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开学第一课ppt汉字的视觉联想美术哪一册

13-14下初一美术教案
发布者:吴娟娟&&&发布时间: 22:24:06&&&阅读次数:11
泉州九中20
11&& &- 20& 12&&&
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
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认识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感受作品中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交融,提高欣赏和评述能力。
一、&&&&&&&&&&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部分美术作品,创设气氛,激发学生热爱艺术的情感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的是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这些作品的风格多种多样,记录了人类文明的足迹,凝聚着人类的思想情感,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对美的追求,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
讲授新课:
师:艺术是否包括美术?在自然界里是先有艺术还是生命?美术作品中的形象是否有生命?(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教师出示作品《野牛》,讲解分析作品内容,提出问题:原始人为什么要在墙壁上画一头野牛?野牛是否有生命力?
学生交流讨论,总结问题:健壮的野牛有生命力,原始人在墙壁上进行这种活动是有着祈求狩猎串收的目的的,相信画中的动物会成为真的。
教师展示米开朗基罗的《创造亚当》,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内容,由学生交流讨论得出:作者借用上帝创造亚当这一神话故事,表现出画家对人体的健美和力量、智慧的赞美及人对生命力的渴望。
教师再出示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共同分析理解画中人物的象征及是否具有生命力。
引导学生分析原始社会和中世纪的美术作品在表现对象和思想内涵上的区别:
原始社会――动物、植物――对动植物的信仰
中世纪――神话人物――对生命价值的赞美
教师总结: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无论是原始洞窟壁画中的野牛,还是传说或神话中的人或神,都充满了生命活力,而且具有深刻的内涵。
三、&&&&&&&&&&
发展阶段:
师:在现实活动中,人的生命和艺术活动能否离开自然单独存在?
生:不可以;离开自然,人的一切都不存在。
师:那么生命与自然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欣赏课本中2-3页的作品《溪山行旅图》、《孟特芳丹的回忆》、《运草》等,教师简介作者生平及作品内容,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对作品进一步的了解描绘。
引导学生比较各种艺术形式的不同特点,交流讨论问题:
1、 作品中哪些形象属于有生命的物种的形象?(动物、植物、人物)
2、 这些物种正处于哪种生命活动之中?(结合生物课所学知识分析)
3、 哪些是与物种生命活动有关系的自然形象?(山、水、天空)
4、 物种的生命活动与自然条件有什么样的关系?(相互依存)
教师总结:人类和各种有生命的物种,原本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又借助大自然的赐予求得生存与发展。自然既是人类认识和掌握的对象,又是维系物种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四、&&&&&&&&&&
课堂小结:
大自然孕育了各种生命,同时各种生命又依存于大自然中。不同时代的画家们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及各种生动的艺术形象。
五、&&&&&&&&&&
课后作业:
出示课前搜集的优秀的中外美术作品,分析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及基本内容
第二单元《春天的畅想》
──────
1感受春光 了解春天
一、引导学生观察校园内的花草树木,并由学生分别讲述对观察到的事物的感受。
提问:窗外的树叶是什么颜色-------绿???
和学生共同观察新长出的叶子的色彩DDDD有红色的,有紫红色的,有黄绿色的,有白色的,有嫩绿色的。
提问:整棵树的色彩是什么样的DDDD仅是绿的吗?
