋友最真,友情最贵》(适用于“朋友、真诚、真情”类话题)《读智慧之书,做有用之才》(适用于“读书、成才”类话题) (2)《直面挫折 &化解痛苦》 (适用于“挫折”类话题)&
(3)《选择倾听 &放飞生命》(适用于“倾诉、交流”类话题)&
6、对比 & & & &
例(1)《躺着读书,站着做人》(“躺着”与“站着”形成姿势上的对比,使得标题包含哲理,令人回味)。&
(2)《楼上 &楼下》《走出去 &走进来》(适用于“交往、交流”类话题) &
7、设问、 反问 & & & &
例(1)《 &错?对!》(先问后答,以简驭繁,又穿插标点,构思巧妙)&
(2)《你懂承诺吗,布什》(适用于“和平、守信”等话题,从伊拉克战争发出作者的议论) &(3)《1+1=?》(适用于“团结、合作”等话题)&
三、善于引用 、化用&
1、引用、化用诗词 & & &
例(1)《蓦然回首》[用的就是宋代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词句;此题适用于写回忆内容的话题]&
(2)《道是无情却有情》[ 活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适用于写父母、教师等人的严中有爱的话题 &]&
(3)《只缘身在此山中》[ 适用于写考试或学习的苦与乐类话题 ]&
(4)《怎一个“苦”字了得》&
2、引用、化用歌词歌名 & &
例(1)《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 适用于“失败、考验”等话题 ]&
(2)《因为爱你》,见到这个题目,读者一定会惊讶不已,想不到考场里还有这样大胆的学生!可当你阅读时,发现作者记叙的原来是一段与网络有关的故事,结尾时他又巧妙地引用歌曲里“因为爱你,更珍惜我自己”的歌词,全文可谓浑然天成;&
(3)《女孩四重奏》讲述的是女生寝室里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4)《阳光总在风雨后》、《还我一杯纯净水》、《2005年的第一场联考》 3、引用、化用俗语警句 & & 例(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距离产生美》&
(3)《因为有你更精彩》、《承诺是金》、《新官上任两把火》&
4、引用 、化用经典名作标题 & &&
例(1)《老人与狗》 (2)《小狗漂流记》、 (3)《落叶流浪记》 (4)《将考试进行到底》&
四、借用符号 &&
1、标点符号属无声的语言,用之拟写文题,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往往给人留下
3 &广阔的思维空间。 &
例 1一考生所拟文题为《人生,丰富多彩!》,作者以感叹号为题,语势铿锵有力,形象地表明“人生没有固定的格式”,并点出只要“把握好手中的生活之舵,人生将丰富多彩”这一主旨。 & &例2《考!考?考??》、《减负?减负!》&
2、将数学符号引进标题,借以昭示所要表达的主旨,具有直观、醒目、富有哲理、吸引人等特点,往往收到出奇制胜之效。 &近年来正悄悄兴起于全国各类报刊,话题作文的拟题亦不妨借用之。
例:《10-1=??》,巧用数学符号组成等式,设置悬念,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对生活中的“10减1”现象作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诠释,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1+1>2》 &&
五、设置悬念,夺人心声。 &为了让自己的文章更能引起阅卷教师的兴趣,可以在文章的标题中设置悬念,它能一下子就抓住教师的心,让他们欲罢不能,一气呵成地读完全文。 例《我和孔子有个约会》、《给李白的一封信》、《我不是人》、《夜半叫卖声》等。&
六、另类文题,凸显个性。 &
例《对“自信”的一次采访记录》、《“诚信”使用说明书》、《贪官日记三则》、《死人的呼唤》 &
七、意象组合,增强气势 &把几个意象组合在一起,会引发读者思考这几个意象间的内在联系,思考它们共同创造的意境或蕴含其中的深刻道理。&
例:《骄阳·爸爸·书》、《诗人·明月·黄花》、《心境·远山·清秋》&
相关试题推荐
口语交际(3分)假如你们班要举行元旦晚会,让你去请你的老师来参加晚会,你怎么对你的老师说? 
