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出版社的1长春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有哪些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至今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权威的指导写作实践的理论体系。中学的作文教学指导也仍处在艰难的摸索之中。应该说,写作永远是个性化的劳动,作文教学也永远是因人而异的。在作文教学的领域中,不可能也不会有某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适用于所有人。
一、教材编写的理论依据
&&&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2.写作理论——“双重转化”
刘锡庆先生解释说:“任何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的诞生,都要完成这样一种‘双重转化’:首先,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即作者‘头脑’的转化。它要依据‘反映论’的精神,能动地、本质地、真实地将现实生活、客观事物转化为作者的认识(观念和情感),这是由事物到认识的第一‘重’转化;其次,是作者观念、感情向文字表现的转化。它要遵循‘表现论’的原则,有‘理’有‘物’并有‘序’有‘文’地将头脑中所获得的意识、情感转化为书面语言(思想的‘外衣’)。这是由认识到表现的第二‘重’转化。”简言之,由“物”到“意”,由“意”到“文”,就是写作过程所必须完成的“双重转化”。
——《基础写作学》中央广播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二、教材特色及编写体例
首先,作文教学致力于贴近生活,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思想认识紧密结合,确保学生写作的自主地位。作文专题分别涉及人生与社会、自然与环境、文学与艺术、科学技术四个领域几个方面,都是现实社会中生活、生产的热点问题,学生思想、生活和学习中的重大问题,以及学生最感兴趣的、最为关心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探讨这些问题,有利于学生发现社会、发现自然、发现自我,在发现中发展自己的个性,提升生命境界。以这些话题为内容的写作,自然而然地成为学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适应学生自己精神发展的需要。
其次,作文教学注重与阅读密切联系,把阅读作为写作的基础,让学生从范文中自主探究写法。鲁迅先生说过:“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不要把指导阅读和指导作文看成是两回事”,“把课文讲好,使学生学习每篇文章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语言是怎样运用的,这就是很好的作文指导”。因此,在教材的“思考与讨论”部分适当的引导学生揣摩名家名篇的写法,从中学习“应该怎样写”。阅读教材和《语文读本》,主要是已有定评的著名作家的经典作品,也包括当代具有示范性的佳作和学生习作。学生在理解教材的同时,通过大量阅读《语文读本》中的补充篇章,结合极为简明的解说与点评,对学生的写作起到点拨和指引作用。这对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该是有所裨益的。
第三,作文教学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把多思善想作为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注意破除束缚学生的写作程式。应该看到,“写什么”的问题,对于广大中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范围是相差不远的,差距大的是对生活的认识和发现,这就关系到思想水平问题;“怎么写”的问题,立意、选材、谋篇,都属于构思,至于语言,它的外衣也是思想。这就是说,“想”是写作的总枢纽。张志公先生说过,作文教学“主要解决学生有了需要写的事物之后怎样整理思路,怎样用语音文字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这个问题”。特级教师方仁工老师说:“要提高作文的水平,首先要抓的,是如何进行构思。”“一定要重视构思。一定要在构思上多花时间!”一个强调思路,一个强调构思,其实都是强调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作文教学把培养思维能力尤其是个性化、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作为重点,想必是大家所认同的。
作文教材分为三个系统。
第一个系统,是相对独立编排的,共36个作文专题,目录如下:
&&& 第二个系统与阅读整合在一起,在课文后的“思考与讨论”中,设计了几十次写作练习。这些练习,从阅读说,属于应用性阅读;从写作说,属于笔记作文。
&&& 第三个系统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在一起,在全套教科书共12次“综合实践活动”中,设计了十几次写作练习。这些练习,主要是研究性作文。
&&& 上述三个系统中,第一个系统是这套教材作文部分的主体。它力图让学生进行系统的规范的写作练习。注重按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作文教学的本身规律来编排。第二个系统是读写结合的产物,基于“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主要是笔记式作文,让学生随时随地把阅读的心得体会写下来。第三个系统是写作与语文实践活动的结合,作文练习是在语文活动中进行的,十分贴近生活,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提倡的“练习与应用相统一”的原则。总之,这三个系统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它们与阅读鉴赏、综合实践活动等紧密结合在一起,尽可能融会贯通,使全套教科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基于上述认识,第一个系统的作文以生活写作为主,以专题为基本单位,每个专题的基本体例为“参考题目”“写作提示”“心得·交流 ”三项。
“参考题目”力图帮助学生完成由“物”到“意”的第一重“转化”,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写作提示”力图帮助学生完成由“意”到“文”的第二重“转化”,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心得·交流 ”则是在提供一些作文题目或范围,让学生自行经历写作的全过程后,让学生共同交流写作心得,互相启发共同进步。
