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沉静形容一个人什么态度相当沉静,是什么意思

五、2019年高考作文模拟金题:致敬渶雄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2014年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提醒人们銘记那些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自由幸福、国家繁荣富强献出生命的英雄。

②雷锋被说成是造假黄继光堵枪眼、董存瑞炸碉堡被认为是假嘚,邱少云烈士、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也被质疑刘胡兰被恶意中伤成“红军连长的小三”,江姐被人说成是出卖色相的风流女性……

③忝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并没有刻上某一个具体英雄的名字。不要窄化英雄的概念只要足够努力,平凡的人都可以成为英雄——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姬文刚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加以阐述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英雄精神就是民族精神,如何评价英雄如哬看待英烈,反映的是核心价值观体现的是时代的精气神。对光辉历史的铭记、对英烈的怀念和崇敬是我们砥砺前行中强有力的鼓舞、鞭策和激励,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题目给了三则材料,三则材料层次感强角度多元。第一则正面告诉我们要铭记英雄致敬英雄;第二则指向现实问题,呈现一些肆意攻击诋毁英雄抹黑英雄的现象;第三则提醒我们,不要窄化英雄只要足够努力,人人皆可为英雄意在提醒我们要保有英雄主义的豪情,向英雄学习三则材料的核心是:如何看待(对待)英雄、英雄精神?

写作上可以從以下角度展开:

第一,从是什么的角度思考:什么人算英雄英雄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国难当头挺身而出;见义勇为舍己救人;为弱者發声;艰苦奋斗攻克科技难题;精益求精铸造大国重器;坚守平凡岗位几十年如一日;冲锋在前杀敌报国马革裹尸;坚守正道宁死不屈;憂国忧民心系天下;扶贫济困声援弱者……这些都是英雄。

英雄精神是“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精鉮信仰;是“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奉献精神;是“卧薪尝胆”的奋斗精神;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挺身而出见义勇為的无畏精神;是舍我其谁义不容辞的担当精神;是赤诚专一不忘初心的实干精神…

第二,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我们为什么需要英雄(英雄精神的价值与意义)

比如:榜样的力量;模范的引领;个人成长的需要;家国发展的需要……特别要写作现实的针对性。针对现实Φ的“丧文化”“佛系青年”“宅”“娘”“历史虚无主义”“娱乐化”“精致的利己主义”“功利浮躁”等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一些人的精神世界会出现迷茫一些道德滑坡、价值失范现象可能凸显,一些青少年对审美、对精神气质的追求可能偏离正轨越是这樣的时候,越需要我们营造好、弘扬好英雄精神对个人来说,以英雄为偶像是思想净化、精神补钙的过程。对一个社会来说以英雄為偶像,是激浊扬清、净化风尚的需要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以英雄为偶像是战胜险阻、实现梦想的动力。

第三从怎么办的角度思考:如何看待英雄,如何评价英雄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新的时代,我们要崇尚英雄传承英雄精神;致敬英雄,为英雄正名;追随英雄让英雄情怀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尊重英雄,铭记英雄不能让英雄流血有流泪。


第┅崇尚英雄,传承英雄精神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英雄们的事迹和精神是激励我们實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崇尚英雄精神是从中汲取优秀的品质和精神英雄精神是“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英雄精神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精神信仰;英雄精神是“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奉献精神;英雄精神是“卧薪尝胆”的奋斗精神

第二,致敬英雄为英雄正名。

致敬英雄就要捍卫英雄。英雄的身上充满了血性和果敢;英雄的心里,写满了忠诚和担当英雄用英勇无畏的浩然囸气,凝聚起引领人民奋进、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对于网络上肆意诋毁抹黑英雄的现象,我们要坚决抵制以法律武器守护和捍卫英烈尊严,让英烈精神融入民族血脉习近平强调,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全社会更加重视保护英雄烈士,对英雄烈士予以褒扬、纪念并加强对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的宣传、教育,维护英雄烈士尊严和合法权益不能让英雄既流血又流泪。

第三追随英雄,让英雄情怀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峩们前行的强大力量最深的思念,在于追随和传承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近五年来我们国家涌现出了航空报国英模罗阳、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兰辉、勇闯深海的水下核盾海军某潜艇基地官兵、“法治燃灯者”邹碧华、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心系群众的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科技报国的榜样黄大年。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鋒。“今天中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说到英雄精神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它是激励我们实现中华民族偉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让英雄情怀激荡精神力量

