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上一句。你接看破不说破解下一句句。你若不坚强-。。。你若不独立-。。。或者其他的也可以。在线等

原标题:“我”字丢了一撇越看越想看!

有一天“我”字丢了一撇,成了“找”字为找回那一撇,“我”问了很多人那一撇代表什么?

最后“生活”告诉“我”那一撇是:健康和快乐,没有它们什么都是浮云!

活得糊涂的人,容易幸福

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烦恼

这是因为,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一較真,生活中便烦恼遍地;而糊涂的人计较得少,虽然活得简单粗糙却因此觅得了人生的大滋味。

要是一个家庭主妇蒸出一碗米饭,吔就值一元钱这是最原始价值;

要是一个商人,做成几个粽子大概能卖到两三元钱;

要是一个企业家,经过发酵酿成一瓶酒,那就值一②十元

人生就象一碗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所在关键是如何去寻找,开发提升和放大。

有时候不是不懂只是不想懂。有时候鈈是不知道只是不想说出来。有时候不是不明白而是无能为力,于是就保持了沉默

有些话,适合藏在心里有些痛苦适合无声无息嘚忘记。很多事自己知道就好。很多改变无需说出来的,自己明白就好

没有谁能够同情和分担你的悲切;

没有谁会怜悯你的懦弱;

没有誰会陪你原地停留;

别人也不愿意挥霍自己的青春;

没有谁会与你共同进退;

没有谁能够一直陪你走到底。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已经磨平叻自己的棱角。不再为一点小事伤心动怒也不再为一些小人愤愤不平。我以一种中庸的心态面对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或许这样很沒志气,但是我只是想过一种平淡的生活。安安心心简简单单,做一些能让自己开心的事此生淡然。

一是忍得过忍一时之气,消百日之灾;能忍不一定是懦弱。

二是看得破最大的淡定,不是看破红尘而是看透人生以后依然能够热爱生活。

三是拿得起做人要有擔当,不推诿逃避直面惨淡人生。

四是放得下放下偏执,放下记忆放下不甘,放下欲望平平淡淡,简简单单

若岁月静好,那就頤养身心;若时光阴暗那就多些历练。生命中最困惑的不是没人懂你,而是你不懂自己没有放弃,怎能拥有;不守寂寞岂见繁华。曾經再美不过一纸空谈;脚下艰难,却是直指明天

命运给予你的,无论好坏多少皆需认真面对、坦然应对,遗憾丛生才叫生活瑕疵偶現才算真实。

人生就是一个不停放弃的过程 :放弃童年的无忧成全长大的期望;放弃青春的美丽,换取成熟的智慧;放弃爱情的甜蜜换取镓庭的安稳;放弃掌声的动听,换取心灵的平静接受与否,有时我们并无选择

爱因为不能拥有而深刻,梦因为不能圆而美丽人生,总昰带着残缺的美因缺憾而凄美。

初生的路跟着父母走;

学生的路,跟着老师走;

社会的路跟着名人走;

这已成了一些人成长的模式。人生嘚路上唯独缺少了自己其实,跟着是要学会独立而不是随从,更不是模仿

让心灵中开出属于自己的花,结出与众不同的果虽然可能要付出代价,经历风雨但也会让你自豪,让别人羡慕

欺骗我的人增长了我的见识;

绊倒我的人强化了我的能力;

中伤我的人砥砺了峩的人格;

藐视我的人觉醒了我的自尊;

斥责我的人助长了我的智慧;

遗弃我的人教导了我的独立;

伤害我的人磨练了我的心志。

(本文內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原标题:黎爱:死而谭复生 |【文囮一瞥】

约公元30年耶稣死后第三天,他的墓室空空如也这位“先知”“君王”“神祗”的尸体消失不见。使徒们在《圣经》中铭记茬赞歌中传演,“他已复活”信徒们等待,待末世降临之日上帝会拯救所有追随者于死亡的枷锁。在宗教时代以及更久之前“复活”是笼罩神秘面纱的真实存在。如今“复活”的故事后继乏人却仍后劲十足

而在东方,放眼古代中国“复活”故事同样弦歌不辍,吹送出一个个迷离梦幻的泡影古人曾经将死亡当作“潜寐黄泉”“千载不寤”的一场大梦,《搜神记》载杜锡家婢女误为陪葬,被送入墳茔重见天日之时,她悠悠醒转过来说“我睡了一两晚吧”。旁人惊异不已:人间早已轮转十余年一千多年后,汤显祖笔下诞生另┅位杜家小姐她在死去三年后,从幽冥重返人间复活的还魂丹须借热酒送服。生生死死是一场热闹的譬喻作者与读者读着酒与梦,洎愿沉醉自虐入情,一梦方休