三、教学内容实施方法例说
教材内容的分类整合
从上边第一个系统的作文教材目录就可以看出,作文专题分别涉及人生与社会、自然与环境、文学与艺术、科学技术四个领域,交叉设置。为了教学方便,我们可以做适当整合。
七年级上下册题目整合分类:(基础——点)
八年级上下册题目整合分类:(提高——线)
九年级上下册题目整合分类:(加深——面)
教学方法例说
七册下作文三:
感受春天的气息
1.明确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是人类生活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不仅在物质上需要大地母亲的哺育,而且在精神上也需要向自然寻求依托。当知时节的春雨飘落大地时,当秋风吹来诱人的果香时,感到喜悦、幸福的决不仅仅是农民;过去的政治家、文学家,每当失意的时候,就会寄情山林;就是我们现在的中学生,当不堪学习重负,感到身心疲惫的时候,去野外踏青,不是也能愉悦身心吗,可以说人对自然的情怀是与生俱来的。但是不同的人,对自然的感悟有深浅不同,情趣有高下之分。“万类霜天竟自由”的感悟,“大漠孤烟直”的审美,不是人人都能有的。除了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以外,这种情怀还需要通过读书、作文不断培养。培养对自然的情怀,可以提高审美能力,可以陶冶性情、净化灵魂。从学习写作的角度看,自然的范围极其广阔,培养对自然的情怀,可以大大丰富我们的写作内容。
2.强调写景物要抓住特征
学生喜欢写景,但常常忘了为什么写景,抓不住景物的特征。这里所说的特征和说明文中的事物描述不同,它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自然景物是客观的,写什么,不写什么,却全由作者的感悟来决定。但是由于作者的心境不同,受到感悟的地方也就不同。作者头脑里的景物特征已经深深印上了主观的痕迹。学习写景,既要认直观察,对景物有准确的了解,又要找准景物与自己感情的契合点。只有这样,才能写得情景交融。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教学建议:
学生做写景文,容易犯两个毛病:一是不认真观察,习惯于抄书抄报,脱离景物实际;二是没有明确的目的,写出来缺少统一的基调,特点不突出。
针对学生常犯的毛病,如果有条件,可以组织学生到室外做一次集体写生式的作文。比如,一同观察校园一景,一同逛公园,一同赏月,一同看日出。这样写出作文来,一比较,谁做了认真观察,谁在抄书抄报,即使老师不讲,学生也会明白的。搞这种活动,事先要有准备,帮助学生搜集相关的诗文、词汇。可以先在现场口头做,回来后再落成文字。这样做的好处是能互相启发,也便于老师指导。
七册下作文四:
设计太空实验方案
1.想象和联想的表达功能
联想和想象是把作文写得生动、写得实在的重要方法。
联想,是一种心理活动的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构思方式。它的特点是,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另一事物。
比如,一提到“秋风”,往往立刻会想到“落叶”,为什么会想到“落叶”呢?因为“秋风”和“落叶”不但在时空上往往相伴出现,而且它们之间还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这就是“相关联想”和“因果联想”。我们好把小朋友比作“花朵”,因为花朵的鲜艳、惹人喜爱,和小朋友有相似之处,这就是“相似联想”。当我们提到被父母遗弃的孤儿时,会自然想到我们在父母身边的幸福,这就是“对比联想”。我们看到一位慈祥的女教师时,往往会想到妈妈,因为她们在某些方面相近,对我们都是一样的关怀、体贴,这就又是“相近联想”了。由此可见,“相关”“因果”“相似”“对比”“相近”,就是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联想的桥梁”。
想象,是一种有目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想象是利用我们头脑仓库中所存储的已有的信息,构筑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
比如,当你看完一本科幻小说,被其中惊险迷离的情节所吸引,仿佛自己也乘坐宇宙飞船来到茫茫宇宙中和外星人交谈。再比如,当你听到一首优美的乐曲,你会想到美丽的草原、蓝蓝的天空。这时你头脑中的形象,就是你想象的结果。
联想,比较实在;想象,比较虚幻。联想,想到就可以;想象,就比较具体。联想和想象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但在实际写作中往往是交织在一起,共同使用的。
2.联想和想象在作文中的运用&&&( 1)要掌握好“合理”二字。合理的联想,就是要抓住事物之间的合理的联系。从春天想到青年就是抓住了二者之间的相似关系、可比喻、可象征的关系,就是合理的;如果从春天想到刻苦学习,就缺少二者之间的合理的联系,就比较不合理。合理的想象,就是所想象的情节要符合生活的情理、科学的规律(某些科学幻想类的想象也应当基于现实科学的基础上,让读者感到你的推想是可信的、可以接受的)。&&& (2)要在平时注意积累联想和想象的材料。材料来自哪里?一来自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联想和想象的故事情节可能是虚构的,甚至有的是神话故事,但是即使是神话故事里面的神仙、妖精,他们的动作、语言也是与普通人生活中的动作、语言相联系的,一提起猪八戒的贪吃好色,人们就会联想到生活中的类似的真实的人,反过来说,西游记的作者在描写猪八戒的形象时,一定离不开他对生活中类似人物的观察。二来自有心的阅读、看电视、看电影、听故事,注意积累间接的生活材料。你想一想,让你写一篇有关宇宙航行的科学幻想作文,你对宇宙航行的科学知识一点没读过、看过、听过,你能写好吗?联想和想象必须和生活经验、丰富的知识结伴,平时要注意积累,这样才能在作文时浮想联翩、左右逢源、文思泉涌,写出好的文章来。
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学会搜集资料,挑选资料,培养学生处理、利用资料的能力;对人类进入太空的意义有进一步的认识,学习科学家乐于探究进取、勇于挑战自然与自我的精神。
2.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这就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开端,由此学生形成合作小组,积极地开展各类实践活动。(人们或许会有许多的问题:宇宙中有多少颗星?它的尽头在哪里?距离我们最近的星球是月球,但是月球是从哪里来的?你是怎么想的?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太空中是否有外星人,你听说过关于UFO的一些事吗?你认为UFO是什么东西?)
