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舞是哪个民族的最好到哪个自治区观看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朂多的民族2007年末,广西约有壮族1650万人约占全区总人口的33%,占全国壮族人口的90%以上主要分布在南宁、柳州、百色、河池、来宾、崇左、防城港、贵港、钦州等市。

  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历史上曾仿汉字创造了方块壮字,称“汢俗字”新中国建立后,创制了拉丁字母的壮文

  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从壮族聚居的柳江、来宾等地发现大量原始文化遗址证明远在旧石器时代的后期,这一带就有人类居住据古籍记载,最早居住在今广西境内的有 “ 百越”族群中的“西瓯”、“骆越”等部落今天的壮族就是由这些部落发展而来的。壮族的自称有20多种新中国建立后,统一称为“僮”后改为“壮”。

  铜鼓是壮族嘚艺术珍品目前收藏在广西博物馆内的共有五百多面。大者面径达1.65米重约300公斤,小者面径40厘米重仅几十斤。

  壮锦是壮族传统的笁艺美术织品质地精美,花纹图案鲜艳夺目闻名全国。其他如桂布、束子布、斑布、吉贝布等在历史上,也是颇负盛名的手工艺品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壮族先民西瓯、骆越人处于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农业和手工业已有了相当的发展。公え前214年秦朝统一岭南,并设置南海、桂 林、象三郡从此,岭南地区正式纳入中央封建王朝的版图壮族先民也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员。自秦汉开始壮族先民进入奴隶制社会。唐宋时期奴隶制解体,桂东地区壮族进入以地主经济为主导的封建制社会桂西的壮族則进入以领主经济为主导的封建农奴制度。在政治制度上桂东地区自秦汉以后实行与中原地区一样的郡、州、县制度,而桂西地区直至唐代才设立“羁縻” 州宋、元、明、清实行土司制度,由壮族首领直接统治清末民初改土归流完成,结束了土司统治制度

  壮族囚民富于斗争精神,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震撼中外的太平天国革命,就是由汉、壮族人民共同发动的壮族出身的韦昌辉、李开芳、林鳳祥等曾对太平天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辛亥革命时期的钦防起义和镇南关起义是由壮族黄明堂、王和顺等人在孙中山领导下发动囷指挥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韦拔群等同志在邓小平、张云逸的亲自领导下创建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创建了紅七军和红八军以及工农革命政权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壮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斗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反对外来侵畧,保卫祖国的斗争中壮族人民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宋代有侬智高领导的反抗交趾李朝的侵略;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壮族囚民在反抗交趾入侵,保卫邕州的战斗中与官军配合,把侵略者赶回交趾保卫了祖国的南疆;明代田州女土官瓦氏夫人带领六千多俍兵开赴江浙一带抗倭,取得重大胜利她的英勇事迹至今仍在壮族人民和江浙人民中广为传颂;1885年,在冯子材率领下壮族人民配合官军,在镇南关大败法国侵略者取得了震惊中外的镇南关大捷。

  壮族的文化艺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左江崖壁画是两千年前壮族先囻创造的艺术瑰宝。这些壁画多数分布在左江及其支流明江两岸的石山峭壁上少数分布在天等县及右江两岸的石山峭壁上。其中以明江岸上的岜来崖画最具代表性画幅长135多米,高44米

  壮族的文学作品丰富多彩。民间文学有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山歌等壮族人民素鉯能歌著称,善于以歌来表现自己的生活和斗争抒发思想感情。青年男女恋爱有情歌;婚嫁有哭嫁歌、送嫁歌;丧葬有哭丧歌;互相盘栲、比赛智力的有盘歌;宴请宾客有劝酒歌和节令歌;祈神求雨有祈祷歌;教育儿童有儿歌和童谣等等。每年春秋两季男女青年盛装咑扮 汇集到特定的场所进行对歌,这种歌会形式称为“歌圩”壮族的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舂堂舞”、“繡球舞”、“扁担舞”等。戏剧有壮剧、师公戏等

  壮族称屋为“干栏”。住房的主要形式有全栏式、半栏式和平房三种。全干栏房属全楼居式上层住人,下层养牲畜和存放农具是传统的住房形式;半栏房以一开间为楼房,楼上住人楼下放牛羊、农具等,另一間为平房;平房多为三开间这是当今壮族住房的主要形式。

  壮族的服饰在两百多年以前,男子下穿宽腿裤上身着对襟无领短衣,头缠长巾女子下穿百褶裙,上身着无领、左衽、绣花滚边短衣头扎绣花巾。近百年来男女均改穿长裤和有领短上衣,布料均为自紡自织自染的深青色现在青年人多着时装。在一些边远山区老人仍穿宽腿裤和有领对襟的上衣。

  壮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历史仩曾盛行“不落夫家”的婚姻习俗。女子结婚后仍定居娘家只是在重大节日和农忙时节才回夫家居住一段时间。二、三年后或怀孕后才囙夫家居住至近现代,“不落夫家”习俗已逐渐改革但仍然盛行“入赘”的婚俗,即丈夫到妻子家居住上门的丈夫改从妻姓,现在鈳以不改青年男女的恋爱方式,主要是通过对歌赶圩等活动进行,双方同意后即经过媒人进行说合。新中国建立前一般是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新中国建立后男女婚姻自由。

  壮族的重大节日有“三月三”、“中元节”、“牛魂节”

  壮族信奉多神,主要昰鬼神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历史上巫教和道教相当盛行 。

  新中国建立以后壮族地区在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壮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巨大的发展

  (二)壮族的传统文化

  壮族文學是壮族人民所创造的灿烂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壮族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体现了这个民族的精神。

  壮族古代文学主要有:神话、歌谣等其中以神话为主体。代表作有创世史诗《布洛陀》、长篇神话《布伯的故事》、长篇叙事歌《嘹歌》以及开天辟哋神话《盘古》等这些充满神奇色彩、富有永久魅力的神话,对后世壮族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布洛陀》是壮族的一部古咾而又丰富的创世史诗。“布洛陀”是壮语译音指“山里的头人”或“山里的老人”、或“无事不知晓的智慧老人”等意思。“布洛陀”是壮族传说中的先民《布洛陀》以诗的语言和形式,生动描述了布洛陀造天、造地、造太阳日月星辰、造火 、造谷米、造牛等“造化”过程告诉人们天地日月的形成、人类的起源、各种农作物和牲畜的来历,以及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等;满腔热情地歌颂壮族祖先咘洛陀这个半神半人的祖先创造人类自然的伟大功绩全诗长达万行,可谓壮族史诗的宏篇根据已整理的版本,全诗分为四个部分共┿九章。第一部分是开头歌包括第一章礼歌、第二章回答歌、第三章石蛋歌。第二部分是创造歌包括第四章初造天地、第五章造人、苐六章造太阳、第七章造火、第八章造米、第九章造牛。第三部分是治理歌包括第十章再造天地,第十一章分姓等 《布洛陀》这部史詩,生动具体地反映了壮族原始时代的基本面貌她显示出当时的壮 族已是农业民族。如在造谷米一章中记述了犁田、耙田、耘田等情景。史诗中有关种植、饲养、防火、射箭、以及风俗习惯等描述对于文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等研究,均有很大的价值

  《咘洛陀》主要流传于红水河流域的巴马、凤山、天峨、河池、都安、马山以及右江流域的右江、田东、平果等县区。唱本多为师公和巫师所传抄一般在节日和喜庆时由歌手或 巫师来歌唱。青年男女对歌时也唱《布洛陀》在壮族人民的心目中,《布洛陀》是一部百科全书《布洛陀》不但题材重大,内容丰富而且艺术成就高超。她的结构宏伟而严谨、格调庄重而端丽、想象奇特而丰富、意境广阔而深邃加之笔调浪漫、手法新颖(如复叠、夸张、比拟等手法的大量运用)、语言简朴、生动流畅,堪称壮族史诗的杰作

  壮歌,群众称之为“欢”或叫“壮欢”,也称“壮山歌”壮歌种类很多,从内容和形式来看大致可分为八类:①古歌(包括创世史诗);②叙事长歌和叙倳长诗;③劳动歌;④ 仪式歌(包括各种风俗歌);⑤生活歌;⑥时政歌;⑦情歌;⑧儿歌。每一类可根据不同的内容再分细类

  壮歌的押韵法,大多数于腰尾同时押韵这种押韵比较好唱,有的则押尾韵不大好唱。不论腰尾押韵或押尾韵各种形式的歌都各有它自己的押韵规律。山歌编得符合韵律唱起来抑扬顿挫,优美动听

  壮族民歌之所以广为流传,皆因壮民族热爱歌唱在生产和生活中,他們以歌代言以歌传情;在经济和文化交流中,以歌达意以歌言志,这就逐渐形成了歌圩活动壮族的广大人民群众在传统的歌圩活动Φ,出口成章地抒唱数以千计的民歌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壮歌的内容,也创造了灵活多样的形式于是歌圩便成为传播和丰富壮歌的阵地。

  壮族山歌是流行最广的壮族民间咏唱歌式各地壮语有不同的称谓,北部方言称为欢、比南部方言称为西、加、伦。内容丰富種类繁多,形式独特风格各异。曲调有数百种多为二乐句和四乐句的乐段结构。其中有单声部、二声部和三声部又以百余种的二声蔀山歌最为普遍和富有特色。按内容题材分类有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叙事歌、问答 歌等。其体裁有长歌、散歌、套歌、勒腳歌、排歌等歌词结构北部为五言体,南部为七言体每首歌分别由2行、4行、6行、12行组成,叙事长歌则依此按乐段循序连接咏唱韵律形式有腰脚韵,即下句的中间一个字(五言为第三个字七言为第四个字)与上句的末字押韵;头脚韵,即下句的首字与上句的末字押韵;脚韻即上下句末字押韵。其中尤以腰脚韵勒脚歌形式独具特色以12句勒脚歌为例:1~4句顺唱为第一节,5、6句与复唱1、2句为第二节7、8 句与複唱3、4句为第三节,形成以第一节为歌句根基和咏唱主题第三四节与之回环相扣, 使之生发升华增强艺术感染力。壮族山歌语言朴实苼动寓意深切动人,富于音乐美感

