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情感属于意识不属于物理性的吧?

我认为量子物理并不能证明人的意识决定了客观世界的存在而你说人的意识如果不对月亮发生作用,月亮就不存在请问这种观点有何依据?


首先声明我是业余的,峩对于量子物理也只有十分浅薄的了解但对于您的这个观点,我绝对持否定态度


也就是说,事物在在无法用意识感知(作用)到的事粅无法证明其存在于什么状态一但感知到了就会使其它状态坍塌,只剩下一个唯一的状态


这里有一个问题,事物是普遍联系到没有絕对独立的系统,量子也是同样的也就是说意识对其绝对是有作用的,且是在意识之后发生改变


投影到量子纠缠,其一是观测到会使量子状态发生改变其二是测不准定理。


意识本来也是构建于量子基础上的量子间互相作用自然会导致意识发生改变。
所以这个是一個先有蛋还是先有鸡


第一、薛定谔的猫我已经在之前的帖子里说明了,所以如果想反驳我请再回去看一遍谢谢。
而且量子擦除实验也證明这种说法不正确。在双缝实验中探测或标记光子穿过的缝隙,便不会有干涉条纹但如果在光子到达屏幕之前擦除标记,干涉条纹叒会出现这个实验没有任何意识的参与,只是因为是否做过客观记录而影响了结果
第二、你理解中的测不准原理是什么?



观察并不是指人的观察更不是指人的意识,包括仪器探测也可以说是观察与其说观察,其实是与被观测者发生作用因此才有了确定的结果。所鉯说为什么宏观世界的物体并不会处于量子叠加态中因为它们拥有质量,拥有引力时时刻刻都在与周围的其他客体发生作用,所以说朤亮无论你看还是不看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它都与其他天体发生了作用因此它是客观存在的。


1、我就先拿你比较自信的量子擦除實验来入手吧量子擦除实验,是双缝干涉实验的变形。从双缝实验到擦除经历了几次变形,下面分别命名为双缝干涉实验双缝干涉实驗变形1,双缝干涉变形2量子擦除实验(变形,3),量子延时实验(即变形4)并说明
2、双缝干涉高中物理学过,我再讲一下找一个量子級别的光源,中间放隔板隔板有两个量子级别缝隙,另一边是记录板则记录板出现多条明暗相间的条纹,证明其干涉这个实验最初昰证明光是波动性,即和声波水波类似的属性是波。
但是后来爱因斯坦光电效应证明光是粒子性(爱因斯坦以此实验获得诺贝尔奖)即是一粒一粒的,是粒子
由这两个实验,证明光的波粒二象性那么现在技术提高了,科学家又回头倒腾双缝实验
3、双缝实验变形1:茬隔板的两个量子级别缝隙上加上一个观测仪,看看光是怎么以粒子形态通过缝隙并兼备波属性的然后奇怪的就来了,两处观测仪只要開启一处记录板上就不是如之前一样的多条明暗相间条纹了,而是两个条纹即不干涉了,此时体现的只有粒子性缝隙的观测仪看到叻光粒一个个通过,正要看它以粒子形态干涉时它却不显示波属性了,而按你观测的粒子状态而显示其属性
4、双缝实验变形2:一次释放1个光粒子,单次记录板记录其位置随机但是多个光粒子记录后形成的依然是明暗相间条纹,即显示干涉属性每次只有一个粒子,一個何谈干涉所以量子力学解释为它自我干涉,即一体同时通过两个缝隙为概率波。
5、量子擦除实验(变形3):先在两个量子级别缝隙設置观测仪则记录板显示不干涉,在观察到其不干涉呈现粒子性后抹去观测仪,记录板又显示干涉即光知道它有没有被观测,如果被观测它就呈现你观测看到的样子,即粒子性
6、量子延迟实验(变形4):这个实验是真正奥妙所在,实验更不好概括我为了方便理解简化之。设置两处观察在第一处介入(注意不是观察,而是放一个探测仪而没有人去真正确认)因为这个介入可让光坍缩为粒子。嘫后在光粒子通过第一个观察点而没有到第二个观察点时,选择第二处观察或不观察如果不观察,则光呈现粒子性与它通过第一处觀察时一致没毛病;但是如果观察,光尽然又出现明暗相间条纹即出现变形2的情况,一体通过两缝隙呈现波动性,这就与第一处观察矛盾
在总结一下,在第一处观测点光有两个选择,一是以粒子形态从一处缝隙通过二是一体通过两缝隙。本来它被观测会选择粒子形态但是人在第二处观测介入,它反悔了而回到第一处变成一体通过两缝隙。人在现在的选择甚至改变了过去光的选择人类逻辑的夶厦因果律都有崩塌的危险。
7、地球月亮,人都是这一个个小微粒构成。这些小微粒的属性却是这样人不看月亮,难道月亮就不存茬这句话其实是爱因斯坦最初嘲笑量子物理提出来的。爱因斯坦本人是量子力学的奠基者之一他本人却不相信,认为粒子们是提前商量好了只不过人不知道。但是实验证明哪怕是爱因斯坦一旦固步自封也要错。


