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儒家思想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想,并指出这一思想的历史影响

  [摘 要]本文从先秦儒家思想追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基础,继而分析现今先秦儒家思想的价值,古为今用,传承并赋予先秦"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论先秦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及其现实意义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本文从先秦儒家思想追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基础,继而分析现今先秦儒家思想的价值,古为今用,传承并赋予先秦儒家核心思想新的时代内涵,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借鉴意义。 中国论文网 /1/view-4955522.htm  [关键词]先秦儒家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启示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03 — 0047 — 02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创造”,在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的一切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都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下进行的,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今环境形势的影响。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从何提炼而出?这必然离不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首先必须立足于历史文化传统,要把中华民族传统的精髓作为最基本的价值资源。   一、先秦儒家思想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元素   从先秦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来分析,不难看出,它与我们今天所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上存在着一些相通之处。   (一)“仁”与“民本”:文明、和谐、富强、友善   先秦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以“仁道”为最高政治原则,主张“礼之用,和为贵”、“民贵君轻”,以民为本,施行仁政,以礼义维护社会秩序。《论语·颜渊》中提到:“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可见,这里的“仁”有关心爱护之意,而后《论语》中也提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体现对人的关怀、友善观点。孟子也提到:“亲亲,仁也”、“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仁”是处理人与人相处的一种准则,从爱护亲人开始,而后“爱人”,对他人怀着一种同情、关心和爱护之意。而友善、和谐正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美好品德,宽容待人,友好团结,社会也就自然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氛围。与此同时,“仁政”思想也体现了先秦儒家对于百姓安居乐业的一种认识与责任,统治者应该“以民为本”,富国强民,这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富强”也有着相似的思想因素。   (二)“义”与“礼”:公正、诚信、法治   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又有“见得思义”,孟子也说过:“义,人之正路也”,荀子更是认为“义”不可缺,“义”源自于人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群”与“分”的需要,人类社会不能没有“义”,也不能不讲“义”,“仁”与“义”其实是一种统一有对立的关系,我们要有仁爱之心,但是同时又是需要“义”的合理性与节制,可见,先秦儒家把“义”看做人的立身之本和基本道德规范。“义”有着适宜、公平正义的涵义,这其中透露着为人处世的一个“度”的标准,这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公正、诚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有人认为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人治”,不重视法治。其实不然,我国自古以来便是礼仪之邦,“礼”在中国古代是指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用以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制。《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 孟子更是提出:“徒善不足提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可见,我们早已认识到,仅仅只有道德约束或是法律制度是不行的,而是需要两者结合起来,在现代,我们依然提倡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二、先秦儒家思想的价值分析   或许会有人认为,先秦儒家思想大多是为了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一些“三纲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思想体现着封建社会对人的等级划分以及禁锢,到了今天,我们讲的是“自由、平等、民主、科学”,这些古老的东西我们已经不需要了。但是我们真的可以把自己的传统文化丢弃吗?其实不然,先秦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民本”、“仁政”等思想中也有着人类文明价值观念中的一些共性因素,可以让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渊源   建设属于我们自己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不能原封不动的照搬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也不能全盘西化,被普世价值所占领。我们应该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适应时代变迁、适应生活需要的情况下,立足于中华民族传统优秀的核心价值观,建设适合我们需要以及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之所以能够成为我们核心价值观理论渊源,是因为本质上,它既有我们的文化特色同时也与马克思主义存在着一些相同之处。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立了共产主义社会学说,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物质极大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与先秦儒家提倡的民本思想、社会和谐风气等有着相似的地方。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得到传播与发展,“不仅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伟大的科学真理,适应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需要,而且因为几千年来形成的中族民族文化心理与马克思主义在许多方面产生共鸣。”①   (二)继承和赋予先秦儒家核心思想新的时代内涵   先秦儒家核心价值观提倡“仁、义、礼、智”、“以民为本”“仁政”,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对其进行研究、评估、继承和改造,辨析其原义和今义,赋予它们新的时代内涵,使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得以新生和传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任务。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经过了几千年的风雨洗礼,它深深根治民族灵魂,世代传承,不仅是维护民族团结,保持国家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生命力的思想基础和精神纽带,同时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发展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和动力。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我们国家在内忧外患,丧失主权的情况下,学习到了西方的新理论,如“民主与科学”,这些新观念新理论对中国封建文化进行猛烈抨击,“打到孔家店”的口号也随之而来。先秦儒家思想的理念本质上虽然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社会秩序,但是我们不可否认,“民本”、“仁义礼智”、“仁道”等理念也有着人类文明价值观念中许多的一般性、共性、普适性等有益成分,反映了人类价值认识中的许多价值共识。在以往的两千年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中,儒家思想也一直处于主流的位置,即使到了现代化的今天,儒家思想的一些价值观和主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