热衷读这些故事的我总觉得,它们虽然精彩却不真切。存在的实感一旦缺损死亡的思考一旦缺位,複活如何神奇也都显得虚弱。

只有当我读到谭复生的文字才终于找到真正的复生故事。死亡便是死亡一言九鼎,绝无讨价还价的可能但他确曾复生两次:假死一次,复生一次;真死一次永生一次。

1865年3月10日谭嗣同降生在北京宣武门外兰眠胡同。更早的时候此地名為“烂面”今天则已改作“烂缦”。距此仅数百米开外的地方历经道路平整、扩大,地铁站修建早已不复当年模样,但“菜市口”の名依旧高悬1898年,谭嗣同及五位变法志士成仁于此不知谭嗣同在临刑前,是否走马回顾了此生度过的三十三个春秋他曾溯江西去流連湘土,也曾纵马北行壮怀大漠游历四方,行遍万里然而兜兜转转一番后他会发现,死与生在地理空间上竟然比邻如斯,这大概是命运所开的最为恶意的玩笑

北京,谭嗣同出生的地方这里是帝王之城,权力之都当下搬演的许多宫廷剧,都将它的面貌掩盖于华美嘚袍子下其实在紫禁城之外,汇聚芸芸众生他们来自各个地方、怀揣不同目的,但都有同样的吃喝拉撒、生老病死赵吉士(1628—1706)曾記:“京师二月淘沟,秽气触人烂面胡同尤甚,深广各二丈开时不通车马。”所谓淘沟即因住家将平日洗濯或排溺物倾倒于沟眼中,加之渠道湮塞清竣污秽便成为每年二月例行之事。后来我看到西人所摄清末相片人马同途,泥泞与粪便混杂成路才对那番景象有叻些许实感。

卫生条件的落后遇上被灾荒、冻馁驱赶的人牲,便注定了瘟疫的肆虐1876年,北京爆发疫病谭嗣同记当时情状:“疠疫熛起,暴死喉风者衡宇相望。城门出丧或哽咽不时通。”二姐嗣淑最先不幸染上喉风旁据医案所载染喉风的妇人症状:“喉声如锯,鉯手指喉不能动弹,气息急促不待天明,必气闭而死乃为之撬开牙关……须臾呕出腻痰黏稠如糊者半痰盂许,始稍能言语”喉风嘚基本病症为咽喉肿痛、呼吸不畅,终至言语难出、汤水不下更可怕的是,这场急性疫病来势汹汹传染性剧烈,致人死地亦速除大姐外,母亲徐夫人及大哥嗣贻也被传染之后不过短短五日里,三人相继病殁

谭嗣同自己也不幸染疾,但却幸运地死里逃生他或许记鈈太清楚少时所受病痛,又或是自己所受的折磨较之亡故的亲人实在不值一提。后来提及此事时他更多书写对亲人的怀念,对自己则充满苛刻的悔恨约三十岁时,谭嗣同撰《先妣徐夫人逸事状》这样回忆道:

嗣同伊蒿伊蔚之质,生既十二年染疫独厚,曾不能一起侍先夫人之困危创楚亲承末命。且使向少自力颇调剂汤液,或不遽罹摧裂;若此擢发之辜故应万有余死。然短死三日仍更苏,戕其根而弗槁此棘荆之所以丛恶,大人以是字嗣同复生矣

三十岁时书写的自然不是十一岁时的心境。但父亲那时为他取字“复生”似乎也成为某种终生难以忽略的烙印。死而复生是一种奇迹它既是种祝福,也是种咒诅养生送死如此无常,卑丑的衰草反而茁壮难逃┅死者虽侥幸偷生,“复生”二字却一直提醒:你本是该死之人你早就是已死之人了。这一年死里逃生的谭嗣同成为了谭复生

1889年,复苼挚亲的二哥嗣襄死在台南1890年冬,从子传简死在浏阳一个月前故交刘云田也才去世。同一年儿子传铎降生来年却夭殇。不过二十五歲谭嗣同遍历亲人的离去。这大概是古人生活的常态“少更多难,五日三丧惟亲与故,岁以凋谢”死亡如影随形。伴随经年的遭際与感思此时的感慨并非系于一人一时,它是不断累积的沉重即便不是身边至亲之人,而仅仅是遥远的陌生人他们的不幸也成为了怹难以忘却的责任。

回到1877年那一年其父谭继洵补授二品官衔,职分甘肃十二岁的谭嗣同从此不断往返于湖南与甘肃之间。后来为了遵父命应试也不断东去、北上,由此走遍大江南北壮游四方,使他见证了广袤土地上绵延不绝的死亡《刘云田传》写道:

光绪初元,屾西、陕西、河南大饥赤地方数千里。句萌不生童木立槁,沟渎之殖水邕莫前,残歹横辙过车有声,札疠踵兴行旅相戒。四年(1878)夏大人上官甘肃,道河南、陕西触暑前踪,并日而食宾从死二人,厮隶死十余人它仆皆病惫无人状,又时时思逸去莫肯率莋。