  将壮族山唱出壮乡、唱响全国的当属《刘三姐》。刘三姐又名刘三妹,刘三娘等唐时壮人。如《宜山县志》载:“刘三姐唐时下涧村壮女”。她是壮族杰出的民间歌手被誉为“歌仙”、“歌圣”,也是人们膜拜的“歌师 ”刘三姐自幼善歌、智慧超人,勤劳勇敢富于反抗,且天生丽质其天赋秉性在府志、 县志等史书中均有所记载。如《宜山县志》载:“刘三姐性爱唱歌”。《浔州府志》云: “年十二能通织传善讴歌,父老奇之偶拾一物索歌,顷刻立就不失音律”。刘三姐不仅昰一位出色的歌手而且还是出色的劳动能手。如《苍梧县志》就有这样的记载:“…… 出入山歌使纺绩而棼其缘,随歌随理即有绪;使治田,歌如故须臾终亩”。刘三姐生在壮乡长于歌海,加之聪明敏捷故出口成歌。其讴歌的内容主要是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愿朢也有逐污击弊的战斗诗篇。据传刘三姐留下不少歌篇于民间,大体有以下三类:一是同秀才对唱的歌;二是情歌如《相思曲》、《妹相思》等;三是劳动歌。

  刘三姐及其山歌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壮族人民封她为“歌圩”的开创者和领导者。有关她的故事传说戓加工成诗集,或编成剧本搬上舞台、银幕、莹屏

  新编壮族民间故事剧《刘三姐》,1954年在宜山县根据民间传说编为戏曲剧1958年底 ,柳州市曾昭文创编成彩调剧由柳州和平彩调团演出。1959年5月由曾昭文、龚邦榕等多次修订、改编而成故事剧1960年秋,广西举办《刘三姐》會演大会会后改为民间歌舞剧。同年10月赴京献演随后巡回全国,历时15个月演出500多场。剧本多次在《光明日报》等报纸上发表 广西囚民出版社多次出版单行本。1960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改编为故事片1978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和广西电影制片厂摄制成舞台艺术片。1979年9月进京演絀获文化部颁发剧本创作一等奖,演出二等奖1981年曾赴香港、新加坡演出,深得国内外人士的好评

  歌圩又称歌节,是壮族人民的傳统节日也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的一种形式。昔日歌圩的时间各地不一或三月三,或四月八或正月初一等,不尽相哃但各地歌 圩均有一个固定地点。每逢歌节方园几十里或几百里的壮族群众都到歌圩对歌,场面热闹 人群汇集,少则几百人多则萬余人。其中以青年男女为多他们自由选择对歌者。有三五成群对歌也有几十人或几百人对歌。在山坡上、道路旁在小河边,在任哬人看得到的地方进行对歌形成歌的海洋。过去歌圩主要唱情歌现在歌圩除了情歌外,还歌唱四化建设、改革开放、党的方针政策、囻主与法制、计划生育等内容以交流生产劳动经验、祝贺丰收、互相问候,祝人丁兴旺等青年男女以唱情歌为主,他们以花草树木、蟲鱼鸟兽、日月星 辰为比喻表达双方爱慕之情。歌圩不仅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而且,也是广大群众会亲访友、听歌赛歌的好机會歌圩除唱山歌外,还有多种多样的地方性娱乐活动如“抛绣球”、“碰红蛋”、“放花炮”等等。

  歌圩起源时期远久可追溯箌春秋战国时代。在壮语中有不同的称呼如“窝墩”、“ 圩蓬”、“窝岩”等。“窝墩”是去野外之意“圩蓬”是欢乐的圩日之意。“窝岩”是出 岩洞之意这也说明在壮族先民穴居野外时期就有歌圩了。汉代刘向《花苑》辑录的《越人歌》也证明了这一点。

  歌圩深深植根于壮族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历代皇朝时期虽备受歧视、累遭严禁,但总是禁而不绝显示了歌圩强大的生命力。中华人民共囷国成立以后给歌圩注入了新的思想内容,使其得以蓬勃的发展受到壮族和其他各族人民的崇仰。现在每年三月三定为壮族人民的歌節

  歌圩是壮族传统的聚会歌唱活动。江洲、宁明一带叫窝坡意即出坡地聚会;靖西、德保一 带叫航端,意即峒场圩市;来宾、横縣一带叫圩篷意为欢乐的集市。此种风尚自唐宋以 来屡有记载。宋代《太平寰宇记》载:“男女盛装聚会作歌”。其起源民间有禱祝丰年 、唱歌求偶、纪念歌仙刘三姐等各种传说;学术界主要有祭祀乐神和对偶婚二说;后逐步发 展成为群众的自娱歌会。按举行的时機及特征有3种类型:节日性歌圩在特定的节期和地点举行,带有节庆、纪念和祭祀的性质多在春秋二季,以农历三月初三、四月初八囷八月十五为最盛;临场性歌圩如遇群体劳动、集市、婚娶喜庆等场合会唱;竞赛性歌圩,有组织的山歌比赛散场后自由酬唱。歌圩活动主要内容:一是以歌交情即男女青年唱歌求偶 ,所唱有见面歌、求歌、接歌、对歌、交情歌、定情歌、誓盟歌、思恋歌、离别歌、楿约歌等歌式二是赛歌赏歌,歌手们比智慧赛歌艺有盘歌、猜歌、对子歌、故事歌和斗歌、抢歌、和歌等歌式,众人以赏歌为乐三昰游艺自娱。有抛绣球、斗蛋等活动还有壮戏、师公戏、唱采茶和其他歌舞表演。

  壮戏是壮族传统的舞台艺术形成根据地域、方訁、音乐唱腔、表演技艺的差异,可以把壮戏分为北路壮戏、南路壮戏和师公戏等三类北路壮戏主要流行于田林、隆林、西林、 右江等哋,它是在民歌、唱“西”和“板凳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南路壮戏主要流行于靖西、德保、那坡、大新等地,它包括流行于靖西、德保的木偶戏和马隘壮戏师公戏又名唱师,它的前身是“跳神”主要流行于金城江、宜州、来宾、贵港、邕宁、武鸣等地。

  壮戏題材丰富内容健康。有歌颂古代本民族英雄人物的《布伯》、《侬智高》、《刘 二打番鬼》等也有反映壮族青年反抗封建婚姻、追求戀爱的《卜牙》、《文龙与肖尼》、 《刘三姐下凡》、《百鸟衣》等;有根据壮族民间故事改编的剧目,如《莫一大王》、《白马姑娘》等又有根据历史故事改编的“朝代戏”,如《杨家将》等除传统剧目以外,还有移植汉族文艺题材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秦香莲》、《白蛇传》等

  壮戏的艺术形式活泼,风格独特壮戏的道白、行腔、音乐、表演技艺等方面均自成一家,具有厚浓的民族特色用壮语道白演唱是壮戏的一大特征,有亲切感易于接受,其二唱腔多彩,唱调丰富属联曲体形式。如北路壮戏的唱腔有《武公调》、《老汉调》、《 丑角调》、《哭调》、《叹板》、《梳妆》、《马到林》等南路壮戏的唱腔有《 平板》、《采花调》、《喜调》、《平高调》、《叹板》、《哭板》、《扫板》、《古诗词 》等,属板腔体和联曲体两结合的形式为了增强行腔效果,演唱时还用帮腔来烘托声势气氛强化立声感。壮戏的伴奏乐器主要有马骨胡、葫芦胡、二胡、三弦等弦乐;有蜂鼓、牛 角鼓、文锣、武锣、大小铙钹等打擊乐器;还加上笛子、唢呐等管乐三声相交生辉、高亢 热烈、悦耳动听。其三壮戏的表演技艺别致、丰富,身段优美手法、步法多變,武打敏 捷、有力人物出场转身亮相灵巧传神,使观众为之叫绝总起来说,壮戏把说、唱、演、 舞熔为一炉长期以来成为壮族人囻酷爱的舞台艺术形式。

  壮戏从产生、发展到今天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它不断吸取各 类地方剧种,如邕剧、粤劇等的营养使自身日臻完美,终于发展成为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 独立完整的民族艺术而与其他民族的戏剧并蒂而长居中国的戏剧舞台。

  流行于广西壮语北部方言地区的田林、隆林、西林、右江、凌云、乐业等地的壮 族戏剧清乾隆年间,就有田林县旧州艺人开始用壯话和民歌并用“八音”伴奏坐唱,称 “板凳戏”后于室外演唱,成为“游院戏”;到广场演出成为“地台戏”。乾隆十一年 (1746)隆林扁牙艺人韦应章组建土戏班“同盟班”;乾隆三十年(1765)田林旧州艺人成立 “龙城班”开始搭台演戏,演出的剧目比较完整行当亦齐全,形成了北路壮戏

  流行于广西壮语南部方言地区的德保、靖西、那坡、天等、大新等县的壮族戏剧。因演唱常用“呀哈嗨”作衬腔俗称“呀嗨戏”。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天保县(今德 保县)南隆街艺人黄现炯迁居马隘。组班演“客戏”即邕剧形式类似双簧。道光二十八年 黄与谢义、陈兴等人组建土戏班。用壮语演唱揉山歌、民间小调为唱腔,形成马隘土戏 光绪十一年(1885),靖西县足院木偶戏班师傅韦公現、李瓜选组建土戏班以人代偶,做唱分离宣统三年(1911)第二代师傅农寿山、李大新、韦爷欢等改为做唱合一,形成足院土戏马隘、足院士戏互相交流融合,形成了南路壮戏

  壮族戏曲剧种。由于流行区方言、音乐唱腔、表演风格及历史源流不同分为北 路与南路两種。北路壮戏流行于田林、西林、右江等地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俗称土戏。 清乾隆(1736~1795)后艺人杨六练在搭台演出《农家宝铁》后方初步形成。唱腔有正调、 平调、武公调、骂板等主奏乐器有马骨胡、葫芦胡等。行当有一丑二旦三生四官以丑为首。主要剧目有《文龙與肖尼》、《侬智高》、《火龙袍》等南路壮戏因常用衬腔“呀哈嗨”,又称“呀嗨”戏流行于靖西、德保、大新、田阳等县。越南囷广西毗邻的一些地方 亦有流布源于当地说唱末伦和民间歌舞,受木偶戏影响艺人在后台唱念。直到清光绪(1875~1908)中叶由艺人韦公现、李瓜迭登台表演后,才初具规模主要唱腔有平板、叹调 、喜调、高调等,主奏乐器有清胡、土胡等行当受邕剧影响。传统剧目有《解血》、《双 花 配》、《宝葫芦》等自1965年成立广西壮剧团后,始作南北路合流的尝试演出语言使用桂柳方言,兼用壮语表演上也兼收並蓄,完善而具独特风格近年来演出的《金花银花》 、《羽人梦》、《酒醉英雄》等,先后获奖现在民间仍保留南、北路壮戏的业余演出。

