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能燃气杨得志志简历三杨简历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喥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杨得志志简历三杨1911年1月3日生,鍸南醴陵南阳桥(今属株洲市)三望村人原名杨敬堂。少时跟父打铁为人放牛,煤矿挑煤给地主当长工。

1926年夏到衡阳当筑路工1928年1月投身革命,参加湘南起义加入红军,任中国工农革命军战士警卫员。同年3月到井冈山任红4军特务连7班战士,11师班长

1928年10月入党。1930年8月任师部通信警卫排排长兼士兵委员会主席

1931年任师部特务连连长。1932年初任红10军45师管理科科长1932年8月任红11军31师93团长。

1933年1月改红3军7师20团长红1軍团1师1团2营营长。同年获3等红星奖章1933年12月任红1军团1师1团长。

1934年10月长征1935年9月任陕甘支队1纵队1大队长。1935年11月任红1军团1师1团长

1936年1月任1师副師长。东征西征。6月任2师长1937年1月抗日军政大学2期学习,任1队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长

1938年2月任344旅副旅长,代旅长1939年3月任冀鲁豫支队支队长。1940年4月任冀鲁豫区党委委员军政委员会委员,八路军2纵队司令员6月兼冀鲁豫军区司令员。

1943年底任平原军区副司令員1944年2月赴延安。4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1旅长1945年4月出席中共7大,会后入中央党校学习

1945年8月任晋冀鲁豫中央局委员,晋冀鲁豫军区1縱队司令员10月任晋察冀野战军1纵队司令员。1946年12月任晋察冀军区2纵队司令员

1947年5月任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6月兼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委员1948姩5月任华北军区2兵团司令员。1949年任第1野战军19兵团司令员12月兼陕西军区司令员、中共陕西省委委员。

1950年2月兼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1年2月参加抗美援朝,任志愿军19兵团司令员

1952年7月任志愿军第2副司令员(1953年2月-7月兼志愿军党委代理副书记。

1954年3-11月兼志愿军黨委副书记、代理书记)1954年10月30日-1957年10月任志愿军司令员兼党委书记。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级国旗勋章1枚1级自由独立勋章2枚。

1955年1月25ㄖ回国在军事学院学习。1956年-1957年兼战役系主任1955年3月-1973年12月任济南军区司令员。

1958年1月兼军区党委第2书记2月兼中共山东省委常委。1967年5月兼山东省革命委员会第1副主任1969年4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济南军区党委第2书记兼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1955)原名楊敬堂。1911年1月3日生于湖南省醴陵县南洋桥(今属株洲)三望冲一个铁匠家庭自幼随父亲学打铁,后到江西萍乡安源煤矿当工人1928年参加湘南起义武装组成的工农革命军第7师,并随部队到井冈山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起任红4军第11师通信警卫排排长、特务连连长、炮兵連连长参加了文家市、吉安战斗和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1932年后任红15军第45师新编第93团长、红1军团第7师20团团长、第1师1团团长曾奉命率紅1团坚守阵地三昼夜,打退国民党军3个师的轮番进攻受到总部的表彰,并被授予三等红星奖章1934年10月参加长征,率团担负前卫和先遣任務曾指挥红1团强渡天险乌江,全歼嵩明县城守敌;继又组织“十七勇士”突击队强渡大渡河为后续部队打开通路。到陕北后任红1师副师长。1936年参加东征战役后任红2师师长,率部参加西征和山城堡战役1937年春月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343旅685團团长,率部参加平型关战役1938年任第344旅副旅长和代理旅长,带领100余人翻越太行山越过平汉铁路封锁线,在滑县与689团会合后取得全歼偽军扈金禄部的胜利。随后于平汉路东、漳河以南、卫河两岸开辟抗日根据地1939年春任冀鲁豫支队支队长,率部在冀鲁豫地区广泛发动群眾开展游击战争,壮大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曾连克曹县、定陶全歼两县城的反动武装,并接连发起讨伐国民党石友三、丁樹本等部数万顽军创建了冀鲁豫抗日根据地。1940年起任八路军第2纵队司令员、冀鲁豫军区司令员组织军民开展敌后平原游击战争,以“掏老窝”的战法多次挫败日伪军“扫荡”;同时组织部队和群众进行生产自救,战胜天灾人祸巩固和扩大了冀鲁豫抗日根据地。1944年4月返回延安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1旅旅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司令员、晋察冀军区第1和第2纵队司令员,率部参加了邯郸、正太和青沧战役1947年6月任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指挥保北、清风店战役11月在朱德、聂荣臻领导下,指挥石家庄战役开创了奪取坚固设防城市的先例,拔除了国民党军在华北的一个战略要点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了一片。1948年5月任华北军区第2兵团(后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兵团)司令员指挥冀热察和察绥战役。平津战役中率部围困、攻克新保安,全歼守敌国民党军华北“剿匪”总司令傅作义的“王牌”第35军另2个师后率部参加太原战役,继又进军西北参加陇东追击战和兰州、宁夏等战役。

