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是否承认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本人认为,他的剩余价值理论是他对经济分析的发展最重要的贡献(马克思,L,日给恩格斯的信)。正是通过这一理论,他才得以借助于自己渊博的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见地,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放在他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去思考,并同时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根源以及作为其基础的那些特定的生产关系的运行规律。
  如前所述,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即在各个阶级社会中,总是部分社会(统治阶级)占有社会剩余产品。但是这种剩余产品可能采取三种性质根本不同的形式(或三者的结合)。它可能表现为直接无偿占有剩余劳动,例如在奴隶制生产方式、封建社会的早期或某些亚细亚生产方式(为帝国进行的强迫劳役)。在封建制度下,当封建地租是用一定数量的农产品(农产品地租)或是采用佃租(如谷物分成)这种较为近代的形式来支付的,所以剩余价值也可能表现为统治阶级以纯粹实用价值的形式(剩余劳动的产品)占有产品。剩余价值也可能采用货币形式,如封建社会末期的货币地租形式,以及资本主义的利润、剩余价值的实质就是如此:货币形式的社会剩余产品,或者换句话说,剩余劳动的货币产品。因此它和所有其他形式的剩余产品同出一源:无偿劳动。
  这意味着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在根本上是统治阶级收入扣除(或剩余)理论。全部的社会产品(净国民收入)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就好比全部的庄稼是由农民收割的。市场上的活动(或通过对农产品的占有)实际上是对已经创造出来的东西进行分配或再分配)。剩余产品以及它的货币形式,即剩余价值,是社会新产品(或社会净收入)被扣除生产阶级得到补偿(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即指他们的工资)之后的剩余部分。这种统治阶级收入“扣除”论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剥削理论,这不是就这个词的道德意义而言,而是就其经济意义而言——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整个历史上所有被剥削阶级的命运,特别是对于现代无产阶级的命运显然表示了许多可以理解的愤慨。统治阶级的收入最终能简化为无偿劳动的产品,这就是马克思有关剥削理论的核心所在。
  这也是为什么马克思如此重视在利润(利润又分为工业利润、银行利润、商业利润等等)、利息和地租之上把剩余价值作为一总的范畴来对待的原因所在。而利润、利息、地租等都是雇佣劳动创造的全部剩余产品的一部分,正是这一总范畴解释了(以剩余价值为生的)统治阶级的存在(即共同利益),以及资本主义下的阶级斗争的根源。
  马克思也揭露了产生剩余价值的经济机制。该经济机制的基础是始于15世纪西欧,后来又逐渐蔓延到整个欧洲大陆和其他各洲的一场巨大的社会变革,在许多所谓的不发达国家中,直至今日,它仍在延续。
  通过诸多伴随的经济的(包括技术上的)、社会的、政治的和文化的改变,以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主的广大直接生产者与原有的生产方式被隔离开来,而且他们也无法再自由使用土地了。因此,自给自足对他们来说已不可能。迫于养家糊口,他们只得将用胳膊、肌肉和大脑出租给生产资料(包括土地)的所有者。一旦这些所有者有了足够的货币资本可以随意支配购买原材料并支付工资后,他们就可以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开始组织生产,利用雇佣劳动,凭借他们所拥有的工具,将他们购买的原材料生产为最终产品,然后他们自然而然地也就拥有这些最终产品了。