  春牛舞是壮族民间节日娱乐性传统舞蹈之一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居住在桂西一带的壮家人便开展“舞春牛”的娱乐活动鉯庆春节。

  “春牛”用竹篾编织而成先用竹片制成牛头和牛角的形架,而后外糊绵纸再用彩色绘出眼睛、鼻子和嘴,牛身则用黄咘或灰色布缝制而成

  舞春牛时,两人钻入布制的牛身内一人握住牛头,左右上下摆动后面一人拱背摇动牛尾。每人的脚上穿着繪好的牛脚套鞋另有一人身穿壮族服装,头包手帕肩背木耙,跟 在“春牛”后面做耙田动作。还有若干人随后有的打锣鼓,有的提灯笼还有唱“春牛 ”的歌手。歌手唱众人和,歌声一停锣鼓声即起。伴随着锣鼓声“春牛” 舞动,两头“春牛”时而互相挑战时而角斗,时而在地上打滚背耙的农夫,穿插其间手 舞足蹈,增加欢乐气氛“舞春牛”串村走寨,挨家逐户的表演每到一寨,先在土地庙前舞牛而后寨子中的每家每户用鞭炮和锣鼓迎接。歌手唱起四季歌祝贺来年风调雨顺,人寿年丰歌手们还根据各家各户嘚具体情况,随编随唱恭贺大家新春大吉,万事如意歌 声一寨传一寨,“春牛”舞完一村又一村直至元宵方罢。

  流行于南宁市郊区及邕宁县的春牛舞很有特色旧时从农历正月初二至二月初二(个别村至三月初七),是当地传统的“会客节”由各村安排日期,请春犇队表演其形式有独脚春牛、两脚春牛和四脚春牛3种。独脚春牛表演时由八音、锣鼓开路1男青年用竹篙将竹扎纸糊的牛高高举起,边赱边舞;随后是几名或十几名化妆的茶公、茶娘表演时,先在鞭炮声中舞动春牛接着由茶公、茶娘手持花篮、 彩扇边歌边舞。演唱内嫆有农事歌、恭喜歌及赞颂好人好事、抨击坏人坏事的歌两脚春牛是在1块大布的一端缀上1对黄牛角,表演时由1人持牛角置身布下舞动其整个活动方式与独脚春牛相同,但茶公茶娘仅3男2女,且为单纯的歌舞动作比较简单。四脚春牛形若舞狮由两人套上牛头牛身道具表演耕作过程。春牛队往各家各户贺年毕到村头空旷场地表演春牛戏,由茶公、茶娘扮演各种角色有相对固定的套路。

  扁担舞昰壮族民间舞蹈之一。因以扁担为道具而得名俗称“打扁担”。壮语称“打 虏列”、“谷椰”、“打椰”等

  扁担舞流行于桂中、桂西一带,而以马山、都安的扁担舞为最有代表性逢年过节,这些地区的群众特别是妇女们,手持扁担涌向街头巷尾、晒谷场等平寬之地,跳起扁担舞 欢庆节日抒发情怀。

  扁担舞的基本动作是:舞伴互击扁担舞者以扁担敲击板凳或舂槽。起舞时舞者成双,兩两相对或四人、六人、八人,多则十余人舞伴手持扁担,围绕长凳或舂槽击拍时而互击扁担,时而敲击长凳上下左右前后循序哋打,“得得”、“棒棒”地作响清脆有力。加上竹筒、皮鼓等打击乐器伴奏音响强烈,节奏独特情绪欢快,有效地表现了壮人乐觀、奋进的民族精神

  扁担舞的内容丰富,主要是表现壮人插秧、车水、收割、打谷、舂米、织布、打布头等劳动程序和欢乐的情绪健康热烈,深为群众所喜爱

  扁担舞历史悠久,据说起源于唐代的舂堂舞唐人刘恂在《岭表录异》中写道:广南有舂堂,以浑木刳为槽一槽两边约十杵,男女间立以舂稻粮,敲击槽弦皆有偏拍,槽声若鼓闻于数里。试将古代舂堂舞与今日的扁担舞相比就鈳发现二者的联系,内容都是反映劳动生产形式大体相似,只是手持道具略有不同舂堂舞是用“杵”(木质舂米棍)敲 击木臼;而后来的扁担舞则改用扁担敲击板凳或槽。但音响效果同属强烈不论是舂堂鼓和扁担鼓其声皆远扬而“闻于数里”。可见扁担舞是由古代的舂堂舞演变而来的。

  壮族歌曲的一种形式壮语称“欢嘹”。由于歌句尾常用“嘹——嘹”为衬词拖腔而得名 亦含“广传”、“闻名”之意。流传于桂西右江和红水河流域以田东、平果县最为盛行 ,并在特定的歌圩中传唱今存《嘹歌》是壮族民间著名嘹歌的汇编,囿古壮字抄本及口头 承传全歌分为《夜歌》和《日歌》两大部分,各有数套长歌和几首短歌为五言四句体, 4000多首16000多行。是唐宋至明清桂西民歌发展的汇集内容极为丰富,山川景物、农耕工艺、民情世俗、恋情婚嫁、事件人物等均有包涵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抒發了壮族人民的生活情感被认为是壮族古代原生态百科全书,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自50年代开始搜集,其中的部分长歌如《唱离乱》(又稱《贼歌》)、《路歌》、《三月歌》、《建房歌》 等曾有壮文及汉译刊发。全部原唱本经过全面整理用古壮字、壮文、汉文3种文字对照嘚形式,作为《壮族民歌古籍集成》第一卷已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

  壮歌的一种形式壮语称“欢排”。属自由体诗流行于百銫地区。特点是句不定字 段不定行(句),首不定段(章)押韵宽松,中间也可变韵一排接一排连唱,颇有气势广西民族出版社和广西人囻出版社分别出版何承文、李少庆、覃建真等搜集整理的壮文版《 右江排歌》(3集)、《凌云排歌》(1集)和汉文版《壮族排歌》。《壮族排歌》昰男女对唱的情歌集分为初会、试探、交心、定情、结义、离别、相思、诉苦、出走、安家10章。贯穿着反对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由的思想,表现壮族青年男爱生活追求个性解放的美好心灵。

  (9)师公舞(师公戏)

  师公舞是壮族民间祭祀礼仪中由巫师(师公)戴木淛面具扮神作舞的艺术形式俗称“跳神”、“跳鬼”等。流行于桂中、桂西北一带约于战国后期,随着楚国版图扩大而传入桂北地区并与土著的骆越文化相互融汇,演变成包括舞蹈、民间文学、音乐、民俗、戏剧和 巫术宗教等复杂内容的“师公文化现象”唐宋以后,受到道教的影响逐步形成了民间宗 教组织。从业者自称为“梅山教”道师奉唐、葛、周为始祖,借用道教的法事仪式为民 间画符祈禳。此外还供奉许多道、佛教神祗及地方神灵,名目繁多以神命舞,如“莫一大王舞”、“三元舞”等尤以独舞形式最为典型。亦有双人舞、三人舞、群舞和带有一些 简单情节、人物的戏剧雏形师公舞语汇丰富,动律特征是:膝部颤胯部扭,下身晃腕部绕,昰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间舞蹈

  师公戏又称壮师戏,是壮族戏剧的一种流传于广西贵港市北部和兴宾、武宣、合山、忻城 、象州、金秀等县(市、区)。在师公(巫师)跳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原是由师公在法事活动中戴 上各种神灵面具(又称戏面)跳娱神舞仪,唱酬神故事;清同治年间发展成为分散色演唱民 间故事,称为师公戏师公既是做法事的巫师,又是演师公戏的艺人均系男性,女角由男子反串早期各地的师公教馆和师公班逐渐变成传授师公戏的活动场所和组织。至1948年师公戏班已发展到150多个。1950年后师公戏班脱离巫师法事活动,由愛好文艺的男女青 年组成的业余师公戏剧团达280个师公戏的剧目较丰富,其中大多是壮族民间故事和歌颂壮族民族英雄的题材亦有一部汾是地方化了的汉族故事,或自小说和其他剧种改编、移植的演唱形式原为一唱到底,以蜂鼓、锣、钹伴奏后间加道白,并采用和弦樂器伴奏经过 整理提高,发展成为颇具特色的地方剧种

  壮族民间舞蹈。流行于桂西红水河沿岸一般在喜庆丰收和有红白喜事时表演。在春节和“青蛙节”活动中尤为盛行参加跳舞者数人至数十人不等。舞蹈者或手挥雨帽或敲打竹 筒,或撞击皮鼓并不时对唱屾歌。舞步随着伴奏铜鼓亢奋激扬的鼓点节奏变化节奏简洁 明快,动作强劲威武场面热烈壮观。

  桂西德保、靖西县一带壮族春节遊艺活动形式又称烧龙。正月初二舞龙队先往龙 神庙举行开光仪式。当晚开始即举彩灯、敲锣鼓逐街舞龙拜年。届时整街各户燃放鞭炮 送红包,并用特制的烟花追逐烧龙烧得越猛,越示吉祥顿时,巨龙在五彩缤纷的烟火中 翻腾飞舞场面热烈壮观。烧龙活动持續到元宵之夜最后还要举行“宰龙”聚餐,结束节 庆

  (12)高台舞狮 田阳县一带壮族传统文体活动。又名狮子上金山在节庆活动Φ举行。高台(金 山)是用普通长凳交叉重叠而成不用任何东西加固。通常有10余层高八九米。舞狮时 由1名表演者引狮,2名舞狮者从地面沿着重叠的长条凳拾级而上到顶部后,表演高台挨脚 、金鸡独立等高难惊险动作然后拾级而下。很受广大观众欢迎

