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一知识点5:哪里来的啊!!!!!!!

高中数学必修5本分别讲的是哪些内容?空间几何就是立体几何吗?_百度作业帮
高中数学必修5本分别讲的是哪些内容?空间几何就是立体几何吗?
高中数学必修5本分别讲的是哪些内容?空间几何就是立体几何吗?
1:集合,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2:立体几何(空间几何就是立体几何),平面解析几何(直线,圆 ,方程,高考重点难点,出题会很活啊!)3:算法,统计,概率(这本书较简单,在高考中差不多就考填空题)4:三角函数(sinx cosx图像等),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很多公式)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啊!高中数学总体来说比初中数学更体系化,也更容易学好,比初中内容上了一个台阶哦!
理科生学几本选修教材啊?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一至必修五基础知识汇总.rar&&人教版
下载地址::
资料下载说明::
1、本网站完全免费,后即可以下载。每天登陆还送下载点数哦^_^
2、资料一般为压缩文件,请下载后解压使用。建议使用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浏览本站,不建议使用傲游浏览器。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视频及打包资料为收费会员专用(20元包年,超值!),网站大概需要6万/年维护费。
文件简介::
必修一 (一)集合 书利华教育网1.集合的概念 (1)集合是数学中的一个不加定义的原始概念,它是指某些指定对象的全体.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它具有三个性质,即确定性、无序性和互异性. (2)根据集合所含元素个数的多少,集合可分为有限集、无限集和空集;根据集合所含元素的性质,集合又可为点集、数集等.空集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用&表示. (3)我们约定用&表示自然数集,用&表示正整数集,用&表示整数集,用&表示有理数集,用&表示实数集. (4)集合的表示方法有列举法、描述法和图示法(venn图). 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表示元素和集合之间的关系,有属于“&”和不属于“&”两种情形. (2)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集合与集合之间有包含、真包含、不包含、相等等几种关系. 若有限集A中有n个元素,集合A的子集个数为&,非空子集的个数为&,真子集的个数为&,非空真子集的个数为&. 3.集合的运算 集合与集合之间有交、并、补集三种运算. 4.集合运算中两组常用的结论 (1)①&; ②&. (2)①&; ②&. (二)函数的概念 (1)函数的定义 设A,B是非空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的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叫做函数的值域.值域是集合B的子集. ③•映射:设A,B是两个集合,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就称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记作&.函数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映射.而映射是一种特殊的对应:一对一,多对一. (2)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及值域称为函数的三要素.在函数的三要素中其决定性作用的是定义域及对应关系,定义域及对应关系确定了,这个函数就唯一确定了. (3)相等函数:定义域相同,并且对应关系完全一致的两个函数就称为相等函数. 2.函数的表示方法 函数的表示方法主要有三种:解析法、图象法、列表法. 分段函数:在定义域的不同部分上有不同的解析式,这样的函数称为分段函数. (三)函数单调性 1.增函数、减函数 设函数&的定义域为I: 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某个区间D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当&时,都有&,那么就说函数&在区间D上是增函数; 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某个区间D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当&时,都有&,那么就说函数&在区间D上是减函数. 2.单调性、单调区间 如果函数&在区间D上是增函数或减函数,那么就说函数&在这一区间上具有(严格的)单调性,区间D叫做&的单调区间. 3.利用定义判断(证明)函数单调性的一般步骤: ①设出自变量;②作差(商);③判号;④写出结论. 2.函数最值的几何意义是对应函数图像上点的纵坐标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即图像的最高点或最低点. 3.函数的最值与求函数的值域从概念上看是不同的,函数值域的一些边界值不一定是函数值,函数的最值是函数值域中的一个值,函数取得最值时,一定有相应的x值. 4.判断函数单调性的常见方法 ①定义法;②图象法;③导数法.&④ 5.求函数最值或值域的方法 ①单调性法;②配方法;③换元法;④判别式法;⑤图象法;⑥不等式法等. 5.一些重要函数的单调性 &的单调区间:增区间&; 减区间&. &的单调区间:增区间&;减区间& (四)函数奇偶性 1.奇偶性 (1)奇函数、偶函数 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偶函数. 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奇函数. (2)奇偶性 如果函数&是奇函数或偶函数,那么就说函数&具有奇偶性. (3)奇函数、偶函数的性质 ①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域皆关于原点对称(此条件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②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③若奇函数&在x=0处有定义,那么一定有&. ④在定义域的公共部分内,两个偶函数的和、差、积、商(分母不为零)仍是偶函数;两个奇函数的和、差仍是奇函数;奇数个奇函数的积为奇函数;偶数个奇函数的积为偶函数;一个奇函数与一个偶函数的积为奇函数;一个奇函数与一个偶函数(均不恒为零)的和与差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 ⑤奇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具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具有相反的单调性. (五)基本函数:一次二次函数 1.