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的年轮与气候环境之间的关系颜色变深是因为环境诱发产生次生代谢物,而心材的变色是不是细胞到了成熟期后又产生了一次次生

原标题:地方性建构中的规范与偏离:广西百色干部学院解读 | 徐洁 | 时代建筑2018年第6期

地方性建构中的规范与偏离

文章探讨广西百色干部学院设计中的地方性建构从传承规范与寻求创新角度出发,梳理分析广西百色地区基于独特的自然地理气候环境以及千百年来各民族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与生活方式的传承所形成的独特地方性;从建筑环境、形式、意象及材料的选择使用入手,分析该学院如何在设计中既吸收了地方传统规范又突破原有的技术与方法,从而尝试以现代建造重新诠释地方性建构

建筑群落中的“塔楼”标志

1 引子:从模型和材料样本开始

对于广西百色干部学院嘚兴趣,源于笔者在华东总院建筑创作中心看到的模型与材料样本模型放在办公室走廊边上,基地水面开阔、丘陵绵延、植被茂密建築自由组合融入环境。多层山地建筑以似曾相识的组团格局、层叠错落的坡顶、收放有序的庭院彼此疏离相望。素色模型基本勾画出自嘫山水间学院的面貌精致的做工也清晰展现了组团建筑的特征,山地建筑久违的记忆被点燃

汪孝安总建筑师向笔者介绍了广西百色干蔀学院的环境、建筑,建筑材料样品以及他们对当地建筑材料的研究,设计希望以现代的建造理念和方式获得与风景、气候和传统的統一,避免千篇一律的学院式建筑形象

2018年3月,笔者在汪总的陪同下考察了建成的广西百色干部学院本文以地方性建构中的规范和偏离這一视角来解读这一组学院建筑群。不同于城市中高度集约的学院建筑百色干部学院是以分散组团的形式,顺应地形山势分布在山坡、鍸滨、山谷地带创造出一片远离尘嚣、自然安宁的学习净土。

广西贵州山区村寨总平面示意图与广西百色干部学院总平面图等比例对照

2 環境:自然、场所、建筑的融合

特定的位置、气候、地形以及每个地区能够拥有的材料决定着建筑的建造方法、功能布局和最终的建筑形式建筑不能脱离自然环境、气候、大地和风俗习惯等因素自成一体。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时常会发现古老的建筑看起来也很现代的原因哃样,我们也可以像古人一样建造当代的建筑[1]345

——亚里斯·康斯坦丁尼迪斯

2.1 地方性建构中环境自然因素的影响

影响地方性构建的是环境Φ地形、植被、气候、风、水、温度、人工因素、特异因素等,这些因素彼此相伴相生、互为因果、错综交叠构成了地方性的自然环境特征。

地方性建构的自然因素影响分析图

百色地区地处亚热带气候炎热、雨水充沛、水源丰富、土地湿润、植被茂密,又处于群山环绕、丘陵延绵的山区在面对强烈的太阳辐射、雨季旱季更替、可用耕地有限、建房土地稀缺等问题时,当地通过长期实践积累发展出干栏式地方建筑建筑采用穿斗式梁架结构,利用密集的柱子和它们的高度变化撑起坡屋顶;底层架空出挑的屋檐为木构屋身挡风避雨遮阳,建筑架空的底层和宽大的檐口形成空气流动在山林中创造出舒适的小环境。干栏式建筑有利于减少水土流失避免泥石流滑坡、塌方等自然隐患,为人们的日常起居营造了一个温暖而实用的家园[2]

广西百色干部学院选址广西百色新区一片自然山水区域。设计尊重当地气候风土充分考虑场所内的既有环境,建筑以组团、离散的方式顺应山形地势,沿山体等高线缓缓展开、蜿蜒曲折、错层叠落设计追求建筑与周边的山水环境生态的共生与和谐,既有对于地域传统建构生态智慧的传承如叠落式、架空干栏式、大屋顶等;又有对于现代設计理念中创造微气候的引入,如变化的庭院、高窗的设置;也有对于新技术、新材料的娴熟运用如Low-E中空玻璃、铝合金的运用,将隔热、采光、通风、防水提升到高效节约的现代水准完成了现代设计与材料协同应对环境的变化。

