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或医学奖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自动刷新:40秒60秒手动&
新华网( 08:17)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致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中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示祝贺。
李克强在贺信中说,长期以来,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包括医学研究人员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攀高峰,取得许多高水平成果。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
&&&&第&&页&&&&
新华网( 23:11)
  没有预告,没有通知,北京时间5日晚间,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屠呦呦在家中通过电视得知自己摘取诺奖的消息。
6日上午,一直不愿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但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
从5日晚间获奖消息传来,屠呦呦家中的电话就响个不停,祝贺的、采访的,她的老伴儿李…
人民网-海南视窗( 21:58)
  蔡贤铮介绍自己和青蒿素的故事
人民网海南视窗海口10月6日电(记者 毛雷 符武平)“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奖,我不仅替她高兴,更替我们的中医药事业高兴。”日前,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消息传遍祖国大江南北,已经80多岁高龄的海南省热带病防治研究所原副所长蔡贤铮高兴的告诉记者,并和我们分享了…
新华网( 20:37)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等3人。其中,屠呦呦作为抗疟疾“中国神药”青蒿素的主要发现者分享了这份诺奖的一半。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敌,与艾滋病和癌症一起,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世界三大死亡疾病之一。在青蒿素问世和推广前,全世界每年…
人民网-人民日报( 16:56)
  日,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的屠呦呦在北京出席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科技工作大会。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5日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以及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
中国新闻网( 16:23)
  图为屠呦呦旧居。 林波 摄
图为民众拍照留念。 林波 摄
图为民众拍照留念。 林波 摄
“特地绕道经过这里,看看我们宁波人的骄傲,”10月6日一早,停好自行车,今年60余岁的张大爷掏出手机从各个角度拍摄了屠呦呦的旧居,他告诉记者他的家住在江东区,昨天看新闻联播得知屠呦呦成首位…
  屠呦呦通过央视正式发表获诺贝尔奖感言:获诺奖是一个很大的荣誉,青蒿素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这也标志着中医研究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是个入口。
屠呦呦曾亲自试药 得中毒性肝炎
青蒿素动物实验时,曾出现过性转氨酶升高等现象。当时,…
钱江晚报( 13:50)
  “我是搞研究的,只想老老实实做学问,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课题做好,没有心思也没有时间想别的。我这把年纪了,身体又不太好,从来没有想过去国外,更没想到要得什么奖。”
这是效实中学京津校友会老会长陶瑜瑾先生记录的一段屠呦呦教授的原话,“那是在2011年,她获得了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回国后她与我…
新华网( 13:46)
  图为苏新专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从不公布谁是推荐人,但新华社记者5日在采访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科学家的过程中,意外得知今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的推荐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路易斯?米勒,而且这位知名疟疾研究专家从2010年就开始年年向评委会推荐屠呦呦。
  外媒高度评价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来源:央视)…
中国新闻网( 09:44)
  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这是20世纪50年代,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的屠呦呦(右)与老师楼之岑副教授一起研究中药。(新华社)
这是20世纪80年代初,任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的屠呦呦在进…
新华网( 08:17)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致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中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示祝贺。
李克强在贺信中说,长期以来,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包括医学研究人员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攀高峰,取得许多高水平成果。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
环球网( 18:34)
  中国药学家、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
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揭晓,3人共同获奖,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一半奖金,爱尔兰科学家康贝尔(William C. Campbell)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Satoshi Omura)各得1/4。屠呦呦是中国第一位诺贝尔医学奖得主。
屠呦呦,女,…
环球网( 17:52)
  据诺贝尔奖官网最新消息,美国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聪大村、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共同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William C. Campbell,Satoshi ?mura二人因发现治疗蛔虫寄生虫感染的新疗法,屠呦呦(Youyou Tu)因发现治疗疟疾的新疗法,三人共同获得该奖。
&&&&第&&页&&&&
中国药学家、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揭晓,3人共同获奖,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一半奖金,爱尔兰科学家康贝尔(William C. Campbell)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Satoshi Omura)各得1/4。屠呦呦是中国第一位诺贝尔医学奖得主。 屠呦呦,女,日生,中国著名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该研究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个人履历&日,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948年,进入宁波效实中学学习;&1950年,进入宁波中学就读高三; 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后改名为北京医科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 1955年,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 年,参加卫生部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 1979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5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 个人荣誉&1958年,被评为卫生部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 1979年,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 1987年,被世界文化理事会授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状; 1992年,双氢青蒿素被国家科委等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1997年,双氢青蒿素被卫生部评为“新中国十大卫生成就”; 2009年,获第三届(2009年度)中国中医科学院唐氏中药发展奖; &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拉斯克奖是美国最有声望的生物医学奖,也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大奖之一,是仅次于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大奖。屠呦呦获得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拉斯克奖设有四个奖项:基础医学奖、临床医学奖、公共服务奖和特殊贡献奖。屠呦呦获得的是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如何解读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对抗寄生虫病上的成就和影响有哪些?
