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几缕乡愁,水天相隔,残月西流。水天相隔什么意思?

从词的风格特点上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不同类的一项是()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B.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C.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D.杨柳岸晓风残月_百度作业帮
从词的风格特点上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不同类的一项是()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B.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C.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D.杨柳岸晓风残月
从词的风格特点上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不同类的一项是()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B.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C.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D.杨柳岸晓风残月
答案AA属于豪放派词B、C、D、三项则属于婉约派词.&&&&&&&&&&&&
高三语文宋词丰韵
宋词丰韵王小丫古人云:“诗庄词媚曲谐。”庄者,庄严也;媚者,婉媚也;谐者,诙谐(幽默)也。这是说诗、词、曲有着不同的风格。大体而言,确实如此。因为诗多用于应制,而应制,则非庄不可;词,多写闺中韵事,而闺中韵事,则适于媚;曲,更接近民歌,宜于用诙谐的手法来表现。但诗、词、曲皆各有多种功能,风格自然并非仅为一种。【词】起于五代与唐,流行于宋的一种文学体裁。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的一种韵文形式 。 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 因此又叫长短句。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 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为前后两阕。两阕的字数相等或基本上相等,平仄也同。词 的 流 派 一,百代词曲之祖 — 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现四川省江油市)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代表作:《忆秦娥·思秋》《菩萨蛮·闺情》。李词为最早的文人词。《忆秦娥·思秋》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菩萨蛮·闺情》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 有人楼上愁。二,第一个大词人 — 温庭筠温庭筠(812-870),字飞卿。山西太原人。代表作:《望江南·梳洗罢》《菩萨蛮·玉楼明月》等。 在温的手里,词主艳情,香而软媚的传统格局定型了。三,五代十国的两大词派——其一,西蜀词派。代表人物 — 韦庄(836-910),字端已。长安杜陵(今西安市东南)人。唐诗人韦应物的四世孙。代表作:《思帝乡·春日游》、《菩萨蛮·洛阳城里》等。西蜀词派亦称“花间派”,后人称温庭筠为“花间派”鼻祖。
在词坛上韦庄与温庭筠并称“温韦”。四,五代十国的两大词派——其二,南唐词派。代表人物 — 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江苏徐州人。南唐后主,961年嗣位,在位15年。代表作:《虞美人·感旧》、《破阵子·四十年》、《浪淘沙·怀旧》等。西蜀词派 — 绮艳南唐词派 — 凄清虞 美 人李 煜作家简介李煜(937-978),字重光。五代南唐后主,词人。世称“李后主”。工于书画诗文。在位时纵情声色,朝夕酣宴。为宋灭后,先后被封为违命侯、陇西郡公,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囚徒生活。后为宋太宗“赐酒”毒死。  其词在后期大都抒发亡国之痛和伤今忆昔之情,艺术感染力较强。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王国维《人间词话》云:“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传其被害与此词作有关。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过着 “日夕只 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三年后,李煜四十二岁生日时,作《虞美人 》词,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宋太宗,不久,李煜便被毒死。这首《虞美人 》也便成了李煜的绝笔之作。一个亡国之君念念不忘他过去的美好生活,自然会招来杀身之祸。前人凭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主。”的确,作为“好声色而不恤国政”的亡国之君,李后主确实可悲可叹,但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诗章确实难寻其右……李煜其人其词李煜,是我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以词人兼以帝王身份的独特人物。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特殊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他柔弱天真的性格,因此,当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大兵压境,社稷岌岌可危之时,他仍委曲求全,纵情声色,以致家破国亡,寄人篱下。虽然如此,其对人丝毫不知防范的赤子性情至死不改,最终招祸杀身。李煜可谓官场外行,词坛里手。他算不上一个好皇帝,却是一个好词人。特别是他在被掳汴梁之后,那些回首故国,缅怀往事,充满真情至性的清词丽句,历千载而盛誉不衰。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相见欢》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望江南》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恨。
《子夜歌》四十年来家园,三十里地河山。 《破阵子》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浪淘沙令》李煜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是个昏庸无能的亡国之君,而他又是位多愁善感的词人,因而他只能将自己内心深处的痛楚,生动而细致入微地反映在词作中。于是就有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虞美人》。
后人评价无
题虎榻之旁醉歌舞,醒来已作阶下囚。多少兴亡家国事,赤子清词都是愁。本诗的主旨句是哪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无尽的愁由何而来?诗中写了哪些意象?诗人借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意象: 春花
