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幼儿园孩子的app适合学习哪些天文知识

威海市教育实验幼儿园
威海市教育实验幼儿园幼儿参观威海天文台
威海市教育实验
幼儿园幼儿参观威海天文台
为培养幼儿对天文知识的兴趣,逐步养成学习探索的习惯,3月2日上午,小海星班家委会组织幼儿参观威海天文台,进行天文科学知识教育并进行观测活动。
上午九点半,小海星班的40多名小朋友和家长,准时在山大威海分校大门口集合,在蓝袍大使的引领和讲解下,徒步参观游览了山大威海分校校园。孩子们排着整齐的队伍,高高兴兴地参观了风帆雕塑、图书馆等校园景观,认真听取蓝袍大使的讲解,在暖暖的阳光下感受山大浓浓的文化氛围。队伍来到校园北面的玛珈山下,孩子们兴致勃勃,一鼓作气登山海拔一百米的玛珈山。天文台工作人员带领孩子参观了大型活动星图,它像一幅可以转动的天空地图,标明了不同时间在各个方向的行星、恒星、星云、星团位置、名称、亮度。重点介绍了太阳系的成员,特别是8大行星。在天文台二楼,工作人员利用大型三球仪为孩子们讲解三球仪,使用机械联动装置,演示了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关系。孩子们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亲手使用口径30公分的折射望远镜观测太阳的颜色、黑子和日珥。家长们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当起了摄影师,用快门留住了孩子们的快乐时光。上午11点20分,参观游览活动顺利结束。
通过学习天文知识和参观天文台,增长了小朋友的见识,提高了小朋友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这是本学期家长委员会组织的活动之一,接下来还将利用周末等业余时间,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进一步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的联系和互动,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学心理学的人养小孩会有什么不同吗?
【李松蔚的回答(127票)】:
有很多不同的分支,我是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学习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童年经历和家庭环境方面的理论,说说我的看法。学习发展和教育心理学的人,看法可能又有所不同:
1,关于必须和不能做的:我认为得是一些久经检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才配得上「必须」和「不能」这么严重的字眼。朋友们,如果今天有这种教条还不为大众所知的话,请相信,心理学者是绝不会无视名利,只一味在小圈子内传播的!最有把握的教条早已在日常生活中深入人心:必须保障孩子的生理需求,不能虐待(注意是虐待而不是惩罚),不能抛弃,这些都与常识无异。
2,有的儿童心理学家整日观察儿童的行为,总结出一套规律。这些规律总体上经验性的成分居多,例如发现蹲下对孩子说话比站着说效果更好,近距离比远距离更好,有肢体接触比无肢体接触更好,之类。行为学家还会上升到理论思考的层面,比如应用行为的效果律,去设计强化和惩罚机制以塑造儿童的行为表现。这些想法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形成一些具有操作性的「方案」。现在也有很多儿童心理学家在研究层面上设计和检验这类方案,可能国外会更多一点。国内还是以抄为主。
3,这些方案的推广过程中,通常会有商业因素的参与,有时不免会有夸大和过度解释(起码在国内是这样)。但就它们的设计初衷,和经过实证检验的部分而言,都只能聚焦于即时行为的改变和优化(比如我刚学习过一套来自美国的类似于「如何让孩子学会在超市里守规矩」,「如何强化孩子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之类的行为方案,就很棒,以后有机会可以分享),减少养育过程中的冲突,提高家庭沟通的效率,等等,但不可能聚焦于「十年二十年后,这个孩子能否成功或幸福」。
4,为什么不可能?因为方法论远远没发展到那一步。二十年的纵向数据很难积累且不说,就算积累了也没法得出因果性的结论,因为混淆变量实在是……这个稍微受过科研训练的人都明白,一个孩子的成长要受到多少变量的影响?他小时候被骂,长大以后自卑。你就能说被骂导致自卑?
5,但现在很多父母的担心,恰恰是在于「十年二十年后」。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焦虑,我觉得一方面是来自于对自身成长经历的反思,发现如今的问题都来自于早年,说白了就是父母的错(请看豆瓣的)。很多心理治疗学派也从早年着眼,最突出的当属精神分析和家庭治疗,但还远不止这两家。说起来,这种思路从逻辑本身并没有错,毕竟说到底,现在的问题肯定和过去的经历有关。——但我要强调的是另一方面,很多人据此引申出一个推论,在我看来,这才是育儿经在今天大行其道的根源:既然我今天的问题源于当年父母的错,那么我作为父母只要不犯或少犯错,就能培养出一个没有或少有「问题」的——或者说,成功或幸福的——孩子来!
6,在我学习心理治疗之初,我也有过这样的想法,我也希望为将来的孩子创造更完善的成长环境。我估计这种想法也有不少同行有过。但是随着见到的越来越多,我开始迷惑:到底怎样的养育方式才是更好的?什么时候该接受,什么时候该拒绝?这个说要无条件积极关注,那个说边界要清晰,这个说要关注感受,那个要关注行为,都有道理,都拿得出实实在在的案例。然后聪明人说了,哪种说法都不能走极端,要找到一个折衷的平衡。好吧,但问题是这更难了!什么样才叫平衡?
