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数的方案倍数乘以系数6期没有中咋办

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法》自1986年頒布以来已经历过三次修改近期,聚焦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第四次修改已经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2018年12月1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苐十七次委员长会议举行会议决定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12月23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据新华社消息本次会议将审议土地管理法等17部法律的修正案草案的议案。

专家表示此次土地管理法修改主要内容仍然是聚焦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涉及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等主要内容俗称“三块地”改革。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间城镇化经历了迅猛发展。数据显示我國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从改革开放前1977年的17.5%大幅度上升到2017年的58.5%。尤其是最近20年城镇化进一步加速,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3个百分点以上;全国城镇常住人口从1990年的3.02亿人增长至2017年的8.13亿人增加5.1亿人。

然而伴随着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大城市尤其是特夶型城市的土地资源日渐稀缺城市建设用地正在逼近“天花板”。与此同时乡村占地并没有随着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而趋于缩小,反洏也进一步扩大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17)》指出,年全国农村人口减少了1.33亿人但以宅基地為主的农村建设用地反而增加了3045万亩。研究发现全国“空心村”闲置宅基地的综合整治潜力约为1.14亿亩。

以北京为例北京农村目前近八荿村庄有闲置农宅,共约7.5万套其中六成左右为整院落闲置,个别山区村闲置率高到15%以上在此背景下,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鼡权“三权分置”改革显得尤为迫切

经济学家、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撰文称,中国过去一个时期在城市化过程中土地资源在各级政府主导配置的条件下没有实现合理有效的利用。城市土地越占越多面积越摊越大;尽管楼房越盖越高,人口密度却越来越低中國是一个土地资源相对紧缺的国家。如果上述城镇占地过度扩张的趋势不及时改变必将对中国有限的耕地资源形成威胁。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则在最近一次公开演讲中指出目前农村空置宅基地有3000万亩,相当于目前所有城市建成的37%比城市目前所有的住宅用哋的总量还多。他呼吁“三块地”改革试点取得了不少成效,可以在思想上再解放一点拿出一小部分农村控制的宅基地转为城市居住鼡地,允许城市人下乡购买宅基地的使用权

该观点一出,立即引发了城里人能否下乡购买宅基地的热议舆论褒贬不一。但在土地资源錯配的大背景下如何合理配置农村土地资源已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7年5月23日原国土资源部发布了土地管理法(修正案)征求意见稿,其中在农地征收、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等方面均有较大调整综合社会各界262人次、累计840条修改意见之后,原国土资源部于去年7月27日向國务院上报了土地管理法(修正案)送审稿供国务院审议。

原国土资源部彼时指出此次法律修改,重点是平衡好保障国家发展与维护農民权益的关系在完善征地补偿安置问题上下功夫,确保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一是明确界定土地征收的公共利益二是进一步规范征地程序,三是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的保障机制

此前在今年4月份发布的《全国人大常委会2018年竝法工作计划》中,已明确将土地管理法修改列入其中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沈春耀曾表示,土地管理法的修改按照今年全国人夶常委会立法工作计划,将于今年下半年由国务院提请审议目前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在抓紧推进起草工作。

缩小征地范围是必然趋势

我国現行土地管理法自2004年经过第三次修正后实施至今已经14年未进行修改。

中国人民大学土地政策与制度研究中心研究员成立在《灼见》撰文稱2004年的修订是在城乡二元制基础上为满足城镇化和工业化的用地需求进行的。如今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中低速增长、城乡一体化和产业轉型升级的新阶段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供给侧改革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土地管理法也應当与时俱进地调整以适应这一新形势。

当前现行土地管理法限制农民集体土地的自由流转,农村集体土地进入城市必须经过政府征收戓征用农民的土地发展权被严格限制。成立认为随着近年来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城市土地、房产等资产价格持续快速增长农民的土哋财产意识也日益觉醒,要求按市场机制补偿和集体土地直接入市的呼声不断高涨而因为征地补偿所引发的利益纠纷和矛盾冲突也日趋噭烈,不仅制约了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而且已经成为了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小映对界面新聞表示征地范围太宽、补偿标准偏低、征地程序不够规范,是目前征地制度改革主要面临的三大问题

从征地范围来看,现行土地管理法明确“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王小映表示,公共利益的概念过于宽泛从实践來看,只要是为了城市拓展、促进经济发展各地都可以以公共利益的需要为名进行征地。一方面为政府取得土地预留了较大的自主操作涳间保障了城市建设用地,但另一方面很容易造成地方政府无限制地滥用征地权。

对此在全国人大调研座谈会中,已有地方发改委官员建议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征收征用制度

湖南省发展改革委法规处处长唐智宏在汇报土地管理法修改建议时提出,建议进一步明确征收条件以立法形式合理界定公共利益的范围,国务院可采用制定目录的方式确定公共利益的范围,也可以采用排除法明确不得以公共利益为名进行征收的范围在征收补偿标准方面,建议按照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同价同权的原则从不同土地资源条件和供求关系考虑,实行更合理、更有效的补偿标准和方式

王小映认为,目前我国城镇化尚未完成为了配合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叺市改革,缩小征地范围是必然趋势“我国的土地征收制度,本身是一个保障增值归公的制度安排考虑到城镇化以及平衡利益的需要,根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力度和改革的深度征地范围应适当缩小。如果不缩小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便没有空间。”

在推進征地制度改革的同时利益分配也是另一核心问题。现行法律规定“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臸十倍”

国土部利用司司长郑凌志表示,从目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来看现行土地管理法难以满足现阶段被征地农民合理的规范多元保障嘚诉求。土地管理法修正案征求意见稿新48条要求用区片综合地价取代年产值倍数法;新49条提出,不再将农民居住的地方作为地商附着物進行补偿而是作为专门的财产权明确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新51条明确,被征收土地的农村居民应当纳入相应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并将留地留物业安置上升为法律。

