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路基栅栏模具用化学改良土的黏聚力一般是多少?

铁路路基改良土应用 - 百度文库
铁路路基改良土应用
铁路路基改良土应用
关键词:铁路路基;改良土;应用
铁路对路基填料有很高的要求,路基填料和地基处理是路基施工
中的重点、难点。铁路路基基床分为表层及底层,表层厚度为0.6m,
底层厚度为1.9m,总厚度2.5m,铁路基床范围内一般都要求选用a、
b组填料。当沿线缺乏a、b组填料且外运a、b组填料不经济时,
应采取相应的改良方法对当地土质进行改良。改良土外掺料可采用
水泥、石灰、粉煤灰、砂、砾、碎石等无机料。
2 改良土的设计要求
2.1 填料勘察和试验
改良土设计前应首先对填料及外掺料进行勘察和试验。对一般细
粒土应进行颗粒分析(黏粒、粉粒含量),界限含水量试验,击实
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回弹模量、夯后快剪强度、有机质含量、
硫酸盐含量试验。膨胀土等特殊土,除按细粒土一般试验项目外,
尚应进行矿物成分分析、湿化试验、膨胀试验及设计要求的其他试
验。对于外掺料:水泥应进行强度等级试验、凝结时间试验、安定
性试验;石灰应进行氧化钙cao与氧化镁mgo含量试验、未消化残
渣含量试验;粉煤灰应进行矿物成分(sio2+al2o3+fe2o3含量)试
验、so3含量试验、烧失量试验、细度试验。
2.2 改良土设计技术指标
第1 / 10页
贡献者:论文59168高铁铁轨下沉问题如何解决_百度知道
高铁铁轨下沉问题如何解决
自然的危险系数很高、ctrl+v,边施工)2。请问下1我国的高铁建的速度!,是如何解决不均匀沉降的问题的,边设计!。解答详细者另有分请勿ctrl+c 、高铁路面建成立刻投入使用?每题50分、是否存在所谓的3边情况(边勘测
桥台台尾过渡段路基工后沉降量。4,我国客运专线技术体系,当填料为化学改良土(掺加石灰。3、安全运行,路基与桥台。为保证列车高速、法、质量检测上采取措施、填料选择,必须从过渡段的地基条件、注浆等加固处理、施工日期、舒适.工后沉降、压实功大小和上覆土体的压实过程,路基本体变形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水泥)时,同时也与地质勘探试验:其变形量大小主要取决于土体的物理特性和土体自身的压密特性以及压实时的含水量.台后沉降、B组填料或采用改良的C组填料、工程投资大小等因素相关。5:通常由级配碎石或级配砂砾石组成、软基处理方法,我国相关规定路基工后沉降量不应大于5cm、筏板;路基本体的变形通常指机床表层、工后沉降预测等的方法和精度密切相关,沉降速率应小于2cm&#47.差异沉降、基床以下路堤。路基沉降的组成路基的变形主要由路基本体和地基基础的变形组成:通常采用容易碾压密实的A。4、隧道等结构物间的沉降变形量差、基床底层,下同)以后,以减少两者之间的塑性变形差;年、轨道维修养护标准和维修周期、日三国针对我国高速铁路 设计咨询结果来看。工后沉降标准与项目建设速度目标。当填料为砂砾土或碎石土时:CFG桩等刚性桩作路基的加固手段;无蹅轨道路基工后沉降量不大于15mm;其变形调整和稳定时间取决于土体自身特性、轨道类型,德、平稳,一般在路基施工完成后一年趋于稳定。路基沉降的概念1。1。基床表层的变形在填筑完成约1周后基本自调完毕:铺轨工程完成后。因此:在铺轨工程完后(指有蹅轨道工程竣工或无蹅轨道道床工程完后,桥台台尾过度段路基工后沉降量不应大于3cm,其变形量大小和稳定时间可认为是确定的、基床表层、施工类型.均匀沉降、法强调控制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在结构上是塑性变形和刚度的突变体、沉降观测、机床底层和基床下路堤的变形:铺轨工程完成后。如,实现平稳过渡,其追求沉降的目标是不均匀沉降为零、含水量大小,一定区域范围内路基沉降量的相同性及其分布:铺轨工程完成后.不均匀沉降。3:铺轨工程完成后;工后沉降5cm或3cm的指标相对而言较为严格。路桥过渡段作为刚性桥台与柔性路堤的结合部位,不均匀沉降变形20mm&#47, 2。2,由于压实功以及改良剂的作用、压实标准;20m,基础设施产生的沉降量,一定区域范围内不同测点路基沉降量的差异大小及其分布、沉降计算,该变形量可以忽略不计、路基沉降变形措施采用桩从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高铁建设全部要求先经过论证,是不存在3边情况的!2!过多的抽取地下水!谈解决的话!在我国现实施工中所发生的问题、你所提的问题一般不会存在,但一旦存在就是很严重的事故,都需要重新勘测设计施工1!后才投入设计施工阶段、在我国现实施工中,导致塌陷所导致的问题,绝大多数发生在地下水的问题上
铁轨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膨胀土路基石灰二次改良施工及质量控制,石灰土改良施工方案,膨胀土,膨胀土的工程特..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膨胀土路基石灰二次改良施工及质量控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颗粒堆积结构对高速铁路路基粗粒土填料工程性质影响机制研究--《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博士论文
颗粒堆积结构对高速铁路路基粗粒土填料工程性质影响机制研究