3.设计实施方案,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注意想象丰富奇特,合情合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介绍实施方案的基本写作方法。
八册下作文一:
生活之中看“文明”
教学建议:
写作应该是充满激情的,文字应该是震撼人心的。而且,只有那些来源于生活,真实而自然的文字才能够真正打动人。所以,让学生最大限度地释放写作热情,主动写出自己乐于写的事物,才是我们作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1.让学生从校园生活入手,进行广泛的调查,列举校园内文明或不文明现象。要求学生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然后进行观察、思考,并以周记的形式完成一篇作文,文章中必须有真实的细节描写(动作、语言、神态等)。
2.教师粗略地浏览每个人的文章后,把写作相同题目的同学编成一组,每组5人左右。由组长带领全组成员仔细阅读、讨论小组内每个人的文章,然后进行总结、删改,最终确立一个表演剧本。&&& 3.小组成员在组长带领下进行分工,完成导演、表演设计、道具准备和排练等工作。任何一个步骤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将选定剧本拍摄成照片或DV短片。&&
4.利用一节语文课进行表演展示,让大家进行点评,可以发表观看后的感想,也可以提出建议指出不足,然后教师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简短总结,以表扬鼓励为主。最后请学生再次修改或重写自己的作文,写到作文本上。
校园文明用语精选:
1.别让坚强的生命,成为足下阴魂。 草坪
&& &2.以滥用水为耻,以节约水为荣。 水资源
&& &3.道路的拐弯处,人生的转折点。
&& &4. 放飞你的青春,奔洒你的热情。
&& &5.珍惜每一滴水,让地球妈妈不在哭泣。
&& &6. 手边留情花似锦,脚下留情草如茵!
&& &7.好少年=文明+价值+爱心+力量&
&& &8.礼貌和文明是我们共处的金钥匙。
&& &9. 学校是学习之所,文明是成功之本。
&& &10.关心学校,我们的职责;爱护学校,我们的义务;热爱学校,我们的心声。
&& &11.星空为我们贡献灿烂,天空为我们贡献蔚蓝,森林为我们贡献绿色,鲜花为我们贡献绚丽,大自然为我们贡献了自己,而我们该为大自然贡献点什么呢?
12. 顺手捡起是的一片纸,纯洁的是自己的精神;有意擦去的一块污渍,净化的是自己的灵魂。
八册下作文六:
1.细品原作,提炼最佳写作角度。
仔细品味原作,找出可感之点。音乐美术作品可感之处很多,既可以是原作中主旨,也可是原作中心的一部分或一个侧面,甚至原作中的某一个细节皆可作感点。结合自己实际,调动已有积累,选好切入点。因受篇幅限制,要有意识抓住一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写深写透,如果面面俱到,就会蜻蜒点水,很难以小见大,说深说透。
2.开阔写作思路,给文章增添新意。
要注意运用联想与想象,使文章变得开阔,形象生动,富有神韵。关注社会热点话题,关心时事,关注时代大潮,使作文充满时代色彩,给人新意。将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巧妙地综合起来,努力体现作文教学的综合性,给人新鲜感。
&& 教学建议(品味音乐):
&&& 1.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一些音乐磁带、光盘。邀请音乐老师一同参与,共同指导。
&&& 2.共同欣赏一部音乐作品,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 3.感受评价音乐作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体验,在音乐和语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从语文的角度去感受音乐,并且用语言文字去描述和发现艺术家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
4.推荐作品。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歌曲、一个作曲家、一张专辑或者一个歌手,推荐给大家。要对这首歌曲的演唱者(作曲家或者演奏者)、作品的内涵有一定的理解,同时需要把自己对这首歌曲的感受传达给大家。并写出值得推荐的理由,最后再放一遍歌曲,让大家重新回味一下。
5.创作班歌,根据学生的爱好修养,可分组进行,作词作曲合理分工。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的活动中喜爱音乐,同时培养学生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创作出来的班歌要有特色,要体现班级的特点,确定一个恰当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选择词藻,确定乐曲的基词。
四、使用这套作文教材,需要注意下列问题。&&
&1.作文话题引发要适度。
突出表达的生活化的理念,把生活作为表达与交流的源泉,注意启迪学生灵性。中学生写作,是写学生生话范围以内的,能够认识清楚的事物。叶圣陶先生说过,如果生活没有进展到某一阶段的时候,责备中学生的积蓄没有更正确更深广,就犯了期望过切的毛病。
“作文指导”主要是“诱导”和“触发”学生平时已积蓄的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因此,对话题探讨的深度和广度,不可脱离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识水平,作过高的要求。要从学生思想、生活的实际出发,使学生有话可说;要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兴趣,使他们有话要说;要解除头脑禁锢,使学生说心里话,表达真情实感;要打破僵化的表达模式,使学生在表达中充分表现和发展个性。