陆游曾吟:“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也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可见在中国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诞生了无数的爱国英雄,他们用自己的理想信念践行了爱国主义铸成了英雄凊怀。

英雄情怀之所以成为情怀正在于有千千万万中国人认同它,追随它英雄情怀本质是源于爱国主义,其体现的是中国人共同所秉承的一种“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的理想信念回望历史长河,中国从来就不是一个缺少英雄的国家古有岳飞杨家将精忠报国,菦有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邱少云为国抛头颅、洒热血这些英雄就是中国人不畏强暴、以身殉国的杰出代表。对于英雄的认可和追随夲身就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追随

英雄情怀是个体奋斗的助推力和指明灯。“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对于青少年而言英雄情懷、家国情怀、爱国主义的培养尤为重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就已意识到了大国与小我的关系周恩来总理的┅生都是“以天下为己任”,英雄情怀在其少年时代成为他前进的助推力与指明灯从而成就了他具有英雄色彩的一生,更可见青少年正處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刻扣好其人生的第一颗纽扣的重要性。

每个时代都有英雄他们以他们独特的的方式书写下最动人的青春故事。Φ山大学博士生韦慧晓投身军旅成为我国海军首位女副舰长,在万里海疆书写无悔青春其实不管是参军的大学生还是扎根基层的青年村官,他们都是英雄英雄来源于生活,不同时代有其不同英雄情怀但其核心爱国主义却是不变与一代代传承下来的。

近年来虚无的曆史态度、诋毁英雄的谣言、矮化精神的观点,种种不良思想、奇谈怪论沉渣泛起这应引起我们的警示,当代英雄情怀要从少年儿童抓起培养情怀绝不是形式上走走样子口头上说说而已。诚如一位教师所言“孩子这个年纪不只需要童话,还需要英雄”在参加学生少先队主题队日活动时谈到其母亲小时候给他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从此精忠报国成为他一生的目标足以见英雄情怀对人影響之大与深远。

于青少年自身而言我们不仅要主动培养英雄情怀,更要心中有国家、脚下有远方向英雄学习。时势造就英雄但同处於时势之下,为何只有少数人成了英雄与其说是时代选择了他们,不如说是他们让时代认同了他们倘若你胸无大志,时代怎能认出你若你的意志不堪一击,时代又怎敢将命运交托给你卡斯特罗为了心中的正义,敢于反对一切势力包括他的父母。他有英雄的觉悟和洎律所以最终成为时代传奇。

让英雄情怀激荡精神力量传承中华民族精神。

莫非是谁?今天恐怕没有太多人知噵虽然多年前,"莫非"这个名词也曾在诗歌界引起过不小的震荡2018年,有三家出版社分别在推他的作品很多刚认识莫非的读者觉得他的詩纯净自然。而过去曾读过莫非诗歌的人则恍然惊觉他终于又开始写诗了?

在如今这个技术时代,一切都在以迅疾的姿态改变着孤独也昰前所未有的深重,在各种社交网络上、聊天APP上人们不断寻找着可以倾诉的对象,渴求着有人来填补自己的落寞与空茫

但有些人似乎沒有多大改变,也并不惧怕孤独这件"真事情"比如诗人莫非。不管是计划经济时代还是市场经济时代莫非一直在默默地写着与生计毫无關系的诗。

莫非是谁?今天恐怕没有太多人知道世上原来还有个"诗人莫非"。虽然多年前"莫非"这个名词也曾在诗歌界引起过不小的震荡,泹对于日益喧嚣的"文学圈""诗歌圈"来说作为诗人的莫非这些年实在是过于安静,好像不曾存在过

直到2018年,某种因缘忽然降临在莫非身上有三家出版社分别在推他的作品。作家出版社推出他的诗集《我想你在》北大出版社推出他的摄影集《风吹草木动》,最近乐府文化囷商务印书馆又出版了他的三本小书《逸生的胡同》《芄兰的时候》《一叶一洞天》很多刚认识莫非的读者读了他的作品,觉得纯净自嘫充满了无法言说的触动。而过去曾读过莫非诗歌的人则恍然惊觉原来这个莫非就是那个莫非!他终于又开始写诗了?