综合性学习(5分)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6周年,文斗中学九年级(1)班将开展一次以“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准备工作。1.伴随着战争,形成了丰富的战争文化。请写一句相对完整的与战争有关的古诗(词);并列举一部课外阅读过的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或一场战役。(2分)2.【感悟和平】阅读材料回答:(3分)中国雕塑家遥远创作的世界和平女神像坐落在诺曼底登陆战场遗址。世界和平女神像高10米,重16吨,用不锈钢制作。她那舞动绸带的双臂一前一后的舒展着,高举的左手上一只和平鸽展翅欲飞。在微风中展开的飘带与女神的双臂连为一体,远远望去,好似中国的“中”字、和平的“平”字,又像英文单词WORLD(世界)的第一个字母“W”和VICTORY(胜利)的第一个字母“V”。从摘文中推断“世界和平女神像”造型的意蕴?(不超过20字) 
欣赏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4分)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1.“晴空一鹤排云上”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三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问,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A.夏水襄陵(
B.沿溯阻绝(
C.绝巘多生怪柏(
D.属引凄异(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文。(2分)(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篇说明文,回答问题。(12分)恩施民居——吊脚楼
顾祥明①吊脚楼是恩施州常见的一种民居建筑。一般依山而建,成群落分布,错落有致,雄伟壮观,既有双吊形成的对称美,也有融入山地环境的和谐美,堪称土家族、苗族建筑和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②吊脚楼具有悠久的历史。《旧唐书》载:“士气多瘴疬,山有毒草及沙蛩(音qióng)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是为干栏”。吊脚楼袭古“干栏”建筑遗风,多悬于高崖陡坎,或河岸溪谷之上。远远望去,更显险奇。平地吊脚楼则讲究花样精工,往往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故吊脚楼或精塑细刻,或走马转阁,或凌空飞架,或险挂峭壁,与秀丽山川相映成画,妙不可言。③吊脚楼是典型的干栏式建筑。它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正屋和厢房(即吊脚部分)的上面住人,厢房的下部有柱无壁,用来喂养牲畜、堆放杂物。总的看来,吊脚楼应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悬空,所以也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④吊脚楼的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其类型有以下几种:单吊式,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它的特点是,只有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双吊式,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四合水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脚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阶,才能进到正屋。二屋吊式,这种形式是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在一般吊脚楼上再加一层,单吊双吊均适用。平地起吊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也是在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皆有。它的主要特征是,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脚,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作支撑用的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齐,使厢房高于正屋。⑤吊脚楼具有很高的建筑工艺水平。窗花雕刻有浮雕、镂空雕等多种雕刻工艺,雕刻手法细腻,内涵丰富多彩。有的象征地位,有的祈求吉祥,有的表现农耕,有的反映生活,有的教育子孙,有的记录风情。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歌舞竞技、神话传说,栩栩如生,寓意深刻。⑥吊脚楼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除具有注重龙脉、依势而建和人神共处的神化现象外,还有着十分突出的空间宇宙化观念。