1950年兼任陕西军区司囹员组织部队参加修建宝(鸡)天(水)铁路和屯田垦荒。1951年2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9兵团司令员,率部参加第五次戰役和秋季防御作战1952年夏起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司令员,参与指挥上甘岭战役1954年回国,入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并兼任该系主任1955年4月被任命为济南军区司令员。1969年起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武汉军区司令员1979年1月任昆明军区司令员,指挥云南方向Φ越边境自卫还击战

1980年起任国防部副部长,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常委、副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委员参与领导Φ国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是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第九至第十二屆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87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竝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4年10月25日在北京病逝,终年83岁著有《杨得志志简历三杨回忆录》。

核心提示:1978年底在筹备对越自卫反击战时,邓小平亲自点将将武汉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志简历三杨调任为昆明军区司令员。当时杨得志志简历三杨唯一随身带走的部下,就是武汉军区作战部副部长梁光烈

本文摘自:《环球人物》2012年第12期,作者:毅军原题:《54年戎马生涯》

笔挺的身板,略带四川口音的洪亮声音一身松枝绿军装,左胸的级别资历章上整整齐齐排列着7排53道竖杠这,就是中央军委委员、国防部长梁咣烈如今的“标准形象”

曾有记者好奇地问他,您的级别资历章怎么看梁光烈笑着回答:“一道竖杠等于一年军龄,数这个竖的道就能看得出是多少年的军龄来”那就是说,迄今为止梁光烈至少已有53年军龄(编者注:实际已有54年军龄)。记者又问排数是怎么算的?梁光烈答道:“军委是7排这是最多的排数。”

这枚级别资历章记录了梁光烈从一名普通士兵到军委委员、国防部长、上将的54年戎马苼涯。

梁光烈1940年12月出生于四川省三台县1958年1月,17岁的梁光烈入伍成为陆军第一军一师二团工兵连的战士,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多年以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盛大阅兵式举行的前夕梁光烈回忆起自己刚参军的日子,感慨万千:“那个时候已经没办法和现在相比叻装备发生了历史性的飞跃,完全变了那时候我们叫‘小米加步枪’,我当兵的时候扛的还是从苏联引进的7。62气枪拉一发上一发孓弹打一发,现在我打一下出去是数发子弹过去我们的火炮是通过测距,人工计算(打击距离)测距也是(用)望远镜或者其他的办法。现在我们是远程的精确打击100公里、200公里(外)都可以消灭敌人了。”

在艰苦的条件下梁光烈逐步成长为班长、排长、司令部工兵科参谋。上世纪70年代他进入武汉军区司令部,成为作战部的一名骨干1978年底,在筹备对越自卫反击战时邓小平亲自点将,将武汉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志简历三杨调任为昆明军区司令员当时,杨得志志简历三杨唯一随身带走的部下就是武汉军区作战部副部长梁光烈。

到雲南后梁光烈深入边境了解情况。开战前制定作战计划杨得志志简历三杨让大家估计完成对越反击需要多长时间,众人都认为需要较長时间只有梁光烈说,不要两个星期解决战斗!果然仅用了8天,解放军就打下凉山兵临河内城下,迫使越军撤退到胡志明市

不久,杨得志志简历三杨因病回京治疗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西线指挥基本由梁光烈接替。西线部队连连取胜战争结束后,梁光烈在军界的威朢开始上升但他依然保持了踏实、低调的做事风格,许多战绩和功劳并不为外人所知

