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的标点符号要求求解药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想想那答案的雏形将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空气、水、阳光、气管、心脏……哈!充满了严谨的科学意识,飘着药品的_百度作业帮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想想那答案的雏形将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空气、水、阳光、气管、心脏……哈!充满了严谨的科学意识,飘着药品的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想想那答案的雏形将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空气、水、阳光、气管、心脏……哈!充满了严谨的科学意识,飘着药品的味道。 B.“在哲学领域里,没有一条真理是能够不引起争论和怀疑的;而其他的科学又都从哲学里取得原理(《方法论》)。”因此,在笛卡儿看来,疑问是无处不在的。 C.他可真是脏小鬼:脸上溅满西瓜汁,尽是灰土,头发蓬乱,脏得要命。可是他那对眼睛呀!却亮得像雨后黑夜的星星。 D.这几种假说,哪一种更有道理?动物的游戏,究竟是为了“演习”,为了“自娱”,为了“学习”?还是为了“锻炼”?研究者们各执己见,众说纷纭。药品包装字迹不清晰、标点符号缺失
宁阳查获万余元假冒药品_新闻中心_新浪网
药品包装字迹不清晰、标点符号缺失
宁阳查获万余元假冒药品
  □通讯员杨洋
  □记者李虎
  本报6982110热线消息包装字迹不够清晰,标点符号缺失,手捏铝管有明显的响声……宁阳药监局执法人员通过产品上这些微小的破绽,查获了总价值13000余元的假冒药品。
  近日,宁阳县药监局稽查队三名执法人员在对辖区医疗机构监督检查时,对被检查单位的批号为09212的“999皮炎平”,批号为的“敏迪”产生了怀疑,利用药品快检工具和对药品细微之处的感官鉴别,初步判断上述药品存在问题。
  执法人员介绍,凭借以往检查经验,他们发现所检查的“999皮炎平”包装字迹不够清晰、标点符号缺失、手捏铝管有明显的响声,铝管帽为灰白色而真品铝管帽为乳白色,膏体味道和真品有一定的差别。“敏迪”片剂用拇指和食指压挤易碎。为了确认药品的真伪,执法人员对检查药品进行了抽样、送检,经市药品检验所检验,上述两药品分别为假药和劣药。目前,执法人员对上述所有药品已进行查封扣押,货值13000余元。
  此案正在进一步处理中。
电话:010-
不支持Flash中国的文言文为什么没有标点符号?
没有标点的话,如何判断断句、以及一句多意的情况下,如何抉择(法律文书等)。
按投票排序
158 个回答
先来抱怨一句:这谁问这么一个蛋疼又累死人的问题啊。问起来容易,考证起来要人命。===========================戾气阻挡线=============================下面是正式回答问题:在“首先”之前先说明一个问题:严格来说“标点符号”是一个并列断语,狭义的“标点”是断句用的,而“符号”则同时代表特殊的意义。传统的“标点”仅包括句读,它仅表明断句(断意思)的位置。如果除了断句之外还有其它的意义则是的“符号”。例如:“这个人好?”和“这个人好。”显然是表达了不同的意思,问号起到的作用并不仅仅是断句而已。“我读了三年大学。”和“我读了三年《大学》。”所表达的意思也完全不同,后者中增加了“大学是一本书”的意思。如果除具体的含义之外不含有断句(断意思)功能的,则不属于标点,例如:“他天々迟到。”中的“々”除了表示重文之外,还有断意思的作用,(表示“天天”是一个词,如“今天天气真好。”就不能使用“々”符号。)属于广义标点的一种。“我很?你 。”其中的“?”是独立的意思,并没有 断句(断意思)功能,所以只是特殊符号,不是广义标点。有很多时候我们在不严格的时候,会把“标点符号”简称为“标点”,尽管这和狭义的“标点”的含义并不相同,但通常不至于混淆。因为区分“标点”和“符号”和这个问题的答案关系不大,所以我在下面也会使用“标点”来代替“标点符号”。首先,古文是有标点符号的,比如:春秋时期的《侯马盟书》中使用一条或者两条短线表示重文,标点的一种。上面红圈圈出来的短横就是标点。上面红圈圈出来的短横就是标点。汉马王堆帛书《老子》:其中的标点以蓝色圈标出,此时的标点系统已经比较复杂,除了之前的单、双短横外,还有拐角符号,三角符号,圆点符号,方块符号等,用法也各异。其中的标点以蓝色圈标出,此时的标点系统已经比较复杂,除了之前的单、双短横外,还有拐角符号,三角符号,圆点符号,方块符号等,用法也各异。