和学生共同观察分析不同的树在暖暖的春光下有着不同的色彩。
有的树枝多叶少,有的树在深绿色的叶丛中点缀着嫩绿色的新叶,有的简直是在绿叶中开出了红紫色的叶“花”。
二、欣赏与评述课本中的各种表现春日的范图
表现春光的方式&&
1.文字形式(描写春天的文章、诗词等)
2.摄影形式(课本的范图& 《颐和园之春》& 《放飞我们的理想》)
3.绘画形式(1)国画《春》王成喜& 《溪》吴冠中& 《梅石溪凫图》马远
&&&&&&&&&&
(2)风景画& 《花开的果园》毕沙罗
&&&&&&&&&&
(3)宣传画《迎春》
4.雕塑形式(课本的范图& 《春风》张德峰)
三、课堂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试着用手中的材料把看到的树叶的颜色画出来。
课后作业:用文字形式描述放学路上你看到的春天景色。
教学反思:
&感受春光、了解春天》是美术教材人教版第二单元《春天的畅想》中的第一课,本课主要是通过一暑假的一些关于春天的美术作品来了解春天的一些信息。
本节课属于欣赏课,欣赏这一部分对于学生来说是属于比较枯燥乏味的一部分,再者学生对于有关的美术作品的背景、材料、表现技法和形式等等了解的甚少,从而欣赏起作品时总是感觉比较被动。所以在设计本课时,我着重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合作中交流,在探索中拓展。
在讲授阶段我通过春天的信息逐渐的拓展到到人的青春,在讲解中让学生不但了解春天,而且懂得怎样去珍惜春天,怎样去把握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青春。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在讨论中真正体会到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可以战胜困难,从而培养了学生集体讨论学习的精神。通过对春天的讨论使学生更进一步的认识到人生的可贵。
第二课时&&& 生机蓬勃的春日景象
学习领域& &造型& 表现
1.&结合欣赏和构图练习认识,认识造型与色彩在造型艺术作品中的地位。
2.&重点学习相关色彩知识,了解原色,间色,对比色和相邻色所产生的色彩效果。
3.&运用抽象色彩练习的形式体会色彩,特别是原色、间色、对比色和相邻色在艺术作品中的作用。
课堂学习:
一、复习旧课
选出上节课的课后作业中描写春天丰富多彩的色彩的作品进行朗读展示,了解学生用文字描述的春天的色彩印象。
二、&讲解色彩知识
色彩的存在形式: 有光就有色彩,无光就无色――光的重要性。
1.原色:按一定比例混合,可以混合出全部色彩,而自身不能被别的色彩混合成的三种色
色光的三原色是:红& 绿& 蓝
颜料的三原色是:红& 黄& 蓝
2.间色:又称二次色,由两种原色相混而成。
颜料的间色是:红+蓝DD紫&&&&&&&&
紫和黄为补色关系
蓝+黄DD绿&&&&&&&&
绿和红为补色关系
红+黄DD橙&&&&&&&&
橙和蓝为补色关系
3.对比色:色相性质相反,光度明暗悬殊的两种颜色,叫对比色。如补色关系,等等。
4.相邻色:在色相环中邻近的色相,叫相邻色,也叫类似色。
三、分析作品的构图和构思
学生作品《春天到》人物位置安排& 色彩安排& 花草树木的造型
构思与构图:指艺术家在孕育作品过程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及其诉诸形式的活动。构思包括审美主体对客体的感受和取舍,创作意念的酝酿和确定,题材的选取和提炼,另外,还包括了对表现形式的选择,以及对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的运用等的预想。构图在美术创作中一般指在平面的物质空间上,安排和处理审美客体的位置和关系,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整体的艺术作品,以表现构思中的预想的形象与审美效果。构图是艺术传达的第一步,也是对构思的检验和修正。
四、作业:参照课本学习色彩构成& 对比色关系& 相邻色关系&& 补色关系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生机蓬勃的春日景象
简要复习,导入新课教学。
用上节课学习的色彩知识和构思与构图知识将自己对春天的感受试着进行构图&
一、讲解相应的造型艺术技能技巧知识&&&
彩色铅笔的特点&&&& 色彩清淡
油画棒的特点&&&&&&& 色彩鲜艳
彩色水笔的特点&&&&& 构线效果较好
黑白两色可以调节画面的色彩,注意使用。
中国画的构图特点
装饰画的构图特点
一、步骤分析
1.&& 确定要画哪一种画(国画,装饰画,风景画等)。
用铅笔在画纸上画出草图。
注意主体物体在画面上的位置,所占比例关系等。
主体色彩的确定(暖色调为主或冷色调为主)。
二、学生作画,教师巡视辅导。
&教学反思:
经过多年的色彩教学,学生学习有一定困难,但相对还可以,生活中处处有颜色,就看你有没有一双会识色的眼睛,从旧教材到教材,色彩知识更加
第四课时 春天的畅想
一、完成上节课的作业
