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领导干部中地多人少的城市

中国除了汉族之外,其它的就是少数民族了?_百度知道
中国除了汉族之外,其它的就是少数民族了?
提问者采纳
  我国的少数民族就是指的除汉字之外的民族,因为汉族人口占90%以上,所以其他民族被称为少数民族,各民族平等,都属于中华民族。以下是民族有关知识的延伸,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的民族  一、中华民族的历史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从遥远的古代起,中华各民族人民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我们祖国的土地上,共同为中华文明和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贡献自己的才智。  祖国广阔、富饶的土地,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开发的。从夏、商、周至秦汉时期,当汉族的先民华夏族开发黄河流域的时候,各少数民族先民也同时开发了周围的广大地区。生活在东北的东胡、肃慎、挹娄、夫余、乌桓等民族在东北三省的广大地区,北部的俨狁、狄、匈奴、鲜卑等民族在今蒙古草原和华北北部以及西北一些地区,西域的龟兹、于阗、鄯善等“城郭国”的各族在今新疆地区,西北部的戎、羌、氐等族在今藏、青地区,南部的苗、濮、武陵蛮、长沙蛮以及东南部的百越等南蛮各族在今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黎族和高山族的先民分别在海南岛和台湾,越人的一支在今港、澳地区,等等,各民族祖先在各个地区,以他们辛勤的劳动,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公元前221年),标志着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在此后的两千年历史发展中,也有一部分少数民族或者在边疆地区建立政权,或者入主中原,成为统治民族,他们都为我们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如秦代北方的匈奴、西北的西域各族、西部的羌、东北的东胡(鲜卑、乌桓)、夫余等族都建立过自己的政权;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两晋的短暂统一外,汉族和各少数民族曾建立过23个政权,其中匈奴族建立过前赵、北凉、夏3个政权,鲜卑族建立过辽西、代、北周、前燕、后燕、西秦、西燕、南凉、南燕等9个政权,羌族建立过后秦,巴氐族建立过后汉,汉族建立过前凉、冉魏、西凉、后蜀、北燕5个政权;隋唐后,经五代十国到宋、辽、金,我国又一次经历割据,形成各民族政权对峙的局面,如宋朝先后与契丹族的辽、女真族的金朝对峙等;此后,蒙古族的元朝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元、明、清时期,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元朝在内地和各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行省”制度,密切了中央王朝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关系;满族建立的清朝,曾坚决抗击沙俄、英国等殖民主义在我国东北、新疆、西藏等地的侵略,捍卫了国家的统一。综观中国的历史,虽然政权有分有合,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基本趋势。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族人民遭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各族人民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在中华民族的团结奋进史上谱写了新的篇章:1851年在广西爆发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有壮、瑶、回、苗、蒙古、彝、白、傣、哈尼、僳僳等少数民族人民与汉族人民一起进行斗争。其中有不少著名人物就是少数民族,如北王韦昌辉、西王萧朝贵,以及著名将领林凤翔、李开芳等都是壮族。鸦片战争后,沙俄强占我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和新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英军和法军分别侵略我西藏和西南地区,激起各族人民的奋起反抗。达斡尔、鄂伦春、赫哲、鄂温克和西北、西南地区的各民族人民积极组织抗战,英勇抗击侵略者。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使各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新的团结和统一。  在“五四”运动时期,回族的马骏、郭隆真、刘清扬等分别参加领导天津爱国运动和京津地区学生的联合会运动以及上海各界联合会的联合行动。后来,马骏、郭隆真等都加入了共产党。水族的邓恩铭参加领导了山东济南的爱国运动,后来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蒙古族的多松年、乌兰夫等加入共产党,并在蒙古族地区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白族的张伯简、徐克家等于20年代加入共产党,并分别参加省港大罢工、北伐战争和广州起义;壮族的韦拔群建立农民协会,在广西开展革命斗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邓小平、张云逸等到广西开展革命工作,并与韦拔群于1929年领导发动“百色起义”,成立了工农红军第七军和第八军;在新疆,党领导各族人民组织“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进行反帝斗争;红军长征期间,沿途各族人民群众为红军带路、传递情报、买粮运粮,还积极参加红军。在抗日战争时期,朝鲜族人民先后有十几万人参加抗日战斗。蒙古族人民与兄弟民族一道共同建立伊克昭盟和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冀中马本斋领导的回民支队,曾让日本侵略者闻风丧胆。解放战争时期,蒙古族人民与兄弟民族一道,于1947年创立了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5月至1950年8月间,内蒙古骑兵歼灭国民党军队2万多人。1944年,新疆各族人民发动著名的“三区革命”。各地少数民族的革命斗争,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统治者,有力地支持了解放战争。  