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以人之近所不欲,而强之于人,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 这句话不知好歹是什么意思思

【小题1】C【小题2】D【小题3】D【小题4】⑴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个缘故吧。⑵雕刻一下就放下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而不停止,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⑶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有心得,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而且无处不在。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C项“小学”应解释为“小的方面要学习”。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①句的“为”解释为“成为”;②句的“为”解释为“是”;③句的“之”和④句的“之”相同,均解释为“的”。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3】试题分析:D项属于“无中生有”。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文句时,要弄清句子的句式、语气等,把握句子大意;在“逐字对译”的过程中灵活运用“留”、“换”、“补”、“删”、“调”五种基本方法,克服文言句子翻译中的“通病”;掌握“词类活用”的规律,借助语法分析的方法解决难点。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墨妙亭记(宋)苏轼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①自广德移守吴兴。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遥堂之东,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吴兴自东晋为善地,号为山水清远。其民足于鱼稻蒲莲之利,寡求而不争。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故凡守郡者,率以风流啸咏投壶饮酒为事。自莘老之至,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湖人大饥,将相率亡去。莘老大振廪劝分,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富有余者,皆争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当是时,朝廷方更化立法,使者旁午②,以为莘老当日夜治文书,赴期会,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而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又以其余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以为《吴兴新集》,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是岁十二月,余以事至湖,周览叹息,而莘老求文为记。或以谓余,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其传世垂后,乃为差久;今乃以此托于彼,是久存者反求助于速坏。此即昔人之惑,而莘老又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物之有成必有坏,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国之有兴必有亡也。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是亭之作否,无可争者,而其理则不可不辨。故具载其说,而列其名物于左云。[注]①孙莘老:名觉,曾任吴兴(湖州)太守,熙宁五年二月建造墨妙亭,以藏古代碑刻法帖。②旁午:交错;纷繁。【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抚循:抚恤B.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适:适合C.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故事:先例D.朝廷方更化立法更化:改革【小题2】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寡求而不争            蟹六跪而二螯B.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   古之学者必有师C.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  凌万顷之茫然D.故具载其说其皆出于此乎【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项是(&&&)&A.文章第一段点题,交代孙莘老建造墨妙亭的时间、地点和用意。B.文中借他人之言立为反论,然后引出己论,阐明了自己关于知命的观点。C.作者认为虽然“物必归于尽”,但“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画龙点睛,揭示了全文的主旨。D.文章第三段以议论的方法批判孙莘老的做法糊涂。