江水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想?联系读过的诗歌谈“月亮”这个意想的特殊含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我寄愁心与明月怀念故乡怀念亲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生命已经绝望之时,“春花秋月”是对他的一种讽刺,想起曾经的美好往事更让他伤感,所以,“问”在情理之中。“往事知多少”的“往事”指什么呢?不仅指以前的富贵生活,更是对欢乐、自由的向往,对尊严的期盼,对生存安全感的需要。精神的需要已经超过了物质需要。“小楼昨夜又东风”中,“又”字表现了什么意味?“东风”表示季节更替,而“又”则说明时光飞逝,人的生命在一点一滴流逝,复国的希望也在一点点地破灭。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是地位(由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除了朱颜,改变的还有什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请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江水奔腾流淌,一泻千里,如愁思的繁多;江水昼夜不停,长流不息,无穷无尽,如愁思的绵长。本句把无形的愁思赋在有形的流水上,有深度有力度地表达了感情,“暗恨”变为“明愁”,有不顾一切的感情冲动,大胆抒发了亡国之恨。问天—问人—问自己,一唱三叹这首词抒写了词人怎样的思想和情感?抒写一个亡国之君的无限愁怨故国的思恋现实的思考今昔对比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容到忍辱蒙羞)。“不变”的又是什么?本词中,“变”的是什么?“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专写事物永恒不变。“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专写人生短暂无常。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永恒不变)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短暂无常)几多愁一江春水(变抽象为形象)...…武
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比较阅读一点评:“愁”本无形,着一“载”字,便觉有形。“载不动许多愁”极言“愁”之重。青
铸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比较阅读二点评:此词精彩之处在最后几句。“愁”有多少?”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写出“愁”之多,“愁”之广。练习:对《虞美人》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春花秋月”指春天秋天,是用美好的时光反衬囚居生活的的痛苦。B.“小楼昨夜又东风”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明白写出的——昨夜春风起了,又一个春天来了;另一层是写他夜中失眠,才有痛苦的抚今追昔,才能发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感叹。C.“雕栏玉砌”泛指南唐旧日的宫殿,“只是朱颜改”是写它们的主人都改换了,表现作者个人的相思之怨。D.词的上片着重抒写囚居生活的痛苦和对故国往事的思念。下片表达了一种失落的愁苦之情。通篇直抒胸臆,文字浅显清丽,音调和谐流畅,比喻巧妙含蓄。C破
子 李 煜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简评:这首词是李煜做了亡国之君后写下的,其中,几多哀叹,几多无奈!拓 展 阅 读(一)拓 展 阅 读(二)清 平 乐李煜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简评:这首词写离情。造语平淡,意思曲折。其中“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是说离愁不断,如满地春草。——形象生动,历来被人们所称道。拓 展 阅 读(三)相 见 欢李 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简评:这首词写离愁。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全词明白如话,情深意切。其中,“剪不断,理还乱”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浪淘沙令
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拓 展 阅 读(四)拓 展 阅 读(五)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多少泪,断脸复横颐。
心事莫将和泪说,
凤笙休向泪时吹;
肠断更无疑!
拓 展 阅 读(六)作业:1、课后搜集有关李煜的诗词及史料,并以“诗人与帝王”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2、搜集古代诗词中描写愁怨的诗句,并作评析。温韦李三家各有千秋清代著名词学评论家周济说:“毛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飞卿(温庭筠),严妆也;端已(韦庄),淡妆也;后主(李煜)则粗服乱头矣。”白居易《琵琶行》中名句填空:(只写填入横线的诗句)(1)浔阳江头夜送客,
。(2)千呼万唤始出来,
。(3)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此时无声胜有声。
,铁骑突出刀枪鸣。(5)东船西舫悄无言,
。(6)今年欢笑复明年,
,相逢何必曾相识。(8)座中泣下谁最多,
。词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词的别名:
——因是由诗发展而成,故得名。——因其句子大多长短不一,故得名。——因其是先有曲调,然后再倚声填词,故得名。诗
余长短句曲子词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
”,分两片的最为常见。片阕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词按段落多少分类:单调、双调、三叠……词调,也叫做“词牌”,词乐曲调的名称,如《沁园春》《采桑子》等。它规定词的字数、句数、用韵及平仄。词牌名称与词的内容最初是相关的,但后人填词所用词牌,则与内容未必有联系了。词牌作为词调的名称,它的取名方式是多样的。许多因人因事而取名,如《沁园春》因汉代的沁水公主园而得名;《念奴娇》因唐玄宗时一个钟爱的宫妓念奴而得名;《雨霖铃》则是唐玄宗入蜀时,连旬下雨,“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扬州慢》则是词人经过扬州时所作的 。词题,着于词牌之下,可用可不用。一般与词内容有关,起补充说明的作用。例子:《沁园春 · 雪》《沁园春 · 长沙》宋代词坛两大流派:豪放词派:苏轼(开豪放一派)、 辛弃疾婉约词派: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五,词之鼎盛 — 宋词宋词两大流派:婉约派 —富丽妖艳,清婉缠绵;豪放派 —雄奇悲壮,豪气奔放。 婉约和豪放的形象表述东坡在玉堂(官署名),有幕士善歌,(苏轼)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曰:“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俞文豹 婉约派代表人物(一) 贵族词人——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人。出仕真宗、仁宗两朝,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都出自他的门下。晏殊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为歌酒风月、闲情别绪,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代表作:《蝶恋花·昨夜西风》、《浣溪沙·无可奈何》等。《蝶》中的名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王国维的“第一境界”。
婉约派代表人物(二) 贵族词人——欧阳修()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他的词主要写恋情游宴、伤春怨别,风格深婉而清丽。其词集有《六一集》、《近体乐府》、《醉翁琴趣外编》等。代表作:《蝶恋花·庭院深深》《生查子·元夕》《阮郎归·踏青》《踏莎行·候馆梅残》等。婉约派代表人物 (三)市民词人 — 柳永(?984-1053?)字蓍卿,初名三变。福建崇安人。他是大量作慢词的第一个词人,在词的发展上有重大的贡献。仕途坎坷,景佑元年(1034)约五十岁才中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有《乐章集》。他的词以写羁旅行役、离情别绪最为出色,感情纯真、大胆,善于用铺叙和白描手法,又善于向民间曲子词学习,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代表作:《雨霖铃·秋别》、《凤栖梧·衣带渐宽》等。《凤》中的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王国维的“第二境界”。雨