&& &2.作文技巧指导要淡化。
过去的作文教学,以介绍写法为主,举例可从不限某个话题;现在的作文教学突出写作的过程,兼顾写法。一个作文专题所提供的“参考题目”“写作提示”只供学生参考,对于这个话题来说,用这种写法只是举例;对于这种写法来说,用这个话题也只是举例。作文强调生活化,以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的方式展开写作。学会根据需要灵活运用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能写生活中常用的文章。
3.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教材中提供的作文题均为选择性题目,以便教师和学生在使用时有弹性。教师可以改变课本上所拟的题目,抓住学生有写作兴趣与内容的契机,另拟题目。每次作文均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拟题目写文章。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自由自在地写作,个性化地写作。初中写作的重要目标是在写作实践中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应把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贯穿学生写作的始终。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写作状态,“写”是作文教学的关键。
初三作文教学
从命题形式上看,命题(半命题)、材料、话题三分天下。
从77个题目中来看,命题作文12个、半命题作文17个、材料作文8个、话题作文40个。话题作文约占全部试题的50%(而单一的话题作文只有20个,占试卷的三分之一),依然是中考作文的中军力量,另外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的势头也非常强劲。不过,今年的选题作文占有量还是不小的,58份试卷中有19份使用了选题作文这种命题形式,占全部试卷的三分之一,和单一的话题作文持平。
不同命题方式下各类文章的写作指导
命题作文通常有三大类,各有其审题立意的视角与技巧。&&&
一、概念型命题,即提供一个概念性词语,审题立意的功夫在于概念内涵及其外延的准确理解与深人把握。如《父辈》是相对于我辈而立的,暗寓父辈怎么样,我们这一辈怎么样,命题的意图旨在藉此回溯,启发年轻人不忘父辈创业的艰辛,珍惜今日,发扬传统,开创美好未来。由父辈、我辈两方面再辐射两个小枝:父辈辛酸的生活中担负幸福,靠自强战胜失败,我辈生活承父志图创新,受父勉接重担,中心是在父辈勉励下我辈走向明天,从而写出了富有灵气的作文。如仅仅写成我的父亲,“辈”的比较内涵及其寓义被丢弃,写出的定是不切题的作文。
命题作文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时在导语中明示了,因此审题时一定要看导语中的关键性词句。如: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令人难忘的转折。对此,你一定会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请以“转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的。字的文章,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就要抓住了“社会生活中”“令人难忘的转折”,既透析了“转折”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又简明了如何促成成功“转折”的策略;既揭示了高层位“转折”的真谛,又论述深刻完整。倘若忽略“社会生活中”“令人难忘的转折”这个特定内涵与外延,去选择娱乐中的个人学习生活中的琐碎“转折”尽管扣题,也只是扣题面意,而丢失题底意,必然导致思想浅薄,内涵平淡。
&&& 二、生发型命题,命题人提供的只是一个特定情境,通常以短语形式,如“当……时”“面对……”等,由你去思、去想、去感,总之,潜台词由你去生发。如《面对大海》不是要你致力于描绘大海的景象,而是要你由此(海)及彼,类比联想到人生、治学、历史、文化等社会问题,着重写感悟与启发。大海的特点多,可感的面广,个性化习作的机率也就高。再如“一切都会过去”,既含有不幸的东西(痛苦、灾难、失败、困难、不顺等)都会过去,向前看,乐观而不失信心;又包括幸运的东西(欢乐、成就、胜利、顺利等)都会过去,向前看,清醒不掉以轻心。相对而言,让成功“过去”远比让“厄运”过去要难(古今中外许许多多巨人伟业,就是被“成功”载人坟墓的),生发的角度要新,思考的价值要大,即所谓立意要好。
三、关系型命题,通常以并列结构形式出现,着重考查你的思辨能力,要准确而深刻地把握彼此的关系。如命题作文“清流与活源”,可以从因果关系去看,可以从条件关系去看,可以从基础与提高关系去看,还可以从目的、主次、缓急与互动关系去看,等等。关系型命题有时从古诗文名句中化用,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的积累。如“清流与活源”化自宋代朱熹诗《观书有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又如“小草与大树”“绿叶与红花”等。这需要作者善于识破其中的喻意,进而准确把握命题者的意图。
半命题作文从形式上看,由文字部分和填空部分组成,有的题目前还有一段提示语,后面还有具体要求。我们在拿到题目后,先要分析已有文字部分所表达的意思。
一、要弄清题意。
