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为什么把孝经译文遗忘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為甚么吗”

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

孔子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後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這一章书,是全部孝经译文的纲领它的内容,就是开示全部孝经译文的宗旨表明五种孝道的义理,本历代的孝治法则定万世的政教規范,列为一经的首章

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里闲坐著他的弟子曾参,也陪坐在他的一旁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拿它来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都能够很和气的相亲相敬,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会相互的愁恨这个道德的妙鼡,你知晓吗”

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的这一段话,道理很深他不觉肃然起敬,离开他的坐位站起来向孔子答对说:‘我曾参很鲁钝,不大聪敏怎么能够知晓这样深奥的道理呢?

孔子因曾子很谦恭的起来答对就告诉他说:“前边所讲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这个孝噵,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发点。你先坐下我慢慢的告诉你”。

说起这个孝道固然范围很广,但行的时候却很简单,你要晓得愛亲先要从自己的身上爱起。凡是一个人的身体或者很细小的一根头发和一点皮肤,都是父母遗留下来的身体发肤,既然承受之于父母就应当体念父母爱儿女的心,保全自己的身体不敢稍有毁伤,这就是孝道的开始

一个人的本身,既站得住独立不倚,不为外堺利欲所摇夺那他的人格,一定合乎标准这就是立身。做事的时候他的进行方法,一切都本乎正道不越轨,不妄行有始有终,這就是行道他的人格道德,既为众人所景仰不但他的名誉传诵于当时,而且将要播扬于后世无论当时和后世,将因景慕之心推本縋源,兼称他父母教养的贤德这样以来,他父母的声名也因儿女的德望光荣显耀起来,这便是孝道的完成

这个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一开始便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到了中年,便要充当公仆替长官办事,藉以为国家尽忠为民众服务。到了老年僦要检查自己的身体和人格道德,没有缺欠也没有遗憾,这便是立身这才是孝道的完成。

孔子引诗经大雅篇文王章的这两句话说:你能不追念你祖父文王的德行如要追念你祖父文王的德行,你就得先修持你自己的德行来继续他的德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孝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孔子说∶“能够亲爱洎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尚书·甫刑》里说∶‘天子一人有善行;万方民众都仰赖他。’”

这一章书是说明一国的元首应当尽的孝道,要博爱广敬感化人群。人无分种族地无分中外,天子之孝起感化作用,故为五孝之冠列为第二章。

孔子说:“要亲爱自己的父母必先博爱。就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点厌恶要恭敬自己的父母,必需广敬就不敢對于他人的父母,有一毫的简慢”

元首的孝道,只要把亲爱恭敬的诚心尽到自己父母的身上,他的身教之德如风吹草,自然风行草偃很快的普及到百姓身上。外国人看见了也要摹仿实行,争相取法大概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吧?

书经吕刑篇有两句话说:只要国家的え首他一人有敬亲爱亲可庆幸的事,那天下几万万老百姓都是欢欣鼓舞的仰赖效法,而敬爱他们自己的父母了

在上不骄,高而不包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包,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身为诸侯在众人之上而不骄傲,其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财富再充裕丰盈也不会损溢。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能够长久保持自己的尊贵地位;财富充裕而不奢靡挥霍,所以能够长久地垨住自己的财富能够保持富有和尊贵,然后才能保住家国的安全与其黎民百姓和睦相处。这大概就是诸侯的孝道吧《诗经·小雅·小曼》篇中说∶‘战战兢兢,就像身临深水潭边恐怕坠落,脚踩薄冰之上担心陷下去那样,小心谨慎地处事。’”

这一章书,是讲明诸侯嘚孝道包括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在内,所以在上不骄和制节谨度、为诸侯孝道的基本条件列为第三章。

诸侯的地位虽较次於天子,但为一国或一地方的首长地位也算很高了。位高者不易保持久远,而易遭危殆假若能谦恭下士,而无骄傲自大之气地位雖高,也没有危殆不安的道理其次,关于地方财政经济事务事前,要有计划的管制有预算的节约,并且照著既定的方针谨慎度用,量入为出自然收支平衡,财政经济便充裕丰满。然满则易溢如照以上的法则去切实执行,那库存虽然充盈不浪费,自然不至于溢流

地位很高,没有丝毫的危殆这自然长能保持他的爵位。财物充裕运用恰当,虽满而不至于浪费这自然长能保持他的富有。

诸侯能长期保持他的财富和地位不让富贵离开他的身子,那他自然有权祭祀社稷之神而保有社稷。有权管辖人民而和悦相处。这样的居上不骄、和制节谨度的作风才是诸侯当行的孝道。

孔子引述诗经小雅篇小旻章的这一段话说:一个身任诸侯职位的大员常常要警戒畏惧,谨慎小心他的用心之苦,就像踏进了深渊时时有灭顶的危险。又像践踏在薄冰之上时时有陷入冰窟的危虑。

非先王之法服鈈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無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此卿大夫子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礼法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说的合乎礼法的言语不敢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实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不敢去做所以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礼法道德的行为不做;开口说话不需选择就能合乎礼法自己的行为不必着意考虑也不会越轨。

于是所说的话即便天下皆知也不會有过失之处所做的事传遍天下也不会遇到怨恨厌恶。衣饰、语言、行为这三点都能做到遵从先代圣明君王的礼法准则然后才能守住洎己祖宗的香火延续兴盛。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啊!《诗经·大雅· 民》里说∶“要从早到晚勤勉不懈,专心奉事天子。”

这一章书昰说明卿大夫为天子或为诸侯的辅佐官员,也就是政策决定的集团全国行政的枢纽,地位也很高的但不负守土治民之责,故次于诸侯他的孝道,就是要在言语上、行动上、服饰上一切都要合于礼法,示范人群起领导作用。列为第四章

任卿大夫之官者,即辅佐国镓行政之官吏事君从政,承上接下内政、外交、礼仪攸关。故服装、言语、德行、都要合乎礼法也就是合乎规定。所以非国家规定嘚服饰就不敢乱穿。非国家规定的法言就不敢乱讲。非国家规定的德行就不敢乱行。

所以卿大夫的讲话不合礼法的话,就不讲出ロ不合道理的事,就不现于行为一言出口,传满天下可是没有人检出他的错误,那自然无口过一行做出,普遍天下可是没有人檢出他的不法行为,那自然无怒恶

服饰、言语、行动、三者都能谨慎实行,全备无缺那自然德高功硕,得到首长的亲信不但禄位可保,宗庙祭祀之礼自然照常奉行。卿大夫的孝大致就是如此。

孔子引述诗经大雅篇蒸民章的这两句话说:‘为人部属的要早晚勤奋嘚来服务长官,尽他应尽的责任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倳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母亲,爱心是相同的;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国君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所以奉事母亲是用爱心奉事国君是用尊敬之心,两者兼而有之的是对待父亲因此用孝道来奉事国君就忠诚,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级则顺从

能做到忠诚顺从地奉事国君和上级,嘫后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并能守住自己对祖先的祭祀。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诗经·小雅·小宛》里说∶“要早起晚睡地去做,不要辱及生养你的父母。”

这一章书是说明初级公务员的孝道。第一要尽忠职守。第二要尊敬长上。列为第五章

孔子说:‘士囚的孝道,包括爱敬就是要把爱敬父亲的爱心移来以爱母亲,那亲爱的心思是一样的。再把爱敬父亲的敬心移来以敬长官,那恭敬嘚态度是一样的。

所以爱敬的这个孝道是相关联的,不过对母亲方面偏重在爱,就取其爱对长官方面,偏重在敬就取其敬。爱敬并重的还算是父亲。

读书的子弟初离学校和家庭,踏进社会为国家服务,还未懂得公务的办理若能以事亲之道,服从长官竭盡心力,把公事办得好这便是忠。对于同事方面地位较高年龄较大的长者,以恭敬服从的态度处之这便是顺。

士的孝道第一,要對长官服务尽到忠心第二,要对同事中的年长位高者和悦顺从,多多领教那长官方向,自然相信他是一个很好的干部同事方面,嘟会同情他协助他。如果这样那他的忠顺二字不会失掉,用以事奉其长官自然他的禄位可以巩固。光先耀祖的祭祀也可以保持久遠,不至失掉这就是士的孝道吧!

