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墨可以不用砚台磨墨吗

还没有账号
书桌上摆着这么奇葩的砚台,难怪古代文人爱读书写字
一财网 孙行之
乌龟,簸箕,竹根,卧虎……这些造型精妙的砚台陪伴着历代文人墨客,成为他们生活和创作中不可缺少之物。
砚台不仅是书写工具,也是可藏可赏的艺术品,一个书斋玩伴。
酷爱砚台的纪晓岚,曾在一方螭纹端砚上写下广东巡抚和庵先生赠与他家乡&特产&端砚的经过,将这方砚大大夸赞了一通。清代一位苏州知府吴云也深爱端砚,他曾在一方有&活眼&的端砚上写下&无上神品&和&平生秘珍&,足见其对这方砚台的珍爱程度。明清两代,藏砚赏砚之风盛行,在砚台上铭刻文字成为文人雅好,他们或抒发感情,或记录一段故事。日前上海博物馆推出的&惟砚作田&&上海博物馆藏砚精粹展&上的多方砚台上,就有丁敬、伊秉绶、袁枚、高凤瀚、赵之谦等大文人的题铭。
除了文人题铭之外,还有一些砚台的&打开方式&也出人意料,没有一份说明书,还真不知道古人是怎样使用的。西汉时期,墨块小如丸药,当时的没方砚台都配有一个研石,将墨丸碾碎,类似于捣药。还有一方明代镂空雕花铜暖砚,青铜制成,四周雕花,分为上下两层,上层研墨,下层可放置热炭。这样,即便在冬天,人们也不用因为墨汁凝结而频频研墨了。
砚台收藏有两次高潮。一次在宋代,随着文人阶层的壮大,人们逐渐对文人专属的砚萌发强烈的兴趣。时人搜罗各朝古砚,尤以六朝、唐代的名人用砚为甚。另一次在清代,古砚收藏被纳入宫廷典藏范畴。乾隆四十六年完成的《两清砚谱》即是宫廷古砚收藏的梳理与总结。而在民间,则有大文人高凤翰、纪晓岚分别编写的《砚史》、《阅微草堂砚谱》大量刊行。民国至现代,古砚收藏也为人们所看重,其中尤以机构收藏为精。两岸故宫、上海博物馆、天津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都有大量精品馆藏。
上博此次展览举办至10月7日,所展为其收藏的近百件各朝古砚,年代跨度从西汉至民国,贯穿了砚台发展的2000年,其中以清砚以及民国制砚大师陈端友作品最多。
现在,就循着历史,挑选展览中一些典型、有趣的砚台看看。
东汉卧虎盖三足石砚
盖上雕有卧虎,虎作回首状。东汉时期在圆饼形砚的基础上,发展出三足砚,充分展示了汉代工艺美术&深沉雄大&的气势美。上海博物馆工艺研究部研究员华慈祥用&奇葩&二字形容,因为,这样在砚盖上雕琢一只小动物的砚式是极为少见的。
唐龟形澄泥砚
澄泥砚是我国四大名砚之一,为陶砚,用经仔细淘洗、过滤的细泥加坚固剂做成坯块,风干后雕琢为砚形,烧制而成的。澄泥砚具有良好的耐磨性,不易渗水。产地主要在北方。此龟形澄泥砚产于古虢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开方村。)
北宋张思净造抄手澄泥砚
砚为抄手式,砚底刻行书三行:&己巳元佑四祀姑洗月(三月)中旬一日,雕造是者,箩土澄泥,打摸割刻,张思净题 (花押)&。据华慈祥介绍,抄手砚易于随身携带,流行于宋代、金代。
明陈洪绶铭抄手端砚
这方砚最重要的是陈洪绶的题铭,他是明代最为著名的画家、书法家之一,其书法骨气洞达,遒劲有力而又流畅自然。砚左侧有行草书铭:&吾身与子惜如玉,慁之金谷则取辱。&款落&老莲&。端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出自广东肇庆,华慈祥说:端砚最初出现于唐代,在明清时期最为流行。
清康熙御制双螭纹松花石砚
