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览txt中为人佣的为字的意义

请下载shockwave插件 
历史教学过刊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历史教学文章搜索
征稿一:以故事(细节)、材料和问题为主的教学设计征文
<font color=#4年第11期
《魏晋南北朝兴旺的佣书业及其作用》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古籍研究所天津300071)
英文标题:
&&&&摘要:
魏晋南北朝佣书业兴旺发达,生产了大量书籍,对官、私藏书之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唐以前之文献,包括四大部类的图书和佛、道典籍,大多经佣书人缮写而保存至今,使我们从中获悉了许多先民生产、生活的信息。
&&关键字:
魏晋南北朝,佣书业,官藏,私藏,私学
&&&&在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籍的生产和复制,全靠手写完成。魏晋南北朝佣书业兴旺发达,生产了大量书籍,在藏书领域起了重要作用。唐朝以前之文献,包括四大部类的图书和佛、道典籍,大多经佣书人缮写而保存至今,使我们从中获悉了许多先民生产、生活的信息。中国的典籍是靠官藏、私藏、书院和寺观藏书这四大系统传承的,而官藏和私藏则是主流。本文拟重点论述佣书业和官、私藏书的关系,以与方家共同探讨。 &&&&&&&&&&&&&&&&&&&&&&&&&&&&&&&&&&&&&&&&&一 &&&&魏晋南北朝的佣书业是指写本时代图书文献再生产的行业,它是以社会上一个贫穷的有文化的群体为主力军,受雇为官府、私人、书商、寺观等抄书,以此获取报酬的一种行业。它肇始于汉代,兴盛于六朝,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而逐渐衰落。 &&&&汉代由于长期安定和制度较为完善,使政府积蓄了大量典籍。在简帛为书写材料的写本时代,初编典籍难以大量生产,为了不同需要和防止散佚,于是政府出资,将其重要部分雇人抄写复制,分藏各处,这就是佣书业的开始。《汉书?艺文志序》载:汉武帝时,“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这个“写书官”就是负责管理佣书的官员。成帝时刘向、刘歆整理国家藏书后,将上万卷简帛书籍,命人逐一缮写,那些缮写之人就是佣书人。如果说这只是间接反映了佣书业存在的话,那么,东汉官修《东观汉记?班超传》中则有直接的证明:班超家贫,“恒为官佣写书以供养。”(范晔著《后汉书》据此改为“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此外,《太平御览》卷426引东汉侯瑾《汉皇德传》载:盖晋敦煌(今甘肃敦煌)人,“贫为官书,得钱,足供而已。”遍检现存汉代文献,偶见此类记述。从内容上看,早期佣书仅出现在官府中,未见社会其他层面有此现象,这说明当时佣书尚未形成市场机制。 &&&&到了魏晋南北朝,佣书在社会上全方位展开。《三国志?吴书?阚泽传》载:阚泽“家世农夫,至泽好学,居贫无资,常为人佣书。”班超、盖晋是“为官佣书”,官府出资,雇人抄写;而阚泽“为人佣书”,是私人付钱,雇人抄书。可见从这时起,佣书已从政府扩展到有钱人家。这是一个进步,它说明佣书服务范围在扩大,已成为一种社会职业。随着书籍商品化的发展,佣书业越来越红火,佣书人也大量产生。《南史?张缵传》载:张缵晚年,“颇好积聚,多写图书数万卷。”这个数目,他个人难以完成,肯定是雇人所抄。又《北齐书?祖王廷传》载:“州客至,请卖《华林遍略》,文襄多集书人,一日一夜写毕,退其本,曰:‘不须也。’”这条史料说明,当时社会上佣书人众多,极易招雇。《华林遍略》是萧梁编辑的一部700卷的类书,纸质卷轴形式,这部卷帙浩繁的书籍一昼夜抄毕,是需要很多佣书人的。可见,此时佣书业已很有市场。 &&&&六朝时期,政府设有负责抄书的胥吏,一些高官和贵族养着抄书人。《魏书?蒋少游传》载:少游因佣书而知名,“被召为中书写书生。”又《北齐书?张景仁传》载:景仁因“工草隶,选补内书生。”同书《赵彦深传》载:彦深“初为尚书令司马子如贱客,供写书。子如善其无误,欲将入观省舍。”《宋书?吴喜传》亦载:喜少时知书,“领军将军沈演之使写起居注。”《南史?庾肩吾传》又载:肩吾“初为晋安王国常侍,王每徙镇,肩吾常随府。在雍州被命与刘孝威、江伯摇、孔敬通、申子悦、徐防、徐扌离、王囿、孔铄、鲍至等十人抄撰众籍,丰其果馔。”显然,此时佣书人备受青睐。 &&&&当时佣书业已遍布大江南北。梁释慧皎《高僧传?释慧果传》载:刘宋时,京师(今江苏南京)瓦官寺僧释慧果,“得钱三千文,为造《法华》一部”。又《魏书?