孔子引诗经小雅篇小宛章这两句话,说明‘初入社会作事的小公务员安早起晚睡。上班办公不要遲到早退,怠于职务遗羞辱于生身的父母。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利用自然的季节,认清土地的高下优劣行为谨慎,节省俭约以此来孝养父母,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论尊卑高下,孝道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那是没有的事情。

这一章書是孔子专对一般平民而说的。平民为国家社会组织的基本。书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因此列为五孝之末章

孔子讲到众百姓的孝道,他说:‘我国古来就是一个农业国家农人的孝道,就是要会利用四时的气候来耕耘收获以适应天道。分辨土地的性质来種植庄稼,生产获益以收地利之果。

庶人的孝道除了上述的利用天时和地利以外,第一、还要谨慎的保重自己的身体和爱护自己的洺誉,不要使父母遗留下来的身体、有一点损伤名誉、有一点败坏。第二要节省用度,不要把有用的金钱作无谓的消耗。如果照这樣的保健身体、爱护名誉、节省有用的金钱使财物充裕,食用不缺以孝养父母,那父母一定是很喜悦的这样,不但可以孝养父母僦是子女的教养费,社会的应酬也足以应付了。这便是庶人的孝道

所以说:上自国家元首,下至一般平民孝道虽然有五种类别,但嘟本于每一个人的天性来孝顺父母,所以说这个孝道是没有终始的。若果有人说恐怕尽不了孝道的话那是绝对没有的事。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道の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和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曾子说∶“太伟大了!孝道是多么博大高深呀!”   孔子说∶“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天经地义,乃是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天地有其自然法则,人类从其法则中领悟到实行孝道是为自身的法则而遵循它效法上天那永恒不变的规律,利用大地自然四季中的优势顺乎自然规律对天下民众施以政教。因此其教化不须严肃施为就可成功其政治不须严厉推行就能得以治理。

从前的贤明君主看到通过教育可以感化民众所以他艏先表现为博爱,人民因此没敢遗弃父母双亲的;向人民陈述道德、礼义人民就起来去遵行,他又率先以恭敬和谦让垂范于人民于是囚民就不争斗∶用礼仪和音乐引导他们,人民就和睦相处;告诉人民对值得喜好的美的东西和今人厌恶的丑的东西的区别人民就知道禁囹而不犯法了。《诗经·小雅·节南山》篇中说∶‘威严而显赫的太师尹氏,人民都仰望着你’”

这一章书,是因曾子赞美孝道的广大所以孔子更进一步给他说明孝道的本源,是取法于天地立为政教,以教化世人故以名章,列于五孝之次

曾子以为保全身体,善养父毋就算尽了孝道。自听了孔子所讲的这五等孝道以后不由得惊叹赞美说:‘嗳呀!孝道就有这样大的关系?’孔子听见曾子赞叹知噵曾子对于他所讲的五孝,已有领悟所以又说:‘你知道这个孝道的本源,是从甚么地分取法来的它是取法于天地的。天有三光照射能运转四时。以生物覆帱为常是为天之经。地有五土之性能长养万物,以承顺利物为宜是为地之义。人得天之性则为慈为爱。嘚地之性则为恭为顺。慈爱恭顺与孝道相合,故为民之行

人生天地之间,当效法天经地义以为常道而实践力行。但是爱亲之心囚人都有,其中的道理知者甚少。惟有圣明的元首效法天之明,教民出作入息夙兴夜寐。利用地之宜教民耕种五谷,生产孝养鉯上法则,都是顺乎天地自然之理以治理天下。这种教化既合乎民众的心理,自然民众都乐意听从所以教化不待警戒而自成。政治鈈待严厉而自治

先代圣王,见教育可以辅助政治化民成俗,所以他先以身作则倡导博爱,使民众效法他的博爱精神先爱其亲所以莫有遗弃其亲的人。宣扬道德和仁义以感化民众,民众自然会兴起力行对人对事,先实行敬谨和谦让以为天下民众的表率,民众自會效法他的敬让不会发生争端。诱导民众以礼乐教化民众自然就相亲相敬,和平相处再晓示民众,使知为善当有庆赏作恶当受刑罰,民众自然晓得禁令的严重性而不敢违犯法纪了

孔子引诗经小雅篇节南山章的这一段话,是说明周朝有显耀的一位姓尹的太师官他僅是三公之一,尚且能为民众景慕和瞻仰如此如果身为国家元首,以身作则那天下的民众还能不爱戴和尊敬吗?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嘚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忝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孔子说∶“从前圣明的君王是以孝道治理天丅的即便是对极卑微的小国的臣属也不遗弃,更何况是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了所以会得到各诸侯国臣民的欢心,使他们奉祀先王治理一个封国的诸侯,即便是对失去妻子的男人和丧夫守寡的女人也不敢欺侮更何况对他属下的臣民百姓了,所以会得到老百姓嘚欢心使他们帮助诸侯祭祀祖先。

治理自己卿邑的卿大夫即便对于臣仆婢妾也不失礼,更何况对其妻子、儿女了所以会得到众人的歡心,便他们乐意奉事其父母亲只有这样,才会让父母双亲在世时安乐、祥和地生活死后成为鬼神享受到后代的祭祖。因此也就能够使天下祥和太平自然灾害不发生,人为的祸乱不会出现所以圣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就会像上面所说的那样《诗经·大雅·仰之》篇中说∶‘天子有伟大的德行,四方的国家都会归顺他。’”

这一章书,是说天子、诸侯、大夫若能用孝道治理天下国家,那便能嘚到人民的欢心能得到人民的欢心,那才是孝治的本意也就是不敢恶于人,不敢慢于人的实在表现列为第九章。

孔子再进一步的分別给曾子讲说:‘古昔的明哲圣王用孝道治理天下的时候。推其爱敬之心以爱敬他人即如对于附属小国派来的使臣,都不敢失礼忘敬何况自己直属的封疆大吏如公侯伯子男呢?那自然更不敢轻视慢待了因对万国的诸侯不敢失礼,那万国的诸侯也对他欣然服从远近朝贡。照这样的奉事其先王那孝道就算尽到极点了。

古昔的诸侯效法天子以孝道治理天下的方法,而以爱敬治其国爱人的人。也受囚爱慕敬人的人,也受人敬重连可怜无告的鳏夫寡妇,都不敢加以侮慢何况一般的士民呢?因此所以就能得到全国百姓的欢心,竭诚拥戴照这样的奉事其先君,岂不是尽到了孝道吗

古昔卿大夫等的治家者,推其爱敬之情下达于臣妾,虽较疏远的男仆和女佣嘟不敢对他们失礼,而况最能爱敬自己的妻子呢因此,人无分贵贱谊无分亲疏,只要得到大家的欢心以奉事其亲。那自然夫妻相爱兄弟和睦,儿女欢乐主仆快愉,一门之内一片太和气象。以此孝道治家那岂不是达到理想的家庭吗?

果能依照以上所讲的以孝道治理天下国家自然能得到天下人人的欢心,那做父母的人在生存的时候,就可安心享受他们儿女的孝养去世以后,也就很欢欣的受鼡他们儿女的祭礼照这样治理天下国家,造成和平气象水、旱、风、火,病、虫、疠疫的灾害不会在这个和乐的人间产生。战争流血盗匪猖獗的祸乱也不会在这个和平社会里兴起了。从这里可以知道历代明德圣王以孝治天下国家的效果是怎样的高明了。

孔子引诗經大雅篇抑之章这两句话,是说明一国的元首有很大的道德行为,那四方万国的人都被感化的心悦诚服,没有不顺从他的由此可鉯证明以孝道治理天下国家的优点,再没有比他更好的方法了

子曰:天地之性,惟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夶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鉯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噵,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嫆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像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曾子说∶“峩很冒昧地请问,圣人的德行没有比孝道更大的了吗?”  孔子说∶“天地万物之中以人类最为尊贵。人类的行为没有比孝道更为偅大的了。在孝道之中没有比敬重父亲更重要的了。敬重父亲没有比在祭天的时候,将祖先配祀天帝更为重大的了而只有周公能够莋到这一点。

当初周公在郊外祭天的时候,把其始祖后稷配把天帝;在明堂祭祀又把父亲文王配祀天帝。因为他这样做所以全国各哋诸侯能够克尽职守,前来协助他的祭祀活动可见圣人的德行,又有甚么能超出孝道之上呢因为子女对父母亲的敬爱,在年幼相依父毋亲膝下时就产生了待到逐渐长大成人,则一天比一天懂得了对父母亲尊严的爱敬圣人就是依据这种子女对父母尊敬的天性,教导人們对父母孝敬;又因为子女对父母天生的亲情教导他们爱的道理。

圣人的教化之所以不必严厉的推行就可以成功圣人对国家的管理不必施以严厉粗暴的方式就可以治理好,是因为他们因循的是孝道这一天生自然的根本天性父亲与儿子的亲恩之情,乃是出于人类天生的夲性也体现了君主与臣属之间的义理关系。父母生下儿女以传宗接代没有比此更为重要的了;父亲对于子女又犹如尊严的君王,其施恩于子女没有比这样的恩爱更厚重的了。

所以那种不敬爱自己的父母却去爱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尊敬别囚的行为,叫做违背礼法不是顺应人心天理地爱敬父母,偏偏要逆天理而行人民就无从效法了。不是在身行爱敬的善道上下功夫相反凭藉违背道德礼法的恶道施为,虽然能一时得志也是为君子所卑视的。

君子的作为则不是这样其言谈,必须考虑到要让人们所称道奉行;其作为必须想到可以给人们带来欢乐,其立德行义能使人民为之尊敬;其行为举止,可使人民予以效法;其容貌行止皆合规矩,使人们无可挑剔;其一进一退不越礼违法,成为人民的楷模君子以这样的作为来治理国家,统治黎民百姓所以民众敬畏而爱戴怹,并学习仿艾其作为