【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小题5】把下面选自课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4分)(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3分)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襄州宜城县长渠记曾巩荆及康狼,楚之西山也。水出二山之门,东南而流,春秋之世曰鄢水。左丘明传,鲁桓公十有三年,楚屈瑕伐罗,及鄢,乱次以济是也,其后曰夷水。又其后曰蛮水,郦道元所谓夷水避桓温父名,改曰蛮水是也。秦昭王三十八年,使白起将,攻楚,去鄢百里,立堨,壅是水为渠以灌鄢,遂拔之。鄢入秦,而白起所为渠因不废。引鄢水以灌田,田皆为沃壤,今长渠是也。长渠至宋至和二年,久隳不治,而田数苦旱,川饮食者无所取。令孙永曼叔率民田渠下者,理渠之坏塞,遂完故堨。自二月丙午始作,至三月癸未而毕,田之受渠水者,皆复其旧。曼叔又与民为约束,时其蓄泄,而止其侵争,民皆以为宜也。盖鄢水之出西山,初弃于无用,及白起资以祸楚,而后世顾赖其利。溉田三千余顷,至今千有余年,而曼叔又举众力而复之,使并渠之民,足食而甘饮,其余粟散于四方。盖水出于西山诸谷者其源广,而流于东南者其势下,至今千有余年,而山川高下之形势无改,故曼叔得因其故迹,兴于既废。使水之源流,与地之高下,一有易于古,则曼叔虽力,亦莫能复也。初,曼叔之复此渠,白其事于知襄州事张瓖唐公。公听之不疑,沮止者不用,故曼叔能以有成。则渠之复,自夫二人者也。方二人者之有为,盖将任其职,非有求于世也。及其后言渠堨者蜂出,然其心盖或有求,故多诡而少实,独长渠之利较然,而二人者之志愈明也。熙宁六年,余为襄州,过京师,曼叔时为开封,访余于东门,为余道长渠之事,而诿余以考其约束之废举。予至而问焉,民皆以谓贤君之约束,相与守之,传数十年如其初也。而是秋大旱,独长渠之田无害也。夫宜知其山川与民之利害者,皆为州者之任,故予不得不书以告后之人,而又使之知夫作之所以始也。八月丁丑曾巩记。(选自《元丰类稿》,有删改)【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去鄢百里,立堨去:距离 B.一有易于古一:一旦 C.沮止者不用用:任用 D.独长渠之利较然较:明显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二人者之志”的“志”的一组是(3分) ①川饮食者无所取&&&&&&&&&&&&②与民为约束,时其蓄泄③山川高下之形势无改&&&&&&&&④使并渠之民,足食而甘饮⑤是秋大旱,独长渠之田无害&&⑥诿余以考其约束之废举&&&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长渠源流数易其名,春秋之世曰鄢水,其后曰夷水,其后为避桓温父讳而命名为蛮水。 B.曼叔修复长渠后,再将此事禀告知襄州事张瓖唐公,张公没有怀疑他的动机。 C.现实中谈论筑渠造堰的人很多,但他们的心里或有私欲,所以是欺世的多,务实的少。 D.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之一是要州官们懂得山川对于人们的利害关系,从而积极兴修水利。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令孙永曼叔率民田渠下者,理渠之坏塞,遂完故堨。(4分)(2)及白起资以祸楚,而后世顾赖其利。(3分)(3)故曼叔得因其故迹,兴于既废。(3分)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1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甲】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节选自《逍遥游》)【乙】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①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②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节选自《秋水》)&[注]①练实:竹子开花后结的果实。②鸱chī,猫头鹰一类的鸟。【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仆以口语遭遇此祸 B.宋荣子犹然笑之辩乎荣辱之境 C.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圣人不凝滞于物 D.旬有五日而后反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小题2】对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比:合乎 B.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吓:恐吓 C.彼且恶乎待哉恶:何 D.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致:给予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A.流俗之所轻也 B.衣赭衣,关三木 C.臣具以表闻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小题4】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御六气之辩 B.虽趣舍万殊 C.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D.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小题5】下列对选文有关的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提到宋荣子是为了说明“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自视甚高,十分可笑。 