刘芳传》载:“芳常为诸僧备写经论,笔迹称善,卷直以一缣,岁中能入百余匹,如此数十年。”《陈书?徐孝克传》亦载:“后主敕以石头津税给之,孝克悉用设斋写经,随得随尽。”由是而知,当时雇人抄写佛经,出资巨大。《云笈七》卷107《纪传部?华阳隐居先生本起录》载:刘宋陶贞宝,秣陵(今江苏南京附近)人,“家贫,以写经为业,一纸直价四十”。《南齐书?周山图传》载:山图义兴(今江苏宜兴)人,“少贫微,佣书自业”。《梁书?王僧孺传》载:僧孺东海郯地(今山东、江苏交界处)人,少时“家贫,常佣书以养母”。同书《沈崇亻素传》载:朱异吴郡钱塘(今浙江钱塘)人,“居贫,以佣书自业”。同书《庾震传》载:庾震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双亲病故,无钱安葬,“赁书以营事,至手掌穿,然后葬事获济”。这里的“赁书”就是佣书。 &&&&在北方,《魏书?崔光传》载:光“随父徙代(今山西大同东北),家贫好学,昼耕夜诵,佣书以养父母。”同书《崔亮传》载:亮徙于桑乾(今山西山阴东),“居家贫,佣书自业”。又《刘芳传》载:刘芳因战乱流落平城(今山西大同),“处穷窘之中……昼则佣书以自资给”。《蒋少游传》亦载:少游“见俘入于平城……以佣写书为业”。《北史?房景伯传》载:景伯生于桑乾,“家贫,佣书自给,养母甚谨”。 &&&&西部长安,也有佣书业。《高僧传?僧肇传》载:东晋张肇,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年少家贫,“以佣书为业”。至隋初,长安佣书业依然兴隆。《隋书?沈光传》载:陈灭,光家于长安,“甚贫窭,父兄并以佣书为事。”同书《虞世基传》载:“陈灭归国,为通直郎,直内史省。贫无产业,每佣书养亲。” &&&&不仅如此,此时的文学作品对佣书也有描述。东晋王嘉小说集《拾遗记》载:王溥“家贫不得仕,乃挟竹简插笔于洛阳市佣书。美于形貌,又多文辞,来僦其书者,丈夫赠其衣冠,妇人遗其珠玉。一日之中,衣宝盈车而归。”此事虽不足信,但它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佣书业的主力军是佣书人。在我国古籍中,佣书人有不同称谓,或称“书人”,或谓“书手”,或云“书工”,他们都是贫民,因被雇抄书,故统称书佣。这些人有文化,书法佳,靠此一技之长维持生计。书佣工作艰辛,暑天挥汗,冬天呵寒,终日墨耕笔耘。但从上述文献记载看,时之书佣较易寻到雇主,且收入不菲。 &&&&&&&&&&&&&&&&&&&&&&&&&&&&&&&&&&&&&&&二 &&&&魏晋南北朝持续的战乱,削弱了中央集权,阶级的交锋,民族的冲突,百姓的境遇,佛、道与传统文化的碰撞,这些现实问题使人们不得不思考,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高僧、道士各骋胸臆,纷纷著书立说,阐述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著述的丰富,为图书再生产提供了基本条件,社会各阶层人士对不同书籍的迫切需求以及书佣的大量存在,遂使佣书业兴旺发达。书佣的辛勤劳作,产生了浩如烟海的书籍,并使其迅速、广泛传播,从而又促进了藏书业的发展。 &&&六朝时期,政权迭更,兵燹屡现,每及于此,官府藏书首遭厄运。如西晋末期,五胡蜂起,京华荡覆,官藏毁损严重;东晋咸和初年,苏峻作乱,“文籍无遗”[1](p.1641);齐末兵火,“延烧秘书,图书散乱殆尽”[2](p.324);梁朝侯景之乱,梁室经籍,多从兵火;北周攻破江陵,梁元帝尽焚其书;元魏尔朱氏为乱,秘阁所藏,“并皆散亡”[3](p.964)。这一次次劫难,虽使官藏惨遭破坏,但书籍并没有灭绝,佣书业的发达,使政府能在较短时间内重新建起官藏,而且一次比一次充实。官藏一旦恢复,就立即着手整理编目,为人们的利用提供方便[4](pp.184~210)。西汉时期,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官藏有13269卷,魏晋南北朝时期,书籍急剧增加,西晋官藏达20935卷[5](p.3347),东晋有36000卷[6](p.212),梁武帝时有8万余卷[7](p.622),而梁元帝竟达14万卷[8](p.5121)。正是兴旺发达的佣书业,使官藏典籍即使历经战乱也有增无减。 &&&&当时官藏来源主要有五:一是继承前朝,凡通过宫廷政变建起的王朝,都直接继承了前朝的官藏,如西晋、南齐、北齐等。二是征自社会,多数政权建立伊始,就求天下遗书,如曹魏代汉,“采掇遗亡,藏在秘书、中外三阁”[3](p.906);东晋之初,“渐更鸠聚”[3](p.906);梁武践祚,诏求亡遗[5](p.3192);北魏道武帝“班制天下”,大索书籍[9](p.789);孝文帝“求天下遗书,秘阁所无、有裨益时用者加以优赏”[9](p.178);北齐高氏,“颇更搜聚”[3](p.907)。