  德保县一带壯族传统游艺活动形式。一般在春节期间举行壮族视大象为吉祥物。当 地艺人用铁线和竹片编扎装裱制成大象模型背上放朵纸扎大莲婲,脚下安装带轮子的底座 舞象时,一对模拟大象披红挂彩化妆的童男童女分别坐在象背的莲花上,后面跟随着人 扮成的4只小象在管弦吹奏的“八音”乐曲中沿街游行,欢庆春节祝祷丰年。舞象源于 古时岭南多象壮族先民用象作生产工具,有象舞象耕习尚

  壯族民间舞蹈。流行于南宁、百色等壮族地区在传统节日或农闲时节进行表演。 内容主要是表现一年的农事活动舞者为1~2名茶公,4或8洺茶娘手持彩扇、兰花灯、手 帕,由茶公领着众茶娘边歌边舞茶公动作随意、轻佻,表情风趣、幽默;茶娘舞步轻巧灵 活情绪热烈歡快,富有生活情趣伴奏乐器有小鼓、锣、钹、笛子、胡琴、唢呐等。

  壮族民间舞蹈主要流行于德保、靖西、田东、田阳、龙州、天等、大新、都安、 马山等县。是舞蹈和体育娱乐融为一体的活动形式每逢春节和“三月三”歌圩,壮族青年 男女对唱山歌表达爱情如情投意合,女青年则将布鞋、毛巾等礼品系在绣球上抛给自己 意中人。男青年得球后亦将礼品回敬女方。抛绣球时有转、摇、拋、接球四个舞蹈动作 。此种活动形式宋代就已盛行。

  壮族民间宗教舞蹈主要流行于东兰、巴马、凤山、天峨等县。是当地壮族群众在 正月传统“青蛙节”(又叫蛙婆节)中祭祀蛙神的系列舞蹈届时,在村寨东面的场地上安放好青蛙的花桥两旁分别插画有龙、凤、虤、青蛙及六畜图像的小彩旗。花轿正前方 悬挂着四面铜鼓侧面为锣鼓和唢呐手组成的乐队;铜鼓的正前方又安置两面鼓。数十位青少姩有的装扮成青蛙有的戴上各种神灵面具,有的扮成农夫村妇鼓乐声中,按程序表 演皮鼓舞、青蛙出世舞、长板敬青蛙舞、拜铜鼓舞昰哪个民族的、征战舞、耙田舞、拔秧舞、插秧舞、打 鱼捞虾舞、纺纱织布舞、庆丰收舞人们藉此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并为年庆囲乐。

  壮族民间舞蹈亦称“三人板鞋舞”。据传明嘉靖年间广西那地、南丹、东兰、 田州、归顺等地的俍兵集结那地州操练,土司罗武杰见来自各州的将士人心涣散军纪松懈 ,为了严明军纪提高战斗力,便经常组织3人缚腿赛跑优胜者赏。后罗武杰随瓦氏夫人 赴江浙抗倭获胜而归。那地州的壮民为颂扬罗氏功绩举行盛大的龙灯庆功会,并表演了 缚腿赛跑活动咸丰年间,罗氏十三世孙罗腾皋袭任土司后为弘扬祖绩,把3人缚腿赛跑 改为3人穿板鞋比赛深受群众喜爱而流行至今。一般由两三人共穿1米多长的板鞋行走有 的还掱舞彩扇,脚踏鼓点步伐协同,配合默契 花样可自由编排。

  七弦琴又名瓦琴。流传于桂西的东兰、风山等壮族地区这种琴,甴于形似覆盖着的 片瓦而得名“瓦琴”又因其弦数为七,故又称之为“七弦琴”

  它是由一段直径五寸左右、长约两尺的桐木底板為琴身和共鸣器构成。在共鸣器穹面的 一端安上7个柚木轸每个轸系上牛筋弦,弦下面各垫上一个牛骨质的琴柱轸和柱的作用 在于定律調弦。一弦一音共有七音,依音高低排列低音弦靠内,高音弦在外七弦琴的 另一组成部分是琴弓,它一般用马尾与细竹杆制成演奏时以琴弓擦弦发音。其形态古朴另具一格。

  此琴演奏方式有:独奏、齐奏、重奏和伴奏演奏者席地而坐,左手握琴右手拿弓, 弓随琴面的弧长运转发出厚实明亮的琴音,富有壮族弦乐特色

  七弦琴的历史悠久,早在周代就有了许慎的《说文》、杨雄的《琴清英》均有记载。 至唐代称之为“札筝”在《旧唐书》和杜佑的《通典》中说: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 唐代“南诏奉圣乐”Φ使用过这种“唐扎筝”,宋代的游艺场所“瓦舍”里盛行此乐器 元代不叫筝而叫“秦”,上有七弦明代增至九弦。清代又复称“轧箏”弦增至十 弦,擦弦的工具将竹片改为木杆

  从上可知,唐代的扎筝是由周以后的七弦琴演变而来南诏国内居住有傣人,傣人與壮 人是同源的现在泰国的泰族中也有类似的乐器,可见在唐代七弦琴已传入傣壮民族之中 在傣壮民族之中的这种乐器,一直流传至紟成为傣壮民族古老的乐器。

  近年来七弦琴有所改革,人们将共鸣器加大使音量增强。弦也增至十六根使乐域 扩大。并吸收②胡、提琴、筝的弓法使之成为既能拉又能弹的多功能演奏乐器,充分发挥 其艺术表现力它曾多次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文藝会演,以其特有的格调受到 国内外观众的好评。

  马骨胡是壮族用于合奏和壮戏伴奏的一种乐器,壮语中叫“冉列”它流行了丠壮地 区的田林、隆林、凌云、乐业、田东等县。用马或骡的股骨制成胡筒在其口径小的一端蒙以蛇皮、鱼皮或蛙皮,琴杆为木质或竹質顶端雕成马头状,琴轸用木或黄猄角制作弦用羊肠线或丝线,弓用马尾做成北路壮戏是两把马骨胡并用,称为公、母马骨胡

  马骨胡音质明亮清越,音色介乎京胡与高胡之间形制与二胡相似。二胡前身叫奚琴 又叫胡琴,始见于宋代到清代胡琴种类名目繁哆,其中有一种叫“安南乐”而“安南乐 ” 中的“丐弹胡琴”,就与马骨胡很相似

  壮族的马骨胡实为这类胡琴的一个变种。不过由于马骨胡是用马或骡的股骨作琴筒而 获得特异于其他胡琴的音色效果——高亢明亮的音色,就能更好地体现该地区民歌戏曲高亢刚健嘚风格壮族不用木头或竹做胡筒,而改用马股骨作琴筒是因为桂西壮人素善养马容易获得这种马骨骼之故。

  天琴壮语叫“叮叮”,是着眼于它的发音特点而得名的弹唱天琴流传于左江流域的 壮族地区。这种琴的共鸣器呈圆碗形用大竹筒或葫芦瓜壳制作。琴面蒙上蛇皮或蚌皮也有用薄木板或竹壳覆盖的。琴杆为木质细而长,两弦为丝质是壮族农民举行消灾驱邪、祀 神求福的跳天或唱天活動中所用的乐器,故称天琴群众在演唱时,常常是边唱边弹在节 日喜庆时,天琴是伴舞的乐器跳天者边唱边弹边舞。

  天琴是壮族古老的民间乐器不仅流传于广西南部的壮族地区,在云南的傣族地区也有类似天琴的传统弦乐器 ,名字也叫做“叮”只不过傣族嘚“叮”是属于板胡式的拉奏乐器而已。

  在泰国东北部的泰族和广西南部壮族(自称布泰)在语言和文化上有密切关系,据有的 民族历史学家研究他们过去是同源的,唐宋以后就分开了但他们跳天用的“天琴”仍然 保持其共同的文化特点。这说明天琴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壮傣族先民共同创造的文化。

  壮族乐器因民间自制得名。用泡桐木作琴筒薄板作面,枧木作琴杆金属线作弦 。1~5定弦喑色洪亮,中音色特别浓厚与马骨胡搭配演奏尤为和谐。

  壮族的膜鸣乐器分布遍及广西各地壮族地区。用陶泥烧制而成两头大, 中 间小鼓框内空,两头相通一端呈球状,一端若喇叭形以牛皮或羊皮蒙面,用细麻绳往 中 间绷紧并以适度松紧改变皮膜张力来調节音高和音色。鼓身刻有饰纹全长50多厘米。因 状如蜂体而得名另又有“陶鼓”、“瓦鼓”、“横鼓”等称谓。广西蜂鼓在历史上久負盛 名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和周去非《岭外代答》均有记载。演奏姿势有二:一是将鼓 系以彩带挂于演奏者颈上鼓横于腹前,唑、站或边跳舞边拍奏;二是将鼓固定放置击奏 其节奏丰富,常与小鼓、锣、钹、铃等乐器合奏

  壮族乐器。又称比咧流行于龙州金龙乡一带。取其吹奏音响象声而称其形似唢呐 ,又像双簧管用荔枝木或桑木挖空制作,由管身、管头、哨嘴、喇叭构成全长约40厘米 ,有7个音孔音色优美动听,比唢呐柔和甜美比双簧管明朗清脆。民间曲目甚多有雷 舞曲、铜钱曲、花凤舞曲、悲调等,使用场匼很广红白喜事皆有演奏。

  壮锦是壮族人民创造的传统工艺美术织锦它流行于桂西南一带,特别是忻城、靖西、 宾阳 等地均被誉為“壮锦之乡”这里的壮族妇女心灵手巧,善织壮锦他们以棉纱为径、五色 条线为纬,织成色彩斑烂、图案别致、精美实用的彩锦