从某种意义来说,吊脚搂在其主观上与宇宙变得更接近,更亲密,从而使房屋、人与宇宙浑然一体,密不可分,比“干栏”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⑦吊脚楼集建筑、绘画、雕刻艺术于一体,是土家族、苗族建筑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根据《恩施新闻网》有关资料整理)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吊脚楼,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说明的?(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3.本文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请就其中一种举例(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并说明其作用。(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①段说吊脚楼“一般依山而建,成群落分布”的“一般”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作文题
难度:中等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李明华&&:远去的故乡,沉重的乡愁
李明华&&:远去的故乡,沉重的乡愁&
作者:&&&&
<img TITLE="李明华&&wbr&&&wbr&:远去的故乡,沉重的乡愁" ALT="李明华&&wbr&&&wbr&:远去的故乡,沉重的乡愁"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artpic_upload/y/a/n/yanls/81.jpg" />&
当代乡愁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思绪。我们游走在他乡,却随身携带着故乡。故乡,是精神的家园,是我们安放心灵的地方。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激剧浪潮中,关心乡愁,就是关心我们自己,关心我们的当下和未来,关心我们精神的原点和依归。我们四处漂泊,寻找消逝的乡村传统,寻找童年的记忆,寻找简朴、自然的生活方式,寻找人对自然敬畏之心。我们满怀惆怅,寻找远去的社戏、渔火和亲情,寻找民族根深蒂固的魂魄,寻找精神的原乡。
下文是李明华博士主编的《风口中的乡愁》一书的前言,该书是对中国社会重要转型时期的一个记录,是以历史的视角对现实的俯瞰。
远去的故乡,沉重的乡愁
&&&&&&&&&&&&&&&&&&&&&
&&&&&&&&&&&&&&&&&&&&&&&&&&&&&&&&&&&&&&&&
20世纪80年代以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飓风席卷中国大地,冲击着中国的乡村。在这时代的风口中,从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平均每天有250个村庄消失,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落。传统乡村的经济结构、族群结构、人文传承、价值体系也随之式微。
现代化是中国人长期以来追逐的梦,但在眼前,当推土机推平了一个个村落,水泥建筑、玻璃幕墙像森林一般矗立的时候,却撩起了亿万人的乡愁。我们的美丽星空在哪里?我们的青山绿水在哪里?荷塘月色在哪里?牧童野趣在哪里?这一切,都离我们远去了。记忆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乡村意境已经难得,农家月夜“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的场景不再有,左邻右舍端一碗饺子送一壶汤的浓浓乡情也随风消逝。
人们都说“回不去的故乡”,但我们想留住乡愁。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标志,呼啸前进的
城镇化列车推开一切阻挡,却使农村“空心化”
经历过近代屈辱历史的中国人,始终胸怀着振兴中华的梦想,孜孜以求建设一个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盛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时机终于到来了。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思想,解放了生产力,中国只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用一百多年走过的工业化道路。
中国乡村的命运,与时代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上个世纪20年代,在西方国家农村合作理论与实践的影响下,中国的一批知识分子发动了社会基层的乡村建设运动,其中最著名的是梁漱溟领导的山东乡村建设运动和晏阳初主导的河北定县、四川华西的乡村建设实验。在他们之后,一批又一批有识之士极为关注乡村建设。但是,由于缺乏整个社会转型的背景,缺乏工业化的支撑,缺乏城市的反哺,小农生产方式和个体经济始终无法提升农民的生存质量,各种乡村建设运动和乡村建设实验对农民不具有号召力,因而都不可能成功。只有在工业化时代来临、以农民的权利和利益为核心的乡村建设,才能走上正确的途径。