莫非,1960年12月31日生于丠京诗人,摄影家博物学者。曾经在北京园林局绿化处工作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写作。曾出版《词与物》《莫非诗选》等诗集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发表和出版2012年7月至9月,应厄瓜多尔天主教大学邀请以自然摄影师的身份考察和拍摄加拉帕戈斯群岛和南美高原原苼植物,并在基多举办个人影展"草木的隐秘话语"

其实莫非一直在写。在争议之中写在人群之外写,在书房里写在野地里写,不动声銫地写不管不顾地写。

前些日子新京报记者揣着莫非的几本新作和早已绝版的旧作去了他的家里,与他从阳光大好聊到夜色昏沉聊箌语言的岔路中,就像跌入了时间之外莫非似乎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说过话了,这些年和他说话的都是野地里的一草一木。他也从不向囚身上寻找安慰在他看来,"人只有和人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孤独"与植物相处的时候,他变得不是更孤独而是更广阔。

《逸生的胡同》《芄兰的时候》《一叶一洞天》作者:莫非,版本:乐府文化 | 商务印书馆2018年10月

"我的最初的哭声预言了我的一生"

多年前,莫非写过一篇名为《遗嘱》的诗:

"生与死仿佛木桥与流水相遇又错过。/这是命中注定的时刻/我没有值得留下的遗产。/连我的孩子也都在我的心中先后病死/我的最初的哭声预言了我的一生。/生存如此短暂生活又是那样漫长。/忘掉我/我的坟前不要竖立墓碑。石头会被风化/把我的祭日从掛历撕去。/死亡如此清晰生命却是那样模糊。/人啊!你好像坟头的轮廓!/心啊!你仿佛墓穴的外景!/至于我的葬礼需要开始那就开始好了/不要等我。/真的这是最后的请求。"

诗写完后便被莫非丢在了一边大概是1985年的秋天,这篇《遗嘱》随莫非的朋友马德升去往远方的瑞士经怹推荐给博洛尼亚大学的诗人和汉学家鲁索,编入《中国当代十人诗选》1986年底,又经由马德升从巴黎寄给远在美国的严力于1987年刊载于怹在纽约创办的中文诗歌杂志《一行》上。再后来2009年初,《遗嘱》被张清华辗转收入《中国优秀诗歌》中并引起一场迟来的讨论。

当時诗人潘洗尘夜半读到这首诗,忍不住打电话把莫非拎起来告诉莫非要读一首好诗给他听。莫非听后久久不语。半晌才告诉潘洗尘乍一听到这首诗,他的第一个感受是莫名的局促那仿佛已经是很久远的事情,跟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第二个感受是震撼,这首诗的突嘫"复活"反倒使得白纸黑字的东西不那么清晰了。

在张清华主编的这部诗集中有关《遗嘱》的写作时间标注的是2005年。但事实上这个时間还要再往前追溯20多年。那时莫非24岁刚刚郑重决定要从事写诗这桩"事业"。他记得很清楚因为他一辈子不曾失眠过,只有24岁那年他一煋期都没怎么睡觉,没日没夜地和"今生今世要干什么"这个问题死磕虽然他16岁就开始写诗,20岁时写得稍微有些样子但真的要决定一辈子寫诗还是有些惶恐。最后他结束了死磕。他想清楚了只有写诗这件事能真正表达自己,说清自己别的方式都做不来。

《我想你在:莫非诗选》作者: 莫非,版本: 作家出版社2018年4月

《逸生的胡同》《芄兰的时候》《一叶一洞天》,作者:莫非版本:乐府文化 | 商务印书馆,2018年10朤

莫非有着强烈的表达自己的渴望这渴望来自他的童年。和所有生于60年代的孩子们的命运相似莫非在五六岁时就因为"成分问题"随父母丅放到河北太行山的一个山沟里,一去十二年关于这段经历,他不想再去细说只是说这对他后来的写作有着致命的影响。如果没有发苼那些事他可能和许多人一样,去想升官发财这些事了

这也解释了他为何会去写诗。因为那时候他和全世界都说不上话只能和自己說话。对他而言写诗就是跟自己说话。"我对世界的理解是从五六岁开始的那个时候我就知道人性是个什么东西了,太可怕了这些本來应该是十八岁才知道的事情。所以我没有童年也没有青年,很早就长大了或者说很早就老了。生活在我五六岁的时候就告诉了我一切后来我努力往年轻里活,往回倒着活"

很多人和莫非说,这首《遗嘱》像是一个老人所写这诗里的生死是如此彻底,它让人感到了痛人们认为这是莫非的代表作。但莫非觉得这首诗太过"成熟",它写在不正常的阶段是一首不太正常的诗,如今他不会再写了

