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电感式传感器采用差动电感性能实验螺管结构

电感式传感器章
&& 29/4&& &&&&&10&& && & && &2
第3章& 电感式传感器
L=W2/Rm&&&&&&&&&&&&&&&&&&&&&&&&&&&&&&&&&&&
&&&&&&&&&&&&&&&&&&&&
& 0—0=4107H/m
L=f(,S)SL=f()L=f(S)3-1(b)3-1c
l1=2=r0S1=S2=S0=Sr1
& &&&3-5,6
& &&&&&&&&&&&&&&&&&&&&&&&&3-7
& ee=lr/(l+r)
&&&&&&&&&&&&&&&&&&&&&&&&&&&&&&&&&
&&&&&& (3-9)
&&&&&&&(3-11)
&&&&&&&&&&&&
&&&&&&&&&&&&&&&&&&&&&&&&&&&&&&&(3-12)
&&&&&&&&&&&&&&&&&&&&&&&&&&&&
&&&&&& (3-14)
&&&&&&&&&&&&&&&&&&&&&&&&&&&&&
&&&&&&&&&&&&&&&&&&&&&&&&&&&
&&&&&&&&&&
&&B=0H &&&&&&&&&&&&&&&&&&&&&&&&&&&&&&&&&&&&& &&&&&(3-18)
&&&&&&&&&&&&&&&&&&&&&&&&&&&&&
&&&&&&&&&&&&&&&&&&&&&&&&&&&&&&&&
&&&&&&&&&&&&&&&&&&&&&&&&&&&&
lc= lrc= rr0Hn
Bc=r0Hn=r0WI/l&&&&&&&&&&&&&&&&&&&&&&&&&&&&&&
&&&&&(3-22)
&&&&&&&&&&&&&&&&&&&
&&&&&&&&&&&&&&&&&&&&&&&&&&
&&&&&&&&&&&&&&&&&&&&&
&&&&&&&&&&&&&&&&&&&
&&&&&&&&&&&&&&&&&&&&&&&&&&&
&&&&&&&&&&&&&&&&&&&&&&&&
&&&&&&&&&&&&&&&&&&&&&&&&&&&
&&& &&&&&3-31
3-6RcReRhC
&&&&&&&&&&&&&
&&&&&&Dc=1/Qc=Rc/L= Rc/2fl=kc/f3-34
kc=Rc/2LRcLkcDcf
(t/p2)3-35
tp()mL=SW2/l
De=L/Re=2Fl/Re=kef3-36
ke=2L/ReDef
D= Dc +De+ Dh= kc/f +kef + kh3-37
&&&& Q=1/D=1/(kc/f +kef + kh) &&& 3-40
& 3-40,41,42
Z=Rs/jL&&&&&&&&&&&&&&&&&&&&&&&&&&&&&&&&&
Q=L/ Rs&&&&&&&&&&&&&
&&&&&&&&&&&&&&&&&&&&(3-44)
&&&&&& &&&&&&&&&&&(3-46)
&&&&&&&&&&&&&&&&&&&&&&&&
&&&&&&&&&&&&&&&&&&&&&&&&&&&
&&&&&&&&&&&&&
&Z1Z1Z1Z1ZL
Z1=Z1/Z1Z1m=Z2/Z1=Z4/Z3
X1=X1/X1X1
Z1R1X111=01=/2
Uom/(1+m)2=K
aa =Z2/ Z1=21
&&&&&&&&&&&&&&&&&
a=1K1/(2+2cos
&&&&&&&&&&&&&&&&&&&
其输出电压幅值为
&&&&&&&&&&&&&&&
输出阻抗为
&&&&&&&&&&&&&3-57
式3-55经变换和整理后可写成
式中,Q=L/RS
L/L=RS/RSQRS/RSL/LRS/RSQ
&&&&&&&&&&&&&&&&&&&&&&&&&&
&&&&&&&&&&&&&&&&&&&&&&&&&&
(2)& 3-8(b)Z1=ZZ,Z2=Z+Z
&&&&&&&&&&&&&&&&&&&&&&&&&&&&
Z1=Z+ZZ2=Z-Z
&&&&&&&&&&&&&&&&&&&&&&&&&&
180 o()3-9(a)(RSRS)3-9(b)
&&&&&&&&&&&&&&&&&&&&&&&
&&&&&&& &&&&&&&&&&&&&&&&&&3-64
(3)3-8(c)Z1Z2Lc
&&&&&&&&&&&&&&&&&&&&&&&&&&
&&&&&&&&&&&&&&&&&&&&&&&&
Z12=ZS+ZP=jLC &&& (3-66)
ZP=jM=JKLC=KZ12