  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条件是生产者的劳动力变为商品,和所有别的商品一样,商品劳动力也有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如同其余所有商品的交换价值,劳动力的交换价值等于它所体现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也就是再生产劳动力所需的花费。具体地说,它指的是劳动者以几乎相同的劳动强度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工作以及要使劳动阶级的人数和技能保持相对稳定所必需的全部消费品和社会服务的价值(也就是哺养和教育一定数量的劳动阶级的孩子,以便在他们的父母无法继续工作时或残废后能取而代之)。但是,商品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恰恰是它创造新价值的能力,包括创造比它本身再生产所需的成本更高的价值的潜力。剩余价值就是商品劳动力创造的全部新价值和它自身价值(即再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
  因此,马克思的整个剩余价值理论就建立在“劳动力”和“劳动”(或价值)的微妙区别上。但这一差别并非“玄妙难解”,它只是对每天发生的几百万件事的过程加以解释(明朗化)而已。
  资本家并不购买工人的“劳动”。如果他购买的话,那无疑是偷窃,因为工人的工资明显低于他在生产过程中使原材料价值增值的总值。不,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而且往往(当然并非总是)购买它的真正价值。所以,当资本家被指责进行“不诚实”经营时大感不平。工人成了牺牲品,这并非由于鄙俗的偷窃行径,而是由于一种社会体制注定他首先把生产能力变成商品,然后到一个具有体制上的不平等为其特征的特殊的市场上(劳动市场)出卖劳动力,最后满足于出售那种商品的市场价格,不管他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价值是否略微、较大或大大地超过市场价格(即他的工资)。
  资本家买下的劳动力给所使用的原材料和工具(机器、厂房等)的价值带来了增值。到某一特定时间,如果这部分增加的价值低于或等于工人的工资,就不会产生剩余价值。但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根本不会有兴趣雇佣劳动力。使用雇佣劳动力只是由于雇佣劳动具有使原材料的增值高于其本身价值(即他的工资)这一特点(使用价值)。这部分“额外的增值”(全部“增值”和工资的差额)正是剩余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剩余价值是资本家雇佣工人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先决条件。
  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普遍的商品生产以及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这就使劳动市场上存在着制度上的不平等(法律上的平等掩盖了这一现象,挡住了自由经济学家以及社会学家和道学家的眼睛)。这意味着一个一贫如洗的劳动者既没有资本,也没有巨额存款,但仍需购买食品和衣服,支付房租和负担来往于家里与工作地点之间起码的交通费用,这一切都需要不断地换取货币,这样的人在经济强制下只能出卖他仅有的商品——劳动力,而且是一直不断地出卖。除非工资增长,他不可能脱离劳动市场。他不可能等待。
  但是那些拥有存款的资本家,却可以暂时脱离劳动市场。他可以暂时解雇工人,甚至关闭或卖掉他的企业,等待几年然后才开始经营。这种制度上的差异使劳动市场价格的决定就像一场掷骰子游戏,而沉甸甸的骰子却对工人阶级有强烈的偏见。只要想象如果在某一个社会结构中每个公民不管是否受雇,社会都保证他有一笔最低年收入,那么,就不难懂得,这种情况下“价格的决定”与资本主义下价格的决定会大相径庭。在这样的结构中,个人将真正有经济上的选择,决定是否把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他人(或公司)。而在资本主义下,他却毫无选择余地。实际上,在经济强制下,他被迫以任何价格拍卖成交,这一初步的分析也清楚地证明了雇佣工人成立工会的作用与重要性。准确地说正是这种工人的“联合”并汇集一笔集体抵抗基金(第一批法国工会称之为储备金),工人们才可能(例如通过罢工)暂时撤回对市场的劳动供应,以制止工资的下降趋向或造成工资的增长。这种劳动供应的暂时削弱不算“不公平”,因为资本家也经常撤回对劳动的需求,有时其规模之大是罢工所远不及的。通过强大的工会组织,对于这种使工人阶级成为牺牲品的劳动市场制度上的不平等现象,工人阶级不可能永久彻底地加以纠正,但至少可以设法进行部分或适度的纠正。