B.列子御风而行,轻妙飘然,他超然脱俗,但还没达到逍遥的境界。 C.“无己”、“无功”、“无名”也即“无所待”,就要培育一个属于灵性的、充满无限自由和谐的广大的精神世界,反映了庄子追求绝对心灵自由的要求。 D.乙文中,庄子用比喻的方法表明自己鄙视功名利禄,追求高洁和自由的态度。形象生动,尖锐痛快,余味无穷。体现了庄子散文的独特风格,使他的人格魅力和文章魅力融为一体。 【小题6】翻译下面的句子。(共9分)(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3分)&&&&&&&&&&&&&&&&&&&&&&&&&&&&&&&&&&&&&&&&&&&&&&&&&&&&&&&&&&&&&&&&&&&&&&&&&&&&&&&&&&&&&&&&&&(2)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2分)&&&&&&&&&&&&&&&&&&&&&&&&&&&&&&&&&&&&&&&&&&&&&&&&&&&&&&&&&&&&&&&&&&&&&&&&&&&&&&&&&&&&&&&&&&(3)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4分)&&&&&&&&&&&&&&&&&&&&&&&&&&&&&&&&&&&&&&&&&&&&&&&&&&&&&&&&&&&&&&&&&&&&&&&&&&&&&&&&&&&&&&&&&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1) 知效一官 &&&&&&&&&(2) 犹有所待者也&&&&&&&&(3) 而御六气之辩&&&&&&&&&【小题2】与例句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例句:彼且恶乎待哉A.之二虫又何知B.而莫之夭阏者C.去以六月息者也D.奚以知其然也【小题3】文中为什么要提到宋荣子、列子?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A.为了说明“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自视甚高之可笑。B.为了说明宋荣子、列子才智见识和修养都很高,是作者理想中的人物。C.为了说明宋荣子修养虽高,仍有未树,列御寇虽能免行,仍须御风,他们均有所待。D.为了说明顺应天道驾驭六气的重要性。【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关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A.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B.范增数目项王C.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D.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小题2】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A.酌贪泉而觉爽B.烟光凝而暮山紫C.天柱高而北辰远D.蟹六跪而二螯【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屈贾谊于长沙A.窜梁鸿于海曲B.雄州雾列,俊采星驰C.目吴会于云间D.四美具,二难并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习题。【小题1】用斜线(/)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划9处)(3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小题2】在小题1的文言语段中,体现了孔子哪些教学理念?请简要概括。(6分)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课内文段阅读:请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完成后面题。(24分)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七)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八)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学而》十三)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为政》九)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三十五)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张》三)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子张》十)【小题1】下列各组加点字意义相同的是(&&&&&)&(4分)A.退而省其私吾日三省吾身 B.学则不固奢则不逊,俭则固 C.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回虽不敏,请事诸语矣 D.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克己复礼为仁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是(&&&&&)&(4分)A.其不可者拒之生而知之者,上也 B.于人何所不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为人谋而不忠乎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D.