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徐之明2015马原视频马原强化视频

相关资源推荐
作者其它资源推荐
【pdf】2014学府政治-徐之明冲刺班马原讲义用户评论
12345678910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4491|回复: 11
现在论坛里的徐之明马原强化视频5(303M大小),缺失对第三章第二节、第三节课程,疑似有缺失,希望哪位无私的亲能够分享上传,在下在此多谢啦。
头像被屏蔽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你的视频是徐之明的强化班的吗?可不可以发个链接给我下,我在论坛里面下的都是看不了的。
徐之明马原讲的好吗
ayuzh1991 发表于
就不告诉你,哈哈
砌,因为你也不知道
让我来告诉你
2014文都考研政治强化马原--徐之明 第5集下
考研 谁都不容易
理应互相帮忙&&
把这个也传给别人吧&&
& &&&我有分享一下给大家
大家网推荐
Powered by Discuz!
& Comsenz Inc.文档分类:
在线文档经过高度压缩,下载原文更清晰。
淘豆网网友近日为您收集整理了关于2014考研公共课-政治强化班-马原-徐之明讲义的文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文档介绍:2014考研公共课-政治强化班-马原-徐之明讲义 1作者介绍徐之明,近 6 年全国考研政治状元的培养者;考研阅卷组成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特邀授课专家;凤凰卫视时事访谈节目嘉宾。答疑平台: 新浪微博之“人大徐之明”;资讯平台: 新浪、搜狐之“徐之明博客”:图书平台: 淘宝之“金榜图书官方书店”《报考知识和政治理论基干知识全集》(已出版)2 月到 6 月《思想政治理论超级红宝书》(已出版)《近年真题心解》(已出版)复习阶段与所用图书《思想政治理论红宝书配套题库》(已出版)7 月到 10 月《思想政治理论红宝书逻辑图解》(已出版)《形势与政策全集暨相关分析题预测》(11 月出版)11 月到 1 月《思想政治理论 28 天秒杀秘籍》(11 月出版)《政治理论终极预测 4 套卷》(11 月出版)《思想政治理论分析题核心预测》(11 月出版)华为考资供 QQ:目录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三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来源:淘豆网[/p-2628545.html])及其发展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马原导论:第一章哲学政经科社第二章:关于自然——唯物论、辩证法第三章:关于思维——认识论第四章:关于人类社会——唯物史观第五章:关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第六章: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第七章:关于社会主义第八章:关于共产主义华为考资供 QQ: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历史条件思想来源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阶级基础两大发现产生标志发展历程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生命力根源生命力关键定义和两层含义世界观、方法论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的内涵理论品质本质属性社会理想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一、马克思主义的含义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2、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来源:淘豆网[/p-2628545.html])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华为考资供 QQ:(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和客观基础。早在 14 世纪末 15 世纪初,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已开始孕育成长。美洲大陆的发现,为新兴资产阶级开拓了新的活动场所,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快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代封建生产关系的过程。从 18 世纪 60 年代开始,以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工业革命的兴起,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及其经济发展,也把资本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既促进了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来源:淘豆网[/p-2628545.html])和巩固,也使这种制度开始显示出它所固有的深刻的内在矛盾。周期性地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就是这种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突出表现。危机的爆发,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激发了人们探求新的理想社会的需求,也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些都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不是凭空产生的;对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其中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的思想渊源。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乔威-弗黑格尔()和路费尔巴哈()。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研究了(来源:淘豆网[/p-2628545.html])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观点。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法国的昂利圣西门()、沙尔傅立叶()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177l—1858)。他们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矛盾,但却不能从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科学地阐明这些矛盾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他们预见到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并且详尽地描绘未来社会的具体细节和美好图景,但却不能理解这一历史过渡的现实基础和实行这一变革的物质力量。(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随着机器大工业对工场手工业、雇佣劳动制度对封建生产关系的取代,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阶级。资产阶级的残酷压榨引发了工人们的反抗。在经历了早期的捣毁机器、烧毁工厂以及采取罢工等形式要求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工资、缩短劳动时间等经济斗争之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逐步上升到政治水平。19 世纪 30—40 年代所发生的(来源:淘豆网[/p-2628545.html])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以及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由于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工人的几次起义均以失败而告终。总之,无产阶级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构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现实需要。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理论家,更是杰出的实践家和实干家。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活动,具有以下特点:其一,以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和幸福为追求目标;其二,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其三,具有深厚的知识底蕴和严谨的科学性。(四)马克思主义的创立19 世纪 40—60 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1848 年 2 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淘豆网[/p-2628545.html])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具体途径以及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华为考资供 QQ:(四)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种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还表现在其后的马克思主义者在革命实践中的发展。19 世纪 70 年代到 20 世纪初,根据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时代特点,根据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列宁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时代特征、与俄国国情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来源:淘豆网[/p-2628545.html])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所表现出的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理由有: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成为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因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所以列宁将其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其理由有: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淘豆网[/p-2628545.html])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产物,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其理由有: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彻底的科学性。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来源:淘豆网[/p-2628545.html])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违背了这个要求,认识就会脱离变化着的客观实际,丧失真理性。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是与时俱进品质应有的内涵和社会前进的必然要求。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衰落的历史趋势,不仅得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为更加美好的社会所代替的论断,而且指明了共产主义社会代替华为考资供 QQ: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力量和革命道路。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提出者哲学基本问题含义和内容意义物质的定义物质的存在形式: 运动、时间、空间物质观社会的物质性物质统一性原理意识的定义和本质唯物论意识观意识的起源实践的本质含义第二章实践观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来源:淘豆网[/p-2628545.html])本形式实践的地位和作用一个主题两大总特征辩证法三大规律四大方法五大范畴规律的定义和属性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关系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唯物论)第一板块——前提问题一、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一)哲学的定义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哲学基本问题(1)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华为考资供 QQ:(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思维和存在或者精神和物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3)该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理由在于:其一,从实践上看,它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无法回避的问题,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其二,从理论上看,它是哲学作为世界观必需回答的问题,任何哲学派别都无法回避;并且对该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二、两种世界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唯物论)和唯心主义(唯心论)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物主义的形态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唯心主义的形态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四、两种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根据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历史观分为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唯心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是物质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历史唯心主义则认为社会是精神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五、两种方法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据对世界的状态即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而形而上学则相反,认为世界是孤立的、静止的,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两种世界观与两种方法论之间,不存在逻辑上的连带关系。