&&&&函数&叫做一次函数,它的定义域和值域皆为R 2.&&&&一次函数性质 3.&&&&&&①当k&0时,为增函数,当k&0时,为减函数; ②当b=0时,函数&为正比例函数; ③直线y=kx+b与x轴的交点为&与y轴的交点为&. 3.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①一般式&; ②顶点式&; ③零点式&; 4.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①&&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顶点坐标为&,对称轴方程为&,当&时开口向上,&当&时开口向下; ②&时,抛物线与x轴有2个(1个、无)交点. ③单调性:当&时,&在&减函数;&在&上是增函数.&,相反. ④奇偶性:&偶函数;&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 (六)指数函数 1.幂的有关概念 正整数指数幂:&&&&; 零指数幂:&1(&)&; 负整数指数幂:&=&(&);& 正分数指数幂:&&(&); 负分数指数幂:&&&(&);&&&&&&& 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无意义. 2.幂的运算法则(&) &&;&&;&& 3.指数函数图像及性质 定义&&&&& 图象&&&&&&&& 定义域&&&&R 值域&&&&& 定&点&&&&(0,1) 单调性&&&&&,增&&&&&&&&&&,减 4.指数函数&具有性质: & (七)对数函数 1.定义:如果&的b次幂等于N,就是&,那么数&称以&为底N的对数,记作&,其中&称对数的底,N称真数. ①以10为底的对数称常用对数,&记作&, ②以无理数&为底的对数称自然对数,&记作& 2.基本性质:①真数N为正数(负数和零无对数),&& ②&,③&,&&④对数恒等式:&. 3.运算性质:如果&则 ①&;②&; ③&. 4.换底公式: && ①&,&&②&. 5.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定&&&义&&&& 图&&&象&&&&&&&& 定义域&&&& 值&&域&&&& 定&&点&&&& 单调性&&&&&&&& &&&&&&&& 定&&&义 (八)幂函数:&&&&&的图像 1.当&时,幂函数&有下列性质: (1)图像都通过点&; (2)在第一象限内,随&的增大而增大; (3)在第一象限内,&时图像下凸,&时图像上凸. (4)在第一象限内,过&点后,图像向右上方无限伸展. 2.当a&0时,幂函数&有下列性质: (1)图像都通过点&; (2)在第一象限内,函数值随&的增大而减小,图像是向下凸的; (3)在第一象限内,图像向上与&轴无限地接近,向右与&轴无限地接近; (4)在第一象限内,过&点后,&越大,图像下落的速度越快. (九)函数图像变换 1.平移变换 ⑴水平平移:&&的图象,可由&&的图象向左&&或向右&&平移&&个单位而得到;⑵竖直平移:&&的图象可由&&的图象向上&&或向下&&平移&&个单位而得到;注:对于左、右平移变换,往往容易出错,在实际判断中可熟记口诀:左加右减. 2.对称变换 ⑴&&与&&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⑵&&与&&的图象关于x轴对称; ⑶&&与&&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⑷&&与&&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 ⑸&&的图象可将&&的图象在&&轴下方的部分以&&轴为对称轴翻折上去,其余部分不变; ⑹&&的图象可将&&,&&的部分作出,再利用偶函数的图象关于&&轴对称,作出&&的部分. 3.伸缩变换 ⑴&&的图象,可将&&图象上所有点的纵坐标变为原来的A倍,横坐标不变而得到; ⑵&&的图象,可将&&图象上所有点的横坐标变为原来的&,纵坐标不变而得到. (十)函数的应用 1.函数零点的定义:对于函数&成立的_实数x_叫做函数&的零点&. 2.二分法定义:对于区间&上连续,且&&&的函数&,通过不断把函数&的零点所在的区间一分为二,使区间的两个端点逐步逼近零点,从而得到零点近似值的方法,叫做二分法.注:该法一般求的是近似解. 3.解函数应用题,一般可按以下四步进行. (1)阅读理解,认真审题.& (2)引进数学符号,建立数学模型. (3)利用数学的方法将得到的常规数学问题给出解答,求得结果. (4)转译成具体问题做出回答. 必修二 (一)多面体和旋转体 1.多面体和旋转体的概念 (1)棱柱: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围成的多面体叫做棱柱. (2)棱锥: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多面体叫做棱锥. (3)棱台: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底面与截面之间的部分,这样的多面体叫做棱台. (4)圆柱: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三边旋转形成的面所围成的旋转体叫做圆柱. (5)圆锥: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两边旋转形成的面所围成的旋转体叫做圆锥. (6)圆台:①用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底面与截面之间的部分叫做圆台.②圆台还可以看成是以直角梯形的直角腰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三边旋转形成的面所围成的旋转体. (7)球: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旋转体叫做球体,简称球. 2.多面体和旋转体的面积和体积公式 (1)圆柱的侧面积:S=2πrl; (2)圆锥的侧面积:S=πrl; (3)圆台的侧面积:S=π(r+&r′)l; (4)球的表面积:&; (5)柱体的体积:V=Sh; (6)锥体的体积:&; (7)台体的体积:&; (8)球的体积:&. (二)画法 1.我们把光由一点向外散射形成的投影,叫做中心投影,中心投影的投影线交于一点. 2.我们把在一束平行光线照射下形成的投影,叫做平行投影,平行投影的投影线是平行的. 在平行投影中,投影线正对着投影面时,叫做正投影,否则叫做斜投影. 3.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得到投影图叫做几何体的正视图; 光线从几何体的左面向右面正投影,得到投影图叫做几何体的侧视图; 光线从几何体的上面向下面正投影,得到投影图叫做几何体的俯视图; 几何体的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统称为几何体的三视图. 