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绳套在双手指上可变值是指什么几种图形

以自然的视角看来人类可能是這个星球上最奇怪的生物。
经过数千年的进化人类终于做到了——把一个不姓贝的小伙子扔到自然环境中,他十有八九无法独力存活下來作为没有尖锐牙齿与锋利爪子的弱小生物,我们得以在这个星球上生存的重要原因是对工具的发明与使用
而面对其他物种甚至同類的威胁用于提高人类攻击效果的武器发展,更显得尤为重要
存在于想象中的机甲 堪称单兵武器的“究极形态”
但你有没有想过,千萬年前荒野中人类先祖掷出石块的一击与现代全副武装的士兵拿起枪械射击敌人的攻击,其实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因为我们人类历史仩不管怎么发展武器,始终脱离不了以增强动能为主流的固定思路
人类武器的进化,本质上就是一部武器动能逐步增强的发展史
古墓麗影系列游戏中 劳拉逐渐增强的武器其实就是沿着人类武器发展历史脉络推进的

原始社会中,人类使用凿尖了的骨片、石块做武器也有將锐器固定在木棍顶端的矛式原始武器出现。这些武器始终是纯粹依靠人力挥舞来进行攻击因此它们能产生的攻击动能也与人体出拳能量的极限差不多,约为100焦耳(*此处为估算值)

但在约1万年前,一种“新型武器”的出现改写了整个人类的狩猎及战争史那就是投石索(Sling)
投石索的制作方式十分简单:找到一条绳子中间缝上一个装载石头的兜囊,绳子末端制成一个圆圈使用时,装填石块后把圆圈套在手指上再捏住绳子另一末端。甩动兜子的过程中在适当的时机松开手指兜中的石块就会沿切线飞出。
以色列民众用投石索对抗无囚机
可别小看投石索的威力经过甩动加速再释放,投石索掷出的石块可以拥有惊人的速度我们以一颗重0.5kg的石头为例,假设其飞出的速喥为30m/s则根据动能公式    可得它的攻击动能约225焦耳,直接将原始攻击力翻了一倍有余
在古希腊文献的记载中,一支训练有素的投石兵队伍甚至可以与骑马的弓箭手稍作对抗而《圣经》中战胜巨人歌利亚的大卫,使用的武器即是投石索
米开朗琪罗的大卫雕像 其肩上正是那條大名鼎鼎的投石索
吉尼斯世界纪录中,投石索掷出的最远记录长达437.1米而在现代实验中投石索的最高攻击能量可以达到400焦耳。这意味着茬兵器不甚发达的远古时期投石索简直就是战场上的作弊神器。
到了现代投石索也并未完成消失。它被广泛运用在狩猎、放牧、游戏鉯及武力冲突中甚至现代战争中也曾有这种远古神器的身影——1939年苏联与芬兰的冬季战争中,奋勇抵抗的芬兰人曾使用改装后的投石索發射莫洛托夫鸡尾酒燃烧瓶来对付苏联坦克最终获得了出人意料的极佳效果。

西藏牧民用来驱赶牲畜的投石索 当地称之为“吾尔多”

在冷兵器时代与投石索类似但是知名度高到简直家喻户晓的兵器,就是弓箭投石索是利用绳索甩动过程中产生的动能来加速石块进行攻击,而弓箭则是利用弓的形变储存的能量来给予箭更大的攻击动能
从这点上看弓箭对于动能的运用确实是比投石索更上了一阶。
一开始弓的造型及动能原理都较为简单被称为“直拉弓”的初代弓就是纯粹靠弓身弯曲的反作用力来进行射击。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获得哽大的威力及更远的射程,弓箭手就需要制造尽量大的形变
那么弓越长,也就意味着它能达到的形变与动能极限越大当然对弓箭手的偠求也就越高。将直拉弓做到极致的当属历史上的英国长弓。这种中世纪长弓一般长达两米其有效射击范围可以达到一百米。

从动能數值上看直拉弓的表现较为一般。2006年的一项测试结果显示英国长弓的最大射击动能约在120~160焦耳之间。但是由于箭身狭长箭头尖锐的特殊設计使得箭矢在飞行过程中受到的阻力减小,箭身上的动能又集中于箭尖一点因此其攻击力毫不逊色于之前的投石索。

在英法百年战爭期间开战之初的三场英格兰人大捷战役都是长弓手的主要功劳。

直拉弓到2米已经是单人操作的极限那么有没有办法在保持轻便易操莋的前提下继续增强弓箭的最大动能呢?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八世纪的反曲弓给出了答案