经过历史的风风雨雨,各族人民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建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开始了新的历史进程。  二、56个民族的认定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历代统治阶级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以至后来把许多历史上早已公认的民族都说成是汉族的宗支,致使许多少数民族隐瞒、更改了自己的族称,中国的民族成份一直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实行民族平等政策,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激发了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长期被压迫的许多少数民族纷纷公开他们的民族成份,提出自己的族名。到1953年,汇总登记的民族名称有400多个。为了使我国各少数民族真正实现民族平等,充分享受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充分发挥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民族识别。  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大体可划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4年。经过深入细致的实地考察和科学研究,这一阶段首先认定了(包括历来公认的)蒙古、回、藏、满、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哈尼、哈萨克、傣、黎、僳僳、佤、拉祜、高山、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羌、撒拉、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鄂伦春、保安、裕固、塔塔尔等38个少数民族。  第二阶段:从1954年至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在第一阶段取得的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民族识别工作引向深入。本阶段,对上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的所剩族体名称(183个)进行逐一研究,新确定了15个少数民族,即土家、畲、达斡尔、赫哲、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怒、崩龙(后改名为德昂)、独龙、京、毛难(后改名为毛南)、门巴;同时,将普查中自报的74个族体分别归并到53个少数民族中。  第三阶段:从1965年至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在这一阶段中,1965年认定了西藏珞瑜地区的珞巴族,1979年认定了云南基诺山的基诺族。至此,使我国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增加到56个。  第四阶段:从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至今。在本阶段,民族识别工作除继续为一小部分族体的认定进行调查研究外,主要进行民族成份的恢复、更改和对某些族体进行归并工作。据统计,自1982年以来,全国恢复、更改民族成份的人数在1200万人以上。  我国民族识别工作的顺利进行,解决了民族工作中一个艰巨而复杂的问题,为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少数民族人口分布  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的统计,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总数为126583万人,其中汉族11594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91.59%,少数民族10643万人,占全国人口的8.41%。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11692万人,增长了11.22.%,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523万人,增长了16.70%。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91.99%下降为91.59%,各少数民族人口的比重由8.01%上升为8.41%。  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下同),在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有18个民族,他们是: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等族。其中壮族人口最多,为1600多万人。人口在百万人以下10万人以上的有15个民族,他们是:僳僳、佤、畲、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仡佬、锡伯等族。人口在10万人以下1万人以上的有15个少数民族,他们是:布朗、撒拉、毛南、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基诺等族。人口在1万人以下的有7个民族,他们是门巴、鄂伦春、独龙、塔塔尔、赫哲、高山、珞巴(按实地普查区域的人数计算)等民族。另外,还有未被确定的民族成份的人口,共73.4万多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民族压迫制度的废除,生产发展、生活改善、医疗保健事业得到很大的改善;同时国家对少数民族在计划生育上的要求也比汉族较宽松,因而从根本上扭转了过去少数民族人口下降的趋势,出现了人口兴旺、民族繁荣的景象。1990年—2000年间,土家、高山、羌、毛南、保安、东乡等13个民族人口年均增长率都在2.00%以上,其中高山族和羌族分别高达4.31%和4.26%。蒙古、藏、维吾尔等8个百万人口以上的民族,人口年均增长率也在1.40%—2.00%之间,高于全国总人口年均增长率0.91%的水平。随着少数民族人口增长速度的加快,少数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也相应提高。