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作业评述
三、和学生共同总结和分析这一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及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好的和不好的问题
1.构图不理想&& (1)画面太空(2)物体之间距离远近不协调(3)画幅大小不一
2.色彩不协调&& (1)用色不丰富,不能放开,比较写实(2)色块之间不协调,没有领会色彩基本知识(3)涂色不均,用笔方式有问题,不够有耐心和用心
3.画面内容太单一,除了树,草,花,别的造型和有创意的造型较少
4.花草树木的造型没有创意,不敢大胆变化,主要原因可能是学生的见识面太窄,绘画作品见得少引起的。
春天的畅想这一单元,主要是从感受春天、到表现春天渐进递进过程,欣赏教学中我们注重让学生对春天景物的欣赏、观察、领悟,造型表现中,注重对造型的把握,在色彩表现中,注重从色彩的认识到表现,让学生复习三原色,懂得间色、复色、对比色等色构应用,以利学生在具体具象造型和抽象造型上,可以表现得更加自如、洒脱,通过从不同角度感受与表现春天,体验自然美与艺术美共同的美感与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本单元课程中,选用色彩情感感受、感悟,色彩游戏练习,让学生能够准确的表现色彩,大胆应用色彩知识,画出特色迥异的春天色彩。
& &&《春天的畅想》内容亲切、自然,与大自然联系紧密,学生们普遍比较喜爱,也容易接受,而且在教学上非常注重学科整和,增添了美术学科的“人文性”。本课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教师点评为辅,而且特别关注学生在欣赏、分析、想象、交流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自身欣赏水平、鉴赏能力与创作水平,同学间的情感也能在交流中得到升华。
第三单元《校园的春天---设计标志》
1.通过对标志的学习,了解标志的作用、分类和艺术特点。
2.结合校园生活,设计学校、班级、运动会标志,在了解设计流程的基础上,基本掌
握标志设计的创意方法,并通过创作和交流,提高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欣赏成功的标志设计作品,分析设计师的设计思维过程,加深对标志设计中现代设计观念的渗透,逐步了解标志设计的方式方法,并能从学习活动中提高对标志设计的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
标志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在理解标志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校园、班级、运动会标志设计。
──────
一、猜猜看
(出示一组标志图形)
问:同学们,你见过以下标志吗?能说出它们各代表了什么?
问:什么是标志呢?
用一种图形和文字代表另一种事物的符号。
标志是象征性的视觉语言。它的特征是直
观生动,易于识别和记忆。
中国的文字语言在历史上有着灿烂的光辉,而作为视觉语言的图形符号在历史上也与文字语言交相辉映,其历史的渊源可追溯到至少5000年前的陶工印记。人类文明进入20世纪以来,标志设计的运用涉及社会的各方面,包括政府机构、学校、学术团体、工商企业以及文体活动等,大到国徽、国旗,小到私人标志。
二、调查研究
从每组收集的标志中,大家分析一下,它
们在设计上的特点。
标志主要分为商业性标志和非商业性标志
两大类。它们的表现形态一般采用具象、抽象、数字、文字、字母或综合的形式,设计上要求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图形的表现形式,不受任何语言、文字的限制,国际性较强。
三、分析标志的表现手法
1.具象型标志
出示“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标志
标志中被心形图案衬托出白色图形,既是
一只手,又是一只鸟。心形图案在标志中象征爱心、热心和无私奉献精神;手在标志中象征具体的帮助行为;鸟在标志中象征灵活的帮助和友好的志愿者。
2.抽象型标志
出示“奥运会”标志
标徽是在1920年的安特卫普大会首次采用的,五环象征世界五大洲(欧、亚、非、美、大洋洲)的人民和平共处。
3.汉字型标志
出示“永久”牌自行车标志
将牌名“永久”二字变体为自行车及骑车的人,直接展示商标名称、商品的形态特征和使用功能。
4.字母型标志
出示“可口可乐”饮料标志
以流畅、圆润、飘舞的线条写出名称文字,
寓意可口可乐饮料是一种爽口、爽心,能使人焕发活力的饮料。
5.数字型标志
出示“1997年香港回归”“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专用标志
6.综合型标志
出示“中国铁路”标志
问:你能从标志的图形中想到什么?能看出什么汉字?