永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家中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曾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也世称“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常流连于歌楼舞榭,沉迷于声色词曲,潦倒终身,逝后竟由群妓合金而葬。 其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他的词风行一时,当时流传着“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柳永 (约980--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大约在公元1 0 1 7 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 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鹤冲天(1022年)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1034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其词也有三变:艳情,风花雪月
市民生活,街市繁华之景小令
俗(通俗化,且方言、俚语入词)柳永乃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专业词人)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宋共创词调800多个,柳就占了100多个)这首词展现的是柳永离开都城汴京(现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雨霖铃 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寒蝉凄切,寒蝉鸣我侧——曹植《赠白马王彪》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的《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狱中咏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词开头三句有什么作用,寒蝉、长亭、雨这些意象的选用有什么作用?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寒蝉凄切”点染送别悲伤的气氛。宋代都门外的汴河两岸植柳,“高柳乱蝉嘶”,而柳又有“拂水飘绵送行色”的作用,自然会触动离情。“对长亭晚”,意思更加明确,因为“长亭”已作离别地点通称。分别之时,“骤雨初歇”,眼前景物更加清新。听着蝉声,看到柳树和小舟,分别在即,离情自然更浓。融情入景,情景交融。都门帐饮无绪“都门帐饮无绪”六字写出了什么?“都门帐饮无绪”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都门”是指汴京门外。“帐饮”是沿用向来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的词语,在小馆子饯行也是同样的意义。“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留恋处,兰舟催发。“无绪”和“催发”让你感受到什么?“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这两句是实写不忍别又不能不别的情况。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请你依据这两句话描绘出此时的人物形象。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点染本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之一。点,就是用蘸水墨的画笔在宣纸上着笔一点;染,就是这些着笔的点墨在沾湿的宣纸上向周围渲染开去,形成所画的形象。后来这种绘画的技巧,被借用到诗词的技巧中。  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写的事、情感或道理(抽象),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    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或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形象生动),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  点是点明主旨的精练的话,染是塑造形象的辅陈的话。  “点染之间 ,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点染句密不可分 ,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柳永慢词《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去去”虽点明从此一别,去而又去,远而又远的意旨,却较抽象;后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和“楚天阔”这三景来加以渲染,形象展现出“去去”的水远山遥与离情的深沉浓重。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1、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2、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3、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4、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二首》)作者为什么那么肯定地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有没有多情而不伤离别的?请举诗为证。5、“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乍秋风兮暂起。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迤于山侧。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 南朝梁-江淹)6、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慢词《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多情自古”两句对于“今宵”两句的依赖也与前是同样的道理,先直接点出离别的伤感与冷落 。后作者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具体形象构成幽美动人的凄清意境,借以衬托伤秋惜别的情怀。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1.把杨柳、风、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2.此画面出现在特定的时刻——“酒醒”之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句一向被称作“千古俊句”。以“杨柳岸、晓风、残月”三种意象的复合写离愁别绪,词家无出其右者。  “柳”“留”谐音,故“杨柳”成为了寄寓离别特定内涵的意象;  拂晓风起 ,清幽凄冷,写出别后的心寒:   残月破碎,意寓今后难团圆。     这是酒醒后的心境,也是词人飘泊江湖的感受。此两句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  寥寥几字,映衬出漂泊无依的行客绵绵不尽的愁思,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四句是更深一层推想到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情况。作者如何来表现这种离别的悲惨?  作者只从“良辰美景”和“千种风情”这种特别美好的场合中来说明光景等于虚设,风情与谁共语,那平常日子的难捱就更不消说了。这是一种简练的写法,在意(内容)不在笔(字句)。“良辰美景”是值得欣赏流连的,离开了相爱的人,也就没有心情去欣赏流连,这“良辰美景”不是等于虚设吗?现在已经离开欢爱的人了,即使有许多许多的风情,又能跟什么人仔细倾谈呢?这样地结束就蕴含了无限的意义。我们从这里联想得到,作者和他欢爱的人平日里是有说不完欢乐情事的,因而这次的离别才会感到这么痛苦。上、下片(阕)内容:1.叙事:长亭别离(离前别后)景语:寒蝉、长亭晚骤雨歇烟波暮霭楚天阔勾勒环境渲染气氛别后去向别后情景都门帐饮……执手相看……清秋伤别良辰好景情事情态点旨别后生活离