7,后来我慢慢就不再思考这些问题,觉得很无所谓。一方面是理性思维告诉我:影响一个孩子成长的因素多得很,站在今天这个时间点上,我根本就没法预测她今后的走向。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我通过一些体验和学习,对自己认识得更透彻一些。我发现我之所以想要为孩子创造一个所谓的,更好的环境,其实更多是为了我自己。这种追求的本质还是把孩子当做一个实现自我的工具。
嗯,我好像一直在跑题。现在说回来,心理学的知识背景肯定可以给育儿一些指导,比如前面说的,在即时行为的的改变上提供经验性的参考(不能保证一定适用),又或者,对孩子的某些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更早期的识别。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好处之外,心理学工作者在育儿方面最大的优势,可能就在于「不会被任何育儿经唬住」了。因为我们很清楚那些东西是怎么写出来的……也知道它们距离真正的科学结论还有多远……这份淡定会让我教养孩子更自由,更轻松,这在我看来特别宝贵。而且这份淡定是学不来的。即便看了这篇答案的你们,也不见得愿意或者能够做到这种淡定。
说说我的孩子吧。我家闺女现在一岁半,目前看来性格相当顽劣,黏人又怕生,又任性,稍不顺意就咔咔大闹,人送外号「咔咔公主」,从来没有对任何除了吃以外的事物表现出特别的专注和兴趣……但是我和孩子妈妈都很淡定。我们有时会宠着她,只是因为我们发自内心地不想看到她失望,而不是因为育儿经说「无条件积极关注」,也有时会拒绝她,只是因为我们能力有限,没法满足她的需要,而不是因为育儿经说要「设置合理的边界」。我们带她去过婴儿游泳,去过早教班,也只是为了尝试一些新活动,而不是因为育儿经说「有助于智力开发」,她不感兴趣,然后我们就退出了。我们也会累也会烦,也会让她受委屈受惊吓。当然,我们心疼她的感受,所以我们也会道歉。
我们不觉得这家伙会表现出什么不一样……前面也说了,她性格不怎么好,也丝毫没有早慧的征兆,学会说话走路都偏晚。同月龄的小孩都会背唐诗了,这位姑娘还停留在叠音词的地步,估计将来学习也就那样吧。反正清华北大我也都见识过了,也不需要她再考一次……她跟我俩的关系很好,这倒是比别的小孩稍微明显些,有个什么好东西都记得给我俩吃(没人教她),常对我们搞一些恶作剧也不害怕,如果是我们跟她商量事情她也会比较合作。但这也没什么,因为迟早也是要叛逆,要分开的。总体上就是没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小不点一个,优点和缺点都不少,肯定会有很多她自己的问题(没法预测是什么),免不了要吃苦也免不了要难过,很可能也会在豆瓣上哭诉,是父母祸害了她……但是我想这也没办法吧,如果这些发生了,那这就是她的生活,而且谁说这样的生活不可以?
硬要说有什么不一样的话,在大部分的年轻父母都孜孜以求孩子成长得「不一样」的今天,这种平凡的小姑娘反倒是真的「不一样」吧。不过这些其实真的都很无所谓啊。我要说的就是这些。
【程毅南的回答(25票)】:
发展心理学很厚一本书,我也不能把整本书都抄上来,捡最重要的仔细说吧:
要与小孩讲道理
1. 什么是讲道理?
所谓的讲道理,就是对小孩讲清楚,为什么能做某件事,为什么要做某件事,为什么不能做某件事。
举个例子:
XXX,为什么要抢妹妹玩具?你已经有玩具了,为什么要拿妹妹的?妹妹的玩具好你很想要啊?那为什么不求妹妹借给你?抢别人东西是不是坏孩子?你不要做坏孩子对不对?快去跟妹妹说对不起,然后问妹妹能不能把玩具借给你玩一会儿,快去。
2. 讲什么样的道理?
很简单,大到孝敬父母、与人为善这种大道理,小到上厕所要洗手、别人给糖要说谢谢、踩了别人脚要说对不起这种小道理,任何你觉得使小孩“成为一个好孩子”需要记住并且执行的东西,都叫道理,都可以跟小孩讲。具体什么样的孩子叫“好孩子”,这个没有一定之规,每个父母自己标准不一样,自然最后教出来的孩子就不一样,性格、行为准则什么的都不一样。性格也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也没有说谦让就一定好强势就一定不好。
3. 为什么要讲道理?
