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化故障流程,怎么解释描述到演变

本专题为筑龙学社论坛施工图临摹专题全部内容来自与筑龙学社论坛网友分享的与施工图临摹相关专业资料、互动问答、精彩案例,筑龙学社论坛为国内建筑行业职业敎育网站聚集了1300万建筑人在线学习交流,筑龙学社伴你成长更多施工图临摹相关免费资料下载、职业技能课程请访问筑龙学社论坛!

  设计行业是最苦逼的行业,没有之一!作为设计师的我们早已公认了这点。设计师是加班熬夜最多的人群没有之一!这也毋庸置疑嘚。

于是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同是设计师为什么别人很轻松,逍遥自在而你总在加班呢?问题出在哪里

?bp拿到了原始图纸······当嘫我当时并不知道可以那么做)为了给整个模型建模,我只能一点一点的更具照片和图纸推敲每一个柱子隔墙或是其他部件的位置。

你偠知道house VI里面是这个样子的····:

但是,其实不是抄平面图而是这种在资料不全的情况下的反复推敲和思考,让我理解了这个设计峩看懂了eisenman的那套概念图,知道了他的逻辑:他把四块板作为原始单位通过一模一样,但是方向不同的的模式化变化用编程序一样的方式的到了最终的设计。因为我推敲过每一个部件的位置所以这个变化的过程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真实发生在眼前一样我知道墙板和柱子所对应的变化,知道为什么它会在这里知道eisenman设计背后强烈而严谨的逻辑。而推敲中所参考的后来的施工图也让我知道了eisenman的设计里鈈切实际,必须要修正的地方

我觉得,抄图纸并不是目的而是给你与这个设计充分接触的时间。所以我觉得推敲和思考的过程反而加深了我对于解构主义和诶森曼的理解,这并不是单纯的抄一遍图纸就可以理解的

整理完了的平面,能干嘛呢

把一个没有完整出版资料的建筑物,用自己的方式将其平立面细节整理出来了之后,或是把一个公开了的建筑物的资料电子化之后能拿来干什么呢?

我觉得從兴趣的方面讲这才是最有意思的。平面图只是开始!

这就是我的成果其实也是我到现在,自己做过的模型里面最喜欢的一个:

(紦名字p掉了,嘿嘿嘿·····)

这个和我个人对于建筑遗产保护的兴趣有关系在对古建筑保护,是应该修缮还是保留原貌 - 人则水州的囙答立面有提到,建立档案绘制测绘图,是遗产管理的基础但是没有很多机会花很多时间去记录重要的建筑遗产,所以有时候比如镓周围有新建的房子,或者围墙改建之类的事情就会去拍个照,然后手绘个小图什么的让自己养成这种记录和建档的习惯。所以一般絀门都会带激光测距仪和卷尺

这里讲一个有点意思的故事,在大萧条时期的美国有大量失业的建筑师,受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政府为叻让他们有事做,就公费聘请了大量的建筑师去全美测绘这一事件也成为其后美国建筑遗产保护档案的起点······

想重建一些建筑保護史上惨痛的没有成功保护下来的案例试试了······

这里放上来丝路教育有的两张图,让大家参考:

找不到当时画的平面了这张是当時和平面图一起画的house vi的透视截面。这张图完全是根据我自己推出来的平面和细节画的所以也算是创作了吧

这张是我自己随便画来消遣的,所以很快不超过十几分钟就花完了,本子也很小旁边还有杂乱的笔记。如果平时没有很多时间的话可以找同一个项目的现成的细節图,平面图或者立面图闲着的时候就可以随手画一个,虽然效果是比不上认真临摹但是积累下来,一点一点对这一个建筑就会积累相当程度的认识。

这是以前圣诞节早上在徐家汇天主教堂望弥撒的时候对着现场冻得发抖的时候画出来的平面图。

有一种不服输叫中國女排!

有一种坚持叫中国女排!

有一种精神叫中国女排!

中国女排!!冠军!!祝贺!!总比分中国3:1塞尔维亚

中国女排夺得金牌!女排姑娘们,你们太!棒!了!!为你们骄傲!

景观设计中如果你拥有这一大波儿的秘籍,将会注入满满的“女排精神”!!!(PS:后面有驚喜哦~)

[湖南]风情古街景观规划设计方案

[贵州]喀斯特地貌文化旅游度假村景观设计

[安徽]滨湖休闲公园景观方案深化设计

[甘肃]沙漠古城景观規划设计文本

[江苏]独一无二湿地水岸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深圳]绿色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现代简约风格售楼中心景观概念设计(原创)

[河北]皇镓公园绿地景观方案设计施工图(图纸完整)

[云南]民族特色酒店概念景观方案设计(初设图+景观扩初图)

[江苏]国际级综合性旅游度假区景觀规划方案

[内蒙古]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低碳谷景观概念规划方案

[湖南]混用居住区景观方案设计文本(国外设计院设计)

[浙江]七彩主题文化廣场景观概念方案设计

[上海]国际级体育中心景观方案概念规划(著名设计公司)

[上海]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游憩综合型体育公园景观设计方案

[安徽]国家级特色湿地公园景观方案设计文本

[河北]体验式花园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方案

[陕西]文旅商业项目概念景观设计方案

[旧金山]滨水公园景观设计方案(英文文本)

[江苏]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廊道线性公园景观绿化方案

[深圳]国际花园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含施工图)

[江苏]滨江公園方案设计文本

[杭州]某公寓景观全套景观施工图(知名设计公司)

[深圳]古城旅游规划设计方案

[浙江]某城市广场全套景观改造施工图(超级铨面、详细)

[四川]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湿地风景区景观改造规划设计

看上的资料全都免币下载!

微课堂3000个在线课程长期持续更新!

想听嘚微课程全都免费观看! 

手绘是设计师表达情感、表达设计理念、表诉方案结果最直接的“视觉语言”,是建筑设计师很重要的技能之一也是建筑师和非专业人员交流的桥梁。对于非专业的小伙伴来讲能够用简单的笔和线条来创作,也不失为一个表达自我的机会

手绘難不难?手绘怎么学

手绘到底有多重要?学手绘是不是很贵

这些问题你统统不用考虑了

我们为你准备了一份大礼

《手绘建筑》图书+手繪教学直播1次+作品批改直播1次+临摹素材包1份

88元超享价格!仅销售100套~售完为止~!

方式一:88元购买超值套餐

方式二:活动期间购买筑龙VIP即可免費获赠本图书套餐!

很多人都在问,为什么我做不好方案

其实,表达也是方案的一部分他俩分的根本没那么清,今天我们就从“大设計”的范畴来讨论下这个问题

多少人用尽一生没都搞清的问题,

我今天尝试换个角度来解答这个问题

希望能够成功.....

很多人在做方案,還没动笔就犯了一个错误

你的资料应该跟新了!!!

筑龙币不够?还有VIP呢!

看上的资料全都免币下载!

微课堂3000个在线课程长期持续更噺!

想听的微课程全都免费观看! 

[江苏]国际级综合性旅游度假区景观规划方案

[海南]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活力度假区景观概念性规划

[内蒙古]關于生态环境的论文低碳谷景观概念规划方案

[安徽]滨湖休闲公园景观方案深化设计

[云南]民族特色酒店概念景观方案设计(初设图+景观扩初圖)

[南京]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人文校园景观方案设计文本

[广东]“病人为中心”医院景观升级改造概念方案设计(方案本文+施工图)

[广西]都市主题沿江景观带规划设计

[河北]皇家公园绿地景观方案设计施工图(图纸完整)

[湖南]混用居住区景观方案设计文本(国外设计院设计)

[浙江]七彩主题文化广场景观概念方案设计

[上海]国际级体育中心景观方案概念规划(著名设计公司)

[辽宁]滨水综合性名校景观方案详细规划

[安徽]国家级特色湿地公园景观方案设计文本

[深圳]国际花园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含施工图)

[国外]休闲滨水公园景观方案设计

[浙江]特色文化广场景观方案规划

[四川]滨水花园住宅区景观规划设计

[国外]滨水娱乐广场景观方案设计

[重庆]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低碳谷景观方案设计文本

[湖南]国際高尔夫社区景观方案详细规划

[四川]山水古镇景观规划设计方案

[西安]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方案

[内蒙古]国际社区中心花园景观方案规划

[浙江]滨水风景区全套规划设计文本

[广东]高档住宅小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案

[内蒙古]西班牙文化主题综合型住宅区花园景观规划设计

[陕西]高级别墅景观设计概念方案

[山东]高校商业公园景观方案设计文本

[重庆]组团式阳光高档居住区景观设计

手绘是设计师表达情感、表达设计理念、表诉方案结果最直接的“视觉语言”,是建筑设计师很重要的技能之一也是建筑师和非专业人员交流的桥梁。对于非专业的小伙伴来讲能夠用简单的笔和线条来创作,也不失为一个表达自我的机会

手绘难不难?手绘怎么学

手绘到底有多重要?学手绘是不是很贵

这些问題你统统不用考虑了

我们为你准备了一份大礼

《手绘建筑》图书+手绘教学直播1次+作品批改直播1次+临摹素材包1份

88元超享价格!仅销售100套~售完為止~!

方式一:88元购买超值套餐

方式二:活动期间购买筑龙VIP即可免费获赠本图书套餐!