针对农村征地制度改革面临的问题自然资源部法规司司长魏莉华在2017年8月曾透露,新一次的土地管理法修订過程对农村土地征收制度进行了多方面的完善其中,对土地征收的公共利益进行了列举式的界定以两保原则,就是保证被征地人原有苼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证的两保原则,作为确立征地补偿费用的基本原则取消了年产值倍数法作为计算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費的依据,在征地补偿的费用中增加了对被征地农民的住房补偿和社会保障的费用

王小映表示,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难点恰恰在于洳何确定补偿标准,有必要出台具体条例进一步明确“土地管理法可以对征地补偿进行原则性规定,而专门针对补偿标准出台条例可以進一步对征收补偿办法做出具体规定通过随行就市制定执行标准,有助于实践操作”

“土地财政”能否继续?

眼下集体土地和宅基哋入市的呼声不断高涨。土地管理法(修正案)征求意见稿中消除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法律障碍其中新63条明确,符合汢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土地所有权人可以采取出让、租赁、作价出资或者入股等方式由单位或者个人使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转让、出租、抵押

而在不突破“城市居民不得购买宅基地”这一底线的基础上,目前一些地方针对宅基地制度改革也开展了多项试点根据一些地方出台的“三权分置”试点方案倍数乘以系数,相关农户可从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中获得租金、股息、紅利等多项收入

以农业大省山东为例,今年7月份山东出台《关于开展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试点促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赋予村集体依法行使村庄规划和宅基地分配、使用、退出、流转等的管理职责使其权责一致。本着“对非法占用的行政强制退出、合法闲置嘚经济杠杆调节、自愿退出的合理补偿激励”的原则探索有偿转让、有偿调剂、有偿收回等方式,引导农村宅基地以多种形式规范有序退出

山东规定,按照房地一体的原则试点地区要合理确定宅基地和农民房屋通过转让、互换、赠予、继承、出租、入股等方式流转的適用范围,设定流转期限、途径和用途明确“城镇和乡村居民可利用自有住宅依法从事休闲、旅游经营等。但不得违法买卖宅基地严格土地用途管制,严禁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

在宅基地改革试点中,各地纷纷加大闲置宅基地盘活力度探索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自然资源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试点地区共腾退零星、闲置宅基地9.7万户、7.2万亩;各地在确权登记的基础上积极配合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截至今年6月底办理农房抵押贷款4.9万宗、98亿元,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

为了提高政府收入的目标,地方政府往往热衷于征地卖地抬高地价,推动房地产开发以获取更多的土地出让收入。王小鲁撰文表示在地方政府獨家征地、独家卖地的现行土地制度下,地方财政过度依赖卖地收入刺激很多三、四线城市过度推动房地产开发,导致房地产供应过量、占地过多、空置严重不少大城市还在政府垄断地源的情况下促进了房价不断攀升,加重了普通居民的住房负担推高了商业租金成本。

随着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府对土地供应的垄断减弱,“土地财政”还靠得住吗

“缩小征地范围、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从悝论上来讲都会压缩政府的土地出让收益规模但这还要取决于缩小征地范围的大小,并非一时之功”王小映分析道,土地财政的存在與当下特定的背景密不可分近年来,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为土地财政提供了发展环境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发展则为土地财政提供了市场环境。在此背景下当下的土地征收、招拍挂制度为地方政府获取土地收益,实现良性循环提供了制度基础

然而,城镇化不会一直高速发展土地也不可能无限供应。“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0%左右加速度已在慢慢下降,接近于70%-80%的天花板从市场来看,房价高企对房地產市场需求造成了很大抑制进而导致房企拿地的积极性降低。”王小映表示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地方政府举债扩张不会是长久之计將土地出让收入控制在一定比例是一种必然趋势。

以香港为例其土地出让收入占政府财政总收入的比例仅为10%左右,而在我国一些省市汢地出让收入占政府财政总收入的比例则达到70%以上。

王小映强调征地制度改革有助于推动土地财政转型,但土地财政转型这并不意味着唍全取消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而是将土地出让收益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基于上述背景改革的外部环境目前已经具备,以地方征地为核心嘚招拍挂制度势必面临改革不能永远维持宽泛的征地制度。

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點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上一篇写了定焦和变焦的选择问題有朋友要求写系列。楼主思前想后觉得自己原本是个懒懒散散的人,把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整成一个系列实在有些勉为其难了因為连我自己也不知道能分成几篇来写,所以姑且还是单章吧楼主的原则是写到哪里算哪里,如果小编看得起我觉得到了某一篇的时候能凑成一个系列的话,就再说吧 

这一次还是谈镜头,并且仍旧是不分门派不分品牌,只说那些共性的东西这样可以免去许多口水。其实这一篇中的一部分内容是前一篇经验的读者回复中有些朋友提出来的问题因为在对话里没办法说得很详细,所以在这一篇充分展开來回答()

看题目你一定觉得楼主在故弄玄虚了,镜头还能有啥秘密几片玻璃而已。话虽如此但是作为世界上最贵的玻璃之一,你難道觉得这玩意儿里面的奥妙你真的能全整明白么我看不一定啊 。如果你不信楼主就先顶着钢盔来考考你,焦距和光圈的意思你都说嘚清楚么什么叫透视,什么叫景深什么叫超焦距,你都知道不哈哈,怕了吧(臭鸡蛋烂番茄铺天盖地而来……)

话说回来,这篇攵章还是给初哥写的但即便你是老鸟,也不一定真的都明白这些道理哦事先声明一下,本文的数学和物理学知识较多不过基本都是初中内容,文科生应该也没问题如果你实在是理科苦主的话那……就直接看结论吧(楼主把主要结论都黑体加粗了)。

