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宁县网上追逃名单早胜中学九七届初三五班同学名单

九七届毕业生名单
&&|&&|&&|&&|&&|&&|&&|&&|&&|&
您现在的位置:&&>>&&>>&&>>&文章正文
九七届毕业生名单
&&&热&&&&&★★★
【字体: 】
九七届毕业生名单
作者:办公室&&&&文章来源:办公室&&&&点击数:4667&&&&更新时间:&&&&
1997届(1994级)
任课教师合影
班主任合影
一班(班主任:赵呈现)
王& 爽& 张& 昂& 李文明& 王& 军& 吕& 楠& 王& 鑫& 李晓鹄邢& 涛& 冷& 毳& 周& 游& 宋& 聪& 丁& 一& 薛& 铠& 王& 鹏高& 山& 程志鹏& 王& 慧& 巩& 婷& 郑& 超& 董& 晶& 贾& 岩代& 颖& 薛松卿& 朱& 岩& 林& 聪& 尚& 萍& 从& 伟& 王& 松张& 涛& 付& 琳& 王& 峰& 孙玉纯& 彭& 涛& 吴& 波& 李& 柯马永恒& 孔祥宝& 陈& 楠& 王天哲& 周琰俅& 张& 千& 李& 朋张& 鹏& 张& 帅& 孟令昌& 刘& 华& 姜& 敏& 张小奇& 李& 晶韩& 冰& 贾少华& 周长青& 黄文博& 高& 超& 孔德军& 刘& 慧夏蝉娟& 侯& 涛& 丁汉青& 郝文博& 王萌琦& 鲍建磊& 韩& 波周& 丹& 孙& 科& 张& 辉& 张文娟& 郝文硕& 王& 乐& 孔& 彬孔& 赞& 周& 娜& 刘& 芳& 李文祥& 张鲁峰& 韩大政& 李兴勇孔德辉& 李& 虎& 周& 游&&&&&&&&&&&&&&&&&&&&&&&&&&&&&&&&
二班(班主任:李会)
王& 暄& 张道建& 孟& 娟& 刘明庆& 孔德光& 李淑芳& 侯& 芳邓玲玲& 袁甜甜& 魏& 巍& 石& 欣& 王& 浩& 谢隆艳& 李现龙蔡& 萌& 亓仲鑫& 姜丽丽& 薄婷婷& 杨& 柳& 焦丽娜& 吴& 勇邢& 丽& 孔& 宁& 于& 路& 邱& 伟& 李& 倩& 井娓妮& 仝& 鑫 陈& 舒& 屈志强& 颜& 瑞& 徐呈亮& 徐& 晶& 邱启鹏& 张& 扬卞西燕& 于& 娜& 周& 炎& 张& 宏& 杭怀刚& 马& 骏& 席& 晶李& 茜& 王& 坦& 刘& 斌& 钱& 艺& 付向振& 于春燕& 李哲楠赵海燕& 李文娟& 杨敬志& 任& 义& 孔& 浩& 尹& 超& 韩文举张& 红& 李& 雯& 蔡文君& 李& 娟& 蒋伟希& 王& 芳& 吴& 宪邵宁佳& 张& 萌& 张永元& 孔凡敏& 王蓓蓓& 付向艳& 陈& 勇房兆远& 周素羽& 李淋淑& 王洪梅& 郑爱民& 刘& 斌& 刘胜军樊岩生& 侯俊峰& 杜玉峰& 苑& 波&&&&&&&&&&&&&&&&&&&&&&&&
三班(班主任:赵汉全)
刘& 鑫& 吴& 蕾& 张& 晓& 李树远& 董玉佩& 张& 静& 王琳琳段媛媛& 赵& 冉& 李& 苓& 杨& 鹏& 刘庆彬& 周& 倩& 顾& 鹏赵& 丽& 张& 鑫& 秦& 伟& 周生钱& 柳& 静& 吴& 鹏& 刘& 松 孟& 磊& 王宪龙& 刘& 坦& 陈& 甜& 吴& 帅& 秦婷婷& 刘大林温& 欣& 胡& 波& 高& 洁& 姚& 娜& 姬永珍& 张& 鹏& i志斌姚文明& 项树洋& 王冬梅& 韩& 丽& 田& 青& 张& 艳& 张& 宁司& 平& 孙晓颖& 焦& 珊& 张& 凯& 薄秋珍& 代& 鹏& 赵绪福靳& 波& 常& 军& 李凡磊& 刘& 建& 陈佰意& 韩& 伟& 宗& 宵 宋& 伟& 姜& 涛& 刘& 检& 杭怀琴& 尹明达& 彭宪水& 刘颜艳赵& 锋& 宋邑章& 邵& 冰& 罗& 力& 顾士娜& 石文明& 孟& 静张小明& 赵& 政& 渠& 丰& 姚继强&&&&&&&&&&&&&&&&&&&&&&&&
四班(班主任:邵德生)
马瑞娟& 杨& 迪& 杨洪志& 姜& 迪& 绪& 慧& 焦婷婷& 李& 猛王五辈& 葛令娟& 王静璇& 王小燕& 陈晓花& 许& 静& 孟祥丽罗灿灿& 孔& 磊& 周& 猛& 李& 凯& 齐亚飞& 冯连振& 杨& 琳孟& 娜& 史& 维& 孔& 明& 王金田& 尹& 强& 贾丽丽& 冯& 昆刘& 波& 李& 政& 李蓓蓓& 李& 贝& 王& 锋& 苗雨沛& 肖丽敏谢彬彬& 王鹏飞& 何媛媛& 孔德洋& 陈& 蓓& 韩& 冰& 徐培燕李& 冰& 邵& 丽& 李& 婷& 李永歌& 韩媛媛& 张& 伟& 高& 庸许& 艳& 王小辉& 王& 冰& 张萌萌& 杨祥华& 时& 光& 刘& 爽魏丽娜& 王德文& 徐英泽& 边& 华& 路& 进& 马& 良& 孔& 雁陈& 娜& 宋云峰& 王新周& 冯& 彬& 梁建波& 卢& 涛& 顾丽丽侯亚伟& 闫& 莉& 荆春鹏& 孙蕊蕊& 张& 鹏& 姜& 廷& 蔡书真韩崇庆& 陈宝磊& 张& 伟&&&&&&&&&&&&&&&&&&&&&&&&&&&&&&&&
五班(班主任:洪其雪)
杨& 扬& 李永丽& 邢大义& 张& 静& 卢春亮& 刘& 勇& 李兴隆董哲毅& 周& 鹏& 赵& 娜& 王& 卓& 钟& 迪& 李& 涛& 姬文静曹& 猛& 卢洪涛& 赵& 卓& 刘& 龙& 曹& 阳& 孔& 超& 张& 波刘& 斌& 张& 林& 赵& 丽& 孙延翠& 韩夫林& 王延森& 田& 楠甘信波& 王& 磊& 孟令宝& 孙& 楠& 孙& 琰& 徐& 晋& 李亚苗景& 彬& 郑丽君& 惠建军& 王& 明& 张& 雷& 赵& 猛& 许& 猛贾& 涛& 柴& 青& 王& 倩& 马晓宁& 仲& 永& 郭丹丹& 宋冬华王伟伟& 李& 莉& 李& 枪& 李& 伟& 刘& 芳& 盛& 红& 裴& 磊任& 远& 舒明辉& 孙& 彬& 孟& 征& 梁& 冰& 孙& 超& 金广阳刘& 勇& 鲍海燕& 王& 东& 李& 林& 张& 岩& 赵& 猛& 杨& 帆刘& 洋& 卢茂英& 张荣荣& 郭& 芬& 董& 庆& 孟& 翔&&&&&&&&
六班(班主任:张传良)
赵广宁& 孟祥国& 胡& 珊& 刘& 锋& 商晓宁& 张泰岩& 林& 倩王祥金& 李& 燕& 张凤伟& 白& 洵& 刘& 楠& 王& 虎& 张& 语石永信& 马元志& 李& 慧& 张& 潭& 赵& 妍& 张文娟& 杜& 娟朱中婷& 岳& 力& 吴昌栋& 郭& 君& 朱宁宁& 王慧卿& 孔& 洵黄亚男& 宋& 宁& 韩明浩& 赵& 强& 宋& 建& 邱& 雨& 刘& 超张& 毅& 李丹丹& 徐& 密& 王德华& 王& 彤& 赵春梅& 王& 彪段静文& 张亚松& 张& 托& 徐& 聪& 刘& 波& 陈& 猛& 时& 磊袁志勇& 蔡& 力& 张& 岩& 张会丽& 刘& 楠& 刘& 明& 赵& 娟李洋洋& 孟& 娜& 滕晓菡& 周新力& 李& 丽& 李& 真& 刘& 锋田佰良& 米绍霞& 陈& 辉& 徐艳艳& 聂晓莉& 杨& 晶& 齐& 娟
七班(班主任:付守华)
何& 苗& 姜海龙& 李& 森& 兰& 浩& 韦& 彬& 陈& 娟& 孟& 磊许& 倩& 张& 科& 孙& 振& 丰& 超& 王& 磊& 刘& 灿& 胡& 文孙明璐& 刘& 林& 龚丽华& 孟& 新& 侯& 敏& 倪& 磊& 刘& 涛赵阳阳& 赵& 静& 李& 鹏& 苗& 欣& 王& 波& 郑晓丽& 来& 媛王& 霞& 黄& 松& 赵& 昂& 梁晓东& 王& 震& 孟凡红& 杜明惠王& 慧& 张会慧& 王玉腾& 张灿辉& 解& 丹& 秦洋洋& 王克菲董& 坤& 王洁茹& 李玉朋& 杜志强& 王理想& 叶& 勇& 李宋宪董& 磊& 郑& 娜& 徐& 宁& 李& 林& 王& 佟& 徐海江& 邱会娟赵璐璐& 陈凤伟& 杜永康& 孙& 剑& 韦& 巍& 杨& 岩& 李晓琳刘& 彬& 高& 飞& 汤& 伟& 李& 妮& 李& 伟& 张& 晶& 张红钰蒋君红& 朱成新& 曹胜男& 苗& 路& 刘茂才& 巩& 晶&&&&&&&&