请就奖项本身进行评论。-----本题已收录至知乎圆桌 >>,更多诺贝尔奖话题欢迎关注讨论。
按投票排序
问题是“如何评价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注:这是晚写这个答案时的原始问题,后问题有修改】,问题描述是“请就奖项本身进行评论”。然而目前为止看到的这个问题下面的所有答案,不管是何观点是何角度,焦点全都集中在屠呦呦教授这一个获奖者身上了……明明今年获奖的共有三人啊_(:з」∠)_我觉得,比起单独评论屠教授一人的获奖,全面地认识一下三位获奖者的学术成就、探讨此次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颁奖理念,可能才是这个问题比较切题的答案。先说结论——在我看来,本次生理学或医学奖与往年相比明显具有如下特征:获奖研究在性质上从高精尖回归临床实用,目的上从基础性、探索性研究回归“治病救人”的原点;委员会评奖的视角从关注少数发达国家的烧钱游戏,转为关注第三世界国家亿万民众最基本的生命权和健康权。概括成四个字:重返初心。这应该体现了诺奖委员会对于现代医学方向性的一些思考,也可以引导我们大多数普通人去关注一些之前一直忽视的问题。以下具体分析。Three scientists from Ireland, Japan and China have won th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 for discoveries that helped doctors fight malaria and infections caused by roundworm parasites.The judges in Stockholm awarded the prize to William C Campbell, Satoshi ?mura and Youyou Tu – the first ever Chinese medicine laureate.Campbell and ?mura were cited fo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a novel therapy against infections caused by roundworm parasites, while Tu was rewarded fo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a novel therapy against malaria.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三人共同获奖:来自日本的大村智(Satoshi ?mura),来自爱尔兰的威廉·坎贝尔(William C. Campbell)以及来自中国的屠呦呦。屠教授的研究成果现在大家应该都知道了:从黄花蒿中提取了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不管是各种新闻还是本题其他答案下都有不少详细的介绍,在此不再赘述。而另两位科学家获奖则是因为同一项成就:发明了针对寄生虫感染的有效疗法。首先是大村智在1975年从土壤样本中发现了一些新型放线菌,其中有一种叫做Streptomyces avermitilis,是一种具有麻痹寄生虫作用的抗生素。威廉·坎贝尔进一步扩展了他的研究,证实Streptomyces avermitilis对于杀灭家畜寄生虫有良好效果。后来这项技术被用于生产药物Avermectin及其衍生物Ivermectin,极大地降低了盘尾丝虫病的发生率,对其他类型的寄生虫感染亦显示出有效性。这里介绍一下盘尾丝虫病:这是一种由旋盘尾线虫寄生于人体皮肤、皮下组织和眼部所致的寄生虫病,又称河盲症或瞎眼丝虫病,广泛流行于非洲和南美洲,在流行区可造成5%~20%的成人失明。1982年在非洲,人们发现Ivermectin对于预防盘尾丝虫病的感染和恶化有奇效,于是将其作为盘尾丝虫病防治药大规模投产。——至此,我想大家应该能看出今年获奖的这三位科学家、两项研究的共同特征了:他们注目的对象,是已经困扰了人类千百年的恶性传染疾病。这些疾病,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城市中多数早已绝迹,以至于我们平时根本不会意识到其存在。然而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那些环境恶劣、医疗水平低下的贫困国家和地区,有数以亿计的人民仍然在承受其致命的威胁。如果将近几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奖名单拿来对照看一下,这一特征会更为明显:2010年:罗伯特·杰弗里·爱德华兹 (英国) “因为在试管婴儿方面的研究获奖”2011年:布鲁斯·博伊特勒(美国)/奥夫曼(美国) “对于先天免疫机制激活的发现”拉尔夫·斯坦曼(加拿大·美国) “发现树状细胞和其在后天免疫中的作用”2012年:约翰·格登爵士(英国)/山中伸弥(日本) “发现成熟细胞可被重写成多功能细胞”2013年:詹姆斯·罗斯曼(美国)/兰迪·谢克曼(美国)/托马斯·聚德霍夫(德国·美国) “发现了细胞囊泡交通的运行与调节机制”2014年:约翰·奥基(美国)/迈-布里特·莫泽(挪威)/爱德华·莫泽(英国) “发现构成大脑定位系统的细胞”——以上这些研究显然更符合我们印象中“能获得诺贝尔奖的高精尖医学研究”的印象:深入到细胞内部,探寻人类DNA的奥秘……哪怕是外行,光听着也会觉得:好酷好NB!