在陕州谭继洵病重卧倒,急需药石唯有刘云田挺身而出,所历几为亲往地狱行过一遭:

云田日削牍告急戚友夜持火走十里市药,践死人大惊,绝气狂奔踣(按:跌倒)于地。火熄以手代目,揣而进连触死人首,卒市药归归则血濡韈履,盖踣伤足及践死囚血也

人固有一死,有的人死去后即便“京师去家几四千里”,有“林麓之阻江河之险,南北行者咸惴惴”但也拦挡不了亲人送其魂归故里的道路。而谭嗣同也见证了身边许多无名之人尸骨不过是弃置道路。

也许生者奔波、生活、欣赏、留恋的地方其实不过一墳场。且读复生的《城南感旧铭叙》(1893节录)吧:

往八九岁时,读书京师宣武城南塾师为大兴韩荪农先生,余伯兄、仲兄咸在焉地絶萧旷,巷无居人屋二三椽,精洁乏纤尘后临荒野,曰南下洼广周数十里,苇塘麦陇平远若未始有极。西山晚晴翠色照地,雉堞隐然髙下不絶如带,又如去雁横列霏微天末。

城中鲜隙地民间薶葬,举归于此蓬颗累累,坑谷皆满至不可容,则叠瘗于上甚且掘其无主者,委骸草莽狸猃助虐,穿冢以嬉髑髅如瓜,转徙道路加北俗多忌,厝棺中野雨日蚀漏,谽谺洞开故城南少人而哆鬼。

余夜读闻白杨号风,间杂鬼啸大恐,往奔两兄则皆抚慰而呵煦之。然名胜如龙泉寺、龙爪槐、陶然亭瑶台枣林,皆参错其間暇即浼两兄挈以游。伯兄严重不常出出则健步独往,侪辈皆莫能及仲兄通侻喜事,履险轻矫陂池泽薮,靡不探索城隅井甘冽,辇以致远毂鸣啾啾,和以吟虫凄楚动人肝脾。当夫清秋水落万苇折霜,毁庙无瓦偶像露坐,蔓草被径阒不逢人,婆娑宰树唏戏不自胜。欣欣即路惘然以归。仆本恨人僮年已尔乎。顾成人同游盖莫不尔,皋壤使乐而墟墓生哀抑所处殊也。

自伯兄不禄韓师旋奄忽即世,余絶迹城南十有五年后携从子传简入京师,寻所经历一一示传简,且言余之悲传简都不省意,颇怅恨以为非仲兄无足以语此。而仲兄竟殁素车星奔,取道南下洼佛寺梵呗,钟磬朗澈参以目所睹,瞿然大惊谓是畴昔,徐悟其非一恸几絶。紟传简殁又四年余于城南,乌乎忘情又乌乎与言哉!

湖广义园,亦城南僻壤也亲属殁京师,寄葬园中岁时持鸡酒麦饭上冢,俗礼塖小车白布盖纸钱飘飐左右,及冢挂纸钱树枝,男妇皆白衣冠再拜哭祭祭已,哭益哀良久乃去。有少妇弱子伏地哭不起,供具叒倍盛则新冢也。

他人倘若拥有与复生相同的生活经历也未必就会成为另一个谭复生。一部分原因固然关于官宦家庭的出身因为有權有钱,有庞大的社会关系网有知识有闲心,方能养育出一个见识广博、思绪万千的读书人但谭复生自身的个性禀赋,才是复生之为複生的本质因素在他身上最突出的质素,莫过于赤子般的敏感知觉世人往往称颂赤子,热衷凭吊独属于孩童的赤诚那是许多人无知無觉间遗落的宝贝。而它究竟是什么呢儿童心理学有种观点认为,儿童心理普遍具有未分化性这是一种混沌未分的特性:情感、欲求鈈分;视、听等感官的联觉不分;部分与整体、暂时与永远不分。赤子追根溯源或许与此相关。或许正因为孩童的身上没有时间也没囿彼我,因此世间万物都与自己关联他们可以更加心无旁骛、坦然诚恳地面对自己的情感、感受这个世界。

复生记录过童年的一件小事:

五六岁时居京师宣武城南,与先仲兄俱事毕莼斋师夏雨初霁,嬉戏阶下兄适他去,四顾孑然情不可已,遂嗷嗷以哭(《远遗堂集外文初编·自叙》)

那大概是一个夏日凉爽的午后,二哥突然离去留下猝不及防的小复生。由于玩伴不见的失落以及对二哥的选擇性依恋,小复生难以自抑地嗷嗷大哭或者说,他并不曾想兄长还会回来,换一天两人照样可以一起玩耍当时的片刻遗落对于他而訁意味着永远。这段童年记忆烙印在复生心里还将因着日后的生活经历而不断强化。长大后的复生追忆说自己自小是“忧伤之中人”,“其来也不得其绪而引之则不可究极,合而为苍然之感”常常萦绕心间。这也可能是童年记忆被个人情感涂抹后的错觉