八班(班主任:曾庆波)
王& 斌& 陈娟娟& 周永晓& 赵& 楠& 徐凌翔& 宁& 非& 董慧慧曹亚莉& 田& 鹏& 马& 楠& 季现忠& 王栋栋& 王& 军& 徐& 刚张& 莹& 赵& 娜& 刘& 涛& 李志军& 许& 鼎& 王秋阳& 王晓霖王庆芳& 李& 柯& 王亚东& 潘玉箫& 林& 森& 王媛媛& 刘& 冲徐& 丽& 张洪南& 张亚娟& 王& 磊& 李曙光& 王占军& 张志鑫李& 慧& 冯& 鑫& 刘& 然& 李亚南& 张洪涛& 刑& 政& 王文波潘艳春& 李& 强& 孔甜甜& 侯卫国& 宋宏伟& 杨鲁邹& 孔德波陈圆圆& 张& 艳& 陈& 辉& 李& 涛& 狄& 野& 胡海燕&&米& 洋马琳琳& 吴& 晨& 吕& 赛& 李& 婷& 顾丽华& 全园园& 冯丽娟韩& 梅& 孟祥国& 赵& 海& &&&&&&&&&&&&&&&&&&&&&&&&&&&&&&&&&&&&&&&&&&&&&
九班(班主任:徐杰)
孟& 震& 孟蕾蕾& 刘凤景& 李& 畅& 卢& 波& 高& 莉& 秦& 超 刘& 帅& 王廷廷& 吴& 康& 薛& 帅& 王& 飞& 张& 文& 张& 磊蔡佳辰& 李& 波& 孟令焕& 张& 朋& 金亚娟& 姜& 菲& 司& 可王兴旺& 庄& 鹏& 彭& 涛& 连& 璐& 周& 恩& 梁晓明& 孔& 蒙秦波涛& 付& 强& 辛& 斌& 来& 磊& 付民兰& 闫& 齐& 刘& 丹刘& 倩& 杨翠美& 金& 婷& 李& 然& 刘& 涛& 谢传立& 胡明澈王& 晔& 徐呈涛& 尹& 璐& 孙统一& 李& 新& 王& 婷& 周书家韩& 娜& 平春阳& 陈丽娜& 陈& 文& 秦显洋& 黄& 琦& 孟祥龙黄春麟& 张& 炎& 王& 莹& 祝乾亮& 刘& 莹& 于& 欣& 朱金花孟鲁安& 陈& 宁& 王呈云& 李计村& 刘海波& 孙广星& 卞& 静张宏艳& 朱& 雷& 薛维真& 陈& 杨& 李& 翠& 张& 静& 杨& 萧 冯& 琪& 王& 东& 卞& 腾& 张海鹏& 冯军剑& 贾广磊& 蔡& 恒王兴旺& 姜& 菲&&&&&&&&&&&&&&&&&&&&&&&&&&&&&&&&&&&&&&&
十班(班主任:吕凤岐)
常& 成& 梁国栋& 周& 媛& 肖玉芬& 商& 艳& 陈亚伟& 刘& 健吴现锋& 程子兵& 宗& 伟& 张& 亮& 李& 淼& 张亚军& 王& 志李& 莹& 韩文建& 陈海麟& 王& 栋& 张念龙& 刘& 旋& 刘& 朋 宋萌萌& 刘& 健& 许& 磊& 邱& 琛& 高& 伟& 张文莉& 张祥华付& 震& 史兴奎& 朱& 萌& 王& 宁& 韩& 波& 邢连斌& 王& 伟 王钦佩& 门荣辉& 周& 敏& 冯海涛& 吴& 川& 刘新迎& 张浩然张广利& 王& 明& 向& 飞& 王加朋& 张& 慧& 孙& 逊& 李& 猛李& 超& 王& 强&&姜平会& 王& 林& 来存厚& 刁凤菊& 张& 鹤倪清华& 孟& 坤& 李& 慧& 张& 璀& 李& 康& 孙& 伟& 顾& 文李永英& 刘进宽& 孟& 然& 陈& 勇& 朱路青& 孟& 文& 王& 浩罗& 建& 刘& 明& 何& 康& 田& 飞& 周& 翔& 孙齐鸿& 孙& 钊
甲1班(班主任:韩宗宝)
王志勇& 来佑花& 肖仲静 &白金成 &刘& 涛 &吕翠平 &孟媛媛李宗芳 &孔祥艳&&秦贞光& 秦咸静 &刘倩倩 &陈三甫 &刘祥淳党& 国& 冯计乐& 王& 健& 闵新华& 殷宪勇& 付& 磊& 杨& 凤汤克军& 孙晋强& 张丽娟& 张士勇& 徐香杭& 刘& 娟& 董& 静孟建华& 李& 猛& 秦咸波& 张仲刚& 吕广霞& 周& 艳& 陶& 政陈凡涛& 郑福星& 魏灿军& 丁汝梅& 潘玉栋 &赵璐璐& 于& 华王玉龙& 张志霞& 岳& 强& 王延金& 褚& 坤 &赵静静& 徐爱国周华伟& 郑春红& 李英峰& 吴& 霖& 汤& 敏& 陈& 军& 张国锋任艳艳& 程广兰& 赵& 兵& 秦大伟& 董红艳 &郝玉清& 刘& 义李& 滨& 郑召瑞& 张& 超& 李长梅& 曲姝环& 崔连菊& 冯& 磊张& 凡& 郝海龙& 周晓培& 赵& 勇& 马晓雪& 秦& 峰& 赵& 澎王文婷& 孔召辉& 刘& 慧&&&&&&&&&&&&&&&&&&&&&&&&&&&&&&&&
甲2班(班主任:李万宝)
姜传军 &孟媛媛& 华& 昆& 郑新丽& 宋& 杨& 郑茂霞& 乔& 勃付& 静& 党召柱& 刘令富& 王祥夫& 马& 燕& 代& 兵& 贾善科赵爱华 &李亚龙& 王广芹& 孟& 愚& 陈庆旺& 邵光见& 赵大军孟& 凯& 王& 勇& 杨& 秋& 唐恭霜& 徐& 磊& 刘爱芹& 罗宗玉党亚军& 曹& 蕾& 侯慧慧& 王召伟& 孙广喜& 李& 来& 付庆福孔祥辉& 孟令海& 张延峰& 赵& 欣& 杨敏敏& 侯建云& 赵长林王& 涛& 赵守芳& 路长青& 王& 伟& 来存霞& 胡庆巧& 徐& 婷殷& 超& 孔& 涛& 殷& 浩& 段一恒& 沈& 敏& 王& 南& 林则奇任& 妍& 陈文娟& 牛晓丽& 张& 甜& 田& 勇& 齐俊东& 秦& 波田& 冰& 张晓磊& 张& 超& 孔琳琳& 王翠玲& 李长友& 张洪超武广明& 杨& 峰& 刘& 猛& 王红霞& 王& 琦& 申艳玲& 杨国翠董& 峰& 周& 磊& 吴晓晨& &&&&&&&&&&&&&&&&&&&&&&&&&&&&&&
甲3班(班主任:余广学)
秦佑莲& 常& 宽& 周秀云& 曹其军& 赵& 波& 彭志勇& 来存香秦& 涛& 程希广& 刘博士& 周卫国& 陈福清& 徐文艳& 来立志丁朝娥& 赵& 聪& 张& 丽& 曾召芹& 许洪平& 韩以磊& 王& 峰孟凡会& 陈国梁& 孙莎莎& 徐& 伟& 蒋化刚& 冯连岱& 彭& 娟王永恒& 姜传香& 赵红波& 宗& 伟& 黄成风& 孙& 会& 孙& 伟王成玲& 孙高原& 杭丽丽& 郑智育& 仲志文& 刘绪芹& 张& 伟刘& 莉& 史明珠& 谢祥波& 薛& 洋& 王志远& 巩旭军& 苗桂芹田庆云& 张& 莉& 孙文艳& 马& 艳& 王俊新& 刘宁义& 赵& 辉曹& 领& 冯& 灿& 葛& 丽& 胡默然& 崔连猛& 魏春辉& 徐瑞霖刘广伟& 孙& 雨& 杨& 峰& 郑& 伟& 秦士成& 谢& 会& 孔令爽顾丽丽& 邢祥龙& 宋& 霞& 李庆茹& 张& 会& 王婷婷& 李广国赵兴存& 魏利霞& 孔& 聪&&&&& &&&&&&&&&&&&&&&&&&&&&&&&&&
文章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站公告 |我是九七届护理二班的,班主任姓_通许卫校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994贴子:
我是九七届护理二班的,班主任姓
我是九七届护理二班的,班主任姓李,好怀念同学们,我是,我的电话是 ,那位同学看到了请与我联系,郭娜我好想你。
@倩衍 @梦似梦非夢
樊。。。 hi我张艺霖 夏...