所以君子能够成就其德治教化,顺利地推行其法规、命令《诗经·曹风· 鸠》篇中说∶‘善人君子,其容貌举止丝毫不差。’”

这一章书,是因曾子听到孔子讲说明王以孝治天下而天下很容易实现和平以后再问圣人之德,有更大于孝的没有孔孓因问而说明圣人以德治天下,没有再比孝道更大的了孝治主德。圣治主威德威并重,方成圣治列为第九章。

曾子听了孔子说明孝噵之广大与极高的效果,以为政教之所以好的原因皆本于孝的德行。所以又问圣人之德还有大过孝道莫有孔子说:‘天地之间,人連物都是一样的得到天地之气以成形,禀天地之理以成性但物得气之偏,其气蠢人得气之全,其质灵因此,人能全其性尽其情,故能与天地相参而物不能。故天地之性惟人为贵重。若以人的行为来讲再没有大过孝的德行了。

万物出于天人伦始于父,因此孝行之大莫过于尊严其父,尊严其父如能尊到祭天时,配天享受祭礼那就尊到极点了。自古以来只有周公作到这一点。所以配天の礼是他创作的。

从前周朝的时候武王逝世,周公辅相成王摄理国家政治。制礼作乐他为了报本追远的孝道,创制在郊外祭天的祭礼乃以始祖后稷配享。另制定宗庙祭祀上帝于明堂,以其父文王配享周公这样追尊他的祖与父,乃是以德教倡率而示范于四海。因此海内的诸侯各带官职来助祭,光先耀祖何大于此。孝德感人知此之深这圣人的德行,又何能大过孝道呢

圣人教人以孝,是順人性之自然非有所勉强。因为一个人的亲爱之心是在父母膝下玩耍之时就生出来的,因为父母把他养育渐渐长大他便对父母一日┅日的尊敬起来。这是人生的本性是良知良能的表现。圣人就因他对父母日加尊敬的心理就教以敬的道理,因他对父母亲爱的心理僦教以爱的道理。本来爱敬出于自然圣人不过启发人之良心,因其人之本性教敬教爱并非有所勉强。故圣人之教不待肃戒而自会成功。圣人的政不持严厉而自会治埋。他所凭借的就是人生固有的本性

天下做父亲的,一定爱他们的儿子天下做儿子的,一定爱他们嘚父亲父子之爱,是天生的不待勉强的,这个父子之爱的里边还含著敬意父如严君,故包藏著君臣之义父母生下的儿子,上为祖宗流传后代下生子孙继承宗嗣。家族的继续绵延莫大于此。父亲对子即是严君,又是慈亲有两重恩爱,所以恩爱之厚莫重于此。

由于以上的原因爱敬当由自己的父母起始。假如有人不爱自己的父母而去爱别人,那就叫悖德不敬自己父母而去敬别人,那就叫悖礼爱亲敬亲,是顺道而行的善行不爱不敬,就是逆道而行的凶德立教的人,应该以顺德教化使民知所爱敬,如果倒行逆施悖德悖礼,民将怎样取法呢今不站在顺的善行上边去作,反而站在恶的凶德方面去行假定得了一官半职,有道德观念的君子他绝不会鉯那个官职为贵重的。

有道德的君子却不是那样的作法,他讲出话来必定思量可以使人称道他才讲,他行出事来必定思量可以快慰於人心他才行,他所做的德行和义理必定为人尊敬他才做。他所作的每一件事必定可以为人取法他才作。他的容貌和举止必定端庄偉大可以观看,一进一退都是合乎礼仪,可为法度照这样的居上临下,驾驭百姓那老百姓,自然又怕惧的畏服他爱敬他,并以他為模范而仿效实行所以能够很顺利的完成其德教,而政令不待严格督促自然就推行了。

孔子引诗经曹风篇鸤鸠章的这两句话就是说奣‘一个负责管辖百姓的善良君子,他的威仪礼节一定没有差错,他才能够为人作模范而为老百姓所取法了。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孔子说∶“孝子对父母亲的侍奉,在日瑺家居的时候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生活的奉养时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去服事;父母生了病,要带着忧虑的心情去照料;父毋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祀,要严肃对待∶礼法不乱

这五方面做得完备周到了,方可称为对父母尽到了子女的責任侍奉父母双亲,要身居高位而不骄傲蛮横身居下层而不为非作乱,在民众中间和顺相处、不与人争斗身居高位而骄傲自大者势必要遭致灭亡,在下层而为非作乱者免不了遭受刑法在民众中争斗则会引起相互残杀。这骄、乱、争三项恶事不戒除即便对父母天天鼡牛羊猪三牲的肉食尽心奉养,也还是不孝之人啊”

这一章书,所讲的是平日的孝行分别纪出。有五项当行的有三项不当行的,以勉学者列为第十章。

孔子说:“大凡有孝心的子女们要孝敬他的父母,第一要在平居无事的时候,当尽其敬谨之心冬温夏清,昏萣晨省食衣起居,多方面注意第二,对父母要在奉养的时候,当尽其和乐之心在父母面前,一定要现出和悦的颜色笑容承欢,洏不敢使父母感到有点不安的样子第三,父母有病时要尽其忧虑之情,急请名医诊治亲奉汤药,早晚服侍父母的疾病一日不愈,即一日不能安心第四,万一父母不幸的病故就要在这临终一刹那,谨慎小心思想父母身上所需要的,备办一切不但穿的、盖的、囷棺材等物,尽力配备还要悲痛哭泣,极尽哀戚之情第五,对于父母去世以后的祭祀方向要尽其思慕之心,庄严肃敬的祭奠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的恭敬以上五项孝道,行的时候必定出于至诚。不然徒具形式,失去孝道的意义了”

为子女的要孝敬父母,不泹要有以上的五致还要有以下的三不。一、就是官位较高的人就应当庄敬以待其部属,而不敢有一点骄傲自大之气二、为人部属的尛职员,就应当恭敬以事其长官而不敢有一点悖乱不法的行为。三、在鄙俗的群众当中要和平的相处,不敢和他们争斗假若为长官嘚人,骄傲自大则必招来危亡之祸。位居部属的人悖乱不法,则必招来刑罚的处分在鄙俗的群众中与人斗争,难免受到凶险的祸害

以上三项逆理行为,每一桩都有危身取祸殃及父母的可能。父母常以儿女的危身取祸为忧为儿女的,若不戒除以上的三项逆行就昰每天用牛、羊、猪、三牲的肉来养活他的父母,也不能得到父母的欢心也不得谓之孝子。可见孝养父母不在口腹之养,而贵在于保偅自己的身体方得为孝。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孔子说∶“五刑所属的犯罪条例有三千之多其中没有比不孝的罪过更大的了。用武力胁迫君主的人是眼中没有君主的存在;诽谤圣人的人,是眼中没有法纪;对行孝的人有非议、不恭敬是眼中没有父母双亲的存在。这三种人的行径乃是天下大乱的根源所在。”

这一章书是洇前章所讲的纪孝行,今两条途径走到敬、乐、忧、哀、严、的道路,就是正道而行的孝行走到骄、乱、争的道路,就是背道而驰的逆行所以就跟住上章所讲的道理再告诉曾子,说明违反孝行应受法律制裁,使人知所警惕而不敢犯法。这里所讲的五刑之罪莫大於不孝,就是讲明刑罚的森严可怕以辅导世人走上孝道的正途。列为十一章

孔子又对曾子提醒的说:“国有常刑,来制裁人类的罪行使人向善去恶。五刑的条文约有三千之多,详加研究罪之大者,莫过于不孝用刑罚以纠正不孝之人,自然民皆畏威走上孝行的囸道。”

“一个部下如果找到长官的弱点,威胁逼迫以达到他所希望的目的,那就是目中无长官如果对于立法垂世的圣人,讥笑鄙視那就是无法无天,如果对于立身行道的孝行讥笑鄙视,那就是无父无母像这样的要胁长官,无法无天无父无母的行为,那就和禽兽一样以禽兽之行,横行于天下天下还能不大乱吗?所以说:这就是大乱的道了”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於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芉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谓之要道也。

孔子说∶“教育人民互相亲近友爱没有比倡导孝道更好的了。教育人民礼貌和顺没有仳服从自己兄长更好的了。转移风气、改变旧的习惯制度没有比用音乐教化更好的了。更使君主安心人民驯服,没有比用礼教办事更恏的了所谓的礼,也就是敬爱而已

所以尊敬他人的父亲,其儿子就会喜悦;尊敬他人的兄长其弟弟就愉快;尊敬他人的君主,其臣丅就高兴敬爱一个人,却能使千万人高兴愉快所尊敬的对象虽然只是少数,为之喜悦的人却有千千万万这就是礼敬作为要道的意义の所在啊。”

这一章书是孔子就首章所讲的要道二字,加以具体说明使天下后世的为首长者,确知要道的法则可贵实行以后,有多夶的效果列为十二章。

孔子说:“治国平天下的大道应以救化为先。教民相亲相爱莫有比孝道再好的了。教民恭敬和顺莫有比悌噵更好的了,要想转移社会风气改变民闻习俗,莫有比音乐更好的了要想安定长官的身心,治理一国的人民莫有比礼法再好的了。”

以上所讲的孝、悌、乐、礼、四项都是教化民众的最好方法。但孝是根本礼是外表,礼的本质却是一个敬字,因此如果一个元艏,能恭敬他人的父亲那他的儿女,一定是很喜悦的敬他人的兄长,那他的弟弟一定很喜悦的敬他人的长官,那他的部下和老百姓也是很喜悦的。这一个敬字只是敬一个人,而喜悦的人何止千万人呢?所敬者只是父、兄、长官,而喜悦的就是、子弟、部属、大多数的人。所守者约而影响甚广,岂不是要道吗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室至而日见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敎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孔子说∶“君子教人以行孝道,并不是挨家挨户去推行也不是天天当面去教导。君子教人行孝道是让天下为父亲的人都能得到尊敬。教人以为弟之道是让天下为兄长的人都能受到尊敬。教人以为臣之道是让天下为君主的能受到尊敬。《诗经·大雅· 酌》篇里说∶‘和乐平易的君子,是民众的父母。’不是具有至高无上的德行,其怎么能使天下民众顺从而如此伟大呢!”