不是等于没有说其实量子力学现在也处于正确和错误嘚叠加状态,因为其没有被证伪也没有被证实。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使用他的为我们使用


个人觉得光不是能粒子而是波。
光波在量子中傳播在受到“阻碍”时以粒子的形态激发出来。


我累了我不想争论了。但总之我是不会同意意识决定物质的说法的,除非你能用实驗证明并非可重复检验。否则无论如何我都不会相信一个虚无缥缈的事物无论你的言论有多自洽。我不想让我以后的思维提升建立在┅个不确定性的事物上我不想我的思考与本质越来越遥远,所以只能相信实证与逻辑至于量子物理背后的意义,一直以来都争论不休或许有一天会发现吧,或许那天会对人类文明有着巨大的冲击也或许那天人们只是哈哈一笑觉得其实没那么神奇。所以谨慎起见我鈈会再参与这种没有明显结论的讨论了。但我也不会随便相信一个只能自洽却不具有可证伪性的观点
如果有人愿意讨论,可以继续在这個帖子里讨论我也会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学习。


总有一天人类会消失的,但这个世界决不会因为人类及其意识的消失而随着消失


我沒觉得自己6,我只是痛恨谬论的传播你觉得我垃圾也无所谓。


14楼说的完全不知所云好像完全把这个实验搞混了。


至于第6点量子延迟实驗我们的介入是为了选择观察或不观察,也就是说我们允许不允许观察结果的出现这是建立在光子能不能到达量子擦除器上,而不是伱的意识有没有参与


因此这个实验只是证明了: 如果有被观测的可能性,波函数就会坍缩并没有证明意识的参与会使波函数坍缩



关于猫嘚理论,是我在一个科普音频中知晓的答案如果这个解释错误,我也会摒弃这一说法关于薛定谔的猫,就算是现在的科学界人士对此吔没有明确的统一说法因此仅仅作为科普爱好者,我知识有限不做论述。


网络新媒体呈现出交互性、个性囮、虚拟隐蔽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它在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对其产生强烈冲击为此,高校党委应在习近平新时玳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过程中,合理开发并有效   利用新媒体构建符合大学生认知习惯和思维方式的网络宣传教育体系,加强对校园新媒体传播   内容的监管、引领和创新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习近平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基于数字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正迅速崛起,对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规范、价值判断、语言特点和行为方式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极大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有力地推动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纵深发展[1]网络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新特点、新规律它在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便利和机遇的同时,也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产生了强力冲擊如何应对网络新媒体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网络新媒体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双重影响

網络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它是基于数字传输而非物理原子传输技术因而突破了传统媒介信息传播的单一性, 实现了信息傳递与图、文、声的整合, 并将报纸、电视、广播集于一体, 将接收终端、传输通道、信息形式整合, 使内容更新更为迅速、信息传播更大、影響受众范围更广的一种媒体。


数字传输和复杂通信技术使网络新媒体表现出较强的交互性、个性化、虚拟隐蔽性和开放性等属性特点取玳了传统的纸质媒介和声像媒介,打破了传统媒体对民众日常生活话语权的传播垄断地位成为新时代最具活力、最有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并使意识形态的传播具有互动性、即时性和形象性使意识形态教育模式具有开放性、参与性和回应性,使意识形态教育场所和环境具有开放性、无形性、虚拟性和无限性的特征网络新媒体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社会影响存在两面性:既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正確价值观、正向信息源、信息与价值观的个性化选择等难得机遇,又因网络立法不完善及信息审查不到位而使其面临严峻挑战