她姓黄 得了乳腺癌提前...
有没有九五一班的,同学们
内&&容: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小密初中九七届同学聚会筹备信息速递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小密初中九七届同学聚会筹备信息速递
上传于||文档简介
&&同​学​聚​会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转载]宁县名人
元附马征西大元帅刘昺
  刘昺(年),宁州安定(今宁县南义)人,元代功臣,睿宗(成吉思汗四子拖雷)时,备受赏识,招赘东宫蒲察二公主,命佩索鞑,成为皇帝的信臣。太宗时,任征西都督大元帅,全权处理西征事宜。世祖朝,坐镇宁州,靖夷安边,任庆环宁原达鲁花赤(掌握地方军政大权的总管)。在民族歧视十分严重的元代,刘昺官运亨通,地位显贵,在汉族士子中是鲜见的。
  刘昺,少怀壮志,关心国事,金贞祜年间(年),接受京兆尹孙公聘任,与之经常讨论朝中大事。孙公很赏识他,知道其将来必为国之栋梁,就把女儿嫁给她,不久,孙公被朝廷免了职,刘昺的妻子也死了。
  金、元激战时,刘昺正在河南一带奔走。睿宗挥师攻打江苏、河南,和金国的哈丹部战于三峰,结果,哈丹战死,河南平定。刘昺随河南从事龚忠一起投到睿宗麾下。当时,元军烧杀抢掠,无所不为。刘昺犯颜上策,托病求归。睿宗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认为他胆识过人。于是给他封官授爵,并且把二公主蒲察氏嫁给他。不久,跟随睿宗回到京城,又让他佩索鞑,做了宿卫皇宫的侍卫。
  太宗(成吉思汗三子窝阔台)立,王公大臣屡次在太宗面前赞扬刘昺的计谋。1235年,元军分三路攻打南宋,太宗派遣太子润端率军进攻陕西、四川等地,刘昺随往。临行前,太宗把西征大事全部托付于他,并嘱咐太子要言听计从。做了西征大都督元帅的刘昺,对部队管束极严。西征大军所到之处,军纪严明,秋毫无犯。6月,太子率兵攻打陇右重镇——石门关,接连好几天攻不下来。攻克后,太子迁怒于那些跟随宋军拼命抵抗的官民,打算把他们全部锁进关内杀死。刘昺进谏说:“抗拒者,臣也;从命者,民也。官民不分,一概加戮,彼何辜焉”。又劝诫太子说:“时之隆替,天之气运也,兵之精勇,上之心膂也。未闻以心膂而能敌天之气运者”。太子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释放了被抓的全部官民。1236年兵临四川,攻城略地十分困难,太子下令:“馘虏焚屋,不如令者,尽其罪”。刘昺率兵出战,发现两个读书人只烧了自家的房屋,却不忍心割下自己的耳朵。太子看到后,觉得十分奇怪,问刘昺。他回答说:“臣观二人,举止非常。臣问之,果儒也,故释之”。太子详细地询问他们,情况正象刘昺所说得那样。于是就让他们两人做了刘昺的左右从事。刘昺帮助元朝统治者调整了统治策略,任用南宋降将和汉族地方阶级武装,重用汉人、儒士,因此,秦、蜀皆平。
  世祖朝,刘昺担任庆环宁原达鲁花赤,坐镇宁州。时值天旱,他大赦囚犯,让他们恳雍疏,濬川泽,浚沟洫,大兴水利,并亲自到州南四十里的水波湫神庙祈雨,上天感动而应验。因此,宁州百姓赞颂他为“再造之天”。此外,庆环宁原之地,和少数民族毗邻。刘昺克服民族歧视,维护民族团结,使民族关系融洽,人民安居乐业。
  刘昺死后,葬于今宁县南义乡马户刘家村外,其陵俗称“附马墓”。他一生功勋卓著,德被梓里。在元泰定二年(1325年),宁州知府王某曾为之撰刻“刘公碑”一面,详细记载了他生前的文治武功。其事迹不载于《元史》,乃是元朝最高统治集团势力彼此消长和族分四等的民族歧视政策所致。但是,他的千秋功德永远被宁县人民所铭记。
直臣良吏朵儿赤
  朵儿赤,宁州西夏党项族人。元世祖忽必烈时,曾任中兴路新民总管,由于功绩显著,先后升任潼川府尹,云南廉访副使、廉访使,他爱抚士民,发展生产,和好少数民族,算得上一名开明的直臣良吏。
  少年时代的朵儿赤聪明过人,已显示出同龄人少有的才华。元世祖听说之后,遂召见朵儿赤问道:“我听说你能说会道,很有才华,是吗?”朵儿赤答道:“您圣明仁智,这五湖四海的臣民都清楚。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国之君,应该亲近君子,远离小人。从古到今因亲近小人而失国者是很多的啊!”元世祖深深为朵儿赤的言论所打动,认为朵儿赤的话与自已的思想不谋而合。元世祖认准了朵儿赤是个有用之才,想举用他,问朵儿赤想做什么样的官?朵儿赤答道:“西夏一带的土地向来贫瘠广袤,十之有九未能开垦。现在人口在增加,兵士在增多,为何不进行屯田开荒呢?”。于是,元世祖授朵儿赤为中兴路新民总管,以督开荒。朵儿赤上任后,召募强壮劳力垦田,又堵塞黄河九口,开三流。三年后,粮食增加,风气顿变,人人相亲。世祖大悦,又升朵儿赤为潼川府尹,他注意务实,发展生产,很有成绩。
  后来,因与云南一带少数民族关系难以处理,元世祖又任朵儿赤为云南廉访使。当时,云南一带,荆夷与南蛮相仇杀,这样的事本属民族纠纷,但一些贪官受到贿赂,假奏蛮情,并带大兵绞杀无辜人民。朵儿赤看到这种情况,十分气愤,当即上奏皇帝,辩明事非,才避免了事态恶化。
  在朵儿赤任云南廉访使的时候,还有一桩事情。当时行省丞相贴木迭儿贪暴至极,把国法当儿戏,他罗织安抚使法花鲁丁的罪名,企图以强权把法花鲁丁处以极刑。朵儿赤知道后,对贴木迭儿说:“生杀之权,本出于天子,你以天子臣,任操生杀之权,想干什么?小民犯事都要按律审理,何况朝廷的大臣呢!”贴木迭儿听后,释放了法花鲁丁。
  虽然在当时的社会里,朵儿赤也有他的阶级局限性,但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官吏,处处能想到人民,为人民办事,还算得上一个好官吏,受到人民的尊敬和怀念也属必然。
吕经一门三进士
  吕经,字道夫,宁州(今宁县)人。生于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卒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幼时,家境贫寒,以樵采养母。有一天,吕经挑着柴禾回家。看见路上有一块黄金,于是放下挑子,守金待主。天色将晚时,有一人恸哭而来,寻找遗金,吕经问明情况后还给金子。失者感激不尽,要分给他一半黄金,被他婉言谢绝。吕经品德高尚,勤奋好学。弘治十四年(1501)中举,正德三年(1508年)中进士,后授礼科给事中,官至右副都御史。
