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是能看到黄庭坚零售白酒出厂价 零售价(打一古代诗体)?非常感谢

诗酒留芳&千古绝唱__黄庭坚在宜宾
宋,元符元年六月,黄庭坚从京城被贬谪到了戎州。
出生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异常,诗、词、书法名动天下的黄庭坚,哪里料想得到自己的仕途会如此一波三折。
这一年他54岁。
离船上岸,眼前这地处云、贵、川三省交界,三面临水,一面靠山的川南一偶,让他瞬间联想到地处赣、鄂、湘三省交界的故乡修水。若有若无的亲近感给他颠沛流离的身心带来些许暖意
来到戎州的黄庭坚,虽是贬谪之身,但毕竟是一介名士。所以,不仅受到当地州官的礼遇,也让当地文人雅士待若上宾。
他在给侄朴的信中说:“初到戎,彭道微作守,甚亲亲之意。”宋史《黄庭坚传》记载:“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教授,下笔皆有可观。”
他和当地的黄斌老、黄子舟、任渊、石谅、李任道、廖致平、王公权、扬履中等文人雅士,或结伴出游,或饮酒赋诗,留下了许多与宜宾的酒有关,风物有关的诗句。
廖致平,官至朝议大夫,和黄庭坚比较相投。他家后院栽种了二株品种珍稀的荔枝,绿色的果实,味道非常独特,黄庭坚称之绿荔枝。王公权家里酿的荔枝绿酒在达官贵人圈子也很有名气。这两样东西让见多识广的山谷食之难忘,不醉不休。于是作《廖致平送绿荔枝为戎州第一&
王公权荔枝绿酒亦戎州第一》:王公权家荔枝绿,廖致平家绿荔枝。试倾一杯重碧色,快剥千颗轻红肌。泼&
葡萄未足数,堆盘马乳不同时。谁能品此胜绝味,唯有东楼老杜诗。又作《荔枝绿酒颂》:王墙东之美酒,得妙用于六物。三危路以为味,荔枝绿以为色。衰白头而投裔,每倾家以继酌。忘&&
之夔触,见醉乡之城郭。扬大夫之拓落,陶征君之寂寞。惜此事之殊时,常生尘于尊勺。还作《醉落魄》:陶陶兀兀。人生无累何由得。杯中三万六千日。闷损旁观,自我解落魄。扶头不起还颓玉。日高春睡平生足。谁门可款新篘熟。安乐春泉,玉醴荔枝绿。
黄庭坚在宜宾写的无数与酒有关的诗词,流传最广,最为人称道的当数《安乐泉颂》:锁江安乐泉为僰道第一,姚君玉取以酿酒,甚清而可口,饮之令人安乐,故余兼二义名之名安乐泉,并为之作颂。姚子雪曲,杯色增玉。得汤郁郁,白云生谷。清而不薄,厚而不浊,甘而不秽,辛而不蛰。老夫手风,须此神药。眼花作颂,颠倒淡墨。号称山谷的黄庭坚在诗歌里说:江北岷江边有眼山泉,被称作安乐泉。用这泉水酿出来的酒,像雪一样纯净,口感清爽而不单薄,醇厚而不厚浊,回味甘甜而不腻秽,吞进喉咙不辣舌头,还有医治风湿关节炎的奇效,实在是叫人倾倒。
他在酒和诗中释放和安顿烦闷疲惫的身心,在酒和诗中逃避与应对世事的沉浮。
黄庭坚在诗中提及的“老杜东楼诗”中的老杜是谁?“老杜东楼诗”又是怎么一回事?嘉庆版《宜宾县志》中说记载说: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杜甫从成都南下,六月经过戎州,作了首《宴戎州扬使君东楼》:胜绝惊身老,情忘发兴奇。坐从歌妓密,乐任主人为。重碧拈春酒,轻红擎荔枝。楼高欲愁思,横笛未休吹。戎州名胜的美好优越,主人盛情的款待,色、香、味上乘的美酒和美食,让忧郁成性的杜老夫子也“情忘发兴奇”。
戎州独特的山川风物,不仅让杜甫题诗吟诵,也给苏轼留下了奇异的印象。
