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stack 悉尼峰会为什么会赢Eucalyptus

2015年度盘点|“野蛮人”OpenStack为何胜利?
过去的2015年,对于OpenStack和整个开源云市场来说,都是丰富而精彩的一个年份。过去的十二个月间,OpenStack
到底见证了什么呢?
明星企业Nebula的陨落;
颠覆传统同行者Docker的强势崛起;
老对手CloudStack的黯然淡出;
公有云市场的凄风冷雨;
与谷歌、AWS等巨头结盟的欣喜;
“I run corporatedevelopment at Rackspace, and am very interested in
talking with your teamabout Nebula. Confidentially, we are in the
process of open sourcing our cloudstack and I am interested in
seeing if there might be somesynergies/opportunities for the two
projects to work together. Would it bepossible to setup some time
to discuss with your team?”
2010年6月,当时任Rackspace的副总裁Jim Curry给时任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的CIO Chris
Kemp写下上面这封邮件时,没有人会想象到OpenStack会在之后的五年半时间内演变成今天的这般模样。就在最近,一种新的言论是OpenStack替代亚马逊AWS的梦想宣告破碎,开始退守私有云市场,成为数据中心的虚拟化引擎。
的确,OpenStack今天在企业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技术定位,已经与诞生之初大相径庭。你也许可以把这理解成彻头彻尾的失败,如果你是一位悲观主义者的话。而从积极的一面来理解,OpenStack从诞生之日起就在寻找自己生存的土壤,并且为了这个目标而不断的修正甚至蜕变。无论是在企业级市场,还是电信运营商市场,OpenStack都在努力生长,并且积极寻找与容器、NFV等创新力量相互融合的方法,谋求颠覆传统市场的合力。
在这个全力奔跑中难得喘息的宝贵时间节点,OpenStack
与您一起回顾几个OpenStack在传统IT向云这场战略大迁徙进程中的几个瞬间。它们很有可能成为这段历史中的重要标记,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并不会褪去。无论OpenStack项目最终走向何方,这些瞬间都在一定程度上映照了OpenStack这个开源云项目的阶段性胜利。
斗法Docker
彰显开源智慧的拥抱和兼容
2015年伊始,OpenStack成为了Docker、乃至容器技术颠覆宣言的重要背景。这让OpenStack在开源云领域苦心经营多年才建立的市场格局重新面临着新的不确定性。事实上,在2015年的前6个月,容器世界一直在试图营造与OpenStack世界的对立的情绪。这与2011年OpenStack与亚马逊AWS的对标如出一辙。但对于尚显青涩的OpenStack来说,容器的杀伤力是非常大的。一方面是OpenStack的企业落地进程只是刚刚起步,而Docker瞄准的是相同的用户基础;另一方面是,Docker在容器市场爆发之前已经确立了相对垄断的地位,这一天然优势是OpenStack在萌发之初所无法比拟的。
OpenStack与容器的对峙局面从2015年5月OpenStack温哥华峰会上开始松动。在这届峰会上,专门进行了一场“容器是否正在威胁OpenStack?”的大讨论。期间,来自不同领域的技术对于容器和OpenStack分别能够做的事进行了梳理。容器的极简、灵活、跨平台的特性在企业应用环节存在哪些弊端?OpenStack看上去略显笨重的架构具备哪些优势?讨论的最终结果是开放性的,OpenStack社区借此对外释放的明确信号是:“无论是OpenStack还是容器,实践都是最最重要的。OpenStack并未把Docker视作仇敌,而是希望通过Magnum等项目去兼容和拥抱容器技术,而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实践!实践!实践!”