一般地,一个几何体的侧视图和正视图高度一样,俯视图与正视图长度一样,侧视图与俯视图宽度一样. 一般地,侧视图在正视图的右边,俯视图在正视图的下边. 4.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1)在已知图形中取互相垂直的x轴和y轴,两轴交于点O.画直观图时,把它们画成对应的&轴与&轴,两轴交于点&,且使&45°(或135°),它们确定的平面表示水平平面. (2)已知图形中平行于x轴或y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分别画成平行于&轴或&轴的线段. (3)已知图形中平行于x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保持长度不变,平行于y轴的线段,长度为原来的一半. (三)点线面位置关系 1.四个公理 公理1 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用符号表示为:&; 公理2 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公理3 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用符号表示为:&; 公理4 平行于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用符号表示为:&; 2.异面直线 (1)我们把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做异面直线. (2)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 (3)已知两条异面直线a、b,经过空间任一点O作直线&∥a,&∥b,我们把&与&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叫做异面直线a与b所成的角(或夹角). (4)定理:空间中如果一个角的两边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3.空间中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直线在平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 (2)直线与平面相交――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3)直线与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 直线与平面相交或平行的情况统称为直线在平面外. 4.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两个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 (2)两个平面相交――有一条公共直线. (四)平行问题 1.定义:直线与平面没有公共点,则称此直线l与平面α平面,记作l∥α; 2.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用符号表示:&. 2.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任一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 用符号表示:&. 3.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用符号表示:&. 几个结论: ①如果两个平面同垂直于一条直线,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②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 ③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4.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且符号表示:&. 5.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用符号表示:&. (五)垂直问题 1.定义:如果直线l和平面α内的所有直线都垂直,那么直线l和平面α垂直,记作l⊥α. 直线l叫做平面α的垂线,平面α叫做直线l的垂面.直线与平面垂直时,它们唯一的公共点P叫做垂足. 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用符号表示:&. 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用符号表示:&. 4.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 用符号表示:&. 5.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用符号表示:&. 几个结论: ①如果两个相交平面同时垂直于第三个平面,那么它们的交线必垂直于第三个平面; ②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过第一个平面内的一点且垂直于第二个平面的直线,在第一个平面内. (六)角问题 1.已知两条异面直线a、b,经过空间任一点O作直线&∥a,&∥b,我们把&与&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叫做异面直线a与b所成的角(或夹角). 两异面直线所成角范围&. 2.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 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我们说它们所成的角是直角;一条直线和平面平行,或在平面内,我们说它们所成的角是0°的角. 直线和平面所成角范围&. 3.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这两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 在二面角α-l-β的棱l上任取一点O,以点O为垂足,在半平面α和β内分别作垂直于棱l的射线OA和OB,则射线OA和OB构成的∠AOB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 二面角的大小可以用它的平面角来衡量.平面角是直角的二面角叫做直二面角. 二面角范围&. (七)直线的概念与方程 1、直线倾斜角的概念:当直线&与x轴相交时,我们取x轴为基准,&x轴的正方向与直线&向上的方向所成的角&叫做直线&的倾斜角.