  正德九年,他以乾清宫之灾,上疏朝廷,指出当时统治集团内部的义子、番僧、边帅给国家造成的危害,提出革除弊政,杜绝乱源的主张,升为礼科都给事中。接着他复上言,批评指责马昂的妹妹被选入宫一事,并弹劾4名最贪暴的地方大僚,被权奸陷害,遂贬为蒲州同知。不久,又因得罪了宦官黄玉,被诬劾入狱。
  明世宗即位,嘉靖改元,吕经以忠直守正仍复吏科。不久,被提拔为山东参政,以擒暴乱首领王堂得嘉靖帝钦赏金币,连续升为四川按察使,云南布政使。嘉靖十三年(1534年)升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辽东。在此期间,革除旧制,削减军队余丁,回收军马草地,以减轻人民负担。具体做法是将原供养一个军士收三丁的赋税供给削减为一丁,并将原拨给每匹军马50亩牧草地收归地方,还派兵修筑长城。由于操之过急,督促过当,激起了军队的不满,终于酿成一场兵乱。乱兵殴官吏,毁府门,烧均徭册籍,并于幽室中搜得吕经,毁其衣冠,囚之都司署内。这时,监军的宦宫王纯又借此给吕经编造了11条罪状,上奏朝廷,吕经被捕下狱,流放茂州。后九庙告成,诏释家居,教子撰书,著述多种。嘉靖二十三年十月(1544年)病卒,年69岁。穆宗即位,诏复右副都御史。
  吕颛,字幼通,号定原,吕经之侄。约弘治末年至隆庆初年(年)在世。幼失恃,随伯父读书于京师,正德十四年解元,嘉靖二年进士。授户部主事,改刑部员外朗。审冤察案,多平反,升朗中,出为卫辉府,调东昌府。时馆陶、武城二处遭大水淹没,即为民请赈。修补河决,以工给粮,堤固人安,两全其美,进为易州兵备副使,不久改任四川参政,转云南左布政使,后以应天府尹辞归。作梦宾书院于州城东郊,教子、著书。家居21年,而当事者交章力荐,值隆庆改元,以病去世,进阶中奉大夫正治聊。著有《仕进录》、《诸子说括》、《定原集》等10多部书行于世。
  吕颙,字幼诚,号芹谷,吕经子,大约正德初年至历万初年(年)在世。学问宏博,才器老成。嘉靖元年举人,十七年进士,授北部主事,调河南通判,迁庐州同知,升南京刑部郎中,转襄阳知府。在任知府期间,汉水大涨,淹城几尽,率吏民救援。水退移,移治邓州,并监省试。所任多有治声。后调归,有《诸书释义》、《芹谷集》等著作传世。
清官廉吏贾瓘
  明代天顺至嘉靖年间,宦官专权,朋党相争,豪吏暴敛,巧取豪夺,百姓苦不堪言。当时,担任四川按察司副使的贾瓘,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深受当地百姓的拥戴和称赞。
  贾瓘,字佝玉,号午山,宁州修果里(今宁县良平贾家)人。贾瓘出身显贵,父亲贾让曾任南京户部主事,后封为承德郎;母亲穆氏封为四品太安夫人。
  贾瓘兄弟六人,都取得了功名。瓘,自幼爱好读书,天资聪慧,才思敏捷,过目成诵,父母兄长都很宠爱。
  弘治二年(1490年),贾瓘参加会试中进士,初任南京户部主事,后又继任广平、开封、徽州知府。任职期间,他严于律己,勤于公务,清政廉明,明武宗皇帝下诏赞赏他:“业绩广大,功德崇高”,封他为承德员外郎,妻子朱氏被封为五品安夫人。平阳府一带贪官横行,百姓怨声载道,朝廷又将他调到平阳府担任知府。他严惩贪官豪吏,扶贫济困,兴办实业,经10多年治理,平阳府百姓安居乐业。
  正德五年(1510年)十月,贾瓘被任命为四川按察司副使。到任后,他立即整顿军队,屯积粮草,训练士兵,积极安抚少数民族,亲自带领官兵加固城墙关隘,修补盔甲兵器,使西南边防得到进一步巩固。他与四川巡抚通力合作,共同管理地方诉讼案件,除暴安良,政绩显著,被朝廷加封为四川兵备道按察使,兼任平戎总督。
  正德八年(1513年),羌戎部族首领带头反叛朝廷,攻城掠地,拦杀商贾,祸害百姓。危急时刻,贾瓘接受朝廷任命,亲自率兵平息了叛乱。明武宗朱厚照在位末期,刘瑾专权,败坏朝纲,阴谋拉拢贾瓘反叛朝廷,他不为所动,多次怒斥、揭发刘瑾罪行。为此,刘瑾千方百计排斥和迫害贾瓘,他不得不弃官还乡。回家时,随身携带的只有几件旧衣服和一箱书籍,送行的官员和百姓看到这种情景,无不为之感动。
  贾瓘晚年简居乡里,为人谦和,耕读为乐。其高雅风范,至今为乡人和后辈敬重。
监察御史周斯盛
  周斯盛,字子才,号际岩,宁州新华周家人。嘉靖三年至隆庆三年(年)在世。其祖父周达,以岁贡任四川井研知县,升西京户部员外。父周逢吉,曾任雄县县丞。
  斯盛14岁补弟子员,嘉靖二十二年举人,三十二年(1553年)进士。初授行人,继选四川道监察御史。后巡按辽东有功,改按浙江。转又督学山西。嘉靖四十三年朝觐,调为参议,抚备云朔。升岢岚兵备副使,戍边有功。以丧亲家居,适值饥荒,族人流离,出俸金购粮以安之。隆庆三年冬病逝,年45岁。
道光严师刘奕煜
  刘奕煜,字黎轩,宁县早胜人,生于清乾隆后期。嘉庆三年(1798年),戊午科举人。嘉庆六年(1801年)辛酉恩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堂馆吉士,三年后提升为翰林院编修。他通览古典,博学多才,书法译文颇有造诣,很快成为当时翰林院出类拔萃的名流学士,经常参朝议政。他的才华深受嘉庆皇帝赏识,20多岁时就被赐为皇太子旻宁(即后来的道光帝)的侍读,成为道光帝的启蒙恩师。
  刘奕煜在毓庆宫书房侍读的日子里,决心以培育治理天下的明君为己任,精心讲解,全力伴读。主要传授《朱子家训》、《庭训格言》、《四书》、《书经》、《圣谕广训》、《御批通鉴辑览》等。指导皇太子习字作文,严格要求,一丝不苟。
  有一次,旻宁因贪玩功课不熟,被刘奕煜严厉斥责,恰好嘉庆帝身着便服到毓庆宫书房察看太子学业。见此情形,嘉庆帝心里很不高兴。他沉着脸进入书房,质问刘奕煜,“为什么斥责太子?”
  刘奕煜看见皇上驾临,立即拜伏在地,跪禀道:“太子近日贪玩,学业不佳,因此臣责问了几句。”
  嘉庆帝说:“我的后代,仍然是上天的子孙。学的好就是圣明的君王,学不好也是皇上。你为什么这样没有礼数,因这么一件小事而训斥太子?”
  刘奕煜不卑不亢地说:“自古以来,太子都会称王,但是贤明和昏庸却有很大差别。比如尧舜心系百姓,勤于治国,百姓受到很大益处;桀纣荒淫误国,使百姓深受祸害,最终导致国家灭亡。如果现在不从严要求皇太子,那就是我这个做老师的过失呀!”