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图为宋刻本):这里的顿号、句号已经基本具有了现在的形态。这里的顿号、句号已经基本具有了现在的形态。宋代《尚书表注》书中以圆圈、方块、黑三角、扁长条,半圆等图案作为标点。书中以圆圈、方块、黑三角、扁长条,半圆等图案作为标点。明代《罪惟录》标点和《经典释文》类似,基本上也是顿号句号两种,另外圆圈也用作着重号。标点和《经典释文》类似,基本上也是顿号句号两种,另外圆圈也用作着重号。明代《永乐大典》:只用句号(圆圈)一种标点,图中小红圈即是。只用句号(圆圈)一种标点,图中小红圈即是。另外在文言文中还有不用符号的标点法,例如:空格标点:以空格作为标点的,如宋本《华阳国志》:注疏标点:以注疏作为标点,即到整句的地方再行注疏,如宋本《六臣注文选》汉字标点:以“句”“读”等汉字作为标点,即在每一句后加上“句”或者“读”字以断句,如清代《四书句读释义》当然,古代也有大量没有标点的书籍,对于这些书籍,往往采用特定的方法来表示标点,例如《诗》中用重复的形式、整齐的句子,《骚》中用“兮”表示一句结束,另外如韵脚、语气助词等,樊燕挺老师已经有比较详细的解释,在此不再赘述。注意这些不仅是划分句子的方法,也是当时写文章所必须要注意的问题。《文心雕龙·章句》就谈到了写文章时采用虚词协助读者断句的问题:“又诗人以“兮”字入于句限,《楚辞》用之,字出于句外。寻兮字承句,乃语助馀声。舜咏《南风》,用之久矣,而魏武弗好,岂不以无益文义耶!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据事似闲,在用实切。巧者回运,弥缝文体,将令数句之外,得一字之助矣。外字难谬,况章句欤。”当然,这些方法仍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所以古文中才有不少悬案,例如《论语·子罕》篇首句:“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究竟是该断做:“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还是“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历来总有人提出不同的解释。碰到这些问题,需要参照多家注疏,配合小学功底,仔细鉴别,方能领会其原意。================================再分割=====================================其实说到这里大家应该能看得出来,中国古代不但不是没有标点,反而是有大量的有标点书籍存在的。问题在于标点的系统不统一,几乎每家各用一套系统,你用圆我用方,你用实心的我用空心的,你标注在文字左边我标注在文字下面……和其他各种学问一样,问题也是出在没有系统上。没有系统,所以不能流传,进而就会失传。另外一个好玩的问题是从目前的记录来看,春秋战国到汉朝的文字中,标点都比较复杂。而宋代以后直到清代,所用的标点往往仅是句读两种(有时读用顿号表示),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造成了标点符号的匮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事情。
这个问题应该是想问: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古籍刻本,很难见到类似于西方引进的标点符号,古人如何正确区分语意。 首先我们现在所见的古籍刻本,因为刻工嫌工作强度太大,以及为了节省人工成本起见,会把句读符号没而不刻。当然,有些学者为方便读者起见,会在自己的书稿中自加句读符号,比如“○”、“、”,如王念孙王引之的书,都会自己加标点的。抄本我见得太少,不敢乱说。汉简也是有句读符号的。 此外,一些重要典籍,会有注解,注解和正文合抄在一起时,注解所在的位置,就是断句的地方。 再次,需要大家理解“章句”概念,请读吕思勉《章句论》,网上都有下载。 容易产生歧义的法律文书,不知提问者是否参看过徽州文书。如果您指的是国家法典,自然有《唐律疏议》这样的解释性文献。
谢邀。楼上高票答案答得都很全面了。首先,古人的案牍公文及文学作品是不标注标点符号的,古人理解文意的方法是凭借自小掌握的“离经辨志”的能力断句。现存古书只有很小一部分经过标注(多为通识、注疏和训诂一类),其他的都需要自力更生,因此因为没有句读而出现句意差错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以下贴上王力先生《古代汉语(三)》通论二十四的内容。关键部分我标注出来了,供参考。