并规定:直线&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它的倾斜角为&.直线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 2、直线斜率的概念:把一条直线倾斜角的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斜率常用小写字母k表示.直线倾斜角&与斜率k的关系式为&&.当k=0时,直线平行于x轴或者与x轴重合;当k&0时,直线的倾斜角为锐角;当k&0时,直线的倾斜角为钝角;倾斜角为&的直线没有斜率. 3、两点斜率公式&:直线上两点A(&,&),B(&,&),当&=&时,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当&&&时,直线的斜率为&. 4、直线方程的点斜式:设直线&经过点&,且斜率为&,则方程&称为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当直线的斜率不存在时,不能够用点斜式来表示,直线方程此时为&。 5、直线方程的斜截式:直线方程&由直线的斜率&和它在&轴上的截距b确定,所以方程&被称为直线方程的斜截式.斜率不存在时,直线方程斜截式不存在. 6、直线方程的两点式:已知经过两点&的直线方程为&称为直线方程为直线方程的两点式.直线两点式方程的前提是直线的斜率存在且斜率不为0. 7、直线方程的截距式直线在x轴上的截距为a,在y轴上的截距为b,则直线方程&称为直线方程的截距式.应用截距式的前提有斜率存在且不为0,还要求直线不能过原点. 8、直线方程的一般式:二元一次方程&表示的直线方程称为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当&时,可变形为&,它表示一条斜率为&且在y轴上截距为&的直线; (八)直线的关系和距离 1、直线平行的条件:&两条不重合的直线&,&根据两条直线平行的定义及性质可知&//&,再由k与&的关系可知:&时&或者&均不存在;反之&或者&均不存在时两条直线平行。考查两条直线平行时,应首先考虑斜率是否存在。 2、直线垂直的条件:两条直线&的倾斜角为&则两条直线&&&.根据两条直线的斜率判断两条直线垂直的情况分为两类,一是:其中一条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另一条直线的斜率为0;二是:两条直线的斜率都存在,且乘积为-1. 3、直线&,直线&,重合的条件是:&且&;平行的条件是&且&或&.垂直的条件是:&&. 4、两条直线交点的求法:直线&,直线&.两条直线相交的条件是&,直线的交点的坐标为方程组&的解. 5、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平面内任意两点A&,B&之间的距离为|AB|=&,当&时|AB|=&;当&时|AB|=&. 6、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平面内任意一点P&到任意一条直线&的距离为&,特别的,当B=0时&,当A=0时&. 7、两平行线的距离:直线&与&平行,则&. (九)圆的方程 1.圆的标准方程的意义 &&&&当圆心位置和半径的大小确定后,圆就唯一确定了,根据圆的定义和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到圆的标准方程&,圆心(a,b),半径r(r&0),所以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只需判断点到圆心的距离与半径的大小关系即可。 2.圆的一般方程 &&&&&&&&&&&&方程&,则可变形为&,只有当&>0时,才表示圆,圆心(&),半径&,当&=0时,表示点(&),若&&0,不表示任何图形。 (十)直线和圆圆和圆位置关系 1.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①点到圆心距离等于半径,点在圆上; ②点到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点在圆内; ③点到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点在圆外. 2.直线与圆有三种位置关系&& ①直线与圆相交,有两个公共点; ②直线与圆相切,只有一个公共点; ③直线与圆相离,没有公共点; 3.&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有两种 &①设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圆的半径为&,若&<&,直线与圆相交;若&,直线与圆相切;若&>&,直线与圆相离。 &&&&②直线与圆的方程组成方程组,若方程组有两个解,则直线与圆相交;若只有一个解,则直线与圆相切;若无解,则直线与圆相离.& 4.&&&&判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两种方法,一是代数法,两圆的方程组成的方程组若有两解,则两圆相交;若有一解,则两圆相切,但不能判断是内切还是外切;若无解则两圆相离,但不能判断是外离还是内含。二是设两圆的半径分别为&,两圆的圆心距为&,则&时,两圆外离;&时,两圆外切;&时,两圆相交;&时,两圆内切;&时,两圆内含. 必修三 (一)算法 1.算法通常是指用 计算机 来解决的某一类问题的&程序或步骤&,这些程序或步骤必须是明确和有效的,而且能够在有限步之内完成. 2.程序框图又称 流程图 ,是一种用规定的 图形 、 指向线 及 文字说明 来准确、直观地表示算法的图形.几种常用的图形符号的名称及作用如下: 图形符号&&&&名称&&&&作   用 &&&&&起止框&&&&表示算法的开始或结束 &&&&&处理框&&&&赋值、计算、数据传送 &&&&&输入输出框&&&&输入的数据或信息的输出 &&&&&判断框&&&&根据条件决定不同的流向 3.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是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和循环结构. 4.输入语句、输出语句分别用来实现算法的&输入&和&输出&功能.其一般格式为: 输入语句:(BASIC)&&&INPUT&"提示信息";变量& &&&&&&&&&&(Scilab)&&x=input("提示信息")& 输出语句:(BASIC)&&&PRINT&"提示信息";表达式& &&&&&&&&&&(Scilab)&&print(%io(2),表达式)&&或&表达式 5.赋值语句的功能是给变量&赋初值或计算&,其一般格式是:&变量=表达式&。 6.条件语句表达算法中&条件&结构.其一般格式为:&&&&&&&&&&&&&&&&&&&&&& &&&&BASIC&&&&Scilab 格 式 一&&&&IF&条件&THEN &&语句1 ELSE &&语句2 END&IF&&&&if&条件 &&语句1; else &&语句2; end 格 式 二&&&&IF&条件&THEN &&语句 END&IF&&&&if&条件 &&语句; end 7.