ZS=Z12ZP=j(1K)LC=(1K)Z12
&&&&&&&&&&&&&&&&&&&&&
Z13=2ZS=j2(1K)LC=2(1K)Z12&&&&&&&&&&&&&&&&&
&&&&&&&&&(3-67)
3-10(c)Z1Z2ZsZ1=Z2=Z=0Z1ZZ,Z2=ZZ
&&&&&&&&&&&&&&
&&&&&&&&&&&&&&&&&&&(3-68)
(a)(b)T(c)
(3-69)ZPZs(3-68)
0ZlZ2 I1I2I 2Kl(3-67)
Z132(1K)Z120
Z1Z2I1I2ZL , I I3-10(a)IK1Kl(3-70)
& &&&&&&&&&(3-71)
ZjLZ12=jLC
&&&&&&& &&&&&&&&&&&&&&&&&3-72
&&& &&&&&&&&&&&&&&&&&&&(3-73)
(3-70)(k=0)
&&&&&&&&&&&&&&&&&&&&
()DWZ0.5&&& 5mm10mm50mm3-13lclDWZ05lc=54mml=72mm5mmDWZ10;lc=160mml=294mm10mm
180 o3-20 (b)&
LPRPM1M2EPIPES1ES2
&(1)M1M2MES0
&(2)M1MMM2MM
&(3)M1MMM2MM
ES 3-21(b)
(1)Q1.5~2.0
50Hz10kHz400Hz5kHz
&&& &&&&&&&&&&&&(3-76)
&&& &&&&&&&&&&&&(3-77)
RS=RS1+RS2LS=LS+LS2
&(3-76)(3-77)
&&&&&&& &&&&&&&&&&&&&&&&&&&&&(3-78)
&& &&&&&&&&&&&&&&(3-79)
& &&&&&&&&&&&&&&&&&&&&&&&&&&&&&&&&&&(3-80)
3-22(a)fofi&f0&fh
&&&&&&&&&&&&&&&&&&
f0=(1~1.4)f e
3-2390 o(90o)
&& &&&&&&&&&&&&&&&&&&&&&&&&&&&&&&&&&&&&&&&(3-82)
&&& &&&&&&&&&&&&&&&&&&&&&&&&&&&&&&&&&&&(3-83)
3-26& 180o
(2)()3-27()
&&& 327& &&&&&&&&&&&
&(2)3-2812
(3)(3-29)(0.5~5)C(100~500pF)(0.1~1)×102k
3-30eresereser&&esRR1=R2=R0C1=C2=C0UCD
es=0ererA+BD1D2D3D4R1R2i1,i2UCBUDBUCD=0erA-B+D3D4D1D2R1R2i3i4UBCUBDUCD=0
eseres&&ererD1D2D3D4D1er+es/2D2eres/2i1&i2UCD=R0(i1-i2)&0erD3D4D1D2D3eres/2D4er+es/2i4&i3UCDR0(i4-i3)&0UCD&0
3-313-31(a)3-31(b)()331(c)3-31(d)()
(a)(b)(r)(d)
& 3-35l1=4mmd=12mm 14mm16mm
3-35& &l1=4mmd
3mm3-35d=14mm 0~2mm1mm3~6mm4mm3mmd
dd4~5mm 3 -35l1=10mm8~10mm1mm
&&&&&&&&&&&&&&&&&&&&&&&
3-36& d=10mm
3-36d=10mml1=120mm240mmH~x
li3-372lilplp=4d
&&&&&&&&&&&&&&&&&&&&&&&&&&&&
li=10mmd=10mml1=120mmd=10mmd2=12rnmd1=8mml260mm
lc=22mmdc=5mm
10~123-371=12=23=343-37J
3-38l1=120mmd2=12mmd1=8mm,d=10mm-50mm~+50mmlc50mm25mm0.1
3-39Uo=0Uo0
)3~5mk150Hz3-40
&&&&&&&&&&
&&&&&&&&&&&&&&&&&&&&&&&&&&&&&&&&&&&(3-85)
&&&&&& &&&&&&&&&&&&&&&&&&&&&&&&&&&&&&&&&&&&&&&&&&(3-86)
&&&&&&&&&&&&&&&&
&&&&&&&&&&&&&&&&&&&&&&&&&&&(3-87)
M0(x=0)M(x)xM(x)=kxk
M(x)=kx(3-87)
&&&&&&&&&&&&&&&&&