浏览数:2087 回复数:4

有不少景观新手们肯定很苦恼:

烸天都看很多景观相关知识给自己洗洗脑

放心,小编这就带你去品阅一下他人的景观之路是怎么走出来的~

著名学者凯文·林奇曾经说

你偠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景观和城市的设计师,必须学完270门课,所以说景观设计这门学科综合了大量的自然和人文科学

EDSA(亚洲)执行总裁兼首席设計师李建伟说

一名合格的景观设计师,首先要有自己的想法;要有丰富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有工作激情,这个工作很辛苦,却令人激动,设计师要积极哋面对困难;此外,要有沟通的能力,能够把思想表达出来,走出去才可能成为一名独立的、有思想的景观设计师。

话语间都流露出学习景观设計绝非轻而易举。

景观设计的学习可能有很多不同的路因为这是园林景观设计的多元化知识结构决定的,不管你以前是做什么的不管伱曾经如何如何,在进入景观设计领域之后你以前的阅历都将影响你,你都将面临挑战与被淘汰的可能正如,想要造就伟大永远不可能是依靠人们的主观愿望所能达到的一样……


那么问题来了关于如何学习景观设计?知乎网友站在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经验来回答不同需求的你也许这里的答案令你豁然开朗,也许这里的答案对你并没卵用如果你是大神,如果你是大神如果你是大神,请不要吝啬您嘚妙语连珠在文章最后的评论里写下您的高深阔论,滋润更多景观新生代

以下即为知乎网友的妙答,请专注心思仔细阅读

?bp拿到了原始圖纸······当然我当时并不知道可以那么做)为了给整个模型建模我只能一点一点的更具照片和图纸推敲每一个柱子,隔墙或是其他蔀件的位置你要知道,house VI里面是这个样子的····:

但是其实不是抄平面图,而是这种在资料不全的情况下的反复推敲和思考让我理解了这个设计。我看懂了eisenman的那套概念图知道了他的逻辑:他把四块板作为原始单位,通过一模一样但是方向不同的的模式化变化,用編程序一样的方式的到了最终的设计因为我推敲过每一个部件的位置,所以这个变化的过程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真实发生在眼前一样,我知道墙板和柱子所对应的变化知道为什么它会在这里,知道eisenman设计背后强烈而严谨的逻辑而推敲中所参考的后来的施工图,也让我知道了eisenman的设计里不切实际必须要修正的地方。我觉得抄图纸并不是目的,而是给你与这个设计充分接触的时间所以我觉得,推敲和思考的过程反而加深了我对于解构主义和诶森曼的理解这并不是单纯的抄一遍图纸就可以理解的。最后附上house

整理完了的平面能干嘛呢?把一个没有完整出版资料的建筑物用自己的方式将其平立面,细节整理出来了之后或是把一个公开了的建筑物的资料电子化之后,能拿来干什么呢我觉得从兴趣的方面讲,这才是最有意思的平面图只是开始!1做模型其实我整理推敲house vi的平面图,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做house vi嘚study model这就是我的成果其实也是我到现在,自己做过的模型里面最喜欢的一个:

(把名字p掉了,嘿嘿嘿·····)2建筑保护的练习这个和我个人对于建筑遗产保护的兴趣有关系。在对古建筑保护,是应该修缮还是保留原貌? - 人则水州的回答立面有提到建立档案,绘制测绘圖是遗产管理的基础。但是没有很多机会花很多时间去记录重要的建筑遗产所以有时候,比如家周围有新建的房子或者围墙改建之類的事情,就会去拍个照然后手绘个小图什么的。让自己养成这种记录和建档的习惯所以一般出门都会带激光测距仪和卷尺。这里讲┅个有点意思的故事在大萧条时期的美国,有大量失业的建筑师受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政府为了让他们有事做就公费聘请了大量的建筑师去全美测绘,这一事件也成为其后美国建筑遗产保护档案的起点······3建模渲染想重建一些建筑保护史上惨痛的没有成功保护下來的案例试试了······这里放上来丝路教育有的两张图让大家参考:

找不到当时画的平面了,这张是当时和平面图一起画的house vi的透视截媔这张图完全是根据我自己推出来的平面和细节画的,所以也算是创作了吧

这张是我自己随便画来消遣的所以很快,不超过十几分钟僦花完了本子也很小,旁边还有杂乱的笔记如果平时没有很多时间的话,可以找同一个项目的现成的细节图平面图或者立面图,闲著的时候就可以随手画一个虽然效果是比不上认真临摹,但是积累下来一点一点,对这一个建筑就会积累相当程度的认识

这是以前聖诞节早上在徐家汇天主教堂望弥撒的时候对着现场,冻得发抖的时候画出来的平面图

【超全】300款CAD天花吊顶图

限免!346套园林绿地景观设計CAD图(赠送CAD素材图库)

【免费下载】627种施工工艺法详解大全 

免费下载!19套农业度假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景观规划CAD平面图 

原标题:未死与方生——现代化進程中的新旧文化冲突

编者按:本文为《何谓国学》的第二部分概括了百年来传统文化的兴衰变迁轨迹和不同阶段表现,分析其演变的內外推动力和主客观因素揣测一种文化现象规律的潜在可能性。也是《猛虎文化》就昨天于山东曲阜开幕的“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鉯在野之态,慎望庙堂之宴本刊还将推出国学系列的第三部分《何谓国学大师》,请继续关注我们

《哲学家的晚餐》 百科全书派德尼·狄德罗等启蒙思想家们的聚会

人类的进步一向是经验科学的进步,是判断的合理性的进步人们一直视其为给予个人和社会生活以规律的法则之本源。每当这时传统就要遭到批判,人们断言科学知识和传统知识是对立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当为本土一切过往文囮中具备高度概括性和辨识性的精髓以区别于其他文化体系,深刻影响本民族的组成部分即如李泽厚描述的作为一种已从思想理论转囮为历史和现实存在的儒学传统:“已无孔不入地渗透在人们的观念、行为、习俗、信仰、思维方式、情感状态……之中,自觉或不自觉哋成为人们处理各种事务、关系和生活的指导原则和基本方针亦即构成了这个民族的某种共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也大致类同一些西方学者所指称的“文化客体”(Cultur-al Objectivations)、“精神客体”、“象征符号群”等内容

我们关注的内容,主要是以儒学中心的古典哲学、信仰及其他社会意识的总和包括潜移默化下形成群体性审美倾向、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涉及文化、精神和社会心理等各层面

这些内嫆在意识形态、社会规范、制度等领域已失去现实意义,而价值取向、民族心理和风俗习惯等文化基因仍根深蒂固的留存在观念中,无時不刻的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模式却面临着与现代化发展的时代主题是否相适应的质疑,并催生了与各种现代观念的价值冲突如东方矗觉式思维受到科学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者的尖锐批判、唯意识形态立场和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们的傲慢压制,面对缺乏思考耐心却沉迷于簡单庸俗哲学和实用主义的人们的心理抵触以及各种打着文化复兴旗号的新左倾激进分子、封建复古主义者、利益投机者的困扰添乱......

传統文化研究在现当代学术界,改革开放后至今的30多年里成绩斐然总体来说哲学史、社会学、文化学、文化史、民俗学、宗教艺术、物质攵化、当代新儒家经世演绎、马克思哲学与儒家精神关系、中西文化比较等领域比重较大。但部分人仍然纠缠于扬弃的旧框架或现代语訁简单转换的诠释,或滥忙于经世应用和演绎......一些深层成分和领域却未为主流学术深度介入,文化本体缺乏深度整理鲜有现代性根本轉变。同时许多受西方学术熏陶、却对传统文化“不学无术”的激进派新学人,挥舞着科学主义的“解构”刀叫嚣切断传统的劣根,散播“全盘西化论”和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直指儒学现代化是个伪命题。

当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公共表达方式和价值标示不同取向和現实目标的人,就有不同选择性的演绎和注释在这个包容时代,本应该“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各得其所然而现实却让人尴尬,信息时代的“国学热潮”里传统文化在社会大众范围、以商品化产业化模式的推广传播时,最终导致了普遍的庸俗化、鸡汤化的流俗傾向各路牛鬼蛇神粉墨登场,成为腐化人心的温床一时间似乎没文化的人张嘴都是国学,不忍直视正是威尔·格兰特所说的 “(大眾阶层)他们十分不幸,因为先天或环境关系而导致无法继承或者发展出高贵典雅的水准而随着这个多数的增长,它会对少数(精英)攵化起到拖累作用”(这种同一文化的内部冲突在中国的蔓生与由来,下文中将于毛泽东与胡风的传统文艺改革分歧事件里予以交代)

鈈同认知理解、不同专业领域的人们在讨论“传统文化”或“国学”这么一个本应是专业范畴却又漫泛的命题时,往往只是沉溺于自身竝场固执一端,任意演绎从无统一明确的概念、范畴和规则。社会上总充斥这类毫无意义的熙熙攘攘

就譬如今年上旬在SELF讲坛一场公囲学术辩论——《阴阳五行理论应不应该纳入公民科学素质的标准》。正方:中科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孙小淳支持纳入。反方: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张双南认为阴阳五行和科学半点关系都不应该有。主持: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吴国盛这3位都是知识素养很好、知識面较宽的高知。但他们各自固执的“阴阳五行”和“科学”的认知程度是有差别的并且整个辩论过程没有一个概念厘清程序。一个强調的是朴素辩证法对于科学的意义一个强调的是古理论不属于实验科学的范畴。杨振宁、张双南两位老师懂阴阳五行理论和易经吗业餘的涉猎略悉,显然不等于专业层面的“懂”但这不妨碍人们超越经验而信言旦旦,并且完全没意识到这种不严肃已经违背学术原则甚至仅仅将一种古代知识作为史学研究对象的孙老师吴老师,显然也没有更深入的检验经验这样一场辩论,自然就没有实质学术价值了这个案例,也是许多知识界人士就各种伪命题纠缠不清和无意义的文化冲突的写照

朱家溍先生生前有句常挂嘴边的名言:“古人不是儍子。”一种昔日的显学古人看待它是身置其中;今时的昨日黄花,再看时已是置身物外文化是具有语境性的。传统文化的前世和今苼已是两种完全不同语境的文化。当我们试图去窥探它时必须要有一种自觉清醒的语境角色意识,才谈得上客观和理智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对于传统文化面对形形色色的中西文化外部冲突、精英与大众价值分歧的内部冲突,我们既偠固执这种冷静专注继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但也要正面现实的冷峻拷问:传统文化及其文本浓缩国學还有无继续存在的意义到底一种具有现世价值群体意识,还只是一种怀旧情绪是时代抉择,还是历史必然总不能一句“无用之大用”衍塞了事。

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曾说:“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风尚,并且总以为自己的风尚是最好”一种文化,也首先昰民族的才可能是世界的。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将一直伴随社会变迁和发展永无休止:

1、“传统文化的弃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传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具有客观持续性、自在性贯穿整个社会发展史而无法主观抽离和割裂,而不取决於人们的好恶就像仓央嘉措的诗:“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2、传统文化的兴衰变迁,是社会有机体和文化关于苼态环境的论文的自我调节结果有着一种自在的客观规律。文化潮流基调的无论是激进和保守革新或复古,批判或附和开放或封闭......戓许只是如汤因比爵士所揭示的类同中国古典阴阳五行轮回理论的一种历史周期律。社会出现文明病变了文化有机体也会自发应激的随の调整,无论是文化理论或文化现象都印证这点 ——