三是缴自战败国家,如西晋灭吴,“收其图籍,封其府库”[10](p.1210);刘裕平姚,“收其图籍,五经子史”,共四千卷[3](p.1299);北凉沮渠蒙逊灭西凉,获宋繇藏书数千卷[9](p.1153);北周平北齐,“先封书府”[3](p.908)。四是购自书市,当时在长安、洛阳、平城、建康(今江苏南京)等大城市,书肆鳞次栉比,政府常派人前去采购。《晋书?葛洪传》载:葛洪“至洛阳,欲搜求异书以广其学。”《魏书?王遵业传》载:遵业“乃诣代京,采拾遗文,以补《起居》所阙。”同书《崔玄伯传》载:“著作佐郎王遵业买书于市。”《北史?阳俊之传》载:文襄时,“多作六言歌辞,淫荡而拙,世俗流传,名为《阳五伴侣》,写而卖之,在市不绝。”《南史?萧锋传》载:萧锋“遣人于市里街巷买图籍,期月之间,殆将备矣。”五是雇人抄录,前已述过,一些政府招有书手,专门为政府抄写书籍。当然,多数官藏同时来自几种渠道。无论何种途径所获,这些书籍大多是由佣书人抄录的,这点毫无疑问。 &&&&私藏亦如官藏,此时也有长足进步,藏书家不仅较以前多,而且其藏书数量和质量也是前所未有的。范凤书在《中国私家藏书史》(大象出版社2001年7月版)中统计,魏晋南北朝藏书家共有102人(按:这个数字不准确,没有将佛典、道籍、墓志中记录的藏书家统计在内)。这只是明确见诸文献记载,实际人数应比这多得多。在文献中记录,此时私人达万卷以上者有20余人,梁宗室萧劢,“聚书至三万卷”,昭明太子也“有书几三万卷”。另外,沈约“聚书至二万卷”,萧纶有“书二万卷”,张缵有“书二万卷”。其他如萧秀、崔慰祖、王俭、陆澄、任日方、王僧孺、张缅、萧子良、阮孝绪、陶弘景、元延明、辛术、穆子容、许亨等人的藏书均在万卷以上;还有王弼“几将万卷”,李业兴“垂将万卷”,刘善明、崔祖思有书8千卷,孔休源聚书盈7千卷,谢弘微、沈亮、江总、褚渊、王泰、柳世隆、沈~士、张盾、刘慧斐、李顺、徐伯阳、宋繇、江强、阳尼、元顺、李谧、司马子瑞、魏收、陈元康、杨帧忄音、陆爽、黎景熙、贺拔胜等咸有数千卷(上述诸人藏书数量均见正史本传)。这在简帛时代是根本不可能的,它同样是佣书业兴旺发达的结果。 &&&&藏书家随着藏书的增多,其藏书文化活动亦愈加丰富多彩,当时许多藏书家对己所藏有过整理。《三国志?蜀书?向朗传》载:朗“潜心典籍,孜孜不倦。年逾八十,犹手自校书,刊定谬误。”《宋书?刘穆之传》载:穆之“裁有闲暇,自手写书,寻览篇章,校定坟籍”。《梁书?萧静传》载:萧静“多聚经史,散书满席,手自雠校。”同书《孔休源传》载:“聚书盈七千卷,手自校治。”他们整理后多编有藏书目录,任日方、王俭、阮孝绪可为代表。任日方是梁朝最早编私藏目录的藏书家,据《梁书?任日方传》载:日方卒后,国家派人“勘其书目,官所无者,就日方家取之”;王俭的《七志》、阮孝绪的《七录》是两部很著名的私藏目录,一再被后世推崇。另外,藏书家们利用自己所藏,编纂了大量的新型文献,撰写了许多有影响的著作,留下了丰硕成果,如王弼的《周易注》、萧子良的《四部要略》、陆澄的《地理书》、崔慰祖的《海岱志》、萧秀的《寿光类苑》、阮孝绪的《高隐传》、沈约的《宋世文章志》、任日方的《地记》、王俭的《百家集谱》、王僧孺的《百家谱》、萧统的《文选》、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其藏书质量提高了,方便了检索利用,推进了学术研究进程,传播了典籍文化。 &&&&更为值得称道的是,藏书家们的藏书还对外借阅。《晋书?范平传》附《范蔚传》载:范蔚家藏七千余卷,“远近来读者恒有百余人,蔚为办衣食。”《魏书?李彪传》载:高闾“家富典籍,彪遂于悦家手抄口诵,不暇寝食。”《南史?张率传》载:“时陆少玄家有父澄书万余卷,率与少玄善,遂通书籍,尽读其书。”又《南齐书?崔慰祖传》载:慰祖“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慰祖亲自取与,未常为辞。”这种私藏传阅活动,弥补了官藏开放有限的不足。 &&&&正是因为有了大量的书籍,所以才有专掌图书事业的机构――秘书省的设置,才有官、私频搜图书、频校坟籍、大加缮写、编制众目的举措,才有官藏四分法、五分法和私藏七分法的创立,才有佛经、道典目录的产生,才有新型图书―类书、总集的编纂,才有体裁众多的史籍问世,才有大量的个人文集行世,才有著名的《三国志注》、《水经注》、《世说新语注》面世,才有不朽的《文心雕龙》和《文选》诞生……毫无疑问,这些都得益于官、私藏书的丰富。《隋书?经籍志》著录了上古至隋朝的所有书籍,其中六朝人的著作几占全志的4/5,这充分说明佣书业对促进藏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六朝佣书业还促进了私人教育的发展。随着图书数量的增长,图书市场的繁荣,书籍渐入贫寒人家,使广大好学者也有书可读。《三国志?魏书?杨俊传》载:王象“少孤特,为人仆隶,年十七八,见使牧羊而私读书。”《晋书?