现代工业的必要条件是技术革命、规模化生产、教育和科研发达、物流便利、效率高、金融成为杠杆,所有这些,只有在城市里才能实现。因此,工业以巨大的力量推动着城市化。与西方的城市化不同,作为农业大国,中国向现代国家的转型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城镇化问题。城镇化可以挖掘巨大的内需潜力,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可以改变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促进农业现代化;可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城镇可以带动农村,反哺农村,是农村兴盛、农民富裕的重要途径。从根本上说,中国的问题,就是农业、农民、农村的问题,而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纵观世界,凡是农业落后、农民贫困的国家,没有一个真正实现了现代化。总之,中国要强盛,要现代化,城镇化是必由之路。
我国的初级工业化,极需农村提供数以亿计的普通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同时,即使农村劳动力没有富余,因到城里打工比在农村务农的收入要高得多,农民也会选择进城,哪怕抛下父母妻儿,在城里受苦受累,受人歧视,也坚持在城里赚钱。2012年,我国城镇人口已有7.1亿,超过总人口的一半,城镇化率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这一年,广东东莞的常住人口829.2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87.02万人,外来人口642.21万人。2014年,全国各地在城市里打工的农民有2.6亿人。
在工业化、现代化的挤压下,中国传统的、原生形态的乡村被冲击,农村出现“空心化”和“留守”现象:青壮年男女进城打工,老人、儿童、病残留守村庄。这里着重说一说留守儿童。《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显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0万,其中15.1%、近1000万孩子一年到头见不到父母,4.3%的留守儿童甚至一年连父母的电话也接不到一次。留守儿童的惨剧不断出现,2012年11月19日,贵州毕节5名留守儿童被发现在垃圾箱生火取暖时闷死,2015年6月9日,同样是贵州毕节,农村的四兄妹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得不到关爱而服毒自杀。留守儿童事关国家的未来。如果数以千万计的孩子得不到良好的知识教育和道德熏陶,加上没有正常的生活环境,得不到家庭关爱,又没有任何职业技能,他们长大后将会成为社会的“边缘人”,其中有的甚至会对社会产生抵触情绪,成为反社会力量。因此,这是一个刻不容缓、亟需解决的问题。
近些年来,农村空闲住宅达到10-15%,不少农田没有劳力耕种,而被“撂荒”。一些农村凋敝、破败,呈现着荒凉。人们看到,故乡田园遭遇沦陷,血缘族群趋于解体,乡土社会面临终结。
尽管人们依恋着乡村的原野风光和邻里间的纯朴乡情,纠结于传统乡土社会的存废之辩,但终归改变不了历史发展的大势,无可奈何花落去,一江春水向东流。
但是,乡村注定了应该成为工业化城镇化的牺牲品吗?我们一定要把所有的土地都变成“水泥森林”吗?一定要把乡村传统全部割断吗?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又是城市扩容的
极为稀缺的资源,几多生命,丧失在开发商的
推土机轮下
在城镇化急速发展中,城市建设用地成为稀有资源。向农村征用土地,成为城市扩张的必然途径。我国现行的城乡分治的土地制度,阻碍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割裂了市场经济的完整性,同时造成城乡建设用地稀缺与闲置的尖锐矛盾,并极大地损害了农民利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政府向农民征地按农地价格支付土地补偿费,农民失去生活依赖后被社会边缘化,引起农民的不满。眼看城市土地市场价格高企,与政府征收农地价格形成强烈反差,农民没有能够分享土地增值的收益,激发了农民维护土地财产权利的意识。
世世代代以来,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打土豪,分田地”,农民有了自己生存的依赖,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土地的主人。上个世纪50年代的合作化运动,从初级社、高级社到人民公社,分给农民的土地归于集体,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上个世纪80年代,各地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分得了承包地,他们欣喜若狂,在自己的土地上日夜劳作,开始改变家庭、村庄以致国家的命运。
近几年来新一轮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农村实行土地的确权、颁证,实现土地流转,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又一次重大的改革。它的意义,甚至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更加深远。几千年来,农民都是以农耕、养殖等劳作获得收入,养家糊口。即使是改革开放后进到城里,大部分也是“民工”身份,以出卖体力为生。而实现土地流转,是以“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作为资本,利用租赁、转让、抵押、入股、借贷、融资等途径,跨出一大步进入资源、资本经营,并直接、间接与金融业发生产业关联,使农民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获得财产性收入。如果说,上个世纪80年代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那么,这次土地制度改革,将使我国农业生产关系发生深刻的变化。整个社会都看到,极其重要的资本——农村土地,在沉睡多少世代之后,终于被唤醒,开始实现自己的价值。