联想火车机车车头与铁轨,以多意形态同时传达了汉字“工人”,内涵丰富,形态简洁。虽然创作于50年代,用当时的艺术标准衡量,已属佳作。即使在今天,依然是一件具现代设计意识,不可多得的典范性作品。
归纳: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认识了标志的类别,但怎样区分设计的优劣,这需要有一种评判的标准,了解这些标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和设计标志。
四、标志设计的主要原则
用四个字概括“简、准、奇、美”
1.“简”:(出示“联想”标志)
表现形式简练,形象清晰,容易辨认和记
忆,让人一看就明了。
&以“联”字的汉语拼音的声母“L”构成反转对称。标志形象引人注目,形象结构方中有圆,以简约的形态关系,体现其丰富的蕴涵,即联想意味着创造,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2.“准”(出示“射击”标志)
传递信息明确。
以大家熟悉的射击动作表示射击运动项目,给人以准确的信息。
3.“奇”(出示“玛莎女子学校”标志)
形象独特,构思新颖。
玛莎女子学校的校徽,以拼音字母开头的 “M”作变形,处理成一名可爱、快乐的少女形象,整个外形是少女的短发,又如翻开的书,给人很深的印象。
4.“美”(出示“2008年北京申奥”标志)
&符号艺术美的规律.
&此标志渗透了现代设计中的三个理念:人文精神、本土文化及时代气息。给人突出的印象,好像是一个人正在展示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太极拳,又像一个具有动感的五角星,象征主办国的地位;它采用了我国民间的结绳艺术的形象,把奥运五环巧妙地编织进去;那流动的弧线和其中的“飞白”,充分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神韵。图案简洁,信息量大,既富有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特点。
&&& 归纳:一个好的标志必须是:
1.形象简洁明了,易识易记。
2.有视觉艺术的形式美感。
3.形象独特,让人一看就能联想到该标志代表什么。
所以标志也被称为“视觉语言”。
五、欣赏标志:
1.日本植树节
问:你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标志的造型有什么特点?寓意是什么?
此标志形象生动有趣,可联想到树与鸟、树与人、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
2.北京工艺美术学校
问:猜猜看此标志是什么汉字,还可以从中看出什么?有什么寓意?
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还可以看出两只交叉的手,此标志表示用美术的方式进行人与人的交流。
3.日本亚洲航空公司
问:你能从图形中看出它与航空的关系吗?
机场的跑道和飞机起飞的速度感。
4.“迪斯尼乐园”标志(美国)
问:此标志以什么形象作为标志?给人以什么感觉?
用著名的米老鼠的形象作为标志,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给人以开朗、幽默的感觉。
六、2008年北京奥运标志的设计思路流程
&&& 1.设计信息的收集:中国、北京、奥运会。
&&& 2.设计元素的综合分析:民族、文化、运动。
&&& 3.设计图形的确立:篆刻、“龙”、“京”、武术。
&&& 4.设计信息的准确传达:整合。
2008年北京奥运标志,设计师站在民族文化的角度,把代表中国文化的篆刻艺术运用在设计作品中,充分肯定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艺术观点。
为全国第九届运动会会徽设计一下:
标志以代表第九届“9”字构成动感跑道和体育场,以代表全国运动会简称“CS”组成燃源圣火和起舞火凤凰,红蓝绿橙代表运动会多姿多彩,整个图案具有运动感、速度感的现代表现形式,体现中国跨入新世纪的运动盛会。
七、动动手
&&& 同学们可采用以上任何一种制作方法,为学校运动会设计标志。设计前,请思考和讨论班级特色。
&&& 总结:
标志存在于我们社会的每个角落,适用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在现代社会中,标志已不仅是一种单纯的视觉符号,而且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社会功能。
以上我们欣赏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标志作品,对标志的作用和设计原则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尝试设计了一个标志,这对我们动脑、动手设计标志奠定了一个基础,希望大家从这节课以后,就开始注意观察、收集素材,构思一个标志,表现方法不限,下一节课我们将运用形状和色彩将自己的构思表达出来。
1.设计意念是否具有原创性,同时能表达班级
的运动会特点。50%
2.设计的构思是否有步骤及清楚发展。 20%
3.设计技巧。例如点、线、面、色彩的安排与
配合。 20%
4.设计的用心程度。 10%
板书设计:
&& 标志设计
1、& 什么是标志?