车胤传》载:“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又《南史?孙伯翳传》载: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清介,交游不杂。”《周书?薛忄登传》载:“忄登早丧父,家贫,躬耕以养祖母,有暇则览文籍。”史传中此类记载随处可见。这些寒士或刻苦自学,或负笈从师。当时,文人、逸士、高僧开门纳徒,屡见不鲜,且规模不逊官学。《三国志?魏书?邴原传》注引《原别传》载:原早孤家贫,经人襄助而入私学,后“单步负笈,苦身持力,至陈留则师韩子助,颍川则宗陈仲弓,汝南则交范孟博,涿郡则亲卢子……自反国土,原于是讲述礼乐,吟咏诗书,门徒数百,服道数十。”《晋书?刘兆传》载:兆“博学洽闻,从受业者数千人。”《梁书?太史叔时传》载:叔明精三玄,“每讲说,听者常五百余人。”《魏书?高允传》载:允“还家教授,受业者千余人。”《北齐书?张买奴传》载:买奴“经义该博,门徒千余人。”《高僧传?释道融传》亦载:道融“常讲说相续,问道至者千有余人,依随门徒数盈三百。”办学需要书籍,除莘莘学子自备外,这些私学大师均拥有一定数量的藏书,为生徒学习提供方便。六朝佣书业促进了私人教育的发展,私学培养了大批有文化的贫民,从而提高了民族的文化水平。 &&&&&&&&&&&&&&&&&&&&&&&&&&&&&&&&&&&&&三 &&&&六朝佣书业能够繁荣发达,关键具备了前人所不具备的条件:其一,全社会更加重视图书。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一观点在士林中影响很大。北魏孙惠蔚说:“《六经》、百氏,图书秘籍,乃承天之正术,治人之贞范……斯实太平之枢宗,胜残之要道,有国之灵基,帝王之盛业。”[9](p.1853)不仅统治者有此认识,一般文人学者也持同样观点。萧梁处士阮孝绪讲:“匡济风俗,矫正彝伦。非夫丘索坟典,诗书礼乐,何以成穆穆之功,致荡荡之化也哉!”[5](p.3347)他对书籍的看法,代表着大多数士人。在此背景下,君民读书、爱书、著书蔚然成风,形成一道亮丽的景观。曹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11](p.90),梁武帝“洞达儒玄,虽万机多务,犹卷不辍手”[2](p.96),孝文帝“史传百家,无不该涉”[9](p.187)。至于文臣武将、鸿儒雅士,爱惜经籍、琴书自娱者,史书屡见。《宋书?王微传》载:“微常住门屋一间,寻书玩古,如此者十余年……图籍相慰。”《魏书?元C传》载:“C轻忽荣利,爱玩琴书。”又如阮孝绪“少爱坟籍,长而弗倦。卧病闲居。傍无尘杂。晨光才启,缃囊已散;宵漏既分,绿?方掩”[5](p.3347)。时人重视图书还表现在对图书的爱惜上。《太平御览》卷619引王隐《晋书》载:司马攸“好学不倦,借人书,皆治护,时以还之。”又《魏书?李业兴传》亦载:“业兴爱好坟籍,鸠集不已,手自补治。”《南史?虞J传》又载:“居贫屋漏,恐湿坟典,乃舒被覆书,书获全而被大湿。”他们对书籍的珍爱,体现了“仁人爱物”的精神。《颜氏家训?治家篇》中讲:“借人典籍,皆须爱护,先有缺坏,就为补治,此亦士大夫百行之一也。”当时人们已把爱护图书视为美德。其二、私学的昌盛,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的贫穷知识分子,这就为佣书业储备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其三,也是最关键的条件,就是书写材料的革命,成就了佣书业的历史使命。六朝以前,以简帛为书写材料,但“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12](p.2513)。纸的诞生,淘汰了简帛,使记录知识、传播信息更加便捷。因此,纸对佣书业的形成、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东汉以降,造纸技术的革新和原料来源的扩大,使纸张生产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纸张的丰富,又为佣书业提供了物质条件。由于纸易得易写易裁易编,有诸多方便,所以纸在此时逐渐代替了简帛。正是这一新兴书写材料,才使图书迅速、大量生产成为可能。 &&&&佣书业的社会效益和历史意义是巨大的。保存至今的隋唐以前的古籍,大多经过了书佣的缮写。是佣书业,推动了书籍商品化进程,促进了藏书事业的发展;是佣书业,使华夏儿女通过读书学习而成才,为国家、民族建立功勋;是佣书业,提高了民族文化水平,传播了中国的典籍与文化;是佣书业,使我们知晓了先民战天斗地的伟大历程。