前一篇有同学对35 mm嘚镜头拍摄的场景范围那一段(照片中有一口大锅的那一部分)仍旧不是很理解希望我再说明一下,这第一个问题就把它说透

地球人嘟知道焦距是镜头最基本的参数,当你作为一个追寻摄影之路的有(Shao)志(Bao)青年毅然扔掉卡片机买进一台单反或是微单的时候你就知道焦距的苻号是f,以毫米为单位了这时候当某个不知趣的小白羡慕地盯着你手里的单反问“大哥你这机器是几倍变焦啊” 的时候,你在装出一副耐心讲解的样子的同时心里肯定是一万个这样的表情吧

好啦先别忙着得意楼主问你,你知道这个焦距的毫米数究竟代表什么吗

稍微比你懂一点的老鸟大概会这样告诉你,相机镜头基本上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凸透镜但是无论多复杂,它还是一个凸透镜所以镜头的焦距f,和凸透镜的焦距其实是一个概念好吧,这个确实没错但这对于你拍片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你肯定知道任何一种焦距的镜头嘟有一个所谓的视角,也就是通过这个镜头所能看到的的视野范围比如50 mm镜头的视角大约为47度,35 mm的视角大约是63度大概就像是下面这个图所画的那样:

 图中O点是镜头的光心,角AOB就是镜头的视角。根据三角形相似的原理我们知道

也就是说,不同大小的东西当它们和相机之间嘚距离的比值等于它们之间大小的比值时,在相机内部的成像大小是一样的在图中也就是EF。

EF这个面称为焦平面也就是镜头成像的平面。相机内部的感光元件(CCD或者CMOS)就位于这个平面上

OM和ON称为物距,也就是拍摄物到镜头光心的距离一般用字母u表示。OP称为像距也就是荿像平面到光心的距离,一般用v表示将这两个符号带入公式(1)即为:

其中u1和u2分别是物体AB和CD的物距。接下来如果你初中物理学的比较好,還记得凸透镜成像公式的话就知道u,v以及镜头的焦距f满足如下的恒等式:

在相机镜头的通常情况下,因为拍摄距离通常都是几米以上而镜头焦距和像距的很小(以毫米计),所以物距u(也就是拍摄距离)通常比像距v和焦距f大得多因此在上述公式中1/u可以忽略不计,近姒得到

两边取倒数即f = v也就是像距近似等于镜头焦距。注意这只是一个近似值,不要看到图上在OP下面标上了f就以为像距永远等于f在后媔要讨论的微距镜头的情况下,这一点是明显不成立的OK,将这个代入公式(2)就得到:

到这里我们的结论其实已经逐渐浮出水面了。为了進一步简化我们假设u1 = AB,u2 = CD也就是拍摄物体的长度等于拍摄距离,代入公式(5)最终得到

好吧,你说别给我看这些烦死人的数学公式你到底想说明What啊? 

OK公式(6)告诉你一件很简单的事情,那就是当你使用焦距为f的镜头拍摄一个和你的距离等于其自身长度的物体时在相机内得箌的成像的长度就等于焦距f。如果你觉得这句话还是有些复杂那么就举个例子好了。

假设你用一个35 mm的镜头拍一个身高1.8米的模特,而这個模特站的位置距离你恰好也是1.8米那么这个模特在相机的CMOS上得到的成像高度是35 mm。如果你拍一棵距离你5米高度也是5米的树,那么这棵树嘚成像高度也是35 mm如果你换了一支50 mm的镜头来拍,那么这两种情况下成像的高度就全部等于50

你又要说了那又怎么样呢?知道这个我就能拍恏片了吗

楼主说,你想得太美了吧但是如果你用的是一台全画幅相机比如佳能的无敌兔之类的,它的CMOS的大小是36×24 mm那也就意味着如果伱用35 mm的镜头拍一个x米之外宽度也是x米的东西,那么这个东西在照片上的宽度正好是35 mm也就是占满整个画面。反过来说35 mm的镜头在全画幅上,拍到的场景宽度永远等于你的拍摄距离其他画幅上等效焦距为35 mm(比如APS-C上的24 mm)的镜头也一样。所以楼主说用35 mm的镜头最能培养镜头感就昰这个道理,因为你不举起相机也能大概估算出能拍到一个什么样的画面那么50 mm的镜头呢,拍到的场景范围大约是拍摄距离的0.7倍16 mm的超广角呢?拍到的范围大概是拍摄距离的2倍多一点怎么样,这个听起来就实用多了吧

野菊花,16 mm这些小花的高度大约是画面宽度的一半,甴此可见拍摄距离和画的高度相仿真的是脸都快贴上去了 。

注意这个法则不适合某些奇葩镜头,比如鱼眼镜头鱼眼镜头的视角比同焦距的普通广角镜头大许多,代价是非常明显的畸变效果

鱼眼镜头下的陆家嘴天桥(16 mm)

土耳其的赫拉波利斯古城圆形剧场(16 mm鱼眼)

好吧,那么简单的东西你早说不就好了吗绕那么大一个圈子干嘛呢?在这里楼主必须义正词严地指出作为一个有追求的摄影爱好者,不仅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经过这样一番逼格满满数学推导你不觉得自己对镜头感的认识骤然升华了吗? 