在年、年和1990年—2000年间,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5.8%分别提高到6.7%、8.01%和8.41%。  尽管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到10%,但分布却十分广泛,少数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国的60%以上。由于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密度与内地沿海汉族地区比较,差距悬殊。例如,少数民族聚居的西藏自治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1.8人。总的来说,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有两个特点:  第一,小聚居和大杂居。少数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各省、自治区。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5个自治区和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l,200多个民族乡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但在这些地区又都杂居着不少汉族,其比例也相当高。如在内蒙古、广西、宁夏三个自治区中,汉族人口都超过了少数民族人口,在新疆,汉族人口占40%强。同样,在各汉族地区也杂居着许多少数民族。近20年来,少数民族杂、散居人口增长快,民族杂散居的县市越来越多。  第二,分布范围广,但主要集中于西部及边疆地区。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各民族平均分布在30个省区,有29个民族分布在全国所有的省区中。全国拥有56个民族的省区有11个,占全国31个省区的35.5%。尽管少数民族分布范围很广,但其人口仍主要集中在西部及边疆地区。2000年人口普查显示,广西、云南、贵州、新疆4个省区的少数民族人口之和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一半以上,再加上辽宁、湖南、内蒙古、四川、河北、湖北、西藏、吉林、青海、甘肃、重庆和宁夏,以上16个省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91.32%。我国陆地边境线全长2万多公里,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地区。  四、中华民族的未来  在跨入新世纪的时候,我们展望中华民族的未来,中华各民族的发展将会呈现新的特点:  第一,各民族在祖国大家庭中将取得更快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大民族地区将进一步融入全国的发展大潮之中,民族地区将进一步对外开放,广大少数民族将以崭新的面貌走向市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同时,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投入和支援将不断增加,将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的发展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第二,中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将日益增多,民族间的杂居现象将更为普遍。随着各民族之间联系、交往日益频繁,规模日益扩大,各民族之间人口流动数量也将日益增多,从而引起在民族分布特点上的变化:一是人口的双向流动,即内地人口因工作、经商等需要流向民族地区,同样,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也将更多地流向内地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城市化进程将加快,使少数民族人口从原来的聚居区不断向全国各个城市扩散,这些少数民族仍将保持自己的民族特点、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  第三,各民族的共同性将日益增多,但民族特点将长期存在。社会主义阶段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时期。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各民族的互助、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在相互学习、交流中,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在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之间的共同性愈来愈多,但并不会因此失去民族的特点。民族之间在扩大交往的时候,各民族将继续保持着本民族特征。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将继续存在。各民族带着自身的特点和中华民族的共性进入了新世纪。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6条回答
因为汉族最多,如果有比汉族更多的民族,那么汉族就是少数民族了,
少数民族指的是人数较少的民族,咱们中国其他的民族人口相对于汉族来说都属于少数,所以出汉族以外的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
我国的少数民族就是指的除汉字之外的民族,因为汉族人口占90%以上,所以其他民族被称为少数民族,各民族平等,都属于中华民族。以下是民族有关知识的延伸,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的民族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从遥远的古代起,中华各民族人民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我们祖国的土地上,共同为中华文明和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贡献自己的才智。
祖国广阔、富饶的土地,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开发的。从夏、商、周至秦汉时期,当汉族的先民华夏族开发黄河流域的时候,各少数民族先民也同时开发了周围的广大地区。生活在东北的东胡、肃慎、挹娄、夫余、乌桓等民族在东北三省的广大地区,北部的俨狁、狄、匈奴、鲜卑等民族在今蒙古草原和华北北部以及西北一些地区,西域的龟兹、于阗、...