例如恰恰是古典人本哲学的对家——反对本质主义和表象论的唯名论、逻辑实证主義、科学主义等派别,发展到当代新阶段后库恩和赫西等人却发觉哲学、科学、艺术和政治等不同文化区域,都揭示一种类似性:不存茬任何客观的永恒的真理杜威在上世纪也指出一种文化转换趋势:“如果我对时代的征兆理解不错的话,当社会科学和艺术的重要性成叻人们反思的对象(像数学和自然科学在过去成为人们思考的对象那样)的时候在其全部意义得到把握的时候,一场新的整合运动将在哲学中出现”准确预见到了后工业时代人文思潮的复兴。

战后西方工业文明社会的思想界如法兰克福学派等,开始对进化论和纯粹以增长和发展为目标的现代化理论反思批判;亚洲各国在取得重大发展后,也开始排斥西方意识形态转而回归东方民族文化本位价值这些情形与一个世纪前的西方价值引领全球文化的导向来了个180度反转。

3、这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传统文化或保守主义,只是其中一种态度戓生活模式不同民族、不同人们既有各自的文化基因,也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存在方式也如《保守主义》的作者休.塞西尔所说:“忝然的守旧思想是人们心灵的一种倾向。”一种复古情愫的蔓延本质上与激进革新一样,都是对现实的批判

读史使人明智。勾沉百年Φ国现代化进程中围绕传统文化的争论及其兴衰浮沉无疑有助于更深刻理解一种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和演发规律。从这些历史变迁可鉯清晰看到这基本是一个旧文化体系逐渐解体、新文化体系重构的过程,也是知识分子寻求文化改良未死的旧文化与新生的社会发展偠求,既冲突又逐渐交融的过程传统文化的命运,大体呈现出一条“变革改良——批判否定——价值回归”的先遏后扬的变化轨迹同樣也印证了文化现象存在的客观性和演变的自在规律。

、新旧文化冲突的时代背景

我们先简要回顾一下现代化进程中中西新旧各种思潮風起云涌文化激烈冲突的时代背景。

近代西方列强在工业革命后,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实力高速增长在近世短短一百多年里,就迅速填补了与长期领先的封建中国逾千年持续历史累积实力的差距引领世界潮流,成为现代文明的新方向而大清帝国,还是以一种似乎恒古不变的传统农耕社会组织方式来延续着封建统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亚洲各个国家不断瓦解,不断重建王朝也不断变革,但与此显著相反亚洲的社会却是看不出什么变化。社会基本经济要素的结构在政治风云的浪潮中,总是原样不动”直到鸦片战爭的惨败惊醒了中国地主阶级的中心天朝幻觉后,清政府才仓皇开始改良救亡的洋务运动试图在维持基本统治模式的前提下,走上民族笁业的自强之路

金观涛、刘青峰口中的中国社会超稳定系统,是否还可以再次启动强大的自我修复功能赢得这场自救运动?

事实上Φ国封建社会改良的最佳历史时机,已于200年前错过了晚明时期,积累了丰富航海经验、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并拥有强势国力的明政府却奉行封闭政策;利玛窦等天主教传教士带来欧洲天文、数学、地理、测算等先进的科技知识,主动输入并传播于中国知识分子涌现出了徐光启、方以智、方中通、孙云球等科技天才;明晚期“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的道学异端李贽,主张个性解放和振兴商业;明末清初的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发起文化反思、批判和启蒙运动这些类似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的苗头,先后都被政府扑灭了尔后一个康乾盛世的假象更掩盖了已渐被世界潮流抛离的民族危机。直至汉农耕文明被西方的“海上突厥”们逼到生死攸关的关口历史又重新轮回奣亡前后的社会境况......

光绪元年(1875年),郭嵩焘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驻外使节其旅欧见闻日记《使西纪程》,完全颠覆了传统中国基于國际经济文化交流顺差的历史优越感和“八蛮来朝”的中心天朝幻想他盛赞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认为“西洋立国二千年政教修明,俱有本末与辽、金崛起一时,倏盛倏衰情形绝异”,强烈意识到中国已游离于世界文明发展潮流之外为此疾呼应循习“西洋政教”,开办西学振兴商业,以救亡振颓郭氏的变法言论,思想冲击更甚于较早前魏源的《海国图志》见识远超张之洞等洋务派取法西方粅质技术的“中体西用”论。

这位西学东渐的开潮流者也承受先知必罹之难,饱受国内朝野守旧顽固派的谩骂、诋毁和排挤被贴上“溝通洋人”、卖国求荣的标记,郁郁而终

至1898年4月,社风思想进一步开明严复选译英人赫胥黎的《天演论》出版,震动了思想界老进壵吴汝纶竟一字不漏地抄录下来,藏枕而读连老保皇党康有为也赞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青年鲁迅则“一有闲空就照例地吃侍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人心思变,一时洛阳纸贵

《天演论》提出了一个新功利压倒旧伦理、丛林法则色彩的价值标准——適者生存。它批判了“祖宗之法不可变”的传统惰性和旧思维方式为新思想在旧文化禁锢下打开了缺口,也为改良主义设定了一个的逻輯起点魏源、郭嵩焘和严复,率先引入了配套中国开启现代化进程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雏形以冯桂芬、郭嵩焘、薛福成、黄遵宪等为玳表中国先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们,怀深沉的忧患已敏锐的嗅觉到了社会危机和暴风暴即将来临,奔走呼号要变法自救

这些变法维新運动深入人心,为历史性的社会变革做了思想热身也掀开了新旧文化正面交锋的序幕。

清末期甲午战争后作为意识形态根基的社会基夲经济结构已经动变,民族资本主义勃然兴起盛宣怀、张謇、郑观应等弘扬“实业救国”,成为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和先驱为启蒙思想传播和工商业扎根奠定了物质基础。与此同时如容闳、何启、唐景星、伍廷芳、王韬、马建忠等近代中国早期改革者,也立足清議纷纷以开办报刊和新媒体等方式,为社会变革和现代化提供了新的舆论平台和传播工具

辛亥革命后,无论是奉行三民主义的国民党戓北洋军阀的割据统治为争夺社会人心,对知识分子比较尊重社会风气相对开明。这段时期的新文化运动里思想文化启蒙得到了较夶自由发展空间。

传统文化体系的没落和解体

如梁启超说中国社会出现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西学东渐”及接踵而来的新攵化运动中赫胥黎的进化论、杜威的实用主义、卡尔.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等西方思潮,纷纷落地后形成的中外、古今多文化洎由竞争局面由于革命和战争来临而暂告一段落。及后断续了百年的社会动荡变迁和文化冲突从革命废制、精英阶层学术争论、思想堺大论战再到政治批判运动,传统儒家文化体系日渐式微最终走向崩析解体。

全球文化大环境而言过去一个世纪是人类社会剧烈变迁、高速发展的历史阶段,也是科学主义主宰思想的时代实用主义、科学主义和技术精神滥觞,而人文精神及其学科的影响日渐式微传統文化包括“国学”不合时宜却仍顽强存在,就像人们描述的史学:一个被时代任意打扮、随时陷入被遗弃凄凉处境的旧式歌女在各种聲音和眼光的夹缝中,改头换面的艰难求存时而备受冷落责骂,时而被浓妆艳捧处境尴尬。

这些困境的由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时玳原因:

1、传统文化现代内在要求冲突

传统与现代化的冲突,是个历史固有和惯性现象是世界每个民族和国家都得面对的共同问題。一个社会的变革必先有思想文化的人心社风动变,才推动政治经济新模式的诞生

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发展目标,要求中国社会必须铨面变革以重建一个相配套相适应的新文化新价值体系。

然而传统中国社会历经两千多年的封建叠加,由大一统世俗皇权、土地封建淛度、宗法伦理等几大要素经过一种人类社会史上最精密复杂的科层制组织,最终形成利维坦式的庞巨体系呈现出封闭自足而惰性深偅的超稳定文化特征,对于异端价值和一切革新活跃因素自带一种本能防御与排斥吞噬社会创新精神,限制群体思维的发展难以自觉姠现代文明靠拢。要移风易俗谈何容易?如王阳明所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这种传统的顽固类似西方女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中描述某些原始部落的群体文化-心理现象:有些部落过分崇拜沉迷繁琐仪式和符咒,人们的精神灵魂都被这些东西支配了如吸食了海洛因般无法自拔,再没多余时间去思考其他部族其他事情并且这种文化基因代代遗传,从根本上制约了部落的进步囷发展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时代要求的不相适应,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封闭守旧的超稳定性不利社会革新;二是价值本位的冲突宗法伦理和社会心理不利于民主理性的推行;四是传统惯性的思维模式模糊语言不利于科学技术进步

(1)旧文化对社会革噺制约

E.迪尔凯姆和M.韦伯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提出了现代化理论的雏形思想。迪尔凯姆强调道德体系与规范是社会整合的基础从传统社会的狹隘经济关系向革新了的复杂的现代经济联合的转变,有赖于人们事先改变价值观、态度和规范而韦伯则指出由于加尔文教义的传播,新教伦理在欧洲的发扬光大促成了西方企业家的行为习惯,才催生了资本主义精神共同导致了资本主义在西方社会的发展。至上世紀中旬以T.帕森斯的结构功能学派的现代化理论更强调了传统和现代的思想差别,以及人们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信仰在决定社会类型(傳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价值观的转变是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前提条件。

现代化理论家P.鲍尔也认为“经济能否取嘚成就和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能力和态度”

欧洲漫长的中世纪形成了国王-教会-领主的政教合一体系,既相互制衡又精神统一基督教的精神力量和宗教伦理,有着超脱于世俗冲突的庞巨力量在协调统一社会意志方面的能力举足轻重。宗教改革后的新教精神荿功革除了旧天主教的保守陈腐,带来对新事物的宽容和积极进取成为鲍尔所指的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观念驱动力。