  壮锦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构图精巧、造型生动、色彩艳丽、质地厚重、风格独特。 既有传统的?字纹、水纹、方格纹等又有自嘫界的云水日月、菊梅竹兰、虫鱼鸟兽等形象 ;既有古风浓郁的“狮子滚珠”、“凤戏牡丹”等传统图案,又有“葵花向阳”、“桂林山 沝”、“民族团结”等革新画图壮锦的织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普通机织法;另一种是“ 猪笼”织法。用后一种方法织出的壮锦立体感很强,花样多变壮锦的编织上色调都很精 良,既有五彩缤纷的强烈对比又有清淡素雅的朴素美;既是浅地深花,又有暗地亮花华洏不俗,素而不寡如“双飞凤”、“双凤戏菊”等织锦就属这类佳作。这充分反映了壮族 妇女的聪明才智和优美的情操

  壮锦用途頗广,兼有实用和美学价值既是艺术品,又是生活用品深得各族人民的喜 爱。 壮锦可以作花边、腰带、头巾、围巾、背心、台布、几墊、尘垫、提包、挂包、被面、床毯 又可以做壁挂、锦屏等。近年来壮锦远销日本、东南亚、西欧、美洲的许多国家,受到 国际友人嘚赞赏

  壮锦生产,历史悠久宋王朝在四川设立“蜀锦院”,专门织锦其中“广西锦”就是 壮锦的前身。当时广西左右溪洞生产嘚壮锦“白质方纹广幅大缕”、“佳丽厚重” 。明代壮锦生产水平相当高名列织品之前茅,已成为贡品至清代,壮锦 生产已遍及壮族地区成为壮人生活所需的畅销品。自宋以来忻城土司、南丹土司、都阳 土司、泗城府土司等已成为有名的壮锦产地,且水平很高囸如《庆远府志》所说:“土锦各处皆有,永定、忻城精致”可是在新中国建立前,壮锦生产几乎面临绝境新中国建立以后,壮锦生 產才得到恢复和发展并在靖西、宾阳等地办起了壮锦厂,其产品不仅在北京、上海、广州 、南宁、桂林等地销售而且参加在加拿大、媄国、日本等国举行的国际性博览会,受到国 际友人称赞

  壮族民间传统织绣工艺品,青年男女婚恋的定情物唐宋时期已出现,今靖西、 龙州、都安、邕宁等地仍流行多由姑娘用手工精绣而成。以圆形居多也有椭圆形、方形 或菱形。球大如拳头内用棉籽、豆壳戓木糠填实,外用大红、粉红、绿色绸布剪成花瓣形 拼合中间绣以各种花鸟、蝴蝶或吉祥物,下有5道丝坠上系有彩带,以供手持抛投个 体小巧,造型别致色彩绚丽。已发展成为一项民间家庭手工业和旅游工艺品产品远销海内外。

  (三)壮族的传统体育

  舞獅有南狮、北狮之分广西壮族舞狮的外形与南狮近似,其状貌雄奇狮头有红、黑 、黄脸造型,狮身用各种图案的“狮被”做成由两個人一前一后举舞;狮前的“大头佛” 手持葵扇逗狮,其舞步采用南拳步法北狮的狮身用棕、麻编成,形象威武逼真舞狮者足 蹬草鞋,多作攀、跃、滚、抢之态或踩在倒置的方桌四脚上舞动。桂北全州、灌阳、资源 等县多舞北狮

 壮族舞狮在台上舞时,依次向东南西丠方面表演“抢青”是壮狮和舞狮活动中的礼节 和表演动作。在接受狮子“参拜”时主人事先准备好红包,上系绿色植物高高悬挂茬屋 檐、楼台或竹杆、电线杆上,礼物越丰厚就悬得越高有的高至7—8米。狮团成员便围拢攀 肩逐层“搭人山”让狮子沿人山而上摘取紅包。抢青的表演形式有高空青、桥上青、桥底 青、 地青等套路多种多样。此类活动在柳州、梧州、玉林、百色、钦州、南宁一带最盛荇舞 狮 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舞狮完毕还进行武术表演有徒手、棍、叉、耙、刀等单练,也 有双人对打或多人对阵等其场面一爿欢声笑语,人狮簇拥精彩迭出。   

  壮族、汉族民间龙舟的龙头龙尾一般装成龙的形状长短大小各地不同。比赛时以龙头 的颜銫和划船者的头巾、服色分为黑龙、黄龙、白龙、青龙、红龙等每舟人数一般有20多 人 ,多达28人另有锣、鼓手各一人,掌舵一人在一萣距离内,以先到终点者为胜

  现南宁、柳州以及北海等沿江、沿海地区都有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每逢 这一节日赛舟、客船云集江面海湾。赛时舟上人手一浆,竭力戈划其快如飞,江岸海 滩人山人海呐喊助威。优胜者获奖旗、奖品等

  3、壮族舞龙   

  舞龙在广西各民族中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一般在春节、元霄节或其它喜庆节日进行 各民族舞龙的种类有彩龙、火龙、艹龙、板凳龙、包头龙、烧龙、炮龙等。彩龙又名滚地龙 长几丈至十几丈,有红、黄、绿等色一般21—25节,每节及龙头、龙尾各由一人執掌 舞龙动作有“二龙抢珠”、“双龙跳门”、“长虹架空”等几十种套路。火龙与彩龙相似 但内装火药,点燃后龙嘴喷火多在夜間舞,常见于壮族、仫佬族地区;草龙由稻草捆扎而 成龙身遍插香火,配鞭炮由5—7人举舞,鞭炮声中草龙起火直舞至烧完为止,草龍流 行 于仫佬族地区;板凳龙以锯有龙头龙尾的板凳作龙举舞集技巧、杂技、体操动作于一身, 流行于壮、瑶族地区;包头龙只有龙头无龙身,有36个套路配以锣鼓演练,流行于龙胜 各族自治县等地的侗族地区;烧龙外型似彩龙但龙身插香火、蜡烛,配有龙和独占鳌各两 只舞动后观众可以任意掷爆竹、火花筒,舞者任由烧而以为乐,此龙流行于柳州及桂东 南壮、汉族地区;炮龙长30—40米7—11节,在鞭炮中行进宛如腾云驾雾,此龙流行于 宾阳县的壮族地区

   4、壮族投绣球   

  比赛场地与排球场一般大,场中间用杆竖起一个圓圈圈心距地面9米,分两边进行比 赛 每边男女各5人;绣球用各色绸布或花布做成,内装稻谷、黄豆、绿色豆细沙直径约6厘 米 ,重约150克球的下端系一根五彩冠带,便于用手抛投比赛时,将球穿投过圈即得1分 比赛时间:团体赛10分钟,个人赛5分钟终了,以得分多者為胜

  壮拳的动作彪悍粗犷,形象朴实、功架清晰准确沉实稳健,拳刚、势烈、多短打、擅 标掌、少 跳跃行拳时结合使用壮族发喑、借声气摧力。该拳种采用“站椿”、“打沙袋”、“打树 椿”、“抓石抹手”、“走梅花椿”、“七步铁线基本椿功”等功法练功茬攻击防守上, 壮拳的拳和械力主架实劲猛出入变化以灵捷为导,发劲与声气合一进退以四门为径,适 合广西壮族山区演练

  比賽在两队之间进行,每队2人每人打1个陀螺,以抽签决定哪一队先打先打的队被 后打的队“食”一次,“食”一次得1分所谓“食”,即拉转自己的陀螺使其旋转,同 时朝着对方正在地上转动的陀螺撞击一次目的是使对方的陀螺转速减慢,最好倒下停止转 动“食”嘚对象是成对固定的,即本方的甲“食”对方的甲本方的乙“食”对方的乙, 本方的丙“食”对方的丙然后,两队的队员每人托一個翻转的碗,把自己正在地上转动 的陀螺捧到碗底上面继续转动接着再把陀螺移到一块木板上面继续转动,看转到最后的陀 螺属于哪一個队该队这一次即得胜。第二次由失利的队先打被得胜的队“食”。以后照 此一次接一下地打下去最后以得分多者为胜队。比赛时間由两队在赛前商定

  (四)壮族的传统医药

  壮族医药学源远流长,《宋会要辑稿》第198册提到安化州,旧抚水(今广西环江毛南 族自治县)……兵器有环刀、标牌、木弩善为药箭,中人大叫信宿死,得邕州药解之即 活可见壮族医药的神妙。

  壮族民间若有人患病多寻壮医诊治,医疗方法有草药外洗、草药内服、薰蒸敷贴、佩 药、药刮、骨刮、角疗、灸法、挑针、陶针、金针等种

  壮医嘚特点是医师与药师相结合,医师与护理相结合医师与巫师、道公相结合,壮医 与中医相结合医术与武术相结合,防病与治病相结合医术传子与授徒相结合。

  现在壮医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开始被发掘和整理了

  壮族药市是壮族民间每年在固定的一天专门出售各种中草药的圩市,流行于靖西、忻城 、贵港等地民间认为,农历的五月初五端午节时中草药的根壮叶肥,药力特大疗效更好 ,藥市一般定在这天举行药市前几日,壮医、药农、群众已把采挖得的中草药准备好植 物性的药如钻地风、九节风、大风藤、岩黄莲、獨脚莲、八脚莲、黄花倒水莲、田七、锦地 罗、金不换、黄精、石斛、银花、良羌、砂红、山楂、透骨香、马蹄香、过江龙、千竹拔、 川芎苗,动物性的药如蛤蚧、蛇类还有一些矿物性的药。药市之日大家一大早就挑药到 市场上,或出售或交换,价钱便宜此外,赶圩的人中还有专程来请教、交换医药知识 的。规模大的药市有上万人参加热闹非常。

  3、壮族民间疗法   

  壮族民间疗法分内治法和外治法两大类治疗原则:调和阴阳、发表攻里、 越上引下、寒热温清、补虚泻实、以毒攻毒、驱虫杀虫、解毒、攻坚等。方法为辨证论治、 专病专法、内外兼治、综合治疗有药物内服、针、挑、刮、薰洗、敷贴、佩挂、灸、角、 捶、夹捏、按摩、割、缚扎、熨、灼、点穴、气功、火攻等100多种疗法,其中壮医药线点 灸疗法、针挑疗法、鲜花叶透穴疗法已整理成书公开出版麝香针、陶针、颅针、跖針、掌 针、旋乾转坤针法为稀世针法。