古汉语通论二十四 《古书的句读》古书一般是不断句的,前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古代断句用"、"作为标志。《说文解字》说:"、(zhǔ),有所绝止而识之也。"有人认为这就是句读(dòu)的"读"的本字(注:见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叙论》。前人在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在两个字的中间;在句终的地方,点在字的旁边。后来用圈号作为句终的标志。古代又有一个" 亅(jué)"字,《说文解字》说:"亅 ,钩识也。"这也是古人读书时所用的句读标志(注:王筠说这是分章所用的标志(见《说文句读》)。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因为明辨句读是读懂古书的起点。假使断句没有错误,也就可以证明对古书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礼记·学记》说:"一年视离经辨志。"这就是说,小孩读书一年以后,要考查"离经辨志",所谓"离经",就是句读经典的能力。当然,能点句无误,还不能说就是完全了解了;但是,反过来说,如果点句有误,那就一定是对古书某些词句没有读懂。现存的古书,经过标点的只是一小部分。我们要具备阅读古书的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句读的能力。在阅读古书时怎样才能不断错句,不用错标点呢?这先要研究错误的原因。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注:在分类之中,有跨类的情况,不一一说明。):一是意义不明,二是语法不明,三是音韵不明。下面分别加以讨论(讨论以断句为主,也涉及标点符号的使用)。(一)意义不明词和句子的意义有未了解清楚的地方,这是弄错句读最主要的原因。不明词义,不通文理,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知出典等,都容易导致句读错误。1.不明词义,不通文理有时是不明了一个单音词的意义,有时是不明了一个复音词的意义,有时是把甲义误认为乙义。这些情况都会把句子断错。有时,读者并不是不明词义,而是不能把上下文连贯起来,不能串讲;读时不求甚解,不从上下文仔细体会古人的用意,也可以说是不通文理。这样,拿起笔来断句,就容易产生错误。
·例一(正)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鍉,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贾谊过秦论)(误)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鍉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注:引自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学基本丛书简编》本《文选》;下引《文选》,版本同此,不再注明。)"鍉"又作"镝",就是箭镞。"铸"是"熔铸"的意思。《文选》的断句者将"销锋鍉铸"连读,这是讲不通的。《汉书·项羽传》载贾谊《过秦论》,如淳,颜师古诸家皆读"鍉"字断句(注:他们虽没有断句,但是在"鍉"字下面加注,依《汉书》注的规矩,必须在断句处加注,所以知道是这里断句。)。为什么《文选》的断句者会断错句呢?因为《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贾谊《过秦论》在这里作"销锋铸锯"(锯,钟类)(注:《古文辞类篹》根据《史记》,也作"销锋铸锯"。),断句者大约受了这个影响,没有仔细考虑"鍉""铸"两字的意义,就把"铸"字归到上句去了。·例二(正)洪於大义,不得不死;念诸君无事空与此祸,可先城未败,将妻子出。(误)洪於大义,不得不死;念诸君无事,空与此祸,可先城未败,将妻子出(注:引自吕叔湘《"通鉴"标点琐议》(见《中国语文》1979年第2期)。这段文章是写臧洪守东郡,粮尽援绝,叫部下将士和百姓弃城逃命。断句者没有弄懂这段话中的复音词"无事"是"没有必要"、"犯不上"的意思,并不是现代汉语"无事生非"中"无事"的意思,因此把句子断错了。·例三(正)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左传宣公二年)(误)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注:参看王伯祥《春秋左传读本》201页。)。这里是说,"给他预备一筐饭和肉,放在口袋里给他"。标点者把连词"与"看成动词"给予"的"与",就和后面"以与之"的"与"重复了。