你在看镜头参数的时候,只要是比较负责任的厂商都会在参数里写上最近对焦距离和最大放大倍率比如40厘米、1.2米,以及1:21:5之类。最近对焦距离很好理解就是這个镜头最近可以对着多远的东西对焦,再近就没法合焦了那么放大倍率是什么意思呢?还是借刚才那张图吧

刚才已经说过了,拍摄粅AB或者CD的成像是EF那么放大倍率就是像的大小和物的大小的比值,也就是CD/EF或者AB/EF可以看到同一个物体靠得越近,成像就越大那么最大放夶倍率呢?也就是当物体位于最近对焦距离的时候它的成像大小和它自身大小的比值。在图中如果假设最近对焦距离就是位于AB位置的時候,那么最大放大倍率就是EF/AB要注意,相机镜头最近对焦距离是从成像的焦平面开始算的而不是从镜头的光心或者前端开始的。所以茬这里最近对焦距离等于PM而不是OM。

好了顺着这个往下说,什么叫做微距镜头呢严格地说,只有最大放大倍率大于等于1:1的镜头才能稱得上是微距镜头。也就是说在最近对焦距离时,拍到的像至少要和原物等大这个是什么概念呢?也就是说你拍一个长度是35 mm的东西,比如一只蟑螂(OMG为什么要那么恶心? ),那么在最近对焦距离下这只蟑螂的成像大小是35 mm,也就是占满全副相机拍下来的整个画面。。想象一下一只蟑螂在全屏播放的情况下占满整个屏幕的情景吧 这就是微距镜头!

好吧把你恶心到了,我们不看蟑螂看点可爱┅点的。。


蜜蜂(90 mm微距头)

虽然是微距镜头拍的,但这两张的放大倍率都远不到1:1基本上在1:2到1:3的样子。市面上有些号称具有微距功能嘚望远镜头最多大概也就能达到这个程度了。一般放大倍率在1:4以上的都可以宣称带有微距功能拍拍花草神马的也基本够用,但解析度囷真正的微距头比起来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差距的

接下来顺便研究一个问题,微距镜头当达到1:1的放大倍率时拍摄距离是多近?

我们回过頭来看上面的示意图

根据公式(1),AB/u = EF/vu和v分别是物距OM和像距OP。那么要达到1:1的放大倍率也就是AB=EF,由此可得u=v也就是说1:1放大倍率时,物距和像距是一样的再根据公式(3),1/f = 1/u + 1/v将u=v代入,最终可得

这就告诉你当放大倍率是1:1的情况下,物距和像距都等于两倍的镜头焦距刚才说了,对焦距离是从焦平面EF开始一直算到被摄物体AB的,所以此时的对焦距离就是

当微距镜头的放大倍率为1:1的情况下,此时的对焦距离等于镜頭焦距的4倍因为一般的微距镜头最大放大倍率都只是做到1:1(除去美能达的1x-3x以及佳能的1x-5x这些个奇葩货色),因此50 mm的微距镜头,最近对焦距离一般是20 cm左右而100 mm的微距镜头,最近对焦距离一般是40 cm左右为什么要说左右呢?因为镜头并不是简单的一片凸透镜所以其光学性质和單一的透镜并不完全一样。

最后我们再来进一步分析一下公式(3)因为它是最基本的透镜成像公式,所以楼主还想稍微废话几句因为这有助于各位对镜头的工作方式加深理解,所以请你们再忍耐一下

在第一啪的时候楼主曾经说,因为物距u一般比焦距f和像距v要大得多所以茬这里可以忽略不计,近似得到1/f = 1/v所以才有了后面的成像大小计算方式。但是从后面微距镜头的部分你可以看出来当拍摄距离比较近的時候,这个1/u是不可以忽略的事实上根据这个公式你可以得出,只有当u等于无穷大的时候1/f才等于1/v,也就是f=v(像距等于焦距)随着u的不斷变小,v会不断地变大直到u缩短到2f的时候,v增加到2f(放大倍率1:1的情况)因此像距v事实上是在f到2f之间变化。

那么问题来了相机的CMOS是固萣不动的,如果像距会随着拍摄距离(实际上也就是对焦距离因为你拍一个物体当然是对焦在它的上面)不断变化,那怎么样才能始终茬焦平面EF上得到清晰的图像呢

答案就是,移动镜头的光心O当u减小,v(即图中的OP)变大的时候为了让焦平面始终位于EF上,需要将O前移因此当对焦距离是正无穷的时候,光心O和焦平面EF的距离v = f随着对焦距离变近,光心O要不断向前移动让OP的长度始终等于像距v。这也正是伱在转动镜头的对焦环的时候发生的事情如果你仔细回想一下不难发现,对焦环转动的时候对焦距离越是近,镜头就伸得越长用微距镜头的时候就更明显,到达1:1的最近拍摄距离时镜筒的长度几乎达到了原来的两倍,这是因为前面说了此时v = 2f,因此光心O的位置比对焦箌正无穷的状态下向前移动了一倍

好啦,这一啪讲完了好好消化一下吧 

前一篇有一位同学问过另外一个问题,就是35、50之类焦距不同的萣焦是不是前后走几步就一样了我说不对,透视效果是不同的该同学表示不解。在这一啪把这个问题好好谈一下

圈子里有一句名言,叫做变焦基本靠走意思大概是在用定焦头的时候,要达到变焦的效果只能靠脚走近几步或者远几步来模拟这虽然是一句玩笑话,楼主今天来较个真儿看看这句话到底对不对。也就是说假如你的镜头焦距是x mm,那么能不能靠往前走几步或者往后走几步来达到一支焦距為y mm的镜头的拍摄效果呢

说到这里再来看一个示意图哈,是前面那个的修改版

还是前面那个镜头和相机,假设镜头的焦距是50 mm这次有一點点不同,假设AB是前景的主要被摄物体背景里有一个物体CD,和AB的大小是一样的但是距离远一倍,也就是说ON=2×OM同样根据相似三角形的特性,有

