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为什么会增长停滞增长30年?

日本经济为什么会停滞二十年?_百度知道
日本经济为什么会停滞二十年?
提问者采纳
每次提到房价是否有泡沫,楼市是否会崩盘,总是会提到日本。
甚至不只停滞,而是倒退了10年,花多少时间、金钱都补不回来。
从1990年,到2010年,整整20年。
也许偶比较迟钝,各位看官,您认识日本友人吗?他们这20年的生活还好吗?还有房住,有肉吃,有书看吗5年前,有几个人会相信中国的经济实力可以在几年内可以和日本持平?当年有人曾经说中国不可能在短期内赶上日本,因为&中国发展,难道日本就不发展吗?&可现实恰恰正是如此.中国之所以能赶上日本,除了自身的高速发展之外,日本经济的停滞甚至倒退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有人说日本老年人太多,社会负担重.我问几个问题,是老人太多,还是年轻人太少?年轻人为什么少,因为国民不愿意生孩子?为什么不愿意生孩子?生出来养得起吗,教育得起吗?为什么会养不起,教育不起?为什么教养成本会高,因为人工费高.那为什么人工费高,因为帮你做工的这些人也要自己养自己,他自己的生活成本也高.那么,最终的问题就是,生活成本怎么会高起来的?
生活成本里面一个重要组成,住房成本.这就涉及到日本的房地产问题.现在大家都说,那时候日本的房地产存在泡沫.可是这个泡沫怎么起来的呢,因为有人投资.为什么有人投资?原因可以说有3个,1,有国际抄家,2,日本人自己有钱,3,日本储蓄利率低,日本人的钱放银行里实际是贬值,不如用来投资.企业可以投资购买别国的资产,国民如果要投资,选择就很少,股票,房地产,艺术品.
如果要长篇大论,自然还要分析日本的房地产,股市,银行信贷等等.但是,那些是细节问题,固然越细致看得越清楚,但是也越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而上面3段话,看似杂乱无章, 但有一条线能把他们全部联系在一起:日本人都有钱了.
日本人有钱以后投资国内,推高了国内的生活成本,赚到的钱多了,但所需要的消费也随之增加.或者说日本人普遍富裕之后的结果和通货膨胀一样,增加的只有数字,生活质量没有提高.而企业则为了降低成本,也因为钱在国外更值钱,因此更愿意投资国外.
极端的例子很容易分析出结果.如果某国某天突然天上掉了很多金子下来,那么这个国家不会变得富裕起来,而是会灭亡.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是,极端的例子在现实里面是不存在的,所以要看清现实很难.
日本并不是突然之间有钱起来的,他的钱也是几十年流血流汗辛苦挣来的.要说有突然之间财富猛增的时候,只有日圆急速升值的那些年.那些年日本突然发现自己手里的钱价值增加了很多.虽然拿到手里的日圆还是那么多,还是在打短工,但是一换成美圆,自己就变成一富人了.于是对日本普通人来说,与其在日本国内消费还不如到国外去消费.这样就压低了日本的国内市场.另一方面,投资却不同,普通人要赚钱还是要赚日圆,又不能去买企业,不能买矿山,要工作又没有时间自己开店,那就只能投到房地产和股票上面.这样就推高了国内的生活成本,国内生活成本高了,又更显得国外的东西便宜,反过来进一步限制了国内内需.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日本经济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欧洲国家经济进一步“日本化” 增长停滞通货紧缩
关键字:&欧元区欧洲经济通货紧缩国债收益率市场利率德国日本经济停滞乌克兰之殇
近期俄欧双方围绕乌克兰危机的制裁大战,正在重创欧盟经济。昨天,包括西班牙、意大利、德国在内的欧元区多国国债收益率接近历史最低水平,这意味着政府借贷成本极低,市场面临通货紧缩危险。其中,德国10年期国债跌破1%,而在全球国家中,10年期国债收益率低于1%的此前仅有日本和瑞士。通货紧缩正是日本二十余年经济停滞的最鲜明标签。
德国10年期国债已低于1%