双色松花石,长方形。砚为绿、紫双色,墨池两端巧色琢高浮雕螭纹。不同于前一方端砚的简洁,这方砚台雕工繁复精致,砚盖更是满工雕琢,说明已经并非传统文人的审美,而是清宫技艺的传统。华慈祥介绍,松花石出自松花江流域,位于满清龙脉附近。因而,这种砚台为皇帝用来奖掖大臣,激励他们为稳固江山根基服务。
清雍正丁未年高凤翰铭田田端砚
砚名&田田&原意指莲叶盛密状。《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一&江南》云:&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后引伸为莲叶。田田砚著录于高凤翰《砚史》摹本第九,追求自然天作,有超凡脱俗的意趣。华慈祥在说道这方砚台时尤其强调了它&著录砚&的身份。在高凤翰编纂的《砚史》中便有这方砚台的拓片,可见其在当时便为主人所珍藏。在华慈祥看来,&著录砚&最为珍贵的一点也是它的来源清晰、流传有序。
清丁敬铭二十八宿端砚
高潮来了!这方砚的精彩之处需要一一细数。首先,这是金石学的浙派鼻祖定丁敬铭刻并收藏过的砚台。到了道光年间,为广东砚学家何传瑶所藏。清末,这方砚台又流传到了金石大家、当时的江南文坛领袖吴大澂手中,被称为&愙斋所藏第五砚&。身世传奇之外,这方端砚的石材也堪称顶级。砚上共有28个&活眼&。在端砚中,石上有眼即为佳品,而此砚之上,石眼错落有致如流星雨,故而得名&二十八星宿&。同时,砚身密布的云纹雕刻也与&星宿&很好地配合,人工雕琢与自然造化相得益彰。
清嘉庆甲子年(1804)纪昀铭螭纹端砚
这方端砚是广东巡抚赠予大学士纪晓岚的。端砚出自广东肇庆,其上的文字阐明砚台来历之外,还写出了它的珍罕之处:首先,端砚中的老坑石在当时就已经极为稀少,因而益显珍贵。殊为不易的是:此砚呈紫色,上有鱼脑冻、金线,为端砚佳品。纪晓岚晚年集砚成癖,著成《阅微草堂砚谱》。当时,这方端砚的到来让他欢喜不已,也被收录在砚谱之中。
清道光壬午(1822)计楠铭凤凰池端砚
此砚琢制极为精妙,颇有现代感。砚石则呈紫红,有青花、火捺、石眼、金线等石品。与砚背浮雕凤凰相对应的砚面有一凹陷的凤凰,组成阴阳双凤,砚面的阴凤凰如同剪影,同时可作为墨池之用。由凤首向凤尾还用渐起的雕刻技法,使其具有身形的变化,同时,也易于储水。
二十世纪上半叶 陈端友制笋形端砚
这方端砚的砚身为一段纵向剖开的毛笋(又称毛竹笋),艺术构思与瓜形端砚相似,笋的表面自上而下琢出层层迭迭布满直条纹的笋壳和逐渐粗壮的侧芽,笋壳已有剥损,露出部分鲜嫩的笋体;圆而突起的侧芽已招虫蛀,蛀洞妙化为不规则的砚堂,砚堂的四周顺势凹下以为蓄墨。砚背为毛笋的剖面,由于不似竹根般坚实,故剖面干净利落,前端是层状的笋壳,竹节同向弯曲,由上而下渐次疏落,与砚面呼应。砚的后侧有&端友手制&阳文篆书方印。而木制砚盒也与砚台完全相称,为一个圆雕毛笋。
陈端友(),名介,字介持,江苏常熟王市人。少时在扬州问古斋碑帖店为学徒,其师张太平是苏州雕刻碑帖和石砚的行家。1912年随师迁至上海,后参加了&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其砚雕技法结合了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写实主义艺术的表现方法,作品形神兼备。陈端友制砚中,再现真实的自然生物与摹写古物是其一生的追求,刀下的松蕈、甜瓜、竹节、螺蛳,无不活灵活现,洋溢着自然的勃勃生机,摹刻的古鼎古镜也是逼真肖形。陈端友极其擅长把握自然物体的细微之处,被锯后竹节的糙面、锈蚀残破的古钱、池塘戏水的九龟等等,一块块顽石在他的刀下演化成灵物。写实肖形、情趣盎然,确立了海派砚雕的风格,对后世砚雕影响巨大。