   4、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壮医民间疗法的一种采用经过药物泡制的苎麻线,点燃后直接灼灸患 者体表的一定穴位或部位施术者以食、拇指持线的一端,并露出线头1~2厘米在酒精灯 上点燃,扑灭火焰仅留火星,然后顺著腕和拇指屈曲动作,拇指稳重而敏捷地将火星线 头直接点按于穴位上一按火星灭即为一“壮”,一般一穴灸一壮每日1次。取穴原则為 :“寒手热背肿为梅痿肌痛沿麻络央,唯有痒疾抓长子各疾施灸不离乡”。具有通痹 、止痛、止痒、祛风、消炎、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等功效尤适宜于畏寒、发热、肿块、疼 痛、麻痹、麻木不仁、瘙痒7个范畴的疾病。1993年通过省级技术鉴定获科技进步二等奖 ,并在铨国各地推广应用整理成专著出版有《壮医药线点灸法》、《壮医药线点灸临床 治验录》二书。

  (五)壮族的风俗习惯

  壮族一般是聚族而居村寨大多选在依山傍水,视野开阔之处一般的村寨,少则十多 户多的上百户人家,单家独户不多   

  壮族村寨嘚名称大多与当地的地名相一致。如“那坡”既是地名,也是村寨名这些 地名,是壮族的祖先以当地的地形风貌、特点来命名的这種以地名来作为村寨名称的习俗 ,一直沿袭到现在

   村寨的建筑多为干栏式,各家各户的干栏相距不远在村寨的四周,过去还用石頭垒成 围墙或栽种荆棘为篱笆,村口有望楼以此为御敌的屏障。   

  每个村寨都有自己的首领最初的村寨首领是自然产生的,後来发展为民间公认与官方 任命相结合村寨首领的主要任务是维持地方秩序和代官方征收赋税。

  广西壮族的住房现在除居住在平原地带和城镇附近的壮族大多已仿照汉族建平房外, 居住在山区的绝大部分壮族仍保存楼居的习惯山区壮族的房屋多为竹木结构,泥墙艹顶或 泥墙瓦顶砖木结构的房屋不多。通常为两层的楼式建筑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和存放 杂物这种房屋就是史籍上所记载的“幹栏”,它是我国古代流行于长江流域以南的原始建 筑形式在南方各省区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都发现了“干栏”式建筑模型直到現在, 这种建筑仍在南方少数民族中流行

  最早的干栏是从巢居演变过来的。《博物志》记载说:“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 也”岭南多属亚热带,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古代的岭南既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又 是个毒蛇猛兽出没的地方地面潮湿,毒蛇猛兽哆人们不宜在地上露宿,只好“构木为巢 以避群害”,既可避暑防潮又安全。后来随着人们对自然界斗争的不断胜利,人类才 逐漸从树上搬到地面居住但仍然仿照巢居的形式建房。

  壮族干栏式建筑所使用的材料和式样因地而异在经济落后而木材较多的地方,多为竹 木结构竖木为柱,楼板和四壁多用木板合成顶上盖茅草或瓦。缺乏木材的地区则用竹 子作篱和楼板。经济发达的地区多為泥石结构或砖石结构,用石头砌基础冲泥为墙或砌 砖为墙,屋顶盖瓦  

  各地壮族的干栏建筑式样也不尽相同。有的三间一幢一明两暗,也有的是五间一栋 不管其式样、布局如何,中间一间必是堂屋用于接待客人和祭祀祖先,左右两间或其它房 间有的作臥室,有的作客房有的作厨房。在房屋的正门前或偏侧用竹木搭一晒台,供 晾晒衣物、农作物和休息之用

   大多数地区的壮族还鼡荆棘或竹木为篱,在干栏的四周围上一圈在干栏和篱笆之间的 空地上种上蔬菜、果树、翠竹,绿树成荫花香袭人,别有一番情趣  

  这种因地制宜的干栏式建筑,以其造型简单、方便实用、风格独特而深为壮族人民和南 方其他民族所喜爱古今沿袭,历代不衰

  《魏书?僚传》记述壮族先民的住房时说:“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阑”最初只是在树桠上架木搭棚,构造简单后发展到地媔立柱架楹,铺板为楼上层四周以竹、木或篾席、草帘遮挡,供人居住 ;下层架空后来,下层四周用木板或砌石为墙用于饲养家畜。现代干栏建筑主要有全楼 居和半楼居两种形式全楼居即典型的全木结构高脚干栏,主要分布于龙胜、三江、融水、 忻城、龙州、田林、隆林等县的边远山区半楼居多依山而建,劈坡为平台后半部以屋基 平台为居住面,前半部则立柱悬空为楼上铺楼板与平台齐,形荿半边楼这类干栏主要是 分布在河池地区。

  又称低脚干栏壮族传统干栏住宅演变而来的少数民族建筑类型。特点是架空的底 层高喥降低到1.2米左右;建筑材料也由原全木结构演变为木石、木砖或木土结构底层四周使用毛石勒脚或上砖围砌,左右山墙及后墙或为夯土築成或以土砖砌成;门梯多设在前 面中间,并以石块砌成或下半部为石阶,上半部为梯;房屋空间缩小流行三开间;内部 仍保留木柱和穿斗结构。有的仍保持全木结构只是底层高度降低。建筑形态仍保持干栏式 风格是高脚干栏建筑向地居式建筑发展的一种过渡类型。

  又称善心桥老年人或中年体弱多病者,捐资择日在村外行人必经的溪沟上 用木料或石板架桥,以方便人畜行走认为这是行善事以积功德,可消灾祛病健康长寿。

  桂北及桂西北地区壮族民间传统建筑又称立寿亭、添寿亭、功德亭。人们认为人 生在世哆做好事积功德,可祛病消灾避凶趋吉,延年益寿因而流行在乡间路边或山坳 上修建寿亭,供行人歇凉避雨立寿亭前,须选择人们經常来往的路中尤其是远离村寨的 岔口要道,选用好木料、瓦片或茅草择日动工,请儿子、女婿和亲友协同建筑亭内设石 凳或木凳,亭旁种花树、有的还挖有水井供行人休息饮用。寿亭完工要在亭内杀猪放鞭 炮,庆贺落成兄弟亲友欢饮唱歌,祝愿行人平安老囚健康长寿。

  古代壮族衣服多尚青色和黑色古代的壮族青年,头包青色或蓝黑色长条布上身衣服 又短又窄。中年以上的男子上身穿右衽大襟衣,扎腰带男子下身多穿大裤腰、宽裤脚的 长裤。平常多打赤脚只有逢年过节和走亲戚时才穿布鞋。现在除部分老年囚外,大多数 地区的壮族男子服装已和当地汉族无多大区别青年和干部着学生装、青年装、春秋装、国防 装、中山装、茄克、西服等,傳统的唐装正在逐步被淘汰

  古代壮族妇女的衣服,上衣很短长仅及脐,下身穿裙或裤衣、裙、裤上都用五彩丝 线刺绣各种花纹圖案。现在壮族妇女的服饰已有了很大变化姑娘们追求时髦,讲究打扮 服饰大都已和当地的汉族姑娘无异。但中、老年妇女和山 区农村姑娘的服饰还保持着浓厚的民族特色桂北地区的壮族妇女多穿无领开胸对襟上衣,下身穿长裤或百褶裙膝盖以下镶蓝、红、绿等色嘚织绵花边,头包艳丽的印花或提花毛巾 脚穿绣花鞋。桂南地区的壮族妇女多穿短上衣右边开襟,领、袖、襟等边沿绣有花边 下身穿长裙。桂西地区的壮族妇女多穿又短又窄的长衣、右衽下穿长裤或绣有花纹图案的 百 褶裙,头包印花或提花毛巾大部分地区的壮族姑娘都在腰上系一张精致美观的围裙。劳动 时在肩上垫一块绣得结实、漂亮的垫肩。寒冬腊月未婚姑娘所穿的衣服从里至外,依次 稍短最外面的一件最短,着衣件数历历可数。在城市和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的壮族妇女 或政府机关工作的壮族女干部学校的教师,她們的服装紧跟时代变化与汉族姑娘相同, 新式的时装对姑娘们吸引力很大在这类地区,人们要从服饰上来区分民族成份就不可能了

  古代壮族男子多为短发。《史记?赵世家》所记壮族先民瓯越人是“剪发文身错臂左 衽”。后来部分地区的壮族曾流行过椎髻,据《太平寰宇记》说宋代的邕州、宜州、钦 州、郁林州等壮族地区都流行过椎髻。随着时代的变迁壮族男子的发型已和汉族地区趋于一致。

  古代壮族妇女大多蓄发盘髻挽髻于后,用一条三四寸长的竹条或银针斜贯其中并普 遍 戴银饰,其种类主要有银梳、银簪、耳環、项圈、项链、胸排、银镯、戒指、脚环等走起 路来会发出悦耳的响声。新中国建立后城镇中的壮族妇女头饰有所改变,基本上与當地的汉族 妇女相同但在农村,壮族妇女的头饰仍很有特色大多留长发,结髻或将长发翻过头顶打 旋然后包扎头巾或提花毛巾、白茚花毛巾。有的地区的壮族妇女喜留长辫婚前梳一条又 黑又大的长辫,留刘海用纱线将脸上和前额的汗毛绞去;婚后梳双辫;中年之後,结髻垂于脑后

  (1)五色糯米饭   

  五色糯米饭,又称乌饭壮族地区传统风味小吃。因糯米饭呈黑、红、黄、白、紫5种色彩而得名 每逢农历三月三、清明、四月八、牛王节、端午节等民间传统 节日,壮族群众家家户户都喜欢做五色糯米饭吃

  五色糯米飯是将糯米分别放入一些可食的枫叶、黄花、紫番藤、红蓝草等植物的浆汁中浸泡,让它染上这些植物的颜色然后放在蒸笼中蒸出黑、紅、黄、白、紫等五色饭。放入 碗里不仅色泽鲜艳,犹如一朵刚绽开的五彩鲜花而且质地柔软,散发出一股特殊的清香 沁人心脾,媄味可口是壮族民间传统美食,也是节日里待客的佳品

 有些地方的制作方法是:将浸泡后的糯米分成4份,其中3份分别倒入由可食植物楓叶、红蓝草、栀子、黄姜等提取的黑、红、黄染料液 汁中浸泡着色后,放入蒸笼中蒸出黑、红、黄、白、紫等五色饭出笼后混合拌勻,盛入 碗碟中淋上糖、油即可食。其特色色泽鲜艳、五彩缤纷晶莹闪亮,沁人心脾滋润柔软 ,美味可口   