学则不固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小题3】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嘉善而矜不能”的“善”相同的一项是(&&&&)(4分)A.无友不如己者 B.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C.不耻下问 D.贤贤易色 【小题4】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4分)A.异乎吾所闻 B.非也,予一以贯之 C.其何以行之哉 D.莫我知也夫 【小题5】翻译文中划线句子。(每小题4分)(1)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翻译:&&&&&&&&&&&&&&&&&&&&&&&&&&&&&&&&&&&&&&&&&&&&&&&&&&&&&&&&&&&&&&&&&&&&&&&&&&&&&&&&&&&&&&&(2)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翻译:&&&&&&&&&&&&&&&&&&&&&&&&&&&&&&&&&&&&&&&&&&&&&&&&&&&&&&&&&&&&&&&&&&&&&&&&&&&&&&&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9分)与韩荆州书(唐) 李白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①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②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皆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③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君侯制作侔④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或为侍中、尚书,先代所美。而君侯亦荐一严协律,入为秘书郎,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白每观其衔恩抚躬,忠义奋发,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傥急难有用,敢效微躯。且人非尧舜,谁能尽善?白谟猷筹画,安能自矜?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若赐观刍荛,请给纸墨,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⑤。幸惟下流,大开奖饰,惟君侯图之。&&&&&&&&&&&&(选自上海辞书出版社《古文鉴赏辞典》)【注】①吐握:吐哺(口中所含食物)握发(头发)。后世以“吐握”形容礼贤下士。&②龙盘凤逸:喻贤人在野或屈居下位。&③畴曩(chóu nǎnɡ):往日。&④制作:指文章著述。侔(móu):相等,齐同。⑤薛、卞之门:薛指古代善于鉴定刀剑的薛烛;卞指发现宝玉的楚人卞和。比喻善于鉴赏人才的人。【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寒贱而忽之忽:忽然B.遍干诸侯干:求取?C.王公大人,许与气义许:称许、赞许?D.惟君侯图之图:考虑、切磋?【小题2】下面四组中,全部是表现李白表白自己才干的一组是(3分)①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②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③十五好剑术&&&&&&&&&&&&&&&&&&&&&&&&④三十成文章⑤王公大人,许与气义&&&&&&&&&&&&&&&&⑥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①③⑤⑥D.②④⑤⑥【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文开篇引用谈士们所说的“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意在突出对韩荆州的仰慕,也表明韩荆州在当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B.文中李白颂扬韩荆州的德行、学问和文章等,意在表明他有如此高的修养,一定能够识拔像自己一样的贤能之士。?C.文末作者用了薛烛、卞和的典故,主要目的是赞美韩荆州任人唯贤、知人善任的高尚品德。D.本文虽是干谒之作,但作者并没有露出卑屈之态,而是对自己的才能充满自信。?小题1:A小题1:A小题1:B小题1:A小题1:(1)确实没想到我能重返我的国家,重穿汉人的服装,重新见到宋朝的皇帝皇后,即使早晚死在故国的土地上,我又有什么可遗憾的呢!(2)略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此处(1)中B应是(冒险),C应该是(停止),D中应是(文饰);(2)A中都是助词,不必译;(3)不是古今异的为B,古今都是指国家;(4)考查学生对古籍文献的积累。“修我戈矛”出自《诗经》;(5)这是文言文句子理解并翻译考点。所谓“理解文中的句子”,就是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领会某一个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能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等方面对这个句子作深入的分析。要想理解文中的句子,就要留心句中的关键性词语,弄明白句中有关词语的指代义,把握句子间的关系,看是否有活用现象,明确使用的文言句式等。所谓“翻译句子:,就是能将文言句子译成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做到文从字顺,规范简明,通顺畅达。