·例四(正)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论衡·问孔篇)(误)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注:以下所引《论衡》的例子,都是采自中华书局出版的《诸子集成》本,国学整理社整理,其中标点错误很多。)。这里的"非"字应当作"错误"讲,《诸子集成》本《论衡》的标点者误认为否定副词,所以弄错了。·例五(正)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曹植与杨德祖书) (误)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第一句意思是说,"现在送我少年时代所著的辞赋一篇给你。"《文选》的断句者不懂"往"是"送往"的意思,"相与"的"与"是"给予"的意思,"少小"一词也不懂,这就全句不了解了。"少小"指少年时代,这是古人常用的词语。曹植自己在《白马篇》就说"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像上述的《文选》标点者这样断句,"今往仆少小"还成什么话呢?·例六(正)时人始而惊,中而笑且排,先生益坚,终而翕然随以定。(李汉韩昌黎集序) (误)时人始而惊。中而笑。且排先生益坚。终而翕然随以定(注:参看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学基本丛书简编》本《韩昌黎集》。"笑且排",意思是"嘲笑而且排斥";"先生益坚",意思是"韩愈受到嘲笑和排斥以后,不但不气馁,而且更加坚定"。这才显出了韩愈的战斗精神。如果把"且排先生益坚"读成一句,那是说"时人更坚决地排斥韩愈",和作者的原意正相违反了。·例七(正)或时贤而辅恶;或以大才从於小才;或俱大才,道有清浊;或无道德,而以技合;或无技能,而以色幸。(论衡·逢遇篇)(误)或时贤而辅恶,或以大才从於小才,或俱大才。道有清浊。或无道德而以技合,或无技能而以色幸。假使用旧式点句法,这里的错误就显露不出来。现在用的是新式标点,错误就很明显了。"或俱大才,道有清浊"本是"或俱大才而道有清浊"的意思。现在把"道有清浊"独立成句,上下文都讲不通了。·例八(正)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於后。(左传成公二年)(误)綦母(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於后(注:参看王伯祥《春秋左传读本》250页。这里是说綦毋张站在左边和右边,韩厥都用手肘制止他,让他站在后面。如果把"从左右"看成是綦毋张说的话,那末"皆肘之"就无所系属,上下文的意思都说不通了。杜预注和孔颖达疏都是把"从左右"和"皆肘之"连起来解释的。2.缺乏古代文化知识,不知出典缺乏古代天文地理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常识,就影响对某些特定词语的了解。不知出典,就容易用错引号。(正)《史记·天官书》云:"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七)(误)史记天官书云。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史记》张守节《正义》说:"河鼓三星(注:河鼓三星即我国民间所说的扁担星,中央大星即牛郎星。),在牵牛北,主军鼓。盖天子三将军:中央大星,大将军;其南左星,左将军;其北右星,右将军。所以备关梁而拒难也。"这就是说,"河鼓"有三颗星,中间的大星为上将,左右二星为左右将(注:古人迷信,有所谓占星术,把天上的某些星和人间的某些职官联系起来,认为河鼓三星"明大光润,将军吉;动摇差戾,乱兵起;直,将有功;曲则将失计"。)。《万有文库》本《苕溪渔隐丛话》的断句者没有这种古代的天文常识,把句子断得完全不可理解。·例二(正)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史记·秦始皇本纪)(误)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这里是说彗星又在西方出现,一共经过十六天;不是说夏太后死在十六日那天。因为古人是用干支记日的,《史记》也是这样。就以《秦始皇本纪》来说,凡记日都用干支。如四年十(七)月"庚寅",九年四月"己酉",三十七年十月"癸丑",三十七年七月"丙寅",二世三年八月"己亥"等。在《史记》中,数字和"日"连用总是说多少天,而不是说某月某日(注:《史记·孟尝君列传》:"文以五月五日生,其父勿举。"这是一个特殊的例子。)。用数字记日,大概起自东汉,但史书和其他正式的文件中,一般仍用干支记日。