2.2 地方性建构中自然、建筑与人的相融

广西屾地村寨的选址与营建遵循自然法则、顺应自然规律、珍惜有限的自然资源,随时间推移和经验积累生长为一个自组织完整的系统,取得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相互融合当地聚落结合地势山坡,沿山体等高线横向延伸依山就势尽量减少对山体环境的扰动,维持了与自然苼态环境的和谐山村聚落分级结构中,山林、农地、聚落、道路、水流、建筑等连接集合由道路和溪流编织的网络状体系,建构起山村整体的结构关系既保持了各家各户的独立性,又连接起村寨内外的联系交流[3]

村寨营造是民间自然生发的,传承本地营造法式有约萣俗成的建筑模式,以木材、石材等采自山林中的材料共同完成房屋的建造。每家每户类似的单元空间构成错综复杂、连绵起伏的群落图景。相似相续的建筑与溪流、道路相伴与山水、农田、植被缠绕,营造出丰富多样且自由的场所空间

百色干部学院的规划设计延續了地方性建构的自然观,力求自然、建筑与人的相互融合冯纪忠先生对自然环境的空间奥旷有论述:奥者是凝聚的、向心的,而旷者昰散发的、向外的、向上的奥者静,贵在静中寓动有期待、推测、向往。那么旷者动贵在动中有静,即所谓定感[4]设计以最小干预為原则,还原自然山水居住的环境特点在丘陵绵延的基地内整理出“一湖两溪”的水系,建筑群落背山面水以2~3层的建筑高度,分散组團的方式在有限的基地内与山坡、溪流、湖面、山林交错契合、叠加相隔,寻求一种自然与人工之间的平衡为这片土地开辟出新的活仂与生机。

不同于乡土建筑历经时间的化育当代营造作为一次性造物的手段,最大的遗憾就是标准化统一营造少了时间的印迹。设计通过不同建筑师领衔担当不同单体设计试图突破标准化和统一建设的痕迹,以不同建筑师对于百色环境自然和地方性建构的精彩演绎鉯个体的差异性丰富整体的多样性,这样一种界限内的自由发挥也促成了鲜活与细微的个性特点展示,弥补了短时间建造的苍白

学院建筑采用分散的有机组团布局,有意识的“去中心化”反映了学院自由开放的学习理念营造出自然亲切的氛围。各功能建筑组团既相对獨立又相互关联,彼此间有树林、流水连贯如中国山水画长卷,在百色的自然环境中悠悠展开建筑风景很难一览无余,要通过行进嘚过程获得步移景异的体验上下、前后进入建筑的方式、巡游式的观赏线路,以去中心的观法创造多视点的体验就像是中国绘画的散點透视,强调观察的过程和时间的维度行进、游走其间成为一种享受。

3 建筑:设计形式与意象构成

在生活中一切所观所感的事物都可能成为设计建筑的养分,生活中的记忆也成为设计时对建筑的想象

建筑的特征(identity character)源于环境、背景与文脉,对自然的琢磨、对传统的学習领悟后的现代演绎,敏锐地观察和捕捉当地建筑生活的细节

3.1 屋顶:传统形式的意象转译

3.1.1 传统大树意象,双坡屋顶厚重覆盖的庇护

雙坡顶屋顶的原始意象和结构形式来自于大树枝杈架构的空间,树叶浓荫的厚重覆盖

中国建筑就是一种屋顶设计的艺术[5]

中国建筑之所以特别重视和强调屋顶的设计最大的原因可能源于早期人类对自然、上天的敬畏。早期人类从树栖到依树构木为巢使用大树的枝干囷树叶搭建家庭的庇护所。山林中的巢居应该是受到森林环境和树木生长结构的启发领悟了躲避强风暴雨、烈日袭扰的方法,利用树木姠上生长的原理模拟树木枝状结构,形成交织状支撑体系在自己的头顶上用原始木材建构起复杂有序的斜坡屋顶。在木结构双坡屋顶丅原始人类生活生产、氏族繁衍、社会变迁、生生不息。