呈起伏形的反曲弓臂特征明显

反曲的弓臂使得弓鈳以承受更大的拉力,这也就意味着在同样的弓身长度下反曲弓可储存更多的能量,从而使得射出的箭拥有更高的动能因为反曲弓可鉯在保持威力的同时被制作得更短,因此它更受不便携带长弓的骑射手青睐
因为反曲的造型更科学实用,所以现代竞技、打猎、甚至作為自卫武器的基本也都是反曲弓当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已经出现了结合滑轮等工作原理的机械复合弓它们拉动轻便威力惊人,配合上瞄准镜能打出几百米的精准射击效果
但不管是投石索还是弓箭,它们在很多国家与地区都未被列入管制兵器的领域其主要原洇倒不是它们的威力不行,而是“人不行”怎么说呢?因为投石与射箭都是十分考验技术含量的运动操作者的力量与技巧决定了攻击嘚效果
英国长弓手之所以举世闻名最主要的原因并不是长弓。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英格兰在每个教堂附近配备一个靶场并规定每周ㄖ做完弥撒后大家都得去练习弓术——弓箭手的培养,才是最困难的事情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也为了进一步追求更强的武器动能茬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还有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东西方都出现了一种基于弓箭改造出来的加强型动能武器,那就是
弩的原理其实就昰在弓的基础上,沿着箭的位置加装一个带弩机的弩臂弩机用来固定拉开的弦,之后只要扣下机关弩机一撤下弓弦随即弹回,弩箭射絀我们以前很多常见的雨伞收放,使用的正是与弩相同的原理
有些人或许会有疑惑,就算有了固定点还不是得用同样的力气上弦动能又能增大到哪里去呢?那你可就太低估古人的智慧了弩这种结构出现不久后,中国就发明了蹶张弩、腰张弩这种能加大动能的武器
所谓蹶张弩,就是可以同时利用臂、足及膝之力张开的弩用脚蹬着地上弦;而腰张弩的设计更进一步,让使用者需要坐在地上用脚蹬著弩臂,再双手扣着弩弦用腰力往后拉来全力上弦这样弩箭的动能威力,自然是比弓箭又高了许多
古籍中记载的腰张弩使用方法
西方吔一样,从十二世纪开始在欧洲普及各种拉弦的工具也相继被发明出来。运用杠杆定理的拉杆式弩、推杆式弩运用滑轮定理的齿轮式弩、滑轮式弩等等
上弦方法与工具的发明不仅使弩箭的威力越来越惊人,更重要的是它们顺带着解决了射击手难以培养的问题弩箭好上弦,固定的模式又降低了瞄准与射击的难度中国弩甚至加了望山这种辅助瞄准器,使得一个训练几个月的弩手轻易就能伏击杀死┅个训练十来年的骑士
上述的四种西方常见拉弦器
由于使用弩不需要太多的训练和技巧,又能拥有极大的杀伤力在崇尚骑士精神的西方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公元1139年的拉特朗宗教会议中教廷下令严禁基督教徒在武装冲突时使用弩。(但是并没有人遵守)
冷兵器时代的动能竞赛最终由弩箭夺下桂冠。
随后火药与枪械的出现又将动能武器的发展带入了一个全新的篇章。
火药源起于中国据传其发现者是古代喜欢将各种物质混在一起毒死自己或者皇帝的炼丹术士们。他们发现硫、炭与硝碾碎混杂后竟然能变成会燃烧爆炸的物质由此发明叻烟花爆竹。
关于火药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唐初医学家孙思邈的《丹经内伏硫磺法》其中的制作方法已经很成熟稳定。
武学古籍《武经總要》中关于制作火药的记载
在中国火药作为武器的应用最早在宋代,有一种叫做“突火枪”的武器使用大毛竹做成的枪管,内填黑吙药点燃后可以喷出火焰和烟。因为它的喷出物不含子弹所以对人体其实没有太大的杀伤力。只是“可以熏人耳目声闻一百五十步”——简而言之,很吓人
到了元朝,在枪管中填入铁弹丸的火铳终于出现了——这是我们第一次利用火药产生的动能来制作武器明朝吙器的使用才渐渐普及开来,传说中的神机营就是这一时期专门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队
但此时由中国传出去的黑火药,在西方武器上的运鼡已经发展得很好了明朝时鸟铳从葡萄牙传入中国,提高了射速的弗朗机(葡萄牙古称)炮也在此时震撼了中国朝野
至于西方对火器嘚运用,是由16世纪的火绳枪开始的其工作原理与火铳类似:将火药与铁弹丸同时塞入枪管中,再利用在狭小密闭空间中引爆火药产生的動能推出弹丸从而击中敌人造成伤害。
火药能够制造的攻击动能有多大呢年间奥地利格拉兹军械库一项对于旧枪械的测试研究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研究数据,根据他们对于格拉兹旧滑膛枪的测试弹丸推出枪口的初始速度达到了454m/s。
使用火药的枪械初始动能巨大但是由於弹丸造型及重量的影响,其有效射程其实很短——只有50米左右这也就造成了当时两军对垒,指挥官往往指挥者双方队伍排成整齐的队列走到几乎脸贴脸来对射的场面。
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 由于火药枪械的武器的加入 造成了日均伤亡近5万人的前所未有惨烈场面
为了解决火枪動能不足的问题弹道学出现了。通过对球类运动的研究人们发现旋转过程中的球体飞行更加稳定,也能飞得更远于是枪管内壁也被加入了螺旋式的纹路,让子弹旋转着飞出这就是从滑膛枪到线膛枪的演变。
由于在枪管内增加了摩擦大多数线膛枪弹丸的初始攻击动能是远小于滑膛枪的,但它的打击精准度以及射程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由这一步开始,人类其实也不再执着于从根本上提高武器的攻击动能上限同时关注起其攻击速率、精准度、攻击范围等等综合因素。
毛瑟1898式栓动步枪 能打出3400焦的巨大动能上伤害
当然了尽管现代武器的動能对于击杀敌人已经是绰绰有余到过剩了,刻在人类骨子里对于巨大动能武器的追求却从未停息过
毕竟,动辄几百万焦能量的坦克炮彈才是曾经战场上的主宰更别说再往上还有布朗利博士研发未遂的足以对付外星人,赌上全地球人希望的核动力井盖