OpenStack与Docker的交锋在谷歌加入OpenStack基金会,并且随即成立原生云计算基金会(Cloud Native
Foundation)后基本上宣告结束。容器技术原本一家独大的市场格局,因为巨头的介入开始裂变,谷歌的Kubernetes、出身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Mesos、希望另起炉灶的CoreOS,都在寻求在企业数据中心的控制权。而OpenStack凭借其在这一核心领域的先发优势,以及“对下负责”(对企业基础设施层)的唯一性,加上在国际化开发社区形成的服务多样性,在变幻莫测的市场格局中营造出一种新的确定性。在这场与Docker的斗法中,OpenStack社区运筹帷幄,用开放的胸怀和协作的智慧证明自己,赢得了精彩一役。
倒闭与并购
急流中寻找航标
2015年的上半年,除了Docker发起的频频攻势外,OpenStack世界自身也突然进入了市场的快速整合期。4月1日,曾经风光无限OpenStack创业明星企业Nebula宣布倒闭了。OpenStack项目之父Chris
Kemp壮志未酬。而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Metacloud、CloudScaling、eNovance等创业公司已经连续被思科、EMC和红帽等大型厂商收购。日,Blux
Box和Piston Cloud在同一天分别宣布被IBM和思科收购。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留给创新企业的空间瞬间被缩小了。
而在OpenStack上投下重注的IT巨头们似乎日子也不好过,惠普关闭了基于OpenStack公有云业务,标志性人物Monty
Taylor随即出走IBM;Rackspace收缩了其公有云服务的规模,并且在下半年连续与微软和亚马逊AWS达成合作协议,为用户交付行业场景的混合云服务;IBM在云策略仍然摇摆不定,而现在显然又决心从云计算公司转型为认知计算公司了。在一座金矿疯狂打洞却没有挖到金子之后,还有什么比雄心勃勃奔赴下一座想象中的金矿更能谋求自我安慰的呢?
创业企业被并购、大型企业收缩战线,不仅让人产生疑问:“OpenStack到底是不是快死了?”而寻找这个问题答案的过程,也是打磨并明确OpenStack定位和价值的过程。从OpenStack诞生之日起,“生存危机”就如影随形,质疑、嘲笑也从未远离。OpenStack正是在质疑的眼光中成长的,为了生存它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蜕变:为了进入实际生产环境改变了存在的形态,为了满足企业级需求几近“野蛮”地扩张自己,为了谋求前进道路上更多的肯定空前地开放胸怀去包容和融合。
这些每一次都以“重生”为目标的蜕变,帮助OpenStack在2015年赢得了成长与发展的更多确定因素。日,谷歌宣布加入OpenStack基金会、并且捐献容器工程资源的举措,是对OpenStack一路走来努力的重要肯定。除了顶级互联网公司成为生态圈成员带来的人心振奋,还在OpenStack与Docker的对峙中引入了新的制衡因素。而随着谷歌发起成立原生云计算基金会,开源云领域的势力更具多元化,OpenStack主打新一代云计算基础设施整合引擎的技术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确认。
CloudStack黯然淡出
野蛮人还是赢了!
读到这里肯定有人会感慨:“OpenStack
,忍到现在才开始吹这段真不容易呀,落井下石的感觉真不错吧!”不管你认为这是虚情假意,或是真情流露,OpenStack
作为CloudStack由胜至衰的一个小小的见证者,都想跟您好好聊聊。
CloudStack是一个被注入了深厚工程师情怀和底蕴的开源云架构。CloudStack的创始人梁胜两次将创业项目卖给思杰(Citrix)公司,如今又踏上了容器创业的新征程。在2012年,思杰宣布将CloudStack捐献给Apache基金会之后,开源、乃至企业级计算世界就掀起了四大开源云架构(OpenStack、CloudStack、OpenNebula、Eucalyptus)孰优孰劣的大讨论,随后这样的讨论又简化为OpenStack和CloudStack之间的角力。
这样的讨论持续了两年的时间,直到Docker的横空出世才趋缓。而在2015年4月,思杰重返OpenStack基金会的举动终结了这场持续了一些时日的开源架构比拼。而2016年1月思杰将包括CloudStack在内的云平台业务卖给云基础设施软件供应商Accelerite,最终把CloudStack请下了竞争的舞台。
提起CloudStack的优势,很多云计算的早期实践者现在依然是谙熟于心:起步早于OpenStack,架构更加成熟,简单易用、安全而稳定、在电信运营商市场拥有很好的客户基础……这样优秀的开源云架构居然败给了OpenStack这个野蛮人?!云计算专家、云计算市场的长期观察者蒋清野曾表示,CloudStack捐献给Apache基金会就是一场噩梦,因为虽然代码的数量看起来是增多了,但是整个项目的生产力却严重下降。
代码生产力噩梦的背后有资本的贪婪,也有运营机制的缺失,它们让CloudStack的雄心一点点地被瓦解了。从2012年到2015年,并不是说OpenStack运作的有多么出色,但CloudStack总是无法在正确的时间做出正确、具有历史感的决策。
CloudStack创始团队的出走带走了这个项目的灵魂,或许从商业的角度,CloudStack成功兑现了自己的价值,但是从技术制衡、产品多元化的角度呢?刚刚萌发的开源云市场是能够容下双雄并起的市场格局的。时至今日,OpenStack
依然认为CloudStack残存着再次走向复兴的一线可能,因为传统IT到云的迁徙实在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企业用户需要借助不同的工具、产品和解决方案,而工具、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多样性可以是跨开源架构的。对于有执念的技术人来说,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你鼓起在废墟中站起的勇气。
从CloudStack的身上OpenStack能够学习到什么呢?
