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正韵请圣科仪器视频

[转载]《全真正韵》的兴起与北京白云观
&&&&&&&&&&&&&&&&&&
《全真正韵》的兴起与北京白云观
&&&&&&&&&&&&&&&&&&
北京白云观从金元开始,逐渐成为全国道教的中心。许多具有丛林权威性的经典、斋醮科仪、经韵音乐以及教制建设革新思想均从这里发生和发出。《全真正韵》起源北京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起:
1、北京白云观是全真道教丛林制度张本之地
据唐刘九霄《再修天长观碑略》记载,唐玄宗为斋心敬道,奉祀老子而建此观,初名玄元皇帝庙,所谓玄元皇帝指的就是老子。因为老子与唐朝统治者同姓,唐帝王就称老子是自己的祖先,谥封以玄元皇帝尊号,命各地建庙以奉把之,北京的玄元皇帝庙即建于此时。唐代皇帝的生日称作“天长节”,故又称此庙为“天长观”,
1160年天长观毁于大火,七年后,金世宗救令重修,规模弘大,四载始成,改名为“十方大天长观”。
道教全真龙门派始祖丘处机于金元光元(1224)年在西域拜见成吉思汗,次年得到成吉思汗“大宗师”的封号,总领天下道教,下诏免去天下道观和道人的一切赋税差役。金哀宗正大元(1124)年丘处机返回燕京,住长春宫(今北京白云观),此处成为全真道的活动中心。当时宫观一片凄凉,遍地瓦砾,长春真人遂命弟子王志谨主领兴建,历时三年,殿宇楼台又焕然一新。丘处机在此演教,立龙门之宗。在他的努力下,全真道的宫观数量和道教徒人数都迅速扩充,全真道进入鼎盛时期。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五月,成吉思汗敕改太极宫为“长春观”。
北京白云观是邱处机开创全真十方丛林体制的张本之地。邱处机仙逝于长春观。次年,长春真人高徒尹志平在长春观东侧下院建处顺堂藏邱祖仙蜕。元末,连年争战,长春观原有殿宇日渐衰圮。明初,以处顺堂为中心重建宫观,并易名为白云观。清初,在王常月方丈主持下对白云观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重修,基本奠定了今日白云观之规模。
金代以后,曾改名太极宫、长春宫,明初改名白云观,迄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历史。白云观是北京最大的道观,号称“天下全真第一丛林”。
2、北京白云观是全真道教斋醮科仪初期演习、举办之地
&&&&首先是丘处机祖师以北京白云观为基地,实施全真道教济世利人的精神。丘处机祖师一住进北京,救助无数百姓。按《元史·释老传》言:
处机还燕,使其徒持牒召求战伐之余,由是为人奴者复为良,为滨死而得更生者,毋虑二三万人。[1]&
丘处机在蒙古成吉思汗十五(1220)年四月西行归来,《七真年谱》说“燕京官僚请住太极宫”。[2]丘祖正式进住太极宫并主持教事。时逢燕京久旱无雨,当地官僚仕庶礼请丘祖在太极宫斋醮祈雨。启醮时,天降大雨,待午后赴坛行礼时天又放晴,城中士民皆大欢喜,认为丘祖道高德厚,感动苍天,一时传为美谈。
丘祖主持太极宫后,除每年道教节日举行活动以外,还多次应邀带领弟子至外地举办斋醮。成吉思汗二十(1225)年九月,荧惑犯尾宿,主燕地灾,宣抚王楫师作醮禳之。[3]丘祖建黄箓大醮,参加斋醮者达万家。丘祖作诗曰:“黄冠三日醮,素服万家临。”[4]童年五月,燕境大旱,民难下种,官方立坛祈雨,数日无效,行省乃请丘祖作祈雨醮,当夜即应,秋禾得以下种,行省派官员奉香火感谢,百姓称之为“神仙雨”,名士儒流皆以诗而贺。成吉思汗二十二(1227)年,燕地又大旱,当地仕庶又请丘祖斋醮祈雨,丘祖于五月初一举醮三日,届时如愿。[5]
据元代李道歉《甘水仙源录》记载:
至元二年,就长春宫设金箓大醮,有群鹤翔舞下掠坛墠,去而复来者累日,天子命词臣作瑞应记刻之碑。[6]
明洪武二十七(1394)年,燕王命长春宫全真道士建醮,明仁宗时期,又令长春宫建金箓大醮,明英宗正统八(1433)年,正式赐匾额“白云观”。明清时期通过皇室传播新的斋醮科仪思想以及仪式到白云观有两种途径。一是明清太监学习皇室祭祀斋醮皈依道教,常常出没白云观,甚者出家为道。据考证,除明太祖及惠帝对道教信仰有所检束外,从明成祖起,明皇室便开始崇信道教,尤以宪宗、孝宗、世宗为最甚。明世宗不仅在宫中公开建设斋醮活动,亲自着道冠道服,主持斋醮仪式,而且还命宫内后妃、宫女、太监、内侍着羽衣黄冠,习通道教经典、符咒、经韵以及醮仪,从事斋醮活动。这些太监同道士们齐列于诵经之班,日久便产生道教信仰,皈依道教。《明史纪事本末》说:
(嘉靖)二(1523)年夏四月,暖殿太监崔文以祷祀诱帝,干清诸处各建醮,连日夜不绝。又命内监十余人习经教于宫中。[7]
再如,明张翰《松窗梦语》卷五《突异记》说,明世宗着道装,宫内后妃宫嫔皆羽衣黄冠,“诵法符咒,无间昼夜寒暑”。世宗“辄事秘祷,以祈天永命”。嘉靖十八年,天师道第四十八代天师与邵元节分坛主醮事,当时便有八十一名年轻太监参与斋醮活动。太监信仰道教便从此开始,不过当时的太监都皈依的是正一天师道教。
清代太监仍有习道经、斋醮音律等务,以充皇室祭祀制度。因为清代正一道教不比清王朝重视,而多与北京白云观来往密切。全真道第七代宗师王常月多次受朝廷褒封,顺治十三年(1656),他受封为国师,奉旨在白云观开坛传戒。光绪年间太监刘诚印为首公开信仰全真道教,皈依北京白云观方丈,并开创自己的道派——道教龙门“霍山派”,也有年事已高的太监出家住进白云观,从事全真道士职业,将皇室祭祀斋醮活动中的仪式、音律等文化带入白云观。李养正老师曾经在《新编北京白云观志》中记载了一位曾伺候过“光绪”和“宣统”
名叫孙耀庭的太监。据他说另一位姓张,还有一位姓刘。前者作管理人员﹙孙太监,此人颇有文化﹚;后者一人在罗公塔院内喂鸡﹙张太监﹚,另一人管账目﹙刘太监﹚。他们都自称是道教全真龙门派的道士。据太监孙耀庭﹙此人1962年曾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等谓,内宫太监之与方士、道士交接并进而皈依道教,始于明代。太监之成为道教龙门霍山派道士,则肇始于清代光绪年间。
我们所说的另一途径,那就是明清皇室的乐舞生。
“乐舞生”就是乐生和舞生的统称。《明太祖实录》卷一四四记载,明太祖洪武十二(1379)年建神乐观,安作璋主编《简明中国历代官制词典》“神乐观”释文:“明惠帝于祠祭署设神观一人,掌祭祀之乐章、乐舞,成祖即位后废。清初设神乐观,为掌祠祭乐舞之机关,官员有提点、左右知观。乾隆中改为神乐署。神乐署为乐部所属二署之一,位于北京天坛西门内稍南侧,坐西向东,是天坛五组大型建筑之一,“掌祠祭之乐章、乐舞,官员有署正、署丞、协律郎、司乐。均用汉人。”
神乐观,顾名思义是一所专司祭祀音乐的道观,神乐观出现的历史背景是这样的,明朝初年的两位重要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都非常虔诚地信奉道教神明真武大帝,认为真武大帝在争夺帝位的战争中保佑了他们,因此在一些重要的祭祀中使用道教音乐,明成祖甚至御制《大明御制玄教乐章》作为祭祀音乐的国家标准,而后者也被收录在道教经典集成《道藏》中。明神乐观的主要负责人为提点,其副手称为左右知观,此外还有协律郎、司乐等职务。
乐舞生自称为道教正一派的信徒,因为崇拜真武大帝而被称为“宣真派”,但《诸真宗派总簿》中并未收录“宣真派”,故而“宣真派”只能算是道教正统门墙外的一个支流。宣真派道人不着道袍、不读道教经律、不吃斋饭、并且能够娶妻生子,也不居住在道观中,而是与普通市民一样在市井中居住,因而被称作“伙居道人”。宣真派道人靠皇室供给的俸禄维持生计,负责一切皇家祭祀的乐舞礼仪,这些祭祀包括:冬至祭圜丘坛;夏至祭方泽坛;春祭先农坛、帝王庙;春分祭朝日坛;秋分祭夕月坛;秋丁祭国子监、文庙;春秋二祭,即祭太庙、祭社稷坛。因而从这一角度看来,他们更像是皇室雇佣的公务员而非教士。此外北京还有药王庙、城隍庙、三官庙、关帝庙、火神庙、崇真观、白衣庵、正阳门瓮城中的东真武西关帝等多处,也均为宣真派道观。但是所有这些宣真派道观都不归当时道教的最高管理机构道录司管理,与其它的道教宫观也没有任何宗教事务方面的联系,从这个角度看,这些宣真派宫观更像是政府机构而非宗教场所。但是这些乐舞生通过明清皇室的频繁祭祀斋醮活动,常与当时著名高道来往,交流科仪仪式以及斋醮音乐的业务。尤其清代以后,清廷同北京白云观的特殊关系,使得许多乐舞生皈依全真道教或者因为谋生,出入全真道观,无形中将这些文化传入,八十年代白云观监院刘之维道长其父便为乐舞生。
3、北京白云观是全真道教斋醮经典、科仪仪式等内容的最初编撰地
从金代起,北京白云观便担当起编撰珍藏《道藏》的重任。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1186),诏以南京(今河南开封)的《道藏》经板付中都十方天长观(今北京白云观)。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诏令十方天长观提点孙明道搜求遗书,重修《道藏》。孙明道分遣道士访遗经于天下,得一千零七十四卷,以补《万寿道藏》残存经板二万一千八百余册,共积得八万三千一百九十八册,并依三洞四辅,计六百零二帙六千四百五十五卷,题曰《大金玄都宝藏》。金章宗泰和二年(1202),因天长观火灾被焚毁,今不存。