好高大上!不明觉厉!与之相比,“发现治疗寄生虫病的新疗法”和“发现治疗疟疾的新疗法”?是不是显得略平凡略老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厉害稀奇之处?我甚至可以想象很多人在了解到这两项研究内容后惊讶的表情:“什么?都21世纪了,居然还没消灭寄生虫和疟疾?鼓捣出个治法还能值个诺贝尔奖?”实际上这种厚此薄彼的认知并不是从上面列出的“近几年”才开始的,也并非只是出于医学研究门外汉的无知。事实是近半个世纪以来,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的颁奖一直偏好于生理学层面的研究——器官,系统,细胞,分子,基因——而对于临床医疗相当缺乏关注。上一次将诺奖颁发给某一项具体疾病的具体疗法研究,已经是10年前的事了——2005年,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因“发现幽门螺杆菌及其在胃炎和胃溃疡中所起的作用”获奖【此处感谢评论区 指正】。而再往前一次,居然已是将近50年前!——1966年,查尔斯·哈金斯凭“发现前列腺癌的激素疗法”成为获奖者之一。且上述两例获奖成果所研究的胃炎、胃溃疡和前列腺癌,都还算是常见于发达国家中产以上人口的“现代病”“城市病”。而那些肆虐于第三世界国家贫民难民之中的、不那么“高大上”的恶性传染病,在诺奖的舞台上用“无人问津”来形容亦不为过。然而就是在被我们大多数人——普通人也好,诺奖委员会也好——忽视的角落,有一群医学工作者,一直在默默地、几十年如一日地研究着这些技术。这些未必能为他们自己带来多少名利、却能给十几亿乃至几十亿人救命的技术。屠呦呦教授的青蒿素,在奎宁已因疟原虫产生抗药性而逐渐失去效用的大背景下成为了最有效的抗疟药物,对恶性疟疾的治愈率可达97%。2001年起,世界卫生组织向恶性疟疾流行的76个国家推荐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成果卓著——坦桑尼亚、赞比亚等非洲国家近年来疟疾死亡率显著下降。仅在赞比亚,由于综合运用杀蚊措施和青蒿素类药物疗法,8年内疟疾致死病例就下降了66%。大村智和威廉·坎贝尔两位先生的Ivermectin,同样由世界卫生组织30多年来在非洲和南美累计向10亿以上人口分发。截止至2002年,仅在西非一地就至少使4000万人免于盘尾丝虫病感染。而南美的哥伦比亚已宣布于2012年正式全面消灭盘尾丝虫病,这也要归功于Ivermectin的高覆盖率。当然还有无数人——无数的无名英雄们。他们今日未曾获奖、向来少有注目,却从来无怨无悔,为了消灭疾病日夜埋头研究呕心沥血奉献一生。医者仁心,当如此。诺奖委员会今年的这一选择,在我看来当然是表明了对这些努力奋斗的科学家们的敬意,同时也展现出了一种反思的态度——人类科技水平日新月异,在高度文明发达社会中生活的我们已经将科研的触角伸到了细胞单位甚至分子单位的高精尖领域。但我们不应忘记,这世界上仍有亿亿万万挣扎在生死线上、连基本医疗条件和卫生条件都得不到保障并因此受害于恶性疾病的人们。而医学最本质的目的,原本就在于治病救人。引用委员会的颁奖词:“The two discoveries have provided humankind with powerful new means to combat these debilitating diseases that affect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people annually,” the committee said. “The consequences in terms of improved human health and reduced suffering are immeasurable.”(这两项研究,为人类提供了全新而有力的手段去对抗每年感染数亿人的衰竭性疾病,在改善人类健康、减少病痛上的巨大成果无可估量。)向三位获奖科学家致敬。向每一位奋斗在不知名战线上致力于拯救人类生命的医学工作者致敬。
她几年前获得了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拉斯克奖”,当时的新闻中提到:“她基本上每天还来上班,特意嘱咐了,年纪大了,不让随意把电话外给。”“屠呦呦今年80岁高龄,其履历除了发现青蒿素之外,关于她的介绍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但她的成就与袁隆平的水稻一样获得世界承认。”()青蒿素对世界的贡献无容置疑,获奖可谓名至实归。“日,经历了190多次的失败之后,在实验室里,屠呦呦终于从中药正品青蒿的菊科植物的成株叶子的中性提取部分,获得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的抑制率。”前辈们的科研精神值得我们后辈学习。41岁发现青蒿素,85岁才拿到诺奖。由此可见科学家注意身体健康是很有必要的。(多少科学家因为过世得早,与诺奖擦肩而过……)