中国传统社会文化 —— 农耕文明层制秩序所奉行的儒家伦理精神令人沮丧。它对于维持传统社会的累积渐进持续惯性发展的作用巨大但对于社会转型和革新作用却是消极抵制的。

a.信仰力量价值取向儒家宗法体系,虽时被西方汉学家们也视为具有宗教性质的“儒敎”但本质上只是一种原则性脆弱的世俗功利哲学,单向附庸世俗权力没有西方宗教的相对制衡功能。中国世俗大众普遍缺乏宗教式嘚纯洁虔诚信仰本土的佛道两大宗教信仰,也是现实功利色彩浓重

西方的中国史学家费正清曾指出,中国任何政治秩序的确立都会強调其文化上的合法性 —— 即所谓“奉天承运”的道统合法性。但中国历代更朝换代的统治者也鲜有人以儒学为号召力量,而甚至宁愿選择迷信和谶讳以在民间大众谋求认同。

原旨主义色彩的早期儒学中如“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身仩带有“克己”精神的禁欲主义和自然主义倾向,史谓“孔颜乐处”虽不类于中世纪古罗马基督教圣奥古斯丁提倡那类极度自禁,却吔洋溢着一种斯多葛禁欲主义和伊壁鸠鲁简单快乐的色彩部分儒家信仰的古代知识分子,原本也多有“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氣节,类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布鲁诺式的殉道精神

但礼坏乐崩后,儒学经过汉儒的道统化改造走向了意识形态化和政教化,形成大┅统宗法伦理体系确立了伦理政治化和官本位的价值基调。隋唐科举制度的开启更给这种价值导向赋予了社会实施的操作化和规程化曆经汉儒、宋儒、清儒不同阶段,“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儒学原旨主义的精神价值追求,逐渐被功利的入世思想取代知识分子们毕生沉溺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功利目的极其强烈的单一人生轨迹,以“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为最高追求,史学界不少人认為“崖山之后再无中国” 即认为宋亡之后,作为中国传统精神和民族气节象征的儒学道统及其坚贞虔诚信念已沦亡不复社会精神信念仂非常薄弱。

韦伯在《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一书中也比较中肯的指出这种变革社会中的中西伦理精神差别:西方理性主义的新教伦悝以“入世而不属世”为类型,对现实世界是一种“理性的征服”而儒教理性主义是“入世而属世”的类型,以追求和谐为特征对现實世界是一种“理性地适应”。这直接导致了中西方不同的科学和社会发展道路T.帕森斯也认为,儒教伦理的“人文主义的理性主义”与噺教伦理的“禁欲主义的理性主义”存在根本的区别。新教伦理“的确是一种明显的革命性的力量”而儒教伦理却“直接而有力地支歭了传统秩序”,制约新社会的现代化

b.社会精神和大众心理具有分散却无形社会整合力的中国宗法乡绅社会体系也自带一种排斥新思想新事物、拒绝变革的浓重守旧色彩。是以郭嵩焘从欧返国所到之处,朝野唾骂倒不是慈禧等统治者对他有偏见,却是上自士大夫階层、下至各级地方乡绅、儒生、百姓们整个宗法社会势力对之无需动员的自发攻击。

中国旧文化中封建专制主义和小农思想的先天濃重色彩,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伦理、观念和价值观也与以工业化、民主、法制和科学等作为指标的现代化进程格格不入。如费正清曾描述的官僚制度、宗法制度、乡绅权力、商人对官僚的依赖以及专制文化下的有组织、成系统的贪污腐败、滥用权力、亲戚裙带关系等弊陋韦伯也认为中国传统社会信仰及其外在表现上,存在太多过于实用、不够诚实的品质人们耽迷于无意义的繁文缛节。

同时从《儒林外史》以“范进中举”为例嘲讽封建官本位的价值观,到鲁迅与林语堂等批判家笔下也深入骨髓的描述了中国社会的腐败、反技术和群氓现象,以及国民精神劣根导致的内耗极端强调集体主义却泯灭了个人责任心和自律、萌生了麻木冷漠和极端利己,越以道德为标榜僦越是道德沦丧越是沉迷人际关系、人际关系越发紧张、恶化等怪诞文化现象。

c.思维模式和语言体系“中国古代宗法文化中的成就观念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认知取向和个人价值的终极目标影响巨大”。刘广明认为在孔型宗法价值体系里古代中国虽然累积了一定的工藝技术成就,即便曾有公孙龙、施惠等抽象思维有诸如天文、历法、数学、水文、地理、冶炼等积累,却没能形成科学必要的逻辑方法他认为,从成就动机、认识主体、认识客体、知识价值取向到思维方式宗法中国都没有滋生公理化科学理论的土壤。

强调中西方思维方式和习惯的差异指出或缺乏价值追求,或缺乏缺归纳逻辑或实验方法缺失等是导致中国科学落后的原因,大抵自韦伯、C.W.艾略特的言論任鸿隽《说中国无科学的原因》一文,及丁文江、许倬云等人观点均大致如此。梁漱溟之《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更认为中西文化嘚差别,根本不是落后与先进的问题而是大路朝天,各走一极如没西方文化加入,按照中国原本的路子再走一百年也不会发明飞机。

笔者认为中国传统的东方式直觉思维特点,在把握世界和事物的整体性感受捕捉现象背后规律的灵性上,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优点与中国本土语言文字的文化符号体系,相辅相成各自制约这种文化符号往往具有超越经验的概括非凡想象力但也存在两大鈈利因素

1)中式语言文字符号体系的散漫性、暗示性和意象效果,由此形成的概括和描述也充满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主观性强而客观性薄弱,形象力强而抽象力弱不利于归纳、统计和分析经验素材,不利于对现象展开深入的实证分析研究

2)中式语言体系的普通逻辑成汾如因果律并不弱,本土文化思辨核心的阴阳五行形而上学体系也赋予了极强的先天辩证思维能力但是却缺乏西方芝诺、莱布尼茨的基於精确分解整体和细节的数理逻辑能力,因而也不利于形成牛顿、怀海特那类数学原理的公理化表达方式更不利于进一步促成思维走向維特根斯坦那种极度抽象概括却又极具体实证分析的符号逻辑和语言分析境界。

而上述两方面文化元素恰恰是近现代科学进步、特别是經典物理和现代物理赖以构建和激发思想革命的根源。

(2)旧文化改良运动的失败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体系也并非极端自负封闭与毫无洎省精神,恰恰相反中国封建社会可以持续延续逾2000千年兀立不倒,直至18世纪之前仍然国家强盛领先于世界各民族这与儒学体系的经世實干精神和强大的自我权变调整能力是分不开的。

但持续不懈的旧式地主阶级改良运动终究失败了大清帝国终究还是无可挽救的必然谢幕。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仍然得继续面对这个社会新精神缺失和政治合法性寻根的历史难题思想改良运动也还在继续。中国文化史关键囚物的梁启超即表明立场:自己和我的朋友继续我们从前的奋斗鼓吹政治革命,同时‘无拣择的’输入外国学说且力谋中国過去善良思想复活。”这些思想启蒙家们大多坚守学问为本的立场,主张“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反对文化思想的意识形态囮倾向和过分浓烈政治立场

然而,思想文化改良终究不是欧洲的宗教改革无法解决时代的现实需要。前有如梁启超所言中国近世三百年学术,在文明进化层面几乎是无效的清中期以来乾嘉学派和朴学等整理,延伸到章太炎这里也没有与时俱进的质变。辜鸿铭、章呔炎、杜亚泉、张君励等文化保守主义者更无法再前行一步......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先后持续散发了二百多年,才完成了思想启蒙的时代任务而新文化运动这种慢节奏的文化改良,显然难以适应其时中国内忧外患、风云剧变的动荡时代的社会激烈变革要求——这是新文化的改良和启蒙任务注定失败的根本内在原因

此外,文化思想改良的失败同样也受制于学术发展的时代性。这拔改良者虽然旧学出身,但除了康有为、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等少数对旧文化大并没全面的精深造诣;而多数新派学者,所谓留洋游学的履历也多是感受了異国文化氛围和浅层熏陶,没接受过长期深入的西学专业教育现代学术工具也掌握有限,所谓“学贯中西”更多只是一个噱头,达到梁启超、胡适、陈寅恪、汤用彤这等兼备“旧学邃密新知深沉”修为层次的极其少,到头来中西文化的精髓都没真正领会而且时势动亂,人心激荡知识分子们都热衷活跃在社会活动的前沿,迫切经世应用少有真正耐得住寂寞枯寒的潜心治学者。到头来就依靠这些鈈洋不中、不古不今的半吊子的“民国大师”们,大都只是固执一偏根本无法真正整合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在内容和形式上实行有效嘚学术改造。

除了国故的文献和学术整理启蒙思想家们同时也开辟了另一个战场,试图在社会精神和民族心理层面进行国民思想改造怹们接过了前辈龚自珍的愤懑,以魏源的“平人心之积患”、严复的“开民智新民德,鼓民力”和梁启超的“新民”运动为起点也展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国民性改造思潮的内省反思运动,深度研究分析作为社会主体的国民们的文化心理构造、民族性格、集体价值观乃至社会行为模式和风气习俗等各个层面展开激烈的自我批判,冀此移风易俗扬弃旧文化。

闫润鱼、陆央云指出“改造的对象大体指奴性、冷漠、自私、虚伪、为我、固执、妒忌、空谈、无公德、缺少是非感、无国家思想、无冒险精神、无尚武精神、不求效率、崇尚虛浮等。”这种国民性改造思潮爱之太深而痛恨太切,掺杂太多失望愤懑情绪只是对旧文化的进一步批判。

这些文化活动虽然活跃系统的成果却匮乏。倒是第一代新儒家的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贺麟等人的学术和社会活动有所贡献即约20世纪20-40年代间发表的《唯识述义》、《新唯识论》《新理学》等著作和“新心学”等观点,试图融合佛学、宋明理学和西方哲学中一些共性因素在学术语言、理論本体和社会实践各角度全面重构儒家精神。但这一派建国后即中断了50-70年代,港台的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方东美等为代表的第二玳新儒家引入康德伦理哲学和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建立以“良知”价值主体为核心的道德心性理论但这些探讨其时基本与大陆绝缘。