后2. 抒情:羁旅长愁(离时别后)情语:别时景寒蝉长亭骤雨别后景烟波暮霭杨柳晓风残月一 切 景 语 皆 情 语实写虚写景中含情
处处是情伤离别写景实写(所见)虚写(所想)话情离别前(心理)离别后(心理)离别时(情态)景中含情处处是情依依不舍痛苦思念情景交融字字是情雨
永整体感知:情上片:离别时的悲痛下片:离别后的悲愁伤离别艺术特色:景实景:寒蝉 长亭 骤雨虚景:烟波 暮霭 杨 柳 晓风 残月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小结: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虚实结合,层层铺写,运用领字,点染烘托,情景相生,反映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抑郁不满的心情。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自伤身世,慨叹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尽管真实,而情调未免凄怆;对现实尽管忧愤,而意志未免消沉,这是受时代局限的反映。把《雨霖铃》改成一个小剧本。雨霖铃是
名。宋代词坛上有两大流派:  派和
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积极向上之感,以
为代表;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代表人物有
等。人生一世谁不想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最大的光热? 有职才能有权,才能施展抱负,改造世界,名垂后世。那时没有像现在这样成就多元化,要成名只有一条路——去当官。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在从政大路上跋涉着的而被扭曲了的人。像李白、陶渊明那样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苏轼、白居易那样政心不顺而求文心;像王维那样躲在终南山里而窥京城;像诸葛亮那样虽说不求闻达,布衣躬耕,却又暗暗积聚内力,一遇明主就出来建功立业。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
——梁衡《读柳永》柳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到民间去的词作家。也许我们可以责备柳永没有大志,同为词人不像辛弃疾那样:“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不像陆游那样:“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时势不同,柳永所处的时代正当北宋开国不久,国家统一,天下太平,经济文化正复苏繁荣。京城汴京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新兴市民阶层迅速形成,都市通俗文艺相应发展,恩格斯论欧洲文艺复兴时说,这是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市民文化呼唤着自己的文化巨人。这时柳永出现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的市民文学作家。他在市井这块沃土里酣畅淋漓地发挥了自己的才华。
——梁衡《读柳永》双声子(柳永)晚天萧索,断蓬踪迹,乘兴兰棹(zhào)东游。三吴风景,姑苏台榭,牢落暮霭初收。夫差旧国,香径没、徒有荒丘。繁华处,悄无睹,惟闻麋鹿呦呦。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输范蠡(l?)扁舟。验前经旧史,嗟漫载、当日风流。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婉约派代表人物 (四)悲剧词人——秦观()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淮海先生。江苏高邮人。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他的词远绍西蜀南唐,近受柳永影响,词风俊逸精妙,情韵兼胜。是“本色当行”的婉约派主要词人。 有《淮海居士长短句》三卷。代表作:《鹊桥仙·纤云弄巧》、《满庭芳·山抹微云》等。婉约派代表人物 (五)两宋词人——李清照(至1156)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邑人,横跨两宋的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其著述多种今均佚失,现在流传的《漱玉词》乃后人所辑。易安词,令慢均工,擅长白描,善用口语,能炼字、炼句、炼意、炼格,形成“易安体”。南渡以后,词的风格,从清俊旷逸变为怆凉沉郁,多寓故国黍离之悲,给南宋辛稼轩、陆游、刘辰翁诸爱国词人以深刻的影响。代表作:《声声慢·秋情》、《一剪梅·红藕香残》、《如梦令·绿肥红瘦》、《醉花阴·重九》等。声声慢李清照作者简介一、李清照的生平及家庭生平及家庭:
四十四岁南渡时为界,可分两个阶段。1、前期:个性自由、生活优裕、家庭美满。  其父李格非,关心天下兴亡,重实用,轻虚名,曾任礼部员外郎等职。他不仅博通经史,而且能诗善文,很受苏轼的赏识。她的母亲也工词翰、善文章。李清照自幼便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艺熏陶。她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擅长于词、亦工于诗文,通晓音韵,能书善画,是我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多才多艺的女文学家、艺术家。  她十八岁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他们互敬互爱,夫妇和谐,情趣投合,生活优裕,家庭美满。赵父挺之,官至尚书右仆射。赵家也是书香门第。李清照开始了不平静的生活。在逃难的经历中,她俩长期收集的金石文物散失殆尽。最后丈夫也病死。她孑然一身,饱受国破家亡之痛。在孤独流离中度过凄凉的晚年。2、后期:靖康之后,金兵的金戈铁马踏碎了她生活的平静。二、李清照前后期词作的内容和风格的变化共存词六十多首。她的词的创作也分为前后两期。1、前期词:主要是闺情和别情。二,别情。这主要是与丈夫偶尔离别而产生的一种思夫之情。如[一剪梅]一、闺情。表现对大自热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很有女性生活的情趣。格调明朗、欢快、活泼。如[如梦令] 、[点绛唇]是一种乡愁,是一种国破家亡的哀愁,是一种失落了、幻灭了美好理想的深愁。是一种“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沉重的愁。如《声声慢》《永遇乐》2、后期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香冷金猊, 被翻红浪, 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 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 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 非干病酒, 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 千万遍阳关, 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 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 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 从今又添, 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三瘦词人”由此得。法国诗人克洛岱将李清照的《声声慢》作了改写。试朗读:绝望呼唤!呼唤!/乞求!乞求!/等待!等待!/梦!梦!梦!/哭!哭!哭!/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满痛苦!/仍然!仍然!/永远!永远!永远!/心!心!/存在!存在!/死!死!死!死! 对比原词,你觉得这个改写写得怎样? 愁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和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酒