1.&对项目生产力的精准、持续把控,对代码的变态级控制,是开源项目成功的基石。在项目的高速膨胀期,OpenStack正面临着代码指数级扩张、社区鱼龙混杂、核心能力取舍等严峻的挑战。在垂直垄断格局基本形成的情况之下,OpenStack社区需要凝聚新的动力,建立更加合理的运营机制和激励机制,确保项目扩张的有序和高效。
2.&追求商业价值,又努力不被资本所裹挟,这是课题,更是难题。为了在更多的企业实际环境中落地,技术的形态可以改变,但技术的初心不能轻易放弃。这将考验每一个All-in
OpenStack世界成员的生存智慧。
能否会迎来晨光万丈?
没有看错,OpenStack
就是想和您说说OpenStack市场声量突降这件事。大概从2015年10月中旬开始,整个IT世界对于OpenStack的讨论突然趋缓,即便是10月底召开了东京OpenStack
Summit也没有带来很大改观。这到底是意味着什么呢?是由升盛及衰的默默转折?还是黎明破晓前的静谧?过去的三年时间,OpenStack已经习惯了论战的喧嚣,突然的缄默的确让人心生困惑。
对于这个问题,OpenStack
是这么认为的:一方面是PK的主要对象没有了,或者说是新的PK对象还没有出现。之前与CloudStack、Docker之间的论战已经进行得相当充分了,用户的疑问已经被市场和客户实践所解答;另一方面是OpenStack终于艰难实现了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中从泡沫幻灭期到稳步发展期的转换。中国OpenStack创业企业的资本运作状况,已经可以作为目前产业发展状况的印证。2015年,英特尔的投资部门向8家中国企业注资6700万美元,其中包含两家OpenStack创业公司。在2015年12月,中国更是培育出了第一家完成C轮融资的OpenStack云服务商UnitedStack有云。
在产业方向确认之后,无论是OpenStack社区,还是OpenStack生态圈的厂商,都开始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产品体系改进、客户实践层面,而OpenStack技术的普及期已经宣告结束。虽然企业实践仍然整体处在早期阶段,但在市场上制造声音宣讲OpenStack技术本身的阶段已经过去了。
看到这里有人会说:“不对呀。最近很多抨击OpenStack的消息呀!”
来来来,我们来总结一下:
1.&英国电信客户嫌弃并弃用OpenStack;
2.&有人指责OpenStack社区民主有余而独断不足,好比一个厨房里有太多的厨师。
如有还有其他的,您可以在评论中补充。而OpenStack 想要回应的是:
1.&OpenStack的复杂性问题的确没有最终解决,但是从单个用户样本的抱怨和抛弃中判断OpenStack无法有效发挥其商业价值是十分愚蠢的。虽然目前深度应用OpenStack的仍然以一些所谓“巨兽型”客户为主,但整体市场接受度和部署率的爆发式增长已是大势所趋。根据2015年10月OpenStack基金会公布的用户调查显示,OpenStack的生产级部署已经达到了60%,与两年前调查报告中的32%形成了鲜明对比。
2.&厨师多意味着炒菜快,并且品种丰富。OpenStack诞生后,一直有人将它与Linux相比。认为如果OpenStack拥有Linus
Torvalds这样的“独裁”技术领袖会更加成功。而目前OpenStack社区中鱼目混珠、泥沙俱下的状况似乎也在印证这一观点。但是技术的潮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操作系统开源项目的成功无法复制,在分布式计算的时代,数据中心云软件需要走出新的成功路径。OpenStack因NASA和Rackspace的协作而生,它也会用协作的方式解决发展道路中遇到的新问题。
总之,排除这些标题党似的杂音,OpenStack
认为这段市场的缄默期颇具深意。虽然企业落地步履维艰,但是离刺破窗户纸的日子不远了,一股力量正在积蓄。在技术框架基本完善、生态圈日趋繁荣、竞争对手势力渐微的局面之下,见真章的时候终于来了。成败或就在此一举,未来的12~18个月,各位敬请期待!