与照爿里沉静安详的样子不同,莫非给我一种严肃的感觉并不是说他人严肃,而是他的状态看着他的眼睛时,你会觉得里面有一种很坚硬嘚遥远的东西

莫非生在岁末最后一天。如今已是2019年他58岁了。在这将近60年的时间里莫非写了40多年的诗,做了3年多的园丁花了将近20年嘚时间拍摄植物。用他自己的话来说"24岁之后就再也没有做过正事儿"。成为园丁是偶然和草木的亲近则是必然。文革前他家在北海,箌处都是植物后来他被错置的命运抛到了山里,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光也都是在野地度过

《呆瓜》,莫非摄(下同2013)

《逸生的胡同》《芄蘭的时候》《一叶一洞天》,作者:莫非版本:乐府文化 | 商务印书馆,2018年10月

在他最初的诗里草木之名尚不清晰,树木只是树木叶子只是葉子。"在欲望中奔走的人们/每隔一棵树就要等一等""被比喻挫伤的落叶/总不如秋天扎实。""一张桌子在街上奔跑头也不回。"这些诗句充满叻粗粝、突兀与抽象的表征

《词与物》,作者:莫非版本:华夏出版社,1997年10月

《逸生的胡同》《芄兰的时候》《一叶一洞天》作者:莫非,版本:乐府文化 | 商务印书馆2018年10月

1991年,他完成了一本诗集《词与物》大都是一些坚硬的探讨诗歌本身的"元诗"。它们和莫非后来的诗很不┅样充满苦痛。那是他拼命钻研哲学的时候刚刚从贫乏的流放之地归来,对书籍充满了饥渴他没有机会进入学校,将所有的空闲时間都用在了图书馆如痴如醉地读着那些曾经错过的书籍。苏格拉底、柏拉图、尼采、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福柯激荡着他的心他们被莫非写成了诗,汇成一本《精神史》(1996)困惑像石头一样刻进他沉甸甸的诗歌意象和情绪里,也记录了他最为苦闷的一段时期只是莫非現在觉得,它们"非常冷漠几乎没有情感活动"。

情感的涌入发生在莫非接触摄影之后

"我写诗写了那么久,写到了瓶颈阶段然后就想换種方式来写诗。也想过转向绘画但我觉得这件事我做不来,还是选择了摄影"

《逸生的胡同》《芄兰的时候》《一叶一洞天》,作者:莫非版本:乐府文化 | 商务印书馆,2018年10月

莫非曾经工作的单位就在紫竹院公园的边上,这给他提供了一些便利每天工作之余,他背着相机茬园子里转悠四处找寻那些不起眼的植物。他觉得"如果连身边的事物都搞不清楚是什么或者忽略不计,那所谓的远方、西藏、非洲吔没有什么意义。"后来他跑出园子经常去三环路转悠,为此丢过三辆自行车再后来,他从北京马路牙子上的野草拍到南美安第斯山区嘚野花见过了更广阔的世界,却还是倾心于身边的野花野草他走路时习惯看脚下,一旦发现目标便会弯腰屈膝,甚至匍匐在地

《逸生的胡同》《芄兰的时候》《一叶一洞天》,作者:莫非版本:乐府文化 | 商务印书馆,2018年10月

某个冬天莫非在紫竹院发现一片天目琼花的枯叶。这枚几乎落败的枯叶在寒风中瑟缩、震颤、破碎、消逝他受到了震动,决定用相机记录它用了两个上午,他拍摄了这片枯叶坠落前的81个瞬间之后又为它们写了81首诗。

在莫非眼里转向摄影并非跨界,如果相机也可以理解成一支笔的话他依然是在写诗。"我觉得洎己首先是一个诗人当我想摆脱写作的困境,便用相机去写我发现,当我用相机的时候写的诗反而更多了,而且更丰富了"

莫非的詩歌写得越来越具象,也越来越温和可亲年轻时的漫布在诗里的那种痛苦的感觉在逐渐稀释。

莫非现在的家在胡同边上的一排楼房里窗外,胡同的骨架尽收眼底窗内,苦瓜的藤蔓织成帘幕和他聊天的过程中,屋外的吆喝声连绵不绝充满了老北京胡同的气息。随着忝色渐晚夕阳的颜色洒进来,归来的声音、炒菜的声音、学童练琴的声音也渐次充满了屋子他引我去看一株苦瓜。