对,其他少数民族中,属壮族的人最多了
nhruefhVYUFGBHVBYUBRBFYE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少数民族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33. 城市总体布局中,相对于分散式布局,下列哪项不是集中式布局的优点?( )
&A.布局紧凑,节约用地,节省建设投资 B.布局灵活,城市用地发展和城市容量具有弹性,易于处理近远期发展关系 C.城市居民平均出行距离较短,城市氛围浓郁,利用社会交往 D.配Z建设各项生活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成本较低答案:B,城市总体布局主要模式有集中式布局和分散式布局。集中式布局 3 个优点:布局紧凑、节约用地, 节省建设投资;容易低
成本配套建设各项生活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居民工作、生活出行距离较短,城市氛 围浓郁,交往需求易于满足。3 个缺点:功能分区不明显,不利于道路交通组织,后续发展容易出现“摊大 饼”现象。分散式布局 3 个优点:布局灵活,城市用地发展和城市容量具有弹性,容易处理好近远期关系; 9接近自然、环境优美;各城市物质要素的布局关系井然有序,疏密有致。4 个缺点:用地分散,基础设施分 开建设成本高,城市氛围不浓郁,跨区出行成本高。34. 下列关于城市用地分类的表述,准确的是( )。
&A.城市用地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划分和归类 B.城市用地分类适用于城市的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用地统计工作 C.城市居住用地分为三个中类 D.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用地分类的部分类别,也可增设新的类别答案:A,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J 137--90) ,城市用地应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进 行划分和归类;适用于城市中设计城市的总体规划工作和城市用地统计工作;居住用地分四个中类;可根据 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及工作深度的不同要求,采用本分类的全部或部分类别,但不得增设任何新的类别。根 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5) ,城市用地应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划分;适 用于城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和其他具备条件的镇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用地统计和用地 管理工作;居住用地分三个中类;可根据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及工作深度的不同要求,采用本分类的全部或 部分类别。35. 关于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的表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
A.在计算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时,人口数不应包括农业人口 B.居住、工业、道路广场和绿地四大类用地总和占建设用地比例宜为 60~75% C.中小工矿城市的人均工业用地指标不宜小于 30 平方米/人 D.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中地多人少的城市,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规划人 均建设用地指标,但不得大于 120 平方米/人答案:B,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J 137--90) ,在计算建设用地标准时,人口计算范 围必须与用地计算范围相一致,人口数宜以非农业人口数为准;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中地多人少的城市, 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但不得大于 150 平方米/人;设有大中型工业项目的中小工矿城 市,其规划人均工业用地指标可适当提高,但不宜大于 30 平方米/人;居住、工业、道路广场和绿地四大类 用地总和占建设用地比例宜为 60~75%。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 (GB5) ,城市 建设用地统计范围与人口统计范围必须一致,人口规模应按常住人口进行统计;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城 市(镇)以及部分山地城市(镇) 、人口较少的工矿业城市(镇) 、风景旅游城市(镇)等,不符合规定的, 应专门论证确定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之比,且上限不得大于 150 平方米/人;工矿城市(镇) 、风景旅 游城市(镇)以及其他具有特殊情况的城市(镇) ,其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确定;居住 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宜为 25~40%,工业用地宜为 15~30%,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宜为 10~25%,绿地与 广场用地宜为 10~15%,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宜为 5~8%。36. 下列哪项不属于城市规划的工程地质评价中考虑的主要因素?( )
&A.土质与地基承载力 B.冲沟 C.地下水硬度 D.滑坡答案:C,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包括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气候条件等。工程地质条件包 10括土质与地基承载力、地形条件、冲沟、滑坡与崩塌、岩溶、地震等 6 个方面,气候条件包括太阳辐射、风 象、气温、降水与湿度等 4 个方面。37. 关于大城市蔬菜批发市场的布局,下列哪项表述是正确的?( )
A.集中布Z在城市中心区边缘 C.结合产地,布Z在远郊区县 B.统一安排在城市的下风向 D.设于城区边缘的城市出入口附近答案:C。为本市服务的仓库应均匀分散布置在居住区边缘,并与商业系统结合起来,按仓库类型进行考虑。 1 储备仓库一般应设在城市郊区、水陆交通条件方便的地方,有专用的独立地段;2 转运仓库应设在城市边缘 或郊区,并与铁路、港口等对外交通设施紧密结合;3 收购仓库如属农副产品和当地土产收购的仓库,应设 在货源来向的郊区入城干路口或水运必经的入口处;4 供应仓库或一般性综合仓库要求接近其供应的地区, 可布置在使用仓库的地区内或附近地段,并具有方便的市内运输条件。38. 下列哪项不是仓储用地的布局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