这里应注意“诚”“憾”“向”“委”“微”等词语的理解和翻译。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文言文阅读(19分)杜纯传杜纯,字孝锡,濮州鄄城人。以荫为泉州司法参军。泉有蕃舶之饶,杂货山积。时官于州者私与为市,价十不偿一,惟知州关咏与纯无私买,人亦莫知。后事败,狱治多相牵系,独两人无与。咏犹以不察免,且檄参对。纯愤懑,陈书使者为讼冤,咏得不坐。熙宁初,以河西令上书言政,王安石异之,引置条例司,数与论事,荐于朝,充审刑详议官。或议复肉刑,先以刖代死刑之轻者,纯言:“今盗抵死,岁不减五十,以死惧民,民常不畏,而况于刖乎?人知不死,犯者益众,是为名轻而实重也。”事遂寝。秦帅郭逵与其属王韶成讼,纯受诏推鞫,得韶罪。安石主韶,变其狱,免纯官。韩绛为相,以检详三司会计。安石再来,乃请监池州酒。久之,为大理正。上言:“朝廷非不恶告讦,而有觇事者以擿抉隐微,盖京师聚万姓,易以宿奸,于计当然,非扰人也。比来或徒隶觖望,或民相怨仇,或意冒告赏,但泛云某有罪,某知状,官不识所逮之囚,囚不省见逮之故。若许有司先计其实,而坐为欺者以诬告,当无不竟矣。”隰州商尹奇贸温泉矾有羡数,云官润之,寺欲械讯河东。纯曰:“奇情止尔,若傅致其罪,恐自是民无复敢货矾,则数百万之储,皆为土石。请姑没其羡而释其人。”曹州民王坦避水患,以车载货入京,征商者以为匿税,寺议黥坦,纯复争之,卿杨汲奏为立异,又废于家。元祐元年,范纯仁、韩维、王存、孙永交荐之,除河北转运判官。初更役书,司马光称其论议详尽,予之书曰:“足下在彼,朝廷无河北忧。”纯因建言:“河防旧隶转运,今乃领属都水外丞,计其决溢之变,前日不加多,今日不加少。然出财之司,则常忧费而缓不急;用财之官,则宁过计而无不及,不如使之归一。”后如其言。(选自《宋史·列传第八十九》,有删节)小题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事遂寝寝:平息?B.纯受诏推鞫鞫:审问?C.比来或徒隶觖望望:企望?D.请姑没其羡而释其人羡:盈余?小题2: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杜纯敢于仗义执言的一组是(&&)(3分)①狱治多相牵系,独两人无与? ②纯愤懑,陈书使者为讼冤?③是为名轻而实重也?&&&&&&&&④请姑没其羡而释其人?⑤足下在彼,朝廷无河北忧?&&⑥不如使之归一?A.①④⑤B.①③⑥C.②③⑥D.②④⑤?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杜纯为官能严于律己,在任泉州司法参军期间,虽然州中的官员私下里都与外国商人做生意,但他坚决不参与其中,而且从不向人标榜此事。?B.杜纯在奉旨查案时,由于惹恼了对他有提携之恩的王安石,随即免去了他的官职。王安石再次当政时又对他进行打击,将他贬为监池州酒。?C.杜纯主张办案一定要实事求是,千万不能牵强附会,更不能刑讯逼供。正是由于他据理力争,温泉矾储存的几百万斤矾才得以不化为土石。?D.杜纯认为京城人员复杂,允许告发理所当然。但由于告发之人往往出以私心,难免有不实之嫌,所以官府理应先查实案情,然后才能定罪。小题4:把原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纯愤懑,陈书使者为讼冤,咏得不坐。(4分) (2) 安石主韶,变其狱,免纯官。(3分) (3) 足下在彼,朝廷无河北忧。(3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 9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冯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杀北地都尉卯。上以胡寇为意,乃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其母倡也。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五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末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遂字王孙,亦奇士,与余善。(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良久飨:犒劳B.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谢:谢罪C.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坐:获罪,犯罪D.文吏以法绳之绳:捆绑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 冯唐以孝著② 以大中臣抚吴者为魏之私人B.① 乃复问唐曰②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C.①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②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D.① 委任而责成功② 蟹六跪而二螯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冯唐不仅有真知灼见,而且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批评最高统治者,是难得的令人折服的杰出之士。B.此文一笔两涉,冯唐之所以能显示自己品格的卓异,是因为遇到了“从善如流”的汉文帝。文章通过对话描写,再现了敢于直谏的良臣和勇于纳谏的贤君形象。C.冯唐虽然杰出,但仕途却大起大落,坎坷不平,最后连一个官职都保不住。唐代王勃也有“冯唐易老,李广准封”之叹。D.这段文字体现了司马迁一贯的风格:朴实的叙写,蕴蓄着强烈的爱憎之情;许多生动的心理描写,显示着强烈的文学性。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柳庆字更兴。