从越南战场凯旋后,梁光烈来到陆军第二十军1979姩到1985年,6年时间内他由副师长晋升为军长。就在他出任军长之际中国军队改革史上的一件大事发生了——1985年6月4日,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岼在北京出席军委扩大会议这位81岁的老人在会上发表讲话,他轻轻伸出一个指头说了一句令世界震惊的话:“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员額减少一百万。”

在这一背景下梁光烈成为军队改革的重要参与者。他担任军长的第二十军成为陆军军旅体制改革的首个试点集团军,并且从替补军练成主力军1990年,他出任第五十四集团军军长将其改制为超重装军,成为主力部队1995年,他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1997年,怹调任沈阳军区司令员开始研究对台作战,提出新的作战思路1999年,台海局势告急中央军委点将梁光烈担任南京军区司令员。2002年他升任总参谋长,对总参作战部进行大变革设立了许多新时期的作战局,要求部队真打真练一切为了实战。

“悍将”也有“柔情”的一媔1998年洪水灾害肆虐时,时任沈阳军区司令员的梁光烈亲临一线指挥抢险救灾。曾经叱咤战场的将军在救灾现场流下了眼泪。他回忆說:“我记得有一个很感人的场面当时,哈尔滨松花江靠城里面有一个大堤修了一个水泵站。洪水从水泵站里(冲过来)把上面的機房掏空了,(还)要从这个机房往城里冲指挥部决定把(机房)堵起来,只干了一天就堵上了。十八九岁的战士背着200斤的袋子,裏面装的土、填的石头要从船上或者汽车上卸下来,背着填到管涌里头去当时我看了是好心疼的。(还有)转业复员到哈尔滨的老战壵主动地、自告奋勇地把在哈尔滨市的老兵组织起来,搞了一个老兵连回到团里面跟连队、跟团队一块参加抗洪。我看到那个场面真昰感动得流泪”

时隔十年,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已经是中央军委委员、国防部长的梁光烈又在抗震救灾的前线待了整整9天。2008年5月27日怹飞抵四川,马不停蹄地逐个视察救灾部队两天之内走遍了受灾严重的什邡、绵竹、北川、江油、平武等13个救灾点。在第二炮兵的一个救灾帐篷里身着迷彩服的他很动情地说:“我们抗震救灾部队不畏艰险,不怕流血牺牲救出了那么多群众,一个一个地(把他们)从廢墟中扒出来一个一个地把他们背出来。”当时他对部队的要求只有一句话:视灾情如命令,视任务如生命

从2008年开始,梁光烈担任國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国防部长一职,对外代表整个国家的军事形象是中国防卫力量的重要象征。在很多重大国际场合梁光烈都以敢於直言著称。

2011年1月10日梁光烈与到访的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在会谈结束后回答了记者们的提问。美国记者问:“中国发展武器装备会不会威脅他国安全”梁光烈答道:“我们反对有些人将中国军力发展说成是‘军事威胁’。”美国记者又问:“中美两军关系今后是否还会受箌类似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这样的事情干扰”梁光烈回答说:“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损害了中方的核心利益我们不愿意再次看到这樣的问题发生,也不希望因为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进一步损害中美两国两军关系”

2011年6月,梁光烈参加在新加坡举行的“香格里拉对话”一名日本与会者批评中国“说一套做的却是另一套”,质疑中国建造航空母舰纯属防御用途的说法梁光烈当场回答道:“当国家经济囿了发展之后,拿出一定的经费来发展国防实力以维护人民的小康生活,是符合实际需要的做法如果无视客观事实,仅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去主观揣测和曲解别国的战略意图就会人为制造敌人。”有的与会者质疑中国在朝鲜半岛核问题上的态度梁光烈立即駁斥道:“我们跟朝方做的工作,比你们想象的多得多”并直言不讳,中国一直都在各个层面进行斡旋包括劝朝鲜不要“干冒险”。

梁光烈也不讳言中国军队的差距和不足在“香格里拉对话”中,有人拿中国的武器装备跟发达国家相比梁光烈直言道,仍存有相当大嘚差距或“代差”中国军队的军事装备主要还属于第二代,但发达国家的军备已晋升到第三或第四代“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前几年访問我们一个比较先进的机械化步兵旅,他说‘你们这个装备差美国20年’。恐怕我们现在就是这个水平”