  三、先秦儒家核心价值观对于当今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意义   塞缪尔·亨廷顿认为,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面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不同文化侵入与冲突,面对西方普世价值的挑战,我们应该如何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抵御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切实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呢?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既要根植于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凝练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也要吸收借鉴资本主义文明的优秀成果,使其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用中国人民最熟悉的语言和最易记又宜传的方式表达出来。   (一)传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传统优秀的核心价值观   先秦儒学的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许多的相通之处,如“ 公平”、“民本”、“ 和谐”等既是先秦儒学核心价值理念,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又讲“君子和而不同”,要宽厚待人,与人和谐相处,这里有着“和谐、友善”的影子。我们今天倡导“公正、法治、诚信”,先秦儒家思想也有“君子喻于义”、“舍生取义”、“不学礼,无以立”、“礼不可废”的说法,提倡“仁政”同时也用礼法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与人相处要诚信待人,不取不义之财。 先秦儒家典籍也提到了“民主”一词,但是这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民主(democracy)不是一个概念,先秦典籍里面提到的“民主”意思是“为民做主”或“民之主”,就是说要为百姓负起责任,要处理好百姓们的事情。那么最大的“民主”也就是君主了,同时也说明了君主要肩负最大的责任。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中,其实也包含了一些和我们今天所说的民主相通的思想因素,比如,只有对百姓负责的人才能担任“民主”一职,在“民贵君轻”、“民本”等思想中蕴藏着人民大众是国家主体和政治基础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民主精神相通。为了让这些文化精髓富有现代气息,我们可以对其进行辩证分析,创新及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赋予它们新的时代内涵,使其成为科学的、现代的、符合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俗化、大众化,应对西方价值观冲击和挑战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优秀的传统文化。先秦儒家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传播广泛,我们今天要辩证地看待传统儒学的价值观,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部继承。我们应当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时代发展要求,对先秦儒家的核心价值观进行创造性的分析与改造,同时吸纳其他文化传统的优秀价值观,树立符合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价值观。这样,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宣传教育和践行,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好地走进群众、引领群众。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先秦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源远流长,对中国人的普遍伦理和价值观念有着深刻的影响。近代以来,“平等、民主、科学、自由、博爱”等西方文明和传统的中国文明进行碰撞,时代的变迁和世界格局的变化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但是既不能全盘接受西方理念也不能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全面继承。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一条基本成功经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也必须坚持这一基本经验,在坚持这一基本前提下我们也要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大胆地吸收人类文明和世界文化核心价值观发展过程中的一切有益成果。   〔参 考 文 献〕   〔1〕戴木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现实和前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3〕周桂细.中国儒学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徐克谦主编.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钱穆.讲堂遗录〔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6〕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7〕黄岩.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J〕.理论与研究,2012,(08).   〔8〕贾磊磊,潘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谐·仁爱·自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3).   〔9〕张翔.“和”:核心价值观之核.光明日报〔N〕..   〔10〕邵孔发.仁道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责任编辑:史焕翔〕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1)孔子(2分)&仁(2分)
(2)他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2分)他发挥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分)他在伦理观念上主张“性本善”。(2分)
【解析】略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历史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家思想曾经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这个东方大国,是历朝历代的治国方略,更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思想渊源,继承和发扬儒家传统伦理思想中的精华,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其思想核心什么?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后世称其为“亚圣”。简要指出他对儒家思想发展的主要贡献。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课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根据下面的儒学言论,指出相关言论者,并概括其核心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2)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知所从矣。”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思想说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的主要原因。
(3)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茶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以上材料反映了黄宗羲的思想具有怎样的时代特点?概括指出这种思想特点形成的原因。
(4)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怎样正确的认识它?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解答题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家思想曾经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这个东方大国,是历朝历代的治国方略,更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思想渊源,继承和发扬儒家传统伦理思想中的精华,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回答:(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其思想核心什么?(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后世称其为“亚圣”。简要指出他对儒家思想发展的主要贡献。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家思想曾经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这个东方大国,是历朝历代的治国方略,更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思想渊源,继承和发扬儒家传统伦理思想中的精华,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回答:(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其思想核心什么?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后世称其为“亚圣”。简要指出他对儒家思想发展的主要贡献。
(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提倡的人生道路,是完善自我,成就理想人格,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请把与“修身”、“齐家”相对应的儒家名言的序号填在后面的括号内。
修身:(&&&&&&&& )&&&&&&&&&&&&&&
齐家:(&&&&&&& )
①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供养、赡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②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③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④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⑤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⑧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4)请在上面有关“修身”或“齐家”的儒家名言中选取一至二条,从字面意思、完善自、我、和谐社会建设的角度谈谈自己的认识。(1)①孔子;仁和礼(或忠恕);②孟子;民本或仁政;③朱熹;“存天理、灭人欲”;④王阳明;“致良知”。