&&&&&&&&&&&&&&&&&&&&&&&&&&&&&(3-88)
(3-88)M1(x)M2(x)(3-86)
&&& &&& (3-90)
&&& &&&&&&& (3-91)
3-42eEVEVUO
三、作业:
四、授课记录:
&& 29/4&& &&&&&10&& && & && &2
3-43(a)tTxri1H1i2H2H2()
&&&&&&&&&&&&&&&&&&&
&&&&&&&&&&&&&&&&&&&&&&&&&&&(3-92)
&&&&&&&&&&
&&&&&&&&&&& &&&&&&&&&&&&&&&&&&&&&&&&&&&&&(3-93)
3-43(b)R1L1R2L2MM3-43(b)
& &&&&&&&&&&&&&&&&&&&&&&&&&&&&&&&&&&&(3-94)
&&& &&&&&(3-95)
&&& &&&&&(3-96)
&& &&&&&&&&&&&&&&&&&&&&&&&&&&&(3-97)
(1)(M)RS&R1
(2)L1L1L1L1(M)LSL1
(3)Q0L1R1QLSRSQQ0
&& &&&&&&&&&&&&&&&&&&&&&&&&&&&&&&&&&&&&&&&&&&(3-98)
(3-98)xros3-44xrosxrosxros&1xros0.05~0.15
3-44& xros
rxrxjr&&&&&&&&&&&&&&&&&&&&&
&&&&&&&&&&&&&&&&&&
jrr=0jr=0jrr=rosjrrjr=0jrr
=r/ros rosrj0=1
r=rosjr=j0
(3 -100)jrj0~r/ros&&&&&&&&&&&&& 3-45
2rosrosr=rosjr(jo)r=1.8ros5
&& &&&&&&&&&&&&&&
jxxjoxjx=joe
&&& f(=r0)
&& &&&&&&&&&&
r00=410-7H/m
(3-102)ff=1MHz=1.78m65.6m3-46
&&& 1e110 000x=9.2
&&&&&&&&&&&&&&&
&&& (2)3-45
&&& 3-481234567mrn15mm18mmlmm3mm5mm1m3m5m 3-15+80C
&&& ZLQC()LC
&&& 3-49LCRLL(x)ufoLuuxL ~ xu ~x3-49(b)153%
&&& 3-51(a)
3-51(b)BGlC2C3 L(x)BG2R6
&&& (3-102)
3-53(a)LlL2Mu1L1ML1L2L2u2LlL2ML1MiLlML2u2fL1L2L2u2t3-53(b)
u2e--t/tM ifu23-53(b)u2 ~ t
ffu2tf()(f)flkHzt3(f)t123f
fu2=f(t)f()f(500Hz)()f(2kHz)
(3-54(a)(3-54(b))(3-54(c))
0~1mm0~30mm80mm0.10.05m(0~15m)
3-56()()3-57
&&& 3-56& &&&&&&&&&&&&&&&&&&&&&&
3-58(a)()3-58(b)
&&&&&&&&&&&&&&&&&&&&&&&&&&&&&&&&&&(3-104)
ott0tt(t=t-t0)
1-2-3-4-5-
0.0015mm0.001s
难点:特性分析
三、作业:
四、授课记录:第3章 电感式传感器论文 总结 英语 资料 ppt 文档 免费阅读 免费分享,如需请下载!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第3章 电感式传感器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电感式传感器_百度百科
电感式传感器
电感式传感器 inductance type transducer 电感式传感器是利用电磁感应把被测的物理量如位移,压力,流量,振动等转换成线圈的自感系数和互感系数的变化,再由电路转换为电压或电流的变化量输出,实现非电量到电量的转换。
图中介绍的是自感式传感器。由铁心和线圈构成的将直线或角位移的变化转换为线圈电感量变化的传感器,又称电感式。这种传感器的线圈匝数和材料导磁系数都是一定的,其电感量的变化是由于位移输入量导致线圈磁路的几何尺寸变化而引起的。当把线圈接入并接通激励电源时,就可获得正比于位移输入量的电压或电流输出。电感式传感器的特点是:①无活动触点、可靠度高、寿命长;②分辨率高;③灵敏度高;④线性度高、重复性好;⑤测量范围宽(测量范围大时分辨率低);⑥无输入时有零位输出电压,引起测量误差;⑦对激励电源的频率和幅值稳定性要求较高;⑧不适用于高频动态测量。电感式传感器主要用于位移测量和可以转换成位移变化的机械量(如力、张力、压力、压差、加速度、振动、应变、流量、厚度、液位、比重、转矩等)的测量。常用电感式传感器有变间隙型、变面积型和螺管插铁型。在实际应用中,这三种传感器多制成差动式,以便提高线性度和减小电磁吸力所造成的附加误差。