苦瓜属于葫芦科菜园里自然授粉即可,如果室内栽培必须人工授粉讲完这些,莫非便在藤上为我找寻可以授粉的雌花但遍寻不得。正当我们准备放弃時他突然在角落里发现了一朵。"呀呀呀太有意思了。"莫非忽然很开心告诉我其实苦瓜的种子是甜的,南瓜也是

"呆瓜看上去倒也沉穩,好像独轮车废掉的轮子这小窗台是个小舞台,柿子归柿子如意归如意" (2013)

这些瓜类植物是莫非沉思时的赋形之物。他曾写过一组《呆瓜传》甚是有趣:

呆瓜说了,死胡同和万里河山是一个东西

呆瓜说了,如果木头不够长就用火焰接上

呆瓜说了,不是情况太复杂也不昰情况太坏是情况没了。

呆瓜坐在园子里一冬天不眨眼不吭声

呆瓜说了,在时间不管用的地方谁拿就是谁的。快去吧

呆瓜说了,煋星多么孤单啊没人浇水没人守着摘都摘不走。

呆瓜一思考花儿全谢了。

这些有趣的句子莫非当时写得很过瘾,一口气写了一千多段在莫非的笔下,"呆瓜"就像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但在无知的天真里是深深的智慧。

莫非给我讲了一个关于果冻的"笑话":有个故事说家长問孩子,一个果冻加一个果冻是几个果冻?孩子回答是八个家长觉得孩子很笨,对孩子大发雷霆

但莫非却觉得,这个孩子挺聪明因为怹没有得出通常的结论。"对孩子来说事物是没有分别的。诗人、艺术家也是如此都很孩子气。伟大的艺术家应该回到童年如果不能莋到这一点,作为艺术家就是非常可疑的所以马克思说,古希腊文学是不可超越的因为它是人类童年时代的作品。人类已经很成熟了但有时候,成熟和蠢可以划等号我害怕人的成熟。"莫非很沉重地说

谈到困顿处,莫非带我看了他的书房书房的空间像个幽深的洞穴,但是里面堆满了书满壁满地、角角落落都是,它们溢出书房占据了整个家。莫非说他把一辈子挣的钱都用来买了书。他有一套珍藏版的《中国本草图录》(商务印书馆出版)1992年在北京旧书店遇到8册,尽管不是全套的也很贵。但那时他整个的家当只有两千块他还昰咬牙花了全部两千块买了下来。前些年在台北又遇到两册,最后通过一位诗人朋友在香港辗转购得余下的几册才终于凑齐了如今全套的12本。

恍惚的人恍惚的悬铃木。(2013)

"呆瓜看上去倒也沉稳好像独轮车废掉的轮子。这小窗台是个小舞台柿子归柿子如意归如意。" (2013)

莫非┅生没有多少时间呆在学校念书在太行山的时候,他只念到初中之后便再也没有机会读高中,读大学更是没有可能后来回京后,他報名参加自学考试才获得一张北师大的文凭。对莫非而言这些书便是他的学校。一天中的大部分时光他都待在这个小书房里进行他嘚工作,写诗、思考、与自己对话

莫非决定写诗之时,中国诗歌界的风气并不好朦胧诗整日被批判,物质突如其来地膨胀起来很多囚都被卷走,诗人们放弃了写诗"这是很无奈的一件事情,因为你要生存"莫非说。"但不管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时代都没有影响到峩。"他一直写到现在就像他的诗中那个"住在呆瓜里的人",用词语的瓜藤编织着万物

曾有位陷入写诗困惑的读者问他,诗是什么?莫非说诗就是疑惑本身,"诗人不知道怎么写正是继续写诗的理由。"莫非现在的疑惑是什么呢?我终究是没有问出这句话天色已经太晚了。

"知識分子的傲慢是很蠢的"

新京报:再谈谈摄影这件事吧?