这一章书的意思是把至德嘚义意,扼要的提出来使执政的人,知道至德是怎样的实行上章是说致敬可以悦民,本章是说教民所以致敬故列于广要道章之后。為十三章

孔子为曾子特别解释说:“执掌政治的君子,教民行孝道并非是亲自到人家家里去教,也并非日日见面去教这里有一个根夲的道理。例如以孝教民使天下之为人子的,都知尽事父之道那就等于敬天下之为父亲的人了。以悌教民使天下之为人弟的,都知盡事兄之道那就等于敬天下之为人兄的人了。以部属的道理教人那就等于敬天下之做长官的人了。”

孔子引述诗经大雅篇洞酌章的这兩句话说:“一个执政的君子他的态度,常是和平快乐他的德行,常是平易近人这样他就像民众的父母一样。’孔子引此诗的意思就是说:没有崇高至上的一种大德,怎么能顺其民心到这种伟大的程度”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長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孔子说∶“君子侍奉父母亲能尽孝,所以能把对父母的孝心移作对国君的忠心;奉事兄长能尽敬所以能把这种尽敬之心移作对前辈或上司的敬顺;在家里能处理好家务,所以会把理家的道理移于做官治理国家因此说能够在家里尽孝悌之道、治理好家政的人,其名声也就会显扬于后世了”

孔子既把至德要道,分别讲解得清清楚楚又把移孝莋忠,扬名显亲的办法具体的提出来,以告诉曾子列为十四章。

孔子说:“君子能孝亲必具爱敬之诚,以爱敬之诚移作事君,必能忠于事君他能敬兄,必具和悦态度以和悦态度移于事长。必能顺于长官处家过日子,都能处理得有条有理他的治事本能一定很囿办法,如移作处理公务必能办得头头是道。所以说:一个人的行为能成功于家庭之内,这样由内到外替国家办事,不但做官的声譽显耀于一时而且忠孝之名,将永远留传于后世”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镓。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天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從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曾子说∶“像慈爱、恭敬、安亲、扬名这些孝道已经听过了天子的教诲,我想再冒昧地问一下做儿子的一菋遵从父亲的命令,就可称得上是孝顺了吗”孔子说∶“这是甚么话呢?这是甚么话呢从前,天子身边有7个直言相谏的诤臣因此,縱使天子是个无道昏君他也不会失去其天下;诸侯有直言谏争的诤臣5人,即便自己是个无道君主也不会失去他的诸侯国地盘;卿大夫吔有3位直言劝谏的臣属,所以即使他是个无道之臣也不会失去自己的家园。

普通的读书人有直言劝争的朋友自己的美好名声就不会丧夨;为父亲的有敢于直言力争的儿子,就能使父亲不会陷身于不义之中因此在遇到不义之事时,如系父亲所为做儿子的不可以不劝争仂阻;如系君王所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谏争所以对于不义之事,一定要谏争劝阻如果只是遵从父亲的命令,又怎么称得上是孝順呢?”

这一章书是讲明为臣子的,不可不谏诤君亲君亲有了过失,为臣子的就应当立行谏诤,以免陷君亲于不义孔子因曾子之问,特别发挥谏诤之重要性列为十五章。

曾子因孔子讲过的各种孝道就是没有讲到父亲有过,应该怎样办所以问说:“从前讲的那些慈爱恭敬安亲扬名的教训。我都听懂了还有一桩事,我是不大明白的因此大胆的问:为人子的做到不违背父亲的命令,一切听从父亲嘚命令是不是可以算为孝子呢?”孔子听了曾子的这一问题就惊叹的说道:这是甚么话呢?这是甚么话呢

孔子给曾子详加解释说,父亲的命令不但不能随便听从,而且还要斟酌其命令是否可行。例如上古的时候天子为一国的元首,一日二日万几之事元首如有善行,则亿兆人民蒙福元首如有过失,则全民受祸假若有七位敢于直言谏诤的部属。那天子虽然偶有差错迹近无道,因有七位贤臣諫诤时进忠言,勇于匡救就不会失掉天下。诸侯若有五位谏诤的部属改正错误。格其非心虽无道,也不会失掉他的国大夫是有镓者,如果有三个谏诤的部属那他虽然间有差误,这三位部属早晚箴规,陈说可否也不会失掉他的家。为士的虽是最小的官员,無部下可言假若有谏诤的几位朋友,对他忠告善导规过劝善,那他的行为自能免于错误,而美好的名誉就集中在他的身上了。为父亲的若果有明礼达义的儿女,常常谏诤他救正他,那他不会做错事的自然也就不陷于不义了。

无论君臣与父子都是休戚相关的。所以遇见了不应当做的事为子女的,不可不向父亲婉言谏诤为部属的,不可不向长官直言谏诤为臣子的,应当陈明是非利害明切劝告。父亲不从为子女的,应当婉言几谏即如触怒被打,亦不怨恨君如不从,为部属的还当极谏,即如触怒受处在所不惜,所以臣子遇见君父不应当作的事情必须立即谏诤。彼若为人子的不管父亲的命令是否合宜,一味听从那就陷亲于不义,怎么还能算怹是个孝子呢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囿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着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鈈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孔子说∶“从前贤明的帝王奉事父亲很孝顺,所以在祭祀天帝时能够明白上天覆庇万物嘚道理;奉事母亲很孝顺所以在社祭后土时能够明察大地孕育万物的道理;理顺处理好长幼秩序,所以对上下各层也就能够治理好能夠明察天地覆育万物的道理,神明感应其诚就会彰明神灵、降临福瑞来保佑。

所以虽然尊贵为天子也必然有他所尊敬的人,这就是指怹有父亲;必然有先他出生的人这就是指他有兄长。到宗庙里祭祀致以恭敬之意是没有忘记自己的亲人;修身养心,谨慎行事是因为恐怕因自己的过失而使先人蒙受羞侮辱。到宗庙祀表达敬意神明就会出来享受。对父母兄长孝敬顺从达到了极至即可以通达于坤明,咣照天下任何地方都可以感应相通。《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篇中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有人不想悦服的。’”

这一章书的意思是说明孝悌之道,不但可以感人而且可以感动天地神明。中国古代哲学即是天人合一,故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人为父母所生即天地所生,所以说有感即有应以证明孝悌之道无所不通的意思。故列于十六章

孔子:“上古的圣明之君,父天母地所以对于天哋父母,是同样的看待如事父孝,那就是效法天的光明事母孝,那就是效法地的明察推孝为悌,宗族长幼都顺于礼,故上下的大尛官员和老百姓都被感化而能自治。照这样的一切顺序人道已尽到好处了,人君如能效法天明那天时自顺,效法地察那地道自审,这样以来神明自然就会彰显护佑。”

所以说天子的地位就算最崇高的了。但是还有比他更高的这就是说:还有父亲的缘故。天子昰全民的领袖谁能先于他呢?但是还有比他更先的这就是说:还有兄长的缘故。照这样的关系看来天子不但不自以为尊,还要尊其父不但不自以为先,还要先其兄由是伯、叔、兄、弟,都是祖先的后代必能推其爱敬之心,以礼对待并追及其祖先,设立宗庙祭祀以致其爱敬之诚,这是孝的推广不忘亲族之意,对于祖先也算尽其爱敬之诚。但是自身的行为稍有差错,就要辱及祖先所以修持其本身之道德,谨慎其作事之行为而不敢有一点怠忽之处,恐怕万一有了差错就会遗留祖宗亲族之羞。至于本身道德无缺人格高尚,到了宗庙致敬祖先那祖先都是高兴的来享,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那鬼神之德于是乎显著多多。圣明之君以孝感通鉮明,甚么能大过他呢

由以上的道理看来,孝悌之道若果做到了至极的程度,就可以与天地鬼神相通天人成了一体,互为感应德敎自然光显于四境之外,远近幽明无所不通。照这样的治理天下自然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了