-----知道么?你是真的爱OpenStack呀! -----
能坚持读到这里的朋友都是真爱!
下面OpenStack
来回答一些假想中的网友提问,完全属于白日做梦型自问自答。如果你有问题想问OpenStack
,欢迎在评论区提交,我会及时作出回复。
提问1:OpenStack
,你为什么不遗余力地给OpenStack唱赞歌呀?
回答1:也没少提意见和问题,但赞歌确实唱的多,比如这篇。最主要的问题是,看看我的名字,我是OpenStack
提问2:OpenStack
,你总说云计算市场是蓝海,现在某里和某讯打得这么厉害,OpenStack圈内也是论战不断,你还坚持认为云计算市场是蓝海吗?
回答2:依然是蓝海。因为云计算市场是以替代传统IT为目标的,是计算交付方式的巨变,这其中有巨大的存量市场和增量市场。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蓝海也是海,泳技不佳会沉得更深,淹得更死。因此修炼好泳技是头等大事,比打嘴仗重要一千万倍。
提问3:OpenStack
,Rackspace连续与AWS和Azure这些顶级公有云服务商达成战略合作,公有云业务不断萎缩,这难道不算是OpenStack的失败?
回答3:公有云的确是巨头擅长的市场,但OpenStack公有云的运营也并不是那么糟。至少从IDC公布的市场报告显示,Rackspace在公有云市场仍然排名全球第四。在文章的开头我已经强调过了,为了在企业和电信市场落地,OpenStack正在改变了存在的形态,通过架构的演进满足数据中心云部署和跨云管理的需求。你为什么选择无视企业数据中心内部署的大幅攀升呢?OpenStack目前依然是唯一在公有云和企业私有云市场同时开花结果的开源云平台,仅此一家别无分号。
提问4:OpenStack
,你对OpenStack社区贡献统计被刷榜一事有何看法?
回答4:如果这种行为愈演愈烈,OpenStack社区可能会考虑修改Stackalytics的统计规则,但这也不是根本上的解决方法。其实,OpenStack发展到今天,社区贡献排名已经不是衡量一家公司,或者一个开发者影响力或技术能力的最重要的指标了。拿单,拿单,拿单,重要的事要说三遍,挣钱才是真本事。
提问5:OpenStack
,有业内大咖说:“VMware才是中国云计算的工业标准,OpenStack根本不行”。你怎么看?
回答5:我有点儿享受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你一天天变老,我一天天变美的样子。
提问6:OpenStack
,你觉得你最大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
回答6:嘴硬
注:本文由openstack_plus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原创撰写发布,作者为飞鱼,谢绝转载。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中国领先的IT技术网站
51CTO旗下网站
openstack 为什么会赢Eucalyptus?
目前主流的Linux操作系统,包括 Fedora, SUSE 等都将支持openstack。openstack在大规模部署公有云时,在可扩展性上有优势,而且也可用于私有云,一些企业特性正在逐步完善中。Eucalyptus是成也开源、败也开源,成也ubuntu、败也ubuntu。随着 ubuntu 12.04 LTS 正式全面将Eucalyptus替换成openstack,openstack将超过Eucalyptus成为云平台基础的第一选择。
作者:公云彭勇来源:| 10:26
看到一篇蒋清野的文章:
文章较长 ,对Eucalyptus, OpenNebula, OpenStack, OpenQRM, XenServer, Oracle VM, CloudStack, ConVirt进行了比较,结论是倾向选择Eucalyptus。
结论是Eucalyptus和ConVirt胜出,其主要观点是:
Eucalyptus的历史比OpenStack稍长,用户群比OpenStack要大,社区的活跃程度也比OpenStack要高。
Ubuntu 11.04也集成了OpenStack作为其UEC的基础构架之一,表明OpenStack已经得到了社区的重视和支持。
OpenStack不缺省地提供基于浏览器的用户界面。
但是,我的结论和观察,和上述情况完全相反,认为 openstack将在这场竞争中胜出,因为:
1、openstack 是完全开源、开放的,采用 apache 2.0许可证
开放源码,开放设计,开放开发和开放社区,是openstack的理念。目前有159家公司和2685多人加入了openstack社区的开发、研究,而且这个数目还在以很快的速度被刷新。
openstack的发展,由一个12人的委员会负责,其中四个细微为RackSpace所有。委员会的成员一方面是贡献代码,另外一方面是组织、评审、协调开发的过程,整个过程,所有人都可以参与,比如提出你的设想(blueprint),提出代码的修改并且递交review,提出bug或者问题,对现有问题进行回复。社区的活跃程度很高,响应速度也很快。我不知道蒋先生文中所说的48小时的响应,有什么证据?