循环语句有两种类型,其一般格式是: &&&&BASIC&&&&Scilab 格 式 一&&&&WHILE&条件 &&循环体 WEND&&&&while&条件 &&循环体 end 格 式 二&&&&DO &&循环体 LOOP&&UNTIL&条件&&&&for&循环变量=初值:步长:终值 &&循环体 end 注意:BASIC语句中的关键字、变量名大小写均可,且作用相同,如A和a是同一个变量。SCILAB中的关键字必须全部小写,变量名中的字母大小写均可,但不相同,如A和a是两个不同的变量。 8.更相减损术:求两个自然数m,n的最大公约数的算法。将两个数中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将差与较小的数比较,再重复以上过程,直到两个数相等时为止,这时这两个相等的数就是m,n的最大公约数。 9.秦九韶算法:一种求多项式的值的算法。方法是将多项式通过加括号变形,如 &. 这样计算的好处,一是大大减少了乘法的次数,二是每次计算都是相同的过程――将上次的结果乘以x再加下一个系数,这样很容易用计算机来实现。注意计算时若有系数为0的项要补上该项 (二)统计 一、抽样方法& 1.简单随机抽样适用范围:总体容量N较小,且没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2.系统抽样的适用范围:总体容量较大,且没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3.分层抽样(1)定义:在抽样时,将总体分成互不交叉的层,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从各层独立地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将各层取出的个体合在一起作为样本,这种抽样的方法就叫做分层抽样.(2)抽取数量的计算:各层抽取的数量之比,等于各层的数量之比.如各层分别有300,200,400个个体,则从各层中抽取的个体数量之比为300∶200∶400,即3∶2∶4.(3)适用范围:总体容量N较大,且个体差异明显(有明显的层次). 二、用样本估计总体 1.用样本频率分布估计总体频率分布 (1)频率分布直方图的做法①求极差:即最大数与最小数的差;②决定组距与组数:组距与组数的确定没有固定的标准,常常需要一个尝试和选择的过程(试题中一般有规定);③数据分组:计算各小组的频数和频率,列出频率分布表;④画频率分布直方图:图中纵轴表示频率/组距,各小矩形的面积=频率. (2)茎叶图:当样本数据较少时,用茎叶图表示数据的效果较好,它不但可以保留所有信息,而且可以随时记录,这对数据的记录和表示都能带来方便。 2.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 (1)众数:出现次数最多的数.若用频率分布直方图来估计众数,则可用最高矩形的横坐标的中点表示.众数可能不只一个.中位数: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则处于正中间的一个数叫做中位数.若数据个数为偶数,则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作为中位数.平均数:&的平均数为:& (2)标准差:&的标准差为 & 标准差的平方叫方差,用&表示.标准差(或方差)越小,说明数据波动越小,越稳定;标准差越大说明数据越分散,越不稳定.& 三、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线性相关与最小二乘法回归直线&:&叫做回归中心,回归直线必定经过回归中心. (三)概率 一、随机事件的概率 1.概率的相关概念 (1)事件;(2)频数与频率;(3)概率:对于给定的随机事件A,如果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A发生的频率&稳定在某个常数上,把这个常数记作P(A),称为事件A的概率.(4)事件的关系与运算:①对于事件A与事件B,如果事件A发生,则事件B一定发生,这时称事件B包含事件(或称事件A包含于事件B),记作B&A(或A&B).②若B&A,且A&B,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相等,记作A=B.③若某事件发生当且仅当事件A发生或事件B发生,则称此事件为事件A与事件B的并事件或(和事件),记作A∪B(或A+B).④若某事件发生当且仅当事件A发生且事件B发生,则称此事件为事件A与事件B的交事件(或积事件),记作A∩B(或AB).⑤若A∩B为不可能事件,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互斥,其含义是:事件A与事件B在任何一次试验中不会同时发生.⑥若A∩B为不可能事件,A∪B为必然事件,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互为对立事件,其含义是:事件A与事件B在任何一次试验中有且仅有一个发生. 2.概率的性质: (1)0≤P(A)≤1. (2)必然事件的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的概率为0. (3)若A,B互斥,则有P(A∪B)=P(A)+P(B). (4)若A,B对立,则P(B)=1-P(A). 注:概率为1的不一定是必然事件,概率为0的不一定是不可能事件. 二、古典概型 1.基本事件: ①任何两个基本事件都是互斥的;②任何一个事件都可以表示成基本事件的&和&. 2.古典概型: 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概率模型:①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②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3.古典概型概率公式: P(A)=&& 三、几何概型 1.定义:如果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只与构成该事件区域的长度(面积或体积)成比例,则称这样的概率模型为几何概率模型,简称为几何概型. 2.几何概型概率计算: P(A)=& 必修四 (一)&&&&角的概念 1.任意角 (1)终边相同的角:所有与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α在内,可构成一个集合 S={β|β=α+k&#°,k∈Z}. (2)终边在坐标轴上的角:k&#°,90°+k&#°,180°+k&#°, 270°+k&#°的终边分别在x轴正半轴、y轴正半轴、x轴负半轴、y轴负半轴上,是特殊的角,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弧度制 (1)定义:长度等于半径的圆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 (2)计算:如果半径为r的圆的圆心角α所对弧的长为l,那么角α弧度数的绝对值是&|α|=&. 其中,α的正负由角α的终边的旋转方向决定. 注意:弧长公式:l=|α|r.扇形面积公式:S=&&=&. (3)换算:360°=2π,&180°=π 1°=&rad≈0.01745rad1rad=&°≈57.30° (4)一些特殊角的弧度数及函数值 度:0°,30°,45°,60°,90°,120°,135°,150°,180°,270°,360°. 