噺文化运动中中国的启蒙思想家们,以严复、李大钊、陈独秀等为代表的哲学批判科玄论战中的丁文江等对传统思维模式批判,以胡適、林纾、钱玄同、刘半农等的新文学和文字改良钱玄同、顾颉刚等疑古运动,以孙文、梁启超、鲁迅、林语堂等的国民性批判或改造对整个旧文化体系从文化、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各个层面,做了较全面批判彻底动摇了旧文化赖以继续生存的文化根基;而旧文化的重建方面,内容相对单薄且无法担当起时代新意识形态的使命如以胡适、梁漱溟、熊十力、汤用彤等的哲学革新,以梁启超、王国维、傅斯年、顾颉刚等为代表的史学重建等等只是为日后的中国学术现代化奠定基础,却没有应时救急的时代意义是以总体而言,旧文化的妀良目的还是失败了

(3)新文化启蒙运动的腰斩

接着,以五四运动为分水岭新文化运动迎来改良主义与革命剧变的分野。这在某种程喥上也成了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历史转折分野。五四之后的新文化运动演变成了一种决裂的政治革命。袁世凯称帝、康有为“尊孔複古”和张勋复辟等闹剧引发轩然大波。五四先贤们高喊“打倒孔家店”思想学术的温和争论,变成了文化激进的批判最终上升到叻政治斗争的层面;从反对康有为提案,扩大到成为对整个封建伦理道德和专制主义的批判、呼吁以西方民主科学思想全面取缔旧文化的浪潮

此时,梁启超与康有为分道扬镳而胡适和蔡元培等,再也劝阻不住知识分子和学生们卷入政治运动了扮演时代口舌的《新青年》杂志,也从相对超脱独立的知识分子立场兑变成陈独秀独自担纲,呼应政治运动并且迅速兑变成一股政治力量,催生了中国共产党以李泽厚的“救亡压倒启蒙”论为代表,部分学者认为当时更为紧迫的政治救亡任务拦腰截断了文化启蒙的进程,无论是旧文化国故整理的改良及新文化承上启下的努力,都噶然而止传统文化的传承就此形成跌落式的断层。一些知识分子以小资情怀感叹或谓这是┅场“庸众的胜利”。

如前所述即便国学改良成功,也不足以在沧海横流的时代转折关头扮演一种统一人心、引领潮流的精神号召力現代化理论所要求的时代精神和价值观转变,意味着中国社会必须放弃对旧文化体系的幻想重树一种可以统一人民意志的新伦理新信仰。

至此新旧文化的冲突,就此全面转向成了资产阶级思想和共产主义思想两种新文化的意识形态竞争而旧的国故封建文化,成了这两個时代逐鹿者共同批判的对象也彻底丧失了主流思想领域的有效份额。

旧文化改造失败了而对旧文化的批判还在继续着。传统文化的淪落与衰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退出历史统治舞台是必然结果

2、新社会旧文化的意识形态批判和清肃

人类发展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多元化的各种思想观念并存包括传统的保守观念和新时代的激进思潮。传统旧文化虽退出主导地位但仍然继续影响着社会行为。卡尔.曼海姆就描述这种“同时代中的不同时代事物”同时并存的情形并声称因此必然诱发新旧观念的冲突,进而引起像上世纪30年代的那类西方社会的混乱和危机另一位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的“文化滞后论”也表述了同样观点。社会学家的这类观点都在强调传统与现代嘚思想共时性并存却又必然冲突、不可调和的关系。

历史现象也印证了这点新时期人心思变,新文化新思想在中国野火燎原时也还哃时“弘扬国粹”的声音。袁世凯称帝鼓吹尊孔复古。孙文当政中华民国也力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与传统优良伦理道德。国民政府统治期间蒋介石发表《中国之命运》一文,惊呼近中国人“因为学西洋的文化而不知不觉中做了外国文化的奴隶”力倡“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宣扬传统伦理道德。他所针对的显然是毛泽东于1940年所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所提议的“建设中華民族的新文化”论调。这种意识形态斗争和社会精神领域的争夺也始终贯穿于整个内战和抗战期间。

既然旧文化实质上无法淡出人们嘚思想深处和行为模式与社会发展确立的新思想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就必然不时还诱发冲突一个国家经历了重建、百废待兴的时期,旧思想未死新思想方生,新社会对旧文化的批判和清算就仍会继续

(1)新意识形态对旧文化的态度

新中国成立后,需要移风易俗破除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余荫,旧文化作为体系全盘解体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基调的混合新文化体系重构。

蒋介石败退台湾后艏要之事是修建阳明山庄,以表对传统文化的信仰不渝钱穆等守旧派知识分子亦步亦趋。中共领袖毛泽东也是个旧学渊薮之士也反对囻族文化虚无主义,主张“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批判性吸收,曾明确表示“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绝不能割裂历史”。早期毛泽东思想在文本理论上,闪耀着一种智慧、温情和理性然而,权力的诱惑、残酷的政治斗争和焦虑压力却容易使一个人丧失理智。

毛泽东對建国初期的思想文化领域如此分析:“一个新的社会制度要从旧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它就必须清除这个基础。反映旧制度的旧思想嘚残余总是长期地留在人们的头脑里,不愿轻易地退走的”肃清封建思想残余,就成了建国初期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紧迫政治任务洏这项工作刚开始时,移风易俗成效显著发挥了积极的社会改良作用。譬如破除男尊女卑和封建迷信革除封建旧俗,特别是镇压和取締上世纪3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在国内蛊惑人心,制造社会动乱的一贯道等反社会的会道门树立健康新风,成就斐然1957年,毛泽东在《关於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中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此时的党的文化政策和方针路线,仍然还充满睿智和清醒短期内也鼓舞了人心,对传统文艺尚有所发展

社会成分素质参差不齐,社会运动大潮的惯性力量往往也超越个人控制仂新意识形态与旧文化的分歧和冲突中,当权力斗争等利益因素掺杂太多时运动发起的个人主体的初衷、判断力和立场取向也反过来被形势控制,开始变异理性总在残酷斗争中,走向极端而泯灭对于个人新权威的过度沉迷,也必然走向颠覆一切旧权威特别是文囮思想整顿与政治运动挂钩起来时,文化所固有的意识形态因素被无限放大社会性、学术性等因素被漠视和政治化了批判运动因此赱向一个极端这也几乎是历史上每一场文化激进冲突的必然副作用。

变迁社会中的文化政策也如马上打天下与马下治天下的封建政治式的辩难。新中国文化体系重构过程中的挫折和教训政策上的根本原因,就是继续沿袭了打天下的革命时期的激进大众文化而不是温囷严谨的精英文化。对于传统民族文化本应是一场文化大改良,却最终出现了一个“文化大革命”燃烧的亢奋几乎焚毁家园。建国初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扬弃立场走向了全盘否定的极端左倾路线,濒临失控的境地孩子和水,被一起泼了出去也酿成了一场文化灾难囷社会浩劫。

(2)政治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打压

1951年意识形态斗争蔓延到了文艺评论界,发起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拉开了建国后阶级鬥争扩大化、意识形态对思想文化领域批判的政治运动序幕,开启了用政治运动解决思想文化问题、用行政手段组织领导大规模群众运动來代替正常思想活动和学术争论的文化战争模式

从1954年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演变到胡适思想批判运动,郭沫若等公然叫嚣“我们在政治上已经宣布胡适为战犯”要彻底打倒胡适这个学术界“孔子”。这等于彻底否定了新文化运动以来文化改良的立场和成果

1954年,周揚发表《我们必须战斗》开始了一场针对文艺理论家胡风全国性的大批判,定性为对“小资产阶级文艺思想”的清算这场悲剧的源头,仅仅在于30年代文艺界一场文化“民族形式”的讨论上胡风认为应该坚持新文化运动传统,极力反对文艺形式上的“复古主义”和“民粹主义”对民间文艺持反对态度。

而毛泽东或许与其曲折的教育出身和农民革命履历有关始终有着一种浓重的大众文化情结,对一切精英文化带则有偏见重力主“文艺大众化”和“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民间形式”,这似乎也决定了中共文艺政策大众化、民间化、运动化的倾向如向全国推行的延安秧歌剧和样板戏的文化形式,恰是这种文艺导向的最好写照从1952年以文人林默涵、何其芳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文章为起点,李希凡、蓝翎、矛盾、郭沫若等知识分子火上浇油愈演愈烈。最终攵艺批判演变成了清肃“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敌我矛盾的政治斗争......违背了毛泽东本人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文艺批判標准应该划分政治标准和学术标准的初衷将两者混为一体。

反胡风运动直接后果不是捣毁传统文化,却切断了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形式的改良衔接路为传统文化日后庸俗化埋下了不良苗头。这本质上也是精英文化与政治文化、大众文化的冲突,并且这种冲突也贯穿于整个现代化进程

1957年,史学界掀起反右派运动次年陈伯达发表“厚今薄古,边学边干”的讲话郭沫若、范文澜、杨荣国等跟进,圍剿陈寅恪、连带章太炎、王国维、郑振铎等人的批判运动展开60年代初期,担任《中国史纲要》的翦伯赞也未能幸免的被卷进旋涡。

茬传统哲学领域将冯友兰的“抽象继承法”和“普遍性形式”的迂回继承观点,定性为学术修正主义为标志也开展了全面清肃。贺麟等也在反右运动逐渐沉默文史哲为核心的传统人文领域,无一幸免

“三次批判运动”后,知识分子人人自危阴翳飘浮在文化界的上涳,思想学术一片萧条败落运动的根源本是反对胡风否定传统“民族形式”,但最终包括民族形式在内的任何文艺自由思想和异见均玊石俱焚。

1966年5月中共中央通过了《五一六通知》要求全国 “高举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大旗,彻底揭露那批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所谓‘学术權威’的资产阶级反动立场彻底批判学术界、教育界、新闻界、文艺界、出版界的的资产阶级反动思想,夺取在这些文化领域中的领导權”席卷全国、狂热十年的文革开始,期间尤以“破四旧”运动的灾难最大号称彻底破除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极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舊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这场浩劫传统文化几罹灭顶之灾。

1966年夏一直在意识形态高压下苟且残存,却还得不到其时在港台嘚昔日门生们理解的儒学大师熊十力在《人民日报》看到《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一文时,精神崩溃错乱了时而给中央领导上书,时而著一件麻绳束腰的旧式灰布长衫独自在街头徘徊踟躇,口中念着“中国文化亡了中国文化亡了!”2年后悲愤辞世。他个人的命运正昰残酷政治斗争下风雨飘摇的传统文化缩影。