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苏轼中进士,从眉山乘船经戎州进京。船到戎州岷江的时候,太阳西沉,江雾弥漫,只好在江边一个名叫牛口的地方夜宿。停泊以后,东坡打量四周,看见沿江住着稀落的人家,竹木掩映,于是写了首《夜宿牛口》:日落江雾生,系舟宿牛口。民居偶相聚,二四依古柳。负薪出深谷,见客喜且售。煮蔬为夜食,安识肉与酒。溯风吹茅屋,破壁见星斗。儿女自咿呀,亦足乐且久。人生本无事,苦为世味诱。富贵耀吾前,贫贱独难守。谁知深山子,甘与麋鹿友。新月皎如昼,疏星弄寒芒。不知京国喧,谓是江湖乡。今来牛口渚,见月重凄凉。却思旧游处,满陌沙尘黄。皎洁的新月把戎州的山川映照如昼。在这清静的夜晚,小船在江边越发渺小,辽阔的原野越发辽阔。苏轼夜不能寐,干脆翻身起床。又写了首《牛口月夜》:掩窗寂已睡,皎月垂孤光。山川同一色,浩若涉大荒。幽怀耿不寐,四顾独彷徨。忽忆丙甲年,京邑大雨滂。蔡河中夜决,横浸国南方。车马无复见,纷纷操筏郎。新秋忽已晴,九陌尚汪洋。龙津观夜市,灯火亦辉煌。蛮荒谁复爱,秀安可适。岂无避世土,高隐&&
精魄。谁能从之游,路有豹虎迹。
留存的史料和记载,历经时间的洗礼传承至今,让现代人能够穿越时空看到宜宾源远流长的酒文化和独特奇妙的风土人情。
在中国最大最完整的酒文化博物馆——宜宾“五粮液酒文化博览馆”里,真实的实物和图片资料显示,宜宾的酿酒史在历史的坐标上,跨越了3000多年的悠远时空。
六十年代,从兴文县、珙县、南溪县、长宁县、江安县挖掘出来的2000年前的汉代岩墓和出土的石棺,雕刻的浮雕就有丰富的酒文化内容。比如“厨炊宴饮图”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浮雕。只见图壁上悬挂着猪腿、鸡、鱼、菜篮,一唯憨厚的厨师立在案桌旁,正举刀宰鱼,另一张桌上有二人举杯劝酒;在又一面岩墓上,有一酿酒佣,穿着仆人的衣服,提陶罐买酒。在长宁县飞泉乡的七个洞,有“夫妻饯行图”,图中站着一文人模样的人,身后站着一个背剑的书童,正准备出行的样子,文人对面,一位秀丽的女子正举杯为他饯行,似有“此去迢迢千里路,离情别绪一杯中”之意。
1984年7月,在宜宾县横江镇出土的酒器“蝉纹青铜爵”,据考证为战国时期所铸造。这些生动的文化遗存,说明宜宾建城以前的酿酒业和酒文化,就已经存在了1000多年。史载说,生活于川南的僰人很早就有饮用天然发酵的“荔枝酒”、“树头酒”的习惯,后来学会了人工酿造,酿出了“蒟酱”酒和窨酒,从而开创了川南酒文化之先河。农业的繁荣,促进了酒业的发展。尤其是到了唐代和宋代,“重碧酒”、“荔枝绿”、“姚子雪曲”等美酒,为历代诗人墨客所推崇
。据《宜宾县志》记载,岷江边上的红楼梦村,唐代的归顺县城就设在那里。那里有一个地方叫“
牛口庄”,有一家糟头房,酿出的重碧春酒春天酿造,冬天成熟,或冬天酿造春天成熟,其色为重碧,闻名远近。“茶酒马互市”一时成为“牛口庄”
的一道风景。往来舟楫在此停靠,以茶换酒、以马换酒的商客络绎不绝。在当时,重碧酒已居于百酒之上,而且诗酒相传,更使它名声远播。在宋代,宜宾的酿酒业已达到了相当的规模,
据宋代《熙宁酒课》推算, 北宋时戎州的酒课是5000贯, 年产量达到了522500斗。
宜宾江北,离黄庭坚住处不远的地方有座山,名叫催科山,山下有个山谷,谷底有块天然巨石,如鬼斧神工,破空而开。置身其间,神秘幽静而别有洞天。多奇妙的一个地方啊,如果在此凿个九曲池,邀三五好友,仿王羲之“曲水流觞”,会有什么样的体验呢?黄庭坚为自己的想法兴奋不已,甚至手舞足蹈起来。于是找来了石匠如此这般一阵吩咐。第二天一早,石匠们按照黄庭坚的吩咐,叮当叮当在谷底打造了一个长5.2米,宽0.2米,深0.55米的池子,然后在池子两边各安上四个石墩。清澈的山泉水潺潺流了进去,九曲池顿时蜿蜿蜒蜒有了灵气。黄庭坚聊发少年狂,把随身携带的酒壶打开,在壶盖里倒上酒,放进九曲池,任其缓缓漂流。一时间,空气里弥漫着酒香。他作《定风波》:把酒花前欲问溪。问溪何事晚声悲。名利往来人尽老。谁道。溪声今古有休时。且共玉人斟玉醑。休诉。笙歌一曲黛眉低。情似长溪长不断。君看。水声东去月轮西。上客休辞酒浅深。素儿歌里细听沈。粉面不须歌扇掩,闲静,一声一字总关心。花外黄鹂能密语。休诉。有花能得几时斟。画作远山临碧水。明媚。梦为胡蝶去登临。