  嘉庆帝边听边点头称是,逐渐转怒为喜,称赞他言之有理,忠心可嘉。此后,刘奕煜教授太子更加精心。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八月,嘉庆帝在热河避暑山庄驾崩,爱新觉罗旻宁即位,改年号为道光。
  道光帝对刘奕煜十分器重,任他为河南、江西道监察御史,后又提升为户科掌印给事中,兵科给事中(隶属都察院),成为当朝显赫的治国要员。
  刘奕煜刚正不阿,清正廉明。任职期间,他一连收到两封家书,得知庆阳各州、县发生罕见的灾荒,田禾无收,饥民载道,逃荒乞讨者不计其数。他再三思考,书写奏折,将这一情况呈报皇上。
  道光帝知悉后,亲自下旨,命令户部发放数万银两救济灾民。但当时朝廷腐败,官吏贪污之风盛行,救灾银两却被级级折扣,层层贪污,到民间已不足半数,仍不能解决百姓的困难。
  家乡的百姓又将这一情况写信反映给刘奕煜,他立即奏明皇上,皇上就命都察院级级追查,上上下下弹劾处理了不少贪官污吏,追回了银两,在全国引起很大震动。但刘奕煜却因此得罪了不少官吏,许多人对他恨之入骨,蓄意谋害他。
  有一次,他被一奸佞之臣请去赴宴,过后一百零三天突然暴病死亡。噩耗传进皇宫,道光帝也禁不住痛哭流涕。为了表彰刘奕煜的功德,道光帝下旨,命朝野大祭厚葬,并在其故居宁县早胜镇修府、造祠,建造堂墓,工程历时三年之久。堂墓建成后,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
  刘奕煜安葬之后,道光帝为了安抚恩师的在天之灵,全部豁免了宁州自嘉庆末年至道光五年所欠钱粮税款。
草莽英雄邵三纲
  清光绪初年,宁县东区石鼓乡庄子洼大户邵门二房头生下一子,重约八斤,哭若雷吼,声似洪钟,豹子环眼,两耳冲天。自幼顽皮好动,常搅得邻里鸡犬不宁。年方二八就长成一脸络腮胡须,耳孔有毛旋拧而出,四季坦胸露肚,路见不平,挺身而出,颇具武侠义士风度。
  20岁不到,就常与“脚户”赶骡马往返定边、盐池驮盐贩布,也做些倒卖铁器、药材之类的生意,贴补家用。由于邵三纲生性耿直,疾恶如仇,敢作敢当,脚户们都夸他“护群”,皆乐于为伴。春荣柳家村柳麻利,平子页沟吴老七等,都和他义结金兰,誓同生死。
  年头时节,邵三纲常周济贫困乡邻,延留各方难友,又年年被推举为社火头,承担各种费用,时有入不敷出,捉襟见肘之忧。
  民国14年(1926年),兵匪交摧,民不堪虐,东区红枪会勃然兴起。3月12日,邵三纲与柳麻利、本村姚椿儿、姚振儒等密议,聚集20多名贫苦农民,在家设坛举义,洒血盟心,加入了“红学会”。从此,在红学会大学长的教练下,整日念咒吞符,舞刀弄棒,练习“刀砍不进,枪打不入”的“软缠”、“硬斗”。他们自制大刀长茅等武器,抗拒官府,拒缴粮款,很快便聚集了200多名壮汉,共推邵三纲为统领,柳麻利、姚椿儿为其左右,在石鼓村举事起义。是年8月,他们打开豪绅赵树林、吉老四等诸家粮仓,广济贫民,使土豪劣绅、老财恶霸闻风丧胆,县府政令在东区各村无法通行。县府数次派兵清剿,反遭重创。伪县长效维国便在县府设宴柬请邵三纲议和,甘愿消除积怨,互结金兰,恳请邵协办东区乡粮款,并诱以“事成后保委重任”。邵三纲慨然赴邀,饮宴一毕,直言告之:“你县老爷请我吃喝,我邵某敬领不辞,但想叫我助纣为虐,鱼肉百姓,恕难从命。”
  俟后,为了监视县府之行动,邵三纲即派柳麻利、姚椿儿各带人马分驻南义井和春荣镇,并派一班人驻扎普照寺,保护一方百姓不受侵扰。邵三纲穿一领蓝绸长衫,佩一柄刻有“马到功成”的七星短剑,骑一匹四银蹄青灰马,往返各地,督办防务。
  民国15年8月,邵三纲率部袭击原陇东镇守使张兆钾旧部张子良的“清乡队”。士卒伤亡十之八九,因疑姚椿儿与张部黄得贵、韩有禄有染,私下叛通,遂袭毙姚椿儿。年底柳麻利在岘子桥与国民军作战,不幸阵亡。失去左膀右臂的邵三纲元气大伤,腊月率残部近百人投靠国民军第二军胡立僧部,驻防陕西。因武器被缴,人员被编,邵三纲空有一个连副的头衔。民国16年7月只身逃回,取了早胜税卡枪支,再招旧部,重整旗鼓,很快聚拢300余众,仍称统领。民国17年春,邵三纲与傅明玉、王瑞珊部合兵一处,分住春荣、和盛等地,通力协作,抗粮抗款,基本控制了全县局势。
  是年6月,王瑞珊反戈投敌,傅明玉与邵三纲合力攻打县府时,傅见王已变节,恐其不测,为保存实力,慌忙率部退兵离境。邵三纲孤军攻城不下,遂撤离并收编国民军残部杨森林,继续在宁县东区一带坚持斗争。
  7月,效维国买通东区绅士吉老四,通过其女婿诱使杨森林趁邵三纲只身在家之机,以请统领训话为由,令心腹将其绑缚,转经湘乐、宇村送往县城,邀功领赏。押送途中,押差让其逃走,邵三纲不为所动,以“一人做事一人当,绝不牵累他人”婉拒。直至进城,横坐驴背,犹大骂效维国、杨森林不休。
  这年秋天,邵三纲即被枪杀于县城西门噤神庙门口。临刑笑对枪口,视死如归。有诗曰:笑对刀弦风吹帽,必系黎民犹忘我;半世英豪感天地,侠骨义胆昭日月。
著名剧作家曹应辰
  曹应辰(1880年—1953年),字枢丞,号凤公,宁县中村乡大户曹家村人。他出身书香门弟,父曹大镛,清代禀生,历任武备学堂总办、昭通征收局提调。应辰幼读私塾,深受耕读家风熏陶,立志十年寒窗,决心成就功名。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先后入平凉柳湖书院、泾阳味书院、兰州兰山书院读书,勤奋好学,刻苦用功,熟通诸子百家,笔下文章惊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赴云南昆明省亲,在该地教私塾两年。宣统元年(1909年)已酋科考中拔贡。1909年以直隶州判到西安等缺候补。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彻底废除了封建科举制度,应辰毅然还乡,在本村教书。民国4年(1915年),受聘到陕西省榛荟剧社任编剧(俗称打戏)。两年间,他编写的著名秦腔历史剧《因果监》、《顶灯记》、《软玉屏》、《女灵》、《夺锦楼》相继问世。这些戏剧颂扬先贤,贬斥奸佞,剧情迭荡,气势磅礴,台词生动,人物鲜活。凤公的大名也名噪古城,官史豪门、商号股东以宾相待。此间,他倾心编写的痛贬社会时弊,讽刺官僚主义政客的《戏中戏》上演,全城轰动,座无虚席,士农工商争相观赏,街头巷尾议论纷纷,官府以影射之嫌疑下令停演。他深感形势逆转,托故避离西安。民国8年(1919年),任陕西三边(安边、靖边、定边)临时禁烟专员,兼汉蒙学国文教员。民国12年(1923年)转平凉,受聘于平凉私塾、平凉中学、平凉师范学校任教员。从教期间,为平凉平乐剧社编写的《信陵君窃符救赵》、《伍员扫墓认子》、《黄花岗拜扫》、《民意潮》、《哭秦庭》、《贬马记》、《驴背缘》等剧目接连上演。凤公亲任导演,大名风靡陇东。特别是他编写的16场大型现代历史剧《民意潮》,以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运动为历史背景,通过复辟与反复辟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成功地塑造了蔡锷、唐继尧等一大批讨袁将领,以及袁世凯、段琪瑞、小凤仙等人物形象,出场角色上至军政要员,下至兵士宫娥,多达70余人。如此宏大浩繁的舞台场面,在近代戏剧创作中颇为少有。折子戏《黄花岗拜扫》,以纪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为题材,痛斥了清王朝勾结帝国主义,镇压革命志士的罪恶行径,颂扬了烈士的爱国主义精神,充满了中华民族前仆后继的战斗激情。
  民国17年(1928年),曹应辰涉足政界,出任渭源县一科科长两年。因看不惯官场那种尔虞我诈的现实,便弃政从教,又在平凉中学、师范、女师任教七年。期间,驻守平凉的陇东联军总司令陈圭璋久慕其才,欲收为军师,监理军务。曾派卫队刘庆祥两次邀请,未能如愿。便亲自出马,接至司令部宴请叙谈,话不投机,难以任用,只好分手。民国31年(1942年),省立宁县中山中学成立以后,在该校任国文、历史教员。
  曹应辰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一生创作编写的大小剧目60多本。且能演戏、导戏,曾登台扮演秦腔、京剧须生,深受厚爱。又书法诗词皆通。他的大半生执教育人,刚正不阿,不计名利,敢说敢为,人以“疯子”称之,故以“凤公”为笔名。解放后,调任宁县早胜南街小学教员,被选为宁县人民代表及县政府委员,受聘为甘肃文化馆馆员。曾在《甘肃日报》、《陇东报》等报刊中发表诗作50多首,歌颂党和社会主义。1953年病逝,终年74岁。
甘肃早期共产党人——任鼎昌 王之经
  任鼎昌(1899年—1929年),字宜之,宁县太昌人。1899年4月出生于宁县太昌镇任家胡同村一个农民家庭。10岁入太昌镇小学读书,1917年毕业后考入平凉省立第二中学。1919年“五四”运动的消息传来,任鼎昌十分振奋,千方百计地从报纸上获得一些报道和评论,逐渐引起思想上的觉醒。随着大量进步书刊的传入,任鼎昌吸取了不少新思想和新观点,开始树立了反帝反封建的思想。
  1921年6月,任鼎昌从省立二中毕业,在一所学校任教。面对腐败黑暗的社会现状和毫无生气的封建教育,感到压抑、苦闷,难以忍受。于是,于1923年前往北京,考入北京大学深造。在这里任鼎昌的视野为之一新,在勤修学业之余,阅读《向导》、《中国青年》等刊物,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学说,积极参加进步活动。
  1924年初,西北大学在古城西安建立,任鼎昌即转入该校读书。在西大任教的老师中,有不少是来自北京大学的共产党员。任鼎昌在与他们的接触中,受到教育和启迪,开始在党的领导下,投入反帝反封建斗争。
  1926年4月至11月
守城斗争中,在与城外断绝联系8月之久的艰苦日子里,任鼎昌不辞辛苦,为稳定城内秩序,安定人心,鼓舞士气,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也经受了锻炼与考验,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8月,他受党的指示,返回家乡宁县太昌镇,与共产党员王孝锡、胡廷珍、王彦圣、王之经等人会合,共同组建了中共宁县支部,任鼎昌任宣传委员。同年11月,受支部负责人王孝锡委派,任鼎昌前往平凉,决定以在平凉师范任教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