《史记会注考证》的断句者没有细心考察中国古代的记日制度,因而弄错了。例三(正)泰山耸左为龙,华山耸右为虎,嵩为前案,淮南诸山为第二重案。(听雨丛谈卷五京城建置里数)(误)泰山耸左为龙华山。耸右为虎嵩。为前案。淮南诸山。为第二重案(注:参看中华书局1959年版《听雨丛谈》。泰山、华山、嵩山都是属於五岳的。泰山是东岳,在北京之左,所以说耸左为龙;华山是西岳,在北京之右,所以说耸右为虎;嵩山是中岳,在北京之前,所以说嵩为前案。断句的人没有弄清楚这一地理关系,错误很大,这话变得完全不可理解。例四(正)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误)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注:引自吕叔湘《"通鉴"标点琐议》。孝、廉分科,古代不曾有过。这里"孝廉"不宜断开。"各一人"是说各郡或国分别推举一人。例五(正)凡他宫入院,未除学士,谓之直院。学士俱阙,他官暂行文书,谓之权直。(历代职官表卷二十三引山堂考索)(误)凡他官入院未除学士。谓之直院学士。俱阙他官。暂行文书。谓之权直(注:引自丛书集成本《历代职官表》。)宋代翰林学士院有翰林学士等掌管起草制诰诏令,别的官到翰林学士院没有被任命为翰林学士时,叫做"直院"(直学士院)(注:《文献通考》卷十一"职官"八:"资浅者为直院,暂行者为权直。");翰林学士院一时阙员暂由别的官掌管文书,叫做"权直"(翰林权直、学士院直)。《丛书集成》本《历代职官表》的断句者不懂宋代翰林学士院的官制,断句就完全弄错了。宋代翰林学士院没有"直院学士"衔。"俱阙他官",在意思上也讲不通。(正)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袁枚黄生借书说,见小仓山房文集卷二十二)(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注:参看日和30日的人民日报第四版。)"省记"等於说"记得",这里是把它记在脑子里的意思。"通籍后,俸去书来",是说通籍后有俸可以买书。过去中了进士的,他的名字就上通到朝廷了,叫做"通籍"。标点者不知道什么是通籍,所以弄错了。例七(正)传书曰:"……是夕也,火星果徙三舍。"如子韦之言……则必得景公祐矣。(论衡·变虚篇)(误)传书曰:"……是夕也,火星果徙三舍。如子韦之言……则必得景公祐矣。""传书",指的是《史记》等书。《史记·宋微子世家》所载,与此大同小异,最后一句是"果徙三度"。可见引号应该放在"果徙三舍"后面。至於"如子韦之言"以下,那是《论衡》作者的话了。标点者不明出典,把作者的话也归到引文里去了。(二)语法方面语句总是按照一定的规则组织起来的,语法就是组词造句的规则。不通语法,自然也容易弄错句读。在这个题目下,附带讨论由於不了解对偶和文体而产生的句读错误。 例一(正)夫拜谒,礼义之效,非益身之实也。(论衡·非韩篇)(误)夫拜谒礼义之效,非益身之实也。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拜谒是礼义之效,而不是益身之实"。判断句在古代一般不用系词,依传统的句读法,"拜谒"后面应该断句,依新式标点用法也应该用逗号。这里是动词用作主语,标点者没有弄清,所以错了。 例二(正) 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误) 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一般都是在"乎"字断句。陆德明《经典释文》说,"一读至不字绝句"。王若虚在《滹南遗老集》卷五《论语辨惑》中就曾批评这种断法。他说,这样断句,意谓"圣人至仁,必不至贱畜而无所恤也。义理之是非,姑置勿论,且道世之为文者,有如此语法乎?故凡解经,其论虽高,其於文势语法不顺者,亦未可遽从,况未高乎!"王若虚的意见无疑是正确的。古汉语没有这种在疑问语气词后再加"不"字的疑问句。不问语法规律而去推求"义理",这种义理是主观的产物,不可能不错。例三(正)且夫天者,气邪?体也?(论衡·谈天篇)(误)且夫天者,气邪?体也。这是说,"再说,天是气呢?还是实体呢?"这是选择性问句,这种句子往往用"邪"字和"也"字相呼应。标点者不懂这个规则,所以不知道在"也"字后面也要用疑问号。例四(正)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礼记·乐记)(误)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礼记·乐记》这一段话,从唐代起就有几种不同的断句法。《经典释文》载:"雷读上至安绝句,乐音岳,二字为句。崔读上句依雷,下'以乐其政和',总为一句。下'乱世''亡国'各放此。"