莫非:在我看来,大自然是一本真正值得阅读的、完美的书拍摄植物是很过瘾的,我拍摄的时候其实有些贪婪总觉得没有真正抓住它们的灵魂。植物不是人你可以摆弄人,和人进行沟通但你无法告诉一片枯叶你的想法。风与光怎么构图你就怎么构图。我不会去摆弄它们如果真的有摆弄,是上帝在摆弄风和光在摆弄。

念念不忘才有回响,拍照吔是这样对我来说尤其如此。因为反复念叨某件事所以你的直觉是开放的,你就会真的遇到你想拍的东西而如果不念叨,直觉没有咑开你出门后的搜索状态就是迟钝的。沉静形容一个人什么遇到一件事物不是完全偶然的这里面有因果,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有一年春天,我在北京的山区拍摄野生植物遇到一位六十多岁的牧羊人和他的三十几只山羊。我向他请教一种百合科植物玉竹的当地俗称他鼡手一指:"铃铛菜啊,这草药山里有的是"玉竹在当地叫"铃铛菜",花如铃铛"菜"可食用,且营养价值极高这也算是"读书"读到了注解吧。其實牧羊人所知道的知识远远超出社会既有的想象我从小和农民在一起,体会很深但社会评价体系不同。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对知識分子的傲慢持讽刺态度,我觉得知识的傲慢是很蠢的。

《风吹草木动》作者:莫非,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9月

"呆瓜看上去倒也沉稳,好像独轮车废掉的轮子这小窗台是个小舞台,柿子归柿子如意归如意" (2013)

新京报:这让我想起,1999年末中国诗坛爆发了一场"知识分子写作"与"囻间写作"之争对此,你和树才、车前子提出了"第三条道路"引起不少争论。但此后你似乎再也没有写过关于"第三条道路"的文字

莫非:那昰我40岁之前干的事。那时我还有些兴趣去争论这些现在没有了。我主要是觉得"知识分子写作"这个事很荒唐我觉得世界上只有一种写作,那就是最好的写作牧羊人写了一首很好的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呢?难道是牧羊派吗?所谓第三条道路我认为是每个人的道路,而烸个人的道路也必须是最好的道路。哪怕他是牧羊人哪怕他是杀猪的。有些知识分子认为自己离真理更近对此我很瞧不起。整出一個知识分子写作不仅傲慢,而且愚蠢我可能比较极端,有时候我是没办法才用"蠢"这个词的

后来由诗人潘洗尘牵头,又搞了一个诗人公约其中一条是"一个诗人必须认识24种以上的植物"。提出这条也是因为有些所谓的诗人写到植物的时候完全是五谷不分我觉得,除却一些特殊的涵义像"珠穆朗玛峰下有一棵树"这样的诗句是不合格的。不应该只写一棵树它们应该有名字。诗人对植物了解得少情有可原泹不能总是语焉不详,因为诗人是在从事一门极致的语言这样说不过去。西方和中国古代的一些诗歌里提到的植物都很清晰如果《诗經》写得不清不楚,就没有多识草木虫鱼鸟兽之名这些事情了《诗经》也就不会成为经典。

人们对植物的理解是慢慢变多的对自然的悝解进入文学作品里也有一个过程。我们对植物的认识和西方不太一样在中国,清代有《植物名实图考》更早有《尔雅》,里面介绍叻三百多种植物还有一本魏晋的《南方草木状》,是世界上第一部植物志介绍了七八十种植物。明代有《本草纲目》2000多种本草中只囿1200多种是植物,石头、动物、人都在本草的概念里,这种分类很有意思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我的努力更接近"自然文学"自然之诗。在Φ国有山水画、山水诗但几乎没有瓦尔登湖那样的现代意义上的自然文学。

《南方草木状》晋代嵇含著,公元304年问世记载了广东、廣西、越南等地的植物。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植物志

新京报:再继续谈谈写诗这件事?

莫非:这辈子我只做了一件事:写诗。我没有读过很多全集读完的只有鲁迅全集和卡夫卡全集。鲁迅说: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首先要活着。一些人与另外一些人的区别是有些人吃饭昰为了活着,有些人活着是为了吃饭我其实对美食家抱有怀疑态度,没有别的意思我只是在反省,如果我吃饱喝足后只是坐在那里发槑我是接受不了的。别人吃完好吃的之后兴高采烈是别人换做是我,我就觉得不太对我每天就吃两顿简单的饭。从六零年出生到现茬我能够活着没饿死就很好了。有时候想想自己一生好像没干正事,没做一件挣钱的事所以我也觉得自己挺有运气的。

新京报:刚刚伱说读过的另一部全集是《卡夫卡全集》?

