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时代各国,10怎么表示

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简写(10个)急用!!!!!_百度知道
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简写(10个)急用!!!!!
提问者采纳
卧薪尝胆、围魏救赵、退避三舍、呆若木鸡、一鸣惊人、纸上谈兵、老马识途、负荆请罪、三令五申、毛遂自荐。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
其他3条回答
个人建议你去翻一下史记,随随便便找得出几十个,像毛遂自荐,荆轲刺秦,卧薪尝胆之类的故事,数不胜数。
太多了,上百个都有,把你知道的名字百度下。
1\伍子胥过昭关 .
在诸侯大国争夺霸权的斗争中,大国兼并小国,扩张了土地。可是大国的诸侯不得不把新得到的土地分封给立了功的大夫。大夫的势力大了起来。他们之间也经常发生斗争。大国国内的矛盾尖锐起来,都想把争夺霸权的战争暂时停止下来。
为了这个缘故,宋国大夫向戍(音shù)在晋、楚两国之间奔走,做调停人。
公元前546年,晋楚两国和其他几个国家,在宋国举行了“弭兵会议”(弭音mǐ,弭兵就是停止战争)。在这次会议上,晋国的大夫和楚国的大夫代表南北两个集团讲了和,订了盟约。规定除齐、秦两个大国外,各小国都要向晋、楚两国同样朝贡。晋楚两国平分霸权,以后五十多年里,没发生大的战争。
到楚庄王的孙子楚平王即位之后,楚国渐渐衰落了。公元前522年,楚平王要把原来...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10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格式是这样的:XXXX(这个成语)这个成语讲得是在战国时期,赵国进攻……(这个成语所讲的故事)(60 70字之间)这个成语现在比喻……(这个成语现在的意思)在_百度作业帮
10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格式是这样的:XXXX(这个成语)这个成语讲得是在战国时期,赵国进攻……(这个成语所讲的故事)(60 70字之间)这个成语现在比喻……(这个成语现在的意思)在
10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格式是这样的:XXXX(这个成语)这个成语讲得是在战国时期,赵国进攻……(这个成语所讲的故事)(60 70字之间)这个成语现在比喻……(这个成语现在的意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造句)另外,最好的是战争的,类似“完璧归赵”的就不要了.
头悬梁,锥刺骨——苏秦 凿壁偷光——匡衡 退避三舍——晋文公 围魏救赵——孙膑 纸上谈兵——赵括 焚书坑儒——秦始皇 韦编三绝——孔子 卧薪尝胆——勾践 商鞅变法——商鞅 逝者如斯夫——孔子 班门弄斧——鲁班 一鼓作气——曹刿 不食周粟——伯夷叔齐 东施效颦——西施 掩耳盗铃、守株待兔、拔苗助长、叶公好龙、杯弓蛇影等等 纸上谈兵——赵括 围魏救赵——孙膑 焚书坑儒——秦始皇 唇亡齿寒 这个故事讲的是晋国兴灭掉虞国,晋国给虢国国君千里马和玉璧想借道,宫之奇极力劝阻,可虢君却一口答应,结果被晋国把虞国和虢国都灭掉了. 这个成语比喻关细密切,利害相关. 纸上谈兵——赵括 围魏救赵——孙膑 焚书坑儒——秦始皇 凿壁偷光——匡衡 退避三舍——晋文公 卧薪尝胆——勾践 班门弄斧——鲁班 一鼓作气——曹刿 东施效颦——西施围魏救赵 唇亡齿寒 纸上谈兵 围魏救赵 焚书坑儒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 1、纸上谈兵——赵括(战国赵):形容只会按照书本生搬硬套,不能联系实际. 2、老马识途——管仲(春秋):比喻做事很有经验 3、围魏救赵——孙膑 4、负荆请罪——廉颇(战国赵):比喻诚心诚意地承认错误 5、完壁归赵——蔺相如 6、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7、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8、三令五申——孙 武 9、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10、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11、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12、暗箭伤人(春秋郑):比喻在别人没有防备的时候,用不正当的手段害人. 13、朝秦暮楚:战国时代秦楚相争频繁,各诸侯国视利害所重,时而助秦,时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个形容在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条件下,各集团和人们的态度动摇多变,反复无常的成语. 14、图穷匕见: 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荆轲假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赢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惊,猛地挣脱.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 回答者: 马天游 - 门吏 三级
10-30 18:54背城一战--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 并肩作战--密切配合,一起打仗.比喻团结合作,共同完成某项任务. 背水一战--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不宣而战--指不宣布开战,就突然发起进攻. 兵凶战危--指战事凶险可怕. 百战百败--指每战必败. 百战不殆--经历许多次战役,都没有遭到危险.形容善于用兵. 百战百胜--每战必胜.形容所向无敌. 不战而溃--溃:溃败.没有开战就自行崩溃.形容毫无战斗力. 百战无前--所向无敌,形容人英勇善战. 罢战息兵--停止或结束战争. 决一死战 回答者: 阮思宁 - 初入江湖 三级