2、&标志的特点: 概括简洁,易于辨认,
寓意深刻,构思巧妙。
3、&标志的分类。
4、& 标志的表现形式:具象、抽象、文字、综合。
5、& 标志的设计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知识。
二、展示学生作业。
学生分析讨论作业的构图、创意。
师指出作业的优缺点。
三、学生练习
修改整合作业
四、拓展练习
收集生活中的标志,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修改或提出修改建议。
教学反思:
这堂课教学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以学生感兴趣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标志入手,引入主题,突出课中的知识点,背景音乐导入激发兴趣,体验情景教学之乐。来达到以“趣”入题、引路,以“美”入情、入境。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教学过程之中,为深挖教材中的想象因素作出了铺垫;为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提供了催化和向导。唤醒学生带着丰富的感情色彩参与标志设计的学习活动之中。虽然实际的教学效果和备课的设想有一些差距,例如备课时我预计讲10分钟,后面全部留给学生,但课上学生对前面基础性知识反映的没有预想的好,所以即使调整到了17分钟,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习、交流、创作中得到较大的发挥做好铺垫。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最大的震撼,进而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人文精神。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激励学生大胆创新。学生是创造的主体,又是活动评价的主体。正如“教育的使命是使人变得更自由、更有创造力”,在为自己班级设计设计标志时,学生设计的就很大胆,有特色,并且效果很好。这样的设计给学生松了绑,任想象驰骋、任情感激荡。学生的主体参与、情感参与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开放、多元的评价作品,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现自我的平台。
第三单元《校园的春天---设计海报》
1.引导学生通过海报欣赏,认识和了解海报的特点、意义及其作用。
2.使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海报设计方法,为校园的文体活动设计海报。
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海报开始,拉近与海报的距离,使学生对海报设计有一个较为整体、清晰的认识,并能从学习活动中提高对标志设计的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
海报的结构特点及表现形式。
海报设计的立意与构思如何准确地传达特定的信息。
──────
一、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情绪,集中注意力。
二、导入新课
(播放课件中的图片D街头海报与匆匆而过的路人)
提问:1、海报是给谁看的?
2、什么样的海报能给路人一个驻足的理由?
3、什么样的海报能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主要的信息?
三、海报设计(分析、讨论、探究)
◆教师讲解――海报的概念
海报(poster)又称招贴,是一种在公共场所挂贴的速看广告,是以图形文字等设计手段来传递信息的视觉平面艺术。
◆海报的特点
(播放课件《戒烟公益广告》)
提问:海报的画面有什么样的特点?
回答:构思新颖、构图简洁、主题明确
◆海报画面的构成元素和它们所起到的作用
(播放课件《帝企鹅电影海报》)
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主标题(最醒目):向人们传达明确的主题,要求醒目、简洁,好记和朗朗上口
副标题(中):进一步表明主题
说明文字(小): 说明文字要简要地标明设计的意图,起着补充和说明的作用
图片:图案体现主体性,要求造型简练,具有装饰感,色彩要单纯,明亮,形式感强。&&
◆海报设计的灵魂D创意