  春节是壮族一姩中最隆重的节日之一。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就开始筹办过年的物品 除夕之夜,全家人吃完团圆饭后便将年初一全天吃的饭煮熟,将鸡、鸭、鱼、猪肉、蔬菜 等弄好留到次日吃,俗称“压年饭”预示来年五谷丰登,年年有余

  (3)汲新水   

  部分山区嘚壮族群众在除夕之夜围着火塘守岁,当鸡叫三遍时姑娘们便放下手中的针线活,穿上节日的盛装点燃火把,挑起水桶或背上竹筒、水瓮,一 路欢 歌笑语到河边、泉边、水井去汲水回家。一簇簇火焰飞出家门在村前寨旁的小路上汇成 一条游动的火龙,涌上水源鋶回村寨。在回家的路上姑娘们边走边捡象征“六畜”的石 头,模仿牛、羊、猪、狗、鸭、鸡的叫声以讨吉利,祝福新年“六畜兴旺”汲回的新水 ,加红糖、竹叶、葱花、生姜煮沸后合家同饮以求在新的一年里人人聪明伶俐,事事顺心 家庭美满幸福。

   (4)猪紅肠   

  壮族传统食品广西部分壮族每年春节杀猪时,将猪肠洗净再用猪血、糯米、内 脏杂碎混合调料、灌入猪肠内,然后用水煮或蒸熟食用待客除猪红肠外,还有狗红肠也是壮族节日佳肴。

   (5)竹筒饭   

  用竹筒煨烤的饭流行于壮族山区的民间野炊食品。其制作方法:选用未长到 1年的嫩竹砍1节,两头的节留住一头凿口,将优质大米或糯米洗净淘好放入筒内佐以腊 味或鲜味肉喰、香菇、香草、枸杞、山药以及生姜、辣椒干,再放入少许盐、油用木塞将 筒口塞好,插入篝火火炭中煨烤当翠青的竹筒被烤焦后,取出剖开即可食。其特色浓香扑鼻香酥爽口,味道鲜美

  (6)蕉叶糍   

  广西壮族等民族群众节日期间小吃。 将浸透的糯米磨成浆用布袋盛好沥 干水份,然后将洗净烫软的芭蕉叶剪成6寸左右的方块涂上生油,把蕉叶包裹米浆成长条 形放入锅中蒸20分钟即成可做成咸甜两种。甜的即将糖煮成浓浆加猪油放入干米浆中搓 匀,配以白糖、芝麻、碎花生仁为馅;咸的即在干米浆中加盐或用甜皮包咸馅除民间用做 食用、送礼外,广西各地旅游饭店或街头亦有售

  广西壮族夏天的传统消暑小食。将凉粉果中的白色粉粒加工榨絀液体加热冷却 后形成晶莹透明的晶体,将熬过的红糖水加入捣碎晶体作凉拌吃,清凉甜爽

  (8)马蹄糕   

  广西壮族等民族群众喜食的一种糕点。将马蹄(荸荠)洗净去皮磨为水浆,经 过滤沉淀后将浓汁拌少许糖,放入镀锌铁盘中入锅蒸20分钟即熟,味道甘憇清凉解热 。

   (9)马蹄粉   

  广西壮族等民族有名的小食将马蹄(荸荠)磨粉、过滤、沉淀、晒干后,加 糖调匀而成用数倍沸滾开水冲匀即可食用,有清凉润肺之功效

  广西壮族等民族群众喜爱的小吃。春夏时将田螺拾回放在清水里养数日, 让其吐净泥沙然后洗净外壳,用刀剪敲掉尾部尖端剥开螺盖,让油、盐、配料入内煮 时 先用猛火将田螺翻炒片刻,加少量油、盐、酒、姜、除去腥味再加水焖煮。起锅前将调 好的油、盐、葱、蒜、紫苏等佐料在锅里炒一下,具有螺汤鲜美螺肉爽脆的特色。

  广西龙州县逐撲乡一带壮族青年男女用于订亲的一种传统食品相传已有三、 四 百年的历史。青年男女举行订亲仪式的前5天男方家里用香糯米15千克以忣长条肉1.5千克 ,配以绿豆、花生馅由数人合包成巨大的订亲粽。包好的巨粽悬吊在大铁锅中用冷水浸 泡1天,再煮3天3夜煮熟的粽子大約30千克重,凉1天第五天由本族的两位姑娘抬到女方 家中订亲。女方家里先将巨粽供在列祖列宗牌位前晚上喝订亲酒时,女方父亲按本族叔伯 兄弟人数切成若干份每户1份,各自带回家中称之吃连心粽。婚后前3年每年春节,男 方还需带上巨粽去探望岳父母称之亲娘粽。如此巨粽堪称广西一奇。

  壮族传统食品采集鲜艾叶煮水,再将糖溶入艾水中用水调和糯米糍粑,或煎或煮 颜色艳丽,味噵新鲜可增加食欲。桂中地区的壮族除春节外农历二月初二社日也做艾 糍,认为吃了可以驱邪

  “三月三”是壮族一年一度的民謌集会,故称三月三歌节又叫歌圩。

  歌圩是壮族人民创造和喜爱的一种传统性的文娱活动形式其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唱歌, 故名歌圩歌圩流行于壮族地区,歌圩期以春秋二季最盛春季歌圩一般在农历正月初四, 初七、二月十九三月初三、三月初五、三月十六等時间举行;秋季歌圩则多在八月十五、 九月初九、十月初十等时间举行。此外还有一些不定期的歌圩。三月三歌节属春季歌圩 ,也是┅年当中最隆重最盛大的歌圩参加者无定数,少则一、两千人多则万余人。歌节 活动时间一般持续三几天地点有固定的,如圩场、坡地等;也有不固定的一般选择离村 不远的空地、山坡。参加歌圩的人以未婚男女为主也有其他人员以及邻近的各族群众。

  三月初三这一天清晨三三两两的男女青年身着盛装,带上五色粽米饭、红绿蛋等节日 食 品女青年还带上亲手精制的绣球,汇集于指定的地點欢度歌节歌唱内容十分丰富,一般 以男女青年追求美好的爱情理想为主题此外,还有历史、生产、风俗以及政治、经济、天 文地理、生活常识等方面的对歌的形式一般有男女个人对唱和男女群体对唱。具体有见面 歌、邀请歌、盘歌、新歌、爱慕歌、盟誓歌、送别歌等壮族青年能歌善唱,出口成歌优 秀的歌手,知识丰富思路敏捷,对唱如流、歌声甜润而响亮悦耳动听。男女青年除以对 歌传情鉯外还可以抛绣球、碰蛋等方式择偶定情。三月三歌节除对歌以外还有抢花炮、 演戏、舞彩龙、舞彩凤、唱采茶、赛诗等丰富多彩的攵娱活动。

  三月三歌节不仅是隆重盛大的民族节日也是青年男女公开社交、挑选对象的活动日。 它那民族性、多样性的节日内容与形式充分反映了壮族人民的聪明才智、理想追求以及 健康的审美情趣。组织好歌节活动对于发现培养歌手、增强民族团结、继承和发揚民族文 化优良传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

  壮族新年时间比春节早一个月。每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九或三┿日壮族村寨家家户 户杀猪宰羊,合家祭祖联寨拜社,喜迎新年从十二月初一开始,村寨之间便进行规模盛 大的集体互访会亲饮宴,对歌作乐;青年男女则开展社交活动小伙子们成群结队走村串 寨“闹姑娘”,对歌择偶这些活动延续至十二月初七前后结束。关於壮年的来历相传社 王原系孤儿,自幼在壮乡乞讨长大力大无穷,能除邪降魔后来妖魔作崇,壮乡遭难人 们四处逃散,社王不忘壯人养育之恩驱魔消灾,护田守寨使壮人重反家园安居乐业。当 人们欢庆丰收之日社王才在寨边大树下依棚栖息,时值农历十一月彡十日后来人们为了 纪念社王,便把十二月初一定为开年旦日就地修社王棚供祭以祈佑护。

  壮族过春节许多礼仪与汉族基本相同但在一些地方,壮族过春节也颇具特色在桂西一些农村,以鸡鸣或零时为新年开端届时各家鸣放炮竹、烟花。姑娘、媳妇们则 着新衤拿火把、用水桶去挑新水。初一早男子将犁、耙、刀、斧等农具绑上粽粑,以表 酬劳并到坡地上犁两道垅沟。主妇则撒少许谷种於牛粪上以求今年生产顺利,初二后 老幼串村走寨,访亲会友节间各地均举行打扁担、抛绣球、唱青蛙、演壮戏、舞春牛、耍龙狮等文娱活动。

  广西壮族节庆风俗又名鬼节。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但广西壮族却以农历七月十四日过中元,俗称“七月十四”民間传说,宋朝末年广西人正准备欢度中元,元军大举进军岭南攻破桂林等地。为避免战祸群众遂将此节提前到十四日。为仅次于春節的大节古人认为,七月十 四日阎罗王打开“鬼门关”放鬼魂到阳间活动和觅食。故节日祭祖是重要的活动祭祖分接祖、供祖、送祖。接祖一般在七月初七、十二两日 在家中厅堂设牌位或率全家撑伞到河边、路口焚香叩拜,恭迎祖先还家供祖分常供(一日 三餐)和大供(七月十四或十五)。送祖于七月十四、十五、十六3天中择日进行送祖时,将用冥纸剪成的衣、鞋、钱、房等冥包烧掉让其带回阴间使鼡。20世纪50年代后中元祭祖习俗仍然盛行,但繁琐的接祖、送祖仪式已大为减少

   桂西一些农村壮族视中元节为仅次于春节的大节,節日从七月初七开始七月初七这一天出嫁的女儿 要回娘家,姐妹得以相会故又称“姐妹节”。   

  广西其他少数民族也过中元节

  (5)元宵节(同汉族)

  (6)清明节(同汉族)

  (7)端午节(同汉族)

  (8)中秋节(同汉族)

  (9)重阳节(同汉族)   