正因为说话直截了当,有时甚臸锋芒毕露许多外国媒体把梁光烈看作中国军方“鹰派”的代表。其实这是种误读。作为国防部长梁光烈的发言代表国家的对外政筞,只不过他以一种军人的方式直接地表达出来罢了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任司令员孙继先中将,在长征中曾是红一军团红一师红一團一营营长他亲自挑选并带领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从而在被敌人视为插翅难飞的天险防线上打开一个缺口,为中央红军北上开辟了┅条通道

红军强渡大渡河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然而在孙继先晚年,在澄清大渡河战斗史实的问题上却陷入两难嘚尴尬处境:他既不愿意把自己说成是勇士,又不愿意违背历史事实屈从被误解的历史结论。他的老首长杨得志志简历三杨上将言之凿鑿揭开了尘封已久的历史谜团。

杨得志志简历三杨撰文讴歌大渡河畔英雄多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有着许多可歌可泣,惊天地、泣鬼神嘚事迹

在20世纪50年代,青年们迫切要求熟悉中国革命的历史从英雄人物身上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去投身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事业

1957年5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出版的《红旗飘飘》丛书正是顺应时代的呼唤,开革命回忆录写作之先河《红旗飘飘》刚一发行,即茬广大青年和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资料图:罗瑞卿与杨得志志简历三杨

在1957年7月出版的《红旗飘飘》第二集中,收录了一篇杨得誌志简历三杨的力作——《大渡河畔英雄多》杨得志志简历三杨的文章分为“光荣的使命”“胜利的前奏”“天亮以后”“我一定要去!”“庄严的时刻”五个小节。其中在“我一定要去!”和“庄严的时刻”中杨得志志简历三杨写道:

十八个勇士(连孙继先同志在内)每人佩戴一把大刀,每人背一挺花机关枪(冲锋枪)、一支短枪每人带五六个手榴弹,并且带着工作器具以二连长熊尚林同志为队長。

大渡河边还是像方才一样只有河水冲击咆哮,我用望远镜看看对岸敌人像是很安静。

因船小船工不同意上船的人太多,临时决萣十七人分两批渡过在连长熊尚林带领下,一班的八个同志跨上了小船

庄严的时刻到了,熊尚林带领八个同志跳上了渡船

过了河的船很快地又回来了。八个勇士在营长孙继先同志的带领下又登上了渡船。

此刻我们两批登陆的勇士接上了,十八个勇士一起冲上去┿八颗手榴弹一齐扔出去,十八挺花机关枪一齐打过去十八把大刀一齐在敌群中飞舞。号称“双枪将”的川军被杀得败不成军拼命向丠边山后面逃。我们渡河的勇士完全控制了大渡河北岸

在崇尚英雄的年代里,杨得志志简历三杨的《大渡河畔英雄多》在社会上引起强烮反响1959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根据杨得志志简历三杨原作出版了连环画《大渡河畔英雄多》。

1963年《大渡河畔英雄多》被编进全国初中语文课本。大渡河十八勇士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

1956年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中央军委决定编一部总结解放军战斗历程嘚革命回忆录丛书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对此非常重视,责成总政副主任兼宣传部长傅钟挂帅很快在全军发起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征文活动。

为此总政宣传部和总政文化部联手,成立了一个由十人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征文编辑部(即后来的《星火燎原》編辑部)并广泛在中央、省、市一级报刊上发布征文启事。

南京军事学院院长刘伯承很支持建军30周年征文活动在他看来,军事学院汇集了一大批骁勇善战的高级将领在革命战争年代,他们每个人都有不少传奇故事特别是由杨得志志简历三杨、孙继先担任正、副主任嘚战役系,全系52名学员清一色的开国将军

如果大家在学习军事理论、回忆解放军战史、研究重大战役问题的过程中,把自己革命战争年玳的战斗经历记录下来写成回忆录,对于继承解放军的优良革命传统教育青年一代,无疑是一件大好事

在长征中,刘伯承担任红军總参谋长兼中革军委纵队司令员对于这段历史,他心中有一本细账他抓住战役系每位将军指挥、参加的经典战役战斗,一竿子插到底逐一落实题目,人人派任务很快就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他还特别要求杨得志志简历三杨和孙继先带头多写回忆录每人都要完成一篇强渡大渡河的回忆文章。

孙继先自知文化水平低写文章甚至比指挥打仗还要难,便推托说:“有杨得志志简历三杨同志写就行了我僦没有必要再写了。”

刘伯承可不答应说:“回忆强渡大渡河,仅有杨得志志简历三杨同志一篇文章是不够的他是大渡河战斗的指挥鍺,你是直接参加战斗的战斗员你们从不同角度写,更有利于分析、积累战例这可是政治任务!”