然而,对陈端友的雕刻工艺,也历来有争议:有人认为,他的砚台完全仿照自然,没有思考,工匠气息太重。但在华慈祥眼中,陈端友也并非亦步亦趋于前人,而是有自己的制作思路。&因为在他之前,从未有制砚家将砚台制作地如此惟妙惟肖。同时,他制作砚台的精细程度也是很值得人们学习的。&华慈祥说道。
二十世纪下半叶 陈端友制九龟荷叶形端砚
在这方面砚台上,陈端友将他的工匠精神发挥到了极致。据华慈祥介绍,在1922年到1959年的37年间,他一直随身带着这方砚台,有灵感了便刻上几刀。但直至去世,都没能够完工。
砚正背面雕刻一幅九龟戏荷塘图景,周边以重迭密布的荷叶将其融合成统一的造型整体。在布局上,中间的大块空间既作为池塘,又是磨墨的砚堂,同时,空疏的池塘与砚边交相错杂的荷叶对比,显得疏密有致,虚实相间,构思十分巧妙。在残荷败叶间有九龟出没,龟或从荷下探出龟首;或潜至叶底,祇在水面露出细细的龟尾。给静谧的荷塘带有无限的生机。
更值得惊叹的是:瘿木砚盒。砚盒极似乌龟,龟首、龟足内缩,龟背已琢出龟甲,某些龟甲已刻纹样,但因陈端友去世,余下的工艺就延宕下来。在砚盒内部,陈端友甚至还刻出了乌龟骨骼的形状,可见这位制砚大师对完全&写实&技艺的追求。
编辑:李刚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第一财经网微信号
一财工作坊
《第一财经日报》资深记者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沪备2014002 沪ICP备号
版权所有 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上海第一财经技术中心砚台怎么用?_百度知道
砚台怎么用?
1、新砚台表面用石蜡或者油保养,初用注意除蜡或者除油;2、新墨块棱角分明,初用新墨要轻轻研磨,防止新墨伤砚;3、使用后砚台注意清洗,清洗后不用时,砚池尽量不要缺水,俗称“养砚”;4、研墨之后,即须将墨取出,不要放在泡中,否则墨与砚胶黏难脱,易损砚面。若不小心黏住了,可别用力拔,可先用清水润之,将墨在原处旋转,待其松脱后再取出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提问者采纳
4,即须将墨取出:研墨之后、新墨轻磨,以免残屑留存,再用墨碇研磨:砚石使用之后,则无下墨或发墨之利:用小壶滴清水在砚台表面砚台的正确用法,第二伤笔亳,不要用纸类擦拭,以免伤害光滑的砚面。若不小心黏住,且会损害砚面,第一妨碍研磨,易损砚面,砚池不宜缺水,但不可以坚硬之物用力擦拭,否则墨与砚胶黏难脱,与墨相混,不要放在泡中。如果须要带出场的话:新墨棱角分明、将墨取出,最好阴乾。注意热水伤润损墨,以前的人叫做「养研」 2。 5、平时储水,将墨在原处旋转,若用力磨易损伤砚面:1,不可使之凝于砚上、用后刷洗。3、使用时须换清水,平时需要每日换清水贮之。洗的时侯可以用丝瓜穰等物助之:砚也需要滋润,必须将余墨涤去,待其松脱后再取出,使用时轻轻磨就可以了。不然残墨乾则结成渣块。若与新墨相混,可先用清水润之
其他4条回答
在砚台里面放棉花或蚕丝把墨汁倒进去直接就可用。现在的人为了省事,光加水就用,一边加水过去砚台是用墨块研墨的。不加墨,一边磨墨,快干的时候加水使用,太淡再加墨汁,扯淡
-,-还冇 个方形旳东西,要那样磨墨。让墨均匀写出来旳字恏看。
难道你是外国人?小学没上过毛笔字课?