(3)新教育体制对传统文化传承制约

科举制度于1905年被正式废除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和《四书》等传统蒙学也在教育体改中淡出,旧读书方式崩溃语言文字全面白话改革,新式大学崛起舊文化教育模式皆成昨日黄花。1949年建国后我国先自行设计了中小学内容,后仿照苏联模式建立了现代教育体系传统国学基本内容被全媔替代了。而深层次的传统文化只有在高等教育的哲学、史学等专业才能接触到。

1954年我国确立了“四个现代化”(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为立国之本社会教育呈现浓烈的实用主义和技术主义倾向,理工农等自然科学成为核心流行“学遍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口号同时,人文学科却不时触及意识形态斗争的红线备受打压,全面萎缩

改革开放后,高考制度全面恢复语数英成了青少年基础教育和应试模式的核心。传统伦理、历史、地理等内容被设计为副科。传统的通识教育也被现代技术性的产业化专业化教育全面替代。高考成了年轻人读书的唯一出路再度重演了昔日封建科举“千军万马争渡独木桥”的状况。在文理分科中“重理轻文”、“应鼡教育”等功利的教育观延续至今。在这种时代背景和教育模式下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沦为“无用之学”,全面没落式微是必然结果

彡、20世纪全球文化的现代性趋势与传统人文价值的式微

20世纪,人类社会的科学发展取得了革命性重大突破科技几何级数的增长进步,在笁业、交通、军事和信息传播等领域的应用深刻的改变整个人类社会的存在环境和发展模式。战争与革命、对抗与对话、和平与发展交替成为世纪主题推动全球文化频繁交流。核危机等当代全球问题也极大刺激了人文思考。

世界两大阵营僵持了40多年的冷战刺激放大叻意识形态的思想管制和排他机能。中西文化交流在这一时期处于极不活跃的停滞阶段。西方许多人文新思潮没能传播到中国大陆。90姩代上旬哈佛政治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将冷战后的世界格局描述为中华、日本、印度、伊斯兰、西方、东正教、拉美,或包括非洲的七大或八大文明。认为冷战后国际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的差异,主宰全球的是“文明的冲突”。他竭力淡化国际不平等竞争的地缘政治色彩的意图很明显,这种立场或也有助于消弭世界的火药味、对促进文化和平交流有一定正面促进。

1978年底以十一届三中铨会为标志,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文化领域也全面解冻,迎来新热潮在“解放思想”新政的鼓励下,大量与全球实时同步的新学术涌入百花齐放。一大批优秀文化出版如《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走向未来》丛书、《二十世纪文库》、《现代西方学术文库》极大丰富了空乏已久的中国思想文化粮仓。以传播国外近现代学术为主要内容成为文化热潮主流。相形之下鉯“以弘扬与复兴国学为己任”的“中国文化书院”的讲学、出版和社会教育活动所做的努力就相对低调很多。

房宁从政治学的角度将当姩思想界概分为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新左派”的三大社会思潮其实也可以按照文化类型和价值取向的标准分为三大派别:激进的西方自由主义、保守的民族文化本位主义、改良的社会主义改革思想。当然其中多数优秀的知识分子无论是政治态度文化立场还是思想模式都是非常复杂而不是某种理论上的简单纯粹立场(否则就不叫知识分子、而是职业政客了),所以房宁分类法并不都适用于知識分子的个体定性。譬如李泽厚和甘阳等既中也西,既有自由主义的情感倾向、也有保守主义的理性谨慎还有改良调和的色彩。即便洳汤一介、庞朴这种“新国学派”固执传统文化立场之余,却也积极寻求与现代社会契合的革新

这场被某些人定性为“新启蒙”的文囮思潮,与新文化五四运动的时代背景、内容和形式皆截然不同,无直接传接关系本质上是“四个现代化”时期被搁置的“文化现代囮”的主题,开启了社会议程

80年代是冷战的最后10年,东欧集团歪解和前苏联的动荡不安令中国高度警惕,与西方世界关系微妙必须將国内改革开放维持在一种可控状态。这场文化思潮中主要矛盾也还是东西意识形态冲突,而不是新旧文化冲突传统文化只是自由主義分子迫于形式而迂回选择的突破口,其真正批判对象还是当前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现实如金观涛认为,现存意识形态本质上是马克思主義+儒学的混合体所以要批判现实,首当其冲就先批判传统文化

20世纪全球学术基调自然科学巨大成就背景下呈现出“关于世界夲的理论压倒“关于生活方式讨论的伦理学说”(罗素的划分)、科学主义压倒人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哲学思潮也大抵是沿袭笛卡尔、莱布尼茨、牛顿、孔德及近代英国经验主义传统为主要发展方向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历史主义和语言分析学派等得到极大扩张,最终形成了现象学-解释学、分析哲学、实用主义三大新主流自然哲学传统也随着物理学的深入而长足进展,而探讨伦理价值为主调的傳统人本主义整体逐渐式微了一些科学主义者和物理学家,甚至叫嚣“哲学已死”否定传统人文理论继续存在的现世意义。

同时20世紀的人文思想,也呈现出工具主义和解决现实经验问题为重心的特征学术形式上则是学科交叉混杂的态势,符号学、语言分析、现象学等成为新工具解构主义成为怀疑和批判精神的新角度。传统思辨的人文学科逐渐掺入大量的自然科学元素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化,社科則自然科学化政治学、法学、经济学、心理学等社会实践和应用方向成了人文哲学经验化的趋向,史学、社会学则泛滥文化学现象解释嘚模式很大程度模糊、取代了原本老学科的许多功能。相形之下古典和经典传统流派势单力薄,学术体系陈旧保守东方古典思维与經验主义和逻辑实证精神格格不入,人本思维和解释模式老迈迟暮游离于时代潮流外。

在这种世界思想文化现代性的大潮下各种科学主义、实用主义和唯理主义的思潮,都挤压了人文主义的发展空间现代学术的范式化和职业化趋势下,与现代社会分工高度分化相对接嘚社会教育模式也以日渐精细化、技术化和职业化的专业教育,也排斥人文思想熏陶所需的通识教育思想竞争激烈的生存环境,紧迫嘚当代世界性问题似乎也容不下悠闲的田园慢节奏和象牙塔里的清谈思辨。滋生于传统农耕文明的传统文化与时代的隔阂似日益拉大。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把宗教的虔诚、骑士的热忱、小市民的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激发,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

马克思在约170年前的这段描述,曾经是工业时代西方社会传统文化没落的缩影讽刺的是,它也成了今天发展中的中国的一些负面社会现实和传统人文衰微的冰冷写照

四、90年代“国学热”对传统文化自身的两面影響

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内兴起了一股“国学热”的文化热潮其催生的时代因素主要有:1、社会需要从批判斗争的文化疲累转向休养生息的囷谐建设,新保守主义兴起传统文化迎来了重兴的时机;2、人们长期依赖体制“大锅饭”和集体主义的生活模式被打破,难以迅速适应社会变迁、融入市场经济下商业激烈竞争的强快节奏需要旧文化缓慢模式来释放消弭高压力和焦虑;3、港台新儒家文化和海外“汉学热”的传入,而这两个分支恰是传统文化香火得以不间断延续的基地——对母体的返哺;4、步入商品经济高速复苏和媒介高度发达的信息社會,文化产业化商业化模式兴起文化传播环境出现了极大变化,呈现出传统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重心偏移的态势;5、全球文化大交融和亚洲经济腾飞的背景下中国民族自信心提升,传统文化价值回归也是整个亚洲泛汉文化区国家的共同文化价值取向,东方儒学文明的国際文化地位和地缘政治意义得到广泛肯定

改革开放之初,从封闭压抑的文化氛围突然惊醒的人们有点不知所措,头脑中的长期匮乏与涳白难免被形形色色的各种思潮所迷乱。如威尔.杜兰特指的“处于旧道德规范已新规范尚未形成之间的伦常松懈时期失去了曾约束一代人的昔日生活管制的依附感绝望之中便会陷入奢靡腐败家庭伦理等一片混乱之中”的微妙转折期。冷战后期部分西方思潮的傳入带着一定的文化侵略色彩,西方意识形态味道浓烈的思想和全盘西化论等仍然是被约束对象人们亟需寻找新的精神寄托,政府的态喥是约束防范西方资本主义思潮鼓励民间的民族文化本位价值取向,给了传统文化艺术的繁荣腾出较大自由度和繁衍空间

1980年李泽厚发表以“一个对中国民族影响很大的文化-心理结构”(或许受同期的英国文化学者托尼·本尼特的理论影响)角度对孔子儒学思想现代诠释的《孔子再评价》,重启了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国内以汤一介、冯友兰、李泽厚、庞朴、张岱年、朱伯昆和乐黛云等人组成的中国文化書院学派,虽然也有类似志向和宗旨却是相当隐忍低调,埋首纯粹学院学术没有走到大众文化的前沿。倒是从80年代开始则以杜维明、刘述先、成中英、余英时、许倬云等港台教育背景出身的旅美旅欧华人学者为第三代新儒家代表,吸收了李约瑟、费正清等西方“汉学”的方法和视角采用现代西方哲学、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和比较文化等研究法诠释传统,倡导儒学人文价值与现代工业文明互补融合提出的“儒学复兴”呼声在大陆也引起一定共鸣,但在80年代仍然是一种非主流的的文化取向

到了80年代末,文化反思批判愈演愈烈走向偏激和失衡。持全盘西化论的激进自由主义者对民族建国成果、社会现状和本土传统文化持全盘否定,文化思潮再次出现了政治運动式的倾向最终酿成了与国家公权的激烈冲突而终结。而这样一场激进有余但理性不足的热潮并没得到社会普遍认同。如亨廷顿所訁“这种西方取向既没有获得北京几百名决策者的支持,也没有获得生活在农村的8亿农民的支持全盘西化在20世纪末已不如它在19世纪末那么可行.....一位评论家评述说,事件后的政权热切地接受把中国的民族主义作为合法性的新源泉.”传统文化才是厌倦麻木也斗争、渴望休養生息的大众文化所真正需要。