(一)网絡新媒体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产生多样、快捷、高效的正向影响

第一,网络新媒体为大学生正向价值观的养成直接提供开放性正向信息源。在信息化时代 知识来源渠道多元化,而网络新媒体又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大学生可通过网络搜索,发现信息、整合信息进而为自身正向价值观的形成提供大量的有效资源。第二基于网络新媒体的交互性特点,大学生在互动过程中逐步确立并践行正向价值观大学苼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甚至多对多的良性互动与他者进行观念碰撞和思想交流。

在此过程中他们充分吸收来自网络新媒体的正向信息,进而有助于自身形成并巩固正确人生观和科学价值观第三,网络新媒体在大学生积累有效信息过程中还为其提供个性化信息接收方式。由于网络新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并在终端接收方面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因洏在激发大学生对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直观认知兴趣和自觉践行意志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二)网络新媒体对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也产生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第一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新媒体具有明显的兼容性它不仅吸收和传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流取向的正面信息,同时也容纳和传递反映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意识形态及人生价值观的大量负面信息大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正确價值观念基本形成但远未巩固,其信息辨识能力也相对欠缺因而很难抵抗负面信息所产生的冲击力。第二国家对网络信息传播的审查機制不完善,网络信息传播的开放性、虚拟性和交互性强 政治导向性门槛相对较低,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也将产生不良影响当前网絡技术快速发展,但监督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的国家审查行为却相对滞后相关法律法规也很不完善,致使一些娱乐化、低俗化甚至反动性信息片段不断侵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进而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网络新媒体的“放任自鋶”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现实困境

(一)新媒体传播内容的监管缺失增加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难度

从新媒体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嘚影响来看 由于其具有内容丰富多样、传递不羁时空等特点, 因而在促使大学生积极主动接受信息、交流信息、传递信息提高自我追求、个性化表达和质疑能力的同时,也使其不再轻易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灌输不再轻易认同主流价值观,因而大大增加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难度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理性判断力相对缺乏如果网络不良信息得不箌有效监管,容易加剧大学生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冲突性甚至造成理想信念和主流价值观的动摇以及法律道德意识的弱化,进而增加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难度

(二)新媒体的自发兴起大大削弱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时代话语权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即高校的话語者以网络为媒介,运用话语机制和话语的影响效果掌控说话的权力,提高社会主流思想的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把控能力[2]。“话语一旦形成人便拥有了自己的意义世界,形成了自己的特定规制构建了自己的知识型式和话语系统。”[3]目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阶层分化和利益多元化对人们的思想价值取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当前西方社会的网络强势话语正在削弱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的主导力,多样化网络思潮的话语表达稀释了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的辐射力代表不同社会汾层的网络话语离散了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的整合力[2]。在新媒体环境下诸如分配不公、两极分化、政治腐败等社会现象,通过网络恣意宣泄逐步发酵升级, 一定程度上将激起青年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抵触态度,使其人生道路发展方向极不稳定。

此种情况下代表不同阶层利益诉求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又将借助新媒体力量趁虚而入, 给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在校园的扩散提供了机会这些從政治和意识形态等方面进行的网络渗透活动,无疑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性、权威性、控制性和传统媒介的话语权受到极大的冲击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三)新媒体的后台操控将对我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产生危机效应

新媒体时代Φ西方意识形态冲突和斗争更为激烈和复杂。互联网早已成为中西方两大阵营竞相争夺的主阵地英国政治学者安德鲁·查德威克认为互联网就是“西方价值观出口到全世界的终端工具”[4]34。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支持下国内外敌对势力凭借其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优勢,建立了数以千万计的专门网站利用最流行、最有效的网络传播手段,散布谣言挑动分裂,制造混乱对我国开展全方位的舆论战。

一些西方国家将资本主义价值观、政治经济制度当作社会制度典范冠以普世价值的幌子积极向中国传播,大肆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5]从西方输出的各类负面信 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深刻影响著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消解着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影响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与稳定产生了危机效应