丘处机应成吉思汗请远赴西域返回燕京后,住于长春宫。丘处机十分重视整理和刊刻《道藏》,但他深知自己已经没有精力去实现这一宏愿,他对弟子宋德方说,兹事体甚大,我则不暇,他日尔当任之。丘逝世后,尹志平接任掌教,亦继承其之遗愿,委托宋德方总管筹办此事。又得丞相胡天禄资助白银1500两,遂于元太宗九年(1237)起开始整理《道藏》。在山西平阳玄都观设总局,各地分设27个经局,与弟子秦志安、李志全总揽此事。历时二十余年,于乃马真皇后称制三年(1244)全部完成,亦名《玄都宝藏》,共7800余卷,实现了丘处机的遗愿,是全真道教历史上的又一创举。
明朝由第43代天师张宇初及其弟张宇清奉诏主持编修的《正统道藏》,明英宗八年,皇室赐匾额长春宫,改道观名为“白云观”,并赐《正统道藏》令其珍藏。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全部焚毁,印出的经书也只有北京白云观收藏的一部尚基本完整。北京白云观十六代方丈郑瑞阳曾与孟于才协力,得王迁弼助资,重修白云观存明本《道藏》。据陈国符先生《道藏源流考》说:“道光二十五年北京白云观《道藏》重修”,[8]其实从明代起,白云观的高道们就一直不断地修补《道藏》。
元明清三朝从北京白云观编辑传流的全真道教斋醮经籍一直应用到当代的有:
一、《清微宏范道门功课》和《太上玄门功课经》等两种版本。其中,《太上玄门功课经》就有两种版本。起初在早课经前增加了《澄清韵》、《举天尊》、《吊挂韵》、《提纲》、《小启请》;晚课增加了《步虚韵》、《举天尊》、《吊挂韵》、《提纲》、《小启请》。这在清代以前全国基本统一。清代初期,全真祖师王常月将“全真三坛大戒”公开传授,中兴了全真道教,这时从北京白云观流传的全真《早晚功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分为两个版本的流派:一种是以北京白云观为中心的北派系列,以北京北京白云观、陕西华山、八仙宫、楼观台、龙门洞,甘肃天水玉泉观、兰州白云观,四川二仙庵、青城山等地为一线的北派风格。他们因北京白云观传戒演习科仪的原因,早晚课经前韵赞开始发生变化。
二、从北京白云观传流出来通行全真道教的《焰口》版本有两种,一种是《萨祖铁鏆焰口科仪》,这是最早的全真版本。后来又流行另一种版本,名为《全真青玄济炼铁鏆施食全集》。后来流传到四川二仙庵,并被刻板刊行。四川二仙庵版《全真青玄济炼铁鏆施食全集》经后《铁鏆新序》中交代了这个史实:
此书未曾刊板,乃系二仙庵碧洞堂第一代方丈八十老人亲到京地白云观,千苦求请,领受全真演教全堂大法,迎回四川省西道成都府成都县西门外,离城五里福地二仙庵人主,永远流传,利济众生。每年开期传戒,至今大开法门。凡有求戒人等,不俱贤愚,无人不度。[9]
三、手抄本《全真科仪》来自北京白云观。根据八仙庵高功王世南、王嗣林、魏至仁等手抄科仪统计,其保留全真科仪主要有:天地科仪、大贡天、五方谢土、太阳朝科、祭月朝科、九皇朝科、开坛科、装藏科、请圣科、开光科、诸真朝科、放生朝科、祝寿科、庆贺科、三清、玉皇、清微玉皇朝科、玉皇午朝科、玉皇大表科、大回向科、庆腊科、接驾科、祝将科、龙王朝科、取水科、安水科、荡秽科、迎方丈入院科、迎五师科、迎二师科、戒坛祝将科、拜请律衣科、请师起驾科、开坛启师科、三请律师科、方丈拜台科、接续法统科、祷结皇幡、初真说戒科、中极说戒科、天仙说戒科、传授衣钵科、托钵普谢科、回坛谢座科、济孤科、摄招科、安灵科、三元午朝科、发城隍牒科、救苦科、赞台科、施食科、送亡科、羽化落塔科、羽化登仙科、散花科、太上灵宝入殓度亡科、转棺科、太上灵宝破狱科、十王转案科、大度桥科、沐浴科、发车夫科、化屋科、谢血湖科、放河灯科等200余种。
四、全真派有名的《玄坛要旨四六金书》青词版本,原撰者是明万历年部涿鹿犹龙嗣士任太宁,清光绪年间白云观二十代方丈高明峒补充整理,并放置北京白云观珍藏。这部全真道青词,修为一帙,以像一年;厘为四册;以像四时;部为十二卷,以像十二月;析为二十四品,以像二十四炁。
五、再如全真派常用斋醮经典《玉皇本行集经》、《三官经》、《北斗经》、《雷经》、《救苦经》等,明清以来流行最为广泛的版本,均出自北京白云观。
除此以外,我们知道北京白云观号称全真“天下第一丛林”。每年冬季设两个学,一是讲学;一是韵学,讲学由客堂设备,请督讲讲学。所讲的有:《阴符经》、《道德经》、《文始经》、《南华经》、《冲虚经》、谭子《化书》、《早晚功课经》、《参同契》、《悟真篇》等。韵学由寮房设备,请高功教学,十方经韵大小七十二条,四锤鼓,七星鼓,风雷雨鼓。呈斗,科仪,经坛所敲的法器等。上学都是自愿。
4、北京白云观是全真道教公开传授三坛大戒“中兴”之地