于是,清明、谷雨、端午、中秋,流杯池成了山谷和文人雅士相约聚会赋诗酬唱的地方。
一日,喜欢以诗寓禅的山谷,和友人曲水流杯,微醉,随手在九曲池附近的小树林里折下一树枝,沾上山泉水,在石壁上写下了“南极老人无量寿福”八个苍劲大字。在诗酒山水间沉吟徜徉的黄庭坚,举手投足显露的是文学大师的气度和风范。这样的时刻,为官也好为臣也好赏识也好贬摘也好一切都暂时远去了。友人急忙找来石墨叫山谷照原样描好,随后找来石匠把它们刻了下来。这石头也真有灵性,餐风宿露近千年,虽有风化,但这几个字却存留至今,引得无数游人流连、遐想。
清乾隆年夏,山西桐乡的冯应榴来宜宾主持府考,慕名到黄庭坚曾经流连的地方游览,写了首《游流杯池》:蜀迹多名胜,涪翁以直遣。高吟味谏轩,寄傲无等院。我来渡锁江,鼓棹斗回旋。登岸仄经行,秀色绕芳甸。耳边琴筑喧,足下冰雪溅。石梁挹飞滞,颇惬静者便。双峰忽突起,如晤金焦面。洞门昼昏黑,蚁行曲穿线。盘石辟上下,古苔绣片片。佝偻背虞压,惊惕色屡变。拾级依小亭,&&
迸忽倩。东西剥玉岩,细泉石罅见。九曲垒深崖,刻画成古研。登俯&&&
盘清音献。当年王使君,欣赏共张宴。流觞淡吟杯,文采则今绚。磨岩黄娟纷,漫漶罕完善。剔藓读未终,晚风蒲叶战。林禽催客频,作久有余恋。明府洵可人,广文亦群&&
。索诗付携& ,瓣香并伸慕。终当溯涪溪,溪毛洁陈荐。
宜宾的名胜古迹,眼前这花木生长的郊外,这涪翁凿就的流杯池,让饱读诗书的冯应榴一口气写了长长的诗文,并把它们刻大石头上,并一再表示自己片言只字不足以表达对蜀迹名贤的仰慕和怀念。
从古至今,流杯池周围的石刻题记比比皆是,层层叠叠。有的因年代久远已经逐渐风化,但字迹依然可见。国内外慕名而来的仁人志士,社会贤达,文人雅士留下了众多的赞誉和诗词。据记载:至今清晰可见的“胜概”二字是扬升庵手书。自宋以来,后人为纪念黄庭坚,相继在流杯池周围修建了涪翁楼、涪翁亭、山谷祠、吊黄楼等。解放后,政府修建了流杯池公园。现在,流杯池石刻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秀丽山水间,天才的才华和郁愤最后都化作供后人游玩的景点。
黄庭坚爱酒,也爱竹,戎州繁茂的竹子给了他很多灵感。戎州州官黄斌老和他弟弟黄子舟都曾经画竹赠送。
黄斌老是北宋著名诗人、画家文同的妻侄。文同尤以画竹闻名,并称“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这天黄斌老挥毫泼墨,画竹送山谷。酒入胸中,感情无法平静,此时画出的竹子,忘却竹之为竹,而以为是偃蹇卧龙。龙之沉稳,即使雷声之响,也无法使其惊惧。如果画三个怪石,让竹子盘绕三石而生长,只恐会成为形体完全的龙,盘旋飞去。
黄庭坚作《次韵斌老所画横竹》:酒浇胸次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嵘。卧龙偃蹇雷不惊,公与此君俱忘形。晴窗影落石泓处,松煤浅染饱霜兔。中安三石使屈蟠,亦恐形全便飞去。