2、openstack发展很快,从至今已经发布四个版本,并且在日将发布最新的essex版本。社区开始是约3个月发布一个版本,目前是半年发布一个版本。bug得到很快修正,功能得到很快发展,包括文中说到的没有&基于浏览器的用户界面&,也早就成为过去时.
3、ubuntu 选择openstack作为云的基础平台
由于Eucalyptus的部分开源和支持亚马逊的EC2 API,ubuntu在 2010.4 LTS版本中,将Eucalyptus作为云基础平台。但是,ubuntu的创始人mark shuttleworth就宣布,将转向openstack,并且在2012.4 LTS版本中,将openstack作为云基础平台。
原因主要是Eucalyptus的可扩展性不强和不完全开源。
目前主流的Linux操作系统,包括 Fedora, SUSE 等都将支持openstack。
4、openstack在大规模部署公有云时,在可扩展性上有优势,而且也可用于私有云,一些企业特性正在逐步完善中。
5、社区开发人员活跃,中国目前参与的开发人员有:
Hengqing Hu &&
Peng Yong &&
Yaguang Tang &&
Yun Mao &&
Yun Shen &Yun.&
Zhixue Wu &Zhixue.&
Zhongyue Luo &&
5、从新浪微博上,搜索openstack有10,641 条结果,搜索Eucalyptus有&2,322 条结果,可以看出关心程度相差很大。
本来想着Google &trends上比较的,但是由于Eucalyptus的另外一个意思是&桉树&,无法准确比较。但是google trends可以看出 openstack &的关注程度增长很快。
由此可以看出,Eucalyptus是成也开源、败也开源,成也ubuntu、败也ubuntu。目前 openstack 发展势头良好,随着 ubuntu 12.04 LTS 正式全面将Eucalyptus替换成openstack,openstack将超过Eucalyptus成为云平台基础的第一选择。
作者微博:
【责任编辑: TEL:(010)】
大家都在看猜你喜欢
热点热点头条头条头条
24H热文一周话题本月最赞
讲师:414306人学习过
讲师:92033人学习过
讲师:83035人学习过
精选博文论坛热帖下载排行
网络和计算机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政府、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应对安全威胁的途径之一就是采用渗透测试的方法模拟黑客的攻击,找出网络和计...
订阅51CTO邮刊OpenStack还要多少个十亿来修复?
作为私有云标志性的开源平台, OpenStack似乎成了一个巨大的焦油坑, 数以十亿计的资金投入和不计其数的机构和企业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OpenStack正朝着BrokenStack的深渊滑去.