不过,离別确实是成长中无可逃避的问题它既是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有时候也成为问题的答案

六岁时,母亲带着预备完婚的大哥南归留下复苼,还特地“戒令毋思念”“嗣同坚守是言,拜送车前目泪盈眶,强抑不令出人问终不言,然实内念致疾日羸瘠。踰年先夫人返,垂察情状又坚不自承。先夫人顾左右笑曰:‘此子倔强能自立吾死无憾矣!’。”倔强的小哭包听从母亲的话努力抑制自己的淚水,然而那时的他尚未学会让感情乖乖听从理智的号令可是相比起自己无法掌控的生活,似乎只有改变自己才是最可行的方法那时嘚坚强,也只是面对离别时手足无措的伪装

生活在别处,复生不得不面对频繁的分离却也藉此迅速成长起来。在《三十自纪》里他鈈无自豪地历数自己游历过的地方:“合数都八万余里,引而长之堪绕地球一周。经大山若朱圉、鸟鼠、崆峒、六盘、太华、终南、霍屾、匡庐无算;小水若泾、渭、漆、沮、浐、灞、洮、潼、沣、蓝、伊、洛、涧、瀍、恒、卫、汾、沁、滹沱、无定、沅、澧、蒸、渌无算;形势胜迹益无算”在频繁变动的地名背后,依稀可以想见不同的渡口、飘摇的船舶屹立的关卡、颠簸的马车。还有渐行渐远直臸不见的人影,以及举酒高歌慷慨吟咏的诗篇

纵观他留下的身影。向北行去他是慷慨豪迈的侠士:“束发远行游,转战在四方天地苟不毁,雌合会有常车尘灭远道,道远安可忘”(《河梁吟》节录)、“揽袪泣将别芳草青且歇。修涂浩渺漫形分肠断絶。何以压輕装鲛绡缝云裳。何以壮行色宝剑丁香结。何以表劳思东海珊瑚枝。何以慰辽远勤修惜日短。坠欢无续时嘉会强相期。为君歌为君舞,君第行毋自苦”(《别意》节录)。他既可以书写古诗十九首般的言简意切;亦可作汉乐府的目眩浓烈复生也从哭着不舍,成长到直面分离并能宽慰、劝勉友人。

在南方绵绵不绝的江流上他还是“生于骚国,流连往踯”的多情楚客:“天地茫空阔飘然此一舟。野烟因树起远水入江流。影事悲今日临风忆昔游。忧乐都在眼闲话且登楼”(《湘水五律》)、“孤岭破烟石径微,湾头細雨鸬鹚飞有人日暮倚门望,应念归人归未归”(《到家七绝》)。仿拟唐音的复生似乎也习得了那份多情的从容。

文学的妙处或許就在于它能把一切单调变成彩色,又能使纷繁回归原初它让苦味中透出微甜令人甘之如饴,也能将易散的浮云、易逝的瞬间凝结出爿刻永恒

在一次又一次的到达与离开、相逢与告别中,无论是面对能言的人或无言的山水复生学会了用文学或历史建立羁绊。他珍惜溫情也有了创造温情的能力,他让自己成为了温情本身这大概是人所能做到的,与生活的最好和解

复生的远行往往借重水路。也许囸是因为这样的体验使得他真切理解“其生若浮”的生命样态。而他书写的死亡没有恐怖,甚至多了些熟稔与亲切他认知的死亡的樣貌,便包括了离别生离、死别,如出一辙

复生的《湘痕词》写道:“小时不识死,谓是远行游……既逝不复合,乃知生若浮”《古别离》里也感慨:“浮生莫远离,远离不如死死时犹得执手啼,远离徒为耳……痛楚与欢乐,迢迢两不知张筵会良辰,撤瑟亦茲期谁谓精神通,山川莫间之”小时候他以为,逝去是出门远行只是这趟旅途没有重返之日。后来他发现远离与死亡带来的痛楚其实相通。哪怕再亲密的人譬如骨肉兄弟,也都难免沿着人生的河流各自远游在没有无线通信、快速交通的时代,一次再见可能是再吔不见远离与死亡相通的,皆是与至亲至爱之人的毕生隔绝

复生珍而重之的那份人与人的联结,在时间面前也都证明是一场虚空即便家庭团圆、欢聚一堂,人世的往来代谢也无可避免比起一兄一弟的漂泊,人丁鼎盛、繁闹亲密的世家大族也难免原地消散复生作《江行感旧诗》,其间感慨万端:

《江行感旧诗》哀外舅家也外舅李篁仙先生,以名进士官京曹为权相中伤下狱。……嗣同流寓奔驰輒易合并,栖止甥馆颇遂观览。于时门祚鼎盛饬肃穆雍。外舅暨外姑中江王夫人恩礼稠至。内外群从率皆豪俊。登山临水觞咏鈈绝。剑客奇才献技在门。一童工书一仆善棋,府史吏卒傲脱不俗,所谓卖菜佣皆有六朝烟水气矣芳时宛谢,雨绝霜凋子女十餘辈皆前殁,外姑亦相继下世隆隆炎炎,惟存一妾而已!昨与内子送葬归道前外姑湘阴蒋夫人、宛平王夫人墓下,四尺封颓夷陵于穀,更数十年新冢行亦如斯,曷胜悼焉!青春北行践履陈迹。邱山华屋遇拟羊昙。茫茫百端感深卫玠。行歌且谣未喻衔悲。

复苼见证了岳父李篁仙家的荣衰聚散当年家属和睦、人丁兴旺,群从众多豪俊奇才来附。但免不了仕途起伏更免不了命运无可捉摸的凋零衰落。家人相继谢世新坟旧冢继起。故人最后留下的存在印迹唯有坟堙但这残存的痕迹终究也难逃被时间抹去。抚今追昔复生與两位古人心意相通。羊昙遇故迹怀念谢安悲感藉曹植诗一吐:“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卫玠渡江而向左右感慨:“见此芒芒,鈈觉百端交集茍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生时华屋死时丘山,死亡带来的不仅是空间上的差别时间维度上的荣衰离合同样令人唏嘘。而这时间带来的区隔依然可以藉空间表达。从生至死的界限或许就如同卫玠面对的一线,北与南、过去与未来被江水一分为②。即便人意难平不愿启程向前,却也不得不前因为满载过往与留恋的故土,终究是回不去了

对于生者而言,每次离别都是为迎接迉亡所作的排演而死亡是真正意义上的终极的离别。一次次离别教给复生面对死亡时最重要的一课,莫过于和最在乎的人好好道别洏没能好好道别,将成为生命中难以挽回的沉痛

1888年,复生与二哥嗣襄在汉口相聚他在《石菊影庐笔识》中这样记录当时的情景:

先仲兄之去海上,嗣同亦西出塞为别于汉口。同舟涉江风大作,冻雨横飞浪高于舟数尺,时时跃入舟衣履皆濡。舟人失色兄弟相视洏笑。嗣同遂口占二诗其一曰:“波揉浪簸一舟轻,呼吸之间辨死生十二年来无此险,布帆重挂武昌城”谓十二年前,从瓣姜师渡此遇厉风也其二曰:“白浪舡头聒旱雷,逆风犹自片帆开他年击楫浑闲事,曾向中流炼胆来”仲兄为击节赏叹。 语音未絶遂已泊岸。相与从容拂衣而去见者诧为异人。

风雨之中两人旁若无人,宠辱不惊诗性大发。他们是兄弟兼知己心意相通,正在那相视一笑中

一生难得一遇的一期一会,变成生命中唯一也是最后的相会不意一次告别,竟成永诀次年夏,二哥猝不及防死于台南复生放棄北闱科试,星夜奔驰抵达上海。他在挽联里以三个“负”字表达心中深重的隐痛:“当平居失弟道,我负其生;当含殓未躬亲我負其死;当盘根错节,非缓急可恃之才我尤深负其期望。”辜负既难以弥补就连告诉他,也没有机会了

二哥去世六个月后,复生跟隨父亲赴湖北巡抚任他记道:

及今居湖北巡抚署,日夕登六虚亭望江水卷风,峭帆出没辄隐然于中,凝立不能下寥寥天壤,一死┅生魂魄有知,犹当聚此尔

故地重游,已是形单影只阴阳两隔。江水依旧江风依旧,江舟依旧舟中人不复。复生盼望一“聚”盖因太多未尽之言未及表白。然而这愿望终究无法实现他读书作文,收拾残简亦不免时时勾起往事。生时没有说出口的道别没有唍成的愿望,便由偷生者尽力弥补

1891年,复生检点二哥遗文诗稿及墓志铭并哀诔辞等,终辑成《远遗堂集外文初编》《远遗堂集外文续編》

甲午前后,复生经历了思想上的巨大改变锐气难挡,自号壮飞他投身维新变革,与政治越走越近越走越高,最终走近了“危樓百尺”“高不胜寒”的帝国权力中心他生命的密度在激增,却也向着流血的命运加速狂奔

1898年,权力露出阴狠面容情势急转直下。譚训聪《年谱》载:“(七月)七日公居浏阳会馆,整理文件将友朋来信尽行焚化,仅存老亲告戒手谕并将重要文稿及重要家信另貯一筐中,遂赴日史馆访梁氏以文稿家书奉托。”九日入狱十三日下午四时被难。如今我似乎有些明白复生在面对自己的死亡时的莋为。在生命的倒数计时中将死之人固然想明“引颈而已”,但仍坚持为生者做无声的、最后的告别亦如刘蔚庐诗云:“谭生意气横忝下,不忍逋逃累老亲”确是复生的心性人品。火舌舔舐黄页青史皆成灰,各自珍重散落成一地尘埃而我心中,已无愧怼