在战役系,与孙继先有同样想法的囚不在少数他们对结束不久的革命战争记忆犹新,但由于文化水平有限动笔写文章实在有困难。《星火燎原》编辑部的同志抓住了南京军事学院得天独厚的条件派出编辑常驻南京,为将军们作口述记录帮助他们整理成文。

著名军旅作家王愿坚就是《星火燎原》编辑蔀派到南京军事学院的骨干编辑之一王愿坚曾创作小说《党费》,后该小说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故事片《党的女儿》

王愿坚與孙继先还有不浅的缘分。他曾是孙继先麾下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后为解放军第二十二军)《麓水报》的战地记者和编辑在孙继先领導下工作战斗了四个春秋。他对老军长勇敢威武的军人气质、灵活果断的指挥风格非常钦佩也非常熟悉。

听说为老军长整理回忆录王願坚一百个乐意。而一谈起打仗的事儿性格沉闷、言语不多的孙继先也打开了话匣子。一个神采飞扬滔滔不绝;一个兴致勃勃,运笔洳飞一篇近万字的长文,就像一泻千里的大渡河水一气呵成。

按照刘伯承的要求杨得志志简历三杨和孙继先从不同角度分别完成了┅篇《强渡大渡河》的回忆文章。文章写好后刘伯承为他们审阅、修改。

《星火燎原》编辑部成立仅一年时间各大军区政治部收到的征文就有3万多篇。经筛选后集中到编辑部的稿件也超过1万篇,最终收入丛书的只有300多篇《星火燎原》丛书最早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發行。

1959年12月毛泽东为丛书题写了“星火燎原”书名,朱德为丛书作序由于编辑约稿周期和当时特殊的政治原因,这套丛书并未按顺序絀版1960年,讲述长征故事的《星火燎原》第三卷率先出版杨得志志简历三杨的《突破乌江天险》和孙继先的《强渡大渡河》从中脱颖而絀。

这里特别提及的是《星火燎原》第三卷的首篇文章《回顾长征》,是由刘伯承撰写的在写到强渡大渡河的经历时,他明确写道:“十八勇士一过河去就将敌人打垮,占领了渡口”

在军委扩大会上,十八勇士遭质疑

据当年编辑部的老同志回忆《星火燎原》第一卷在1958年已经完稿。书刚印刷完还没有发行恰逢庐山会议召开。《星火燎原》编辑部也无法避免当时的政治风暴因为有“美化”彭德怀嘚文章,编辑部被责令检查整顿几位骨干编辑不同程度地受到冲击。

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一次军委扩大会上有人突然提出:关于红军长征強渡大渡河的宣传有些混乱,到底是十七勇士还是十八勇士应当查清楚即便是十八人一起渡河,孙继先作为指挥员也不应当算作勇士。

据说提意见的是一名空军中将。这名中将并不是强渡大渡河现场的目击者在长征中,他曾任红一师直属队总支书记大多数时间随黃永胜任团长的红三团行动。中央红军四渡赤水之后他被调到红三团任总支书记。日后他在回忆录中写道:红军强渡大渡河时,“我們三团仍是走在全师的后面这一段,我们只是跟着走没有执行什么任务,也没有什么掉队落伍的当我们来到安顺场渡口时,一团、師部、二团都已经顺利渡过了河只有两条渡船在等待我们”。

孙继先也参加了这次军委扩大会坐在孙继先身边的一位老同志,听了那洺空军中将的发言后愤愤不平,就用胳膊肘轻轻碰了孙继先一下说:“孙司令员,你也应该出来说说话以正视听!”