斌老的弟弟子舟也画竹赠黄庭坚。子舟是能作诗善书法的人,又是绘画的高手。他所画的十三枝风雨竹超凡脱俗,意境深远,绘画运笔以及部局都有鬼斧神工之妙。用墨绘成的重重叠叠的竹叶别具一格,可以与文可画竹媲美。黄庭坚在《用前韵谢子舟为予作风雨竹》里吟到:子舟诗书客,画手睨前辈。&&
拍其肩,余力左右逮。摩佛造仙炉,经营鬼神会。光煤叠乱叶,世与作者背。看君回腕笔,犹喜汉仪在。岁寒十三本,与可可追配。小山苍苔面,突石谢&
爱。风斜兼雨重,意出笔墨外。吾闻绝一源,战胜自十倍。荣枯转时机,生死付交态。狙公倒七茅,勿用&
喜对。此物当更乙,请以小喻大。在他看来,一生一死,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人的穷达,如像物的荣枯,有盛有衰,泰然自处方境界。子舟画双竹在风清日暖的晴空下摇动,竹间两个八哥在嬉戏低语。山谷叹赞:子舟的笔锋利如锥子一样,绘出千变万化的画面,都是出自天赋的悟性。于是作《戏咏子舟画两竹两鸲鹆》:风清日暖摇双竹,竹间相语两鸲鹆。鸲鹆之肉不可肴,人生不才果为福。之舟之笔利如锥,千变万化皆天机。未知道笔下鸲鹆语,何以梦中蝴蝶飞。
黄庭坚爱竹,是爱竹的品性。他在《题也足轩并序》写到:简州景德寺觉范道人种竹于所居之东轩。使君扬梦题其轩曰:也足。取古人所谓但有岁寒心,两三竿也足者也。乃为之赋诗,余&
次韵。道人手种两三竹,使君忽来唾珠玉。不须客赋千首诗,若是赏音一夔足。
世人爱处属同流,一丝不挂似太俗。客来若问有何好,道人优昙远山绿。
觉范道人是谁呢?黄庭坚《与周元翁书》记载:范上坐是简州(今四川简阳)人。其人闻道已久,道机纯熟,知虑深远,于士大夫中求之未得。觉范道人种了两三竿竹,扬使君来看见出口就成文字优美的佳句。能喜爱世人之喜爱则与世人有共同的志趣。如果故意脱离尘俗反而俗了。客人来了如果问有什么爱好?道人会说:爱的优昙花绿遍了远山。
流放之旅,从黔州到戎州,这是黄庭坚一生中最为艰难困苦的时期,他把自己的住所取名为“无等院”、“死木庵”,足见他内心痛苦之深。贬中患病,心情更加苦闷抑郁。谈禅论理便成了他寻求精神寄托,挣脱痛苦的方式之一。
他在《次韵答斌老病起独游东园二首》诗里写到:万事同一机,乃虑乃禅病。徘徊有新诗,忘蹄去兔径。莲花生淤泥,可见嗔喜性。小立近幽香,心与晚色静。主人心安乐,花竹有和气。时从物外赏,自益酒中味。林蚁改穴&
,扫& 竿迸地。万籁寂中生,乃知风雨至。
佛家认为万事万物,只有一个机缘,机缘是善根。“无多虑,无多知。多知多事,不如息意;多虑未宁,不如守一。”靠近荷花站立一会儿,人的心境就会跟傍晚的天地一样宁静。主人的心境安定宁静,花竹都会有平和气象。动静不是物而是心。心不静而物也不静。又和二首:西风鏖残暑,如用霍去病。疏淘满莲塘,扫叶明竹径。中有寂寞人,自知圆觉性。心猿方睡起,一笑六窗静。外物攻伐人,钟鼓作声气。待渠弓箭尽,我自味无味。宴安&
席间,蛟鳄垂涎池。君子履微霜,即知坚冰至。夏去秋来,西风跟残暑激烈战斗,就象霍去病在沙场作战那样激烈。疏导了莲沟,盛开的莲花开满了池塘。扫去落叶,竹林里的路径干净明亮。就象心境,清除积垢,自然也就开朗宁静。他又作了《又答斌老病愈遣闷二首》:百病从中来,悟罢本谁病。西风将小雨,凉入居士径。苦竹绕莲塘,自悦鱼鸟性。红妆倚翠盖,不点禅心净。风生高竹凉,雨送新荷气。鱼游悟事网,鸟语入禅味。一挥四百病,智刃有余地。病来每厌客,今乃思客至。在这样的初秋时节,西风挟着小雨,凉气透入小径。斌老园子里的苦竹围绕莲塘。这清凉的境界,这沁人心脾的雨后荷香,让人心旷神怡。百病是从心理产生,从禅宗的角度理解,一切烦恼都来自用“知见”遮蔽了清净的“自性”。觉悟了,烦恼就去了。烦恼去了,病也就没有了。就如佛经上的著名的故事:风吹幡动,究竟是风动还是幡动?