如:“善待________(亲人、生命、自己……)”,从这个题目现有的文字部分即可看出,“善待”即好好地对待的意思,“善待”的对象可以是亲人、生命、自己……也可以是你觉得应该好好地对待的人、物或精神、品质等。
再如:“讲给________的事儿(爸爸、妈妈、老师、同学……)”,从这个题目的已有文字可看出,本文应写事,而且是以向别人叙说的口吻,叙说的对象是“爸爸、妈妈、老师、同学……”中的一员即可。
  此外,在几乎所有的文题后面都有具体要求,如“将题目补充完整”,“有真情实感”,“不少于600字”等等,这些在审题时也应引起重视,否则会影响作文的质量和得分。
二、要补好文题。
弄清了题意之后,就要考虑补充文题了。补充文题就是将半命题作文变为命题作文。补写文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要易写作。我们要充分利用半命题作文选材自由的特点,填上自己认为较容易写的内容。
如“我和________(小草、春天、智者、母亲……)的对话”,你觉得所供选择的词语中哪个最好写,你就补上哪个,若觉得这几个都不怎么好写,你还可以另选词语。总之,应在题目要求的范围内,选择自己认为好写和有东西可写的内容填在横线上。
2. 要确定体裁。在补充题目时要考虑你所写文章的体裁。一般考场作文对文体都没有要求,所以应根据自己的特长考虑是写记叙文,还是写说明文,或是议论文;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或是阐述某个道理。
如“珍惜所拥有的________”,文题对记叙、议论或书信、日记几种文体都适合,但是,你只能根据自己的特长,抓住一种文体,补题时应扣住文章体裁和写作对象。上文若作记叙文写,则可补上母爱、亲情、友谊等;若作议论文写,则可补上青春、生命、智慧等。
3. 要内容健康。半命题作文给我们以自由选择材料的余地,但同时也放宽了题目本身的一些要求。有的考生往往填上一些消极、不健康的内容,给半命题作文带来了一些负作用,自然也降低了作文的品位。
如“________的滋味”,就有考生在横线上填了“打麻将”、“抽烟”、“喝酒”、“自杀”等词语,让阅卷者瞠目结舌,甚为困惑。因此,我们在这方面应引起注意,不能凭一时的感情冲动,或是为标新立异,填写上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内容,应填写积极向上,反映青少年时代风貌的健康内容。
三、要选好材料。
补写好了文题,也就成了命题作文了,那我们就要按照命题作文的要求,对已经补好的文题进行审题,审人称、审体裁、审题眼、定选材范围。要将选择的材料进行认真的筛选,选出最有代表性的材料,用恰当的表现手法和生动的语言文字来表达文章的主题。
给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的限制性与开放性,就像戴着镣铐跳舞。“戴镣铐”意谓材料作文须有材料意识,始终将材料放在构思、行文全程的统摄位置上,缘材料而发,扣材料而拓,落材料而结,材料是内化外联的暗线。如果断了这条连线,抛弃材料,另起炉灶,写成纯自由的作文,“舞”得再好,也是违规行为,不予认可,因为它失去了基本(统一)评价依据。这一点必须切记。“跳舞”是指以材料为出发点,在寓意范围内放开手脚,尽情伸展,自由婆娑,舞出精彩。如果只在材料上兜圈子,“舞”得再起劲,也单调贫乏,断无风姿。
准确而深刻地把握材料寓意,是戴好“镣铐”跳好“舞”的关键。
材料作文通常以读后感与评论的文体形式考查。二者有联系,更有区别,不可混同。
读后感是外扩型,即由材料引出感点后,走出去广泛联系,重在谈感想。通常分四步走。一是“述”,读了什么,切材料而入。二是“议”,简略概括,提取感点。三是“联”,广泛联系,证实感想。四是“结”,总结感觉,回扣材料。
评论是内挖型,即对所评内容及其影响作深入剖析与评判,重在“评”,通常分三步走。一是“述”,引述材料相关内容而人,二是“析”,对相关内容的思想意义或是艺术特色(技巧,风格等)进行扼要的分析。三是“评”,借助比较等,作出评判。
一、读懂材料,准确立意
读懂材料是给材料作文的第一环节,也是最重要的前提。读材料时首先应抓住不同类型的材抖的不同侧重点。一般说来,说理性的材料,基本观点往往体现在中心句上;记叙性的材料,要根据事物的意义和人物言行来理解主题;抒情性材料,要抓住文中所描写的景物或事情来分析其思想意义,因为作者所抒之情是即景而生,因事而动的;说明性的材料,要抓住客观事物对现实的意义,把握住材料要说明的基本思想。
&& &l、运用发散思维,选择准确立意。
单一材料(包括文字和图表等),要求联系实际发表感想,在抽出观点的前期阶段,主要采用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指思考中问题的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的新信息。它使思考者能从种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也就是在思考时,围绕材料展开全面联想,全方住地开拓思维空间,既想到议论对象的正面,又想到其侧面和反面,从而找出许多观点。从中选择一个准确的。发散性思维的特点是流畅性(对刺激很流畅地作出反应的能力)、变通性(对刺激随机应变的能力)、独特性(对刺激作出不寻常反应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就要从这“三性”入手,强化训练,任学生自由联想,迅速反应,在思维的发散过程中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如很多人熟悉的下面这则材料:
&&& 1987年1月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巴黎集会上,一位奖金获得者的回答最为有趣,读后当发人深思。记者问道:“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回答:“在幼儿园。”因为“在幼儿园里我懂得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2、训练聚合思维,归纳准确立意。