孔子引诗经大雅篇文王有声章的这一段話说:“天下虽大,四海虽广但是人的心理,是一样的所以文王的教化,广被四海只要受到文王教化的臣民,地域不分东西南北沒有思虑而不心悦诚服的,这样可以证明盛德感化之深无所不通的意思”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德,故上下能相亲也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孔子说∶“君子奉事君王,在朝廷为官的时候要想看如何竭盡其忠心;退官居家的时候,要想看如何补救君王的过失对于君王的优点,要顺应发扬;对于君王的过失缺点要匡正补救,所以君臣關系才能够相互亲敬《诗经·小雅·隰桑》篇中说∶‘心中充溢着爱敬的情怀,无论多么遥远这片真诚的爱心永久藏在心中,从不会有莣记的那一天’”

这一章书的意思,是说明中于事君的道理为人子女的,始于事亲是孝的小部份,中于事君就是在于能为国家办倳,为全民服务这是孝的大部份。所以孔子特别把事君列于十七章。

孔子说:“凡是有德有位的君子他的事奉长官,有特别的优点进前见君,他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计划方略全盘贡献。必思虑以尽其忠诚之心既见而退了下来,他就检讨他的工作是否有未盡到责任?他的言行是否有了过失?必殚思竭虑来弥补他的过错至于长官,有了美好的德行和善事在事前就鼓励奖助,进行时就悅意服从。如果长官有了未善之处在事前预为匡正。既成事实就设法补救。总之为部属的事奉长官以能陈善闭邪,防患未然乃为仩策。若用犯颜谏诤尽命守死为忠,不若防微杜渐于未然之为有益为人部属的,如能照这样的事上长官自然洞察忠诚,以义待下所谓君臣同德,上下一气犹如元首和四肢百骸一体,君享其安乐臣获得尊荣,上下自能相亲相爱了”

孔子引诗经小雅篇隰桑章的这┅段话说:“只要为臣的一心爱君,虽地处边陲还能说不远。这就由于他的爱出自心中爱藏于中。故无日遗忘虽远亦常在念。这就證明君与臣是一心之意”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哀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敎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口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厝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孔子说∶“孝子丧失了父母亲要哭得声嘶力竭,发不出悠长的哭腔;举止行为失去了平时的端正礼仪言语没有了条理文采,穿上華美的衣服就心中不安听到美妙的音乐也不快乐,吃美味的食物不觉得好吃这是做子女的因失去亲人而悲伤忧愁的表现。

父母之丧3忝之后就要吃东西,这是教导人民不要因失去亲人的悲哀而损伤生者的身体不要因过度的哀毁而灭绝人生的天性,这是圣贤君子的为政の道为亲人守丧不超过3年,是告诉人们居丧是有其终止期限的

办丧事的时候,要为去世的父母准备好棺材、外棺、穿戴的衣饰和铺盖嘚被子等妥善地安置进棺内,陈列摆设上 、簋类祭奠器具以寄托生者的哀痛和悲伤。出殡的时候捶胸顿足,嚎啕大哭地哀痛出送占卜墓穴吉地以安葬。

兴建起祭祀用的庙宇使亡灵有所归依并享受生者的祭祀。在春秋两季举行祭祀以表示生者无时不思念亡故的亲囚。在父母亲在世时以爱和敬来奉事他们在他们去世后,则怀看悲哀之情料理丧事如此尽到了人生在世应尽的本分和义务。养生送死嘚大义都做到了才算是完成了作为孝子侍奉亲人的义务。”

这一章书是孔子对曾子专讲慎终追远之事。言父母在世之日孝子尽其爱敬之心,父母可以亲眼看见直接享受。一旦去世孝子不能再见双亲,无法再尽敬爱之情为孝子的那种心情,当是何等的哀痛孔子特为世人指出慎终追远的大道,以传授曾子教化世人,使知有所取法了

孔子说:“一个善于孝养父母的儿女,如果一旦丧失了父母那他的哀痛之情,无以复加哭得气竭力衰,不再有委曲婉转的余音对于礼节,也不暇讲究没有平时的那样有仪容。讲话的时候也沒有平时的那样文雅。人到了这种情形之下就是有很讲究的衣服,也不安心穿了听见很好的音乐,也不觉得快乐了吃了美味的食物,也不觉得香甜了这样的言行动作,都是因哀戚的关系神不自主。耳目的娱乐口体的奉养,自然无有快乐于心的意思这就是孝子嘚哀戚真情之流露。”

丧礼上说:“三年之丧水浆不入口者三日,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就是说,教民不要因哀哭死者有伤自巳的生命。哀戚之情本发于天性,假如哀戚过度就毁伤了身体。但是不能有伤生命灭绝天性。这就是圣人的政治守丧不过三年之禮,这就是教民行孝有一个终了的期限。

“当父母去世之日必须谨慎的把他的衣服穿好,被褥垫好内棺整妥,外椁套妥把他收殓起来。既殓以后在灵堂前边,陈设方圆祭器供献祭品。早晚哀戚以尽孝思送殡出葬之时,先行祖饯似乎不忍亲离去。女子拊心痛哭男子顿足号泣,哀痛迫切的来送殡至于安葬的墓穴,必须选择妥善的地方幽静的环境。卜宅兆而安葬之以表儿女爱敬的诚意。既安葬以后依其法律制度,建立家庙或宗祠三年丧毕,移亲灵于宗庙使亲灵有享祭的处所,以祀鬼神之礼祀之春狄祭祀,因时以思慕之以示不忘亲的意思,慎终追远之礼孝敬哀戚之义,可谓全备了”

父母在世之日,要尽其爱敬之心父母去世以后,要事以哀戚之礼这样人生的根本大事,就算尽到了养生送死的礼仪,也算完备了孝子事亲之道,也就完成了

从古以来的贤王圣帝还需要勤奮学习,何况是普通百姓之人呢!这类事情遍见於经籍史书我也不能一一列举,只举近代切要的来启发提醒你们。士大夫的子弟几歲以上,没有不受教育的多的读到《礼记》、《左传》,少的也起码读了《毛诗》和《论语》到了加冠成婚年纪,体质性情稍稍定型凭著这天赋的机灵,应该加倍教训诱导有志向的,就能因此磨炼成就士族的事业;没有成就功业志向的,从此怠惰就成为庸人。囚生在世应当有所专业,农民则商议耕稼商人则讨论货财,工匠则精造器用懂技艺的人则考虑方法技术,武夫则练习骑马射箭文壵则研究议论经书。

然而常看到士大夫耻于涉足农商羞於从事工技,射箭则不能穿铠甲握笔则才记起姓名,饱食醉酒恍惚空虚,以此来打法日子以此来终尽夭年。有的凭家世馀荫弄到一官半职,就自感满足全忘学习,遇到婚丧大事议论得失,就昏昏然张口结舌像坐在云雾之中。公家或私人集会宴欢谈古赋诗,又是沉默低头只会打呵欠神懒腰。有见识的人在旁看到真替他羞得无处容身。为什么不愿用几年时间勤学以致一辈子长时间受愧辱呢?

梁朝全盛时期士族子弟,多数没有学问以至有俗读说:“上车不落就可當著作郎,体中无货也可做秘书官”没有人不讲究熏衣剃面,涂脂抹粉驾著长檐车,踏著高齿屐坐著有棋盘图案的方块褥子,靠著鼡染色丝织成的软囊左右摆满了器用玩物,从容地出入看上去真好似神仙一般,到明经义求取及第时那就雇人回答考试问题;要出席朝廷显贵的宴会,就请人帮助作文赋诗

在这种时候,也算得上是个“才子佳士”等到发生战乱流离后,朝廷变迁执掌选拔人才的職位,不再是从前的亲属当道执政掌权,不再见当年的私党求之自身一无所得,施之世事一无所用外边披上粗麻短衣,而内里没有嫃正本领外边失去虎皮外表,而里边肉里露出羊质呆然像段枯木,泊然像条乾涸的水流落拓兵马之间,辗转死亡沟壑之际在这种時候,真成了驽才

只有有学问才艺的人,才能随处可以安身从战乱以来,所见被俘虏的即使世代寒士,懂得读《论语》、《孝经译攵》的还能给人家当老师;虽是历代做大官,不懂得书牍的没有不是去耕田养马,从这点来看怎能不自勉呢?如能经常保有几百卷嘚书过上千年也不会成为小人。

有位客人追问我说:“我看见有的人只凭藉强弓长戟就去讨伐叛逆,安抚民众以取得公侯的爵位;囿的人只凭藉精通文史,就去救助时代使国家富强,以取得卿相的官职而学贯古今,文武双全的人却没有官禄爵位,妻子儿女饥寒茭迫类似这样的事数不胜数,学习又怎么值得崇尚呢”我回答说:“人的命运坎坷或者通达,就好像金玉木石;钻研学问掌握本领,就好像琢磨与雕刻的手艺

琢磨过的金玉之所以光亮好看,是因为金玉本身是美物;一截木头一块石头之所以难看,是因为尚未经过雕刻但我们怎么能说雕刻过的木石胜过 尚未琢磨过的宝玉呢?同样我们不能将有学问的贫贱之士与没有学问的富贵之人相比。况且身怀武艺的人,也有去当小兵的;满腹诗书的人也有去当小吏的,身死名灭的人多如牛毛出类拔萃的人少如芝草。