  工人阶级不可能使之得到永久的纠正,因为在资本主义的机制中,存在着强大的、内在的、有利于资本的自我纠正因素:产业劳动后备军的必然出现。这个后备军有三个主要来源:大批前资本主义生产者及自我雇佣者:自由农民、手工业工匠、商人、自由职业者和中小资本家;大批家庭妇女(另外还有儿童);可能被解雇的雇佣工人。前两种来源不仅要从别的资本主义国家来看,由于国与国之间的移民,还要从世界范围内来看。虽然雇佣工人(包括农业雇佣工人)在世界上已超过10亿,但还在无限制地扩大。至于第三个来源,显然是有限的,因为如果雇佣劳动完全消失,如果雇佣劳动者全被解雇,剩余价值生产也会消失的;这就是为什么“完全机器人化”在资本主义下是不可能的,但其后备军也是大量的,准确地说它将与雇佣工人绝对人数的大量增加保持一致。
  产业后备军的波动是由经济周期和资本积累的长期趋势这两者共同造成的。迅速增长的资本积累大规模吸收了雇佣劳动,包括通过国际间移民而来的劳工。同样,资本积累的减速、停滞甚至下降,都会造成劳动后备军的膨胀。因此,当利润(实际利润和预期利润)在资本家看来过分减少时,就产生了工资增长的上限,这样就引发了资本积累的减速、停滞和下降,并会减少就业和降低工资,直到恢复“合理的”利润水平。
  这个过程并不符合任何“自然经济规律”(或必然性),也不符合任何“内在的公正原则”。它只是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逻辑,即攫取利润。经济组织的其他形式可能、已经而且正在根据别的原理进行运转,却不会引起周期性的大规模失业。相反,一个社会主义者会说——当然马克思也这样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不公平”的,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异化的”、“无人性的”社会制度,就因为它不能摆脱周期性的就业率下降和不能满足亿万人的“基本需要”。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因而与工资理论密切相联。马克思的工资理论与马尔萨斯、李嘉图或者那些早期的社会主义者(如费尔迪南·拉萨尔)的“工资铁律”都迥乎不同。根据“工资铁律”,工资是围绕着生理最低限度的需求波动的。许多作者(波珀(Popper)等,1945年)把在资本主义下工人阶级‘极端贫困’这一不成熟的理论认为是马克思的,但许多当代作者(例如,罗斯多尔斯基,1968年)已经令人信服地证实了这根本不是马克思的理论。这样一条“工资铁律”主要是人口学的理论,认为出生率和结婚率决定就业和失业的变化,从而也影响工资水平的变化。
  这种在逻辑和实际经验方面的前后矛盾是显而易见的。只要指出如下的情况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如果认为雇佣劳动者供应量的波动最为重要,那么,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化就被排斥在分析之外。当然这是自相矛盾的,资本主义的坚定反对者卡尔·马克思在19世纪中期就已经提出,在资本主义下,即使在时间和空间上并非没有限制,工资增长的可能性依然存在。马克思同时强调了这一事实:每个资本家都把别的资本家增加工人的工资视为潜在购买力的增长而不是成本的增长(见马克思,d)。
  马克思把工人工资区分为两个部分,即商品劳动力再生产费用的两个要素。一个是纯生理方面的,可以用卡路里和能量额来计算。这是最基础的,这部分工资再降低,工人就会慢慢地或者很快地丧失其劳动能力。第二部分被马克思称为历史和道德的,它包括由于各种阶级力量关系的变化(如一次成功的阶级斗争)而使工人阶级得以把额外的商品和服务算入平均工资,即商品劳动力必要的社会即社会承认的再生产费用(例如,1936年6月法国大罢工后工人带薪假期)。这部分工资实质上是浮动的。它根据各种可变因素而变动,因国家、大陆和时代的不同而不同。但是,它也有上面指出的上限,利润便会有消失的危险,或在资本家眼里利润显得不大,随后,这些资本家就会举行“投资罢工”。
  因此,马克思的工资理论实质上是一种资本积累工资理论,这个理论又使我们回到马克思所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第一“运行规律”,即资本家被迫不停地加快资本积累的速度。苹果/安卓/wp
积分 15087, 距离下一级还需 3213 积分
权限: 自定义头衔, 签名中使用图片, 隐身, 设置帖子权限, 设置回复可见, 签名中使用代码
道具: 彩虹炫, 涂鸦板, 雷达卡, 热点灯, 金钱卡, 显身卡, 匿名卡, 抢沙发, 提升卡, 沉默卡, 千斤顶, 变色卡下一级可获得
道具: 置顶卡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涂鸦板
本帖最后由 YJDWII 于
10:11 编辑
剩余价值理论为什么不成立?