【摘要】:粗粒土具有优良的物理力学性质,已在大规模的土木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高速铁路路基采用级配碎石加强承受列车动荷载显著作用的基床表层部分,基床底层采用A、B组填料(粗粒土)或改良土,基床以下路堤选用A、B组填料或C组碎石、砾石类填料。可见,粗粒土已成为我国高速铁路路基的主要填筑材料,开展粗粒土工程特性的研究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与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以理论分析与室内试验为主要手段,围绕粗粒土的几项重要工程性质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基于颗粒间的接触关系,分析了超粒径颗粒“悬浮”状态下粗粒土的孔隙特征,建立了测定超粒径粗粒土标准干密度的“实体表面间隙法”;基于体积填充原理,构建了测定粗粒土体结构类型的“分界粒径-体积填充”法,分析了高速铁路基床表层级配碎石填料的土体结构类型特征;基于颗粒细观运动特点,结合大型直剪试验结果,探讨了粗粒土抗剪强度形成机理及压实性能;基于概率统计理论,提出了分析粗粒土嵌固颗粒运动规律的概率统计法,阐明了粗粒土结构力(似黏聚力)的形成机理。具体的内容包括:(1)超粒径粗粒土的孔隙特征分析及最大干密度测定方法研究对于含有粒径大于室内试验设备所允许最大粒径颗粒的粗粒土(超粒径粗粒土),如何通过室内常规试验准确测定该类土的最大干密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超粒径粗粒土中超粒径颗粒与非超粒径之间的接触关系,分析了超粒径颗粒“悬浮”状态下超粒径粗粒土的孔隙特征,提出了超粒径孔隙比e’(超粒径颗粒产生的孔隙体积与超粒径颗粒实体体积的比值)的基本概念,建立了超粒径孔隙比e’的二元平面几何计算模型,推导了超粒径孔隙比e’的计算公式,构建了一种在不增加试验量的条件下就可准确测得超粒径粗粒土标准干密度的方法,即“实体表面间隙法”。验证试验表明,超粒径与非超粒径颗粒的粒径比k对超粒径孔隙比e’影响较大,超粒径颗粒含量一定的条件下,存在-个特征粒径比ks,当粒径比kks时,由超粒径颗粒产生的孔隙体积较小,忽略该体积对干密度影响不大;当粒径比k≤ks时,忽略该体积造成的误差值则会随粒径k的减小而急剧增大。“实体表面间隙法”在超粒径颗粒的质量百分比低于40%时,可较准确地测定出超粒径粗粒土的标准干密度。(2)粗粒土的土体结构类型测定方法及高速铁路级配碎石填料的土体结构类型特性分析基于体积填充法的基本原理,通过由小至大逐级剔除试样最小一级颗粒组,并逐级判定骨架粒径,构建了测定粗粒土填料土体结构类型的“分界粒径-体积填充”法,分析了高速铁路基床表层级配碎石填料土体结构类型随粒径级配的变化特点。试验分析表明,对于高速铁路技术规范给定的级配碎石填料,其粗颗粒含量逐渐增多或细颗粒含量逐渐减少,将引起土体结构由悬浮密实型向骨架密实型、再向骨架孔隙型的转变,据此提出了级配碎石填料的士体结构分别为悬浮密实、骨架密实、骨架孔隙三种类型所对应的粒径级配控制值。研究成果对完善高速铁路基床多层结构体系中分别具备承载、隔水以及排水等不同功能土层的碎石填料级配技术标准具有参考价值。(3)基于颗粒细观运动特点的粗粒土抗剪强度形成机理及压实性能探讨基于粗粒土颗粒间的排列特征,探讨了剪切过程中土颗粒的运动特点;结合大型直接剪切试验结果,研究了颗粒运动形式与内摩擦分量、似黏聚力(结构力)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提出了反映颗粒间嵌挤咬合作用强度的表征参数;基于土体碾压过程的力学作用机理,分析了影响粗粒土压实性能的内在机制。研究表明,剪切过程中土颗粒存在翻越、滑移与滚动三种运动形式,翻越运动主要发生在剪切位移发展的起始阶段,其产生的剪阻力是宏观结构力分量的主要来源,滑移与滚动则贯穿于整个剪切过程,其产生的剪阻力是宏观内摩擦分量的主要来源;剪切过程中结构力分量存在一个峰值即嵌固强度值,它反映的是剪切面上嵌固颗粒发生翻越运动时所能产生的最强嵌挤咬合作用;粗粒土由颗粒间嵌挤咬合作用可形成较大的嵌固强度cmax是其具备良好压实性能的必要条件,而粗粒土最密实状态下的嵌固强度,即最大嵌固强度cmm,与压实机械提供的碾压力F之间的大小关系则是决定粗粒土能否取得良好压实效果的内在机制,当最大嵌固强度cmm《F,由于土体在最密实状态下也不能抵抗碾压力F保持某种稳定的状态,因此较难取得良好的压实效果,当最大嵌固强度cmmF时,土体在较松散条件下就可形成较大的结构力cmm抵抗碾压力F,该类土也难获得良好的压实效果,只有当cmm≈F时,土体在碾压力F的作用下颗粒不断靠拢紧密,嵌固强度不断增大,直到嵌固强度达到cmm,时,土体达到了最密实状态,进而取得良好的压实效果。(4)基于概率统计法的粗粒土嵌固颗粒运动规律及结构力形成机理分析基于剪切面上颗粒的排列特点,建立了与剪切位移相关的单个嵌固颗粒翻越运动模型;根据剪切面上颗粒排列的随机性特征,构建了嵌固颗粒组翻越运动规律的概率统计分析方法,阐明了粗粒土结构力的形成机理。研究表明:单个嵌固颗粒翻越运动过程中,存在嵌固作用开始出现和嵌固作用丧失2个特征转角,及颗粒转动不受嵌固作用、嵌固作用、丧失嵌固作用的3个阶段;根据嵌固颗粒组中特征转角分布的随机性,得到了3阶段颗粒数量占比随剪切位移变化的统计规律;大型直剪试验结果显示,由颗粒间的嵌固作用对颗粒翻越运动产生的剪阻力是形成粗粒土结构力的内因,其发挥程度与处于嵌固作用阶段的颗粒占比统计值具有良好一致性。研究成果为探索粗粒土宏观力学行为与细观颗粒运动规律间的内在关系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4【分类号】:U213.1【目录】:
中文摘要6-9Abstract9-14第1章 绪论14-39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4-18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8-37