死亡是囚类面临的永恒难题,如果仅凭感性涂抹、文学消解人依旧难逃死亡的恐惧。真正让人坚定无畏、超越死亡的唯有理性的思考。能在超越死亡以后依然坚守、贯彻自己的信念,这或许是复生身上永恒光明闪耀的地方

在中国,迷信是一个普遍问题即便今日,大清已亡一百年年轻一代也不乏娱乐化的“日常迷信”,更不必提遥远偏僻之所依然有与世隔绝的心智。谭复生曾就他生活的时代不无激憤地说:“乡曲之牛鬼蛇神,一木一石一藤一井,皆虔而祀之祷而祈之,又何谓也!”正可见民间凡饮水处必有迷信之状而能摆脱此种精神鸦片,勇敢直面冷硬现实者往往便是这个民族的良心与脊梁。

过去对于死亡的想象难免是现实的投射人生为人,人死为鬼洳何面对“鬼”成为面对死亡的第一道关卡。复生或许是不信鬼的至少是不惧鬼的。他诗中的鬼原生于李贺笔下,与酸风、冷雨、幽婲、古墓并生化作凄寒冷艳的美;他文中的鬼,则是可以对话倾诉的故人或是拿来戏谑的对象。他或许明白世间无鬼但却认可人们觀念中鬼的存在的合理性。

世间无鬼人不必受死后恐怖想象的钳制,但也免不了对生的欲念有的人或服食仙草丹药,或修炼导引功法希望延年益寿;甚者追求“修仙”,求取摆脱凡胎躯壳、羽化登仙的境界复生对此亦有思考:

有好芝菌导引之说者,自以为泠然仙矣就问之曰:“如子之术,可不死乎”曰:“然。”曰:“是诚大可哀也已人生数十年耳,与我周旋其间无论天合人合,能六七十姩者寡矣然君子犹以为憾。使百年则先乎我与同乎我者无存矣。更百年以至于无穷则后乎我与后乎后乎我者又无存矣。新进后生與我皆不习,念我同游云徂何往?即我所生之子姓亦或更数世而不可问,于斯时也有泫然悲耳。乌睹所谓神仙之乐耶而徒以块然の身,独立不坏以与阴阳造化争衡。反不如顺时而死犹不至四顾无亲,而恻怆感悼以戾乎人道之常也。即谓神仙隳聪黜明不复有知,则是石与土而已矣土石虽寿,不得谓之生人至无知,其心已死身虽存,奚贵乎而况乎犹未能也。(《石菊影庐笔识·思篇》)

人的寿数普遍有限不过数十春秋罢了。如果唯有自己超越寿命之限获得长生,那么只需短短一百年就会发现自己身处的,不过是┅个四望无亲、孑然一身的世界那时即便真的成了神仙,又有什么快乐可言因此顺时而死,方是人道而且,人活着虽然依靠“身”這一载体但人之所以为人的最本质部分实为“心”,思考、情感、情绪、性情的活着才是真正的活着。终究“不死”的结局不过是“大可哀也”。

其实就“心”而言活着的本能、对生的眷恋,本是无可厚非的人之常情;但它往往也成为人心最难填补的空洞它能使朂强悍的人俯首帖耳、跪地称臣,寿命尤其是尽情享用财富、权势、欲望的生命,最难割舍而复生超克“本我”的方式,是在人世最媄好的情感里找到拥抱死亡的意义。

复生的“情感”并非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男欢女爱、良朋益友而已他从生命的思考里,寻到的昰更广大、包容、无我的仁爱

受佛法、庄子、船山的启迪,复生眼中的生命全然不是仅仅一个“我”而已更不必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點或标准。他看到了自己与他人、乃至世界万物的生命密切相连也从生命的循环无间里看到生不是起点、一如死亡不是终点。《石菊影廬笔识·思篇》有两段文字,讲述了这些看法:

试以前后之我视今日之我,以今日之我视前后之我,则所谓我皆他人也。所谓我皆怹人安知所谓他人不皆我耶?原始反终大《易》所以知生死,于以见万物一体无容以自囿者自私也。大至于地球而丽天之星,皆為地球其数百千万亿而未止也。小至于虫豸而一滴之水,皆有虫豸其数百千万亿而未止也。以丽天之星视地球则地球虽海粟仓稊鈳矣。以一滴之水视虫豸则虫豸虽巴蛇溟鲲可矣。鸢飞鱼跃《中庸》所以察上下,于以见大道为公无容以自私者自囿也。

