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思友人这首诗共有几句话下面的几首几句话是什么

用咏柳这首诗的意思写几句话_百度知道
用咏柳这首诗的意思写几句话
不仅立意新奇,给大地披上新装,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总的来说,那么。诗句译文,“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最后写柳叶,葱翠袅娜,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表现出来,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而且饱含韵味,又华美。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互为补充的,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单单用碧玉来比有两层意思。不知细叶谁裁出,由总到分,楚楚动人。首句写树: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再写到柳条。故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坠的绿色的丝织裙带,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烘托无限的美感,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气。《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最后一答。中国是产丝大国,向以端庄,新颖别致。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后两句更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喻为“剪刀”、飘逸著称。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华贵,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也很有名,给人们以春的信息,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的把眼前这棵柳树和那位古代质朴美丽的贫家少女联系起来?先用一问话句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新美的喻象: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这棵柳树的风韵就可想而知了。“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柳,充满青春活力,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南朝乐府有《碧玉歌》。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在语言的运用上,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条序井然,既晓畅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咏柳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课后第4题怎么写题目:读了下面这首诗你有什么感想?你愿意拿起笔来也送几句话送个那位“卖火柴的小女孩”吗?可以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刘倩倩(九岁时作)
妈妈给我两块蛋糕,
我悄悄地留下了一个。
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
爸爸给我穿上棉衣,
我一定不把它弄破。
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
哥哥给我一盒歌片,
我选出了最美丽的一页。
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
晚上,我把它们放在床头边,
让梦儿赶快飞出我的被窝。
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
我要把蛋糕送她吃,
把棉衣给她去挡风雪。
在一块儿唱那最美丽的歌。
你想知道她是谁吗?
请问问安徒生爷爷——
她就是卖火柴的那位小姐姐是诗。
一个寒冷的冬夜,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静静的离开了人间.宛如一片融化的积雪,无声地消逝在地面.呵,童年——那红脑袋的小火柴,一根又一根,带来了多少温暖和快乐.多少个冬天的夜晚,她在冰冷的街头徘徊.如果能够生活在她那个年代,我一定跑到她的面前,把她的火柴全部买下,然后统统点燃,把她小小的心灵,烘烤得大大的温暖.可今夜,小妹妹,为何迟迟不见你的身影?你是在天堂么,那里可有火柴的温暖?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买本课课通
就是买不到,又赶时间才发百度的。。。。。。。。。。。。。。
miahuocaidexiaonuh
一个寒冷的冬夜,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静静的离开了人间。宛如一片融化的积雪,无声地消逝在地面。呵,童年——那红脑袋的小火柴,一根又一根,带来了多少温暖和快乐。多少个冬天的夜晚,她在冰冷的街头徘徊。如果能够生活在她那个年代,我一定跑到她的面前,把她的火柴全部买下,...
妈妈给我零花钱, 我一定不会乱花; 爸爸给我买零食, 我一定不会浪费; 姑姑给我买围巾, 我一定不会弄脏。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我要拿着零花钱, 买下她所有的火柴; 我要拿着零食 送给她充饥; 我要拿着围巾, 送给她温暖。 她就是——卖火柴的小女孩...
我不知道!百度一下!O(∩_∩)O哈哈~
我也很急,快点啊
一个寒冷的冬夜,
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
静静的离开了人间。
宛如一片融化的积雪,
无声地消逝在地面。
呵,童年——
那红脑袋的小火柴,
一根又一根,
带来了多少温暖和快乐。
多少个冬天的夜晚,
她在冰冷的街头徘徊。
如果能够生活在她那个年代, ...