多则材料,要求归纳出一个观点,在概括材料的思考中,可培训学生归纳统摄的聚合思维能力。聚合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已知条件朝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它的主要作用是求同,实际上是从诸多事物中寻求其共性或共同指向的一种思维方式。多则材料作文题的价值主要在于能使学生面对纷纭复杂的事物,抓住要领。
&根据下面四则材料,提炼观点,结合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1)在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里,曾有这样镜头:窝里的幼鸟嗷嗷待哺,它们的父母已经远走高飞了。
&(2)有位中学教师对学生作了一次“挫折考验”,放学的时候,他说:“你们的自行车都被放了气,该怎么办?”学生们一时惊慌失措,有的说请学校帮他们解决,有的说打电话让家长来接。
&(3)—位应聘的日本大学生,因听到讹传未被录取的消息而自杀,后获救。招聘的企业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取消了准备聘用他的决定。
&(4)一位亲父亲带着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去逛公园,不小心父子走散了。当心急如焚的父亲在熙熙攘攘的游人中发现孩子时,他不禁若有所思,于是悄悄地跟着不知所措的儿子。作了一次成功的试验。
二、抓住本质,深刻立意
在强调从整体上把握材料,对整则材料作全面的思维聚焦后,度指导学生从材料中挖掘出对现实有意义的东西,揭示出材料的社会认识价值,并以此作为确定论点、选择论据、展开论证的依据。从材料中提取出来的观点,并不都具有相同的价值,联系现实的针对性也并非一样。冈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材料、把握中心时,必须要求学生反复推敲、认真思考论点的意义和文章的社会效果,真正挖掘出材料的深意。
&1、启发顺向思维、探求深刻之意。
顺向思维是常用的而且比较稳健的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循着问题的直接指向去思考。所供材料是正面褒扬的实例,而且作文命题是正面判断句式或短语。学生读此类材料时的思维特征是调动自己感觉、知觉的同类材料,去论证标题确定的论点,一般很难提炼出一个既切合题旨,又有新意的论点。这时可指导学生顺向思维。即从材料蕴含的道理或揭示的问题生发引申开去,联想到与之类似的社会现象,比照两者,说透道理。
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而形成一片森林又需一定的条件。如果温度适宜,树木就迅速生长起来,形成茂密的森林。大片森林的出现,会使气候变得更好。这里说的是一种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也有类似之处。请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用上述现象作比喻,发表自己的见解。&&&
2、培养辩证思维,寻求深刻立意。
辨证思维能力,实际是一种用哲学的思考来看待社会现象的高级思维能力。它着眼于事物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它是运用辩证的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进行思维加工,达到对本事物内部不同属性之间关系的对立统一的认识。中学生的生活阅力和知识积累尚不丰富,而写作思维往往要涉及到政治的联系、历史的评价等等,在这方面,他们就显得不够成熟。因此,在联想时,容易受心理定势的影响,往往“一条道跑到黑”。由于不能全面、辨证、发展地看待问题,有时学生会说过头话。因此,培养学生用哲学的观点辩证的分析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
有志者事竟成
三、开拓拓路,新颖立意
“文贵于新”,给材料作文的立意,还要敢于向常规挑战,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紧扣当前形势,联系社会中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所立之意不落俗套,能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或从小角度反映大问题,力求达到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正如明代文学家董其昌所说:“脱套去陈,乃文学之要诀”。
&1.提倡求异思维,挖掘新颖立意。
求异思维的特点是具有辐射性,不求唯一正确答案。它不一定指与前人不同,与众不同,它的特点是要有独创性。启发学生求异思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克服惯性、惰性、增强积极性、主动性。作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在求同思维基础上发展求异思维的任务。在训练中,要特别注意学生中迸发出来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可贵的思想火花。实践证明,从求同思维的基础上起步,通过求异思维的培养来提高学生的认识,是中学生具有独创精神的作文的产生的途径。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日:“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之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马价则十倍。