雷读、崔读都是错误的。因为这里的"以"字是连词,正如《经传释词》所指出的,它和"而"字的作用相同。"安以乐"就是"安而乐","怨以怒"就是"怨而怒","哀以思"就是"哀而思"。下文"其政""其民"是主语,"和""乖""困"都是形容词作谓语。按照崔读断句,"以"只能看作介词,"乐""怒""思"是动词谓语,"其政""其民"是宾语,"和""乖""困"无所隶属。汉语没有这种句法结构,因此"以乐""以怒""以思"只能属上。例五(正)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陶渊明桃花源记)(误)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所闻","所"指代"闻"的对象,即渔人闻知的汉和魏晋间的情况。它不可能指代"闻"这一行为的主动者--听渔人说话的村中人。如果指村中人,就只能说"闻者"。《古文观止》的断句者不懂"者""所"的用法的不同,误将"所闻"属下(注:参看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本的《古文观止》,解放前某些版本的《古文观止》也将"所闻"属下。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版的《靖节先生集》则将"所闻"属上。)。例六(正)夫王者有过,异见於国。不改,灭见草木;不改,灭见於五谷;不改,灭至身。(论衡·异虚篇)(误)夫王者有过,异见於国,不改;灭见草木,不改;灭见於五谷,不改,灭至身。假设句不用连词,在现代汉语里也不是罕见的,在古代汉语里更是常见。特别是否定的假设,往往不用"如""若"等字。这里标点者不懂"不改"是一种假设,等於说"如果再不改",因而把分号用错了。例七(正)虞舜为父弟所害,几死再三,有遇唐尧,尧禅舜,立为帝。尝见害,未有非;立为帝,未有是。前时未到,后则命时至也。(论衡·祸虚篇)(误)……尧禅舜立为帝。尝见害,未有非;立为帝,未有是前时未到,后则命时至也。"尧禅舜"不断句,不对。"未有是"不断句,更不对。作者明显地以"未有是"和"未有非"相对,意思是说,"虞舜被谋害的时候,他并没有做错什么;他立为帝的时候,也没有做对什么"。古人行文,往往爱用对偶。了解这一点,有助於我们识辨古书的句读。例八(正)维是子产,执政之式。维其不遇,化止一国。诚率是道,相天下君。交畅旁达,施及无垠。於虖!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误)……於虖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注:参看《国学基本丛书简编》本《韩昌黎集》四,第1页。)。这是一篇颂赞体的文章,每句四字("四海所以不理"六字),两句一换韵,中间插入一个"於虖"(呜呼),算是外加的。如果按照后一种句读法,就失其韵读,与文体不合了。而且,"四海所以不理"等於说"四海之所以不理","四海"断句是不通的。 例九(正)……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试问岭南应不好,欲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定风波)(误)……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定风波"这一词牌分前后两阕,最后三句的字数都是七、二、七,而且二字句与前面七字句还要押仄声韵(注:关於什么是仄声,参看通论第二十六节。)。这里前阕应该在"风起"处断句,后阕应该在"却道"后断句。《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第四十引用了苏东坡这首词,《万有文库》本的断句者不懂"定风波"词牌的格律,把它断错了。(三)音韵方面不懂音韵,也可能影响到句读的正确性。虽然这方面的情况比较少见,但也值得注意。 例一(正)卫侯贞卜,其繇曰:"如鱼窥尾,衡流而方羊,裔焉大国,灭之将亡。阖门塞窦,乃自后逾。"(左传哀公十七年)(误)卫侯贞卜。其繇曰.如鱼窥尾。衡流而方羊裔焉。大国灭之。将亡。阖门塞窦。乃自后逾(注:引自世界书局铜版《四书五经》下册542页。)。世界书局铜版《四书五经》这样断句,大概是根据杜注孔疏。杜预和孔颖达以"衡流而方羊裔焉"为句,顾炎武、王引之、武亿等都不同意(注:参看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二和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顾炎武《杜解补正》说:"当以'裔焉大国'为句。言其边於大国,将见灭而亡。"这是对的。孔颖达认为"繇词之例,未必皆韵","或韵或不韵,理无定准";因而说"窦""逾"不与"将亡"为韵。