确切的说,中国宗教的十方丛林制度并始于佛教。早在六朝时期,南朝的道士们开始编撰直到隋末才算完备的道经《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其经中说明当时宫观已具规模,人数增多,道人日常生活已有规律性的秩序:
造像写经,供养礼拜,烧香明灯,读诵讲说,传授启请,斋戒轨仪,修行法相,事事有则,皆著科条,其来已久。[10]
《三洞奉道科戒营始》是道教丛林制度早期的范本,它内容详尽丰富、涉及面广,只是制度方面还没有相对的健全。王重阳祖师创立全真道一直到丘处机掌教初期,全真道教道观大多在深山,还不具有规模。丘处机西行归来,开始主持天下道教事务,全真道教开始从深山走向繁华的城市,道徒队伍壮大,所以需要相对应的丛林制度,并不是一味的学习佛教。全真道教丛林有一套系统的管理体制和方法,称为丛林制度。十方丛林的财产属教团道众公有,地不分南北东西,派不分全真正一,丹道士皆有挂单居留的权利。丛林实行民主管理方法,方丈、监院、都管等主要执事,皆由道众选举产生,一般执事也由道众公议推举。十方丛林可传戒但不能收徒弟,丛林宣布传戒时,由小庙推荐徒弟去集中受三堂大戒(初真戒、中极戒、天仙戒)。在法嗣方面规定正一派道士不能作全真派十方丛林的方丈、律师。道教宫观从传法受戒可分为子孙庙和十方丛林两种。子孙庙可收徒弟,观主实行师徒世袭制,不接受游方道士。十方丛林也称十方常住,接受游方道士挂单居住,有传戒特权而不得私收徒弟。十方丛林是道教特别是全真教派极为重视及推崇的道观管理体制,它体现了道教大同、平等、民主的思想,以大公、共养为基础;它有一套系统、规范、严密的管理组织、制度、方法;它有一批品德端方、戒律严谨之士;是陶治品性,学习修持的场所。北京白云观是全真道教第一个公开传戒的十方丛林。
清初,全真道第七代宗师王常月多次受朝廷褒封,顺治十三年(1656),他受封为国师,奉旨在白云观开坛传戒,共传弟子千余人,形成各地的龙门支派。王常月祖师大开全真律学风范,汇集全真高道,整理戒律大典,规范传戒仪范,这对全真科仪的普及与推广功不可灭。
王常月(1522——1680),号昆阳子,山西潞安人。少年出家云游四方,参访明师50余人,得龙门派第六代律师赵真嵩之传,成为第七代龙门律师。王常月受师父之嘱托,看准时势,改革旧制,以公开传戒度人出家,整顿教规作为振兴宗门的主要手段。满清入关之处,王即从隐居的嵩山北上京师,挂单于北京白云观,被道众推举为方丈。他的传戒活动得到清廷许可。顺治十三年(1656年),王奉旨主讲白云观,登坛说戒,度弟子千余人。一时南北道流纷纷来京受戒。
康熙二年(1669年),王常月率弟子詹守椿、邵守善等南下,在南京、杭州、湖州、武当山等地立坛说戒,皈依受戒者甚多,龙门教团于是大盛。王常月羽化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据说活了159岁。康熙帝敕赠“抱一高士”,命于其墓上建响堂塑像,每年都派官致祭。其着有《碧苑坛经》二卷,又名《龙门心法》,是弟子们整理他在南京碧苑登坛说戒的语录而成。龙门派所传戒法分为初真戒、中极戒、天仙大戒三级,王常月将此三级戒作为实践真功的基础。王羽化后,其弟子继续在东南江折诸省开坛传戒,形成不少龙门支派。例如黄虚堂开创苏州浒墅关太微律院支派,其弟子有孙碧阳。金筑老人盛青涯开创余杭金筑坪天柱观支派,门下有潘牧心、王洞阳、潘天涯等递相嗣传。吕云隐开戒于苏州冠山,门庭颇盛,其弟子吕全阳、鲍三阳、樊初阳、丘寅阳、徐艮阳、钱函阳、孙则阳、归南阳、邵悟真等人,活动于苏州、无锡、湖州一带。陶靖庵开创湖州金盖山纯阳宫云巢支派,门下有陶石庵、徐紫垣、徐隆严等相继嗣传。这些高道就在将全真戒律科仪仪式传入各地的同时,也将北京白云观流传的《全真正韵》传入各地宫观。
经考证,清康熙年间长州进士彭定求编成《道藏辑要》的其经籍共二十八集,收录《道藏》未收之晚出道书一百余种,二百八十卷,后绝板。清嘉庆年间,侍郎蒋元庭在京编集并刻板印刷,收入道书一百七十三种。据全真高功代代口传,北京白云观的这次编撰,已经将《全真正韵》编入。因北京白云观版本的《道藏辑要》已难睹真容,这个答案成为千古之谜。
--------------------------------------------------------------------------------
[1] 见《元史·释老传》。
[2] 见《道藏》第3册,第386页。
[3] 见《道藏》第3册,第386页。
[4] 《道教要辑选刊六》,第686页。
[5] 以上见《道藏》第3册《七真年谱》。
[6] 见《道藏》第19册,第735页。
[7] 《明史纪事本末》卷五十三《世宗崇道教》。
[9] 《藏外道书》第14册,第635页。
[10] 《道藏》第24册,第741页。