诗与禅一属文学,一属宗教,本来风牛马不相及。可是一经联接,却能水乳交融,焕发异彩。禅人以诗寓禅,诗人以禅入诗。这种境界,只能凭内心体验领悟,很难用语言具体描述出来。
元符二年八月,洪刍、洪朋、洪炎等来到戎州看望山谷。他们散步来到无等院附近的张宽夫院子,大家饮酒赏月。仲秋,雨后新晴,秋空如洗,彩虹挂天,青山如黛。此时是刚过中秋的八月十七的月亮,清辉依然,黄庭坚和一群年轻人,在张园密茂的树林中徜徉。离家万里,难得有今宵开怀畅饮!自己这一生走南闯北,偏是最爱听那临风吹奏的曲子。孙郎感遇知音,喷发奇响,那悠扬的笛声回响不绝。席间有人说;离家万里,这良辰美景不可无诗词助兴。于是山谷当场填词,一挥而就,文不加点“以为可继东坡赤壁之歌云”。山谷作《念奴娇》:八月十七日,同诸甥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酌众客。客有孙&
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渌?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
崇宁元年(1102年),黄庭坚被任命到天平州(今安徽当涂县)当一个地方官。
山谷离开戎州到安徽,坐船经过江安,并在江安度过了除夕,作了首《寄题荣州祖元大师此君轩》:王师学琴二十年,响如清夜落涧泉。满堂洗尽筝琶耳,请师停手恐断弦。神人传书道人命,死生贵贱如看镜。晚知直语触僧嫌,深藏幽寺听钟磬。有酒如渑客满门,不可一日无此君。当时手栽数寸碧,声挟风雨今连云。此君倾盖如故旧,骨相奇怪清且秀。程婴杵臼立孤难,伯夷叔齐采薇瘦。霜钟堂上弄秋月,微风入弦此君悦。公家周彦笔如&
,此君语意当能传。祖元大师弹琴艺术非常高妙。琴声象清寂的夜晚山涧清泉流泻,切切悦耳。在擅长占卜星象之术的大师看来,世人的命运,生死贵贱象照镜子一样一清二楚。酒如渑水那么多宾客满门,但不能没有竹呀。当时亲手栽的只有几寸长嫩绿竹子,长大了挟带风雨声高耸连接云层,竹枝紧密相依如像停车交盖的朋友。竹的品性如像程婴杵臼那样刚强劲直,也象伯夷叔齐那样孤高傲岸。清辉的秋月下,祖元大师弹琴,如微风触动琴弦而发出的声音使绿竹也喜悦。大师家的王周&
能作美妙的文章,竹所隐而未发的话语和思想,当能凭借他的笔流传下来。
康熙六年,北京城要修建太和殿,需要用巨大的楠木。宜宾的屏山有原始森林,这森林附近有个神木山,山上就有这样的木头,于是朝廷派监察御史卢雍等人来此砍伐运送。卢雍约了几人游览流杯池、山谷祠等地方,写了篇《游涪翁洞记》:正德十二年丁丑冬,予按部过叙,时左侍郎兼都御史南峰刘公以总督采运事,同寅尚粥君以清戎事,先后临郡。相约为涪翁溪之游,值雨,不果来,各题诗遣兴。既而,尚粥别去,余载约公往,肃&
翁祠。乃遍观宋、元来摩崖诸刻,大小楷、隶、行、草各体咸备。公谓余昔赋“岩颠笔阵自纵横”为得其真,若曾涉其地者。公莆自溪上,阴雨开霁,举杯豪吟曰:“地因名士留奇观,天为游人放晚晴”,亦自以为得意之句,余愧弗能和也,因记之。刘公名柄,字文焕,安城人。熊君名&
,高安人,余为监察御史,故苏卢雍。
后来,后人又修建了山谷祠。
时光更迭,山谷祠历经沧桑,修了毁,毁了又修。
现在,游客还能在山谷祠遗址厢房壁上看到明成化十八年名重天下的大儒周洪谟写的《重修涪翁祠记》:涪翁祠在叙郡城北大江之北岸。乱石诿垒中,有水汩虢者,曰涪翁溪。夏秋水涨,为石所激,震撼如雷,及冬水落,不绝如线者,曰涪翁谷。东有巨石,中裂为二,其裂处上下曲折,相去皆二尺许,其南而刻大书曰涪翁&
。自是而东性数百步,长岭逶迤、平旷,皆为石体,曰涪翁岭。岭之东有阿、有阜,其中即宋所建涪翁祠旧址。元末废。国朝宣德间道流窃据其地以为观。景泰中,郡守扬德衍于观之东别建祠肖涪翁像,而树涪翁亭于其石,按察使黄澄济为之记。比岁,郡守陆克深读是碑,始知废陡之故,乃&