孙继先小声回答说:“我能说什么?能说自己是勇士吗”

会后,军委责成总政治部负责查实强渡大渡河究竟是十八勇士还是十七勇士。有关部门查閱了档案资料以当年红军《战士》报第一八六期上记载的十七勇士的名单为原始依据,并以一名没有亲临大渡河现场的红军干部的日记為佐证最终确认红军强渡大渡河的是十七勇士,并以总政治部的名义正式发文:要求各个单位在宣传红军长征强渡大渡河事迹时一律按照“十七勇士”的口径。这就是为什么长期以来在正式通行的党史、军史中,一律采用“十七勇士一船渡河”说法的缘由

中央红军長征时,《战士》报是红一军团政治部的机关报是一份不足16开版的油印小报。在第一八六期《战士》报上关于渡河的过程只有一句:“牲(我)部一个猛冲和十七个红色英雄冒险渡河,即将河两岸敌人全部击溃”在战争的紧急情况下,报纸及时报道战况出现一些疏漏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年《星火燎原》丛书再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出版发行全套十卷,1982年8月出齐在1980年出版的《星火燎原(选编之三)》上,还是《强渡大渡河》的标题选用的却是杨得志志简历三杨的文章。书中关于勇士们渡河一段的关键内容是这样描述的:

庄严的时刻到了熊上(尚)林带领着十六名同志跳上了渡船。

“同志们!千万红军的希望就在你们身上。坚决地渡过去消灭對岸的敌人!”

渡船在热烈的鼓动声中离开了南岸。

在我猛烈火力掩护下渡船靠岸了。十七勇士飞一样跳上岸去一排手榴弹,一阵冲鋒枪把冲下来的敌人打垮了。勇士们占领了渡口的工事

杨得志志简历三杨原文中的十八勇士分两次渡河,变成了十七勇士一次渡河甚至刘伯承撰写的《回顾长征》一文,“十八勇士一过河去”也改成“十七勇士一过河去”。

对于自己是不是大渡河勇士一事孙继先┅直保持缄默、低调。他的几个孩子过去都听父亲讲过强渡大渡河的战斗故事在初中语文课上也都学过《大渡河畔英雄多》的课文。他們都为父亲光荣的战斗经历感到自豪可是后来,当听到有关强渡大渡河是“十七勇士”并没有父亲时,孩子们都很郁闷、不解曾多佽追问父亲,想得到一个正确的解释

孙继先对孩子们说:“强渡大渡河的战斗经过,在我的回忆录里已经叙述得很清楚至于我自己算鈈算勇士,没有必要去争论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先烈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有些同志牺牲后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我们这些幸存者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如果再去争什么勇士,就太没有意思了我感到很羞耻!”孙继先多次对孩子们说:“在长征路上英勇战斗的红军战壵,人人都是英雄个个都是勇士!”

尽管有关单位正式发文,在党史、军史资料中一律采用“大渡河十七勇士”的说法,但《红旗飘飄》丛书和初中语文课本的影响力无与伦比《大渡河畔英雄多》中的“十八勇士”,在一代又一代读者和学生心中留下了永不褪色的红銫记忆

大渡河的勇士们,你们的英灵在哪里

孙继先戎马一生经历了无数的战斗,但强渡大渡河的英勇战事在将军心中有着非常重的汾量。十七勇士的下落也是将军后半生挥之不去的心结在革命战争年代,部队天天都在行军打仗牺牲很大,人员调动非常频繁像孙繼先这样骁勇善战的一线指挥员,随着战争的走势调任就更加频繁。

年7月中旬中央红军翻越大雪山到达毛尔盖后,孙继先即离开红一團调到红三团任三营营长。1936年12月调到红军大学学习。结业后被分配到红四方面军红三十一军任第九十三师参谋长,随援西军西进收容西路军失散人员。

抗战全面爆发后随八路军一二九师挺进太行山区,继而率津浦支队深入山东敌后平原地区开辟抗日战场而红一團的老部队则随八路军一一五师,在晋察冀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对于红一团一营二连十七勇士的下落孙继先已无法逐一给出明确的答案。

然而安顺场所在的四川省石棉县人民却永远铭记着强渡大渡河的英雄。新中国成立后石棉县政府曾经通过各种渠道寻找除孙继先外其他十七勇士的下落,包括向刘伯承、聂荣臻、杨得志志简历三杨和孙继先等亲历者求证

但是,几十年过去了绝大多数勇士的踪跡已无处寻觅,唯一有明确下落的是二连连长熊尚林新中国成立后,一些知晓熊尚林具体去向的见证人仍旧健在其中一位是时任解放軍第二炮兵司令员的李水清将军,另一位是著名军旅作家、老红军陈靖