1.2.1 粗粒土最大干密度测定研究现状18-25
1.2.2 粗粒土的土体结构类型研究现状25-28
1.2.3 粗粒土抗剪强度特性研究现状28-37 1.3 论文主要工作与研究框架37-39
1.3.1 论文主要工作37-38
1.3.2 论文研究框架38-39第2章 超粒径粗粒土的孔隙特征分析及最大干密度测定方法研究39-62 2.1 引言39 2.2 超粒径颗粒处于悬浮状态下的粗粒土孔隙特征分析39-40 2.3 超粒径颗粒孔隙比的二元平面几何计算模型40-43 2.4 测定超粒径粗粒土标准干密度的实体表面间隙法43-44 2.5 试验验证44-60
2.5.1 试验设计44-47
2.5.2 试验数据47-57
2.5.3 二元结构粒径比对超粒径孔隙比的影响探讨57-59
2.5.4 实体表面间隙法的适用范围探讨59-60 2.6 本章小结60-62第3章 粗粒土的土体结构类型测定方法及高速铁路级配碎石填料的土体结构类型特性分析62-79 3.1 引言62 3.2 土体结构类型测定的分界粒径-体积填充原理62-65
3.2.1 分界粒径的测定62-64
3.2.2 填充颗粒填充密实程度的测定64-65 3.3 测定粗粒土的土体结构类型的分界粒径-体积填充法65-67 3.4 高速铁路基床表层级配碎石填料土体结构类型测试67-76
3.4.1 级配碎石填料的代表土样制备67
3.4.2 级配上限值对应土样的土体结构类型测定67-69
3.4.3 级配中值对应土样的土体结构类型测定69-71
3.4.4 级配下限值对应土样的土体结构类型测定71-74
3.4.5 级配碎石填料的土体结构类型特征分析74-76 3.5 高速铁路基床表层多层结构体系的功能组合探讨76-77 3.6 本章小结77-79第4章 基于颗粒细观运动特点的粗粒土抗剪强度形成机理及压实性能探讨79-100 4.1 引言79 4.2 土颗粒的细观运动规律与宏观抗剪强度指标关系探讨79-80 4.3 试验验证80-95
4.3.1 试验设计80-83
4.3.2 试验数据83-89
4.3.3 嵌固颗粒翻越运动与宏观结构力分量关系分析89-91
4.3.4 自由颗粒滑移滚动与宏观内摩擦分量关系分析91-92
4.3.5 剪切过程中的抗剪强度分量变化规律分析92-94
4.3.6 嵌固颗粒嵌挤咬合作用强度分析94-95 4.4 粗粒土填料压实性能的内在机制探讨95-98 4.5 本章小结98-100第5章 基于概率统计法的粗粒土嵌固颗粒运动规律分析100-136 5.1 引言100 5.2 单个嵌固颗粒翻越运动模型分析100-103 5.3 嵌固颗粒组翻越运动的统计分析103-123
5.3.1 嵌固特征关键参数的概率分布103-107
5.3.2 均匀粒径粗粒土的嵌固颗粒组翻越运动统计分析107-118
5.3.3 非均匀粒径粗粒土的嵌固颗粒组翻越运动统计分析118-123 5.4 嵌固颗粒翻越运动统计规律的宏观力学响应分析123-127 5.5 试验验证127-135
5.5.1 试样嵌固颗粒翻越运动的统计分析127-133
5.5.2 试样嵌固颗粒翻越运动的试验验证分析133-135 5.6 本章小结135-136结论与展望136-141致谢141-142参考文献142-150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150-151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时卫民,郑宏录,刘文平,郑颖人;[J];重庆建筑;2005年02期
田树玉;[J];大坝观测与土工测试;1997年02期
叶大年,张金民;[J];地质科学;1990年02期
李祯祥,李朝晖;[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5年01期
陈希哲;[J];工程力学;1994年04期
武明;[J];公路;1996年05期
沙庆林;[J];公路;2005年02期
沙庆林;[J];公路;2005年04期
黄斌;曾宪营;;[J];公路;2011年06期
冯文生,郑治;[J];公路交通技术;2004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铁峰;[D];河北工程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建峰,秦建庆,石振明,沈明荣;[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年04期
蔡江东;[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年04期
周亦唐,钟国强,俞进,赵惠敏,葛晓旭;[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2期
付志前;[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2期
马明江;[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3期
吴怀忠;王汝恒;刘汉峰;郭文;初文荣;;[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5期
张誉;孙方;贾彬;王汝恒;;[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6期
王平;刘东燕;黄海斌;雷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2期
郝婷玥;陈贵清;马卫华;;[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2期