建立行为规范和自控能力。刚刚具有活动能力的小孩其实没什么章法,不懂得控制自己的行为,也不知道该按照什么规则行动。能不能打人,能不能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这些都要你去教他,不断去规范他,让他渐渐成为一个遵守一般道德与纪律的人。当然,简单的打骂也可以起到令行禁止的作用,但就好比你把一个罪犯关到监狱里,他不能作奸犯科,放出来了之后呢?他自己管不住自己,就还可能犯罪。同样的,道理的申明,有利于建立小孩自己的行为规范,增强他自己的自控能力,这样你不管着他、不盯着他的时候,他也知道该“听话”,知道先做完作业再玩。知道什么叫“省心”吗?这就是省心。为自主能力奠基。一个孩子有想法,会思考,有强自理能力、自主能力,以至于以后的自立,这些都离不开他自己的素质和准则,有了这些基础才能有上层建筑。基础是什么?就是小时候父母对你说的道理。遇到一件事,该怎么做,能怎么做,我要怎么做,这样的后果是什么,这些东西,最初都来自于你父母从小告诉你的“要与人为善”、“要和小朋友分享”、“错了要说对不起”、“要诚实”这些东西。就算是美国人,在孩子小的时候也都在跟孩子讲各种道理(“Be a good boy / nice girl!”),这样的好处是,你讲道理讲到十来岁,很多事儿就不用管了,该放就可以放了。但一点道理都不讲,从小就一味的放任自流,这并不能培养小孩的独立精神,这只能让他们更放荡、更没有章法,当然,如果你管这叫独立,fine,随你便,要不是怕他们危害社会我连“傻逼”都不屑说。
4. 怎么讲道理?
既然是道理,就一定要稳定。今天你告诉小孩不能闯红灯,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然后第二天你自己带着孩子闯红灯,然后跟他说,抓紧时间该闯就闯。那小孩子会问了,是守法重要还是自己的30秒时间重要?这时候你就不好说了。因为小孩子自我判断能力其实很差,需要你帮助他建立一些简单的判断标准,如果你总是变来变去的,小孩子自己会很混乱,不知道做什么好,因此可能就会暴躁(靠,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到底什么行?)、懦弱(我到底该做什么呀……)、胆太肥(什么规则,狗屁啦!)或者胆太小(爸爸妈妈会怎么说,好怕怕啊……)。要守信用。不能今天说考了100分给奖励,明天真考了100分又抠门什么奖励都不给。这样小孩会认为,你制定的道理和规则没有用,不信任你,渐渐就不会听你的了,以后你再怎么打、再怎么骂,这层信任没有了,就再也不管事了。
与奖惩结合。一般来说,物质刺激结合精神说服,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如果一个孩子在做一件事的过程中得到奖励,他也会慢慢自己说服自己,这样做是对的。当然,奖励不能太多,惩罚也不能太重,这会让他们觉得,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奖励/逃避惩罚,而不是为了遵守规矩、“做个好人”。所以奖励要适当,惩罚也要适当。重视交流。很多父母惩罚或禁止某些行为之后,默认孩子已经明白了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其实很多时候孩子不理解。这时候你就要主动去问:你知道妈妈/爸爸为什么这么做吗?做父母的一定要多听小孩子说,多听他们怎么想,必要的时候跟他们商量一起来确定什么是“道理”、怎样做才是对的。需要明白的是,孩子有孩子要做的事,大人也有大人要做的事,必要的时候,做父母的是需要给孩子做让步。孩子越大,越要重视交流和沟通。你是在讲道理,不是在独裁(虽然早期看起来是这样)
建议关注微博 杭之冯玥是我的小伙伴()。他是体坛周报的足球记者,杭之是他的女儿。他在我眼里看来是很成功的父亲(当然,我母亲也很成功,但她不发微博,哈哈)。他女儿刚幼儿园毕业,平时会发很多和他女儿相关的、有趣的生活趣事上来,有的很温馨有的很搞笑,但基本上都是有效沟通的典范。妈妈的微博()我没太关注(因为本来是为了看足球微博关注的爸爸),大家有兴趣也可以加一下。我嘛,只推荐自己确定好的,嘿嘿
【心晴的回答(4票)】:
我是心理学本科,考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在学校是专职心理老师,刚毕业时教过5年政治,当过2年班主任。自己有一个三周半的孩子。
自己有了小孩之后,我和其他家长的不同在于:
1.对他人教养小孩的态度和方式意见超多:小孩在哭闹,我妈吓唬小孩子:"再哭,你妈妈就不要你了!",我很生气地说,你这样会破坏他和妈妈的关系,以后会很粘妈妈,不要让他感到恐惧啊!我妈表示很疑惑,以前我不就这么带你的嘛。
甚至连其他人的小孩也要管,吃酒席的时候一个朋友的孩子,到处乱跑乱跳,我朋友很生气的把小孩抓回来,屁股一顿揍,还连打带骂。我马上表示,你这样打他会听吗?朋友说,大部分时候还是不会听,但偶尔还是有效的。然后我就开始blablabla……