实际上"窦""逾"两字虽不与"将亡"押韵,但是"羊"字与"亡"字押韵(古音同在阳部),"窦"字与"逾"字押韵(古音同在侯部)。这是换韵,不能说是"或韵或不韵"。例二(正)养气自守,适食则酒。闭明塞聪,爱精自保。适辅服药引导,庶冀性命可延,斯须不老。既晚无还,垂书示后。(论衡·自纪篇)(误)养气自守,适食则酒,闭明塞聪,爱精自保。适辅服药引导,庶冀性命可延。斯须不老,既晚无还,垂书示后。"守""酒""保""导""老""后"都是韵脚。"延"字后面用句号是不对的,因为"延"字不是韵脚;"老"字是韵脚,句号应该移到"老"字后面。"斯须不老"是"暂时不老"的意思,和"性命可延"的意思是连贯的。由上所述,可见造成句读错误的原因是复杂的。今人整理的古籍常常有标点错误的地方,我们必须注意;就是古代的注疏家,对某些文句,也有不同的句读法,需要有审辨能力。古代不同的句读,有的是某一注疏家弄错了,如上面所举《左传》哀公十七年一例。有的是数读皆可通的。其实数读皆可通,也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只是不同的断法,如《论语·季氏》,"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一读"夫"字后不断句,还有一读"欲之"后也不读断(注:参看武亿《经读考异》。)无论哪一读法,意思都是一样。另一种情况则是因为时代久远,目前无法确定作者的原意,暂时数读皆可通,如《论语·公治长》,"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白虎通》引作"愿车马轻裘与朋友共敝之",无"衣"字,从"敝之"断句;《一切经音义》引作"共敝之而无憾",是以"共"与"敝之而无憾"连为一句(注:参看武亿《经读考异》。)"共"字属下不属下,意思稍有区别,现在还无从确定哪一断法符合作者的原意。 总之,正确地标点古书不是十分容易的事情,要避免标点古书的错误,是没有简单的办法的。一方面要重视词义、语法、音韵以及古代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多读古书,多掌握材料,并进行适当的句读练习。等到词义、语法、音韵、文化常识等各方面的知识都具备了,又读了一定数量的古文,自然就不至於不会断句了。
古人的书籍文章,虽然没有标点符号,但是有“句读”(jv dou),私塾老师教授学生时,用红笔断句,学生水平提高以后,不需句读,就能够通读文章。一般有点文化的人,也逐渐适应了这种读法。就是这样,也没有影响古代文化的发展,但是不利于普及。 例如文章靠每句尾的文言虚词断句;骈文靠对仗断句;诗词格律靠韵脚和当时的曲谱断句。
文言文不是沒有標點符號。中國古代文書一般不加標點符號,而是通過語感、語氣助詞、語法結構等斷句(在文章裡加入「句讀符號」:句號貌似現在的句號,表示句子的完結;讀號貌似現在的頓號,表示語氣的停頓),有時會出現歧義、造成對文章字句的誤解;例如清人趙恬養〈增訂解人頤新集〉中「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另一說我是客,不是我)一句就有七種解釋方法。但事實上中國從先秦時代就已經有標點符號,可以從20世紀以來的考古文物中見到,只不過這些符號沒有統一的標準罷了。闢如在戰國時代的竹簡中就可以見到「└」型符號,通常表示一篇文章的結束;又如「▄」作用就融合了現代的逗號與句號,用來表示斷句。在古人的記載中,《宋史·何基傳》稱讚何基:「凡所讀書,無不加標點。義顯自明,有不待論說而自見。」其實,遠在甲骨文、青銅器銘文時代,中國就已有一種頗為奇特的標點符號萌芽了。清章學誠《丙辰札記》考證:「點句之法,漢以前已有之。」《增韻》云:「凡句絕則點於字之旁,讀分則微點於字之間。」漢代許慎把標點符號收入《說文解字》,收了「、」號,解釋:「有所絕止、而識之也。」還收了「()」號,解釋:「鉤識也。」清段玉裁註:「鉤識者,用鉤表識其處也。……今人讀書有所鉤勒,即此。」,因此中國古代只不過沒有現代的標點符號,而不是沒有標點符號。善本中的「句」:文字來源:圖片來源:
第一标点符号没法读出来。所有的标点,在朗读中都变成了停顿。文章不只是写来看的,还要读来朗朗上口。所以古文借字借虚词来区别语义。所以古人读讲稿,大概不会出现“冒号”“括弧”的尴尬。第二汉语与英语不同,英语只有二十六个字母,所以要引入标点作为断句标记。而不能拿出一个e或者o来做标记。汉字则本身是一套可扩展的符号系统。所以也,者等所谓虚词就经常被拿来做断句了,其实很多字都可以,比如古文枚举常用句式:曰雨,曰霁,曰蒙,曰驿,曰克,曰贞,曰悔。原文当然是没有标点的:曰雨曰霁曰蒙曰驿曰克曰贞曰悔,影响理解么。用现代表示法则似乎是:雨,霁,蒙,驿,克,贞,悔。必然比没有标点的好么。至于题主说的法律文书,歧义问题,难度有了标点,就没有歧义了?