昨日,西班牙10年期国债收益率降至2.37%,处于历史低位区间。意大利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2.59%,略高于历史记录低点。葡萄牙10年期国债收益率同样为3.22%的十年低位。德国10年期国债则低于1%。
根据早前发布的数据,今年7月,欧元区总体通胀率仅为0.4,低于6月的0.5。这是近五年来的最低水平。其中,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已经陷入通缩,7月平均物价分别下降了0.8%、0.7%和0.4%,而意大利的通胀水平为零。
今年7月的欧元区各国通胀指数
<font color="#13年至今的欧元区物价指数:下跌趋势明显
通货紧缩是指产能过剩或需求不足导致物价、工资、利率、粮食、能源等各类价格持续下跌。
通缩对经济来说是一个威胁。因为它使债务变得更加昂贵。通缩带来的更低的收入和利率,使得公司可能无法偿还债务,这将让公司处在一个高风险的位置上。希腊和意大利等国家已经积累了巨大的债务,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通缩的恶性循环可以迅速形成,消费和投资的下降将导致价格进一步下跌。上世纪90年代掉进通缩漩涡的日本直到最近才刚刚爬出通缩的沼泽。
近期围绕乌克兰危机进行的欧美对俄罗斯制裁及俄方反制裁,早就引发市场对欧元区部分国家经济前景的担忧。欧盟统计局8月14日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欧元区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零增长,德国更是环比下滑0.2%。7月,德国投资者信心已下降至2012年12月以来最低水平。
最新数据表明,8月欧元区制造业及服务业活动继续双双减速,综合PMI也创下两个月低点。其中,制造业PMI初值50.8,创13个月以来新低。上周公布的欧元区多国GDP数据更令人失望。
欧元区陷入债务危机以来的又一次通货紧缩
糟糕的经济数据引发投资者对欧央行采取行动的预期升温。市场认为欧洲央行并未采取足够措施避免日本式的通缩,欧元区经济数据下跌预计会增加欧央行压力,促使其出台更多措施以扶持经济复苏。
花旗集团利率策略部负责人Alessandro Tentori对英国《金融时报》表示,PMI数据创造了疲弱经济增长和低通胀的市场故事,这使得欧央行更可能被迫采取行动。
周五,欧央行行长德拉吉将在Jackson Hole全球央行年会上发表讲话。市场将留意其是否释放推行QE的信号。而欧央行任何关于开启欧元区QE的行动都将引发市场大规模买进欧元区国债。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来源:华尔街见闻等
责任编辑:张广凯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人表态
o&最热新闻&o
o&最热评论&o诱惑的圈套,还是模式的宿命?读《失去的二十年: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的真正原因》
日本人如何看待二十年的经济停滞?中国人又如何吸取邻国的经验教训?&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腾飞离不开官僚和大企业的计划经济模式,但日本这二十年经济不振更是死抱着所谓的“传统”经济模式不放手,为了所谓的社会和谐扼杀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导致的恶果,值得中国经济人反思。序言日本2009年的大选结束,民主党大获全胜。时隔15年,日本实现了政权的更替。300多个议席压倒性的胜利体现了日本国民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日本政治失败、经济停滞不前的强烈不满。日本国民对现状的不满情绪表达得非常充分,但这种不满将把日本经济引向何方,却仍然不清楚。虽已过去多年,但之前那次政权更替的情景总是出现在我的眼前。日,即宫泽内阁不信任案通过的那天,我正在NHK,碰巧负责国会实况转播工作。自民党分裂?