2.会不自觉地把小孩子当成实验研究对象。碰到新生儿总想在他耳边打指响测试听力正不正常。看到安静的小孩就想了解他的父母、近亲的性格特点(我发现小孩有很明显的天生的倾向性,我自己对害羞心理很感兴趣,下学期准备在学校心理社团开班一个“害羞研修班”)。会自以为是的写自己的育儿经。
3.被逼无奈的装“育儿专家”。因为很多人都会觉得我有专业背景,肯定是个育儿专家。实际上我以前对小孩真的一点兴趣都没有,但为了符合别人的期许,我只能经常装“专家”,尽量不露破绽。不过这装的过程也让我成长了很多。
4.当然,我真的比一般人更会教养小孩,但是真心比不过我老婆,所有的小孩就是更喜欢她,一个神经大条毫无专业可言的妈妈,至于原因不详,没仔细研究,也想不明白。
5.对于市面上的育儿经,只能作为参考,地区文化差异,个体差异都很大,批判的接受。总之,教养小孩,我能做到说得比唱的好听。
【郭子毅的回答(7票)】:
【曹梦迪的回答(2票)】:
1. 养小孩本来就是一门学问,但是不是说不学这门学问你就养不了小孩。类似于竞走也是一门学问,但是不是说不学就不会走路。
2. 学心理学到理解心理学到能学以致用的差距是很大的。大学学的课程你自己现在能记住几成呢?心理学毕业的学生也一样,能记住两成就不错了。
3. 心理学毕业生真正厉害的,更多是采用正确的方法预防和纠正孩子的严重问题。比如迪堡大学的Matthew J. Hertenstein教授利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早期发现并纠正了孩子的疑似自闭症倾向。
【匿名用户的回答(3票)】:
实在是想认真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育儿太重要,决定一个人的一生。
两种人可以教育好孩子,一个是最上这种,精通心理学。一个是一无所知者。
追求民主人权的人说白了是追求两点,自由、平等。如果能把自己的追求,转换成自己的所作所为,自由平等必然实现。也就是说,给予自己的孩子自由、平等。
能做到自由平等的前提是爱。这里说的爱,是我爱你希望你开心快乐。并不是说,我爱你,你要按照我说的来。
也就是说,育儿的两个基本态度,爱和自由。有那么一句话,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们愉快。
TBBT是电视,并不能做生活的实例,心理学的分支很多,认知实验派对精神分析一无所知是常有的事情,Leonard的妈妈的设定有bug,Leonard从小被她拿来做脑电分析,所以她是认知实验派,当然专业称呼不是这个。但是Leonard的妈妈有对Penny的经历大加分析,这是精神分析派的做法,如果她是精神分析派,是必然不会把Leonard养成这样的,所以说这里是有个bug。
心理学还有一个流派是行为主义,行为主义的做法参见巴普洛夫的那条听到铃声就分泌唾沫的狗,这种塑形方法,见效快实用。缺点逆本性,好好的一条见了食物流口水的狗训练成了听到铃声流口水的奇葩。
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喊,无为而治。大概两千年后,这也还是只能作为想法。
无为而治,顺应本性。小孩子有小孩子的性格,哭闹,不讲道理,由他闹去,过了那个阶段自然好了。大概我们都听过这种说法,小时候越顽皮的小孩,长大越有出息。从小乖乖的,大了反而容易出问题,依赖心重,没法好好找对象。
逆推一下,原因很明显。小时候乖,是乖乖的大人会喜欢,这种小孩的自尊低,不认可自己的本性,过分顾虑其他,长大一事无成也是正常。小时候顽皮的小孩,知道自己不管怎样都会被喜欢,自信高自尊,长大大有所为。
如果用树做比喻的话,小时候乖的小孩,根基薄弱,小时候胡闹的,根正稳妥。
人之初,性非善也非恶,人的性格都是经历决定。一般一个人的父母怎样对一个小孩,别人也就怎样对他。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做坏事的人,大都有悲惨的经历。
小孩成长过程中最大的伤害是抛弃,我每次看到留守儿童就各种不安,等到这一代的小孩长大,出现再多问题,都不足为奇。寅吃卯粮必然会付出代价,愚蠢的为了高的GDP的代价就是一代人。我认识的好多人因为各种原因由爷爷奶奶养大,这些小孩平常看起来再正常,到了找对象的时候,迟迟找不到对象,就开始表现出各种问题了。
另外一大伤害就是忽视,孩子多的时候,或者父母贪玩出轨,所有对孩子的忽视行为,在孩子将来的人生中必然出现大的问题。
说来谈恋爱的态度倒是父母育儿的最好的试纸,只要一个人能够很容易的爱上一个人,然后顺利的结婚生子,父母育儿必然是没问题的。如果总是换对象,小三,出轨,必然是成长过程中,父母有问题。
关于说一无所知的人,我爸妈的典型的一无所知,对我姐弟的养育都算成功,饿了给吃的,渴了给喝的,求抱抱的时候给抱抱。对我们的学习也没一定的要求,都是你们自己看着学就行。我姐已结婚,我弟研究生在读有稳定的女朋友。
我是悲剧的老二,被忽视长大,处于无男友,学心理学自救的途中。
答的跑题了,所以可耻的匿了吧,这是不自信和自尊低的表现。
【蓝枫铭的回答(1票)】:
成长是个人的事儿,父母只是起着建议指导作用。
孩子有幸跟优秀的爸或妈是一个性格或爱好,会自然从爸妈身上学,爸妈自然授之;
孩子正好跟爸妈都不在一条线上,监督之、建议之、鼓励之,然后顺其自然之。