弧度:0,&,&,&,&,&,&,&,&,&,&. 要熟记这些特殊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三种三角函数值. 3.三角函数的定义 (1)初中直角三角形中的定义;(2)单位圆定义: (3)坐标法定义:设&是一个任意角,在它的终边任取异于原点的一点&,令&,则&,&,& 4.&三角函数值的符号:口诀:一全二正弦,三切四余弦. 注:一二三四指象限,提到的函数为正值,未提到的为负值. 5.三角函数线:设任意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过点&作&轴的垂线,垂足为&.过点&作单位圆的切线,设它与&的终边或其反向延长线(当&为第二、三象限角时)相交于点&,则有:&&,&&,&&. (二)诱导公式及同角关系式 1.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平方关系:&&&&&&&& &商数关系:&. 2.诱导公式: &&&&取正弦&&&&取余弦&&&&取正切 & sinα&&&&cosα&&&&tanα & -&sinα&&&&-&cosα&&&&tanα & -&sinα&&&&cosα&&&&-&tanα & sinα&&&&-&cosα&&&&-&tanα & cosα&&&&sinα&&&&cotα & cosα&&&&-sinα&&&&-&cotα 记忆口诀: 前四组:函数名不变,符号看象限. 后两组:函数名改变,符号看象限(或:正变余,余变正,符号象限定).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综合:&, 口诀:“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三)三角函数性质 1.五点法作图的原理:在确定正弦函数在&上图象的形状时,起关键作用的五个点是&& &,余弦的是&& &. 2.作正切函数的图象关键是三点两线,即三点是&,两线是&. 3.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4.三角函数的奇偶性 函数的定义域是否为关于原点对称的点集是判断函数奇偶性的必要条件,必须优先考虑,然后再进行化简判断. 5.五点法作函数&的图象 分别令&取&,求出相应的&值与&值,然后描点,再用光滑的曲线连结,即可得到一个周期的图象,通过左右平移,就得到&在&上的图象. 6.&的物理意义: &叫振幅,决定图象最高(低)点的位置;&叫相位,&叫初相,影响图象的零值点;&影响其周期,&.通常情况下&,&可正可负,也可为&. 7.由&的图象可有两条途径得到 &的图象: ①&&&&先相位变换,再周期和振幅变换; ②先周期或振幅变换,再相位变换,此时横坐标的平移量为&个单位. (四)三角恒等变换 & 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如上知识结构). 2.辅助角公式: &, 其中&,&. 3.注意拼角、拆角的技巧: 如&,&, &,&, &, &是&的半角,&是&的二倍角等. 4.注意公式的“三用”:正用,逆用,变形用. & & &等 (五)平面向量的概念 1.向量的基本概念 (1)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做向量. (2)向量&的大小,也就是向量&的长度(或称模),记作&,&的模为&. (3)长度为0的向量叫做零向量,记作0.长度等于1个单位的向量,叫做单位向量. (4)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做平行向量,也叫共线向量. 规定:零向量与任一向量平行.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做相等向量. 2.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 (1)加法&:①定义:已知非零向量a、b,在平面内任取一点A,作&=a,&=b,则向量&叫做a与b的和,记作a+b. 求两个向量和的运算,叫做向量的加法.上述方法称为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 ②平行四边形法则:以同一点O为起点的两个已知向量a、b为邻边作&OACB,则对角线OC就是a与b的和.这种作两个向量和的方法叫做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③对于零向量与任一向量a,规定:a+0=0+a=a. ④性质&&a+b=b+a;&(a+b)+c=a+(b+c) |a|-|b|≤|a+b|≤|a|+|b| (2)减法 ①与a长度相等,方向相反的向量,叫做a的相反向量,记作-a.零向量的相反向量仍是零向量. ②任一向量与其相反向量的和是零向量,即a+(-a)=(-a)+a=0. ③定义:a-b=a+(-b),即减去一个向量相当于加上这个向量的相反向量. ④已知a,b,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作&=a,&=b,则&=a-b,即a-b可以表示为从向量b的终点指向向量a的终点的向量,这是向量减法的几何意义. (3)数乘:①定义:规定实数λ与向量a的积是一个向量,这种运算叫做向量的数乘,记作λa,它的长度与方向规定如下: 1°|λa|=|λ||a|; 2°当λ>0时,λa的方向与a的方向相同;当λ<0时,λa的方 向与a的方向相反. ②运算律:设λ、μ为实数,那么 1°λ(μa)=(λμ)a; 2°(λ+μ)a=λa+μa; 3°λ(a+b)=λa+λb. ③向量共线条件:a,b共线(a≠0)&有且只有一个实数λ,使b=λa. (4)线性运算:&向量的加、减、数乘运算统称为向量的线性运算.对于任意向量a,b,以及任意实数&,&,&,恒有&a&b)=&a&b. (六)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及表示 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如果e1、e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意向量a,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1、λ2,使 a=λ1e1+λ2e2. 称不共线的向量e1、e2叫做表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 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和b,作&=a,&=b,则∠AOB=θ(0°≤θ≤180°)叫做向量a与b的夹角.如果a与b的夹角是90°,则称a与b垂直,记作a⊥b. 2.向量的正交分解 把一个向量分解为两个互相垂直的向量,叫做把向量正交分解. 3.