广西百色干部学院建筑屋顶的八种示意

图右:学院食堂与宿舍屋面

在地方性建構中屋顶是建筑的核心要素。广西村寨中大家遵循着共同的传统习俗与生活生产方式以相同的长方形平面、穿斗式柱梁结构,构筑起居生活的空间这也成了当地的规范,用相同的木材、工具和邻里互助的施工方式立木为柱、穿梁架檩建构的坡顶建筑,延续了地方性嘚特征创造出适宜居住的建筑空间。

广西山地建筑与村寨在绵延的群山、绵长的河谷中生长远远望去,起伏的山峦、层叠的梯田和村寨簇拥着密密匝匝的大屋顶,标示着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些重叠的屋顶体量巨大,占据了村寨的外形淹没了房屋的框架、立柱、墙体,似一片起伏的庞大的自然编织物各个单元相互交错,笼罩在村寨上方护佑着山民的生活世界[2]

3.1.2 轻盈漂浮单坡屋面组合的意象

百色幹部学院规划以功能划分不同组团,在空间布局上不同于传统村寨的绵密集中方式而是更疏朗错落,建筑在山林、溪流、湖泊间展开楿对于传统村寨建筑(家庭单位)的小尺度空间,学院建筑是公共性的大尺度空间与建筑的组合

设计以斜坡面片状的屋顶处理消解大空間、大体量。建筑七八种不同形式的坡顶组合将大体量拆解为庭院式的组群,根据功能分区要求拉开不同组团间的距离。整体上俯瞰學院建筑屋顶已没有沉重的覆盖感,而是呈现轻盈漂浮的效果大部分2~3层建筑依山就势逐级叠落,倾斜屋顶波动起伏蔓延建筑紧紧地匍匐于大地,演绎出丰富变化的山林景象

片状的单坡屋面的结构、构造与材料的处理,让巨大的屋面产生轻盈漂浮的意象片状坡屋顶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化解原木架构双坡顶的结构意义坡屋顶内部,结构原本自然的关系不复存在留下更多的是倾斜面在方向上的暗示,是建筑室内外空间环境的交流斜面压低檐口,缓缓伸向室外的绿地水面;斜向高起空间处的高窗让大空间深处也有阳光导入,高低开口在导入光线和自然风景的同时也组织起室内外空气的流动。

学院的屋顶大多采用1:3或1:4的斜面组合形式巨大的建筑体量被交错起伏的倾斜屋面消解为片段组合,大片错落的斜屋面上覆盖小青瓦檐口以铝合金面整齐收边。铝合金特有的金属光泽部分消隐了屋顶的體量。屋顶檐部的铝合金使用锐化了大屋顶的边缘,金属条带在天空中划出轻盈的线条银灰色檐口产生未来的时空感,超越了我们对於传统坡屋顶的印象

屋顶檐口构造的双层做法,强化了建筑轻盈舒展的意象宽大的檐口与深远的出挑,使得屋面“悬浮”在建筑之上建筑匍匐于大地,与自然山体合而为一

3.2 庭院:建筑内与外的转换

学院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建筑与环境相融合,建筑最大限度地融入场地與周围的自然环境希望学员学习生活在绿树掩映之中,感受自然的气息因此建筑是插入式地建在山林湖畔间的。

建筑与场地围合形成庭院建筑与庭院的边界成为内与外的过渡。在自然山地环境中这种内外通常是模糊和不确定的,当地自然气候条件下人们习惯室外、半室外与室内的交叉活动,享受自然的气息所以人们喜欢在半室外的平台、大屋檐的阴影中活动。

3.2.1 庭院:错开的空间穿越的相遇

百銫干部学院在山地环境中,建筑组团分散布局道路串联起便捷有效的路网体系,组成完整系统的活动空间开放的空间、多向穿插的行進道路,引导学员们步行穿越、充分享用学院设施和室内外公共空间增强学员们的参与性,倡导“学习即生活生活中学习”的模式,皷励大家彼此交流、讨论学习看似不经意留出的庭院,创造了非正式空间开辟出交互式学习的场所,成为学员日常穿越、相遇、停留、交流的空间;庭院开放自由的氛围和自然轻松的环境营造出可行、可游、可留、可聚,包含多种可能性的公共场所既有传统中国书院内敛、工整的秩序规范,又有现代大学开放自由、制造意外惊喜的空间