&&&&&&&&&&&&&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全真正韵》的兴起与北京白云观
&&&&&&&&&&&&&&&&&&
《全真正韵》的兴起与北京白云观
&&&&&&&&&&&&&&&&&&
北京白云观从金元开始,逐渐成为全国道教的中心。许多具有丛林权威性的经典、斋醮科仪、经韵音乐以及教制建设革新思想均从这里发生和发出。《全真正韵》起源北京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起:
1、北京白云观是全真道教丛林制度张本之地
据唐刘九霄《再修天长观碑略》记载,唐玄宗为斋心敬道,奉祀老子而建此观,初名玄元皇帝庙,所谓玄元皇帝指的就是老子。因为老子与唐朝统治者同姓,唐帝王就称老子是自己的祖先,谥封以玄元皇帝尊号,命各地建庙以奉把之,北京的玄元皇帝庙即建于此时。唐代皇帝的生日称作“天长节”,故又称此庙为“天长观”,
1160年天长观毁于大火,七年后,金世宗救令重修,规模弘大,四载始成,改名为“十方大天长观”。
道教全真龙门派始祖丘处机于金元光元(1224)年在西域拜见成吉思汗,次年得到成吉思汗“大宗师”的封号,总领天下道教,下诏免去天下道观和道人的一切赋税差役。金哀宗正大元(1124)年丘处机返回燕京,住长春宫(今北京白云观),此处成为全真道的活动中心。当时宫观一片凄凉,遍地瓦砾,长春真人遂命弟子王志谨主领兴建,历时三年,殿宇楼台又焕然一新。丘处机在此演教,立龙门之宗。在他的努力下,全真道的宫观数量和道教徒人数都迅速扩充,全真道进入鼎盛时期。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五月,成吉思汗敕改太极宫为“长春观”。
北京白云观是邱处机开创全真十方丛林体制的张本之地。邱处机仙逝于长春观。次年,长春真人高徒尹志平在长春观东侧下院建处顺堂藏邱祖仙蜕。元末,连年争战,长春观原有殿宇日渐衰圮。明初,以处顺堂为中心重建宫观,并易名为白云观。清初,在王常月方丈主持下对白云观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重修,基本奠定了今日白云观之规模。
金代以后,曾改名太极宫、长春宫,明初改名白云观,迄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历史。白云观是北京最大的道观,号称“天下全真第一丛林”。
2、北京白云观是全真道教斋醮科仪初期演习、举办之地
&&&&首先是丘处机祖师以北京白云观为基地,实施全真道教济世利人的精神。丘处机祖师一住进北京,救助无数百姓。按《元史·释老传》言:
处机还燕,使其徒持牒召求战伐之余,由是为人奴者复为良,为滨死而得更生者,毋虑二三万人。[1]&
丘处机在蒙古成吉思汗十五(1220)年四月西行归来,《七真年谱》说“燕京官僚请住太极宫”。[2]丘祖正式进住太极宫并主持教事。时逢燕京久旱无雨,当地官僚仕庶礼请丘祖在太极宫斋醮祈雨。启醮时,天降大雨,待午后赴坛行礼时天又放晴,城中士民皆大欢喜,认为丘祖道高德厚,感动苍天,一时传为美谈。
丘祖主持太极宫后,除每年道教节日举行活动以外,还多次应邀带领弟子至外地举办斋醮。成吉思汗二十(1225)年九月,荧惑犯尾宿,主燕地灾,宣抚王楫师作醮禳之。[3]丘祖建黄箓大醮,参加斋醮者达万家。丘祖作诗曰:“黄冠三日醮,素服万家临。”[4]童年五月,燕境大旱,民难下种,官方立坛祈雨,数日无效,行省乃请丘祖作祈雨醮,当夜即应,秋禾得以下种,行省派官员奉香火感谢,百姓称之为“神仙雨”,名士儒流皆以诗而贺。成吉思汗二十二(1227)年,燕地又大旱,当地仕庶又请丘祖斋醮祈雨,丘祖于五月初一举醮三日,届时如愿。[5]
据元代李道歉《甘水仙源录》记载:
至元二年,就长春宫设金箓大醮,有群鹤翔舞下掠坛墠,去而复来者累日,天子命词臣作瑞应记刻之碑。[6]
明洪武二十七(1394)年,燕王命长春宫全真道士建醮,明仁宗时期,又令长春宫建金箓大醮,明英宗正统八(1433)年,正式赐匾额“白云观”。明清时期通过皇室传播新的斋醮科仪思想以及仪式到白云观有两种途径。一是明清太监学习皇室祭祀斋醮皈依道教,常常出没白云观,甚者出家为道。据考证,除明太祖及惠帝对道教信仰有所检束外,从明成祖起,明皇室便开始崇信道教,尤以宪宗、孝宗、世宗为最甚。明世宗不仅在宫中公开建设斋醮活动,亲自着道冠道服,主持斋醮仪式,而且还命宫内后妃、宫女、太监、内侍着羽衣黄冠,习通道教经典、符咒、经韵以及醮仪,从事斋醮活动。这些太监同道士们齐列于诵经之班,日久便产生道教信仰,皈依道教。《明史纪事本末》说:
(嘉靖)二(1523)年夏四月,暖殿太监崔文以祷祀诱帝,干清诸处各建醮,连日夜不绝。又命内监十余人习经教于宫中。[7]