组织学生分析课件中的几幅作品:《祛除黑眼圈广告》、《意大利超市蔬菜广告》、《无国界医生组织公益广告》的精巧创意。
◆海报的设计与制作
(1)海报创意的表现方法
(播放课件)组织学生分析讨论
A 直接展示法
&&&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运用十分广泛的表现手法。它将某产品或主题直接如实地展示在广告版面上,充分运用摄影或绘画等技巧的写实表现能力。细致刻画和着力渲染产品的质感、形态和功能用途,将产品精美的质地引人入胜地呈现出来,给人以逼真的现实感,使消费者对所宣传的产品产生一种亲切感和信任感。
B 突出特征法
&&& 运用各种方式抓住和强调产品或主题本身与众不同的特征,并把它鲜明地表现出来,将这些特征置于广告画面的主要视觉部位或加以烘托处理,使观众在接触言辞画面的瞬间即很快感受到,对其产生注意和发生视觉兴趣,达到刺激购买欲望的促销目的。突出特征的手法也是我们常见的运用得十分普遍的表现手法,是突出广告主题的重要手法之一,有着不可忽略的表现价值。
C 对比衬托法
&&& 对比是一种趋向于对立冲突的艺术美中最突出的表现手法。它把作品中所描绘的事物的性质和特点放在鲜明的对照和直接对比中来表现,借彼显此,互比互衬,从对比所呈现的差别中,达到集中、简洁、曲折变化的表现。通过这种手法更鲜明地强调或提示产品的性能和特点,给消费者以深刻的视觉感受。作为一种常见的行之有效的表现手法,可以说,一切艺术都受惠于对比表现手法。对比手法的运用,不仅使广告主题加强了表现力度,而且饱含情趣,扩大了广告作品的感染力。对比手法运用的成功,能使貌似平凡的画面处理隐含着丰富的意味,展示了广告主题表现的不同层次和深度。
&&& 借助想象,对广告作品中所宣传的对象的品质或特性的某个方面进行相当明显的过分夸大,以加深或扩大这些特征的认识。夸张是一般中求新奇变化,通过虚构把对象的特点和个性中美的方面进行夸大,赋予人们一种新奇与变化的情趣。
E 运用联想法
&&& 通过联想,人们在审美对象上看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经验,美感往往显得特别强烈,在产生联想过程中引发了美感共鸣,其感情的强度总是激烈的、丰富的,在欣赏的过程中通过丰富的联想,能突破时空的界限,扩大艺术形象的容量,加深画面的意境。
F 富于幽默法
&&& 幽默法是指广告作品中巧妙地再现喜剧性特征,抓住生活现象中局部性的东西,通过人们的性格、外貌和举止的某些可笑的特征表现出来。幽默的表现手法,往往运用饶有风趣的情节,巧妙的安排,把某种需要肯定的事物,无限延伸到漫画的程度,造成一种充满情趣,引人发笑而又耐人寻味的幽默意境。幽默的矛盾冲突可以达到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勾引起观赏者会心的微笑,以别具一格的方式,发挥艺术感染力的作用。
G借用比喻法
&&& 比喻法是指在设计过程中选择两个在本拷贝各不相同,而在某些方面又有些相似性的事物,“以此物喻彼物”,比喻的事物与主题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某一点上与主题的某些特征有相似之处,因而可以借题发挥,进行延伸转化,获得“婉转曲达”的艺术效果。与其它表现手法相比,比喻手法比较含蓄隐伏,有时难以一目了然,但一旦领会其意,便能给人以意味无尽的感受。
.以情托物法
艺术的感染力最有直接作用的是感情因素,审美就是主体与美的对象不断交流感情产生共鸣的过程。艺术有传达感情的特征,“感人心者,莫先于情”这句话已表明了感情因素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在表现手法上侧重选择具有感情倾向的内容,以美好的感情来烘托主题,真实而生动地反映这种审美感情就能获得以情动人,发挥艺术感染人的力量,这是现代广告设计的文学侧重和美的意境与情趣的追求。
(2)海报设计中图文的收集和海报设计的版式
(播放课件)图文设计中要注意的方面,如正面例子《禁毒公益广告-向摇头丸说不》和《人和羊肉馆》的反面例子的对比;
几种海报设计的常见版式,学生可以很快掌握其排版的规律。
(3)海报的制作方式
  主要是手绘、拼贴和电脑绘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
四、布置学生活动内容
根据校园文体活动的需要设计一幅校园海报。要求学生完成草图创作。
总结本课学习知识点,鼓励学生的积极表现。
六、布置课后作业和下节课的任务
2环保海报的设计
海报设计(2课时)
教学内容:环保海报的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海报形式、内容与设计的发展。