  1928年2月,任鼎昌又一次来到平凉,担任平凉师范教师。在授课期间,自编教材,向学生传授进步思想。为了恢复地下党组织,任鼎昌在平凉郊区歇马店一带与地下党员、共青团员及进步人士联络,进行革命活动,使中共平凉特支工作重新恢复起来。这时,原任平凉特支书记刘培华已离开平凉去兰州,任鼎昌担任了中共平凉特支书记。
  1928年4月,甘肃省国民党清党委员会派人潜往陇东一带,与当地军政当局一起,大肆搜捕共产党员。王孝锡在宁县了解到敌人搜捕任鼎昌的消息后,立即写了一封密信,派人连夜送往平凉,通知他立刻转移。不料敌人抢先一天,于4月17日下午将任鼎昌逮捕。两天后,任鼎昌被押解兰州。
  在狱中,面对敌人酷刑拷打,任鼎昌始终贤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没有出卖同志,没有暴露自己身份。同年11月,王孝锡不幸被捕。审讯时,敌人让任鼎昌与王孝锡当堂对质,妄图一举突破,达到将陇东共产党一网打尽的目的。任鼎昌再次经受了揭背花、压杠子、老虎凳等酷刑,保护了同志和战友。无数次的酷刑折磨,使他遍体鳞伤,双腿不能站立,但他仍以坚定的信念,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他在狱中坚持记日记,期望“风吹乌云散”后光明来临。由于溃烂伤口发生严重感染,任鼎昌于1929年10月逝世于狱中,时年30岁。
  全国解放后,任鼎昌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受到褒奖。
  王之经(1907年—1928年),字正甫,宁县和盛镇公曹人。1907年出身于一个比较富裕的农民家庭。之经自小读书,先后在本村私塾及和盛镇国立完小上学。1925年,王之经在西安上学期间,在同乡进步青年王孝锡的影响下,开始读《新青年》、《向导》、《中国青年》等革命刊物,接触马克思主义,并参加了王孝锡发起和组织的旅陕同学青年社,经常与其他社员集会,交流学习心得,探讨社会问题。“五卅”惨案发生后,他与同学一起走出校门,示威游行,散发传单,开展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爱国宣传,得到了锻炼。这年暑假,他与王孝锡、王晓时徒步回家,途经永寿县城时,适逢集日。他们顾不上疲劳,当即在大街上向群众发表演说,报告“五卅”惨案的经过,揭露帝国主义罪行和封建军阀的卖国行径,号召人民群众团结起来向反动派作斗争。回到家乡后,王之经和大家一起,在和盛、太昌等集日作宣传,动员男子剪发,女人放脚……一时轰动了这一带落后闭塞的农村。在家乡,他们成立了甘肃第一个青年社,发展会员30多名。
  1927年初,王之经进入中山学院(原西北大学)农运班学习。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在党组织领导下,以全部热情投入革命斗争。4至7月,国民党蒋、汪集团相继叛变革命,同共产党决裂。国民党对共产党和革命群众的大逮捕、大屠杀很快波及到西北。为保存革命力量,党组织指示党员化整为零,深入农村开展农民运动。王之经同王晓时一起回到家乡宁县,在青年学生中进行革命宣传。他俩利用太昌完小师生对校长的不满情绪,鼓动青年师生驱逐了校长。8月,王孝锡、胡廷珍、任鼎昌先后回到太昌,与王之经、王晓时会合。他们一起研究制定了革命斗争方针和工作计划,就地坚持斗争。之后,在王孝锡领导下,成立了中共宁县支部,王之经任青年委员。同时又整顿了青年社,以读书会的形式,组织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浅说》、《列宁主义浅说》、《共产党宣言》等著作,教唱《国际歌》、《打倒列强》等歌曲。青年社和读书会的活动十分活跃,吸引了一大批进步青年同情和参加革命斗争。他们还搜集整理了宁县县长索呈祥贪赃枉法、鱼肉乡里、搜刮民财等罪状,写信向甘肃省政府告状,取得了各界群众的支持与声援,迫使当局撤销了索呈祥的职务,向群众退回了一批多收的款子。
  1928年初,王之经返回西安中山大学,一边读书一边从事革命活动。后来奉党组织指示,赴陕南开展兵运工作,在组织兵暴时被敌人杀害,时年仅21岁。
  王之经牺牲后,其妻任淑叶伺奉烈士父母,抚养遗孤,直至年老。
战斗英雄——王英清 郭正明 马俊成
  宁县是块红色的土地,有光荣的革命历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追求独立自主、和平解放的历程中,无数优秀的宁县儿女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涌现出了许多象王英清、郭正明、马俊成这样的战斗英雄。
  王英清,宁县新庄镇人,生于1911年6月,贫雇农出身。1928年被冯玉祥部抓伕当兵,日部队发动宁都起义,被编为红军第五军团。1933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中央红军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斗争,跟随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9月,红军到达阿坝地区,王英清坚决抵制张国焘分裂一、四方面军,摆脱李德等人阻挠,历经无数艰难,赶上大部队直到陕北。1936年2月,中央红军东渡黄河,王英清负责毛泽东及司令部安全,身经大小数百次战斗。1937年1月,任八路军总部警卫一团一营三连连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王英清到山西阎锡山部决死队工作,任第五纵队第三大队大队长,第二纵队第四团团长,率部参加了著名的水头战斗。
  1945年11月,王英清任哈尔滨军分区独立十四团团长,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之后,王英清率四八三团随军南下,参加了解放广西的衡宝战役,消灭了李宗仁、白崇禧的第七师两个营,并活捉了敌师长及参谋长。1949年12月,进驻桂林,消灭国民党军残部及当地土匪数千人。活捉11个土匪司令,肃清了柳北匪患。
  1951年春,王英清先后任广西柳州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1952年7月,调任百色军分区司令员。1955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授予他大校军衔;1957年,又授予他中华人民共和国八一勋章、二级独立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
  郭正明,1920年11月出生于宁县太昌乡刘堡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父亲长年在外拉长工,母亲被贫病逼死,弟弟卖给他人,一个姐姐,一个妹妹都做了童养媳。他11岁就给地主放羊,1936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过镇原,他参加了红军,投身革命,随红军抗日先锋军参加了东征、西征战役。1936年11月,参加了山城堡战斗。1937年8月,参加了平型关大捷,10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0年8月,郭正明参加了百团大战,英勇战斗,身负重伤,荣立三等功。1943年12月,在陕甘宁边区大练兵活动中,郭正明被八路军联防军司令部授予练兵模范。1947年起,先后参加了保卫延安战役、宜川瓦子街战役、西府战役。由于他作战勇敢,曾三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1949年10月,历任平凉分区军法处副处长,独立营政治教导员,甘肃省军区独立团干部处处长,兰州军区骑兵一团干部处处长。曾荣获甘肃省军区授予他的华北、西北解放纪念章各1枚,西北军政委员会授予的西北人民功臣章一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授予的八一奖章、独立自由奖章各1枚;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的三级解放奖章1枚。
  马俊成,宁县春荣乡马堡村人。生于1920年11月,1936年2月参加红军,193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陇东独立营三连、红军第四师补训团一连、一一五师六八五团当战士,参加了平型关大战。1940年8月马俊成随军参加了百团大战。1941年至1942年,在敌后人民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他参加了晋冀边区的多次反扫荡战役和反蚕食斗争。1945年9月调任解放军某部十九团三营营长,参加了平绥战役、平汉战役、张家口战役、正太战役、石家庄战役和平汉铁路战役。其间,他积极发动群众改灶、节柴,减轻负担,被冀晋分区批准立大功一次,《晋察冀日报》刊登了他的模范事迹,号召军民向他学习。1948年先后参加了保北战役、太原战役和平津战役。建国初,马俊成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十六军一九六师五八八团团长。1950年10月,他率部赴朝作战,先后参加了第一、二、三、四次战役和汉江18天阻击战,1952年2月回国。他先后荣获八一奖章、独立勋章、解放勋章、华北解放勋章、抗美援朝奖章。
拥军支前模范傅振琪
  傅振琪(1905年—1985年),宁县金村乡傅家庄人。因他排行第三,人称傅老三。振琪出身于当地一个富有之家,人财皆旺。他持家勤俭,经营有方,虽百口之家,事无巨细,井井有条。他为人平和,富有正义感,从不恃强凌弱,且乐善好施,怜贫悯苦,乡人称敬。
  1930年初,刘志丹在金村一带开展游击活动。傅态度开明,支持革命,志丹等人常在其家食宿,相处日久,情投意合。后来宁县地方游击队打土豪,所获牛羊财物,一时来不及分配给穷人的,经常托振琪保管。他精心保护,不损分毫。后因坏人告密,他被国民党军抓去,酷刑拷打,想威逼其交出红军存放的财物,他却不肯吐露半点实情。敌人无法,只好将他释放。他因受刑过重,回家后一年多时间卧床不起。新宁县革命政权建立后,振琪罄力扶持,每年交军粮数十石,军鞋上百双。1936年农历2月28日,陕北独立营和宁县一支队在盘克以东的牙村与国民党军的一个骑兵营发生激战,一支队7名战士牺牲,班长李含章身负重伤。部队撤走后,振琪不顾敌人追踪盘查,冒险将李背回家中,包好伤口,差人连夜送往正宁县五顷原驻地。