事出突然,大家还以为是落语中的包袱,都在等着结句。但当听到会谈破裂,召开众参两院全体会议的消息时,转播车里顿时喧闹起来。那感觉像是听到历史车轮在轰轰前进。日本,终于要重新振作了。我当时这么想的(估计大多数国民和我一样)。最高权力近在眼前,唾手可得,小泽一郎却选择弃自民党而去。没有风险,哪来突破?受他鼓舞,细川政权建立后没多久,我也辞掉了在NHK的工作。但是,现在看看,结论下得过早了。10个月之后,非自民联合政府倒台,继而是自民党和社会党这样奇怪的组合上场。在野党不断分化,日本仍在“失去的20年”里徘徊。而这次15年之后,新诞生的民主党政权,能否让人们长久以来的愿望变成现买呢?现在做结论似乎为时尚早,但从民主党的宣言书中,确实看不到多么令人可喜的期待。16年前小泽宣称要建立“小政府”,而现在鸠山民主党则提出儿童补助金等措施,希望重新分配国民收入,建立“大政府”。但问题是,如今日本社会闭塞的现状和问题,通过寻求这种结果上的平等就可以得到解决吗?从世界范围来看,日本国民的平均收入属于高水平。即使是“穷忙族”(working poor),年收入虽然只有200万日元,却也是中国人平均工资的:5倍。但与此相对的是,日本年自杀人数已经连续11年超过3万人,这个数字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的混乱期还要高。平均每10万人里就有23.7人自杀,自杀率位居世界第八,比G7中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高。所以我认为,日本当前的问题并不在于收入水平的高低,而在于日本长期的社会停滞导致人们渐渐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他们对未来深感不安,这种不安感在不断扩散。关于时代的闭塞问题,早在100年前,石川啄木就曾写道:围绕着我们青年的空气是不流动的,纹丝不动的。强权势力遍布国内。现代社会的各类组织也在发展延伸到每一个角落——它们不断走向完善的过程也就是这种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日益显现的过程。这是他在“大逆事件”@爆发大受打击后写给《每日新闻》的稿件中的文字,只是当时并未刊登出来。之后,幸德秋水等人被处以死刑。第二年,年仅26岁的石川啄木也离世远去。再后来,整个日本被军部引到了一条毁灭的道路上。现在这个时代,应该不会再发生同样的悲剧,但是置身闭塞时代的那种窒息感,那时的啄木和现时的我们是无异的。2007年,自由职业者赤木智弘这样写道:“打破这种闭塞状况,为社会重新带来流动性,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战争。”在他身上我好像看到了啄木时代的青年将校急于打破闭塞状况去做“暴走族”的身影。当然赤木并非真的希望战争,但他希望靠个人自身的努力从闭塞的社会中逃脱的焦虑,同啄木是一样的。要是在40年前,年轻人或许就选择加入学生运动了,而现在,这种激情已然失去。因为现在已经没有能让他们激情澎湃的“理想宏大的愿景”了。在现实社会中,被社会主流排除在外的年轻人,只有在网吧里,在2che的帖子上构建自己的虚幻空间。在经济高速成长期,人人都有机会,人人都相信只要努力工作就会有回报,但是现在这种“抢板凳”的游戏已经结束了。正式职工的凳子全被老一辈的人占据着,年轻人找不到工作,只能选择一辈子当自由职业者,漂泊无依。面对这样的情况,当前人们的观点大致分为两派:一派建议和工会联合,另一派则提议像赤木那样寻求“战争”。前者看起来好像非常有建设性,其实并不能带来什么。因为他们所要依靠联合的工会,就是那群占着椅子不愿下来的人,有时工会也许会出于同情让你临时容身,但绝不会将椅子让给你。赤木认为唯有将整个“抢板凳”游戏体制全部摧毁才能解决问题,这一观点看似要引发混乱,其实把握到了问题的本质。或许我们现在所处的境况并不是所谓的周期性经济萧条,而是像啄木若干年前窥到的那样,是大变动的开端。经济从发展到停滞,而后衰退,这是每一个国家的必经之路,而我们现在走到了最后一站。若能适应这样的变化,做到节制有度,倒也能质朴地生活,还顺应了绿色环保的潮流。日本是否也会像欧洲那样渐渐走向一个沉静有序但有阶层差别且阶层固化的社会呢?