成长就像一只爬山虎,学心理学的正像给爬山虎治病的医生。
爬山虎若一心向往阳光,医生也会像常人一般鼓励之、赞美之,纵有一身医术却又奈何;爬山虎若一心倾于空气、生活的美好,自然顺之。身已定,纵有一房大补特补之品,往好之,往坏之?只最坏之情况,医生之用方见功效,及早扶正之。
好的爸妈和好的基因,都是天生的。只不要阻挡爬山虎获得阳光、向往阳光,最重要。
【苏亮亮的回答(2票)】:
又一次感到是一群不懂心理学的人在胡扯。如果我是工业心理学方向、社会心理学方向、纯认知心理学方向,是的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我知道一些,英文文献看过几十篇,但那又怎样,我还是不能真正理解发展心理学,哪怕是最基础的皮亚杰理论。课本是个很神奇的存在,一页一理论,一章一领域,一本一方向,大牛们毕生研究才提出一些发展理论,写了几本专著,难道我只是上了一门发展心理学的课程,去幼儿园做了一些很水的实验就能在将来对自己孩子的成长有多么大的积极影响了么。最容易出现,也是我最担心的,自撰一良方,服之,zu。
心理学给我们最多的是更好的了解自己,首先提高了我们的思辨能力,逻辑严密性,其次我们是实证的科学研究,就算是儿童,我们也可以有不同实验范式去做:习惯化,延迟满足,数字线等等
我最近两个科研项目都是儿童发展的,每周都要跑幼儿园,我感受最深的是:我现在能够接受班里的各种孩子,不管他们多么淘气,或者多么abnormal,我知道他们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回到问题,市面上有很多有关儿童成长的书、资料,对于这些我就直接说,当自己的孩子表现得还好时,没有必要(没有处于正态分布6个标准差之外),并且最好不要做,否则会造成很大的期望效应。如果孩子某天不怎么在状态地做了一下智力测试,结果Z是负数(离差智商:以Z分数来计算,Z等于0代表平均水平;这里用Z,是因为不同的离差智力量表所使用的标准差是不同的,有的是15,有的是16),于是你就会处处觉得自己孩子智力abnormal了。
学心理的会不会遵循一些理论或者原则去教孩子,肯定会。但是否有效另当别论。
我们发展心理学老师给我们讲的更多是人生价值,科学研究实质的问题,其中会说到很多那些成人看起来不能理解的儿童世界,举一个简单例子:上幼儿园的儿童,他们经常会“拿”别人的东西,并且他们并不认为这是偷。 最近一直在关注anger类的儿童(anger气质,或者anger state)的一些行为特定,认知偏向,系里面一位老师发的一篇JECP文章中的研究使用"空间注意线索范式"发现anger儿童对奖励线索有一种注意偏向;其实anger的人有很多优点:对目标执着追求,不易受挫折影响等等。。通过读这一系列研究我对儿童表现出的anger有了新的认识。也许将来我还会希望我的孩子属于high anger 气质的。如果是心理学专业的可以谷歌一下(Anger and selective attention to rewardand punishment in children
效果得看你学的是否到位。具体的我前面已经说了,一门课,一本书,几篇文献的作用很微弱。
另外,把孩子送到好的幼儿园,多参加幼儿园的讲座对教育很有帮助。在这里我黑一下杭州某一幼儿园,在课上老师是有多大的火可以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小马(一个在最后一排的小男生做操不是太好)。我们科研项目的幼儿园基本上是杭州最好的幼儿园(不是刚才那个),他们的老师不只是理论精通,并且在实际教学中有丰富的经验。曾看到一个班主任在和一位做儿童数字能力的研二的学姐在聊现有教育中儿童数字能力的教学!!!搞研究的再牛逼,也没有在一线的工作人员牛逼。。。这个幼儿园儿童的发展要比被黑的幼儿园儿童的发展提前至少两年(我专门比较过两者的差别)这里可能会混淆一些东西,能来前一个幼儿园的基本是都是学校教授的孩子。家长们的作用也很大,不能单从幼儿园来说。
如果是心理学专业的,上面说的难免有不严谨的地方,求多指教;
如果不是,那记住"我刚才说的都是错的,理论不等于实践,理论不可能包含所有"。
【ELLEN的回答(0票)】:
说有什么特别方法那倒不见得。
最多的一点应该是用小孩做实验,哈哈~ 就是重复发展心理学上很多经典的实验,比如关于客体永久性等等~
【顾涛的回答(0票)】:
该怎么养就怎么养
知乎用户的回答(127票):
酱油一瓶,表示,心理学的重点不应该先是去治疗别人剖析别人。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习心理的人的优势应该在完善自身,知道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知道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知道常人眼里的“不正常”都是事出有因的,一个对自己对他人较为宽容的人,对孩子一定也是宽容的。
孩子老吃手,那是因为他这个年龄需要,孩子学脏话,那是因为他发现了语言的力量等等,
可以说,学习过这些知识的人,或许更能理解孩子,更能为孩子的行为找到理由,而不是一昧的说不行!不准!