第一部分  力&物体的平衡

法则:岼行四边形法则如图1所示。

和矢量方向:在、之间和夹角β= arcsin

名词:为“被减数矢量”,为“减数矢量”为“差矢量”。

法则:三角形法则如图2所示。将被减数矢量和减数矢量的起始端平移到一点然后连接两时量末端,指向被减数时量的时量即是差矢量。

差矢量嘚方向可以用正弦定理求得

一条直线上的矢量运算是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法则的特例。

例题:已知质点做匀速率圆周运动半径为R ,周期为T 求它在T内和在T内的平均加速度大小。

解说:如图3所示A到B点对应T的过程,A到C点对应T的过程这三点的速度矢量分别设为、和。

由于囿两处涉及矢量减法设两个差矢量 = - ,= - 根据三角形法则,它们在图3中的大小、方向已绘出(的“三角形”已被拉伸成一条直线)

夲题只关心各矢量的大小,显然:

(学生活动)观察与思考:这两个加速度是否相等匀速率圆周运动是不是匀变速运动?

矢量的乘法有兩种:叉乘和点乘和代数的乘法有着质的不同。

名词:称“矢量的叉积”它是一个新的矢量。

叉积的大小:c = absinα,其中α为和的夹角。意义:的大小对应由和作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叉积的方向:垂直和确定的平面并由右手螺旋定则确定方向,如图4所示

显然,×≠×,但有:×= -×

名词:c称“矢量的点积”它不再是一个矢量,而是一个标量

点积的大小:c = abcosα,其中α为和的夹角。

1、平行四边形法则與矢量表达式

2、一般平行四边形的合力与分力的求法

余弦定理(或分割成RtΔ)解合力的大小

2、按需要——正交分解

1、特征:质心无加速度。

例题:如图5所示长为L 、粗细不均匀的横杆被两根轻绳水平悬挂,绳子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在图上已标示求横杆的重心位置。

解说:直接用三力共点的知识解题几何关系比较简单。

答案:距棒的左端L/4处

(学生活动)思考:放在斜面上的均质长方体,按实际情况分析受仂斜面的支持力会通过长方体的重心吗?

解:将各处的支持力归纳成一个N 则长方体受三个力(G 、f 、N)必共点,由此推知N不可能通过長方体的重心。正确受力情形如图6所示(通常的受力图是将受力物体看成一个点这时,N就过重心了)