中国古代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标点符号。在古代,文人根据文章每一句每一段的意思,用点、横、圆圈等方式,将文章分成若干部分,这叫做句读。在古代,小孩子认字之后,就要开始学习句读的知识和使用句读的方法,一是在将来写文章的时候有利于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二是在读书的时候方便理解。随着时代的发展,句读的学问开始慢慢演变成一门研究汉语字词形态、意思、读音、语法、文意、句读、修辞、典籍校勘等的学问。这种学问叫做小学或训诂。现代意义上的标点符号是近代新文化运动以后,在文人墨客引进西式标点符号的基础之上,逐渐改进发展而来的。
古人八歲始教於保氏,一年離經辨志,三年敬業樂羣。離經辨志猶今言明句讀也。昌黎甞曰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也。蓋言句讀尚猶不知,而況喻理明義傳道解惑乎?曩昔,漢書俶出,儒者多未能通,同郡馬融伏於閣下,從昭受讀,句讀竟成,津逮後學。是以句讀之難解、今人不可不知焉。夫古固無今之標點,句號「。」以卒一句,氣長。讀號「、」以已半句,氣短。故謂之句讀。句讀明則經義或彰,句讀倘不明,則必不著也。然當今之世,明句讀喻章義者殊裒,不亦悲夫。
从一个语言的起始和发展来说,不仅仅中文的古卷、文言文,我想,全球所有的文字,都有一个从没有标点到有标点的过程。可能中文的这个过程持续的比较长,到宋代才开始有第一个可考证的标点。外文包括“死海古卷”之类的书籍,很多都是没有标点的。早期人类语言不需要标点,最早只是以符号的形式记录一些东西而已,比如在某棵树上画个圈表示“家”之类的,这些不用标点,也没人会想着去发明标点用用,(我们现在回头看古文,是以现在语言的完整体系眼光去看的)后面语言发展越来越复杂,表达的东西越来越多,光文字不够用了,就慢慢考虑需要些符号来断句、表示引用之类的了。当然,也有过用“之乎者也”之类的断句,代替标点部分功能。据传说第一个发明标点的人,是在墙壁刻字时,飞来一只虫子,然后拍死,刚好在一个断句的地方,发觉很合适。于是有了灵感使用“小黑点”来断句,慢慢发展成完整体系的标点符号。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有了标点符号,之乎者也不就失业了。
知乎者也不就是标点符号吗?
最开始没有,古典中文书面语是通过之乎者也的助词结构来体现句读的,所以中文作为孤立语,在早期其实是有部分黏着语的特点的哦!后来发现助词体系太复杂歧义太多,就发明了标点
其实吧汉语是一门神奇的语言就算没有标点符号也能差不多读明白是吧你看我现在这么写也没啥关系吧。
因为在你思维定势里标点符号一定是现在的样子 而不能是知乎者也呜呼哀哉
句窦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韩愈。怎么没有标点?
不但中国的文言文,西方的拉丁文以前也是没有标点的!为什么?因为开始的书不是看的,是读的,读的时候语感会让你知道什么时候停下来的,你不停都不行,不然你试试一口气能读几个字?而默读这回事很久很久以后人类才学会,而且开始还被骂不要脸阴险淫秽什么的,苦逼吧。
鲁迅说,其实古人们自己读着也难受。
百度的分词也不用靠标点啊
前几天看到这个新闻-TOMsInsight的团队创始人之一有幸和C++语言的创始人Bjarne Stroustrup多次交流,Bjarne私下承认为了提高C++程序员的薪水和地位,在设计C++编译器迭代版本过程有意的增加C++语言的难度而偏向资深的程序员的使用习惯,提高学习门槛,从而增大C++程序员身价。突然想到,中国古代虽然是有标点符号的,却没有得到推广,是不是因为文人的以下两种心态:一、鄙视心态。不用标点符号我也能看懂,你看不懂,说明你low...二、“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我能读出好几种意思,NB吧。句读是门学问的傲娇心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