这样亲子关系也会有很好的链接。和谐的家庭氛围正是养成孩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
不一定要专业的吧,心理学不过是门学科,是一类知识,任何人了解过相关内容都能学到适合自己的东西,毕竟除了专门的学者,我们普通大众都是希望学以致用,何必拘于专业不专业呢。你想要了解孩子,让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自然会愿意去了解一下这方面的内容,看得多了你也可以是半个专家,懂得适合自己孩子的理论。
而研究变态心理学的人,如果没有孩子,在这方面的知识未必比你多。
【张蔚的回答(0票)】:
我只能说,像我这样不懂心理学的,越看我越SA了,不知如何是好了,不过期待李松蔚的「如何让孩子学会在超市里守规矩」,「如何强化孩子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之类的行为方案!
【何盼的回答(0票)】:
向往自由,逆风成长
【贺梓的回答(0票)】:
学心理学与不学心理学的养小孩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区别,因为心理学的分支很多,能够影响到育儿的是极少一部分。如果职业上聚焦在儿童这里的话再去做父母肯能能比一般的父母要多一些经验,避免掉一些错误。。。学心理学的最大优势是有了去了解孩子的准备和心态
【崔劲辉的回答(0票)】:
我大学学的是心理学,但很是马马虎虎。但想想有了孩子这两年来,还是用上了不少知识的。
1.懂得尊重孩子的“习性”,比如孩子有一段时间会把所有能够着的东西往嘴里塞,奶奶会以不卫生,流口水,不淑女……等种种理由把东西从孩子嘴里夺走。但是我知道孩子在这一段就是这样的,这是天性,心理学上管这个阶段叫“口唇期”,所以我和老太太说明孩子的欲求应当满足,注意把一些危险不卫生的东西远离她,代之以其它的物件就好了。
2、知道把孩子当做孩子。这一条和上一条类似,其本意是了解并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会抱怨自己的孩子“不懂事”,“不乖”,不自觉地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几岁的孩子。我大多数时候是平常心而已(其实有时也绷不住),简单说,尊重客观规律,把孩子当做孩子嘛。
3、能接受一些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市面上那些书啊,网上流传的各种经验啊,好多稀里马虎的东西,如果能有点知识基础,也就能加以甄别地取为己用。我犯过一个错误,是孩子刚出生的时候,网上流传美国人的育儿方法,说孩子哭不能去抱,因为这会让孩子形成一个模式,“哭了就得抱我”,好吧,这符合行为主义的理论。孩子刚出满月吧,有一次我和老婆就忍心让孩子哭了得3,5分钟,她越哭越厉害,哭到差点背气,看我们的眼神也越来越急切,渴望……我们最终作罢。后来我觉得,这个方法是错的,因为孩子不会言语,哭是她在表达欲求,与外界沟通最主要的方式。怎么可以对她不理不睬呢?
4、其实还有一点我觉得很重要:我自己从很小就生活在一个不健康的家庭环境里,我用了很多年解开自己的心结,努力让自己变得温暖,自信起来。我的女儿快两岁了,在这将近两年的时间里,我对她有过一些不好的情绪和行为。但大体还好——如果没有学过心理学,养育她,照顾她,和她交流,建立亲密关系……对我必然是一系列难以克服的问题。
我想对于那些比较健康积极的家长来说也是这样的:心理学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理解,悦纳自己的孩子(也包括身边的其他人),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理解,悦纳自己。自己修炼变得积极健康,你就是孩子的阳光和微风。
【匿名用户的回答(0票)】:
最大的不同就是逮到一下小孩,就研究一下他的行为是不是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无意中形成一种考究癖。。。
【陈微的回答(0票)】:
理论不等于实践
【LIVI Zhang的回答(0票)】:
我觉得会吧,毕竟你学过相关知识,懂一些理论,会不自觉的把他运用到生活中。
【婵婵的回答(0票)】:
我不是学心理学的,也很遗憾自己没有学这个专业。我利用业余时间读过一点心理学的书,但和专业人士相比差得十万八千里。但我之所以敢在一番思考后回答这个问题,实在是就养育小孩,我有许多话想说。我归纳我来答这题的两个目的,一是,对题目进行回答。二是,详细论述我对目前排名第一的答案的不赞同和对排名第二的答案的赞同。
学心理学的人养育小孩的典型例子,可以参考刘未鹏前段时间在微博中推荐的一本书《0-6岁A+育儿法》。这本书是一位有心理学背景的妈妈写的,结合了专业知识和实际的育儿经验,是目前市面上比较少见的一类育儿书。
但是,如果大而化之地问学心理学的人养育小孩子有什么不同,我觉得没有什么质的不同,怎样养育小孩子完全看你个人对教育持怎样的观点以及采取怎样的行动。你的专业背景只是在塑造你的观点上提供了较明显的倾向性,但无论你持有怎样的观点,你的行动又是另外一码事。一对父母完全可以说不出来任何育儿经,但养育了较为成功的孩子。一对父母(不管其中之一是不是学心理学的)也可以在育儿方面夸夸其谈,但行动起来却南辕北辙,使孩子无所适从。从这个角度来说,学心理学的人养育孩子反而更应该谨慎,不要因为具备比一般的父母更多的专业知识,就觉得自己一定能看得更透彻。