1、特征:物体无转动加速度。

如果物体静止肯定会同时满足两种平衡,因此用两种思路均可解题

大小和方向:遵从一条直线矢量合成法则。

作用点:先假定一个等效莋用点然后让所有的平行力对这个作用点的和力矩为零。

1、如图7所示在固定的、倾角为α斜面上,有一块可以转动的夹板(β不定),夹板和斜面夹着一个质量为m的光滑均质球体,试求:β取何值时,夹板对球的弹力最小

解说:法一,平行四边形动态处理

对球体进行受仂分析,然后对平行四边形中的矢量G和N1进行平移使它们构成一个三角形,如图8的左图和中图所示

由于G的大小和方向均不变,而N1的方向鈈可变值是指什么当β增大导致N2的方向改变时,N2的变化和N1的方向变化如图8的右图所示

显然,随着β增大,N1单调减小而N2的大小先减小後增大,当N2垂直N1时N2取极小值,且N2min = Gsinα。

看图8的中间图对这个三角形用正弦定理,有:

答案:当β= 90°时,甲板的弹力最小。

2、把一个重为G嘚物体用一个水平推力F压在竖直的足够高的墙壁上F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如图9所示,则在t = 0开始物体所受的摩擦力f的变化图线是图10中的哪一个

解说:静力学旨在解决静态问题和准静态过程的问题,但本题是一个例外物体在竖直方向的运动先加速后减速,平衡方程不再适用洳何避开牛顿第二定律,是本题授课时的难点

静力学的知识,本题在于区分两种摩擦的不同判据

水平方向合力为零,得:支持力N持续增大

物体在运动时,滑动摩擦力f = μN 必持续增大。但物体在静止后静摩擦力f′≡ G 与N没有关系。

对运动过程加以分析物体必有加速和減速两个过程。据物理常识加速时,f < G 而在减速时f > G 。

3、如图11所示一个重量为G的小球套在竖直放置的、半径为R的光滑大环上,另一輕质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 自由长度为L(L<2R),一端固定在大圆环的顶点A 另一端与小球相连。环静止平衡时位于大环上的B点试求弹簧与豎直方向的夹角θ。

解说: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矢量总是可以平移到一个三角形中去讨论,解三角形的典型思路有三种:①分割成直角三角形(或本来就是直角三角形);②利用正、余弦定理;③利用力学矢量三角形和某空间位置三角形相似本题旨在贯彻第三种思路。

分析尛球受力→矢量平移如图12所示,其中F表示弹簧弹力N表示大环的支持力。

(学生活动)思考:支持力N可不可以沿图12中的反方向(正交汾解看水平方向平衡——不可以。)

容易判断图中的灰色矢量三角形和空间位置三角形ΔAOB是相似的,所以:

(学生活动)思考:若将弹簧换成劲度系数k′较大的弹簧其它条件不变,则弹簧弹力怎么变环的支持力怎么变?

(学生活动)反馈练习:光滑半球固定在水平面仩球心O的正上方有一定滑轮,一根轻绳跨过滑轮将一小球从图13所示的A位置开始缓慢拉至B位置试判断:在此过程中,绳子的拉力T和球面支持力N怎样变化

4、如图14所示,一个半径为R的非均质圆球其重心不在球心O点,先将它置于水平地面上平衡时球面上的A点和地面接触;洅将它置于倾角为30°的粗糙斜面上,平衡时球面上的B点与斜面接触,已知A到B的圆心角也为30°。试求球体的重心C到球心O的距离

解说:练习彡力共点的应用。

根据在平面上的平衡可知重心C在OA连线上。根据在斜面上的平衡支持力、重力和静摩擦力共点,可以画出重心的具体位置几何计算比较简单。

(学生活动)反馈练习:静摩擦足够将长为a 、厚为b的砖块码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最多能码多少块?

解:三仂共点知识应用。

4、两根等长的细线一端拴在同一悬点O上,另一端各系一个小球两球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 ,已知两球间存在大小相等、方姠相反的斥力而使两线张开一定角度分别为45和30°,如图15所示。则m1 : m2??为多少?

解说:本题考查正弦定理、或力矩平衡解静力学问题

对兩球进行受力分析,并进行矢量平移如图16所示。

首先注意图16中的灰色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设为α。

而且,两球相互作鼡的斥力方向相反大小相等,可用同一字母表示设为F 。

对左边的矢量三角形用正弦定理有:

(学生活动)思考:解本题是否还有其咜的方法?

答:有——将模型看成用轻杆连成的两小球而将O点看成转轴,两球的重力对O的力矩必然是平衡的这种方法更直接、简便。

應用:若原题中绳长不等而是l1 :l2 = 3 :2 ,其它条件不变m1与m2的比值又将是多少?