六、四大标准、八大派别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根据不同标准划分所得出的不同结果,相互之间没有包含、连带的关系。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内在地统一起来,才能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第二板块——唯物论之物质观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1、物质观的地位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概括和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华为考资供 QQ:、对物质的不同认识唯物主义各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上二者合称旧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间有许多区别。区别之一是对物质的定义不同,即在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存在差异。(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直观地将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实物。这是一种天才但非科学的猜测。(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将物质归结为物质的构成单位——原子。这种认识混淆了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概念和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检验,更不能说明社会生活的物质本质。(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物质的共同本性,从哲学上进行了最高的概括。列宁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给物质下了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由此可知,物质的本质规定性、唯一特性和最高共性是客观实在性。所以,新旧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概念,是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这些意义具体表现在:其一,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从而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列宁的物质定义,正确地指出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是认识和被认识、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其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世界上存在未知的东西,但不存在不可知的东西。其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客观物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机械的单一。其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把“实践”纳入物质范畴,不仅深化了对自然物质的理解,也为唯物史观奠定了基础。二、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1、运动的含义、形式和地位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的形式包括简单的位移、过程、人类思维运动,诸如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和社会运动。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一方面,物质离不开运动。因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存在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运动离不开物质。因为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实在基础和承担者。设想存在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2、运动的两种形式: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即不显著的运动。其具体形式有:其一,空间位置未变;其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即量变。静止的意义在于,它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其同一性表现在,二者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其矛盾性表现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揭示了物质世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割裂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会犯两种错误:其一,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将导致形而上学的错误;其二,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将导致突变论(相对主义运动观)的错误。3、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1)时空的定义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华为考资供 QQ: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2)时空的属性其一,时空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时空的绝对性是指时空的客观实在性是无条件的;时空的相对性是指时空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即在不同的条件下,时空具有不同的特性。其二,时空的无限性与有限性。时空的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时空的有限性是指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3)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时空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因为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属性。所以,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空。因为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不存在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另一方面,时空也离不开物质运动,不存在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都否认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共同点,是都坚持唯心史观。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们都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客观存在,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看到社会意识背后的物质动因,从而把历史过程看成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最终得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错误结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从而使得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的解释。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世界的客观活动。第三,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它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方式从内容到形式都是物质的。生产方式的内容是生产力,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第三板块——唯物论之意识观一、意识的本质和起源1、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2、具体含义(1)意识的形成过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以下发展阶段,即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阶段,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阶段,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阶段,最终发展到人类的意识阶段。(2)劳动对意识产生的作用。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其一,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其二,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工具。在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而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其三,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进化为人脑,为意识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3)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指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华为考资供 QQ:所谓“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指意识的来源是物质。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虚幻的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来源于客观世界,都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原形。所谓“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指意识本身的存在形态是主观的。比如意识的两种反映形式,即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都是人的主观世界所特有的。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不是物质本身。“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二、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1、含义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2、表现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选择性。面对客观事物的大量信息,人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怎样反映,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反映对象不只是直观的摹写,而是能动地创造。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进而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直接现实性、对象性)。列宁:“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第四板块——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总结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本质的基本原理。其内容包括:其一,世界只有一个本原(一元论);其二,这个唯一的本原就是物质;其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非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总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自然、社会和意识,以及运动、时间、空间,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和存在形式。所以,“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列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和最重要的结论。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1、内容其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其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在物质面前,意识具有相对对立性;并且通过指导实践,意识可以改变物质。2、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物质、意识关系上的分歧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旧唯物主义承认物质决定意识,但否认意识对物质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反作用;辩证唯物主义一方面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另一方面也承认意识对物质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反作用。第五板块——唯物论之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华为考资供 QQ: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该用户其他文档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2014考研公共课-政治强化班-马原-徐之明讲义.pdf
文档介绍:
2014考研公共课-政治强化班-马原-徐之明讲义 1作者介绍徐之明,近 6 年全国考研政治状元的培养者;考研阅卷组成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特邀授课专家;凤凰卫视时事访谈节目嘉宾。答疑平台: 新浪微博之“人大徐之明”;资讯平台: 新浪、搜狐之“徐之明博客”:图书平台: 淘宝之“金榜图书官方书店”《报考知识和政治...
内容来自淘豆网转载请标明出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徐之明马原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