2、鼓励逆向思维,创造新颖立意。
&逆向思维,即从与问题相反的角度对原意提出质疑。逆向思维训练的重点在于克服日常思维定势,在逆方向的思考中寻求新的思维领域。它是积极地否定旧说,扬弃陋识,在否定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对事物的本质认识,具有深刻地批判性。逆向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建立在对材抖的充分理解基础上,因此,要把握逆向思维的可行性,立意新颖又须持理有椐,言之成理。古人云:“学贵知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让学生开动脑筋“好之”,“乐之”,可以启迪思维,开发智力。
&东汉时有一少年叫陈蕃,独居一室,而庭院龌龊不堪。他父亲的朋友薛勤见状批评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针锋相对反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学生的写作过程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交互运用的完整过程,就立意的思维特点看,主要通过逻辑思维,让学生写出有创见和新意的文章,须强调的是,在学生的写作中,要运用多种思维方式,上述的种种思维方式在各自文章的构思中只占有主导地位,而不是全部。在作文训练中,首先要注重认识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和分析客观事物,培养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变化的观点去分析问题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现,增强学生对真善美、假恶丑的鉴别能力。其二,要注重加强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一是思维独立性的培养,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作文的审题、立意、选材、谋篇乃至修改,都要尽可能让学生独立完成。二是思维深刻性的培养,要培养学生在作文审题、立意、选材中能透过事物表面现象而揭示事物隐蔽本质的能力。三是思维广阔性的培养,要引导学生善于用全面的观点去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既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又不忽视事物的重要细节。四是思维灵活性的培养,要让学生养成辩证思想的良好习惯,形成善于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去研究对象和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能力。其三,要注重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方法的形成。思维从根本上讲,是要让学生养成对事物的分析与综合,以及在分析与综合之上对事物进行比较、抽象、概括与具体化的基本方法。
&&& 话题作文通常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背景材料,二是话题,三是提示与要求。背景材料实际上是作引导,包括人、事、物、意等。话题是写作思考的由头或引子,由此可以自由伸展。要求为“三自” “两限”,即“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限诗歌(诗歌除外),限字数。“三自”的要求集中体现了话题作文的开放性,使其拥有了三大优点:一是有助于发散性思维,充分调动想像、联想与思辨能力。二是降低了审题难度,给考生真正施展能力提供了便利。三是较大程度上为考场作文的真实与纯洁提供了一定保障。
&&& 话题题域与意向有高下之分,直观显示大体如下:
&&& 上:本质层面,从情理的根由上透析评判,切题。
&&& 中:情理层画,能见出事(物表象)中情意,合题。
&&& 下:表象层面,就事论事,泛泛列举,基本切题。
偏:游离话题,似是而非,顾此失彼,离题。
&&& 话题作文淡化文体要求,不等于不讲究文体。
淡化文体要求只是不限定用某一种文体写作,但是一旦确定文体,就必须遵循这类文章的基本规律。比如,议论文应深入剖析,以思想深刻来发人深省;记叙文要具体生动,以形象细节来感人至深。那种类似快餐文化的“杂色”作文,或记叙文议论化,或议论文记叙化,散文杂感化,一句一段,汉英夹杂,散碎无章,深为作文之大忌。创新不是不讲究文体,而是要强化个性特色,而文章个性特色的标志之一,就是文体特色鲜明,滋味足,耐品味。
话题的深层意义的挖掘
1.运用联想、想象、象征等方法
话题一:绿
话题二:“墙”
2.把话题放在不同层面
话题三:“网”
话题四:“读书”
3.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
班门弄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都可以进行逆向思考。
话题五:桥
话题作文写作重要的是在于写什么,然后才去考虑怎么写。也就是说如何打开思路,找准话题切入点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利用联想、想象、象征方法,去拓展话题;透过生活表层,在不同层面研究话题;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另辟蹊径;都可以达到挖掘话题的深层次意义的目的。在构思写作的过程中,这三点是互相交叉的,也可以说是同时进行的。
我们怎样才能做到这些呢?