梧桐意象:被作者赋予主观感情的事物。如何理解酒“淡” ?这是一种主观感受,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柳永《雨霖铃》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结论:酒是“愁”的象征返回风怎敌他晚来风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结论:秋风渲染愁情返回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结论:过雁象征离愁返回黄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返回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结论: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返回梧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结论: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返回“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干脆不去形容,而是直截了当,简单直白,反而更有韵味,更耐咀嚼。如何赏析宋词1、联系作者的生活遭遇来赏析前期:美满幸福——闺怨相思离愁——情趣盎然后期:颠沛流离——亡夫亡国之痛——哀怨凄凉2、通过独特意象来表现别样情感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课堂小结作业:用学到的赏析方法为李清照的《一剪梅》写一篇200字以上的鉴赏文章。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豪放派代表人物 (一)豪放鼻祖 —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22岁中进士,吏才文才超群 。苏轼一生经历五任皇帝一任太后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高太后、宋哲宗、宋徽宗:宋仁宗重用六年、高太后重用三年,官至翰林学士、礼部尚书;英宗神宗哲宗重贬35年,多任地方官(十州)——通判杭州,知密、徐、湖诸州,元丰中贬黄州,元佑中知杭州、改知颍州、扬州,再知定州,绍圣初贬惠州、徙儋州。(生于眉州 卒于常州)。东坡一生三妻东坡一生三妻,皆与数字27有关:其一,王弗,16岁嫁苏27岁卒,生子 迈;其二,王润之,21岁嫁苏48岁卒,伴苏27年,生子 迨、过;其三,王昭云,20岁嫁苏34岁卒,小苏27岁,生子 遁(十个月卒)。另:东坡27岁遭贬。苏词的主要成就苏轼是北宋伟大的文学家,诗、词、文、书皆为大家,是中国古代的第一全才。著述颇富,《东坡乐府》存词350余首。豪放派开山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堪称千古绝唱。另《江城子·密州出猎》亦颇有豪放气韵。此外,苏词婉约风格也有杰作,如:《江城子·记梦》、《蝶恋花·晚春》等。文——诗——词——书、画——“ 唐宋八大家 ”“苏
家”才华横溢的苏轼“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
柳宗元宋代——欧阳修
王安石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苏轼《赤壁赋》墨迹1) “词家三李”指哪三位词人?2)当苏轼考中进士时,谁看了他的文章说:“不觉汗出 。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人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预言未来文坛将属于苏轼?3)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什么事而被捕入狱?4)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后两句是什么?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念奴娇·赤壁怀古苏
轼我们鉴赏一首词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1) 这首词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是靠哪些语句连缀在一起而形成一个艺术整体的?(2)抓住意象,分析意境。(3)抓住直接抒情的句子,把握主旨。大江赤壁,起兴点题状写江山,思慕古人缅怀周郎,建功立业感伤身世,祭奠江月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象恢宏,笼罩全词。大江东去,淘空一切,唤起我们所有的向往。“浪”怎能冲洗千古风流人物呢?显然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这三句写景和抒情议论结合得天衣无缝。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词作以大江开头,有什么作用? “浪”怎能冲洗千古风流人物呢?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第四句引出作者所要吟咏的历史上的“风流人物”就是“三国周郎”,文章由此生发开去。  
“人道是”三字用得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为什么要说”人道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乱 ” 、 “ 穿 ” 、 “ 惊 ” 、“ 拍 ” 、“ 卷 ” 各写出景物什么特点?先写江岸石壁, “ 乱 ” 写出险怪, “ 穿 ” 写出高峻。再写江面波涛, " 惊 " 写汹涌, " 拍 " 描绘出水石相搏的情状。" 卷 " 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壮阔宏大 ,咏史 。先总写长江,引起人的怀古思绪,接着具体写赤壁之景。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上阙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这一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士。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幽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段抒情。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在整首词中其什么作用?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词人在诸多英雄人物中歌颂的是谁?周郎,庐江(现安徽)人。长壮有姿貌。初,孙坚讨董卓。徙家于舒(在庐江),坚子策与瑜同年,独友善。坚死,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瑜时年二十四,吴中人称“周郎”。不久,策又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时得乔公二女,皆国色,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策死,弟权统事。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下,权以瑜为前部大都督,与操战于赤壁,大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说明年轻有为。以美人衬托英雄。渴望像周瑜一样被信任。能否把“公谨”换成“周瑜”?“初嫁”改成“出嫁”?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描绘周瑜什么形象?“强虏灰飞烟灭”,有的版本作“樯橹灰飞烟灭” 请大家讨论一下,哪一种版本好?为什么?运筹帷幄于中军帐驰骋铁骑于战场羽扇纶巾一时多少豪杰为什么只写周瑜?