开发商当然也觊觎着这块利润极高的资源。他们与某些地方政府合谋,掠夺性地攫取农民土地,甚至不惜在月黑风高之时,用推土机推平村庄。媒体不时有报道,农民以血肉之躯,试图阻挡推土机的车轮,但农民太弱势了,他们往往成为城市扩张的牺牲品。直到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而且,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实行“三同”:同地、同价、同权,农民维权才有了来自顶层的保障。
目前中国的土地城镇化率远远高于人口城镇化率,城市面积快速扩张,村庄快速消亡。农地一片一片被征用,到处是大规模的开发区、工业园区,让人联想起15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早期“羊吃人”的圈地运动。过于浮躁的急功近利、疯狂的利润追求、人为的造城运动,造出一些空城、鬼城,而当地农民却永远失去了土地。
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他乡没有烈酒没有问候
从乡规民约到伦理失范:金钱成为人生成败的标准
当工业化城镇化吸引了2亿多农民进城之后,中国开始由熟人社会转向陌生人社会。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是熟人社会。血缘和地缘交叠,一个村落基本就是一个宗族或近远亲的关系圈,血缘谱系,家族亲情,乡邻认同,以乡规民约作为伦理规范,这是熟人社会的特点。
现代城市是陌生人社会。城市居民多半是移民,是从各地来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宗族、不同社会阶层的陌生人,他们在城市的寓所里,很多时候不认识楼上楼下的邻居,甚至连隔壁左右也不认识。而进城的农民工,与城里人更是没有交集。他们谁也不认识。“他乡没有烈酒没有问候”,使他们更加怀念故乡。
熟人社会的人际关系固然给人一种束缚感和压迫感,但相比于陌生人社会的冷漠、无助、病痛无人关爱、孤独无法排解,熟人社会毕竟还有亲情乡情,有自己的窝,有归属感。“农民工”的称谓现在已改为“进城务工人员”,但农民很难真正融入城市。他们为城市提供了最下层、最粗重的劳力,然而他们被歧视,没有城市户口,他们的医疗、社保、子女读书、城市福利甚至享受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的权利都遭遇不公平对待。然而,农民渴望着温饱,渴望着有更多的钱盖一间房子,渴望着能过上城里人那样的生活。为此他们背井离乡,四处打工。
在陌生人社会里,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当人们初尝财富的甜头而不能自已时,芸芸众生欲被灵台,上上下下物欲横流,道德底线不断失守,“身家财富”成为人生成败标准。加上市场经济的竞争激烈,人们疲惫不堪,更加向往乡村的宁静和纯朴的乡情,更加向往田园牧歌式的远离尘世的生活。
纯朴的感情,无邪的的心灵,这些当然都是人类美好的情操。正如孩童的成长一样,幼年时期的天真纯洁固然可爱,但任何人都不会为了保持天真纯洁而拒绝长大,而长大的过程就是被周边环境逐渐“污染”的过程,所以才有“老成世故”,不那么纯洁了。从市场经济时代的道德范式否定传统小农社会的道德范式,到当前人们觉醒过来否定拜金主义、否定工业时代“单向度的人”而向纯朴的道德回归,社会伦理的标尺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人们满怀乡愁,其实也是怀念旧日纯朴的乡村道德。
乡关何处:我们怀念故乡的什么?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乡村?
2015年春节期间,复旦大学博士生王磊光一篇《返乡笔记》,在网上疯传。埋藏在千千万万人心底的乡愁,瞬时成为广泛的公众话题、新闻头条。其实近几年来,“乡愁”一直被关注,这方面的著作出版了一本又一本: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熊培云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摩罗的《我的村,我的山》,黄金明的《田野的黄昏》,叶一剑的《乡愁里的中国》,李清明的《牛铃叮当》,李冬君的《青花里的乡愁》,冉云飞的《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陈忠实等的《每个人的故乡在沦陷(中国故事)》等,德国人赫尔曼·黑塞的《乡愁》前两年也出了中文版。
面对乡村的凋敝,多少人在扼腕叹息,多少人在梦回故乡,也有众多的人们在思考: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要付出怎样的代价?在乡村传统中,我们究竟需要留下什么?
我们曾经读过鲁迅、巴金、茅盾、朱自清、余光中的乡愁诗文,他们往往是一种“离愁”,是对农业文明的怀念,其中也有一些涉及社会变迁(如《故乡》中的“闰土”)。我们今天的乡愁,则是在社会剧烈变革中关于工业化与乡村传统碰撞和冲突引起的情怀。大多数人都不会再回到原生态的乡村生活,但面对生于兹、长于兹,而今不见往日踪影的家乡,人们要寻找消逝的乡村传统,寻找童年的记忆,寻找简朴、自然的生活方式,寻找人对自然敬畏之心。更重要的是,人们寻找民族深沉的精神财富:勤劳,善良,仁爱,纯朴,忠孝,亲情,这是民族根深蒂固的魂魄,是精神的原乡,也是精神的归宿。当推土机推平村庄的时候,难道我们也要将这一切推去吗?