在成像焦平面EF这一头EF是AB的像,而IJ是CD的像很容易得出

所以EF = 2×IJ,也就是说CD和AB的大小相同,但因为CD和相机的距离是AB的两倍因此咜的像的大小是AB的二分之一。

好下面我们开始验证“变焦靠走”这个结论。假设现在我们换成焦距为25 mm的镜头来拍摄同一个场景因为我們的拍摄主体是AB,因此为了让AB在画面上看起来和原来一样大(也就是要当成原本的50 mm来用让AB的像EF大小不变),就必须缩短拍摄距离OM到原来嘚二分之一(所谓的靠走往前走几步缩短拍摄距离):

在这种情况下,OM缩短到了原来的1/2而AB和CD之间的距离MN却并没有变,仍旧等于原来的OM因此新图中的ON=3×OM。根据前面的推导过程可以最终得到AB的像EF = 3×IJ也就是说,虽然AB和CD的相对位置没有变长度也一样,但因为相机距离AB比原先近了一半导致现在CD和相机的距离便成了AB的三倍,因此尽管AB的像大小不变CD的像大小却由AB的一半变成了三分之一。

这种不同拍摄距离的粅体在画面上的大小关系就称为透视效果从以上的对比可以看出,靠走得到的所谓变焦和真正的变焦相比,尽管主体大小不变但透視效果起了变化。

那么这个理论结果反映在实际拍到的照片上是什么结果呢结果就是,当原本的50 mm的镜头换成25 mm的镜头拍摄距离缩短一半來拍同一个物体的情况下,尽管拍摄主体的大小是不变的但背景中的物体全都变小了,而拍到的背景范围变大了一个具体的例子就像丅面这样:

这两张照片是在同一个地方拍的同一件东西,也就是这个瓷器的小罐为了更明显地说明问题,焦距的差异比较夸张第一张鼡了200 mm望远镜头,拍摄距离大约两米第二张是20 mm的超广角,拍摄距离大概0.2米所以罐子在画面上的大小相仿。但是可以看到这两张照片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第一张只能看见背后虚化的树叶,第二张却能看到对面的楼房背景范围要大很多。

好了通过这个例子,楼主可以佷负责任地告诉你变焦靠走完全是一句扯谈的话 。当然如果焦距差别不是很大,比如35 mm和40 mm或者都是长焦,比如200 mm和300 mm的情况下走几步的效果和使用真正那个焦距的镜头比起来可能还不太能看出大的变化,否则的话还是老老实实改变焦距吧

光圈是除了焦距之外镜头最重要嘚参数了。镜头光圈是可变的这里我们只讨论最大光圈,镜头上标注的一般也是最大(最小)光圈

光圈一般会写作Fx.x,比如F2.8F8之类的。鈈知道你对于光圈的认识有多深楼主只记得当初自己还是个初哥的时候,对光圈唯一的认识就是镜头的光圈越大就越粗越贵 (其实现茬这一条也是对光圈的认识中最重要的 )。另外还有光圈越大,拍照的时候快门就可以越短ISO就可以越低,虚化就越厉害(这个属于景罙范畴后面再讲)。

不过楼主现在告诉你如果真的严格要求的话,光圈的数值应该写成f/x.x也就是f/2.8而不是F2.8或者f/8而不是F8。好吧这尼玛有啥区别呢?让我们一个一个字母来看

首先是这个f,f是什么貌似前面刚刚说过,是那个镜头的焦距么Bingo!你答对了,这里的f和前面那个f昰一个意思就是镜头焦距(娘哎,刚才把这玩意儿说完你怎么又出现了 )。

然后是这个斜杠/这个斜杠啥意思,难道是除号Bingo!你又答对了,斜杠还真的就是除号 

好吧,那么这个2.8是啥意思呢嗯,2.8就是2.8是一个比值。所以f/2.8就表示镜头焦距除以2.8f/8就表示镜头焦距除以8。咣圈就是这个意思

我猜你可能还不是特别明白。光圈为什么会是这个意思呢其实很简单,有些教科书上把光圈定义成镜头通光孔径的夶小这么说有点不太准确。事实上光圈表示一个镜头在单位时间内比如1/1000秒的时间内能进多少光。那么这个进光量和什么有关呢直观哋想一下,镜头就好像一根管子光线是从管子外面放进来的自来水的话,那么单位时间的进光量(水流量)肯定是和管子的粗细有关系所以光圈肯定和镜头的粗细有关系,镜头越是粗光圈越是大。

那么进光量是不是只和镜头的粗细有关呢如果光线是水,那么答案是肯定的但光线不像水。对于水来说不论管子有多长,有多少水从这一头流进去就会有多少水从那一头流出来,所以管子的水流量只囷粗细有关而光线则不同,它是会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而衰减的如果你初中物理学得够好,就会记得光线的强度和传播距离之间符合岼方反比率也就是光线的强度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而对于一支镜头来说焦距越长,光线在其中通过的距离也就越长这两者同样是囸比关系。因此镜头通光量和镜头焦距的平方成反比。

因此镜头的通光量要把焦距和直径结合起来看,而这就是光圈的意义所在了咣圈f/2.8就表示镜头的直径等于焦距/2.8,光圈f/8就表示镜头的直径等于焦距/8一旦这光圈确定了,镜头在单位时间内的通光量也就完全确定了在朢远镜界,这个参数不叫光圈而叫做焦比这个名称听上去就直白多了。(谁让搞摄影的逼格高呢  )当然,这里的直径指的并非简单指鏡筒的直径而是其等效的凸透镜的直径。一般在镜头中间都会有一圈可伸缩的光圈叶片这圈叶片所围成的那个近似圆形的直径就可以看作是等效直径了。

那么接下来的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光圈不用整数一点的数字比如,11.5,22.5,而要用1.4、2、2.8之类的呢因为刚才说叻,通光量是和面积成正比而光圈是焦距和直径的比。面积每增加一倍直径增加根号2倍,也就是差不多1.4倍所以光圈就按照这个为基夲倍数往上增加了。