大部分的文明,好像都是这样步入成熟的:毅然抛掉明天会比今天更好的期待,学会知足常乐,然后意外地发现长期停滞期的生活也还算舒适安逸。不知是幸还是不幸,现在日本的年轻人已经有这种倾向了。针对目前长期停滞的状况诊断开方本是经济学者的工作,但在日本,有关政策性的问题经济学者们是一概不参与的。或许他们认为经济学者就应该写学术论文,这类偏重经济评论的工作应当交给那些经济评论者。但经济学本来就是一门“经世济民”的实用性学科,纯粹的理论研究没有任何意义。记得凯恩斯曾把经济学者比做牙医。经济学者和牙医唯一不同的是,他不能凭借自己的力量解决经济问题。就像驾驶技术,这是需要大部分人掌握的东西,但开车的人没有必要知道车的制作过程。同理,并非要求每个人都要去写经济学论文,但总还是需要懂得经济原理的人,特别是政策的相关负责人、法律方面或是行政方面的人员。如果没有大学式的学科知识积累是会出问题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播浅显易懂的经济学知识、为政策提出合理意见,这些事情和研究学问一样重要。凯恩斯在给他恩师马歇尔写的悼文中就曾说经济学家的本职工作就是写实用手册。所有的经济学家应当把著书立说的荣誉交给亚当·斯密。我们要做的就是抓住此时此事写实用手册。在历史的不断变化中写的小册子,就算有幸获得了不朽的声名,那也不过是抓住了当时的偶然。(《人物评坛》)现在的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产业结构和雇用体制已然走到了死胡同,目前面临的是涉及整个经济体制的问题,若仅从金融、财政等宏观政策层面着手或是仅看成劳资纠纷问题的话,是找不到出口的。日本经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停滞不前,眼看着“失去的20年”也要走到尽头,我们还看不到出路。政治家也好,握有实权的官僚也好,都没有意识到摆脱这种停滞不前的状态才是问题根本所在。这不免让人忧心忡忡,或许日本还是无法重新振作?还要再等上一个10年?现在还有人知道葡萄牙曾经是世界的海上霸主吗?听莫扎特音乐的人们会了解当时的维也纳是整个欧洲的中心吗?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像日本这样的小国,即使有过短暂的辉煌,也终会被迅速遗忘吧。上述这些思考我曾在博客或是杂志上发表刊登过,而这本书则是经过全面整理后作为日本经济论书重新同读者共享。书中的内容,涉及现代经济学常识时,我力求解说的简明扼要。书中不涉及过于艰深的专业性话题,有一些专用术语在每章结束后的“延伸阅读”中有详细解说。这本书若能起到“实用册子”一样的作用,让更多人了解一些经济学的常识,笔者将深感荣幸。 2009年9月
虎嗅个人微信号huxiu302,欢迎勾搭,勾搭时注明工作背景(如创业者、营销人)哦
后参与评论
這是日本公司文化的問題,從學校畢業進入同一間公司,一直做到退休,安定哲學勝過一切,南韓的?起基本上是依循日本模式,大品牌大企業,政商勾結的財閥架構,我稱之為曰本2.0,只是南韓民風慓悍,積極進取,不像日本滿足現狀,應該懂得如何避開先前日本犯過的錯
上星期刚看完
日本是一个伪君子,不敢正视自己的过去,所以就不敢向往自己的将来!股票/基金&
日本经济是如何被拖垮的?
作者:郝一生
  BWCHINESE中文网专栏作家郝一生认为,随着“造血”机能的下降,日本国民收入增量自然也就会不断减少,直至危及生命。日本泡沫崩溃后的一系列的停滞和倒退,均与净投资的锐减紧密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说,日本经济20年来的“萎缩”是人为的,是政府财政赤字消费所为,也是投机资本兴风作浪所为。这一观点值得关注。
  日本经济二十年萎靡不振的核心问题,是日本国内净投资的萎缩。泡沫崩溃20多年来,将日本经济拖入泥潭的是:“资本外流”、“政府赤字消费”和“金融投机市场”这三大出血口。
  在年经济泡沫崩溃后的17年中,日本的净投资(总投资减去折旧)增长率,从1960年的24.7%,降到1990年的15.8%,而到2008年居然下降到1.9%,还不到1990年的13%!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后,日本的净投资总额竟然连续3年降为负数。