扫描下载二维码烟村这首诗有几句话
山村咏怀.宋 •邵康节一去二三理,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是这个吧.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请给下面几首古诗的资料_百度知道
请给下面几首古诗的资料
《凉州词》、《芙蓉楼送辛浙》、《从军行》、送元二使安西》
提问者采纳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它是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戍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戍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折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以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芙蓉楼送辛渐①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②。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③。  [注释]  ①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唐晋王李恭为润州刺史时改为芙蓉楼,遗址在今江苏镇江西北角。辛渐:作者友人。  ②平明:黎明。楚山:指镇江一带的山。  ③冰心:比喻自己心地莹洁。  [赏析]  这是王昌龄贬为江宁(今南京市)丞后写的送别诗。它含蓄地反映了诗人遭受打击的愤懑和孤寂心情。诗一开始就描绘寒雨入吴,客路孤寂的氛围,然后一笔宕开,写临别致意,请辛渐问候家乡亲友,诗人借玉壶冰心自喻,表白自己坚守操守的信念。诗写得十分含蓄深沉,写送别而不言别,着重表现诗人的高洁,借以表达被贬的幽怨。  从军行  作者:杨炯  烽火照西京2,心中自不平3。  牙璋辞凤阙4,铁骑绕龙城5。  雪暗凋旗画6,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7,不作一书生。  1.《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以军旅战争之事为题材。  2.蜂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从边境到内地,沿途高筑烽火台,有敌情就在台上点火示警,根据敌情之缓急,逐级增加烽火的炬数。照西京:是说报警的烽火已经照达西京(长安),表明敌情严重。  3.不平:难以平静。  4.牙璋:调兵的符牒。两块合成,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嵌合处呈齿状,故名。这里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阙:汉武帝所建的建章宫上有铜凤,故称凤阙。后来常用作帝王宫阙的泛称。  5.铁骑:精锐的骑兵,指唐军。绕:围。龙城:汉时匈奴大会祭天之处,故址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东侧。这里泛指敌方要塞。  6.“雪暗”句:大雪弥漫,落满军旗,使旗帜上的图案暗淡失色。凋:原意是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7.百夫长:泛指下级武官。此指赣江。  五言律诗是唐诗的主体,其形式与格律在初唐时已经完成。五律的一切规律和创作方法,可以通用到其他诗体,为此,这里我们再讲一首五律,顺便补充讲一点关于律诗的基础知识。  杨炯是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人。高宗显庆六年(公元六六一年),被举为神童,送入朝廷,授校书郎,才只十一岁。永隆二年(公元六八一年),为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他也和王勃一样,自以为有才,对人态度傲慢,武则天当政时,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三年任满,改任盈川县令(今四川筠连县),卒于任所。后人称他为杨盈川,他的诗文存于今者,称《杨盈川集》。  这首诗,先要讲题目。“从军行”本来不是诗题,而是一个乐府曲调的名词。远在西汉时代,汉武帝喜爱音乐歌曲,建置了一个中央音乐院,名为“乐府”。他聚集了著名的音乐家和诗人,收集全国各地民歌,制定许多新的歌曲,颁布天下,供公私演奏。这种歌曲,称为“乐府歌曲”。配合这种歌曲的唱词,称为“乐府歌辞”①,或称“乐府诗”。在中、晚唐的时候,又称“歌诗”。从形式来讲,它们有五言的,有七言的,也有三、五、七言混合的,一般都是歌行体诗,采用律诗体的很少。从作用来讲,它们是给伶人歌伎唱的。诗与乐府诗的区别,不在于形式,而在于能唱不能唱、或谱曲不谱曲。  这里,必须补充一下,在汉代以前,所谓“诗”,就是指能唱的曲词。一部《诗经》,三百零五首诗,都是可以唱的。到了秦汉时期,古诗已失去了曲谱,这个“诗”字渐渐成为文学形式的名词。在东汉时期,谱曲歌唱的称为“乐府歌辞”,《诗经》式的四言诗,称为“诗”。当时新流行韵五、七言诗,称为“五言”或“七言”。可以想见,“诗”是四言诗的传统名词,五、七言诗还不算是诗。刚才我说,能唱的称为“乐府歌辞”或“乐府诗”,不能唱的称为“诗”,这是魏晋以后的文学概念。  《从军行》是汉魏流传下来的乐府歌曲。汉魏诗人作“从军行”,是乐府曲辞。但是到了唐代,《从军行》古曲已经不存在了,杨炯作这篇《从军行》,只是用古乐府曲调名为题目,而这首五言律诗,事实上是不能配合乐曲歌唱的。