最近看到了rr3068 《马克思的绝对剩余价值论不能成立》的贴子,颇有感概。剩余价值论不能成立虽然立论不错,但楼主论述还是存在漏洞的。正如dangxiao123& &&&85楼所说“马克思的理论胜在他的逻辑,这也是几百年来西方经济学者一直不能证明其在前提假设下有理论漏洞的原因”。如果认识不到马克思逻辑的荒谬,想证明马克思的不成立确实困难。
首先说说rr3068存在的不足。rr3068的不足在于“所以,任何超过8小时的劳动(无论是延长生产单件商品的时间,还是靠延长劳动时间生产更多的产品)都将不再是“社会必要劳动”,因而不能形成价值”。 延长生产单件商品的时间,不能形成价值,不能产生价值增值,这是对的;但认为延长劳动时间生产更多的产品不能形成价值,不能产生价值增值,这就不对了。
现在,再来分析一下剩余价值的所谓的严密的逻辑前提假设。
“现在我们假定,这些生活资料的货币价格是平均每天3马克(先令)”。
“ 剩余价值,或商品全部价值中体现工人的剩余劳动或无偿劳动的那一部分,我称之为利润”。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
“如果1小时的劳动体现为6便士的价值,如果工人的工作日为12小时,如果这段时间有一半是无偿劳动,那么这种剩余劳动就在商品上加3 先令的剩余价值,即没有付过等价的价值”。
这就是马克思生产剩余价值的严密的逻辑前提假设(当然不是全部,欢迎添加),各位仔细看看,有问题吗?看不出其中的奥秘,就不要白费力批马了。马信徒就更看不出其中的奥秘了,因为他们早已五体投地了,从来就没有以平视的眼光、学术的心态看过马克思。
第一,马克思应该首先实际计算确定任一劳动力的价值,然后,才可以为了简便而假设劳动力的价值为多少。同时,还要注意的是,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计量的,也就是说,劳动力的价值必须首先表现为一定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后才能表现为一定量的货币。因为,生活资料的价值同样是由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这一定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一定量的货币之间的关系是不可以什么“惊险一跳”来解释的,科学需要的是严谨,而不是什么“惊险一跳”的胡说。象下面的“1小时的劳动体现为6便士的价值”这与他的劳动没有价值论点是相互否定的,是绝对称不上“严密的逻辑”第二无偿劳动与等价交换是相容的吗?为什么在等价交换的前提下还会存在无偿劳动?如果将无偿劳动变为有偿的,那究竟应该如何付酬?工人已经按劳动力获得了一个报酬,难道还要再按劳动再获一个报酬?在劳动没有价值的前提下,又应该以什么标准来对这无偿劳动支付报酬?第三“如果1小时的劳动体现为6便士的价值”,这是说1小时的劳动的价值为6便士的价值吗?在“劳动本身没有价值”这样的前提下作这样的假设这也算是“严密的逻辑”?其二,更为重要的是:这1小时的劳动是在什么条件的1小时的劳动。妙就妙在马克思并没有告诉这是在什么条件下的1小时的劳动,而实质却是指在资本家所能提供的劳动条件下的1小时的劳动,这样,它其实暗含了一个没有明言的却又非常重要的前提,这就是资本家提供的劳动条件本来就应该是无偿的。省略了这个无偿,却多出了另一个无偿。将一个有条件成立的东西,偷换成了一个无条件成立的;将一个特殊事例偷换成普遍适用的。这是“严密的逻辑”? 。而正确的假设却应该是在工人自己现有的劳动条件下的1小时的劳动。第四如果工人在自己现有的条件下,能够在6小时实现3先令的价值,他会为了这同样的3先令而去为资本家劳动12小时吗?如果将“现在我们假定,这些生活资料的货币价格是平均每天3马克(先令)”与“如果1小时的劳动体现为6便士的价值”结合考虑,那么,劳动力的日价值就是6小时劳动的价值。如果工人只出卖1小时、2小时,又该如何支付报酬?第五“劳动力所有者就必须始终把劳动力只出卖一定时间因为他要是把劳动力一下子全部卖光,他就出卖了自己,就从自由人变成奴隶,从商品所有者变成商品他作为人,必须总是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财产,从而当作自己的商品。而要做到这一点,他必须始终让买者只是在一定期限内暂时支配他的劳动力使用他的劳动力,就是说,他在让渡自己的劳动力时不放弃自己对它的所有权”。既然劳动力可以只出卖一定时间,资本家为什么就不能只买一定时间呢?为什么你只卖8小时,资本家却要按24小时(劳动力日价值)付工资呢?同时,既然已经按劳动力日价值支付了对价,又怎么会存在无偿劳动呢?第六“如果1小时的劳动体现为6便士的价值,如果工人的工作日为12小时,如果这段时间有一半是无偿劳动,那么这种剩余劳动就在商品上加3 先令的剩余价值,即没有付过等价的价值”。按马克思理论,如果工人的工作日为12小时,则剩余价值为3 先令;如果工人的工作日为10小时,则剩余价值为2 先令;如果工人的工作日为8小时,则剩余价值为1先令。根据这个原理,如果如果工人的工作日为12小时,剩余价值为6先令这种事情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因为这等于说在同一劳动过程中的劳动,有6小时劳动的价值为3 先令,另6小时劳动的价值为6先令。剩余价值=平均劳动力价值*平均剩余价值率*工人人数。