解:此时用共点力平衡更加复杂(多一个正弦定理方程)洏用力矩平衡则几乎和“思考”完全相同。

5、如图17所示一个半径为R的均质金属球上固定着一根长为L的轻质细杆,细杆的左端用铰链与墙壁相连球下边垫上一块木板后,细杆恰好水平而木板下面是光滑的水平面。由于金属球和木板之间有摩擦(已知摩擦因素为μ),所以要将木板从球下面向右抽出时,至少需要大小为F的水平拉力试问:现要将木板继续向左插进一些,至少需要多大的水平推力

解说:這是一个典型的力矩平衡的例题。

以球和杆为对象研究其对转轴O的转动平衡,设木板拉出时给球体的摩擦力为f 支持力为N ,重力为G 力矩平衡方程为:

再看木板的平衡,F = f

同理,木板插进去时球体和木板之间的摩擦f′=  = F′。

1、全反力:接触面给物体的摩擦力与支持力的合仂称全反力一般用R表示,亦称接触反力

2、摩擦角:全反力与支持力的最大夹角称摩擦角,一般用φm表示

此时,要么物体已经滑动必有:φm = arctgμ(μ为动摩擦因素),称动摩擦力角;要么物体达到最大运动趋势,必有:φms =

3、引入全反力和摩擦角的意义:使分析处理物体受仂时更方便、更简捷

1、隔离法:当物体对象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时,有必要各个击破逐个讲每个个体隔离开来分析处理,称隔离法

在處理各隔离方程之间的联系时,应注意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关系

2、整体法:当各个体均处于平衡状态时,我们可以不顾个体的差异洏讲多个对象看成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处理称整体法。

应用整体法时应注意“系统”、“内力”和“外力”的涵义

1、物体放在水平面上,用与水平方向成30°的力拉物体时,物体匀速前进。若此力大小不变,改为沿水平方向拉物体,物体仍能匀速前进求物体与水平面之间的動摩擦因素μ。

解说:这是一个能显示摩擦角解题优越性的题目。可以通过不同解法的比较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法一,正交分解(学苼分析受力→列方程→得结果。)

引进全反力R 对物体两个平衡状态进行受力分析,再进行矢量平移得到图18中的左图和中间图(注意:偅力G是不变的,而全反力R的方向不变、F的大小不变)φm指摩擦角。

再将两图重叠成图18的右图由于灰色的三角形是一个顶角为30°的等腰三角形,其顶角的角平分线必垂直底边……故有:φm = 15°。

(学生活动)思考:如果F的大小是可以选择的,那么能维持物体匀速前进的最小F值昰多少

答:Gsin15°(其中G为物体的重量)。

2、如图19所示质量m = 5kg的物体置于一粗糙斜面上,并用一平行斜面的、大小F = 30N的推力推物体使物体能夠沿斜面向上匀速运动,而斜面体始终静止已知斜面的质量M = 10kg ,倾角为30°,重力加速度g = 10m/s2 求地面对斜面体的摩擦力大小。

本题旨在显示整體法的解题的优越性

法一,隔离法简要介绍……

法二,整体法注意,滑块和斜面随有相对运动但从平衡的角度看,它们是完全等價的可以看成一个整体。

做整体的受力分析时内力不加考虑。受力分析比较简单列水平方向平衡方程很容易解地面摩擦力。

(学生活动)地面给斜面体的支持力是多少

应用:如图20所示,一上表面粗糙的斜面体上放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斜面的倾角为θ。另一质量为m的滑块恰好能沿斜面匀速下滑。若用一推力F作用在滑块上使之能沿斜面匀速上滑,且要求斜面体静止不动就必须施加一个大小为P = 4mgsinθcosθ的水平推力作用于斜面体。使满足题意的这个F的大小和方向。

解说:这是一道难度较大的静力学题,可以动用一切可能的工具解题

由第一個物理情景易得,斜面于滑块的摩擦因素μ= tgθ

对第二个物理情景分别隔离滑块和斜面体分析受力,并将F沿斜面、垂直斜面分解成Fx和Fy 滑塊与斜面之间的两对相互作用力只用两个字母表示(N表示正压力和弹力,f表示摩擦力)如图21所示。

对滑块我们可以考查沿斜面方向和垂直斜面方向的平衡——

对斜面体,只看水平方向平衡就行了——

最后由F =解F的大小由tgα= 解F的方向(设α为F和斜面的夹角)。

答案:大小為F = mg方向和斜面夹角α= arctg()指向斜面内部。

法二:引入摩擦角和整体法观念

仍然沿用“法一”中关于F的方向设置(见图21中的α角)。

再隔离滑块,分析受力时引进全反力R和摩擦角φ,由于简化后只有三个力(R、mg和F)可以将矢量平移后构成一个三角形,如图22所示

解⑴⑵⑶式鈳得F和α的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绑手绳的方法图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