屠呦呦呦呦:音同 悠悠,来自诗经 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苹...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呦呦鹿鳴,食野之芩....(全诗见末尾)这名字取得太有预见性 了呦呦奶奶要得奖,已经被预测了很多年了,饶毅 几年前都说,中国要的诺贝尔奖,现阶段,她的可能最大。其次是张亭栋, 主要贡献,用“砒霜治白血病,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个人觉得很够得诺贝尔奖一般要具备一下几个因素吧:1,一个非常重大的发现,大到可以大大地推动本学科,甚至相关学科的发展。2,对社会有很大的贡献。因你的发现拯救了很多人的生命,减轻了很多人的痛苦,或者避免了重大疾病的传播。。。(光荣属于诸位伟大的疾病征服者!)屠呦呦 奶奶,现在85岁了,主要贡献:从 “黄花蒿” 中提取 “青蒿” 素。治疗疟疾。大概拯救了 上百万人的性命。(之所以说是从从 “黄蒿” 中提取 “青蒿” 素,因为中医典籍记载 青蒿 有治疗疟疾的效果,实际上是黄花蒿,或许由于一些其他原因,国内依然叫:青蒿素,国际名称其实叫:黄花蒿素)。据说 当年全国60多个单位,500多名科研人员 研发抗疟新药。尝试从多种中药梳理出六百多种据称能治疗疟疾的草药,不过均未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最后筛选出有治疗疟疾效果的有效成分,并不是中医古籍说能治疗疟疾的青蒿,而是青蒿的一个表亲:黄花蒿。。
这个药,最初命名:黄花蒿素,后来出于政治考虑,命名为青蒿素,这样可以让人感觉这种药自古以来就存在于中医古籍。但这么重要的研究成果,毕竟是需要获得国际承认的。而要获得国际承认,就必须遵从国际科学规范,所以该药最后是以黄花蒿的科学名称 Artemisia annua 做词根,按学术惯例加一个表示
“素”的拉丁词尾 “-in”,命名为 artemisinin 。按这个最后命名,对应的中文名应该是:黄花蒿素。但中文文献仍然叫做青蒿素,自然还是出于政治需要(选自《传统方剂和药物开发》)。-----------------------------------------------------------------------------PS: 其他朋友的评注1. 今天看到的最好的评论:“这次的诺奖关注了世界上最贫困地区的公共卫生问题,这一点真的提升了我对诺奖的好感度。”2. 这应该是跟疟疾有关的第四个诺奖:①1902年诺奖,英国军医Ross,因其发现疟疾是蚊虫传播。②1907年诺奖,法国军医Laveran,因其发现血液中的疟原虫是疟疾病原体。③1948年,瑞士化学家Müller,因其发现…DDT很适合杀蚊子…④2015年,屠呦呦。光荣属于诸位伟大的疾病征服者!-----------------------------------------------------------------------------关于青蒿素相关的工作,饶毅写了好几篇博文介绍了,自己搜一下。帮你列一篇:青蒿作用发现的先后:余亚纲、顾国明和屠呦呦------------------------------------------------------------------------------《诗经. 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傚。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为发明了青蒿素荣获诺贝尔奖,该发明惠及了全世界2.5亿疟疾患者,但中国的青蒿素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不到1%!1、柳暗花明——青蒿素发明的归属之争屠呦呦领导的技术小组在1972年成功提取了青蒿素,并于同年的全国工作会上报告了这一提取方法,此后一直没有发表有关论文。由于该项目系军用,因此一直“秘而不发”。直到1976年,由于听说南斯拉夫的科学家在分离蒿属植物物质,为了保证中国人对青蒿素的发明权,《科学通报》1977年第22卷第3期发表了屠呦呦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首次披露了青蒿素化学结构及相对构型。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重要的知识财富。保护它的途径有二: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难以通过逆向工程破解的通常作为商业秘密来保护,如可口可乐配方一旦公布则一钱不值,但它们硬是保护了上百年,商业秘密需要保持“秘密性”。