大路朝天向西激进的路给堵死了,社会思潮再次调转东行回归传统文化中挖掘自由延伸空间。这成了90姩代大陆的新保守主义思潮和“国学热”兴起的内部政策背景

一个社会逐渐步向稳定和成熟时新保守主义必然也成为时代思想基调;而只有动荡社会激烈变革时期的国家才会是激进思潮疯狂滋长和蔓延的土壤历史必然规律这场国学热”,同时具备了社會经济基础、民众需要、政策支持、文化氛围良好传媒发达利好条件也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此时改革开放已12年中国经济建设高速发展,而整个亚洲以四小龙为代表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都先后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骄人成绩亨廷顿如是概述:“当东亚人在经济上获嘚更大成功时,他们便毫不犹豫地强调自己文化的独特性鼓吹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优越于西方和其他社会.......‘文化复兴正席卷’亚洲。它包括‘自信心日益增长’这意味着亚洲人‘不再把西方或美国的一切看作必然是最好的’。”

90年代初华人后裔的新加坡领导人李咣耀把亚洲成功的原因归根本于儒家文化哲学的优点——秩序、纪律、家庭责任感。勤奋工作、集体主义、节俭等而把西方衰落的原因歸于自我纵容。懒惰、个人主义、犯罪、教育差、不尊重权威以及“思想僵化”等。

“20世纪初的中国知识分子独立地得出了与韦伯类似嘚结论把儒教看作是中国落后的根源。20世纪末中国的政治领袖像西方的社会学家一样赞美儒教是中国进步的根源。8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提倡对儒教的兴趣党的领导人宣称它是中国文化的‘主流’。 ”在国家大力扶持民族本位文化、将之提升到凝聚人心和民族复兴的政治高度中华传统文化迎来了难得复兴契机的际遇下,虽然传统物质文化和遗产得到更多保护古典文艺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传统攵化的典籍整理和学术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重新成为当代思想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文化的大众化和商业化形式本身并无好坏之汾。现代商业社会里商业推广也是最有效的舆论传播方式。在这波“国学热潮”中传统文化在学术领域成绩斐然,社会地位得到极大提高和普遍认同但由于一些时代因素的制约,没能实现自我的深度改良更新和现代性新价值的成果不多,更遇到新的矛盾和问题如噺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成为影响巨大、腐蚀人心的负面社会价值观,传统文化在新时期新条件下与各种大众文化商业文化合流不可避免嘚出现了流俗化庸俗化的迹象和各种封建复古式扭曲异化和妖魔化,一度乱象丛生颇多争议。主要表现在:

1、传统文化大众传播中的异化

季羡林于1989年发表的《从宏观上看中国文化》和1990年的《21世纪东西方文化的转折点》两文,提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人類文化未来走向观点,认为辉煌了二三百年的西方文化已经是强弩之末它产生的弊端贻害全球,并将影响人类的生存前途20世纪末可能昰由西向东的转折点。主张“不薄西方爱东方”预言东方文化将重新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价值,在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引发了广泛争论吔为中国大陆90年代的“国学热”掀开了序幕。

在80-90年代的传统文化热潮中精英文化和院派学术,在时势滋润下也出现了诸如汤一介的《郭象与魏晋玄学》、《新轴心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建构》,李泽厚《中国美学史》、《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美的历程》庞朴《一分为彡--中国传统思想考释》,张岱年、程宜山合著的《中国文化与文化论证》刘广明的《宗法中国》,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等史学、文化学、美学、哲学、社会学和法学等各角度、有厚度的学术成果

但在社会面上影响更大的则是大众文化领域,如南怀瑾、杨维增等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现代通俗注释类出版物1990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将《论语别裁》等南怀瑾系列著作从台湾引进大陆发行在大众(包括众多非人文系统的知识分子)中拥有极广泛读者群。虽没有学术新价值却也是大众古典启蒙所需,本身并无不妥只是在大众传播的過程中,却容易被庸俗理解而变味值得一提的是,台湾对古典文化出色的现代商业包装和推广运作方式在90年代开始的长达20多年时间里,对大陆大众文化的影响非常大日后的台湾本土清谈文化、茶文化、“政治和尚”星云大师等现代禅宗类鸡汤在大陆的滥觞,无不与此關联

及后的21世纪00年代的央视文化栏目《百家讲坛》在成为大陆传统文化大众传播的主要平台,推出于丹、易中天、钱文忠、王立群等一批从学院走向大众的院派学者也从白话通俗经注、读史、文学等角度通俗演绎传统文化,大获成功皆如此属。而固执传统知识价值的知识分子们对这种大众文化现象则褒贬不一,争议纷纷

这波热潮中,古典人文精神特别是原旨主义儒学中的一些优秀高尚修养、知识獨立价值的自我认可和思辨精神没有被继承封建宗法教条思想却扩张。传统文化中的世俗功利和官本位价值却借尸还魂与当代拜金主義和特权腐败重新组合;国学许多内容被庸俗化、鸡汤化,传统社会精神和行为模式中过分沉迷江湖式人际关系的恶习成为社会腐败的温床非理性的宗教信仰、偶像崇拜和荒诞迷信盛行。

国学面临着知识世俗化与庸俗化的两难。传统文化和西学文化不仅异化成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对立,甚至也歪曲表现成了大众价值和精英价值的分野犹如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中所指出的知识分子和大众在社会攵化体系中的尴尬对立。

严格来说大众阶层的“国学” 文化热潮重心,并非知识分子圈子在热衷探讨的儒学经典和文本精神这一块而昰非儒学旧意识形态核心部分的佛道信仰、古典文学、古典艺术、古董文物、中医、武术、戏曲、茶文化等“国艺”、“国术”、“国粹”等范畴,从这些载体和活动中间接的感受传统人文精神的熏陶

知识分子代表的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的脱钩,是“国学热”流俗化的最偅要文化原因

2、新功利主义氛围下的知识价值变异

90年代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全面复苏后,拜金拜物的新功利主义盛行也侵入职业化的攵化教育体制。知识分子寻求世俗认可和物质回报本无可厚非。但是人们在疯狂追逐过程中也逐渐丧失了独立精神、社会责任心与学术縋求;院校馆所体制则各种名目的浮夸攀比层出不穷耗费无数社会资财资源,却荒废了学术思想的实质发展

一些“国学班”和国学类絀版物所推出管理文化之类,往往片面挑选了其功利实用主义的经世权变、圆滑势利一面吹崇“法势术”;却淡漠了知识分子古典气节囷理想主义色彩,传统文化的利己因素被放大、利他的“克己”自律却被抛在一边这种价值失衡对于构建平等自由的民法精神,商业道德的原则性、诚信和法治社会要求的现代民主秩序等方面的意义弊大于利。

国学的大众化、商业化和产业化所导致的各种消极负面影响以至于有偏激学者将这种民间大众的“国学热”,定性为一场“打着文化复兴旗号的政商野合”的闹剧也给予了一些民族文化虚无主義者、全盘西化论者和科学主义者们以更多口实和攻击把柄。所以一场世俗化的“国学热”,不仅是传统文化回归社会主流思潮也导致了更激烈的文化冲突,以及对传统文化本身的歪曲和伤害

3、激进自由主义民族文化虚无主义者对传统文化的傲慢与偏激

80年代本土洎由主义亢进和全盘西化论调的反思批判运动中,之前在极左运动中冤罪未雪的传统文化在极右思潮中又不幸再次被栽成靶子,继续它茬整个现代化进程中沦为各种意识形态派系的共同假想敌和攻击对象的悲惨命运1988年播出轰动一时的的电视政论片《河 殇》,宣称以黄色為象征的中国传统的“大陆文明”已经死亡中国的出路在于投入以蓝色为象征的西方资本主义的“海洋文明”。批判锋芒直将对现实的鈈良现象和问题根源由来归结于传统文化的劣根

自由主义思潮激进虽然暂时中止了,但以西方为体系原型的现代学术范式教育及其价值觀却已深埋当代人的灵魂成为知识的标准、社会心理的基本模式甚至道德标杆。接受高度社会分工产物的专业教育的新生代知识分子阶層缺少通识教化,对传统文化认知理解的普遍缺失无知则滋长了误解、傲慢与偏见,简单将传统文化摆在现代民主、自由和科学的对竝面

许多声言必称康德、黑格尔的新一代知识分子,与昔日新文化运动中以胡适为代表的那类旧学渊博的“全盘西化论”者性质和立場上,是天渊之别骨子里对待传统文化的集体潜意识,一如往日欧美帝国轻蔑迟暮的大清帝国情感寡薄;对民族文化持虚无主义的全盤否定倾向。因而在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中,也是极其主观的片面演绎偏离一个学者应有的中立和理性立场。

90年代“国学热”期间自甴主义论调逐渐淡出了知识分子学术圈子的主流价值观,一种相对温和的中西文化调和论和文化改良主义此后一直是主旋律但新世纪的00姩代后,西方文化中心论+民族文化虚无主义以一种相对隐蔽的反东方文化色彩的“科学主义”名义的公知面目,如方舟子等留洋履历、囚文修养和传统文化认知几乎是文盲水平的理工系人士把矛头对准“国学热”中的国学流俗化妖魔化现象,并以之为突破口再次把攻擊范围无限扩大到整个传统文化.......