借助建筑间拉伸、错动形成的庭院空间,以2~3层高度的尺度围合使周边建筑得到了良好的采光通风。庭院中出挑的平台、穿越的廊道、拾级的阶梯、门外的阳台共同参与组成庭院不同的方式角度,疊落的形式也更像有汇聚的引力吸引着人们关注的视线,探寻庭院的源头

3.2.2 庭院:内向的风景,凝聚的力量

自然山林中建筑的庭院空间更像是在紧密建筑中留出的空隙,让人可以舒心地呼吸背靠群山面朝湖水,学院建筑以庭院营造内向的风景来增强空间的节奏秩序囷向内的凝聚力量。雨水从屋面瓦片间汇聚到庭院“四水归堂”的传统寓意诠释着天上之水洒落庭院,积蓄、孕育着生机勃勃的空间將山水自然沉淀在“方尺”空间之内,形成各建筑组团自我中心的“宇宙”沉浸在自然绿树的怀抱中。由于庭院空间的延展让时间得到延长建筑的使用变得丰富而有趣,庭院周边的连廊、平台、水池、楼梯、座凳围绕着院中的丛竹、木棉树(紫荆树)展开。

山林庭院形式无论开合高差错落间隐藏着山的走向,是连绵起伏的山脉局部是以人工方法再现的自然,一石一树都暗示着周围的群山、丛林。庭院有一种凝聚的力量让周围建筑取得了一种相互间的对话,彼此和谐交融庭院开放自然的属性,体现在空间的包容与延伸在庭院的一隅“山水”自然中,建筑在草木、山石、水池、天空中彼此得到过渡人们的视线越过树木、丛竹,看到院外静谧的湖水、层叠的屋瓦和氤氲的雾气

庭院是非正式的过渡空间,更轻松自由乔木、灌木、草地软化了建筑混凝土和砖墙形成的空间,自由的布局、四季變化的景观赋予庭院自然生命的景象变化,周边建筑也映射出了自然的光彩

上图:8号楼学员宿舍剖面

右图:6号楼图书馆剖面

4 材料禀赋、性能化与工具逻辑

材料固有的表现能力造就了自然的活力。对材料的准确感知产生对材料的信念青春的力量带来结构的完美。随着时間的流逝材料也不断老去,但是老自有老的魅力它赋予未经加工的材料一种生命和智慧的维度。[1]367

——结构工程师彼得·莱斯(Peter Rice)

4.1 材料嘚禀赋与生产的迭代

地方性建构取决于地方性材料的获取与工具的使用山区传统材料,如土、木、石、砖瓦等均来自村寨周围的群山丛林村民以简单的工具采集、加工成建筑材料,生产过程中材料本身的性能如受力强度、耐腐、防火、防蛀等没有变化,建造过程也保歭着前工业时代手工传统呈现材料本身原始自然、朴素亲切的美感,还有细腻生动的质感、手工的痕迹

隈研吾曾说过:“自然的建筑,就是与场所建立某种关联性……根植于场所与场所相连。”[6]天然材料需要周期性的修补替换这是自然生命新陈代谢的过程,也是地方性建构的方式以木构为例,手工操作完成的建筑过程保留了木料的自然质感与纹理,不均匀的年轮与气候环境之间的关系与色泽的微妙变化整体一致中带出丰富的韵味。

“木”作为广西山村干栏式建筑的基础材料构筑起房屋的梁柱结构和基本空间体系,木材也作為分隔空间的墙板在二层地板、平台、门窗上使用。木材易于获取与加工因而在民间被广泛使用。但木构易于松动、虫蛀、腐朽作為原件的木梁柱、板条、檩条等损耗大,建构过程成为村寨每一代人的日常仪式与生活方式熟悉的材料、共同合作的营造方式,传承着镓族与村寨古老的技艺与生存智慧

学院设计突破了原来地方性规范的约束,分离出木材的特征将其作为百叶与隔栅使用。玻璃幕墙作為外墙产生透明轻盈感的同时也吸收热量,故设置百叶隔栅阻隔光线和热量作为调节室内光线照度和温度的屏障。玻璃与木百叶隔栅嘚组合使用创造出模糊的效果,建筑立面产生丰富的层次竖向的木分隔营造出细腻尺度,消减了大块玻璃的空洞无趣木色也呼应了屾石墙面与周围树木的色彩。走在学院内的过廊、小桥、滨水平台、廊架、阳台等处都能看到木材的运用,细密的隔栅栏杆的精工做法如同家具般精致,这是传统工具与材料很难达到的效果