不能通过商业秘密保护的通常通过知识产权途径来保护,如苹果公司甚至连手机的外观都给申请了专利,专利需要在公开前申请注册,并在注册后公开。到了这个时候,由于报告系向内部人员作出,而论文仅仅公布了原理,因此仍然可以选择将其作为商业秘密进行保护,或者申请注册发明专利。然而此后有关科研人员不断发布青蒿素相关论文,将青蒿素的提取方法、药效等全部技术资料全部公诸于众,导致其丧失了“秘密性”,无法再通过商业秘密加以保护。由于技术已经公开,丧失了“新颖性”,连专利的申请权也丧失了!(点评:愚昧的善良比理性的邪恶更可悲!)此时此刻,唯一的补救措施就是通过具体的每一项药物的配方、用法、用量的不同,来申请药物的发明专利。但我国当时知识产权立法纯属空白,人们连“专利”的概念也没有,只觉得发明了一项药物,为国争光了,因此争先恐后地发论文“表功”。更加匪夷所思的是,当世界卫生组织在1980年提出请中方派出几名专家,向世界卫生组织介绍青蒿素的发明情况,以“探讨疟疾化疗科学工作小组帮助中国进一步发展这些化合物的可能方式”时,中方竟然欣然答应了!(点评:悲剧哇!)这一举措让青蒿素有关技术资料完全暴露在西方企业之下。在这个时候,我们似乎看到了西方企业再一次利用中国技术大举进攻中国的盛况!幸天佑中华,美国一家实验室获取了青蒿素的技术资料之后,在进行复核实验时,使用了美国本土的一种蒿类植物代替中国的黄花蒿,导致实验失败,并怀疑中国学术造假,对该技术弃之不顾!(点评:喜剧哇!)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军事医学科学院在1982年开始研发复方蒿甲醚药物,并在中国颁布《专利法》后迅速注册了该药物的专利权。与此同时,中国卫生部的官员也在国际会议上一次次地重申中国对青蒿素技术的发明权,经过多番据理力争,国际社会最终承认了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对青蒿素的发明权!总之,无论是商业秘密也好,还是发明专利也好,都要讲究“闷声发大财”,这是最好的!然而,虽然西方国家在青蒿素技术专利权之争中打了个盹,却在青蒿素技术“走出去”的过程中下了更大的套,更艰苦的局面现在才刚开始!2、峰回路转——青蒿素药物的“走出去”之殇1972年,我国应越南的请求发明了青蒿素,1979年,解放军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场上第一次实际使用青蒿素药物,这是青蒿素第一次“走出去”(点评:普大喜奔!)。改革开放之后,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中国厂方让这一神奇药物走出国门的心情更加迫切了。根据规定,本国药品投入国外使用需要先经过世界卫生组织的GMP认证注册,确保药厂的管理水平和生产工艺符合国际标准。为此,世界卫生组织的官员在1982年9月先后对中国的三家药厂进行了考察。然而最终的评语是:“在生产上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在技术要求上,特别是制剂车间的无菌消毒和测试方法还缺乏科学依据;在厂房设计与设备维护方面尚不够合理。”由于未能通过GMP标准检测,青蒿素第一次“走出去”戛然而止。我国开始寻求国际合作,希望利用中国的技术在国外生产合格的青蒿素药物,从而完成该药物的国际注册,这应该是中国较早的“技术换市场”。经过世界卫生组织的牵桥搭线,我国与美国华尔特里德陆军研究院展开合作。然而就在三方磋商过程中,瑞士罗氏制药完成了青蒿素的人工合成,而我国的青蒿素技术也已公诸于众,于是美方在拟定协议的时候轻视中方的利益。世界卫生组织的官员劝说中方接受没放的条件,中方的权衡利弊之下,最终选择了中止合作。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实施为青蒿素技术带来的转机。此后一批青蒿素药物迅速注册了专利。在中信公司的协助下,中国的药企以专利为筹码与国外的同行展开合作。1988年,桂林制药厂与法国制药公司赛诺菲-圣德拉堡(Sanofi-Synthelabo)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1994年,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将青蒿素类复方药物的国际销售权出售给了瑞士公司汽巴 - 嘉基(Ciba-Geigy)(即诺华制药Novartis)。受限于生产技术的限制,同时更加缺乏国际营销经验,在这些合作关系中,中方仅仅作为原料的提供方,西方的药企将中国生产的半成品甚至成品进行包装就拿到市场上去售卖,对中方而言,这不啻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点评:谁说掌握了核心技术就能赚钱?该宰你的时候也是毫不犹豫的!)据统计,赛诺菲制药仅在2014年一年就生产了6000万人份的青蒿素药物。