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诗题称为“乐府古题”。它并不表示这首诗的曲调,而是表明这首诗的内容。因为每一个古代乐府曲调,都有一个规定的内容。例如《孤儿行》是描写孤儿生活的,《从军行》是反映从军的辛苦的。杨炯做了这首五言律诗,用了这个乐府古题,但诗的内容已不同于汉魏时代的《从军行》,可知初唐诗人用乐府古题作为诗题,大多已失去了古义。这一种体式的诗,很难分类,可以列入“乐府诗”一类,也可以列入“五言律诗”一类。  这首诗的写作方法也是一般的,只要先读第一联和第四联,整首诗的内容都清楚了。第一联“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意思是说,边境上有敌人来犯,警报已传递到长安,使我心中起伏不平。为什么心中起伏不平呢?因为自己只是一个书生,没有能力为国家御敌。于是第四联接下去说:“我宁可做一个小军官,也比做一个书生有用些。”周武王的兵制,以百人为一队,队长称“百夫长”。后世就用以表示下级军官。  第二联说:领了兵符,辞别京城,率领骁勇的骑兵去围攻蕃人的京城。牙璋即牙牌,是皇帝调发军队用的符牌。凤阙,指京城,不是一般的城市,与城阙不同,汉朝时,大将军卫青远征匈奴,直捣龙城。这龙城是匈奴首领所在的地方,也是主力军所在的地方。匈奴是游牧民族,龙城并不固定在一个地方,唐人诗中常用龙城,意思只是说敌人的巢穴。  第三联是形容在西域与敌人战斗的情景。围困了敌人之后,便发动歼灭战,其时大雪纷飞,使军旗上的彩画都凋残了,大风在四面八方杂着鼓声呼啸着。这时,正是百夫长为国效命的时候,一个书生能比得上他吗?  此诗第二、三联只是修饰部分,对诗意并无增加。这正是律诗初形成时的风格,艺术手法还没有发展到高度。  关于此诗的主题思想,有两种看法:唐汝询在《唐诗解》中以为是作者看到朝廷重武轻文,只有武官得宠,心中有所不平,故作诗以发泄牢骚。吴昌祺在《删订唐诗解》中以为作者看到敌人逼近西京,奋其不平之气,拜命赴边,触雪犯风,以消灭敌人,建功立业,不象书生那样无用。前者以为这是一首讽刺诗,后者以为这是一首爱国主义的述志诗。这样,从第二联以下,二人的体会都不同了。我以为吴昌祺的理解比较可取,因为第一联已说明作者心中的不平是为了“烽火照西京”,如果说他是为了武人显赫而心有不平,这一句就不应该紧接在“烽火”句下了。  五、七言八句律诗,一共四个韵脚,在第二、四、六、八句尾。例如《野望》这首诗,“依”,“晖”、“归”、“薇”,是韵。“依”字是第一个韵,称为“起韵”。起韵一定,以后就得跟着用同韵的字。但《杜少府》的第一句“城阙辅三秦”,这个“秦”字已经是韵脚了。这首诗有五个韵:“秦”、“津”、“人”、“邻”、“巾”。现在,《从军行》第一句“京”字也是韵,这首诗也有五个韵。在这里,我们注意到律诗的两种协韵法。  律诗一般都用平声韵。这就意味着每首律诗第二、四、六、八句的末尾必须是平声字。于是,第一、三、五、七句的末尾相应地必须用仄声字。《野望》第一句“东皋薄暮望”,这个“望”字是仄声字,不必协韵,故这首诗的起韵是第二句的“依”字。但律诗第一句末尾也可以用平声字,例如《杜少府》和《从军行》。这第一个平声句尾必须与第二句珐禒粹溉诔防达狮惮饯的起韵协韵。因此,这样的诗,就有了五个韵脚。但律诗的正格是用四个韵。第一句尾的韵称为引韵,不算入正韵。  关于律诗第一句的格律,有两句歌诀:“平起仄收”和“仄起平收”。起是指第一句第二字,收是指第一句第五字(七言律诗则指第七字)。“东皋薄暮望”,“皋”是平声,“望”是仄声,这是平起仄收。“烽火照西京”,“火”是仄声,“京”是平声,这是仄起平收。这两种句法的声调不一样,影响到以下七句的声调全不一样。平起仄收的律诗声调高亢雄壮,仄起平收的律诗声调较为低沉柔婉。唐人律诗以平起仄收为正格,仄起平收为变格。  学习或欣赏唐诗,要在具有四声平仄的基础知识上注意其对偶,和声和协韵。这是唐诗语言的三种艺术手法。对偶表现诗的文字美,和声、协韵表现诗的音乐美。关于对偶与协韵,我们已经谈到过一些。现在要讲一讲和声,唐人也称为调声。  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篇》中说:“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上句是和声的定义,下句是协韵的定义。异音相从就是说平仄相从。平声字要和仄声字配搭。无论在一句或一联中,平仄声字必须有适当的配搭。从陈隋到初唐,诗人们已摸索到平仄配搭的规律。现在把《从军行》全诗的平仄标出来,就易于体会平仄声对诗句音调美的关系。  烽火照西京 平仄仄平平  心中自不平 平平仄仄平  牙璋辞凤阙 平平平仄仄  铁骑绕龙城 仄仄仄平平  雪暗凋旗面 仄仄平平仄  风多杂鼓声 平平仄仄平  宁为百夫长 平平仄平仄  胜作一书生 仄仄仄平平  我国汉族人民的语言或文字,通常用两字组成一个语词,成为一个语文音节。在每一句五言诗中,第二字、第四字,最要注意和声结构(七言诗还要注意第六字的和声)。这首诗除第七句外,每句的语法结构都是两个语词(名词)加一个动词或副词。例如:  烽火——照——西京  铁骑——绕——龙城  而第七句则是:  宁为——百夫长  但是在吟诵的时候,这三句都会读成:  烽火——照西——京  铁骑——绕龙——城  宁为——百夫——长  这里就可以看到第二字和第四字的重要,语法结构和音节结构出现了矛盾。许多人朗诵古诗,只会按照语法结构读。所以读不出诗的音节美来。看了《从军行》的平仄表,你可以发现,在第一句之中,第二字如果是仄声,第四字一定要用平声。在一联之中,上句第二字如果用仄声,下句第二字必须用平声。第四字也同样。这就叫“异音相从”。第二联上句,即全诗第二句,应当仍和第一句异音,而与第二句音调相同。接下去,第三联上句应当和第二联下句音调相同,而和第二联上句异音。第四联也是同样,上句和第三联下句音调相同,而和上句异音。异音相从的方法,唐代人称为“粘缀”。该用平声字的地方,你用了仄声字,该用仄声字的地方,体用了平声字,这就犯了“失粘”的声病。  