罗春霞;黄金林;;[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剑明;周国斌;温彦锋;贾金生;;[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杨正权;刘小生;赵剑明;赵军强;陈宁;刘启旺;;[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李成刚;付小婷;王世澎;;[A];2011四川省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李明;梁力;刘冬霞;王伟;;[A];2010年第三届尾矿库安全运行技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李世海;张磊;;[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于浩;李海芳;温彦锋;徐泽平;;[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李金凤;杨启贵;徐卫亚;;[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陈越峰;周健;张庆贺;;[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齐永正;;[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牛文杰;叶为民;黄雨;陈宝;;[A];第七届全国工程结构安全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军杰;[D];兰州大学;2010年
江辉煌;[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09年
曲建军;[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朱崇辉;[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孙训海;[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0年
滕文彦;[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王雯璐;[D];吉林大学;2011年
贾亮;[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韩春鹏;[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徐望国;[D];中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桑培淼;[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刘根保;[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王钊;[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王志宽;[D];郑州大学;2010年
袁英保;[D];郑州大学;2010年
蒋爱辞;[D];郑州大学;2010年
姜燕;[D];郑州大学;2010年
张琰鑫;[D];郑州大学;2010年
滕彦磊;[D];郑州大学;2010年
陈丽刚;[D];郑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彭丽云;刘建坤;肖军华;陈立宏;朱瑞龙;;[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饶锡保,何晓民,刘鸣;[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9年01期
刘麟德;;[J];大坝观测与土工测试;1988年02期
李振,李鹏;[J];防渗技术;2002年01期
李祯祥,李朝晖;[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5年01期
陈希哲;[J];工程力学;1994年04期
韩森,徐鸥明,王彦志,徐汉信;[J];公路;2004年10期
王龙,解晓光;[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07期
马骉;莫石秀;王秉纲;;[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12期
冯文生,郑治;[J];公路交通技术;2004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梁军;[D];河海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学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年04期
黄大维;杨有海;黄纪强;孙逢坤;;[J];中国铁道科学;2012年02期
徐明;;[J];土木工程学报;2010年05期
;[J];;年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坚;[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文学;[D];兰州交通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铁路基施工方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