新砚台先用清水浸泡,然后用棉布拭净,下墨使用,用后洗净,少量清水养砚。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砚台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这么奇葩的砚台&古代文人怎能不爱读书写字
&&&&来源:&&&&
原标题:这么奇葩的砚台 古代文人怎能不爱读书写字
  乌龟,簸箕,竹根乌龟,簸箕,竹根,卧虎……这些造型精妙的砚台陪伴着历代文人墨客,成为他们生活和创作中不可缺少之物。
  砚台不仅是书写工具,也是可藏可赏的艺术品,一个书斋玩伴。
  酷爱砚台的纪晓岚,曾在一方螭纹端砚上写下广东巡抚和庵先生赠与他家乡“特产”端砚的经过,将这方砚大大夸赞了一通。清代一位苏州知府吴云也深爱端 砚,他曾在一方有“活眼”的端砚上写下“无上神品”和“平生秘珍",足见其对这方砚台的珍爱程度。明清两代,藏砚赏砚之风盛行,在砚台上铭刻文字成为文人 雅好,他们或抒发感情,或记录一段故事。日前上海博物馆推出的“惟砚作田――上海博物馆藏砚精粹展”上的多方砚台上,就有丁敬、伊秉绶、袁枚、高凤瀚、赵 之谦等大文人的题铭。
  除了文人题铭之外,还有一些砚台的”打开方式“也出人意料,没有一份说明书,还真不知道古人是怎样使用的。西汉时期,墨块小如丸药,当时的没方砚台 都配有一个研石,将墨丸碾碎,类似于捣药。还有一方明代镂空雕花铜暖砚,青铜制成,四周雕花,分为上下两层,上层研墨,下层可放置热炭。这样,即便在冬 天,人们也不用因为墨汁凝结而频频研墨了。
  砚台收藏有两次高潮。一次在宋代,随着文人阶层的壮大,人们逐渐对文人专属的砚萌发强烈的兴趣。时人搜罗各朝古砚,尤以六朝、唐代的名人用砚为甚。 另一次在清代,古砚收藏被纳入宫廷典藏范畴。乾隆四十六年完成的《两清砚谱》即是宫廷古砚收藏的梳理与总结。而在民间,则有大文人高凤翰、纪晓岚分别编写 的《砚史》、《阅微草堂砚谱》大量刊行。民国至现代,古砚收藏也为人们所看重,其中尤以机构收藏为精。两岸故宫、上海博物馆、天津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广 东省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都有大量精品馆藏。
  上博此次展览举办至10月7日,所展为其收藏的近百件各朝古砚,年代跨度从西汉至民国,贯穿了砚台发展的2000年,其中以清砚以及民国制砚大师陈端友作品最多。
  现在,就循着历史,挑选展览中一些典型、有趣的砚台看看。
  东汉卧虎盖三足石砚
  盖上雕有卧虎,虎作回首状。东汉时期在圆饼形砚的基础上,发展出三足砚,充分展示了汉代工艺美术“深沉雄大”的气势美。上海博物馆工艺研究部研究员华慈祥用“奇葩”二字形容,因为,这样在砚盖上雕琢一只小动物的砚式是极为少见的。
  唐龟形澄泥砚
  澄泥砚是我国四大名砚之一,为陶砚,用经仔细淘洗、过滤的细泥加坚固剂做成坯块,风干后雕琢为砚形,烧制而成的。澄泥砚具有良好的耐磨性,不易渗水。产地主要在北方。此龟形澄泥砚产于古虢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开方村。)
(责编:魏欣宁、鲁婧)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精彩新闻|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砚台上的磨用完后有多余的怎么办?_百度知道
砚台上的磨用完后有多余的怎么办?
砚台中留有的墨汁是暂时不用,可以用砚台盒盖盖好,但是要尽快用完。切不可在里面干了!!尤其是对好砚台,每次不用了都要清洗干净,然后用清水养起来。下次使用时,要将养砚的水倒掉,注入新的清水研墨。墨如果在砚台中干了,对砚台面损伤极大,今后不但不利于发墨,而且研出的墨汁颗粒粗,不黑。 而且这样的砚台损笔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砚台也跟人的脸蛋一样需要清理洗干净放着保养,这次墨多了下次就记得别放太多墨汁或研墨太多。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砚台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墨宝斋砚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