如果你有多读五言诗的经验,你会发现五言诗的句法总是二字带三字,即所谓“上二下三”上二字是一个音节,下三字是一个半音节。可以是一二组合,例如“照西京”,也可以是二一组合,例如“白日晚”,也可以是一个三字名词,例如“维摩诘”。这种三字组合的名词绝对不能用在句子前面,造成上三下二的句式,就不可吟诵了②。  以上讲的是五言律诗的和声原则。这个原则也适用于七言律诗,不过七言律诗还要讲究每句第六字的和声。相传有两句歌诀,可以帮助记忆:  “一三五不拘,二四六分明。”  这是说:律诗的每句,第一、三、五字,可以不拘平仄,自由运用,但第二、四、六字必须按照和声规律用平声或仄声字。这是指七律而言,对于五律,则应当说:“一、三不拘,二、四分明。”一、三、五虽然不拘,但平仄二字,声调毕竟有区别,熟悉律诗声调的人,在这些地方,还应当选用一个声音较美的字。  一九七八年一月十二日  ① 这个“辞”字,魏晋以后,省作“词”。但唐宋以后,“词”字又多了些意义,在写作文学论文时,最好保留古写法,以示区别。本书在必要的时候,仍用“辞”字。  ② 盛唐以后,出现了拗句,便突破了这个规律,有上三下二的五言句式。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1.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2.使:出使。  3.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4.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5.朝雨:早晨下的雨。  6.浥(yì):湿。  7.客舍:旅店。  8.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
提问者评价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烽火照西京 平仄仄平平 心中自不平 平平仄仄平 牙璋辞凤阙 平平平仄仄 珐禒粹溉诔防达狮惮饯铁骑绕龙城 仄仄仄平平 雪暗凋旗面 仄仄平平仄 风多杂鼓声 平平仄仄平 宁为百夫长 平平仄平仄 胜作一书生 仄仄仄平平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古诗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春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共有几句话,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_百度知道
春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共有几句话,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唐.孟浩然]春 眠 不 觉 晓,处 处 闻 啼 鸟。夜 来 风 雨 声,花 落 知 多 少。[注释]春晓:春天的早晨。晓:天亮。不觉晓:不知不觉地天亮了。闻啼鸟:听见鸟叫。眠:睡觉。闻:听见。夜来:昨夜。[简析]这首诗写的是春日早晨的景色。“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二句是说:春天夜短,睡着后不知不觉中天已亮了,到处是鸟雀的啼鸣声。这两句诗抓住春晨到处鸟鸣雀躁的音响特征,渲染出一种春意醉人的意境,烘托了春晨中一片盎然的生机。“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二句,诗人在美梦乍醒、欲起未起之时,回想起昨夜的风雨声声,于是想见风雨过去必有很多落花,这里的听觉形象“风雨声 ”决不是令人感伤的“断肠声”,而是包蕴丰富的“更新曲”。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作者简介]作者背景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他的诗淡雅清新,多写田园隐逸生活。和王维齐名,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主要作品有《春晓》、《宿建德江》等。古诗今译名句赏析——“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天是美丽的,有醉人的花香,有迷人的风景。但更能打动诗人的却是那喧闹的春声。当诗人在春睡中醒来,首先听到的就是鸟的啼叫。这“处处”都可听到的清新婉转、此起彼落、远近应和的鸟鸣声声,是春天带给诗人的欢乐。同时,更令作者痴迷的昨夜里的一场春雨。在那静谧的春夜里,纷纷洒洒的春雨会给人多少如烟似梦般的想象,而那落红片片、绿意浓浓的雨后的春日清晨又该是多么的清新美丽,生动活泼。诗人就这样用最为平易浅显的语言,为我们描写了一个自然天成的美的世界,又如同一股清泉流入我们心田,沁人心脾,使人陶醉。《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言简意浓,情真意切。从那“夜来风雨声”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译文春意绵绵好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猛然一觉惊醒来,到处是鸟儿啼叫。夜里迷迷胡胡,似乎有沙沙风雨声;呵风雨风雨,花儿不知吹落了多少?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孟浩然,总共四句话,写的是春天的景色
春晓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这首诗共有几句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