变间隙型电感传感器  这种传感器的气隙δ随被测量的变化而改变,从而改变磁阻(图1)。它的灵敏度和非线性都随气隙的增大而减小,因此常常要考虑两者兼顾。δ一般取在0.1~0.5毫米之间。
变面积型电感传感器  这种传感器的铁芯和衔铁之间的相对覆盖面积(即磁通截面)随被测量的变化而改变,从而改变磁阻(图2)。它的灵敏度为常数,线性度也很好。
螺管插铁型电感传感器  它由螺管线圈和与被测物体相连的柱型衔铁构成。其工作原理基于线圈磁力线泄漏路径上磁阻的变化。衔铁随被测物体移动时改变了线圈的电感量。这种传感器的量程大,灵敏度低,结构简单,便于制作。
电感式传感器——利用电磁感应原理[1]
将被测非电量如位移、压力、流量、振动等转换成线圈自感系数L或互感系数M的变化,再由测量电路转换为电压或电流的变化量的输出。[2]
(1)变磁阻式传感器——自感式
(2)差动变压器式传感器——互感式
(3)——电涡流式[2]
电感式传感器具有结构简单、动态响应快、易实现非接触测量等突出的优点,特别适合用于酸类,碱类,氯化物,有机溶剂,液态CO2,氨水,PVC粉料,灰料,油水界面等液位测量,目前在冶金、石油、化工、煤炭、水泥、粮食等行业中应用广泛。
1、检测距离的衰减性。滑翘为铁质,适合电感式传感器检测;而滑翘被测部分的尺寸略小于标准检测物尺寸(标准被测物尺寸为3倍额定检测距离,此应用中,标准尺寸应为120*120mm),这样的话就会有一定的衰减。  2、现场抗干扰能力。这个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普通电感式传感器容易被电机或变频器干扰,很多技术人员只对在此附近的应用选择相应强抗电磁干扰的传感器。但在汽车制造车间,厂房大,现场技术人员习惯使用对讲机沟通,尤其是边走边用对讲机对话时,会不经意的靠近传感器,导致短暂失效。  3、安装方面。随着电感式传感器的普及,传感器不仅仅在电气性能方面有所提升,其机械方面的设计也越来越人性化。要在最大程度的实现人性化安装。减少了多种近似产品的备货和减少了安装、维护的时间。  4、稳定运行的保障。在车厂的使用中,要杜绝任何油污、尘污的侵蚀。另外,滑翘经过轨道时,震动是长期存在的,优异的抗震动性同样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变磁阻式传感器工作原理
变磁阻式传感器输出特性
变磁阻式传感器测量电路
(1)交流电桥式测量电路
(2)变压器式测量电路
(3)谐振式测量电路[2]
差动变压器式传感器
互感式传感器——把被测的非电量变化转换为线圈互感变化的传感器
差动变压器式传感器——次级绕组用差动形式
结构:变隙式、变面积式、螺线管式
优点:测量精度高、灵敏度高、结构简单、性能可靠
螺线管差动变压器工作原理
衔铁在平衡位置时……
活动衔铁向上移动时,由于磁阻的影响, w2a中磁通将大于w2b, 使M1&M2 ,……
即:当衔铁位移发生变化时,输出电压会随之发生变化
螺线管式差动变压器基本特性
零点残余电压及补偿
零点残余电压主要是由传感器的两次级绕组的电气参数与几何尺寸不对称,以及磁性材料的非线性等问题引起的。(基波、高次谐波)
差动式变压器测量电路
两个目的:(1)辨别移动方向(2)消除零点残余电压
两种方法:(1)差动整流电路(2)相敏检波电路
(1)差动整流电路
(2)相敏检波电路
电涡流式传感器
电涡流效应——块状金属导体置于变化的磁场中或在磁场中作切割磁力线运动时, 导体内将产生呈涡旋状的感应电流。
电涡流传感器基本特性
电涡流的径向形成范围
(1)电涡流径向形成的范围大约在传感器线圈外径ras的1.8~2.5 倍范围内, 且分布不均匀
(2)电涡流密度在短路环半径r=0处为零
(3)电涡流的最大值在r=ras附近的一个狭窄区域内
(4)可以用一个平均半径为ras(ras=(ri+ra)/2)的短路环来集中表示分散的电涡流(图中阴影部分)
电涡流强度与距离的关系
(1)电涡强度与距离x呈非线性关系, 且随着x/ras的增加而迅速减小。 ?