从一定意义上讲,佣书业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收稿日期】2004年9月 【作者简介】陈德弟,男,1958年生,天津市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古籍所副教授,主攻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化史、古籍整理。 【责任编辑:王公悫】 参考文献: [1](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 [2](唐)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 [3](唐)魏徵等:《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 [4]张国刚主编:《中国中古史论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 [5](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 [6](清)汤球、黄G辑:《众家编年体晋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 [7](唐)李百药:《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 [8](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9](北齐)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 [10](唐)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 [11](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 [12](刘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
技术维护:
版权所有:天津古籍出版社历史教学社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西康路35号
邮编:300051 电话:(022)答案:B;D;C;A;C;C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许孟容,字公范,京兆长安人。擢进士异等,又第明经,调校书郎。辟武宁张建封府。李纳以兵拒境,建封遣使谕止,前后三辈往,皆不听。乃使孟容见纳,敷引逆顺,纳即悔谢,为罢兵。
&&&& 累迁给事中。京兆上言“好畸①风雹害稼”,帝遣宦人覆视,不实,夺尹以下俸。孟容曰:“府县上事不实,罪应罚。然陛下遣宦者覆视,紊纲纪。宜更择御史一人参验,乃可。”不听。
&&&&浙东观察使裴肃委判官齐总暴敛以厚献,厌天子所欲。会肃卒,帝擢总自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为衢州刺史。衢,大州也。孟容还制曰:“方用兵处,有不待次而擢者。今衢不他虞,总无功越进超授,群议谓何?且总本判官,今诏书乃言‘权知留后,摄都团练副使’,初无制授,尤不见其可。假令总有可录,宜暴课最,解中外之惑。”会补阙王武陵等亦执争,于是诏中停。
&&&&贞元十九年夏,大旱,上疏言:“陛下斋居损膳,具牲玉,而天意未答。窃惟天人交感之际,系教令顺民与否。今户部钱非度支岁计,本备缓急,若取一百万缗代京兆一岁赋,则京圻无流亡,振灾为福。又应省察流移征防当还未还,役作禁锢当释未释;负逋馈送,当免免之;沈滞郁抑,当伸伸之,以顺人奉天。若是而神弗祐、岁弗稔,未之闻也。”
&&&&元和初,再迁尚书右丞、京兆尹。神策军自兴元后,日骄恣,府县不能制。军吏李昱贷富人钱八百万,三岁不肯归。孟容遣吏捕诘,与之期使偿,曰:“不如期,且死!”一军尽惊,诉于朝。宪宗诏以昱付军治之,再造使,皆不听。奏曰:“不奉诏,臣当诛。然臣职司辇毂,当为陛下抑豪强。钱未尽输,昱不可得。”帝嘉其守正,许之。
&&&&累迁吏部侍郎。盗杀武元衡,孟客白宰相曰:“汉有一汲黯,奸臣寝谋。今朝廷无有过失,而狂贼敢尔,尚谓国有人乎?愿白天子,起裴中丞辅政,使主兵柄,索贼党罪人得矣。”后数日,果相度。卒,年七十六,赠太子少保,谥日完。&&&&&&&&&&&&&&&&&&&&&&&&&&&&&&&&&&&&&(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八十七)
[注①好畴:地名。②辇毂:称代天子。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厌天子所欲&&&&&&&&&&& 厌:讨厌
B.今衢不他虞&&&&&&&&&&& 虞:担忧
C.摄都团练副使&&&&&&&&& 摄:代理