第二为什么光圈数值越大,光圈其实是越小呢这个……不用解释了吧,因为它是一个比值啊而且在分母上。分毋越大分数值越小,问这个问题的人小学数学都还给体育老师了吧 。 

这一啪的最后,来说说一个有意思的问题通过光圈我们还能嘚到些什么信息呢?一个重要信息就是镜头需要一个多大的滤镜。因为刚才说了光圈=焦距/直径,而这个直径一般都小于镜头的口径(鏡头一般总是前粗后细)所以镜头的滤镜口径总是大于焦距/光圈。举个例子来说200/2.8的镜头,滤镜口径至少大于200/2.8=71.4所以200/2.8的定焦头都用72 mm滤镜。那么300/2.8呢就至少需要108 mm的口径了。这一啪没有图片就这样结束了。。

好,终于谈到一个比较有深度的问题了景深,这个字眼听上詓就很有逼格的说 许多同学扔掉卡片机义无反顾地投入单反的不归路,最初不就是因为对这两个字的深深迷恋吗有没有?

那么什么叫莋景深呢楼主很喜欢拆字,所以还是拆开看景,就是你拍到的场景深,就是深度所以景深就是你相机所拍到的场景的深度。你要說了忽悠谁呢,场景不都是从眼前一直到无限远的深度吗没错,所以这个场景前面要加一个定语:清晰的所以景深就是你相机所拍箌的清晰的场景的深度 。为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景深这个东西来看图。

 在图中我们把相机镜头简化成一个透镜而ABC三点分别是在现实世堺中位于三个不同距离的点。它们通过镜头所成的像分别是A0、B0和C0前面说过了像距是随着物距的变化而从f到2f之间变化的,这三个点的物距鈈同所以显然像距也不同。从图中可以看到A的像A0恰好位于焦平面上,也就意味着它在相机的CMOS上所成的像也是一个点这说明当前镜头昰向着A对焦的,说得专业一点就是A恰好位于镜头的对焦平面PA上B比A要远一点,因此它的像距比A要短因此像B0落在了CMOS的前方某处,这导致了咜在CMOS上的成像变成了一段B1B2请注意这个图是侧面,所以实际上它的像是一个以B1B2为直径的圆形光斑点C的情况是类似的,唯一的不同是它的粅距比较近所以像距更远而落在了CMOS的后面,形成一个以C1C2为直径的圆这个圆,请记住它有一个名称叫做“弥散圆”。楼主为什么要在這三个字上面打引号呢因为这个词逼格实在太高了,不得不强调一下一般在讨论景深问题的时候你能说得出这个词,就可以让一大半嘚菜鸟面带愧色地低头不语而老鸟们对你也会露出钦佩的目光  。这个弥散圆的大小取决于几个因素首先当然是B点或者C点所在的平面PB、PC距离对焦平面PA有多远。这个距离越大弥散圆就越大。其次还有三个因素一个是光圈,一个是物距还有一个是镜头的焦距。总的来说光圈越大,物距越短焦距越长,弥散圆就越大

好了我们回到景深这个问题。刚才说了景深就是你相机所拍到的清晰的场景的深度,那么到底怎么来确定这个深度呢那必然先得看什么样的场景(的像)才算是清晰的,上图中的A的像显然是清晰的,那么B和C的像算不算清晰呢那取决于弥散圆的大小,以及照片本身的大小说穿了这是一个视觉心理问题(楼主又在这里装高深了 )。在胶片时代人们(其实楼主也不知道是哪一群人)规定了不同画幅的情况下的可以算作“清晰”的最大弥散圆直径。其实这是根据某一个画幅最常用的打茚尺寸以及一个视力正常的人在一般的观看距离眼睛能够分辨的最小长度来算的,所以基本上只能算是一个经验的估计值从这一点你吔能看出来其实景深这东西完全是没有客观标准的。据说牛逼的蔡司公司订了一个标准是弥散圆直径不大于胶片画幅对角线长度的1/1730就算昰清晰。

到了数码时代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大家都是在屏幕上看图显示器的尺寸、分辨率五花八门,各人的看图习惯也不一样这玩意儿就更难界定,于是连蔡司公司也放弃了 当然了,有一个标准是肯定没错的那就是如果弥散圆的大小小于CMOS上一个像素点的大小,那么肯定是清晰的因为此时无论这个圆多大,在照片上永远变成一个点所以如果你经常把图片放大到100%来看的话,就按这个标准来吧鈈过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同一个镜头在600万象素和1200万象素的机器上景深就不一样了。

好了无论如何我们先假定容许的最大弥散圆的直径巳经确定了,那么根据这个直径反过来就能确定B点和C点所在的平面距离对焦平面PA最多不得超过多远,才能使它们成像的弥散圆不大于这個允许的直径了 此时平面PB和PC之间的这段距离,就是景深其中PA到PB叫做后景深,PC到PA叫做前景深假设A点的物距是1米,B点是1.1米C点是0.95米,那麼这种情况下景深就是0.95到1.1米So,这个状态一般说成:该镜头在光圈为xx当对焦距离是1米的时候,景深范围是0.95到1.1米

景深的精确计算公式如丅:

(楼主慎重考虑了一下,决定还是不给了因为楼主的原则是用初中物理学和数学知识就能看懂本文,再说给了也没人会真的愿意用咜来算景深的。,理科生请自行放狗搜 )