现实中真的存在这种情况吗?第七相对剩余价值工人12小时劳动+不变资本===》 不变资本+3 先令(剩余价值),工人12小时劳动中剩余劳动为6小时,这6小时剩余劳动价值为3 先令工人12小时劳动+不变资本+增量不变资本===》 不变资本+增量不变资本+3 0先令(剩余价值),工人12小时劳动中剩余劳动为6小时,这6小时剩余劳动价值为3 0先令同一劳动过程中12小时,有6小时劳动的价值为3先令,另6小时劳动的价值为30先令,不变资本在变中不变,工人劳动价值却在不变中变。如果1小时的劳动仍体现为6便士的价值,那么,剩余劳动6小时体现的价值就为3 0先令。第八小镇居民若干。有鞋匠张三、李四。二人制鞋水平及效率完全一致。每天劳动10小时,各生产一双鞋,全部销售且完全满足全镇需要。每天各获利10元。一天张三自制了一套制工具,运用它在每天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可以生产与原先品质相同的两双鞋,且随镇上人口的变化,能够完全销售。此时,张三每天各获利20元.那么,张三应不应该获得20元呢?这多出的10元又是怎么回事呢?这多出的10元是剩余价值吗?如果是,他又剥削了谁呢?如果张三拥有了使用工具的收益,那么,资本家为什么不能拥有由于资本投入而产生的增值呢?第九 资本论第三卷第37页
  成本价格的两部分,用我们的例子来说就是400c+100v,只有一点是相同的:二者都是商品价值中补偿预付资本的部分。
  但是从资本主义生产的观点来看,这个实际的情况必然以颠倒的形式表现出来。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同于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生产方式的地方,除了其他方面,还在于: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表现为劳动本身的价值或价格,或者说,表现为工资(第1卷第17章)。因此,预付资本的可变价值部分,表现为在工资上耗费的资本,表现为一个用来支付在生产上耗费的全部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资本价值。
劳动本身没有价值,可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却能 表现为劳动本身的价值或价格,这样表现的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它有价值或价格吗?马理论的逻辑就这样严密?
剩余价值能否成立是可以实证的。工人在自己现有的条件下劳动8小时 =&&生产产品一件& && && && && && & (1)
工人在工厂条件下劳动8小时+生产资料 = 生产产品十件& && && && && &&&(2)
工具创造了几件?
(2)两边同减工具,得
工人劳动8小时=十件-工具=一件
十件-工具=一件
有工具能生产十件,没工具能生产几件,这其中的差就是工具作用的结果,与工人劳动无关。是的,没工人,工具一件也生产不了,但没工具,工人也同样只能生产一件。这是一个合理分配的问题,原本就不是剥削的问题。
有人提出了一个相反的逻辑来反驳我:
工具本身是无法创造产出的,那么
工具=0件,
加入劳动后
工具+劳动=10件,
这就是说,所有产出都应该是劳动者的。
看上去上述两个推理似乎都有些道理,但比较看,我的是以事实为依据的,是有道理的。而后是没有根据的,是经不起实证的。其问题的关键在于:它偷偷改变了事务的联系或逻辑关系,即人与工具是在生产过程中的,工具不投入生产,不会发挥任何作用,同样,人不投入生产,也是不可能发挥任何作用的。如果劳动力只是到了工厂,不劳动,也是不可能有产出的。
现在讨论的前提是资本生产方式下的生产,是在生产过程中,价值增值与导致价值增值的因果关系的分析,以及在众多的因果关系中,揭示发现敏感系数最高的因果关系,从而揭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建立公平分配的科学标准。对于上述两个相反的逻辑,完全可以用实践来验证。
工人劳动+生产资料,在工人劳动不变的情况下 ,更新生产资料,结果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如:工人昨天挑一百斤,今天用板车搬500斤,后用汽车搬十吨。
而 :工具+工人劳动,在工具不变的情况下,无论工人的劳动怎么变,都不可能产生如此大的变化。以上例为例:
一个织布工人,传统或手工作业,8小时织1米;使用一台织机,8小时织10米
工人+机器=10米
如果工人不变,增加一台机器,即
工人+2*机器=20米,此式若成立,则证明,机器代替了19人的工作量,
如果机器不变,增加一名工人,即
工人*2+机器=20米,此式若成立,则证明,机器没有创造价值或代替人力。
马克思所谓的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剩余是什么剩余?是泼妇的剩余,是意滛的剩余,是掩耳盗铃的、无视其它因素的作用的剩余。如果所有的人都按此逻辑,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话,能有分工合作、能有社会文明进步、能有国家吗?
支持楼主:、
购买后,论坛将把您花费的资金全部奖励给楼主,以表示您对TA发好贴的支持
载入中......