周瑜:年龄:34婚姻:美女相伴外表:英俊儒雅职位:东吴都督际遇:功成名就苏轼:年龄:47婚姻:屡遭不幸外表:早生华发职位:团练副使际遇:功业未就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故国神游”一句起什么作用?“多情”句是倒装句,正常语序应该怎样?“人生如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说说你的理解 。“故国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斑白年近半百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多情应笑我”是倒装句,须解作:应笑我多情。这里用自嘲方式写自己的感伤,感情大落,最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呼应首三句。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也是心境旷达,潇洒以酒酬月。1)被捕入狱,谪居黄州,对他的打击是巨大的。在他看来是怀才不遇,遭人陷害,并使他壮志难酬。“人生如梦”两句,正是这种身受迫害、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一种无人理解而寄托于江月的旷达。2)“人生如梦”两句是诗人由江山人物的推移和自己“早生华发”的对比中发出的。长江依旧,英雄已逝;幼时壮志犹在,而今年近“知命”,“早生华发”,就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暂与万事皆休的悲凉。这是一种人之常情,怎能说是消极的呢?3)这种感慨,是由追慕古代英雄引起的。和周瑜那么年轻就建立了赫赫战功而千古流芳比较起来,就不能不激起自己一种老之将至而壮志难酬的深沉苦闷,就不能不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惭愧。这种与英雄对比自愧功业无成的伤感,不正包含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吗?人景大
千堆雪赤壁江山图壮美小乔初嫁 羽扇纶巾 指挥若定 谈笑却敌赤壁豪杰图豪迈笑我多情
早生华发人间如梦
一酹江月壮志难酬情苦闷情小
结曹操《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意谓洞庭湖处在水气笼罩之中,汹涌之波震撼了岳阳城。写出了洞庭湖的开阔和气势。)
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辽阔壮美气象万千秋风、洪波明月、星汉萧瑟、涌起出其中、出其里气波蒸云梦泽撼岳阳城汪洋壮阔雄伟壮观黄河之水天上来不复回浩浩荡荡辽远雄伟大江浪人物东去淘尽千古风流气势恢宏壮怀激烈共同点:气象开阔、辽远雄伟苏词: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
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形象地写出了历史的推迁,抒发了诗人对“千古风流人物”的怀念。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楚天(实景)杨柳岸 、晓风、残月(虚景)大江、故垒、乱石、惊涛(实景)樯橹灰飞烟灭(虚景)(周瑜)谈笑帐饮、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我)一尊还酹江月无绪、留恋、多情自古伤离别、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思考和讨论:1、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宋词出现“婉约派”和“豪放派”的差异?是不是因为作家的不同而产生?这两派的区分基点是词作还是词人?2、你更喜欢其中的哪一派,为什么?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南乡子
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作业:将本词改写成自己喜爱的一种文体。豪放派代表人物 (二)南宋铁马——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抗金名将。两起两落:南渡后历任建康府通判、江西提点刑狱以及湖南、江西、福建安抚使等职;遭贬闲居江西农村二十年。开禧年间,曾一度出任浙东安抚使和镇江知府;不久又贬,后因忧愤成疾而死。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辛词的主要成就
辛词多写抗金报国的热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慨。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形成了雄浑奔放、挥洒自如的创作风格,对后世影响很大。著有《稼轩长短句》,存词620多首,在宋代词人中数量最多,且代表了南宋爱国词的最高成就。代表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另,婉约风格亦有佳作,如:《青玉案·元夕》。其名句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王国维的“第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鹊踏树》)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欧阳修《蝶恋花》)次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此第三境也。 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永遇乐,词牌名。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读史方舆纪要》:“北固山在镇江城北一里,下临长江,三面滨水,回岭斗绝,势最险固。晋蔡谟起楼其上,以贮军实,谢安复营葺之,即所谓北固楼,亦曰北固亭。大同十年,武帝改名北顾亭。”盖取其不忘中原之意也。怀古,所写内容。怀古,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写作背景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tuō )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词中用典孙权廉颇佛狸祠刘义隆刘裕思考: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孙权:他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刘裕: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刘裕曾经在这里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了恢复中原,他几次大举北伐。建功立业,令人仰慕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就做了三军的统帅,他能独霸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思考: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上片小结:上片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思考: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借鉴历史,伐金必须作好准备,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行事。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后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他击败宋文宗,率军追到瓜步山上,在山上建立行 宫,即后来的佛狸祠。思考: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神赛会的一幕景象,是什么心情?