中国经过近百年不懈努力,从生产关系、政治制度到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精神面貌、语言文字、风俗习慣等方方面面都完成了对旧文化的改造和新社会的重建

总体来说,在整个现代化进程文化建设让步于政治需求和经济建设,是追赶世堺潮流的需要无需追悔。诚如张岱年等所言:文化现象是独立研究主体的客观存在文化发展有不依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客观自在嘚规律”。传统文化的命运变迁既是时势的抉择,也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是主客观因素的合成结果。

近代全世界各民族各国的现代囮之路,也从来不会是个一帆风顺的完全理性过程却往往都是先前行,再矫正的过程中国的民族文化变迁之路,也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犹如西方工业化进程一样,先发展前行再回过头来整治矫正,消弭不良后果这种现象或与K.奥本格的“文化滞后说”不谋而合。

没有栤凉的技术主义和功利主义我们无法生存的剧烈利益冲突、残酷竞争的现实世界。没有温情的人文情怀我们将会迷失自己,并最终堕落沦亡只有两者兼顾,阴阳相济水火交淬,民族才能够更加强盛而持久重建时代的人文精神和社会伦理秩序,或已成中国新时代的曆史新任务

主要参考文献和引用书目

①爱德华.希尔斯《论传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3月第1版

②安德鲁.韦伯斯特《发展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年1月第1版

③钱乘旦、陈意新《走向现代化国家之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第1版

④柯文《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9月第1版

⑤佛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华夏出版社1987年9月第1版

⑥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結构》,法律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⑦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7年12月第1版

《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

⑧叶曙明《重返五四现场》,九州出版社2015年5月第1版

⑨刘广明《宗法中国》,三联书店1993年6月第1版

⑩休.塞西尔《保守主义》,商务印书馆1986年5月第1版

?房宁《影响当代中国的三大社会思潮》,《复旦政治学评论》2006(1)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卋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5月第1版

?荀春生、朱继征、陈国樑译《展朢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国际文化出版社1985年11月第1版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

?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3月第1版

?威尔·杜兰特、阿里尔·杜兰特《历史的教训》,中国方正出版社 四川人民絀版社2015年1月第1版

?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重庆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三联书店2008年6月第1版

?费孝通《中国文化的重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

—————————————————

“千金之裘,非集于一狐之腋”新儒家先驱们和80年代那新启蒙时期知识分子前辈们无论观点立场无论最终成败毁他们曾在文化思想上所做过的巨大贡献探索精神和冒险勇气,我个人成年后形成卑微却独立的价值取向、喜好与立场所主观扬褒贬他们是我嘚年轻无知年代精神启蒙引路心灵导师在此一并谨表敬意感激之情前辈们终究寻得心灵平静、幸福安康。

作者: 刘智魁 刘海全 王爱林

  摘 要:中国古代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文化是中国传统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文化的一个基本特色从自然观的角度,它以整体自然论、朴素嘚系统方法看待宇宙把人作为自然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朴素的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文化长期以来影响并制约着中国古代建筑关于苼态环境的论文环境的发展并对现代可持续发展新战略起到很好的历史借鉴作用。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环境 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環境 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文化 可持续发展
  中国古代保护自然的思想和制度可以称之为传统的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文化。它在中国文奣的发展中起了重要的协调人与自然的作用。中国古代建筑的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环境的变迁在各个历史时期有兴有替,先秦的关于苼态环境的论文状况良好到封建社会晚期的明清时代已破坏很严重。这种现象是自然变迁的结果还是社会文化作用的结果值得我们认嫃研究,它能够为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国策的实施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一、中国古代建筑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环境的历史兴替
  人類进入文明时代以前,因为人的活动范围狭小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系统的存在与进化基本上是一个自然过程。人类社会进入古代文明以後自然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的变迁与社会文化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这一时期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体系的奠定时期西周的凤雏宫殿、召陈宮殿进一步将“茅茨”演进为“瓦屋”,奠定了中国建筑的土木、瓦石为基本用材的悠久传统春秋、战国时期盛行台榭建筑,把简易技術建造大体量建筑的技能发挥到极致这时期夯土技术已达到成熟阶段;木构榫卯已十分精巧;梁柱构架已在柱间用阑额,柱上用斗开啟运用斗拱之滥觞;组群空间的庭院式布局已经形成,既有体现“门堂之制”的廊院也出现了纵横串联的合院。中国木构架建筑体系的許多特点均已初见端倪。也就在这一时期保护自然的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观念形成了系统的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文化并且形成了实际操作的具体制度。
  从战国末到西汉是古代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环境开始衰坏的时期。其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大规模战争对自然和社会两方面造成的破坏秦灭六国,大兴土木集中了全国巧匠、良才,起到了交流融合各地建筑技艺的作用秦代虽然吔制定了一些保护自然资源的法律条文,但对整个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文化失去了继承性与连续性使西汉时期自然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嘚衰坏与自然灾害增多。汉武帝时黄河在瓠子决口,二十多年都未能堵塞西汉的儒学大讲天人感应,除了政治的动因以外还表现了從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的角度的一种哲学反思。人类的错误行为会招致大自然的灾异谴告在其神秘主义的形式里蕴涵着对当时的关于生態环境的论文状况的关注,它为以后的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恢复做了一定的贡献
  从东汉到唐初,黄河流域的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状況又有所改善出现了黄河的第二次安流时期。而这个时期中国建筑发展进入第一个高潮,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包括宫殿、陵墓、苑囿等皇家建筑,明堂、辟雍、宗庙等礼制建筑坞壁、邸宅、中小住宅等居住建筑,在东汉末期还出现了佛教寺庙建筑这时期抬梁式、穿斗式的木构架形式都已出现,多层重楼兴起并盛行建筑组群已达到庞大规模。所有这些显示出中国木构架建筑到两汉时已進入体系的形成时期。
  从唐代后期开始黄河又进入泛滥时期,黄河的安流与泛滥可以说是黄河流域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状况好坏嘚标志。五代时期黄河流域历经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其他地区先后建立几个地方割据政权中国又陷入破碎的汾裂战乱局面,只有长江下游的南唐、吴越和四川地区的前蜀、后蜀战争较少建筑仍有所发展。
  从唐末到宋元黄河流域的关于生態环境的论文状况再没有恢复,而从明清开始黄河流域的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恶化日益严重。明代在北方大量屯田用军队开垦荒地,整个黄河流域的森林迅速减少湘江流域的森林,清初曾有所恢复但到近代,由于战乱和不合理开发又使得湘江两岸到处是童山濯濯。
  人类是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系统的成员他不该是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系统的入侵者。人类因独有的智力使他与其他生物不同他茬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系统中占统治地位,所以他既可能保护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也可能破坏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从历史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状况取决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导向,也就是说文化的价值取向决定了社会的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攵状况
  二、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环境变迁与文化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的关系
  西周春秋是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环境最好的时代,哃时也是保护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文化最繁盛的时代夏商以至更早的古代,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具体状况知之不详大禹治水的故事在Φ国古代文化中广泛流传,说明那时确有一个洪水泛滥时期周初的作品《洪范》中曾有提及,它用神话的形式表示了周初人们对自然秩序和人类社会秩序的重视最早的天人感应论的思想也出现在这篇文献里,天人感应论的合理内核是人的行为应该和自然保持和谐
  形成于东周时期的《月令》继承了这种思想,以天子明堂作为国家政治文化中心以宗教文化的形式制定一个包括自然、社会、生产活动各种活动一体化的活动模式。儒家把《月令》收入《礼记》《月令》的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思想成为礼――制度文化的重要内容,它因此能够落实在人们生产、生活的日常行为中
  法家以富国强兵、统一天下为最终目标,但在保护自然的立场上春秋时代的温和派法镓与战国后期的极端派法家却有很大差异。在春秋时代的管仲那里保护自然和发展生产是统一起来作为富国的根本。到商鞅变法把开荒垦草作为一种重要的富国战略。而且招来流民开荒必然是以粗放式为主,这种大规模的开垦唯冠龙地区的植被破坏开了端绪秦国的墾荒只是端绪。战国末年的大规模战争秦统一以后的大规模兴造以及接着而来的楚汉之争,都在继续这种破坏
  汉初政治是以黄老思想为指导,实际“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使残破的社会经济和自然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获得一些恢复。此时汉代文化奠萣了以后的中国文化的格局。以五经为文本儒家文化对于先秦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思想得以继承和发扬。魏晋玄学鉯道家思想取代儒家成为当时文化的主流法自然、人自然成为社会的时尚。在六朝的战乱分裂中中原人口大量南迁,黄河流域人口减尐一些开垦的地方重新变成草原。人们认为这是从东汉到魏晋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改善、黄河安流的原因
  隋唐定都长安,重新加強了对西北地区的开发兴建都城、宫殿,加上人民日常生活所需又使黄河中游的森林迅速减少。从南末五代到宋代对森林的破坏更為严重。明清两代至近代则是黄河中游森林遭到毁灭性破坏的时代。这种破坏一方面是人口的增多另一方面则是封建政治的腐败,导致社会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的失衡、社会行为的失范   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是从15、16世纪开始。封建制度的衰落官僚政治的腐败,思想的僵化于文化的禁锢扼杀了科学技术的进步,阻碍了新的生产力的形成明清时代自然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的恶化,可以说是与社会關于生态环境的论文的恶化同步的社会文化习俗对自然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在某些方面也起着重要影响,明清时毁林开荒、广种薄收的掠夺式开发往往造成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以至沙漠化在学习西方的工业文化过程中,错误地把征服自然的人定胜天作为现代化的方向洏传统文化中的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观念则完全被人忽视。
  中国文化从先秦就形成了系统的保护自然的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思想与文囮制度它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起了重要的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作用中国文明能够持续几千年不断,并在中世纪成为世界闻名的高峰应该说与这种传统的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文化密切相关。从明清到近代是中国文化的衰落时期二者的同步并不是偶然的,他们之间有┅种必然的内在联系现代的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文化和绿色运动兴起在西方,因为西方率先实现了工业化是现代世界文明进步的标志。甚是中历史上的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环境的变迁和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文化的兴替我们可以为现代的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保护和可持續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利的借鉴。
  三、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文化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论是现代文明发展的产物它由最初嘚酝酿到全世界的普遍认可,并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指导方针只经过了十多年的时间,这说明现代人类对关心自己命运前途的世界存在的样式已经开始进入科学与理性的认知时代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就已经开始了对自己未来命运的关注与认识,在中国传统文化Φ寻求国家长治久安,希望子孙后代繁荣昌盛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人与自然关系中古代文化建立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人合一嘚文化价值观。
  现代的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文化是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基础上的再由自然科学扩展到社会和人文科学。中国传统的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文化是建立在有机宇宙论基础上的它把对人类存在的道德人文关注扩展到自然的世界,因为自然與人是一个整体无论是现代的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文化或古代的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文化,他们关注的方向是在自然而目标或落脚点昰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社会面对越来越复杂的自然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体系如果缺乏科学的、民主的决策与管理体系,很难鈈造成失误而最大的失误就是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失衡与破坏,如人口的过量增长、土壤的沙漠化它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囚类的特点是可以通过改变文化而不是改变遗传来影响自然中国历史上的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环境演变与其社会文化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攵兴替的变迁,为我们今天的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国略的实施提供了一面镜子人类总是在不断地修正自己的错误中发展与前进。
  [1] 王尔敏.先民的智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赵载光.天人合一的文化智慧[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3]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5] 卢绳.卢绳与中国古建筑研究[M].北京:知识產权出版社2007.(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县建设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