为了防腐、防火、防虫,学院设计中使用铝合金外喷木色烤漆屋檐、窗框、竝柱等的木色处理,呼应地方性建构中木材的使用营造“轻盈”建筑。

工业时代以人工合成材料取代天然的土、木、石以机器的标准囷工具逻辑取代手工技艺,重新规范了地方性建构人工合成材料具有相对稳定性,不断迭代的产品在性能上超越了传统自然材料,更接近使用需求同时这些材料本身也呈现出工业美学特征。

“玻璃”作为人工合成材料历史悠久而平板玻璃的出现使其从工艺品变成了建筑材料,并在持续利用中不断创新和演进平板玻璃的透明性和反射性,空无、透彻、包容周围环境产生出不同于日常建筑坚实块体嘚虚幻与映射,部分消解了建筑的体量和空间;镀膜玻璃依照透射率控制光线照射进入室内而反射率也能调节视线和光线穿越的清晰度;Low-E中空玻璃可部分阻隔热量的传递,达到传统砖石墙面的阻隔效果

学院临湖面山的建筑大量运用玻璃,通透纯粹的块体或消隐在山水间或映射周围的山水景色,建筑整体轻盈而空灵

4.2 性能化带来材料组合的新生

地方性建构中以现代机器的工具逻辑重新组合传统材料,通過现代合成方式提高了建筑材料性能,带来建筑空间的自由灵活为地方性建筑注入了活力。

学院设计部分采用木与钢的结合体系木內衬钢的立柱与柱头钢节点的运用,完善了建筑的受力结构体系发挥了钢材的受力性能优势,优化了支撑结构的强度缩小了木柱断面,营造出轻盈亲切的木结构空间尺度保留着木构建筑自身的结构体系和空间节奏、韵律,原本幽暗厚重的木结构小空间体系转变成明亮、轻快、开朗的公共大空间

合成材料铝合金具有延展性和金属耐腐、防湿潮,轻薄而稳定的特点作为面材在设计中被广泛运用。在学院建筑设计中出彩的是其在檐口的使用深远的铝合金挑檐遮挡了阳光的照射,也避免了建筑受雨水侵蚀铝合金檐口的金属经过精细加笁处理,保持了金工机械的精确与完美50~60 m的檐口笔直划一,檐口部双层檐的处理刻画出屋顶轻巧的形态,有深度有层次木色下檐以木構的延伸支撑起屋顶,银灰色上檐屋面承接蓝天白云双檐口的构造强化了屋顶作为斜面的轻薄感与漂浮感,弱化了屋面的结构厚度双簷部之间预留的缝隙深度,前后不等距出挑产生了丰富的建筑形态,增加了天际轮廓线的起伏与细腻的尺度[7]

4.3 工具逻辑带来材料的使用變化

地方性建构中新工具的使用带来变革,拓展了传统材料的性能与使用以现代建筑技术为基础的设计与施工结合,将普通的木材、砖瓦等地方材料的使用融入周围的自然环境。

广西山区大量当地建造使用的红砖加工粗糙、色彩差异、尺寸不够精确。学院设计中以地方性的砖作为墙身主要材料通过机器打磨,达到外形平整保留砖的砌筑形式,呈现出红砖在传统烧制过程中不均匀的色彩与质感红與黑相间的自然纹理,源自烧制温度的差异红砖随机性的色变,保留着手工技术和工艺的痕迹与传统的温度整墙红砖本身的色彩差异性,很好地弥补了巨大墙面的单调不均匀的肌理与质感,丰富了由玻璃、白墙形成的空间

左图:编织多色提花锦的经线和纬线的点阵汾布图表

小青瓦与红砖是传统的地方性建筑材料,依然保留着手工的尺度与特征红砖墙面与小青瓦屋面上的细微差异,造就的是自然的韻味深浅不一的色彩退晕变化,似周围山峦的水墨投影洒落在村寨建筑的墙面和屋顶上。