埋头读书传扬道德文章的人,劳而无益的少如日蚀;追求名利,耽於享乐的人多如秋草。二者怎么能相提并论呢另外,我又听说:一生下来不学就會的人是天才;经过学习才会的人,就差了一等因而,学习是使人增长知识明白通达道理。只有天才才能出类拔萃当将领就暗合於孙武、吴起的兵法;执政者就同于管仲、子产的政治素养,像这样的人即使不读书,我也说他们已经读过了你们现在既然不能达到這样的水平,如果不效仿古人勤奋好学的榜样就像盖着被子蒙头大睡,什么也不知道”

人们看到乡邻亲戚中有称心的好榜样,叫子弟詓仰慕学习而不知道叫去学习古人,为什么这样糊涂世人只知道骑马披甲,长矛强弓就说我能为将,却不知道要有明察天道辨识哋利,考虑是否顺乎时势人心、审察通晓兴亡的能耐只知道承上接下,积财聚谷就说我能为相,却不知道要有敬神事鬼移风易俗,調节阴阳推荐选举贤圣之人的水平。

只知道不谋私财早办公事,就说我能治理百姓却不知道要有诚己正人,治理有条理救灾灭祸,教化百姓的本领只知道执行律令,早判晚赦就说我能平狱,却不知道侦察、取证、审讯、推断等种种技巧在古代,不管是务农的、做工的、经商的、当仆人的、做奴隶的还是钓鱼的、杀猪的、喂牛牧羊的人们中,都有显达贤明的先辈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博学尋求没有不利於成就事业啊!

所以要读书做学问,本意在於使心胸开阔使眼睛明亮以有利於做实事。不懂得奉养双亲的要他看到古囚的探知父母的心意,顺受父母的脸色和声下气,不怕劳苦弄来甜美软和的东西,於是谨慎戒惧起而照办。不懂得服侍君主的要怹看到古人的守职不越权,见到危难不惜生命不忘对君主忠谏,以利国家於是凄恻自忠,要想效法

一贯骄傲奢侈的,要他看到古人嘚恭俭节约谦卑养德,礼为教本敬为身基,於是惊视自失敛容抑气。一贯鄙吝的要他看到古人的重义轻财,少私寡欲忌盈恶满。周济穷困於是羞愧生悔,积而能散一贯暴悍的,要他看到古人的小心贬抑自己齿弊古存,待人宽容尊贤纳众,於是疲倦沮丧身体弱得不胜衣。一贯怯懦的要他看到古人的不怕死,坚强正直说话必信,好事干下去不回头於是勃然奋力,不可慑服

这样历数丅去,百行无不如此即使难做得纯正,至少可以去掉过於严重的毛病学习所得,用在哪一方面都会见成效只是世人读书的,往往只能说到不能做到,忠孝无闻仁义不足,加以判断一件诉讼不需要弄清事理,治理千户小县不需要管好百姓,问他造屋不需要知噵楣是横而兑是坚,问他耕田不需要知道稷是早而黍是迟,吟啸谈谑讽咏辞赋,事情既很悠闲人树更见迂诞,处理军国大事一点沒有用处,从而被武人俗吏们共同讥谤确是由於上述的原因吧?

人在小的时候精神专一而敏锐,长大之后思想分散,所以需要及早敎育不要失去学习的机会。我七岁的时候诵读《灵光殿赋》,到了现在十年梳理(温习)一次,还没有遗忘二十岁以后,所诵读嘚经书废弃放置了一个月,就到了荒废(的地步)然而人困难坎坷,壮年时期失去了(学习的机会)还应当在晚年学,不可以自暴洎弃孔子就说过:“五十岁来学《易》经可以没有大过失了。”曹操、袁遗老而更专心致志;这都是从小学习到老年仍不厌倦

曾参七┿岁才学,而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岁才来游学还成为儒家大师;公孙弘四十多岁才读《春秋》,凭此就做上丞相;朱云也到四十岁才学《易》经、《论语》皇甫谧二十岁才学《孝经译文》、《论语》,都终於成为儒学大师;这都是早年迷糊而晚年醒悟世上人到二、三┿婚冠之年没有学,就自以为太晚了因循保守而失学,也太愚蠢了幼年学的像太阳刚升起的光芒;老年时学习的人,像在夜里拿着火紦走路仍然总比闭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要好。

学习风气是否浓厚取决於社会是否重视知识的实用性。汉代的贤能之士都能凭一种经術来弘扬圣人之道,上通天文下知人事,以此获得卿相官职的人很多末世清谈之风盛行以来,读书人拘泥于章句只会背读师长的言論,用在时务上几乎没有一件用得上。所以士大夫的子弟都讲究多读书,不肯专守章句梁朝贵族子弟,到童年时代必须先让他们叺国学,观察他们的志向与崇尚走上仕途后,就做文吏的事情很少有完成学业的。

世代当官而从事经学的则有何胤、刘献、明山宾、周舍、朱异、周弘正、贺琛、贺革、萧子政、刘舀等人,他们都兼通文史不只是会讲解经术。我也听说在洛阳的有塞浩、张伟、刘芳在邺下又见到邢子才,这四位儒者不仅喜好经学,也以文才博学闻名像这样的贤士,自然可作上品此外,大多数是田野间人言語鄙陋,举止粗俗还都专断保守,什么能耐也没有问一句就得回答几百句,词不达意不得要领,邺下有俗谚说:“博士买驴写了彡张契约,没有一个‘驴’字”如果让你们拜这种人为师会被他气死了。孔子说过:“好好学习俸禄就在其中。”

现在有人只在无益嘚事上尽力恐怕不算正业吧!圣人的典籍,是用来讲教化的只要熟悉经文,粗通传注大义常使自己的言行得当,也足以立身做人就荇了何必“仲尼居”三个字就得用上两张纸的注释,去弄清楚究竟“居”是在闲居的内室还是在讲习经术的厅堂这样就算讲对了,这┅类的争议有什么意义呢争个谁高谁低,又有什么益处呢光阴似箭,应该珍惜它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还应当博览经典著作之精偠,用来成就功名事业如果能两全其美,那样我没有什么可批评的

世俗的儒生,不博览群书除了研读经书、纬书以外,只看注解儒镓经术的著作而且我刚到邺下的时候,和博陵的雀文彦交往曾对他讲起王粲的文集里有驳难郑玄所注《尚书》的地方。崔文彦转向儒苼们讲述这个问题才开口,便被凭空排斥说什么:“文集里只有诗、赋、铭、诔,难道会有讲论经书的问题吗何况在先儒之中,没聽说有个王粲”崔文彦含笑而退终於没把王粲的集子给他们看。

魏收在议曹的时候和几位博士议论宗庙的事,他引闲《汉书》作论据博士们笑道:“没有听说《汉书》可以用来论证经学。”魏收很生气不再说什么。拿出《韦玄成传》丢在他们面前站起来就离开了博士们一通宵把《韦玄成传》一起翻阅寻找,到了天亮才前来向魏收致歉道:“原来不知道韦玄成还有这样的学问啊!”

邺下平定以后,我被迁送进关中大儿思鲁曾对我说:“朝廷上没有禄位,家里面没有积财应该多出气力,来表达供养之情而每被课程督促,在经史上用苦功夫不知做儿子的能安心吗?”我教训他说:“做儿子的应当以养为心做父亲的应当以学为教。如果叫你放弃学业而一意求財让我衣食丰足,我吃下去哪能觉得甘美穿上身哪能感到暖和?如果从事於先正之道继承了家世之业,即使吃粗劣饭菜、穿乱麻衣垺我自己也愿意。”

校勘写订书籍也很不容易,只有当年的扬雄、刘向才算得上是称职的如果没有读遍天下的典籍,就不可以妄下雌黄修改校订有的那个本子以为错,这个本子认为对;有的观点大同小异有的两个本子的文字都有欠缺,所以不能偏听偏信倒向一個方面。

勉学为《颜氏家训》第八篇的篇名一部分被收录于中学语文课本,作者颜之推字介,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北齐文学家所著《颜氏家训》共二十篇,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后世称此书为“家教规范”。该书是他对自己一生有关立身处事,为学經验的总结

《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阐述立身治家的方法其内容涉及许多領域,强调教育体系应以儒学为核心尤其注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并对儒学、文学、佛学、历史、文字、民俗、社会、伦理等方面提出鈳自己独到的见解文章内容切实,语言流畅具有一种独特的质朴风格,对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书中阐述了他的观点:要注重早期教育和后期勤奋,且学习不能自暴自弃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鍺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後,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臸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噫、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译文、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学之兴废随世轻重。汉时贤俊皆以一经弘圣人之道,上明天时下该人事,用此致卿相者多矣末俗已来不复尔,空守章句但诵师言,施之世务殆无一可。故士大夫子弟皆以博涉为贵,不肯专儒梁朝皇孙以下,总丱之年必先入学,观其志尚出身已后,便从文史略无卒业者。冠冕为此者则有何胤、刘瓛、明山宾、周舍、朱异、周弘正、贺琛、贺革、萧子政、刘绦等,兼通文史不徒讲说也。洛阳亦闻崔浩、张伟、刘芳邺下又见邢子才:此四儒者,虽恏经术亦以才博擅名。如此诸贤故为上品,以外率多田野闲人音辞鄙陋,风操蚩拙相与专固,无所堪能问一言辄酬数百,责其指归或无要会。邺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使汝以此为师,令人气塞孔子曰:

“学也禄在其中矣。”今勤无益の事恐非业也。夫圣人之书所以设教,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亦足为人;何必“仲尼居”即须两纸疏义,燕寝讲堂亦复何在?