A.适宜的地形坡度 C.良好的社会服务设施 B.较低的地下水位 D.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答案:C,仓储用地布置的 6 个一般原则:满足仓储用地的一般技术要求(地势较高、地形平坦、有一定的坡 度、利于排水、地下水位不能太高、不应将仓库布置在潮湿的洼地上) ,有利于交通运输,有利于建设、有利 经营使用,节约用地、但有一定发展余地,沿河、湖、海布置仓库时,必须留出岸线,注意城市环境保护。39. 关于工业用地布局的表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受地价的影响,工业区适合安排在城市边缘 B.为方便企业生
产协作,可设立工业园区 C.为减少工业的环境污染,可降低工业区建筑密度 D.为减少上下班交通,可以将工业与居住适当结合布Z答案:C,为减少和避免工业对城市的污染,应注意 4 个方面:减少有害气体对城市的污染、防止废水污染、 防止工业废渣污染、防止噪声干扰。40. 关于用地布局与道路网形式的配合,下列哪项表述是错误的?( )
A.城市用地集中布局的小城市,道路网大多为方格网状 B.组团式用地布局的城市,组团内的道路网应当与组团的结构形态一致 C.呈带状组团布局的城市,一般由联系组团间的道路与组团路网形成链式路 网结构 D.采用方格网道路网的中心城市不会在方格网基础上形成放射状道路网形态答案:D,城市用地布局形态与道路交通网络形式的配合关系:集中型城市较适应于规模较小的城市,其道路 网形式大多为方格网状。分散型城市,规模较小的城市大多受自然地形限制,由若干交通性道路联系为一个 整体;规模较大的城市则应形成组团式用地布局,其道路网络形态应与组团结构形态相一致,简单的方格路 网套在组团布局城市中是不合适的。沿河谷、山谷或交通走廊呈带状组团布局的城市,一般由联系组团间的 11道路与组团路网形成链式路网结构。中心城市具有辐射作用,城市道路网络在方格网基础上呈放射状的交通 性路网形态。城市公交网络也能对城市用地的发展起作用,如哥本哈根的“指状发展”形态。
责编:hnwu
上一篇:下一篇: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2015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整理.doc30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8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第一章 城市与城镇化
1.居民点的含义与分类:城镇与乡村型居民点的区别,城镇的不同规模
居民点的含义:人们为共同生活和生产而聚集的定居场所,是人类社会空间结构的一种基本形式。
居民点的分类:城镇型居民点和乡村型居民点
2.城镇产生的原因;城镇发展的根本动因
城市产生的主要原因:
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与农牧业分离)
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因: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工业化不仅促进原有城镇的发展,而且导致新型城市的涌现。
3.世界最早的城市;中国最早的城市及中国城市的特点
古埃及的孟菲斯城(又名白城)
商代的商王城(现在郑州市区地下)
4.城市的含义及其四个界定标准
现代城市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和行政管辖。城市可以理解为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定义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1.人口规模标准、2.人口密度标准、3.行政区划的标准4.职业构成的标准
5.城市的级别: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建制镇;15个副省级城市
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
副省级城市: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成都、西安、武汉、济南、青岛、南京、杭州、宁波、厦门、深圳、广州
6.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前工业社会时期:1.城市发展缓慢,延续时间很长;2.城市结构简单;3.城市主要功能是政治中心,而非经济中心;4.城市处于自发发展阶段,进行系统规划的很少。
工业社会时期:1.城市的典型特征表现为城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西部文化和西部开发阅读题的答案5.第⑥段中写道:“在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落后和交通的闭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贫困,却也使这些地方保留下了一些久远时代的艺术品种,_百度作业帮
西部文化和西部开发阅读题的答案5.第⑥段中写道:“在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落后和交通的闭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贫困,却也使这些地方保留下了一些久远时代的艺术品种,
西部文化和西部开发阅读题的答案5.第⑥段中写道:“在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落后和交通的闭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贫困,却也使这些地方保留下了一些久远时代的艺术品种,成为珍贵的‘活化石’……”这段文字中的“贫困”意味着失去,“保留”意味着得到,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有时人认为得到了一些东西,但其实他同样失去了一些东西。得到的基础是建立在失去上的,没有失去就没有得到,其实不管得到或是失去都是空而已,你现在得到的早晚会易主,而你失去的,其实并没有失去,失去也只是得到的一种过程而已。我们有时会主动想得到一些东西,同时我们也会不想得到一些东西。我失去了你得到的,你得到了我失去的。...
说明:能围绕"得"与"失"的辩证关系进行较为充分的议论即可. 额就是这样
答案不唯一。参考:有时人认为得到了一些东西,但其实他同样失去了一些东西。得到的基础是建立在失去上的,没有失去就没有得到,其实不管得到或是失去都是空而已,你现在得到的早晚会易主,而你失去的,其实并没有失去,失去也只是得到的一种过程而已。我们有时会主动想得到一些东西,同时我们也会不想得到一些东西。我失去了你得到的,你得到了我失去的。...
能围绕"得"与"失"的辩证关系进行较为充分的议论即可.2010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原理》答案解析(四)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010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原理》答案解析(四)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东少数民族地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