(2)有体现,如②。 该言论强调民众对国家存亡的作用,体现人的价值。
(3)来源: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
&&&& 内容:注意探讨世界本原问题
&&&& 作用:强调个人修养,甚至压抑人性
&&&& 地位:适合统治者的需要,成为官方思想 &
(4)政治方面—— 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
&&&& 经济方面—— 克服私欲,遵纪守法的活动法则
&&&& 道德修养方面—— 注意自省,关爱他人的道德境界
本题以儒家思想为主题展开,即考察了儒学发展的基本线索,也考察了其对外国和当今中国的影响,跨度大,设问巧妙,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2015届江西省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15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乃至国际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儒学)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在汉代“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4分)
材料二:史料: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史论: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7分)
材料三: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的博文写道:“我到联合国大厦参观时,就看到一块大幅宣传,上面用世界上各种语言和文字,表明了一个大家都愿意遵守的最低伦理准则:中文用的是孔老夫子那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联合国大厦三楼大厅确有一幅用马赛克镶嵌而成的彩色大型壁画,壁画主题叫“黄金法则”:Do unto others,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unto you(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
——引自《联合国的人际关系“黄金法则”》
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与联合国传达的思想有何相同之处?材料三中“黄金法则”在我国外交政策阐释中的最准确体现是什么?(4分)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2014届江西省吉安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13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乃至国际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儒学)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在汉代“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3分)
材料二& 史料: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史论: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4分)
材料三& 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3)材料三中“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的思想家是谁?(1分)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什么?(1分)简述其维新思想特点。(1分)
材料四&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的博文写道:“我到联合国大厦参观时,就看到一块大幅宣传,上面用世界上各种语言和文字,表明了一个大家都愿意遵守的最低伦理准则:中文用的是孔老夫子那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联合国大厦三楼大厅确有一幅用马赛克镶嵌而成的彩色大型壁画,壁画主题叫“黄金法则”:Do unto others,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unto you(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
——引自《联合国的人际关系“黄金法则”》
(4)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与联合国传达的思想有何相同之处?(2分)材料四中“黄金法则”在我国外交政策阐释中的最准确体现是什么?(1分)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儒家思想也曾历经沧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谁?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3分)材料二:(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2)材料二中“他的近臣”指的是谁?他提出了什么主张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所起的作用。(4分)材料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之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之所以不能实现,是因为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陈独秀尖锐地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社会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马尚斌《中国近代史教程》(3)请简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根据材料三,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对儒学中的旧伦理道德是怎样的态度?。(5分)材料四:从18世纪后期起,伏尔泰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做武器来抨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伏尔泰是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的。&&&&&&&&&&&&&&&&&&&&&&&&&&&&&&&&&&&&&&&&&&&&&&&&& ――《儒家思想与法国大革命》(4)伏尔泰是欧洲哪一场运动的杰出代表?该运动发生在何时?根据材料四概括伏尔泰的思想主张,并简要说明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7分)材料五:1988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一届诺贝尔获奖者大会期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说:“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5)根据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应怎样正确看待传统儒学?(2分)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13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乃至国际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儒学)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在汉代“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3分)
史料: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史论: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4分)
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
&&&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3)材料三中“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的思想家是谁?(1分)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什么?(1分)简述其维新思想特点。(1分)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的博文写道:“我到联合国大厦参观时,就看到一块大幅宣传,上面用世界上各种语言和文字,表明了一个大家都愿意遵守的最低伦理准则:中文用的是孔老夫子那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联合国大厦三楼大厅确有一幅用马赛克镶嵌而成的彩色大型壁画,壁画主题叫“黄金法则”:Do unto others,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unto
you(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
——引自《联合国的人际关系“黄金法则”》
(4)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与联合国传达的思想有何相同之处?(2分)材料四中“黄金法则”在我国外交政策阐释中的最准确体现是什么?(1分)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专项题
题型:单选题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经过改造,符合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开始在中国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西汉时期对儒家思想的改造表现为
[&&&&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儒家管理思想核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