然曰“一切寺观非古迹者,不许创。”遂毁观而新其堂,复迁奉先生像于其中。每岁五月五日,率属致祭。而更其旧堂为燕宾之所,又立亭于后。是先生之祠,既他迁而复故地者,皆克深之功。故,教授刘宜之辈,属笔于予,使后人知始末也。于乎!先生德行、文学,卓高一代,虽真眼、劲气不见容于当时,而风流于泽则见重于后世。至于叙,乃先生屣历之地,欹今三百八十余年,士大夫慕之者,犹皆不能忘也。旧志谓:“州以涪翁重诗书礼义之泽,渐渍至今”岂虚言哉?先生,江西分宁人,姓黄氏庭坚,字鲁直,号山谷,谧文节。绍圣间,章、蔡用事,以前史官得罪,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因自号涪翁。又自黔移戎州。
苏子瞻为侍从时举以自代,称其环玮之文,妙绝当时,孝友之行,追配古人。故时人以先生配子瞻,称“苏黄”。
涪翁祠在宜宾江北。山泉汩汩流淌的地方叫涪翁溪。夏秋水涨,山洪爆发,水声震撼如雷。冬季水枯了,不绝如线的地方,叫涪翁谷。东面有巨石,中裂为二,南面刻着涪翁壑几个字。东面是连绵不断比较开阔的长岭,都是石头,叫做涪翁岭。岭的东面有大的丘陵,有土丘,宋代所建的涪翁祠旧址就在这里。元末荒废了。宣德年间这里修了个道观。景泰年间,郡守杨德衍在道观的东面建了个祠堂,并塑涪翁像,还在石头上修了个涪翁亭。当年,叙州郡守陆克深看到碑文,知道了事情的经过,于是下令撤了道观,新修了祠堂,并把黄庭坚的塑像迁到其中。每年的五月端阳,他还带领部属前去祭奠。先生的祠堂,能够得以修复,陆克深功不可没。呜呼!先生才德卓越高洁,虽然他的正直不被当时所容,但他留下的遗墨、遗物却泽被后世。如今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三百八十余年,但士大夫及仰慕他的人对他仍然念念不忘。旧志上说“戎州因涪翁重诗书礼义的恩泽,浸润至今”,并没有虚夸。&
透过一代大儒如泣如诉的字里行间,流杯池不同凡响的前世今生跃然眼前,让现代人可以穿越时空,咀嚼与品位。
距流杯池一里地左右的岷江边,有个锁江亭。
元符二年五月,戎州太守约了黄庭坚一行到此赏荔枝。山谷作了首《次韵李任道晚饮锁江庭》:西来雪浪如庖烹,两岸一苇乃可横。忽思钟陵江十里,白萍风起&
纹生。酒杯未觉浮蚁滑,茶鼎已作苍蝇鸣。归时共需落日尽,亦嫌持盖仆屡更。
这个地方为什么叫做锁江?老宜宾县志上记载说:戎州江北,岷江两岸大石屹立,置铁链横截其处,控扼夷羌。锁江亭建于锁江石上,现在亭已经不见了,但仍有锁江二字留在石头上。
黄庭坚等人在锁江亭上,一边喝酒,一边看远处的青山,看近处的草木,看江面飞舞起落的江鸥。江面的波浪被风卷起雪一般的大浪,就像鼎中烹煮食物那样翻腾。当微波荡漾的时候,江边的水草随之起舞。触景生情,黄庭坚联想到家乡钟陵江的十里江程。眼前的青山,奔腾的江水让人心旷神怡,但被勾起的乡愁又让人陡添惆怅。酒喝了一杯又一杯。鼎中的茶水沸腾着发出了嗡嗡的声音。落日余辉散尽,大家才载醉而归。黄庭坚在《再次韵兼简履中、南玉三首》写到:李侯诗律严且清,诸生赓载笔纵横。句中稍觉道战胜,胸次不使俗尘生。山绕楼台钟鼓晚,江触石肌&
杵鸣。锁江主人能治酒,愿渠久住终默更。江津道人心源清,不系虚舟尽日横。道机禅院转万物,文采伏流被诸生。与世沉浮惟酒可,随时忧乐以诗鸣。江头一醉岂易得,事如浮云多变更。锁江亭上一樽酒,山自白云江自横。李侯短褐有长短,不与俗物同条生。经术貂禅继狗尾,文章瓦釜作雷鸣。古来寒士多守节,夜夜抱关听五更。
这李任道是何许人?黄庭坚在给王关复的信中写道:“李任道本梓人而寓江津二十余年。其人言行有物,参道得其要,老成人也。”李任道的诗文严密而明朗,驰骋自如,深晓佛家、道家的深微之理,文采的流风余韵可以润泽后生。
在锁江亭上饮酒,看头顶白云漂浮,看江水自然流淌,远处被山萦绕的楼台,晚上有悠扬的钟鼓声回荡。尘世间,好在还有诗可以抒发思想和情感,有酒可以消
除与世沉浮的念头。
南宋范成大任四川制置使时,曾经来到戎州,写了首《七夕至叙州登锁江亭》:水口故城丘拢平,新亭乃有&
击汰若飞渡,一再彻明秋涨生。东楼锁江两重客,笔墨当代俱诗鸣。我来但醉春碧酒,星桥脉脉向三更。