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诺华制药在2001年达成的协议,从2002年至2011年,诺华制药以2.4美元/人份的“成本价”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了7亿人份青蒿素药品,而中国药厂的出厂价不到1美元/人份。更令人发指的是,中国现有的青蒿素药物中,仅有复方蒿甲醚在诺华制药的帮助下注册了国际专利,其余青蒿素药品在国际上均不受保护。例如,赛诺菲制药在获得了WHO的订单后,从中国桂林南药采购单方青蒿琥酯原料,再加工成制剂向WHO供货。一步落后,受制于人,手握专利,却受制于人,国际经济竞争的残酷性在这里表露无遗。历史一次次地告诫我们:落后就要挨打!3、刺刀见红——新时期青蒿素市场的撕逼大战随着中国药厂技术水平的提升,现在中国的青蒿素厂商早已通过了GMP检测,也越来越不甘心受制于人,从90年代开始,我国的青蒿素生产商便一直试图夺回属于我们的青蒿素市场。1996年,卫生部指定科泰新(一种青蒿素药品)为中国援非医疗队必备药品,在中国援非的医院里,也少不了青蒿素药品的身影。数十年来,中国政府向亚非拉国家捐赠了价值数亿美元的抗疟药品(点评:有时候送钱是为了赚钱),让中国的青蒿素药品在世界市场上获得了一致好评,有中国官员表示,希望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时候,将国产青蒿素在世界市场的占有率提高到40%!然而,世界卫生组织在2001年颁布的一个规定打破了这一愿景。这一规定称:抗疟疾药物必须通过WHO的质量预认证(PQ),才能进入世界卫生组织的采购目录,而只有进入采购目录的药物,才有机会获得大量的订单。同年,诺华制药通过了预认证,并获得了WHO的巨额订单。我国桂林南药生产的青蒿琥酯制剂在2007年通过认证,而此时WHO却停止了青蒿琥酯制剂的采购!(点评:什么叫流氓,这就叫流氓!)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中国药厂利用非洲大部分居民无法获得公共医疗资源的现状,通过各种私营药店销售了大量的青蒿素药物,凭着低廉的价格逐步拓宽了市场。为了应对这一挑战,2006年,诺华将向公营机构提供的复方蒿甲醚售价降至1美元/人份。2008年,该售价又进一步降至0.8美元/人份。国际青蒿素价格大战在不经意间悄然打响。2014年,中国新南方青蒿科技公司决定绕过世界卫生组织质量预认证(PQ),将本公司生产的青蒿药物免费发放给非洲岛国科摩罗的居民。嗣后,该药物被证明是有效的,该药厂以此向非洲国家推销其生产的药物,但却引发了广泛的争议。无论该药厂未来将走向何方,这一举动都毫无疑问地昭示了,作为青蒿素的发源地,中国绝不能容忍在国际市场被忽视的现状,中国的企业也绝不会坐以待毙。随着传统列强屡出新招,中国企业剑走偏锋,印度企业也不甘寂寞,在2014年凭借着仿制的药物获取了1500万人份的订单,国际青蒿素药品市场正在上演“三国大战”,未来的竞争必将会日趋白热化!在青蒿素拯救的人命面前,一切的经济利益都是渺小的。但因为我们知识产权意识薄弱而损失的经济利益,是十个诺贝尔奖都无法弥补的。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殷鉴未远,在夏后之世。过去一段时间,“山寨经济”早就一批企业,甚至早就了一个世界级的巨无霸,但“山寨”行为极大打击了社会的创新精神,纯属杀鸡取卵。围绕一个专利进行布局,保持领先优势,获取垄断地位,追求长期效益,是一个长期性、全局性的工作,我们必须做好这一工作,屠呦呦女士的获奖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知产人,加油吧!PS:本文首发”智合法律新媒体(微信号:zhihedongfang.)“《》
非洲和南亚很流行疟疾,蚊虫传播防不胜防,得病后不及时救治基本就是死亡,是非洲人重要死因之一。而青蒿素应该是唯一一种特效药物,而且极为有效,价格也不贵,一个疗程10美元就差不多了。发明这个药物真是救了很多人,功德无量,实至名归。
真棒!屠呦呦教授实至名归!这个奖的意义还是,第一个我朝公民的身份的科学性质诺贝尔奖,其实杨振宁李政道也都是中国公民身份获奖。希望有了这个奖以后大家不再关注虚无缥缈的诺贝尔奖,关注实实在在的问题,像屠呦呦教授一样。历史车轮总是向前滚动,有了第一个就有接下来第二个第三个,不用再那么当回事吧(当然还是最大的荣誉之一)。对系统科学的中医研究也是极大的鼓舞。你总想着要什么,偏离了初衷,可能适得其反。好好关注自己的问题,不要在乎那些乱七八糟的名誉啥的,才是正道啊。大学毕业,她被分配到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之后55年里,除参加过为期两年半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她几乎没有长时间离开过东直门附近的那坐小楼。她最优秀的研究工作完成于1969年至1972年之间,正值“文革”时期。值得一提的是,1979年上报的结晶牛胰岛素虽然未能获奖,但是也是文革期间的科研成果(杨振宁推荐的,就是单纯没评选过,不要听袁腾飞老师扯的段子)。换到今天,不能不说环境好了太多,中国的科研大有前途,加油!