  2009年下降90360亿日元;2010年下降73480亿日元;2011年下降54160亿日元。这3年净投资缩水的总和21.8万亿日元,差不多相当于日本之前年3年净投资的总和。这意味着年的6年间,日本差不多没有任何净投资。
  净投资就像脊髓,担负着国民经济的造血功能。净投资的不断减少,如同一个国家的脊髓被慢慢吸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随着“造血”机能的下降,国民收入增量自然也就会不断减少,直至危及生命。日本泡沫崩溃后的一系列的停滞和倒退,均与净投资的锐减紧密相关。
  从这个意义上说,日本经济20年来的“萎缩”是人为的,是政府财政赤字消费所为,也是投机资本兴风作浪所为。
  第一:资本外流、投资锐减。
  日本1990年经济泡沫崩溃后,政府财政支出消费、资本外流和金融投机市场占有更多资金状态的恶化,必然使日本经济进入一种慢性失血,进而“休克”的状态。
  日本资本外流的主要原因不外乎,第一,日本国内成本的迅速提高导致利润率骤降,国内投资无利可图,国内相对过剩资本日益增多;
  第二,海外(如)的金融市场投机的利润率大大高于实体经济投资;第三,中国等海外巨大新兴投资市场的出现,成为全球大规模、高回报投资浪潮的末班车。
  促使日本国内资本涌向海外,除了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和土地使用费、诱人的中国巨大市场等因素外。
  2011年4月日本东北里氏7.0级强烈地震摧毁福岛核电站后,地震后的缺电或电价攀高,也成为日本资本外流的一个新的原因。这使得即便在2013年的今天,依然有约40%的日本企业总裁准备移居国外。
  于是,泡沫时期纷纷涌到日本投机股市和房地产的外国热钱,接踵撤离日本,日本国内的“绝对过剩资本”也开始向利润率更高的海外转移。
  在年的10年中,日本对海外的直接投资净流出总计约3009亿美元;同时,日本向海外证券流出的资本总额为2144亿美元,两者合计5153亿美元(约50万亿日元)。
  第二:金融投机市场规模。
  股市与股票几乎同时诞生。发行股票是对实体经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作用的重要融资手段。但是,股票发行和股票交易本质上却完全是两码事。
  股票发行到原始股交割完毕为止属于投资,此后的所有股票交易(包括其他金融衍生品交易)大多都属于一种类赌博。金融交易多数是一种零和博弈(全部利润和全部损失之和等于零),它本身并不创造新的价值。
  金钱进入投资和生产过程属于资本主义,相反进入消费过程和投机过程(如赌博),都不属于资本主义。鉴别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
  包括在内的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所谓规避风险功能,不过是交易各方之间的反向风险互换,或一批人掏钱填补了另外一些人的风险。金融衍生品规避风险的代价,是必须有人支付规避风险中获益的机会成本。
  进入金融交易市场的资本,就像进入了一个黑洞,很难再回到实体经济中去,因为在现实实体经济的投资中,很难找到金融市场那样高的利润率。
  于是,金融市场无论自己如何周转,速度如何,总是有一部分资本会像穿上了红舞鞋,永远留在金融交易市场的舞台上旋转起舞,永无休止。
  这样,在金融市场为实体经济筹集资金后,总会有另外一笔大于这些投资资金的投机资本,停滞在金融交易市场中。
  事情的本质,并不像美联储(FED)1984年报告认为的那样:由于金融衍生品可以被抵押,“投资于实体经济的净资本供给不会减少”。金融投机市场所占用的资金,会不折不扣地减少实体经济的净投资。
  那么,这笔资金的量有多大呢?1960年至泡沫崩溃前1990年的30年中股票市值增量为597.5万亿,1990年日本股票市场市值607.9万亿日元,这差不多相当于1989年日本全国固定资本净投资64.9万亿日元的9.4倍!