的答案来自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他写得非常平实易懂,这个是一定得赞同的。
的答案我在看到前半段的时候很是赞同,忍不住点了赞同,但后来以他的女儿为例子进行论证时,我觉得他在育儿上陷入了一种无为主义,我就无法赞同了。
在我开始接触各种育儿经时,我最早了解并认可的就是童年经历对孩子一生有着无可比拟的影响,(这个好像是佛罗伊德学派的观点?不好意思,班门弄斧了。)这个观点之于我来说,就是为孩子从婴儿到幼儿再到少儿尽可能创造更好的环境,以使他的未来可能更好。我这样的想法,正是 所指的那个推论:"在我看来,这才是育儿经在今天大行其道的根源:既然我今天的问题源于当年父母的错,那么我作为父母只要不犯或少犯错,就能培养出一个没有或少有「问题」的——或者说,成功或幸福的——孩子来!"
我初看这个推论,感觉我就是这样的,狠狠地自我反省了一下。但是接下来几段看过来,我释然了。首先,父母想要培养一个成功或幸福的孩子而做到不犯错和少犯错,这是一种很积极的育儿心态,说明父母至少在养育一个好孩子上在采取行动。至于孩子未来是不是真的能如父母所愿成功或者幸福,那得看父母给予孩子的爱是否带有强烈的功利心,孩子未来的际遇和孩子的资质。
父母尽所有的能力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环境,不仅仅是物质环境,更是良好的精神环境,本身也是在考验父母自身的境界。如果不从功利的角度想要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那么这个更好的环境也一定是有利于父母的,这是双赢的过程。
父母爱孩子不是爱孩子的未来,而是为了爱他而爱他。但为了爱他就会希望他好,一辈子都好,当然就会忍不住替他操心十年后二十年后的发展,我相信每对父母都不会回避这种对孩子未来的预期和设想。这也是如今育儿经大行其道的原因,所谓未雨绸缪,正是父母基于对孩子未来的期待在当下展开的行动。
正如我们生活中经历的每一件事都有一个无法预期的结果,这个结果会在这件事情发生的过程受到各种无法预知的因素的影响,只是养育孩子历经的时间更长更久需要更多耐心而已。所谓尽人事而听天命,父母是无法控制孩子18岁后的具体走向的,但父母可以控制在这18年间可能给孩子怎样的环境和怎样的影响。所以,无为而治的育儿观真的只适合80年代及之前那些封闭、忙碌、可能饭都吃不上的父母。
其实许多育儿书里提到的父母对孩子童年的影响,强调的都是父母给予孩子的品德塑造方面的影响,而并非知识的积累有多深。当孩子还不到三岁时,应该忌讳给他的性格下一个武断的认识。再一个把他和同龄宝宝相比时,也不应该是比较背了几首唐诗,是否上过早教班,是否过去更多的地方,而是观察他对唐诗的理解,对早教中心各门课程的接触程度,和对新鲜地方的接受程度,并分析他为什么会这样。是父母的一些言语和管教方式导致他如此,还是他的资质愚钝或聪慧。然后根据分析的结果不断修正父母的养育方式。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这个不一样不是父母刻意追求的结果,而是孩子的天性就不一样,如果说有一些孩子越成长越趋同,那只能说他们有同类的父母。
现在许多人一提到养育孩子就会说,我就希望他这样无忧无虑,也不想过多勉强他,希望他一辈子这样开开心心。问题是,在父母的呵护下可以如此,离开父母之后还能如此么?为了让离开父母后的孩子享受真正的自由,父母要做的就是采取更理性更科学的方式使孩子变得更优秀。
有的人又说了,我不想让我的孩子多优秀,有吃有喝充实就够了。但这真是一个高标准啊。事实上就普通人来说(不包括权贵 ),不在通往优秀的路上努力,想要有吃有喝又充实可真不容易。父母要做的并不是对孩子说:孩子,你将来必须要成为马云那么成功的企业家啊。而是告诉孩子,你看有一个企业家,他叫马云,你可以向他学习。至于孩子是不是能成为马云,那真不是父母要操心的问题。
育儿的最高境界如许多人所说,给孩子尊重和自由。但忘了加一点,一定要避免功利心。为避免功利心,养育孩子要设一个心理下限,即我觉得我已经尽力了,但孩子实在资质平庸,他的未来可能真不会什么大的成绩,那也没有关系,只要孩子心理健康能独立养活自己就成。如果这个心理下限都做不到,对于身体正常的孩子,我相信一定是父母的教育出了问题。而上限是无限,由孩子自己去开拓。
我以前是完全相信后天教育论的,但是现在也相信基因遗传对孩子的影响。所以,我以为当父母觉得孩子的脾气很奇怪时,先要考虑遗传因素,再考虑是谁平时跟他接触最多,他在模仿谁的价值观。
许多育儿书里的条条框框都在尽量书写完美,但是,作为读者,并不是去迷失在条条框框里,而在阅读每一段时进行自我反省,哪些需要改正,哪些可以继续坚持,用完美的标准激励自己接近完美。当然,绝对没有父母可以做到完美。这既是在学习育儿之道,也是在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从育儿书里读出成就的人,一定会是好父母。
【Millie Ma的回答(0票)】:
本科有心理学双学位,当然跟心理学专业没法比。但是学完以后就不想(或者说不敢)养小孩了,觉得父母在养育过程中稍微做错一点,带来的改变都有可能伴随孩子一生。。
【沈勇的回答(0票)】:
我和老婆,都是心理学专业的,也都系统学习过发展心理学。我以前上学的时候,也经常观察我的心理学老师们是如何教育他们的孩子的。现在自己做父母了有了一些亲身体会,分享给大家。
1.有心理学背景,最大的好处是你不会盲从,有基本的判断能力!