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达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者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思考: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以廉颇自况,虽64岁仍想为国效力:可当政着不接受他的建议,又有小人挑拨,他感到悲愤,担心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而这正是全诗的主旨。下片小结:下片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用典赏析:词中用典虽多,却贴切恰当,非但没有妨害思想感情的表达,而且以少胜多,表现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和思想。正如《词综》所说,“发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气奔注,笔不遏:廉颇自拟,慷慨壮怀,如闻其声;谓此词用人名多者,尚是不解词味。”表现手法:运用典故对比英雄业绩——可悲现实刘裕——刘义隆扬州路——佛狸祠廉颇——自己全词总结: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的愤懑。古诗鉴赏方法1、从题目入手2、从作者入手---“知人论世”3、从内容入手,明字意,明典故4、分析表现手法(1) 这首词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是靠哪些语句连缀在一起而形成一个艺术整体的?(2)抓住意象,分析意境。(3)抓住直接抒情的句子,把握主旨。作业1、背诵《京口北固亭怀古》2、赏析辛弃疾的《摸鱼儿》。摸鱼儿
辛弃疾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①,准拟佳期又误,蛾眉②曾有人妒。千金③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④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本篇作于淳熙六年(1179)春。时辛弃疾四十岁,南归至此已有十七年之久了。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作者满以为扶危救亡的壮志能得施展,收复失地的策略将被采纳。然而,事与愿违。不仅如此,作者反而因此遭致排挤打击,不得重用,接连四年,改官六次。这次,他由湖北转运副使调官湖南。这一调转,并非奔赴 他日夜向往的国防前线,而是照样去担任主管钱粮的小官。现实与他恢复失地的志愿相去愈来愈遥远了。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摆下酒席为他送别,作者见景生情,借这首词抒写了他长期积郁于胸的苦闷之情。 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匆匆春又归去”,就是这一形势的形象化写照,抗金复国的大好春天已经化为乌有了。“落红”,就是落花,是春天逝去的象征。同时,它又象征着南宋国事衰微,也寄寓了作者光阴虚掷,事业无成的感叹。明知春天的归去是无可挽回的大自然的规律,但却强行挽留。词里,表面上写的是“惜春”,实际上却反映了作者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急切心情,反映了作者对投降派的憎恨。拟人化手法。典故:①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遭嫉妒失宠,幽居长门宫。②蛾眉,指美女。语出屈原《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善淫。”③千金,陈皇后曾用百金请司马相如作《长门赋》,献给汉武帝以求重新得宠。④玉环,指杨玉环。安史之乱时,为平军心,被迫在马嵬坡自缢。飞燕,汉成帝宠妃赵飞燕,曾得宠一时,后被废为庶民,自杀而死。二人皆善舞善妒,且不得善终。这里暗指得势的投降派。这首词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一是通过比兴手法,创造象征性的形象来表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时局的关切。拟人化的手法与典故的运用也都恰到好处。第二是继承屈原《离骚》的优良传统,用男女之情来反映现实的政治斗争。第三是缠绵曲折,沉郁顿挫,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词风。表面看,这首词写得"婉约",实际上却极哀怨,极沉痛,写得沉郁悲壮,曲折尽致。 四, 宋词余音—— (一) 婉约香火: 南宋后期“姜吴”: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波阳(今属江西)人。唐宋词选《点绛唇·燕雁无心》等14首。其《白石道人歌曲》中的17支自度曲,并缀有工尺旁谱,为唯一留存至今的宋词音乐文献。代表作:《扬州慢》。扬 州 慢姜夔作者简介姜夔(约1155 - 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周鄱阳人。曾试进士,不第;一生未入仕途,死于杭州。词风清空峭拔,格调甚高,而意境则浅。故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说:”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作品有《白石道人歌曲》。题
解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这首词写的是扬州战后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慢词以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词,一般都比较长。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但在南宋初期两次遭到金兵的洗劫,变成一座空城。整体把握上阕写词人路经扬州时的所见所闻。下阕写词人在扬州的心情和感慨。佳句赏析“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是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一片荒凉景象。造成这种强烈反差的原因何在呢?“自胡马窥江去后”“胡马窥江”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1129)、绍兴四十年(1160)、四十一年(1161)和孝宗隆兴二年(1164)金兵屡次南侵之事。尤其是绍兴四十一年那一回。金主完颜亮亲率金兵攻占扬州,在瓜洲望江亭对其下属说:“朕不久入浙,誓不返国”,并改亭名为“不归亭”,还题诗壁上:“万国东书久混同,江南何尚隔华封。援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姜把扬州的残破完全归到“胡马窥江”,如此选材是为了极表他的“黍离之悲”。这三句用了拟人的写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他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暮色降临后,军营中传出阵阵凄厉的号角声,在空城的上空回荡。唐朝,扬州有内城和外城,商业繁华、景致优美,杜牧曾赞美道:“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而今仅剩一座空城,满目疮痍,军号凄厉,不由人不生感慨。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目睹劫后扬州的残破景象,缅怀往昔的繁华,立即想到晚唐风流俊逸的著名诗人杜牧。当时杜牧应牛僧孺之召,任职于淮南节度府,和判官韩绰一起寻佳访丽,征歌逐舞,写下不少风流艳句。如脍炙人口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等。从这些诗句的表层意思看,它表现了当时文士狎妓的轻薄行为。妓女,在我们看来是病态社会的畸形儿;但在唐宋文人心目中,则是都市繁华的象征。词人欲以“豆蔻词”“青楼梦”这些象征扬州繁华的艳句,在设想杜牧“重到须惊”“难赋深情”的衬托下,使劫后扬州的荒凉更加突出,当然说它带有自况的意味也未尝不可。衬托,有时比直抒胸臆感时伤乱,更为含蓄有致。“冷月无声”属于移就辞格,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二十四桥仍在”,而欢歌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 ,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杜牧《赠别》之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遣怀》阅读课文,与下列词作比较。引用前人诗句是词中用典的一种方式,引用的目的是加深词中意境,,促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引用前人诗句也有多种方式:(1)可以借用原句或在原句基础上改动一字或数字;(2)可以只借用其中的某些词语;(3)可以化用诗句或整首诗的意境。这首诗属于借用词语一类,包括“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全出自杜牧以扬州生活为主题的七言绝句。如今连杜牧如此出众才能仍“难赋深情”,表明:这景象确实使人有难言之痛。这样写,使词中意境又深了一层。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顾亭怀古》 姜夔《扬州慢》