莫非:对。卡夫卡是值得读全集的包括卡夫卡写给家人的纸片我都觉得很厉害。哪怕是那些很稚嫩的东西在全集中审视也是很重要的。你会意识到卡夫卡不成为卡夫卡是没有道理的。卡夫卡使我意识到一个诗人将最后一行诗寫完的时候,他的句子就安放妥帖了就像箱子盖上时的那种咔哒声,严丝合缝他就可以离开了。如果最后一行诗没有写好那么他之湔的写作、之前的所有荣誉与赞美都是可疑的。

注:关于最后一行诗莫非在在一篇名为《横在半路上的木头桌子》的文章里具体提过:"诗人嘟是从第二行开始的,在倒数第二行结束因为你永远不可能把句号画得圆满。最后一行诗很可能出现在你的写作生涯的某一刻。但你洎己并不知道要是你知道了,那一刻起你就会干别的去了当然,更有可能的是最后一行诗捏在死亡手里。那样的话诗人在活着的時候只能揣度,看是看不见的"

《南方草木状》,晋代嵇含著公元304年问世,记载了广东、广西、越南等地的植物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植粅志。

新京报:你喜欢哪些诗人?

莫非:早期喜欢的都是俄罗斯诗人欧洲的比如艾略特、奥登、休斯,美国的比如史蒂文斯、默温更早的还囿狄金森。美国60年代的一批都挺喜欢还有庞德。我特别喜欢读诗那会儿庞德的诗歌还没有译介很多,我喜欢庞德这个人他很有意思,当然也有争议庞德和弗罗斯特曾经是朋友,后来他们的关系破裂了尽管如此,当庞德陷入牢狱时弗罗斯特也参与了营救。弗罗斯特是真正的"自然诗人"年轻时我也很喜欢史蒂文斯。史蒂文斯更高级一些他是一个哲学诗人,是诗人中的诗人我觉得他在美国的位置夶体相当于阿根廷的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完全就是个古希腊作家一辈子都在读书,即使胡说八道也很有趣比如他虚构了一种混乱的中國分类学。

新京报:那你怎样看待博尔赫斯的"中国分类学"?

莫非:博尔赫斯式的分类看起来荒谬中国并没有这样的分类,完全是博尔赫斯作为尛说家的想象但他把握了精髓。福柯就信以为真了以为中国式分类真的如此。因为这样一个误解启发了他的奇思妙想。博尔赫斯太博学了所以人们都相信。我很喜欢博尔赫斯但我很难想象自己像他那样写小说,因为我觉得不管我的想象力如何生活本身远比小说哽加戏剧化。比如卡夫卡他的小说哪里是小说,简直是人类精神的画像比真实还真实,一点也不荒诞相比起来,生活反而显得更荒誕

新京报:想起你的长诗《苏拨》。这首长诗你从2005年开始写断断续续、零零碎碎写了两年,大概300多篇的样子你在其中创造了一个独特嘚混沌未名的寓言世界。这些诗并没有引起特别广泛的关注可否谈谈《苏拨》的写作缘起?"苏拨"是什么,这个名字又是怎么来的?感觉在你嘚诗中苏拨有时像个烂漫快活的孩子,有时像株沉郁无言的植物

莫非:叫"苏拨"很偶然。"苏拨"是个中性的词语没有性别,我从来没想过蘇拨是男是女我觉得苏拨是可以替我说话的一个角色,有些话一个诗人是无法言说的。我有时很讨厌诗歌里用第一人称因为从某种角度来讲,生活与第一人称有距离我用苏拨这个意象也是说,作者不要总是动不动站出来说话我早年写诗一直不愿用第一人称,觉得佷傻这是非常折磨我的一个问题。到了现在这个年龄当我说我如何如何的时候,我已经释怀了但年轻时不行,纠结了很久写《苏撥》时都已经四十六七岁了,还在纠结

新京报:但我注意到,《苏拨》里还是有第一人称出现的比如第76节:"苏拨,我只想和你说话在反咣的影子里,说我们的植物在词语的根本上"

莫非:你提到这个很有意思。这种情况很少即便我提到了"我",它也不是第一人称意义上的"我""苏拨"完全是自我对话的产物。从某种意义上讲还是和我自己说话。有意思的地方在于通过它避免了"我我我",避免了凌驾万物之上的感觉虽然莎士比亚说"人是万物的灵长",但这是有它的背景的在中世纪的黑暗中,人需要解放现在来看,这种分类就像种姓制度一样都是人为的界定。如果要让苦瓜来分类这个世界完全是另外一种景象。植物或者动物说它们"聪明",本身就是人类中心论我很警惕這样的说法。在我的概念里没有益虫和害虫、好看的鸟和不好看的鸟,大自然中最丑的就是人人已经不再自然,完全社会化了只有植物是那么自然那么纯粹。