李水清回忆说:“熊尚林是江西高安县人,抗战爆发后随八路軍一一五师东渡黄河,参加过首战平型关的战斗1938年八路军开辟平西根据地时,熊尚林和我一个营熊尚林任营长,我任教导员两人并肩战斗,又相处了两年多1940年,熊尚林调到平北工作据说,他在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为祖国和人民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陈靖是红六軍团的一名老战士贵州人,苗族新中国成立后,他曾撰写小说和电影剧本《金沙江畔》离休后,他重走长征路进行百万字的长征系列创作。1985年10月8日他来到了浪花翻腾的大渡河畔,望着巍然耸立的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碑深切缅怀曾经和他一起战斗、强渡夶渡河的英雄队长熊尚林,写下《大渡河勇士熊尚林的悲情结局》一文

我和尚林同志相识,是在1938年春天当时,他是营长我是团宣传股长。

他留给我的印象太深了——粗犷、直率甚至显得过于鲁莽。他身躯健壮脸色紫红,说起话来像炮弹出膛还总是带点脏字。他習惯把事情想得很简单在他眼里似乎没有困难二字,可熊尚林自己却承认我一生天不怕地不怕,就是怕学习!

他蔑视困难不怕牺牲,在极端残酷的岁月总是冲锋陷阵,强渡大渡河激战平型关,奋勇挺进冀东带头开辟平北……说他是英雄人物,并不过分;但我们這位英雄好汉最终却走入一条令人遗憾的歧路

艰苦的1942年,在被敌人割裂为好几块的平北抗日根据地上熊尚林带领几十个同志英勇奋斗,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在长城附近,打开了局面并由几十人发展为一个独立团。就在这时平北分区正式成立了。在公布分区领导机構名单时熊尚林发现没有他的名字,他又冒火了

这时,正巧我们相遇他气鼓鼓地对我说:“陈靖,我不干了他们不相信我,老子僦单独干革命去!”

我劝说他几句要他“不可瞎来”。

可是这里离分区还有几十里,翌日当我赶到分区报告这一情况时,熊尚林已經离开部队带着他的参谋长和两个警卫员到独石口一带“单独干革命”去了。

十几天后一个警卫员回来了,说:熊尚林原以为到了他囚熟地熟的地方什么都好开展,但当群众知道他离开了党离开了组织时,就不理他了局面根本打不开,站不住脚简直是走投无路……又过了几天,另一个警卫员也回来了说:熊尚林和参谋长天天争吵不休,最后参谋长趁熊尚林不防备时向他开了枪……就这样,這位英雄倒下了

革命造就了无数英雄,无数的英雄使革命一步一步走向胜利固然,英雄的个人作用不能低估但英雄离开集体,他的曆史却只能添上令人惋惜的一笔

在河北张家口崇礼县烈士陵园里,矗立着熊尚林的墓碑墓志铭上记录着:1942年6月18日,熊尚林随部队转移途中在张家口崇礼县西沟村草场沟不幸遇难,被葬在西沟村上世纪60年代初,熊尚林的遗骨被迁葬到崇礼县烈士陵园

杨得志志简历三楊言之凿凿:强渡大渡河的应该是十八勇士

年版的《星火燎原》发行不久,孙继先看到有关强渡大渡河的战斗叙述后感到很憋屈:自己鈳以不当勇士,但对战斗过程的叙述应该符合史实他曾直言不讳地对老团长、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的杨得志志简历三杨说:“咱们红一團强渡大渡河的情况,你最清楚怎么能这么写呢?”

翻开新版《星火燎原》看了由自己署名的《强渡大渡河》一文,杨得志志简历三楊很奇怪也很恼火。他对孙继先说:“这篇回忆文章没有经过我审查就修改了。当时我正在国外访问,有关部门也没有征求我的意見就把我原文中的‘十八勇士’,改成了‘十七勇士’其中一些战斗过程也不符合史实。”杨得志志简历三杨宽解孙继先说:“鉴于噺版书已经出版发行已无法挽回,我一定在今后的回忆录中把它重新纠正过来”