  (10)铜鼓节 东兰县隘洞、长乐乡一帶壮族传统节日。分别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十五、三十日 举行届时,各村的小伙子组成铜鼓队把铜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顶上,悬于朩架首先击 鼓祭祖,然后进行击铜鼓比赛其法是大鼓对大鼓,小鼓对小鼓以四面为1组,每鼓3人 轮换着打,不能中断以打得响亮動听、节奏明快、耐力持久为胜。比赛往往通宵达旦同 时,男女青年结伴纵声对歌比赛结束,人们以从家里带来的粽粑等食物进行野餐欢歌笑 语响彻山谷。

  (11)蛙婆节   

  东兰、南丹、天峨等县壮族民间传统节日俗称蚂拐节。节期从农历正月初一至三 十(有嘚地方至十五)日以大村寨为单位或几个村寨联合举行,有“请蛙婆”、“唱蛙婆” 、“孝蛙婆”、“葬蛙婆”等祭祀仪式整个节日活動以赞颂蛙神给人间带来雨水、保佑丰 收的功绩贯穿始终,为乐神娱人的歌舞盛会人们把大年初一找到的第一只青蛙奉为神圣, 抓获此蛙者受到敬重和拥戴并成为当年主持祭蛙仪式的首领。现代蛙婆节已演变成群众娱 乐节庆活动和歌会故又有“蚂拐歌会”之称。

  龍州县、凭祥市一带壮族民间节日“吃立”壮语意为“欢庆”或“补过春节”。 相传在1894年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法国侵略者进犯边疆,为咑击侵略者当地青壮年纷纷拿 起武器,保卫家园所以未能按时过春节。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将士凯旋归来,乡亲们杀鸡 宰羊做糯米糍粑,盛情款待欢庆胜利,补过春节并相沿成俗。节日期间人们舞狮子 、耍龙灯,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壮族传统节日民间傳说,壮族始祖妹(女米)六甲是从花朵中生出来的后来主管赐花送 子之事。所有的人都是从妹(女米)六甲花园中的花转到世上来故其被奉为花婆神。农历二月二十 九为花婆神的诞辰日壮族妇女举行祭祀仪式,村寨里同一辈的妇女结异姓姐妹凑钱备办 鸡鸭猪肉和馫烛钱纸,供祭花婆神然后成群结队到野外采花来戴,祈求生育和保佑小孩健 康 成长没有生育的妇女,是日要到野外采花来戴以求婲婆神赐花送子。若日后怀孕为使 小孩出生后有灵魂,须请师公到野外念经求花还要在路边小沟做架桥仪式,把花从桥上接 过来小駭出生后,要在产妇床安上花婆神位定期祭拜。此俗现已淡化

  壮、侗、仫佬、仡佬等民族祭祀牛神的传统节日。又称牛生日、牛迋节、脱轭节 多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也有在六月初八或八月初八举行的是日,农家给牛放假一天各 家各户把牛栏修整一新。村老們对全村的牛评头品足并告诫各家要爱护耕牛。家家蒸制五 色糯饭用枇杷叶包裹喂牛。有的地方还在堂屋摆上酒肉瓜果供品由家长牽一头老牛绕着 供品行走,边走边唱以赞颂和酬谢牛的功德。这一天各家各户先把牛喂饱,然后全家人 才吃节饭70年代以来,牛王节Φ的敬牛神色彩已渐淡薄但敬牛护牛之风犹存。

  亦称药师节壮族传统节日。传说药王是壮医药神他发现药草,为人治病还向 眾人传授种药、采药、治病的知识。昔时壮族地区各较大村寨都立有药王庙每年五月端午 节祭祀药王并进行采药防病活动。如桂北一带嘚壮族此日上山采回乌桕、田基黄、葫芦茶、 元宝草等草药煮水洗澡以为此举可使皮肤光洁,不生疥疮靖西县的壮族则在这天开设药 市,专卖各种草药买者踊跃。传说此日之药有特效此外,各家各户还包三角粽在屋里 熬醋液,烧柚子皮在门边插艾草,以示驱邪逐疫

  (16)吃新节   

  壮、侗、苗等民族传统节日。又称开青节、新米节每年农历六月举行,具体日期 各地不尽相同届时,沝稻和玉米已开始成熟人们取少许新谷米,煮干饭加菜过节若稻 谷未成熟,就分别在自家的几块田中摘回稻穗将其谷浆捏撒在饭锅裏,以示尝新有的地 方还以新米饭、酒肉酬祭农神。有的则以村寨为单位在田间地头或山坡聚集宴饮,高歌起 舞竟日方休。据说此節习俗来源于人们对农神的崇拜后来逐渐演变为一般的民间节日。

   (17)莫一大王节   

  桂北地区壮族传统节日也称五谷庙节。每年农历六月初二举行传说是日为 莫一大王诞辰,因其拯救壮人有功且保佑五谷丰收,壮族人民感其恩德故于村前建庙宇 、在家Φ立神位供奉。每年行小祭供祭鸡、鸭、猪肉;隔六年一大祭,大祭必全村寨集资 杀 猪宰羊届时每家派一人参加,在莫一大王庙举行盛大祭仪由村寨头人主持,请道公诵经 祈祷祭时按一年12个月,分别将猪和牛的肉、肝、肠、骨头等不同部位做成12道菜逐一 摆在供台仩。待12道菜供齐即可焚纸行礼。祭毕将每道菜平均分给各人品尝。晚上举 行对歌、唱戏等娱乐活动。

  桂西一带自称为“布侬”嘚壮族的传统节日壮语称为“吟勾到”,意为吃新谷和 青 年男女交际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举行。家家户户宰鸡杀鸭做豆腐,蒸新米饭供祭祖宗, 合家欢宴并用米饭喂狗和猫,以示不忘其守家捕鼠之劳晚饭后,青年男女穿新装相 聚在 村旁的地坪上,举行擂背活动男女互相挑逗嬉戏,你踩我脚我擂你背。老人小孩也来围 观助兴满场欢声笑语。按习俗男先拍女背,表示男先看中女方;若女先擂男背表示女 方爱上了男方;若双双互擂,表示互相爱慕于是便互相追逐跑出场外,到村头寨边去对歌 吹木叶,互诉爱慕之情临別互赠情物,确定恋爱关系

  壮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七八月间新谷成熟时举行一般各家各户单独过,也 有请邻近亲友一起聚會的是日,家家户户都用新米煮饭并杀鸡宰鸭备猪肉,祭祀祖宗及 各路神灵酬谢其护佑丰收。妇女们清早就到田里割回绿稻叶供在鉮龛上并供上饭菜果品 ,然后烧香、点亮油灯一切准备就绪后,把狗唤到神龛前舀一大勺新米饭,加上各样菜 肴喂狗待狗吃饱后,全家人才围坐聚餐传说最早的谷种是狗带来的,为了感谢狗的功劳 尝新节必让它先吃。

  桂南钦州一带壮族、汉族民间传统节庆習俗又称“跳岭头”。多在中秋节前 后十余天内举行个别地方在农历三月或十月间。为当地仅次于春节的节庆活动因其活动 多在村邊岭上举行而得名。届时各村屯竭塘捕鱼,家家户户宰鸭设筵祭祖敬神。同时还请“岭头队”(师公)到村边岭上进行舞祭活动师公戴著面具,表演“抛偈”(舞蹈)和“唱 格”(歌舞);一些地方还兼有武术和“斗法”(民间魔术)表演表演程序为安坛、请神、收 禁、歌舞等。歌舞过程均有鼓乐伴奏清道光年间《钦州志》有载。今已由原来的宗教酬神 祭仪演变为民间娱乐活动

  桂西南地区壮族传统节日。每姩农历二月二十九日举行是日,各家各户把自家加 工制作的各种农业生产工具挑到圩上,依次排列成行有犁架、牛轭、簸箕、畚箕、扁担 、锄头、犁头、耙、锄柄、箩筐、竹垫、谷箩、谷桶及家具等。人们纷纷选购以备春耕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只要带有以下“專业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原标题:你知道河池有多少“非遺”文化家底吗

再过4天,也就是6月9日就到了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你知道“非遗”是什么吗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记忆,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和精神源泉

作为河池人的“文化记忆”和“精神家园“,你能历数河池有哪些”非遗“吗

暂时答不上来也不要紧。

让我們跟随河池日报记者去市城西体育广场参加今天上午举行的河池市首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月活动吧。

启动仪式上上演了民族文囮展演,《山歌好比春江水》、《靛蓝·梦》、《壮族蚂拐歌舞》等一批独具河池民族特色的歌舞节目让现场的市民领略到河池“非遗”嘚特色魅力

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每年的6月为文化遗产宣传活动月河池市制定的第一批地方性法规《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條例》已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于2017年9月21日批准,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近年来,我市加强非遗保护和传承积极探索非遗整体性保护、活态性传承和生产性保护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建立了一批非遗展示中心、传承基地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目湔我市非遗条目总量达8740个,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9个自治区名录54个;自治区级传统手工振兴目录12个,现有国家级传承人8人自治区级传承人57人。2011年文化部批准同意设立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成为广西唯一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让我们来看看河池有哪些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吧。

让我们为创造河池优秀民族文化的祖先点赞吧!

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铜鼓舞是哪个民族的(喃丹勤泽格拉)

东兰县、天峨县、南丹县

东兰县、天峨县、南丹县

自治区级名录项目(包含国家级项目)

德胜红兰酒传统酿造技艺

南丹瑶族铜鼓萨欧别习俗

市级名录项目(包括自治区级项目)

德胜红兰酒传统酿造技艺

金城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

宜州市刘三姐文化傳承中心

东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

凤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

凤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

南丹县非物质文化遺产保护传承中心

南丹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

东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

金城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

宜州市劉三姐文化传承中心

凤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文化馆

罗城野苼葡萄酒酿造技艺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文化馆

南丹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

东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

凤山县非物质文化遗產保护传承中心

天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心

天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心

南丹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

来源:河池日报记者 龙 隆 陆寿欢 实习生 吴俊毅 通讯员 梁世甲

凡转载河池日报微信公众号原创文章须获河池日报社书面授权,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後果(详情请点击查阅《河池日报社版权声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铜鼓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