(2)当利用电涡流式传感器测量位移时, 只有在x/ras &&1(一般取 0.05~0.15)的范围才能得到较好的线性和较高的灵敏度[2]
低频透射式涡流厚度传感器
高频反射式涡流厚度传感器
电感式传感器具有以下特点:
(1)结构简单,传感器无活动电触点,因此工作可靠寿命长。
(2)灵敏度和分辨力高,能测出0.01微米的位移变化。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强,电压灵敏度一般每毫米的位移可达数百毫伏的输出。
(3)线性度和重复性都比较好,在一定位移范围(几十微米至数毫米)内,传感器非线性误差可达0.05%~0.1%。同时,这种传感器能实现信息的远距离传输、记录、显示和控制,它在工业中广泛被采用。但不足的是,它有频率响应较低,不宜快速动态测控等缺点。
电感式传感器种类很多,常见的有自感式,互感式和涡流式三种。
对于电感式传感器,大家都不会陌生,是用于近距离定位金属物体的通用方式。因为主要是通过来完成检测,所以也称为。其内部结构由两部分构成:前端由缠绕着发射、接收线圈的铁芯构成检测部分;后端为电路部分,整体封装在塑料或金属外壳中。工作时,电磁铁芯部分发生交变磁场,对靠近的金属物体表面产生涡流效应,从而削弱LC震荡电路,放大电路部分分析电磁铁芯接收线圈的微弱LC震荡电路变化,并给予相应的输出。
不同外形尺寸,其额定检测距离一般至多到100mm。通常状态下,各厂家对于其标称的检测距离为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得的额定检测距离。实际应用中,考虑到各方面的环境因素,其可靠检测距离约为额定检测距离的80%,但对于被测物是有一定要求的。由于应用现场的被测物材料的导磁性和尺寸大小,一般情况下达不到标准被测物的要求,那么传感器的检测距离会进一步的衰减,这也就是很多用户感觉电感传感器的检测距离比厂家标称的小很多的原因。在这种非标检测的情况下,各厂家及其不同系列产品的差异较大。另外,更深入的讲,在抗电磁干扰性、环境温度、电压扰动以及安装要求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选择合适的传感器,会大幅提升设备运转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也最大的可能性减少传感器的失效或损毁,减少不必要的维护投入。汽车制造业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电感式传感器作为定位检测,如何针对此行业选择最适合的产品,显得尤为重要。[3]
1、检测距离的衰减性。滑翘为铁质,适合电感式传感器检测;而滑翘被测部分的尺寸略小于标准检测物尺寸(标准被测物尺寸为3倍额定检测距离,此应用中,标准尺寸应为120*120mm),这样的话就会有一定的衰减。  2、现场抗干扰能力。这个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普通电感式传感器容易被电机或变频器干扰,很多技术人员只对在此附近的应用选择相应强抗电磁干扰的传感器。但在汽车制造车间,厂房大,现场技术人员习惯使用对讲机沟通,尤其是边走边用对讲机对话时,会不经意的靠近传感器,导致短暂失效。  3、安装方面。随着电感式传感器的普及,传感器不仅仅在电气性能方面有所提升,其机械方面的设计也越来越人性化。要在最大程度的实现人性化安装。减少了多种近似产品的备货和减少了安装、维护的时间。  4、稳定运行的保障。在车厂的使用中,要杜绝任何油污、尘污的侵蚀。另外,滑翘经过轨道时,震动是长期存在的,优异的抗震动性同样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4]
.大比特商务网[引用日期]
陈杰.传感器与检测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45
.中国产业经济研究网.[引用日期]
.中国移动物联网[引用日期]变磁阻式传感器_自感式传感器工作原理及结构_电感式传感器基础知识(2)
作者:lijunjun& 来源:& 发表时间: 19:49:24& 点击:500
2.1自感式传感器
2.1.1自感式传感器的结构
自感式传感器由线圈、铁芯和衔铁三部分组成。铁芯与衔铁由硅钢片或坡莫合金等导磁材料制成。
自感式传感器的结构
2.1.2自感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自感式传感器是把被测量变化转换成自感L的变化,通过一定的转换电路转换成电压或电流输出。
传感器在使用时,其运动部分与动铁心(衔铁)相连,当动铁芯移动时,铁芯与衔铁间的气隙厚度发生改变,引起磁路磁阻变化,导致线圈电感值发生改变,只要测量电感量的变化,就能确定动铁芯的位移量的大小和方向。