解人也。五世祖恭,仕后赵,为河东郡守。父僧习,齐奉朝请。幼聪敏有气量,博涉群书,不为章句,好饮酒,闲于占对。年十三,因暴书,父僧习试令于杂赋集中取赋一篇千余言,诵之,庆立读三遍,便诵之,无所漏。大统十年,除尚书都兵郎中,并领记室。寻以本官领雍州别驾。广陵王元欣,魏之懿亲。其甥孟氏,屡为凶横。或有告其盗牛,庆捕得实,趣令就禁。孟氏殊无惧容,乃谓庆曰:“若加以桎梏,后独何以脱之?”欣亦遣使辩其无罪,孟氏由此益骄。庆乃大集僚吏,盛言孟氏倚权侵虐之状,言毕,令笞杀之。此后贵戚敛手。有胡家被劫,郡县按察,莫知贼所,邻近被囚者甚多。庆以贼是乌合,可以诈求之。乃做匿名书,多榜官门曰:“我等共劫胡家,徒侣混尽杂,终恐泄露。今欲首伏,惧不免诛。若听先首免罪,便欲来告。”庆乃复施免罪之牒。居三日,广陵王元欣家奴面缚自告牒下,因此尽获党与。庆之守正明察,皆此类也。每叹曰:“昔于公断狱无私,辟高门以待封。倘斯言有验,庆其庶几乎?”北周宇文泰尝怒安定国臣王茂,将杀之,而非其罪。朝臣咸知,而莫敢谏。庆乃进争之。宇文愈怒曰:“卿若明其无罪,亦须坐之。”乃执庆于前。庆辞气不挠,抗声曰:“窃闻君有不达者为不明,臣有不争者为不忠,庆谨竭愚诚,实不敢爱死,但惧公为不明之君耳。”周文乃悟而赦茂,已不及矣。周文黯然。明日,谓庆曰:“吾不用卿言,遂令王茂冤死。可赐茂家钱帛,以旌吾过。”(节选自《北史·列传第五十二》)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趣令就禁趣:立刻B.多榜官门曰榜:张贴C.实不敢爱死爱:吝惜D.以旌吾过旌:表彰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柳庆“守正明察”的一是&&&&&&&&&&&&&&&&&&(3分)①言毕,令笞杀之&&&&&&&&&&&&&&&&&&&&&&&&&&&&&& ②庆以贼是乌合,可以诈求之③庆乃复施免罪之牒&&&&&&&&&&&&&&&&&&&&&&&&&&&&&& ④倘斯言有验,庆其庶几乎⑤卿若明其无罪,亦须坐&&&&&&&&&&
⑥庆辞气不挠,抗声曰A.①②⑥B.②③⑤C.③④⑥D.①④⑤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柳庆幼时聪慧大度,背书过目不忘。他13岁时,趁着家里晒书,父亲让他从杂赋集中抽出一篇1000多字的文章,他读了3遍,就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B.柳庆惩治王亲国戚,毫不畏惧权贵。广陵王的外甥孟氏依仗权势,凶横强暴,偷盗别人家的牛还口出狂言。柳庆当众宣布了他的罪状,随即下令将孟氏打死。C.柳庆机智破获劫案,罪犯尽数落网。在破获胡家劫案的过程中,他亲自写了匿名信,张贴在官府门前,说如果先来自首的则可免罪,用这个方法捕获全部罪犯。D.柳庆朝堂冒死进谏,终为王茂洗冤。王茂无罪却要被北周宇文泰处死,朝臣中只有柳庆上朝为王茂争辩,终使宇文泰醒悟赦免了王茂,但此时王茂已经被处死了。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⑴孟氏殊无惧容,乃谓庆曰:“若加以桎梏,后独何以脱之?”⑵昔于公断狱无私,辟高门以待封。倘斯言有验,庆其庶几乎?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除中书舍人。选授御史,巡视中城,捕治吏部豪恶吏,获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辇下震悚。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忠贤诇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亦为雪涕。至则下诏狱酷讯。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诸人俱自诬服,光斗坐赃二万。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不下法司,诸人始悔失计。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光斗既死,赃犹未竟。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及忠贤定《三朝要典》,“移宫”一案以涟、光斗为罪魁,议开棺僇尸。有解之者,乃免。忠贤既诛,赠光斗右都御史,录其一子。已,再赠太子少保。福王时,追谥忠毅。(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二》)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除中书舍人除:拜官授职B.拟十一月二日上之拟:打算C.光斗坐赃二万坐:贪污,收受D.疏趣之趣:催促小题2:以下四组句子中,分别表现左光斗“嫉恶如仇”和“受人爱戴”的一组是(&&)(3分)A.①捕治吏部豪恶吏 ②辇下震悚B.①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 ②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C.①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 ②福王时,追谥忠毅D.①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 ②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左光斗在京城担任御史时,采取了治恶打假行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整个京城都为之震动惊悚。B.左光斗和杨涟谋划弹劾魏忠贤,结果被魏忠贤预先侦知后抢先下手,魏忠贤提前两天将两人免职。C.孙奇逢和鹿正认为左光斗有德于京城辖区人民,倡议凑集钱财帮助左光斗,但最终还是未能救出。D.左光斗死后,魏忠贤还对他的同族兄弟子侄进行了迫害;直到魏忠贤被杀后,朝廷才对左光斗平反昭雪。