  抗日战争开始后,振琪先后送子侄8人参加地方抗日工作和八路军部队,其中2人在战斗中光荣牺牲。他还将自家的12头骡子献出组成运输队,自任队长,往返于定边、延安、关中等地,亲自为八路军转运弹药、粮食、食盐、木板、木炭等;同时又冒着生命危险,带上政府给的“特货”,多次到国民党统治区推销,换回大批边区急需的药品、纸张、弹药等物资。1941年,新宁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三三制”政权,他被选为县参议员、县政府财政科长,继续想方设法为政府筹集资金,支援抗战。1943年,在边区劳模大会上,以《傅老太太人财两旺》为题的绘画展览,打动了许多观众。
  解放战争中,他带领全家组成担架队、运输队,全力支前。他家地方宽敞,窑洞大,成为解放军的营、连驻地,数月半载,食宿供给,迎来送往,不厌其烦。1946年8月下旬“平子战斗”打响后,振琪将他家提供给解放军作后方兵站,抢救和护理从战场撤下的100多名解放军伤员。他家族中有6人组成长期担架队随军转战,剩下的男丁编为1个民兵排,为部队当向导、送弹药。其余妇女老小,则通宵达旦为解放军办灶,给伤员做饭。一次,弹药失火,他家妇幼3人死亡,2人重伤。1947年西华池战斗中,他派自家3人赶着6头骡子随解放军部队驮大炮,牲口全部损失,县政府屡欲赔偿,均被他拒绝。傅振琪及其家人支援革命的事迹在陕甘宁边区广泛流传。《解放日报》、《群众报》、《关中报》,多次报道过他的事迹。
  新中国建立后,傅振琪不贪功,不向政府伸手,保持一个朴实劳动者的本色,继续在家务农。土改斗争中,他响应党和政府号召,主动献出全部耕地与牲畜,给本村集体经济奠定了基础。迄至晚年,他一直过着自食其力的俭朴生活,怡然自乐。1980年,人民政府按月发给生活补助费,供给商品粮,使他颐养天年。1985年病逝,终年80岁。
知名民主人士贺凤梧
  贺凤梧(1895年—1978年),原名贺世昌,宁县焦村乡杨贺村人。世代务农,家道殷实。凤梧幼时赋性聪颖,立志求学。1918年毕业于省立第二中学(平凉中学),考入北京师范大学。1919年在北京参加了“五四”爱国运动。日,旅京甘肃部分学生40多人在北京大学召开会议,决定成立《新陇》杂志社。贺凤梧出席会议,并为杂志社社员。1922年冬,贺凤梧等20多名旅京陇东学生发表《告陇东各县人民书》,对陇东镇守使张兆钾设官银号,向各县人民摊派基金,借此发行纸币,大肆搜刮民财,中饱私囊的恶行严辞痛责,深受乡人拥护。1923年贺凤梧大学毕业后,任甘肃省中等学校辅导专员。1924年冬,任省立武威第四中学教务主任,翌年任校长。1928年春,任甘肃省督学。1929年秋,任省立平凉第二中学校长。直到1935年辞职。他在教育界任职期间,工作认真,治学严谨,处处为人师表,一切颇知检点,深受广大师生敬慕。
  1935年夏天,他应国民党一六七师师长杨志恒之邀,担任该师驻南京通讯处主任。后一六七师扩编为第五十军,他又任该军驻南京办事处处长。期间,加入了国民党,参加了复兴社。1936年,他在南京参加国大代表竞选,曾得到南京国民党政府的支持。1937年11月,蒋介石为排除异己,以杨志恒部有共产党,不听命令及准备拉部队当土匪等罪名,命刘峙将杨扣押开封,继又送武汉、衡阳等地关押,所有军队另行编制。贺凤梧为杨志恒安全计,奔走营救,向国民党诸权要人物设词游说,经过10个月之久,终以无确实证据而准保释。1939年9月,贺凤梧任国民党甘肃省政府秘书科长。1940年10月,任国民党崇信县县长。1941年3月任通渭县县长。1944年8月,随同扬志恒到重庆,结识了著名民主人士章伯钧、杜斌丞、翰兆颚、严信民等人。在他们引导下,积极参加了反蒋反独裁的人民民主运动和尚是地下组织的中国民主同盟。是年冬,民盟中央总部章伯钧以西北特派员名义派贺凤梧回甘肃作地下工作。先在兰州发展盟员100多人,继在陇东一带联络地方武装,发展壮大组织,积蓄革命力量,伺机进行反抗国民党政府抓丁征粮的诸种苛政。1946年,贺凤梧任国民党镇原县县长。期间,带领盟员梁德庵、关祯瑞、梁济生、路增广、阎之翰等10人在镇原活动,暗里同共产党取得联系,先后由镇原向陕北送骡子4匹。还从平凉搞到二号驳壳枪1支,子弹20发,从崇信搞到电线100米,一起转运到陕甘宁边区。
  1949年夏,平凉解放后,贺凤梧带领盟员分赴平凉、庆阳分区所属各县,积极开展支前肃特工作。同时联络散处各县盟员,恢复整顿平凉民盟组织,被公推为主任委员。日,民盟甘肃省支部临时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兰州举行,会议决定贺凤梧任民盟甘肃临时工作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日,省民明盟支部第一届委员举行第一次会议,决定贺凤梧任秘书长。嗣后,又先后任甘肃省政协委员,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常务委员,西北行政区民盟委员等职。他亲赴甘南藏族自治州、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实地考察,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提供了科学依据。1957年蒙冤受屈,遭到错误处理。1962年被聘任甘肃省政协文史专员,致力于文史资料的撰写。期间,将他在平凉的一处私宅(约占地4亩)捐献给地区为老干部建造疗养院。1978年7月病逝于兰州,终年83岁。
中国当代著名中医专家柯与参
  柯与参(1903年—1978年),又名敏,宁县九岘乡岳木川村人。著名中医、中医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
  柯与参,7岁丧父,15岁丧母,孤苦伶仃,但生性聪颖,爱好读书。每天砍完柴,就到村里私塾的窗外听先生讲课。久而久之,被老师发现。经测试,他在背书、习字、答问等方面都超过正式学生。老师一高兴,就让他免费上学。柯与参非常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刻苦用功,成为同学中的佼佼者。17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入甘肃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留校任国文教员。不久,又调任兰州陇右学校校长。1926年,与参23岁时与母校校长杨汉公女结婚,夫妻恩爱,令人羡慕。不久其妻因病去世,给他以沉重打击。痛苦之余,柯与参挑灯夜读,发愤学医,立志为民解除疾痛。
  1927年,柯与参开始行医。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专研中医”,从《灵柩》、《素问》到民间单方、验方都精钻细研。同时,还先后奔赴南京、苏州、上海、北京等地,求教于章太、恽铁樵、陆渊雷、施今墨等医坛名家,奠定了较厚实的中医功底,医术大有长进,求医者日益增多。行医中,他以“救死扶伤、解人痛苦”为己任,从不嫌贫爱富。遇到患者求医,他不分寒暑夜半,不避风霜雨雪,满腔热忱,精心诊治,挽救了许多危重病人的生命。遇到贫穷患者,免费看病送药,不取分文。他在长期行医过程中,目睹劳苦大众的穷困和病痛煎熬,于是在住室墙上题写了:“不营商业不耕田,妻子啼号要吃穿;续命医方廉价卖,想来不是昧心钱”的诗句以自勉。
  1931年3月,与参在平凉任国民军陆新编十三师军医。1932年3月任甘肃省图书馆主任。1933年被推选为甘肃省国医馆馆长和中央医馆理事。在此期间,他创办了甘肃省第一个中医学术刊物《国医日刊》,定期举办学术讲座,推进和发展中医教育。他主张医术不存门户之见,善与西医合作,熔各家学说于一炉。“万卷虽多必择要,一方有效即穷源。”他在不断学习,反复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既能通明中医经典,又能深识李东垣的健脾、朱丹溪的养阴、张子和的“三法”以及王清任活血化瘀的理论真谛,形成辨证施治,临症自如的丰富经验。尤以对中医妇科、儿科及消化系统疾病见长。著名儿科良药“健儿素”就出自他的处方。
  柯与参不仅是一位著名中医,也是一个博学多才的学者和爱国人士。他对于经史、诸子无所不涉,尤精古典律诗和书法,写得一手苍劲有力的欧体楷书。家藏文史、医书和历代碑贴1万余册,成为甘肃省屈指可数的收藏家。1945年,追求光明和进步的柯与参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多次以名医身份掩护共产党的地下活动,抨击国民党,受到特务机关的监视和迫害。
  新中国成立后,柯与参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得到党和人民的信任。历任兰州市中医协会会长,甘肃省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卫生厅副厅长兼中医学校校长。中华医学会理事甘肃中医学会理事长等职。并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第三、四届常委,民革甘肃省委委员。此间,他从未脱离临床与医学,先后在甘肃中医进修学校、省中医学校、省卫生厅离职学习中医班任教。结合数十年医疗实践,编写讲义教材,指导学生临症实习,深受广大师生爱戴和尊敬。1956年和1960年,他不辞劳苦,两次带领医疗队深入甘肃陇南、陇东的克山病区,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从中医理论上提出了“克山病属于痧胀范畴”的学术见解,与西医合作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案,发表了《克山病治疗经验点滴》一文,受到国内医学界的重视。他钻研中医命门学说的气功疗法,也有独到见解。
  粉碎“四个帮”后,柯与参晋升为甘肃省新医药学研究所的中医研究员,被任命为甘肃中医学院筹备领导小组组长。
  1978年9月,柯与参在兰州逝世,终年75岁。柯与参终生从医,为发展甘肃中医,培养中医人才做出了卓越贡献。为了纪念他的不朽业绩。甘肃新医药学研究所将他多年的论文、医案、遗稿,搜集整理成册,出版了《柯与参医疗经验答萃》一书。国家卫生部原部长崔月犁主编的《中国当代医学家荟萃》一书,介绍了柯与参生平,给予“中医专家,中医教育家”的评价。