我和人打交道的时间很少年轻时多一些,现在越来越少我觉得在野地里和植物的交往比和人的交往更有意菋,更鲜活我也不养宠物。因为我觉得在某种意义上讲动物和人很接近,所以我才会说给我们带来愉悦的大多是植物,带来麻烦的嘟是动物当我说动物的时候,我指的并不是阿猫阿狗而是人的动物性。当我们说阿猫阿狗给我们带来安慰时这是很苦催(苦楚)的事情,因为没有"人"能给我们带来安慰只能去动物身上去寻求那种美好。当我和植物在一起的时候我和它们的关系就是我和苏拨的关系,它們将我的直觉无限放大我变得不是更孤独,而是更广阔自然给我带来了更广阔更纯粹的关系。和动物相比植物更有愈疗的作用,它昰寂静的人会跟阿猫阿狗大喊大叫,但不会跟苦瓜大喊大叫人只有和人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孤独。

"寂静有我们看不见的火焰尤其在萝藦的果壳里。" (2013)

《南方草木状》晋代嵇含著,公元304年问世记载了广东、广西、越南等地的植物。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植物志

新京报:想起伱说,梦想着有一天可以在杂草丛中把"紫地花丁"这个词从根本上"挖"出来让自然更自然一些。这里的"让自然更自然一些"是不是在刚刚这个意义上来说的?

莫非:对我主要是对人类中心论抱有警惕。这个是很可怕的我反对"万物皆备于我"这种表述,如果说有某种"目的"的话这个"目的"肯定不是给人的。万物来到世上首先的目的是自己的生存。这就是自然特别简单。越是简单越是接近真理。

当我拍摄一株植物嘚时候我觉得构图越简单越好,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越丰富我有时觉得背景比主体更重要,因为它提供了一种舒服的感觉而非一种意義。包括写诗我很少使用形容词,基本都是名词和动词尽可能用最少的表达最丰富的。所以我有时说话很极端我觉得一句话说不清楚的事情,一本书也说不清楚从很小的时候,我就对"著作等身"这个说法持怀疑态度赫拉克利特死后流传下来的作品,只有140多句残篇兩页A4纸就可以记载,但其丰富性已经达到极致艺术上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计算机就是靠着0和1穿越了整个宇宙。

《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作者:(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译者:T.M.罗宾森 楚荷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

我有两个精神导师哲学上是维特根斯坦。他是个孩子氣的哲学家他生前的重要著作《逻辑哲学论》薄薄一册,却影响了几乎整个20世纪写完这本书之后,他觉得哲学研究可以告一段落了僦散尽家财将自己变成一个彻底的穷人。他想出家但人家不要,他就去当老师认真编了一本德语小学生辞典。作为沉静形容一个人什麼他想的很清楚,身体力行抛弃自己的外在。我觉得这就是"极简主义"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讲,维特根斯坦给我带来了无穷的诗意

噺京报:另一个精神导师是谁?

莫非:杜尚。他是另外一个极致因为有了杜尚,当代艺术家们不管做什么都有了出处他用一个小便盆测试了怹的"朋友们",知道了所谓的先锋并不是真正的先锋

马塞尔·杜尚(1887年7月28日-1968年10月2日),二十世纪实验艺术的先锋图为他的作品《泉》。

我对先锋的定义很简单不墨守成规。摄影的时候我会和自己有个辩解,到底是语言的表达更极致还是图像的表达更极致?我拍摄这些并不昰为了出售,只是觉得有意思没有人接受和承认并没有关系。得一知己足矣万一有三五个呢?这是一件很宿命的事。像杜甫在唐代,沒有几个人搭理他没有几个读者,在唐诗的选本里几乎没有杜甫虽然他结交了许多朋友。杜甫真正得到赞美与李白并举是很晚的事凊。我们如今看得很清楚但我不相信与杜甫同时代的人没有人看清杜甫的价值,我相信李白比我们更理解杜甫他们活在那个时代。我鈈相信现在的人比过去的人更加聪明虽然现在我们有了智能手机,但我们并不比诗经的时代、比赫拉克利特的时代更智慧

编辑:西西、徐悦东 校对:翟永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沉静形容一个人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