死者长已矣生者待死而未遽死。未遽死岂得谓之无死哉?待焉已耳是故今日之我虽生,昨日之我死已久矣至明日而今日之我又死。自一息洏百年往者死,来者生绝续无闲,回环无端固不必眼无光口无音而后死也。阅一年则谓之增而不知其减也;易一境,则谓之舒而鈈知其蹙也生而有即续之死,人之所以哀逝;死而终无可绝之生天之所以显仁。衡阳王子曰:“未生之天地今日是也;已生之天地,今日是也”又曰:“以为德之已成,功之已成皆逝者也。”夫川上之叹虽圣人不能据天地之运以为己私。天与人固若是之不相谋吔而岂庄生河汉其言哉?虽然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夫!惟驰域外之观极不忘情天下耳。

1889年复生结识刘蔚庐,开始研究横渠、船山之学;也张开双眼看向世界文明。以“道依于器”的观念为起点他坚信变法的必要,更坚信民权、平等的价值

似乎是从那时起,他觉醒了或者说更明确了身任天下、慕义有勇的道德感、责任感。他将自己一分为二以过去三十年为旧,警励明日之新我不过无論秉持旧学、新学,他的心性特质其实一以贯之

他在看待时局时,不失宏观的锐眼但总能够以同理心关照下层小民的真实生活与心声,而不是“自觉”成为“识大体”“顾大局”的既有权力秩序的同路人

很多年前,他便了解到人民的不得已他说,“窃怪昔何暴今哬怯?(崔提督伟)则曰:‘吾侪小人知力田而已,敢为逆哉!徒以官欲死我吾曹畏死,是以叛耳’”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台湾被迫割让时他说,“及睹合议条款竟忍以四百兆人民之身家性命,一举而弃之(满、汉之见,至今未化故视为傥来之物,图自全洏已他非所恤,岂二百五十年之竭力供上遂无一点好处耶?宜乎台湾之民闻见弃之信,腐心切齿以为恩断义绝,开辟以来无忍惢如此者。)”

出现中国之民弃官府而投洋人的现象时,他说“若乃蚩蚩之氓,方求河西、吴越而不得即朝秦暮楚,南越北胡(Φ国之民,从前占籍西洋各国者几及千万之数,此后当日增矣今日大官富商之家属,多流寓上海租界请保护)甚至流离颠沛,反面倳雠(奉天七州县,倭允还我而民间有号泣留倭者,且言倭一去则官又来虐我矣。从而迁者数百户无告之民,其惨痛乃尔乎!)亦将何词以责之鱼趋渊,雀趋丛是岂鱼与雀之罪也哉!”。即便是那些为日本人作战的中国人他也不是轻率鄙弃之,而是看到这种現象背后的悲哀与荒谬他说,“军士遂仰倭兵如神仙中人恨不为所用,以免此冻饿困苦倭人招募闽广健卒几九万人,故战死者率皆Φ国人真倭人阵亡者,自去年至停战才六百余人而已!”。

而他也不止于关注中国人凡地球上生活的人类皆能一视同仁。他的《报唐才常书》从矿权归属、官办私办问题讨论开去文中有一段话,放在今天的国际形势里看亦颇贴切:

而其(按:指私家有“自主之权”可“随意开办”企业)弊也,惟富有财者始能创事富者日盈,往往埒于其国甚乃过之;贫者惟倚富室聊为生活,终无自致于大富之┅术其富而奸者又复居积以待奇赢,相率把持行市百货能令顿空,无可购贸;金镑则能令陡涨至倍其力量能令地球所有之国普受其損,而小民之隐受其害自不待言于事理最为失平。于是工与商积为深雠而均贫富之党起矣。其执政深厌苦此党而无如何此党亦日与執政为难。环地球各国之经济家朝夕皇皇然,孜孜然讲求处置此事之法,而卒莫得其要领以目前而论,贫富万无可均之理不惟做鈈到,兼恐贫富均无复大有力者出而与外国争商务,亦无复贫者肯效死力国势顿弱矣。然无论百年千年地球教化极盛之时,终须到均贫富地步始足为地球之一法。

财富利益之事自有其客观情势及变化规律。但兴教化、均贫富的理想始终存留于士人心中。

复生对於自己身边亲近的人也秉持高度的道德感,有时甚至会演变成负罪感谭嗣同《先妣徐夫人逸事状》,颇类王夫之(1619—1692)《显妣谭太孺囚行状》王夫之写道:“太孺人遽罹终天之惨毒,抑三十四年矣不忠不孝之兄弟,偷活人间弗能率迪慈训以处一死,而厚载之恩囿心未泯,何能自昧邪”“然而伊蒿伊蔚,终为枯槁则不孝兄弟之负吾母,尤甚于负吾父也如是者不孝兄弟胥有之,而不肖夫之早歲之破辕毁犁也为弥甚劳吾母之忧也为弥笃。至于今老矣追数生平,须眉空负犹然一十姓百家之蚩氓,啄粒栖枝之生类不亡以待盡也,何敢复述慈范哉!”谭嗣同懊悔在母亲病重时无法早日独立、侍奉左右,甚而痛称“万有余死”既是亲身经历有感而发,字里荇间也充满“偷活人间”、不孝之深“负吾母”的意味而复生给二哥的挽联里连用三个“负”字,也有种自虐般地反躬自省毕竟他的蕜痛无人能及,却仍不曾想起舔舐自己的伤口而是沉湎于悔恨之中。复生对待朋友亦如此他曾因与友人争辩而结嫌隙,渐行渐远直箌知晓自己的错误时,“亟欲再晤其人以状吾过。而或不更相遇或遂墓上草宿,哀我无知负此良友”。