小题4:将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5分)(2)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5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翻译课文句子小题1: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指南录后序》)小题2: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五人墓碑记》)小题3: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五人墓碑记》)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2分,每小题3分)孟子见粱惠王①。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日‘何以利吾国?’大夫日‘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日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粱惠王日:“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日:&“无以异也。”日:“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魏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为死者一洗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孟子见齐宣王。王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答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答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乃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注】①梁惠王,即魏惠王,曾迁都大梁,所以魏国又称梁国。②梃,木棒。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夺不餍餍:满足B.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修:治理C.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挞:打击D.汤放桀放:流放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其无后乎②其皆出于此乎B.①为其像人而用之也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C.①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②具以沛公害报项王D.①然后乃入②蒙冲斗舰乃以千数小题3: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孟子仁政思想的一组是①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②以刃与政,有以异乎③始作俑者,其无后乎④省刑罚,薄税敛&&&⑤仁者无敌&&&⑥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A.①②⑤B.②③⑥C.①④⑤D.③④⑥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就危险了,并通过利害分析,进一步劝诫梁惠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不必谈利益。B.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子杀死入和用政治害死入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老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C.梁惠王想洗雪魏国的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并明确指出他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入侵之敌。D.文王方圆七十里的狩猎场,老百姓觉得小;宣王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百姓却认为大。孟子将两者对比,意在阐述与民同乐的思想。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3分)(2)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4分)(3)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3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小题。(12分)郭崇韬,代州雁门人也。为人明敏,以材干见称,庄宗为晋王,崇韬为中门使,甚见亲信。晋兵围张文礼于镇州,久不下,而定州王都引契丹入寇。崇韬曰:“契丹之来,非救文礼,为王都以利诱之耳。且晋新破梁军,宜乘已振之势,不可遽自退怯。”庄宗然之,果败契丹。庄宗即位,拜崇韬兵部尚书、枢密使。崇韬素廉,自从入洛,始受四方赂遗,故人子弟或以为言,崇韬曰:“吾位兼将相,禄赐巨万,岂少此邪?今藩镇诸侯,多为梁旧将,皆主上斩祛射钩注之人也。今一切拒之,岂无反侧?且藏于私家,何异公帑?”明年,天子有事南郊,乃悉献其所藏,以佐赏给。同光三年夏,霖雨不止。