再如,明张翰《松窗梦语》卷五《突异记》说,明世宗着道装,宫内后妃宫嫔皆羽衣黄冠,“诵法符咒,无间昼夜寒暑”。世宗“辄事秘祷,以祈天永命”。嘉靖十八年,天师道第四十八代天师与邵元节分坛主醮事,当时便有八十一名年轻太监参与斋醮活动。太监信仰道教便从此开始,不过当时的太监都皈依的是正一天师道教。
清代太监仍有习道经、斋醮音律等务,以充皇室祭祀制度。因为清代正一道教不比清王朝重视,而多与北京白云观来往密切。全真道第七代宗师王常月多次受朝廷褒封,顺治十三年(1656),他受封为国师,奉旨在白云观开坛传戒。光绪年间太监刘诚印为首公开信仰全真道教,皈依北京白云观方丈,并开创自己的道派——道教龙门“霍山派”,也有年事已高的太监出家住进白云观,从事全真道士职业,将皇室祭祀斋醮活动中的仪式、音律等文化带入白云观。李养正老师曾经在《新编北京白云观志》中记载了一位曾伺候过“光绪”和“宣统”
名叫孙耀庭的太监。据他说另一位姓张,还有一位姓刘。前者作管理人员﹙孙太监,此人颇有文化﹚;后者一人在罗公塔院内喂鸡﹙张太监﹚,另一人管账目﹙刘太监﹚。他们都自称是道教全真龙门派的道士。据太监孙耀庭﹙此人1962年曾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等谓,内宫太监之与方士、道士交接并进而皈依道教,始于明代。太监之成为道教龙门霍山派道士,则肇始于清代光绪年间。
我们所说的另一途径,那就是明清皇室的乐舞生。
“乐舞生”就是乐生和舞生的统称。《明太祖实录》卷一四四记载,明太祖洪武十二(1379)年建神乐观,安作璋主编《简明中国历代官制词典》“神乐观”释文:“明惠帝于祠祭署设神观一人,掌祭祀之乐章、乐舞,成祖即位后废。清初设神乐观,为掌祠祭乐舞之机关,官员有提点、左右知观。乾隆中改为神乐署。神乐署为乐部所属二署之一,位于北京天坛西门内稍南侧,坐西向东,是天坛五组大型建筑之一,“掌祠祭之乐章、乐舞,官员有署正、署丞、协律郎、司乐。均用汉人。”
神乐观,顾名思义是一所专司祭祀音乐的道观,神乐观出现的历史背景是这样的,明朝初年的两位重要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都非常虔诚地信奉道教神明真武大帝,认为真武大帝在争夺帝位的战争中保佑了他们,因此在一些重要的祭祀中使用道教音乐,明成祖甚至御制《大明御制玄教乐章》作为祭祀音乐的国家标准,而后者也被收录在道教经典集成《道藏》中。明神乐观的主要负责人为提点,其副手称为左右知观,此外还有协律郎、司乐等职务。
乐舞生自称为道教正一派的信徒,因为崇拜真武大帝而被称为“宣真派”,但《诸真宗派总簿》中并未收录“宣真派”,故而“宣真派”只能算是道教正统门墙外的一个支流。宣真派道人不着道袍、不读道教经律、不吃斋饭、并且能够娶妻生子,也不居住在道观中,而是与普通市民一样在市井中居住,因而被称作“伙居道人”。宣真派道人靠皇室供给的俸禄维持生计,负责一切皇家祭祀的乐舞礼仪,这些祭祀包括:冬至祭圜丘坛;夏至祭方泽坛;春祭先农坛、帝王庙;春分祭朝日坛;秋分祭夕月坛;秋丁祭国子监、文庙;春秋二祭,即祭太庙、祭社稷坛。因而从这一角度看来,他们更像是皇室雇佣的公务员而非教士。此外北京还有药王庙、城隍庙、三官庙、关帝庙、火神庙、崇真观、白衣庵、正阳门瓮城中的东真武西关帝等多处,也均为宣真派道观。但是所有这些宣真派道观都不归当时道教的最高管理机构道录司管理,与其它的道教宫观也没有任何宗教事务方面的联系,从这个角度看,这些宣真派宫观更像是政府机构而非宗教场所。但是这些乐舞生通过明清皇室的频繁祭祀斋醮活动,常与当时著名高道来往,交流科仪仪式以及斋醮音乐的业务。尤其清代以后,清廷同北京白云观的特殊关系,使得许多乐舞生皈依全真道教或者因为谋生,出入全真道观,无形中将这些文化传入,八十年代白云观监院刘之维道长其父便为乐舞生。
3、北京白云观是全真道教斋醮经典、科仪仪式等内容的最初编撰地
从金代起,北京白云观便担当起编撰珍藏《道藏》的重任。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1186),诏以南京(今河南开封)的《道藏》经板付中都十方天长观(今北京白云观)。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诏令十方天长观提点孙明道搜求遗书,重修《道藏》。孙明道分遣道士访遗经于天下,得一千零七十四卷,以补《万寿道藏》残存经板二万一千八百余册,共积得八万三千一百九十八册,并依三洞四辅,计六百零二帙六千四百五十五卷,题曰《大金玄都宝藏》。金章宗泰和二年(1202),因天长观火灾被焚毁,今不存。