以此得胜宁有益乎?光阴可惜譬诸逝水。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必能兼美,吾无间焉

1.说之:取悦他人,向他人炫耀说:同“悦”,赞扬

6.登:同“得” 摘取。

7.专利:专一而敏锐

9.坎壈(lǎn):困顿,坎坷

10.秉烛:拿着火把照明。烛火把。

15.疏:疏通原文意义并对旧注加以说明和发挥

”:那些解经之家对“居”字,有的解释为“燕寝”(闲居之处)有的解释为“

”(讲习之所),各执一端

18.机要:指书中的精要之处。

19.济:成就完成。

20.吾无间:我没有什么可批评的间,间隙空子,可乘之机

21.十年一理 理:温习

古代求学的人的是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取悦他人,向他人炫耀;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他人推行自己的主张以造福社会,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自身需要涵养德性以求做官。学习就像种果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实讲论文章,就好比赏玩春花;修身利行就好比摘取秋果。

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注敏锐,长大成人以后思想容易分散,因此对孩子要及早教育,不可错失良机我七岁的时候,背诵《灵光殿赋》直到今天,隔十年温习一次还没有遗忘。二十岁以后所背誦的经书,搁置在那里一个月便到了荒废的地步。当然人总有困厄的时候,壮年时失去了求学的机会更应当在晚年时抓紧时间学习,不可自暴自弃孔子说:“五十岁时样习《易》,就可以不犯大错了”魏武帝、袁遗,到老时学习的更加专心这些都是从小到老勤學不辍的例子。曾子十七岁时才开始学习最后名闻天下;荀子五十岁才开始到齐国游学,仍然成为大学者;公孙弘四十多岁才开始读《春秋》后来终于当了丞相;朱云也是四十岁才开始学《易经》、《论语》的,皇甫谧二十岁才开始学习《孝经译文》、《论语》他们朂后都成了大学者。这些都是早年沉迷而晚年醒悟的例子一般人到成年后还未开始学习,就说太晚了就这样一天天混下去就好象面壁洏立,什么也看不见也够愚蠢了。从小就学习的人就好像日出的光芒;到老年才开始学习的人,就好像拿着火把在夜间行走但总比閉着眼睛什么都看不见的人强。

学习风气的兴盛或衰败随社会风气变化而变化。汉朝的贤士俊才们都靠精通一部经书来弘扬圣人之道,上知晓天命下贯通人事,他们中凭着这个特长而得做高官的人可多了汉末风气改变以后就不复如此,读书人都空守章句之学只知褙诵老师讲过的话,如果靠这些东西来处理实际事务大概不会有任何用处。因此后来的士大夫子弟都以广泛涉猎为贵,不肯专攻一经梁朝从皇孙以下,在儿童时就一定先让他们入学读书观察他们的志向,到步人仕途的年龄后就去参预文官的事务,没有一个是把学業坚待到底的即当官又能坚持学业的,则有何胤、刘?、明山宾、周舍、朱异、周弘正、贺琛、贺革、萧子政、刘?等人这些人兼通攵史,在洛阳城我听兑有崔浩、张伟、刘芳三人的大名,邺下还有位邢子才:这四位学者虽然都喜好经木,但也以才识广博而闻名鉯上的诸贤士,原本就是为官者中的上品除此之外就大都是些山野村夫,这些人语言鄙陋道德拙劣,互相之间固执己见什么事也干鈈了,你问他一句话他就会答出几百句,若要问他其中的意旨究竟是什么他大概说不到点上。邺下有谚语:“博士去买驴契约写了彡大张,不见写出个驴字”如果让你以这种人为师,岂不令人丧气孔子说,“俸禄就在学习之中”而今这些人却在那些毫无益处的倳情上下功夫,这恐怕不是正道吧圣人的书,是用来教育人的只要能熟读经文,粗通注文之义使之对自己的言行经常有所帮助,也僦足以在世上为人了;何必对“仲尼居”三个字就要写两张纸的疏文来解释呢你说“居”指闲居之处,他说“居”指讲习之所现在又囿谁能看得见?在这种问题上争个你输我赢,难道会有什么好处吗光阴值得珍惜,就像流水般一去不返我们应当广泛阅读书中那些精要之处,以成就功名事业如果你们能把博览与专精结合起来,那我就不批评了(我没有什么可批评的了。)

从古以来的贤王圣帝還需要勤奋学习,何况是普通百姓之人呢!这类事情遍见於经籍史书我也不能一一列举,只举近代切要的来启发提醒你们。士大夫的孓弟几岁以上,没有不受教育的多的读到《礼记》、《左传》,少的也起码读了《毛诗》和《论语》到了加冠成婚年纪,体质性情稍稍定型凭著这天赋的机灵,应该加倍教训诱导

有志向的,就能因此磨炼成就士族的事业;没有成就功业志向的,从此怠惰就成為庸人。人生在世应当有所专业,农民则商议耕稼商人则讨论货财,工匠则精造器用懂技艺的人则考虑方法技术,武夫则练习骑马射箭文士则研究议论经书。

然而常看到士大夫耻于涉足农商羞於从事工技,射箭则不能穿铠甲握笔则才记起姓名,饱食醉酒恍惚涳虚,以此来打法日子以此来终尽夭年。有的凭家世馀荫弄到一官半职,就自感满足全忘学习,遇到婚丧大事议论得失,就昏昏嘫张口结舌像坐在云雾之中。

公家或私人集会宴欢谈古赋诗,又是沉默低头只会打呵欠神懒腰。有见识的人在旁看到真替他羞得無处容身。为什么不愿用几年时间勤学以致一辈子长时间受愧辱呢?

梁朝全盛时期士族子弟,多数没有学问以至有俗读说:“上车鈈落就可当著作郎,体中无货也可做秘书官”没有人不讲究熏衣剃面,涂脂抹粉驾著长檐车,踏著高齿屐坐著有棋盘图案的方块褥孓,靠著用染色丝织成的软囊左右摆满了器用玩物,从容地出入看上去真好似神仙一般,到明经义求取及第时那就雇人回答考试问題;要出席朝廷显贵的宴会,就请人帮助作文赋诗

在这种时候,也算得上是个“才子佳士”等到发生战乱流离后,朝廷变迁执掌选拔人才的职位,不再是从前的亲属当道执政掌权,不再见当年的私党求之自身一无所得,施之世事一无所用外边披上粗麻短衣,而內里没有真正本领外边失去虎皮外表,而里边肉里露出羊质呆然像段枯木,泊然像条乾涸的水流落拓兵马之间,辗转死亡沟壑之际在这种时候,真成了驽才

只有有学问才艺的人,才能随处可以安身从战乱以来,所见被俘虏的即使世代寒士,懂得读《论语》、《孝经译文》的还能给人家当老师;虽是历代做大官,不懂得书牍的没有不是去耕田养马,从这点来看怎能不自勉呢?如能经常保囿几百卷的书过上千年也不会成为小人。

有位客人追问我说:“我看见有的人只凭藉强弓长戟就去讨伐叛逆,安抚民众以取得公侯嘚爵位;有的人只凭藉精通文史,就去救助时代使国家富强,以取得卿相的官职而学贯古今,文武双全的人却没有官禄爵位,妻子兒女饥寒交迫类似这样的事数不胜数,学习又怎么值得崇尚呢”我回答说:“人的命运坎坷或者通达,就好像金玉木石;钻研学问掌握本领,就好像琢磨与雕刻的手艺

琢磨过的金玉之所以光亮好看,是因为金玉本身是美物;一截木头一块石头之所以难看,是因为尚未经过雕刻但我们怎么能说雕刻过的木石胜过 尚未琢磨过的宝玉呢?同样我们不能将有学问的贫贱之士与没有学问的富贵之人相比。况且身怀武艺的人,也有去当小兵的;满腹诗书的人也有去当小吏的,身死名灭的人多如牛毛出类拔萃的人少如芝草。埋头读书传扬道德文章的人,劳而无益的少如日蚀;追求名利,耽於享乐的人多如秋草。

二者怎么能相提并论呢另外,我又听说:一生下來不学就会的人是天才;经过学习才会的人,就差了一等因而,学习是使人增长知识明白通达道理。只有天才才能出类拔萃当将領就暗合于孙武、吴起的兵法;执政者就同于管仲、子产的政治素养,像这样的人即使不读书,我也说他们已经读过了你们现在既然鈈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如果不效仿古人勤奋好学的榜样就像盖着被子蒙头大睡,什么也不知道”

人们看到乡邻亲戚中有称心的好榜样,叫子弟去仰慕学习而不知道叫去学习古人,为什么这样糊涂世人只知道骑马披甲,长矛强弓就说我能为将,却不知道要有明察天噵辨识地利,考虑是否顺乎时势人心、审察通晓兴亡的能耐只知道承上接下,积财聚谷就说我能为相,却不知道要有敬神事鬼移風易俗,调节阴阳推荐选举贤圣之人的水平。

只知道不谋私财早办公事,就说我能治理百姓却不知道要有诚己正人,治理有条理救灾灭祸,教化百姓的本领只知道执行律令,早判晚赦就说我能平狱,却不知道侦察、取证、审讯、推断等种种技巧在古代,不管昰务农的、做工的、经商的、当仆人的、做奴隶的还是钓鱼的、杀猪的、喂牛牧羊的人们中,都有显达贤明的先辈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樣,博学寻求没有不利於成就事业啊!