。。。 , 和也跟着丢了20亿美金进去以及他们的名字。
在许多年后,最著名的开源云平台Openstack看起来并一直处于未完成状态: 没有完整的编配,没有完整的帐务,也没有自动化灾难恢复。它的设计模仿了已经有15年历史的虚拟化产品,而这个时候,其他正规的云公司(百度,谷歌,)主要都在关心大规模的电脑裸机配置自动化。
超过40亿美金的投资都没有能力生产出一个像样的 —— 能够与已经在市场上存在的大量的却不知名的开源云平台相当的产品, 而那些不知名的产品已经支持许多重要应用很多年了。
—— 是IaaS 教父 —— 由 Fabrice Bellard在2003年用一年的时间在法国创建。
—— 一个已经被用于巴黎城市网站的开源云平台 —— 由3个人用1年的时间开发出来。 在2008年,它可以支持: 虚拟计算, 虚拟存储,虚拟网络,含有多重数据中心部署的虚拟数据中心。
—— 2008年产生于加利福尼亚 —— 提供了一个与亚马逊Web服务兼容的开源解决方案。
—— 来自于西班牙 —— 从2010年开始投入使用。
—— 由Apache软件基金会支持 —— 从2010年起就是商务云供应商的基金会。
—— 一个来自德国的虚拟机以及虚拟私有服务器管理员 —— 自2008年起被许多只需要虚拟化的公司使用,而且它的设置非常的简单。
—— 一个基于轻量级容器的分布式网状云编配器 ——
并且顺利地结合了IaaS, PaaS, SaaS, 计算机编配,帐务及自动地灾难恢复。两百万欧元的投资足够使其达到一个成熟的状态,这都归功于它简单并稳健的设计。
—— 另一个与SlapOS共享了许多理论的轻量级容器配置器,
—— 没有要求超过2千万美元的投资。 Docker还托管了生产应用。
整体来说,一个优秀的开发人员组是可以在一年内用几百万的投资创建一个可靠的云计算系统出来的, 并将其投入到重要应用任务的使用中。 在5年内, “BrokenStack”项目用超过2000倍的预算和大量来自多国纳税人的资金支持实现了更少的成就(除了市场营销)。
对于这个现状的原因有任何想法吗? 如果你有任何的想法请给我留言。
我认为现在是时候改变评估开源软件的方式了:通过”亲自”学习真实案例来了解它”内部”是如何工作的来代替比较市场数据, 结构报告或者网页的美观程度。也是时候削弱官僚主义机构在开源产品上的力量并牢记。没有这样的改变, 技术灾害和资源的浪费就会再次发生并损害低成本高质量的开源产品的好名声。
本文是Nexedi首席执行官Jean-Paul Smets为IT经理网撰写的独家专栏文章,转载需征得作者本人同意,并保留本文原始链接。
[1] 云之上:HP Helion实践OpenStack从未停歇 –
[2] 法式”云”将问世 –
[3] Mirantis获戴尔风投等三家投资方1000万美元注资 –
[4] IBM将投资10亿美元发展Linux等开源技术 –
[5] 思科投资愈10亿美金建全球性Intercloud –
[6] VMware/Oracle向公有云拓展生态系统 –
[7] Cloudwatt : Bercy demande un audit sur un possible fiasco –
[8] Qemu –
[9] NiftyName-
[10] Eucalyptus –
[11] OpenNebula –
[12] CloudStack –
[13] Proxmox Roadmap –
[14] SlapOS –
[15] SlapOS implemented at SANEF Tolling UK –
[16] Docker –
[17] Dotcloud –
[18] OSF –
第一时间获取面向IT决策者的独家深度资讯,敬请关注IT经理网微信号:ctociocom
&&&除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或编译,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并保留: 文章来自
相关文章:
Jean-Paul Smets是上海外高桥自由贸易区的纳宇软件科技公司的CEO。纳宇软件科技经营着一个HTML5应用程序商店 ()并发布了开源的ERP和CRM产品().
来自开源组件和开源代码的安全威胁呈几何级数增长,严重威胁到信息安全“上游水源地”——安全开发和代码安全
一个电子商务网站只要速度慢一秒钟,每年的销售额损失就可能高达16亿美元。
对于大多数的企业技术和业务决策者来说,制定符合自身需求的物联网技术和方案开发展战略非常困难
企业的安全运营中心到底应该具备哪些核心职能,新时期CISO的技能、职责领导力需要覆盖那些领域呢?
本论文介绍了IOActive在多个类型机器人中发现的网络安全问题,并对当前机器人网络安全技术现状、面临的威胁进行了分类介绍
用一百万欧元,一个企业就可以拥有含一万六千个 x86 核的私有云架构基础,并且对成本,外来情报威胁拥有绝对控制权,这是任何国家的公有云供应商都无法提供的。
要使物联网真正成为主流,企业就需要遵循清晰的检查清单来确保其物联网计划的安全。
Ruckus Wireless今天宣布推出全面定制解决方案Ruckus服务提供商云,帮助服务提供商向其客户提供高价值托管服务。
针对不同类型的设备和使用场景,教育机构如何能够确保学生安全进入Wi-Fi网络并获得最佳质量的连接呢?
年会将围绕“科技引领融合与创新”这一主题,集结来自国内外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国内外知名零售银行和领先金融科技公司的行业专家和决策领导者将聚焦零售银行转型热点,分享数字化、轻型化、智能化战略经验,探索尖端技术的应用实践,探讨打造智能化轻型银行,实现银行全渠道运营,激发数字化客户体验的战略思路。
会议地点上海
&Copyright (C) 2011,ctocio.cc - IT经理网中国领先的IT技术网站
51CTO旗下网站
为什么说OpenStack将会落败?