2.技能目标――启发设计思维,掌握海报设计的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设计意识,引发设计兴趣,热爱民族文化,关注环境与生命。
教学重点及难点:启发学生海报设计思维,帮助学生领会传统设计,更新设计理念。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师生谈话、学生练习、教师演示多种方法相结合。
教学准备:CAI课件、师生合作海报。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3分钟)
&&&& 1、【课件演示,谈话导入】共同分析其宣传主题及创意
、图案、色彩等。引出环保海报。2、复习海报定义:海报是广告的一种,是贴在街头或公共场所,以达到宣传目的的文字、图画。引导学生从画面大小、视觉效果与艺术形式三方面体会。
(启发帮助学生找出海报设计的特点:画面大、远视强、创意新。)
三.新课教学&:环保海报的设计流程。 (25分钟)
(1)、环境保护(简称环保)是由于工业发展导致环境污染问题过于严重,首先引起工业化国家的重视而产生的,利用国家法律法规和舆论宣传而使全社会重视和处理污染问题
(2)、水(节水为荣、监护水源――保护水源就是保护生命、一水多用――让水重复使用 、慎用清洁剂――尽量用肥皂,减少水污染 )(3)、减排(关心大气质量――别忘了你时刻都在呼吸、做“公交族”――以乘坐公共交通车为荣、当“自行车英雄”――保护大气,始于足下、减少尾汽排放――开车人的责任 )(4)、节能(节用电器――为减缓地球温暖化出一把力、减用空调――降低能源消耗、支持绿色照明――人人都用节能灯)(5)、保护森林(珍惜纸张――就是珍惜森林与河流、替代贺年卡――减轻地球负担、少用一次性制品――节约地球资源、.植树护林――与荒漠化抗争 、.领养树――做绿林卫士& )(6)、减少污染(选绿色包装――减少垃圾灾难、自备购物袋――少用塑料袋 旧物巧利用――让有限的资源延长寿命、旧物巧利用――让有限的资源延长寿命。 (7)、做动物的朋友――善待生命,与万物共存、不猎捕和饲养野生动物――保护有脆弱的生物链 、拒食野生动物――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 (8)、做环保志愿者――拯救地球,匹夫有责 。(9)、控制噪声污染――让我们互相监督 。
四、命题设计 (9分钟)
&&& &&以“环境”为主题做海报设计草图。作业要求:简单、易懂、观后观强。
(从图形、版式、色彩三方面启发学生大胆想象,鼓励学生完成草图)
教学反思:
画画(学生实践阶段)。我觉得在设计安排上比较合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特别是学生自己设计方面也体现了自主性。学生练习设计时,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让他们以“班级足球赛”、“校园小歌手赛”等为主题,也很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学生作业效果很好。但在评价方式上语言有些单一。课后在反思中我觉得可以是多种的,可以采用学生自评或互评,再结合教师的点评,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确立正确的审美理念,效果可能会更好。
第三单元《校园艺术节---设计制作请柬》
1.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寻找和收集各种请柬,认识和了解请柬的特点,特别是艺术活动请柬的特点。
2.指导学生根据校园艺术节的总策划设计请柬,让学生体会请柬的设计过程和制作特点。
3.学习用多种形式制作请柬
通过请柬的制作,提高学生的设计、制作能力,培养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的品德,增进师生感情。
掌握各种请柬的形式、功能,学会设计请柬。
1.构图设计。
2.恰当选择材料。
──────
1设计制作请柬
一、组织教学
检查工具准备情况。
二、新课教学
(一)、请学生简述什么是请柬,常见的请柬有什么特点、功能?
请柬是在邀请客人时用的,简便的书面通知。对请柬平面的设计、美化,可增加其郑重、诚恳心情的表达。
同学们常见的请柬多为结婚及喜庆的请柬,此外在我们这个年龄时段很少有机会看到其它形式的请柬。
(二)、请柬欣赏:(出示请柬范图、边欣赏边讲解边板书)
1. 请柬的形式有哪些?
有平面的、立体有声的;横式的,竖式的;心形的、树叶形的及不规则形的。
2. 请柬的写作格式?
请柬的内容:图案设计,邀请人姓名,邀请时间地点,活动内容等
首先在上方写上被邀请者名称
其次交待活动内容、时间
最后署名邀请人和发出请柬的时间
3. 请柬的特点是什么?