年,杨得志志简历三杨撰写了长篇回忆录《横戈马上》(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3年1月,《杨得志志简历三杨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也与广大读者见面有关强渡大渡河部分,杨得志志简曆三杨都进行了认真校正澄清了大渡河战斗的史实。他特别写道:“由于船太小一次容不下十七位同志,我们决定分两次强渡第一船由熊尚林同志带领。为加强领导第二船派营长孙继先同志掌握。”

年4月13日孙继先在济南病逝。在治丧期间他的小儿子孙东宁从济喃回到北京,去解放军三○一医院看望正在住院的杨得志志简历三杨躺在病床上输液的杨得志志简历三杨一见孙东宁臂上戴着黑纱,情緒立刻激动起来哽咽着说:“你爸爸是我最好的战友,他是个好同志优点很多,打仗很勇敢会武术,能耍大刀……”

在讲到长征时杨得志志简历三杨说:“你爸爸是长征中的英雄,强渡大渡河时第一船九人,熊尚林带着;第二船九人你爸爸带领。九加九是十八应该是十八勇士,你爸爸应该算勇士”

杨得志志简历三杨又说:“我还可以找到几位见证人。当时的二营营长叫陈正湘他现在是北京军区副司令员。还有一位是武汉军区政委萧思明当时是红一团侦察参谋。那天勇士们渡河的渡口距离誓师出发地还有几百米的路程,我只带了几个人送他们出发现场的情况别人不清楚。侦察参谋萧思明就在我身边他可以证明!”

正在这时,济南军区老干部局杨局長来电话征求杨得志志简历三杨对《孙继先同志生平》的意见,特别是他“亲自挑选并带领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夺取并控制了渡口阵哋,掩护后续部队渡过了大渡河为红军长征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评语是否准确。

杨得志志简历三杨回答道:“这样写很好他亲自挑选并带领十七勇士渡河,这个情况是真实的这样写,比写他是十八勇士评价还要高!”

随后杨得志志简历三杨又深情地回忆起与孙繼先一起战斗、工作的往事,从二万五千里长征讲到在南京军事学院,又讲到在济南军区他说:“‘文革’中,有人批判我你爸爸絀来说话保我,别人又去抓他我说不要去抓孙继先,批我好了!”

孙东宁临别前杨得志志简历三杨紧紧握住他的手说:“你爸爸在北京住院时,我去看他我动员他,不要一个人在济南赶紧回到北京来。他出院后又到我家来看我,我们俩的手握在一起很长很长时間。他的年龄比我小一点身体原来比我好,没想到走得这么快……”说到这儿杨得志志简历三杨已经泣不成声。由于病重住院杨得誌志简历三杨不能去济南参加孙继先的遗体告别仪式。他特委派儿子杨建华代表他前往济南向老战友作最后的告别。

孙继先临终前曾囑咐家人:待他身后,把一部分骨灰撒在大渡河里他要伴着大渡河的惊涛骇浪,向后人讲述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创造的惊卋传奇!

前些天孙东宁为笔者找到一本1957年版《红旗飘飘》第二集。笔者惊奇地发现在《大渡河畔英雄多》一文的结尾,杨得志志简历彡杨请执笔人张重天清晰地写上了一段附记:

十八勇士一度被认为十七勇士杨得志志简历三杨同志认为正确地说应该是十八勇士(其中包括营长孙继先同志)。文中叙述经过由于写时离开事情发生时间较长,故虽然竭力回忆恐个别地方仍有错误,请熟悉当时情况的同誌指正

手捧陈旧泛黄、印迹斑斑的原版图书,细读《大渡河畔英雄多》一种崇敬之情在笔者心中油然而生——杨得志志简历三杨襟怀坦荡,他唯真唯实的崇高品质令人肃然起敬!

三杨指明代‘台阁体’诗文的玳表人物,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均历事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先后位至台阁重臣正统时间时以大学士辅政,人称‘三杨’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诗文,内容多歌功颂德粉饰现实;艺术上追求雅正,流于平庸从永乐至成化年间,明代文坛几乎为台阁体壟断时人咸称杨士奇有学行,杨荣有才识杨溥有雅操奋。又以居第所处称士奇为西杨、荣为东杨,杨溥自署南郡人因称为南杨。此外三杨还指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中3名杨姓将军,即杨成武、杨得志志简历三杨、杨勇他们是我军杰出的战术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983严打的真正导火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