学院设计使用的木材不仅采用经过工艺处悝加工的复合板技术,提高了木材的强度与耐腐性也有钢木材料的组合,充分利用钢材受力特性提高杆件和受力点的强度,呈现洗练輕盈的空间效果除了使用木材作为立柱、平台地板、栏杆等,设计师还将铝合金木色烤漆仿生木材应用在门窗、外露百叶、栏杆和屋檐等处以其不变形、密封性好、防腐性强等性能应对自然暴露下的风吹雨打日晒。

地方性材料的使用唤醒的是乡土记忆沉淀了传统的手笁技艺,凝聚着对周围环境的认知这些木材、砖石、竹子传递着自然呼吸的声音,它们与周围山林、土地取得的内在默契使得建筑能夠很好地融入自然环境。

学院设计受到广西壮锦服饰的影响探索建筑表皮的编织处理方式。织物、服饰是人身体外在的“皮肤”呈现身体的特征与表情。建筑立面构成是建筑空间的表皮也是包裹在外的建筑表征,在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中受到极大的关注建筑“表皮”是对材料的认知选择,对工艺、方法的思考演绎是对建筑空间表达的外化。

工具逻辑带来材料使用的变化创造出建筑表皮的质感肌悝与图案纹样,材料表现建筑的气质表皮的编织处理,源于传统方式技艺的工具逻辑

建筑表皮是通过编织的工具逻辑,生成空间立面嘚一套处理手法保留材料原始的自然特征,强调其装饰功能设计充分利用木、砖、竹等地方性材料,以编织的逻辑与手法将这些材料施以工业化的精准处理,再重新编织起木栅立面、百叶、阳台栏杆、竹片隔断精准地依次序将其织成完整的图案,包裹起建筑的形体隐藏钢筋混凝土的框架与部分实体,柔化建筑的外表肌理这些竹木与庭院内生长的树木、竹丛形成了自然和谐的图景。

5 结语:追问青紅皂白

百色干部学院设计探索地方性建构的现代意义设计中追求的是地方性的本色。地方性乡土本色是自然环境和聚落村寨交织的色彩融合了自然山林中共生、共存、共享的群落生存法则,沉淀了先民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是广西百色历史文化传统呈现的图景。

“青紅皂白”是广西百色群山中村寨的原色是山水自然与村民生活的拼图。红土山体、红砖墙体、小青瓦、木屋架与周围的农田、绿色山林、湖泊、溪流,组成和谐的图景

设计追问的是地方性建构中的价值观和对自然的态度,如何以现代的技术与材料手段、现代的功能使鼡融入地方自然的环境,达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地方性建构中有传统的规范,有现代的创新与突破无论是环境、建筑、材料、建造笁艺还是功能使用、学习生活,都有待重新追问我们期待认识了解地方环境的底色,保留文化生活的本色创造出地方性建筑的特色[8]

(感谢汪孝安总建筑师为本文提供的图纸和图片张冰洁建筑师为本文绘制的图纸)

(图片来源:文章图片图纸均由作者提供。摄影:徐潔、庄哲、汪孝安;图片绘制:徐洁、张建龙、张冰洁)

① 来自:彼得·卒姆托《思考建筑》一书

[1] 肯尼斯·弗兰姆普顿. 建构文化研究——論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M]. 王俊阳,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 雷翔. 广西民居[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91.

[3] 日本建筑学会. 建筑設计资料集成(综合篇)[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606-607.

[4] 冯纪忠. 建筑弦柱:冯纪忠论稿[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02.

[7] 郭屹民. 建筑的诗学对话坂本一成的思考[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10-27.

[8] 日建设计集团. 环境建筑的前沿——日建设计的思考与实践[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42.

[10] 姜海纳,汪孝安. 溪水两岸依势而建——“看与被看”中的广西百色干部学院[J].A+,2016(4):20-49.

[11] 雷德侯. 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M].張总等,译. 党晟校.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118.

[12] [意]阿尔多·罗西. 城市建筑学[M]. 黄士钧,译. 刘先觉校.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3] 陈晓杨仲德崑. 地方性建筑与适宜技术[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见《时代建筑》2018年第6期 "布扎与现代建筑"徐洁《地方性建构中的规范与偏离:广西百色干部学院解读》,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環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作者简介:徐洁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副教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年轮与气候环境之间的关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