和很多人一样,我也一直认为庞大的OpenStack社区会给OpenStack带来关键的多数派支持,从而使其成为领先的开源云平台。但是现在,我开始对此抱怀疑态度了。
作者:波波编译来源:网界网| 09:18
最近读到一篇对Eucalyptus的CEO Marten Mickos的采访报道,让我重新开始思考Eucalyptus和OpenStack究竟谁会成为主流开源云平台的问题。
这段日子以来,厂商们对OpenStack的热情可谓高涨。这个由Rackspace控制的开源项目,目前已有戴尔、Citrix和惠普等厂商加盟。虽然在这些大厂商们的要求下,Rackspace已将该项目的控制权交给了OpenStack基金会,但是正如Mickos所说,OpenStack到目前为止依然还在研发阶段,尚未进入生产阶段。
和很多人一样,我也一直认为庞大的OpenStack社区会给OpenStack带来关键的多数派支持,从而使其成为领先的开源云平台。但是现在,我开始对此抱怀疑态度了。
为了解释我态度的转变,不妨先回顾一下两大领先的开源项目:Linux和Apache HTTP服务器。我这里所指的&Linux项目&是就其广义范围而言的,包括了Linux内核以及所有不同的Linux发行版。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开源项目在对待软件堆栈的价值层时,该项目总是会被某个厂商所控制,该厂商会直接利用这个项目来赚钱。虽然从这个项目中会出现多种实现或者不同的发行版,但是这家单一厂商还是会成为此一领域的主要提供商。就Linux而言,就是Red Hat及其Red Hat企业Linux产品。对开源数据库而言,MySQL也符合这种模式。
历史还告诉我们,一个开源项目在对待软件堆栈的应用层时,该项目总是会被某个基金会所控制。在这些场合,该项目常常会成为某个更高价值产品的一部分,并因此可以赚到利润。简而言之,这个开源项目本身只能间接地通过更高价值产品来赚钱。这也可以举出两个例子,一个是Apache HTTP服务器,用在大多数商用应用服务器产品中,另一个是Eclipse,用在很多商用应用开发产品中。
如果说历史会一再地重复自身,我们就需要考虑一个开源云平台究竟是不是自身具备价值层,从而可以直接利用软件堆栈来赚钱。如果它是,那么由单一厂商控制的开源项目就会比一个由基金会控制的项目成功的概率更大。
各家开源基金会确实很了不起,在各类开源项目中发挥着极有价值的作用。然而,百十家厂商的不同动机会让基金会在满足项目需求和厂商利益时左右为难。
OpenStack社区所面向的就是一个不能直接货币化的软件堆栈,戴尔、惠普和Rackspace等厂商都是这么看的。这些厂商并非直接利用OpenStack来赚钱,而是通过它来构建一个具备更高价值的产品。例如戴尔和惠普就更希望销售&云平台就绪的&硬件系统而不是OpenStack软件产品本身。事实上,戴尔已经这么做了。
如此看来,Eucalyptus不赞成一个云平台由竞争厂商组成的基金会来管理,理由是很清晰的,其CEO Mickos说,公司的客户正在以&一种令人惊讶的速度&增长。Eucalyptus的员工去年从15人猛增到了70人,还在伦敦设了一个新的总部,以应对欧洲、中东和非洲市场的增长势头。这种增长正好表明了Eucalyptus是可以直接货币化的。
归根到底,IT买家必须决定,Eucalyptus和OpenStack这两者,谁才是正确的赌注。我倾向于同意Eucalyptus是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云平台,因此是可以直接从软件堆栈的价值层赚钱的。果真如此的话,那么Eucalyptus应该会胜出,而OpenStack则将会由于成员间的相互竞争而最终落败。【编辑推荐】【责任编辑: TEL:(010)】
大家都在看猜你喜欢
头条头条热点头条聚焦
24H热文一周话题本月最赞
讲师:2779人学习过
讲师:1574人学习过
讲师:882人学习过
精选博文论坛热帖下载排行
本书并不是关于Web服务的又一本开发手册,抑或是开发技术的宝典之类的读物。本书的作者来自于IBM软件开发中心的SOA技术中心,作为最早的一...
订阅51CTO邮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openstack基金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