D.钱未尽输,昱不可得&&& 输:缴纳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李纳以兵拒境,建封遣使谕止&&& 欲以客往赴秦军
B.乃使孟容见纳&&&&&&&&&&&&&&&&&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曰:“不如期,且死!”&&&&&&&&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当为陛下抑豪强&&&&&&&&&&&&&&&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A、贞元十九年夏,大旱,上疏言。
B、今衢不他虞,
C、乃使孟容见纳。
D、若是而神弗祐、岁弗稔,未之闻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建封三次派使者劝说李纳停止抵抗不成功后,让担任幕僚的许孟容前往,许孟容旁征博引,指出抵抗与否的祸福关系,终于使李纳悔悟并撤兵。
B.在任用官吏方面,许孟容强调要遵照规章制度办事。认为如果齐总值得录用,就应该公开显示他考核最优秀,来解除朝廷内外的疑惑。
C.许孟容认为户部的银两本来就是准备着平常和危急时候使用的,如果支取其中的一百万缗钱来代替京兆地区一年的赋税,那么京城地区就没有流亡的人了。
D.许孟容认为汉代有了一个汲黯,奸臣就止息了阴谋,现在朝廷没有过失,狂贼竟敢这样胡作非为。希望禀告天子,起用裴中丞辅政,掌控兵权,就能够捉到贼人。
断句和翻译
⑴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汉有一汲黯奸臣寝谋今朝廷无有过失而狂贼敢尔尚谓国有人乎愿白天子起裴中丞辅政使主兵柄索贼党罪人得矣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 然陛下遣宦者覆视,紊纲纪。宜更择御史一人参验,乃可。
(2)宪宗诏以昱付军治之,再造使,皆不听。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乃装为去。夫人具以语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 “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1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 从此:自此以后
B.公子妄人耳&&&&&&&&&&&& 妄人:狂妄的人
C.平原君乃免冠谢&&&&&&&& 免冠:脱下帽子
D.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 面目:脸色、面貌
12.下列各组句子,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B.今平原君乃以为羞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D.有敢为魏王使通者,
臣请为王言乐
13.对下列句子中“之”字指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 (指代魏公子“从此两人游,甚欢”)
B.以无忌从之游,尚恐不我欲也 (指代“毛公”、“薛公”)
C.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 (指代“秦日夜出兵东伐魏”)
D.平原君门下闻之 (指代平原君“固留公子”)
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公子天下无双”的一组是
①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
②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
③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④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
⑤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
⑥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陵君思贤若渴,他悄悄步行往见自处“博徒卖浆者流”的毛公、薛公,并成了二人的真正朋友。
B.信陵君所见的毛公、薛公被平原君斥为荒唐之人,这使信陵君改变了对平原君的看法,并整装离他而去。