  1990年日本股市价格崩盘后,大量资金撤离股市。但从1993年起,不甘寂寞的金融市场又在美国之后,推出了一系列花样繁多的金融衍生品。
  1999年以后,日本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价值大约在20万亿~30万亿日元,未平仓部分约占5%。2008年当年一举攀升到约70万亿日元,一年增长了近3倍。
  日本金融机构本身的衍生品持有率一直高达93%~95%(非金融企业和个人的持有率不过5%~6%;美国的该比率大约在80%~85%)。这说明日本衍生品市场不过是金融界自娱自乐的一块自留地。
  金融市场上的投机资本,与房地产市场上的投机资本没有任何区别。在金融市场买卖一个金融产品获利(或亏损),与买卖某个房地产从中获利异曲同工。
  投资与投机的根本差异在于:投资是利用资本在创造新的价值中获利;投机是通过单纯的倒手、炒作,在对手的失算中获利。
  美国非金融企业的金融资产率,1984年为27.7%,低于日本的同比例(42.5%)近一半。到日本金融泡沫崩溃后的1990年,美日两国的该比例达到相当接近的水平。
  此后美国的该比率逐步提高,一直达到2005年的最高点的50.4%。
  到金融风暴前,日美两国的实体经济企业,已经越来越多地卷入金融市场交易。
  在全球金融风暴前,这些企业的银行贷款,绝大部分都流入了金融交易投机市场,对实体经济投资的釜底抽薪可想而知。
  第三:赤字国债消费“黑洞”的规模。
  当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告诉人们:政府借钱消费不仅不会有害,还会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增加有好处。
  政府甚至可以通过借钱让失业者挖一个坑后再把它填上,也能增加就业和收入的时候,正愁着没理由借债的各国政府大开借戒。
  开始,他们还谨小慎微,后来就债多了不愁,越借越多。反正也是用在社会福利,没有中饱私囊。几十年的日积月累下来,债台高筑终于变成了一个个“黑洞”。
  全部政府财政赤字消费,意味着国内有效消费需求的等量膨胀。日本的有效消费需求膨胀率[政府赤字消费/(国内民间消费总支出-政府赤字消费)]从1990年的31%,迅速提高到1995年的141%,2000年的618%和2005年的716%。
  政府赤字消费的本质,就是从银行拿走本来应该用于投资的钱,在使社会消费总量不断膨胀的同时,使投资等量被萎缩。
  一个国家的总收入就像一块比萨饼,总是或消费,或储蓄(储蓄等于投资)地分成两半,区别只是不同时期消费和投资的比例不同而已。
  但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历史阶段,储蓄的比例会是一个固定的常量,轻易人为地改变这个比例,或者酿成“拔苗助长”,或者变成“竭泽而渔”。
  政府的“赤字消费”不断增大,其结果并不会像凯恩斯经济理论所描绘的那样美好,收入(GDP)增长会与政府财政赤字消费等比例下降,失业也会相应增加。
  政府赤字消费多用掉一分钱,国家的总体投资就会减少一分钱。这部分由于政府支出消费占用的钱,与国内总投资的比率,就是“国内投资萎缩率”:政府债务/(国内总投资+政府债务)。
  日本的国内投资萎缩率从1990年的64%,提高到1995年的331%、2000年的138%和2005年的177%。标志此15年间政府的赤字消费,使日本的国内投资萎缩了近两倍。
  于是,就会形成如下恶性循环:政府赤字消费膨胀→投资萎缩→收入增长放缓→失业增加→税收下降→财政拮据→新一轮政府借债消费→……
  日本原本一片光明的经济增长进程,就是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被彻底打乱的。
  这一过程,在几乎所有政府赤字消费的发达国家都会存在,病重的已经走到了“国债危机”(如南欧国家),美国和日本这样的超级经济大国最终也会重蹈覆辙,无一幸免。
  一句话,在“政府赤字消费”、“资本外流”、“金融投机”这三大要素中,对日本的经济增长影响最大的,还是日本政府的财政赤字消费政策。20年来它断送了日本的收入增长和就业增加,葬送了150年来日本蒸蒸日上的经济发展势头。
  关键不是政府不能“干预”,也不是赤字国债不好,而是不可以赤字国债消费。就是说,即便政府借了大笔赤字国债,只要政府在经济低迷时期,拿这些钱去投资兴办实体经济(如修港口、为网络通讯提速等),就不会有太大的负面影响。
  如在1929年大萧条时期的“新政”中,福的美国政府投资兴建道路、运河等交通设施;或中国政府在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后,追加投资4万亿人民币加大中国西部开发力度等。
  只要政府借钱是用于投资,就不会有今天美国、日本或南欧“欧债危机”国家那样的后患。
  政府用人民授权给他们的那把“国债”的铁锨,打着“社会福利”之类的旗号,挖了一个大坑,埋葬了本国的收入增长和就业。旁边插有一块墓碑:“凯恩斯主义――政府赤字消费”。
  作者郝一生,曾任日本法政大学经济学部教授、天津社科院经济研究室副主任。著有《日出日落:解密中日百年较量背后的资本逻辑》。
(责任编辑:HN016)
12/15 07:4612/11 07:1612/02 14:4312/02 07:0612/01 15:4611/26 07:0911/21 07:1011/20 11:17
评论精品策划
特色产品:
社区精华推荐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和讯”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未经和讯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并添加源链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为什么增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