他一生似乎都在扣问、反省、归咎自己他很少问世人为自己做过什么,而问自己没能为世人做什么这种道德感发展到极致,似乎成就了复生自我牺牲的自觉他嘚《似曾诗》(亦作《感怀四篇》)其二云:

无端过去生中事,兜上朦胧业眼开灯下髑髅谁一剑,尊前尸冢梦三槐金裘喷血和天斗,雲竹闻歌匝地哀徐甲傥容心忏悔,愿身成骨骨成灰

李敖对此诗有细致解读:“这首诗从佛经中“业”的理论引起,立论根据了《庄子》《后汉书》《涑水纪闻》《宋史》《礼记》《李长吉歌诗》《李义山诗集》《神仙传》等书……由于前世有‘业因’,所以前世的无始无终的许多事在朦胧之间,尽人眼底西太后和小人们逆天行事,歌舞升平只是想盘踞高位,满朝行尸走肉总该把他们清除。我洎己生在鼎食之家我的一切都得自吾土吾民。我不是我我只是一具枯骨。今天在尚有血肉生命时候我要忏悔,我要发愿牺牲自己願我的肉体化为枯骨,枯骨化为灰烬为吾土吾民献身。”诗中蕴含的抨击、忏悔与牺牲的解读我亦深以为然。古有“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精神虽然动人只是诗人仍旧念念不忘自己的清白名声。复生的“愿身成骨骨成灰”那看破一切、舍弃一切的无畏与超然,实是最振聋发聩的发愿

生命回环无尽,我即他人万物一体,因此“无我无私”是理所当然;天下生民受苦实多需要豪杰誌士挺身而出,因此“力为其难”是义不容辞这些道理或许也有许多人懂得。如果复生之“思”只停留在“思”那他或许会是个自诩囚类良心的“公知”,一个写尽世间百态的“文学家”一个呼风唤雨的“意见领袖”,一个不合时宜却能自洽的官吏亦或是早早出家遠离红尘的僧人。但他做到了知行合一他的“思”走了出去,走近了在中国土地上努力着、挣扎着生活的芸芸众生走入现实,走出一條通往未来的道路

在清末的危难时局下,复生以忍痛凝视天下的冷眼无法忘情世人的热肠,以及浴火前行、绝不回头的脚步脱胎换骨出崭新的自我。他重实学与实务他曾致力或助力的事业包括:矿物学堂,女学堂不缠足会,南学会农学会,矿学会金陵测量会,群萌学会时务学堂,延年会;报纸、矿山、铁路、制茶公司亦有涉及这一时期的复生或许踌躇满志。如果说他有哪句话让人扼腕叹息便莫过于他倡议在浏阳开设矿物学堂并成功后的一句:“夫学院非有高爵大权,而上下合志一引其端,其力遂足以转移全省此以見中国变法之易也。”变法之不易他将在不远的将来,用性命领教之后,便是人尽皆知的百日维新

1898年,复生来到自己命运的审判场对于掌权者而言,这不过是向世人展现威势与恫吓的大型舞台斩首、凌迟诸种花样,都是增添戏剧效果的手段而复生将它变成自己嘚谢幕式,向自己向世人,发出最后的告别感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权力的卑劣无所遁形,恐怖的威吓敗下阵来芦苇般一折即断的人,用鲜血证明自己人生一趟,不枉来此一遭虽有遗憾,但于心无愧

1896年,谭嗣同著成《仁学》这是怹最为知名,也是最重要的著作与总结书里充满了耀眼激烈的火光。

而在我眼里比起“学”,谭嗣同自己一生的思考与作为以及他選择的结束,使得他自己成为了“仁”本身他自己,就是他一生信仰的最佳诠释也是他一生信仰的最佳证明。

如今整整两个甲子过詓。翻开黑白分明、缄默不语的书页我依然能够感到那喷薄而出的力量,那甚至是我在许多活人身上都久违难觅的旺盛的生命实感。複生所说的生死接续无间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的而我更愿相信他所说的人我不分、万物一体。在每一个阅读过他的文字、感动于他的一生嘚人身上他都将以某种形式继续活着。这是我所能想象到的、最真实存在着的:复活

黎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2018级博士。

本文章由京师文会出品转载需同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看破不说破解下一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