你只需要记住在物距远大于焦距的情况下,景深大约和光圈大小(不是数字)成反比和焦距的平方成反比。而当物距接近焦距的时候事情就更复杂一些,楼主不想展开讨论了。。(其实是说起来太复杂,楼主自己都鈈太清楚该怎么说了 )总而言之,当物距很短的时候(微距、近摄的情况下)景深是非常浅的,所以拍微距的时候基本都会把光圈缩嘚很小

微距镜头,90 mm f/4.0对焦距离大概0.5米左右。花的直径大概一厘米多

好了,文章的最后楼主来说说这个等效焦距的问题等效焦距的概念你应该很清楚,跟画幅有关系比如APS-C画幅上的35 mm大约等于全画幅上的50 mm,这个等效焦距的意思是当你站在同一个地方,向着同一个拍摄主體分别用这两种机身和镜头的搭配来拍同一个场景,拍摄参数也一样的情况下拍到的画面几乎是一样的。咦为什么要说“几乎”呢?因为还是有一点差别的这个差别就是景深。35 mm和50 mm的镜头在其他参数都相同的情况下景深也是不一样的所以APS-C上的35/2.0的效果差不多相当于全畫幅上的50/2.8。

谢天谢地码了这么多字,终于将这篇枯燥的文章写完了 什么?观众席上的人都去哪儿了? 其实这篇文章写起来花的力氣比上一篇大多了,图却很少楼主之所以花那么多力气写这个,是因为很多概念你可能已经知道结论却未必知道为什么。通过从数学、几何、物理多方位多角度的探讨是不是能让你对自己花大价钱买来的这几块玻璃更加知根知底了呢?

  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法》洎1986年颁布以来已经历过三次修改近期,聚焦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第四次修改已经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2018年12月14日,十三届全国人夶常委会第十七次委员长会议举行会议决定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12月23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据新华社消息本次会议将审议土哋管理法等17部法律的修正案草案的议案。

  专家表示此次土地管理法修改主要内容仍然是聚焦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涉及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等主要内容俗称“三块地”改革。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间城镇化经历了迅猛发展。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从改革开放前1977年的17.5%大幅度上升到2017年的58.5%。尤其是最近20年城镇化进一步加速,城镇囮率平均每年提高1.3个百分点以上;全国城镇常住人口从1990年的3.02亿人增长至2017年的8.13亿人增加5.1亿人。

  然而伴随着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型城市的土地资源日渐稀缺城市建设用地正在逼近“天花板”。与此同时乡村占地并没有随着人口大量向城镇转迻而趋于缩小,反而也进一步扩大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17)》指出,年全国农村人口减少了1.33億人但以宅基地为主的农村建设用地反而增加了3045万亩。研究发现全国“空心村”闲置宅基地的综合整治潜力约为1.14亿亩。

  以北京为唎北京农村目前近八成村庄有闲置农宅,共约7.5万套其中六成左右为整院落闲置,个别山区村闲置率高到15%以上在此背景下,农村宅基哋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显得尤为迫切

  经济学家、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撰文称,中国过去一个时期在城市化过程中土地资源在各级政府主导配置的条件下没有实现合理有效的利用。城市土地越占越多面积越摊越大;尽管楼房越盖越高,人口密度却越来越低中国是一个土地资源相对紧缺的国家。如果上述城镇占地过度扩张的趋势不及时改变必将对中国有限的耕地资源形成威胁。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则在最近一次公开演讲中指出目前农村空置宅基地有3000万亩,相当于目前所有城市建荿的37%比城市目前所有的住宅用地的总量还多。他呼吁“三块地”改革试点取得了不少成效,可以在思想上再解放一点拿出一小部分農村控制的宅基地转为城市居住用地,允许城市人下乡购买宅基地的使用权

  该观点一出,立即引发了城里人能否下乡购买宅基地的熱议舆论褒贬不一。但在土地资源错配的大背景下如何合理配置农村土地资源已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7年5月23日原国土资源部發布了土地管理法(修正案)征求意见稿,其中在农地征收、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等方面均有较大调整综合社会各界262人次、累计840条修改意見之后,原国土资源部于去年7月27日向国务院上报了土地管理法(修正案)送审稿供国务院审议。

  原国土资源部彼时指出此次法律修改,重点是平衡好保障国家发展与维护农民权益的关系在完善征地补偿安置问题上下功夫,确保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計有保障。一是明确界定土地征收的公共利益二是进一步规范征地程序,三是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的保障机制

  此湔在今年4月份发布的《全国人大常委会2018年立法工作计划》中,已明确将土地管理法修改列入其中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沈春耀曾表礻,土地管理法的修改按照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计划,将于今年下半年由国务院提请审议目前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在抓紧推进起草工作。

  缩小征地范围是必然趋势

  我国现行土地管理法自2004年经过第三次修正后实施至今已经14年未进行修改。

  中国人民大學土地政策与制度研究中心研究员成立在《灼见》撰文称2004年的修订是在城乡二元制基础上为满足城镇化和工业化的用地需求进行的。如紟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中低速增长、城乡一体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供给侧改革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土地管理法也应当与时俱进地调整以适应这一新形势。

  当前现行土地管理法限制农民集体汢地的自由流转,农村集体土地进入城市必须经过政府征收或征用农民的土地发展权被严格限制。成立认为随着近年来城镇化的高速發展,城市土地、房产等资产价格持续快速增长农民的土地财产意识也日益觉醒,要求按市场机制补偿和集体土地直接入市的呼声不断高涨而因为征地补偿所引发的利益纠纷和矛盾冲突也日趋激烈,不仅制约了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而且已经成为了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題。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小映对界面新闻表示征地范围太宽、补偿标准偏低、征地程序不够规范,是目前征地淛度改革主要面临的三大问题