首先恭喜屠呦呦获奖!她的发现对人类抗击疟疾有重大贡献,实至名归。但是个人认为,发现青蒿提取物有效是一回事,发现青蒿提取物中的有效成分是青蒿素,青蒿素的分子结构测定和合成又是另外一回事。大家要分开看,有重大发现不见得就一定要是博士院士。
我猜各位答主没有人曾患过疟疾,我也没有,但我有很多同事曾受此恶疾困扰。他们为了国家利益常驻非洲艰苦地区,很多人年纪轻轻却被各种疾病缠身,可以说是屠老师和她的团队挽救了这些人的生命,让他们和千百万疟疾患者能够过上幸福有尊严的生活,而不是缠绵病榻、苟延残喘。
我认为这是一项可以和青霉素媲美的发明,获得诺贝尔奖实至名归。我不懂医学,也不关心中医西医之争,我作为一个普通人希望相关科学工作者“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为人类带来更多的幸福才是根本。感谢屠老师!感谢医药学家们!
中国在科学领域实际意义上的第一个最高荣誉,也会是21世纪中国在诺贝尔科学领域发力的开端。接下来,我们就该平常心看待诺贝尔了。PS:还有那些立志拿下中国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的孩子该换个目标啦~
原来不止隔壁有“诺奖级成果” →_→屠呦呦大师姐好棒!!!b( ̄▽ ̄)d师姐光辉在前,我辈更应图强!?(?o??o??)?其实萌萌哒的青蒿素早已看穿了一切( ̄▽ ̄)
奖金不是平分的,屠获得1/2,Campbell和Omura各得1/4。
更新:有知友指出“没发过SCI”这点有待商榷,特此更正。另外对青蒿素抗疟的具体机制我在另一个问题下做了回答,欢迎移步不是两院院士,研究内容也没发过国外SCI。看看每年国自然基金的评审结果,再看看屠呦呦的研究内容,不难解释为什么大家都觉得国内科研不行。别急着去那些大红大紫的热门领域露脸灌水,多想想我们面对的是什么,亟待解决的又是什么,静下心来做着对人类真正有用的东西。周围的人可能会忽视你的成绩,但诺奖不会。
等了四十年啊。很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都等不到这个奖,十分可惜
根据中医总结的大量经验(可能有效,可能无效),利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再次验证提纯,提高效率。没有中医的那些经验,可能压根不知道从什么里面去提纯。可以说提供了一个大概方向吧。所以,感觉可以对中医的每个结论,都用现代的方法去验证一下,说不定会有更多发现。
在此之前,中国大陆已经有人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你懂的)和文学奖(莫言),但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一直未曾有学者触碰到诺贝尔奖的边缘。之前生物学界普遍看好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物理学界看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潘建伟,但是这二者的成就一直未能应用到实际领域,更多停留在理论阶段。屠呦呦因为多年来对抗疟疾药物的研究,提取了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身患疟疾患者的性命,不断斩获国际大奖。在获得这次诺贝尔奖之前,她已经获得了美国最有声望的生物医学奖之一:拉斯克奖。
这无疑将极大激励中国自然科学领域的学者,以及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到科技创新领域。中国人证明了,依靠本土学者的深入研究和常年投入,中国的教育体制和研究体制,并非一无是处。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
值此大喜之际,我们再探讨2个小问题。第一,虽然屠呦呦是从中草药中提取出来的青蒿素,但是提取和测试的方法,全部是西医原创和提倡的方法。从由于我之前对屠呦呦有所了解,对国内的中医、西医之争已经有所耳闻,已经预料到,随着屠的获奖,国内将再次爆发中西医的激烈争吵。根据公开的资料,屠呦呦团队历经多年的采集、萃取、双盲测试、临床验证、立体化学机构的确定,才最终确认青蒿素抗击疟疾是有效的。这其中的乙醚萃取法是极为关键的。我们谈论中医、西医之争,更多的是一整套科学体系、论证逻辑之争,因此屠的获奖,恰恰证明的是西医的有效性。第二,屠呦呦,目前还不是中国科学院、工程院,任何一个院的院士。不要问我为什么,我也不知道。