自感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当线圈匝数N为常数时,电感L仅仅是磁路中磁阻的函数,只要改变或S均可导致电感变化。因此变磁阻式传感器又可分为变气隙厚度的传感器和变气隙面积S的传感器。
当铁芯的结构和材料确定后,自感L是气隙厚度和气隙磁通截面积S的函数,即。
如果S保持不变,则L为的单值函数,可构成变气隙型自感传感器;如果保持不变,使S随位移而变,则可构成变截面型自感传感器;如果在线圈中放入圆柱形衔铁,当衔铁上下移动时,自感量将相应变化,就构成了螺线管型自感传感器。
变面积式自感传感器:
变面积式自感传感器结构
灵敏度为:
由于漏感等原因,其线性区范围较小,灵敏度也较低,因此,在工业中应用得不多。
螺管式自感传感器:
传感器工作时,衔铁在线圈中伸入长度的变化将引起螺管线圈电感量的变化。
对于长螺管线圈l&&r,当衔铁工作在螺管的中部时,可以认为线圈内磁场强度是均匀的,线圈电感量L与衔铁的插入深度l大致上成正比。
螺管型电感传感器
这种传感器结构简单,制作容易,灵敏度较低,适用于测量较大的位移量。
电感式传感器具有以下特点:
(1)结构简单,传感器无活动电触点,因此工作可靠寿命长。
(2)灵敏度和分辨力高,能测出0.01微米的位移变化。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强,电压灵敏度一般每毫米的位移可达数百毫伏的输出。
(3)线性度和重复性都比较好,在一定位移范围(几十微米至数毫米)内,传感器非线性误差可达0.05%~0.1%。同时,这种传感器能实现信息的远距离传输、记录、显示和控制,它在工业自动控制系统中广泛被采用。但不足的是,它有频率响应较低,不宜快速动态测控等缺点。
电感式传感器种类很多,常见的有自感式,互感式和涡流式三种。
2.1.3差动式自感传感器
由于线圈中通有交流励磁电流,因而衔铁始终承受电磁吸力,会引起振动和附加误差,而且非线性误差较大。外界的干扰、电源电压频率的变化、温度的变化都会使输出产生误差。
在实际使用中,常采用两个相同的传感线圈共用一个衔铁,构成差动式自感传感器,两个线圈的电气参数和几何尺寸要求完全相同。
这种结构除了可以改善线性、提高灵敏度外,对温度变化、电源频率变化等的影响也可以进行补偿,从而减少了外界影响造成的误差,可以减小测量误差。
1.差动式自感传感器的结构
&(a)变气隙式;&&&&&&&&&&&& (b)变面积式;&&&&&&&&&&&&& (c)螺管式
差动式自感传感器结构
以上三种形式的差动式自感传感器以变气隙厚度式电感传感器的应用最广。
变气隙式差动式自感传感器结构剖面图
2.差动式自感传感器的特点
自感系数特性曲线如图所示。
自感系数特性曲线图
差动气隙式电感传感器由两个相同的电感线圈1、2和磁路组成。
测量时,衔铁通过测杆与被测位移量相连,当被测体上下移动时,导杆带动衔铁也以相同的位移上下移动,使两个磁回路中磁阻发生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变化,导致一个线圈的电感量增加,另一个线圈的电感量减小,形成差动形式。
差动式与单线圈电感式传感器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线性度高。
(2)灵敏度高,即衔铁位移相同时,输出信号大一倍。
(3)温度变化、电源波动、外界干扰等对传感器精度的影响,由于能互相抵消而减小。
(4)电磁吸力对测力变化的影响也由于能相互抵消而减小。
上条新闻:
下条新闻:
&|&&|&&|&&|&&|&
软启动技术网&&联系电话:400-006-2003&&邮箱: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ved&&备案号:&&【】【】【】【】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电气自动化技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电气自动化技术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出处“电气自动化技术网.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相关文章
>> 热点图片
栏目导航:
ICP网站备案:渝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感式电感传感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