C.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行为感动了平原君的门客,他们纷纷离开自己的主人而投奔到信陵君的门下。
D.魏国危急,魏王派使者往请信陵君,众多门客都不敢劝其归魏,只有毛公、薛公以大义相劝,使他离赵救魏。
16.翻译上面短文中划线的句子。(5分)
(1)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
(2)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公孙景茂,河间阜城人也。容貌魁梧,少好学,博涉经史。在魏,察孝廉,射策甲科。稍迁太常博士(掌祭祀礼乐之官),多所损益,时人称为“书库”。历高唐令、大理正,俱有能名。齐灭,周武帝闻而召见,与语,器之。授济北太守,以母忧去职。
开皇(隋文帝年号)初,召拜汝南太守,迁息州刺史,法令清静,德化大行。属平陈之役,征人在路病者,景茂减俸禄为汤药,多方振济之,赖全活者千数。上闻嘉之,诏宣示天下。转道州刺史。悉以秩俸买牛犊鸡猪,散惠孤弱不自存者。好单骑巡人家,至户人,阅视百姓产业。有修理者,于都会时,乃褒扬称述;如有过恶,随即训导,而不彰也。由是人行义让,有无均通,男子相助耕耘,妇女相从纺绩,大村或数百户,皆如一家之务。其后请致仕,上优诏听之。仁寿中,上明公杨纪出使河北,见景茂神力不衰,还以状奏,于是就拜临淄刺史,赐以马舆,便道之官。前后历职,皆有德政,论者称为良牧。大业(隋炀帝年号)初,卒官,年八十七,谥日康,身死之日,诸州人吏赴丧者数千人。或不及葬,皆望坟恸哭,野祭而去。
(《北史·循吏传》)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稍迁太常博士。&&&&&&&&&&&&&&& 稍:渐渐。
B.属平陈之役。&&&&&&&&&&&&& 属:正值。
C.上优诏听之。&&&&&&&&&&&&& 听:聆听。
D.论者称为良牧。&&&&&&&&&&&&&&& 牧:指州的长官。
下面各组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12分,每小题3分)
叔孙通,薛人也。秦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数岁,陈胜起,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曰:“楚戍卒功蕲入陈,于公何如?”博士诸生三十余人前曰:“人臣无将,将则反,罪死无赦。愿陛下急发兵击之。”二世怒,作色。通前曰:“诸生言皆非。夫天下为一家,毁郡县城,铄其兵,视天下弗复用。且明主在上,法令县于下,吏人人奉职,四方辐辏,安有反者!此特鼠窃狗盗,何足置齿牙间哉?郡守尉今捕诛,何足忧?”二世喜,尽问诸生,诸生或言反,或言盗。于是二世令御史按诸生言反者下吏,非所宜言。诸生言盗者皆罢之。乃赐通帛二十匹,衣一袭,拜为博士。通已出,反舍,诸生曰:“生何言之谀也?”通曰:“公不知,我几不免虎口!”乃亡去之薛,薛已降楚矣。
及项梁之薛,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徙长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通降汉王。通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汉王已并天下,诸候共尊为皇帝于定陶,通就其仪号。
高帝崩,孝惠即位,乃谓通曰:“先帝园陵寝庙,群臣莫习。”徙通为奉常,定宗庙仪法。及稍定汉诸仪法,,皆通所论著也。惠帝为东朝长乐宫,及间往,数跸烦民,作复道,方筑武库南,通奏事,因请间,曰:“陛下何自筑复道高帝寝,衣冠月出游高庙?子孙奈何乘宗庙道上行哉!”惠帝惧,曰:“急坏之。”通曰:“人主无过举。今已作,百姓皆已知之矣。愿陛下为原庙渭北,衣冠月出游之,益广宗庙,大孝之本。”上乃诏有司立原庙。
                 (节选自《汉书·叔孙通传》)
臣光曰:过着,人之所必不免也;惟圣贤为能知而改之。古之圣王,患其有过而不自知也,故设诽谤之木,置敢谏之鼓;岂畏百姓之闻其过哉!是以仲虺美成汤曰:“改过不吝。”傅说戒武丁曰:“无耻过作非。”由是观之,则为人君者,故不以无过为贤,而以改过为美也。今叔孙通谏孝惠,乃云“人主无过举”,是教人君以文过饰非也,岂不缪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
15.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戍卒功蕲入陈 功:攻下
B.及稍定汉诸仪法 稍:稍后
C.益广宗庙,大孝之本 广:扩大
D.毁郡县城,铄其兵 铄:削弱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数岁,陈胜起  ②数跸烦民