10-30 19:416、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7、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8、三令五申——孙 武 9、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10、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11、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12、暗箭伤人(春秋郑):比喻在别人没有防备的时候,用不正当的手段害人. 13、朝秦暮楚:战国时代秦楚相争频繁,各诸侯国视利害所重,时而助秦,时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个形容在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条件下,各集团和人们的态度动摇多变,反复无常的成语. 14、图穷匕见: 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荆轲假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赢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惊,猛地挣脱.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
纸上谈兵——赵括围魏救赵——孙膑焚书坑儒——秦始皇
唇亡齿寒这个故事讲的是晋国兴灭掉虞国,晋国给虢国国君千里马和玉璧想借道,宫之奇极力劝阻,可虢君却一口答应,结果被晋国把虞国和虢国都灭掉了。这个成语比喻关细密切,利害相关。
纸上谈兵——赵括 围魏救赵——孙膑 焚书坑儒——秦始皇凿壁偷光——匡衡 退避三舍——晋文公卧薪尝胆——勾践班门弄斧——鲁班一鼓作气——曹刿东施效颦——西施
唇亡齿寒 纸上谈兵围魏救赵焚书坑儒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 1、纸上谈兵——赵括(战国赵):形容只会按照书本生搬硬套,不能联系实际。2、老马识途——管仲(春秋):比喻做事很有经验3、围魏救赵——孙膑4、负荆请罪——廉颇(战国赵):比喻诚心诚意地承认错误5、完壁归赵——蔺相如6、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
背城一战--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并肩作战--密切配合,一起打仗。比喻团结合作,共同完成某项任务。背水一战--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不宣而战--指不宣布开战,就突然发起进攻。兵凶战危--指战事凶险可怕。百战百败--指每战必败。百战不殆--经历许多次战役,都没有遭到危险。形容善...
6、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7、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
头悬梁,锥刺骨——苏秦 凿壁偷光——匡衡 退避三舍——晋文公 围魏救赵——孙膑 纸上谈兵——赵括 焚书坑儒——秦始皇 韦编三绝——孔子 卧薪尝胆——勾践 商鞅变法——商鞅 逝者如斯夫——孔子 班门弄斧——鲁班 一鼓作气——曹刿 不食周粟——伯夷叔齐 东施效颦——西施 <...西周初年有800诸侯国,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一百七十多个,然而到战国时期只有十几个诸侯,这一历史现象说明什么._百度作业帮
西周初年有800诸侯国,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一百七十多个,然而到战国时期只有十几个诸侯,这一历史现象说明什么.
西周初年有800诸侯国,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一百七十多个,然而到战国时期只有十几个诸侯,这一历史现象说明什么.
生产力的进步使得人类能获得更多的资源,养活更多的人口,最后越来越多的人口使部落具有攻击性,兼并开始,这种现象一直都存在,只不过在东亚的春秋时代被史书记录了下来而已,也许这800诸侯是由几千几万个部落合并出来的春秋战国是一个时期吗?还是怎么说?谢谢!_百度作业帮
春秋战国是一个时期吗?还是怎么说?谢谢!
春秋战国是一个时期吗?还是怎么说?谢谢!
中国特定历史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又称东周时期.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的一段时期(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整个东周,被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之所以叫春秋,是由五经中的史书《春秋》而得名,始于公元前771年周平王东迁都城到洛邑。春秋的下限即战国的上限,有多个说法,普遍采用的是公元前476年。战国则是因为这一时期诸侯国之间不再以争霸为主要内容,而是转为吞并。战国的下限是秦始皇统一,公元前221年。...
春秋和战国是分开的。春秋和战国都属于东周。春秋到战国的过渡标志是三家分晋。春秋的诸侯国家比战国多。西周因为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宠褒姒间接导致西周灭亡,平王东迁。
是一个时期,一前一后,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的一段时期(秦统一中原前),...春秋时代人们用算筹摆放图形,用什么表示8 9_百度作业帮
春秋时代人们用算筹摆放图形,用什么表示8 9
春秋时代人们用算筹摆放图形,用什么表示8 9
算筹的一到五是几就摆几根 六到九 是下面横着摆一根(用这跟算筹代替“五”) 比五大几就摆竖着在几根 某画的就这样了,望楼主采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春秋战国时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