我们要说不。
尽管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城镇化是个自然历史过程,不能强行用推土机推出城镇化。城镇化要保护青山绿水,生态环境;城镇化要以人为核心,要保留乡村的人文传统。
乡村人文传统,包括亲情的、坦诚的、互助的乡村人际关系。在乡村里,亲朋团聚,老幼皆有序;寒夜客来,“把酒话桑麻”。
在现代社会,在心为物役、人世冷漠的环境中,人们普遍怀念往日人际关系的温情。人们越是孤独,越是需要交往;社会越是冷漠,越是需要温情。只要看看现在有多少交往网站,有多少微信群,有多少与陌生人联系的方式,我们就知道有多少人渴望亲情,渴望朋友,渴望真诚的友谊。我们就知道,乡愁,是一个时代的思绪。
乡村人文传统,还包括原生、多元、质朴、自由的文化元素。山歌、社戏、高跷、秧歌、童谣、祭奠、祠堂、叫卖、对联、门神、龙舟、粽子、渔火,以及稻场的电影银幕,这些乡村记忆,都可以与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并存。只要看看各地的庙会、节庆、民风民俗,我们就知道有多少人对乡土文化的倾心,我们就知道,乡愁,其实是工业化时代的情怀。
实际上,我们什么都不用看,只看看每年的“春运潮”,数以亿计的人们历尽千辛万苦返回故乡,我们就知道,乡愁,是中国人不可消解的心结。
我们需要建设保留着村庄原始风貌的新农村,村子里保留着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即使在现代生活方式条件下,这些也都是应该留下的,并且也是可以留下的。就地城镇化,是留下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理性选择。前不久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为就地城镇化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使农村风貌的保存成为可能。
中国农村的未来会怎么样?规模农业需要发展,落后面貌需要铲除,生活水平需要提升,这些必须通过改革创新、高效农业、土地流转、城市反哺、资金扶持以及就地城镇化、新型乡村治理等途径实现。具体方式是建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采取订单农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企业加农户等方法,实现农村的经济提升。而乡村文化传统的传承,除了以自觉的文化理性予以坚守,别无他途。
同时,我们也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当我们在大力推进城镇化的时候,在一些发达国家,经历了城市化过程之后,开始了另一个“否定之否定”:逆城市化或反城市化。北京大学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李昌平研究员认为:中国已经进入城市化与逆城市化并行的时代,他预言,从人们的精神层面看,中国将出现一个逆城市化的文化需求高峰。中国农村研究专家刘奇教授介绍,反城市化就是城市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替叠现,将生态引进城市(城市农场、社区果园),把农业作为城市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呈现都市中的田园、田园中的都市,而城市人口流向农村——它们进入到更高一级的社会发展阶段。刘奇教授还举出了巴黎、伦敦、<img TITLE="李明华&&wbr&&&wbr&:远去的故乡,沉重的乡愁" ALT="李明华&&wbr&&&wbr&:远去的故乡,沉重的乡愁"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artpic_upload/y/a/n/yanls/41.gif" WIDTH="67" HEIGHT="32" />的案例。我本人在澳大利亚的堪培拉、美国纽约的富人区长岛,看到了城市与乡村的天然组合。
当前,各地都在进行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在工业化城镇化呼啸前进势不可挡、中央政府持续扶持“三农”、社会各界多方关注“三农”的背景下,我们特别希望城市精英群体以高度的人文情怀,以社会创新及市场经济方式,助力乡村建设,把近百年来包括梁漱溟、晏阳初等有识之士未能成就的中国乡村美好蓝图变为现实。我们期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体现“天人合一”理念的栖居环境将会实现,我们民族的精神将寻回家园,我们不尽的乡愁将找到归依。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奉天承孕by题目自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