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之孙悟空西游记三打白骨精百度度云

从《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看“西游记”文化的演变史--百度百家
从《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看“西游记”文化的演变史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根据史料,“西游记”最早被搬上大荧幕是1966年的香港邵氏电影拍摄的《西游记》,两年间邵氏电影拍了包括《铁扇公主》、《盘丝洞》、《女儿国》在内的“西游四部曲“。
“西游记”是目前中国娱乐业最大的IP,而孙悟空也是娱乐圈最经典的形象。
根据史料,“西游记”最早被搬上大荧幕是1966年的香港邵氏电影拍摄的《西游记》,两年间邵氏电影拍了包括《铁扇公主》、《盘丝洞》、《女儿国》在内的“西游四部曲“。而最早的西游记电视剧则要追溯到1978年日本为纪念中日正常邦交拍摄的连续剧,据说当时在大陆只播了三集就因为人物造型和剧情太过重口味而被停播。
但是不管是1966年对原著的大胆颠覆的邵氏“西游四部曲”还是1978年有着狗血造型的日本电视剧都对后来大陆86版的《西游记》电视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剧情杨洁导演的86版《西游记》都有过借鉴。
严格意义上来说,《西游记》的原著应该算是一部“暗黑题材”的重口味小说,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西游记的理解都有所不同,对于原著或多或少都有所颠覆。但是区别最大的恐怕就是对孙悟空形象的理解。在传统中国人的观念中,孙悟空一定是“美”的,一定是“可爱”、“正义”的,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美猴王”。在传统曲艺以及民俗绘画中孙悟空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1961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创作的动画片《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的造型基本就是沿用了传统“美猴王”的形象。而不管是邵氏电影还是日本电视剧刻画的孙悟空形象则完全可以用“丑”和“恶”来形容,虽然这个“丑恶”的孙悟空形象可能更接近于原著,但是却很难得到传统中国人的认可。
在86版的《西游记》里杨洁导演最大的贡献就是把孙悟空的真人形象按照中国人的审美重新做了定义。而除了孙悟空其他师徒三人的形象几乎完全照搬了邵氏电影中的造型。甚至邵氏电影中的一些对原著的改动,譬如沙僧的武器由一根“降妖宝杖”变成了月牙铲(据说当年还是从水浒剧组找鲁智深借的),原著中挑着担的是猪八戒和牵马的沙僧工作做了互换,这在86版的《西游记》里都原封不动的照搬了过来。
86版的《西游记》之所以成了不可超越的经典,除了对前人的借鉴之外,更在于对原著做了符合时代潮流的颠覆。《西游记》这部并不算优秀的古典章回体暗黑神话在近代中国被赋予了一些政治色彩,譬如宣扬孙悟空热爱自由,反抗天庭的强权体制等。但是86版的《西游记》则被杨洁导演赋予了更多的“人文色彩”。像《女儿国》里让唐僧和女国王发生了一段既朦胧又美好的情缘就是最好的例子。导演淡化了原著中“僧”、“神”、“妖”边界,把女儿国国王塑造成了一个知书达理、敢爱敢恨的女知识分子形象,也把“神性”还原成“人性”,给观众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女儿国》堪称是86版《西游记》最经典的“颠覆”。一首《女儿情》至今还被很多文艺小青年改编传唱。
西游记第二个经典当属1995年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大话西游》一开始可以说很不成功,孙悟空的造型基本上还是沿袭了邵氏西游里的“丑恶”风格。据说当年在大陆上映时,内地的观众看到这样“胡闹”的西游记气得在电影院里当场大声抗议,当时的大陆观众对《大话西游》的“无厘头精神”以及孙悟空造型是非常不认可的。后来《大话西游》的火爆还得益于互联网文化的盛行,互联网平台给了“后现代解构主义”一个肥沃的土壤,“无厘头文化”、“后现代主义”被文艺小青年在互联网上玩出了新的意义。
其实当我们再回顾这一部充满了浓厚“后现代色彩”的《大话西游》时,其实这并不是导演刘镇伟和周星驰的独创风格。当时的香港影坛在王家卫和刘镇伟的带领下“后现代解构主义“风格的电影可以说是大行其道。不管是王家卫的《东邪西毒》、《重庆森林》还是刘镇伟套拍的《东成西就》、《天下无双》都把这种风格玩的淋漓尽致,是当时香港影坛重要的类型电影。
《大话西游》在互联网时代的成功表面上看是“后现代无厘头文化“得到了网络上年轻人的认同,而其精神内核则正好符合了互联网时代去中心化以及颠覆传统的渴望还有就是对未来的迷茫,就像当年香港人面对97大限临近时的迷茫一样。
至尊宝和紫霞仙子的爱情故事基本上就是《女儿国》里唐三藏和女国王的翻版。面对卿卿我我的儿女情长,男人总是有更大的人生信仰。《女儿国》里唐僧的情感是含蓄、隐忍为了理想和责任而踏上西天取经的道路,而《大话西游》里孙悟空则是轻佻、狂放,演绎了从一个男孩到一个男人的情感成长史。《大话西游》比《女儿国》在思想上是有进步的,杨洁导演只是在《女儿国》里演绎了一段女国王梦中双宿双飞的画面。而《大话西游》却可以让孙悟空说出“爱你一万年”,这也符合孙悟空的性格。但是不管是紫霞仙子还是女国王都无法用爱情长久留住一个男人的心,这也许就是西游记想要告诉我们的人生哲理。
《大话西游》之后,又有无数西游记题材的翻拍、改编出来,但是都难称经典。截止到现在大概有多部西游记题材的电影卖出了十亿以上的票房,像2013年周星驰的《西游降魔篇》,2014年郑保瑞导演的《大闹天宫》,动画片《大圣归来》以及正在上映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但是这些电影都热闹有余,精彩不足,剧情薄弱,很难让人念念不忘。
今年的春节档郑保瑞导演的《孙空悟三打白骨精》可以说又是一次新的尝试,他把白骨精的形象塑造的更加时尚、丰满、立体,同时也把沙僧的形象做了颠覆性的改变,而孙悟空的造型则比较中规中矩。电影运用了接近两千个特效镜头,堪称大片巨制。但是跟《大话西游》之后所有的西游记题材电影一样,我们也找不到能与这个时代产生共鸣的情感切入点,这也是现在电影工业体系的通病,过多的特效镜头和炫酷的造型就会导致人物情感塑造的弱化,观众只能看个热闹,却没办法走心。
如何拍出一部经典的西游记电影?这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在这个CG技术可以给电影带来无限可能的时代,在这个已经被互联网文化颠覆了的世界,只有找到一个视觉特效与社会情感完美结合的平衡点才会创造出新的经典。
1986年,杨洁导演给我们带来了一部温暖好几代人的“人文西游”;1995年,周星驰给我们带来了一部看透人生的“无厘头西游”,那么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西游记呢?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阅读:4528
阅读:34万
阅读:13万
热门文章HOT NEWS
iPhone5se能达成几十亿美元的创收?iPhone7将成关...
娱乐资本论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