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1)平面向量的坐标 设i,j是与x轴、y轴方向相同的两个单位向量,对于平面上任一向量a,有且只有一对实数x,y,使得a=xi+yj,有序数对(x,y)叫做向量a的坐标,记作a=(x,y). (2)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①设a=(x1,y1),b=(x2,y2),则有 a+b=(x1+x2,y1+y2) a-b=(x1-x2,y1-y2) λa=(λx1,λy1) ②设A(x1,y1),B(x2,y2),则有 &=(x2-x1,y2-y1) ③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 设a=(x1,y1),b=(x2,y2),则有 a,b共线&x1y2-x2y1=0. ④中点公式 设P1(x1,y1),P2(x2,y2),P为P1P2中点, 则对任一点O,有 & ∴点P的坐标是&. ⑤定比分点坐标公式:设P1(x1,y1),P2(x2,y2),当&时,点&的坐标是&. 重心坐标公式:& (七)平面向量数量积 1.定义: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b,我们把数量 |a||b|cosθ叫做a与b的数量积(或内积). |a|cosθ(|b|cosθ)叫做a在b方向上(b在a方向上)的投影. 2.a•b的几何意义: 数量积a•b等于a的长度|a|与b在a方向上的投影|b|cosθ的乘积. 3.数量积的运算律:已知向量a,b和实数&,则:  ①a•b=b•a  ②(λa)•b=λ(a•b)=a•(λb)  ③(a+b)•c=a•b+a•c 4.坐标表示: 设a=(x1,y1),b=(x2,y2),则 a•b=x1x2+y1y2.& 5.模长公式:设a=(x,y),则 |a|=&=&. 6.垂直条件:设a,b为非零向量,则 a⊥b&a•b=0&x1x2+y1y2=0. 7.夹角公式: 设a=(x1,y1),b=(x2,y2),夹角为θ, 则&&&. 必修五 (一)&&&&三角形中的定理 1.正弦定理:&,其中&为三角形外接圆半径. &&正弦定理的作用:⑴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与一边,求其另一角和其他两边;⑵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进而求这个三角形的其他边和角. 正弦定理的变形: ①&,&; ②&,&; ③&&. 2.余弦定理: &,& & &&余弦定理的作用:⑴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求这个三角形的三个角;⑵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⑶已知两边及一边的对角,求第三边.⑷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余弦定理的变形: ①&&等; ②&&等. 3.三角形面积公式: &&. 4.&在已知两边a,b及角A解三角形时,需要讨论. (1)若A≥90°,则有 ①a&b时有一解; ②a≤b时无解.& (2)若A<90°时,则有 ①若a<bsinA,则无解; ②若a=bsinA,则有一解; ③若bsinA<a<b,则有两解; ④若a≥b,则有一解. (二)&&&&数列的概念 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1)从定义角度看: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一列数称为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数列的项. (2)从函数角度看:数列可以看成以正整数集N*它的有限子集为定义域的函数an=f(n)当自变量从小到大依次取值时所对应的一列函数值. 2.数列的表示 (1)列表法; (2)图象法:注意图象是离散点,而不是曲线; (3)通项公式:若数列{an}的第n项与序号n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式子表达,那么这个公式叫做数列的通项公式. (4)递推公式:如果已知数列{an}的第一项(或前几项)及相邻两项(或几项)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递推公式. 3.数列的分类 (1)按数列项数的多少可以分为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 (2)按数列中相邻两项的大小可分为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列和摆动数列. 4.数列的通项an与前n项和Sn之间的关系 对任一数列有an=& 5.根据数列的通项公式判定数列的单调性 (1)已知an=f(n),若f(x)的单调性可以确定,则{an}的单调性可以确定; (2)比较法:①作差比较法n∈N*,an+1-an&0&{an}为递增数列;an+1-an=0&{an}为常数列;an+1-an&0&{an}为递减数列.②对各项同号的数列,可用作商比较法. (三)等差数列 1.等差数列的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若数列{an}为等差数列,则有an-an-1=d(其中n≥2,n∈N*). 2.等差中项:由三个数a,A,b组成的等差数列可以看成最简单的等差数列,这时,A叫做a与b的等差中项。在等差数列{an}中,从第二项起,每一项是它的前一项与后一项的等差中项. 3.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其中a1为首项,d为公差. 当d&0时,数列{an}为递增数列;当d&0时,数列{an}为递减数列;当d=0时,数列{an}为常数列. 4.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5.等差数列的性质: (1)等差数列{an}中,an-am=(n-m)d; (2)等差数列{an}中,若m+n=p+q(其中m,n,p,q∈N*),则am+an=ap+aq;若m+n=2p,则am+an=2ap,也称ap为am,an的等差中项. &&&&6.&若{an}与{bn}均为等差数列,且前n项和分别为Sn,Tn,则& (四)等比数列 1.等比数列的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都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q表示(q≠0).若数列{an}为等比数列,则有&(n≥2,&n∈N*,q≠0). 2.等比中项:如果在a与b中间插入一个数G,使a,G,b成等比数列,那么G叫做a与b的等比中项. 3.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若等比数列的首项为a1,公比为q,则其通项公式为an=a1qn-1. 4.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若等比数列的首项为a1,公比为q,则其前n项和&. 