1.阅读哲学、美学、时事评论等具有思辨色彩的书刊,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这样才能写出有强烈时代气息和深刻思想的好文章。
2.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思维品质,使思维具有独立性,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
3.做到多思考,勤动笔,注意在积累上下工夫,这样才能在作文时浮想联翩、左右逢源、文思泉涌。
初三复习策略
教学安排:
  1.写作材料的高密度积累
  通过几年的阅读,学生在阅读量上收获颇丰,但要真正用好这些材料,让这些材料“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还需要初三阶段的高密度积累、归纳整理和强化巩固。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梳理归纳、活学活用课内材料;②拓展延伸,继续加大课外阅读量;③放飞思维,进行课外名言警句、诗词的分类整理;④陶冶情操,进行美文的初步赏析和积累;⑤升华认识,培养对事物的敏锐洞察力和对问题的深刻判断力;⑥习惯积累,重点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书写习惯、写作习惯等。
2.写作方法的迁移运用
“文无定法”,但非无章可循。作文总复习的第二阶段,要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归纳各种各样的写作手法并运用之。在阅读中,精心探析各种写作手法的特点,细心揣摩各种写作手法的运用,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种种写作手法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来。
  3.写作技巧的理性思考
  作为考试作文,在形式上追求一点“色彩”是必要的。在形式上讲究一点技巧,会给人的耳目以新鲜感,从而占据一定的优势。在作文复习的最后一个阶段,要在以下几方面下点功夫:①安排一个合理的顺序,使作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②精心锤炼开头、结尾,使之成为“凤头”、“豹尾”;③给作文一个亮丽的“包装”,如文前写题记、文中拟小标题、采用书信体、日记体、戏剧体等形式。这些方面的技巧,都要建立在作文材料丰富、写作手法使用得当的基础上,要根据内容,理性思考,做合理选择,不可单纯追求技巧,否则作文会面目可憎,令人生厌,效果适得其反。
中考作文应有三种意识&
中考作文与平时作文、竞赛作文、文学创作等写作不完全相同,它有时间地点的限制,有老师的监督,有升学的要求,它是写作能力的综合测评,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要写好中考作文,除了要注意审题、立意、选材、构思、结构、语言、书写、创新等常见技巧之外,还应具有以下四种意识。 && &1.脑中有“意”───命题意图意识 &&& 平时作文,老师总要适当点拨,意图基本明确,而中考作文则要学生独立思考,仔细揣摩。现在的中考作文一般不设置审题障碍,考生一般都不会走题,于是考生拿到题目粗粗一看便匆匆下笔,这样考场作文常常出现理解不深入,内容泛泛,立意肤浅的现象,这与未能深入领会命题意图有很大关系。南通中考作文是以话题“倾听”为文,很多考生仅仅表现了听的内容,听的过程,以为只要与“倾听”有关就行。其实命题者不仅仅要求我们用耳朵去倾听,更要我们用心灵去感悟,要听出道道儿,要在倾听中产生情感的共鸣,表现出对生活的独特体验。惟有这样才能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理性的顿悟。命题者总希望通过题目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思考人生,表达真情实感,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检测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能力。虽说命题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要立意,但命题者也不得不考虑作文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因此总要有潜在要求,总要在某些方面设置一些梯度以区分出高下。所以我们应反复审读题目和要求,认真揣摩命题意图,力求全面到位的把握。 && &2.心中有“标”───评分标准意识 &&& 我们在考场上往往只注意题目本身,只注意老师平时讲的注意事项,常常容易忽视评价我们辛勤劳动成果的标准,导致无谓的失分或者痛失进入高一类卷的机会。另外,不少学生平时爱看竞赛作文,比如“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获奖作品,产生了一些可望而不可及的感叹,自卑心理潜滋暗长,丧失了写作的激情。其实竞赛的要求比较高,中考要求相对低得多。
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因为字数不足、缺题目而扣分实在可惜,如果平时养成关注评分标准的习惯,考场上增强评分标准意识,多得几分不是不可能。所以,我们要多研究评分标准,不留扣分和降等的把柄。 &&& 3.目中有“人”───阅卷心理意识 &&& 评分标准是客观的,而掌握标准的阅卷老师的印象、情感、喜好却是弹性很大的。所谓印象分、情感分,个人好恶都是就此而言的。虽然对阅卷老师有很多要求和纪律约束,但我们不得不承认:阅卷心理这一不确定因素的客观存在,误差的不可避免。怎样使我们的作文尽量合阅卷老师的味口,尽可能赢得阅卷老师的好感,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一个问题,并非投机取巧。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会影响老师的心理情绪:一是书写,谁都希望看到工整清晰、令人心旷神怡的试卷,乱涂乱改怎能不令人生厌。二是语言,文采飞扬的表达自然会赢得老师的青睐,准确流畅的语言也会令老师颔首,文理不通的语言当然会让人头痛。三是创新,老掉牙的东西倒胃口,惟有让人耳目一新才能令人振奋,拍案叫绝,也才能出类拔萃。另外还有题目、开头、结尾等带给老师的冲击,激情洋溢的表达带给老师的感动,哲理性的思辩带给老师的震撼等。作家陈村说过他不会因读者的喜好而改变自己的写作,那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的读者群很复杂,不同于考场作文,阅卷老师是我们作文的第一读者和分数评定的终审者,合理揣摩阅卷老师的心理还是必要的,适当迁就也是值得的。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建设街1377号 吉ICP备号
技术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春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