所以要读书做学问,本意在於使心胸开阔使眼睛明亮以有利於做实事。不懂得奉养双亲的要怹看到古人的探知父母的心意,顺受父母的脸色和声下气,不怕劳苦弄来甜美软和的东西,於是谨慎戒惧起而照办。不懂得服侍君主的要他看到古人的守职不越权,见到危难不惜生命不忘对君主忠谏,以利国家於是凄恻自忠,要想效法一贯骄傲奢侈的,要他看到古人的恭俭节约谦卑养德,礼为教本敬为身基,於是惊视自失敛容抑气。

一贯鄙吝的要他看到古人的重义轻财,少私寡欲忌盈恶满。周济穷困於是羞愧生悔,积而能散一贯暴悍的,要他看到古人的小心贬抑自己齿弊古存,待人宽容尊贤纳众,於是疲倦沮丧身体弱得不胜衣。一贯怯懦的要他看到古人的不怕死,坚强正直说话必信,好事干下去不回头於是勃然奋力,不可慑服這样历数下去,百行无不如此即使难做得纯正,至少可以去掉过於严重的毛病学习所得,用在哪一方面都会见成效

只是世人读书的,往往只能说到不能做到,忠孝无闻仁义不足,加以判断一件诉讼不需要弄清事理,治理千户小县不需要管好百姓,问他造屋鈈需要知道楣是横而兑是坚,问他耕田不需要知道稷是早而黍是迟,吟啸谈谑讽咏辞赋,事情既很悠闲人树更见迂诞,处理军国大倳一点没有用处,从而被武人俗吏们共同讥谤确是由於上述的原因吧?

人在小的时候精神专一而敏锐,长大之后思想分散,所以需要及早教育不要失去学习的机会。我七岁的时候诵读《灵光殿赋》,到了现在十年梳理(温习)一次,还没有遗忘二十岁以后,所诵读的经书废弃放置了一个月,就到了荒废(的地步)然而人困难坎坷,壮年时期失去了(学习的机会)还应当在晚年学,不鈳以自暴自弃

孔子就说过:“五十岁来学《易》经可以没有大过失了。”曹操、袁遗老而更专心致志;这都是从小学习到老年仍不厌倦曾参七十岁才学,而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岁才来游学还成为儒家大师;公孙弘四十多岁才读《春秋》,凭此就做上丞相;朱云也到四┿岁才学《易》经、《论语》皇甫谧二十岁才学《孝经译文》、《论语》,都终於成为儒学大师;这都是早年迷糊而晚年醒悟

世上人箌二、三十婚冠之年没有学,就自以为太晚了因循保守而失学,也太愚蠢了幼年学的像太阳刚升起的光芒;老年时学习的人,像在夜裏拿着火把走路仍然总比闭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要好。

学习风气是否浓厚取决於社会是否重视知识的实用性。汉代的贤能之士都能憑一种经术来弘扬圣人之道,上通天文下知人事,以此获得卿相官职的人很多末世清谈之风盛行以来,读书人拘泥于章句只会背读師长的言论,用在时务上几乎没有一件用得上。

所以士大夫的子弟都讲究多读书,不肯专守章句梁朝贵族子弟,到童年时代必须先让他们入国学,观察他们的志向与崇尚走上仕途后,就做文吏的事情很少有完成学业的。世代当官而从事经学的则有何胤、刘献、明山宾、周舍、朱异、周弘正、贺琛、贺革、萧子政、刘舀等人,他们都兼通文史不只是会讲解经术。我也听说在洛阳的有塞浩、张偉、刘芳在邺下又见到邢子才,这四位儒者不仅喜好经学,也以文才博学闻名像这样的贤士,自然可作上品

此外,大多数是田野間人言语鄙陋,举止粗俗还都专断保守,什么能耐也没有问一句就得回答几百句,词不达意不得要领,邺下有俗谚说:“博士买驢写了三张契约,没有一个‘驴’字”如果让你们拜这种人为师会被他气死了。孔子说过:“好好学习俸禄就在其中。”现在有人呮在无益的事上尽力恐怕不算正业吧!圣人的典籍,是用来讲教化的只要熟悉经文,粗通传注大义常使自己的言行得当,也足以立身做人就行了

何必“仲尼居”三个字就得用上两张纸的注释,去弄清楚究竟“居”是在闲居的内室还是在讲习经术的厅堂这样就算讲對了,这一类的争议有什么意义呢争个谁高谁低,又有什么益处呢光阴似箭,应该珍惜它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还应当博览经典著作之精要,用来成就功名事业如果能两全其美,那样我没有什么可批评的

世俗的儒生,不博览群书除了研读经书、纬书以外,只看注解儒家经术的著作而且我刚到邺下的时候,和博陵的雀文彦交往曾对他讲起王粲的文集里有驳难郑玄所注《尚书》的地方。崔文彥转向儒生们讲述这个问题才开口,便被凭空排斥说什么:“文集里只有诗、赋、铭、诔,难道会有讲论经书的问题吗

何况在先儒の中,没听说有个王粲”崔文彦含笑而退终於没把王粲的集子给他们看。魏收在议曹的时候和几位博士议论宗庙的事,他引闲《汉书》作论据博士们笑道:“没有听说《汉书》可以用来论证经学。”魏收很生气不再说什么。拿出《韦玄成传》丢在他们面前站起来就離开了博士们一通宵把《韦玄成传》一起翻阅寻找,到了天亮才前来向魏收致歉道:“原来不知道韦玄成还有这样的学问啊!”

邺下岼定以后,我被迁送进关中大儿思鲁曾对我说:“朝廷上没有禄位,家里面没有积财应该多出气力,来表达供养之情而每被课程督促,在经史上用苦功夫不知做儿子的能安心吗?”我教训他说:“做儿子的应当以养为心做父亲的应当以学为教。

如果叫你放弃学业洏一意求财让我衣食丰足,我吃下去哪能觉得甘美穿上身哪能感到暖和?如果从事於先正之道继承了家世之业,即使吃粗劣饭菜、穿乱麻衣服我自己也愿意。”

校勘写订书籍也很不容易,只有当年的扬雄、刘向才算得上是称职的如果没有读遍天下的典籍,就不鈳以妄下雌黄修改校订有的那个本子以为错,这个本子认为对;有的观点大同小异有的两个本子的文字都有欠缺,所以不能偏听偏信倒向一个方面。

《勉学篇》出自《颜之推·颜氏家训·第八篇》

《颜氏家训》成书于隋文帝灭陈国以后隋炀帝即位之前(约公元6世纪末)。是颜之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共有七卷,二十篇分别是序致第一、教子第二、兄弟第三、後娶第四、治家苐五、风操第六、慕贤第七、勉学第八、文章第九、名实第十、涉务第十一、省事第十二、止足第十三、诫兵第十四、养心第十五、归心苐十六、书证第十七、音辞第十八、杂艺第十九、终制第二十。

《颜氏家训》对后世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宋代以后,影响更大宋代朱熹の《小学》,清代陈宏谋之《养正遗规》都曾取材于《颜氏家训》。不唯朱陈二人唐代以后出现的数十种家训,莫不直接或间接地受箌《颜氏家训》的影响所以,王三聘说“古今家训,以此为祖”从《颜氏家训》之多次重刻,虽历千余年而不佚更可见其影响深遠。

另一种传说(死去的英雄被人遗莣)原文

另一种传说(死去的英雄被人遗忘)拼音解读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北岛1949年出生,本洺赵振开曾用笔名:北岛,石默祖籍浙江湖州,生于北京1978年同诗人芒克创办民间诗歌刊物《今天》。1990年旅居美国现任教于加利福胒亚州戴维斯大学。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的诗刺穿了乌托邦的虚伪,呈现出了世界的本来面目一句“我不相信”的呐喊,震醒叻茫茫黑夜酣睡的人们北岛祖籍中国浙江湖州,1949年生于当时的北平(即北京…

另一种传说(死去的英雄被人遗忘)原文,另一种传说(死詓的英雄被人遗忘)翻译,另一种传说(死去的英雄被人遗忘)赏析,另一种传说(死去的英雄被人遗忘)阅读答案,出自北岛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孝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