庄宗患宫中暑湿不可居,思得高楼避暑。乃遣宫苑使王允平营之。崇韬对曰:“陛下昔以天下为心,今以一身为意,艰难逸豫,为虑不同,其势自然也。愿陛下无忘创业之难。”庄宗默然。终遣允平起楼,崇韬果切谏。宦官曰:“崇韬之第,无异皇居,安知陛下之热!”由是谗间愈入。明年征蜀,议择大将。乃以继岌①为西南面行营都统,崇韬为招讨使,军政皆决崇韬。崇韬素嫉宦官。继岌监军李从袭等见崇韬专任军事,心已不平,思有以图之。庄宗闻破蜀,遣宦官向延嗣劳军,崇韬不郊迎。延嗣大怒,因与从袭等共构之。延嗣还,因言蜀之宝货皆入崇韬,且诬其有异志,将危魏王。庄宗怒,遣宦官马彦圭至蜀,视崇韬去就。马彦圭以告刘皇后,刘皇后教马彦圭矫诏魏王杀之。当崇韬用事,自宰相豆卢革、韦悦等皆倾附之,崇韬父讳弘,革等即因他事,奏改弘文馆为崇文馆。以其姓郭,因以为子仪之后,崇韬遂以为然,其伐蜀也,过子仪墓,下马号恸而去,闻者颇以为笑。然崇韬尽忠国家,有大略。其已破蜀,因遣使者以唐威德风谕南诏诸蛮,欲因以绥来之,可谓有志矣!——《晋书·郭崇韬传》注:继岌:即李继岌,是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太子,是刘皇后的亲生儿子,当时被封为魏王。小题1:下列各项中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以材干见称见:被B.崇韬之第,无异皇居第:等级C.因与从袭等共构之构:陷害D.崇韬遂以为然遂:于是,就小题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契丹来犯,郭崇韬认为应该乘士气高涨之机,主动迎战,庄宗采纳了他的建议,果然打败了契丹。B.庄宗建造高楼避暑,郭崇韬认为不能只图一个人享乐,力谏不可,宦官乘机在庄宗面前说他的坏话。C.向延嗣诬陷郭崇韬把蜀地的宝货据为己有,并有谋反的意图。庄宗对此大怒,就派马彦圭传圣旨处死了他。D.破蜀后,郭崇韬就派遣使者招抚南诏的少数民族,想借此安抚他们,使他们归顺,是个有远大志向的人。小题3:把文中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1)契丹之来,非救文礼,为王都以利诱之耳。(2)明年,天子有事南郊,乃悉献其所藏,以佐赏给。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张砺,字梦臣,磁州滏阳人也。砺幼嗜学,有文藻。在布衣时,或睹民间争竞,必为亲诣公府,辨其曲直,其负气也如此。唐同光初,擢进士第,寻拜左拾遗,直史馆。会郭崇韬伐蜀,奏请砺掌军书。蜀平,崇韬为魏王继岌所诛,时崇韬左右亲信皆惧祸奔逃,惟砺诣魏王府第,恸哭久之,时人皆服其高义。及魏王班师,砺从东归。至利州,会康延孝叛,回据汉州,圜奉魏王命,回军西讨延孝。时砺献谋于圜,请伏精兵于后,先以羸师诱之,圜深以为然。延孝本骁将也,任圜乃儒生也,延孝闻圜至,又睹其羸师,殊不介意,及战酣,圜发精兵以击之,延孝果败,遂擒之以归。是岁四月五日至凤翔,内官向延嗣奉庄宗命,令诛延孝。监军李延袭已闻洛中有变,故留延孝,且害任圜之功故也。圜未决,砺谓圜曰:“此贼构乱,遂致凯旋差晚,且明公血战擒贼,安得违诏养祸,是破槛放虎,自贻其咎也。公若不决,余自杀此贼。”任圜不得已,遂诛延孝。未几,父之妾卒。初,妾在世,砺以久侍先人,颇亦敬奉,诸幼子亦以祖母呼之。及卒,砺疑其事,询于同僚,未有以对,砺即托故归于滏阳,闲居三年,不行其服,论情制宜,识者韪之。高祖起于晋阳,唐末帝命赵延寿进讨,又命翰林学士和凝与延寿偕行。砺素轻凝,虑不能集事,因自请行,唐末帝慰而许之。及唐军败于团柏谷,与延寿俱陷于契丹,契丹以旧职縻之,累官至吏部尚书。会契丹主卒,永康王北去,萧翰自东京过常山,乃引铁骑围其第。时砺有疾,方伏枕,翰见砺责之曰:“尔言于先帝,云不得任蕃人作节度使,如此则社稷不永矣;又先帝来时,令我于汴州大内安下,尔言不可;又我为汴州节度使,尔在中书,何故行帖与我?”砺抗声而对,辞气不屈,翰遂锁砺而去。《辽史》:砺抗声曰:“此国家大体,安危所系,吾实言之。欲杀即杀,奚以锁为!”砺平生抱义怜才,急于奖拔,闻人之善必攘袂以称之,见人之贫,亦倒箧以济之,故死之日,中朝士大夫亦皆叹惜焉。          小题1: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唐同光初,擢进士第,寻拜左拾遗,直史馆。擢:选拔B.故留延孝,且害任圜之功故也。害:妨害,伤害C.不行其服,论情制宜,识者韪之。制:制定,决定D.契丹以旧职縻之,累官至吏部尚书。縻:束缚,小题2:“砺平生抱义怜才”下列材料说明砺“抱义”的一项是①惟砺诣魏王府第,恸哭久之②请伏精兵于后,先以羸师诱之,③砺以久侍先人,颇亦敬奉,诸幼子亦以祖母呼之。④砺素轻凝,虑不能集事,因自请行,⑤在布衣时,或睹民间争竞,必为亲诣公府,辨其曲直,⑥砺抗声而对,辞气不屈。A.②④⑤B.①②⑥C.③④⑤D.①③⑥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概括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张砺爱学习,有文采,唐同光初年进士及第,示做官的时候,有时看到百姓之间争辩不止,一定亲自去公府,争辩是非曲直。B.康延孝造反,跟随郭崇韬奉魏王命,掉头率军向西讨伐,出谋划策,利用敌人的麻痹思想,派发精锐的士兵来进攻对方,取得胜利。C.父亲的妾死了,砺犹豫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向同僚询问,没有人能回答,砺就找了个借口回到 ,闲居了三年。D.砺对国家大计一向坚持自己的操守,不赞同任用少数民族的人做节度使,也不赞同他们在皇宫内驻守;爱惜人才,急于做奖励和提拔的事。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⑴此贼构乱,遂致凯旋差晚,且明公血战擒贼,安得违诏养祸,是破槛放虎,自贻其咎也。(5分)⑵此国家大体,安危所系,吾实言之。欲杀即杀,奚以锁为?(5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以复加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