号称石湖居士的范成大来到山谷谪居的居所,来到山谷屡次流连的锁江亭,但见江滔滚滚,无语东流,情不自禁,醉在醉过杜甫、醉过黄庭坚的春碧酒里。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戎州改称叙州至清代乾道九年(1173年),五十四岁的南宋大诗人陆游经过叙州,也写下了《咏无等院、锁江亭》:文章何罪触朝廷,风雨南溪自醉醒。八十年间遗老尽,坏堂无壁草青青。楚舵吴樯又远游,浣花行乐梦西州。千寻铁锁还堪恨,空锁长江不锁愁。距黄庭坚寓居戎州已八十年左右来到宜宾的陆放翁,来到山谷曾经住过的无等院,眼前已是“坏堂无壁草青青”,来到山谷数次流连的锁江亭,感叹着“千寻铁锁还堪恨,空锁长江不锁愁”。
多年以后,以诗传名于世的清代刑部尚书王士祯也来到叙州,写下了《叙郡锁江亭晚眺》:
望望朱提路,夕阳千万山。落霞明极浦,飞鸟近南蛮。城角旌竿直,江亭锁铁闲。郁姑台咫尺,烟&
黄庭坚倡导诗书耕读的家风。黄庭坚兄弟四人,兄元明,弟知命,从兄嗣直。他在《侄随知命舟行》中写到:
莫去河边学钓鱼,莫将百丈作辘轳。清江濯足窗下坐,燕子日长宜读书。弟弟最让他操心,所以他叮嘱:知命弟不要到河边去钓鱼,不要到井边把长绳挽辘轳游戏。在燕子到来的春日,莫浪费光阴,静下心来多读些书。孤独之中更觉亲情可贵的黄山谷,又作《清平乐》(示知命):乍晴秋好。黄菊欹乌帽。不见清谈人绝倒。更忆添丁小小。蜀娘漫点花酥。酒槽空滴真珠。兄弟四人别住,他年同插茱萸。作《减字木兰花》(用前韵示知命弟):当年夜雨。头白相依无去住。儿女成围。欢笑尊前月照之。阿连高秀。千万里来忠孝有。岂谓无衣。岁晚先寒要弟知
世事难料,世态炎凉。人在得势的时候车如流水马如龙,一有风吹草动,人走茶凉,甚至人未走茶早凉。好在家和亲情不会离弃。
但家在千里之外,亲人也不在身边,夜深人静,挥之不去的思念与牵挂,此消彼长。他作《醉落魄》:苍颜华发,故山归计无因得。旧交新贵音书绝,惟有家人,犹作殷勤别。离亭欲去歌声咽,潇潇细雨凉生颊。泪珠不用罗巾沾,弹在罗衫,图得见时说。作《南乡子》:今年重九,知命已向成都。感之,复次前韵。招唤欲千回。暂得尊前笑口开。万水千山还麽去,悠哉。酒面黄花欲醉谁。顾影又徘徊。立到斜风细雨吹。见我未衰容易去,还来。不道年年即渐衰。未报贾船回。三径荒锄菊卧开。想得邻船霜笛罢,沾衣。不为涪翁更为谁。风力袅萸枝。酒面红鳞惬细吹。
莫笑插花和事老,摧颓。却向人间耐盛衰。千呼万唤还是就这样走了,重阳佳节,斜风细雨,顾影徘徊。知命什么时候才会回来呢?园里的菊花无人管理,枝未扶正,横卧于地而开。红花映在酒面上,微风不解人间事,无忧无虑吹得杯里的酒面起了细小的波纹,让人凭添衰颓。
无情未必真豪杰,有情方乃大丈夫。一边是亲情,另一边是友情。就算落魄他乡,重情重义重礼的黄庭坚仍不减侠骨柔情。
重阳这天,黄庭坚思念友人彭道微。他在《南乡子》里写到:重阳日寄怀永康彭道微使君,用东坡韵:卧稻雨余收。处处游人簇远洲。白发又扶红袖醉,戎州。乱折黄花插满头。青眼想风流。画出西楼一帧秋。还把去年欢意舞,梁州。寒雁西来特地愁。现在,有知遇之恩的朋友到永州上任去了。在这遍地黄花开放的时节,又少了一个结伴出游的朋友。见到书信来时,离愁别绪总是涌上心头。他作《鹧鸪天(重九日集句)》:寒雁初来秋影寒。霜林风过叶声乾。龙山落帽千年事,我对西风犹整冠。兰委佩,菊堪餐。人情时事半悲欢。但将酩酊酬佳节,更把茱萸仔细看。还作了《鹧鸪天(明日独酌自嘲呈史应之)》:万事令人心骨寒。故人坟上土新干。淫坊酒肆狂居士,李下何妨也整冠。金作鼎,玉为餐。老来亦失少时欢。茱萸菊蕊年年事,十日还将九日看。作《望江东》: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作《千秋岁》:苑边花外,记得同朝退。飞骑轧,鸣珂碎。齐歌云绕扇,赵舞风回带。严鼓断,杯盘狼藉犹相对。洒泪谁能会?醉卧藤阴盖。人已去,词空在。兔围高宴悄,虎观英游改。重感慨,波涛万顷珠海。作《鹧鸪天(坐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时人冷眼相看
,我何不我行我素?