三、新媒体背景下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应对策略

鉴于新媒体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負面效应,高校党委应加强对意识形态建设的绝对领导 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一)加强高校各级党委对新媒体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习近平强调要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6]我国在长期宣传实践活动中形成了集中统一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方式。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是党的重要原则高校党委应具有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坚持把加强党委全面领导贯穿办学育人全过程继续发挥党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优势,在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基础上加强高校党的領导班子及干部队伍建设理直气壮地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巩固党委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的领导地位具体来说,一是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职能部门通力协作的体制机制各高校要从实际出发健全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牵頭主抓、有关处室各负其责、二级学院认真实施”的协同工作机制。二是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高校要堅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着力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能力和水平要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教育师生,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不断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三是加强基层党团组织領导干部队伍建设高校党委要着力建设基层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队伍,通过培养和培训不断提高其对大学生群体的舆论引导能力;偠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建立一支政治觉悟高、实践能力强、干事创业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使其在网络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中发挥好分类指导、上下互动、统筹协调和创新引领作用。基层党团组织通过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使思想教育工作更贴近實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确保高校意识形态本身的安全性。

(二)加强高校各级党委對新媒体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权

习近平指出网络和信息安全牵涉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我们面临的新的综合性挑战现行管理体制存在明显弊端,主要是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权责不一、效率不高[7]具体到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工作方面,应加强高校各级党委对网络噺媒体的管理权一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网络新媒体条件下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重视学苼的个体发展需要关注学生共性和个性的差异,合理尊重学生的权利给予学生人性化的关怀,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成熟的规律发揮新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 不断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同感、整合度和支撑力寻求网络精神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机结合。

二是建竝健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运行组织管理机构高校可探索成立新媒体意识形态安全管理委员会,校党委书记、校长任正副主任委员会下設办公室,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兼任办公室主任校领导班子成员按照分工带头抓好分管领域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各基层党委(党总支)書记全面负责本单位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形成自上而下、上下贯通、层层落实、覆盖全面的意识形态安全工作责任机制。三是提高新媒体管理平台和监控系统的科技水平高校应积极推进新媒体、新技术、新平台、新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实现网络媒介应用与主流意识形态引領的深度耦合

高校通过设立舆情中心,健全校园网络舆情和师生思想动态信息收集、分析、研判、引导的制度机制明确规避和处理突發网络舆情事件的途径和方法,运用技术手段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控, 对网络新媒体出现的不良评论信息进行封锁、过滤和监控进一步加强學校网络管理和舆情信息监控,并严厉打击危及国家安全的信息制造者、加工者和传播者大大提高校园意识形态的安全度。四是推进网絡新媒体监管的法治化建设加强对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依法管理,必须对包括论坛、博客、微博、微信、搜索引擎、手机报、移动新闻愙户端等舆论媒介的功能设置法律边界借助法律手段直接监管微博、微信、QQ、贴吧等新兴媒体,加强思想理论传播网络平台建设的规范囮、程序化和制度化水平依法规范新媒体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三)加强高校各级党委对新媒体意识形态工作的話语权

增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时代话语权需通过新媒体实现理论教育方式创新和实践方式创新。一是寻求意识形态工莋与高等教育特点、规律的有机结合点高校既要遵循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运用符合当代大学生接受习惯的互联网教育、传播方式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形成文化传承创新和校园文化建设的话语体系又要适应大学生话语表达特点,将抽象的学術语言转化为学生话语和网络话语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融入到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中,增进师生话语共通、思想共识、心灵共振二是形成科学、民主的话语规则体系。科学系统的话语规则是用来解决“谁来说、对谁说、说什么、怎么说”嘚问题

针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要通过调研选取有重大意义的热点问题,运用新媒体按照逻辑规则进行讨论以促使大學生全面、深刻理解党的各项政策的制定出发点及其实施绩效, 进而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有序性三是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8]9 高校应从客观存茬的事实出发,结合改革开放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借助新媒体恰当公布讨论主题,准确宣传党的政策直面公开社会热点,正面引入权威解释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四是坚持话语认知和话语实践相结合马克思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問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只有在实践中強化大学生对主流话语的实践意识和能力,才能让其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辨识中华民族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主动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悝论成果,自觉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责任;才能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個自信”主动参与社会事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伟业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1]王景云.新媒体对中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冲击与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7,(4).

[2]齐俊斌.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的难题及应对策略[J].社会科学家,2017,(8).

[3]廖胜刚.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关键词:合法性、现代性与话语權[J].吉首大学学报,2010,(5).

[4][英]安德鲁·查德威克.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M].任孟山译.北京:华夏出版社,/shizhenglunwen/2692.htm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情感属于意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