有感于方舟子一文中“屠呦呦研究的青蒿素和中药有多大关系”等一系列中医中药黑的回答,想要说几句。1. “把青蒿素称为中药,并说它让人们重新燃起中药创新的希望。其实青蒿素不是中药,而是从植物中提取的成分单一、结构明确的化学药。有很多化学药最初都是以植物为原料提取或合成的,例如阿司匹林、达菲,我们不能因此就说它们是中药。”这是准确的,但不能否认,你提取到的青蒿素确实是从中药黄花蒿中提取的。2. “中医几乎不用黄花蒿入药,用的话也只是用来“治小儿风寒惊热”,从不用它治疟疾。青蒿素一开始也称为黄花素或黄花蒿素,后来为了表明其与中药的关系,才统一叫做青蒿素,再后来干脆在药典里把黄花蒿改叫青蒿,定为青蒿的正品,让人误以为青蒿素真的是从青蒿提取的。”如果果然如他所言,为何屠老前辈选择这种植物?我觉得这是主观臆断,拿现在的植物名称去推断以前的名字,有点儿扯远了。3. “她是在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一书中看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说法,才恍然大悟不能加热青蒿。由于这个故事,人们会说青蒿素的发现至少受到了中医的启发,葛洪也因此成了“东晋名医”。其实葛洪是个炼丹的术士,《肘后备急方》则是收集民间的偏方,并没有用到阴阳五行、辨证配伍,与中医中药没有关系。”既然葛洪的书中提到,水浸渍植物青蒿,绞取汁。首先这里面没有加热一步,绞取汁,尽服之,充分说明古人已经冥冥之中已经采用了混悬剂服用,绝非您在后文提到,无法溶解于水,所以就武断的认为古人的方法是无用也是非常扯的理由,人并非服用的水溶液,而是混悬剂。4. “屠呦呦课题组搜集了808个可能抗疟的中药,而同时的云南小组搜集的中草药单方、验方竟多达4300余个。这么多的偏方正说明没有哪个有突出的效果,否则就都用它了。而当时的实验也证明它们无一有效。”我的天,筛选不到上千种中药就能得到一种创新药物,这效率已经非常高,大型药企每天的高通量筛选都不止这个数目,你竟然认为效率低下,跨国药企+10亿美金,10年时间才能筛选得到的创新药物,方舟子老师竟然认为我们的方法是低效,我不知道高效的会怎样?以后再补充,请您不要乱科普了
我就一直闹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中西医之争,“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中医是古人几千年走下来积累的经验,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只是做到了“知其然”的程度,根本不可能“知其所以然”。“吃屎会吐”,如果在生活中观察到有人吃屎之后吐了,经过更多的实际检验发现确实如此,就被人记下来,这就积累了一条经验,教育其他人不要轻易吃屎。中医亦是如此,观察到某样东西可以治病之后,就会记下来成为药方(经验)!但是要知道为什么人吃了屎会吐(所以然),就涉及到科学的领域了,在中国古代的技术条件下是做不到的。科学本身就是透过现象寻找事物的本质联系,中医算不得科学,但是作为一种长期积累的经验有其重要价值,人类未知的领域还有太多,科学也还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我们今天要做的是利用科学观念、方法,从我们长期积累的经验(中医)里找寻对人类有价值的东西,不光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中医受到诟病无非是很多所谓药方未经充分检验,不光无用可能有害。但这是中医TM本身摆脱不了的弊病,古人把一切都给做好了,还TM要你干啥!一帮傻逼连什么是经验什么是科学都分不清,整天打这个脸、打那个脸,我只能对他们说一句“食屎去吧”!
说个题外话....老外获奖了,我记得是100万吧,老外拿到这个奖金基本上都是喜出望外的,因为人生从此不同了!但是国人拿奖了,我觉得基本上就是先把房贷还干净了.....然后没有然后了.....-------------------------------哈哈哈,刚答完腾讯就发来贺电---------------------------------
屠呦呦教授作为一个“三无”科学家此次荣获诺奖,除了将要引发对中医的撕逼之外,对于院士的评选肯定会有一次比较大的冲击,明年屠教授是不是院士我不知道,但明天肯定会有习总的贺电,然后紧接着各种学习研讨会接踵而至。。。首先贴一篇渣浪刚刚的一篇新闻稿,写于11年不得不承认国内学术大环境所存在的问题,如果今年施一公院士能折桂诺奖,不知道人们会不会记得施一公院士和北大饶毅院长早年双双落选院士国内学术界学术作假、套取经费的现象可以说是常态,相当一部分所谓的教授每天也只是忙着应酬拉项目,国内真正做科研学者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这一点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形式主义、做科研的第一步先站好队,这些国内学术界存在已久的诟病是该除一除了。相信此次屠教授获诺奖对国内学术体制能带来冲击以及反思,相信数年之后真正属于中国学术界的诺奖也会越来越多。
基础科研真的是有用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