丘处机应成吉思汗请远赴西域返回燕京后,住于长春宫。丘处机十分重视整理和刊刻《道藏》,但他深知自己已经没有精力去实现这一宏愿,他对弟子宋德方说,兹事体甚大,我则不暇,他日尔当任之。丘逝世后,尹志平接任掌教,亦继承其之遗愿,委托宋德方总管筹办此事。又得丞相胡天禄资助白银1500两,遂于元太宗九年(1237)起开始整理《道藏》。在山西平阳玄都观设总局,各地分设27个经局,与弟子秦志安、李志全总揽此事。历时二十余年,于乃马真皇后称制三年(1244)全部完成,亦名《玄都宝藏》,共7800余卷,实现了丘处机的遗愿,是全真道教历史上的又一创举。
明朝由第43代天师张宇初及其弟张宇清奉诏主持编修的《正统道藏》,明英宗八年,皇室赐匾额长春宫,改道观名为“白云观”,并赐《正统道藏》令其珍藏。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全部焚毁,印出的经书也只有北京白云观收藏的一部尚基本完整。北京白云观十六代方丈郑瑞阳曾与孟于才协力,得王迁弼助资,重修白云观存明本《道藏》。据陈国符先生《道藏源流考》说:“道光二十五年北京白云观《道藏》重修”,[8]其实从明代起,白云观的高道们就一直不断地修补《道藏》。
元明清三朝从北京白云观编辑传流的全真道教斋醮经籍一直应用到当代的有:
一、《清微宏范道门功课》和《太上玄门功课经》等两种版本。其中,《太上玄门功课经》就有两种版本。起初在早课经前增加了《澄清韵》、《举天尊》、《吊挂韵》、《提纲》、《小启请》;晚课增加了《步虚韵》、《举天尊》、《吊挂韵》、《提纲》、《小启请》。这在清代以前全国基本统一。清代初期,全真祖师王常月将“全真三坛大戒”公开传授,中兴了全真道教,这时从北京白云观流传的全真《早晚功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分为两个版本的流派:一种是以北京白云观为中心的北派系列,以北京北京白云观、陕西华山、八仙宫、楼观台、龙门洞,甘肃天水玉泉观、兰州白云观,四川二仙庵、青城山等地为一线的北派风格。他们因北京白云观传戒演习科仪的原因,早晚课经前韵赞开始发生变化。
二、从北京白云观传流出来通行全真道教的《焰口》版本有两种,一种是《萨祖铁鏆焰口科仪》,这是最早的全真版本。后来又流行另一种版本,名为《全真青玄济炼铁鏆施食全集》。后来流传到四川二仙庵,并被刻板刊行。四川二仙庵版《全真青玄济炼铁鏆施食全集》经后《铁鏆新序》中交代了这个史实:
此书未曾刊板,乃系二仙庵碧洞堂第一代方丈八十老人亲到京地白云观,千苦求请,领受全真演教全堂大法,迎回四川省西道成都府成都县西门外,离城五里福地二仙庵人主,永远流传,利济众生。每年开期传戒,至今大开法门。凡有求戒人等,不俱贤愚,无人不度。[9]
三、手抄本《全真科仪》来自北京白云观。根据八仙庵高功王世南、王嗣林、魏至仁等手抄科仪统计,其保留全真科仪主要有:天地科仪、大贡天、五方谢土、太阳朝科、祭月朝科、九皇朝科、开坛科、装藏科、请圣科、开光科、诸真朝科、放生朝科、祝寿科、庆贺科、三清、玉皇、清微玉皇朝科、玉皇午朝科、玉皇大表科、大回向科、庆腊科、接驾科、祝将科、龙王朝科、取水科、安水科、荡秽科、迎方丈入院科、迎五师科、迎二师科、戒坛祝将科、拜请律衣科、请师起驾科、开坛启师科、三请律师科、方丈拜台科、接续法统科、祷结皇幡、初真说戒科、中极说戒科、天仙说戒科、传授衣钵科、托钵普谢科、回坛谢座科、济孤科、摄招科、安灵科、三元午朝科、发城隍牒科、救苦科、赞台科、施食科、送亡科、羽化落塔科、羽化登仙科、散花科、太上灵宝入殓度亡科、转棺科、太上灵宝破狱科、十王转案科、大度桥科、沐浴科、发车夫科、化屋科、谢血湖科、放河灯科等200余种。
四、全真派有名的《玄坛要旨四六金书》青词版本,原撰者是明万历年部涿鹿犹龙嗣士任太宁,清光绪年间白云观二十代方丈高明峒补充整理,并放置北京白云观珍藏。这部全真道青词,修为一帙,以像一年;厘为四册;以像四时;部为十二卷,以像十二月;析为二十四品,以像二十四炁。
五、再如全真派常用斋醮经典《玉皇本行集经》、《三官经》、《北斗经》、《雷经》、《救苦经》等,明清以来流行最为广泛的版本,均出自北京白云观。
除此以外,我们知道北京白云观号称全真“天下第一丛林”。每年冬季设两个学,一是讲学;一是韵学,讲学由客堂设备,请督讲讲学。所讲的有:《阴符经》、《道德经》、《文始经》、《南华经》、《冲虚经》、谭子《化书》、《早晚功课经》、《参同契》、《悟真篇》等。韵学由寮房设备,请高功教学,十方经韵大小七十二条,四锤鼓,七星鼓,风雷雨鼓。呈斗,科仪,经坛所敲的法器等。上学都是自愿。
4、北京白云观是全真道教公开传授三坛大戒“中兴”之地
确切的说,中国宗教的十方丛林制度并始于佛教。早在六朝时期,南朝的道士们开始编撰直到隋末才算完备的道经《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其经中说明当时宫观已具规模,人数增多,道人日常生活已有规律性的秩序:
造像写经,供养礼拜,烧香明灯,读诵讲说,传授启请,斋戒轨仪,修行法相,事事有则,皆著科条,其来已久。[10]
《三洞奉道科戒营始》是道教丛林制度早期的范本,它内容详尽丰富、涉及面广,只是制度方面还没有相对的健全。王重阳祖师创立全真道一直到丘处机掌教初期,全真道教道观大多在深山,还不具有规模。丘处机西行归来,开始主持天下道教事务,全真道教开始从深山走向繁华的城市,道徒队伍壮大,所以需要相对应的丛林制度,并不是一味的学习佛教。全真道教丛林有一套系统的管理体制和方法,称为丛林制度。十方丛林的财产属教团道众公有,地不分南北东西,派不分全真正一,丹道士皆有挂单居留的权利。丛林实行民主管理方法,方丈、监院、都管等主要执事,皆由道众选举产生,一般执事也由道众公议推举。十方丛林可传戒但不能收徒弟,丛林宣布传戒时,由小庙推荐徒弟去集中受三堂大戒(初真戒、中极戒、天仙戒)。在法嗣方面规定正一派道士不能作全真派十方丛林的方丈、律师。道教宫观从传法受戒可分为子孙庙和十方丛林两种。子孙庙可收徒弟,观主实行师徒世袭制,不接受游方道士。十方丛林也称十方常住,接受游方道士挂单居住,有传戒特权而不得私收徒弟。十方丛林是道教特别是全真教派极为重视及推崇的道观管理体制,它体现了道教大同、平等、民主的思想,以大公、共养为基础;它有一套系统、规范、严密的管理组织、制度、方法;它有一批品德端方、戒律严谨之士;是陶治品性,学习修持的场所。北京白云观是全真道教第一个公开传戒的十方丛林。
清初,全真道第七代宗师王常月多次受朝廷褒封,顺治十三年(1656),他受封为国师,奉旨在白云观开坛传戒,共传弟子千余人,形成各地的龙门支派。王常月祖师大开全真律学风范,汇集全真高道,整理戒律大典,规范传戒仪范,这对全真科仪的普及与推广功不可灭。
王常月(1522——1680),号昆阳子,山西潞安人。少年出家云游四方,参访明师50余人,得龙门派第六代律师赵真嵩之传,成为第七代龙门律师。王常月受师父之嘱托,看准时势,改革旧制,以公开传戒度人出家,整顿教规作为振兴宗门的主要手段。满清入关之处,王即从隐居的嵩山北上京师,挂单于北京白云观,被道众推举为方丈。他的传戒活动得到清廷许可。顺治十三年(1656年),王奉旨主讲白云观,登坛说戒,度弟子千余人。一时南北道流纷纷来京受戒。
康熙二年(1669年),王常月率弟子詹守椿、邵守善等南下,在南京、杭州、湖州、武当山等地立坛说戒,皈依受戒者甚多,龙门教团于是大盛。王常月羽化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据说活了159岁。康熙帝敕赠“抱一高士”,命于其墓上建响堂塑像,每年都派官致祭。其着有《碧苑坛经》二卷,又名《龙门心法》,是弟子们整理他在南京碧苑登坛说戒的语录而成。龙门派所传戒法分为初真戒、中极戒、天仙大戒三级,王常月将此三级戒作为实践真功的基础。王羽化后,其弟子继续在东南江折诸省开坛传戒,形成不少龙门支派。例如黄虚堂开创苏州浒墅关太微律院支派,其弟子有孙碧阳。金筑老人盛青涯开创余杭金筑坪天柱观支派,门下有潘牧心、王洞阳、潘天涯等递相嗣传。吕云隐开戒于苏州冠山,门庭颇盛,其弟子吕全阳、鲍三阳、樊初阳、丘寅阳、徐艮阳、钱函阳、孙则阳、归南阳、邵悟真等人,活动于苏州、无锡、湖州一带。陶靖庵开创湖州金盖山纯阳宫云巢支派,门下有陶石庵、徐紫垣、徐隆严等相继嗣传。这些高道就在将全真戒律科仪仪式传入各地的同时,也将北京白云观流传的《全真正韵》传入各地宫观。
经考证,清康熙年间长州进士彭定求编成《道藏辑要》的其经籍共二十八集,收录《道藏》未收之晚出道书一百余种,二百八十卷,后绝板。清嘉庆年间,侍郎蒋元庭在京编集并刻板印刷,收入道书一百七十三种。据全真高功代代口传,北京白云观的这次编撰,已经将《全真正韵》编入。因北京白云观版本的《道藏辑要》已难睹真容,这个答案成为千古之谜。
--------------------------------------------------------------------------------
[1] 见《元史·释老传》。
[2] 见《道藏》第3册,第386页。
[3] 见《道藏》第3册,第386页。
[4] 《道教要辑选刊六》,第686页。
[5] 以上见《道藏》第3册《七真年谱》。
[6] 见《道藏》第19册,第735页。
[7] 《明史纪事本末》卷五十三《世宗崇道教》。
[9] 《藏外道书》第14册,第635页。
[10] 《道藏》第24册,第741页。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圣科仪器 的文章

 

随机推荐