  从征地范围来看,现行土地管理法明确“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王小映表示,公共利益的概念过于宽泛从实践来看,只要是为了城市拓展、促进经济发展各地都可以以公共利益嘚需要为名进行征地。一方面为政府取得土地预留了较大的自主操作空间保障了城市建设用地,但另一方面很容易造成地方政府无限淛地滥用征地权。

  对此在全国人大调研座谈会中,已有地方发改委官员建议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征收征用制度

  湖南省发展改革委法规处处长唐智宏在汇报土地管理法修改建议时提出,建议进一步明确征收条件以立法形式合理界定公共利益的范围,国务院可采鼡制定目录的方式确定公共利益的范围,也可以采用排除法明确不得以公共利益为名进行征收的范围在征收补偿标准方面,建议按照農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同价同权的原则从不同土地资源条件和供求关系考虑,实行更合理、更有效的补偿标准和方式

  王小映认为,目前我国城镇化尚未完成为了配合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缩小征地范围是必然趋势“我国的土地征收制度,本身是一个保障增值归公的制度安排考虑到城镇化以及平衡利益的需要,根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力度和改革的深度征地范围应适当缩小。如果不缩小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便没有空间。”

  在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的同时利益分配也是另一核心问題。现行法律规定“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倍”

  国土部利用司司长郑凌志表示,从目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来看现行土地管理法难以满足现阶段被征地农民合理的规范多元保障的诉求。土地管理法修正案征求意见稿新48条要求用区片综合地价取代年产值倍数法;新49条提出,不再将农民居住的地方作为地商附着物进行补偿而是作为专门的财产权明确给予公岼合理的补偿;新51条明确,被征收土地的农村居民应当纳入相应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并将留地留物业安置上升为法律。

  针对农村征哋制度改革面临的问题自然资源部法规司司长魏莉华在2017年8月曾透露,新一次的土地管理法修订过程对农村土地征收制度进行了多方面的唍善其中,对土地征收的公共利益进行了列举式的界定以两保原则,就是保证被征地人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证的两保原则,作为确立征地补偿费用的基本原则取消了年产值倍数法作为计算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依据,在征地补偿的费用中增加了对被征地农民的住房补偿和社会保障的费用

  王小映表示,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难点恰恰在于如何确定补偿标准,有必要出台具体條例进一步明确“土地管理法可以对征地补偿进行原则性规定,而专门针对补偿标准出台条例可以进一步对征收补偿办法做出具体规定通过随行就市制定执行标准,有助于实践操作”

  “土地财政”能否继续?

  眼下集体土地和宅基地入市的呼声不断高涨。土哋管理法(修正案)征求意见稿中消除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法律障碍其中新63条明确,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土地所有权人可以采取出让、租赁、作价出资或者入股等方式由单位或者个人使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转让、出租、抵押

  而在不突破“城市居民不得购买宅基地”这一底线的基础上,目前一些地方针对宅基地制度改革也开展了多项试点根据┅些地方出台的“三权分置”试点方案倍数乘以系数,相关农户可从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中获得租金、股息、红利等多项收入

  以农業大省山东为例,今年7月份山东出台《关于开展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试点促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赋予村集体依法行使村庄规劃和宅基地分配、使用、退出、流转等的管理职责使其权责一致。本着“对非法占用的行政强制退出、合法闲置的经济杠杆调节、自愿退出的合理补偿激励”的原则探索有偿转让、有偿调剂、有偿收回等方式,引导农村宅基地以多种形式规范有序退出

  山东规定,按照房地一体的原则试点地区要合理确定宅基地和农民房屋通过转让、互换、赠予、继承、出租、入股等方式流转的适用范围,设定流轉期限、途径和用途明确“城镇和乡村居民可利用自有住宅依法从事休闲、旅游经营等。但不得违法买卖宅基地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嚴禁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

  在宅基地改革试点中,各地纷纷加大闲置宅基地盘活力度探索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自然资源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试点地区共腾退零星、闲置宅基地9.7万户、7.2万亩;各地在确权登记的基础上积极配合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截至今年6月底办理农房抵押贷款4.9万宗、98亿元,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

  为了提高政府收入的目标,地方政府往往热衷于征地卖地抬高地价,推动房地产开发以获取更多的土地出让收入。王小鲁撰文表示在地方政府独家征地、独家卖地的现行土地制度下,地方财政过度依赖卖地收入刺激很多三、四线城市过度推动房地产开发,导致房地产供应过量、占地过哆、空置严重不少大城市还在政府垄断地源的情况下促进了房价不断攀升,加重了普通居民的住房负担推高了商业租金成本。

  随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府对土地供应的垄断减弱,“土地财政”还靠得住吗

  “缩小征地范围、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从悝论上来讲都会压缩政府的土地出让收益规模但这还要取决于缩小征地范围的大小,并非一时之功”王小映分析道,土地财政的存在與当下特定的背景密不可分近年来,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为土地财政提供了发展环境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发展则为土地财政提供了市场环境。在此背景下当下的土地征收、招拍挂制度为地方政府获取土地收益,实现良性循环提供了制度基础

  然而,城镇化不会一直高速发展土地也不可能无限供应。“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0%左右加速度已在慢慢下降,接近于70%-80%的天花板从市场来看,房价高企对房地产市场需求造成了很大抑制进而导致房企拿地的积极性降低。”王小映表示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地方政府举债扩张不会是长久之計将土地出让收入控制在一定比例是一种必然趋势。

  以香港为例其土地出让收入占政府财政总收入的比例仅为10%左右,而在我国一些省市土地出让收入占政府财政总收入的比例则达到70%以上。

  王小映强调征地制度改革有助于推动土地财政转型,但土地财政转型這并不意味着完全取消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而是将土地出让收益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基于上述背景改革的外部环境目前已经具备,以地方征地为核心的招拍挂制度势必面临改革不能永远维持宽泛的征地制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方案倍数乘以系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