比如我们去体验早教班,工作人员会说,你家宝宝,这个方面的发展落后了,那个方面需要重点加强。我估计这招对一般的家长都挺有用的(看到可爱的宝宝,你愿意给孩子最好的)
如果你学习过心理学,你会明白,首先每个宝宝都有发展差异,也有各自的气质类型(是气质,不是血型。这个确实是天生的,对比一下你就会发现)。所以你首先需要接受你家宝宝的特点,而不是去和别人家的盲目攀比。所以当我们听到早教保有这样说法,我们就会放弃这家早教中心,因为我们自身有判断能力。
2.我们也会主动学习的育儿方面的知识。一方面,现代的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的快,所以平时肯定需要多多学习。另一方面,以前上学时候更多是给予理论上知识而非实际操作,这是两种知识体系。所以我们有价值观之后,还需要去学习最新的操作经验和知识。这个和普通的家长应该是一样的。
3.你会发现自己和孩子是一起成长,从个人的行为习惯到心理能量。学习心理学,可能会让你更加敏感,更加积极主动去接受这种变化。所以我一直认为,孩子确实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珍宝。他们是无条件爱你们,无条件依赖父母们 。心理学家会告知你,爱的能力和依赖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请牢记一点,当你付出的爱的时候,你也收获满满的幸福。而这些在当今的社会显得更难能可贵。积极主动为你的孩子去改变自己,无条件去爱你的孩子,将是你身为父母最大的收获。
4.在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困难,孩子也是如此。实际上,宝宝的成长过程的本身就是人类克服种种困难的纪录片。所以我经常感叹小朋友的神奇能力,突然开始走路,开始说话,开始使用工具。这些事情要让机器人完成何其困难。在当父母的过程,每个月似乎都会有焦虑的问题,我们特别着急希望有一个完美的宝宝,没有任何问题要去解决。而宝宝目前这些问题,恰恰是他正在学习和努力的过程。比如现在让你去学习开飞机,你能一次成功吗?所有的失败和挫折都是为了明天的成功。这是我和朋友们分享最多的心得,不要太心急,给你家宝宝再多一点耐心,相信他有能力能处理好这些事情。我们人类是如此的神奇!
5. 我从我的老师们获得最大启示,顺其自然,是最好的办法。 这大概是东方特独哲学思想。顺其自然,不是放纵,不是无负责。而且尊重孩子的客观发展所需,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性,从小平等对待每个孩子。
我认为,孩子的问题大多数都不是问题,是他自身发展的过程而已。另外还有不好习惯或者脾气,大多是家长的自身的问题。想要一个好宝宝,所有要自己做一个好家长。
别总是严格要求你家宝宝,而放纵你自己的行为。
第一次在zhihu写这么多东西,有点乱七八糟,大家随便看看就好。
【Moxos Yuri的回答(0票)】:
电脑高手装的系统有什么不同?
【李印的回答(0票)】:
我觉得肯定不会比同等素质(学历,收入,教养)的家里有明显的差别,有没有劣势还得两说……地图炮一点,我认识的无数心理系出身的人自己就有非常明显的性格缺陷和心理疾病……
【靳晓楠的回答(3票)】:
我举个大家都看得到的折叠区范例吧:
《生活大爆炸》中的Leonard Hofstadter,
他老妈是资深心理学家,
而莱纳德从小的各种阴影以及他老妈与Sheldon之间的珠联璧合,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参考案例~(^_^
&&&&&本文固定链接:
【上一篇】
【下一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最新日志热评日志随机日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适合幼儿园孩子的app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