5.等比数列的性质:若等比数列的首项为a1,公比为q,则有: (1)an=amqn-m; (2)m+n=s+t(其中m,n,s,t∈N*),则aman=asat;若m+n=2k,则ak2=anam. (五)求和方法 &&&&1.公式法: &&&&①&=&(等差数列); &&&&②&(等比数列) &&&&③12+22+32+…+n2=& &&&&2.倒序相加法:将一个数列倒过来排列,当它与原数列相加时,若有规律可循,并且容易求和,则这样的数列求和时可用倒序相加法(等差数列前n项公式的推导所用方法). &&&&3.错位相减法:若{an}是等差数列,{bn}是等比数列,求数列{anbn}的前n项时,可在等式两边同乘以数列{bn}的公比,再与原式相减,从而求和的方法(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 &&&&4.裂项相消法:若{an}是等差数列,求数列&的前n项和时,可把一项拆成两项的差的形式从而求和,也适合于其它裂项后易于求和的数列. &&&&5.分组求和:对于既非等差有非等比数列的一类数列,若将数列的项进行适当的拆分,可分成等差、等比或常数列,然后求和. 6.并项求和法:当相邻两项的和为常数或有一定规律易于求和时可用这种方法. (五)不等式的性质 1.实数的运算性质与大小顺序关系是比较大小的依据,也是作差法的依据. (1)&a&b&a-b&0;&(2)&a=b&a-b=0;(3)a&b&a-b&0 2.为了利用不等式研究不等关系,需要对不等式的性质加以掌握,常用的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为:&(1)&a&b,b&c&a&c;&(2)a&b&a+c&b+c;(3)a&b,c&0&ac&(4)a&b,c&0&ac&bc. 推论:(1)&a&c,c&d&a+c&b+d;&(2)&a&b&0,c&d&0&ac& (3)a&b&0,& 经常用“不等式取倒数”的性质:& (六)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1.一元二次不等式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二次不等式.& 2.一元二次不等式(a&0)的解集如下表: & 3.一元二次不等式恒成立的条件: &(1)&恒成立的充要条件是&; (2)&恒成立的充要条件是&. 判别式 & & & & 一元二次方程 & 的根&&&&有两相异实根 & 有两相 等实根&&&&&没有实数根 &的解集 &&&&&或& & & &的解集 &&&&&& & (七)线性规划 1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时1的不等式称为二元一次不等式;由几个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称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2.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满足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和的取值构成有序数对(x,y),所有这样的有序数对(x,y)构成的集合称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二元一次不等式Ax+By+c&0(&0)表示直线某一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把直线画成虚线,以表示不包括边界.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包括边界,把边界画成实线. 对于直线Ax+By+c=0同一侧所有点,把它的坐标(x,y)代入Ax+By+c所得值符号都相同,因此只需在直线Ax+By+c=0的某一侧取一个特殊点&作为测试点,由&的符号就可以断定不等式解集表示的是直线哪一侧的平面区域.当&时,通常取原点(0,0)作为测试点. 4.简单线性规划 (1)由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一组约束条件称为线性约束条件.要求最值的函数z=ax+by+c称为目标函数,由于z=ax+by+c是关于x、y的一次解析式,所以又称为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统称为线性规划问题.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x,y)叫做可行解.由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叫做可行域,其中,使目标函数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的可行解叫做这个问题的最优解. (2)最优解一般落在可行域的顶点或边界上,具体求解方法是:设目标函数为z=ax+by+c,先画出直线ax+by=0作为参考直线,然后向上或向下平移参考直线,使其与可行域的有公共点且达到最上或最下的位置,此时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当b&0时最上方的为最大值,最下方的为最小值;当b&0时则相反. (八)基本不等式 1.基本不等式 (1)&. (2)&&,其中&和&分别叫做正数a,b的算数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 变式:(3)& (4)& 以上各不等式当且仅当a=b时取等号. 2.最值问题 设&都为正数,则有(1)若&(和为定值),则当&时,积&取得最大值&;(2)若&(积为定值),则当&时,和&取得最小值&. 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应注意:①x,y一定要都是正数; ②求积xy最大值时,应看和x+y是否为定值;求和x+y最小值时,看积xy&是否为定值;③等号是否能够成立. 以上三点可简记为“一正二定三相等”.&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一定要检验等号是否能取到,若取到等号,则解法是合理的,若取不到,则必须改用其他方法.&常用到的一个不等式:若&,则有&.(当且仅当“a=b”取等号) [来源于:书利华教育网书利华教育网(www.shulihua.net)]
亲!请或新用户?
本站声明:书利华教育网资料为本站收集、购买整理或网友上传,不能保证版权问题,如有侵犯,请发邮件联系无条件删除,谢谢。
CopyRight&书利华教育网
------E-mail:(#改为@即可) QQ:
旺旺:lisi355
联系: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第一中学 侯剑东
欢迎合作与交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数学必修一知识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