比较阅读思考:两首词皆吊古抚今、吟咏古人、即景抒怀,所写内容和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特点?吴文英(约),字君特,号梦窗,晚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本姓翁氏而入继吴氏。存词350首,有《梦窗甲乙丙丁稿》传世。唐宋词选《霜叶飞·重九》等16首。就风格而论,姜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吴词“如万花为春,蝶舞蜂忙”。吴文英(二)挽歌悲声 ——南宋衰亡余音烈士词人文天祥(),其《酹江月·乾坤能大》,声情悲壮,如天外风吼。直士词人刘辰翁(),所作多痛悼故国,如林表鹃啼。贞士词人蒋捷、周密(),隐居不仕,亡国悲词如山中鹤唳。(蒋周王张并称“宋末四大家”)遗民词人王沂孙、张炎(1248-?),虽苟全性命于新朝,却常抒故国之思兴亡之感,王如 落叶哀蝉,张似 失群孤雁。书愤陆游《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簿,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游是南宋的伟大爱国诗人,他一生坚持抗金主张,屡遭当权的议和派打击和排斥,虽然历任多种官职,但始终无法实现他恢复中原的宏图壮志。晚年在山阴闲居,直至终老,都不忘复国大业。陆游诗歌特点陆游诗现存有诗歌9300多首,内容覆盖了南宋前期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陆游诗特征之一,是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和万死不辞的牺牲精神。这在他一生的诗作中都有充分的反映,直到82岁,他还高唱“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的诗句。陆诗第二个特征是,对投降派尖锐的讽刺和坚决的斗争。另外,他也有壮志未酬的感叹和对理想境界的寄托,如《书愤》、《秋思》、《枕上偶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此外,他还有不少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和“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等歌唱美好生活的诗句。陆游诗歌特点陆诗的基本特征是现实主义。在表现手法上,他一般不直接对客观事物做具体刻画,而是抒写个人的主观感受,因此,他的诗概括性、抒情性强。陆诗在现实主义基础上,还极富浪漫主义情调。这主要表现在诗人对复国理想追求时的瑰丽想象上。他的想象主要是对抗金战争的想象,包括战斗的阵势、敌军的溃败及朝廷的中兴。夸张也是构成陆诗浪漫主义特征的一个因素。如“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起倾斗酒歌出塞,弹压胸中十万兵”(《弋阳道中遇大雪》)等诗句,与表现陆诗悲壮、奔放的风格特征极有关联。  陆诗语言不尚粉饰、奇险,追求明白如话,自然而精炼。《书愤》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天,作者闲居山阴故乡期间。其时陆游从江西抚州被罢官归家,已经五年,是一个六十二岁的老人了,但他积愤难平,爱国之心不减,他追怀壮年意气,痛惜壮志不酬,愤而作诗,表达了老而弥坚,立誓报国的壮烈情怀。写作背景这首陆游的晚年之作,抒发了作者内心慷慨激愤、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之情,激昂中透着悲怆。   诗文大意是:年轻时不知道世事艰难,满怀兵定中原之干云豪气。雪夜驾战船巡视瓜州渡,秋风驭铁马勒缰大散关。胸中自有万里长城,自认可以保疆卫国,恨不能仿效诸葛卧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惜白发照镜,国未复、民流离,壮志难酬!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
愤这两句既含有自己不谙世事,爱国之志被亵渎的辛酸不平,也隐讽妥协投降的宋王朝。这两句通过追述早年抗金杀敌的英雄事迹,烘托出作者“气如山”的气魄,同时也是对自己年迈之际杀敌报国情怀的一种激励,表现了一种高昂的战斗情绪。前两联叙事,追忆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举,刻画了一个横刀跃马,浩气如山的奇男子形象。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年轻时以“塞上长城”自许的豪气,和现今虽然年老而壮志犹存的爱国情怀,都归结为一个“空”字,即一切成空,是多么令人无奈和悲痛!作者借用历史典故,暗讽宋统治者是“阿斗”,朝中又没有诸葛亮。如此,北伐复国自然是一句空话。诗句含蓄、委婉而又见悲愤和不满。后四句感慨当前的处境和时局,昂扬的情调转入深沉的忧愤。书
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
愤“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书”曾经历的两次抗金胜利之役。“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书”敬仰诸葛亮、渴望建功立业之愿。早年抱负壮志未酬愤精华鉴赏这首诗从立志报国的早岁写到衰鬓先斑的暮年,抒发了当年的抱负和今日的感慨,前四句慷慨奋发,后四句幽愤哀伤,情绪有起有伏,充满苍凉沉郁的情调,很有感人的力量。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很突出,昔日的浩气壮举与今日的年迈衰颓对比,感慨岁月无情,壮志难酬;诸葛亮的积极进取与当今权臣的苟且误国对比,表现作者怀古伤今的悲愤和无奈。这也使诗人的情感起伏跌宕,形成波澜,冲击读者的心田,很容易引起共鸣。(1990年)阅读下面文天祥的《念奴娇》,完成1--2题。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忽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甲)!堂堂剑气,斗牛空以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乙)。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1、(甲)(乙)两处的文句依次是A、此恨谁雪 细看涛生云灭
B、此恨凭谁雪 看涛生云C、此恨谁雪 看涛生云灭
D、此恨凭谁雪 细看涛生云灭2、词中的“睨柱吞嬴”,指的是A、唐睢在秦廷胁迫秦王就范的故事
B、贾谊奋笔着文批评秦皇嬴政的故事 C、蔺相如在秦廷怒斥秦王的故事D、荆轲行刺嬴政掷匕于柱的故事 绝句二首(其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副明静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利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早行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南浦别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漏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得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是思想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耳)。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晋江文学城一种相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