设计庄重、大方、美观
信息准确完整
内容与形式一致
(三)合作探究
特定场合对请柬的要求是什么?
&&& (可从图案& 色彩等方面举例回答)
小组讨论:
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请柬,谈一谈优秀的请柬应该具备什么要素,即设计要求,比如别出心裁、信息准确完整、内容与形式一致等等。
(四)请柬的设计制作方法
制作的方法有:摄影的,色彩手绘的,镂印喷刷的以及剪贴的和电脑制作。包括利用多种材料拼贴和利用废旧彩图纸剪贴制作的等。
请柬的制作要求:构思巧妙,形式新颖,造型优美,工艺精致。
(五)学生制作(教师巡视辅导)
他(她)要过生日了,想邀请老师和同学们届时光临,请你帮他(她)设计制作一张请柬。
教学反思: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取“欣赏、讨论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以实例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运用投影、实物、和现场演示、优化了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 &请柬是实用性很强的设计艺术,需要全面的知识技能和创作思维, 要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设计出比较优秀的作品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本人采用了实物欣赏和制作过程的演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充分地感受到请柬的制作方法以及它的制作步骤。
在本节课中,讲解知识全面,重点突出,学生积极性高,作业完成好,有新颖创新性。值得注意的就是在讲解过程中,重点与难点应该再详细一些,主要课堂的调控。
第三单元《校园艺术节---设计制作面具》
1.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各种艺术活动的图片、影视资料,结合班级晚会的主题设计构思相应的表演面具、道具。
2.指导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设计制作道具、面具。
结合欣赏和设计活动,启发学生认识和体会道具、面具的艺术美感。
认识和了解面具和道具的作用、形式以及制作方法和采用的材料。
面具和道具的设计和制作。
──────
1设计制作面具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 结合欣赏各种体现道具和面具的图片、实物等,让学生认识,了解面具和道具的特点和作用。
2.&&&& 分小组进行讨论设计道具和面具的草图。
三、发展阶段
1.结合学生的设计,引导学生认识特定内容对道具和面具设计的要求和影响,学习运用归纳、对比、夸张等修改设计。
2.示范讲解面具、道具的制作技法和步骤。
四、学生制作,教师巡视辅导
要求:1.根据班级晚会的主题内容设计制作道具和面具。
2.四人一组进行设计制作一个道具和两个面具。
3.尽量选用各种废旧的材料。
4.作品要有一定的创意和个性。
第2课时  面具、道具制作
一、组织教学
检查工具、材料准备情况
二、简单复习面具和道具的几个要点和制作步骤
三、学生制作(教师巡视辅导)
四、作品评述
选出较为优秀的面具和道具进行分析、讲评。
分析范围:
造型特点为、色彩特点、是否与晚会主题内容相合并提出相关建议。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内容,属于“造型?表现”领域。面具与学生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从小时候就戴着孙悟空、猪八戒等一些面具嬉戏、玩耍,因此,本课的内容学生极感兴趣。根据新课程的理念面具的制作方法可以多样,可画,可手工粘贴,很适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点。本节课给我颇多的感受,这堂课将美术课程与其他学科巧妙地进行整合。比如在初步认识、欣赏各地的面具之前,将其所在地风土人情用图片的形式展示,使学生的了解更直观,更清晰。在介绍面具的来历时用观看影片代替了枯燥呆板的解说。声音、图像的感官刺激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但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面具文化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要想在一节课的时间里了解各地的面具特色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本课的面具欣赏部分显得有些多而浅,所以一定要改进其方法,使学习由点到面再总结,对学生后面的设计会更有帮助。
面具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沿袭至今,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本节课上的非常轻松,学生配合默契,情绪高涨,尤其后面的表演节目,把课堂气氛推到了高潮,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整堂课的设计集中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路,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从而轻松愉快的完成了教与学的任务。
主办单位:福建泉州第九中学
&&&地址:泉州津淮街中段
&&&服务电话:1
请使用IE6.0以上浏览器、分辨率以上(建议用IE6.0、分辨率为)、16位以上颜色
&Copyright
R&Z网络工作室 Tel:
互联网备案记录&闽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年级下册美术第一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