甘肃文学艺术的奠基者李秀峰
  山数南山青,水惟莲水香。
  踏上故乡土,寸心喜欲狂。
  这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李秀峰先生当年回到家乡宁县时写的一首小诗,溢满作者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李秀峰,生于1905年,宁县政平人。他幼年不幸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虽识字不多,却有满腹的戏文和故事,经常向他吟诵、讲述,对他影响很大,使他从小就立志发奋读书。他的家乡政平有一书房,每日书声朗朗,才四、五岁的他,就按捺不住读书的心情,常常跑去听先生授课。李秀峰9岁开始读书,11岁入私塾,先生惊其天资,14岁随叔父去西安,边当店铺伙计边上学,后又考入民主初中,仅读半年后因家境贫寒而辍学。18岁那年,他不得不放弃日思暮想的读书志向,徒步去兰州考入国民党宁夏15路军教导团当学兵。此后,曾在宁夏保安处、警备旅、暂编31师担任少尉书记,少校参谋等职。
  李秀峰虽然身在军营,仍念念不忘读书求知,他闲时从来手不释书,先后阅读了艾思奇《大众哲学》、《思想方法论》,潘梓年《逻辑与逻辑术》、米丁《新哲学大纲》、高尔基《母亲》以及屠格涅夫、辛克莱、鲁迅、巴金等人的作品,这对他的思想进步和后来的文学创作影响很大。他开始关心国家大事,接受新思想,与进步人士交往,散布对国民党黑暗统治的不满言论,被所在部队怀疑为共产党。1942年春,他被逼迫离开部队回到家乡,改名李力,去平凉女子师范、平凉中学任教。第二年春,又应家乡父老的邀请回乡担任政平小学校长,期间,又因写诗讽刺当时政治而被迫离乡去了兰州。
  1949年春,李秀峰在甘肃省立高级农业职业学校任国文教员,参加了由共产党组织主编的《新地》刊物的编辑出版工作,刊物刚编到第三期,就被国党查封,他也险遭逮捕。1945年至1948年,李秀峰在继续教书的同时,被聘请兼任甘肃保安司令部中校秘书、七区国民党公路特别党部秘书、科长等职。他一边阅读进步书籍,一边多方寻找党的地下组织,追求进步。1948年8月,李秀峰毅然脱离国民党机关,受聘担任兰州大学中文系讲师。从此投戈从文,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
  解放后,李秀峰由大学讲师升为副教授,先后担任了甘肃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副主席、中苏友协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兰州分会副主席,出席了全国第二、三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参加了建国五周年天安门国庆观礼,还被当选为甘肃省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他从事文学艺术的活动中,先后担任过《甘肃日报》文艺副刊、《工农文艺》、《陇花》、《敦煌文艺丛刊》、《红旗手》、《甘肃文艺》等刊物的主编或副主编,又是《文艺报》的评论员,还多次负责接待苏、日、印、法等国文化代表团来甘肃的访问。他不仅领导组织了全省的文学艺术活动,为文学艺术培养了许许多多新人,而且促进和扩大甘肃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使全省的文学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繁荣。李秀峰十分关心甘肃的群众文化工作,始终坚持把文联工作的重要放在推动群众创作和文学青年的培养上,他主持编写了一套《通俗文艺理论学习资料》,举办了面向工农兵作者的通俗文艺讲座,将一批群众业余作者引上文坛。1965年,他先后深入平凉、庆阳、河西等地调查研究,广泛接触工人群众和文化界人士,培养了大批青年作者。这期间,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黄金时期。从建国到1966年,他辛勤笔耕,大展才华,以李笑天、黎果、李汤、鲁纯、李明、李小田、马守信、李亦石、黎亦颀、李颀为笔名,17年间,共发表了43篇论文、28篇散文、42首诗歌、6篇短篇小说。他的代表作有散文《“黑金”运输队》、《英雄会师在石油城》、《石油工作的旗帜郭孟和》;诗歌《别情依依》、《白衣相芬芳》、《鳞光闪闪》;短篇小说《在祖国的土地上》
。他的作品以散文见长,多取材于西北黄土高原,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有些以书信寄语的形式出现,似与读者亲切交谈,读来亲切感人,为散文写作创出了新的风格,开辟了新的意境。
  正当李季峰的创作逐渐趋于成熟,正在进入高潮之际,十年动乱开始了。年仅51岁的他因为忍受不了残酷的迫害,被迫投河自尽,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他横溢的才华还没有得到完全显露,竞被扼杀在一场不该发生的动乱之中,这是中华民族的千秋遗恨!1979年,甘肃省委、省文联为他平反昭雪,举行追悼大会。中国作协和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作协、文联及巴金、李季等著名作家都送了花圈、挽联或发来唁电。甘肃人民出版社还出版了他的散文集《春天的声音》。如今,李秀峰虽然长逝了,但他那春天的声音却永远回荡在陇原大地,如缕缕春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文艺花朵。
全国政协常委王秉祥
  王秉祥,原名王东平(1916年-1993年),宁县九岘乡纸坊村人。
  1933年,在刘志丹、谢子长等人影响下,王秉祥积极投身革命,组建地方武装。193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新宁县一区四乡党支部书记兼赤卫军大队长。9月任关中苏区中共新宁县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当时国民党军加紧围剿关中苏区,在宁县活动的陕甘边红军四个游击支队都被敌军打垮,其中一支队自1934年成立后,在短短的两年内就连续牺牲了四任队长,部队仅剩13人,人均不到3粒子弹,1936年4月,王秉祥临危受命担任该支队队长,他正确地执行党的建军路线和群众路线,发挥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与敌人灵活周旋,相机出击,屡战屡胜,使一支队迅速壮大为200多人的队伍,成为新宁县战斗力最强的一支红军武装。
  1937年3月,王秉祥进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38年后,任中共新宁县委组织部长、宣传部长、保安科长等职。1939年1月,出席了陕甘宁边区参议会。1943年在大生产运动中,被评为陕甘宁边区劳动模范。
  1945年5月后,王秉祥任中共关中地委组织部干部科科长、组织部副部长、宣传部副部长、部长,兼任关中分区党校副校长。1946年任关中西线指挥部政委、警备一旅一团政委,兼任中共新宁县委书记。1947年任新宁、新正、中宜三县中心县委书记。1948年秋到1949年春,王秉祥两次出任铜川军管会主任。
  1949年3月,王秉祥调任陇东地委书记。1950年6月改任中共庆阳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1951年2月,王秉祥被调到甘肃省委担任组织部副部长兼省人事厅厅长。1954年任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部长、省委党校和省行政干校校长、甘肃省人民政府委员。1956年任中共甘肃省委专职常委,同年7月被选为中共八大代表,出席了八大一次和二次会议。1959年任中共甘肃省委书记处书记,同年12月当选为甘肃省政府党组书记、常务副省长和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1960年6月,任甘肃省农垦委员会主任。王秉祥在省委、省政府工作期间,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62年12月,王秉祥因反对当时某些人“以左反左”的错误做法受到极不公正的处理,被撤销了党内外一切职务。此后,在“四清”运动和“文化大节命”中,又接连遭受批判和迫害。
  1979年初,王秉祥的问题得到解决,他被调回甘肃省任中共甘肃省委常委、副省长。1980年,中央正式下达文件,对他自1962年到“文化大革命”中受到的种种不公正待遇,进行了彻底平反和纠正。1981年恢复了原正省级职务,任中共甘肃省委书记兼省政法委书记、甘肃省保密委员会书记、甘肃省打击经济犯罪领导小组组长等职务。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983年任中共甘肃省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同年11月任政协甘肃省委员会主席兼党组书记,同时兼任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主任、中共甘肃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任。1985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87年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1988年3月,当选为七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经济委员会委员。1993年8月,王秉祥在兰州去世,终年77岁。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三女孩恋上同学父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