发表于1269楼
迷住的是你。
你回答我:按照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的逻辑,工人这个活劳动创造价值。为什么资本家却不断发明机器减少活劳动这个可供剥削的对象?
发表于1054楼
公有制包括集体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都只是一种特殊(主体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私有制。所有制的唯一的根本属性就是排他性即私有性。
发表于526楼
相互作用,不是唯一的。
只有机器没有工人是不行的,只有工人没有机器是没有更高效率的。这个更高效率之差是机器使用的结果。社会的发展是资本与工人是共赢的,工人获得比自己现有条件下更多的收益,资本也因此实现了更高的效率而增值。
发表于439楼
你肩挑背扛,一年得1万 ,五年得5万;你用汽车,五年得60万。收回成本50万,赚10万,相当你肩挑背扛干两年,这多出的一年劳动量就是汽车的。
这就是为什么投资是发展经济的方式之一的道理,这就是为什么各国都要鼓励投资来促进经济发展而不是鼓励生产更多的 工人来发展经济的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 技术的进步,就是不断改进储存人类劳动的“电瓶”------工具,从而实现人类劳动的重复利用。人类劳动的替代率越高,社会的 ...
发表于424楼
你呀,真是十足的信徒,不分皂白的信徒。
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分配方式。这你都知道?不错,不错。那么,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就应该有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也就是说,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不是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不是可以人为选择、消灭的。也就是说,如果存在剥削,那也是必然的、进步的,当然如果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进步的,或者说,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产生不是落后替代先进而是先进替代落后。
发表于392楼
我就感到奇怪的一件事,如果投资方投资没有利益可图,他还投资干什么?如果你说她投资了就是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了,那他不投资了,倒也确实不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了,但是这是不是意味着社会生产还是应该回到个人手工业作坊中去?因为也只有那样,才不会出现投资者剥削劳动者剩余价值的事情。
大家正好可以批驳一下
岛国片手机平板在线观看新地址
热心帮助其他会员
对论坛有贡献
逐字逐句的推敲,有理有据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
总评分:&经验 + 160&
论坛币 + 45&
学术水平 + 9&
热心指数 + 10&
信用等级 + 9&
本帖被以下文库推荐
& |主题: 2261, 订阅: 21
& |主题: 427, 订阅: 177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剩余价值理论。
黄佶文章汇总讨论群:QQ:。《资本异论》全文、讲座视频和图解,免费下载网址:/z
为什么在马克思版总是充斥一些认为别人不懂,知识水平不够,不如自己了解以及水平不高的判断呢?
总评分:&经验 + 60&
论坛币 + 60&
学术水平 + 4&
热心指数 + 4&
信用等级 + 4&
youyishidehuati
sunnyhbzhbz 发表于
youyishidehuati应该是 you yi si de hua ti
黄佶文章汇总讨论群:QQ:。《资本异论》全文、讲座视频和图解,免费下载网址:/z
“现在,再来分析一下剩余价值的所谓的严密的逻辑前提假设。
“现在我们假定,这些生活资料的货币价格是平均每天3马克(先令)”。
“ 剩余价值,或商品全部价值中体现工人的剩余劳动或无偿劳动的那一部分,我称之为利润”。
“如果1小时的劳动体现为6便士的价值,如果工人的工作日为12小时,如果这段时间有一半是无偿劳动,那么这种剩余劳动就在商品上加3 先令的剩余价值,即没有付过等价的价值”。
这就是马克思生产剩余价值的严密的逻辑前提假设,各位仔细看看,有问题吗?看不出其中的奥秘,就不要白费力批马了。”
惭愧,看不出问题,愿意学习。
黄佶文章汇总讨论群:QQ:。《资本异论》全文、讲座视频和图解,免费下载网址:/z
hj58 发表于
“现在,再来分析一下剩余价值的所谓的严密的逻辑前提假设。
“现在我们假定,这些生活资料的货币价格是 ...认真点,会看出的。
我只能说,马克思荒谬的逻辑假设不在这里。
本帖最后由 YJDWII 于
17:18 编辑 qi509 发表于
我只能说,马克思荒谬的逻辑假设不在这里。说来大家分享一下嘛
YJDWII 发表于
说来大家分享一下嘛其实我已经在我的帖子里做了很明确的说明。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如有投资本站或合作意向,请联系(010-);
邮箱:service@pinggu.org
投诉或不良信息处理:(010-)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规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