B.①乃赐通帛二十匹  ②汉王憎之,乃变其服
C.①惠帝为东朝长乐宫  ②愿陛下为原庙渭北
D.①及项梁之薛  ②愿陛下急发兵击之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二世就陈胜起义的事询问众博士儒生的看法,听他们说是造反就生气变了脸色,待听了叔孙通的一番巧辩宽慰之词后,于是转怒为喜。
B.叔孙通离开寝宫回家后,遭到众儒生对他言行的质疑,他解释说自己也是迫不得已。他逃到薛县,薛县已归降楚国了。
C.叔孙通的儒生装束令汉王憎恶,于是他就改穿楚地风格的短装,很合汉王的审美观,得到汉王的喜爱。
D.孝惠帝不愿在看望太后的途中常惊扰百姓,便在武库的南面修复道,听了叔孙通所言此举不妥的劝谏后,惊惧地要赶快拆掉。
18.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认为人犯错误在所难免,但只有圣贤之人能做到有错必改。
B.以仲虺赞商汤、傅说劝武丁为例证,说明做君王的人不以不犯错误为贤明,而以改正错误为美德。
C.从对叔孙通的批评中,暗中告诫做臣子的面对君王的过错不应教君王文过饰非,而应帮助其认识改正。
D.从古代君主设置诽谤木和敢谏鼓的举动中,看出了他们生怕自己的过错被人知的心理。        
19.把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官。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
               (节选自司马光《谏院题名记》)
(1)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
译文:                             
&&&                                   
                                  
(2)居是官者,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
译文: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2届陕西省西安市第七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每题3分)樊 哙 传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以屠狗为事为事:为职业。B.项伯常屏蔽之屏蔽:用屏风遮挡着。C.暴师霸上暴师:使军队暴露。D.问其遗老遗老:前朝的旧臣民。【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②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B.①暴师霸上,以待大王②焉用亡郑以陪邻C.①群臣绛、灌等莫敢入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D.①高帝笑而起②泉涓涓而始流【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樊哙“勇猛豪爽”的一组是(&)①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②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③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④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⑤哙乃排闼直入。&&&&&&&&&&&&&&&⑥哙等见上流涕。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⑤D.③④⑥【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4分)译文:&&&&&&&&&&&&&&&&&&&&&&&&&&&&&&&&&&&&&&&&&&&&&&&&&&&&(2)项伯常屏蔽之。(3分)译文:&&&&&&&&&&&&&&&&&&&&&&&&&&&&&&&&&&&&&&&&&&&&&&&&&&&&(3)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3分)译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平御览 中华书局pdf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