有狂放,有豁达,也有一钟出于愤懑的傲慢。山谷的豁达,是旷达淡定中隐藏着刚劲。他的沉稳,他的不动声色,其实是内心对自我信仰的坚持。即使遇到困境,也不哀戚,不迷失,不放弃希望,不忘记对美好事物的欣赏。
黄庭坚开创江西诗派,苏轼称赞他“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与造物者游。”《王直方诗话》中记载秦观评价“每次阅读,废寝忘食。其作品悠然深远,浑如两汉风骨,先今交游以文章著称的人中间,没有见之能与之堪为敌手的。真所谓珠玉在侧,觉我形秽啊。”秦观也是意气不可一世之人,这样的推重绝非泛泛而言。
都知道他是“江西诗派”的宗主,对宋代诗风的影响极为深远。却不知他在宋词坛的影响也比较深远。同时的陈师道就说:“今代词手,唯秦七、黄九耳”。秦七是指秦观,黄九就是黄庭坚。冯&
认为秦观非黄庭坚可比,认为“柳词明媚,黄词疏&
。”从这首《清平乐.咏春》可见一斑: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黄庭坚如闲云野鹤,只想自由地在山水文字间呼吸。
可是话说回来,那时那刻,他真正的爱恨情愁,真正的酸甜苦辣,不设身处地,不感同身受,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想象和理解?
元符二年,他写了首《诉衷情》:在戎州,登临胜景,未赏不歌渔父家风,以谢江山?门生问:“先生家风如何?”为拟金华道人,作此章。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钩丝。锦鳞正在深处,千尺也须垂。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
崇宁元年(1102年),黄庭坚被任命到天平州(今安徽当涂县)当一个地方官。山谷离开戎州到安徽,坐船经过江安,并在江安度过了除夕,在江安他见到梅花开放,即赋《虞美人》: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黄庭坚的故乡江西分宁,在古代属于广义的江南。白发垂老之年,在江安小城里,忽然看到一树繁花,恍然江南故土送来的春信。原来纵然在天涯海角也有这样粲然耀眼的春天!他是博学多识的,关于梅花的典故自必知道无数,词中所拈出的却是寿阳公主梅花妆的故事。旧说的浪漫,久远的旖旎,似乎都在这细细梅花香中生动鲜活起来。生命之烛快要熄灭的老人,在那一刻追思“老尽少年心”的时候,所想起的究竟是什么呢?一生景仰敬如师长的苏轼已死,平生交游互相推重的秦观已死,去国万里,寥落孤零,可是他心底深处,藏着的仍旧是那一股不肯熄灭的情怀烈焰。
黄庭坚到底还是没能坚持到还乡,他死于到达宜州的次年九月。终年六十一岁。万水千山,路途遥远,他的家人子弟均不在身边,惟有萍水相逢的追随者范寥替他料理后事。由苏伯固、蒋伟护柩归葬修水县双井祖坟之西,总算是魂归故里。南宋绍兴初年,高宗中兴,追封直龙图阁士,加太师,谥号文节。
诗酒留芳,千古绝唱,黄庭坚就这样走完了一生!
星移斗转,沧海桑田,流转的光阴并没有把他埋没。他的学识,他的品性,他的身前身后事,在热闹过后归于沉寂,沉寂之后又复热闹。
今天,旧事重提,透过黄庭坚留下的文字,我们是否审视过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面对现实的嘈杂喧嚣,我们有没有审视过自己的内心?当我们身处逆境遭遇挫败打击的时候,该如何面对又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
史料记载虽有些晦涩难懂,从古到今的众说纷纭虽有假有真,但他流连体验的宜宾山川景物,他在宜宾醉过的美酒,流连过的流杯池,让人在九百多年后的今天,仍能从中触摸到曾经的鲜活美好。
今天,我们讲述着前人已经讲述过的故事。明天,后人或许又会讲述我们讲述过的今天。斯人已逝,但他留下的文字中闪烁的对家人的关爱,对朋友的真诚,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欣赏,不论身处顺境逆境,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不变情怀,就这样穿越了时空,让后人在追述中回味,在回味中念想。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宋才子黄庭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